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在家庭教育中的三大作用

2024-05-20

祖辈在家庭教育中的三大作用(精选9篇)

祖辈在家庭教育中的三大作用 篇1

祖辈在家庭教育中的三大作用

一、示范作用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是家庭教育成功的法宝。祖辈的一举一动就像无声的语言,都是榜样的力量,对子辈和孙辈起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在如何养育孩子方面,老人可以给子女作示范。江西有个叫宁铂的孩子,才智出众,14岁就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宁铂少年有为,与奶奶的教育示范有关。宁铂小时候喜欢听故事,奶奶就是用讲故事的方法哄孩子睡觉的。宁铂有个特点,就是对好听的故事百听不厌,讲过一遍还要再讲。奶奶总是有求必应,不厌其烦。宁铂听了故事还要提问题,诸如月亮上还有谁呀,星星为什么一闪闪的呀,等等,总有提不完的问题。奶奶也从不嫌烦,尽其所知给予适当的回答。家里的其他人也像奶奶那样耐心回答宁铂的提问,使他的好奇心不断发展。他六七岁时就读医书,八九岁时就学天文,终于成为当时我国最年轻的大学生。由此可见,隔代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倘若没有奶奶对宁铂的不厌其烦的教诲,他是不会成为中国的“少年天才”的。

二、指导作用

祖辈可以将自己的教育经验和知识,提供给子女,让子女再去教育第三代。当然,过去的经验要进行分析,但其中大量的经验,仍然是适用于今天的,比如晚辈对长辈应有礼貌,要求孩子生活自理,吃穿不必太讲究,等等。所以,祖辈的经验是十分有用的,完全能够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是指导下一代健康成长,成为承袭中国优良传统的接班人。

三、协调作用

子女教育孩子时,难免会由于教育不当引发父子矛盾、母女矛盾或夫妻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祖辈的出面就十分重要。

祖辈在家庭教育中的三大作用 篇2

一、根源探寻——弄清五个基本问题

1. 家庭的职业类别。

家庭的职业类别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客观指标。由于家长的职业不同, 使得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都会受不同程度的影响, 由此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学习条件、学习气氛;不同职业类别的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自觉程度和教育方式均存在差别。家长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对子女都是有一定影响的。

2. 家长的文化程度。

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子女学习成绩和品行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家长文化程度高, 就能主动指导子女学习, 中等文化程度的家长对子女的思想教育和学习成绩也能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对于初等文化程度的家长来说, 往往由于自身无力指导, 而只能听任自便, 并且我们在现实中发现, 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道德水准与学生品德面貌存在着极高的关联性。

3. 家庭的经济状况。

如果家庭比较贫困, 生活水准在温饱线以下, 就不能为子女提供正常的学习条件, 这将严重影响着对子女的教育和其身心发展。相反, 过于优裕的家庭条件也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不利因素, 容易使其只知享受, 不知努力。

4. 家庭的自然结构。

常态结构家庭的子女一般可健康发展, 这里主要对非常态家庭情况加以了解。一是离异家庭, 二是缺损家庭, 三是收养家庭。由于突然遭遇家庭变故, 使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 变成单亲家庭, 造成生活上的强烈反差, 使孩子的心灵受创, 无法适应外部环境, 产生心理障碍。这些非常态家庭可能对正在成长中的高中生学习生活形成强大的精神负担, 一旦引导不得法, 他们就会自暴自弃, 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 等醒悟过来已是后悔莫及。

5. 家教状况。

家长对孩子是溺爱放任、粗暴严厉还是不问不闻, 教育内容与方式是否恰当等。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 有些家长忙着赚钱, 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或者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 宽严失度;还有一部分家长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 忽视对子女的道德规范和学习生活进行关心、教育和指导, 最终导致孩子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与不学都无所谓, 久而久之就使孩子思想认识产生偏差, 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性。

了解以上五个基本问题可以用问卷调查, 也可以在谈话中完成。教师了解到的这些情况, 可以为制订教育措施提供详细的依据, 使教育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二、策略方法

1. 分门别类、科学指导。

家庭、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两个最重要的场所。作为家长, 很想知道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同样, 班主任也想知道学生在家里的某些情况。班主任要把与家长的沟通纳入学校工作计划, 把与家长的结合作为整体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所有学生的家庭分门别类, 指导家庭教育。

对文化程度较高处于工薪阶层的家庭最好建立联系卡, 定时互通情况;对经济困难的家庭最好申请政府补贴, 以及学校助学金, 也要求学生家长或个人通过勤劳致富解决孩子的基本生活问题。当家庭经济状况高于适中水平时, 提醒家长在为其子女提供生活条件方面给予必要的节制, 同时为之创设必要的劳动和服务的机会……无论遇到哪种情况的学生和家长, 教师都要创设各种条件, 使学生的身心最大可能地得到健康发展。

2. 指导家长要会爱子女。

家长爱子女天经地义, 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必须使家长明白:爱的缺乏或爱的过度, 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家长对子女的爱必须有理智, 有分寸。只有这样, 爱才能转变成为对子女伟大的教育力量, 才能发挥爱特有的教育功效。班主任在平时多和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把学生心声反馈给家长。理解孩子, 这是优秀家长必备的心理素质。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 会给家长的心灵以极大的触动, 指导家长让他们知道该怎样爱孩子, 使其自觉改正一些不恰当的家教方式。我总结了八个字:爱而不宠, 爱的平衡。

3. 指导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适中。

要让每个家长都知道孩子走向社会, 成为普通人的居多, 是小草就让其点缀大地, 是大树就让其成为栋梁。如果脱离子女的实际水平, 一味追求高水平, 不仅会让孩子压力过大, 无所适从, 还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因为他不管怎样努力, 都达不到家长的期望水平, 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4. 指导家长学习身边优秀的家教经验。

一些优秀家长的家教经验是最生动的教材, 最易为其他家长学习仿效, 因此, 班主任可以帮助这些家长总结经验, 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 搭建平台, 请这些家长介绍其优秀的家教经验, 以指导其他家长进行学习, 借鉴。

幼儿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游戏

【中图分类号】G78

所谓的游戏指一种活动,供幼儿玩耍,幼儿所处年龄段决定了其对游戏的热爱,有的甚至出现痴迷游戏的地步,总而言之,幼儿的生活就是游戏。幼儿为什么如此热爱游戏?处于幼儿年龄段的孩子,在语言和动作发展的驱动下,他们慢慢能够听懂人们的言语,慢慢学会发音,贮备一定的语言知识,自己的基本想法也能用语言表达;就行为而言,幼儿初步学会基本动作,具有攀爬、跳跃等能力,这些都促进其生活范围的拓展。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独立意识进一步强化,最重要的为由于幼儿迫切的想要参加社会实践,但是其和从事这些工作所需的经验存在一定的矛盾,上述种种因素都决定了幼儿的主要活动为游戏,但是正是在游戏的帮助下,幼儿不断成长。

一、幼儿游戏的作用

1、游戏是保障幼儿在生理上健康发展的活动形式

在游戏里,幼儿需要用各种动作做辅助,所以,锻炼了身体的各个部位,如肌肉、感官、骨骼等,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2、借助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幼儿智力发展的驱动力为游戏,其会严重影响幼儿智力的发展。在游戏的帮助下,幼儿开始走出自己认识的世界,重新认识客观世界,了解各个事物的内在联系,全面发展其技能、知识和能力。

幼儿学习知识的主要方式为游戏。通过使用游戏材料,幼儿完成游戏,学习到世界上存在的知识、概念,明确事物的形状、颜色、温度、感觉等,让幼儿的感受力和直觉能力有效提升;通过游戏促进幼儿思考:玩什么游戏、怎么玩、通过什么玩等都是幼儿在玩游戏中必须分析的问题,这有利于幼儿判断力、推理、总结等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通过游戏,幼儿会遇到各种问题,他们有亲身的体会,寻找最佳的解决措施,提升幼儿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幼儿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玩游戏,他需要和玩伴交流自己的看法、商量玩法,甚至玩伴之间会出现争执,这有利于幼儿词汇量的提升,深化理解词汇,锻炼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3、游戏对儿童个性品质的培养极为有利

游戏角色的不同幼儿担当的角色也不尽相同,为了完成游戏设定的任务,幼儿需要在游戏规则下开展游戏,不仅要克制自己更要坚持不懈,提升幼儿决心、毅力和耐心。游戏过程激昂的情绪让幼儿精神放松,进一步降低幼儿对世界抱有的紧张、惧怕情绪,让幼儿心理压力降低。在游戏的帮助下,幼儿会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让幼儿认识自己的同时更认识他人,了解自我为中心的做法会为他人带来的不良后果,让幼儿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能够换位思考,尤其是以针对性格孤僻,不愿意讲话的孩子,游戏就是一座通往活跃、自信的桥梁。在家庭中,幼儿和成员一起做游戏,会学得一些和人交往的技能、技巧。研究发现,在家庭中和家长很少交流,极少一起做游戏的孩子,在幼儿园中和其他幼儿交往的过程中显得比较拘束,手足无措,一时难以适应集体活动。因此,在家庭中,父母要和幼儿一起做其喜欢的事情,这有利于增进交流,深化感情,在此举措的帮助下,让幼儿的多种需要得到满足,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家庭教育中对幼儿游戏存在的错误认识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都知道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莫大的好处,但是现实社会中很多家庭存在错误的认识。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成就显赫,他们认为早打学习基础要比晚打学习基础要好,于是要想方设法让幼儿学习、识字、背古诗词等,更有甚者强迫幼儿学习自己无法理解的抽象概念;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游戏浪费幼儿的时间且毫无意义,于是给幼儿布置作业,让幼儿做本不是其年龄段该做的事;一些家长为了保证室内干净、整洁,不让幼儿在地上摆放玩具,要求幼儿固定在一个地方玩游戏;

三、让幼儿在家庭游戏中获得发展

1、家长应该给甜儿提供丰富多彩曲玩具和充分的游戏空间

允许幼儿在室内自由拆卸玩具,让玩具成为幼儿的玩伴,成为了解世界的窗口。家长在购买玩具的时候应该选择具有多种玩法的玩具,这能够让幼儿在玩的时候手、脑并用,不断开拓自己的思想,对其创造才能加以锻炼。

2、家长要有意识地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幼儿开展游戏的源泉为知识,实际经验是幼儿建立游戏的基础。幼儿通过游戏积累的经验让其游戏开展更加丰富多彩。一般而言,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其游戏水平成正比。家长通过故事、图片、电视等方式让幼儿的知识面进一步拓展。作为家长,应该多带幼儿做游戏,让幼儿了解生活的环境,强化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形成生活印象,通过多种锻炼措施,最终学会建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3、家长参与幼儿的游戏,并对游戏绐予良好的指导

在幼儿玩游戏的时候,家长应该积极的参与其中,和幼儿一起游戏或者给幼儿示范游戏,同时在游戏过程中,家长应该以幼儿的意愿进行,尊重其选择。幼儿也有和自己适应的需要和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变得更加愉快和自由,给予幼儿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游戏的同时,家长要对幼儿新的想法加以尊重,允许幼儿自己探索、创造,切忌不要在幼儿身上强加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始终保障幼儿游戏的积极性;游戏中,家长要有时机意识,在恰当的时候提出自己的见解,向幼儿提出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的想象力更丰富。如果出现幼儿游戏遇到阻碍的情况,家长要提出恰当的建议,帮助幼儿顺利完成游戏。有时,家长的建议会让幼儿的游戏内容和情节更加丰富和有意义。一般来讲,幼儿的游戏反应现实的创造力,但是由于幼儿缺乏知识经验,没有较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行游戏的时候,会出现和现实生活相冲突的情况,此时作为幼儿的家长应该及时指出幼儿在行为和思想上存在的错误,让幼儿的思维朝着正常的趋势发展,保障幼儿在健康的环境下顺利成长。不仅如此,家长应该及时干涉幼儿无益甚至有害的自发游戏,在萌芽状态就应该消灭,并对幼儿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提升。完成游戏后,家长要指导幼儿自己动手整理玩具,让幼儿在享受游戏成果的同时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知道幼儿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第一任教师是父母,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怎样做游戏,家长怎样指导幼儿的游戏,对幼儿今后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对幼儿家庭游戏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科学的指导幼儿游戏。幼儿早期家庭教育中,应该尽力启迪幼儿,让其在和谐、健康的环境下茁壮成长,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玉路,李新影.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及性别差异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 2015(12)

祖辈在家庭教育中的三大作用 篇4

镜泊乡中心小学 马延奎

选题背景:

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发展,不要只是要求学生考高分,更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作好准备。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学校教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在家庭教育中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更是重要的。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氛围对于身心均未成熟的孩子的成长有决定性作用

可是现在在很多家长心中,总是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家长和家庭没有多大关系,为了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选择了《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这个主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论阐述与实例分析,使家长了解什么是家庭氛围,认识到家庭氛围与孩子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

2、通过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了解,找出目前我校学生家庭氛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使家长了解如何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并能自觉执行。

活动过程:

活动一:引入主题(通过美国的一个案例让家长讨论得出结论,从而引入本次活动的主题)

听了上面的案例各位家长有什么看法?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请几们家长们说一说,然后课件出示结论,从结论引入主题)

结论:人的未来发展成功与否不是取决于血统,而是取决于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

活动二:讲解什么是家庭氛围及家庭的分类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组成的人、物、精神等方面给予人某种强烈的感觉或印象。家庭氛围有物质的、精神的,有显性的、隐性的。环境、氛家庭氛围重要性:围本身就是教育,教育必须要重视在一定环境与氛围中进行。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氛围对于身心均未成熟的孩子的成长有决定性作用。

1、环境氛围:

这里指家庭周围环境(包括邻里关系、居住生活区风气乃至社区的文化层次、居民的职业状况等等)与内部居住环境对子女的影响。这在这里举“孟母三迁”的例子(放动画片让家长们观看后讨论明白了什么?)

教师小结:“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一个传颂了数千年的历史典

故反映了国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信服环境能影响人。“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古训如同“孟母三迁”一样告诉着人们:拥有

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将是多么重要!我们虽然没有条件总是搬家,但给孩子尽可能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

2、情感氛围:

指家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气氛,是一种精神环境。家庭的组成、结构,家庭人员的意识、作风、气氛和情调都是隐性的家庭环境,对孩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举一些研究数据来说明)

3、父母人格氛围:

这里指父母的言行举止、性格、气质能力对孩子的影响。(举“岳母刺字”的例子:来说明。)

老师小结:“岳母刺字”的故事至今仍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发展孩子的很好的性格,促进孩子的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当今改革班人,我们更应该从小抓起,努力把子女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4、文化氛围:

父母的文化素养直接营造着家庭的文化环境,父母对知识渴求的欲望也影响着孩子对知识的追求。

文化氛围指的是家庭成员对政治时事、文学艺术、科学艺术、体育运动和其他业余爱好领域的关心和他们经常从事的有关的学习、探索、鉴赏、享乐活动以及他们活动时的心态。

(举一些实验调查数据来说明文化氛围重要性)

活动三:目前我校学生家庭氛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于溺爱孩子

2、忙于自己的农活而对孩子放任自流

3、家长望子成龙,但又不掌握教子成龙的方法。

4、家庭结构破损给孩子心理带来压力和创伤。

(简单的举些实例来进行说明)

活动四:怎样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一)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尊重、理解、信任孩子:

(四)营造言传身教的氛围:

(每种方式都简单谈怎么样去具体做,并结合我们农村实际情况来进行辅导。)

活动四:家长畅谈学习感受,交流创造家庭教育氛围的经验。活动五:解答家长提出的疑问。

《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设计

镜泊乡中心小学

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烦恼 篇5

1、无法申辩

爸妈最忌的事就是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孩子最怕的情形是:没有申诉的机会,若执意申辩,就被视为顶嘴犯上,必遭严惩。这是封建家长制的典型表现,是平等、民主精神的反面,害莫大焉!试想,假如孩子已经习惯了适应不公,假如孩子除了寻求许可就再也没有什么自己的主意,我们挚爱的孩子将如何面对他们的生活呢?培养一个理性并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孩子远比保住大人的面子重要。

2、家庭不和

大人不懂得得谦让,经常互相责怪。其实,无论是父母吵架,还是父母和老人不和,对于孩子来讲都是心理上的电闪雷鸣、雨雪交加,但苦于自己年龄尚小,无能为力,只好躲在角落里暗自抽泣。和谐的家庭气氛对于孩子的成长,就像充足的阳光和水分。父母的关系就是孩子的天气,孩子的心灵还很稚嫩,恶劣的天气不仅妨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往往还会留下终生的心理阴影。构建温馨、互爱的家庭,是父母对孩子应尽的责任。

3、父母品行

老师刚讲了语言美,回家就听到大人骂街;课堂上刚受了公德教育,爸妈就乱扔垃圾、捡钱不交公。

文明的进步,使孩子在公德和修养方面起点比父母高,那就让我们放下家长的架子,向孩子学习吧,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和趋势,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事实上,我们需要向孩子学习的还多着呢。

4、爸妈不陪自己玩

童年的孩子最喜欢一家人在一起游戏,遗憾的是,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大人们有自己的世界和娱乐方式,在中国,陪孩子玩历来被认为可有可无。

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游戏,看着孩子一天天变化、长大,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等孩子进入了青春期或者年龄更大些,这样的机会就少了,还是趁现在多多享受天赐的快乐吧。爸爸们可别认为和老婆孩子在一起没面子,这是封建大男子主义的.糟粕,文明程度越高的社会和阶层,越重视和家人的相处。

5、父母的不良嗜好或习惯

烟雾缭绕、酒气熏天、麻将声声,不良习惯的另一面就是不良性格,大人酒喝多了,麻将输了,最后遭殃的却是自己。不良嗜好,不仅带给家人烦恼,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身体危害极大。不管那个习惯持续了多少年,还是咬咬牙戒了吧,没有改不了的习惯,只有不想改的人!

6、父母包办

无论是穿衣服、时间安排,还是交朋友、选报兴趣班,都不能自己做主。大人的解释永远是:小孩子懂什么,这都是为你好。

父母包办的现象在中国十分普遍,要么是父母放心不下,要么是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确而重要的,其实,即便孩子再小,也是一个人,他们的兴趣和感受需要尊重,他们应该有一定范围内的自主权,只有给他们自己做主的机会,他们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才不至于毫无主见。对于交朋友,我们应该给他们原则性的指导,但是最好不要具体的干涉,其实,什么样的朋友有什么样的好处,学习不好的朋友可能胆子大、脑子活,也可以丰富孩子的性格,我们成年人不也是什么朋友都要有吗?

7、语言伤害

大人口不择言,殊不知“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你不是孩子,就永远不能体会到被父母责骂、贬低的滋味。

即使是面对自己的孩子,说话也不要毫无选择,孩子年龄越小,他们对于父母的评价就越依赖,消极的评价、恶劣的情绪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其实,同样一句话,有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说,善意和鼓励的角度,比指责和贬低更能发挥积极的效果。

8、没有隐私

日记被看、书包被翻是家常便饭,为了完全监控我们,父母大人逢强智取,遇弱强攻,还美其名曰:上级审查。

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父母怕她谈恋爱走弯路,形影不离,没收了手机,上学放学父母轮流护送,孩子回家就被锁在房间里,女孩为此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要给大人一点“颜色”看,结果就是在父母看管最严的时候,女孩怀了孕。记者采访时,女孩说:“手机上交,我可以借同学的,我有家里的钥匙,他到了我家楼下,电话打给我,我就从窗口把钥匙丢下去,他到我家开门,然后我就出去了。父母把我反锁在家里根本没效果。他们越这么‘关押’我,我就要给他们点颜色看,我怀孕就是给他们的‘颜色’,是他们‘逼’出来的。”这是现实中一个让人十分痛心的真实故事。且不说这种方式对孩子的不尊重,就事情本身而言,看管和监控,不仅无效而且是危险的,所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那么,不监控,怎么办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孩子合理的态度和价值观,简而言之,父母能做的是教会孩子选择,而不是监控、替代和强迫孩子选择。

9、被怀疑冤枉

考试、作文得了高分被怀疑抄的;花瓶碎了,钱少了,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哭了,被认为是自己干的;自己出于好心做一件好事,做砸了,或者还没做完,就被误以为淘气狠批一顿。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即使孩子淘气、不懂事、有“前科”,我们在弄清真相之前,也应该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要轻易兴师问罪,被冤枉的滋味可不好受,这样的行为是对孩子极大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想想我们被朋友或者领导怀疑和冤枉的滋味,我们就知道孩子内心多苦恼了。

10、父母失信

许诺的事情不认账或者大打折扣或者无限期拖延,甭管自己多盼望,盼了多久。

父母的失信两个明显的消极影响:其一,父母的威信大打折扣,而父母的威信是教育的基础;其二,父母的失信行为给孩子树立了消极榜样,你说话不算数,很难要求和指望孩子说话算数,只要你无法完全监控,孩子随时存在失信的可能。

11、不被尊重

建的模型被扔掉,贴的墙画被撕烂,养的小动物被送人或吃掉。自己做了糗事,父母逢人便讲。

父母不被尊重,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自己小时候也没有受到父母的尊重。不懂得维护孩子自尊心的父母是最失败的父母。

12、学习·考试

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没有应有的童年自由和乐趣;考得好了怕自己骄傲,考不好“今夜有暴风雪”。

父母对孩子优异成绩的渴望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如何才能真正帮上孩子,事实上,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督促,并没有起到效果,吃力不讨好。

13、缺乏宽容与理解

孩子还小,思维能力和身体能力都不成熟,很多时候犯错、闯祸远非孩子本意,但是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宽容和理解。

谈亲子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篇6

幼儿早期亲子教育是二十世纪末期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强调父母、孩子在平等的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双方互动,涵盖了父母教育和子女教育两方面。它是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就亲子教育的重要性做一简要分析。

一、亲子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1、亲子教育的概念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护基础的教育。是看护人与幼儿之间的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所以;亲子教育;是以爱护幼儿身心健康、潜能开发、性格培养、习惯养成为目标,同时提高幼儿整体综合素质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具体地说,亲子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针对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协调而进行对父母的培训与提升,使父母和孩子能够更好的沟通;亲子教育;与一般意义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及;儿童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以脑科学发展为基础,推行从0岁开始教育的观念,打破是以往那种幼儿(0至3岁)只要吃的饱、吃得好的养育观念,强调全程教育、全程发展,形成早期性格和各种能力、习惯。

2、亲子教育的意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计划生育的普遍推行,家庭对后代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倾注了关怀与重视,特别是对O 一3 岁婴幼儿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应给予特殊的关怀和教育。但在这一最关键时期,父母最缺乏经验,时常处于慌乱之中:我的孩子是不是说话晚了?他为什么老撕东西?这些惶恐伴随着孩子的每一个变化。许多家长不知道婴幼儿在发展中存在;敏感期;,他们对婴幼儿由躺在床上,逐渐能够翻身、爬行、坐、站、走,其动作、语言、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时时都有惊喜,但又感到困惑,觉得在育儿实践中缺乏必要的对婴幼儿的了解;孩子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面对;如何针对孩子的情况因材施教,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这个问题,90 %的家长承认自己煞费苦心却仍找不到正确答案,而社会又缺乏对婴幼儿教育的指导。而实施亲子教育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亲子教育;使得家庭教育的内涵深化和发展,亲子教育将父母权威管教为主转变为以关注发展和引导为主;由单一的家长角色转为医生、护士、教师、朋友等多角色;由一味训斥转为参与交往中给予子女以关怀、发展和教育,为人格完美奠定基础;亲子教育;采用现代育儿的最新理念,传播正确的育儿观,传授家庭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指导家长和孩子开展有情趣的、有实效的亲子游戏活动,使广大家长逐步接受现代育儿的科学理念,掌握现代育儿的科学方法和技巧,促进了儿童的主动发展,建立起融洽的亲子关系。实践证明;亲子教育;是年轻家长接受成人继续教育的一种良好形式,由于教育内容和指导方式配合在开开心心的游戏活动和平平常常的生活中,能使家长切身地感受和理解亲子教育的特殊意义;

二、亲子教育重要性的体现:

1、对孩子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指导亲子游戏实现对孩子的教育。婴幼儿所需要的最重要的经验来自与那些有接触价值的成人、同伴和年龄较大的儿童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所提供的与婴幼儿年龄和水平相适应的活动。因此,与人交往,尤其是与更具知识的成人的关系是婴幼儿保教的关键、基石和核心。由此可见亲子依恋对婴幼儿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恋是婴幼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感情联结。亲子依恋即儿童对父母持久而强烈的情感联结,是亲子关系稳定的标志。亲子依恋是在亲子互动中形成的,而亲子互动最重要的形式便是亲子游戏。游戏是亲子交往的良好方式,亲子游戏是0 一3 岁亲子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亲子游戏可以有效地满足婴幼儿的各种需要。

首先,亲子游戏可以满足婴幼儿的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亲子游戏是以亲子间的情感联系为基础的,在游戏中,父母与孩子围绕着共同的游戏主题,通过语言、手势、表情、动作等符号进行面对面的近距离的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是以融洽和喜爱为媒介的,它一方面给父母和孩子带来更大的“满意度”,为缩短交往双方的心理距离、强化相互影响的效果创造了有利氛围;另一方面消除了交往双方的情绪紧张性,尤其是能解除地位相对较低的婴幼儿一方的紧张性,使得孩子在父母面前可以不受拘束。亲子游戏传导给孩子的基本信息是爱和珍视,婴幼儿通过这种游戏形成和发展与父母之间的信任与依恋关系,进而产生对父母和家庭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其次,亲子游戏可以满足婴幼儿尊重的需要。父母与孩子子以平等的玩伴关系共同参与游戏,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共同协商意见,双方保持一种彼此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同时,父母的言语、表情和行为所表现出的鼓励与支持向孩子传达了父母对他的赞许与认可,表达了父母对他的肯定,这在无形中满足了婴幼儿自我尊重和尊重别人的需要

最后,亲子游戏可以满足婴幼儿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与父母的共同游戏中,婴幼儿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当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对物体或父母产生影响时,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获得成功的喜悦,并体验到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快乐。婴幼儿的这种成就感和自主感,可以有效地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是创设群体环境发展孩子的社会性,为入园做准备。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入托的新生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分离焦虑期,尤其近些年独生子女的入托适应期明显延长,给成人和儿童都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幼教工作者为此做了种种研究,尝试如何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缩短入园的适应期,但收效不大。大多数孩子很难在短期的家园沟通中明显降低分离焦虑,迅速适应新环境、新生活。0 一3 岁亲子教育可以有效解决孩子入园焦虑问题。孩子在0 一3 岁亲子教育的活动里,在妈妈或其他亲人陪伴下,学习老师带领的活动,接触到其他同龄孩子的家长,处在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开放的环境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他人的言谈、举止、态度等都对婴幼儿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等通过活动这一媒介作用到婴幼儿身上,孩子也以自身的言行去反馈和影响他人。在这种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使婴幼儿懂得了如何与人交往,逐渐摆脱思维的自我中心化的倾向,学会适应与协调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和发展自身的社会性,由此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方式。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母亲是幼小孩子心理上的安全基地。孩子由寸步不能离开母亲到逐渐可以在看得见母亲的范围内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最后能够离开母亲独立在集体中生活。0 一3 岁亲子教育正好给孩子提供了这种适应儿童发展进程的活动。事实证明,开展过0一3 岁亲子教育的孩子非常容易适应正式的幼儿园生活。

2、对家长的教育。

集中体现在提高家长的教养能力上。

家庭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站,是儿童早期教养的主要场所。家庭教养以它的启蒙性、普遍性和影响的久远性,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0 一3 岁早期教育中,家庭对婴幼儿的发展有着更加直接、深厚的影响: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主要交往对象是家庭成员,许多外在影响要通过主要抚养人才能发挥教育价值。而且,婴幼儿通过与主要抚养人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才能获得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 一2010 年)》 指出:0 一3 岁婴幼儿家长的受指导率,应该成为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成长的;基石”是父母双手奠定的。假如能够指导父母,使父母以建设性的、更为积极与主动的态度和孩子互动,与孩子进行双向交流和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走出家教的误区,那

么整个民族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的程度必定大大提高。但是受教育意识与水平所限,家长的教育作用常常无法充分发挥;目前,0 一3 岁亲子教育,正是以促进0 一3 岁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提高主要抚养人的教养能力这个双重目标作为教育目标。亲子活动就是由教师根据婴幼儿潜能开发的原理组织活动,帮助父母及其他抚育者在与孩子一起玩玩具、做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表现其潜能,并促进潜能的发展。让父母把自己在O 一3 岁亲子教育中学到的互动方法,运用到日常家庭的亲子活动中,使日常的亲子互动成为科学育儿的过程。教育家长,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儿童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家长的素质是影响儿童成长的最重要、最具决定性的因素。0 一3 岁亲子教育中家长教育的目标定位是提高家长的教养素质、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从而让孩子受到科学的早期教育,最终实现家长孩子共同发展。0 一3 岁亲子教育涵盖了父母教育和子女教育两方面,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的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O 一3 岁亲子教育是通过亲子教师对婴幼儿的教育示范行为和问题咨询来实现这一目标的。亲子教师采取的主要是,指导孩子的活动中同时指导家长;的;双指导;模式,同时,还兼有直接支持(口头传授)和间接支持(给予书面资料、周围人的鼓励)。家长一方面通过亲自参与O 一3 岁亲子教育安排的亲子游戏活动,观摩老师的教学指导,来学习促进孩子发展的具体技能;另一方面通过问题咨询解答来提升自己的教养素养。亲子游戏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活动,它不仅对孩子有益,而且对家长也有好处。通过与孩子游戏,家长可以直接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家长在家庭教育知识、教育手段及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素质。同时,家长与孩子游戏的过程充满了欢乐,这种氛围有利于家长保持愉快的心情,促进家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同时,0 一3 岁亲子教育还可以有效地挖掘家长群体身上的教育资源。与教师一样,家长也是孩子的老师,而且是O 一3 岁孩子最可接受的老师。与教师教育相比,家长教育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方面,那就是教师掌握的是一般规律,而家长都是针对孩子发展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带着问题学习的,迫切需要拿来即用的知识技能,是非一般规律所能奏效的。于是,受家长欢迎的教育者往往是家长群体本身。家长们经常会针对自己孩子的各种问题,或者自己在教养上的一些困惑求教于其他家长,因为这些家长的孩子月龄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相同月龄孩子的家长常常会互相比较孩子的发展情况,并互相取经。他们常常会说一句话;如果能再生一个孩子我就有经验了;那些月龄大些的孩子的家长则显然比那些月龄小些的孩子的家长在有些问题上更有经验,他们甚至会比早教指导人员更加耐心、更加生动地向另一些家长传授经验。家长自身既可以做受教育者,也可以做教育者。由于家长的想法和做法容易引起其他家长的共鸣,所以也被看作是有效的教育主体资源。0 一3 岁亲子教育同时也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机会,而且通过O 一3 岁亲子教育活动,家长本身对教育的理解、心得体会也得到了提升,具备了担当教育主体的能力。对于作为教育主体的家长自身而言,这一过程本身也非常利于其反省自己的教养行为,提高自己教养孩子的专业程度。

总之,孩子需要从小就储存知识信息,构建学习的潜能,未来的学习是建立在早期学习基础之上的。家长在孩子成长的漫长过程中,要多多观察、理解、尊重孩子,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加自信,利用亲子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

营销08A吴殿峰

教师在家庭教育中的优势与劣势 篇7

好教师不一定是好家长。据统计, 在教师对子女的教育中, 大学教师的子女教育比较成功, 其次是幼儿园教师。最不成功的是中小学教师的子女教育。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 教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 虽然与其他家长有共同之处, 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1:家庭中学习氛围浓厚

教师往往是最重视阅读的一个群体, 因为其职业发展要求其必须关注阅读。在一个有着阅读氛围的家庭里, 孩子很容易受到熏陶和影响, 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孩子一般会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这对他们接受理知识并进行深入探究都是很有帮助的。

优势2:生活方式规律稳定

一般来说, 教师的生活方式稳定、规律且比较清静。这种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学习无疑是有利的, 所以在教师的孩子当中, “问题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优势3:学业辅导上的资源优势

教师是教育的内行, 可以辅导自己孩子的功课。教师长期在教育第一线, 能够抓住课程的重难点, 在学业辅导上比一般家长具有资源优势。

然而, 教师在家庭教育中, 也存在着以下劣势或误区:

1.角色混乱, 在家继续当教师

教师这一职业在学生中最具有权威性, 所以在家教育子女时, 他们也经常板着面孔, 以权威人士的姿态出现, 无法很好地进入“父母”的角色。这在家庭教育中形成一种不平等的教育环境, 容易让孩子形成逆反心理。

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有很大区别, 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孩子更看重的是亲情, 作为教师的父母如果忽略了这一点, 极易导致情感的疏离和教育的失败。有的教师一到吃饭的时候就喜欢教育孩子, 最终饭吃不好, 教育效果还不理想;还有的教师由于工作忙碌无暇顾及家庭, 有时甚至让子女觉得自己的父母爱学生胜过了爱自己, 这种奉献精神固然可佳, 但对子女的教育肯定是不利的。

教师在回家后, 应及时进行角色转换, 将工作的压力放在一边。面对子女时绝对不能用课堂上的口吻, 更不能动辄训斥和责骂孩子。要始终以父母的角色和子女交流, 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 尤其是在子女进入青春期后, 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

需要提醒的是, 女教师在家不要与丈夫争夺家庭教育的领导权。因为在家庭教育中, 男性教育的缺失对孩子的成长特别不利, 尤其是男孩子, 在以母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里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2.社交范围狭窄, 生活圈子单一

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圈相对狭窄, 对社会的接触范围也相对较小。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 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单纯。这种生存环境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已经习惯了, 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碍, 但对教师的子女而言, 尤其是对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子女, 会有很大的制约。

父母社会活动内容少, 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 孩子的视野也会相对窄小。平时的生活过于规律, 会使孩子缺乏应变能力, 一旦生活不规律就很难适应。所以, 大多数普通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个性上都显得小心谨慎, 害怕挑战性的活动和生活, 缺少敢闯敢拼的士气。

教师要改变这种状态, 一定要从自身做起, 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了解现实的不同层面, 培养孩子对社会的感知力。寒暑假, 可以带孩子外出丰富孩子的阅历, 平时也要鼓励孩子多跟不同层面的人交往, 敢于在陌生的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有益的活动和改变, 只要坚持做一两样, 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孩子处世的情怀, 增强孩子主动与人交流的愿望, 提高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心理压力大, 把坏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经对我国14个地区的168所中小学里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 结果发现有52.23%的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专家分析, 教师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是工作繁重, 心理压力大。

教师是目前我国最辛苦的职业之一, 学生安全和道德教育、学生成绩和教师评价、崇高师德和个人价值等各种矛盾, 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教师需要将不良情绪释放, 因此回家后面对子女犯下的错误, 很容易耐心全无, 情绪失控, 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 导致教育走向失败。

4.拿子女和班级中最好的学生对比

教师接触的学生较多, 很容易拿自己的孩子与那些优秀的学生相比, 对孩子实行严要求、高标准。然而, 期待越高, 失落感越强, 不但加重了教师自身的心理焦虑, 同时也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打击了孩子上进的积极性, 使其逐渐变得叛逆反抗。

父母不要给子女过多的学习压力, 应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孩子。即使孩子成绩下降, 也不要过多指责, 而应该帮助孩子找出原因, 帮助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的任务是提高孩子的素质, 帮助孩子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进而指导孩子认识自我、实现自我。

5.让孩子在自己教书的学校上学

最好别把孩子送进自己所在学校读书。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 同事不管不合适, 管深了又怕你不高兴。教师的无形照顾会使学生产生优越感, 容易掩盖缺点和不足;教师的特殊照顾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 一旦脱离这个环境就会因“失宠”而导致心理失衡。等孩子升学进入其他学校后, 没有了教师的照顾会很不适应。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干预太多, 这样不利于其独立性的培养, 还容易造成亲子矛盾。

总之, 作为教师, 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 必须把子女教育问题当作重大的人生课题来对待。要客观对待自身的工作环境, 变劣势为优势, 避免上述不良倾向, 努力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只有先成为好父母, 才能成为好教师。

祖辈在家庭教育中的三大作用 篇8

关键词:卢梭 自然主义法则 家庭 教育

让·雅克·卢梭,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教育家,其著名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开辟了儿童教育的新纪元。其主要的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爱弥儿》一书中。在这部著名的教育著作中,卢梭提出了按照认识发展过程和自然法则,对他所假定的教育对象“爱弥儿”进行教育,使其身心自由发展的“自然教育”理论,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卢梭在《爱弥儿》开头中这样写道:“我们在出生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需要的东西,全都是由教育赐予我们。”他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给我们带来了的巨大的功用。他说:“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笔者认为,根据卢梭所言,可将当今的家庭教育归为人的教育,自然的教育是我们无法左右的,但是人的教育我们是可以通过合适的手段驾驭的。

随着“421”家庭结构模式在我国的盛行,出现了一大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有着优越的家庭环境,是温室里长起来的花朵,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是残酷的,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孩子不能够脱离父母独立地去面对外界,时常经不起外界的诱惑而误入歧途走上不归之路。如何让孩子远离一切危害使其健康成长,成为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多数孩子还是学校——家庭这种单一的生活模式,学习也还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的教育模式,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1.忽视道德教育的养成

由于我国的教育资源有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现象的存在,加之我国人口数量之多等诸多原因,多数孩子依然是走独木桥考大学的途径,以此来谋求更好的生存状况。所以,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高分成为所有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这样,孩子的天性将被抹杀,取而代之的是在较小的年龄背负沉重的课业负担。家长为了让孩子考出好成绩,甚至不顾一切地接受孩子们的条件。过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书本知识上,无形之中花在德育上的时间就会少了。孩子的生活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挤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变得日趋减少。

2.存在教育方式不合理之处

目前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误区,有的家长对孩子习惯于简单粗暴的说教,而有的家庭则一味娇惯溺爱孩子。笔者认为“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比较可行,对于孩子不正确的行为应该指出,并帮其改正,如果还是屡教不改的话,是可以进行必要的惩罚的,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可以用物质奖励的方式使他更加努力,为下次成功而刻苦学习。

3.缺少平等沟通的意识

在目前的现实社会中,由于家长和孩子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身体好和学习好,就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他们没有看到,当今的社会不仅仅是学习能力的一种竞争,更主要的是一种综合能力的竞争,包括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融洽的团队协作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无不与沟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针对以上谈到的情况,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先进的理念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将孩子培养成身心都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的人。

二、具体的措施

1.强化家庭道德教育

卢梭在《爱弥儿》中让爱弥儿接受善良的意志和自然宗教的信仰两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在于健全人的理智,以便在以后的独立生活中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他的这种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论述和我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有类似之处。人是环境的产物,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即B=f(p.E),也就是人的行为是人内部张力和环境的外部引力的力场作用的结果。这一命题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道德教育的效果,除了主体本身的因素之外,外界环境也起到同样重要的作用。在孩子道德教育方面,“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由于血缘、时空等因素的作用,其对子女的教育的影响是任何组织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将成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

再拿战后美国曾经一度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来说,颓废的思想侵害着青少年的成长,“垮掉的一代”成为那个社会阶段的代名词,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强调:“必须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庭参与重新纳入教育计划。”由此看出,道德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任务,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其中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大后方自然而然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卢梭同样反对对道德教育仅限于空洞的说教,他主张培养善良的道德品质应该注重实践,以善行而为善人。父母在实际的生活中应该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将其接受的道德教育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卢梭认为所有人的欲念中最根本的欲念是“自爱”,“自爱”是“符合自然秩序的”。由自爱引发对自己生命的关怀,“从这种感情中将直接产生这样一个结果:我们也同时爱保持我们生存的人”,即由爱自己推广到爱他人。每一个孩子都会用自己独特的思想去判断问题,所以要找出一种最适合他的道德教育方式。正如卢梭所言:“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方式,一定要按照它的形式去引导他;才可以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正确方式的引导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推行磨难教育

对于现在很多的孩子来说,从小就是在父母的关怀下成长,很少经历挫折和磨难,碰到困难,父母也会一马当先为子女想办法,不让孩子受到一点挫折。但是,孩子总有一天要独立生活,只在父母的呵护下,是经不起外界的风雨的。卢梭在书中这样写道:“按照自然,沿着它给你设计好的道路前进。它在持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式各样的考验来磨炼他们的性情,它叫他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烦恼以及痛苦。”大自然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痛苦,而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这个痛苦呢?卢梭给出来这样的答案:“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放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磨难将是孩子一生中宝贵的财富,经历过磨难的孩子将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建立平等的沟通

父母和孩子作为不同年代的人,由于成长的年代和经历不同,难免会在同一个问题上产生不同的看法。如果不能很好沟通,会影响孩子以后成长的道路。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有很多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从主观上看,父母要首先放弃家长制的作风,要以一个和孩子平等的身份出现,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敞开心扉跟家长们谈自己的想法。家长要听取孩子自己的想法,不要让自己的意见驾驭孩子,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家长的意见只提供给孩子作为一个参考,切忌独断专行,过多地干涉孩子自己的判断。在沟通的方式方法上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很多时候,只要把错误点到为止即可,还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客观方面来看,我们要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使双方都可以接受,例如每天在吃饭的时候,就可以顺便聊聊当天的生活情况,经常组织家庭出游,在自然的状态下,将问题谈开。让孩子不要有任何心理压力,使其感觉到父母就是自己的朋友,自己可以和他们共享自己的感受。

4.树立家长的榜样作用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授而在于身教。”如果把家长也看成是孩子的老师的话,他就需要“在答应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前,自己就一定要形成一个自然的人,自己一定要做一个值得推出的模范。”所谓“自然的人”就是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做人的本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学做人,第一个榜样就是父亲或母亲。父母自身的榜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成长方向。父母“榜样”形象的构建,其实质无疑是一项以“自为”树立“自我”的“人格自塑”工程。

人总是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应该正视目前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父母自身的教育水平,接受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从容面对困难,适应社会。◆(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曹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上海师大教育系编写组.外国教育发展史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3][法]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冯林.中国家长批判[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5]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周定福.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误区[J].贵州教育,2005.◆(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祖辈在家庭教育中的三大作用 篇9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生心理,家长责任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 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的同时, 家庭教育也不容忽视。教育孩子需要多个环节共同努力, 除了学校和社会教育外,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是未来, 是希望。作为父母, 从孩子呱呱坠地, 就憧憬自己的孩子能有所作为、出人头地, 似乎给一个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期望都寄托他们的分数上, 而对他们的做人的道理却更加忽视。作为家长除了要追逐分数的同时, 应更要注重对其心智的培养与教育。二者不能失衡, 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到: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在教育中必须从德, 绝不能舍本逐末。

面对现在的一些孩子身上嚣张跋扈、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经不起挫折等诸多问题, 作为家长我们应培养孩子哪些良好品德呢?

一、关爱他人

时代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的观念的转变。很多孩子习惯于索取, 相当一部分孩子不知道付出。在家以己为中心, 只要孩子需要, 父母总会千方百计满足其需求。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视为一种习惯。如今的“啃老族”让很多的父母百般无奈。长期以来, 他们很少为父母着想, 更不愿意为别人付出。在游乐场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一幕: 几个孩子为争一个玩具而引发家长间的争吵。其实, 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事情发生时, 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恰当时机。抓住这个时机让孩子学会分享、学会谦让。相信以后孩子会再遇到这种状况时, 他们一定会看一下家长的脸色行事。这种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需要家长的监督与标榜,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心智健康的成长。教育的启蒙阶段, 家长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敢于担当

如今在各种溺爱的呵护下, 很多孩子在成长中心理发生了扭曲。如重庆的“摔童”事件, 当事情发生后大家都会关心被摔孩子会怎样, 谴责摔人的女孩品德有问题。却很少会有人沉下心来去探讨一下女孩为什么会这样, 导致她的这种行为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有人分析她的心理有疾病。与其这样说, 倒不如说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作为监护人的父母当事情发生后除了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 关键时刻为孩子做出表率外。是不是还要第一时间去教育孩子? 让孩子在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同时, 还要知道要为错误的行为付出代价。

爱因斯坦说: “一个人在成长道路上, 走过弯路, 犯过错误, 并不是坏事, 更不是什么耻辱, 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这样, 才能逐渐完善自我。里根的父亲在儿子成长中对他的教育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去学习。有一天8岁的里根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 邻居索赔12. 50美元。闯了祸的他向父亲认错后, 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 “我没钱赔给人家。”父亲说: “我先借给你, 一年后还我。”从此, 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 经过半年的努力, 他终于挣足了12. 50美元还给了父亲。当这个男孩成为美国总统后回忆这件事时说: “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 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一件普通的小事却成就了一个伟人高尚的人格。

这种敢于承担责任的教育恰恰是我们的教育中忽略的一个方面。没有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就没有这种处事的态度。久而久之, 孩子就缺乏了一种责任心和爱心。当他们长大后就会变得逃避责任, 对他人及社会冷漠。

三、勇于受挫

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会让孩子学会坚强。这种能力并非天生具有, 这需要适时让孩子受到一定的挫折, 在挫折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成长中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来说, 这时他们最需要家长、老师的帮助。这种情况下, 我们应鼓励孩子积极的面对问题, 不能逃避, 更不能气馁。挫折就像生活中的绊脚石, 想法把它搬开, 前面就是平坦大道。一高中女生因被怀疑她在服装店偷窃, 店主将监控视频截图发至微博求人肉搜索。很快, 她的个人隐私信息曝光后因承受不了别人对其指指点点从桥上跃下身亡。这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日本人提倡“吃苦教育”不正如此吗? 让孩子们冬天穿短裤行走, 这就是一种锻炼的方式。所以, 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识的给孩子一点挫折, 让他们吃点苦头, 让其受到锻炼会使他们受益终身。

上一篇:趣味活动策划方案优选下一篇:无息借款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