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2024-06-06

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精选8篇)

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篇1

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

为保证毕业生顺利完成学业,客观及时地寻找到适于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根据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安排,依照学院关于积极做好毕业生教育工作意见精神,现就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针对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思想发生的深刻变化,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方向,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所学为国家、为社会服务,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首先对毕业生进行了理想教育。教育广大毕业生同学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人只有有了理想,树立目标,才能不断地为之努力,为之奋斗。而学生在毕业阶段往往有些学生缺乏对自己理想、自己未来的设计,对未来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未来能干什么,想干什么。我系曾就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及理想进行过不记名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近50%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通过定期开班会,班主任谈心,系里还组织各种活动,对同学们进行理想教育,使学生思想得到了转变,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大概明确自己今后努力方向,学好如何正确地脚踏实地设计自己的未来。

其次是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当前社会的某些价值取向,如片面强调财富价值、片面追求社会地位、过分突出外在的成功标准等,已经对青年学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尤其当学生看到、听到种种丑恶现象后,我们在校园里、课堂上传授的美好理想就会受到挑战,甚至被动摇、被放弃。对此我们要求系里的各位老师和班主任在学生面前对重大的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能口无遮拦,随便乱说,更不把自己放在党的对立面,不负责任地发表有损党的威信的言论。另外,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把握其思想变化的特点,摸清他们的需求和愿望,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收入多少、地位高低和名气大小,更在于健康的人格、深厚的文化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主豁达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等,引导他们全面平衡地追求并实现这些人生目标,从而将自身的发展要求与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由系里每年的评优工作都把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情况作为一项主要内容。

二、进行择业观念教育

据调查,我国2006年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2006年全国共有413万名高校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较去年增加22%。这一增一减更成为大学生就业

难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针对一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经常犯好高骛远,不能正确摆正自己位置的现状。我系主要是请已经毕业的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畅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感受,给即将毕业的学生们以启示;通过模拟谈判、模拟面试等形式,消除毕业生的恐惧心理和自卑感;号召学生们经常性地参加供需见面会,让大多数同学亲临现场,体验现场气氛,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毕业生同学中开展经验交流活动,让同学们介绍自己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如何克服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为其他同学获取直接经验做好铺垫;

由于专业的特点,我系的毕业生大多是在生产一线作技术工作,对此,有的同学甚是不满,认为凭自己现在的能力就应该是个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怎么能大学毕业后去当个技术员,每个月只有几百元的工资,自己这大学不是白上了吗?对这种“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的问题,我系主要通过邀请企业的经理、工作人员开座谈会、作报告等形式,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市场需求和人才结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我系还有少部分学生的择业观念是,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或者是要求工作一定要完全对口,如某公司有意来我系招聘,学生们都不愿去做内勤,因为学生们都认为和自己的专业不对口,针对这种现象,我系主要教育学生转变旧的思想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为“跳槽”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给毕业班开座谈会时,我系主任对全体毕业生强调,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能光凭嘴皮子,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勤奋创业,不断探索,实事求是,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充分展示自我,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求职面试教育

面试时衣冠不整,不知如何推销自己,工作时心态浮躁,许多毕业生都因为在这几点上犯错误而与工作机会失之交臂。针对这种情况,我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毕业生开展求职面试教育。

1. 面试时应注意穿着仪表。不少学生对仪表不以为然,认为只要自己有能力,仪表不是问题,但当你面对一个面试官白衬衣加领带、衣冠楚楚坐在你的面前时,你还能穿得邋邋遢遢吗?就算是约会,也不至于这样吧?服装大方得体,首先能反应出自己的精神风貌,另外这也代表对对方的尊重。因此对于去企业面试的大学生来说,一定要注意衣着整洁问题。

2.学会推销自我。据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就业时有60%的人存在沟通障碍,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很大原因。面试时不知道怎么推销自己的问题也很突出。许多学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光会强

调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毕业的,而不是从为人品格方面强调自己的优势。现代社会招聘时,专业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如自己知识面广,自学能力强,有经验积累等,因此,我们建议系里的毕业生应该在这些方面多介绍自己。

3.求职要有良好的心态。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我系有些毕业生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资源上,不想吃苦,只想找个好单位“养老”。另外,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对此,我们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

四、组织纪律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毕业生今后的工作成绩和工作态度以及工作道德规范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和声誉,因此加强对毕业生的纪律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非常必要。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让各班主任通过在班会时进行典型案例分析,讲一些新闻报道,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遵守组织纪律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遵守行业规范,严明行业纪律,遵守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尊重事实,反对任何形式的弄虚作假和极端个人主义,防止各种错误倾向。

在毕业教育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系积极听取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在完善毕业教育工作的同时,也使得社会各界对于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特色、校园文化等等深层次的内容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解,同时为毕业生搭建起一个了解社会、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感受社会的平台。

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篇2

1 高校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1.1 思想涣散学习动力不足

随着我国高校教学实践改革,高校教学安排逐步紧凑化。一般大一、大二主要是安排公共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而大部分高校把最后一年课程安排较少,为学生顶岗实习或就业提供空间,这就造成高校准毕业生后期课程安排相对较少或者基本无课的状态。高校准毕业生自由安排和掌握的时间明显增多,但是缺乏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学习规划,学生容易产生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思想涣散,学习动力不足。一些学生认为进入毕业期就意味着从繁忙的学业中挣脱出来,应该利用大学最后的时光享受青春,把以前没玩过的,统统补回来;没谈过恋爱的,抓紧时间来段“黄昏恋”;调查表明,大一学生曾谈过、想要谈、正在谈的比例为54%,大二学生的比例为62%,大三后学生的比例为69%[2]。可见,高校准毕业生谈恋爱是一种普遍现象。加上一些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一些学生把练酒量、拉关系作为必修课,无心学习。进入毕业前期,教师为保证其正常毕业,在课堂管理、考试改卷等方面相对放宽对学生的要求,这也从另一方面减小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1.2 行为失范难以管理

每年的6~7月份,是高校学生毕业离校的日子,同时也是学生打架、酗酒、闹事最频繁的时期。此时的学生常常会寻找另外的一些新的刺激,诸如赌博、破坏公共财物和设施、顶撞老师或管理人员、违反作息制度、自命“老大”,在低年级同学面前摆老资格,发生冲突用武力解决,借口毕业在即打架斗殴等,因种种原因没有拿到学位证或毕业证,而心有怨恨和不满,以各种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满,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和生活等一些违纪现象和失范行为就涌现出来了。如此种种,都会给学生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而进一步造成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和管理员之间的矛盾激化,给学校和学生自己带来巨大的损失。

1.3 各方面压力增大心理问题增多

高校准毕业生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低年级学生,其面临的最大压力是来自就业方面。面对就业与择业的困惑,“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带来一些心理问题,如求取过程中迷茫困惑,情绪急躁、焦虑、易冲动,急于求成,应聘时紧张慌乱,不冷静,求取受挫后心灰意冷,一蹶不振”[3]。这些心理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在高校准毕业生中存在。由于缺乏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有的学生在面对挫折与困难的时候,不是积极正确面对,而是误入歧途走向极端,严重的甚至是放弃自我,放弃生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高校准毕业生已成为心理最脆弱、最易受伤的一个群体。因此,开展高校准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正确把握这类特色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妥善解决因心理问题而造成的各种困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强高校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 高校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内因一一自我观念、思想的转变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高校准毕业生自身素质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关键性因素。高校作为专门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基地,“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4],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校准毕业生通过公共课、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职业技能,可以说是具备了进入社会的基本要求。但是步入毕业期之后,他们整个人闲置下来,从思想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本应该用来强化、巩固的时期却被用来打发时间、虚度光阴。一些学生热衷于社会上的灰色技巧,把练酒量、拉关系作为自己的必修课。“毕业求职,不仅仅是要展示你的能力,还要展示你的人际关系。”“找关系是一种腐而不败的求职方式。”“有钱有权,办事不难,找工作也是如此。”[5]这些求职观念正逐步得到高校准毕业生的认同,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千方百计找关系,学习“灰色技能”。这些不良现象都深深影响着大学生思想发生改变,当这些现象与学生某种相似的经历联系起来,个人就会从心理上增加认同感,进而接受这些思想、观念在自己的头脑中的存在。不良现象的影响,个人观念的转变,从根本上增加了高校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2.2 外因——外部环境的诸多矛盾相互作用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2.1 学校管理

针对高校准毕业生这类特殊群体,学校在管理上也适当放松了对学生的各项要求。高校准毕业生群体实情复杂多样,很难再以大一、大二的管理模式来约束、要求高校准毕业生,为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需要,学校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来对学生进行宽松式管理。高校准毕业生有的是要跑单位、找工作,经常奔波在外,有的已经在毕业前就签好了单位就等着毕业走人,有的被保送更高一级学历,高枕无忧。各个不同特殊群体的存在,客观上要求学校宽松管理,但是这样的管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果。校外来看,一些学生长期不在学校,缺乏与学校有效的沟通,学校不知道学生在干什么,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同时在外花销大,无形中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校内分析,宿舍管理日渐放松,学生终日以电脑为伴,上网时间过长,沉迷网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2.2 教学管理

俗话说“毕业招聘一提前,学生大学少读年”。高校课时的压缩和削减,教学的放松,直接导致了高校教育质量的下滑。高校准毕业生管理难,这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任课教师的态度也是影响教学课程的一个关键因素,有的任课教师抓得严一点,学生的出勤率、到课率就好一些,若是教师也是应付着来给学生上课的话,那么效果肯定大打折扣。教师为了能让学生修够一定的学分,顺利毕业,对考试、考勤放松要求,若是学生没有自我管理的能力,那么这种放松就会处于一种失控状态。课堂管理、课程设置与实际情况相冲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毕业年已经没有专门的课程安排、课时要求,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及时、有效的管理。

2.2.3 社会影响

社会上用人单位的招聘时间提前,就业成为首当其冲的重要环节,各项工作都为就业鸣锣开道,高校准毕业生无心学习,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做简历、找工作上。接二连三的专场招聘会,人才市场招聘会,隔三差五的校园招聘会,学生已无法安心留校接受课堂教育。加之,学校并非一方净土,不良社会现象近年来开始在学校中蔓延。“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消作用越来越大,大学生中一些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依然存在”,“有的学生受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弄虚作假、吃喝送礼等各种不健康思想”[6]。

3 加强高校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3.1 区别教育分类对待

3.1.1 就业族

针对就业族,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做好就业服务跟踪,为高校准毕业生解决就业中的实际存在难题。高校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的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没解决或者是解决结果并非令人满意。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不仅是班级辅导员、学院个别领导的职责,而是需要整个学校各个部门通力配合、齐心协力,包括教务处、学工部、后勤处、招生就业办等,各个部门齐抓共管,要发挥好招生就业办在高校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重要地位,为高校准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3.1.2 考试族

在高校毕业生中有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既不投简历,也不跑单位,而是在专心致志的当考试族,例如国家公务员的考试,地方公务员的考试、企业单位的考试等等,这些学生都努力备考,积极应战。那么这一部分的学生,就要做好考前的各项辅导工作。针对考试,就业指导办、各个学院,可以邀请这方面的专家、教授进行讲学,讲解答题技巧,面试技能等,以满足这部分学生在考前的需求。

3.1.3 升学族

升学学生可以说是压力最小,思想包袱最轻的群体。这类学生往往成绩都很优秀,一旦“保升”成功,可能会自我松绑,觉得大学努力学习的日子结束,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要好好对其进行管理与教育。可以针对这部分学生做好升学对接培训,使之对升学后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新学期的学习做好思想上的准备,以更好适应升学后的学习生活。

3.2 改变方式丰富内容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信息网络化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大脑。面对新局面、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再也不能用传统的方式方法来进行,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方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3.2.1 主动占领、积极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7]。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高校准毕业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网上投简历、视频面试、网上报名考试等等,这些都需要以网络作为载体来实现。可以完全针对性开设一个网页,不断完善网上的招生就业网站的建设,及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不断丰富校园BBS内容,努力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进入大学最后一学期,毕业生离校在即,结束教学实习后回校停留的时间不会太长,且有各种各样的离校手续需要办理,因此,高校准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像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那样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选取重点内容。

3.2.2 不断丰富高校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角色理论转变的教育。高校准毕业生经过大学教育,即将步入社会,这是青年大学生迈入社会的第一步,这一步迈得如何将会影响以后的人生道路。加强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变的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及早做好适应社会的心理、思想准备。

基层就业观念的教育。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政府出台一系列的就业政策,鼓励毕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一线就业。需要加强高校准毕业生基层就业的观念,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把解决就业问题与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廉洁意识思想的教育。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校准毕业生,面对社会的形形色色,要保持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同贪污腐败划清界限。现在毕业的大学生,将来很可能有部分从事公务员或领导行业,这部分人的廉洁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手中的权利运用是否正确。加强廉洁意识的教育,无论这些学生将来从事任何职业,廉洁意识都会根植于心中,有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4 结语

高校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充分利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高校准毕业生中存在的难题,引导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这不仅能够帮助大学毕业生走好人生之路,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高校准毕业生是指即将毕业又未离校的毕业班学生,高校准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当前高校准毕业生思想主要存在思想涣散、行为失范、综合压力大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存在内因、外因两个方面。结合现状与原因,该文从区别教育、分类对待、改变方式、丰富内容等方面做了对策分析,从而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以便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校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肖全民.本科教育“大四”“虚化”现象及其对策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8(6):31-32.

[2]李星贵.大四学生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2):140-141.

[3]李期.论高校大四学生的教育和管理[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3):68-70.

试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篇3

一、要充分认识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校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可以比喻为工厂的“产品”,那么,学校教育与工厂、企业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产品”本身也参与“生产”过程。因为学生是他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学生并非自然界的东西。但并不是所有学生在同等程度上都能成为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作为大学生一部分的毕业生群体,就因面临走向社会和人生的重大抉择,负有了必须直面现实的压迫感,这不得不显现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现在学生是收费上学,自主择业,大学毕业生的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都很大。如果是非热门专业,就业形势会更显得紧张,如果毕业生能力又相对较弱,那么更会感到前途的渺茫和黯淡。大学毕业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懒散习惯严重,纪律性差,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加上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使他们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增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的行为也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拐骗欺诈,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社会现象也在侵蚀着、威胁着大学毕业生抵抗力相对弱小的心灵城堡,使他们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孤独、恐慌、颓废,甚或无望的心理。这样一来,如何寻找工作,如何维护权益,如何防止诈骗,如何面对歧路,……诸如此类的问题纠缠在一起,都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样,解决好大学毕业生的思想困惑,帮助大学毕业生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更不可低估,所以,在对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面,我们应当有—个充分的认识。

二、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三个规律

第一,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受教育者实现个体社会化,使他们成为适应一定社会需要的社会成员。这就必须注意运用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原理和方法,遵循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基本规律,把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大学的全部教育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正确处理好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摆正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战略地位,使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更好地服务,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时,高等教育也能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使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产生理想效果,发挥更大的效能。

第二,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类由各种教育因素组成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因素:教育者、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这三个基本因素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联系和矛盾运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各种教育因素是有规律运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在各种教育因素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受教育者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运动的过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由此出发,才能谈得上对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把握,才能真正谈得上对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也才能获得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收效,使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会有违初衷。

第三,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大学毕业生思想活动和思想发展的规律。大学毕业生一般为22岁左右的青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从生理上看,他们身体发育迅速,大脑和神经系统发展较快;从心理上看,智能发展迅速,记忆力、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显著提高,求知欲强,感情丰富,兴趣广泛,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向不断增强,思想意志处在形成之中;从思想认识上看,大学毕业生正处于知与不知、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交错发展的重要时期,辨别力较低。大学毕业生正处于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心理准备时期,是大学生活的最后阶段,他们都渴望找到理想的工作和单位,对毕业分配往往极其关心。加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大学毕业生思想活动和思想发展规律,对症下药,循循善诱,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实施诚信教育,提升健康人格。信用是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无形资本,已成为现代文明的显著特征,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的发展,靠的就是信用。管理的基石是信用,信用的基石是品格,品格的基石是信念,信念的基础是教育。对“诚信”的理解,传统从道德层面上来理解的多一些,而在现代社会,它不仅仅是当作一种相对虚化的道德准则,而且更注重信用制度的建立和个体尝债能力强弱的确认,把诚信作为一种制度的产物有其历史必然性。入世后的中国,诚信更是一种必须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否则,将受到无情的惩罚。诚实信用方面一旦出现负面信息,就会影响个人今后的资信情况。在中国,信用是决定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人命运的根本,若没有信用记录,那将无法立足于社会。大学毕业生更应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夯实自己的信用基础,要像爱自己的眼睛一样爱自己的信用。良好的个人品质,是大家认可、协作的长期依托。大学毕业生要扮演的角色决定了诚信在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诚信是每个大学毕业生完成任务、树立自我品牌的重要筹码。诚信是人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格又是做人的最核心内容,而如何做人又是“以德育人”最基础的东西,所以,对大学毕业生实施诚信教育,提升健康人格,是加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这与“以德治国”方略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

第二,进行守法教育,捍卫法律尊严。守法,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义务,其内涵主要包括学法、知法、用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它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它决定着法律的面貌,而法律则通过一些强制性规范,使他们的守法遵纪意识得到增强,并强化为内心的道德法令,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守法既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每个大学毕业生道德自律的有效措施。大学毕业生在各种人才市场上上当受骗,或者作为消费者权利得到侵犯等种种不公平待遇出现时,要通过学法、知法,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要以法律规范指引、评价、教育、预测自己的行为。为了达到此目的,学校可以为大学毕业生汇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举行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每所大学可相应地建立起法律援助中心的学生公益机构,为毕业生维权服务、撑腰,以此作为搞好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点,使大学毕业生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权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第三,把就业形势严峻、非热门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中之重。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别,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此,就业形势严峻、非热门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往往情绪低落、思想波动普遍较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加强就业形势严峻、非热门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使他们明白: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市场上人才供求关系决定的,当供过于求时,此类人才的价格下降,形成了所谓的冷门专业,当供不应求时,使得人才的价格上涨,便形成了热门专业;专业与职业不同,不是因为学的不是热门专业就意味着你就失去了在热门行业发展的机会;知识与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大学教育培养的还不完全是一个成型的人才,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智商、情商、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若一个学生真正具备了学习能力的话,他的就业前景是会比较好的;现在的收入与将来的发展是不同的,这是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差别,若一个人真正热爱一份工作,即使看上去似乎是冷门职业,也可能会有很好的发展,终身就业的观念也要改变,所以说,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并不是绝对的,只要有正确的态度,具备一定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冷门与热门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正如人们所说的:英雄不论出身。同时,还可以对就业形势严峻、非热门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进行鼓励,鼓励他们扬长避短,自我提高,改变观念,既看到面临的现实问题,又不灰心气馁,要求他们在毕业以后,继续学习,多学习知识,多掌握技能,把自己培养成适合多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第四,发扬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培育健康就业观。今天,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东风劲吹,建设前无古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事业,正在探索中蓬勃发展,各方面已经发生而且还在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当今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必要完全如同50年代那样,只以一味服从组织分配这种方式来实现远大的理想,但有一点是永恒不变的:要祖国强大,要民族繁荣,要社会进步,要人民幸福。还有一点,我们应铭记那些前赴后继,高尚其事,成仁取义,乃至流尽鲜血,献出生命的志士仁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当前,对大学毕业生加强健康就业观教育显得十分迫切,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既要努力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又要乐于奉献,热爱集体。

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篇4

感谢您抽空审阅我的个人求职自荐书,希望给我一个作个人自我介绍的机会!

我叫***,是XXX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现已达到一名合格毕业生的要求,借此择业之际,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真诚地推荐自己。

我知道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于是我一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就全面系统地塑造自己,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认真学习本专业的.课程,还广泛涉猎课外知识,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计算机达到了国家二级水平,而且参加了全国计算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的学习,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现能胜任一定的工作,,

也参加了陕西省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培训,获得了陕西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证书,积累了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知识有赖于时间,因此在学习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我从事过家教工作,产品推销工作和信息传播工作。在是试讲和教育实习期间积极锻炼自己,对教案、板书等多加揣摩,进一步掌握了中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规律,在实习期间得到了师生一致好评。最主要的是,在学习期间我一直努力学习怎么做人。

虽然有信心不一定会赢,但没信心一定会输;虽然有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去试就什么机会都没有。我不求安逸生活,不图丰厚报酬,只图实现心中理想,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我最大的心愿。作为大四毕业的学生,虽然工作经验不足,但我会虚心学习,积极工作,尽忠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现诚恳希望得到贵单位的接约或给予面试的机会,以期进一步考查我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篇5

1.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2.思想政治课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3.幼儿德育教育探索

4.分层递进教学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5.初中思想政治教法浅谈 6.如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7.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8.浅谈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9.对山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 10.略论班级的人性化管理 11.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探索 12.谈谈小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创新 13.浅谈农村如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14.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政治思想工作 15.强化德育功能,推进素质教育 16.浅谈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培养 17.德育工作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18.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9.改进政治思想教育,塑造学生优良人格 20.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研究 21.中学生思想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研究 22.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23.浅析班级的民主管理 24.论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

25.浅析农村未年人思想道德的现状极对策 26.网络与未成年人的成长

27.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与研究

28.论家庭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29.关于加强小学德育实效性建设的思考 30.农村小学政治思想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31.中心学校管理体制下的校长工作初探 32.面对市场经济的中学德育思考 33.浅谈山区中学生流失的原因

34.农村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探析 35.浅谈教师人格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

36.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与培养学生能力 37.浅谈中小学思想道德的实施

38.浅谈社会因素对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性 39.谈谈社会环境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 40.当代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思想政治课教学 41.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42.浅谈中学生的道德法制观

43.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改革与创新初探 4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问题的思考 45.在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46.浅析劳动教育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培养 47.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48.影响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障碍及对策 49.建设“和谐校园”过程中不和谐因素探析 50.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理性审视 51.和谐社会背景下中学思想教育的思考 52.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要求与实践差距53.学生对思想政治课逆反心理探析 54.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的影响研究 55.中国传统道德的现实价值 56.中国传统人生理论的现代意义

57.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与当前学校德育的关系 58.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59.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研究 60.传统德育方法的现代借鉴 61.传统义利之辨与两个文明建设 62.“文质彬彬”与现代青年 63.“内圣外王”思想内涵的现代观 64.君子模型与现代人才特质 65.传统“安身立命”思想研究

66.中国传统诚信理念的内涵及启示 67.孝道与当代青年

68.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实创新

69.试析新时期下家庭伦理道德中出现的问题 70.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71.从政治教育到公民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及其应对

72.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的特点及对策研

73.试论我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74.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75.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7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课题 77.大学生竞争意识之浅见 78.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79.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思考 80.网络化趋势下小学德育研究

81.各国德育之比较研究(各国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研究)

82.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83.试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教育 84.浅析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 85.试析企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86.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可能路向 87.全球化时代文化的未来:文化一元化,还是文化多元化?

88.儒学所倡导的“内在超越”与依法治国 89.经济全球化与西方国家的“文化殖民主义” 90.“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久发展 91.“中和”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92.老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93.专制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94.孔子的人才及教育观 95.儒家人才观及现代意义 96.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97.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98.论人的全面发展 99.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

100.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101.论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发展 102.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103.论行政领导的创新能力 104.试论国家公务员的形象重塑 105.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06.论行政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107.中国古代和谐观的文化阐释 108.“以德治国”之思想源流 109.中国古代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110.生命意义(生存价值)的追问 111.德育的现代性建设初探

112.学校德育应注重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教育 113.道德教育(或德育理论)如何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

114.社会公正(或正义)——现代中国社会伦理秩序建构的基础

115.基督教伦理对中国伦理重建的启迪 116.对全球化伦理理论来源的认识 117.论德治对市场经济的支持

118.浅论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 119.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树立“民本”思想 120.论实用主义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121.转型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探讨

122.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 123.试论加强和改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124.从流行歌曲看改革开放以来的青年价值观变迁 1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探讨 126.从民主与经济文化的关系看我国的政治 127.新时期政治辅导员的角色要求 128.浅谈毛泽东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29.论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130.对个体私营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

131.浅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德治”与“法治”132.当代村民自治与思想政治教育 133.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趋势及其启示 134.素质教育理论及大学素质教育问题 135.从德行到德性——道德有效性分析 136.以德治国是中国道德现代化的历史选择

137.网络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发展思路138.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139.从普遍责任意识到青年责任意识的培养 140.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141.从大学生网络危机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42.浅析当前的信用危机

143.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144.简论冯友兰的四种人生境界

145.浅论科学观教育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46.科技的负面效应及相关社会思潮考察

147.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7

148.经济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149.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管理的楔合研究 150.论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151.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挑战与对策 152.思想政治工作新课题与创新研究 153.网络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54.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开发论

155.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 156.我国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理论与实践研究 157.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构建、管理与操作 158.网络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159.现代科技与精神文明

160.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管理问题研究 161.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与思想政治工作

162.我国社会结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影响及其对策

163.试论调节利益冲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 164.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 165.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现代化中的作用 166.关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系统思考 167.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思考 168.构建现代中国人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 169.现阶段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思考 170.关于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171.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机制研究

172.论新时期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创新 173.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174.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研究

175.论物质利益原则及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176.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 177.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开发中的作用和运行机制178.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179.思想政治工作激励研究 180.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181.新时期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82.社会主义精神富裕论

18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与接受

184.论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185.赛博空间与思想政治工作

186.新世纪农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机遇•对策187.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88.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探析

189.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发展及其思考

190.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失业下岗女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191.新时期网络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92.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学视域 193.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194.党政机关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构建研究 195.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探究 196.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研究 197.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研究

198.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创造力的培养 199.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研究 200.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初探

201.试论美国进口影片对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其对策

202.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03.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

20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20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性教育法研究 206.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论

207.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08.论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功能发挥 209.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10.当前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原因及对策探讨 211.新形势下坚持灌输教育的依据及实现途径的探讨 212.论邓小平对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 213.论江泽民对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贡献 214.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215.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及其时空特征研究 216.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对待人的需要研究 217.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218.论渗透教育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19.知识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20.网络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

221.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22.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有效性研究

223.论创建社区环境与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 224.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 225.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初探

226.探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角色心理的社会价值 227.关于社会诚信问题的研究 228.中西道德教育比较 229.论功利主义与集体主义 230.中日当代道德教育比较 231.韩国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232.朱熹自我教育思想探析

233.儒家心性修养论及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23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问题研究 235.试论商业个体劳动者职业道德建设 23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建设

237.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精要与现代公关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构

238.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239.东西方传统道德的近现代转型特色与启示 240.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同理想 241.敬业精神的价值及其培育—一对当代中国敬业精神的理性思考

2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243.论制度伦理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44.试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中的信任缺失与信任重建 245.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环境道德建设 246.计算机网络道德建设探索

247.关于网络时代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变化的研究 248.转型期中国城市公民文化建设研究

249.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250.网络道德:问题与出路

251.论义利观的重建与道德教育改革 252.当前我国婚姻现状分析及其道德建设

253.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向自律性转化的途径及价值评价 254.敬德与敬业精神建设研究

255.关于现阶段加强和改善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考 256.城市社区居民道德建设实证研究

257.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道德教育模式的转变 258.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价值导向 259.道德教育与人生自由简论 260.论现阶段我国公民意识的培养 261.论绿色文明及其教育

262.论市场经济领域内的道德建设——李嘉图经济伦理思想谈起

263.论道德信仰与重建 264.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

26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务员道德建设研究 26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问题研究 267.网络时代道德问题的分析与建设 268.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思想道德教育 269.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及和重塑

270.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在社会稳定与发展中的作用 271.丰盈人性:当代道德教育的应然追求 272.“以德治国”视野中的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273.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274.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灵魂 275.试论社会公正与以德化民 276.墨子道德教育思想及现代意义 277.论WTO框架下中国经济法的发展 278.我国竞争立法的现状与完善 279.论反不当竞争法的价值取向 280.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现途径

281.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现状与完善 282.论消费者权益的国家保护 283.婚姻的伦理本质

284.论婚姻家庭制度的立法价值取向 285.论第三者破坏他人婚姻家庭的民事责任 286.论我国婚姻法的伦理精神 287.家庭暴力问题研究

288.法定夫妻财产制的立法选择 289.对我国现行婚姻登记制度的评价 290.监护制度研究

291.对缺席判决离婚问题的研究

292.精神病人在离婚案件中的诉讼地位问题研究293.论离婚损害赔偿法律制度 294.人口老龄化的立法思考

295.论家庭暴力中的“冷暴力” 296.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婚姻家庭制度 297.与婚姻关系有关的利害关系人的介定 298.论违反结婚形式要件的法律后果 299.论夫妻共同财产 300.论离婚损害赔偿

301.论夫妻忠实义务与隐私权冲突的法律协调302.女权主义与婚姻家庭立法 303.婚姻仪式的价值研究

304.夫妻间的相互债权债务关系问题研究 305.论人大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 306.正确行使公民的自由与权利 307.试论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308.试论行政强制措施

309.试论我国国家赔偿法的特色 310.试论我国的行政立法体制 311.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312.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 313.判例与中国法制建设 314.市场经济与法制观念

315.论辩护律师的诉讼地位与职能 316.论民法中的推定制度

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篇6

一、哲学方向

1.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阐释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3.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评析 4.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考察

5.黑格尔的“恶”的历史发展动力的思想研究 6.对恩格斯关于“证券交易所”思想的解读 7.实践在马克思主义革命变革中的意义 8.意识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辨证统一 9.从意识能动性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 10.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二、伦理学方向 1.大学生社会品德教育研究 2.个人品德与社会和谐 3.公共意识与道德建设 4.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研究 5.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建设 6.网络道德与文明 7.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8.新形势下的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9.中国伦理思想历史人物研究 10.西方伦理思想史历史人物研究

三、教师教育方向

1.多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3.当代社会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4.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 5.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生活化)研究 6.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7.运动视野中的思想教育研究

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篇7

一、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 必要性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社会需求与自身实力等矛盾, 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和思想问题。加强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既能提高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又能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地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 策,确保就业的顺利进行

就业政策就像一面旗帜,在一定时期内引导和制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通过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毕业生更加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和政策。毕业生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找好定位,客观地评价自我,从而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 自觉接受政策的规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顺利就业。可以帮助毕业生正确地认识和看待就业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解答他们对就业形势产生的困惑和疑问。可以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使其自觉遵守毕业生就业市场规则[1]。

(二)有助于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世界观,拨正毕业生择业与就业的性质和 方向

当代大学生被看作是理想信念缺失的一代,他们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职业价值标准上表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广大毕业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制甚至消除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风气对他们的侵蚀,帮助毕业生正确地处理国家需要和个人意愿的关系,以社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出发点和归宿,倡导个人的需要服从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想,使他们认识到个人理想是和社会理想紧密联系的[2]。引导他们在实现崇高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即在实现社会价值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

(三)有助于培养毕业生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 素质,提升竞争力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质量人才的必备条件与重要标志之一。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常体现出就业心理素质较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挫折的抵抗力低,抗压能力弱, 经不起被拒绝与否定;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弱, 由此无法将自己的优势充分展示,进而导致自信心不足,没有对自己作出客观公正的定位与评价,在与用人单位接触时因害怕遭到拒绝而变得谨小慎微,没有底气。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毕业生的就业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毕业生顺利就业至关重要。以就业为切入点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契合了毕业生的心理需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又可以弥补其忽视思想道德修养的缺憾,从而达到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3]。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与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事实。我国大学毕业生从2001年的144万人跃升到2014年的630余万人,增加了近6倍,加上历年没有就业的人员,2014年需要安置的大学生为700多万人。这意味着2014年将是“史上最难就业季”。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形势将越来越严峻。总体上,这一现象至少说明:大学扩招使更多的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在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劳动力资源再分配的同时,社会大环境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并未呈现出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态势,反而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在这种社会环境和就业竞争压力下,大学毕业生出现了思想混乱和价值多元化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心理压力增大。大学毕业生面临毕业和就业双重压力,这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即将告别校园,走向社会,这既使他们感到新鲜,又让他们感到陌生和恐慌。有的学生甚至过高估计了社会的复杂性,整日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之中。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实行了相应的改革。人才市场的建立和竞争机制的引入, 一方面给毕业生择业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使一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困惑,特别是当这些人看到自己的同学朋友都陆续找到了工作,自己迟迟没有动静,不免心理负担更重,在择业和就业时,可能产生了得过且过的心态。

第二,就业观念落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就业制度也发生了极大的变革,从计划经济制度下的统招统分变革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向选择。这一变革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途径,然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跟上社会的变革,传统的就业意识在大学生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他们没有认识到我国的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因此一些大学毕业生还没有从“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里走出来,在求职的过程中择业期望值过高,给企业和用人单位留下了诸如“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印象,直接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造成了结构性就业难。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择业时把眼光盯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大城市,而不屑于去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就业;在选择就业单位性质时,只选择可享受有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等的机关、事业单位,而不愿意去发展空间很大的民营、私营企业。在岗位选择上,一些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认为自己就是做白领或管理阶层的人,而没有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不愿意做体力劳动的工作。另外,一些大学毕业生一味地找专业对口的工作, 而不能灵活就业,勇于挑战自己,这也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第三,毕业生综合素质低。现代企业在选用人才时,不再把毕业生是否有工作经验作为第一要素来考察,他们更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表现为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学习和接受能力;其次,用人单位关注的是毕业生为人处事的态度和他们的品行。然而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标准差距很远。由于现代的大学生进行的是脱产 教育,他们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至于大部分学生有着“优良的考试成绩”,然而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很是欠缺,最能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差。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存在着消极依赖心理,依赖学校、依赖家长, 自身缺乏积极主动性,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不能顺利就业;还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诚信意识,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诚信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试金石。因此一个人想有所作为,诚信不可缺。大学生要想顺利就业,诚信尤其重要。然而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缺乏诚信意识,简历造假、随意毁约,导致了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信任危机”, 影响了更多的毕业生的就业,也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4]。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产生上述问题的原 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然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不是单方面的, 而是多种因素促成了这一严峻的局面,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原因

我国目前处在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革和完善的社会转型时期,各项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还不成熟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过去的统招统分到现在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是一场巨大的变革。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高校扩招导致了不同产业、不同地域、不同专业对人才需求的差异。由于国家实行了高校扩招政策,每年的毕业生总量呈递增的趋势。一方面为更多的青年学生提供了求学深造的机会,但同样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社会每年为毕业生提供的岗位数却没有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而呈正比例增长, 这增加了毕业生在择业求职时的难度,导致毕业生就业难。而且,一项新的制度的改革和实施都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就业制度改革同样如此。我国就业制度的变革,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提高了毕业生的主体地位。然而目前的就业制度还不完善,相应的政策调节、监督措施、制约力度还存在不少漏洞,缺乏一个公开、平等、竞争的择业就业环境,致使大学生就业出现了相对“自由化”“靠社会关系”等不良行为倾向。此外,受市场经济和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形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不断地构建自己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价值观念多元化,他们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更加注重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片面强调自我发展,而对社会需求采取了忽视态度,且缺乏必备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理想。

(二)学校原因

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的弊端也日益凸显。由于学校未能跟上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前进步伐,存在滞后现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毕业生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学科设置不尽合理、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陈旧、学生动手能力弱、社会实践少, 导致毕业时就业困难。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力度不够,甚至存在淡化和弱化的倾向,没有对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正确引导,导致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出现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虚荣主义倾向。由于大学生进行的是脱产学习,再加上学校与社会联系比较少,导致毕业生对用人单位不甚了解,对现实问题分析得不够深入细致,以至于在择业时不能主动地适应当前就业的新形势,不能适时地调整就业期望值,致使一些毕业生产生了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的心理,影响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三)家庭原因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不仅是巨大的,而且是深远的。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时,家庭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父母的教育经历、职业分工、社会人际关系、社会地位以及对子女的期望值、家庭环境和氛围等方面都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的心态产生重大影响, 很多家庭对子女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希望子女毕业后能找到薪水高、职位高的工作,而且希望子女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去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子女在毕业择业时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当代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充当着皇帝或公主的角色,很多父母对子女娇生惯养,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使子女习惯性地对父母或权威产生了依赖心理,独立自主处理事情的能力差,以致在毕业择业时缺乏自信心,依靠别人做决定,容易造成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自卑、怯懦,总想依靠别人。

(四)个体原因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可见尽管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但关键还在于内因。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时,尽管社会、学校、家庭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但毕业生们要想顺利就业,关键还在于他们自己。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表现在个体因素方面主要有:①自我认知能力差。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全面认识。由于大学毕业生涉 世未深,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又不能很好地将就业与自身的特长、专业、个性等特征相结合,理想往往与社会现实脱节,择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没有针对性。②角色转换不到位。所谓角色转换,是指一个“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大学毕业生要想正确地选择职业,就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社会现实。由于大学生都是初次就业, 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加上承受能力、抗压能力差,一旦就业受挫,则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就业心理[5]。

四、加强和改进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 法探讨

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把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使他们顺利就业,需要学校、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学校方面

1. 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教育体制也必须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 减少甚至淘汰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增加与市场联系密切的专业,增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改变陈旧的教学内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要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把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强毕业生投身本专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另外,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应用实践训练,要把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真正地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增强毕业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也是学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更是毕业生顺利求职择业的需要。高校应利用各种途径、方式,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进行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分析和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使毕业生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从而面对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做好择业前的心里准备。同时,加大毕业生思想教育的开展力度,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择业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引导大学毕业生自信大胆地逐步接触并了解社会,鼓励他们到基层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择业时既要考虑个人利益,又要考虑国家需要,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个体方面

1. 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做好就业准备

高校毕业生要想顺利就业,就必须正确评价自我、客观认识社会。只有做到客观的评价自我,才能找到适当位置。高校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要处理好个人追求与国家需要的矛盾、个人能力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正确的认识自我,要了解自己的理想、兴趣、特长、知识和能力,避免眼高手低或盲目自卑。以社会需要作为标准来衡量自己,找到兴趣、特长等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客观的认识社会,是要把握时代特点和社会环境。当前我国处于各方面发展都很迅速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区域经济发展也不平衡, 再加上近些年来国家实行扩招政策,导致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社会发展与就业机会也不能同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要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就业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从而确定择业目标和择业范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就业期望值。

2. 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趋综合化。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身综合素质低,因此毕业生们要加强个人修养的培养。在校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具体实践中使自我得到锻炼与提高,注重培养自身的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为择业和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毕业生在择业时,要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主动地抓住每一次就业机遇。同时高校毕业生还要树立诚信意识,这是他们实现顺利就业的第一步。总之, 大学毕业生要加强自身的诚信意识、责任心、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提升自身的市场价值,实现顺利就业。

(三)社会方面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建设处在不断进步之中,但还远没有达到成熟和完善的地步,还存在许多不足和漏洞。国家要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相关职能部门要针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出台相关的就业政策与措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市场机制,畅通就业信息的传播渠道,为毕业生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同时还要整顿就业秩序,规范就业行为, 增强就业工作的透明度,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和就业氛围。企业方面要坚持“用人唯才”“人尽其才”的原则,为毕业生们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择业环境,从而更好地实现毕业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 家长和亲友要从情感上多关心毕业生就业期间的心理变化,积极配合学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缓解就业心理压力。

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篇8

关键词:舆论氛围;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负责同志就如何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接受各大报纸采访时说:“《意见》要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要大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舆论环境、校园周边环境。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大众传媒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典型和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1]近年来,随着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舆论氛围对大学生的影响。在此,我们主要谈的是高校如何加强校报、校园网建设及加强与大众媒体的沟通合作,以营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现阶段媒体对大学生“就业难”不恰当渲染及其表现

人类历史上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用不当,将给人类带来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大众媒体就是如此。目前,各种媒体大肆炒作大款、大腕、女星傍大款、影视作品所宣扬的大多是富豪们灯红酒绿的生活,像反映“张大民式”平民生活的作品寥寥无几,对艰苦朴素、诚实守信更是谈者寥寥,认为这是无能的表现,就是“老土”,不合时宜。大学生们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中,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受到严重的冲击,增加了毕业生在“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型过程中的浮躁心理,难免会陷入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漩涡,这种观念反映在就业上就是为选择好单位、大城市、高工资而不择手段。另一方面就是大众媒体对就业难的过渡渲染。如2007年网上一则消息题目为“上海师范大学招聘辅导员报名者名校广学历高”,乍一看题目,就给人一种就业竞争激烈又残酷,无形中就传递给毕业生一种焦虑和不安。文中说“一周前,上师大在学校主页上公布了公开招聘辅导员的信息以后,短时间内就收到了数百份简历,其中符合条件的有240份简历,不乏国内一流大学的硕、博研究生。包括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南京师大的近10名博士生和博士后,以及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人大、同济、华东师大、南大等名校的硕士生100多人,还有从德国回来的海归学子。”[2]文中用词可见报道的导向。还如南方周末有篇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文章,题目就是“‘皇帝女儿也愁嫁’:女研究生就业遭遇下嫁风”。如此题目,真是把大学生就业难渲染得“入木三分”。想必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看到这样的报道,也情不自禁地对未来灰暗的就业前景胆颤心惊。类似的反映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真是不胜枚举,如“部分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零工资就业”、还有相关媒体报道的“‘考霸’、‘面霸’传奇”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和反映了大学生就业难,给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思想负担甚至恐惧心理。

虽然,毕业生“就业难”已得到社会一定程度的认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有一定的压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一定程度的压力会给学生带来相应的动力和斗志。但如若媒体过分的渲染大学生“就业难”,过多的传达一些非主流的价值观和负面的新闻报道,势必给毕业生带来诸多的冲突和焦虑,消减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有效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营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媒体的飞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已为严峻的现实所证明。但由此而对新技术因噎废食不是科学的态度。实际上,媒体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尤其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他们在时间上更自由,与老师接触减少;在思想上,他们接触社会增多,更容易遭遇各种冲突,所以,在这一阶段更不能忽视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完善校园媒体传播系统,增加校园媒体的针对性

校园媒体主要包括校报、校园网及宣传栏等。对于校报、宣传栏来说,可以建立一些专栏,比如招聘专栏、解决就业过程中产生的思想问题的专栏、读者信箱之类的栏目,以便及时了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产生的思想、心理问题,进而帮助学生释疑解惑,避免大学生内心积聚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乱,以至于学生最后产生严重的心理、思想偏差,引发悲剧的发生。另一方面,就是校园网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现在大学生上网率越来越高,甚至现在很多学生的学习都需要在网上完成,网络更是娱乐的好途径。因此,为形成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良好的舆论氛围,我们一定要重视校园网的建设,完善校园网的功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校园网服务功能。比如,在校园网主页上可以设立就业指导、就业技巧、就业中思想、心理问题答疑等如校报一样的专栏。为使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解决,学校要安排专人负责这些栏目的工作。在校园网建设中,尤其不可忽视的就是各高校的BBS网站的管理,特别是BBS上的与求职就业有关专区。BBS因其交互性强,信息传播量大,已经成为高校中极具魅力的网络服务。就是因为BBS是一个匿名性、平等性、交互的交流平台,因此,有大量不稳定性因素、社会思潮、师生舆论动向等都会在网络尤其是BBS上首先反映出来,扩散开来。而学生在面对学业、就业、经济困难及诸多困惑等许多因素引起的心理压力时,学生们会将BBS的栏目当成畅所欲言,交流思想、寻求帮助、进行相互安慰的重要场所。据此,要重视各高校BBS的管理,并且有人认为,“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及网络舆论调控的核心问题就是BBS的管理问题,撇开BBS的网络思想教育无异于‘隔靴搔痒’。”[3]因此,我们要有效利用高校的网络资源,要安插一部分老师以自由留言评论的方式来尽量帮助学生。毕竟,网络是虚拟的世界,为了避免部分学生不负责任,或无意的“信口评论”,可以安插部分老师,对网络的舆论形成正确的引导,使BBS对大学生的生活,对大学生的求职就业有所帮助。通过网络对大学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的舆论氛围,以期更好的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校园媒体是承载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校园文化又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自主性、创造性、环境适应性等多方面的素质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消除媒体消极信息的不良影响,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变得更成熟,更快的适应角色的转变。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在大众传播媒介众多的社会功能中,舆论导向功能是我们尤需重视的。江泽民总书记在1996年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就指出过:“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将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摆在如此高的位置来认识,不能不引起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深思和警醒。

近几年来,大众传媒事业得到迅猛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所以高校仅加强校园内良好的舆论氛围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很有限的,高校还要加强与大众媒体的沟通合作。目前大学生的生活已不再只局限于校园,尤其是将要毕业的大学生,可以说他们虽然还是学生,但他们一只脚已踏入社会。他们处了亲身经历社会,还能够较多的通过报纸、广播、网络等间接了解社会。所以,高校要与大众媒体合作,强化正面的舆论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协调各有关大众媒体有关部分积极有序地开展工作,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大众媒体和高校要通过举办通气会或研讨班,组织与大学生就业有关的报告会、座谈会,运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开辟专栏、专题开展学习宣传主流思想。其次,大众传媒要与高校合作,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客观报道和分析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存在的问题和合理的建议,使用人单位形成正确的人才观和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总之,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人们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呈多样化倾向,而大众传媒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为思想政治工作开拓了新的途径和渠道。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一渠道,抓住大学生就业这一关键阶段,为大学生就业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乃至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负责同志就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答记者问[EB/OL].中国教师网. http://www.zgjsw.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669.

[2]上海师大招聘辅导员引来众多名校博士、海归学子195名研究生竞聘14个岗位[EB/OL]. http://news.sina.com.cn/c/edu/2007-01-11/082010972145s.shtml.

[3]刘继文.正确评价高校BBS的作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2).

上一篇:21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新支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