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

2024-06-19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通用11篇)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 篇1

看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让我感触颇多。

这是一本以中国“鸦片战争”为起点到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末端的中国近代发展历史。清代末期的腐朽统治,“鸦片战争”让中国进入了“双半”社会。由于“小农”的阶级性并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的“农民-运动”,最终都已失败告终。洋务派的本阶级利益,维新派的自身弱点与局限性根本不可能拯救中国。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的旧民-主主义也随之结束。以“新文化运动”作为铺垫,“五四”运动成为了开启新民-主主义的一把金钥匙,让“双半”的社会看到了一丝光明,“反帝反封”成为了社会的主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撒了革命的种子。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成功与失败、十年内战,是由于国民党的贪婪与野心作祟、浪费国家人力、物力、财力而发生的不必要的战争。民族资产阶级的摇摆不定让我们看到了要以共产党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来夺取国家的领土与主权的独立自主。“八七会议”纠正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到土地革命兴起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动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开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星星之火,能够燎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

存在》等著名论断,鼓舞了气势。由于博古、王明等人犯了“左倾”错误,采劝直面攻击”“机会主义”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解决了在当时具有决定好处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并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开展了“万里红军长征”,挽救了党的实力。

接下来的毛泽东领导时期让我折服,抗日战争全过程、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土地革命,无时无刻让我看到了他犀利的眼光、审时度势、先见性与战略性。他能够在危机关头作出决定性的正确决定,能够在让士气低落的战士看到胜利的曙光,能够顾及人民的利益,注重民生,他能够不顾个人安危、挺身情愿走进蒋介石的圈套里,他能够“熊掌与鱼兼得”、看清国民党本质、制定周密计划,他能够看清国际国内环境、看出世界发展主流、抓住机遇。建国后,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大跃进”“__十年”,毛泽东尽管有错误,但是“人无完人”,“熟能无过”年纪的上升也会使决定产生错误思想。每个人都有思想,作为领导更期望自己的国家能够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他是为国家而急、为国家经济发展而急、为社会进步而急、为深陷贫困的广大人民群众而急。他有被中国人民称颂的资格与权利!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 篇2

有鉴于此,本文将按照时序性原则,选取几本较有影响的著作,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窥得80年代以来该问题的研究脉络和趋势,以便更好地推动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新发展。具体而言,我们将以《传教士与近代中国》[1]、《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2]、《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近代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华社会文化和教育活动研究》[3]和《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4]四本研究专著为考察对象,以历史的视角比较分析探讨改革开放以来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求索轨迹。

一、研究起步阶段的传统范本———《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20世纪80年代初,较早出现的以近代中国基督教史为研究主题的代表性专著是《传教士与近代中国》,该著于198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是1949年后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以近代来华传教士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在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进程上具有开拓之功。尤其是其搜集到的大量史料成为日后该领域研究中的主要文献引用来源,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该书曾分别于1991年、2004年修订再版并多次重印。

从研究内容方面来看,该著以近35万字详细记述了自鸦片战争迄1949年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的全过程,对传教士参与军事、外交、政治、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的活动进行了全面论述。文中材料大多取之于来华传教士的论著和传记及西人撰写的传教史,资料丰富翔实,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了值得参考的范本。体例方面,该著既具有通史性又兼有专题性特点。全书以传教士东来的梗概作为序曲,然后按历史时序系统记述了自鸦片战争至1949年传教士在华活动的过程;以传教士自身的活动所构成的段落为章目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传教士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作者在文中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史实叙述,但就整体写作思路而言,该著仍囿于能超越“文化侵略模式”。正如该书序言中说明的那样,作者的动机是写一部“帝国主义利用宗教侵华史”,“以传教士所依托和推行帝国主义侵略政策为主线”。

二、“文化交流模式”下的视角创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

80年代中期,在前几年研究的基础上,学界对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扩大,并开始全面考察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联。较有代表性者为《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该著将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分为唐朝的景教、元代教廷使节的东来、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在中国的活动和近代天主教的复归与新教的输入四个历史时期,进而分阶段论述了基督教与中国本土社会文化互相沟通、适应与融合的过程。该书运用了较丰富的史料,并附制了重要外国人名、教会在华机构和报刊中外文对照表,从而为后来者提供了方便直观的数据资料。体例方面,该著自“唐元的基督教”说起,历经宋元明清,直至1949年近代时期结束为止,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基督教通史。写作模式方面,该书在阐释过程中采用了“文化交流模式”,突出了中西文化的调适与融合,更加明确地体现了宗教作为文化成分的本质。

此著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整体上从社会史的角度阐释中国基督教会史,开创了该领域研究的新视角,做出了跨学科研究中国基督教史的新尝试。另外,此著在基本构架和资料运用方面有所突破,关于早期的新教传播该书也有涉及,并在书中反映了大陆、港台和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较之以前的相关研究成果而言,无论是在研究内容的广度上还是在研究视角的更新上都有了很大进展。

三、中国现代化进程因素模式下的新解读———《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近代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华社会文化和教育活动研究》

90年代以后,有关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成果迅速增多,研究取向亦日渐专门化和多元化,其中从中国现代化角度展开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且较有影响力的专著为《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近代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华社会文化和教育活动研究》。该著从现代化的角度考察了美国传教士的社会文化活动对于晚清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并且试图揭示传教士某些活动的殖民性和有害性及其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冲突。这部著作使用的资料主要是传教士自己撰写的中英文著作、传教士会议记录、传教士在中国主办的中英文报刊、后人编辑的传教士传记等。体例上,该书以美国传教士为研究对象,并着重论述其传教活动与中国晚清社会现代化的关系演变。因而总体上看,该著作侧重于专题性研究。写作模式方面,该书在阐释过程中通篇采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因素模式”,把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思想文化看做是晚清中国社会现代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立意新颖,观点有力。该著最有价值之处在于作者能从现代化的角度考察传教士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认为传教士既是殖民势力的一部分,代表着西方的利益,又是西方文化的传播者,在传教过程中向中国介绍了大量的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其活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具有积极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从而将对传教士作用的认识层次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超越了以“文化侵略模式”为主的传统思路局限。

四、传教士“话语”下的再探究———《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

世纪之交,在众多的新研究成果中,一部以华南区域传教士群体为研究中心的专著问世,并产生较大影响。这便是《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一书。该著以1807—1851年间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活动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述了其活动的基本史实及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试图通过对这些史实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这个时期新教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一般规律。资料选择方面,作者运用了大量国内学术界以往未曾知见的材料,诸如传教士的日记、信件,传教差会的档案,当时的宗教期刊,传教士的著作,教会人士所修史书,现代学者的研究论著等。其中约80%以上为英文资料,其中有些是手稿。在中文资料的使用方面,在中国大陆很少流传的传教士中文作品,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期刊等均有较多运用。此外,书中还附制了1807—1851年来华新教差会和传教士名录等数据资料。体例方面,该书应属于地域性和专题性特点兼而有之的研究专著,既以华南沿海的传教活动为研究对象,又以几个专题内容的分述形式进行阐述。写作模式方面,则总体以“文化交流模式为”研究思路主导。该书命名为“在宗教与世俗之间”是很有见地的。

该著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料运用方面搜集到了极为广泛的一手中外文资料,价值颇高。二是从区域性研究角度入手,更为细致全面地论述了19世纪前期新教在华传教活动的整体情势和演变趋势。三是在观点上有所突破。如本书在界定研究时间下限时选择1851年新教传教士所办的《中国丛报》停刊事件作为近代新教在华传教运动以广州为中心的阶段划分标准,而不以传统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划分研究阶段。作者认为研究这个问题不应过分注重政治事件的象征意义,而应尊重新教在华传教史自身的规律,同时还列举了若干理由。又如,在结语部分,作者对传教士的宗教活动与世俗活动的统一性问题进行了集中论述,并且指出传教利益和传教动机是新教传教士将活动范围延伸到政治、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最重要原因。

五、总结与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上述几部不同时期的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专著的比较分析,我们对我国学界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基本轨迹、思路及方法有了一个脉络性的认识。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历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范式经历着一个由总体到具体、由单角度向多角度发展的不断求索过程。老一代学者为我们打好了开拓性的基础研究工作,而新一代的学者们则继续着这一事业,并铺展并深化于从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角度研究这一问题。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新一代的学者们更为“彻底”地超越了“文化侵略”思维的传统模式,而且更多地使用西方的外文资料与国内中文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而把我国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不少学者的研究结果已表明,简单地对传教士的中国活动做出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评价都是片面的。他们在具有侵略身份角色的同时,也把西方科学知识与技术引到中国,从而对中国现代教育、医药、新闻、出版等事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事实上由于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传统范式转变时间还不长,因此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如何把握好“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的观念运用程度就依然是一个尚需推敲和探索的问题。并且,随着研究视角的不断多样化,客观上也要求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者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基础或有更多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者转移到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领域中来,这些都是我们日后应该着力解决也一定能够合理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2]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3]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近代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华社会文化和教育活动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左右 篇3

这本仅有五万余字的小册子,并不是像一般史书那样单纯地按照时间为顺序去叙述,而是在历史变迁内在联系上先后承继、转合变幻。他是在以史为鉴、以史经世的思想支配下,全书四章分别为外患、内忧、自强运动、瓜分和民族复兴。

外患主要是简述清政府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惨败后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并没有进行彻底的维新改革。朝中官员分为剿夷和抚夷,主剿者自大狂傲,主抚者一昧妥协。两者都没能正确认识中国当时的情形,从而进行积极的改革,统治者更是毫无远见,使中国更加落后于西方国家。

内忧是指清政府遭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洪秀全领导的运动,那是不可能复兴民族,兴旺国家的。他只对宗教革命及种族革命十分积极,而对于社会革命是消极的,“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曾国藩带领湘军最终战胜洪秀全。

自强运动也就是洋务运动。恭亲王及文祥从英法联军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在京外的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也开始学习西方的机械。然而,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这次运动的失败。原因何在?这些人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但是这远远不够的。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教育、经济,而且必须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政治制度不进行彻底的改革,那就没法真正走向近代化,没法救国救民族。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纷纷瓜分中国。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地刺激国人,康有为提倡进行变法运动。然而新政却又失败了,西太后及顽固派又一次破坏了改革政治制度的机会。民间的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却后来还是给袁世凯当做乱民,派兵围剿。义和团的后果是《辛丑条约》。作者认为只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能救国救民,是民族“唯一的复兴的路径”。

这本书是作者在国家、民族处于抗日战争危急关头所写,整理了近百年的史事,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到这一段历史,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了解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经过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努力才换来的。历史用鲜血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今天我们理应奋发图强,复兴民族。正确对待历史,以史为鉴,有助于我们自强自立。

对于蒋廷黻这个名字,我是非常陌生的。直到拿到他所写的这本近代史,看到有关于他的介绍,我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过这样一位人物。他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政界,他都是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所写的这本书是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通俗易懂。

这本仅有五万余字的小册子,并不是像一般史书那样单纯地按照时间为顺序去叙述,而是在历史变迁内在联系上先后承继、转合变幻。他是在以史为鉴、以史经世的思想支配下,全书四章分别为外患、内忧、自强运动、瓜分和民族复兴。

外患主要是简述清政府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惨败后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并没有进行彻底的维新改革。朝中官员分为剿夷和抚夷,主剿者自大狂傲,主抚者一昧妥协。两者都没能正确认识中国当时的情形,从而进行积极的改革,统治者更是毫无远见,使中国更加落后于西方国家。

内忧是指清政府遭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洪秀全领导的运动,那是不可能复兴民族,兴旺国家的。他只对宗教革命及种族革命十分积极,而对于社会革命是消极的,“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曾国藩带领湘军最终战胜洪秀全。

自强运动也就是洋务运动。恭亲王及文祥从英法联军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在京外的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也开始学习西方的机械。然而,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这次运动的失败。原因何在?这些人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但是这远远不够的。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教育、经济,而且必须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政治制度不进行彻底的改革,那就没法真正走向近代化,没法救国救民族。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纷纷瓜分中国。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地刺激国人,康有为提倡进行变法运动。然而新政却又失败了,西太后及顽固派又一次破坏了改革政治制度的机会。民间的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却后来还是给袁世凯当做乱民,派兵围剿。义和团的后果是《辛丑条约》。作者认为只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能救国救民,是民族“唯一的复兴的路径”。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 篇4

《子夜》既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各种矛盾冲突中突出吴荪甫的性格特征,也注重人物心理刻画,并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借以显示其性格。

吴荪甫形象及其失败的道路真实地表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处境和悲剧性的命运,形象地说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吴荪甫这个富于冒险精神而又从来不肯“妄自菲薄”的民族资本家是生不逢时的,他被夹在三条火线之中,终于感到自己过得“简直是打仗的生活!脚下全是雷,随时会暴起来,把你炸的粉碎!”最后在赵伯韬的强暴侵吞、挤压之下,全军覆没。作者在对中国社会的剖析中,揭示出吴荪甫即使有坚毅的性格,过人的谋略,也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显然,决定吴荪甫命运的,不是他个人的能力、胆识和性格,而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铁掌,是当时的社会性质。周扬评论说:“《子夜》里面的吴荪甫是一个具有刚毅果敢性格的人物,这个在那以软弱、无能、屈从为共同特征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者群里,不能不说是特殊的,但在他的性格的发展、矛盾和最后的悲剧里,我们却读出了中华民族资产者的共同命运。”这正是吴荪甫形象的意义所在。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 篇5

为了解红色中国,《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不朽之作定是首选,此书主要记述中国近代革命历史以及革命家们的生平经历。该书的作者是一名来自美国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他以一个外国新闻记者的视角客观报道当时中国的真实情况。

斯诺采访了多位老革命家,从采访中,我们看到了既有性格爽朗,富有才智的彭德怀,又有兢兢业业,平易近人的周恩来,还有怀揣雄韬武略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真诚谦虚、朴素机智的红军总司令朱德……这些革命先辈们无外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怀着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中的伟大理想,而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并为此都牺牲了个人的小家,经历过艰难坎坷的岁月,并且熬了过去!例如彭德怀有过儿时受尽富人鄙夷甚至毒打的经历,18岁从事革命军的间谍工作,但因被出卖遭到逮捕,期间他受尽各种严刑拷打,好几次还晕了过去。周恩来在南昌起义失败后,去往汕头,在外国炮舰和本国军队的双重攻击下整整坚持了10天。毛泽东那支离破碎的家庭又带给他多大的创伤!如此落后黑暗的社会面貌急需等待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来改变。就这样,他们便走上了光荣的革命道路。就这样,一支叫作红军的队伍登上历史舞台……

关于红军, 有人说:“红军都只不过是些吃饱了饭没事做的疯子。”但当了解到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过茫茫雪山,最终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惊人壮举时,那群质疑者一个个都瞠目结舌,无话可说。红军长征是人类军事史上最伟大的英雄壮举之一,这点是不可置疑的。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敌人的四面埋伏,艰险性可想而知,能走完全程不仅仅需要强悍的体力,更要有顽强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当然,还要抵挡住敌人所抛来的一切诱惑!历经长征途中艰难险阻磨炼的部队,才真正值得被称为英雄!才称得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红军!

古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任何不具备民众基础的政党都无法长久立足,但共产党却不然。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红军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中国农民,他们有着顽强的忍耐力,最重要的是关爱百姓,愿意为人民,为国家而浴火奋战!在斯诺的记录中,红军在民众心中是呼声最高,好评最多的。而反观蒋介石手下的军队,他们仗着武力剥削欺压百姓,书中曾描写了一幕妇女儿童被国民党以种.种残暴的方式而惨死在村庄的血腥场景,看到此处,我无比愤慨:“中国人杀中国人!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吗!”二者鲜明的对比,谁才是最后的赢家也就不言而喻。

而今,中国正不断走向繁荣昌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但!永远不能忘记,也无法忘记,那些赴汤蹈火,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是他们付出的巨大牺牲换来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美好未来!

我爱你中国读后感1000字 篇6

但是,我还想得多了一点,需要接受这个教育的难道只是孩子吗?一个孩子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基本上源于教师,家长,和社会。那么我想,社会范畴比较空泛,家长的成份也不算统一,但是教师,确是实实在在的一个职业,代表着一个部门。教师爱国与否,对于教育的质量有多大影响呢?

近些年,教育不断扩招,但是教育质量却在下滑,这个与教师素质的下滑关系很大,同时成为教师的都是些什么样追求的人呢?是因为他们热爱教育吗?还是为了一份稳定和优厚的待遇呢?我们听到的,孩子上幼儿园就会给老师送礼的消息,我们听到的关于教师接受性贿赂的新闻,都强烈的刺激着我们的神经,我很想说,最需要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首先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教人者如果不爱国,被教着怎么会爱国?

前几天好像看到__总理讲话说要提高基层教师的待遇,不低于公务员。这个是一件好事,只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收入丰厚的教师是否比收入微薄的教师更爱国?收入太丰厚之后,教师是否每天时间都用来数钱,没有时间爱国了呢?我恍惚记得这些年听到的那些真正感人的教书育人的事迹都是来源于那些贫困的地区的纯朴的教师,而那些贪污腐朽的事迹却都是来源于那些本来就很富足的群体。

我爱你中国,最为开学第一课真的是很感人。但是对于很多早已渡过人生第一课的生命开说,学一学如何爱国也是未尝不可的。

《中国机长》观后感1000字 篇7

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从重庆江北机场起飞前往拉萨,当飞机来到9800米高度巡航时,机组发现飞机右侧内挡玻璃出现裂纹,立即申请下降高度并返航。凭借过硬的飞行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机组成员驾驶飞机安全备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所有乘客平安。

机组成功处置险情,机长将飞机成功降落于成都双流机场事件引起了全国乃至海外热议,都在宣扬该机长刘传建的高超技术水平、超强的应急反应能力、遇事沉着冷静和优良的职业素养,为我国和川航挣足了颜面,也使机长刘传建成为了先进典型。

9000多米的高空,800公里的时速,零下40多摄氏度的温度,全机人员命悬一线,刘传建机长能在这么紧急的情况下,冷静处理,最终平安降落,不仅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由衷敬佩,他是英雄,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英雄。这种过硬的技术能力,专业的职业操守,离不开平日里的专研学习与辛苦训练,这种爱岗敬业,认真努力,不怕艰苦,不怕奉献的英雄精神是新时代党员干部们的学习榜样。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刘传健的担当精神。在飞行事故发生时,有乘客称飞机剧烈颠簸,出现失重感觉。面对乘客的惊慌和恐惧,机长沉稳驾驶操控,乘务员一遍又一遍地通过广播安慰乘客“相信有能力有信心处理好”,最终化险为夷。机组人员果断应对、正确处理,体现了强烈的担当和责任感。党员干部要秉承组织和工作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严以律己,恪尽职守,扎实做好工作,为群众服务;敢于担当,积极承担责任,反思进步,对自己负责。要牢记时代赋予青年人的使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党员干部要切实起到带头作用,引导基层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青春、热血、激情和奉献共圆中国梦。

掌握过硬本领,学习刘传健的专业精神。刘传健机长曾是一名空军飞行员,有着二十多年的飞行驾驶经验。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时,副驾驶身体飞出一半,无线电基本失灵。在这样的极端条件下机长刘传健凭借驾驶经验,靠目视手动操控,将飞机从近万米的高空安全平稳迫降至机场,反映出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同样应该具备专业素养,练就一身专业本领,不断提升工作能力。要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与时俱进,勤学多思,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岗位立足于实际,踏实肯干,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习近平主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以专业知识和能力服务与社会,通过自己的工作创造社会价值。

刘传健机长说得好,我们要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 篇8

一、在以事说理中讲清中国制度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这就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在严密科学逻辑的基础上,通过事实和事例说话,把道理讲清。

《中国制度面对面》既讲是什么、又讲为什么,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以大量实例和数字说话,摆事实讲道理,讲清中国制度优势。在“民生保障制度如何惠及全体人民”中,明确提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一切旧制度的重要特征”。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生保障水平的历史性跨越,阐释了“改善民生的有效做法,是我国在长期实践和借鉴比较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是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解决民生问题的独特创造”。同时,回顾新中国70多年扶贫开发历程,深刻阐释了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根本就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制度优越性。正是始终坚持增进福祉的“中国方案”,“全面小康,这个纵贯千年的美好理想、激荡百年的奋斗目标,如一轮朝日已见东方既白,喷薄欲出。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稳稳地享受殷实丰裕的民生福祉,尽情地沐浴幸福生活的灿烂阳光。”这是理论层面的概括凝练,也是生动实践的深刻总结,更是亿万人民的切身感受。这启发我们,讲好思政课,就要以事释理、以例释义,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以彻底的理论掌握学生。

二、在直面问题中讲透中国制度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这是思政课守正创新,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遵循。

《中国制度面对面》通篇贯穿制度自信这根红线,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怎么来的”入手,对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作了条分缕析的阐释。特别是回应解答了一些重大问题,旗帜鲜明地批驳错误观点,明辨是非、激浊扬清、正本清源。掷地有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植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说到底,就是因为它更能满足越来越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对制度的要求,代表了当今世界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这既是理论阐释,也是有力宣示;既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也是制度自信的鲜明体现。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动实践,让每一个中国人切身体会到“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这是中国之“治”的优势,更是中国之“制”的魅力。“继往开来,熠熠生辉的中国制度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启壮美航程;放眼世界,魅力四射的中国制度,必将为人类制度文明宝库增添璀璨光彩。”让“许多国家纷纷‘向东看’,探寻‘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希望从中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良方。”从中不仅读出满满的自信,而且读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启发我们,讲好思政课,就要有直面问题的底气,有坚定有力的自信,敢于与错误思潮和言论坚决斗争,为学生解疑释惑、强基铸魂,不断强化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三、在创新形式中讲活中国制度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更具体、更显现、更刚性,增强制度自信关乎道路方向,关乎前途命运。“制度宣传教育犹如在人们心中播撒种子,必须日积月累、潜移默化”。

传播形式创“新”,理论才能更走“心”。《中国制度面对面》用16句诗引出16个问题,文风活泼,语言通俗、情感充沛。“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大地,应该是蓝天常在、青山永秀、绿水长流的美丽中国”“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上,人民对中国制度的艰难探索感慨万千,对中国制度的博大精深由衷赞叹,对中国制度的雄浑伟力无比自豪”,这样的话语中满满自信之情溢于言表。同时,通过运用采访和链接等方式,精心编制知识链接、云热评、权威声音、特别关注、直播现场、在线答疑等131个资料栏目,既有大量的生动图说,又有深度阅读的扫码链接,还有配套有声书与动漫微视频,适应了新的网络传播方式和阅读习惯,也为解决圈层之间、代际之间、专业学术和社会大众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有效渠道。此外,通过拟人化的制度大家庭群像,角色化演绎、故事化表达、场景化呈现、趣味化展示,生动活泼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丰富内涵和显著优势,增强了理论宣传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这种事论图文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整体呈现,让中国制度的生命力跃然眼前。这启发我们,讲好思政课,就要着力解决有限的教学手段与无限的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既要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从理论阐释、新闻视角、问题意识等多个维度去着力,也要用通俗语言、简洁文风、活泼形式去吸引,推动思政课“课堂革命”,提升思政课亲和力,为实现伟大目标凝聚奋进力量。

中国禁毒观后感1000字作文 篇9

辽宁省鞍山市王宝岩、高静夫妇,1991年开始吸毒,三年中,吸光了包括两幢楼房、一辆出租车在内的百万家财,为吸毒又借了80多万元的债。这是他们年迈的老母亲带着辍学的孙子流落街头。

图片中被烧毁的是湖南长沙市府后街的一处住宅,一家三口吸毒,因不堪忍受毒瘾发作,一起纵火自焚。

这是一只10岁女孩的眼睛,眼角垂挂着欲滴未滴的泪珠。透过这只泪眼,我们仿佛读出了这个女孩茫然的哀痛、悲悯和疑问。

仅仅几年前,她还生活在一个殷实富裕的家境中。父母经营饭馆、服装,腰缠万贯。作为掌上明珠的她,被父母呵护得无微不至。然而,暴富之后的失衡心态,使父母沾染上了毒品,几乎一夜之间,曾经拥有的一切,都在缕缕轻烟中化为乌有。父亲进了戒毒所,母亲为寻觅毒品不知去向,只剩下这个孤零零的女孩,不知所措地站在家徒四壁的房间里,一日三餐也要靠好心邻居的接济。面对摄像镜头和记者的询问,她茫然无语,许久许久,早已噙满泪水的眼里溢出了第一滴泪。

吸毒,不仅耗尽钱财,更扭曲人的天性。夏天的一个下午,北京市公安局的民警根据110报警电话,在和平里地区一套公寓中抓获了两名毒品持有者。当民警们搜查堆满大量吸毒用的吸管、锡纸的一个角落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年仅3岁的男孩。他全身赤裸,双手被绑,遍体烫痕,已经奄奄一息了。民警马上把孩子送进医院。

据两名毒品持有者供称,孩子的母亲姓郭,外省人,在北京卖淫、吸毒多年。因没钱偿还欠下的毒品债,把亲生儿子“丢丢”送来作抵押。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只要这二人毒瘾上来,就把丢丢当作发泄对象,捆绑、踢打、烟头烫、打火机烧……

经医生检查,丢丢全身大面积1度至2度烧伤并感染,门牙掉了两颗,鼻子缺损,颅脑外伤,患有重度贫血和佝偻病,还伴有溃疡性口腔炎。

《法制日报》女记者居杨将她拍摄的一组照片发表在《南方周末》上,许多北京市民和青年学生闻讯后带着营养品和衣物赶来看望。

因非法吸毒和卖淫正被羁押的丢丢的母亲也被民警带到丢丢床前,看着遍身是伤的亲骨肉,她冷冷地说:“我不认识他。”

三岁的丢丢看在眼里,一声未吭。母亲离去后,他才对在一边的记者说,他想要那张有妈妈的照片。

在儿童医院特护病房里住了三个星期,丢丢开始康复了。但医院已经减半的5000元医药费却没有了着落。丢丢是民警送来的,住院卡上监护人填的也是民警,于是民警们又要为筹措医药费四处奔波。

丢丢出院时,来自民警及各地各界的捐助已近2万元。许多善心的家庭表示愿意收养这个失去母爱又饱受摧残的孩子,负责监护他的北京市公安局却无权对此作出决定。丢丢只好暂由北京一家敬老院里的爷爷奶奶们抱去。

民政部门终于作出决定,由丢丢母亲户口所在地民政局的一位干部领养了这个孩子,并安排他进了当地最好的幼儿园。

广西南宁市一位妇女,怀孕期间仍吸毒。孩子出世后忽而窒息,忽而痉挛。此后半年,母亲哺乳前,必须先吸毒婴儿才肯进食,否则孩子哭闹不止。

吸毒耗资巨大,许多吸毒者在毒瘾的驱使下走上刑事犯罪的道路。因吸毒而贪污,因吸毒而诈骗,因吸毒而盗窃,因吸毒而抢劫,因吸毒而敲诈,因吸毒而杀人……

刘澜斌,云南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染上毒瘾后,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公款74万元,被判处无期徒刑。

在他之前,“共和国第一大案”的主犯刘青山,也是因为吸毒走上犯罪道路的。

这幅蒲松龄画像,是画家秦惠浪先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时的作品,秦惠浪由此跨上个人事业的顶峰。然而,仅仅数十天后,1994年11月25日,他及他的一家四口,就被两名破门而入的吸毒者杀害了。

这两名吸毒者与秦家无冤无仇,甚至素不相识,他们深夜持刀闯入秦家,仅仅因为耐不住毒瘾煎熬才铤而走险。吸毒者在毒瘾的驱使下,可能做出任何疯狂的举动,制造出一个又一个飞来的横祸。

1995年4月11日,两名杀害秦惠浪一家的罪犯周西民、白俊杰被依法判处死刑。临刑前,这两名罪犯仿佛刚从“迷狂”中清醒过来,他们分别忏悔道:“但愿人们千万别学我这样”;“吸毒一口,掉入虎口!”

黑龙江大学孙景军教授在银行取款后被害,就是另一例证。

重庆市的这位母亲,做梦也不会想到,在她头上连砍28刀并且刀刀致命的凶犯,竟是自己不到19岁的亲骨肉。来,母亲天天用这把菜刀给儿子做饭,其间融入了多少母亲的心血和期待?

是什么使这位曾被母亲百般呵护的儿子变得如此残忍?如此丧心病狂?是毒品。

这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农村,人,个个东倒西歪;地,片片荒芜贫瘠。导演这幕人间悲剧的,同样是毒品。

17世纪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强行在中国进行罪恶的鸦片贸易,使无数中国人堕入苦难的毒海。鸦片战争以后,这些毫无廉耻的列强,竟依仗着洋枪洋炮,血淋淋地将中国瓜分,迫使中国一而再、再而三地割地赔款。这样的奇耻大辱,我们民族背负了一百多年。

读《感动中国》1000字观后感 篇10

这次荣获“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称号的十人中,有些面孔我们或许只是第一次看到,但是他们的事迹却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观众。不管是87岁高龄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还是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电焊工李万君;也不管是三进火海舍己救人的王锋,还是坚守36年的山村女教师支月英。从他们身上,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不畏艰难、乐善好施、无私奉献的磅礴力量。

不少观众都十分认真地观看了这次《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虽然他们发现“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中的不少人都不善言辞,但是这并不重要,丝毫也不会影响到他们独立的客观认识和价值判断,因为从这些年度人物执着而坚定的眼神里和字字珠玑的话语中,我们分明读到了平凡中的伟大、无畏中的崇高和坚韧中的执著。这些年度人物,并没有豪言壮语,但是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诠释出了人性中的至真、至纯、至美。

今年的《感动中国》依然向我们传递着感动的力量。十位“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不管是已经离世还是仍然健在,他们的事迹都无一例外地深深地感染了观众,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甚至忍不住流下了热泪,而这正是《感动中国》的核心和魅力所在。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 篇11

——这十个感动中国的名字,在《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的短片里被一一介绍。每一个故事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浓缩了他们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努力与奋斗。当颁奖盛典的最后,“每个人都了不起”几个字显现在大屏幕上,“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的真谛,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历史终将记住2020年,这极不平凡的一年里,有新冠病毒,有洪水险情,有扶贫攻坚,有航天梦圆。这十个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有身患绝症却坚持与疫情赛跑的医生,有洪水中逆流而上不幸牺牲的消防战士,有率队击落29架敌机的志愿军老英雄,有坚信“让一个女孩读书能救三代人”的公益高中校长,有绝壁中凿出天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村委会主任,有深入生命禁区、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的测绘队……他们或在危难中逆行,或在逆境中坚守,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却都以凡人之力,共同书写下了一首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但在国家与人民有需要时,总有一些英雄挺身而出。看过这十个人物或团队的故事就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勇敢。而这份勇敢,又是建立在他们对自己初心的坚守上的。无论是出于善良的本性,还是对职责的忠贞,他们都有一股为了保持初心而愿意拼命去干的劲头,同时也都从这份坚守中收获了快乐,在他们帮助别人的时候,在他们不辱使命的时候。

从20到2021年,《感动中国》已经走过了近二十个年头。有网友说,每次看《感动中国》都觉得自己泪点特别低。这是因为,时代会变,感动却永远不会变,我们对善的向往不会变,对美好的渴望更不会变。

当听到张定宇说“能够帮助到别人,你不觉得很幸福吗”,当看到陈陆办公桌上那台还没来得及送给儿子的消防车模型,当听到年近七旬的熊庚香说抗癌厨房会“坚持一天算一天”,当看到张桂梅的手上贴满膏药……我们无不感受到:他们就是我们身边那些有着浓浓烟火气的普通人啊!然而,就是很多个跟他们一样的普通人,汇聚起了磅礴的中国力量,让我们的2020年有了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

上一篇:复岗申请书范文下一篇: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