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

2024-05-22

调结构(精选8篇)

调结构 篇1

书刊印刷国企变革:调心态应先于调结构

时间:2010-06-09来源:科印网作者:潘振明

[内容提要] 面对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国有书刊印刷企业首先应该考虑的已经不是调不调的问题,而是如何调整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问题。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随着激光照排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印刷产业的瀑发式增长的话,那么,当前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的技术升级,则将引发对传统印刷产业大浪淘沙式的洗牌与调整。面对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国有书刊印刷企业首先应该考虑的已经不是调不调整的问题,而是如何调整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问题。

急剧变化的经营环境

近年来,国有书刊企业面临的行业内外、产业链上下游的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行业内部而言,三资、民营印刷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三资企业一开始就主攻高端印刷领域,近年在高端书刊印刷方面进一步加大投资;民营印刷企业如果说初期在技术设备、人才、管理等方面与国企尚有明显差距,那么,近年来这方面的差距已经不明显,甚至一部分民营印刷企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在新技术应用、人才储备、管理等方面已经赶上甚至超于国有印刷企业,如有的地区民营印刷企业在数字印刷、CTP引进等方面成为先导者,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在某省已引进近20台CTP、100余台数字印刷机,但该省国有书刊印刷企业尚无一家引进CTP和数字印刷机。这和前些年国有书刊厂在国家支持下大量进口先进印刷设备,而起步不久的民营印刷企业的佼佼者也只能买二手进口机的情形已完全不同。高端书刊前些年曾出现北书南印的现象,但随着三资企业大举北进,更多的高端书刊进入三资企业,外资对我国高端书刊市场充满信心,这一点从利丰雅高投资10亿元在北京建设书刊和包装印刷基地可以看得很清楚。这说明,我国书刊印刷市场非常具有潜力,所谓书刊印刷生产能力过剩。其实只是结构性过剩,并非哪一类产品生产能力都过剩。我们许多国有书刊厂也一直在朝着高精印刷方向努力,为什么效果就不明显呢?为什么自己已有的市场还是一再流失呢?根子还在自己,有那点教材在垫底,有那点本版图书在垫底,始终拿不出一种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始终没有铁下心去改革、去创新,始终没有从以往经营的影子里走出来。

再从行业外部的经营环境来看,变化就更多了。只是这些变化是一点点在推进,这与其他领域面临的形势有所不同。如纺织行业在前些年之所以能痛下决心含泪砸锭,大刀阔斧砸“三铁”,就是因为当时纺织领域一下子完全面对市场,犹如一只青蛙一下子被抛入热水中,生死攸关,自然不跳不行,但通过这含泪的一跳,却赢得了纺织行业的重生。几乎同时期,石油行业也通过“砸钻机”,激活石油钻井市场。这些行业都获得了重生和飞跃式发展。而国有印刷企业面临的形势变化犹如冷水中的青蛙,水温在一点一点被加热,等到真正有所觉醒,要往出奋力一跳时,形势已非常严峻,但这时还有没有一种救亡图存的爆发力,已经令人担忧。国有书刊印刷企业目前已经面临这种严峻形势的边缘线,内外部经营形势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甚至赖以生存、维持温饱的“基本口粮田”也面临全面招标、网络阅读等威胁。以招标形式进行教材的生产,国家已经持续数年进行推进,之所以步伐不下是太大,因素比较多,但出版社自身积极性不大是重要因素之一。出版社从事业转变为企业。并将建立市场化的退出机制。这样一来,出版社的经营结果将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招标既能降低印刷费用,又能降低发行费用,还符合国家教材改革的总方向,其步伐必然会在今后加速。前些年人们还在设想有一天学生的书包里不再有纸质教材,而是一张张光盘,现在看来,光盘也不再需要,只需在网络上订购,然后得到一个密码,那么,在学校、在家里,在任何一个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进行学习。对出版社来说,只要专心做好教材的编写和网络发行就行了,还会再会有其他的费用,对我们书刊印刷厂来说那就等于失去“口粮田”。因此,笔者认为,网络阅读的威胁也不容小觑,宽带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农村普及率已经非常高,网络教材已经开始试水,在部分地区、部分科目用网络教材取代的日子也许不远了。面对这一未来的变化,我们应尽早有所打算,未雨绸缪。先进的东西普及开了谁也挡不住,尤其是信息产业和网络,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已经无所不在,无孔不入,而是其技术升级换代的速度难以想象,要想生存,必须自己救自己,市场不相信任何幻想,市场没有桃花源,我们可以对自己说“不会有这样快吧”,但社会发展的脚步却不会有片刻的停歇,而我们可能已经在发出这个疑问中已经坐失良机。

相对于这些生死攸关的大变化,产品结构的变化,钝服务的新需求、新变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生产经营变化、管理变化等等,仅仅是大考验中的小插曲了,但说句实在话,即便这些小插曲,已经令不少数国有书刊印刷企业手足无措,乱了章法。

令人担忧的经营现状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国有书刊印刷企业是一个很特别的例子。国有企业改革有很成功的领域,如家电业、纺织业等。要说国有书刊印刷企业改革的起步,其实也不能算晚,但由于长期以来,国有书刊印刷业服务于出版业,被划入文化产业,由此,其改革进程与出版业改革息息相关。近两年,出版业“事转企”步伐加速,将于2010年底完成所有改革者任务。同时,出版业退出机制出将是益健全,除个别领域外,市场化是其必然发展趋势。出版单位今后的合作伙伴选择,一是余地将更大,二是选择的原则必然优先考虑出版利益最大化。

面对经营环境的诸多变化,面对国有书刊印刷企业所属系统内部的新格局,除部分企业外,多数中有书刊印刷企业,即所谓各省(市、自治区)新华厂,在改革路上一直踟蹰不前、举步维艰,诸多方面难以适应竞争形势的要求。

沉疴痼疾,透支动作。主要表现有:国有印刷企业运营机制不灵活,不能有效、及时的面对市场变化做出决策,为此推动很多竞争机会,僵化的企业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经营方式陈旧落后,缺乏竞争活力;发展历史较长,有素质较高的员工班底和较深厚的文化积淀,但近年来由于效益差、收入低、提前内退等,许多优秀员工谋求第二职业或到龄离开企业,新员工补充较少,优秀文化的传承断档,而主要技术管理骨干年龄偏大,又多数属于在计划经济下成长和成熟进来,书刊印刷企业是计划持续最长的行业之一,这些职工对计划经济制度与习惯根深蒂固,对市场竞争、服务意识、成本控制、效率效益等在思想深处比较淡漠;近年来,印刷工价一路走低,书刊印刷厂承印的主要产品——教材也在招标中一再降低价格,受教育减负、政府招标采购教材影响,一些教材彩色改黑白,教辅大量减少,而同期,原材料、劳动力成本、各种社会保险等却在不断增加,离、退休职工越来越多,历史包袱沉重,又要承担大量提前内退职工的各种费用,致使入不敷出,长期微利艰难运行,甚至亏损运行。

士气低落,经营不精,国有书刊印刷企业长期走不出经营困境,职工收入低,在社会上,在家庭中,在亲朋好友的圈子里,都会自觉低人一等到,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会受到影响,对于成本控制、设备维护、材料消耗等操心不够,甚至漠不关心。而经营者目前仍多维持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方式,因为印刷企业效益差,一般来说,系统内其他成员单位的管理精英不愿来,多在印刷企业之间,或者在个企业内部产生,思维模式、经营理念长期“近亲繁殖”,创新不足,思想深处自觉不自觉的带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意识,经营无战略,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管理粗放,跑冒滴漏随处可见,但熟视无睹,许多中层管理人员没有整体意识,互相之间沟通、配合不足,特别是一些车间管理人员利用“自主权”,克扣职工、粗放管理,俨然一方诸侯。

后劲不足,欲振乏力。近几年,各地纷纷成立出版集团,国有书刊印刷企业多数划入出版集团或成立印刷集团,国有书刊印刷企业技术改造自身资金不足,又难以像以往那样得到国家大量的资金支持,技改步伐放慢甚至停步不前,而这几年正是继上世纪90年代印刷业、向“光与电”飞跃之后,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迈进的又一轮革命性技改,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争先恐后引进数字印刷、CTP等先进技术,许多国有书刊印刷厂却仍然只能把前些

年引进、已经接近报废期的进口机当宝贝,没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工艺,没有创新的产品,没有先进的服务理念,靠什么在市场上去竞争?更为令人担忧的是,社会上大学生遍地都是,但我们一些国有印刷厂却在为难以吸引大学生而发愁,长此下去,将会发生技术人才断档问题。人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新进人员少,形不成人才永续培养和使用的自然梯次,同时许多企业实行“一刀切”的提前内退办法,技术管理骨干大批离岗,员工中30岁以下青工很少,也没有男55岁、女甚至没有45岁以上的老职工,40-50岁左右的中年人成为员工主要构成部分,这一现象如再持续下去,后果将非常严重。

面对危机的避“危”就“机”

抱定最后一搏的决心和信心。无论是金融危机,还是出版社“事转企”、退出机制等,对于过有书刊印刷企业来说,并不是挑战的开始,而是一系列挑战的继续。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国有书刊印刷企业界目前经营上的困境,必须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背水一战的决心、拼死一争的信心。如果再不痛下决心,将会失去咸鱼翻身的最后机会。任何观望、等待、守株待兔的椒和做法,任何侥幸,任何幻想,都会动摇军心,贻误战机。

减负强体,搭上改革车。长期以来,对书刊印刷业的投资,都有国有控股的要求。但就国有印刷企业来说,如果以目前的状态,想以全部资产吸引战略投资者,基本没有什么吸引力。必须首先对自己进行减负强体,治痼疾,疗沉疴,寻求和战略投资者合作的契合点,用好自身资源。比如,这类国有书刊印刷企业的现在经营场所,一般都位于城市的黄金地段,商业价值极高,如能通过土地置换,在用好国家的改革优惠政策基础上,解决人员负担、职工分流、技术改造、股分制改造等,将是一个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利好选项。已经有一些企业这样做了,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应对其他企业有示范作用。

花细功夫培元固基,这其实是一个说滥了的话题,但恰恰是国有印刷企业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比如说,许多国有书刊印刷企业中知道买最好的设备,引进最先进的技术,但买回来、引进来之后,怎样发挥这些设备和技校的优势,怎样用好这些设备和技术,怎样与其它设备技术进行匹配或配套引进,却做很不到位。以前,国有书刊厂的印刷设备是最先进的但印出的产品却不是第一流的,三资企业那时的设备不是第一流的,产品却是第一流的,同样一台设备,设备方培训、指导期间,可以印刷好产品,“师傅”一走,就不成了。再比如材料消耗标准,与三资、民营企业相比,目前中有书刊厂的消耗标准本身就宽松,但还常常超耗,虽然超耗有处罚,但个人负担小,企业仍然需要负担大头。出了责任质量事故,造成重大损失或声誉影响,在三资、民营企业,除了严格的赔偿制度,通常要予以辞退或辞职。但国有厂处理起来却很难,损失数额小,全赔也许可以做到,但数额巨大时,就下不了手,只能象征性地处罚,对人的处理本身在国有厂就难,要辞退、辞职就难上加难了。这一个个问题如果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不用等别人来打,自己就会把自己拖垮、打败。现在我国有许多国有企业做得很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基础管理上做得很细、很扎实,并持之以恒。国际上一些百年品牌、跨国巨头,他们的基础管理之细、之严,落实之到位,令人敬服。而我们却常常说的多,做得少;制度订的多,真正落实的少;字面严格,遇到具体事、具体人,常常就会由于各种因素打折扣。励志格言中有一句很有名:“如果不是我们自己打败自己,谁也打不败我们。”对于目前国有书刊印刷企业调正经营心态、走出困境而言,同样适用。

调结构 篇2

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手段, 促进经济增长, 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宏观经济管理中通常采取的措施, 特别是在经济转型时期其效果尤为显著, 意义更加突出。

经济发展过程也就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 产业结构转换率越高, 经济总量的增长就越迅速。在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进程中, 产业结构合理调整能力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各国的盛衰荣辱, 决定着各国之间经济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之所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 成为西方第二大经济强国, 其奥秘就在于充分发挥了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反, 曾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英国, 却由于缺乏足够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 从上世纪20年代起经济陷入衰落。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产业结构合理且能不断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 就能促进经济增长, 反之亦然。2010年, 广东、江苏两省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相当于辽宁省2.49倍和2.24倍。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 辽宁省轻重工业比例为1∶4.1, 广东、江苏两省分别为1∶1.6和1∶2.8;辽宁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7.1%, 广东、江苏两省分别为45%和41.4%;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7%, 广东、江苏两省分别为24.5%和17.7%。本世纪以来的十年时间, 广东、江苏两省通信、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8倍、13.4倍, 辽宁省仅增长3.5倍。尽管每个省份资源条件、要素构成不同, 产业结构也无最佳比例模式, 但从中仍可窥见经济结构对于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结构调整无疑是辽宁省今后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 并带来最佳效益。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 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化过程。从资源配置角度讲, 结构调整包括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存量调整是指对已经形成的固定资产通过技术创新、设备改造及生产要素再配置等手段, 实现存量产出水平和能力的升级, 也被称作为传统产业升级。增量调整是指将增量投资集中投放于产业结构中薄弱行业, 通过壮大薄弱行业, 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平衡, 改善三次产业之间、产业内部行业之间以及行业自身技术结构。由于存量生产资料经过长期生产过程, 技术、装备和流程都已经成型固定, 具备很强的刚性。辽宁省作为建国初期就已形成的老工业基地, 存量资产中的绝大部分主要分布于冶金、石化和装备制造业等重化工业, 低端产品产能比例较高, 且投入的年代较早, 技术装备比较落后, 资源能源消耗大, 迫切需要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而在这个过程中, 研发或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更新关键设备等技术升级活动都需要靠投资增量来实现。因此, 就要素投入而言, 绝对意义的存量调整是不存在的, 产业结构的转换必须通过增量予以激活, 才能得以实现。

关于增量在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罗默 (Paul M.Romer) 就曾指出, 长期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包括经济制度的变迁所贡献的, 而短期经济增长是由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加所贡献的。对辽宁而言, 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是传统重化工业比重偏大, 新兴产业、服务业、轻工业比重偏小。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必须依靠投资增量来推动新兴产业、服务业和轻工业快速发展, 仅靠存量调整进行修修补补, 容易导致重复投入、效率低下, 难以形成经济规模, 达不到调整产业结构的实质性效果。从世界产业发展规律来看, 新兴产业的萌生虽然与传统产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其成长发育, 都将经历脱胎换骨的洗礼, 从而实现质的飞跃。20世纪30-4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钢铁时代, 50-60年代汽车、半导体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而到了70年代, 几乎抛弃了所有的基础性产业, 如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等, 消费性和科技性产业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1980年以后至今, 消费升级产业和信息化产业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这种特征, 主要源于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要素供给发生重大改变, 其中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特别是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社会服务领域的创新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支撑。也就是说, 经济、技术、文化的共同进步, 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为优质以及更加充分的要素供给, 促进产业结构不断朝向合理化、高级化迈进。

(二)

项目建设、产业丰厚度、科技创新和空间支撑是当前辽宁省实现增量调结构的主要抓手和关键环节。

项目是实现增量的主要载体, 是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力保障, 更是调结构的重要抓手。项目的投资增量一方面必然产生对产品、资金和人力的需求, 拉动工业生产和就业;另一方面, 建成后的项目源源不断输出产品, 又带来明显的投资供给,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项目结构直接影响未来的产业结构, 抓什么样的项目, 就成为能否实现以增量调结构的关键所在。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 辽宁省应坚持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发展高端、强化配套的基本思路, 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 提高精深加工度。钢铁行业重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强度轿车用钢和高强度合金钢;石化领域, 按照精细化、炼化一体化的要求, 重点发展乙烯、芳烃等石油深加工产品;传统装备制造业领域, 重点发展高水平零部件配套项目, 提升本地化配套水平。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 重点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项目, 坚定不移地抓增量、上规模, 力争在国内其他地区刚刚起步的条件下, 抢占先机。

产业丰厚度有两层内涵:从“丰”度上讲, 是拉长产业链, 通过产业集群式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做大产业规模, 既能体现经济增量概念, 又能实现调结构的目标;从“厚”度上讲, 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提升产业丰厚度的主要途径, 是产业集群的高级化形式, 应当成为辽宁省产业集群建设发展的最终目标。创新型产业集群要注重产业链建设, 加强研发、检测等技术平台的开发利用, 强化与产业密切相关的大学学科专业建设。当前, 应突出围绕辽宁省重点培育的55个产业集群, 强化规划布局、政策引导、服务创新、环境吸引等措施, 以优势资源、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为支撑, 引导国内外关联企业向园区集聚, 形成园区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的新格局。力争在“十二五”末期, 每个市有一个千亿元产业集群, 每个县有一个百亿元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是实现增量调结构的核心动力, 尤其是对一个地区而言, 产业技术结构的高度化决定其核心竞争力, 往往比三次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更为重要。德国的巴伐利亚州和巴登符腾堡州, 工业比重大大高于农业及服务业比重, 但这两个州凭借科技创新, 形成了世界最高水平的装备制造业, 一举成为支撑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装备制造基地。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具有科技创新的低成本优势。据有关统计, 蜂窝式移动电话国外开发用8亿美元, 中国用7000万元人民币;国外开发程控交换机用1亿美元, 中国用1000万元人民币;“长三甲”火箭开发费用, 中国也为国外的几十分之一。辽宁省要充分利用好这种比较优势, 继续加大科技投入, 力争“十二五”期间, 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与上海、江苏相当, 拉近与东部沿海省份的差距。坚定不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省发展的战略重点, 依托骨干企业、重大工程项目, 组织实施一批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 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 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 最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把经济增长动力切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上。

空间是实现增量的支撑。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 空间无疑是辽宁省生产要素中最为显著的比较优势。其中, 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是辽宁省结构调整最重要的空间所在。沿海经济带规划建设了42个园区, 重点发展临海临港产业、新兴产业及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 以此优化和提升辽宁省的产业结构, 特别是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沈阳经济区60个主导产业园区, 要通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构建光电信息、化工新材料、先进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集群, 同时配套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三)

县域经济是增量调结构的主战场。县域经济资源配置灵活, 市场导向性强, 由于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增量调整可塑性很大, 容易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长期以来, 县域经济一直是辽宁省经济发展中的“短板”, 过度依赖资源, 产业链较短, 技术水平较低, 不仅自身发展速度缓慢, 还制约着产业结构优化。自2008年实施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以来, 县域经济为提升辽宁省经济综合实力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成为辽宁省最有希望的新增长极。2011年, 全省44个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达到700亿元, 增长45%, 4年增加5倍多, 占全省比重由2007年的13.7%上升到27%。正在实施的“一县一业”战略, 其新建项目的生产工艺及装备比较先进, 产业链条也比较完善, 对调整优化辽宁省产业结构作用明显。应充分发挥44个县市的资源、区位、产业优势, 依托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县域龙头企业, 加快培育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 提高县域经济规模总量和运行质量。

新兴产业、服务业是增量调结构的重点行业。与传统产业相比, 新兴产业具有市场空间大、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牵动作用强的典型特征, 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标志。服务业具有吸纳就业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资源消耗低的特点,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作用。辽宁省服务业比重一直偏低, 与发达国家的70%和中等收入国家的60%都有很大差距, 刚达到低收入国家的水平。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应优先发展以公共研发和工程设计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重点领域专项物流, 加快发展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机构, 建立健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人才是结构调整的关键要素。无论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还是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都离不开人才支撑, 尤其是高端人才的领军作用。从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看, 很多新兴产业都是依托领军型人才或技术团队, 将研究成果转化而来。要充分认识和尊重高层次人才的价值, 不惜重金投入, 积极培育和引进领军型人才, 抓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研发团队的引进工作, 为辽宁省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保障。

摘要: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稳中求快”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加快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 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会议精神, 抓住引领全局的关键, 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增量带动结构调整, 在项目建设、产业丰厚度、科技创新和空间支撑四个关键环节上花大力气、下真工夫。

应该怎么“调结构” 篇3

经济增长是有周期的,经济周期是经济发展规律的表现,也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当经济增长率下降或者出现波动时,可以通过加快产业资本的积累来创造总需求。当前,运用中央财政资金来推动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增加,具有逆经济周期的特点。与“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的直接财政补贴政策不同的是,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产生了有助于提高总需求的短期效应,而且对经济结构变化有长期的积极效应。说到底,中央政府动用财政资金来推动产业技术改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加快结构调整,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奠定一个坚实的技术基础。

中央政府应当如何来确定技术改造的重点产业呢?在运用财政资金时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将资金投向什么产业和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考察具体的技术领域。技术在每一轮新的经济增长阶段都表现出它的独特性,2000-2008年的中国经济具有显著的资本深化特点,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速度居于前列,资本形成率最高。更多的设备投资,蕴含着更多的技术积累和更强的技术创新力。在一组新技术的应用中,每一次技术改进不仅给那些产生技术改进的部门,而且也给采用新技术产品的其他部门带来技术进步。因此,钢铁工业运用的新技术,已经对所有使用钢铁产品的机械类及其他相关部门技术进步产生了“乘数效应”;化学工业也是如此。

在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资本形成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后,未来数年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应该是“技术深化”的产业和领域。我们先列举两组数据:一是按照技术分类来确定高技术产业和中高级技术产业中,资本形成率仍然较低的产业。例如2007年电气机械、机械工业、仪器仪表工业和运输设备制造业,合计固定资产净值为全部制造业的19.22%,比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合计比重(25.05%)要低得多。二是以人均固定资产净值来衡量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2007年的中国制造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为11.40万元,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分别为21.61万元和21.43万元,是平均值的一倍左右;而电气机械、通用机械、专用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均低于平均值。产业的固定资产数和人均固定资产净值数据,均显示了中国多数高技术产业和中高级技术产业,仍然处在资本积累不足的局面。

要取得更好的成效必须更合理地安排资金的流向。受资金总量的限制,选择总是要做的,需要确定优先权。优先权通常是由市场机制来运行,企业只是以市场信号或预期的市场信号做出决定。市场和企业决策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技术进步的速度和方向。然而,面临工业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外部冲击,当市场机制不能充分保证对社会有益的最优资源配置,市场力量也不足以促进技术产业的发展时,政府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我认为,财政资金的使用应当分为两个部分:主导性技术领域,也即重点发展的技术产业,应当占全部资金2/3以上的比率;包括钢铁和化学工业在内的一般技术领域,占1/3的资金比率。具体说来,技术改造的资金,应当流向固定资产净值比率较低和人均固定资产净值低于制造业平均值的技术产业。

以转方式调结构为目标 篇4

大力开展企业班组建设与“创争”活动

淄博供电公司工会

今年以来,我们以“创建先进班组、争当工人先锋号”活动为载体,以精细化管理为着眼点,以落实岗位责任制为核心,不断提高班组管理水平,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有力地推动了公司转方式调结构目标的实现,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环境

公司党委高度重视班组建设“创争”活动的开展,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生产经营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公司领导多次在早调会、月度绩效会上就活动的开展提出要求,对进展情况进行调度,对活动成效进行点评,对今后工作进行部署。通过工会网页、政工超市等阵地,《班组建设“创争”活动简报》等形式,及时报道活动开展情况,建立起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目前《活动简报》已编发了五期。举办了“先模事迹报告会”,先模从自身工作畅谈班组管理经验,形成学习先模、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二、严格标准管理,强化考核落实 按照“高、严、细、实”的要求,我们制定了《班组建设“创争”活动实施意见》,编制了《“创争”活动三年规划》,实行月度调度、季度通报,对未按时完成工作计划的单位纳入绩效考核,确保了活动的顺利开展。由工会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活动考评细则。涵盖了公司参赛范围内各个专业117个班组,条款达562项(条)。完善了奖励机制,对达标命名为“先进班组”称号班组的班组长,同时授予“优秀班组长”称号,优先参加公司优秀人才评选、学习考察,在中层干部聘用时优先考虑,对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创新成果,以创新者冠名,充分调动了班组全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抓好岗位培训,提升员工素质

坚持开展同工种竞赛活动,以“比”促“学”,提高职工队伍的业务素质。连续五年在农电、输电、配电、变电、调度、可靠性等专业中广泛开展同工种竞赛活动,每月组织一次自查,每季组织一次互查,半年组织一次全面检查,每年组织评选表彰,年初自动转入下一轮竞赛循环中,同工种竞赛已形成常态运行。在教育培训中执行企业导师和技术导师共同帮教的双导师带徒制度,遵循“上一级是下一级的培训师”的培训理念,严格落实师徒合同。组织“全国学习型班组”周村供电部配电班、“全国电力行业优秀班组”张店供电部配电班、“全国技术能手”葛旺泉等先模集体和个人代表,畅谈如何在班组建设“创争”活动中发挥先模的先进性,就精细化管理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近年来,公司先后涌现全国继电保护比武第一名和全国配电比武第二名各1人,“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1个,全国“知识型先进职工”1人,全国技术能手3人。公司获得“全国学习型组织优秀组织单位”、“山东省学习型企业”称号。

四、推行闭环管理,保证监督到位

严格按照“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的闭环管理要求,抓好“计划、执行、考核”情况的落实。活动开展两个月后,公司组成督导组,利用9天时间进行检查和督促,鼓励自我“亮丑”,对自查问题多的单位进行通报表扬。在试点班组确定后,我们立即组织了班组建设“创争”活动推进会。会上下发了活动检查通报,分析了工作中的“短板”;7个单位和班组做了典型发言。先后举办了三期班组长培训班,召开了试点班组对标座谈会、活动诊断分析会,明晰了班组管理标准,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诊断分析,对下一步活动重点进行了部署。

五、放大“亮点”效应,动力激发活力

亮点管理的目的在于对本班组、本单位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或效益、规范工作流程等方面的小经验、小措施、好做法加以总结提升,使之起到举一反

三、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制定了亮点评价标准,每季评选推广一次,通过实施逐步培养起了班组人员参与活动的兴趣,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输电工区在宣传电力设施保护法时,以册代单,在宣传有关电力法规的同时,增添了吊车碰触带电导线造成人员伤亡的案例和图片,设置了多页通讯录和记事栏,深受吊车司机的欢迎。今年以来因吊车造成的外力破坏降为零次。周村供电部营业服务班设计了规表格规范填写样表,方便客户办理业扩工程,在全公司营业窗口予以推广。

六、培育活动载体,打造特色品牌

今年以来,配合班组建设“创争”活动的开展,我们实施了“善小”关爱员工行动计划、现场安全文明生产“善小”行动计划、优质服务“善小”行动计划,提倡和实施“安全教育在路上”(在工作途中,随车对工作人员播放安全规程、安全常识以及事故案例等,做到安全知识耳熟能详,入脑入心)、“温馨提示在周围”(在大停电检修和施工现场设置安全警示、安全格言、温馨提示展板等,实施检修现场“老虎口”看板管理)、“文明环境在现场”(开展现场文明生产创“双佳”活动)。倡导工作人员做到“三个文明”,即“文明用语、文明行为、文明着装”;倡导现场做到“三定管理”,即“人员定点就餐、工器具定置摆放、车辆定点停放”,引导“善小”活动不断向精细化管理、服务延伸。这些细节管理逐步内化成了职工良好的理念与素养,为转方式、调结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2010年靖州集团客户中心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班组活动,组织引导班组成员积极投身到创建活动中来,通过创建活动激励组员立足本职、勤奋工作、学赶先进、争创一流,充分展示工人阶级在推进移动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和主人翁风采。

2010年5月,根据全市集团客户中心组织的“G3迎未来,服务我最行”岗位技能比武大赛要求,靖州集团客户中心班组开展了岗位业务知识培训和技能比武前期演练工作,演练以“岗位业务知识、营销技能、情景模拟、抢答等四个方面进行,并评选出4位优秀客户经理参加全市岗位技能比武大赛,其中有2位客户经理获得全市前4位的好成绩,树立了标杠客户经理典型,营造了“学优争优”的工作氛围。

调结构 篇5

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转方式、调结构,是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大课题。我们要看到,要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须横下一条心,坚持不懈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转方式、调结构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尤其是在不少地区、不少领导干部对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已经形成路径依赖的背景下,转方式、调结构更是一场痛苦的转型,绝对不可能像月下漫步、沙滩纳凉那么悠然自得。

当前,各级领导干部基于经济工作的实践,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矛盾,不缺切身感受,也不缺态度,最大的危险是缺乏行动。如果只有表态,在行动上却不兑现、不落地,转方式、调结构只能是空转空调。各级干部只有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以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快调快转、真调实转,转方式、调结构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钉钉子,意味着不是一锤下去就能钉好,而是要一锤接一锤地敲,才能钉得实钉得牢。转方式、调结构,最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最怕坐而论道做虚功搞花架子。

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之所以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首先在于粗放式发展方式带来的结构性痼疾,非一朝一夕之功可除。发展方式上的“习惯之链”是长期以来日积月累形成的。比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化解产能过剩。我国传统制造业,尤其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如粗钢、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产能普遍过剩,浪费十分严重,资源环境难以承受。但有的地方领导却依然对此情有独钟。原因在于传统的套路轻车熟路,而且往往在做大GDP等方面显效快。对此,总书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将来付出的代价必然更大。

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还在于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干部作风飘浮、虚功虚做,阻碍了转型升级的真正落实。转方式、调结构,必须狠下苦功。如果只是“三分钟热情”,虚与委蛇捣糨糊,不愿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一锤接着一锤敲”,怎么敲得开硬骨头?因此,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也是对领导干部品德与党性的极大检验,是对领导干部作风的极大检验。不做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

发扬钉钉子精神抓转方式、调结构,也是对领导干部发展观、政绩观的考验。今天的发展必须是“既长骨头又长肉”的可持续发展,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领导干部在其位谋其政,想干出一番政绩来,这是职责使然。但转方式、调结构,解决长期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可能急功近利,需要把增速调整到合适的“挡位”,需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不计一日之短长的铺垫性工作和“隐性政绩”。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正确政绩观。发扬钉钉子精神抓转方式、调结构,更是对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考验。面对风起云涌的新经济浪潮,往往无计可施、徒唤奈何。解决本领恐慌的问题,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唯一出路在于以钉钉子精神加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一切先进的东西学习,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充实、完善自己。(慎海雄)

调结构 篇6

调结构、促转型,是走出资源路径依赖的迫切需要。铜川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截止2011年,资源型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8%。一方面,财富因矿而兴,资源型经济成为铜川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柱;另一方面,资源型经济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层次偏低,我们在收获资源“红利”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多方面的沉重代价。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发展,走出资源依赖,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破除“因矿而兴、因矿而困”的经济困局,是铜川最现实的问题。

一、铜川调结构、促转型现状

(一)产业结构层次继续优化

铜川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总趋势基本遵循库兹涅茨提出的产业变动一般趋势:即随经济不断发展,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二产业比重快速上升,三产业比重随人均水平提高而增大,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变化。近年来,铜川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10.4%下降到2011年的7.4%;第二产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44.3%上升到2011年的63.7%;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45.3%下降到2011年的28.9%。工业化水平由2001年的37.4%提高到2011年的52.79%。

从纵向看,2011年铜川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总量分别是2001年4.52倍、9.09倍和4.03倍,虽均有较快的发展,但发展速度不一,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从贡献率变化看,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13.3%演变为2011年的6.9%;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28.7%上升到2011年的70.1%,其中工业贡献率由45.2%提高到63.1%;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58%下降到2011年的23%。

(二)工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推进,全市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工业得到改造提升,煤电铝水泥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非资源性接续产业快速发展,但资源性产业为主导的工业格局仍未改变,产品价格易受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抵御风险的能力弱。目前,铜川市工业的主导产业主要有煤炭开采和选煤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煤炭开采和选煤业,主要是原煤开采、洗煤等,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28家,2011年实现增加值79.99亿元,同比增长18.4%,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4.6%,比2001年提高36.9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品有水泥、水泥孰料等,共有规模以上企业34家,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46亿元,增长24.8%,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1.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品有铝锭、铝杆等,企业4家,2011年实现增加值7.69亿元,同比增长4.9%,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2家,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68亿元,增长6.9%,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9.4%。

四大支柱行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到82.6%,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7个百分点。此外,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农副食品加工、纺织、酒、饮料制造等行业也有较快的发展。

从上图可以看出,煤炭、水泥、铝业、发电四大支柱产业是铜川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装备制造、食品、医药虽发展速度较快,增速远远高于支柱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全市工业经济的平均增速,但由于规模小,占比低,引领未来全市经济转型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就业结构逐步改善

2011年末,全市从业人员数为42.44万人,比2001年增加1.14万人,其中:15.55万人从事第一产业,10.23万人从事第二产业,16.66万人从事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比2001年减少2.4万人,第二产业比2001年减少2.6万人,第三产业比2001年增加6.14万人,从各产业就业人员的绝对数量来看,呈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绝对数量减少,第三产业绝对数量大幅提高的状态。

2011年末,在从业人员中,单位从业人员占23.9%,比重比2001年末下降4.7个百分点;个体经营人员占8.0%,比重基本与2001年持平。在单位从业人员中,采矿业占23.7%,建筑业占10.4%,教育占13.3%,比重比2001年末分别下降10.5个、4.2个、5.4个百分点;制造业占9.9%,比重比2001年末下降14.1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占1.2%,比2001年末下降2.5个百分点;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18.7%,比重比2001年上升9.9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中,采矿业占62.1%,制造业占35.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0.6%,在工业行业大类中,从业人员数量居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分别占工业行业从业人员总量的62.1%、14.2%和6%。

(四)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

2011年11月27日,铜川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在这次将为铜川未来5年发展定方向、定目标的会议上,铜川市为经济转型立下誓言:“围绕提速发展、加快转型、富民强市这条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文化兴市、生态立市三大战略,建设能源、果业、现代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休闲养生六大产业基地,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建设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新铜川。”

通过项目实施发展循环经济,铜川积极促进传统产业升级。铜川市成立了煤电铝联产联营的陕西省首个航汽铝工业园区。该园区用煤发电、用电炼铝、铝进行深加工、电厂灰渣全部用作水泥生产原料,形成以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将承接起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和西安周边地区化工产业链延伸的深加工项目及配套项目。园区建成后,将形成年产300万吨煤炭、4×30万千瓦火力发电、55万吨电解铝、30万碳素、20万吨航汽铝深加工五大项目。水泥产业的优化升级除了关闭落后水泥厂,铜川市还以秦岭、声威两个水泥集团为核心,加快建设8条4500吨纯低温余热发电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和窑尾余热利用项目。未来铜川的水泥产品将是高附加值的水泥制品和节能环保型新产品,铜川也力促水泥循环产业链和循环技术走到全国前列。

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使铜川发展方式转变速度加快。截止2011年,新兴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9%。其中:2011年全市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31亿元,增长101.8%;医药制造业0.64亿元,增长27.2%;装备制造业3.37亿元,增长10.4%。

二、铜川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三产比重仍然偏低

2011年,铜川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8.9%,, ,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1个百分点,比西安、渭南、商洛、安康、汉中,杨凌分别低22.7个、2.5个、6.7个、8.4个、7.8个、10.6个百分点,比宝鸡、咸阳、榆林、延安分别高3.6个、1.8个、4.9个、9.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七位。同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欠优。2011年,全市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三大传统服务行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0.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仅占14.2%,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企业规模仍然偏小

在以民营经济为支撑的经济背景下,全市经济中规模化企业严重缺乏,产品的质量、技术不高,依靠劳动力进行简单的重复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比较集中。2011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仅22家,只占全省的3.3%;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仅为18.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小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所占的份额偏大并呈上升趋势,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78.1%上升到2011年的80.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2011年铜川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主营业务收入为3.05亿元,比全省低0.96亿元。

(三)工业经济对资源环境的依赖较强

经过近年来坚持不懈的推进,全市工业结构不断的优化,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但工业行业结构仍然不合理,轻重比例不协调(2011年轻工业产值占比13.7%,重工业占比86.3%),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企业比重较低,资源消耗型和高能耗企业比重过大。工业是铜川经济的绝对优势,而在工业中,煤炭、建材总产值占二产总产值的比重达63.2%,经济过于依赖工业且多为高能耗的工业企业,一产和三产相对薄弱,比较效益偏低,发展空间有限。“十二五”期间,重点项目仍集中在煤和建材等行业,产业重型化还将持续,全市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过度依赖,势必影响铜川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调结构、促转型思路的探讨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调结构,加快转型发展,就是铜川科学跨越、富民强市的关键一步。转型发展的力度,决定科学跨越的速度;转型发展的程度,决定科学跨越的维度。调结构、加快转型发展,不仅攸关未来,而且刻不容缓。

(一)把准产业结构调整原则

调结构、促转型应坚持“需求导向、立足市情、顺应大势”的原则。需求导向,是指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的需求为导向,对这种需求的判定应基于对国际国内当前和未来市场的分析;立足市情,是指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于铜川市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以及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大的现实基础;顺应大势,是指要顺应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来谋划产业结构的调整,密切关注发达国家向实体经济的复归趋势、国际上新兴产业的发展走向、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区域之间的竞争,用更宽广的视野拓展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二)合理制定产业调整政策

结构调整,并不是完全推倒重来,而是通过结构调整、促经济转型,提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铜川市产业结构调整要和铜川市的资源优势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新拓展产业或新增加产业来调整工业内部的结构、提升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应是新形势下铜川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所在。产业结构调整应沿着三个方向寻求突破。一个方向是存量的提升。对于铜川市现有的产业努力用现代技术去装备,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环保,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第三产业;一个方向是承接产业转移。国际金融危机对沿海经济的冲击和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国内产业转移的步伐,应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持续做好“大招商”活动,加快引进与铜川市成长性产业和竞争性产业相联系、与铜川市要素资源相匹配的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一个方向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日本、欧盟等政策的着力点以扶植新兴产业为主,我国也提出发展七大战略新兴产业。铜川市应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着力发展特色旅游、食品加工、中医药等有一定发展基础和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占领制高点。

(三)正确选择本地主导产业

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但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局限性,政府需要制定和实施配套的产业政策,弥补市场竞争缺陷,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次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产业政策的制定应以产业结构升级为重心,以技术升级为主要目标。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杆,保护和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延缓和遏制某些特定产业的发展,从而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产业政策的重点是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结合铜川市产业发展实际,应重点推进煤电铝循环经济,提高水泥产业竞争力、做大做强陶瓷产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打造现代食品加工业,培育现代医药产业,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进一步提高优势产业比重。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调结构 篇7

当前行业调结构转方式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不足。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偏高,高附加值、高性能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过低。作为新材料产业主要支撑的合成材料制造业在全行业中的比重仅为18.12%;以高端精细化工产品为主体的专用化学品制造业的比重为17.33%。

其次,产业集中度仍然偏低,综合竞争能力不足。江苏省规模以上石化企业4274家,而企业总数则将近8000~10000家,数量多、散,规模和集中度偏低。

再次,贸易结构不合理。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而进口则以资源性、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因此,近年来,每年都存在大量贸易逆差。

最后,化工企业生存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经过自2007~2010年化工专项整治,全省累计关闭生产规模过小、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较严重、安全保障能力低的化工生产企业5684家。

调结构转方式的战略目标

江苏省石化行业的战略目标为,到“十二五”时期末,即2015年,江苏省石油和化工行业整体发展目标将达到如下几点。

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生物和能源化工占全行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

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35%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行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生产装置自动化控制水平和生产运营安全化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化石能源比重由现在的91%降至86%;可再生能源利用在“十一五”基础上增长10%;能耗和环境排放物在2009年基础上下降15%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十一五”下降20%~25%;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降低15%(即0.85吨标煤)。

到2015年,全省国家级、省级化工产业园区年销售额达到2万亿元以上。建成6~8个大型成品油商品、化工通用品和危化品原料仓储物流基地;10~12个大型石油化工、碳一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盐化工、生物化工、能源化工、农用化工生产和研发基地。

到2015年,形成主营业务年销售收入在100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企业2户,500亿以上大型企业10户,100~300亿元大型企业30户以上。

调结构产业生死劫 篇8

“经济结构转型已进入一个动真格的阶段了。”财经专栏作易鹏告诉《英才》记者。于2009年12月7日落下帷幕的中央工作会议为2010年中国经济定下了“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调子。

外界普遍将此解读为政府将在2010年直面长期停留在口头或纸面的结构调整战略。稍后的12月10日,工业与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接受央视采访时透露,“工业发展将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有消息称,工信部或将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今年的12%下调至11%。

笼统的经济结构调整包括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平衡、消费、投资及出口对GDP贡献度的合理化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但现阶段最突出、最基础性的还是产业结构调整。

“全球产能过剩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副主席龚方雄在《英才》年会上如是说。

但中国的产能过剩可能有其独特之处,“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常态,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中国的问题本质是除了正常的产业供需结构的失衡之外,还有‘落后’产能长期停留在产业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的贺俊博士告诉《英才》记者。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1月的工业经济尽管呈现加快趋势,但在结构上仍倚重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没有人会反对,但如何淘汰?依靠政府干涉、抑制投资,还是其他另有方法?

需要弄清楚的是为什么落后产能会产生并且能够累计到一定程度?或者说,为什么落后技术能够生存?

贺俊认为,这根本上是企业的“要素成本承担不对称”造成的。不承担诸如劳工福利、环境成本等一些本应该承担的要素成本,反而助长了这些落后产能的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惰性心理。另外,由于存在的行政性垄断保护,落后产能便得以累积起来。“中国淘汰落后产能根本性的处理措施并非限制进入、抑制投资,而是要让任何企业主体平等地承担起要素成本。”

技术产业化的背后

“中国并不缺钱”几乎是共识,但中小企业缺钱又是另一个共识。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追赶,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除美国之外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完整并不意味着强大。在不少经济领域或工业环节,中国仍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

贺俊认为“当前的结构问题,一是既有产业的升级,二是新兴产业的培育。产业升级最核心的是技术,结构调整是一个宏观结果,结果怎么实现呢?这便是一个技术过程。”

在市场经济里,技术创新最主要的是依靠企业,政府的政策最终也需要通过企业来落实,但是政府有必要为企业提供一系列的“公共技术平台”。

日本的经验是每一个县都有公共研究机构,而这些公共研究机构的成果是真正向企业免费提供的。这些具有“公共性质”的技术,除非是足够大的企业,一般的企业是没有动力去投资开发的。这时,政府的出现恰好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反观国内,带公共性质的研究机构并不是很多,即使有也远没有达到“非歧视性”地为所有企业免费提供公共实验室、公共研究成果的程度。

技术商业化、产业化背后依赖着充足资金的支持。“中国并不缺钱”几乎是共识,但中小企业缺钱又是另一个共识。“贸易顺差这么大,相当于把钱借给了外国人,为什么不借给中国人呢?”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超愚对《英才》记者说道。

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金融改革却应始于足下。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说道:“像PE这种形式应该受到鼓励,民间借贷也要允许合法化。”

贺俊告诉《英才》记者,在日本,一间只有五六个、十几个人的小企业,其技术却是可以非常先进的,他们往往能在某一环节上做得非常之专业。国内的小企业却经常性地被与技术落后联系在一起。但是,市场经济的生力军是中小企业,这是从成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处于产业升级紧迫期的中国更加需要发展一大批有活力、有技术特色的中小企业。

“同样两个技术,被分配到同一家大企业和分别被分配到两个小企业中,其结果可能是非常不一样的。”贺俊认为,鼓励发展新型的中小企业将可以实现整个企业生态群的技术更加多样化、促进企业之间的技术竞争,这些都将促使产业技术创新的氛围更加活跃。

发展中小企业并非意味着政府去扶持那些目前可能正处于困难中但已被证明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而是应该鼓励高技术的创业型企业,通过中小企业的增量发展提高整体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水准,并通过“鼓励创业来弥补过去中小企业专业化和技术能力的不足。”

二元经济的改变

中国的产业升级涉及到了中国内部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问题。

“中国还是二元经济”郑超愚在回答《英才》记者所提的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时如此表示。

“中国经济像一个黑洞,许多产业只要进了中国就出不去了。”这背后是中国还有8亿之巨待城市化的农民。“劳动力的转移需要投资,没有资本投资吸收不了这么多的劳动力。”郑超愚认为,中国当前“轻纺工业还得搞,重化工业还得搞,制造业还得搞,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也得搞。”

在中国二元经济和劳动力相对充足的大背景下,“夕阳产业”这样的词汇短期内似乎并不适用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因此,中国的产业升级应该出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齐头并进的局面,这里面涉及到了中国内部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问题。

“2009年上半年出现的‘民工荒’与过去有所不同,这次是因为中央大力度提高农民收入、强化了农村医疗保险、养老金等改革的结果,农民工出来的成本高了。很多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会往内地和西部转。”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叶航教授对《英才》记者说道。

在解决二元经济结构方面,政府的作用是关键性的。“城乡二元经济的形成有政府行政因素在里面。”郑超愚认为政府现在可以有所作为,如放松户籍制度、取消对高垄断行业的保护。一些由于历史原因政府政策造成的问题,到现在政府应该撤退出来。“你不退出,再往上加个更大的补丁,这是不行的。”

上一篇:5分钟让上司接受你的建议下一篇:新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