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教学反思(通用9篇)
加法的教学反思 篇1
《加法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加法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加法的认识》教学反思 1《加法的认识》教学反思加法对现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也许已经不是初步认识的,因为大多数学生都在上幼儿园大班时已经把计算训练得很快了。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其中有些是机械化的,学生不太理解到底什么是加法,于是我的整堂课都将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作为重点。作为一个一年级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尤为重要。这节课是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既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开始,也是应用题的启蒙。上这节《加法的初步认识》,我想了很多的方法。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合并。
本节课的开始,我先找三名男同学上来,提问,老师找了几名同学上来?又找一名女同学上来,接着提问老师又找了几名同学上来?然后通过一个把孩子们合起来的动作提问,老师一共请了几名同学上来?并请学生描述一下刚刚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能够熟练描述的基础上,提升难度要求配上手势再次描述,从而体会手势的合并,并导入课题,数学里面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有一种运算叫加法。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进一步感知加法的含义。
首先出示第一张小丑气球图,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出示第二张小丑气球图,让学生观察两幅图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着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教师用手势配合演示,同而让学生再次感知合起来。接着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合并的理解。教师通过总结用手势动作可以表示合起来,用圆圈也可以表示合起来,从而引出数学里面表示合起来的运算“加法”。根据已有情景教学加法算式3 1=4,并教学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三、多层次练习巩固
提高在课堂练习中,我设计了看图说算式的意义,听故事找算式,给算式编故事等多层次练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维的习惯。
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使他们加深了对加法的意义的理解,又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为今后学习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加法的认识》教学反思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加法的意义,会读、写加法算式,正确计算和是2~6的加法,并能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语言表达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时间紧迫没有充分的准备,再加上对新班级的掌控没有把握,所以很多该学生亲自动手的环节没有充分放手给学生,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学环节也不够紧凑,显得空洞很多,于华静老师很准确地指出了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教学环节基本完成,但是教学任务没有完全落实下去,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的环节没有大胆让孩子去做,很多关键性的语言应该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总结出来,而非教师直接给出;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应避免太成人化的语言,积极打磨自己的语言,学会和孩子们沟通;每节课都有一个教学内容重点,教学重点应始终贯穿教学活动始终,所有的一些教学活动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内容重点展开。
而对我来说,这节课最大的体会是1、低年级的教学工作与课堂管理是息息相关的,班级秩序好了,任课老师就可以较放心的放手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2、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决定着很多教学环节能否顺利进行,比如我现在在课堂上就不太会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那么我设计的想要让孩子们配合的环节自然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针对以上两点有针对性地磨练,尽快和孩子们建立融洽默契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会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有趣的教学辅助方法让孩子们感受学习的快乐,并爱上数学。爱上我这个老师、我的课。
《加法的认识》教学反思 3反思这节课的成败,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灵活的使用教案。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太在意教案的设计,恨不得每一句话都要和教案上的一致,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显得有些机械。比如:在创设情境的导入环节,由于学生没有按照我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树上有3只猴子,河边有2只猴子”这一数学信息,我便急于求成自己说出了完整的答案,我应该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说出,一年级本就该重点训练孩子的`提炼数学信息的能力。
2要更多地使用直观教学,一年级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好,大部分数学知识都需要形象的直观物体辅助学习,而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就满足了直观教学的要求,我在本节课的进行过程中,由于担心孩子们无法有纪律的进行动手操作而取消了他们的动手机会,这导致了这节课的低成效。
3、设计练习题要趣味性,游戏性,毕竟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要控制好教学节奏,使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在这节课中,我的课堂节奏是前松后紧,整个课堂节奏有点慢,造成了虎头蛇尾的情况。特别是下课了,练习题还没有处理完,由于缺乏经验就草草收场了,也没有做小结。
新课标、新教材需要新理念来支持,作为新课标的实践者,我要在积极实践的同时,不断地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贯彻好新课标精神,落实好素质教育。
《加法的认识》教学反思 4“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14页-15页的内容,本课的学习目标是理解和掌握加法的意义。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采取了情景学习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有趣的学习环境,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在教学实施中收到了如下的教学效果:
一、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理解加法的意义。我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小鸭图、熊猫兔、苹果图等有趣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训练学生看图说图意,说求一共是多少也就是求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反复说、多题练习在解决学习难点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游戏的环节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使到学生的学习意犹未尽。
本课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学生第一节课说得还不流利,以后的课堂上还要继续重视孩子们的数学语言能力的训练。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反思
一、借助画图,分析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这个算理。我利用3种不同的画图方式反复帮助学生理解此算理。
1.画小棒分析算理。
2.计数器画珠理解算理。
3.画线(我会用线表示出计算过程。)
二、少讲多练,自主高效。
我遵循“三不讲原则”,体现了自主高效。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懂的不讲基于这三不讲原则,我将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1.情境创设——少讲
2.算理的探讨、算理的巩固、练习中大部分学生错的题——精讲
3.练习中大部分人会做的题——不讲
4.练习中少数人错的题——个别讲结果证明老师讲的到位,不罗嗦、不重复,学生学得轻松,算理掌握得较好。
《加法的认识》教学反思 5加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的起始课,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通过熟悉的情境观察,语言的交流表达,游戏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并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从中掌握:认识“+”号,会读加法计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加法含义。
本节课的开始,我通过金鱼实物让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学着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发现的数学信息。创设了“先把两条红金鱼放进鱼缸里,再把一条黑金鱼放进鱼缸里”这样一个情境。学生直观的观察到两条鱼与一条鱼合在一起,让学生试着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是“加起来”的意思,就要用加法计算的算理,使学生对加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巩固加法的含义。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中,我利用课件演示出示了鸽子图、红花图和黄花图,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图意,说出算式,进一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通过黄花图,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与思考,体会解决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方法。既培养的学生的观察兴趣,满足了他们表现的欲望,又增进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是新课标中特别强调的。加法的初步认识对现在的一年级小学生来重在理解加法的含义。所以在学生通过金鱼实物与金鱼图基本上了解了加法的意义、认识了加号、与加法算式后,我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来解决问题的事例,请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发现的数学信息,并用学会的加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用语言表达数学信息的过程就是深化他们对加法的认知,使他们加深了对加法的意义的理解的理解过程,同时学生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为今后学习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反思这节课的成败,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个性化的鼓励性语言;尽量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特别要重视生成资源的使用,不要怕学生说错,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一节好课不是做出来得,而是自然生成的。
2、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还要灵活的使用教案。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太在意教案的设计,恨不得每一句话都要和教案上的一致,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显得有些机械。比如:在创设情境的导入环节,由于学生没有按照我的意思说出红金鱼和黑金鱼的数量,所以请几个学生不断的回答。这样使得导入环节很罗嗦,还浪费了时间,致使练习的时间不够用。
3、在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要体现学生的自主,不要给学生过多的限制。在游戏合棋子的操作中,我课前为每个小组准备了5以内的不同数量的棋子,游戏中只要求每组做一次。这样大大限制住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练习的时间也不够充分,没有很好的把握这个巩固练习的好机会。
4、控制好教学节奏,使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在这节课中,我的课堂节奏是前松后紧,整个课堂节奏有点慢,造成了虎头蛇尾的情况。特别是下课了,练习题还没有处理完,由于缺乏经验就草草收场了,也没有做小结。
新课标、新教材需要新理念来支持,作为新课标的实践者,我要在积极实践的同时,不断地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贯彻好新课标精神,落实好素质教育。
《加法的认识》教学反思 6加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的起始课,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通过熟悉的情境观察,语言的交流表达,游戏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并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从中掌握:认识“+”号,会读加法算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加法含义。
本节课的开始,我通过摘苹果的过程,让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学着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发现的数学信息。创设了“先摘一个苹果,再摘两个苹果”这样一个情境。学生直观的观察到一个苹果与两个苹果合在一起,让学生试着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感知 “合起来”就是“加起来”的意思,就要用加法计算的算理,使学生对加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巩固加法的含义。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中,我利用课件演示出示了橘子图、兔子图、小鸟图和小花图,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图意,说出算式,进一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通过小兔拔萝卜图,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与思考,既培养的学生的观察兴趣,满足了他们表现的欲望,又增进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本节课我利用教具多,而没有让学生准备学具,在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要面向全体,虽然也让个别学生上台演示,但大部分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只是动动嘴而已,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
2、设计练习题要趣味性,游戏性,毕竟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控制好教学节奏,使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在这节课中,整个课堂节奏有点慢。
《加法的认识》教学反思 7《加法的认识》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5以内加法的第一课时,也是新教材改版以来新增内容。本课是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分与合》等知识以后来学习5以内的加法的。本教材通过气球、小松鼠等创设了丰富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加深对加法的理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还要掌握“+”与“=”号,的读法和写法。同时,本节课也是学生今后学习10以内加法的认识及更大整数加法的基础,因此,让学生认识并能够理解掌握加法的含义意义重大,对其今后的学习非常重要。
加法的含义是“一个数与另一个数合起来是多少的运算”,在其概念中,“合起来”一词是概念的关键,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依据新课标的“四基”要求,注重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我在课前创设了三个活动过程,一个是符合学生实际的“跳呼啦圈”、第二个是摆小圆片、第三个是合并气球,通过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加法的概念,体会“合起来”的重要含义。所以在三个活动结束之后,我将三个活动的语言描述综合在一起,并将“合起来”一次重点标注,希望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提炼出加法的概念。当学生对加法概念有个初步认识之后,让学生再结合情境图说说加法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及加法算式的含义,并能够体验加法算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由于我从工作以来,一直担任高段教学任务,今年自从担任一年级数学课程以后,我一直努力探究低段的教法学法,努力了解学生学情。经过近一个月的探索尝试之后,我虽小有收获,但仍然不能尽快掌握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方法。在本次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仍然按照高段的教法来授课,并未能真正了解学情,掌握教法学法,导致本节课的重难点未能突破。对于“合起来”一词,我力求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可往往事与愿违。后来,我的一位同事,在给我评课过程中讲到,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直观简单,我们不能够让他们进行过多的探究与思考,老师的示范与讲解对一年级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在我课后思考中也是感触比较深的。另外,整节课的时间分配很不合理,导致“头重脚轻”,以至于后来习题练习时间不够,导致学生不能够对新知及时巩固强化,同时,这也是我一直经常有的错误,看来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急需提高。
“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是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之路中,我仍需不断地打磨自己、升华自己、丰富自己,尽快的适应低段的教学,在今后的日子中,我将与我的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高。
加法的教学反思 篇2
一、基本情况
1.教材分析
平面向量这章是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考中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向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2向量作为工具的应用.向量的加法是向量的第一运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运算,是学习向量其他 运算的基 础.它在本单 元的教学 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它在 实际生活、生 产中有着 广泛的应用.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向量的概念,几何表示,理解了什么是共线向量,在物理课 本中,已经知道 了位移、速度和力这些物理量都是向量并可以进行合成,而且知道这些矢量的合成都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引入提供了较好的前提条件.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向量加法的含义,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两个向量的和;掌握向量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并会用它们进行向量运算.
能力目标:经历向量加法概念、法则的建构过程,感受和体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概念的过程和思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经历运用数学描述和刻画现实世界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个性品质.
4.重点难点
重点:向量加法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难点:向量加法法则的理解.
5.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6.授课类型
新授课
二、教学过程
1.数学文化
师:伟大的数 学家傅里 叶曾说过:“数学的发 现来源于 生活,来源于自然界”.数学是美的,数学的运算更加优美,我们曾学习过数的运算,那么向量是否具有同样的运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2.创设情境 直观感知
师:请观察问题1:直航之前如何从台北到达上海?直航之后可以从台北直达上海,此时的位移与前面两次位移的结果如何呢?两次位移的结果可称为两次位移的和,那么,如何用等式来刻画这三个位移的关系呢?
生:
师:问题2:这是杭州湾大桥的A型独塔斜拉桥,其中两根拉索对塔柱的拉力分别为F1、F2,则它们对塔柱的共同作用效果如何?合力可称为力和的和,如何用等式来刻画这三个力的关系呢?
生:
师:力与位移都是物理中的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若去掉它们的物理属性,就是数学 中的向量.它们的和 也就可以 抽象成向量与向量之间的一种运算———向量的加法(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物理知识出发,让学生在位移合成和力合成的 基础上,感知向量 加法的概 念,进而让学生感知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3.抽象概括、形成定义
师:问题3:如何定义两个向量a与b的和?
定义(师生共同完成):已知向量a,b,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则向量叫做向量a,b的和.记作:a+b.即
向量的加法的定义: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
向量加法的法则:和的定义给出了求向量和的方法,称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师:(1)从形观察:用三角形法则求向量和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平移两个向量使它们“首尾相连首尾连”.
(2)从数观察:三角形法则求向量和的特性“首尾相连首尾连”还实用吗?
(3)是不是所有的两向量通过平移均能和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呢:
学生讨论:两种特例 (两向量平 行)1方向相同;2方向相反.
师: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对共线向量的求和仍然适用,反应了三角形法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图形的操作,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组织相关的数学成分,加强相关 内容的联 系,结合定义 帮组学生 理解概括出三角形法则的几何特征和本质.
师:问题4:加法其实我们并不陌生,从小就开始学习数、字母、式的加法,实数的加法有哪些运算性质?向量的加法是否也满足类似的性质?如果满足,具体形式是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师:试一试:已知两个向量a,b,能否通过图形作出a+b、b+a?
生:(黑板板演作图4)
师:若平面上再给大家一个向量c,能否作出(a+b)+c与a+ (b+c)?
生:给出分析过程并作图.
师:研究结果表明:向量的加法也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与数的加法是一致的.有了交换 律与结合 律,向量的加 法就可以按任意的组合与 任意的次 序进行,从而丰富 了向量加 法的内涵.
师:图4构成何图形(由此引导出:平行四边形法则)
学生小组讨论:(特征:共起点)
师:两种方法求和的结果是一样的,可见,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 在本质上 是一致的.在具体求 和时,应根据情况灵活地选择.
设计意图:向量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是引导学生通过与数的加法进行类比得到的,并让学生自主探索,构图进行验证.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还科学的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归纳推理能力,渗透了数形结合、类比推理等思想.
4.数学应用
例1已知O为正六边 形ABCDEF的中心,作出下列向量:
生:分析并作图完成.
变式:化简下列各式
生:板演并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特征:首尾相连首尾连)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既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 主探索活 动,使学生理 解数学概 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这是新课 程理念背 景中特别 强调的,也是我在备课过程中一直追求的.
5.课时小结
师:同学们想一想:本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呢?
生:向量加法的 定义、二个运 算法则以 及向量加 法的运算律.
师: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作为课堂的延伸,你课后还想作些什么探究?
生:数与形的结合;我们还想探究向量的减法、乘法等.
本节课我们从物理原型抽象出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去研究数学模型,最后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再一次告诉我们,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6.教学反思
怎样设计问题系列,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搭建恰当的平台!对于一节课的教学走向,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是非常关键的.
向量的加法是学生在认 识向量概 念之后首 先要掌握 的运算,其重要内容是运用向量的定义和向量相等的定义得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并对向量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证明,同时运用他们 进行相关 运算,这可以让 学生进一步增强对向量加法几何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向量的减法奠定基础,起到承上 启下的重 要作用.学生在学 习物理学的过程中,已经知道位移、速度和力这些物理量都是向量,可以合成,而且知道这些矢量的合成都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这为本课题的引入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在本节课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事例、物理模型作为情景创设,目的是使学生对本节课 的学习有 一个感性 认识,最终是为本节学习向量的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做知识铺垫,而后为了更好地掌握三角形则及平行四边形法则.
培育数学的利用意识是当今数学教育的主题,本节课的内容与实际问题接洽紧密,更应强化数学来源于实际又利用于实际的意识.向量的加法运 算是通过 类比数的 加法,这样做使本节课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最近发展区).
通过例题的讲解及对解题过程的归纳,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向量加法的运算律的一般思路.本节课的练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课堂上涉及的例题、练习的要求和难度相当,应能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本节课的课件 设计充分 考虑到了 本节课的 需要,图文并茂,能够辅助学生理解本节 课的重点 知识,并能在必 定程度上突破教学的难点,从而能够较好地服务于本节课教学.
通过此次活动,感受如下:
“向量的加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关键词:向量的加法;教学设计;趣味性;主体性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高中数学教学对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高度重视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工作,采用更能满足学生智力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
一、课堂讲解
(一)提问式导课法
所谓导课是指在课堂教学正式开始之前,使用各种方法将教学内容提起和引入,帮助学生瞬间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在备课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计划,选取与向量知识具有紧密联系的现象,并在课堂上向学生描述这一现象,但不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而是让学生猜测并说出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向量知识的学习。例如,教师可在正式讲课前在PPT上展示一张处于飞行状态中的飞机的图片,并问学生:“假如我们已知一架飞机从上海飞往南京的方向、距离和从南京飞往北京的方向、距离,那么我们能不能从中得知从上海飞往北京的方向和距离呢?”通过这一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向量的加法引入,然后对向量加法的定义作以下阐述:已知向量■、■的,在平面上任取一点A,作■=■,■=■,再做向量■,则■向量叫做■与■的和,记作■+■。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
(二)重点式教学法
所谓重点式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材料,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反复强调、举一反三的着重讲解,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这些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深刻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讲授教学重点、难点时,教师应当注意切合课本材料,系统性地、有层次地将其中的知识结构理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向量的加法这一教学内容中的重点是向量的加法法则,即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而难点则是方向相反的两个向量的加法。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对这些概念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做详细讲解,并列举大量实例予以说明,指导学生进行习题操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掌握向量的加法的相关知识点。
(三)例题式教学法
教师可在课堂教学时先对要教授的基本概念、理论作详细阐述,然后讲解例题,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将知识与应用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点,这就是例题式教学法。向量的加法在高一数学中是一个与实际运用具有紧密联系的关键知识点,教师应当充分重视例题的讲解,并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向量的加法的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解向量求和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时,可先向学生介绍该法则的含义:如果■、■是两个不平行的向量,那么求它们的和向量时,可以在平面内任取一点为公共起点,做两个向量与■、■相等,以这两个向量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然后以所取的公共起点为起点,做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向量,则这一对角线向量就是■、■的和向量。然后给出以下试题:
已知两个不共线向量■、■,作■=■,■=■,则A、B、D三点不共线,以■、■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D,则对角线上的向量■=■+■。
(四)比较式教学法
比较式教学是将相互关联的理论和知识点通过建立联系、进行比较的方法使学习者更加深刻地掌握学习内容,高中数学学习具有知识点繁多、知识结构复杂的特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同一知识体系中具有紧密联系和交错关系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式教学,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和了解知识点,避免出现理解错误、记忆重复等原因造成的记忆内容混杂的现象。向量的加法包括共线向量的加法和不共线向量的加法,而共线向量又包含方向相同的向量和方向相反的向量,因此,教师可先对这几种向量的加法分别进行详细讲解,并通过列表、举例等方式比较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使学生产生深刻印象。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向量的加法中的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比较,并指出三角形法则既适用于共线向量的加法,也适用于不共线向量的加法,而平行四边形法则只适用于共线向量的加法。
二、教学反思
(一)趣味性
向量的加法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然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制约,往往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局限在课本范围内,缺乏与多媒体手段、日常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兴趣爱好等制订更加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案,导致学生认为向量的加法是十分枯燥、乏味的数学内容,缺乏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主体性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要将学生作为高中数学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在讲授向量的加法这一重要知识点时,没有把学生放在主导位置上,仍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而无法通过启发性思考以及对问题的独立解决来全面、深入地了解数学概念,严重制约了学生个人智力发展。
总而言之,向量的加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当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化需求,采用更加适合学生智力发展要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马超.巧用“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向量的加法定义”的教学设想及其反思[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3):15-16.
[2]杜志国.“向量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学反思[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9):284-285.
[3]彭建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7):60-61.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4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用中学,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
1、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力求使课堂体现生活味,数学化,自主性,情感化和趣味化。如:在巩固应用的最后一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算式来表示生活中的例子(看算式说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取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丰富了学生对加法的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学反思《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和思维的灵活性。在探讨“4+1=5”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学生先独立思考,动手摆小棒,主动与同桌交流。
《万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5
在教学万以内的加法时,课堂上要求孩子把计算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一开始基础好的孩子能说出来,而有些孩子会算却不会说。于是,在练习时,我有意识地让好孩子当小老师,边算边说,说给其他孩子听,慢慢的,基本上都能把计算过程表述出来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不具备数学语言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们不能数学化地阐述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不能运用统计图分析客观事物等,这些现象都表明,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已不再只是纯语文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语言表达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科技语言表达能力在内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相对忽视此项教育的当今学校中越发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6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步体会了加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5以内的加法教学设计与反思。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思考并提出加法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两个环节进行教学。首先根据一年级学生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的年龄特点,教材呈现了一幅色彩鲜艳的“兔子一家”的情境图,通过让学生充分了解情境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而提出“一共有几只兔子”的问题,让学生由“2只大兔和3只小兔合起来是5只兔子”得出2+3=5或3+2=5,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就是从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提取出来的。接着教材呈现兔博士提出的“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让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其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教材这样设计,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法算式的过程,而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加法运算的意义。
接着教材安排了4个练习题。第1题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呈现用集合圈表示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的题目,并且也是第一次出现“一图两式”的题型,这样不仅直观而且更进一步地让学生了解加法的意义。第2题,与第1题比较,教材让学生自己看图并列出完整的算式,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和巩固。第3题,教材又是第一次让学生脱离实物图口算,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跨越,也锻炼了学生的口算能力。第4题是一幅关于长颈鹿的情境图,再次给学生一个由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解答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提出加法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加法算式,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3、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加法算式,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猜谜激趣,引出情境图。学生猜中后,让学生交流一下猜谜语时的想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谜语:“圆圆眼睛绒绒毛,长长耳朵真灵巧,爱吃萝卜爱吃菜,一蹦一跳总在笑。请大家猜猜这是哪种小动物呢?
(设计意图:以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观察情景图,交流信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图,然后说一说画面上有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3棵大树,5只兔子,4个兔笼,4个萝卜以及树的方位、兔子的颜色、形态、萝卜和兔笼的颜色等信息。
二、自主探索
1、提出“有几只兔子”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
师:老师提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兔子?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自己写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交流学生化的算式。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提法的机会,使学生感到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可以写出不同的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
2+3=5
3+2=5
4+1=5
1+4=5
3、观察,讨论写出的4个算式,使学生了解同一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可以写出两个算式。
如,1只白兔,4只灰兔,一共有5只兔,可以写成1+4=5,也可以写成4+1=5。
师:观察写出的4个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以有以下说法:
3+2=5表示3只小兔,2只大兔一共有5只兔,2+3=5也表示3只小兔和2只大兔一共有5只兔,教学反思《5以内的加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这两个算式都表示3只小兔加2只小兔,一共是5只小兔。
师小结: 2只大兔和3只小兔合起来是5只兔子,可以写作3+2=5,也可以写作2+3=5。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是从生活情境中提出来的。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写出两个加法算式。)
三、尝试应用
1、提出兔博士的要求,鼓励学生根据图中其它数字信息提问题,并列式计算。
师:刚才我们观察小兔一家的动画片,除去一共有几只小兔外,大家还发现许多其他东西,如:萝卜、大树、小兔笼等。你能根据小兔家的事提出其他问题吗?自己试着提一个,并列式解答。
学生自主思考并列式。
2、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列式计算的结果。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问题和算式的机会,鼓励学生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算法。
师:谁想说一说你提出的问题和列出的算式?
学生可能出现:
3个小笼子和2个大笼子,合起来是5个笼子。
3+2=5或2+3=5
近处的1棵和远处的2棵,合起来就是3棵。1+2=3或2+1=3
埋着的2个萝卜和土地上的2个萝卜,合起来是几个萝卜。列式:2+2=4。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其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教材这样设计,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法算式的过程,而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加法运算的意义。)
四、课堂练习
1、第1题,第一次呈现用集合圈表示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的形式,先让学生认识这种图表示的意思,再看图填空,交流时,重点关注能否理解写出两个算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集合圈表示的意思,通过看图填空,体会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2、练一练第2题,首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最后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看图并列出完整的算式,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和巩固。)
3、练一练第3题。第1次脱离实物进行计算。教师可做成口算卡片让学生练习,并注意给学生一定思考的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脱离实物图口算,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跨越,也锻炼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4、练一练第4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长颈鹿的只数和大大树的棵数提出不同的加法问题,并算一算。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由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解答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课堂小结: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的引领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为契机,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用中学。在本课中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力求使课堂体现生活味,数学化,自主性,情感化和趣味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取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丰富了学生对加法的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和思维的灵活性。在探讨“4+1=5”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学生先独立思考,动手摆小棒,主动与同桌交流。在全班交流时,针对学生的思维的差异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想到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但我还是组织学生对“看组成想加法”的方法,跟其它算法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这种方法是最简洁、最实用的,培养学生多中选优的数学思想。
3、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评价的魅力。在教学中,我尽最大可能对学生的一举一动进行客观分析,并用各种方式对他们作出较合理的评价,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一直在关注着他们。同时较全面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初步形成。
4、注重培养学生说完整话,提数学问题的习惯。如:让学生观察图并把图意完整表达出来及提出数学问题考考大家等。
不足之处:
1、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还需要加强培养。虽然开学到现在,我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但在本节课中还是有出现个别同学在老师没说完或同学没回答完时,就急冲冲的把答案说出来。
加法的教学反思 篇7
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位数或三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加两位数或三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能笔算千以内的进位加法。(2)培养学生归纳和类比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教学重点
理解三位数加两位数或三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能笔算千以内的进位加法。
3.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归纳和类比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 教学设计
(1)复习引入,新旧交融。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1)你怎样求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呢?2)怎样列式。(85+143=__)3)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然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寻找有“价值”的题目)4)展示学生作品。第一种情况:学生把进位的“1”写在了十位的后面了。生1:请大家听我说,我是这样想的,从个位算起,先算5+3=8,再算十位,8+4=12,写2进1,再算1+1=2。生2:我写的跟他的不同,进位的时候应该写在前面。师:写在谁的前面?生2:写在4的前面。师:为什么?生2:因为“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师:你说的很不错,但这里的8+4=12,为什么不在十位上写12呢?生3:因为十位容不下他。师:十位容不下他,所以才要“满十”是要向前一位进1,但这里面的“1”表示什么意思?(教室顿时沉寂下来)师:8+4=12,表示8个十加上4个十等于12个十,12个十是120。所以,这里面的1表示?生4:表示1个百。师:所以,我们把这个小1写在什么位置?生4:把这个小1写在百位的右下方。师:我们为什么要在百位的右下方写个小1呢?生4:不然会忘记。师:写这个小1是为了在计算的时候不忘记,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同学的计算方法。第二种情况:学生把借位符号当成了进位符号。师:看看这个同学写的……(教师的话还没有说完,下面的学生跃跃欲试)师:请写这个算式的同学来说说,为什么这样写。生5:啊,进位写错了。师:为什么错了?生5:我把进位写成了退位了。师:你把进位写成了退位,但是老师依旧要表扬你,你在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了。师范写计算过程。
(2)提高认知水平,磨砺思维。问题: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学生独立尝试,说算法。展示学生作品(连续两次进位)师:和上面一题比较一下,区别在哪儿?生6:上面一题只进位一次,下面一题进了两次位。师:你想提醒同学注意什么吗?生7:我想提醒同学们注意进位两次,要注意写两次小1,每一位相加时不能把小1漏加。
(3)练习巩固。问题:1)三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2)一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A.独立计算。B.说算法,讲出两次进位的过程以及注意点。说一说:说说在写算式时一次进位和两次进位都要注意什么?1)都有进位,都是满十向前一位进1。2)都要清楚地写出小1,而且不能忘了加进去。3)不同点:一个是一次进位,一个是两次进位。
(4)板书设计。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加起,3)满“十”进“1”。
二、实践体会
1. 从经验出发,应用推理能力,架起知识之间的桥梁
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从经验出发,把计算时的注意点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和“满十进一”等内容应用类比的方法迁移到本节课。如第一个学生写的竖式,知道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虽然在进行进位时小1的位置写错了,但是正是有了以前的学习经验才会有后面出现的“小1”。由此可见,学生已初步形成了推理能力。再如,第二个学生写的竖式,虽然心里面想的是要进位,但却弄巧成拙,与减法计算中的借位写法相混淆了。因此,作为执教者,不能仅仅关注学生是否计算正确,还应特别关注算理,关注学生归纳和类比等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遇到相关问题时找到应对策略。
2. 应用推理能力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数的运算”
“推理能力”的培养在“数的运算”这部分的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把运算过程直接告诉学生,就失去了探索算法的教学价值。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应用推理能力解决问题形成的思维过程。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更有活力,更具生长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放手,让学生把蕴含在其中的数学素养潜移默化地挖掘出来,让学生有所感悟。
三、结束语
总之,推理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摘要: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教师要对学生多使用合情推理能力,即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进位加法,思考,推理能力
参考文献
[1]余夕凯,刘娟娟.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与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01).
加法的教学反思 篇8
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知道减法和除法没有交换律,能根据交换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2.经历观察、猜想、计算、验证、联想、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发展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带有数字的成语,要求是“一个不能少” 。(组内只要有一个学生没说出来或者重复了,就叫失败。)
【设计意图:课前的游戏内容,学生熟悉而又便于操作,一方面拉近了与学生情感距离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思维快速地进入数学领域,为新课的顺利开展打好了伏笔。而“一个不能少”的要求设置更是对本节课核心数学思想的提前渗透。】
一、研究实例
1.今天的课将从一个带有数字的成语“朝三暮四”开始。
(故事梗概:古时候有人养了一群猴子,在送橡子给猴子吃的时候,他说:“每天早上给你们3个,晚上给你们4个。”猴子们一听都急了,争着说:“凭什么早上少吃一个?”养猴的人一听,赶紧改口道:“那就每天早上给你们4个,晚上给你们3个吧。” 猴子们一听高兴极了。)
2.故事中的猴子们真的如愿了吗?从数学的角度,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想对猴子们说,早上吃3个,晚上吃4个,合起来是7个,而早上吃4个,晚上吃3个,合起来还是7个,每天吃的总数其实并没有变化。
师:不错,3+4=4+3。
【设计意图:一个再熟悉不过的例子,一下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初步感知到了加法交换律存在的合理性。】
二、引发猜想
1.观察等式的左右两边,它有什么特点?
2.像这样的等式,你也能说出一两个吗?
3.通过这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大胆的猜想?
(猜想:任何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后,和不变。)
【设计意图:一两个例子不是结论的全部,最多只能是我们得出结论的一个引子。】
三、科学验证
师:加法算式千千万,难道都符合这条规律吗?认准的道理要坚持,这没错,做学问需要执著,可也需要严谨。拿出证据来,我们一起验证这个猜想。
1.寻求证据,尝试用较多的、不同类型的例子说明规律的普遍性。
师:要想说明这条规律是正确的,光有一两个例子肯定不行,你能找出更多不同类型的例子吗?
2.搜索反例,从另一个角度证实猜想在一定范围内是正确性的。
师:只要我们能找到哪怕一个不符合的例子,就说明这条猜想是错的。
3.给出证明,结合实例说明加法交换律的算术意义。
师:以我们班的总人数为例,无论用女生的人数加男生的人数,还是用男生的人数加女生的人数,总和是一样的。你能从生活中再列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加法交换律呈现的内容简单,但思考过程却不简单。善于从浅显的知识中教给学生高深的道理是我们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捷径。】
四、概括结论
1.自己得出的结论,想不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简洁地把它表示出来?
学生自由发挥,图形、汉字、字母、符号等都可以,最后突出字母表达式。
2.根据规律的特征,你能给它起个好听而又贴切的名字吗?
3.小结学习方法:从几个实例中产生猜想,然后用举例、说理的方法逐步验证,最终得出结论。
五、充分联想
师:研究还远远没有结束。既然两个数相加有交换律,那么,自然地会让人联想到什么呢?这些猜想正确吗?仔细地考虑一下,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1.在迁移中,明确乘法也有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2.在反驳中,知道减法、除法不具有交换律。
(1)减法算式中有交换的现象吗?(如5-5=5-5。)
(2)所有的减法算式中都有交换的现象吗?(如2-1≠1-2。)
(3)减法有交换律吗?(我们不能把个别特殊例子中的现象当成所有算式都有的普遍规律。)
(4)除法有交换律吗?
生:不是的,只有一小部分特殊的,被减数和减数相等的时候。
3.小结学习方法:从加法交换律这条原有结论开始,联想出了3个猜想,通过验证得出3个新的结论。
【设计意图:把单个知识点的获得作为新组块知识习得的生长点,在取得知识“量”的突破的同时,对原有单个知识的认识也有了“质”的提高。可以预想,在这种教学方式的指引下,学生可以轻松应对知识爆炸时代的挑战。】
六、应用拓展
1.运用规律填写数值或符号,加深对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认识。
2.在对加法、乘法的验算中,体会交换律的作用,并构建与算法多样化的联系。
3.提供探索题,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两个数相加有交换律,那么三、四个甚至更多个数相加呢?
反思:
数学是什么?能形成怎样的影响力?答案并不唯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数学可以在人的内心深处培植理性的种子,它可以让你拥有一颗数学的大脑,学会用数学思考,理性、审慎地看待问题,从而去认识、改变这个世界。一节数学课40分钟,我们不能改变其时间的长度,但却能改变它的厚度与深度,可以让其富有生命力,有质感、厚重感。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设计”交换律“这节课时,我作了两点尝试:一是在浅层的知识背后挖掘出深层的价值内涵;二是重组教材以实现知识的块状呈现。
“交换律”对于4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即使对3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也没有什么障碍。在学习这段内容之前,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比如加法、乘法的意义中,3朵红花与4朵黄花合在一起,可以用3+4,也可以用4+3,结果都是7朵;两个3可以写做2×3,也可以写做3×2,结果都是6。再比如加法的验算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验算方法学生已经用了很久。往常我们在教学加法、乘法交换律时,基本上采用的是:给出几个等式,让学生找找规律,然后概括出一个结论,就算结束了。这样做可以吗?可以的。但似乎有点薄,显得不那么厚重,最后真正留给学生的东西不多。因此,我决定透过浅显的知识,深层次地挖掘,以加法交换律这个知识点为载体,教给学生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即从一两个实例中,寻找规律,产生一个猜想,进而用“举例”这一不完全归纳法进行验证,最终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结论。
在知识的结构上,打破教材的原有体系,把乘法交换律作为加法交换律在“相加”这一关键词上的拓展,并借此教给学生又一种新的科学探究方法,即从原有的结论出发,用联想的方式,产生新的猜想,进而验证得出更新的结论。应该说,这两条主线的揭示,是本堂课的灵魂,也是学生收获的重中之重。值得一提的是,交换律对于加法、乘法是适用的,但减法、除法呢?以前很少涉及,虽说学生有这方面的认识,但毕竟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把“加、减、乘、除”组合起来研究,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交换概念。细致的人会发现:在“交换律”这个课题下面涵盖的应该是4个命题,而不仅仅是教师所板书出的两个命题。尤其让我们感到快慰的是,学生在此获得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验证猜想的方法:要想证明一个猜想是正确的,得举出无数个正例,不能有一个反例;而要想说明一个猜想是错误的,只需要一个反例就可以了,有再多的正例也无济于事。
正如张齐华老师所说的那样:数学真正的文化要义在于,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张扬数学思考的魅力,并改变一个人的思考方式、方法、视角。数学学习一旦使学生感受到了思维的乐趣,使学生领悟了数学知识的丰富、数学方法的精巧、数学思想的博大、数学思考的美妙,那么,数学的文化价值必暴露无遗。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才会显得大气磅礴、厚重而深远。
(作者单位:讷河市二克浅镇永丰万兴小学)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 篇9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20页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即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连加的简便计算。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三位领导及时对我这节课进行了评价,帮我解除了困惑,给了我许多有效的建议和有力的指导。
首先,本节课存在的最大毛病就是没有抓住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在新授阶段,应该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据的特点,发现其中两个数可以凑成整百数、另外两个数可以凑成整十数,然后灵活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由于我心中没有将教学目标固定住,导致学生怎么算的都有,出现了列竖式和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往右计算的情况,没能达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目的。今后备课应先定好教学目标,再考虑怎样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力争使每个教学环节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本节课我借用了教参后面的课件,课件中例3的解决出示了两种算法,算法1:115+132+118+85 算法2: :115+132+118+85 =247+118+85 =85+115+132+118 =365+85 =(85+115)+(132+118)=450 =200+250 =450 由于我没有将教材和课件比较着看,就误以为例3是想通过比较这两种算法,让学生发现第2种算法能够凑出整百、整十数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其实课本上只出示了第2种算法,红梅校长给我指出:教材前后联系,例
1、例2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所以在此基础上,例3是想让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这也给大家一个启示,在备课时我们不能盲目的借用课件或其他资源,要深入的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排特点,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
领导还给我提出了几点教学常规的细节:1.小括号的读法不能模棱两可,如(25+75)应该读成25与75的和。2.等于号必须用尺,书写时行与行之间要有一定的空隙。3.作业本的每个格子里严格要求学生写一道题,避免学生的字太小或者挤在一块看不清的情况。4.学生的坐姿、写字姿势每节课必须强调。5.课堂评价要及时,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6.注重课堂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反思,及时解决。等等,我要牢记数学教学必须要严谨。
【加法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08-28
《得数是六的加法》教学反思05-08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07-17
《万以内加法》教学反思06-21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教学反思09-26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案例与反思07-05
和是6、7的加法教学设计06-06
一上 得数是在5以内的加法教学设计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