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专业文献综述

2024-10-17

毕业设计专业文献综述(精选8篇)

毕业设计专业文献综述 篇1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1页

文献综述

在选此次课题前,曾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不仅搜集了大量的成功案例,而且还阅读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对其进行了反复翻阅和学习,从中收益很大。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思想必须时刻进行更新,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意思。作为一名设计者来说,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不断去接触新的事物,活跃自己的思想,并且引领人们去适应新事物,借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餐饮行业作为商业空间,具有一定的利益关系。正如《商业空间设计》一书中所描述的,商业空间设计是指用于商业用途的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如商场、餐饮、专卖店、美容美发店等商业建筑的内部空间。商业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课程中具有明确功能要求,同时也要求有不同风格和特色变化的室内设计。除了包含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功能要求外,商业空间设计还包含了更多的功能要求和市场特色。在掌握了室内设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本课程要求学生更深入地研究商业空间设计所具有的特点,并结合空间的功能性质,设计具有各种现代风格特色,并能满足不同用途的商业内部空间。课程涉及到总体设计、平面布局、道具装置、灯光设置、陈设等所有与室内设计相关的内容,并涉及到构造、尺度、技术、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各个方面的设计。现代室内设计中空间的分隔主要体现在光环境、色彩、声与材质上。

正如《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一书中所描述的,就人的视觉来说,没有光就没有一切。空间通过光得以体现,没有光则无空间。在室内空间环境中,光不仅是为满足人们视觉功能的需要,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因素。光可以形成空间、改变空间或破坏空间,它直接影响到物体、空间的大小、形状、质地和色彩的感知。光环境是由光(照度和布置)与(色调、饱和度及显色性)在室内空间中建立的与空间形状有关的生理和心理环境,是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路易斯.康曾经说过:“对我来说,光是有情感的,它产生可与人合一的领域,将人与永恒联系在一起。他可以创造一种形,这种形是用一般造型手段无法获得的。”他在一九六六年设计的克拜尔博物馆,选择了螺旋线作为剖面的形式,这样有利于降低空间高度并提高采光的均匀度。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2页

良好的采光设计也并非意味着大片的玻璃窗,而是恰当的布置方式,即恰当的数量

与质量。影响采光设计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照度、气候、景观、室外环境等,另外不仅要考虑直射光,而且还有慢射光和地面的反射光。同时,采光控制也是应该考虑的,它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室内过分的照度,影响室内空间的功能和层次。

光和色不能分离,这一点已不言而喻。色彩设计作为室内空间分隔设计中的一种手

段,当它与室内空间、采光、室内陈设等融为一个有机整体时,色彩设计才可算是有效的。因此,室内空间的整体性不但不排斥反而需要色彩系统的整体性。可以这样认为,色彩既然与室内环境的其它因素相依附(如色彩在室内环境中主要依附与空间界面、家具、装饰、绿化等物体),那么对色彩的处理就要依据建筑的性格、室内的功能、停留时间长短等因素,进行协调或对比,使之趋于统一。

艺术材质的选用,是室内空间分隔设计中直接关系到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环

节。对于室内空间的饰面材料,同时具有使用功能和人们的心理感受两方面要求。对材质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室内的视觉效果,还应注意人通过触摸而产生的感受和美感,例如坚硬平滑的大理石、花岗岩、金属、轻柔、细软的室内织物,以及自然亲切木制材料等等。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室内空间材质要求逐渐把目光移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成为室内设计的一大重要发展趋势,一些天然材料开始受到设计师和大众的宠爱。

空间是固定的,而光线,色彩与材质上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而通过光线,色彩、声

与材质上的灵活运用又可以更体现出空间分隔的妙处。总之,现代室内设计环境中的光、色、质最终融为一体,赋予人们以综合的心理感受。

现代室内设计中空间的分隔主要体现在光环境、色彩、声与材质上。就人的视觉来

说,没有光就没有一切。空间通过光得以体现,没有光则无空间。在室内空间环境中,光不仅是为满足人们视觉功能的需要,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因素。光可以形成空间、改变空间或破坏空间,它直接影响到物体、空间的大小、形状、质地和色彩的感知。光环境是由光(照度和布置)与(色调、饱和度及显色性)在室内空间中建立的与空间形状有关的生理和心理环境,是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3页

《室内环境与气氛的创造》中提到室内环境设计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在生活和生

产相关的领域中,室内设计与人的听,视,闻,呼吸,触摸等人体工程密切相关。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和专业,它设计多门学科的领域。所以必须从整体需要出发,把握各种要素,综合处理空间和块面的造型,比例,色彩,材料等组合构成,以及室内家具布置,灯具照明,壁挂陈设等环境气氛。

室内环境设计的空间确定以后,在其整个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中,家具与陈设时室内

环境功能的主要构成因素和体现者,同时,家具与陈设的布置排列,对整体空间的分隔,对人的活动及生理,心理上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家具可分为两大功能,一类是实用功能。有为人类日常活动的过程服务,对空间的分隔与充实和按功能组织划分,组织区域等作用。一类是精神功能。有审美情趣的物化,时尚与传统信息传递,气氛,意境,和景观的构成要素等作用。

除了家具以外,室内陈设还有日常生活用品,工艺品,室内织物,家用电器,灯具,绿化盆景等的配置和选用。室内设计的气氛和情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室内陈设的设计,从中可以看到主任的修养和情操。室内设计有很大部分于室内装修有直接关系。如挂毯,壁画,地毯,书画等。而室内织物如沙发套,床罩,窗帘,台布等。其主要作用是与家具和”三面”的色彩协调,并发挥其材质,肌理美,色彩美的作用。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为创造室内的气氛而显示其表现力。例如窗帘,百叶窗,帷幔等有遮蔽,调温,隔音,调光等功能,同时还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在室内环境设计时为了创造自然情趣氛围,常常根据空间大小和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的自然景物,山石,水体,树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等。而盆景,盆栽,插花等。常为办公室,起居室和书房增添生命的活力。室内配置绿化作为装饰性陈设,比其他任何陈设更具生机和魅力。现代的室内设计常常喜爱用绿化内部空间环境,特别是用绿化装饰室内的剩余空间,通常在沙发的端头,转角,书桌,书架侧面,以及植物,花卉,盆栽陈设,以连接成充填边角,构成富有生机和谐的气氛。但室内环境气氛的创造是与人们的爱好密切相关的,可以布置得高雅,富有书香气,也可以设计得自然,富于粗狂的野趣。室内绿化不在于多而贵在精。同时根据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巧妙地与阳光,照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4页

明结合,有机地利用墙面,转角,茶几,窗台等空间区域,做到与整个室内设计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室内环境设计中常常运用灯光和灯饰,来创造丰富多彩的环境氛围和主题。这里照明方式的确定,氛围效果的设计,灯具的选择和布置,加上光控音乐的幻变,使室内环境设计更富于情调和个性。

照明在室内设计中,具有调节,营造环境的氛围,渲染环境的冷暖色调,增加与丰富,空间变化的重要作用。由于使用灯具的用途和场所不同,灯光源的不同,灯具的形态是非常丰富的。灯具本身不仅具有照明的物质功能,还由于其用途的各异,千姿百态的灯饰造型,还起着装饰空间环境给以欣赏的精神功能。

因此,室内环境设计中设计什么样灯具或选用什么样灯饰,什么样风格,与设计师的构思有关,因人因事而异外,更重要的是与使用场合有关,就是要与所放置的环境相协调,因地制宜。例如,古典欧式风的室内,适宜选用写实,装饰性强的巴洛克,洛可可灯饰;日本式的和风室内,就适宜用东洋味强的纸质框形灯具;现代的高雅的室内,应用那些造型新颖简洁的灯饰。

总之,使用什么样的灯具,没有固定的模式,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随机创造种种新的风格,新的组合。

说到茶餐厅,我们一般会想到香港,因为在香港,茶餐厅非常普遍,慢慢地成为了

香港的一种文化——茶餐厅文化,在香港的茶餐厅里面什么都有,中餐、西餐甚至印度餐等等都有,也就是这样多种多样的选择,所以才那么受欢迎,其实“茶餐厅文化”也是一种城市发展的体现。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5页

参考文献.[1] 罗戟,国外室内设计精粹.杭州: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06.[2] 周昕涛.商业空间设计[M].上海 :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05-126.[3] 张绮曼,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4] 张青萍.室内环境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 室内2003.9.[5] 高祥生,韩巍,过为敏.室内设计师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9-65.[6] [美]约翰.派尔 著 刘先觉 等译。世界室内设计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2006.3.[7] 张良君.室内环境与气氛的创造.世界建筑导报,2009.12.[8] 李朝阳.室内建筑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42-150.[9] 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60-75.[10] 张福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45-78.[11] 姚国坤.图说中国茶文化.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5.[12] 郑曙阳 绿色设计之路——室内设计面向未来的唯一选择 建筑创作 第十期,2002.[13] 曲家东.餐馆.酒吧.咖啡厅室内环境设计(1-3册).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14](西)罗彻 著,杨震 译.酒吧 咖啡厅设计经典[M].福建科技出版社, 2005.[15] 董海泉.室内环境设计与装饰装修 [AD1].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6] 建筑世界株式会社.室内设计.商业空间.餐馆.饭店.商店.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17] 王伟光.商业风水宜忌-空间设计宝典2.新疆电子出版社,2006.8.[18] 张先慧.国际室内设计年鉴2010③餐厅、酒吧、夜总会.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7.1.[19] 杨学军.识茶泡茶品茶-茶隐老杨说茶道.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9.1.[20] 严英怀,林杰.茶文化与品茶艺术.四川科技出版社.2003.1.

毕业设计专业文献综述 篇2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文献检索,教学设计

师范类专业文献检索课的课程目标[1]

分析师范类专业的文献检索课的课程目标, 必须了解师范类专业文献检课的特点和要求。师范类课程文检课最主要的特点是实用性。学生在学习文检理论知识的同时, 更主要为了学会一种科学、准确、快速查找文献信息的方法, 因此, 文检课不仅是一门工具课, 更是一门解决问题的策略技能课。另外, 师范类学生对文献的需要和兴趣, 以及对文献检索的广度和深度都与其具体专业背景密切相关, 学生对文检知识是要求适用的, 且专而深的, 因此, 对于师范类学生而言, 文检课应该传授最基本的理论知识, 最科学先进的方法技巧, 突出检索能力的培养, 即对检索课题的分析、综合、比较、类比、系统、概括等思维方法的训练[2]。

所以, 师范类专业文检课的课程目标, 就是以素质教育为主, [3]以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增强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信息检索, 使学习成为科研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比较深入地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动向, 为正式进行学习、教学、科研打下良好得计出, 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的目标。

课程统筹与结构

根据国家教委《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 (1992年印发) 的规定, 结合自己学校的办学方向和专业特点, 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对本门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课时计划和教学效果评价等, 做出详尽的规定, 并列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4]因此本课程由授课教师统筹, 负责课程设计、安排、编 (选) 教材、教课以及联络等工作, 并且因为课程所涉及的工作较为繁重, 学校应安排相应工作人员分担教务工作。师范类专业文检课的学习对象是师范院校的学生, 根据学习阶段可以分为三个教育层次, 即以大学入学新生为对象的导向教育;以三、四年级学生为对象开设的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以研究生为对象进行信息检索高级课程教育。教学地点除了教师室内授课, 还应安排必要的实习课时 (图书馆实习、计算机上机实习) 进行非课堂学习, 以及安排适量的自学项目 (布置课题检索作业) 等。

课程设计与内容

课程设计首先反应在课时安排上, 本课程每星期上课二课时, 一学期二十周, 共计四十课时, 包含指导实习四课时, 复习答疑二课时。整个课程学生必须保持出勤率80%以上才能参加考试。符合出勤率要求及考试及格者, 可获得规定学分或成绩证明。

课程内容方面, 在第二部分“课程统筹与结构”中, 提到师范院校的学生, 根据学习阶段可分为三个教育层次, 每个教育层次的教育内容[5]分别如下:

1.以大学入学新生为对象进行的信息知识教育为基础的导向教育。这个学期的学生对文献信息要求不高, 如何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料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模式, 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要求知识成为这一时期文献检索课的主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图书馆的功能和主要的服务项目, 让学生了解馆藏结构, 掌握必要的检索系统, 对图书馆有个全面而具体的认识, 初步了解文献检索最基本的理论和作用。

2. 以三、四年级学生为对象开设的信息技能训练和提高为中心的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 这个时期的学生, 通过一段时间的大学学习, 基本适应了大学的学习方法, 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这时候应该开设师范类文献信息检索理论及方法课, 系统学习检索理论和各种类型的检索方法, 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检索方法, 增强主动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以研究生为对象进行的继续实施和深化的信息检索高级课程教育。此时学生的信息需求明确, 信息检索要求专而深, 在这个阶段应该针对学生的研究方向的信息需求进行教学辅导, 介绍检索步骤, 主要的检索渠道, 一些大型的数据库如综合性权威检索工具、中 (西) 文专业参考数据库及其使用, 以及研究所涉及的数据的检索途径等。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根据教学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法。文检课的教学有较大的难度, 其大部分内容比较枯燥乏味, 我们教师都希望把“纯说教式”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些, 实践性较强的检索章节讲得简明扼要些, 重要内容讲得透彻些, 难点问题讲的明白些, 在以往, 文检课教师提出并实施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6], 以下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种:

1.引导——探究学习方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核心, 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 积极分析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等步骤,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与此类似的教学方法还有启发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等。

2.愉快教学法。该教学法指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 依据现代化的、科学的理论和教学思路, 以愉快的形式进行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 它可分为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 首先是以趣激学, 引发动机, 展示目标, 其次是以趣导学, 组织认知, 掌握目标, 第三是以趣励学, 适时评价, 反馈目标。

3.能力教育教学法。该教法以素质教育为主, 以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增强主动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为目的, 引进科研课题, 结合学生科研活动和专业进行教学, 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包括发现获取信息的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4.互动教学法。它通过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集体讨论, 实现信息的多向交流, 这是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 相互合作, 相互努力的过程, 既能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网络教学法。它以学生通过网络自学为主, 教师辅以必要的指导, 如解答疑难、指导实习、组织考试, 采用非实时模式授课,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 自主掌握学习进度的教学方法。

当然, 每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

教材编写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 是本课程实施课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 关于文献信息检索的书已有很多, 从科学涵盖面、侧重点以及信息多元化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来看, 各具特色, 深浅不一。从现有大量的文检课教材编写的内容看, 大多数教材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7]:理论部分、手检部分、机检部分、网络资源。从内容组织看, 这几个部分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 不能有机地统一起来。理论部分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大多数定位在对信息、文献、情报的概念和检索原理、检索过程、检索语言、检索策略的介绍上。学生在理论部分中学到的检索策略等在检索实践中不能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从课程内容更新看, 内容更新滞后, 随着网络的发展变化, 各种网络检索工具需不断更新, 检索工具 (手检和机检) 和网络资源的介绍与发展迅速的检索实践存在不适应, 对于检索工具的介绍、大部分教材介绍它们的发展演变、收录信息范围、主要功能、著录格式、界面特点等, 而这些信息与数据却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所以, 这部分内容往往滞后于检索工具的现状。从学术道德教育方面看, 缺少有关学术道德教育与知识产权等方面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信息道德法规教育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杜绝或减少由于现实中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与不合理性, 所造成的违反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不良学术道德等现象, 此外对于人们关注的如版权、著作权等问题没有介绍或介绍很少。

课程评估

关于文检课的评估分为两方面:一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估。同大学其他课程一样, 文检课采用考核评估来评核学生的成绩, 对考核, 可采取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察[8]。具体讲, 试题分闭卷部分和开卷部分, 闭卷部分包括名词解释、填空、改错等题型, 着重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卷部分为分析综合题, 着重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结合学生的实习表现实习题的设置要与师范类专业直接结合起来, 突出本专业的学科特点) , 最后给出一个综合成绩。这种考察方式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针对课程本身对学生影响的评估。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看学生最后考试成绩, 还要看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 这里有两个途径来评估该课程:

(1) 由学校统一制作调查问卷发给上课同学填写, 问卷上课程所得的分数、排名计算等可以反映该课程的受欢迎程度, 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可以证明整个课程设计结构和教学方法是否符合了学生的需要。

(2) 由任课老师自己设计一项问卷调查, 针对每课内容及有关课程安排的细节等征求学生意见, 这样可以收集不同的评价和意见, 有利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每门课程都应有回顾和总结, 文检课也不例外。根据师范类专业文献检索课的课程目标、统筹结构、教学内容、教法、教材、评估等内容的综述, 提高师范类专业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质量, 要从教师培养、教材更新、教法改革着手。

首先, 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 针对任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检索技能必须加强。搞好师范类文献检索课建设, 关键在于教师, 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图书情报检索的专业知识, 还要对师范类专业特性有一定了解,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作到针对性和实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检索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要求任课教师不断地有针对性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补充专业知识, 提高检索技能, 掌握最新的检索方法。

其次, 在教材方面, 应该选择 (编写) 一本能突出学校办学方向、专业特色, 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的教材。内容应含盖新生及中、高年级学生的的知识需求;增加网络信息检索基本原理, 网络资源的分布、类型、服务方式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利用等实际操作技术的介绍;同时, 配合教学内容对文献利用内容的增加, 合理安排文献检索与利用两大内容的篇幅比例, 适当增加有关信息源的介绍 (包括网络信息源) , 改变过去教材中普遍存在的偏重文献检索, 忽略信息源和信息利用知识的状况, 另外增加学术道德、知识产权、信息法律和法规, 以及学术引用规范与相关标准的内容。

最后, 关于教学方法, 应该看到文献检索课融合了情报语言、工具书的使用、检索原理、计算机检索等学科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 容易出现主次不分、概念过多、课堂气氛沉默等问题, 因此, 必须针对各部分内容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彻底跳出传统过分注重课堂讲授的教学圈子, 打破常规教学的方法, 积极引进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加强实习操作等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其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欧阳汝颖主编.高效能中文教学 (第3届中文科课程教材教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选) .香港中文教育学会, 香港大学课程学系, 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 1998年4月版:81-85.

[2]方宜仙.理工院校文检课探索式教学法.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3 (2) :87.

[3][6]林豪慧.文检课教学模式研究综述.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5 (6) :79-80.

[4]顾英.深化文献课教学改革, 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3 (2) :89.

[5]张宏.浅谈法学专业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3 (1) :81-82.

[7]刘彩娥.文献检索课教材改革的几点建议.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6 (2) :32-33.

毕业设计专业文献综述 篇3

社会的发展需要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这一目标之间尚有不小的差距,甚至有所偏离。不少高职院校热衷于建设新校区和高楼大厦,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建设重视不够;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企业科技开发、管理咨询的能力不足,深入企业的时间很少;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由于受教师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制约,绝大多数时间仍然是讲授理论知识等情形不一而足。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表现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竞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理应成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所在。高职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其所开设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 核心竞争力问题的提出

核心竞争力最早是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上由美国经济学家哈默都斯和普拉哈拉德提出,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1]核心竞争力理论先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后来随着高校竞争的加剧也逐步应用至高校。

二 国外核心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并未直接从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角度构建指标体系,而是更多地从评价职业教育质量角度构建评价指标,尽管如此,由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反映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所以这些指标体系对研究我国高职院校所开办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组织构建的指标体系

经合组织2002年开发了评估国际职业教育质量的指标体系,分为学习者个人特征与学习环境、权益者(学习者、行业企业、社区、政府、职业教育机构和教师)及其期望、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四个部分,其教育结果具体包括岗位、就业率、收入、权益者满意度、取得资格、掌握技能、终身学习、参加人数、完成人数、路径与公平、个人品质等指标。

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是欧盟最重要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它为欧盟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03年其开发的职业教育质量指标包括三个维度,即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的满足度、机会均等,每一维度又包括了背景、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五个方面,构建了包括成功完成职业教育和培训或者辍学的比率、毕业率、就业率、在工作场所运用所学技能的情况等指标在内的73个具体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致力于建立国际通用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标准,2009年从机会和范围、一国职业教育培训(TVET)体系内部效率、人力和物质资源、经费、职业融合率、教育与职业一致性、教育与就业间的关系、劳动力市场8个维度构建了评估一国职业教育培训发展情况的54个指标。

随着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一体化战略的“哥本哈根进程”的推进,欧盟2013年又进一步修订了职业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是机会、吸引力、灵活性,第二是技能培训与人才市场的相关性,第三是整体过渡与就业趋势,共涉及29个具体指标。[2]

(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构建的指标体系

瑞典作为职业教育发达的典型国家,从1979年开始用学生完成培训6个月后的就业率、达到培训合格要求的人数占参加培训人员的比例、培训的有效性等指标对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进行评价,后来瑞典政府又进行了修订,将指标分为量化指标和定性指标两大类,量化指标如所提供课程及其参与者的数量、学生的就业率等,定性指标如企业的满意度、受训者的满意度等。[3]

美国2006年新修订的《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详细规定了各个州包括各实施学校,在发展生涯与技术教育责任方面的核心指标,并细分为中学阶段和中学后阶段职业教育,其中中学后阶段的职业教育核心指标包括五项,分别为技能获得情况、证书及资格证和学位获得情况、学生巩固情况或转学情况、学生就业情况、非传统职业项目完成情况。[4]

澳大利亚政府2007年立足于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五个目标,即为所有公民提供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平等、增加对培训的投入,实现公共职业教育与培训价值的最大化,构建了六个维度共53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5]

芬兰政府为了对职业教育实施绩效本位的拨款模式,从21世纪初开始建立教育与培训绩效指标,并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具体指标包括学生的就业情况、学生继续深造的比率、学生完成学习与技能掌握情况、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情况、对教学的投入情况等。[6]

德国政府2013年构建了一套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包括学校管理、学习与工作条件、教育与培训过程、质量开发、合作等5个维度,分别考查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学校的物力和财力资源,教学业务水平,学校内部督导,学校之间及学校与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与合作程度。[7]

通过对国外职业教育评价指标的梳理和对比分析,得到如下启示:第一,应该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的“三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八维度”、澳大利亚政府的“六维度”、德国政府的“五维度”,等等。第二,重视校企合作和职业院校教师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如在欧盟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73个指标中涉及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相关指标将近10个,充分显示了教师深入企业并不断提高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这与欧洲国家双元制职业教育传统以及重视学徒制的发展密不可分。第三,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尽管不同的国家的表述不同,但其本质都共同指向了学生的技能,例如,欧盟的“从雇主和雇员的角度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获得的技能在工作场所使用的情况”,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TVET学校中具有企业孵化器(或小型企业)或任何涉及学生职业活动的比例”,美国的“技能获得情况”,等等。

当然,国外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多侧重从国家层面评价职业教育,如上述指标体系中都非常强调机会与公平,而这属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考量范围,不属于学校层面所能解决的问题。

三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界定的研究,回答了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的问题;二是基于专业层面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从微观的角度,回答了一所高职院校的某个专业比另一所高职院校的同一专业强,强在哪里的问题;三是对评价指标的研究,不同专家学者、政府部门都构建了各有侧重的指标体系,回答了核心竞争力如何评价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的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表述

1 三层说

张清霞(2006)[8]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构建可分为内涵层、中间层和外显层,内涵层包括办学理念、学院定位和校园文化,中间层包括管理团队、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外显层包括高职院校社会声誉、校企联盟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就业率。

2 两性说

丁训言(2008)[9]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分成显性竞争力、隐性竞争力,这两种竞争力分别包括核心资源、核心能力和核心产品三个方面。

3 有形和无形说

安秀芳(2009)[10]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可表现为有形资产(硬件)、无形资产(软实力)两种资源,其中硬件包括土地、资金、房屋、设备、师资力量、学生、组织机构和制度等,软实力包括校园文化、创新意识、声誉、内外关系等,并指出竞争力不等于核心竞争力,认为形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是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中那些使学校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要素,同时指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直接的表现是学生入学率和专业对口就业率,以及供不应求的社会需求率、强大的社会影响和服务能力,较高比例的毕业生成才率。

4 三力说

张洪春(2012)[11]认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由资源整合力、人才培养力、示范经营力构成,其中人才培养力又细分为教育体制机制与创新、教学资源建设与整合、学生素质水平与能力、教师结构与教学、教育教学组织与执行。陈涛(2007)[12]在其硕士论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中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核心技术能力、创新管理能力、文化力,而核心技术能力是基础,创新管理能力是重点、是关键,文化力是灵魂。

5 四力说

周卫民(2010)[13]在其硕士论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研究》中指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分成四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文化竞争力、管理竞争力、教学科研竞争力、营销竞争力等四个,每个一级指标下再细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例如教学科研能力再进一步分为师资队伍、专业设置及培养模式、科研能力,每个指标都附有相应的权重。

6 四要素说

胡家秀(2012)[14]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由人才要素、技术特色要素、制度建设要素、硬件配置要素构成。

(二)专业层面的核心竞争力内涵表述

1 人才培养质量观

胡秀元、梅洁(2008)[15]在《校际竞争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解读》中认为,专业特色更接近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即在“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上下功夫。对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而言,这样的竞争能力更多体现为在专业领域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掌握了过硬的本领,这种本领是其他同类高职院校该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并被用人单位优先选择,以真实的就业率等指标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

2 综合能力观

王国庆(2012)[16]认为,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中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在社会经济、产业结构、政策制度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并保持的,能够促进受教育者价值提升和自身发展,并在其从属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

3 多要素整合观

齐保林(2008)[17]认为,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通过课程设置与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人力资源开发、科研和服务、组织管理整合,使某要素或要素组合突显效用,使专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邹晓宏(2010年)[18]在《论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一文中指出,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课程设置与开发、师资队伍的培养、科研及服务等要素的整合,使专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4 专业创新观

林强、庞康养(2013年)[19]在《校企深化合作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创新》一文中认为,专业创新,是高职院校凝炼特色、打造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文中以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专业为例,学院联合多个会计师事务所,在校内创办财务咨询服务公司,实现财务室和教室合一、学生与会计核算员合一、教师与财务主管合一、教育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资料与会计核算资料合一、作业与账表合一、教育与科研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等“八个合一”,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的支撑作用,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三)评价指标的研究

福建省是全国第一个向全社会公布高职院校某个专业全省排名的省份,该省建立了专业建设质量评价指标,并于2012年向社会公布了首批布点广泛的专业如机电、会计等十几个专业全省高职院校的排名情况[20]。该指标体系共分基本情况、教学团队、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材建设、其他建设成效等5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再设若干二级指标[21]。在该指标体系中,考虑了教师的因素,有“教学团队”一级指标,并再分成“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兼职教师”3个二级指标。该指标体系也涉及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但是比重偏小。在该指标体系中,也考虑了学生的因素,如设有“毕业生双证书与就业”二级指标,但是该指标尚不足以反映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还不能使得一所学校在与其他学校的比较中脱颖而出,该指标体系还考虑了教学条件方面的因素,如设有“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训条件”等二级指标,但是指标的设置过于宽泛,不够具体,也不能够充分量化。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省高等教育评估所)依托山东省高等学校专科专业信息采集系统,开展了山东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评价相关工作,并出版发行《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专业填报指导手册》。在该信息采集系统中,设置了一套指标体系,共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3个一级指标,“人才培养”下再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招生就业”“教学奖励”5个二级指标,“科学研究”下再设“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二个二级指标,“社会服务”下设“社会培训”、“社会服务”二个二级指标[22]。在该评价指标体系中,非常重视荣誉称号的获取尤其是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例如国家级重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国家级、省级投入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级、省级学生实训基地,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等等。

分析研究国内文献,发现存在如下不足:第一,有的指标体系指标数量偏多,有大而全的倾向。大而全的指标体系表明研究者或制定者未能厘清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之差别,同时也会导致指标应用的可操作性不强,尤其是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第二,有的指标体系指标倾向过于明显。例如有的省份推出了专业评价排名的指标体系,所有的指标都是清一色的与政府所颁发的荣誉称号或证书有关,如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等等,这种指标体系完全将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等利益相关者排除在外,是不科学的。第三,指标难以量化评价。例如有的指标体系中包括文化力或文化竞争力或校园文化,诚然文化积淀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很重要,但是文化力很难量化评价,它属于内在的因素,而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可以通过外在的现象或特征呈现出来的,而这些现象又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字加以量化的。第四,有的指标可信度不高。如就业率,有的学生实际并未真正就业,但是由于有一些高职院校规定“凡是没有签订就业协议者,一律不得参加论文答辩,一律不得如期获得毕业证书”,从而使得一部分学生不得不随便找一个单位盖章交差了事,他们属于“被就业”。

参考文献

[1]C.K.Prahalad,Gary Ham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n Statistical System Development

fo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R].

December 2009.

[2] On the Way to 2020:Data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olicies:Country Statistical Overviews Update

2013[R].Cedefop Reference Series 97.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2014.

[3] Kaaren Blom,David Meyers.Quality indicator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R]. Australian National Training

Authority,2003.

[4] Carl D.Perkin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t of

2006,Pub[Z].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6.No.

109-270.

[5] AQTF 2007-A Better System For Everyone[EB/OL].

http://www.training.com.au/ portal/ site/public/menuitem,

2007-11-20.

[6]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Initi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Finland   2011[M].Helsinki: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2011.

[7]ISB. Exteme  Evaluation  [EB/ OL]. http:// jsb. bayem.

de/ schulartueberg-reifendes/qualiaetssicherung -

schulentwicklung/evaluation/exteme evaluation,

2013-07-01.

[8]张清霞,张国宏,吴雪敏.试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

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6(4).

[9]丁训言,任爱珍.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10]安秀芳.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

学,2009(3).

[11]张洪春,王斌 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与评

价机制[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

[12]陈涛.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

2006.

[13]周卫民.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

2010.

[14]胡家秀,倪勇,丁明军.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研究[J].

高教探索,2012(2).

[15]胡秀元,梅洁. 校际竞争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解读

[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9).

[16]王国庆.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的内涵及评价指标[J].职

业技术教育,2012(8).

[17]齐保林,袁洪岭,胡晓波,胡森.培育高职专业的核心

竞争力[J].机械职业教育,2008(8).

[18]邹晓宏,刘楚佳.论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J].继续教育,2010(6).

[19]林强,庞康养. 校企深化合作 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创新

[J].中国高等教育,2013(7).

[20]福建省教育评估中心.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

评价结果公布.http://pg. fjedu. gov.cn/index.php/

Index/view/wz/322.

[21]叶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评价.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 com/ link? url= v4cA8dFpYmF5pu8

NSMkJzZIalnrw-A_ZJxgVHEmM1Wng54lpoBBomrid8

GfYadcG_kqvLIgNznrBDAgVvr5KLOjWEe8iA0o6sVL0

zEKSmme.

[22]山东省高等教育评估所.山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评

估信息系统.http:// 211.64.142.115  /index.php/cl/

毕业设计专业文献综述 篇4

文献综述是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能力,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本科学生必须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学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以及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能力。

一、目的和要求

专业文献综述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每一个大学生必备的基本功。对本科学生进行专业文献综述写作的训练是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学习和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科研工作能力。

(一)目的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继承和借鉴前人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

2.使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科技文献的种类,掌握查阅和检索文献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大量搜集、阅读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分析对比和归纳,综合论述有关主题并撰写设计(论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要求

1.专业文献综述属教学实践环节,学生须在第七学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前完成。

2.每篇文献综述要求2 000字以上,参考文献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篇,近三年的文献数量占文献总量的2/3以上。

3.专业文献综述应由学生本人用计算机排版打印(A4纸),统一封面和格式(由教务处统一印发)。

文献综述是本科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列入毕业设计(论文)归档资料;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的本科生不能获得开题资格。

二、内容与特点

文献综述是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确定后,通过大量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原始文献资料,就与该选题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一种简要评述性论文。其特点包括:

(一)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二)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

(三)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总之,文献综述应论述选题的全貌,包括历史概况、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等,必须是有论点、有见地的分析对比,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文献综述切忌简单堆砌。

三、基本写作过程与格式要求

(一)基本写作过程

文献综述的一般过程包括搜集资料、阅读文献、分析对比、草拟提纲和撰写设计报告(论文)等。

1.围绕选题搜集资料和阅读文献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必须结合所学专业围绕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进行综合论述。因此,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本科生所撰写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保持高度一致,本科生应根据选题,利用各种检索工具,采用直接检索和间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搜集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在阅读文献时要注意做好记录(卡片、笔记等)。

(1)查找文献

查找文献一般可首先搜集有权威性的参考书,如专著、教科书、学术论文集等,教科书叙述比较全面,提出的观点为多数人所公认;专著集中讨论某一专题的发展现状、有关问题及展望;学术论文集能反映一定时期的进展和成就,帮助作者把握住当代该领域的研究动向。其次是查找期刊及文献资料,期刊文献浩如烟海,且又分散,但里面常有重要的近期进展性资料,吸收过来,可使综述更有先进性,更具有指导意义。

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自己所选定的题目,查找内容较完善的近期(或由近到远)期刊,再按照文献后面的参考文献,去收集原始资料。这样“滚雪球”式的查找文献法就可收集到自己所需要的大量文献。这是比较简便易行的查阅文献法。另一种较为省时省力的科学方法,是通过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常用的检索工具书有文摘和索引类期刊,它是查阅国内外文献的金钥匙,掌握这把金钥匙,就能较快地找到需要的文献。此外,在平时工作学习中,随时积累,做好读书文摘或笔记,以备用时查找,可起到拾遗补缺作用。

(2)阅读文献

查找到的文献首先要浏览一下,然后再分类阅读。有时也可边搜集、边阅读,根据阅读中发现的线索再跟踪搜集、阅读。资料应通读、细读、精读,这是撰写综述的重要步骤,也是咀嚼和消化、吸收的过程。阅读中要分析文章的主要依据,领会文章的主要论点,用卡片分类摘记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方法、重要数据、主要结果和讨论要点,以便为写作做好准备。

2.分析归纳和草拟提纲

对于查找和搜集到的大量文献资料要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取舍,然后草拟提纲,对文献综述的全文进行整体构思和结构设计。

对阅读过的资料必须进行加工处理,这是写综述的必要准备过程。按照综述的主题要求,把写下的文摘卡片或笔记进行整理,分类编排,使之系列化、条理化,力争做到论点鲜明而又有确切依据,阐述层次清晰而合乎逻辑。按分类整理好的资料轮廓,再进行科学的分析。最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写出自己的观点与体会,这样客观资料中就融进了主观资料。

撰写成文前应先拟提纲,决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应重点阐明,哪些地方融进自己的观点,哪些地方可以省略或几笔带过。重点阐述处应适当分几个小标题。拟写题纲时开始可详细一点,然后边推敲边修改。多一遍思考,就会多一分收获。

3.撰写设计报告(论文)

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选题进行综合论述,并撰写设计报告(论文)。通常,提纲拟好后,就可动笔成文。按初步形成的文章框架,逐个问题展开阐述,写作中要注意说理透彻,既有论点又有论据,下笔一定要掌握重点,并注意反映作者的观点和倾向性,但对相反观点也应简要列出。对于某些推理或假说,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作为问题提出来讨论,然后阐述存在问题和展望。初稿形成后,再反复修改加工,直至最终定稿。

(二)格式要求

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应参照本科生毕业设计报告(论文)正文撰写格式要求,一般应包括前言、主体、结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

1.引言:点明毕业设计(论文)的论题、学术意义以及其与所阅读文献的关系,简要说明文献收集的目的、重点、时空范围、文献种类、核心刊物等方面的内容。

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2.主体:无固定格式,可以按文献的时空顺序,层次顺序,毕业设计(论文)的论点顺序等展开,总之要根据毕业论文的具体情况撰写,对毕业设计(论文)所采用的全部参考文献分类、归纳、分析、比较、评述,应特别注意对主流、权威文献学术成果的引用和评述,注意发现已有成果的不足。

(1)基本构成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点及其理论根据,从而反映作者的见解。为把问题说得明白透彻,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述。这部分应包括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向预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历史发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设计(论文)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②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各派观点,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将归纳整理的科学事实和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对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要详细介绍,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介绍各家观点或学说,进行比较,指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陈旧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对一般读者熟知的问题只要提及即可;③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这部分内容要写得客观、准确,不但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提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

(2)写作方法

主体部分的写法有下列几种:

①纵式写法

“纵”是“历史发展纵观”。它主要围绕设计(论文)所涉及的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从而勾划出论文专题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轨迹。纵式写法要把握脉络分明,即对专题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动态作扼要描述,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取得了什么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发展趋向如何,对这些内容要把发展层次交代清楚,文字描述要紧密衔接。撰写综述不要孤立地按时间顺序罗列事实,把它写成了“大事记”或“编年体”。纵式写法还要突出一个“创”字。有些专题时间跨度大,科研成果多,在描述时就要抓住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作详细介绍,而对一般性、重复性的资料就从简从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做到了详略得当。纵式写法适合于动态性综述。这种综述描述专题的发展动向明显,层次清楚。

②横式写法

“横”是“国际国内横览”。它就是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横式写法应该强调“新”字,即虽然发展时间跨度短,但却引起国际、国内同行关注,能起到借鉴、启示和指导的作用。也就是说应该介绍涉及设计(论文)专题方面的新成就,如新理论、新观点、新发明、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等等。

③纵横结合式写法

在同一篇综述中,同时采用纵式与横式写法。例如,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通过“纵”、“横”描述,才能广泛地综合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认识某一专题及其发展方向,作出比较可靠的趋向预测,为新的研究工作选择突破口或提供参考依据。

无论是纵式、横式或是纵横结合式写法,都要求做到:一要全面系统地搜集资料,客观公正地如主反映,都应比较各家学说及论据,阐明有关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二要分析透彻,综合恰当;三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四要语言简练,详略得当。

3.结论: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设计(论文)具有启示、借鉴或作为毕业设计(论文)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

主要是对主题部分所阐述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重点评议,提出结论,最好是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4.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所评述的文献应与毕业设计(论文)的论题直接相关,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完全一致;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除非第一手资料散失,否则,不得以第二手资料作为参考文献。

在参考文献中无法说明的与文献的采用有直接关联的问题,如版本问题,翻译问题等,应在文献综述中加以说明。

文献综述原则上不采用注释,如确需注释者,应随文说明,不再另加脚注或尾注。引用文献必须确实,以便读者查阅参考。

四、综述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综述的内容避免资料的堆积

综述内容切忌面面俱到,成为浏览式的综述。如果对所综述的专题不熟悉,体验不深,不能很好地把握主题,而只是资料的堆积。这样虽然洋洋大篇,但内容既无重点又不深入,层次不清,概念模糊,甚至有误,这是大忌。

因此撰写综述要深刻理解参考文献的内涵,做到论必有据,忠于原著,让事实说话,同时要具有自己的见解。避免把综述写成讲座

讲座和综述的共同点是文章的综合性、新颖性和进展性。一般认为,综述是写给同专业和相关专业人员看的,要求系统、深入:讲座是专业人员写给相关专业人员和非相关专业的人员的,一般在深度上不作太高要求。把综述写成讲座最显著的特征是,文章中夹带大量的基础知识性的内容,甚至把教科书上的图表也搬了过来,文章冗长而深度不足。

因此综述的写作应在深度上下功夫,进一步挖掘提炼原始文献中的科研信息,从理论和机制的高度上进行分析归纳。

(二)文献的引用

文献资料是综述的基础,查阅文献是撰写综述的关键一步。文献适用上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参考文献的时间性要求

尽量少用早期文献(5年前,甚至更多年前的),若文献偏旧,无须深入审阅,即给人以资料不新的感觉而留下不好的印象。事实上,科学在不断发展,对一项值得写出综述发表的课题,往往是重要课题或热点课题,其论文每年都以成百上千的数量增长,而新文献又都是旧文献的发展,即新文献能涵盖旧文献;因此,一定要进行文献更新,大胆舍弃旧文献。

因此搜集文献应注意时间性,最好是近一二年的新内容,四五年前的资料一般不应过多列入。

2.文献的列示要求

一般要求综述、设计(论文)的文献应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原文,但也并不是所有读过的文献都统统列出,应选择最主要和最新近的文献。例如:属于综述和论文的论点和论据出处的文献;为分析讨论提供有力依据的文献;为理论和机制提供实验依据的文献等。

避免直接使用摘要检索类文献,即二次文献甚至三次文献。阅读此类文献是一种快捷的途径,它能引导读者进一步查阅原始文献,但若单用第二手或第三手材料,文章的可信度就会大打折扣。

3.参考文献的引用要求

参考文献必须是直接阅读过的原文,不能根据某些文章摘要而引用,更不能间接引用(指阅读一篇文章中所引用的文献,并未查到原文就照搬照抄),以免对文献理解不透或曲解,造成观点、方法上的失误。

4.关于所引用刊物的知名度问题

在国内外期刊族大家庭中,由于刊物的历史、办刊条件和实力以及地域等不同,不同刊物的知名度是有高下之分的。作为综述、论文的主要观点和论据应该是来自最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一般来说,知名度高的刊物所报道的结果应该更具权威性,综述论文引用文献时应特别关注本专业较权威的刊物的动向。

五、评阅和存档

学生完成专业文献综述后与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一起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对文献综述进行评阅并给出成绩。

教师应从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是否高度相关;参考文献数量是否充足;观点是否明确;格式是否规范;能否反映当前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能否独立查阅文献和从事其他调研等方面进行评阅。

专业文献综述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制(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对于以学校名义在正式出版的报纸期刊(有CN号)上发表的文献综述可评定为优秀。

学生应独立完成专业文献综述,不得剽窃或相互抄袭,如有发现,成绩按零分记,并且开题报告不予通过。文献综述应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撰写,由设计(论文)评阅教师根据学校的有关标准评分;文献综述不及格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不得进入毕业设计(论文)开题环节,必须按规定重做。

旅游管理专业文献综述 篇5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08级2班 作者:李平指导老师:张春琴

江山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导游在讲解中对于景区的影响非常重要,笔者通过有针对性地对导游讲解对江西红色旅游景区形象影响的文章的对比和了解分析,并找出其中的关键的、有用的部分,并且对这些文章进行了观点的整理和归类。主要针对导游讲解对江西红色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进行探讨和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各大高校的期刊,同时还在“百度”中搜索关键词在网络中查询了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并通过输入“关键词”和“文章名”的方式用一般匹配性进行搜索。

对于这些参考论文,笔者均持赞同意见。因此,通过分析目前关于江西红色旅游景区的形象特点,导游讲解对江西红色旅游景区的重要性及对导游讲解的要求及存在问题和解决策略的文章,将其归纳起来,主要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江西红色旅游景区形象的特点

旅游景区形象是指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社会旅游者对旅游景区形成的一种总体评价,是景区的表现和在公众心目中的反应。因此,旅游者在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宣传在旅游市场竞争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江西作为全国红色旅游的热点地区,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景区特点,根据蔡飞,张晓明的《红色旅游发展的状况及对策研究》,张群、刘建平的《红色旅游的特色分析及其发展研究》,子玉的《江西红色旅游发展现状》。他们研究和分析了江西红色旅游的特色。蔡飞、张晓明认为江西的红色旅游主要以革命纪念地的旅游资源为主,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品味高,被称为红色摇篮,它的品味体现在拥有革命摇篮之称的井冈山,被誉为红色故都的瑞金,还有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和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安源等。根据这些红色景区的特点,分析它现存的状况,针对这些状况从而采取的对策.根据蔡飞,张小龙的研究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张群,刘建平在《红色旅游的特色分析及其发展研究》中阐述,红色旅游教育意义重大,时代特征鲜明,品牌特色鲜明,政治色彩浓厚,旅游活动具有周期性,旅游消费具有目前局限性和未来潜在性共存的特点,旅游市场以国内市场为主国际市场稳中有升。旅游景区接待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接待能力增强,档次结构和布局体系合理化,特色化精细化品牌化的饮食服务也日益显现,特色化购物在各旅游目的地初具雏形。子玉在《江西红色旅游发展现状》中详细而全面的描述了红色旅游的概念。红色旅游是指为宣传革命历史,革命者事迹和革命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纪念地,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体旅游活动。

二、导游讲解对江西红色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

依据宋章海的《从旅游者角度对旅游目的地低形象的探讨》以及吴忠军的《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开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导游讲解对江西红色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宋章海认为导游讲解是对旅游形象特色宣传展示作用,那么对于江西红色旅游这样的特色形象导游的宣传展示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导游讲解是导游讲,游客听得一个过程,导游讲解的好坏直接影响江西红色旅游景区在游客心目中形象。吴忠军强调导游讲解有助于丰富江西红色旅游景区的内涵,一个好的红色旅游形象是通过导游生动活泼的讲解完成的,单纯的依靠游客自己是不能很好的体验到景区的内涵的,所以只有通过导游的讲解来促进和完成。

三、现在红色景区的讲解存在的问题

导游讲解存在的问题很多,给红色旅游景区的形象带来了很多弊端,它直接影响到红色旅游的质量和效益,根据张海珍和邢梅的《导游讲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初探》, 及其王辉、苗蕾的《浅析学生导游讲解存在的问题和讲解能力的培养》。张海珍、邢梅认为导游讲解内容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部分导游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导游人员不注重自身形象,导游的讲解水平有待于提高。笔者认为了解咱们江西红色旅游景区的时候不能以一种很客观的态度评价,从而对江西的红色景区带有主观上的偏见,影响红色景区的声誉。

王辉、苗蕾认为讲解基础知识不系统扎实,内容单一, 很多讲解都是拿来主义,单纯的讲导游词,照本宣科, 普通话不标准,同时也存在技巧性的缺陷。不会活灵活现,缺乏科学性针对性生动性、缺乏感染力,没有感情在里面。四,提升红色景区的形象的策略

刘辛田、盛正发的《我国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讨论》, 梁焰的《论导游讲解的生动之法》,付冰峰的《论导游语言的得体性》,杨绪光《浅谈导游讲解在导游服务中的重要性》都对提升红色景区的形象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从景区的整合及其营销策略来看,刘辛田、盛正发强调统一管理,整合资源,多入境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向开发,和而不同地契入地域文化,重视社区旅游模式构建,拓展红色旅游为主题的开发。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整合性策略,从不同的市场游客出发,把不同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丰富红色旅游的内涵,使更多的人接受,从而使得江西的红色旅游景区形象得以提升。

梁焰、付冰封、杨绪光都从导游的讲解出发提升景区的形象,梁焰认为讲解过程中讲解内容要力求丰富形象,比如用名人轶事来增加彭彤景点的名气,其次讲解技法力求多样化,比如妙用笑话,讲解节奏力求变化有致,如适当停顿,付冰峰所谈到的导游要把握交际对象中的了解游客,尊重游客及其保持自我本色.这里笔者非常赞同他的观点,笔者认为导游讲解要注重真实性与虚拟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泛泛而导,而不能呆板的照本宣科,做到语言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真实,感情孕育其中。杨绪光所提到的导游要建立起终身的学习意识,导游要不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将学到的学以致用,时刻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动及时更新,同时要提升自己的讲解能力。笔者认为这是作为一个新时期导游所必需具备的素质,导游要在带团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在团队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从以上的文献分析可以看到,这些文献已经比较透彻的分析了导游讲解对江西红色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其中包括了怎样提升形象等观点。目前,由于目前很少注重导游讲解对江西红色旅游景区形象影响的探究。因此,笔者将从一个新的角度,即以导游讲解对江西红色旅游景区来展开探讨。

参考文献

[1] 吴忠军.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开发[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9):89-90.

[2] 张群,刘建平.红色旅游的特色分析及其发展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6,19(7):31-33. [3] 子玉.江西红色旅游发展现状[J].时代主人.2007,(5):94-96.

[4] 蔡飞,张晓明.红色旅游发展的状况及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0,(8):78-81.

[5] 张海珍,邢梅.导游讲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初探[D].河北广播电视大学.2009,19(2):21-23. [6] 宋章海.从旅游者角度对旅游目的地低形象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0,(7):56-58.

[7] 王辉,苗蕾.浅析学生导游讲解存在的问题和讲解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3):8-10. [8] 刘辛田,盛正发.我国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讨论[J].阴山学刊.2005,(9):34-36. [9] 邓彬.江西红色旅游蓬勃发展[EB].http://,2012-02-15.[10] 付冰峰.论导游语言的得体性[J].湖南科技学院报,2006(2):8-14.

新疆农业大学专业文献综述 篇6

(文献综述)

姓名:阿孜古丽·阿不都如苏力

班级:农学081班 学院:农学院

学号:083131119

南疆陆地棉主栽品种(系)综合评价

作者:阿孜古丽·阿不都如苏力

指导老师:张巨松

摘要:近年来,南疆陆地棉品种呈现“多、乱、杂”趋势,棉纤维品质参次不齐,不同等级棉花混种混收现象普遍发生,确定南疆棉区综合性状优良的主栽品种势在必行。如何科学合理的评价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综合性状好的棉花新品种(系)是并非易事。多年以来,对棉花品种(系)比较试验资料的研究,多限于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并根据试验结果对各性状进行单项比较,定性描述,再参照田间观察记载结果来决定品种的优劣。而决定棉花品种优劣除产量因素外,尚有与产量因素有关的其它性状指标。本文对南疆陆地棉品种(系)进行综合评价,从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指示、主要纤维品质性状以及不同生育时期的叶绿素含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各种品种之间的差异。为南疆棉区如何选择高品质陆地棉主栽品种参考,以期能初步解决南疆棉花品种“多、乱、杂”的局面。

关键词:南疆;陆地棉;主栽品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多样化,市场对高支纱棉织品的需求增长,加大了陆地棉的需求量[1]。新疆在种植棉花上具有优势,优越植棉条件能否充分体现,关键还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品种,只有主栽品种本身也同时具备高产优质的特性,新疆作为全国高产棉区、高品质生态分布区的特点才能充分发挥[2]。

南疆是新疆最主要的棉花生产亚区之一,回顾南疆棉花育种30年历程,品种选育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生产上品种多乱杂的局面存在,一直以来对这方面

[3]做全面、系统的研究还很少。为此,通过对南疆陆地棉品种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以期为南疆棉花品种选育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指出积极推广优质陆地棉品种,筛选适合南疆种植的优质陆地棉品种是南疆棉花生产的发展方向和满足棉纺织工业多种需求[4]。1 陆地棉育种发展状况 1.1 国外陆地棉育种发展动态

近年来,陆地棉品种的选育与应用,是为国内外棉业发展的趋势。乌兹别克斯坦、美国、印度、巴西等国在陆地棉品种选育上已有一定的基础,育成并推广了一些品种(系)。如俄罗斯Yu.Ikramov(1989)报道选育出纤维长度大于31mm的陆地棉材料;乌兹别克O.Zhalilov(1991)报道育成陆地棉品种Yulduz,纤维长度33mm~34mm;美国R.G.Cantrell(1992)报道育成陆地棉品种Acala1517SR3,平均纤维长度31.2mm,印度K.N.Gururajan(1991)报道育成种内杂交陆地棉品种Savita,平均纤维长度32mm、马克隆值3.5~3.8;巴西J.C.F.Santana(1999)报道育成陆地棉栽培品种CNPA7H,平均纤维长度32mm~34mm,陆地棉品种Algodao,纤维长度34~36mm[5]。1.2国内现有陆地棉品种品质现状

我国由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新疆三大棉区构成的,目前我国自育棉花品种的产量水平已基本接近或超过国外品种,但其纤维品质与国外品种相比还存在一【6】定差距。

国内现推广具有代表性的优质陆地棉品种与别的国家推广面积较大、有代表性的陆地棉优质品种进行比较。表明我国的优质棉纤维比强度偏低,马克隆值偏高,纤维偏粗。综合评价我国优质棉在某一项或几项指标上比别国棉占有优势,但总体上我国优质棉普遍存在品质匹配性较差,具体表现为有的纤维绒长指标达到,但比强度没能跟上,或有的比强度达到指标,但马克隆值偏高等现象【7】。2.南疆陆地棉主栽品种综合评价研究

2.1对南疆陆地棉主栽品种主要纤维品质的研究

棉花纤维品质的优劣,决定着棉纱和织布的质量,所以纤维品质育种一直是育种家的重要目标【9】。棉纤维细胞由胚珠外珠被单个细胞分化而来,其分化和发育过程可分为纤维细胞分化与突起、纤维细胞的迅速伸长、次生壁的合成和脱水成熟4个时期【8】。

棉花纤维品质指标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

1.长度:影响纤维长度的主要是气温。根据高品质棉的定义,纤维长度要求在30mm以上【10】。一般来说,棉株下部棉铃的纤维较短,中部棉铃的纤维较长,上部棉铃的纤维长度介乎二者之间。

2.马克隆值:棉花纤维细度与成熟度的综合指标。马克隆值越大,表明棉纤维越粗或成熟度越好,反之,棉花纤维越细或成熟度较差【13】。

3.纤维强度:主要受最高温度的影响【10】,取决于纤维的加厚发育,【11】单纤维强度因种或品种不同而异,一般细绒棉多在3.5-5.0克之间,长绒棉纤维结构致密,【14】强度可达4.5-6.0克。

我国栽棉品种纤维的抽查结果表明:纤维长度主要分布在28~29mm;纤维整齐

度指数高,主要分布在82%~84%;断裂比强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主要分布在27~29cN/tex;纤维成熟较好,粗细适中,马克隆值主要分布在4.6左右;色特征级多数分布在21、31、41级。目前我国棉花纤维质量可以满足纺织工业纺中、低档棉纱(32~40支纱)的要求,可纺高支纱(60~80支)的原棉纤维所占比例较少【12】。2.2对南疆陆地棉主栽品种农艺性状的研究

棉花新品种要在产量上有所突破,应重点选择结铃性强的材料,同步提高单铃重、衣指和衣分,要对这些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和通径分析。农艺性状的研究为新疆陆地棉品种选育、选择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和参考依据。农艺性状与单株皮棉产量的关系,对南疆陆地棉品种(系)的主要性状进行变异性、聚类和相关性分析。这些品种之间的表型特征差异较明显。其始节位、果枝数、亩株数、株高的变异系数较大,产量及其构成次之、纤维品质构成最小;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单铃重、一亩株数、衣分、始节位、果枝数、绒长呈正相关,与株高、籽指、衣指、比强度、整齐度、伸长率和马克隆值呈负相关,其中衣分、亩株数与 皮棉产量达到了显著水平。衣分和亩株数是影响皮棉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单株铃数和单铃重。因此南疆种植陆地棉应选择高衣分品种、适当增大密度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15-16】

2.3.对南疆陆地棉主载品种在各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变化研究

作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多少,既显示作物的生长状况,又是作物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条件。叶片色素含量与植株光合能力、发育阶段和氮素状况密切相关,已经成为评价植物长势的一种有效手段【17】。同时,叶绿素又是叶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物叶片光合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叶片功能持续期长短的重要标志。延长叶片的功能期和寿命,可以提高光合速率和作物的产量【18】。因此,实时观察棉花叶片中色素含量的变化,对于棉花长势监测和产量估算具有重要意义【17】。

棉花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均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棉花叶片的SPAD值基本能反映出叶绿素含量的水平,棉花出苗后25d~56dSPAD值有较大的变化,而56d~117d呈缓慢的上升趋势。出苗后25d~36dSPAD值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棉花植株迅速生长,叶片绿色加重,叶片增厚所引起的。而在棉花出苗后46d~56dSPAD值又有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棉花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过渡,导致叶片氮素开始向生殖器官转移,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降低,从而影响到叶片的颜色,导致叶绿素含量的下降【19】。

棉花不同生育时间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a+b含量和叶绿素a/b值)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棉花全生育期叶绿素a含量表现为现蕾期最高,从现蕾期到开花期下降,并降到最低,然后又上升,在花铃期达到高峰,然后下降;叶绿素b含量和叶绿素a+b含量表现为棉花全生育期呈现单峰曲线,但是不同品种(系)有差异,叶绿素a/b值的变化规律为现蕾期最高,然后下降,开花期和结铃期先是维持较低的水平,然后升高【20】。2.4对南疆陆地棉主栽品种产量和产量指标的研究

新疆是我国三大棉区之一,20世界90年代以来,新疆棉花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由1990年的1080kg·hm-2提高到2000年的1482kg·hm-2,并在南疆棉区相产量达3000~3465kg·hm-2的高产,这表明新疆棉花的增产潜力很大,系统地分析总结南疆陆地棉主栽品种高产的成因,对实现棉花生产由高产向高效的轨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5]。

对一个棉花品种来说,产量是最重要的因素,但由于影响选育高产棉花品种成效的因素十分复杂,有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生态因素、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等。同时,还有组成棉花产量结构的诸因素间的相关性,以及这些因素同棉花本身其它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要选育出增产潜力更大的高产品种,必须从这些复杂的因素中找出影响较大的主要因素,以促进棉花育种工作不断深入【22】。

【21】产量性状主要包括衣分,铃重和单株结铃等因素。当三个因素都大时,产量最高。三因素中除衣分主要受遗传特性支配外,其它二者受外界环境影响,变化较大。虽然单位面积总铃数对棉花的产量影响最大,但是,棉花单铃重和衣分对产量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对棉花单铃重、单位棉铃数和衣分的变化对棉产量

[21]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3】。除了这些外,还有气象因素,品种因素,残膜污染,[24]不同收摘期,施肥方法,病虫危害等外在因素也影响棉花产量。3.结论:

前人在陆地棉新品种方面已经做了不少研究,但生产上品种多乱杂的局面存在,一直以来对这方面做全面、系统的研究还很少,新疆在棉花生产上具有优势条件,但这个优势的发挥需要一个载体,就是适宜种植的主栽品种;品种是棉区棉花生产上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充分挖掘棉系列的品种资源优势,选择有潜力的适合南疆种植的陆地棉品种资源,将丰产性与生长周期匹配,解决南疆棉花生长期长问题。要加快现有棉花品种的筛选,加快品种资源组成和南繁现代育种,解决品种多乱杂问题,提高棉花核心竞争力,真正打造新疆棉花品牌。

参考文献:

[1]秦文斌,李雪源,孙国清,艾先涛,莫明,吐逊江。中长绒陆地棉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思考[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4(S1)000~000.[2]买买提,莫明,李雪源,艾先涛,吐逊江,王俊铎,郑巨云,多力坤.南疆棉花主栽品种的优势研究.[3]艾先涛,李雪源*,沙红,王俊铎,郑巨云,莫明,吐尔逊江,多力坤.南疆自育陆地棉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

毕业设计专业文献综述 篇7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

一是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相近专业的界限不清。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以下简称《专业介绍》)将会计学和金融学这两个专业列为财务管理专业的相近专业,并分别规定了这三个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财务管理专业的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会计学专业的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金融学专业的是“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教育部在2012年对《专业介绍》进行修订时对这三个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的介绍未作变动。而目前,我国独立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仍不够明确。

陆正飞(1999)依据《专业介绍》明确地指出了财务管理专业与其两个相近专业(会计学与金融学)的培养目标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自的特点,并指出它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知识和能力结构、学生就业方向两个方面。首先,与会计学专业相比,两者虽然都需要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但财务管理强调的是“理财和金融”,而会计学强调的则是“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具体的就业方向多为“财务与金融管理”,而会计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多为“会计实务”。其次,与金融学专业相比,财务管理专业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比较复杂、零散,更侧重于知识和能力的“广度”,而金融学专业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则相对集中于金融学,更侧重于知识和能力的“深度”;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具体就业方向大多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财务与金融管理”,而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具体就业方向则主要是各类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

黄虹等(2007)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人认为我们的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大同小异。这个调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叶志锋等(2010)指出,大部分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与“会计学”专业类似,也有些院校与“金融学”专业接近。这个观点的提出再次反映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现状。

二是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未能与其它层次院校的进行明显区分,人才培养方案也有待完善。目前,独立学院办学定位在本科层次上,招生录取的批次属于本科三批。正是由于招生和录取对象及办学机制等方面的差异,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都应该有自已的特色,但事实并非如此。

孙晓琳(2007)指出,独立学院确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学院的实际定位(培养应用型的本科人才)、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情况(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独立学院的生源状况及学生的特点、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特色等。这一论点明确了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几大影响因素。

宋海涛(2009)指出,独立学院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财务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商务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从而比较清晰地指明了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几个要点。

陈四清(2010)指出,应从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出发构建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为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纪玲珑(2012)强调指出,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在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定位,构建了以“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为原则的、包括通用知识模块、通用能力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技能模块和实践环节模块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张洪浩、申文青(2014)指出,独立学院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在主观上不够重视,培养方案的编制、修订时轻调查研究、轻评估审查,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如,在机构设置上形成“集权———分权”的专业培养方案的工作机制,教务部门宏观把握进行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管理,系部建立“群体参与”式培养方案的形成机制等。

二、课程体系设置

向德伟(2003)提出了在与会计学科体系分离的基础上设置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三种思路:一是按照财务管理主体的不同,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企业财务管理、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宏观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和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等课程;二是按照资金运动的不同环节,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企业筹资管理、企业投资管理、企业利润管理和财务管理专题(特殊业务的财务问题)等课程;三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由于这三种思路各有其优缺点,究竟在什么情况下该采取什么样的思路,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陆富彬(2005)提出,构建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辩证统一、中西方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以及学以致用、适度超前等原则。从而为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

孙晓琳(2007)提出按照“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的原则设置“3+1”的课程体系,即3个平台(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加上1个专业选修模块;并且指出,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应单独设置一门案例分析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同时将计算机财务管理纳入课程体系,实现财务管理“电算化”———开设《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财务管理应用软件和进行分析所用的SPSS、SAS和Eviews等统计分析软件相关的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这是对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更为明确的指导,值得我们借鉴。

朱博义(2008)指出,为适应社会对财务学科发展的要求,普通财经院校本科财务管理学科体系设计应以培养“专业通才”为目标,以企业财务活动过程和专业理财服务活动为教学内容,在现代金融市场、国际化经营的背景平台上搭建课程体系。这一观点为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很好的思路。

邵军(2010)从应用型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入手,剖析了它与传统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的区别,从职业技能、职业知识、职业认同等方面重新构建了应用型高等教育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于独立学院的教育目标一般还是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那么,这种以未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路径也是值得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借鉴的。

郭继秋、孙艳春(2013)指出,产学研模式是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切入点,是独立学院培养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及思路,包括构建“3+1”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校企业合作,构建柔性化的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

三、实践教学环节

虽然我们已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上基本达成了共识,但限于多种原因,我国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还是比较薄弱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已有众多学者们纷纷就此提出了宝贵建议:

顾海峰(2008)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构系统和指标体系,并应用模糊数学理论与方法给出了模糊模式识别和相应的聚类分析,进而提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这一模型的提出为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如,如何公平、合理地为学生的实践环节评分)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

闫永海(2009)提出了推动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6大措施: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加强校外基地建设、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合理组织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并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等。这些正是我国很多独立院校财务管理专业需努力践行的方面。

成兵(2009)构建出基于三大能力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将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专项能力实践模块”、“专业综合实践模块”以及“创新能力实践模块”这3大模块。很显然,这是模块化、项目化教改思路在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于颖、季丁(2011)指出了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校内实验室专业软件匮乏、缺少具备实践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校外财务管理实践基地建设薄弱等,进而提出建议: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有计划地增设专业课外活动,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在校创业,重视专业实训等。这是关于加强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更为细致、明确的指导,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黄延霞(2013)指出,加强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措施有:制订适合于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专职老师的培养,建立校内模拟实验室及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可以说,这一观点抓住了我国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关键。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目前,在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学管理、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是比较落后的。已经有学者和专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指出要进行开放式的、互动式的、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案例教学,要开展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

何瑛(2006)提出了一套完善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方法,其中关于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方面的建议包括:正确处理好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重视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考能力,适当调整课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并重,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等等。这些方法应该可以成为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有益借鉴。

叶志锋、刘晓静(2010)指出,多媒体教学借助动画课件、录像等手段将教学中抽象的内容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录像、动画等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直观地感受到现场工作的气氛,了解实际工作情况,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这一观点再次说明了教师拓展多媒体教学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应用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生源情况独具特性的独立学院尤其需要如此。

张悦、詹浩勇(2013)指出,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应在合理定位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把握好思维方式转换的引导,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思维能力,结合电算化教学手段,建立模块化教学思维方式,结合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引导学生建立发散式思维方式。这种侧重于思维方式引导和思维能力培养的教改思路正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独立院校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所急需的。

五、独立学院办学特色

我国不少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由于建设时间短等原因,忽视了所在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关于这一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

陆富彬(2005)指出,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定位上要体现办学特色,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应用,并且结合我国的国情指出,为中小企业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是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合适定位。这一观点强调了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肖基毅(2012)等指出,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基本内容包括大学精神的特色、学科建设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专业建设的特色、课程建设的特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管理模式的特色等几个方面,这对我们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李红侠(2014)在分析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基础理论与技能培训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理论与技能培训实践教学体系、高层次理论与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管理平台这四个方面融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这种创新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姚旭、荣红霞(2014)指出,为了使实践教学具有更好的效果,应对其进行合理的考核,建立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其标准应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师资、条件和效果等的评价,并依据AHP打分评估方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层次分析法,简称AHP),计算出各部分的权重。这一思路为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途径。

摘要:对于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的独立学院而言,正确认识该专业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并予以有效解决既是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需要,又是迎接教育部规范验收工作、确保转设成功的客观要求。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之后,在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进行了综述。

毕业设计专业文献综述 篇8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教研员促进教育行政部门与基层学校的沟通交流,力图弥合教育政策、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鸿沟,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于基础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伴随新课改的推进,教研员成为课改成败的重要环节,在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之际,也引发对“教师的教师”——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关注。本研究聚焦教研员专业发展,对30余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就“教研员”、“教研员专业发展”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现状,并发现后续研究的空间。

关键词:教研员 教研员专业发展 国外研究 国内研究 后续研究空间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4年度单位资助课题《教育地理学视野下云南省基础教育现代教研员队伍建设研究》(BE14004);《云南省基础教育现代教研制度建设研究》(BE14002)。

以“教研员专业发展”为主题,通过清华同方、维普、万方、人大复印资料、超星图书馆等文献资源库检索,研读30余年(1984-2015年)的相关文献138篇,力图全面了解基础教育教研员专业发展已有文献,以便为后续开展“教育地理学研究视野下云南基础教育教研员专业发展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以“教研员专业发展”为主题的研究文献最早出现在2002年,伴随新课程改革,学者开始关注“教师的教师”、“超越教师的教师”——教研员专业发展。而涉及教研员的专业素质及能力的探讨则更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有文献显示,相关文献数量表明其研究高峰集中在2007年至今。本研究综述涉及2个核心概念:教研员;教研员专业发展。

1 核心概念界定

1.1教研员

关于“教研员”的界定,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研究者的认识各有侧重,存在“来源说”、“角色说”、“工作内容范畴说”以及“职责说”等多种主流观点。“来源说”的代表是浙江省教育厅教科室主任刘宝剑、学者张焕庭等,这种观点认为教研员一般是从优秀教师中选拔,主要从事学科教学研究和教师业务指导的专门力量,省、市、县教研室的教学研究人员,一般是选择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充任;“角色说”的代表是刘业俭,他结合时代的特点从身份角色来谈,认为新形势下“教研员”的内涵解释为“把教学和研究融为一体的人员”。教研员首先是教师身份,才能成为教研员(刘业俭,2007) 。“工作内容范畴说”的代表是学者张焕庭、钱平安,他们认为教研员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本地区中、小学教学上的有关问题,搜集、总结、推广教师的教学经验,经常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辅导。教研员是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下的从事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员,不属于教育行政人员编制,不应把教研员调离教研室当作行政人员使用(张焕庭,1989《教育辞典》)。教研员是中小学教材教法教学研究人员(钱平安,1991《教研工作手册》);“职责说”的代表是王洁,他认为教研员是教研室(教研机构)的专职人员,不仅有研究和指导的责任,而且还承担服务和管理的功能。他还认为,和一线中小学教师相比,教研员具有四个特点:不是执教教师,但是要有执教能力;没有发指令的权利,但有做指导的责任;不是理论专家,但要有思考的习惯,要比一般教师有更多的理性思考;不一定有驾驭全局的能力,但要有了解全局的视野(王洁,2008)。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教研员队伍约有10万人,可以说,这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队伍。一是各地教研员都是从学校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他们有较强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研究、指导、服务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权威性;二是各级教研部门多是服务教育行政部门决策的研究单位,在工作中往往受教育行政委托行使一定的专业权力,例如评价教师教学业绩、评审教师职称等,因此在学校教学工作中,教研员具有“发号施令”的指挥权。如果教研员的教育观念正确,能够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就能指导和帮助一线教师实施新课改,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就有了根本保证[1]。

基于以上认识,可将教研员的概念进行如下界定,并在专职教研员范围内讨论,教研员是在省、市、县(区)教研机构中以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学指导、服务、管理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其源自一线优秀教师群体,行走于教育教学、研究、服务及管理之间,根据国家教育政策,直接面向基层学校师生,通过其教学研究,指导、服务教师教学,促进课程改革的区域落实,与基层学校师生合力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在不同时期围绕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有所侧重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指导、服务及管理。

1.2教研员专业发展

教研员是“超越教师的教师”,教研员专业发展应以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理解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探讨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概念。

教研员是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教育人才资源, 承担着对教师的理论培训、教学实践指导、教学管理和评价以及教学成果推广等重要工作。教研员专业发展直接作用或反映到区域教育教学发展之中。因此,把握住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内涵,对教研员的持续发展和区域教育、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2001 年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2005 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讨论稿)》以及2010 年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尊重教研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特点,保证教研员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研究工作;要注重教研员的进修和培训,不断提升教研员的专业素养,提升其服务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目前,教育部尚未正式提出“教研员专业发展”这一术语,更未明确其概念。

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概念探讨仍局限在学术界(梁芹、蒋丰,2004;时曦、崔允漷,2008;李玲、赵千秋,2011;赵慧、李幽然,2012;刘伟龙,2013)。比较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概念探讨的现有观点,同中有异,各有侧重。相同之处有四点:1.认同教研员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2.认同教研员专业发展需要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反思并解决实际问题;3.认同教研员专业发展是内、外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4.认同教研员专业发展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践主体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而现有观点的区别在于:研究关注点各有差异,有的聚焦专业素养、专业水平及专业价值;有的强调教研方式、教研行为、教研成果;有的侧重教研员职业的专业特征以及本体作为专业人员的特质;有的则关注从教研员个体到群体专业地位的取得;有的则分别关注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及课程发展,专业服务和自我发展等能力。但对于教研员的专业发展是什么?究竟发展什么?现有的研究观点大多零散、笼统,缺乏具体性。

鉴于对已有研究观点的梳理,结合对教研员实际工作的长期观察以及分析,本研究认为教研员专业发展源于教师专业发展,却高于教师专业发展,这由教研员的专业工作属性:教育教学研究、指导、服务等所决定。不论教师专业发展或教研员专业发展共通的“过程说”,还是职业专业性的外界认同,专业地位的获得并确认,更或实践主体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主体发展说”,其概念必须关注教研员如何形成自属的专业理想,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如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及学生观),教研员职业榜样性的职业道德境界,教研员的基本学历层次要求,教研员在准专业人向专业人行进方向中所逐步完善起来的专业知识结构,业已精深的教育教学能力,相对成熟的指导、服务教师改进教育教学的能力及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帮助一线教师自主发现、确定、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组织协调能力,持续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教育科研能力等基本素质要素。

2 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研究动态及现状

2.1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国外相关研究动态及现状

教研员是我国教育体制中从事教学研究、指导、服务等特有的专业职业称谓,虽然在国外教育体制中没有这一职业称谓,但从我国教研室、教研员产生的相关历史文献分析,如1995年教育部派出代表团访问苏联,陈曾固在《关于赴苏访问考察的总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苏联的教研制度,记录“我们发现苏联教育厅(局)是通过教学研究室以及教学指导员作为教育行政机关领导教学的强有力的助手,组织教师进修,进行教学指导,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目前,俄罗斯秉承苏联的教育模式,对中小学的教研工作由教育专业人员担任,这些专业人员被称为“国家首席专家”,他们经常深入学校进行具体而权威性的教学指导,同时也涉及学校课程的设计问题等[2]。

国外虽无“教研员”这一职业称谓,但国外很多国家,如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美国、荷兰、日本等国的教育领域中均有教育督导人员,这类似我国教研员的职业群体,只是称谓上各有差异。法国和英国的“教育督学”(educational inspector)、德国和意大利的“政府督学”、美国的“教学督导”(instructional supervisor)、荷兰的教育督导人员以及日本的“教育指导主事”等,其职责与我国教研员的职责有相似之处。但由于国情基础存在差异,如日本的“教育指导主事”所从事的教研工作基本上是宏观层面的,主要着眼于课程及其实施的目标性和社会效益性,而对学科教学研究上的问题,往往由学校教师承担。而德国政府则派出专家担任政府督学,分别深入一些学校,开展2~3年的全程考察,全面了解学校课堂教学状况,既取得对学校教育评价与诊断的第一手资料,又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直接指导,往往是对某一学科教学进行原则性、方向性、差异性和重点性的指导[2]。

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的教育督导人员以及日本的“教育指导主事”为教育行政公务员,美国的教学督导既有教育行政人员兼任教学督导,也有专职督导,服务于国家的教育行政管理。

在法国、英国、美国、荷兰、意大利等国教育中,对教育督导人员的任职条件要求很高,总体分析有涉及身心健康、个人品质、学历、专业工作经验、专业职称以及促进其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严格要求:

1.教育督导人员须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有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

2.教育督导人员学历要求至少大学或大学以上,级别越高的教育督导人员学历要求越高,如法国国家教育总督学、英国皇家督学必须具备国家博士学位;大学区督学和省督学至少大学或大学以上。荷兰、意大利督学人员以及日本教育指导主事的学历要求亦然如此。据美国学者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美国督学获得博士学位者占15.4%,获得硕士学位者占65.7%[3]。

3.要求教育督导人员专业经验丰富,具有最少5年,多至10年甚至更长年限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作为职业的专业性支撑,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职称,越是级别高的教育督导人员此要求越高:英国皇家督学任职资格要求具有10年以上教学经验。法国国家教育总督学要求在国家教育领域服务10年以上,至少有5年从事教育工作经历,必须具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

4.注重教育督导人员的专业发展。如荷兰教育部教育督导人事政策工作小组为教育督导人员建立督导专业性文档(Professional profiles),明确督导人员所需具备的能力体系和督导机构所需具备的专业规范[4]。国外对教育督导人员有明确的培训制度或要求,培训时间给予保障,如法国对省级教育督学人员培训期为2年,培训内容全面、实用,实行督学注册制度,每隔3~5年进行资质考试认证,要求极为严格。英国、法国、日本、美国对督导人员的培训有岗前培训和岗后培训,注重培训的实用性和规范性。如英国教育标准局专门有负责督学培训的小组,负责制订督学培训计划,监督培训质量[3]。荷兰还建立督导人员流动机制,促进教育督导人员专业发展。其流动机制主要有四种,即垂直流动,旨在促使教育督导人员在更高位置上实现专业发展;辐射流动,旨在创设多种任务实现工作环境的丰富化和深刻化;水平流动,旨在同级教育督导系统中转化工作位置;非集权化流动,旨在与其他组织进行人事交流[4]。

2.2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国内相关研究动态及现状

教研员作为课程落实的引领者、教学的研究者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者,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个专业性的职业特殊群体,而且在中国教育史上史无前例,是解放初期学习苏联经验的产物。纵观国内外关于教研员的研究文献发现,目前国外关于教研员的研究文献几乎没有,而国内对教研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都是从经验层面切入的,理论方面的深层次研究还比较少(王洁,2011)。关于教研室制度与教研员工作的著作,目前只有六本(刘宝剑,2007;时曦,2008;赵才欣,2008;中英甘肃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2009;丛立新,2011;陶秀伟,2011)。关于教研员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暂时还没有,以教研员或教研室制度为主题的硕士学位论文也极少,两篇博士学位论文是对教研室制度方面的研究与审视(聂劲松,2009;董绍才,2009),而硕士论文只有十四篇。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发现国内对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1.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概念界定;2.教研员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3.教研员的角色与职能定位;4.教研员工作方式;5.教研员的作用;6.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困境及策略等。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对教研员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主要集中在教研员角色与职能定位,新课程改革下教研员工作方式变化以及教研员的作用等,对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概念界定以及内涵解释、教研员专业发展的问题、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出路也有初步的探讨。总体分析呈现三个突出点:

1.对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关注逐渐升温

教研员专业发展作为研究选题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伴随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逐步推进,才逐渐引发国内外研究者对“教师的教师”——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关注。2005年,供职于美国某州立大学的一位美籍华人教育学者表示:“中国有一个特别的机构——教研室,它对于保证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特别是在教育总体条件和经费收入,包括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都并不理想的情况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5]。”我国教研员受到国外研究人员关注,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事件是上海中学生2009年首次参与PISA测试,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项上的测试成绩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基础教育的成功成为世界瞩目焦点的同时,也引发了国外学者对教师发展指导者研究的关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中国教育研究专家琳·派纳(Lynn Paine)就是其中之一,其联合日本的中村享史(Takashi Nakamura)以及我国华东师范大学顾泠沅等开展教师发展指导者工作的中、日、美三国比较研究,我国就教师发展指导者的研究就是聚焦在教研员上,开展的是作为教师发展指导者的中小学数学教研员工作的案例研究。

2.关于教研员专业发展研究已有成果亟待深入挖掘

关于教研员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目前已有研究主要是围绕制度保障与外部支持(如教研员专业认证与培训制度、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等)、教研员自身素质(如教研意识、理论素养等)这两个角度进行的。相应地,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对策及途径主要包括: 其一,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 (如教研员资格认证制度、评价制度和培训制度等)及社会支持体系;其二,教研员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如:加强终身学习能力、主动进行专业反思、提升课程研究能力、重视一线课堂教学实践等)。上述研究观点“输血”较多,而“造血”较少,集中在“应该怎么样”,但实践层面的“实然状态以及结合当地实际怎么做”却少有涉猎。

3.“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研究主体亟待多元化

上述文献综述中出现的诸多观点来源于教研员实践主体,仅有少量观点来源于极少数高校研究者。当前,亟须多元化的研究者以及多样化的研究视野,参与丰富的相关研究,确保研究的价值中立。

3 教研员专业发展仍可继续研究的空间

3.1因国外没有“教研员”这一职业称谓,国外关于教研员的研究尚为空白。关于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是通过协调国内学者开展相关比较研究,尚未有独立开展研究的先例。国内关于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研究起步也较晚,前期主要集中在教研员素质及能力的讨论上,但对其专业素质的构成要素以及专业能力的核心组构涉及很少。其中关于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概念还处于讨论阶段,尚未形成基本共识,解释及界定呈现多元化的现状,这与当初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历史路径颇有相似之处,说明目前关于教研员专业发展研究还有很大空间。研究弄清教研员的专业发展是什么,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等系列问题,都直接密切关联到教研员作为专业人员的专业组织、专业协议的形成,社会地位的认同,教研员专业标准制定,教研员专业资格认证制度,评价、培训等教研制度的改革及创新。

3.2目前教研员开展工作的范围主要作用于所在辖区,这存在前台空间,也存在后台空间。但当前基于区域性视野研究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文献还未出现,在全国至今尚未出台教研员专业标准的背景下,以教育地理学视野的地域性、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地关系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三维视野研究教研员专业发展是亟需的,局部构成整体,没有局部研究难以提供整体标准设计的前期参考。

3.3目前在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依据)、价值取向上的研究极少涉猎,这说明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就教研员历史发展的追述以全国范围来研究的多,但从地域视野设定在省域范围开展基础教育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研究还极少,不管是上述涉及的理论探讨,还是相关实证研究,都需要进一步深度介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研:新使命和新任务之应重视和加强教研队伍建设[N].中国教育报,2014-3-5.

[2]赵才欣.有效教研——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1):34-39.

[3]钱一呈主编.外国教育督导与评价制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188-189.

[4]刘朋.当前荷兰的教育督导人事政策[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1):48.

[5]丛立新.沉默的权威——中国基础教育教研组织[M].北京:北京师范出版社,2011.(1).

[6]时曦.教研员专业成长之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中英项目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教研员专业发展指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

[8]霍益萍著.法国教育督导制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幼儿园园长开会讲话稿下一篇:贫困户扶贫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