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员工作职责内容(共11篇)
资产管理员工作职责内容 篇1
《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蒂曾说过:“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 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数字化革命为电视台迎来机遇的同时, 也为传统媒体带来挑战。新媒体的发展, 毫无悬念地蚕食着传统电视的份额。综合发挥优秀节目的版权价值和节目资料的再利用价值已成为应对新媒体冲击的“突围之路”。为了使电视节目资料在支持节目创作的同时, 进入增值产业链, 创造更多经济价值, 我们将从电视台节目代码“一码到底”的设计思想出发, 共同探讨节目资料综合管理的途径与手段。
1 从节目资料到内容资产的“蜕变”, 必须完善节目资料的综合管理和评估利用手段
国家广电总局1994年颁布《广播电视宣传档案、资料管理办法》, 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定义了广播电视节目资料的行业管理要求。在广电媒体全球化、数字化、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行业背景下, 节目资料的重要价值愈发突显。节目资料数据库及媒资系统的产生正是为了解决原来对节目资料的“粗犷”管理所显现出来的不足。新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的变革促使电视媒体管理者深刻认识到节目资料的战略核心价值以及对节目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通过媒资系统对节目资料深入和全面的管理, 节目资料除了承担节目创作的基本功能, 更有条件变为有形资产直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电视节目资料已经从单纯的生产资料“蜕变”为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节目内容资产。
电视台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机构, 一方面要会利用节目资料进行节目创作和生产, 另一方面要加强节目资料的综合管理能力, 实现从“资料”到“资产”的转变。在电视媒体经营活动过程中, 电视节目资料真正成为媒体内容资产应该具备几个基本条件:首先是广泛的可利用性, 其次是清晰的版权信息, 第三是具备合理的价值评估体系和销售平台, 使资料的二次开发可再创造价值。电视台媒资系统的建设已经使节目资料在内部的共享使用成为可能, 如何利用现有条件为节目资料的二次开发和再利用提供条件, 让节目资料走入市场真正成为创造额外价值的“内容资产”, 是广大媒资内容管理者苦心寻找的创新之道。
2 以节目代码贯穿生产全流程, 为快速形成资产元数据创造条件
2.1 编目是媒资内容管理初期的最有效手段
节目资料的管理者往往面对的是大量离散分布和保存的海量资料。在媒资系统建立初期, 首要任务是不断丰富库存资料, 以时间线和节目线两个维度在库存容量建设上不断扩充, 达到满足节目制作和安全保存的基本需求。这个时候的内容资料有以下特点。
1) 资料来源不统一, 大多以收集离散在编导手中的视频内容资料为最初目标, 来源复杂, 质量不统一。
2) 内容类别较分散, 相互之间关联性不强。大批量的资料收集和提交过程很难快速建立起有效内容管理机制, 只能做到先安全保存、后细化管理。
3) 资料内容管理主要依靠编目建立检索条件, 并通过检索系统实现媒资内容的查询和调用。
4) 管理效率较低。由于节目资料入库以后, 大部分需要靠人工建立检索数据信息, 编目工作依赖第三方人员进行, 对素材内容的拆分和编目过程由于对原始拍摄环境不了解, 造成后期管理效率不高。
在这个阶段, 对内容的拆分、筛选和编目是为后期资料使用者建立查询和检索条件的必由之路。随着资料库存的不断增多, 后期编目人员数量需求大幅增长, 管理负担不断加重。如何找到更好方法, 将节目资料管理从后端逐步引向前端, 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必须从电视节目生产的流程和特点去寻找突破口。
2.2 生产型媒资的建立, 使媒资代码管理模式成为可能
生产型媒资从系统组织结构上来看, 比传统资料馆型媒资系统在对节目和素材的综合管理方面存在先天优势, 主要体现在:
1) 成品节目和素材的关联关系更加直观、明确, 对素材的管理更加方便。
2) 对媒资的管理节点比传统媒资更加接近拍摄前端, 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加直接。
3) 制播网络和媒资网络通过全台系统链路实现对接, 节目资料相关版权、管理信息可以直接继承和移植, 大大节省了后期拆分和编目时间, 效率更高。
4) 通过节目编导的参与, 实现了节目资料入库前对主要内容可以完成初级编目和基本信息的录入, 用户对媒资管理的参与性更强, 更有利于后期开发利用。
针对生产型媒资的系统特点, 如果能找到生产型媒资与网络化制播体系之间的联系纽带, 就可以让原本独立的媒资系统整体融入到全台网络化环境中, 变“独立作战”为“多元化管理”, 极大的拓宽了媒资管理信息的来源和渠道。为了寻找媒资系统与制播管理系统之间的结合点, 以节目代码的“身份证”方式管理节目和素材的媒资代码管理模式脱颖而出。
2.3 媒资与代码管理模式的探寻与启示
2.3.1 以节目代码管理模式实现播出版节目元数据的快速整理, 推动节目成片播出后尽快形成“内容资产”, 创造节目附加价值
北京电视台从2008年开始逐步进入全台网络化阶段, 首先实现了节目制作和播出的“代码制”管理。“一码到底”的管理方式为综合管理节目相关信息创造了条件。
1) 申报和立项阶段, 通过代码为栏目建立账户。
2) 拍摄和制作阶段, 通过节目代码综合节目文稿、节目相关人员、节目执行方案的过程信息。
3) 审查和播出阶段, 严格记录审查意见、播出安排情况;
4) 播后管理阶段, 通过代码提取节目版权信息, 完成成品节目相关管理信息的完整记录。
节目代码对成品节目的管理能力, 取决于我台节目代码体系的设计思想和管理模式, 通过代码方式在节目制播全流程中对各个节点环节的控制, 实现了过程可跟踪、内容好管理、流程可控制、信息好发布, 对成品节目资料实现快速入库, 为实现节目对外输出与销售的购销产业化创造了条件。节目代码作为整个节目生产播出流程的主线, 贯穿了节目创作的各个关键节点, 通过在各节点收集信息, 最终达到汇聚播出版节目元数据信息的目的, 加快成品节目发布过程, 减少播出后端处理环节, 促进播出版节目资料更快具备“内容资产”的基本属性。
2.3.2 以成品节目代码管理体系为依托, 探索节目素材代码管理的工作模式和实践方法, 形成“成片+素材”的复合型媒资管理模式
生产型媒资的建立, 首先确保了在整个节目生产过程中, 节目相关信息会被快速搜集并以节目元数据的形式进行保存, 为节目的二次开发创建了条件, 实现了媒资系统对节目成片管理的前移, 提高了媒资系统处理成品节目的效率。可否以此为基础, 对节目相关的素材内容也采用代码方式进行管理, 实现“成片+素材”的统一管理, 使成品节目与视频资料成为有机整体, 实现拍摄素材的媒资化快速处理呢?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1) 相关数据的继承性将加快资料编目效率。
2) 以节目为中心聚合相关资料, 快速实现在同类素材之间建立关联关系, 形成“网状”的节目资料关系图, 加快检索效率。
3) 以素材代码作为节目资料的唯一标示, 方便以节目资料条目为中心开发节目资料对外销售平台, 实现节目资料综合利用的产业化目标。
4) 在确保节目资料被完整保存的前提下, 将素材代码与非线编EDL表相结合, 快速实现节目时间线的拆分与重组, 为未来在原节目结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重新剪辑创造条件。
为了实现以代码管理素材的目标, 素材代码一定要具备几个基本条件:
1) 方便创建, 在素材进行上载时即以一定规则产生。
2) 与成品节目代码要存在固有的关联关系。通过非线编辑过程实现素材代码与时间线EDL表的捆绑对应关系, 进而在最终形成故事板时间线的同时, 建立起节目成片EDL表与素材代码的关系, 将成片节目与每一条素材片段联系在一起。
3) 符合目前媒资内容四层编目的基本规范。由于素材的采集过程具有很高自由度, 在采集素材的同时应首先定义内容的层级, 素材代码也要与之匹配, 形成片段、场景、镜头不同层级的代码序列。
4) 以节目母体为核心, 建立素材代码纵向关系;以后期编目为手段, 建立素材条目之间的横向联系。素材代码与节目代码的匹配关系确定了本节目下所有素材的归属关系和关联关系, 我们称之为纵向关系。而通过后期编目和数据挖掘, 可以将不同节目的同一类素材建立联系, 我们称之为横向关系。
在以上这些条件中, 最重要的是通过素材代码, 我们可以建立同一节目中素材之间的纵向关系。以往媒资系统的处理形式, 大多以建立素材条目的横向关系为主。通过人工编目和计算机处理将库存资料进行归并、分类, 为检索查询提供数据条件。而纵向关系的建立, 为节目播出后的二次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更科学化, 更高效率的手段。在传统编辑时代, 为了让节目适应不同需求, 我们会制作多个工作版进行保留。工作版往往与播出版的主要区别在于广告的插入、特技的使用、字幕的有无, 甚至是长短容量的不同。一个节目往往要使用磁带或硬盘保存多个版本, 占用大量存储空间。而如果能够在全流程网络中建立素材代码的工作模式, 在大规模素材库的支持下, 对于一个节目仅需要保存不同的EDL表文件, 通过EDL表文件和素材代码的关联关系, 在未来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很容易的把关联素材汇集成为时间线故事板, 并且可以以此为基础对节目进行重编和再造。当节目资料真正走入市场成为可再造财富的内容资产的时候, 建立以EDL表和素材代码为核心的素材纵向关系表将会极大的提高节目的二次开发效率和数据集成度, 为开拓节目资源市场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3 以代码方式管理节目资产为“下一代”媒资管理系统升级做好准备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媒资系统必将从“管理资料”逐渐过渡到“保存历史”。媒资工作者将不会满足于我们“看到的”内容, 而会将目光最终放在那些“背后的”故事。媒资工作除了要对本地资料进行解析, 更要依赖庞大的计算机网络寻求资料之间的关系, 将碎片化的资料聚合在一起, 并通过集中分析找到资料所蕴藏的社会学价值, 毫无疑问, 这也将是下一代媒资管理系统的重大使命。依托编码学理论而产生的媒资代码管理理念, 将为下一代媒资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代码管理方式所带来了信息聚合能力, 将传统意义上的节目资料转变为内容资产的构想, 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林宗武, 等.新形势下广播电台内容产业发展中媒资系统的挑战.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1 (5) .
资产管理员工作职责内容 篇2
一、 加强交通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意义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第35号令《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第36号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拉开了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加强管理的序幕。其目的是规范和加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交通部门的各类固定资产是为高效率地管理道路交通运输重要的物质基础,提供道路运输服务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因此,加强交通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实现我国交通事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新时期我国交通事业发展战略是建设一个布局合理的大规模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这就要求各级交通部门必须突破传统交通工作固有的思维和理念,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包括创新固定资产管理方式。
是深化经济改革发展新形势的迫切需要。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交通部门必须根据部门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相应对策,积极探索。使固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决算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新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推动交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交通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该如何对交通部门的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管理,目前仍处在不断探索阶段,并且这些探索主要是围绕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的。
固定资产管理机构不健全。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可以无偿使用,所以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重视不够。没有设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不设置固定资产岗位专员,总是从其他岗位借调临时人员,进行固定资产的采购、登记造册、归类清理等各项工作,缺乏一套科学、严密、系统、有效的管理制度规范固定资产的配置、采购、管理、使用、处置行为,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执行不到位,很难保质保量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各项任务,更难以使固定资产的管理达到一个持续的、系统的、清晰交接的管理境界。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基础薄弱,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相脱节。在交通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日常基础工作薄弱的现象。
作为一名财务人员,笔者在2007年历时半年对全机关及四个县区九个所进行大规模、彻底摸清家底的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当时克服重重困难,使得当时做到了每一笔固定资产都有具体的负责人,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做帐帐相符,帐实相符。但是时至今日,经过近几年来人员的变动,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的不重视,未能及时办理交接手续,如今,有的固定资产又处于无人负责或无从找寻的状态。再如,一些计算机设备更新换代较快,被替换后闲置一旁,无人管理,没人去及时进行报废处置处理。预计几年后,在这种资产管理缺位的情况下,固定资产又会处在账实不符状态。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严重脱节。
责任人管理机制不到位,奖惩不利,造成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负责任的意识淡薄。交通部门的固定资产呈种类繁杂,数量大,分布面广,损耗快,调拨及更新频繁等特点,所以一部分的固定资产分布在各县区所具体工作人员手中,如照相机、路上监控设备等物品,有的工作人员主人翁意识以及责任感欠缺,造成各别固定资产的不当使用造成的损坏或丢失,而我们的责任人管理机制不明确,未有任何惩罚措施。
购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有些固定资产在实际采购过程中,没有统筹规划,往往盲目追求价高且功能较多的产品,但在实际工作中利用率较低,造成资源和财力的较大浪费。另一方面,一些部门必需的办公设备却无法得到购置,造成交通工作在一定范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总之,当前交通部门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出现过剩与紧缺并存的局面。
三、完善交通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建议
面对交通部门固定资产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固定资产管理改革力度,完善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实施规范管理,确保交通部门固定资产的经济价值得到最大化利用。
健全规章制度,提高领导和单位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完善交通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结构。应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长效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只有“一把手”和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的重要性,才能在工作中保持一个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发挥出最大的力量,保证资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必须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机构。从交通部门实情出发,要设立资产管理专门机构,指定专职人员,形成责权明确,各司其职的组织体系。
完善资产网络信息化管理,培养一批专业性的资产信息管理队伍。
目前,交通系统的固定资产已实施先进的、科学化的网络信息平台管理,但笔者建议还需进一步完善,即利用条形码技术,条形码技术是根据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对数据实行编码、识别和处理的一种新型管理手段,可以使固定资产从购置、领用、转移、盘点、维修、报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准确监管,真正做到“账、卡、物”相符,从根本上杜绝人工盘点中的错盘、漏盘、重盘等现象,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做到有条不紊、账物相符。
要考核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综合素质强的人员才能担负起这项工作,所以,要对参与到资产管理的采购部门、使用部门、总务部门、财务部门等一些有关工作人员开展资产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对固定资产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能力,对资产信息处理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问题能够采取合理的方法及时地解决。从固定资产购置、领用到报废进行全程管理。
建立完备的交通系统资产清查制度。交通系统的固定资产构成是动态的,从资产的数量和价值总量看,总是在不断增减变化。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使资产清查工作步入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
定期清查。每年年终要对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核对,对资产结构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也利于预算出下一年需购置的固定资产。
重点抽查制。要依据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资料,对资产使用重点部门进行重点抽查核对,做到账、卡、物相符。
建立起离任核查制,在部门领导或资产管理使用人员离任时,要组织核查,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 ,防止资产流失。
健全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核算体系。固定资产折旧是交通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合理的折旧核算体系是必要的。 首先明确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范围。 正确评估固定资产损耗,以正确计提固定资产各期的折旧额。 应区分固定资产的类型,选择适当的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如对房屋建筑物可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对计算机等设备可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
综上所述,交通部门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和单位能力配合,健全各项监管和考核制度,全方位多角度的来共同规范加强管理 ,以保证国有资产完整性和安全性,以便更加合理和有效的利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的提升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银行资产管理内容 篇3
银行资产管理内容包括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贷款种类的设置、贷款原则的确定、贷款及投资方法的选择、贷款利率的制定、资产的评估、资产风险的处置、本金和利息的回收、贷款和投资等计划的编制执行,等等。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国家货币管理当局和商业银行十分注意银行资产管理,政府通过立法明确规定资产管理的内容和标准。以美国为例,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是:
①银行资产管理对商业银行贷款比例的限制:a.信用贷款的比例限制,对某一客户的信用贷款不得超过银行全部资产的0.9~1.05%;b.抵押贷款的比例限制,包括动产抵押贷款、不动产抵押贷款和对证券贷款的限制;c.对附属机构贷款的比例限制;d.对内部借贷的限制。
②银行资产管理对商业银行贷款地区分布的管理。包括为机构所在地优先提供金融服务的原则,向金融管理机构报告为所在地提供资金满足需要程度的情况,联邦金融机构要对金融机构为所在地提供的金融服务质量作出评价。
③银行资产管理对银行在贷款业务中与客户关系的管理:a.贷款合同管理,如信用贷款合同(包括信用贷款原则、信用贷款条件、财务公布制度违约条款)、抵押贷款合同(包括抵押贷款总则抵押品的选择抵押贷款条件、财务公布制度、抵押权益);b.维护借贷双方权益的其他法律规定,如财务及经营信息必须真实的原则、贷款公平分配不受歧视的原则、禁止向客户提出不合理的信贷附加条件的原则
④银行资产管理对商业银行其他资产业务的管理包括对商业银行投资活动、承兑业务、信用证业务、信托业务的管理。
⑤银行资产管理对商业银行注册及注册资本的管理和设立分支机构的管理。特别是对商业银行资产的数量和质量,按风险类别和风险等级用法律规定了考核比例或期限标准
在银行企业化经营的改革试点中,一些专业银行的机构吸收西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thldl.org.cn经验,不断改革、丰富和创新传统的银行贷款管理方式。在80年代后期开始探索的资产管理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①扩展资产管理的经营原则,突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
②重视资产的风险管理,在对风险资产的评估以及对经营、投资、市场、利率、汇率风险的避险措施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
③推行资产结构的比例管理,开始考核银行自有资金对风险资产的比例、资金流动性比
例、长短期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收益与资产比例、成本与资产比例以及贷款期限结构、储备资产结构等方面的管理;
④推广贷款管理三权分离责任制,使贷款调查、贷款审核和贷款批准由单个信贷员统管,转化为三个环节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机制,有利于提高贷款质量;
资产管理员工作职责内容 篇4
证监机构字[2006]第72号
2006年4月24日
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你公司报送的《关于设立华能澜沧江水电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报告》及相关材料收悉。根据《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证监会令第17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经审核,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你公司设立华能澜沧江水电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发售华能澜沧江水电收益资产支持受益凭证(以下简称“受益凭证”)的申请。
二、核准计划设置优先级受益凭证和次级受益凭证。各期受益凭证存续期最长不得超过5年。各期计划受益凭证的面值总计不得超过人民币20亿元。
优先级受益凭证分为3期,面值总计不得超过人民币19.8亿元。优先级受益凭证须全部面向境内合格的投资者推广,单个投资者认购受益凭证的面值不得低于人民币15万元。次级受益凭证为1期,面值总计不得超过人民币0.2亿元。次级受益凭证由云南华能澜沧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能澜沧江”)全额认购,在计划存续期内不得转让。
三、核准《华能澜沧江水电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水电收益买卖合同》、《华能澜沧江水电收益资产支持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募集说明书》、《担保合同》、《资产托管协议》、《账户及资金监管协议》及其他相关协议。
四、同意你公司为计划的管理人,农业银行为计划资金的托管人,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登记结算公司”)为受益凭证的登记结算机构。计划设立后,你公司可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申请受益凭证在大宗交易系统的转让事宜。
五、你公司应当在本批复下发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完成各期计划的推广、设立活动,并将推广材料报推广地我会派出机构备案。计划的推广、设立活动完成后,你公司须将计划的推广、设立情况报我会及注册地我会派出机构备案。
六、你公司在计划的推广设立和后续服务活动中,应当按照《试行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严禁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上公开推广计划,接受客户认购受益凭证的资金不得低于规定金额;同时,要保证客户资料的真实、完整、有效,并认真做好客户的参与、受益凭证的注册登记、转让过户和计划的会计核算、费用计提、风险揭示、信息披露、收益分配等工作。
七、你公司在计划的投资管理活动中,应当按照《试行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接受托管银行、深圳证券交易所、登记结算公司的监督管理,履行信息披露、报告等义务。
八、你公司应当及时将计划的收益分配情况、清算情况等报我会及注册地我会派出机构备案。
九、你公司在计划的推广设立、投资管理、后续服务、变更、终止和受益凭证的登记结算、交易转让等活动中,如遇重大问题,须及时向我会及注册地我会派出机构报告。其他相关信息:
流动资产会计评估的相关内容探讨 篇5
一、流动资产会计评估的内容和特点
(一)内容
1. 货币资金:
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包括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用于周转使用的备用金、各种不同类型的银行存款、除现金和银行存款以外的其他货币资金,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本票存款、银行汇票存款、投资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等。
2. 应收及预付款项:
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付货款。应收账款是指提供劳务等应向关联单位或受益单位收取的款项,包括短期债务。预付账款是指按照协议规定预付给关联单位的定金或部分款项。
3. 短期投资:
包括各种能够随时变现、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有价证券以及不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
4. 其他流动资产:指除上述流动资产之外的流动资产。
(二)评估的特点
1. 非实物形态流动资产的评估可借鉴审计、资信评定等方法进行评估。
流动资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对流动资产评估不是对企业的全部流动资产进行评估。从流动资产的构成看,企业中的流动资产主要由货币性资产,无物质形态的债权、票据,以及存货所构成。对于货币性资产,债权及票据等,严格地讲不存在评估问题,充其量是一个核实审计,因此,流动资产作为一类评估对象具有不完整性的特点。
2. 流动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非常接近。
作为劳动对象的流动资产,其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非常接近。在正常情况下,流动资产的账面价值接近于流动资产的重置成本。由于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强,周转速度快,流动资产的账面价值接近于其重置成本。
3.
流动资产难以通过收益途径进行评估。
二、流动资产的会计评估方法和程序
(一)现金和各项存款的评估
对于现金和各项存款的评估,实际上是对现金的盘点,并与现金日记账和现金总账核对,实现账实相符,以及对各项存款的清查确认,核实各项存款的实有数额;然后,以核实后的实有额作为评估值。
(二)应收账款及预付账款的评估
应收及预付账款主要指由于赊销而产生的应收账款。由于应收款项存在一定的回收风险,因此,在对这些流动资产评估时,一般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清查核实应收账款数额;二是估计可能的坏账损失。应收及预付账款评估是在对企业各种应收及预付账款项核实的基础上,根据每笔款项可收回的数额确定评估值。用数学式可以概括为:
应收及预付账款评估价值=应收及预付账款账面余额-已确定的坏账损失-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
具体方法和程序是:
首先要核实应收及预付账款具体内容。评估时可根据债权资产的内容进行分类,即将外部债权、机构内部独立核算单位之间往来及其他债权分成几类,并根据其特点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核实。对外部债权,除账表核对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取得对外逐件证实债权关系是否存在,金额是否与企业提供清单吻合;对机构内部独立核算单位之间往来进行双向核对避免重计、漏计及其他不真实的债权关系;对预付货款重点应对货已到尚未结清货款的项目进行核对,避免将已到的货物按账外资产处理,重复计算资产价值。
其次要分析确定坏账损失数额。在对应收及预付账款进行调查核实后,应根据历史资料和评估时调查了解的情况,具体分析欠款时间和原因、前期欠款数额占销售额的比重、欠款人资金、信用、经营管理现状以及欠款人同关联单位间的业务往来状况等,从而确定坏账损失的数额。其具体方法有以下三种:
(1)分类判断法。该方法是根据单位与债务人往来的历史和债务人信用状况,分析应收款项支付或拒付的可能性,将应收款项分为可收回的、部分收回的及呆账等几类。如:业务往来较多,对方结算信用好的,应收项目能够百分之百收回,坏账损失为零。业务往来少,结算信用一般的,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很大,但回收时间不确定。
(2)坏账比例法。该方法是根据单位若干年(一般为3-5年)的实际坏账损失额占其应收账款发生额的百分比确定坏账比例,然后用核实后的应收账款数额乘以坏账比例,得出坏账损失数额。其数学公式为:
(3)账龄分析法。该方法是按应收账款拖欠时间的长短及其各期回收率的经验数据,分析判断可收回的金额和坏账。一般来说,应收账款账龄越长,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评估时可将应收账款按账龄长短分成几组,按组估计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并进而计算坏账损失的金额。
最后要计算应收及预付账款的评估值。
应收及预付账款的评估值用核实后的应收及预付账款的数额减去确定的坏账损失额即可得到。其数学式为:
应收及预付账款评估值=核实后应收及预付账款数额(已扣除了已确定的坏账损失额)-预计坏账损失额
(三)应收票据的评估
应收票据是指企业持有的经债务人书面承诺,具有法定形式和已确定收款期限的债权凭证。对应收票据评估,通常是以应收票据的贴现值作为评估值。所谓票据贴现,是指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向银行申请贴付一定利息,把票据债权转让给银行的信用活动。票据贴现值是票据到期价值扣除所付贴现利息后的金额。由于票据有带息和不带息之分,对于不带息的票据,其到期价值即是其票面值;对于带息票据,其到期价值应由本金和利息两部分组成。具体计算公式为:
1. 按票据的本利和计算。应收票据的评估价值为票据的面值加上应计的利息。
2. 按应收票据的贴现值计算。应收票据的评估价值为按评估基准日到银行申请贴现的贴现值。
(四)待摊费用和预付费用的评估
待摊费用是指单位已经支付或发生,但应由本月和以后各个月份负担的费用。费用本身并不是资产,它是已耗用资产的反映,但如果这些费用的发生形成了某些新的资产或权利,其中对于评估目的实现后的资产占有者还存在的部分资产和权利就是评估后对象了,这部分尚存资产和权利的价值就是评估值。待摊费用的评估值,要根据评估目的实现后的资产占有者还存在的,且与其他评估对象没有重复的资产和权利的价值确定。具体可分以下几种情况:1.对于尚存资产或权利的价值是确定的待摊费用,应根据实际内容计算评估值;2.对于尚存资产或权利的价值难以准确计算的待摊费用,可按其账面余额计算评估值;3.对没有尚存资产和权利所对应的待摊费用不计算评估值;4.对于在其他类型资产中已计算过的待摊费用,也不计算评估值。
三、流动资产会计评估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选择合理的评估基准日
流动资产由于周转快速,使资产内容、结构、金额等经常处于一个变化的过程中,而评估则是评定其某一时点上的价值,而又不可能人为地停止流动资金的运转。因此,所选评估基准日应尽可能在会计期末,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单位会计核算资料,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评估工作效率。同时要求评估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时点进行资产清查、登记和确定流动资产的资产数量,避免重复登记的现象发生。
(二)明确评估对象和范围
进行流动资产评估前,首先要确定被评估资产的对象、评估范围和评估基准日,这是保证评估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被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应依据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资产范围而定,评估基准日的确定应本着便于核实资产和产权交易,减少评估基准日后的期后事项调整。在该环节评估人员应做好下列工作。一是核查待评估流动资产的产权。二是清查核实检测待评估流动资产。对需要评估的货币资金进行核实。
(三)分清主次,掌握重点。
由于流动资产一般具有数量大、种类多的特点,清查工作量大,所以流动资产清查应考虑评估的时间要求和评估成本。对流动资产评估往往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流动资产分布的情况,对流动资产分清主次、重点和一般,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清查和评估,做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清查采用的方法是抽查、重点清查和全面清查。当抽查核实中发现原始资料或清查盘点工作可靠性较差时,应扩大抽查面,直至核查全部流动资产。
(四)充分考虑市场变现原则。
资产管理员工作职责内容 篇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细化、优化,也是一种新的审计类型。
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主体现状
我国《宪法》规定,主要自然资源属国家所有。国家依法将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权授予给各级各地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具体负责自然资源资产的有效管理,理所当然应承担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受托管理的责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性质决定我国自然资源资产将形成以国家审计机关为主的审计主体。
当前,审计主体专业力量不足,导致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供求关系失衡。我国自然资源呈现品种繁多、数量庞大、结构复杂、分布不均的特征。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专业性较强,才刚刚开展,专业人员数量少与专业胜任能力不足。2009年,《审计署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机构,加强资源环境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各省(市、区)审计机关要按照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设立或者完善专门从事资源环境审计的工作机构。市、县级审计机关要进一步明确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职责和任务;地方审计机关,特别是市、县两级审计机关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资源环境审计人员,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从调查研究的结果来看,目前并未完全实现上述目标。多数省、市级审计机关在资源审计领域有专职机构和明确职责,但是县(区)级审计机关在资源领域的审计机构设置、职责界定、人员配置较为薄弱,甚至部分县(区)审计机关尚未开展资源领域审计工作,开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可谓是“白手起家”。在未来,全面开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各级审计机关重要任务,如果不改变当前审计主体面临的局面,必然导致审计资源供求关系严重失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质量难以有效保障,甚至无法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二、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及其体系
(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象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二条规定,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包括: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上级领导干部兼任部门、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且不实际履行经济责任时,实际负责本部门、本单位常务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第三条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含国有和国有控股金融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及其体系
自然资源资产,主要指土地、耕地、水资源、矿产、森林、草原、海洋、生物、气候等天然形成的、长期存在、有利用价值、可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综合。依照自然资源规律和自身特征、开发利用和管理现状,可划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及其体系。
1.土地资源。主要审计区域性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科学、审批程序是否合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是否科学研究编制土地资源规划,是否认真全面执行规划,在任期内是否擅自修改、突破土地资源规划及其幅度大小,相关的经济责任是否追究。
2.耕地资源。主要审查党政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其行政区域是否存在占用基本农田情况及其数量、质量,是否得到依法审批,是否存在少批而多占、未经审批而已强占、已占耕地而长期未用,有无占用优质耕地而补充劣质土地,有无低价征用、征收农民集体的优质耕地而高价转让给房地产开发商、工商企业等。区域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程序是否规范;实际用地数量,是否存在化整为零现象,区域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是否得到全面落实。
3.建设用土地资源。建设用土地资源审计,涉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建设单位、财政部门等。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应当将国土资源部门收储土地数量、质量、价格形成机制作为重点审计对象,同时,监督审查征收征用土地用途是否正当,程序是否合法,补偿是否到位,有无挪用补偿资金,是否依法对于建设主体提交的项目可行性论证进行严格审查。建设单位审查范围包括,建设单位是否认真执行国家建设领域宏观政策,建设用地性质是否得到审批,用地规模是否超过审批数量,是否解决与建设用地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农民群众补偿问题。财政部门审查范围主要包括是否及时足额收取土地出让金,是否按照国家规定比例提取、提足教育资金、水利基金等,是否按照规定用途拨付使用。建设用地规划部门审查包括规划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程序,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按规定收费等。
4.水资源。水资源特别是农业的生产用水、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应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时的“民生审计”重点,主要审查地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是否十分重视水资源开发、水资源投入及绩效水平,任期内工农业水资源改善程度,居民生活用水持续改善状况。审查水资源主管部门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维护方面的资金是否及时足额收支、相关工程建设与规划是否落实,效果如何。重点审查区域性的水资源开发与耗用数量、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源的开发开采总量、工农业及其他行业生产耗用总量、单位GDP耗用水量;区域性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居民生活用水保障水平;行政区域日污水处理能力、水污染防治水平及投入产出的绩效、居民生活用水水质稳定状况。
5.森林、草原等公益类绿色资源。重点审查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新增森林、草原等公益类绿色资源数量和质量,区域森林、草原等公益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是否存在严重乱伐、乱采森林、破坏草原的失职、渎职现象;新增森林、草原成活率、成材率、采伐率等。
6.其他直接经济价值较高的矿产自然资源。重点审查实物保有量,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有无低价转让、管理不善、过度开发等违法违纪现象。
三、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具体落实措施
(一)强化审计主体自身建设,提高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效能
1.完善机构设置、强化人员配备。审计机关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设立或完善从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机构,配置、配齐能够承担相关工作的专职兼职人员。上级审计机关应有效指导下级审计机关的工作。
2.科学制定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划。首先,开展自然资源管理政策制定与执行情况的审计,重点关注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体制、机制、政策、机构、当前管理效益,注重政策制定是否科学、民主,政策执行是否具有较高效率,是否达到预定效果,为全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奠定基础。其次,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的计量、确认和报告审计,适时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纳入审计。第三,在条件成熟时,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绩效审计,主要是对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自然资源进行审计。第四,先行试点、确定重点、逐步推开。在开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成为审计重点,适当开展重要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补充,以突出重点来缓解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供求关系失衡的现实,形成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良好局面。
(二)以明确的审计目标划定审计内容体系
1.以区域主要自然资源数量与质量持续安全,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群众利益和国家利益并重,扎实有效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最终目的。首先,确保区域城乡土地有序开发、征用、转让,特别是农业用耕地质量和数量持续稳定。其次,高度重视水资源审计,确保区域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生产用水和工业用水安全,确保水质和水量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需要。第三,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促进区域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作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之一。
2.实现全覆盖,突出着重点,重视实物量。完成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必须科学划定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内容,实现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全覆盖。城乡土地、农业耕地、水资源、森林、矿产、草原、海洋、生物、气候等自然资源,与社会化大生产、居民生活、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不可或缺,应作为主要自然资源。主要的自然资源在保有、开发、利用、管理等环节均应该纳入自然资源资产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以实现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范围的全覆盖。鉴于我国自然资源审计效能,各地审计机关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审计内容进行分类,确保主次分明且全面覆盖。审计过程中,应将主要自然资源资产的实物的数量、质量作为重要关注点,避免重视货币计量而忽视实物计量。
关于资产管理员的工作职责 篇7
1.专注于为顾客提供专业及全流程购房服务;
2.进行市场分析及楼盘调研,向顾客传递全面准确信息;
3.带客户实地勘察豪宅项目,并提供全面的产品对比方案;
4.提供合同磋商、谈判及合同签署等服务
;
资产管理员工作职责2
1)协助拟定公司对外投资原则、策咯和计划;
2)协助部门经理对公司的投资项目进行市场调研、数据收集和可行性分析,拟定项目实施计划和方案;
3)协助部门经理对已实施的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分析;
4)领导交待的其他工作。
资产管理员工作职责3
1.通过电话等方式对银行、金融公司委托给我公司逾期的信用卡账户进行沟通,引导其准时还款,保持个人良好记录。提醒客户及时处理信用分期的期款。
2.合法、合规地为客户解决还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银行资金回笼,同时帮助逾期信用卡贷款账户解决问题。
3、操作风控系统,记录客户较新状态;
资产管理员工作职责4
1.主要从是金融市场策略研究工作,制定和设计策略。
2.执行和管理公司资金账户,提升优化公司内部结构。
3.学习和了解最新市场技术和分析方式,跟踪市场动向。
4.管理,操作,运用公司资源和资金,化收益和回报。
资产管理员工作职责5
___组织资产需求评审,跟进资产申购,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2.负责部门资产管理,确保账实一致;
3.负责仪器、设备、低值的校准工作,确保各项设备正常使用;
4.资产委外维修的跟进与管理。
资产管理员工作职责6
1.熟悉、掌握并贯彻执行有关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掌握固定资产的存量及增减变动情况;
2.能够按规程操作和维护好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及时录入规范的资产管理,并按程序完成有关手续;
3.负责做好资产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工作。
4.负责公司资产调拨、转移、报废等手续;
5.负责固定资产月度、盘点及汇总;
6.负责对接与管理固定资产外部服务供应商;
7.完成领导交代的其他事情。
资产管理员工作职责71、负责资产台账、定位卡的登记工作;
2、负责各部门资产的调拨、转让、报废、维修等审核、登记、安排工作;
3、负责组织资产的清查盘点工作;
4、负责对责任部门资产管理工作的督促管理;
5、负责各部门之间的合理资产调配;
6、负责参加部门技能培训,持续提升工作技能;
7、负责资产管理数据的整理汇总提报;
资产管理员工作职责内容 篇8
近几年,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和国有经济结构布局调整力度的加强,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工作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南京市国资委自2005年成立以来,已备案核准了400多个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涉及总资产为640多亿元,净资产评估增值85亿元,评估增值率达37%,其中,经南京市国资委审核把关国有资产增值达5亿元,有效地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维护了国有出资人合法权益。工作中,南京市国资委以规范、公开、高效为原则,沿着改进工作方式和创新管理手段这两条主线,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促进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改进工作方式,立足服务企业,推行评估项目管理公开化
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管理工作政策性强,业务量大,流转环节多。为了既规范操作,又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南京市国资委立足为企业服务,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在推行评估项目管理公开化上下功夫。
一是梳理制定操作性文件。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工作起步早,发展快,国家、省、市各级规范评估管理工作的文件很多,有的已经废止,有的还在发挥作用。为了方便企业办理评估项目备案核准手续,南京市国资委在对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方面的文件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制定并适时更新《南京市市级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核准备案工作规则》,公布于国资委网站。该工作规则将分散在多个文件中,关于评估项目备案核准的工作程序和材料要求通过一个文件予以明确,提供菜单式服务,成为企业具体办理事项时的实际操作指南。
二是科学设计审核流程。由于评估项目复杂度不同、资料齐备程度不一,有的需要专家会审,有的需要补正材料。为了提高评估项目备案核准工作效率,南京市国资委在内部建立了评估项目三级审核一次反馈制度,并采用按项目办理情况记录工作流程的方式,科学设计并公开评估项目审核流程。该方式一方面可强化管理,明确各个环节工作责任;另一方面又促进了评估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是工作程序阳光透明。南京市国资委以全市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为契机,积极探索,建立了全市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备案核准网上审核流程运行平台,在网上公开了评估项目审核各个环节的职责及办理时限,实现了企业评估项目从受理、初审、复审、材料补正到下达批复等办理全过程的网络化操作和审核程序公开。企业单位可随时通过市政务大厅电子网络查询具体评估事项办理进度及相关要求。据统计,从2008年3月运行以来,网上已办理评估备案项目100多个,评估项目管理得到了进一步规范。
二、创新管理手段,重视沟通机构,探索评估项目管理新途径
目前,国资部门对评估工作是专门管理,不是全面管理,国资部门对中介机构和人员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但对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却仍然承担着备案核准的责任,而评估项目质量的好坏与中介机构及人员执业水平的高低有很大关系。因此,为了保证评估项目质量,南京市国资委重视与中介机构沟通,努力创新管理手段,积极探索评估项目管理新途径:
一是充实调整评估项目评审专家库。为保证企业国有资产评估质量,南京市国资委明确对需核准和评估资产账面价值在一亿元以上的备案项目均实行专家评审,而且只有评审专家和国资委一致认为该评估项目符合规范要求时,方予以备案核准。为了增强专家责任意识,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南京市国资委本着“自愿申报、单位推荐”的原则,从各中介机构人员中择优选择建立评审专家库,并在通过与每位专家签订工作保密协议、发放聘书的基础上,根据各位专家参加评审的次数、工作态度以及所提书面审核意见等因素,按年度对专家评审工作进行评价打分,对专家库成员进行调整。据统计,自2005年南京市国资委成立以来,南京市国资委已组织100多个资产评估项目的专家评审,经专家会审后净资产评估值增加4个多亿,专家评审在评估管理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二是建立评估项目中介机构备选库。为加强对中介机构选聘的管理,南京市国资委从国有出资人的角度出发,尝试建立市级国有资产评估项目中介机构备选库。为了体现平等竞争原则,南京市国资委对中介机构备选库采取了“宽进严管、分类选择、动态调整”的管理方式,即机构符合条件即可自愿报名进入备选库;市国资委按各机构的资质、规模(人数)分三类公布名单、并建立机构诚信档案;企业根据项目情况在相应范围内公开选聘机构;年中市国资委按评估项目审核情况对入库机构和评估人员进行执业质量评价,并将结果记入机构诚信档案,年末根据评价情况和机构资质人员变化情况,对入库机构进行调整。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有效的评估项目中介机构选聘及管理机制。
三是实行评估项目综合评价机制。为促进中介机构提高执业质量,南京市国资委针对目前评估项目管理与评估机构及人员管理相分离的情况,尝试从项目管理角度入手,开展评估项目综合评价工作。南京市国资委组织设计了一张《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基本情况及综合评价表》,按评估项目对评估机构、审计机构、初审部门等三个主体的执业质量和管理水平分别以百分制量化评价打分,其中每一个主体均根据不同的审核管理要求设置评价内容和标准分值,同时考虑不同项目的实际情况,还在对评估和审计机构的评价中增添了项目复杂性标准,作为调整平衡因素。通过对60多个评估项目的试点评价,南京市国资委总结制定了一个包括3个评价主体13大类47项指标在内的、统一量化的评估项目综合评价标准和评分细则,形成并确立了评估项目综合评价机制的核心内容。
凡经南京市国资委审核的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在备案核准后,都会根据审核情况,按此评价标准和评分细则,从文字审核意见、资料审核意见、程序审核意见、技术审核意见、建议类意见、项目复杂性、机构选聘方式等各方面,分别对承接项目的评估机构、审计机构及初审部门进行量化打分和综合评价,其结果分别记入每个中介机构和评估人员的诚信档案。年终,则按评估项目的综合评价情况及重点项目抽查情况,对中介机构备选库中各机构所承接项目得分情况进行汇总评价,反馈通报,凡不勤勉尽责、执业水平较差、得分过低的机构下一年度将不再列入中介机构备选库名单,从而实现中介机构备选库的动态管理和优胜劣汰。
南京市国资委初步建立起一套以中介机构备选库为前提,以项目评价为核心,以抽查和诚信档案记录为手段的评估项目综合评价体系。它不仅为南京市国资委全面、客观评价机构和部门工作质量提供了依据,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评估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和高效化。
三、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业务培训,促进评估项目管理新发展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作为国有资产监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维护国资权益的重要手段。南京市国资委将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培训提高评估人员队伍素质,促进评估项目管理工作的新发展。
首先,继续改进评估项目专家评审工作。为切实提高评估项目专家评审效果,下一步,南京市国资委将针对实际操作,继续改进专家评审工作。一是调整专家评审的范围,以企业账面资产过亿元为基本指标,同时考虑项目资产状况的复杂程度、股权比例对整体影响程度以及涉及国有权益变动幅度等综合情况,确定专家评审的项目范围;二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针对性选择评审项目专家,实事求是按项目确定评审时间和方式;三是以精干高效为原则调整专家库,并通过健全评审专家评价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促进专家评审工作水平的提高。
其次,不断完善评估项目综合评价体系。为提高评估项目综合评价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南京市国资委将不断完善评估项目综合评价体系。一是重点修订完善项目综合评价标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分值结构和评分细则。二是推进评估项目综合评价工作信息化、网络化。通过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综合评价体系计算机操作模块,把基本审核意见、具体评价标准等植入专业软件,通过菜单式操作,将评估项目的审核和评价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一步操作,相关评价数据自动生成,促进综合评价工作更规范、科学、高效。三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评价结果的利用。通过推行与各中介机构报告终审部门联动工作,将每一个评估项目综合评价结果信息及时反馈中介机构终审部门,督促中介机构有针对性的改进评估工作,提高执业质量;通过与评估协会、其他国资部门加强联系,交流评价和管理中发现的问题,促进中介机构和人员的自律及他律,保证和提高评估工作的质量。
最后,注重培训提高评估人员队伍素质。国资部门及所出资企业评估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应加大培训力度,通过业务学习、专题讲座、工作交流、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对相关人员的学习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国有资产评估和管理人员队伍素质水平。
林政管理工作的内容和职责特征 篇9
目前的社会形势, 工业生产的不断扩大以及人类对森林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 造成森林资源的不断减少。由于森林资源的减少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的变化, 因此有效加强林政管理工作, 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林政管理属于我国行政管理的重要部分, 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包含林业理发在内的国家对森林资源继续管理, 另一方面则林政管理工作需要在国家法律、法规对森林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对涉及到的所有的相关的工作内容进行资源配置、统一管理和协调控制。
1 林政管理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
1.1森林资源管理
针对目前已经开发的森林资源和未进行过开发的森林资源, 林政管理部门需要对其进行统计、规划与保护, 同时针对目前的新形势做出资源更新管理的方法。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工作方式的创新, 针对基础性工作例如档案管理、森林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应尽快完善。
1.2林地林权管理
林政管理部门需要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确定可用资源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如果遇到资源开发与经营活动中出现纠纷的现象林政管理部门需要介入加以调解, 有效维护业内秩序, 充分保证林业资源的利用适度性。同时需要依法开展林权审核、使用等相关工作, 做好记录。
1.3林业法规管理
在参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政策, 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还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工作经验进行调整, 有效完善我国在林业方面的法律体系。同时需要加强我国森林资源采伐控制法律法规的宣传, 针对出现的违规违法行为需要做到早发现、早制止, 早查处。
1.4采伐管理
林政管理部门在了解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做好划拨工作。林政管理部门需要根据森林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采伐额度, 针对对森林资源进行采伐的工作林政管理部门需要参与到管理与监督中。检查是否根据相关要求做到对森林资源的合理采伐。
1.5林业行政处罚
依据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对出现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1.6木材的相关管理
真正做到贯彻落实国家在木材方面的管理。针对木材运输、经营加工需要做到参与并监督。甚至可以参与到对木材的经营加工等经济活动的管理中来。
2 林政管理工作的具体职责特征
2.1林政管理工作的职责
随着时代的发展林政管理工作的职责内容也在发生改变。不管是在哪种大环境下, 林政管理工作必须结果我国的实际国情以及当下社会发展需要和实际的森林资源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 才是真正发挥出管理的意义。
目前林政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责以下:做好宣传我国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的工作, 或者是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政策宣传, 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需要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在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 拟定出符合目前形势下的林政管理工作规章制度, 在保证林政管理工作机制完善的同时保证工作有序进行;真正做到贯彻落实我国制定的凭证采伐、采伐限额、经营加工等制度, 针对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需要做到联合有关部门及时处理;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审批流程进行林地的征用、占用;进一步提高林政管理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与责任感, 充分发挥出人为在林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2.2林政管理工作的职责特征
2.2.1复杂性
由于林业工作存在一定的复杂性, 因此林政管理工作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从实际工作中而言, 林政管理工作需要林政管理人员掌握一定的生态育林知识、林业科技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等等。这就需要林政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
2.2.2广泛性
林政管理工作是一项繁琐的任务, 想要有效开展林政管理工作需要得到多方面的支持, 只要是与林业管理、林业生产经营有关的部门都需要参与其中, 积极做到宣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区域性较为明显的地区则需要结合外部环境与内在环境对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
2.2.3强制性
林政管理工作是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执行。针对出现违反我国林业法律法规的行为, 需要对其进行制裁与处罚。
3 提高我国林政管理工作质量的措施
3.1提高法制宣传效果
作为一个林政管理工作人员自身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制意识, 从思想觉悟水平方面达到一个与国家同等的高度。需要做好对林区周边百姓的法制宣传工作, 向其宣传国家在森林资源管理方面的政策与战略, 提高百姓的法制意识水平。加强林政管理工作的资源配置。国家需要加强对林政管理工作的经济投入。
3.2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针对出现乱占林地、违法砍伐的需要做到严惩。针对农民出现的不良行为在林政管理工作人员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充分发出出其强制性特征, 针对出现无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需要进行严惩。与此同时, 林政管理部门在制定完善的保护制度的同时需要提高管理质量。针对占用林地的行为, 林政管理工作人在进行文件审批等相关工作时需要做到严格把关。另外林政管理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工作职责与责任, 不能够知法犯法, 不能够做出追求个人利益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4 结语
狭义而言, 林政管理工作关系到一个地区的森林资源和谐。广义而言, 林政管理工作关系到我国的林业发展, 属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林政管理工作中需要充分认识到工作内容与职责的基础上做好管理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从提高公众林业保护意识做起, 在加强宣传工作的同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惩, 真正提高我国林政管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潘存德, 师瑞峰, 马兰菊.现代生态科学与森林经理学:寻求森林经营的生态合理性[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2, 11 (01) :134.
[2]丹珠昂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我省资源林政工作推上新台阶[J].云南林业, 2013, 17 (03) :167-168.
设备管理员工作职责内容 篇10
2、协助领导对进厂设备质量技术检查,公司的量具校验送检与记录,建立设备档案管理;
3、协助领导负责建立和完善公司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4、负责所有设备的采购,档案的建立,操作规程的编制,运行记录的整理;
5、负责公司办公室管理,包括网路维护,系统维护,常用设备;
6、负责旧设备的统计、报废处理等;
7、负责网络和数据安全策略的实施;
资产管理员工作职责内容 篇11
我国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确认是指在会计处理中认定为固定资产科目, 需要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计量, 同时固定资产又能够带来相应的经济利益,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我国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以固定资产的使用目的和使用时间作为标准, 要求企业持有固定资产是为了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 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创造利润。另外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了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应为1年以上, 从而界定固定资产是长期 (超过一年) 存在的资产。我国会计准则并没有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设定标准。这种定义和计量保证了企业持有的固定资产是正常经营中需要的, 而且是使用期限较长的有形资产。
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对固定资产 (长期资产) 的确认散见于很多准则中。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下, 不动产、厂房及设备只有当满足某一特定主体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获得或控制的, 能带来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应予确认的项目必须具有货币属性这两个条件才可以确认。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并没有具体规定固定资产的使用时间, 只要求发生的成本是直接相关于该资产, 相应成本就可以确认为固定资产。举例比较, 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下, 固定资产资本化利息是单独作为一个固定资产项目确认的, 而在我国, 通常是将其作为对应实物资产的一部分, 不单独列示。
二、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我国对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是依据交易付出成本计算。该计量方式是有限度的遵循公允价值或市场价值的结果。当企业新购入固定资产时, 其初始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和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而对于其他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则是按照取得时的交易成本确认。
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对于不动产、厂房及设备, 其原始计量是以历史成本作为入账原则, 历史成本包括使资产达到预定状态和地点的成本, 和我国的规定基本相同。同时将取得时的支出分为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当特定支出所产生的收益或效用仅限于本会计期的, 属于收益性支出, 列为当期费用, 计入本会计期损益。对于支出所超过本会计期而使以后各会计期也受益的属于资本性支出, 进行资本化。
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中对各项固定资产的计量方式主要有: (1) 土地。土地取得价格;办理土地交易事项而发生的有关成本, 如房地产佣金和法律费用;为使土地达到可使用状态而发生的有关成本;土地改良成本, 仅限于具有永久性的土地改良工程。 (2) 房屋建筑物。房屋建筑物取得的成本包括买价或建造成本以及有关费用, 房屋建筑物成本与土地成本的区分非常重要。如购买土地是作为建新房用地基, 则为使土地达到作为地基使用的状态所花费的总成本 (包括清除原有建筑物花费的成本) 应计入土地中。相反, 为建造新房打地基而花费的挖掘费用应作为新房屋成本的一部分。若房屋建筑是自行建造的, 则所有为完成房屋建筑而必要发生的成本均应包括在房屋成本中。若房屋建筑是购入的, 则所有与购入相关的且与将来的收入相配比的成本均应该资本化。承租人对承租物改良工程的账务处理, 按照租赁物改良工程的耐用年限或租赁有效期, 取其短者作为摊销标准。出租人一般对承租人所做的租赁物改良工程不做记录。 (3) 机器和设备。机器和设备的成本一般包括买价、运费、保险费、保险、关税、仓储费用等使得其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所有必要支出, 成本通过折旧分摊进受益。
对于固定资产涉及的借款费用,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对于资本支出借款费用均已经发生和构建固定资产活动已经开始的条件下, 对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计入相应固定资产。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规定当利息费用是发生在构建固定资产期间, 并且是为构建活动产生的, 该期间发生的利息费用应当作为固定资产的一部分。
另外, 笔者认为两准则基本相同的固定资产计量方式存在缺陷。比如相邻地段的两处房产分别为两家持有方所有, 如果一处房产的持有方是很久以前从开发商处购入所得, 那么计量的成本会是当时的市场价格和交易税金。相邻地段房产是被持有方最近通过转让获得, 那么该房产的计量基础就会是当前的交易价格和税金。这就会造成内在性质和用途相近的固定资产由于取得时间和取得方式的不同导致两个持有方在会计报表中对外披露的资产价值完全不同, 可能差异很大。这会混淆社会公众通过会计报表进行投资判断的概念, 是对会计准则作为一个社会统一的计量规范的统一性的削弱或者背离。
三、固定资产后续计量
固定资产后续计量中最重要的处理是计提折旧, 在会计分期的假设下, 在资产的使用期内将其成本合理进行分摊。我国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折旧允许使用的方法包含: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限总和法等。我国会计准则将折旧年限的选取作为一种会计估计。对于后续计量中, 我国会计准则引入了现值概念, 主要体现在未来预计净残值和弃置费用的使用, 均需要对其进行折现处理。
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认为折旧是对资产成本扣除余值后在资产的使用寿命中合理的分配。折旧只是一种摊销方法, 并不是一种会计估计。会计主体可以选择合理的折旧期间和折旧方法, 同时允许使用年限总和法和余额递减法进行折旧计提。对于两个准则中固定资产后续计量中的减值准备比较在下节单独论述。
四、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
我国的固定资产减值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存在能使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对于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从而形成市场或经济活动对资产价值的即时影响的反映。我国会计准则中可回收金额是用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实际上反映了我国采纳公允价值的概念, 该公允价值是建立在对当前市场和资产使用价值的估计基础上。
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中规定, 当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时, 应当对减值损失进行确认。该公允价值的认定是对固定资产继续使用或处置带来的非折现现金流入的估计值。该项规定和我国的准则规定是不同的。关于对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 我国和美国都是不允许的。即一经计提, 固定资产就会出现新的成本 (原账面价值扣除减值准备) , 以后的折旧要按照新的成本进行计提。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并没有单独提出未来处置费用的概念, 但是笔者认为未来处置费用应当是考虑在公允价值之内的。
五、固定资产的处置
我国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处置包括固定资产的出售、转让、报废的处理。总的来说, 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交易税费后, 将其余额计入当期损益。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处理是当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或不能预期从其处置中获取未来经济利益时, 应从资产负债表中终止确认。美国对于固定资产处置的最终结果认定为利得或损失, 利得或损失应按净处置收入与原账面余额的差额确定。对于处置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同样计入当期损益中。不动产、厂房及设备的处置方式通常有出售、报废、交换及非自愿性处置等。因此, 固定资产的处置的处理我国会计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是基本相同的。
六、结论
通过比较分析, 我们发现在关于固定资产的处理上, 我国会计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大体是一致的, 但是在细节规定上如固定资产的确认、定义和减值准备的计提上存在不同。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经济市场和我国市场不同造成的差异。同时在研究中, 我们认为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对于固定资产准则背景和理解性的解释说明更多一些, 我国出台的准则较少向外公布制定准则时的情况介绍或者背景解释。
鉴于当前的经济全球化背景, 投资者在世界范围选择投资目标。对会计信息全球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 财务信息的趋同能为投资者和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的便利, 准则趋同会成为一种趋势, 但是由于中美双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差异, 在固定资产准则方面的部分差异可能会长期存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2006.
【资产管理员工作职责内容】推荐阅读:
银行资产管理内容12-06
资产管理工作汇报11-25
固定资产管理员岗位职责09-11
办公资产管理工作思路05-27
资产管理工作总结09-04
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09-14
学校资产管理工作计划08-30
资产管理工作总结范文06-21
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职责08-20
“资产管理”课题活动工作汇报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