《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2024-09-07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通用9篇)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1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需讲究课堂提问艺术。细心设计卓有成效的课堂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经常存在提问目的不明,提问规律不强,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

“思维自—惊异和疑问开头”。当同学在学习课文中,好像没有问题时,老师就要采纳揭疑式提问,促进同学思索,有疑问才会探究,寻根究底,真正理解和把握学问。如:教学《矛与盾的集合》一文时,可以提出:创造家怎样集合矛与盾的优点的?这种提问促使同学去思索,去发掘课文中较深的内容,同时,也教给同学读书的方法,不要对那些看似明白的字、词、句一晃而过,而应当动脑去思索,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索无限。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行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同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长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学问转化为语文素养力量训练的进程,是进展同学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老师,应细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同学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2

学习本课时,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同学知道“矛”“盾”两个字分别是古代的兵器,然后让同学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同学思索这两种假如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习。同学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可以理解也许内容,所以我请同学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同学一下子就找到了创造家是在恩怨把矛和盾结合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同学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同学品尝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当然平安”等词语来理解。最终再抓住

“攻击、防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另外为了同学理顺文章的挨次,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攻击和盾的防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同学在同伴中相互说一说。这样同学就明白了创造家在竞赛的过程中发觉问题,仔细思索,发觉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索,想到了创造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创造了坦克。当我再读文本时,发觉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防卫、矛的攻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前后勾连。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仔细地读一读”。这样的连接自然贴切。同学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复习时,还让同学默写了这句话,以突出这个重点句子。

最终让同学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终一段,让同学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同学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终让同学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同学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同学经提示立刻也说了一些。如带灯泡的钢笔,带音乐声的拖把等等。这样同学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查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3

由于题目上就有生字,所以上课时我采纳先出示“矛”“盾”两个字分别让同学说说自已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同学联想到古代的兵器,这时我引导同学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同学思索这两种假如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

同学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理解了也许内容,所以我请同学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同学在用个性化语言说时,我趁机引导同学品尝了“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当然平安”等词句。体会用词用句的精准。并引导同学读相关句子,去掉第五段比较体会文章结构的严密。最终让同学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终一段,让同学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同学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

最终让同学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同学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同学经提示立刻说出了生活中的许多事例。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4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创造家手持矛和盾,在与伴侣对打竞赛时,由矛和盾的特长想到了创造坦克。由此说明“谁擅长把别人的特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的道理。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创造家手持矛和盾,与伴侣对打过程中,为了爱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攻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创造了坦克。其次部分讲创造的坦克在战场上战胜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创造引出“谁擅长把别人的特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这一道理。按创造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挨次叙述。

在教学本课时,同学对于课文的内容并不难理解,他们读完课文对文中渗透的道理“谁擅长把别人的特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理解到位,但是,许多同学在读这篇文章时,对于创造家创造坦克的过程却是一带而过,这也正是同学理解的难点,也就是说,要把别人的特长集于一身,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创造家肯定是一位擅长思索的人,因此,我引导同学,在读课文的时候,看创造家遇到了哪些难题,遇到问题后他是如何想方法解决的?同学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时就会多了一层思索,看来创造家遇到问题时没有退缩,而是主动主动地思索,想方法,因此,我认为,这是学习着一课除了让同学理解“谁擅长把别人的特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之外也特别重要的一点。

当然,语文课不能上成品德课,在同学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还要引导同学用事例加以说明的表达方法,以及如何把这个过程写清晰写详细,这一点,我认为做的还不够细致,这也是下一步需要引起重视并且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地方。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2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 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 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 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 在与朋友对打的过程中, 为了保护自己, 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 由矛想到了炮口, 把两者结合起来, 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 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 用事实说明道理, 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同时, 这篇课文具有科学、严谨的特点, 词句简洁易懂。课文题目以“集合”二字为眼, 最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进行文题照应, 再次点题明义。而且文章结构紧凑, 如第二自然段描述紧张危急的关头, 用“如雨点般”说明攻势凶猛, 无法招架。有了前一句的缘由交代, 才可能有后面的急中生智, 进一步产生智慧和发明创新的思维。第三自然段顺利地诞生合二为一的思想。第四自然段思维进一步发散, 最终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诞生发明成果——坦克, 写发明过程到说理顺理成章。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 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请看, 这是矛, 这是盾, 它们都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兵器, 同样, 这两个汉字也是从古代文字慢慢演变而来的。

师:先来看看“盾”字的演变, 这是甲骨文的“盾”, 后面一人双手拿盾, 非常形象, 这是金文, 再是小篆, 最后是楷体, 再请看“矛”字…… (课件演示演变过程)

师:这两个也是我们今天要写的生字。请打开生字抄写本, 仔细观察前面的范字, 自己先试着把“矛”和“盾”各写一个。 (生自由练写)

师:来看看这位同学书写的。请看“矛”字, 已经写得不错, 如果横钩写得再稍长一些, 注意下面一笔是弯钩, 这个字就会更漂亮。

再请看“盾”字, 特别注意第一笔是平撇, 第二笔是竖撇, 下面的横也写得长一些。

师:请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写, 先写“矛”:横撇点横钩, 弯钩加撇把笔收;再写“盾”:平撇竖撇连十目, 万箭飞来能挡住。请同学们再把“矛”和“盾”各写一次。 (生自由练写)

师:再来看看刚才这位同学写的, “矛”和“盾”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写得相当漂亮。

师:先把生字抄写本轻轻地放在一边, 一起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正确朗读课文, 想想“集合”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先来说一说?

生:“集合”在课文中就是指把矛和盾结合在一起。

生:我认为“集合”在课文中是指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

(师根据回答板书: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师:对呀!这就是课文要告诉我们的事情, 谁能看着板书把这件事更完整地说一遍?

生: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时, 想到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 于是,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师:其实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像这样对课题进行一定的扩充也可以很好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下面一起来看看课文中的生字词。谁来读左边的这一组词语? (指名一生读)

师:这个字跟老师再念一念, 翘舌音“戳”。 (生跟读)

师:谁来读右边的这一组? (指名一生读)

师:请仔细观察这两组词语, 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左边词语都是写进攻的, 右边都是写自卫的。

师:也就是说它们分别是写矛和盾的什么?

生:左边词语都是写矛的特点, 右边词语都是写盾的特点。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

师:左右两边的同学可以对着来读这些词语呢, 左边读“矛”, 右边读“盾”;左边进攻, 右边自卫, 试一试。 (生对读词语)

师:读得真好。左边是“矛”, 右边是“盾”, 发明家把它们集合在一起, 发明了坦克。 (课件演示集合过程)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这是发明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并试着完成学习单。 (生默读课文, 自由填写学习单。师提醒用简洁的语言填写, 填好的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师:先来看看这位同学填写的。 (实物投影) 他认为发明家发现的第一个问题是“盾太小了”, 同意吗?

生:同意!

师:是的。但老师觉得把“了”字删去会更简洁一些。 (用红笔删除)

师:他认为解决方法是“做一个铁屋子”。有没有更好的说法?

生:可以用“造”铁屋。

师:不错!他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盾太小”这个问题?

生:是发明家和朋友比赛难以招架时发现的。

师:你能找到课文中的描写来读一读吗?

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 还是难以招架。 (师出示这个句子)

生:我从“雨点般”这个词中读出对方的矛速度很快, 又很密集。

师:请你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关键词“雨点般”来体会, 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我从“左抵右挡”这个词看出这场比赛很激烈。

师: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

生:就是左边抵一下, 右边挡一下的意思。

师: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当发明家, 我当他的朋友, 来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 (师用双指当矛, 生用书当盾) 我这根是锋利的矛, 拿好你的盾。

我的矛左刺——, 右刺——, 左刺——, 右刺——, 上刺——;再上刺——;下刺——;左刺——, 再左刺——;再左刺——;右刺——, 下刺——……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了, “左抵右挡”仅仅是左抵一下, 右挡一下吗?

生:不是!

生:“左抵右挡”是指上下左右全方位地自我保护。

师:说得真好。这位同学此时还在气喘吁吁, 其实这就是“难以招架”的表现。抓住这些关键词, 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句子, 谁再来读读? (指名生读)

师:对方的矛越刺越快, 越刺越猛, 一起读—— (生有感情齐读)

师:就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出示句子: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 我钻在铁屋子里, 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生齐读)

师:发现的问题是——生接:盾太小。

师:解决方法是——生接:造铁屋。

(师在黑板上画铁屋)

师:接着往下看。他发现的第二个问题是:无法进攻。我们看, 这是铁屋, 可是 (演示铁屋变乌龟动画) , 拿起书本, 一起读读这段话:可是—— (生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师:这位同学填写的解决方法是“开个小洞, 伸出进攻的矛”, 观察这位同学的“矛”和书上的“矛”, 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这位同学的“矛”字没有双引号, 书上的“矛”字有双引号。

师:真会发现。“矛”在这里为什么又加上双引号?

生:这里的“矛”不是真正的矛, 而是指枪口或炮口。

师:是的, 在这里“矛”指的是枪口或炮口。 (师在黑板上画枪口或炮口) 没有引号的同学请加上。

师:发明家最后发现的一个问题是——?这位同学填的是“不能动”, 还可以怎么说?

生:不会跑。

师:解决方法是装轮子, 安履带。 (在黑板上画轮子和履带)

师:请把自己的表格修改得尽量简洁。 (生自由修改表格)

师:发明家正是这样不断地发现问题, 并不断地解决着问题, 发现“盾太小”, 他是这样解决的, 一起读——

出示: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 我钻在铁屋子里, 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生齐读)

师: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一对关联词, 谁发现了?

生:是“如果……就……”。

师:他继续发现铁屋子无法进攻啊!请你还是用“如果……就……”来说说他的解决方法。

生:铁屋子无法进攻啊!如果在上面开个小洞, 伸出进攻的枪口或炮口就可以进攻了。

师:最后, 他发现铁屋子不会跑呀!请你再用“如果……就……”来解决。

生:铁屋子不会跑呀!如果装上轮子, 安上履带, 就可以跑啦!

师:就这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请看, 这就是最早投入使用的坦克。 (出示图片) 如果你是发明家, 你是否认为它已经十全十美了呢?

生:不是!

师:老师也这么认为, 比如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这样的坦克在作战时很难看到远处的敌人!哪位发明家能用“如果……就……”的句式来帮我想想办法?

生:这样的坦克在作战时很难看到远处的敌人!如果在里面装个检测距离的设备, 就可以发现远处的敌人了!

生:这样的坦克在作战时很难看到远处的敌人!如果在坦克顶部装上望远镜, 坦克就有了一双“千里眼”啦!

师:真有想法!发明家们, 你们从坦克身上还会发现什么问题, 又会如何解决?请你还是用“如果……就……”的句式来说说,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互说)

师:哪位发明家先来发现并解决问题?

生:这样的坦克不能飞, 如果能装上一对翅膀, 坦克就能在空中自由飞翔, 更好地攻击敌人了!

师:想法不错, 但老师发现坦克很笨重, 不太容易飞起来, 怎么解决?

生:如果在坦克上加装一个强劲助推飞行器, 坦克就很容易飞上天。

师:噢!你是说像发射火箭时那样加装助推器, 即使坦克很笨重也可以很快飞上天了。不错, 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这样的坦克不能发现敌人的地雷, 如果给它装上扫雷探测器, 作战人员就更安全了!

生:这样的坦克还不够先进, 如果给它穿上特殊服装使它会变色, 比如在沙漠里或其他地方, 坦克就可以更好地隐蔽自己了!

师:想法太棒了!给他掌声!

生:这样的坦克不会隐身, 如果我们用一种特殊材料制作坦克使它会隐身, 坦克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攻击敌人, 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啦!

师:很好!比刚才变色的坦克更先进了!

生:这样的坦克能源不够用, 如果在上面加装一个太阳能转换器, 坦克就可以无限制地使用能源, 就能更大威力地攻击敌人了!

生:这样的坦克攻击力还不够强大, 如果它能很好地利用核能源, 就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了!

师:不简单!如果能同时考虑怎么使坦克更环保, 就更好了!

师:刚才你们发现的问题, 其实有的已经解决。一起来看看现在比较先进的坦克。 (出示坦克图片加介绍) 坦克身上的很多问题还有待于你们继续去发现, 去解决。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 我们知道了坦克不仅仅是矛和盾的集合, 更是多种事物的大集合。

师:请打开“课堂作业本”第43页, 先完成第4题, 再完成第1~3题。

生完成作业, 师巡视, 现场批改。比较两个句子, 引导学生知道前面先写发现的问题, 再用“如果……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句子意思更完整。生修改自己的句子。

师:同学们, 生活中关于“集合”的奥秘还有很多, 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没有太多的感情色彩, 理性十足。我反复在思考:面对三年级的学生, 我应该通过课文教给他们一些什么呢?初看课题, 不禁想问这矛和盾的集合指的会是什么?读完文本恍然大悟, 原来课文讲的是坦克的发明过程。内容虽然简单, 但细读之后却令人回味, 我想这样的文章也一定会吸引学生们阅读思考, 从中得到思维的启迪。而唤醒童真童心, 领悟语言文字的巧妙运用, 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具有一定的科学思想, 是本堂课的首要任务。

(一) 字词教学, 扎实有效

字词是语言的基本材料。它们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 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 而有其独特的魅力。

然而, 字词教学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中只是浮光掠影, 一读而过, 只停留在读“音”阶段, 词语的意味没有得到开掘。本堂课上, 从学生现实发展水平起步, 以生为本, 正确把握字词教学的内涵和规律, 从了解汉字演变到指导书写, 真正落到实处。尤其是对词语进行了分类比较, 在两个圆中的两组词语分别说明了矛的长处——进攻, 盾的特点——自卫, 重叠部分写上“集合”二字, 巧妙地把数学中集合的知识运用于语文之中, 学生对课文中“集合”的理解从抽象到直观, 印象深刻, 而且对课文也有了一个正确的整体感知。

(二) 阅读理解, 童真童趣

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 而阅读是个性的行为。课上, 让学生紧扣“集合”一词, 思考“发明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深入地默读课文, 填写表格, 理清发明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引导学生用“如果……就……”的形式说说发明家的想法, 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整个过程中, 学习的真正主人是学生, 在读书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 主动地质疑解疑, 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并且在相互交流和启发中,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 有效拓展, 活跃思维

这样的一篇文章, 不仅仅是介绍科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赋予文本科学精神, 教会学生具有科学思想的头脑, 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本堂课的设计, 在学生领会发明家是如何一次次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 教师引领学生拓宽思维, 想想坦克还会存在什么问题, 准备如何解决, 联系生活实际, 使课内向课外延伸, 实现了“文本、学生、生活”三位一体的大整合, 在让学生思维得以激活的同时,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畅所欲言, 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3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故事告诉读者“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设计理念】

在理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以及发明家由比赛引发的思考。通过研读重点段落,感受发明家的潜心发现和用心思考。在教学中,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升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语言的促进下提高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多维度能力培养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2.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复述坦克发明的过程,体会由坦克的发明所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本组导语,学生读。

同学们,这一组课文的几篇文章,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想方设法解决,学会应对难题。

2.出示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自相矛盾》。

(1)视频中都出现了什么兵器?

(2)板书“矛” “盾”,指导书写要领。

3.同学们,你们对“矛”和“盾”有什么了解呢?

4.它们一个用来进攻,一个则用来防守。

这矛和盾还真是有些针锋相对呢。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补全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精辟的导语导入新课,既做到了对旧知识的梳理,又对新文本的学习提出了目标要求。】

二、初读课文,了解情节

1.学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力求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看到同学们如此喜欢朗读,老师想送给你们一份礼物。

课件出示: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自卫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学生认读词语。

3.谁能用上这些词语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呢?

【点评:本环节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活用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深入故事,感受场面

1.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你们愿意去欣赏这场比赛吗?

大屏出示课文插图。

哪位同学愿意成为这场比赛的解说员呢?

请学生饰演解说员,让大家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2.课文哪段进行了场面描写?

请学生感情朗读第二段。

3.经过这次比赛,发明家萌生了怎样的想法?

对发明家先后产生的想法,进行归纳:

(1)盾要大得像个铁屋子。

(2)安上枪口和炮口。

(3)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发明家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最终研发出了坦克。你们愿意一睹它的真面目吗?

4.出示图片,供学生观赏。

5.谁愿意帮助我们解说坦克的发明过程,让我们对坦克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出示填空:

比赛结束后,发明家不禁这样想:盾太小了,如果 ,敌人就戳不到我了。可是,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可以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安上 。当然,这铁屋子还得会跑,得 。这样,最终发明了坦克。

【点评:这一环节理清故事的条理,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四、回忆课文,明确方法

1.出示课件: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2.指名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说明的道理。

3.大屏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发明家在和朋友的一次比赛时,发现了矛和盾的长处,并想到了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最终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发挥了一举将敌军击败的重大作用。这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的道理。

【点评:本环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五、创设情境,转换角色

同学们,这位发明家通过潜心研究和周密的思考,最终发明了坦克。现在,我们也来充当小小发明家,你能把自己不经意的一次小发明的过程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吗?

【点评:让学生亲身参与发明的过程,感受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六、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大屏出示:

鞋子+轮子=(轮滑鞋)

电视+电话=(可视电话)

_______+_______=

学生补充说。

你们真是见多识广。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应该将这些不方便的地方加以改进,进行创造,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点评:这一环节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的这一主题。】

七、回归文本,深化主题

发明家就是把矛的进攻和盾的防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课文中的哪个词就是对“集合”的解释(合二为一)。我们要学习发明家善于发现,用心思考的做事精神。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发明的方法,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点评:这一环节回忆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八、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出示课件:

1.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2.观察生活中还有什么小发明创造是运用了“合二为一”的做法。请动笔写一写发明的过程。

【点评:最后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责编 韦 雄)

【教材说明】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故事告诉读者“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设计理念】

在理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以及发明家由比赛引发的思考。通过研读重点段落,感受发明家的潜心发现和用心思考。在教学中,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升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语言的促进下提高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多维度能力培养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2.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复述坦克发明的过程,体会由坦克的发明所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本组导语,学生读。

同学们,这一组课文的几篇文章,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想方设法解决,学会应对难题。

2.出示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自相矛盾》。

(1)视频中都出现了什么兵器?

(2)板书“矛” “盾”,指导书写要领。

3.同学们,你们对“矛”和“盾”有什么了解呢?

4.它们一个用来进攻,一个则用来防守。

这矛和盾还真是有些针锋相对呢。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补全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精辟的导语导入新课,既做到了对旧知识的梳理,又对新文本的学习提出了目标要求。】

二、初读课文,了解情节

1.学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力求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看到同学们如此喜欢朗读,老师想送给你们一份礼物。

课件出示: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自卫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学生认读词语。

3.谁能用上这些词语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呢?

【点评:本环节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活用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深入故事,感受场面

1.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你们愿意去欣赏这场比赛吗?

大屏出示课文插图。

哪位同学愿意成为这场比赛的解说员呢?

请学生饰演解说员,让大家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2.课文哪段进行了场面描写?

请学生感情朗读第二段。

3.经过这次比赛,发明家萌生了怎样的想法?

对发明家先后产生的想法,进行归纳:

(1)盾要大得像个铁屋子。

(2)安上枪口和炮口。

(3)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发明家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最终研发出了坦克。你们愿意一睹它的真面目吗?

4.出示图片,供学生观赏。

5.谁愿意帮助我们解说坦克的发明过程,让我们对坦克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出示填空:

比赛结束后,发明家不禁这样想:盾太小了,如果 ,敌人就戳不到我了。可是,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可以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安上 。当然,这铁屋子还得会跑,得 。这样,最终发明了坦克。

【点评:这一环节理清故事的条理,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四、回忆课文,明确方法

1.出示课件: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2.指名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说明的道理。

3.大屏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发明家在和朋友的一次比赛时,发现了矛和盾的长处,并想到了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最终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发挥了一举将敌军击败的重大作用。这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的道理。

【点评:本环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五、创设情境,转换角色

同学们,这位发明家通过潜心研究和周密的思考,最终发明了坦克。现在,我们也来充当小小发明家,你能把自己不经意的一次小发明的过程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吗?

【点评:让学生亲身参与发明的过程,感受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六、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大屏出示:

鞋子+轮子=(轮滑鞋)

电视+电话=(可视电话)

_______+_______=

学生补充说。

你们真是见多识广。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应该将这些不方便的地方加以改进,进行创造,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点评:这一环节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的这一主题。】

七、回归文本,深化主题

发明家就是把矛的进攻和盾的防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课文中的哪个词就是对“集合”的解释(合二为一)。我们要学习发明家善于发现,用心思考的做事精神。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发明的方法,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点评:这一环节回忆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八、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出示课件:

1.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2.观察生活中还有什么小发明创造是运用了“合二为一”的做法。请动笔写一写发明的过程。

【点评:最后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责编 韦 雄)

【教材说明】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故事告诉读者“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设计理念】

在理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以及发明家由比赛引发的思考。通过研读重点段落,感受发明家的潜心发现和用心思考。在教学中,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升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语言的促进下提高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多维度能力培养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2.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复述坦克发明的过程,体会由坦克的发明所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本组导语,学生读。

同学们,这一组课文的几篇文章,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想方设法解决,学会应对难题。

2.出示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自相矛盾》。

(1)视频中都出现了什么兵器?

(2)板书“矛” “盾”,指导书写要领。

3.同学们,你们对“矛”和“盾”有什么了解呢?

4.它们一个用来进攻,一个则用来防守。

这矛和盾还真是有些针锋相对呢。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补全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精辟的导语导入新课,既做到了对旧知识的梳理,又对新文本的学习提出了目标要求。】

二、初读课文,了解情节

1.学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力求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看到同学们如此喜欢朗读,老师想送给你们一份礼物。

课件出示: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自卫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学生认读词语。

3.谁能用上这些词语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呢?

【点评:本环节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活用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深入故事,感受场面

1.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你们愿意去欣赏这场比赛吗?

大屏出示课文插图。

哪位同学愿意成为这场比赛的解说员呢?

请学生饰演解说员,让大家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2.课文哪段进行了场面描写?

请学生感情朗读第二段。

3.经过这次比赛,发明家萌生了怎样的想法?

对发明家先后产生的想法,进行归纳:

(1)盾要大得像个铁屋子。

(2)安上枪口和炮口。

(3)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发明家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最终研发出了坦克。你们愿意一睹它的真面目吗?

4.出示图片,供学生观赏。

5.谁愿意帮助我们解说坦克的发明过程,让我们对坦克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出示填空:

比赛结束后,发明家不禁这样想:盾太小了,如果 ,敌人就戳不到我了。可是,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可以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安上 。当然,这铁屋子还得会跑,得 。这样,最终发明了坦克。

【点评:这一环节理清故事的条理,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四、回忆课文,明确方法

1.出示课件: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2.指名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说明的道理。

3.大屏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发明家在和朋友的一次比赛时,发现了矛和盾的长处,并想到了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最终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发挥了一举将敌军击败的重大作用。这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的道理。

【点评:本环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五、创设情境,转换角色

同学们,这位发明家通过潜心研究和周密的思考,最终发明了坦克。现在,我们也来充当小小发明家,你能把自己不经意的一次小发明的过程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吗?

【点评:让学生亲身参与发明的过程,感受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六、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大屏出示:

鞋子+轮子=(轮滑鞋)

电视+电话=(可视电话)

_______+_______=

学生补充说。

你们真是见多识广。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应该将这些不方便的地方加以改进,进行创造,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点评:这一环节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的这一主题。】

七、回归文本,深化主题

发明家就是把矛的进攻和盾的防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课文中的哪个词就是对“集合”的解释(合二为一)。我们要学习发明家善于发现,用心思考的做事精神。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发明的方法,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点评:这一环节回忆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八、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出示课件:

1.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2.观察生活中还有什么小发明创造是运用了“合二为一”的做法。请动笔写一写发明的过程。

【点评:最后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矛和盾的集合》讲述了发明家将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本设计旨在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抓住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同时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合二为

一、大显神威、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2、理解、体会由坦克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带大家认识两个大字。(出示课件:矛、盾的金文)

猜猜这两个是什么字?你是怎样猜出来的?我们来看看矛、盾两个字的变化过程。(课件出示)

看样子就能才出来的字叫象形字,象形也是一种造字方法。象形字是祖传的,但文字也有进口的,如:坦克。矛、盾、坦克之间有何联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矛和盾的集合》,课题中有三个新朋友,你认识吗?这也是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请举起你的手和我一起认真地写吧。

读读吧!(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三分钟的时间读通课文,画出你认为好的词语。

读一读你画的词语,其他同学听听哪些词语和你画的相同,看看哪些词语的人气最旺。

我呢也找了一些好词语,请你读一读。(课件出示)

三、由重点句引发思考,激起探索欲

文中有个句子把矛、盾、坦克都用进去了,请找找这个句子。根据生的回答(课件展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

坦克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一”指的是什么?“二”指的是什么?

“合”就是课题中的集合。

四、洞察发明之思

1、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是怎样结合的呢?请读第1—4自然段,画出矛进攻厉害,盾自卫的句子。(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指名读。

②从那些词语可以看出矛的厉害?同学们,有些句子读着读着可以读出一幅画面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③让我们来演演那紧张危急的时刻吧!请拿出你的双手当作盾,老师的矛要进攻了,准备好了吗?我的矛刺向你的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学生做动作,说体会)尽管我们左抵右挡,但还真是——(学生:难以招架)谁来读出发明家的急?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生补充)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3、这样的盾很安全,可安全之余又有了困惑,是什么困惑呢?(生齐读第3自然段)

4、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了吗?你是从哪知道的?

(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

5、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发明家的思考和发明过程。(课件出示表格)

6、你们能介绍坦克的发明过程吗?(按课件提示回答)

7、坦克发明出来了,我们来看看坦克。(课件出示坦克图,简单

介绍)

五、抓住“大显神威”理解课文

1.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生补充)

2.坦克在战场上是怎样大显神威的?请自由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课件出示)

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呢?

(生回答)

真可谓是:(课件出示词语)落荒而逃、溃不成军、抱头鼠窜、哭天喊地、丢盔弃甲、魂飞魄散。

总结朗读:同学们,1916年那一战呀,当时的德国兵是非常厉害的,可以说是所向无敌。而当他们遇到坦克竟被吓成了这样,你说坦克厉害吗?你能读出坦克的大显神威吗?

六、品味作品之道

1.矛和盾在一起为什么没有自相矛盾,反而变成了大显神威的坦克?(生回答)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齐读:“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交流后再次齐读)

2.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享受着集合带给我们的便利。比如说这枝铅笔,它就集合了橡皮的优点—— —可以擦,笔的优点—— —可以书写。请与同桌讨论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类似“矛”+“盾”的发明呢?(交流点评)

同学们,我们的身边充满了集合,我们的未来也充满了集合!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外可以再去找找!

3.句中的“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请再与同桌讨论讨论: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希望将哪些同学的优点集于一身?

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在语言转换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庞然大物”、“集合”、“善于”等词语。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师:

11、同学们,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古代的两种作战兵器:矛和盾吧。课件出示:(板书:矛 盾)

2、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板书:进攻、自卫,比较而言,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相机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个关于矛和盾的故事(板书:和)。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生:矛和盾的集合(齐读)

师:矛和盾的集合会变成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将来解决这个问题。合作交流

师:预习过课文了吗? 生:预习过了。

师:那么,看看这些词语你能不能读正确。课件出示: 师:教师指名矛和盾对赛读词语 师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体验

生: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那么发明家是怎么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合二为一的呢?让我们看一场他和朋友的比赛吧!

师:谁来读读第二段话。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生:“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你们感觉到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呀? 生:我觉得是一场非常激烈的比赛。师:你想说什么?

生:是一场很紧张的、很激烈的比赛。

师:哪些词语能够看出这是一场紧张的、激烈的比赛?你说—— 生:左抵右挡。生:如雨点般。

师: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刺的速度—— 生:很快。

师:刺的速度非常密集。生:难以招架。师:实在是“难以招架”呀!这场比赛实在是太紧张太危急了。能不能读好这句话。

生:“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这发明家呀,就是从这场比赛之中得到了启发,一步一步思考,最后发明了坦克。同学们赶快找一找,课文的哪几段是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的。生:二、三、四。

师:赶快读读二、三、四段,然后请你看看发明家到底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想出了什么解决的办法?听明白了吗?好,赶快读一读。生:学生自由读。

师:发明家首先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盾太小了。

师:他想到什么解决的办法? 生:把盾做成一个铁屋子。

师:发明家就躲在这个铁屋子里,对方的矛再一次像雨点般刺来,你觉得结果会怎么样呢? 生:盾不会被矛刺到。

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结果矛都断了。

师:是啊,一枪都没有戳到发明家,矛也断了。想到这样一个办法,发明家实在太高兴了。让我们带着发明家的这一想法一起读读这个段落。

生:“如果矛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了。” 师:我觉得他最像这个发明家。因为他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脸上是带着非常高兴的笑容的 生:(学生再读这个句子)

师:做成个铁屋子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 生:不是。

师:“他想的办法是把矛从铁屋里伸出去。” “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 师:仔细看“矛”字。你有发现吗? 生:课文中的“矛”是有上引号和下引号的。师:课文中为什么用双引号呢? 生:因为这个“矛”带有特殊的含义。师:有什么含义呀? 生:因为矛就是枪口或炮口。

师:你看,多会发现呀!这的“矛”已经不是真正的“矛”了,而是指—— 生:枪口或炮口。出示课件:坦克的炮口2。

师:同学们,现在发明家已经把矛和盾结合在一起了,可是他还不满足。他接着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呢?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生:这个铁屋子不会跑。师:他想出的办法是——? 生: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读到这你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生:履带是什么?(课件出示图片理解)

师:发现了吗?有了履带,坦克就可以想到哪儿就到哪儿了。

师:同学们,发明家发现了问题,他想的和别人不一样,做的和别人不一样,果然就完全不一样了。现在老师就想请你们做做发明家,我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读课文的2——44段。好吗?(师生合作读)

师:发明家和朋友进行一场比赛,就在他难以招架之时,他突然想到——

生:“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了。”

师:想到这个办法他高兴极了,可是转念一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生:“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呀?”

师:这可怎么办呀?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到新的办法了——

生:“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读得还不错。同学们,一切发明都源于发现。发明家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发现问题,一次又一次解决问题,最后终于发明了——

生:“坦克”

师:读第五段你们看看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学生自由读)师:指名读。生:学生读。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他们跑来跑去,听到哇哇直叫。生:我看到坦克威武的样子 生:坦克太威武了 生:坦克太厉害了

生:太厉害了,肯定能把所有的敌人都打败。巩固延伸

师:是啊,同学们,你看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就发明了如此神威的坦克,多了不起呀!其实真正了不起的是谁呀? 生:发明家。

师:我也觉得是这样的。现在,我们能不能用上黑板上的词语,你们可以选用这些词语来夸一夸这了不起的发明家呢?

生:发明家你真棒,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生发明家你让矛和盾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你真棒!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1、是啊,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这段话,你能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吗?

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矛队、盾队比赛说。升华理解,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的故事,懂得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这种表达发法就叫:摆事实、讲道理。同时,在这节语文课上,矛队和盾队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胜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大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象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发明或改进更多的东西,早日迈入胜利者成功者的行列!板书设计

矛 和 盾 的 集 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枪炮

铁屋子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6

本设计抓住教学重点,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广泛交流,展开想象,让他们明白多角度看待问题的重要性,最终达到拓展思维的目的。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2.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矛盾 招架 左抵右挡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

2.过渡: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那个人自相矛盾的时候,聪明的人想到了什么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

二、学习课文 1.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2.出示句子:

通过对比读,引导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好处,进而体会发明家正处于“紧张”“危急”当中。3.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默读2、3、4自然段,边读边画。4.尝试根据下面的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出示提纲: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他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

他又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了,_____。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5.小结:这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也是发明坦克的过程。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发明的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题。6.谁能看着板书用自己的话说说坦克发明的过程?同桌练说,指名说。7.赏读课文。

⑴出示坦克图片,边欣赏,边议论。

⑵朗读课文第五节,要求绘声绘色地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受。

⑶“大显神威”是什么意思?联系课文第五自然段说说坦克“大显神威”的情景。⑷出示补充材料:

1916年9月15日,英国和德国军队在索姆河上进行着大规模的战斗,双方都坚守着自己的阵地,谁也没有突破对方阵地。

突然,从英军阵地上传来隆隆的巨大响声,一群钢铁碉堡似的怪物,冲出阵地,向德军阵地压去。德军士兵见到这些怪物,拼命朝它射击,用炮轰击,可是那怪物刀枪不入,还用机枪大炮还击,一边还击一边照样隆隆朝前压来。德国士兵一看这巨大怪物就要把自己碾成肉饼,吓得抱头鼠窜,只好躲在战壕里求上帝保佑。这些钢铁怪物轻而易举地进入德军阵地的纵深,给德军带来极大的威胁。

师: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真是—— 生:(接)大显神威。

⑸这就是坦克的威力,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这样的力量,你想说什么? 指导用“这样的集合真_______”来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⑹如果此时发明家就在你身边,你想对他说什么? 8.发明家发明坦克这一过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出示练习题: 矛的优点是______,缺点是_____;盾的优点是_____ 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发明家把矛的________和盾的________合二为一,发明了________,在战场上________。

三、深化拓展

1.说说你所知道的运用集合这种方式发明的其他东西。(1)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些物品,学生练习说话。_________和_________集合,变成了__________。

(2)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运用集合这种方式发明的其他东西。

2.集合不光体现在发明创造上,也反映在做事做人的时候,能不能说说这方面的例子? 3.你觉得我们身边有哪些不便?你能不能发明一种东西来解决这种不便?

四、小结

矛和盾的集合 篇7

课)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80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设计(区间交流课)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本站可以帮你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详情请加站长QQ,在网页顶图上。)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课前准备:

1、教师:生词卡片、矛和盾的图片、坦克的图片。

2、学生: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指一名学生讲《自相矛盾》的故事。(课前有布置)

2、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请同学观察图上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矛 进攻

盾 自卫(本站可以帮你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详情请加站长QQ,在网页顶图上。)

3、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指导写“集”。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能句子,多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有难读的地方提醒小伙伴的吗?老师也要提醒大家读好这些词语(出示词语卡片)。请同学开火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

3、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这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①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②教师指导并范写“炮”和“攻”。

3、其它生字由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语

师: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问题: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一)、学生自己先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二)、同桌互相交流。

(三)、全班交流汇报。

1、哪一个句子写出了矛进攻的威力大?教学第二自然段:

①“难以招架”是什么意思?用动作理解“左抵右挡”。

②“如雨点般”说明什么?对比朗读,哪个句子好,好在哪儿?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对方的矛向他刺来。

(引导学生想象:下大雨时,你打着一把小伞,遮住左边右边湿,遮住右边左边湿,这是因为-----?学生回答:伞太小啦!)③师: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学生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用几句话写出了发明家的想法?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第一个“!”是什么感情?第二个“!”是什么感情?

指导朗读:两个“!”,先是对盾的不满,继而是想到盾可以改变的喜悦。第一句要带着感情来读,第二句要读出发明家的喜悦之情。

2、过渡到第三自然段:

师:盾大得像个铁屋子,的确一枪也不会被戳到了,这个想法真让人兴奋呀!那现在钻进这个铁屋子去和朋友比赛,可以吗?让我们和发明家一起冷静地想一想,请大家轻轻读三自然段,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读、思考后,交流自己的发现,再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

“固然”是什么意思?后面加上一个表示转折的词“却”,即肯定了前面的,但强调的是后面的内容。

3、第四自然段:

师:铁屋子只能保护自己,一点儿获得胜利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拿去和别人比赛呢?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也一直困惑着发明家。他不停地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学生接读: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①出示坦克图片,让学生指出哪是铁屋子,哪是枪口或炮口,哪是轮子,哪是履带?

②发明家把坦克造起来了,请大家联系课文、看着提示,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指名说,自由练说,再指名说。(小黑板出示: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可是,对了,)

4、第五自然段:

师: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集合优点的结果怎样?课文中的哪个词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勾画,交流。哪些句子能看出坦克“大显神威”?

①出示词语:合二为一。齐读。“一”指什么,“二”指什么?“合”又指什么?

再读读这个句子。②指导朗读。读好“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③合二为一的坦克为什么会这么厉害?你能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吗?

5、最后一自然段:

师:是啊,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你能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吗?

②句子中的“谁”指的是谁?换成它所指的那个事物来说说这个句子。

③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胜利者?(比如铅笔加橡皮就成了带橡皮的铅笔、轮子加椅子就成了轮椅„„)

④你想成为一个“胜利者”吗?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胜利者呢?

三、把课文最后一句话抄写在笔记上,并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四、升华理解,总结全文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篇8

第一小学

闫乾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弄清楚发明坦克的过程,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题

同学们,大家好!《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人物,据说他有72变,其实,在我们人类生活当中,很多发明创造都来自于人们的想象和事物的集合。比如:电瓶装在自行车上,就变成了方便,快捷无污染的电动车。轮子装在椅子上就变成了轮椅。也就是说一个事物的优点与另一事物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叫集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集合《矛和盾的集合》(板书课题)2.解题

出示矛和盾的图片,并进行说明。

二、反馈问题生成单

三、出示中心议题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学习启示:选

选本小组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

画出与问题有关的句子或者词语

谈一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带着自己的感情读一读

四、反馈交流

过渡:发明家怎样发明坦克的呢?

馈点一: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1、带问题自读课文1——4自然段。

2、朗读、感受比赛

(1)、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起因?(比赛)(2)、画出发明家与朋友比赛的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3)、朗读,谈读后感受(紧张、激烈……)

(4)、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理解“雨点般、刺、左抵右挡、难以招架”。(5)、把握上述字词,指导朗读。

过渡:“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理解“关头”,发明家有什么想法?

3、读悟议“想法”

(1)、出示“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的想法。(2)、“盾太小了”———“铁屋子” 读,发明家发现了什么?怎么解决的?

发现“盾太小了”,读出感叹语气;解决办法:铁屋子,“如果……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读出高兴语气。

(3)、安全但不能进攻——-“枪口或炮口”

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盾的作用,但仅仅这样行吗?发明家又发现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

学生读文、思考、交流,填表:发现问题“安全但不能进攻”,解决问题“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适时交流引号、破折号的作用。(4)、“还要会跑”------“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发明家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怎样解决的?(生交流解决)

4、交流“发明”,观看坦克图

小结:发明家把矛的进攻与盾的防守合在了一起,发明了坦克,再读1-4自然段。

出示坦克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过渡:坦克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它在战场上?-----(生:大显神威)

馈点二:感受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1、出示片段:“1916年……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2、朗读,谈感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3、朗读指导。

4、观看坦克作战视频。口语训练: 过渡:坦克神奇吧?了不起吧?但更了不起的是?(发明家)如果发明家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表达观点)馈点三:“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过渡:坦克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发明家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获得了成功。是的……

1、出示“是的,谁……胜利者。”

2、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谈理解:

(1)、坦克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2)、发明家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获得了成功。

3、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拓展:生活中还有什么例子也能说明这个道理呢?

(1)、举事物例子:轮子+椅子=轮椅……(出示图,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精彩)

(2)、人物例子:学习别人的优点(集合使我们变得更加优秀)

4、齐读“是的,谁……胜利者。”

五、布置作业:摘录这一课的好词好句。

六、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枪炮

铁屋子

《矛和盾的集合》公开课教案 篇9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讲述了发明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的故事,从而告诉大家:“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教学过程:

师:我们班的同学很了不起,脑袋特别好使,今天我们做个竞猜游戏,行吗?生:没问题。

师:你的优点是什么?生:我画儿画画得好。

师:你呢?生:我写作文写得好。

师:如果说我集合了你们俩的优点,我的优点是——生:你不仅画画好,而且文章写得好。

师:我们快速抢答,怎么样?答得好有奖品哟!(出示)橡皮+铅笔 ?生:橡皮铅笔。

师:真不错,接着看:(出示)轮子+椅子 ? 生:轮椅。

师:很了不起,接着:(出示)楼房+()双层汽车生:楼房+汽车等于双层汽车。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片,准备好了吗?(教师播放《自相矛盾》视频。)师: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好吗?生:好。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齐:老师您好!师:同学们,刚刚我们看的动画片知道是什么故事吗?生:矛和盾。生:不对,是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师:很好。故事中提到了两种兵器,知道是什么吗?

【评析:我在揭题时,让学生用竞猜的形式,说出跟本课文“集合”有关的事例,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一下明白什么是集合,巧妙地抛出课题。同时借助《自相矛盾》这个动画片,让学生学习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也认识了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再指导写好“矛”和“盾”;然后提出“如果把矛和盾这两种相对峙的武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让学生在“说、写、猜”的活动中轻松有趣的走进文本。】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生字词语会读了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生:敢。

师:大家看,会读第一组词语吗?谁来试试?生: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学生“左抵右挡”读得不准确,教师领读,正音。

师:来看看第二行词语,试试看!生: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学生“庞然大物”读得不准确,教师领读,正音。

师: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词语读得很好,接下来的挑战难度更大,有没有信心?生:有!

师:还是这些词语,想请同学们根据预习课文时的印象,把这些词语填进下面这段话里,试试看。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还是()。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和盾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在战场上(),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学生自己练习、准备。生: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庞然大物)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非常好!老师要表扬你,读通了这段话,你就了解了课文大意;而且这段话里暗藏了本课的11个生字,你全都读准了,非常好!谁再来试试?一生再读,全班齐读。

【评析: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由衷赞叹声中,学生将课文读懂了,并能结合“矛、进攻、盾、自卫”等词语概括全文主要讲的一件事。并能在一段文字当中很好地学习了本文中会认的字和我会写的字。】

师:请画出句子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词。

生:反义词是“自卫—进攻、盾—矛”;能解释“集合”的词是“合二为一”。

师:把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请读课文2---4自然段。(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师:(出示坦克图)看着眼前的坦克,你们还能找到矛和盾的踪影吗?

生 :(上台在坦克图上标出相当与矛和盾的炮筒、铁屋子。)师: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既能很好地自卫,又能更好地进攻,在战场上可大显神威。师: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请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生:(读课文第5自然段中的句子。)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语读出了“大显神威”的感觉。师: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让你们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生:我班在运动会上夺得团体第一,我感到大显神威。

生: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可大显神威。生:“神六”、“神七”飞船上天,全国人民感到大显神威。生:……师:你们今天的优秀表现也让老师感到了“大显神威”。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悟出点什么吗?生合:“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师:你们能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生:铅笔和橡皮结合起来就成了橡皮头铅笔。生:电风扇和取暖器的集合就是空调。

生:楼房和公交车的结合就成了双层公交车。生:……

【评析: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相机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大显神威”来感染学生。同时真正地揭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内涵。】

师:同学们,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很早就在长场上使用了,而坦克,直到近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才发明。它们前后相距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中,有千百万人使用过矛和盾,却直到近代,课文中的发明家才发明了坦克,这是为什么?

生:那是因为现代人聪明。生:那是因为科学的进步,带动了人类的思考。生:进一步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思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思维改变了,做的也就改变,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师:是呀,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我们生活中,我们遇到了问题要积极地开动脑筋,积极地想办法,我想我们都会成为集众人之长于一身的优秀的人才。

【评析:运用对比冲突,引发思考的方法。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很早就在战场上使用了,而坦克,直到近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才发明。它们前后相距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中,有千百万人使用过矛和盾,却直到近代,课文中的发明家才发明了坦克,这是为什么?从而导出单元导语中提到:“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这些故事会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让学生的感想更加深刻一些。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教学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讲述了发明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的故事,从而告诉大家:“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在学习此课的时候,方法采用了许多,上完以后,我反思我这堂课中的成功和失败: 成功一:阅读为本,文本中感悟语言,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要多读,“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在指导第5段朗读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 “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这不是又回归到文本中去了吗?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坦克的威力, 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成功二: 落实单元目标,层层深入的思考中探究发明的过程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代替教师乏味的说教。这样学生才能在这舞台上跳出优美的舞蹈。了解发明过程,领悟思维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在阅读中,读懂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想,在层层深入思考中发明坦克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语言学习,提高品悟积累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换词、动作表演,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语,促进对文本的理解。成功三:联系生活实际,在比较中感悟文本。

在引入课题时,学生对于“集合”理解仅仅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统一。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了解了发明过程之后。学生对于“集合”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优点的集合、长处的合二为一。课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探究让学生将文本和生活结合提炼出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不足之处:所以教学内容的划分有点显得比较谨慎。过于饱满,时间不够,教师可能急于求成,势必学生学得不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力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一心一意为学生。

板书设计:

矛 和 盾 的 集合

|

|

|

进攻 自卫(合二为一)

|

|

| 枪炮 铁屋子

上一篇:慈铭体检报告查询系统下一篇:三口镇2011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