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论文

2024-06-23

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论文(精选12篇)

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论文 篇1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高校中发展党员, 将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入党, 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保障大学生党员的质量, 保持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需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对毕业班党员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管理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缺乏创造性, 会造成在一部分高校中对毕业班党员放任自流的现象, 这样会损害党员群体形象, 也会让这些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班党员组织纪律意识减弱。正确认识毕业班党员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毕业班党员管理模式, 加强毕业班党员的教育管理, 提高毕业班党员的组织纪律意识, 是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必要保障。

一、高校毕业班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我在毕业班学生管理过程中发现, 在毕业班中党员发展呈现几个特点:学生党员人数比例普遍较高, 但学生群众对于入党的积极性下降, 与低年级时的表现存在明显反差;毕业班中的学生党员普遍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 对自身党性修养和先进性意识逐渐弱化;党支部会议和组织生活处于中断、半中断状态, 学生党支部难以正常开展工作, 甚至有很多毕业生党员对于自己毕业后党组织关系要不要转、如何转、转去哪里等问题一无所知。此类情况普遍存在于很多高校中, 若不能及时改变这一现状, 则会对高校学生党员群体形象造成不利影响, 削弱党在高校中的影响力和领导作用。综合分析毕业班学生学习、心理、思想,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高校党组织对于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规划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高校在发展学生党员过程中, 普遍采用大一、大二重点考察培养, 大三大量发展, 大四控制发展的政策。进入大四, 班级学生党员人数基本发展到了顶点, 继续发展党员的数量有限, 所以原来一些希望入党的积极分子没有了积极性, 交给的工作也就不用心做了。另外, 在党员的教育上, 重入党前培养, 轻入党后再教育, 使学生党员在入党后反而思想松懈, 放任自流, 放松了对自身党性修养的要求, 淡化了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二)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方向的影响。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学生工作部门对毕业班学生工作中心在学生的就业上, 考察学生工作成效的指标直指毕业班的就业率, 致使在一线直接从事学生管理的辅导员放松了学生党建工作。学校的各项学生活动基本上不要求毕业班学生参与, 希望他们全身心地找工作。党组织活动也不作要求, 正常的班集体生活也无法开展。

(三) 党组织生活形式单一, 缺乏灵活性。毕业班学生党员由于在外实习等各原因, 在校的学生党员人数少, 组织生活开展困难, 党组织活动处于停滞状态。一些涉及毕业班学生党支部的工作基本上没有办法通过正常的支部会议讨论、协商、分工, 最后只能是一两个在校的党员包办, 应付了事, 或者是由低年级的学生干部代劳。

(四) 大学生党员都是一些20岁刚出头的青年人, 他们已经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观模型, 但是还处于塑造时期, 而且对新事物仍然有较高的兴趣, 并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知识, 就会形成价值观的重塑。另外, 大学生要求入党, 对党的认识大都只局限于书本上, 没有太多生活层面的深刻认识, 对党员的要求的认识也比较抽象。这导致一些大学生党员意识动摇和淡化, 刚入党时, 通过一系列党的历史和传统的教育还有一腔热情, 时间久了就与普通大学生群众无异, 无法体现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纪律要求。

总之, 毕业班学生党员纪律松散, 主要是毕业班的学习和就业压力, 学校对毕业班党员管理指导思想, 以及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特点共同造成的。改变对毕业班学生工作的指导方向的认识, 严格毕业班党员管理,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促进毕业班学生毕业、就业工作的开展。

二、严格毕业班党员管理, 充分发挥毕业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坚持和完善党的组织生活制度, 严格党的组织生活, 督促大学生党员认真履行义务, 保障大学生党员正确行使权利, 注重从政治上、思想上关心爱护大学生党员。重视对党员组织关系保留在高校的毕业离校和出国大学生党员的管理工作。”“组织大学生党员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服务工作, 选拔他们参与学生班级、学生社团及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教育管理工作, 发挥他们在培养联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扩大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达到发展一个党员、带动一批学生的效果。”

(一) 学生党员干部要在具体的学生工作中体现出自己的服务意识和能动性, 必须在参与学生工作、帮助班集体、服务同学的过程中检验其入党的誓言, 只有经过担任具体学生工作的考验的党员干部才能在同学中树立威信, 展现党员的先进性。否则, 就无从区分学生党员和普通学生。对毕业班党员不但不能放任自由, 反而应该严格管理。毕业班党支部应该是毕业班级中最有组织纪律意识, 始终坚持服务班集体的一支强有力的组织。

党务工作者应该充分相信这些学生党员干部, 提高对他们的要求, 关注他们的组织生活, 因为他们是在学生中表现最优秀的一批人, 应该相信他们的能力和创造力, 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其毕业、就业, 应该通过组织和引导, 让他们不但自己做好毕业和就业工作, 而且能促进和帮助班里其他同学顺利毕业和就业。总的来讲, 加强毕业班的党员管理可以起到如下几方面的作用。

1.严格毕业班党员的管理可以给低年级的党员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使其明白入党不只是一些程序上的要求, 更要体现在自己的具体行动上, 即使是到离校的最后一刻, 学生党员也应该比其他同学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更有组织和纪律意识。这样的党员形象才能在毕业班的其他学生群众中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先锋模范作用, 体现出一名学生党员的更高要求。这样能维护党组织的形象和威信, 使党组织更有吸引力。

2.毕业班的工作繁多, 而毕业班的同学不易组织, 这使毕业班的工作往往比较难以开展。加强毕业班党支部的管理, 使其成为毕业班中最坚强, 能坚持到最后的一个学生组织, 这样便于联系学校和同学, 有助于毕业班的工作开展。

3.现在每年的大学生就业工作都受到了各级组织和部门的关注, 推动和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多年来, 无论政府还是社会各界都加大了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关注, 也给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很多帮助, 但是每年的学生就业工作都让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倍感压力。因为在毕业班的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就业, 老师很难逐个访谈他们的就业情况和具体困难, 在这方面就需要毕业班的学生党员发挥作用, 让他们通过平日的交谈对班里的就业情况进行摸底, 对于一些就业有困难的学生, 也可以具体了解情况, 然后联合学校的力量, 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就业。

(二) 加强毕业班党支部的管理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1.定期过组织生活。党组织生活会是党支部处理和讨论支部工作, 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 因此毕业班党支部必须坚持定期开展党组织生活。当然毕业班的同学可能由于出外实习等原因不能及时赶回学校, 首先要严格履行请假手续, 党支部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采用视频会议、QQ在线群聊的形式, 方便在外的学生党员参加支部生活。

2.毕业班的学生党员都是同学中的优秀分子, 不仅要顺利地完成自己的毕业和就业工作, 而且应该积极地帮助班级开展毕业和就业工作。毕业班党支部可以通过设置毕业、就业帮扶岗, 公开聘任学生党员上岗, 分配一些具体的工作任务, 包括毕业班学生材料的归档, 给同学们讲解毕业生就业政策, 帮助就业困难的同学就业, 等等。

3.毕业生党员的管理一直是高校学生党务工作的一个难点, 因为很多毕业班党员忙于毕业就业忽视党组织关系转移的工作。可以让毕业班支部具体参与毕业班党员管理工作中, 包括毕业生党员归档工作, 党组织关系转移工作, 以及办理暂缓就业的党员档案的管理和党组织关系的一些工作, 让他们在具体参与工作的过程中了解党组织关系转移的相关程序和事项, 也分担高校的学生党务工作压力, 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

总之,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优秀分子组成的集体, 应该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 提高对他们的要求, 加强对他们的管理, 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 直到毕业离校前一刻也不能松懈。结合毕业班的具体工作, 让毕业生党员参与其中, 在具体的学生工作中锻炼和考验他们的能力和责任心, 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 有助于保持党的优良传统, 保障大学生党员的高质量、高素质, 为党组织输入最优秀的新鲜力量。

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论文 篇2

唐振宇,张艳娟

(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关键词:高校党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近年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就业渠道呈现多元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或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或自主创业,或复习考研。[1]其中的一部分毕业生党员,由于单位基层党组织的缺位、不健全,或者是暂时的未就业,以致毕业后不能及时转出党组织关系,只能暂时挂靠在学校,成为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毕业生数量不断的增加,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也在逐年增加。就广西中医学院而言,2006年毕业生党员数为351人,毕业生流动党员数为51人;2007年毕业生党员数为510人,毕业生流动党员数为83人;2008年毕业生党员数为656人,毕业生流动党员数为119人,毕业生流动党员数一直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比率也是逐年上涨。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已成为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和保持党员先进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加强这部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使他们在流动期间能及时参加党的生活,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与监督,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成为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1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特点

1.1流动党员数量大、分散广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高校的持续扩招,使得党员发展力度也不断增加,高校党员数量在逐年增加,但由于毕业生就业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艰难性,就使得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加。又由于经济的多元化、就业渠道的增多、就业方向的广泛,大学生毕业的择业空间越来越大,就使得毕业生流动党员的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分散。

1.2流动时间长、频率高

2002年,教育主管部门及人事部门下发的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文件中规定,自主创业或暂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将户籍、档案留校两年。由于就业岗位的限制及单位基层党组织的缺位与不健全,很多毕业生党员就选择了将党组织关系挂靠在学校而成为流动党员,而他们很少主动回校办理党组织关系的转接手续,相当部分的毕业生党员为了省事,就把党组织关系一直挂靠在学校,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按自动退党处理。而且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毕业生党员为了自身的发展,频繁的变换工作单位,就使得毕业生党员的流动频率越来越高。

1.3流动党员党龄短、素质高

大部分的学生是在上大学以后才全面接触党,才开始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到了大

三、大四才开始被发展的。虽然流动党员的党龄较短,但是他们的综合素质较高。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学生中党员比例为8%。高校发展学生党员要求其思想素质、政治觉悟、专业能力等都要突出,对实现共产主义具

1有坚定的信念,对党和国家具有坚定的信心,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因此虽然流动党员步入社会以后,不能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但只要党组织对他们稍加教育和引导,就能很快提高其党性修养和对党的认识。

2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分析

2.1毕业生流动党员自身存在的问题

由于毕业生年纪轻,党龄短,在校接受党组织教育的时间较短,党性意识比较薄弱,步入社会以后,又要适应社会和自我定位,且有些流动党员因为经济、环境等因素而频繁更换工作,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加上时间的限制,使得这些流动党员离校以后像一只“断线的风筝”。部分流动党员在离校后只注重业务能力的提高而淡薄了组织观念,逐渐放松了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参与党组织生活的主动性,完全忘记了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变动工作后也不及时通知学校党组织,长期游离在党组织之外;少数流动党员成为“三不”党员,从不参加党组织生活,不按时递交思想汇报,不按时交纳党费,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已经无从谈起了。

2.2用人单位存在的问题

从高校毕业生历年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来看,一些单位在挑选人才的时候只看重能力、水平和专业,而忽视了政治素质,这种导向作用使得部分毕业生党员党性淡化,个人价值取向产生偏移,并对自己的政治追求产生了怀疑,把党员的身份看得可有可无,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而且一些用人单位由于本身基层党组织的缺位与不健全,使得毕业生党员无从转出组织关系,无奈成为流动党员,加上用人单位对员工政治生活的忽视,从而导致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党员意识淡薄和纪律涣散,使得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更加难以开展。

2.3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①教育管理观念存在的问题。由于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大、分布广、流动频繁的特点,使得很多高校党务工作者在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上在着“畏难”情绪,他们认为流动党员外出后游离不定,鞭长莫及,情况较为复杂,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信心。因此在做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时一般都流于形式,拿老办法应对新问题,由于没有必要的调查分析,拿不出针对性较强的新举措,以致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一直停滞不前。

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传统党建中,党员管理制度较为健全完善,如“三会一课”制度,党支部目标管理制度等,但这些党员管理制度通常不适应流动党员群体的管理。[2]因此,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体制上还存在着很大的漏洞。有些学校的基层党组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管理工作制度,没有明确党委组织部门、各院系基层党总支部对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上各自承担的责任,从而造成管理上的脱节,使得这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呈现“盲点”。再有,高校党务工作人员的编制较紧张,流动党员的管理机构还不健全,教育管理缺少专人负责,管理工作难以落到实处,例如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离校之前该填写的应有信息,由于责任分工不明和人手的缺乏,致使他们的去向不明,现状不清,成为“名册党员”,“口袋党员”。因此,如何创新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制度成为党建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③教育管理手段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内容僵化、形式单一。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不能按照传统党建的教育手段,因为对他们无法行使组织约束和纪律约束。大学生党员在毕业步入社会以后,接触了许多新鲜事物,视野也变得开阔,其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更加注重自身发展,而一些学校党组织在对其的教育内容上却较单

一、空泛,空讲理论,与生活实践脱节,与流动党员的切身利益不相关;又由于流动党员活动范围的扩大,从事行业的不同,不同年龄层次的党员对党课内容需求也不一样,但高校在流动党员的教育模式上却忽视了流动党员需求的多样性,流动党员与校内党员的教育方式仍采取相同模式,最后导致流动党员不愿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管理。

3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

3.1教育引导,提高素质

离校前,针对毕业生流动党员进入社会以后,参与党组织生活的主体意识不强的的问题,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开展多种形式对毕业生党员进行党性教育。通过党性教育,让毕业生党员在毕业后牢记自己党员身份,增强党性观念,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履行党员义务,主动加强与党组织的联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具体可以组织毕业生党员重温党规党章和入党誓词,牢记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帮助了解学校党组织关系转出程序、手续,告知流动党员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专人及时与流动党员进行谈话,明确其基本情况、基本流向和联系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种活动引导毕业生党员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指导他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自觉同社会不良现象做斗争,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离校后,由于流动党员的分散性和流动性,高校党组织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联系与沟通,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应该重视全程性,突出经常性,应该建立长效规范的工作运行体制。党组织可通过寄发党课教育资料、电话联络、网络平台等方式与流动党员进行交流,鼓励流动党员无论在何方,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流入地的党组织生活,按期交纳党费,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3.2注重沟通,加强协作

高校党组织要与毕业生党员用人单位进行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共同管理好毕业生流动党员。高校党组织应与学校就业服务部门加强合作,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政治修养好、思想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毕业生党员,努力扭转用人单位重能力轻政治素质的观点。对具备建立党支部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建议其及时建立党支部,接收流动党员,做好日常的教育管理,这样就能解决很大部分流动党员,尤其是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高校基层党组织还要经常与用人单位交流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对流动党员进行跟踪管理和教育,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心、爱护和温暖,从而在工作实践中发挥更大的的作用;对于毕业生预备流动党员应给予重点关注,可参照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来评价其思想表现、作风表现、工作表现,从而决定其是否能按期转正。

同时,我国社区基层党组织已经初具规模,正发挥着巨大的战斗堡垒作用,高校基层党组织也可协同用人单位利用社区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管理的模式,将流

动党员安置到常居地党组织内对其进行管理,从而保证毕业生党员能够及时转出党组织关系,及时参与党组织生活,及时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3.3更新观念,思想重视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消除“畏难”情绪,转变以往的工作观念,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新时期流动党员的客观必然性和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做好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高校党组织必须转变思路,改进工作方法,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做好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加大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研究力度,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对将要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防范;为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切实做好保障工作;定期对相关的党建工作者进行培训,改进他们的的工作方式、方法,提高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党建管理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抓到实处,抓出成效。

3.4健全机制,强化管理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要从制度上完善和规范科学的流动党员管理体制,高校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在坚持“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的基础上,针对流动党员管理的特点,创建灵活有效、有章可循的教育管理体制。

[3]一要建立专人负责制度。学校要明确党委组织部门、各院系基层党总支部对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上各自承担的责任,抽调专人设立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把组织关系暂留在学校的毕业生党员编入该支部,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联系这些大学生党员,经常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及时通报党组织的活动安排,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对其中的预备党员,联系人还要考察他们在预备期间的表现,及时填写《预备党员考察表》,负责在其预备期满时向党支部提出是否能按期转正的意见。二是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党务信息管理系统中作用,在毕业生党员毕业的前期要摸清他们的基本情况,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登记造册,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档案,对其入党时间、转正时间、联系方式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以便定期与之联系,并及时根据他们的流动情况变更信息登记,保证及时、准确把握流动党员情况。三是建立监督管理制度。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要监督毕业生流动党员及时提交思想汇报,及时向党组织汇报他们的工作、学习、思想动态;保持与用人单位经常联系,反馈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参与组织生活的情况,对长期不汇报思想、工作情况,不履行党员义务,不按时交纳党费,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的流动党员及时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按照党的有关纪律和规定严肃处理,并将处理意见和结果通报给毕业生流动党员所在单位。

3.5充实内容,创新方式

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大、分布广、流动频繁的特点决定了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内容要多样化,方式要灵活化。首先,充实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内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以党的方针政策和理论学习为重点,同时还要结合他们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知识技能教育和就业指导,例如可以开设网上技能培训课程,增强他们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激励毕业生流动党员奋发进取,建功立业。其次,创新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方式。除了传统党建的管理教育方法外,网络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4]。利用现代化网络快捷、方便的特点,高校可以向流动党员及时发布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关于流动党员的各类信息;

毕业生流动党员可随时登陆学校网站,查询自己所需要了解的各种信息,并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状况等。具体可开设网上党校,实施网上远程教育,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网上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QQ群、BBS论坛等,掌握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工作和生活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党建工作的新课题,如何使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更加科学、完善、有效,还需党建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马智勇,姜村.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思考 [J].基层党组织建设,2004(5):27~29

[2]陈文光,彭柏林,雷建等.论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J] .理论与改革,1994(11):36~37

[3]沈密婷.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初探 [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5(11):119~120

[4]张衍前.利用互联网络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 [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1):58~60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对策

毕业生流动党员,是指已经毕业走上社会,党组织关系还未转走、挂靠在原就读学校党组织的学生党员。2006年,广东省出台了毕业生在毕业后可将其档案继续挂靠在原学校的管理办法,挂靠期为两年,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问题也随之出现。毕业生流动党员是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以后出现的新情况,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多样,渠道增多,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非国有经济组织、非集体经济组织或自主创业,表现出比较大的跨行业、跨地域流动性。这些组织大部分还未建立正式党组织,毕业生党员入职后无法按时转移组织关系,成为流动党员。根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毕业生流动党员流动性不断增强,流动范围越来越广,已成为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管理难度增大。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大部分没有建立正式的党组织,这部分毕业生只能选择将组织关系留在学校、人才交流中心或返回生源地。不论选择哪种方式保留组织关系,由于其具有流动性、分散性的特点,使党员教育在时间上、人员组织上都难以落实,管理难度很大。过去在学校里那种集中上课、统一培训、一起过组织生活的静态性教育方式显然已经不符合这一群体的特点,在操作上也不可能实现。这部分毕业生党员急于找就业单位或忙于工作,缺乏组织上的管理和约束,形成了组织上断线、学习断档、思想掉队等现象;管理机制不健全,毕业生党员转移组织关系后,学校检查落实不及时、不到位,转出单位与接收单位缺少有效的沟通衔接,在管理上出现脱节现象。虽然高校和一部分用人单位已对目前毕业生流动党员在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和经费等方面均难以落到实处,并未形成一种高效合理的管理机制,造成“流出地管不了,流入地不想管”的普遍现象。

二、健全毕业生流动党员的高校管理机制

加强毕业生党员的离校教育工作,结合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上党课、开展离校教育专题学习讨论等,让毕业生党员明确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对党的纪律的认识,切实增强组织观念,特别是让毕业生党员认识到党组织关系的转接对自身发展和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杜绝出现一部分毕业生党员不按时转移组织关系而使政治身份飘忽不定的现象,成为“口袋党员”、“隐性党员”、“挂名党员”,提高他们对党组织关系转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移的服务指导工作,毕业生党员转移组织关系指导工作,可以结合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向毕业生党员说明办理离校组织关系转移的具体操作步骤。毕业生党员转移党组织关系的一般顺序是:1.就业单位党组织。2.如就业单位没建立党组织,可转移到就业单位所在地的辖区党组织。3.暂无固定工作的,可将党组织关系落实到居住地党组织或生源地党组织。4.档案关系挂靠人才市场的,将组织关系一起转交人才市场托管。5.将党组织关系临时挂靠在就读学校的党支部;延续在校时的集中学习制度,为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组织观念,应坚持“人走组织生活仍在”的原则,延续在校时的集中学习制度,在学习形式上做适当的变通。比如,将毕业生流动党员按区域科学、合理地设立党组织;在毕业生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单位,根据人数多少,建立流动党小组、流动党支部或流动党总支,做到哪里有大学生流动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定期组织毕业生流动党员开展理论学习,加强思想建设,确保每位流动党员每季度接受至少一次学习教育,并写出书面学习心得,以供相互之间学习交流;及时在掌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下,应做到如下几点:

1.建立流动党员档案,对流动党员的流动去向、通讯地址和联系办法等要进行造册登记。

2.在学校或人才中心网站建立网上“流动党员之家”专栏。及时发布党内信息,提供党费缴纳查询、学习园地、组织生活等服务,搭建沟通信息、交流体会、征求意见的平台。同时,还要利用电子信息平台、电子邮件、QQ群、电话等方式加强与广大毕业生流动党员的联系。

3.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数据库,做到动态管理。对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移要有专人跟进,保持联系,对将组织关系转移到辖区党组织、居住地党组织、人才市场、生源地党组织的要定期回访。

4.推广《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要求毕业生党员持证就近参加党组织活动并做好记录,必要时写出书面思想汇报主动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动态,真正履行党员义务。

5.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联系制度,学校党组织要确定一名负责人对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跟踪服务。定期了解流动党员的就业与生活情况,掌握毕业生流动党员思想动态、困难或要求,对有心理负担、思想情绪波动大的党员要及时沟通,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服务工作水平,增加凝聚力,毕业生刚刚走向社会,在就业、生活等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学校党组织应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进而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热爱和信念。比如,学校党组织可通过组织招聘会、培训活动、就业指导讲座等形式,培养提高其技能,为就业或转岗创造条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三、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社会管理机制

挂靠期满后,毕业生已逐渐适应工作,基本上度过了刚参加工作时的调整阶段,工作逐渐稳定,跳槽率降低。这时应坚持党组织关系随工作關系走,及时转移党组织关系。同时原党支部负责人要及时跟进党组织关系的转移工作,保证组织关系无缝对接,杜绝脱节现象。

参考文献:

[1]胡颖蔓.高职教育毕业生流动党员群体的管理与思考[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郑跃辉.浅析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制度[J].商情,2008,(13).

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论文 篇4

近年来,通过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深入开展,学生党员在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学生中起着巨大的辐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和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化,毕业班学生面临着实习、就业、升学等多种人生抉择。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群体流动性增强、个体发展特征鲜明,毕业生党员里面存在组织观念差、作风意识弱、模范意识淡等问题,这对毕业生学生党员的常态化学习、持续性组织教育、创先争优服务、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多数高校认为毕业班党员的重点是找工作,忽视了对毕业班学生党员的教育,存在“重发展、轻管理、更轻教育”的情况。这种疏于后期教育管理的做法,不利于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所以,有必要加强毕业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保证党员质量,引导毕业生党员永葆党员的先进性,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栋梁之才。

一、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毕业班党员教育管理不够重视

高校不断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力度,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成果,但对毕业班党员的教育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重视度还不够。党建队伍力量薄弱,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基本没有配备专职干部,其工作基本都由辅导员承担。而对于人数少、事情多,处于学生管理工作一线的辅导员来说,党建工作的细致性难以得到保证,大都把精力放在大二,大三年级的党员发展上,对入党前的教育培训比较重视,能有保障,但是对入党后的学生党员,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党员的后期教育和培养常常是有心无力。学校考虑到学生马上要毕业了,毕业生党员事情多,人员分散,对毕业班的党员活动要求不多,毕业班党员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2.基层党组织生活缺乏吸引力和创新性

当前的基层党支部活动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党支部活动形式多为召开支部会议或者组织红色景点参观,内容多半是党员发展、转正问题或传达党的文件精神和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党内民主生活会也没有或者不能正常召开,党组织成员缺乏思想上的实质性交流。支部学习内容经常脱离学生党员的思想和学习实际,形式枯燥,从而造成学生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效果差,对于参加支部活动有了一定的倦怠感。

3.党员自身意识淡薄

一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够纯正,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够清晰,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和个人目的。他们将党员身份视为一种资本,视为提升自身求职就业竞争力的手段、研究生面试成功率的筹码。尽管大多数毕业班党员由于自身素质明显高于其他同学,在就业竞争中拥有较大优势,但求职实习期间同样面临着人际关系压力,工作经验缺乏,求职心态不稳定等问题。部分党员荣誉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以自我为中心、忽视自身的责任与义务。

4.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毕业生党建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就业“统包统分”、“计划安排”政策早已转变为“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高校招生规模又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路越来越难走,而高校的就业率又影响着高校今后的发展,所以就业是大多高校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素质教育向学生成功就业看齐的方针也自然影响着高校党建工作。毕业班学生的教学以实习为主,仅有极少数几门功课,学生学习负担较轻。这些教学安排,为今后的就业工作提供了便利,也决定了毕业班学生党员流动性强,难以集中,而且毕业班学生党员处于寻找工作的焦灼状态,为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机会,往往奔波于学校—实习单位—招聘会之间,对他们的管理和教育得不到切实的保障,也确实造成了部分毕业生党员成了“隐形”党员。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对策建议

1.创新管理机制

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可在坚持组织原则的前提下,按照“不拘形式,讲求实效,业余为主,方便党员”的原则,打破以往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将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现场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提前做好毕业生党员年度专题教育规划,利用在校学习、集中实习、按时论文答辩等时间节点要求毕业生党员全员按时、准时参加党支部大会、民主生活会、创先争优活动等组织生活。同时,结合毕业生党员的实际特点,构建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平台,及时发布教育学习内容,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动态监督、检查、指导流动毕业生党员的学习情况,实现点到面的毕业生党员教育,力争做到全员、全勤、全域的常态化开展毕业生党员教育。

2.定期开展组织生活

党组织生活会是党支部处理和讨论支部工作、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毕业班党支部必须坚持定期开展党组织生活。当然,毕业班的同学可能由于外出实习等原因不能及时赶回学校,党支部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采用视频会议、QQ在线群聊的形式,方便在外的学生党员参加支部生活。

3.创新组织生活方式

针对毕业班党员人数多,正式党员与预备党员并存,甚至还有一定数量的新发展党员的现状,可以根据党员不同状态设置毕业班考研党员小组,求职党员小组等。改善组织生活形式,克服时间空间等矛盾,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诸如开展“讲一次党课、分享一次读书心得、做一件好事”等活动,保证支部组织生活的常态化,为毕业班党员提供多种实践机会,提高毕业班党员的服务精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构建大学生党员长效教育机制,在毕业班党员中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主题教育活动等等。

4.实行动态管理

完善毕业生党员系统化管理体系,根据时间节点将毕业生党员的管理工作分为在校学习、校外实习、求职考研、离校之前、离校之后4个管理模块,根据组织原则和时政要点科学规划不同节点的毕业生党员管理工作重点。常态化持续性的做好毕业生党员在校学习时的教育管理,教育毕业生党员增强党性观念,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动态做好毕业生党员实习中的教育管理,探索建立学校党组织和用人单位党组织双向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离校之前的时间,按时集中为毕业生党员办理转正、组织关系转接等工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就离校之后的党员教育管理做好部署,保持党员教育学习的延续性和持续性,实现毕业生党员的系统化科学管理。

5.做好毕业生组织关系转移工作

做好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正作是确保党员及时将组织关系转移到新的党组织,按时参加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的前提,党组织应向党员强调转移党员组织关系重要性,说明组织关系转移的程序,以增强党员及时接转党员组织关系的意识。在接转党员组织关系时,党内采取开取接收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的方式进行,每一份介绍信都有一个有效期,有效期的长短视不同情况而定。但党员必须在有效期内到接收组织关系的党组织转移组织关系,超过有效期,介绍信无效。在实际情况中,不少毕业生党员拿到介绍信后,因为忙于其他事情,放在手中没有及时处理,最后发现介绍信过期了;更有甚者,介绍信放在手头超过半年之久,或者被搞丢了,给自己造成一定的麻烦。作为党员本人,应该增强党员意识和组织观念,把及时接转党员组织关系作为自己应尽的一项义务及时认真完成,对自己负责。作力党组织,为了防止“口袋党员”的出现,应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如召开会议、印制提示说明材料等,来帮助党员完成组织关系结转的工作。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 篇5

行写作。管理理论研究与应用 参考选题

1.教育管理理论的应用研究(激励理论、学习型组织

理论、领导理论、知识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人力资源开发理论、评价理论、危机管理、管理伦理);

2.教育管理主体研究(校长、班主任的素质或管理风格、校长的自主权力、校长时间管理);

3.教师研究(教师队伍建设、校本培训、教师工作士气、教师工作压力、教师学习机制、教师参与管理、教师激励机制、教师胜任力、教师情绪管理、新课改与教师知识管理、教师流动<流失>、对弱势教师的支持、教师评价新机制、新课改与师生关系、法律视野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教师时间管理);

4.学生研究(学生学习<创新、合作、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问题行为<学习障碍、人际障碍、行为障碍>引导、学风、学生自主管理、学生团队学习、班干部任命、学生激励机制、学生辍学);

5.班级管理(班风、班级管理伦理、班级非正式群体引导、班级管理制度);

6.德育(学生品德问题与管理、德育方法、网络对德育的影响);

7.办学体制(民办学校、一校两制<校中校、二级学院>、转制学校、股份制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教育集团办学);

8.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校内自治、校本管理、政府角色转化);

9.学校经费(税费改革、一费制对农村教育经费的影响,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新体制,教育券制度);10.其他专题(学校科研管理、学校物力资源管理、学校安全问题与管理、学校突发事件管理、学校公共关系、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学校战略规划、学校品牌打造、校园信息化等等)。

具体的参考选题可参见傅树京主编的《中央电大教育管理专业(本科)集中实践指南》(06年1月第1版)183-193页。

教育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中央电大张遐2006年04月30日

说明:下列选题仅供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时参考,请各地的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后选用,也可

1.激励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2.学校管理中的群体激励探讨3.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探微

4.公平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5.公平理论在学校员工薪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6.期望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7.期望理论在学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8.期望理论在校本目标管理中的应用研究9.“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10.“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11.“以人为本”的教师(学生)管理模式探析12.试论“木桶原理”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13.试论“有限理性说”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14.试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15.x x学校推行学习型组织管理模式的探索16.论强化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17.试析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假设”及运用18.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人性假设探析

19.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20.目标设置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管理质量的研究

1.试析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在中(小)学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2.基于ISO9000的中小学教学质量控制理论框架研究

3.x x学校ISO9000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4.中小学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利弊谈

5.x x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探索6.x x学科教学质量评价的应用性研究7.试析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8.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9.中小学教育质量保障机理分析

10.顾客满意度在测评教学质量中的应用研究11.课堂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探索12.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研究13.教育管理质量观的反思与重构14.论学校管理质量观的转型管理主体研究

1.中小学校长职业化研究2.校长职业化的培训诉求研究

3.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研究4.校长培训失真因素分析及对策

5.“校本管理”与“校长负责制”的比较研究6.现行校长负责制的弊端探析

7.校长负责制下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8.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失真的原因分析及矫正9.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探析

10.影响中小学校长权力的因素分析11.试论优秀校长的素质

12.素质教育条件下的校长素质研究13.试析校长的非权力影响力

14.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基本素养刍议15.论校长的人格魅力

16.校长学术身份的“失重”问题研究17.新课改条件下的校长管理行为探析18.试论小学校长的管理能力19.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刍议20.校长的法律意识研究教师管理研究

1.中小学教师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研究

2.青年教师积极性调动的多层面激励效应研究3.试析教师队伍管理的精神激励机制4.“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实践探索5.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教师管理研究6.多元化教师管理模式探析7.教师管理互动评价模式研究

8.课程改革中教师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9.民办中小学教师管理的误区及对策研究10.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市场化特点研究11.民办教师合作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12.山区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13.中小学青年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4.兼职教师管理体制研究

15.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16.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

17.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8.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研究

19.中小学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20.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学生管理研究

1.试论网络时代学生管理的新趋向

2.x x学校学生管理人性化的实践与研究3.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侵权行为探源4.X-Y理论在中小学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5.中小学学生管理的误区及矫正策略研究6.中小学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研究7.论以人为本的中小学学生管理模式8.中小学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9.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研究

10.中小学“后进生”的成因及教育转化研究11.中小学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刍议12.中小学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13.中小学学生自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14.x x学校学生自我管理模式探究15.寄宿制学校学生自主管理研究

16.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17.农村女童辍学现象剖析及对策研究18.x x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19.x x地区中小学生消费状况研究

20.中小学学生非正式群体现象透视及教育对策研究

教学管理研究

1.x x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及改革策略2.中小学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刍议3.中小学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研究4.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模式探析5.论网络技术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影响6.教学管理中教考分离问题的研究7.试论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阻抗及应对8.教案著作权问题的研究9.试论听课关注点的多元化10.课堂教学督导听课改革研究11.听评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2.中小学教导处职能研究13.中小学图书馆资源建设探析

14.中小学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5.x x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最优化的实践与研究16.农村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7.中小学教研组教研活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18.年级组与教研组并存管理模式研究19.农村中学教研组建设研究20.反思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教育科研管理研究

1.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盲点探析2.中小学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研究

3.教育科研区域性管理机制研究

4.x x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3.中小学德育管理的实效性研究4.特殊教育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研究

5.试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的人本管理6.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策略研究7.新课程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研究8.新课改中校本教育科研工作探析9.试论校本教育科研的有效管理

10.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研究11.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实践与思考12.试论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管理机制13.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及矫正策略研究14.激励在教育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研究15.中小学教育科研评价机制的研究16.试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17.试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

18.试析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浮躁现象19.x x学校教育科研的效应性研究

20.试论教育科研课题负责人的基本特质班级管理研究

1.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的基本素养2.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误区及其对策研究3.中小学班级管理策略探析

4.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导向研究

5.中小学班级管理中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6.班级管理中的批评策略研究

7.“破窗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8.民主平等式班级管理模式研究9.中小学班级目标管理研究

10.试析“班干部轮换制”的利与弊11.优秀班集体形成要素探析12.班集体民主管理刍议

13.班集体中处境不利学生的心理调试策略探析14.班集体凝聚力形成的心理分析15.班集体管理中的“共振”现象研究

16.班集体建设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17.班集体建设中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策略研究18.试论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19.寄宿小学生行为规范管理的研究20.中小学班主任家访工作刍议德育管理研究

1.中小学德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试析网络条件下的德育管理5.试析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模式化倾向6.试析中小学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7.整体构建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的实践与研究8.整体构建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的实践与研究9.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0.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心育艺术研究

11.试析中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接受过程中的意义障碍

12.刍议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13.隐性德育课程对中小学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作用研究

14.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15.现行中小学学生品德评价方法探析16.青少年品德形成规律探析

17.试析教育环境对青少年品德的影响18.试析同伴交往对青少年品德的影响19.离异家庭初中生品德发展状况研究

20.小学生诚信(宽容、明礼、勤劳等)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资源管理(人力资源除外)研究1.中小学物力资源的配置与管理研究2.中小学物力资源管理体制的研究

3.中小学校园环境的生态景观规划模式研究4.招标制度在中小学设备购置工作中的应用研究5.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研究

6.试析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几种配置方案7.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8.论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问题及解决途径

9.试析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0.民办中小学收费管理探微11.中小学乱收费现象探析

12.中小学创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3.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学生宿舍管理探析14.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

15.x x学校档案管理的实践与研究学校安全管理研究

1.校舍及设施致害学生事故研究

2.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3.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4.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品卫生管理探析

5.未成年学生校园伤害事故原因与对策研究6.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探析

7.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与预防策略研究8.校园伤害事故归责原因研究

9.学校物理环境与学生人身伤害的研究

10.网络对中小学生暴力犯罪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

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研究

1.中小学外部公共关系管理问题探析2.中小学内部公共关系管理问题探析3.中小学危机事件的特点及处理对策研究4.论学校与社区的沟通和互动5.学校发展与社区关系探索6.论学校教育资源的社区共享7.论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8.学校树立良好公众形象的策略研究9.x x学校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10.学校公共关系活动的负效应及其消减策略研究管理制度研究

1.现代民办学校管理制度研究

2.基于校本管理理念的现代学校制度探析3.试析学校管理制度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4.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管理制度的矛盾及解决策略研究

5.试析基础教育阶段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6.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7.现代学校制度的价值取向及其构建策略研究8.当代公立学校管理制度变革研究9.x x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10.教师资格制度探析

11.x x学校薪酬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12.中小学激励性薪酬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13.农村中小学校务公开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14.校务公开运作机制与监督评估体系的研究15.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管窥

16.农村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7.聘任制实施过程中教师权益保护问题探究18.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新探

19.试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科学设计20.家长参与中小学管理的实践研究学校组织研究

1.试析学校组织的多元矛盾及对校长负责制实施的影响

2.学校组织人际气氛的内在结构因素探析3.学校组织的冲突及其调控策略研究4.学校组织运行机制新探5.学校组织文化实质探析6.学校组织变革及其绩效研究7.试析学习型学校组织的建设途径

8.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9.中小学学校组织机构建设研究

10.x x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11.试论学校组织气氛对学校管理效能的影响12.中小学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研究13.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探析14.校风建设实操技巧研究

15.试析中小学良好班风建设的途径

16.x x学校教研室(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17.农村少先队组织开展特色活动研究18.网络环境下的少先队工作研究

19.中学团组织活动系统最优模式的理论探讨20.学生会组织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其他教育管理专题研究

1.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2.试析学生“减负”与教师“增压”

3.学生“减负”的瓶颈因素分析及对策4.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5.学生评教利弊探析

6.学生评教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7.特困学生不良心理特征的理论分析与教育对策8.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分析9.择校收费的经济学分析

10.试析中小学择校收费的原因与解决对策11.择校热与优质教育资源市场化的研究12.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研究13.网络教育的公平性探析

14.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探微15.农村女童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16.师生关系中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探析17.中小学教育资源浪费现象探析

18.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9.区域内教育资源失衡的弊端分析

20.试论学校知情权与学生隐私权的冲突与协调21.未成年学生隐私权与相关权利冲突问题探析22.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侵犯学生权利现象的思考与对策

23.论教育消费知情权及其保障机制24.农村居民教育投资困境及对策分析25.家长学校管理模式探析

26.x x学校小学生消费现状的研究与思考

27.学校“凝聚力工程”建设探析 28.x x学校的办学特色研究

浅谈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过程管理 篇6

摘 要: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锻炼过程,是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性表现。多年来,由于成人教育学生对毕业论文的不重视,导致选题缺乏创新性、内容抄袭严重、格式参差不齐等问题突出。本文从上海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对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实践出发,分析了成教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管理体制、学术引导、点对点服务等进行多角度探讨,试图寻求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毕业论文;成人教育;创新性;过程管理;管理体系;点对点服务

中图分类号:G742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毕业论文是整个本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锻炼过程,是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性表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成人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对推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成人学生年龄差距大、工学矛盾突出、学习目的各异等原因,成人教育毕业论文存在很大差距。如何有效提高成教毕业论文质量,优化毕业论文管理,已成为成教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上海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写作管理过程为例,对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过程管理进行简要分析探讨。

二、成人教育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缺乏创新性

创新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也是研究课题选择的主要原则。创新性更是毕业论文的灵魂所在。毕业论文的创新性,不仅指选题的创新性,同时也指研究方法的创新。选题的创新主张提出研究的新观点、新见解;研究方法的创新则要求采用新的或者别人甚少用的方法进行研究。然而,由于大部分成教学生对毕业论文的不重视,马虎应对,导致论文创新性缺乏。他们往往习惯于阅读几篇论文,或选读几篇新闻,便盲目确定选题,却甚少从工作中寻求新思路,更甚少对选题进行调研,导致旧选题反复出现、研究数据陈旧反复、研究方法单一。毕业论文的创新性要求论文至少能体现作者的见解,而选题的盲目性及草率性则直接扼杀了论文的新意。

(二)内容抄袭严重

抄袭严重是目前成教毕业论文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成教学生大多是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平时的重心主要是工作,突出的工学矛盾及家庭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有的学生将多篇同主题论文简单拼凑成一篇毕业论文,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有的直接在网上下载论文了事;更有甚者是将完全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论文拿来充数;还有的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设计的论文题目与本专业有关,但内容却游离于论文研究目标之外,究其实质,也纯粹是抄袭凑篇幅。一部分学生在正文写作中加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独立见解,但却忘记了“摘要、关键词和致谢”等本身也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随意摘抄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导致摘要与关键词的中英文不符,或者信手捏来一份“致谢”为己所用,却造成“致谢”的人张冠李戴或者子虚乌有。抄袭不但扼杀了论文的创新性,同时也丧失了学生对3年本科学习成果的展示机会。

(三)格式参差不齐

规范的格式是评价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指标,更是学生学习态度的直接体现。部分成教学生存在的“完成任务”的心态导致他们虽然完成了毕业论文,但通篇格式五花八门,字体、间距不一,页眉页脚缺失混乱、图表标注不清、参考文献标注不明等现象层出不穷,减少了论文的美感,平添了格式的杂乱感。这一定程度上也归咎于成教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马虎应付的心态,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部分成教学生对计算机操作不熟练的原因。成教学生年龄、行业跨度大,部分学生平时工作生活中显少接触计算机,因而对Office软件的操作不熟练甚至是陌生的,这也就导致他们在面对论文格式的各种要求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成教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原因

成教毕业论文存在的各种问题,客观上是由于毕业论文持续时间较长,学生无法长时间全身心投入,主观上则是学生和指导教师对论文重视不够、马虎应对所致。

(一)学生结构呈现多层次性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成人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多层次性。首先,成教的招生对象一般为年满18周岁的在职职工或待业人员,这就决定了成教学生年龄结构的多层次性;其次,成教学生既有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又有刚走出校园的应届毕业生,这形成了成教学生行业经验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多层次性;再次,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目的不同,有的只为一纸文凭,有的是为了获得专业知识主动参加学习,形成了学习目的的多层次性。成人教育的特殊性使其多层次性客观存在,也便导致学生的学习态度各不相同,加之工学矛盾的存在,以及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不清,致使其马虎应对论文,抱着“凑足字数、完成即可”的心态对待论文,这些都导致论文质量不高,更不消说高水平论文。

(二)指导教师专业技能偏弱性

成教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多由全日制本科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平时有一定的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有些还身负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其再指导成教学生毕业论文时明显精力不济,不少教师只关注学生是否完成论文,却无暇顾及论文质量。此外,高职称教师比例低也是目前成教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高职称教师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加之不愿面对成教学生马虎应对的态度,他们不愿意指导成教毕业论文。而年轻教师虽然挑起论文指导的重任,但常常由于其科研能力与实践经验有限,指导的论文也是各种问题频现。

(三)教学管理水平存在差异性

目前,继续教育学院普遍都设有教学点,但教学点分散,加之教学点本身自成体系,导致管理存在一定困难性。对于教学点而言,他们总是在自己与总校各自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寻求一个平衡点,部分教学点由于地处郊区,高教师资缺乏,他们会退而求其次选择部分资历不足的教师指导论文,这显然很难指导出有水平的毕业论文。对于高校继续教育学院而言,面对教学管理水平参差不一的教学点,也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评价体系。

四、加强成教毕业论文过程管理

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上海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越来越意识到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对于提高成教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性与重要性。通过向全日制本科及其他高校成教学院毕业论文工作的取经学习,以及学院教务管理人员、教学督导、论文指导教师的研讨总结,上海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正逐步完善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加强了点线面全方位结合的过程管理体系。

(一)面:建立健全毕业论文相关管理体制,完善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健全的毕业论文管理体制不仅为毕业论文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保证,同时也能从整体上有效提高论文质量。学院早在2010年便制订了《上海理工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条例》,从毕业论文的目标、要求、选题、时间安排、评阅、考核等角度对本科毕业论文做了详细规定。同时,随着教学管理的细化及毕业论文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学院不断完善毕业论文管理体制,如在2012年下半年,针对抽查不合格的毕业论文,制订了《关于2013届学生本科毕业论文抽查不合格处理办法》,给予抽查不合格学生论文补答辩的机会。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总结,上海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对毕业论文管理逐渐形成了学院领导,教学点具体负责,督导组全程监督的毕业论文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

学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毕业论文过程的总策划和总协调,包括毕业论文从开题、中期检查、后期抽查到答辩等工作的统一安排和协调。教学点毕业论文工作小组主要负责教学点学生毕业论文过程中的各项具体工作,包括论文指导教师的选聘,论文各环节时间节点的确立,学生的沟通联系等,同时为毕业论文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督导组则是对毕业论文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指导,通过抽查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毕业论文,旁听论文答辩等形式,对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格式等进行检查指导。在整个毕业论文管理和撰写过程中,学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是核心,教学点毕业论文工作小组是支撑,学生是基石,指导教师是关键,督导组则是保障。通过多方共同参与整个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能有效激发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通过评选优秀毕业论文、优秀论文指导教师等正向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及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则通过必要的追责制,如取消马虎应对学生论文的指导教师毕业论文指导资格,又如对论文答辩不通过的学生取消当年毕业资格等,反向刺激学生及指导教师认真对待论文。

(二)线:以各专业学科特色为主线,逐渐将学生引入学术之门

成教学生大多处于生产第一线,较之全日制学生能更快更多地获取第一手实践资料,普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然而,由于其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及科研敏锐感,又导致其容易忽略这些宝贵的实践资料。课堂的常规学习只能满足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却无法满足学生对学术论点的探究。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上海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每学期都会邀请专业教师开设专题科研讲座,讲解最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并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科研灵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在实践工作中寻找选题,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学院还在教学计划中为学术讲座设置了学分,足以彰显讲座在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性。学术讲座的尝试,无疑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开辟了新途径,越来越多的学生透过学术讲座,将工作中的小见解融入到毕业论文选题中,如一名电厂工作的学生,将自己毕业论文选题定为《发电企业岗位绩效管理研究——以上海某电厂设备点检岗位为例》。

如果说论文内容是论文的本质,那么,格式便是论文的外衣。格式混乱,给人一种衣冠不整的感觉,平减了论文的美感。一直以来,上海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对学生毕业论文格式都有严格的要求,然而,由于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有限,加之个别学生态度不认真,格式问题依然严重。为了从源头上解决这一矛盾,学院特意开设了《毕业论文指导》讲座,由督导团队在学生毕业论文开题前开设。讲座内容均来自历年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大到毕业论文的选题,小到脚注尾注的设置,讲座中均有涉及。《毕业论文指导》讲座的开设,在学生接触毕业论文初期为其指明了方向,有效提高了论文质量。

(三)点:建立并完善点对点服务指导体系

所谓点对点服务包含两方面,一是督导对教学站的点对点服务;二是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点对点指导。上海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督导组对教学站进行分工服务,一名督导对应服务2~3个教学站,从毕业论文开题到答辩进行全程服务指导,主要涉及毕业论文讲座、论文选题的审核,毕业论文抽查,以及对教学站毕业论文工作的总结等,督导每年还会根据总结提出新的论文改革计划,如为了有针对性地了解毕业论文与学生工作的联系,督导组要求2015届毕业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附加一页,介绍自己的工作单位、工作性质及岗位特色等。同时,每名学生都有指定的论文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全程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辅导,指导教师便有充沛的精力关注每一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点对点服务指导体系能够有效监控毕业论文各个环节,是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中的有益探索。

成教毕业论文过程的有效管理是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上海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经过多年实践教学形成的点线面结合的过程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基于成人学习原因和学习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于成教毕业论文规范化、科学化管理道路的探究依然仍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亓俊国,邵轩.网络环境下成人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继续教育,2014,(10)

[2]王卫芬.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2,(7).

[3]罗志勇,张胜涛,陈昌国,李凌杰.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7,(5).

[4]陈建青.对我国学术论文创新性评审的几点思考[J].青年记者,2013,(6)下.

[5]瞿州莲.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性缺失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

[6]李锦琴.本科毕业论文创新性的分析与探讨[J].文学教育,2011,(7).[7]周新年,丁艺,邱荣祖,郭建钢,张正雄,叶宝春.毕业论文选题与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4,(3).

[8]吴淑元.成教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9]肖菲,罗艳玲.注重毕业论文写作环节 提高成教学员信息素质[J].职教论坛,2009,(12)中.

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论文 篇7

从源头上看, 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构成主要都是在校期间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他们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与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 在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问题上, 高校的主动能够在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近年来愈发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 纷纷成立了相应的网络教育平台, 做好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这些举措取得了一定作用, 但是从实际效果上看, 仍然不是很明显。部分措施出发点是非常好的, 但是执行起来呈现出形式大于效果的现状,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该文从高校的角度出发, 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1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

现阶段, 并不是所有高校都会在毕业生离校后为其保留党员关系, 很大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离校后, 党组织关系会随着档案转至工作单位或者户口所在地的基层党组织或者是人才市场。由于一些企业没有建立党的基层组织, 所以, 进入这些企业的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档案规放在当地的人才市场, 而待业、创业毕业生党员的党关系则转入到家庭所在地的基层党支部。对于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部分高校认为学生已经毕业不归自己所管, 临时存放档案单位认为自己只负责档案的存放, 没有义务也没有精力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各存放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档案的单位在交接流动党员党组织关系过程中对自身的职责划分不清, 过程中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 导致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无人区”。

2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人员和经费配备不齐全

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未能引起高校各级党组织的足够重视, 有的高校党务工作者认为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只是暂时挂靠, 迟早都要转出, 不会影响学校党建工作的大局, 不必花心思去管。有的党务工作者疲于应付日常党建任务, 对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被动应付, 工作成效低。大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流动党员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即便在设有流动党员专管人员的学校中, 也没有配套专项管理经费。人员和经费的配备不足, 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质量下降, 部分高校有意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但苦于客观事实心有余而力不足。

3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形式缺乏创新性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多数地区都设置了相关管理机构, 专门负责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QQ、微信等网络传媒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 成为开展流动党员工作的主要载体, 网络平台的建立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带来了便利, 但是网络教育“来得快, 去得也快”, 单纯依靠网络平台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 党组织活动相对单调, 网上学习文件及重要精神、撰写感想等形式, 难以对教育效果进行真实的监督和反馈。对流动党员而言, 网络教育虽然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 但缺少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文关怀。流动党员居住地分散、空闲时间有限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客观事实, 但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过于循规蹈矩, 缺乏能够充分调动流动党员积极性和热情的创新载体。

4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过程中缺乏长效性

现阶段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多采取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的方式, 但分布范围广、流动性大的特点使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缺乏长效性。有的流动党员工作地点变换频繁, 党组织关系也随着党员本人“颠簸流离, 居无定所”, 难以在某一个固定的基层党组织存放过长时间, 基本上处于悬空状态。这种客观事实给基层流动党员管理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难度, 有些基层党组织纵然有意针对流动党员组织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 但还没来得及实施, 一部分流动党员的党组织关系又转走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党龄低、思想上相对不成熟, 在学校里有各级党组织负责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学习党的理论政策, 离开学校后, 突然没有了规范的教育管理, 很容易迷失自己, 淡化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因此, 提升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已经成为提高党员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

[2]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R].教党[2013]22号, 2013-07-02.

[3]中央组织部《关于开展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的通知》[R].组通字[2016]1号, 2016.

[4]高琼, 沈一岚, 周伯玲, 等.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 2009 (3) :37-39.

[5]叶婷, 苑守瑞.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14 (7) :3-4.

[6]刘树良, 徐超.高职院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现状和教育管理对策[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 :124-128.

[7]刘天浩.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 2013 (5) :68-69.

[8]张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新模式探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2) :151-152.

[9]谢晓生.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思考[J].文教资料, 2014 (3) :120-121.

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论文 篇8

一、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现状

1. 数量递增

近几年来,虽然高校发展数量有所减少,更加注重质量,但是每年发展的大学生党员数量均超过了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1/3,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形势及大学生择业观的不断变化,导致流动党员数量不断扩大,流动性不断增强,管理难度也不断增强。

2.“三无”现象

部分毕业生党员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的情况下,转而选择继续考研或暂缓就业,还有部分党员在毕业后选择去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因这些单位没有成立党组织或党组织不健全,部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存在无组织生活、无党性教育培训和无民主评议考核的“三无”现象。

3. 品学兼优

大学时获得发展资格的学生党员,不仅思想觉悟高,而且拥学业成绩优异,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组织能力高,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在学习和科研、文艺、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不同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

4. 党性修养不高

毕业生流动党员普遍入党时间短,刚步入社会即离开学校党组织,转正期处于“三无”状态,缺少社会经历和实践经验,仅凭之前的政治理论基础和党性修养,不足以抵抗社会上各种偏激言论和不良诱惑,很难正确应对诱惑和压力,不能够达到党组织对党员的高素质要求。

5. 自身管理松散

部分毕业生的“党员身份”意识淡薄,每天忙碌于求职和考研,对党组织的归属感淡薄,缺乏与党组织的联系,甚至无法参加组织生活、延迟缴纳党费等,再加上他们处于融入社会的初级阶段,十分不利于他们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提高自身党性素质,发挥作为青年党员的先进性。

二、当前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对中办发[2006]21号文件给予了高度重视,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改革的具体途径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且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取得的成果并不显著,在教育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众多突出的问题。

1. 难以组织管理

目前毕业生流动党员思想建设不牢固、分布范围广,对这些党员进行统一组织管理成为难题,导致大部分流动党员丧失积极主动性,无法参加“三会一课”;无法承担党员责任,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部分毕业生党员无法按时上交转正申请,不能及时转正;部分组织观念淡薄的党员脱离党组织等等。

2. 难以进行思想教育

毕业生流动党员由于考研、就业、创业等原因,在时间空间上存在不确定性,从而导致高校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难以召开,忽视了对党课和党新理论、新方针政策的学习。再加上毕业生本身面临就业和考研等关乎个人发展的多重压力,自身对党内基本知识巩固和更新的速度也就变得很慢。最终形成了毕业生流动党员普遍思想教育匮乏的现状。

3. 难以加强作风建设

毕业生流动党员进入党组织的时间不长,接受系统培训教育不多,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都存在易变性。同时,流动党员在毕业后离开了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很难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社会腐朽思想文化的诱惑。因此,高校党组织很难进行流动党员的作风建设工作,从而导致其滋生消极腐败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4. 难于开展培训考核

由于大部分毕业生流动党员处于受教育停滞的状况,再加上他们对党组织的思想汇报工作长期懈怠,导致党组织很难及时了解流动党员的真实状况,难以开展系统的教育培训工作。同时,流动党员的分布范围广,空闲时间不确定等状况,也加大了高校开展定期考核的难度。

摘要:近几年,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择业观念改变,毕业生逐年增多,导致流动党员数量逐年上升,流动性增大,流动党员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出现断层问题,管理难度增强,因此,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良好教育和科学管理是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研究对策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流动党员,现状,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6-06-29.

[2]吴春岩.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问题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2):58.

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论文 篇9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预备党员档案管理现状

现行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预备党员档案的管理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党员档案转到所在单位党组织或升学所在高校党组织。已经落实工作单位的, 单位有党组织的, 党员档案可转到单位。通过专升本考试, 获得在本科院校继续学习资格的, 其党员档案随学籍档案可转到本科院校。这些毕业生预备党员档案转递比较简单, 党组织对他们的继续考察也比较容易。二是党员档案转到户口所在地的社区、农村党组织。近年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择业、就业观念的日趋理性,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到“两新”组织就业。由于“两新”组织普遍未建立党组织, 高职院校每年都会有一些毕业生预备党员将组织关系和党员档案落到户口所在地社区、农村党组织。由于刚参加工作, 他们经常早出晚归, 或者工作单位离户口所在地相距甚远, 他们很少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向党组织汇报思想, 也很少有机会与社区、农村的其他党员接触。因为长期见不到党员本人, 社区、农村党组织对这些预备党员的情况并不了解, 难以按程序讨论他们的转正问题。三是党员档案暂留学校。大学生预备党员毕业时, 一般情况要求按有关规定转出组织关系和党员档案, 情况特殊的, 确实无法转出需暂留的才能留下, 留下的毕业生预备党员档案一般由各院 (系) 负责保管。四是党员档案由本人保管。目前毕业生党员档案管理没有明确是属于社区、农村党组织的职能和权限范围, 社区、农村党组织目前也没有建立规范的党员档案管理机构和场所, 再加上教育考察难、讨论转正难问题催生了社区、农村党组织的畏难情绪。不少社区、农村党组织视毕业生预备党员为包袱, 不愿意接收他们的组织关系和党员档案。毕业生预备党员遇到了“学校管不到, 校外管不了”, 去向难把握, 作用难发挥”等新问题, 党员档案无地方可放, 只能由自己保管, 成为了一定意义上的“口袋”党员。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预备党员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党员档案管理职责不明确。

目前, 国家没有统一的高校学生党员档案管理实施办法, 地方政府也没有规范的实施办法。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鉴于繁重的档案管理费用和毕业生预备党员转正难等问题, 各级党组织存在“无所谓、怕麻烦”的思想和可管可不管的心理, 从而出现推诿现象, 能不管就尽量不管。究其原因, 主要是他们对于党员档案管理工作的思想意识不到位, 没有正确认识到党员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也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党员档案资料对于每一位毕业生的重要性。

(二) 党员档案转递不及时。

许多毕业生预备党员对组织关系和党员档案区分不清, 对党员档案归档程序和转递的方式一无所知, 尤其是有些毕业生预备党员对党员档案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 迟迟不到学校办理党员组织关系和党员档案转递, 或者虽到学校办理了党员组织关系和党员档案转递手续, 却不能及时将组织关系和党员档案交到转入单位所在地。这就导致出现一些毕业生预备党员离校几年了才来学校办理党员组织关系和党员档案转递, 一些毕业生预备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有效期过期了来学校要求重新开具等问题。

(三) 党员档案遗失严重。

一些社区和村党支部因日常工作任务重, 未将党员档案管理列为常规工作, 即没有专门的党员档案柜, 更没有建立党员档案保管室, 常常将党员档案与办公文件混为一起, 随意存放, 从而出现有的毕业生预备党员档案被告损毁, 甚至被丢失等情况。同时社区、农村党组织3年一换届, 人员流动性较大, 易因对接不好、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毕业生预备党员档案遗失。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预备党员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 建立健全党员档案管理的有关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想要将毕业生预备党员档案管理做到合理化、科学化, 就必须建立一套好的管理机制。一要明确党员档案管理权限, 并以文件方式规定, 当毕业生预备党员由一个党组织转至另一个党组织时, 其相应的党员档案也应当随即转递。二要建立和完善党员档案保管设施。各基层党组织要建立党员档案保管室, 明确专人负责党员档案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党员档案室要健全和完善档案材料的归档、保管、保密、统计、鉴定销毁、查阅利用、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等各项制度, 配置必要设施设备, 落实防水、防火、防盗、防虫、防高温、防潮、防强光、防尘、防鼠等措施, 确保党员档案资料收集完整、保管规范。三要严格落实党员档案管理责任。各基层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党员档案的归档管理工作, 将其纳入党建日常工作范围, 切实抓紧抓好。要强化党员档案管理责任, 对因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善, 导致党员档案出现损毁或丢失的, 将追究有关党组织负责人和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 情节严重的, 进行组织处理。

(二) 增强毕业生预备党员的档案意识。

各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加强对毕业生预备党员离校前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 要让他们了解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和党员档案转递程序, 防止人档分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毕业生预备党员管理, 对于迟迟不办理转递手续, 又不能按时交纳党费不主动向支部写思想汇报的毕业生预备党员要做出一定的处理。作为一名预备党员, 毕业生预备党员要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考察, 应时刻注意加强与接收地党组织的沟通和联系, 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 积极参加组织生活和社区党组织分配的志愿服务等社会工作和群众工作, 为按期转为正式党员创造条件。

(三) 合并党员档案和学籍档案, 交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托管。

大学生预备党员转正遭遇的“四大难题”, 即转入新支部时间短、全面考察难、入党介绍人联系困难、转正讨论难, 是导致许多地方不愿意接收毕业生预备党员档案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 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预备党员, 其党员档案宜并入其人事档案交由当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因为, 人才交流中心设有党组织办事机构, 有专职工作人员, 对党员的管理比较正规, 预备党员预备期满要求转正时, 人才交流中心党组织会及时进行安排。党组织关系已转到社区农村党组织的, 可待到1年预备期满时, 向党组织提出转正申请, 由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派两名正式党员持介绍信到人才市场提取党员档案, 待办理转正手续完毕后, 再将党员档案转回人才市场托存。

(四) 加强毕业生预备党员档案的信息网络化管理。

在网络越来越贴近我们生活的今天, 传统的手工管理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党员档案管理。各高职院校要积极顺应信息化时代潮流, 将党员档案管理的重心从实体管理转移到网络信息化管理, 购买或研制开发党员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为学生党员建立电子档案, 将学生党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班级、入党时间、入党介绍人、联系方式、缴纳党费等情况录入系统。通过党员档案信息化的管理, 使档案信息的处理、报送、传递的时间大大缩短, 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消耗。

(五) 将党员档案管理与关爱党员、发挥党员作用结合起来。

通过党员档案管理的契机, 摸清毕业生预备党员的基本情况、流动情况等等, 登记好毕业生预备党员的家庭住址、工作单位、本人或亲属的电话号、QQ号、电子邮箱等基本信息, 同时把党组织或党组织指定的联系人的电子邮箱、电话等联系方式告知他们。借助互联网、手机等现代化媒介随时为他们发送学习材料传达党组织的决议、文件解疑释惑交流思想。各基层党组织还要注重调查了解毕业生预备党员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积极为工作和生活上有困难的毕业生预备党员提供帮助, 为他们推荐工作, 免费培训等, 解决贫困高校毕业生预备党员的后顾之忧。对外出谋职的毕业生党员要做到经常联系, 及时告诉家中近况, 了解其在外情况, 使毕业生预备党员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参考文献

[1] .文小琼.高校学生党员档案管理对策研究[J].陕西档案, 2012.4

[2] .徐瑶.浅议高校党员档案管理信息化[J].华章, 2012.19

[3] .姜淑娴.王亚轩.对党员档案管理的几点看法[J].黑龙江史志, 2009.20

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论文 篇10

关键词: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探析

笔者在高校毕业生组织关系接转过程中发现, 部分毕业生党员出现了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丢失或未在有效期内接转组织关系等问题, 导致一些毕业生党员回学校重开介绍信, 甚至有些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待转出。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和一些高校的党务工作者进行分析与探讨, 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一些方式方法。

一、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丢失

毕业生党员离校前会拿到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 一些毕业生党员长期没有转接落实组织关系或者随便放置导致组织关系介绍信丢失, 无法落实党员组织关系, 导致必须回学校重新开具。

(二) 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过期

部分毕业生党员因为工作单位不确定、不了解组织程序等原因, 未在有效期内接转党员组织关系;有的想近期变更工作单位, 擅自将介绍信留在手中, 导致介绍信过期。

(三) 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不能真正落实

因党员组织关系转接过程较为复杂, 必须层层转接, 一些毕业生党员认为麻烦, 直接将介绍信拿至最终落实单位, 逾越组织管理权限, 组织关系不能真正落实;一些毕业生党员交给单位的组织部门后就不管不问, 也不要求对方将组织关系介绍信的回执联传真或寄送给学校, 学校无法掌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是否真正落实;一些毕业生党员在接转组织关系过程中发生接转部门将介绍信遗失等情况。

(四) 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抬头不正确

毕业生党员咨询最多的就是对组织关系介绍信的抬头有疑问, 毕业生党员自己不清楚, 具体负责同志再不了解, 完全按照组织关系归属地来开具, 往往会造成一些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抬头书写不正确, 将给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带来麻烦。

(五) 部分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长期留在学校

一些毕业生党员毕业后就远走他乡, 把组织关系保留在学校, 没有把联系方式和去向等信息留下, 学校不能随时和他们联系, 很难全面地、准确地掌握他们的真实情况。这些毕业生流动党员不主动和学校联系, 不主动汇报在外情况, 不自觉参加党员组织生活, 甚至都不能主动交纳党费, 对党员身份放任自流。

二、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高校毕业生党员党性观念不强

大学生党员一般在大三、大四阶段加入党组织, 因为党龄短, 有些党员的党性意识较为薄弱, 有些党员还有一定程度的“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倾向, 因此, 对党员组织关系的转接没有党性观念意识。

(二) 一些毕业生党员对组织关系重要性认识不够

一些毕业生党员离校时因一时没有找到工作等原因会将党员组织关系暂时保留在学校, 一些毕业生党员受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党员意识淡化, 对党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 不知道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程序, 不知道组织关系对党员的重要性, 因此, 离校前不能及时、正确地转接自己的组织关系, 找到工作后也没有意识去学校转出党员组织关系。

(三) 部分基层党组织及毕业生辅导员对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不重视

学生毕业离校前, 高校各基层党组织及毕业生辅导员工作繁杂而忙碌, 往往只重视一些重要手续, 重视就业率和考研率, 而对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不加以重视, 登记毕业生党员信息时, 不能认真、及时地完成, 有时会造成漏登、错登等情况的发生, 这就给组织部门办理组织关系时造成很大的麻烦。

(四) 部分党务工作者业务不熟练

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手续十分复杂, 必须一级一级的层层转接, 这就要求党务工作者对组织隶属关系十分明确, 开具的组织关系介绍信正确无误。这样毕业生党员在接转过程中才会顺畅, 不会因党务工作者的工作疏忽给毕业生党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方式方法

面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具体分析其成因, 我们应该发挥党组织优势, 利用有力资源, 加强教育和管理, 促进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

(一) 做好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工作

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必不可少, 毕业前的教育要以增强党员意识、树立党员形象、明确组织关系接转程序、清楚延误接转所致后果、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等为主要内容, 以专题学习讨论为途径, 强化党组织观念。

(二) 高度重视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

高校毕业生组织关系转接工作是毕业生离校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组织关系转接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把这项工作当做学生党员工作的一个大事来抓,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见性和应对措施, 并努力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高校党务工作者和辅导员要重视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的转接工作, 全面、正确地登记毕业生党员的个人信息及组织关系转递去向, 为开具组织关系介绍信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 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机制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八条规定:每个党员, 不论职务高低, 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 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1]

根据此规定, 高校要成立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毕业生流动党员人数较多时, 可在各二级学院直属党组织下成立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毕业生流动党员人数较少时, 可将其编入在校生党支部, 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党小组。

建立联系人制度, 联系人由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或党小组组长担任, 至少每1-2个月同毕业生流动党员联系一次, 通知毕业生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 对于有条件回学校的, 应要求他们定期回校参加党内生活;对于返校困难的, 可通过短信、QQ、电子邮件等方式组织他们进行学习, 确保教育管理落到实处。每学期由学校党委组织部或各二级学院党组织召开一次联系人会议, 听取工作汇报, 及时掌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状况, 对已经找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督促, 促使他们尽快转出党员组织关系。

高校党组织还要认真落实并执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 离校前要给毕业生流动党员开具《流动党员活动证》, 使其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所在地方和单位组织的党的活动, 确保每个党员无论流动到哪里, 都能够认真履行党员义务, 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正确行使党员权利。

(四) 提高党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作为高校党务工作者, 应当及时学习业务知识, 认真做好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递工作, 准确无误地开具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 组织部门要加强对具体办事人员的业务培训, 将党的精神和办事规则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五) 以人为本地对待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的转接工作

在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中, 高校要以以人为本的观念, 提高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对于部分未就业学生, 不强制转出组织关系;各基层党组织对毕业生党员要耐心解答、说明组织关系的重要性, 以免接转失误, 只有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 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才会顺利进行。

总之, 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任务繁重且手续复杂, 但十分重要。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管理工作任务重、难度大。作为高校的党务工作者, 我们应该提高认识、措施得力, 积极探索毕业生党员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 保证每名毕业生党员都能够妥善处理好党员组织关系。

参考文献

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论文 篇11

【关键词】毕业生 党员教育 微型党课 三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6-02

长期以来,高校党组织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为大学生党员教育与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与促进。然而,随着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党员与党组织的不断增多,大学生学习节奏加快,学习任务增加,尤其是毕业生党员面临活动时间相对难集中,升学、就业压力沉重等特点,再加上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思维活跃、轻理论重实践等客观原因,近年来,“三会一课”制度执行力度与开展质量不尽人意,从而影响党员教育与培养的质量。

在此背景下,我们以毕业生党员学习、生活特点为基础,以提升党员培养教育效果和促进大学生党员适应社会为目标,探索创新一种更加灵活、直观、生动、有效的党组织教育活动形式——微型党课。所谓“微型党课”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般15-20分钟),运用小的事例或实践来阐述、宣讲大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启迪并产生共鸣的一种新的党课形式。它有别于传统的单一的领导专家报告形式,让更多的党员走上讲台,用不长的时间,围绕一个主题,强调情景互动——所谓的情景,就是通过多种手段,包括实物、图片、视频、场景、讲述等,为党课创设所需的上课环境;所谓互动,就是不仅主讲人在上课,主持人、听课者都要主动参与到党课中来,共同思考、共同感受、共同教育、共同提高,通过这种比较灵活而又直观的方式开展党课教育,参与面广、感染力强、短小精悍、简便易行。

一、毕业生党员的特点

与普通大学生党员相比,毕业生党员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政治上相对成熟。经过将近4年的大学生生活,再加上具备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与低年级大学生党员相比,毕业生党员具备较为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毕业生党员在低年级学生中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引领作用。由于相似的成长经历和相近的专业背景,毕业生尤其是党员群体在低年级学生中往往起到榜样和引领的作用,向师兄师姐请教,是很多低年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的重要选项。三是毕业生党员时间相对难集中。由于毕业实习、就业实习等因素,很多毕业生不再固定在学校住宿和生活。因此,集中毕业生开展党课教育不论是在时长还是在频率都难于保证。四是毕业生党员面临沉重的就业和升学压力。与低年级学生相比,毕业生除了完成学业,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考虑升学和就业的问题,其他事情则显得相对次要。

二、毕业生“微型党课”的主要特点

1.把党委统一部署与各党支部实际相结合,突出了“灵活化”

时间灵活。在教育时间上强调“短”,力求“短小精悍”,一次一个主题,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灵活。毕业生党支部要按照上级党组织统一制定的学习重点,确定主题。党支部委员在学习提纲的基础上,召开会议讨论确定主讲党员及授课内容,学习内容不拘一格,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学生成长成才、社会热点焦点、校园文化等等。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的五点要求”,“改进教风学风,促进学生高素质培养,高质量就业”、“梦想与创业”、“致我们正在绽放的青春”等。“微型党课”用时少,举办灵活,学习主题能够更加与时俱进,更加细化。

形式灵活。通过人人参与、红色经典诵读、演讲、视频、网络会议、访谈、舞台剧等多种形式,表达对党课主题的深刻理解,坚持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宣讲党的理论政策,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

2.把党员教育与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相结合,突出“大众化”

一方面是微型党课人人参与、注重互动的大众化,让尽可能多的党员走上讲台,以主体身份而不是听众身份参与党课教育活动。二是毕业生尤其是毕业生党员群体在大学生中间有较高的影响力和较强的导向作用,结合微型党课灵活化的特点,可以把毕业生党课与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和党建带团建结合起来,比如选取一些经典诵读、演讲、舞台剧等可视性、教育性较强的微型党课,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和低年级同学观摩学习,通过毕业生党员的言传身教,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作用。

3.将传统的讲课形式与新媒体形式相结合,突出“信息化”

为增加微型党课的生动性、说服力和影响力,可以通过网络党课、创建微型党课主题教育网络资源库、“微博”直播、“微信”推送、手机APP等形式,进一步适应信息时代发展,丰富宣传教育形式,扩宽教育阵地。

三、毕业生“微型党课”的三个教学阶段

1.教学准备阶段

毕业生党支部按照上级党组织明确的学习重点,制定“微型党课”教学计划,确定党课课题。支部党员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各自授课课题,并结合所选课题向党支部提交授课提纲。党支部在审核党员授课提纲的基础上,按照“微型党课”的教学安排,明确党课的主题及主讲党员。正式授课前,党员要围绕讲课主题,撰写活动方案并上报上级党组织把关。

2.集中授课阶段

微型党课要突出“讲、议”相结合的特点。主讲党员要围绕主题,采取案例教学为主的形式,进行入情入理、重点突出的讲解。其他成员要结合讲解内容进行深入讨论,既可以围绕讲课主题发表见解,也可以针对讲授方式提出意见建议。微型党课的主持人,要点明主题、引导发言、组织讨论并做出小结,充分调动每名党员的积极性,通过深入交流互动,使所有党员共同学习提高。

3.总结提升阶段

每次“微型党课”结束后,党支部都要根据党课开展情况进行认真的研究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有针对性的改进。同时,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努力进行创新,利用新媒体宣传经验,让更多的人学习我们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例如,微型党课可以进行“微博微信”直播,微型党课学习内容或过程,要进行微博微信发布,同时,每个党员参加微型党课后,都要及时在微博微信中进行评论,向大家汇报学习体会,同时,要有专人对所有党员的微总结进行再点评、再总结,形成良性互动。

四、开展微型党课的功效

1.使党员从听者变为教者、学者,这种“倒逼”机制,促使党员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刻苦钻研,营造了党员自觉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氛围,形成了人人参与党课的良好氛围,带动形成了“团队学习”的格局。

2.基本构建了微型党课的开展实施模式。从党课准备,到课程实施,再到后期总结,都有具体的规定与要求,同时又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基本形成了“规定工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新意”的微型党课布局。

3.党支部战斗堡垒与党员的党性修养不断增强,党员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全体党员参与微型党课,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党员的学习动力与潜力。

4.党员教育阵地进一步加强。在加强传统党团活动室建设的基础上,在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都设置了微型党课专栏,方便党员进行学习交流,构建了“三微一体”的党员教育新媒体矩阵。

5.为促进党员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形式的教育保障。微型党课系列活动的开展,在贴近毕业生需求,锻造学生党性的同时与实际相结合,将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和创业梦想融入微型党课教育中,从提高党员素质方面推动党员毕业生实现就业创业梦。

参考文献:

[1]王传波.“微型党课”创新基层党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11):53

[2]中国浙江省委宣传部.微型党课[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序言

作者简介:

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论文 篇12

关键词: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思考

随着各地高校扩大招生, 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毕业生就业由原来的国家分配到现在的双向选择,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观念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流动也日趋频繁。如何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 使他们在流动期间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学习,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一、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界定

1. 流动党员的定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06年6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 其中明确指出:“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 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1]流动党员会主动与组织关系归属地党组织保持联系、定期缴纳党费、过组织生活, 无须转移党员组织关系。

2.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涵义

一些毕业生党员离校时因一时没有找到工作等原因会将党员组织关系暂时保留在学校, 他们会在一定时间内找到单位或党组织, 而转走组织关系。也就是说, 学校只是这些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的暂时保留地。

二、目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调研中了解到, 很多高校都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是收效甚微, 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毕业生流动党员情况掌握困难

不少毕业生流动党员毕业后就远走他乡, 没有把联系方式和去向等信息留下, 学校不能随时和他们联系, 很难全面地、准确地掌握他们的真实情况。

2. 毕业生流动党员履行义务困难

一些毕业生流动党员不主动和学校联系, 不主动汇报在外情况, 不自觉参加党员组织生活, 甚至都不能主动交纳党费, 对党员身份放任自流。

3. 毕业生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困难

一些毕业生流动党员的身份意识、宗旨观念意识不强, 在工作和生活中没有体现出正面带动作用,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很难发挥。

4. 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体制不健全

管理体制不健全, 不能与时俱进地做好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 没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三、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具体措施

面对目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发挥党组织优势, 利用有力资源, 加强教育和管理, 促进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

1. 增强党性观念, 做好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工作

大学生党员一般在大三、大四阶段加入党组织, 因为党龄短, 有些党员的党性意识较为薄弱, 有些党员还有一定程度的“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倾向, 因此, 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必不可少。毕业前的教育要以增强党员意识、树立党员形象、明确组织关系接转程序、清楚延误接转所致后果、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等为主要内容, 以专题学习讨论为途径, 强化党组织观念。离校后的跟踪教育要以树立就业观念、强化政治意识、落实组织关系、报告发展动态、正常缴纳党费、按期参加党员组织生活等为主要内容, 不断巩固在校期间的教育, 为以后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奠定基础。[2]

2. 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机构和机制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八条规定:每个党员, 不论职务高低, 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 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3]

根据此规定, 高校要成立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毕业生流动党员人数较多时, 可在各二级学院直属党组织下成立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毕业生流动党员人数较少时, 可将其编入在校生党支部, 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党小组。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或党小组要编制毕业生流动党员名册, 对其入党时间、转正时间、联系方式、现工作地或居住地等情况建立专门档案。

建立联系人制度, 联系人由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或党小组组长担任, 至少每1-2个月同毕业生流动党员联系一次, 通知毕业生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 对于有条件回学校的, 应要求他们定期回校参加党内生活;对于返校困难的, 可通过短信、QQ、电子邮件等方式组织他们进行学习, 确保教育管理落到实处。

高校党组织还要认真落实并执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 离校前要给毕业生流动党员开具《流动党员活动证》, 使其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所在地方和单位组织的党的活动, 确保每个党员无论流动到哪里, 都能够认真履行党员义务, 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正确行使党员权利。

3. 分类指导帮助, 规范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日常管理

高校党组织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 提供针对性的管理, 以促进他们在流动期间更早地融入社会。对考研、录用等结果暂不确定的流动党员, 学校党组织可利用暑假时间为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手续;对找到工作单位后没有时间回校转接组织关系者, 由其本人委托他人代为办理并负责安全寄达;对不知道中转单位党组织者, 学校党委组织部门应帮助联系, 并加以明确;对毕业生流动党员中的预备党员, 在其所在党支部继续考察, 并按照程序为其转正, 等等。这种分类指导帮助, 会有效促进高校组织关系管理工作健康开展, 更会有力促进毕业生党员在新的岗位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4. 利用网络资源, 构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网络

计算机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 会日趋实现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目前高校正在使用“中国共产党基本信息管理系统2005”, 可利用此系统实现联网, 网上登记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具体信息、联系方式及现在工作地或居住地址等, 有条件的还可建立网上党支部, 毕业生流动党员也可利用联网的信息网络过组织生活、缴纳党费、汇报思想、接受教育, 这样既解决了毕业生流动党员过组织生活的不便, 又使各级党组织能够全面了解党员的基本情况, 便于教育、管理和监督。

5. 加强校地联系, 促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递

高校要加强与毕业生流动党员个人及其所在单位或地方党组织的联系与沟通。可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就业观进行正确引导;也可与其所在单位沟通, 督促党员组织关系的接收;也可与地方人事管理部门联系, 寻找就业出路。解决了毕业生流动党员在实际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才会使他们尽快找到接收单位, 从而转出党员组织关系。

总之, 新形势下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任务繁重且手续复杂, 但意义深远。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任务重、难度大。作为高校的党务工作者, 我们应该提高认识、措施得力, 积极探索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 保证每名毕业生党员都能够妥善处理好党员组织关系转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06-06-29, (2) 。

[2]刘汉柏, 陈轶群, 高校毕业生“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难点和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9, (13) :30。

上一篇:焊接安全操作下一篇:进阶媒资系统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