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矛和盾的教学反思 篇1
今天,我上了一节《矛和盾的集合》一篇文章,自己的感受比较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一下做得比较扎实的几个地方。
一、从成语故事引入,前后呼应,使文章回归整体
刚开始上课,我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了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提出让学生认真去倾听,然后猜一猜这个成语故事是什么?这样去做,不仅锻炼了学生倾听别人说话的`能力,而且还让学生了解了矛和盾的作用,知道了它们是古代的两种兵器,同时学会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在解释这个成语以后,学生明白从一个故事可以揭示一个道理,为这篇课文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使得总结全文时,有一个整体的回归。
二、抓住重点词语,体会重点语句
在讲读课文时,像“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庞然大物”等四字词语,能够及时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词语的表面意思,再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到深,既巩固了词语意思的理解,也为体会句子的含义做了深厚的辅助,而且把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的练习得到了巩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词义,朗读再进行加深,一步一步,扎扎实实。
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还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在总结了文章第二自然段板书“盾—防守—铁屋子”后,第三、四自然段的学习我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因为这两段的内容浅显易懂,学生一读就明白。用“你觉得发明家的想法行不行?”引入三、四段的学习,随后,再指名让学生补充一下板书内容,自然而然的出现了“矛—进攻—枪口后炮口”在这种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学,一是对第二自然段的巩固,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发现新的东西补充板书,不知不觉的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再有第五自然段的学习,我采用了学生闭上眼睛,边听遍想象画面的方法学习,学生不仅兴趣浓厚,很带劲的认真听,而且用自己的话描述头脑中的画面,丰富了文章的语言文字得到了更好地补充。
我觉得以上是自己做的比较好的三点,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例如:在指导“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这个比喻句时,只涉及学生体会到矛来的快、急,没有及时的把握时机,再做几个类似的练习,加以巩固。如:
1、天上的星星如般挂在天空。
2、秋天的落叶如般飘落下来。
可以提前列出几个这样的句子让学生口头答一下,用不了几分钟,就能使知识点落实的更加扎实。再就是当学生提出发明家发明出坦克后,应当把坦克的有关知识简单的介绍一下,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总之,这节课上下来,有成功有失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更要取长补短,努力吧每一节课上的扎实、高效。
矛和盾的教学反思 篇2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 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 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 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 在与朋友对打的过程中, 为了保护自己, 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 由矛想到了炮口, 把两者结合起来, 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 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 用事实说明道理, 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同时, 这篇课文具有科学、严谨的特点, 词句简洁易懂。课文题目以“集合”二字为眼, 最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进行文题照应, 再次点题明义。而且文章结构紧凑, 如第二自然段描述紧张危急的关头, 用“如雨点般”说明攻势凶猛, 无法招架。有了前一句的缘由交代, 才可能有后面的急中生智, 进一步产生智慧和发明创新的思维。第三自然段顺利地诞生合二为一的思想。第四自然段思维进一步发散, 最终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诞生发明成果——坦克, 写发明过程到说理顺理成章。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 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请看, 这是矛, 这是盾, 它们都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兵器, 同样, 这两个汉字也是从古代文字慢慢演变而来的。
师:先来看看“盾”字的演变, 这是甲骨文的“盾”, 后面一人双手拿盾, 非常形象, 这是金文, 再是小篆, 最后是楷体, 再请看“矛”字…… (课件演示演变过程)
师:这两个也是我们今天要写的生字。请打开生字抄写本, 仔细观察前面的范字, 自己先试着把“矛”和“盾”各写一个。 (生自由练写)
师:来看看这位同学书写的。请看“矛”字, 已经写得不错, 如果横钩写得再稍长一些, 注意下面一笔是弯钩, 这个字就会更漂亮。
再请看“盾”字, 特别注意第一笔是平撇, 第二笔是竖撇, 下面的横也写得长一些。
师:请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写, 先写“矛”:横撇点横钩, 弯钩加撇把笔收;再写“盾”:平撇竖撇连十目, 万箭飞来能挡住。请同学们再把“矛”和“盾”各写一次。 (生自由练写)
师:再来看看刚才这位同学写的, “矛”和“盾”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写得相当漂亮。
师:先把生字抄写本轻轻地放在一边, 一起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正确朗读课文, 想想“集合”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先来说一说?
生:“集合”在课文中就是指把矛和盾结合在一起。
生:我认为“集合”在课文中是指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
(师根据回答板书: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师:对呀!这就是课文要告诉我们的事情, 谁能看着板书把这件事更完整地说一遍?
生: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时, 想到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 于是,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师:其实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像这样对课题进行一定的扩充也可以很好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下面一起来看看课文中的生字词。谁来读左边的这一组词语? (指名一生读)
师:这个字跟老师再念一念, 翘舌音“戳”。 (生跟读)
师:谁来读右边的这一组? (指名一生读)
师:请仔细观察这两组词语, 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左边词语都是写进攻的, 右边都是写自卫的。
师:也就是说它们分别是写矛和盾的什么?
生:左边词语都是写矛的特点, 右边词语都是写盾的特点。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
师:左右两边的同学可以对着来读这些词语呢, 左边读“矛”, 右边读“盾”;左边进攻, 右边自卫, 试一试。 (生对读词语)
师:读得真好。左边是“矛”, 右边是“盾”, 发明家把它们集合在一起, 发明了坦克。 (课件演示集合过程)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这是发明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并试着完成学习单。 (生默读课文, 自由填写学习单。师提醒用简洁的语言填写, 填好的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师:先来看看这位同学填写的。 (实物投影) 他认为发明家发现的第一个问题是“盾太小了”, 同意吗?
生:同意!
师:是的。但老师觉得把“了”字删去会更简洁一些。 (用红笔删除)
师:他认为解决方法是“做一个铁屋子”。有没有更好的说法?
生:可以用“造”铁屋。
师:不错!他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盾太小”这个问题?
生:是发明家和朋友比赛难以招架时发现的。
师:你能找到课文中的描写来读一读吗?
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 还是难以招架。 (师出示这个句子)
生:我从“雨点般”这个词中读出对方的矛速度很快, 又很密集。
师:请你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关键词“雨点般”来体会, 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我从“左抵右挡”这个词看出这场比赛很激烈。
师: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
生:就是左边抵一下, 右边挡一下的意思。
师: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当发明家, 我当他的朋友, 来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 (师用双指当矛, 生用书当盾) 我这根是锋利的矛, 拿好你的盾。
我的矛左刺——, 右刺——, 左刺——, 右刺——, 上刺——;再上刺——;下刺——;左刺——, 再左刺——;再左刺——;右刺——, 下刺——……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了, “左抵右挡”仅仅是左抵一下, 右挡一下吗?
生:不是!
生:“左抵右挡”是指上下左右全方位地自我保护。
师:说得真好。这位同学此时还在气喘吁吁, 其实这就是“难以招架”的表现。抓住这些关键词, 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句子, 谁再来读读? (指名生读)
师:对方的矛越刺越快, 越刺越猛, 一起读—— (生有感情齐读)
师:就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出示句子: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 我钻在铁屋子里, 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生齐读)
师:发现的问题是——生接:盾太小。
师:解决方法是——生接:造铁屋。
(师在黑板上画铁屋)
师:接着往下看。他发现的第二个问题是:无法进攻。我们看, 这是铁屋, 可是 (演示铁屋变乌龟动画) , 拿起书本, 一起读读这段话:可是—— (生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师:这位同学填写的解决方法是“开个小洞, 伸出进攻的矛”, 观察这位同学的“矛”和书上的“矛”, 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这位同学的“矛”字没有双引号, 书上的“矛”字有双引号。
师:真会发现。“矛”在这里为什么又加上双引号?
生:这里的“矛”不是真正的矛, 而是指枪口或炮口。
师:是的, 在这里“矛”指的是枪口或炮口。 (师在黑板上画枪口或炮口) 没有引号的同学请加上。
师:发明家最后发现的一个问题是——?这位同学填的是“不能动”, 还可以怎么说?
生:不会跑。
师:解决方法是装轮子, 安履带。 (在黑板上画轮子和履带)
师:请把自己的表格修改得尽量简洁。 (生自由修改表格)
师:发明家正是这样不断地发现问题, 并不断地解决着问题, 发现“盾太小”, 他是这样解决的, 一起读——
出示: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 我钻在铁屋子里, 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生齐读)
师: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一对关联词, 谁发现了?
生:是“如果……就……”。
师:他继续发现铁屋子无法进攻啊!请你还是用“如果……就……”来说说他的解决方法。
生:铁屋子无法进攻啊!如果在上面开个小洞, 伸出进攻的枪口或炮口就可以进攻了。
师:最后, 他发现铁屋子不会跑呀!请你再用“如果……就……”来解决。
生:铁屋子不会跑呀!如果装上轮子, 安上履带, 就可以跑啦!
师:就这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请看, 这就是最早投入使用的坦克。 (出示图片) 如果你是发明家, 你是否认为它已经十全十美了呢?
生:不是!
师:老师也这么认为, 比如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这样的坦克在作战时很难看到远处的敌人!哪位发明家能用“如果……就……”的句式来帮我想想办法?
生:这样的坦克在作战时很难看到远处的敌人!如果在里面装个检测距离的设备, 就可以发现远处的敌人了!
生:这样的坦克在作战时很难看到远处的敌人!如果在坦克顶部装上望远镜, 坦克就有了一双“千里眼”啦!
师:真有想法!发明家们, 你们从坦克身上还会发现什么问题, 又会如何解决?请你还是用“如果……就……”的句式来说说,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互说)
师:哪位发明家先来发现并解决问题?
生:这样的坦克不能飞, 如果能装上一对翅膀, 坦克就能在空中自由飞翔, 更好地攻击敌人了!
师:想法不错, 但老师发现坦克很笨重, 不太容易飞起来, 怎么解决?
生:如果在坦克上加装一个强劲助推飞行器, 坦克就很容易飞上天。
师:噢!你是说像发射火箭时那样加装助推器, 即使坦克很笨重也可以很快飞上天了。不错, 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这样的坦克不能发现敌人的地雷, 如果给它装上扫雷探测器, 作战人员就更安全了!
生:这样的坦克还不够先进, 如果给它穿上特殊服装使它会变色, 比如在沙漠里或其他地方, 坦克就可以更好地隐蔽自己了!
师:想法太棒了!给他掌声!
生:这样的坦克不会隐身, 如果我们用一种特殊材料制作坦克使它会隐身, 坦克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攻击敌人, 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啦!
师:很好!比刚才变色的坦克更先进了!
生:这样的坦克能源不够用, 如果在上面加装一个太阳能转换器, 坦克就可以无限制地使用能源, 就能更大威力地攻击敌人了!
生:这样的坦克攻击力还不够强大, 如果它能很好地利用核能源, 就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了!
师:不简单!如果能同时考虑怎么使坦克更环保, 就更好了!
师:刚才你们发现的问题, 其实有的已经解决。一起来看看现在比较先进的坦克。 (出示坦克图片加介绍) 坦克身上的很多问题还有待于你们继续去发现, 去解决。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 我们知道了坦克不仅仅是矛和盾的集合, 更是多种事物的大集合。
师:请打开“课堂作业本”第43页, 先完成第4题, 再完成第1~3题。
生完成作业, 师巡视, 现场批改。比较两个句子, 引导学生知道前面先写发现的问题, 再用“如果……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句子意思更完整。生修改自己的句子。
师:同学们, 生活中关于“集合”的奥秘还有很多, 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没有太多的感情色彩, 理性十足。我反复在思考:面对三年级的学生, 我应该通过课文教给他们一些什么呢?初看课题, 不禁想问这矛和盾的集合指的会是什么?读完文本恍然大悟, 原来课文讲的是坦克的发明过程。内容虽然简单, 但细读之后却令人回味, 我想这样的文章也一定会吸引学生们阅读思考, 从中得到思维的启迪。而唤醒童真童心, 领悟语言文字的巧妙运用, 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具有一定的科学思想, 是本堂课的首要任务。
(一) 字词教学, 扎实有效
字词是语言的基本材料。它们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 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 而有其独特的魅力。
然而, 字词教学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中只是浮光掠影, 一读而过, 只停留在读“音”阶段, 词语的意味没有得到开掘。本堂课上, 从学生现实发展水平起步, 以生为本, 正确把握字词教学的内涵和规律, 从了解汉字演变到指导书写, 真正落到实处。尤其是对词语进行了分类比较, 在两个圆中的两组词语分别说明了矛的长处——进攻, 盾的特点——自卫, 重叠部分写上“集合”二字, 巧妙地把数学中集合的知识运用于语文之中, 学生对课文中“集合”的理解从抽象到直观, 印象深刻, 而且对课文也有了一个正确的整体感知。
(二) 阅读理解, 童真童趣
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 而阅读是个性的行为。课上, 让学生紧扣“集合”一词, 思考“发明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深入地默读课文, 填写表格, 理清发明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引导学生用“如果……就……”的形式说说发明家的想法, 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整个过程中, 学习的真正主人是学生, 在读书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 主动地质疑解疑, 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并且在相互交流和启发中,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 有效拓展, 活跃思维
这样的一篇文章, 不仅仅是介绍科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赋予文本科学精神, 教会学生具有科学思想的头脑, 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本堂课的设计, 在学生领会发明家是如何一次次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 教师引领学生拓宽思维, 想想坦克还会存在什么问题, 准备如何解决, 联系生活实际, 使课内向课外延伸, 实现了“文本、学生、生活”三位一体的大整合, 在让学生思维得以激活的同时,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畅所欲言, 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
矛和盾的教学反思 篇3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故事告诉读者“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设计理念】
在理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以及发明家由比赛引发的思考。通过研读重点段落,感受发明家的潜心发现和用心思考。在教学中,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升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语言的促进下提高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多维度能力培养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2.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复述坦克发明的过程,体会由坦克的发明所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本组导语,学生读。
同学们,这一组课文的几篇文章,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想方设法解决,学会应对难题。
2.出示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自相矛盾》。
(1)视频中都出现了什么兵器?
(2)板书“矛” “盾”,指导书写要领。
3.同学们,你们对“矛”和“盾”有什么了解呢?
4.它们一个用来进攻,一个则用来防守。
这矛和盾还真是有些针锋相对呢。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补全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精辟的导语导入新课,既做到了对旧知识的梳理,又对新文本的学习提出了目标要求。】
二、初读课文,了解情节
1.学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力求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看到同学们如此喜欢朗读,老师想送给你们一份礼物。
课件出示: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自卫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学生认读词语。
3.谁能用上这些词语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呢?
【点评:本环节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活用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深入故事,感受场面
1.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你们愿意去欣赏这场比赛吗?
大屏出示课文插图。
哪位同学愿意成为这场比赛的解说员呢?
请学生饰演解说员,让大家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2.课文哪段进行了场面描写?
请学生感情朗读第二段。
3.经过这次比赛,发明家萌生了怎样的想法?
对发明家先后产生的想法,进行归纳:
(1)盾要大得像个铁屋子。
(2)安上枪口和炮口。
(3)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发明家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最终研发出了坦克。你们愿意一睹它的真面目吗?
4.出示图片,供学生观赏。
5.谁愿意帮助我们解说坦克的发明过程,让我们对坦克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出示填空:
比赛结束后,发明家不禁这样想:盾太小了,如果 ,敌人就戳不到我了。可是,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可以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安上 。当然,这铁屋子还得会跑,得 。这样,最终发明了坦克。
【点评:这一环节理清故事的条理,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四、回忆课文,明确方法
1.出示课件: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2.指名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说明的道理。
3.大屏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发明家在和朋友的一次比赛时,发现了矛和盾的长处,并想到了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最终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发挥了一举将敌军击败的重大作用。这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的道理。
【点评:本环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五、创设情境,转换角色
同学们,这位发明家通过潜心研究和周密的思考,最终发明了坦克。现在,我们也来充当小小发明家,你能把自己不经意的一次小发明的过程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吗?
【点评:让学生亲身参与发明的过程,感受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六、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大屏出示:
鞋子+轮子=(轮滑鞋)
电视+电话=(可视电话)
_______+_______=
学生补充说。
你们真是见多识广。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应该将这些不方便的地方加以改进,进行创造,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点评:这一环节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的这一主题。】
七、回归文本,深化主题
发明家就是把矛的进攻和盾的防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课文中的哪个词就是对“集合”的解释(合二为一)。我们要学习发明家善于发现,用心思考的做事精神。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发明的方法,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点评:这一环节回忆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八、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出示课件:
1.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2.观察生活中还有什么小发明创造是运用了“合二为一”的做法。请动笔写一写发明的过程。
【点评:最后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责编 韦 雄)
【教材说明】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故事告诉读者“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设计理念】
在理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以及发明家由比赛引发的思考。通过研读重点段落,感受发明家的潜心发现和用心思考。在教学中,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升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语言的促进下提高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多维度能力培养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2.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复述坦克发明的过程,体会由坦克的发明所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本组导语,学生读。
同学们,这一组课文的几篇文章,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想方设法解决,学会应对难题。
2.出示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自相矛盾》。
(1)视频中都出现了什么兵器?
(2)板书“矛” “盾”,指导书写要领。
3.同学们,你们对“矛”和“盾”有什么了解呢?
4.它们一个用来进攻,一个则用来防守。
这矛和盾还真是有些针锋相对呢。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补全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精辟的导语导入新课,既做到了对旧知识的梳理,又对新文本的学习提出了目标要求。】
二、初读课文,了解情节
1.学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力求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看到同学们如此喜欢朗读,老师想送给你们一份礼物。
课件出示: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自卫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学生认读词语。
3.谁能用上这些词语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呢?
【点评:本环节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活用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深入故事,感受场面
1.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你们愿意去欣赏这场比赛吗?
大屏出示课文插图。
哪位同学愿意成为这场比赛的解说员呢?
请学生饰演解说员,让大家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2.课文哪段进行了场面描写?
请学生感情朗读第二段。
3.经过这次比赛,发明家萌生了怎样的想法?
对发明家先后产生的想法,进行归纳:
(1)盾要大得像个铁屋子。
(2)安上枪口和炮口。
(3)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发明家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最终研发出了坦克。你们愿意一睹它的真面目吗?
4.出示图片,供学生观赏。
5.谁愿意帮助我们解说坦克的发明过程,让我们对坦克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出示填空:
比赛结束后,发明家不禁这样想:盾太小了,如果 ,敌人就戳不到我了。可是,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可以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安上 。当然,这铁屋子还得会跑,得 。这样,最终发明了坦克。
【点评:这一环节理清故事的条理,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四、回忆课文,明确方法
1.出示课件: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2.指名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说明的道理。
3.大屏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发明家在和朋友的一次比赛时,发现了矛和盾的长处,并想到了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最终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发挥了一举将敌军击败的重大作用。这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的道理。
【点评:本环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五、创设情境,转换角色
同学们,这位发明家通过潜心研究和周密的思考,最终发明了坦克。现在,我们也来充当小小发明家,你能把自己不经意的一次小发明的过程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吗?
【点评:让学生亲身参与发明的过程,感受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六、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大屏出示:
鞋子+轮子=(轮滑鞋)
电视+电话=(可视电话)
_______+_______=
学生补充说。
你们真是见多识广。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应该将这些不方便的地方加以改进,进行创造,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点评:这一环节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的这一主题。】
七、回归文本,深化主题
发明家就是把矛的进攻和盾的防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课文中的哪个词就是对“集合”的解释(合二为一)。我们要学习发明家善于发现,用心思考的做事精神。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发明的方法,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点评:这一环节回忆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八、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出示课件:
1.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2.观察生活中还有什么小发明创造是运用了“合二为一”的做法。请动笔写一写发明的过程。
【点评:最后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责编 韦 雄)
【教材说明】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故事告诉读者“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设计理念】
在理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以及发明家由比赛引发的思考。通过研读重点段落,感受发明家的潜心发现和用心思考。在教学中,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升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语言的促进下提高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多维度能力培养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2.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一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复述坦克发明的过程,体会由坦克的发明所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本组导语,学生读。
同学们,这一组课文的几篇文章,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想方设法解决,学会应对难题。
2.出示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自相矛盾》。
(1)视频中都出现了什么兵器?
(2)板书“矛” “盾”,指导书写要领。
3.同学们,你们对“矛”和“盾”有什么了解呢?
4.它们一个用来进攻,一个则用来防守。
这矛和盾还真是有些针锋相对呢。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补全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精辟的导语导入新课,既做到了对旧知识的梳理,又对新文本的学习提出了目标要求。】
二、初读课文,了解情节
1.学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力求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看到同学们如此喜欢朗读,老师想送给你们一份礼物。
课件出示: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自卫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学生认读词语。
3.谁能用上这些词语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呢?
【点评:本环节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活用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深入故事,感受场面
1.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你们愿意去欣赏这场比赛吗?
大屏出示课文插图。
哪位同学愿意成为这场比赛的解说员呢?
请学生饰演解说员,让大家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2.课文哪段进行了场面描写?
请学生感情朗读第二段。
3.经过这次比赛,发明家萌生了怎样的想法?
对发明家先后产生的想法,进行归纳:
(1)盾要大得像个铁屋子。
(2)安上枪口和炮口。
(3)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发明家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最终研发出了坦克。你们愿意一睹它的真面目吗?
4.出示图片,供学生观赏。
5.谁愿意帮助我们解说坦克的发明过程,让我们对坦克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出示填空:
比赛结束后,发明家不禁这样想:盾太小了,如果 ,敌人就戳不到我了。可是,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可以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安上 。当然,这铁屋子还得会跑,得 。这样,最终发明了坦克。
【点评:这一环节理清故事的条理,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受比赛的激烈场面。】
四、回忆课文,明确方法
1.出示课件: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2.指名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说明的道理。
3.大屏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发明家在和朋友的一次比赛时,发现了矛和盾的长处,并想到了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最终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发挥了一举将敌军击败的重大作用。这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的道理。
【点评:本环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五、创设情境,转换角色
同学们,这位发明家通过潜心研究和周密的思考,最终发明了坦克。现在,我们也来充当小小发明家,你能把自己不经意的一次小发明的过程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吗?
【点评:让学生亲身参与发明的过程,感受发明家的做事精神。】
六、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大屏出示:
鞋子+轮子=(轮滑鞋)
电视+电话=(可视电话)
_______+_______=
学生补充说。
你们真是见多识广。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应该将这些不方便的地方加以改进,进行创造,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点评:这一环节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的这一主题。】
七、回归文本,深化主题
发明家就是把矛的进攻和盾的防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课文中的哪个词就是对“集合”的解释(合二为一)。我们要学习发明家善于发现,用心思考的做事精神。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发明的方法,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点评:这一环节回忆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八、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出示课件:
1.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2.观察生活中还有什么小发明创造是运用了“合二为一”的做法。请动笔写一写发明的过程。
【点评:最后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反思 篇4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为广阔,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对于这个道理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怎样攻破这个难点呢?我想:教材只是阅读的文本,我们应该研究教材的价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哪些反映时代精神,先进科学理念,关注社会、自然、生命等的有价值的问题挖掘出来。
为了让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课题的意思呢?”“同学们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
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我让学生说一说学了这篇课文后明白了什么道理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取长补短的例子。这种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使课内向课外延伸,实现了“文本、学生、生活”三位一体的大整合,在让学生思维得以拓展的同时,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设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而学生的想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确是让人震撼。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设计
农桂萍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3、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具准备
矛、盾、坦克的幻灯片,生字新词及重要问题的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出示幻灯片)矛和盾
集合坚持
一般
难以招架 蜗牛
坦克
乌龟
进攻
如雨点般 炮口
战场
士兵
撤退
左抵右挡 大显神威
合二为一
庞然大物
二、读文质疑。
1、自读课文,你能提出了哪些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整理出下面两个问题。)
①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幻灯片)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幻灯片)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三、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1、学生自己先带着第一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1到4自然段,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3、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防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幻灯片)
想法:
1、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幻灯片)
2、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深处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幻灯片)
3、出示坦克图片。(幻灯片)
4、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
5、学生自己先带着第二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6、小组讨论。
7、集体汇报交流,读课文。
8、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学习写法
学生自由朗读文,说一说课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幻灯片)
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五、实践活动
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板书设计
矛
攻击
矛和盾的集合 坦克(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盾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6
二.导入师:大家发现没有,我们的最后一个成语中包含这两种兵器,分别是——(生齐答:矛和盾)师(板书范写“矛,盾”)边讲解:(出示课文图片)师:猜一猜,这两种兵器中哪个是矛?哪个是盾?(生认,课件插图上写上矛和盾)师:矛和盾原本是对立的,今天我们却要把它们集合在一起。(补充课题)师:集合是什么意思?生1:集合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生2:集合就是结合起来的意思(把什么东西结合起来?)生3:集合就是把分散的东西结合起来的意思。师:是的,在我们语文书里有两个词语的意思和“集合”的意思相同,快点打开书本找一找吧。(生快速浏览课文)生1:合二为一(出示词语卡片板贴)生2:集于一身(板贴)师:理解了“集合”的意思,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课题,思考一下,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1: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师板书“为什么”)生2:发明家是怎么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师板书“怎样”)生3: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以后会怎么样?(师板书“结果”)
三.初读课文师:一个小小的课题,我们的同学就有这么的疑问,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在文中找找答案吧。(生读,师巡视)师:课文读完了,老师从文中找了几组词语,你会读了吗?出示词语:进攻 戳 雨点般 自卫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坦克 炮口 履带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生1:第一组生2:第二组生3:第三组生齐读师:你发现这3组词语分别描写什么的吗?生齐答:第一组描写的是矛,第二组描写的是盾,第三组描写的是坦克。(边回答,边课件出示)师:刚才的问题,你在文中找出答案了吗?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生1: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时,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生边回答,师边课件出示句子)师:找的真准,谁能用上老师给你的句式,把后面两个问题也解决呢?出示:发明家(),就这样,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结果()。生1:发明家在盾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就这样,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生2: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结果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师:能把这3句话连起来说说吗?(师出示课件,回答过程中,一生用了许多相同重复的称谓)师:3句话里有许多地方重复,(课件出示)能否再把这段话概括起来说说呢?出示:
1、发明家(),想到了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
2、(),就这样,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了。
3、结果()。生: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的时候,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只要在盾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结果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师:这其实就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先对课题提出疑问,然后带着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概括成一句话,这样就能帮助我们概括主要内容。师:其实,课文中有一句话就能概括主要内容。生: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出示句子)师:这里的“二”指什么?“一”又指什么?生1:“二”指矛和盾,“一”是指“坦克”(你发现的真快!)四.精读课文师:请大家再默读1—4小节,边读边思考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生默读)生1:这是一场紧张的比赛。生2:这是一场有趣的比赛。生3: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比赛。(还能用成语,真了不起。)生4:这是一场激烈的比赛。师:这么精彩的比赛,你是从哪句话中读出来的呢?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出示课件)师:这是怎样的雨?生1:雨很密。生2:雨很急。师:是啊,这么密,这么急的雨,我们读起来也要读出一种紧张刺激的感觉,一起再来读读。(齐读)师: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一起来体验一下当时这一场比赛的感觉。(请1生,师生合作表演“矛和盾比赛”师手指当矛,生手掌当盾,)师:我左一下,你往什么方向挡?(左)我右一下啊,你往什么方向挡?(右)这就是文中的一个词(左抵右挡)师:好,现在我继续进攻。(师快速地用手指戳向学生,让学生无法抵挡)现在你有什么感受?生:老师好快啊,我根本反应不过来。师:这就是——难以抵挡。(从中理解“难以抵挡”,然后再齐读这句话)师:正是这样一场紧张刺激的比赛,使发明家有了一个想法,发明家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1—4小节。生1: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发明家还想到什么?)生2: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老师发现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如果你在划“/”的地方稍稍停顿一下,读起来就更通顺更好听了,请你再来读读。)师:这里的“固然”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一个词吗?生:虽然师:是的,固然在这里是虽然的意思,一个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意思就会发生转变。发明家还想到了什么?生3: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师:科学家在第一个想法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生:盾太小了,如果做成铁屋子,敌人就戳不到我了!师出示表格: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盾太小 铁屋子 师:大家发现没有,这句话里有两个感叹号?他们感叹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生:第一个感叹号是因为“盾太小”而紧张,第二个感叹号是因为想到了方法而感到高兴。师:既然这两个感叹号的意思不同,那你能把这两个感叹句读好吗?生:能!(绘声绘色地读起来)师:一起来读读生齐读,感情饱满师:按照上述的方法,你能解决后面的两个问题了吗?(能)那就把你课桌里的一张纸条拿出来,试着自己完成吧。填一填: 发现问题 如何解决
投影一学生的答案:
发现问题 如何解决 盾太小 铁屋子 不能进攻 开个孔,把矛伸出来 不能跑 安个轮子履带
(生拿着自己的纸条解说):发明接发现盾太小了,所以想到安一个铁屋子,后来他又发现不能进攻,就想到在铁屋子上开个孔,把矛伸出来,但是躲在里面却不能跑,发明家又想到给铁屋子安个轮子履带。师:老师发现你的一个问题,在第二个想法的解决方法中,文中把这个矛打了个引号,而你却没有了,我来问问你,要不要加上引号?(生思考了一会,回答要)为什么?生:我觉得还是要的,因为这个矛是指炮头,而不是真正的矛,所以要用引号。师:那请你把引号加上去吧!(生加上引号)师:现在你能把文章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了吗?出示: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可是,()对了,()当然,()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生: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填空内容:师生配合读,师读前面,生读括号里的内容 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师出示坦克图:瞧,这就是发明家发明的坦克,谁来指指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还有“履带”在哪里?(一生只认)师:为什么要装上“履带”呢?生1:有了履带,就方便坦克在沙漠里行驶。生2:履带可以让坦克不滑倒生3:坦克装上履带,是为了增大受力面来减少压强。这样走泥泞或沼泽也不会陷下去。(哦,你懂得可真多!)师:正是这样,坦克才会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怪不得书上说(再次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板书:进攻,自卫,优点)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也有许多东西是把两种东西的优点合二为一,集于一身的,比如我们的布袋铅笔盒,是把“布袋”轻便和“铅笔盒”可以装文具的优点“合二为一”,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用的“布袋铅笔盒”,你还能说说身边运用了“集合”两种东西的优点于一身的东西吗?生1:雨衣是集塑料的防水和衣服的优点于一身的生2:电灯是把钨丝的光和玻璃的透明的有点合二为一的(生想不出其他的东西,老师引导)师:其实我们的笔盒里就有一样东西是把优点合二为一的。生3:铅笔,铅笔是把铅笔和橡皮的优点合二为一的。(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也是把很多东西的有点集于一身的,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你才会收获更多。
五.小结课文师:发明家就是这样有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才发明了坦克,从此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那发明家发明的坦克到底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以及又会学到什么真理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矛和盾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09-07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09-08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1-02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的写法05-27
教学反思--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06-18
例题的教学反思10-14
教学反思的功能05-27
教学反思的定位08-08
教学反思的内涵09-15
《春》的教学反思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