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知识点大纲

2024-08-14

初中化学知识点大纲(共13篇)

初中化学知识点大纲 篇1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

第三单元 物质的构成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 溶液

第十单元 酸、碱、盐

一、化学用语

1、电离方程式

2、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生石灰CaO;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石灰石、大理石CaCO3;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 ;纯碱、口碱Na2CO3;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胆矾、蓝矾CuSO4.5H2O;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氨水NH3.H2O;

二、金属活动性

1、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三、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八个常见的沉淀物: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

3、四微溶物:

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四、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

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即有不在溶液中存在或在水溶液中不易电离的物质)(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五、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 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六、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七、物质的颜色

1、固体(多为白色)黑色---CuO、C粉、MnO、2Fe3O4、紫黑色---KMnO4

红色---Cu、Fe2O3 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

2、CuSO4.5H2O 绿色---Cu2(OH)2CO3

2、溶液(多为无色):

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溶液、FeSO4;

黄色溶液---(铁盐溶液)FeCl3溶液、Fe2(SO4)3 溶液、Fe(NO3)3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溶液、CuSO4溶液、Cu(NO3)2 溶液蓝绿色溶液-CuCl2溶液(较浓)

八、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九、酸与碱的通性和盐的性质

1、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2、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3、盐的性质

(1)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2)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3)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4)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初中化学知识点大纲 篇2

一、联系实物, 模拟教学

学习原子结构时, 我让学生把汉堡想象成原子, 当然把汉堡上的芝麻想象成核外电子, 在学习原子内部结构时, 把原子核想象成苹果中的种子。课堂上我还拿了汉堡、苹果、刀子, 让一学生把苹果切开, 为了渲染气氛, 我对大家说:“现在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 我们把‘原子’打开了, 你们看到了什么?”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我进一步提示他们, 苹果中的种子相当于原子中的原子核。讲到这, 我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原子的结构, 他们说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我接着讲述: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核外电子作高速运动, 原子核的半径大约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 原子核的体积虽小, 但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为了增加感性认识, 我做了一个比较, 如果拿原子与乒乓球比, 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十层大楼相比。学生听了很惊讶, 感叹自然界之微妙。

二、结合化学史知识, 再现微粒发现过程

刚才讲到切开苹果后, 同学们发现了种子, 我问学生种子能否被分开呢?同学们回答能。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原子核能否分开、它是如何构成的呢?接着讲述种子相当于原子中的原子核, 原子核是可以再分的, 它可以分成质子和中子。我利用多媒体放映了二战时期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图片, 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67页, 英国化学家卢瑟福发现质子、中子的实验过程。同学们好像身临其境, 参与了实验与探究过程, 仿佛“看到了”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课堂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循序渐进, 由感性到理性, 让微观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自然生成, 不要把概念强加给学生, 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结合化学史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学习科学家的探究精神, 揭开物质世界的神秘面纱。

三、利用化学教具, 培养想象能力

化学以研究物质为基础, 而物质又是由微粒构成的。讲授微粒知识时, 教师还可以借助教具、模型。学习生物知识时, 有标本、模型, 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化学实验室里有各种物质结构的模型, 我们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怎么发挥作用呢?我让他们先观察, 再拆拆装装, 拆的过程是分解, 装的过程是结合。不要小看这一拆一装, 它恰恰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部反应。例如, 学习化学反应实质时, 我就借助教具让学生展示水分子分解成氢分子、氧分子的过程。同时启发小组讨论:这分分合合的过程, 体现了哪些化学知识?学生回答后, 我进一步总结:本过程体现的知识有: (1)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 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 原子种类、数目不变, 还能为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作铺垫。

四、结合科学成果, 培养学生信服度

教师单纯的说教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对微粒的存在仍有疑惑。虽然教师说了我们走到花园附近闻到花香, 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学生听的遍数多了, 能记住这句话, 但还是不能感知分子的存在。课堂上我结合科学成果, 用多媒体放映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的图像, 以及国际上借助扫描隧道显微技术在铜的表面镶嵌48个铁原子, 并将其排列成一个圆形图像。同学们看了图像后, 心服口服, 感知微粒是客观存在的。再结合生活实际讲述每天喝水、吃菜, 不知道吃进去多少个水分子、钠离子。学生在生活中建立起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不再感到陌生, 不再感到化学知识的枯燥无味, 同时体会到生活处处皆化学。

五、通过实验, 验证猜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猜想, 增加感性认识。例如, 学习分子性质时, 了解到分子之间有空隙,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我鼓励大家可以自己设计实验加以验证。有的同学把一滴红墨水滴到水中, 观察扩散过程, 感知分子运动;还有的同学利用体温计测体温, 感知微粒之间的空隙可以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通过亲手做实验, 学生参与了科学探究, 增加了对微观知识的感性认识, 不再感到微观知识那么深奥, 仿佛“看到了”微粒的真实存在。

六、归纳总结, 整理思维过程

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学生对微观知识有了感性认识, 还教会了学生总结、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 理清思路, 把知识串成线, 理性归纳, 以树状图或其他列表形式呈现出来的技能。课后同学们把第三单元1、2两节知识进行了总结, 我看了几个同学的作业, 整理得很有条理性。不光学习微观知识要求学生学会归纳整理, 学习其他知识也应该这样。

“巧记妙背”初中化学常用知识点 篇3

【摘要】初三化学里有许多化学概念、知识点等需要记忆背诵,而单纯的死记硬背只会使学习变的枯燥乏味。本文巧妙地利用谐音记忆、联想记忆等,使学生记住这些化学概念、常用知识点变得简单而快乐。

【关键词】初中化学 谐音记忆 联想记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96-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们在学习化学时,首先要认识一些实验的常用仪器和药品,学习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室的化学药品有固体,也有液体。当我们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然后把药品放入容器口,最后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缓缓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可以将这一过程记忆为:“一横二放三慢竖”。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先把管口倾斜,再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可以记忆为“一斜二送三直立”。当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时,常用量筒量出体积。正确的读数应该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错误的采用仰视读数就会偏小,俯视读数就会偏大,可以理解为“仰”的笔画数比“俯”的少,所以“仰小”;“俯”的笔画数比“仰”的多,所以“俯大”,记忆为“仰小俯大”。如果采用这种错误的读数,量取液体实际体积的大小却又恰好相反。

在初中阶段,实验室制取气体有三种。包括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或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如下: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装:把药品装进试管;3.定: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4.点: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加热;5.收:收集气体;6.离:导管撤离水槽;7.熄:熄灭酒精灯。将这七个步骤的关键字我们可以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这样记忆就方便多了。

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如图1所示。

如何巧妙地记住这些元素含量大小的排列顺序呢?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父母总是在为女儿的幸福操心,并慎重地挑选着中意的女婿。所以可以联想记忆为可:养(氧)闺(硅)女(铝)贴(铁)给(钙)哪(钠)家(钾)美(镁)?元素的化合价也很重要,我们需要记住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我们将化合价按一定规律进行分类,并编写成顺口溜如下:一价氯钠钾银氢,二价氧镁锌钡钙。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单质为零永不变。负一氢氧硝酸根,负二碳酸硫酸根。还可以把顺口溜的前两句联想记忆为:某个家庭中有两个女儿,第一个女儿是亲生的,第二个女儿是收养的。因为偏心,家人在出嫁这两个女儿时的心理和待遇自然不一。当决定嫁第一个女儿时,心里一直在盘算哪一家来迎亲比较好,“一嫁女哪家迎亲”?;出家第二个女儿的时候,新娘子的嫁妆少得可怜,竟然连盖的新被子都没有!“二嫁养没新被盖”。化学元素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在人体中含量超过0.01%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含量在0.01%以下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如图2所示:

先看酸,酸都溶;接下来再看碱,溶碱有五位:钡、钙、钾、铵、钠,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里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那谁知道北丐洪七公的家安在哪里?因此可以谐音记忆为“北丐家安哪”?最后来看盐。硝酸盐酸硫酸盐,全都溶解看不见,除了典型的沉淀(AgCl和BaSO4),不溶水酸是考点;碳酸盐溶钠钾铵,其余不溶记心间。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知识点 篇4

2、铁生绣实际上是铁、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2o3(红棕色)。全世界每年因生绣损失的钢铁约占世界年产量的1/4。

3、防止铁制品生绣的方法: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②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具体操作是:①在其表面刷油漆,②在其表面涂油,③金属制品表面镀上其它金属,④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

4、cu---紫红色、金---黄色、汞----常温下液态

5、合金(混合物):是由一种金属与其它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铁的合金有:生铁和钢(混合物)

生铁的含碳量在2%-4.3%之间,钢的含碳量在0.03%-2%之间。

6、炼铁的主要设备是高炉,主要原料是铁矿石、焦炭、空气和石灰石。原理:在高温条件下,用还原剂一氧化碳从铁的氧化物中将铁还原出来。

(溶液)

1、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①加水②升温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熟石灰例外

①增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

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

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2、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10g,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1g,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3、分离:kcl和mno2方法为过滤,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nacl和kno3方法为结晶,步骤:溶解、冷却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nacl)。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比较大的物质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kno3)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5

由缓慢氧化积聚的热量引发的自发燃烧。白磷着火点低,易自燃,要放在水中密封保存。

希望上面对自燃知识点的总结内容,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很好的参加考试的。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同学们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知识还熟悉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哦。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通过上面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知识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下面是对化学中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知识的讲解内容,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

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

(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通过上面对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内容知识的讲解,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哦。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三大化石燃料

关于三大化石燃料的知识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知识。

三大化石燃料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以上对化学中三大化石燃料知识的学习,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很好的吧。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两种绿色能源

下面是对化学中两种绿色能源知识点的内容总结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

两种绿色能源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 (发出蓝色火焰)

(2)乙醇 (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

初中化学知识点复习 篇6

2KClO3 =MnO2△=2KCl+3O2↑或

2KMnO4=△=K2MnO4+MnO2+O2↑

1、实验操作步骤:

①连:按要求把仪器连接好

②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装: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装入试管中。

④定: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⑤点: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先预热)

⑥收:收集氧气。

⑦移:实验完毕把导管从水中移出。

⑧熄:熄灭酒精灯

(1)实验时注意的问题:

A、根据酒精灯和水槽的高度固定试管,使酒精灯的外焰正对着试管里有药品的部位。

B、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中湿存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到达管口冷却成水滴,再回流到管底,使试管破裂。

C、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1/3处,且不要夹得太紧,以免夹破试管。药品应倾斜铺在试管底部,以增大药品的受热面积,同时便于氧气逸出。伸入试管内的导管,应只稍伸出橡皮塞即可,便于气体排出。导管上应有一段橡皮管,便于操作,以免折断导管。

D、如果以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如果用氯酸钾为原料制氧气时,试管口不能塞棉花,这是因为棉花是易燃物,而氯酸钾又具有强氧化性,放氧速率快,很容易着火燃烧,以至发生爆炸。

(2)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

导管口开始有气泡逸出时不能收集,因为开始从导管中逸出的气泡是容器中的空气,当气泡连续均匀地从导管口逸出时,此时可收集。由于氧气的密度大,为防止氧气逸散到空气中,收满氧气的集气瓶应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面上。

(3)催化剂:

初中化学知识点大纲 篇7

我认为,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知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与大气污染相关的化学知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煤、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消耗迅速增加。汽车尾气、民用燃料产生的废气、烟尘等导致大气污染物猛增, 主要有:碳化物 (如CO、CO2) 、硫化物 (如SO2、H2S) 、氮化物 (如NO、NO2、NH3) 、有机化合物 (如甲醛、酮、焦油) 等。据最新统计, 现在每年仅CO2的排放量就达5×1012 kg, 由此而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

我们可以结合教材, 分别对这些与大气污染相关的化学知识进行教学。

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时, 除了给学生介绍空气的组成, 教师还应列举各国出现的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光化学烟雾”事件, 说明大气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来源和危害。

在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时, 指出空调、冰箱的大量使用会破坏大气臭氧层, 导致臭氧层出现空洞。自1985年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以来, 地球上空臭氧层被损耗的现象有增无减, 导致癌症发病率增加, 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威胁人类的生存。

在学习“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时, 向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和危害:在过去一个世纪里, 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3至0.6摄氏度,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米。据专家评估报告表明, 到21世纪中叶, 大气中的CO2浓度将达到560ppm, 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至4摄氏度。

二、与水污染有关的化学知识

水污染源主要有生活污水及工业排放的废液废渣。造纸、冶金、化工等工业重金属可溶盐的任意排放, 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 生活垃圾的倾倒, 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都是水体污染的原因。农药的大量使用引起人类及整个生物界赖以生存的水体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气体所产生的酸雨会使湖泊水变成酸性, 使湖泊中的铅、锰及其他重金属元素含量增大, 引起水生物群落及生态环境的变化, 严重时可使湖泊中的鱼类大量死亡。如, 美国纽约东北部的阿几隆达克山区214个湖泊中, pH值在5以下的已达半数之多, 82个湖泊已无鱼类生存。酸雨浸渍了土壤后, 使铝元素和金属元素流入附近水体, 影响水中生物的生长及人体健康。目前, 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 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 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事实证明, 污染一个水域只要几年时间, 但对污染的治理, 人类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讲“水资源危机和污染”时, 给学生介绍发展中国家约3/5的人很难获得安全用水, 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约20多亿人面临水危机, 其中有3亿多人处于缺水状态中。全球淡水资源短缺, 分布不匀, 水污染加剧, 给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

在进行有关“酸雨”的教学时, 重点讲明形成酸雨的原因是由于工业上酸性气体如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所致。结合我国南方省份多酸雨的事实, 使学生明白, 酸雨可使地表水质酸化, 毒害鱼类及水生生物, 使土壤酸化、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破坏名胜古迹等。通过在化学课堂上渗透环保教育, 既能拓宽学生知识面, 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与土壤污染相关的化学知识

城市和工业污水的灌溉, 工业废渣、垃圾的堆放, 化肥农药的滥用, 森林的砍伐引起的水土流失, 使得土壤的污染状况也日趋严重。1993年, 安徽某地因灌溉工业废水引起的土壤污染, 使1000多亩水稻颗粒无收。因此, 在学习“化学肥料”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意识到“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 千百来, 我们的祖先对土壤的态度是尊重和爱惜的, 中国人要知道怎样保护土地。

此外, 在实验操作中, 要求学生在制取有毒气体时, 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有毒物质, 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还要要求学生, 每次实验完毕后, 一定要将废液按指定位置倾倒或回收, 然后统一处理, 严禁随意胡乱倾倒。为了使环保教育更加结合生产实际, 可以带领学生到生产现场去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工厂去参观, 去看一看, 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用什么样的设备来转化“三废”, 还可以让学生指出尚有哪些不足之处, 让学生开动脑筋, 设想对汽车尾气的处理意见和废液的转化利用, 如何变废为宝。通过实地环保教育, 对学生增强的环保意识, 掌握一些实际的环保知识是有好处的。

当然, 教无定法, 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渗透环保教育,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使他们成为未来环保的真正卫士。

初中化学知识巧记小方法 篇8

一、记忆方法上的渗透理解

在初中化学课本中有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采用透彻分析的方法,分析其适用条件和要点,在理解的情况下,进行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深刻理解,才能牢牢记住。例如,将溶解度的概念剖析成四个要点:一定温度;100g;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克数。或者是挑出其中的关键词句强化记住。例如,过滤的基本操作,可以用六个字“一贴,二低,三靠”来掌握。再比如诸多化学反应是完全对立的。如,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氧化性和还原性等。此类性质相反的知识,只要掌握一方,则可自然联想到另一方。例如,化合反应:我们就说是“一变多”用A+B—AB表示;而对于分解反应:可以是“多变一”,用AB—A+B表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很快记住这两大反应类型,在判断时也不容易出错。

二、对于一类物质性质的记忆

一般采用分类归纳法,再加上一些对比找出其中的不同,加强记忆,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们在学习氢气、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些物质时,都是按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来进行探讨研究学习的。此时我们可以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制成表格的形式,观察异同,分析对比,这样就更容易记忆和掌握。例如:

而对于实验现象的记忆,由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加强实验课,对学生掌握知识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环。从直接感觉接受知识比听觉得到知识要牢固。化学实验课直观生动,学生看得到,便于接受。如,做镁条燃烧的实验,现象是:镁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的粉末氧化镁。现象非常明显,学生看过后,记忆会非常深刻。又如,盐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NaOH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只有通过实验对比现象,才能记得深刻。最后考虑到物质用途的记忆,平时我们在传授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时,应尽可能多举一些生活实例,来提升他们的兴趣,加深他们的记忆,例如,生活上,可以用含Al(OH)3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的病人;生产上,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就是利用酸碱的中和反应;用H2可作探空气球,也可作气体燃料和冶金的还原剂,这样来掌握H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对于初中整个阶段的化学知识的记忆

我们要将繁多的知识编排整理,抓住关键,记住特征,找出规律。虽然物质的种类多、变化多,但是它们仍有规律可循。比如,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化学知识分为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科学探究实验五大板块,再把每一个板块中零散的概念、公式、原理等相互关联,整理成系统知识,组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或者可以按照化学一定的逻辑顺序、操作程序、解题步骤编制成简单程序或用数字表示出来。例如,溶液的配制方法,可用一计算、二称量、三溶解(或稀释)、四保存来掌握知识。

其实,关于知识的记忆方法还有很多,我们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记忆习惯来记忆,但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学过的知识及时复习,用复习来巩固知识,有时要反复复习强化记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已学过的知识。通过多次反复记忆,而且每一次重复还可以使记忆上升到高一级的层次。也就是说,记忆是最基本的,但是需要通过复习与练习来强化巩固知识。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9

1、实验室氧气:2KMnO4=====2K2MnO4+MnO2+O2↑

2KClO3=======2KCl+3O2↑

2H2O2=======2H2O+O2↑

2、实验室制氢气

Zn+H2SO4===ZnSO4+H2↑(常用);Fe+H2SO4===FeSO4+H2↑

Mg+H2SO4===MgSO4+H2↑;2Al+3H2SO4==Al2(SO4)3+3H2↑

Zn+2HCl===ZnCl2+H2↑;Fe+2HCl===FeCl2+H2↑

Mg+2HCl===MgCl2+H2↑;2Al+6HCl===2AlCl3+3H2↑

4、实验室制CO2:

CaCO3+2HCl==CaCl2+CO2↑+H2O

工业制法

1、O2:分离液态空气

2、CO2: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

3、H2:天然气和水煤气

4、生石灰: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

5、熟石灰:CaO+H2O==Ca(OH)2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点最全 篇10

2. 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 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4. 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5. 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

①滤纸破损

②仪器不干净

③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6. 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

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②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

③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7. 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

①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②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

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8. 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9. 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温度、是否搅拌、固体颗粒的大小

10. 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

①增加溶质

②减少溶剂

③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 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 三大化学肥料:N、P、K

13. 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 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

15. 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 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最理想燃料)、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 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 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 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 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 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 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 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 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初中化学知识点大纲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27-01

在初中阶段化学学习过程当中,涵盖了众多原理、概念,因而,就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知识结构,教师教学应当与学生特点进行有机结合,并且采用正确教学方法。细节教学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细节教学开展深入分析研究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一、细节教学与初中化学知识教学有机结合

1、教学应当联系实际生活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与实际生活做到密切联系,这不单是化学在实际生活当中的运用,而且对学生知识能力培养也会带来一定影响。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食物坏了之后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玻璃碎了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问题提出后,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在细节方面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食物坏了就无法食用,之所以出现这种原因可能是食物中生成了某种物质。而玻璃破碎现象只不过是完整部分变为了碎片,在形状方面发生了变化。由此可见,食物腐败是由于新物质的出现,是一种化学反应,而玻璃碎了只是形状方面发生了变化,没有生产新物质,是一种物理反应。化学变化就要看是否含有新生成的物质,这就属于教学的核心细节,教师在这个知识点上需要学生充分掌握。

2、引导学生对知识点引起高度重视

化学学习过程当中,实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借助实验手段能够将化学物品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在知识点学习方面有了进一步增强。同时,需要对实验细节部分引起高度重视,促进学生在化学学习上有较大提升空间。

例如,在向学生分析讲解化学、物理变化这两部分知识点时,应当先对知识点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好掌握知识点。教学可以借助两个实验开展,分别是剪纸片、烧纸片。实验演示阶段里,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问题引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对实验变化情况进行细致观察,注意实验细节。在经过认真细致地观察、分析之后,学生会发现纸剪后仍旧是纸,而点燃后,纸就变成了灰烬。第一种属于物理变化,其中没有涉及到新物质;第二种属于化学变化,因为其中生成了新物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采用,学生对知识点二者间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会有充分认识,同时,对学生知识点理解、记忆也能有所加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在化学学习会有较大提升空间,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推动作用。

3、做好细节辨析工作

在化学学习过程当中,微小细节就可能造成概念的不同,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需要教师对关键词辨析引起高度重视,从而进一步体现化学严谨性,在概念方面,需要充分表现出严密这一特点。

4、对知识点做进一步深化

化学知识点具有严谨的特点,因而,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对概念进行深入解读,只有紧紧抓住化学学习细节,学生才能够更好掌握化学知识点。

教师在分析讲解“溶解度”这一章节知识点时,初中阶段学生往往对概念无法完全掌握,在知识理解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涉及到了众多知识点。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对化学概念进行关键细节分析,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温度条件适中、溶剂量符合规定标准、饱和状态是否达标、溶质质量。抓住以下几个细节部分对溶解度概念的掌握会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对学生日后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采用,一方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学生在化学学习上也能体验到成功感。

5、强调知识点内涵、外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抓好知识点细节,强调知识点内涵、外延,促进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视野。

例如,教师在分析讲解“盐”这一章节知识点时,先向学生“盐”的概念,概念介绍之后学生无法判断物质中是否有盐。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适当做一些外延。内涵没有改变,却得到了外延,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使得学生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就能够做到正确解决。

6、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分类

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的知识点比较多,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归纳整理工作,引导学生对其中的细节区别引起高度重视。

举一个例子,学生在学习元素、原子、分子、化合物时,需要对化学概念进行深入归纳分析,引导学生对其中的联系、区别引起高度重视,概念辨析需要从细节着手,对问题关键做到及时发现。在归纳过程中,需要注意平行关系、主从关系,在这个基础之上,对微观、宏观关系进行适当分析研究。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教师应当对学生所学知识适当开展强化训练,从而对知识点学习起到巩固作用。可以借助辨析题、解答题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使得学生在概念区分方面、实验方法总结方面做到较好掌握,从而加深学生知识理解。

化学教学需要结合细节,其中涉及到了众多零碎的知识点,在经过细致整理、分析之后才能较好掌握知识点。因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从细节着手,对知识点做深入渗透,最终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狄海滨.浅谈细节教学与初中化学知识教学的有机结合[J].新课程(中学),2012(10):23-24.

[2] 游诚文.细节教学与初中化学知识结合教学应用初探[J].中学时代,2014(04):88-89.

初中化学知识点大纲 篇12

不管是在哪一种高校里面,其开设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总体设计上都要求学生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结构分析、材料制备、成型与加工等基本能力。而对于地方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其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培养应用型材料工程师的工程类教育,其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中从事新材料的开发应用、材料的改性和加工等工作[1]。因而与研究型大学的侧重前沿性学科发展的教学风格相比,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少而精的原则,即在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前提下,要重点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介绍,并且要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2]。

材料物理化学课程涉及到的内容是具有鲜明的应用背景特色的材料学科的基本理论,因而该课程在指导无机材料的生产、研发的过程中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技术方面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为了使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与当前我校的办学风格和目标相结合,同时使其具有可扩展性,我们对这门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编辑和教材的选择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改革,并已经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

1 教学大纲的编辑

课程教学大纲是组织教学工作、检查教学任务、评价教学效果、添置教学设施、落实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文件[3]。对于应用型院校的工科类专业课而言,教学大纲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当中,从理论课到实验课再到校外实践课,其教学的目的、要求、任务、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等都要以教学大纲中的规定为准,因此教学大纲也是监督、检查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大纲编写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其编制和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9年我校设置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后,我们遵照了学校提出的“一优三强”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同时参照了构建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和建设服务型教育教学体系的具体要求,对《材料物理化学》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修订工作,在修订编辑的过程中,我们做到了以下的几点要求:(1)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对本专业课的地位和总体教学要求的界定[4];(2)将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相结合;(3)教学内容选择做到少而精;(4)语言准确、条理清晰、便于理解。

在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制定中,我们主要解决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界定。

在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中,我们首要考虑的,是将教学重点放在阐述材料科学中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的交叉部分,也就是两者的相互联系层面。材料化学课程是从化学组分、相结构等理论入手,论述材料的制备工艺、使用过程等因素对材料的影响;而材料物理课程则是从物理学原理出发论证材料的结构、特性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如何通过改善上述因素获得具有优良物理性能的材料。因此,将上述两者结合,以材料化学中的基本理论(组分、相组成结构等)为基础,阐述与无机材料的某些关键物理性能相关的基本理论,以及这些物理性能与上述材料化学因素的相互关系就成为本门课程的中心内容,其侧重点和落脚点则是通过上述关系的阐明,使学习者明确如何通过改善材料的工艺、组分等因素,获得物理性能更好的材料,上述内容的界定也符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的。

(2)理论课中各个章节内容之间的关系。

本门专业课程是以理论课教学为主,但由于材料物理化学性能学科的内容非常丰富,因此现阶段流行的大部分相关的教材的内容也比较多。为了使理论课的教学条理清晰,前后内容衔接性强,我们在本门专业课程常规教学内容范围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的基础现状与接受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的界定:首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光学性能部分是本门课程的基础与重点,并且相关的内容对于本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玻璃材料)结合的比较紧密,因此这三部分内容也是本教学大纲中的重点[5];在具体教学内容的设计中,针对无机材料的每一种物理性能(也包含相应的理化性能)的内容分支,我们都尽可能地使其内容侧重于基础性,即适度加强基本概念和相关的基本理论(包括概念的外延、物理性能的影响因素、相关的应用实例等)的介绍,同时适度减少理论性较强的原理和公式的导出内容;另外,为了照顾到学习优秀的同学的考研的要求[6],在前面三章内容结束之后,在后续的理论课程的学时之内,我们根据该学科当前的热门研究分支适度的增加了无机材料的介电性能与磁学性能部分内容。

(3)理论课程与实验、实践课程的关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以应用型与实践型工程师类人才为主,因此在专业核心类课程的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不单需要适度增加实验课程的内容,也要增加校内和校外实践课程的内容[7]。我们在实验课教学内容的设计环节中,尽可能地做到了与理论课的重点教学内容(材料的力学、热学和光学性能)相结合,同时充分利用好本系内现有的实验室条件(材料试验机、偏光应力仪和激光粒度仪等设备),通过相关仪器的操作和实验引导学生把理论课上的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理论课内容的理解[8]。另外,本门课程也开设了实践学习环节,即在校企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地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使学生了解实际的材料生产线以及产品质量把关环节中相应的这些性能的检测与控制环节的各种要素,并通过实地的生产线上的性能与质量控制方法的学习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

(4)考核方法的改进。

由于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验与实践环节内容,为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和效果,注重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加强了平时考核环节特别是实验课程的考核。其中理论课教学部分以教学环节的作业、课堂提问、考勤等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实验和实践课程则以实验报告、考勤和技能测试等作为平时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的成绩来综合评定最后的成绩。

2 配套教材的选择

材料物理化学属于交叉学科范畴,其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面很宽,不单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也要求他们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掌握基础物理学、固体物理学等学科的部分内容;而且这门课程的名词、术语、概念和图表也比较多,并具有理论和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特点。很多学生在一开始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普遍都感觉难以适应,而对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其生源质量相对不高,因此在学习这类专业课的过程中较容易产生畏难情绪[9]。

因而,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外,选择合适的教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10]。通过对以论述材料物理化学性能为主要内容的本科专业课教材的较全面的调研,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近期内编写的这类教材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其中一大类是侧重于基础的材料物理学理论的研究的,这类教材以清华大学主编的《无机材料物理性能》为代表,其具有理论全面、简明扼要的特点,其内容覆盖了当前材料物理学科的大部分研究分支,但是其理论性内容较多,理解难度较大,因此这类教材主要是面向研究型大学的,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全面了解材料物理学科的理论与发展,为今后做深入研究打基础;另外一类教材是侧重于应用性的材料物理工程类的,这类教材以盐城工学院主编的《材料物理性能》为代表,其内容编排上侧重基础概念及其外延的介绍,主要以材料的各种物理性能为纲领并详细的论述了材料的化学组成对其物理性能的影响,另外其在照顾到基本理论的同时也适当增加了材料物理的应用性内容,其内容编排难度上适合应用型高校教学的要求。

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细则,我们精选了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编写的《材料物理性能》教材与我们教学大纲相配套。在具体的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使教学大纲的要求尽可能与所选择的教材相结合,并全面平衡照顾各个章节之间授课的学时比例,争取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是一项复杂且具有高度实践性的系统工程,这要求教师具有较高学术积累的情况下,也要全面掌握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将最新的科研

成果(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与自身的教学过程相结合,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使教学与自己的科研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王章忠,张祖凤,巴志新.应用型本科《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65-68.

[2]王振廷,孙俭峰,孟君晟,等.材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157-157.

[3]杨雄.《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与建设[J].科教文汇,2008(07):40-40.

[4]景龙,杨克锐,刘淑兰,等.面向21世纪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112-114.

[5]王燕,陈善华,龙建平,等.材料科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家,2011(08):241-242.

[6]石敏,陈翌庆,许育东,等.论“材料物理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1):86-90.

[7]管航敏,陈红,董强,等.无机非金属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27(3):97-99.

[8]田俐,刘胜利,申少华,等.教学与科研互动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7):70-72.

[9]颜东亮,陈林.基于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7(3):103-106.

(中考复习)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13

初中化学方程式及其相关知识点总结

1、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Ca(OH)2+CO2===CaCO3↓+H2O(复分解反应)现象: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相关知识点:这个反应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2Mg+ O2===2MgO(化合反应)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3、水通电分解(或水的电解)2H2O ===2H2↑+O2 ↑(分解反应)现象:阴极、阳极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 相关知识点:(1)阳极产生氧气,阴极产生氢气;(2)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

4、生石灰和水反应CaO + H2O === Ca(OH)2(化合反应)现象:白色粉末溶解,并放出大量的热

相关知识点:(1)最终所获得的溶液名称为氢氧化钙溶液,俗称澄清石灰水;(2)在其中滴入无色酚酞,酚酞会变成红色;(3)生石灰是氧化钙,熟石灰是氢氧化钙。

5、铜粉在空气中受热 2Cu + O2====2CuO(化合反应)现象:紫红色物质逐渐变成黑色粉末

MnO2 ===

6、实验室制取氧气(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KClO32KCl + 3O2↑(分解反应)

△ 通电 点燃

18、硝酸银溶液与盐酸溶液混合AgNO3+HCl== AgCl↓+HNO3(复分解反应)现象: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相关知识点:实验室常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来鉴定氯离子

19、氯化钡溶液与硫酸溶液混合BaCl2+H2SO4===BaSO4↓+2HCl(复分解反应)现象: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相关知识点:实验室常用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来鉴定硫酸根离子。

20、硫酸铜遇水变蓝CuSO4+ 5H2O=== CuSO4·5H2O现象:白色粉末逐渐变成蓝色

相关知识点:(1)实验室常用CuSO4白色粉末来检测反应是否有水生成或物质中是否含有水。(2)实验室也用CuSO4白色粉末来吸收少量水分

21、木炭和氧化铜高温反应C+2CuO ===2Cu+CO2↑(置换反应)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

物质。相关知识点:还原剂:木炭;氧化剂:氧化铜

22、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2CO + O2===2CO2(化合反应)现象:产生蓝色火焰

相关知识点:(1)一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2)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3)一氧化碳是一种有剧毒的气体,它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要强得多。

2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CO + CuO==Cu + CO2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

= 高温

24、工业炼铁 3CO + Fe2O3===2Fe + 3CO2相关知识点:还原剂:一氧化碳;氧化剂:氧化铁

25、铜丝插入到硝酸盐溶液中Cu+2AgNO3==Cu(NO3)2+2Ag(置换反应)现象: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

点燃

点燃 高温

相关知识点:(1)二氧化锰在其中作为催化剂,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度;(2)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3)反应完全后,试管中的残余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是:(1)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钾;(2)溶解、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二氧化锰。

MnO2 △ MnO+MnO+O2↑(分解反应)相关知识:2KMnO===K管口放一团棉花2HO====2HO+O↑(分解反应)

4426、酒精在空气中燃烧 C2H6O + 3O2 ====2CO2 + 3H2O现象:火焰明亮呈浅蓝色

7、木炭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C + O2===CO2(化合反应)现象:在空气中是发出红光,在氧气中

相关知识点:通常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来检验是否有水生成;用一个用澄清的石灰水润湿过

是发出白光;相关知识点:反应后的产物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进行检验。

点燃 的小烧杯罩在上方来检验是否有CO2生成8、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S + O2===SO2(化合反应)现象:在空气中是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附:

一、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在氧气中是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相关知识点:该气体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污染物。点燃(1)生石灰:CaO——氧化钙(2)熟石灰(或消石灰):Ca(OH)2——氢氧化钙

9、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Fe3O4(化合反应)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3)食盐:NaCl——氯化钠(4)干冰:CO2——二氧化碳 色固体—四氧化三铁。相关知识点:(1)在做此实验时,应先在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砂,目的(5)纯碱:Na2CO3 ——碳酸钠(6)烧碱(或苛性钠、火碱):NaOH ——氢氧化钠 是防止集气瓶爆裂。(2)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3)铁丝要绕成螺旋形以减少散热,提高温度。

点燃

10、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2P2O5(化合反应)现象:产生大量而浓厚的白烟。

=

相关知识点:(1)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体小颗粒。(2)此反应常用于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11、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 + O2===2H 2O(化合反应)现象: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相关知识点:(1)氢气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2)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

1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 +H2O+CO2↑(复分解反应)现象:白色固体溶解,同时有大量气泡产生。相关知识点:(1)碳酸钙是一种白色难溶的固体,利用它能溶解在盐酸中的特性,可以用盐酸来除去某物质中混有的碳酸钙;(2)由于浓盐酸有挥发性,不能使用浓盐酸;(3)由于硫酸钙微溶于水,不能使用硫酸,否则反应会自动停止。

13、煅烧石灰石(碳酸钙高温分解)CaCO3 ===(分解反应)相关知识点:是工业上制取CO2的原理CaO+CO2↑

14、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CH4 + 2O2===CO2 + 2H2O现象:火焰明亮呈浅蓝色相关知识点:(1)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一种洁净无污染的燃料。(2)通常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来检验是否有水生成;用一个用澄清的石灰水润湿过的小烧杯罩在上方来检验是否有CO2生成

15、铁丝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现象:铁丝表面有一层光亮的红色物质析出。

16、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CuSO4+2NaOH===Cu(OH)2↓+Na2SO4现象: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7、用盐酸来清除铁锈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复分解反应)现象:铁锈消失,溶液变成黄色。

点燃

高温

点燃

点燃

(7)小苏打:NaHCO3——碳酸氢钠(8)胆矾:CuSO4·5H2O ——硫酸铜晶体

(9)盐酸:HCl——氢氯酸(10)明矾:KAl(SO4)2·12 H2O——硫酸铝钾晶体 附:

二、基本化学反应:

1、化合反应:(1)定义:多变一(2)基本形式:A+B=AB

2C+O2=====2CO 2CO+O2=====2CO2 CO2+C=====2COCO2+H2O==H2CO3

1、分解反应:(1)定义:一变多(2)基本形式:AB=A+B2HgO===2Hg+O2↑

3、置换反应:(1)定义:一换一(2)基本形式:A+BC=AC+B

酸与金属反应:Zn+H2SO4==ZnSO4+H2↑ Fe+H2SO4 ==FeSO4+H2↑ Mg+2HCl==MgCl2+H2↑ 盐与金属反应:2Al+3CuSO4==Al2(SO4)3+3CuCuSO4+Zn==ZnSO4+Cu4、复分解反应:(1)定义:相互交换(正价与正价交换)(2)基本形式:AB+CD=AD+CB(3)实例:酸与碱反应:Ca(OH)2+2HCl==CaCl2+2H2O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酸与盐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碱(可溶)与盐(可溶)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

盐(可溶)与盐(可溶)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Na2SO4+BaCl2==BaSO4↓+2NaCl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满足下列任意一个条件(1)有水生成(2)有气体生成(3)有沉淀生成点燃

点燃

上一篇:农行工资证明下一篇:我是大自然的一员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