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共12篇)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篇1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动、静止的含义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4)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教学重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教学难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模拟法庭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打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官只好不了了之。
同学们,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等我们学完这一节课,这案可就是个小cASE了。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展示图片:行星运动、计算机的发展、瀑布流水、苹果落地
这四张图片所展示的内容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都包含了运动。
阅读P31—32页的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2)什么是运动?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的含义?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举例说明问题:《全解》P71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过渡)说到这里,首先我们就得了解一下什么是运动。
(2)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展示刻舟求剑图片
(过渡)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物质与运动的问题
(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的物质都在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任何的运动都体现为物质的运动
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在讲一二点的时候,分别举例来说明问题)
展示图片:列车上的动与静,从而过渡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要认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首先就必须了解一下静止。
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①静止的两种情形
不显著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性质——基本不变
举例:课室中的黑板相对于讲台来说是静止的,但其实它是随着地球在不断的运动。
烧开水时的性质不变
两者关系——区别和联系
区别: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事物的空间位置、某一方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思考教材P32:飞矢不动——飞箭在某一瞬间是静止的,分割成的无限个部分都是静止的,静加静等于静,所以飞矢不动。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过渡)为什么水是往低处流而不往高处流?
2、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除此之外:
①
规律的普遍性——生活中处处有规律,四季更替、潮汐现象、人类社会、人类认识
②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③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水力发电、潮汐发电
展示相关图片
自然界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人类社会的运动也是有规律的
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人的认识运动也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过渡)大家都知道,成语“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却证明:定时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曾将耳机套在番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音乐。结果番茄长到2公斤重。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节奏和音量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这则故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规律是可以利用的
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小结:三对关系: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运动与规律
练习
板书设计: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的含义
(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运动是有规律的
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课后小结: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篇2
一、光源的不足与改进
按照课本上用蜡烛作为光源, 可以完成实验, 基本得到凸透镜成像规律, 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暴露出来的有如下几条:第一, 本次上课由于在录播室上课, 上课期间门要关闭, 再加上录播室没有窗户, 虽然是深秋季节, 但还是要开着空调才能上课, 我发现学生实验时, 烛焰摇曳晃动, 教师曾试图关空调, 比赛期间苦于讲台没有放遥控, 教师只好作罢, 这样导致学生的实验数据误差较大, 影响了规律的总结。第二, 用烛焰作为光源必须在暗室才能效果较好, 而本次上课中由于录播, 不允许关灯, 学生实验时的像明显暗淡, 这也是导致像距误差大的原因之一。第三, 上课期间, 教师没有让学生及时吹灭蜡烛, 导致开始实验时烛焰、透镜和光屏中心是调节在同一高度, 实验全部结束时, 蜡烛已经很短, 像基本都不在光屏中央, 甚至有部分同学的像都不完整。我想即使老师让学生点、熄蜡烛次数增多些, 三心不在同一高度的问题还是存在, 并且还会导致实验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了点和熄灭蜡烛上。第四, 实验中能观察到像是上下颠倒的, 用烛焰左右颠倒的特点不能体现, 上课中教师也避开了这个特点。我想如果要研究这一特点, 只能通过用手煽动或嘴轻吹火焰来完成, 但这样做是无法在光屏上长时间接收的。第五, 由于在密闭的房间内完成教学, 下课时, 教室内已经有浓烈的气味, 并且室内温度相当高。再看学生桌面, 虽然垫了白纸, 但还是有些蜡油滴在了桌面上, 导致桌面不整洁, 有些同学整理时, 还不小心把部分小蜡块掉到了地上, 如果学生踩在上面, 还有可能打滑。
本次上课有些教师用LED灯制作的“F”字样的光源很好地弥补了以上不足。具体制作是:用9 个LED灯并联, 插在5×10cm的塑料板上, 用双面胶先固定住, 然后用焊锡将脚一一焊接, 再在塑料板上焊接一个可以装两节五号电池的电池盒, 接通电路即可完成。最后取实验室光屏的支架, 用热胶将塑料板胶在支架上即可完成一个光源。“F”光源在淘宝网上是有现成的买的, 但至少需二十五元, 而自己自制的成本十元不到。另外网上的光源是用发光二极管制作的, 但由于发光二极管是立体的, 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同时自制光源时, 用最小功率的LED灯, 亮度降低, 不会对学生的眼睛有伤害。这样的光源无需在暗室中完成实验, 而且测出数据不仅满足凸透镜成像的一般规律, 还能准确到满足物距和像距倒数和等于焦距倒数的规律 (这一规律初中无需让学生掌握, 但教师可以有所思考) 。
二、光具座的不足与改进
实验室的光具座零刻度线在最左端, 从左向右依次增大, 实验中将透镜固定在40 或50cm处, 学生在实验中读出的物距和像距都是要计算的, 而不少学生忘记计算或计算错误, 导致实验数据整理时, 无法得到成像规律。
这次上课中, 有教师用1cm宽的纸带粘在了光具座上, 利用光具座已有的刻度在纸带上重新标数字, “0”写在了原来的“45”之处, 向两侧数字依次变大, 这样学生观察到的烛焰、光屏所在的刻度就是物距和像距, 只需直接记录数据。该改进在上课中效果非常好。
三、光屏的不足与改进
光屏接收的像是通过目测的方法确定放大和缩小的, 在探究等大时, 学生很难确定。同时学生实验数据只能分析出物距减小, 像距增大, 对像的大小改变则需通过前后分析或再连续实验才能得出。改进方法是在光屏中央粘一张带刻度的白纸, 每次记录像的高度, 并将高度也记录在物距、像距的表格中, 这样, 学生在分析数据时会发现像的大小随物距变化的规律, 而这一规律的得出, 对下一节照相机内容中拍照时如何根据要求调节物距、像距有一定的帮助。
四、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分析数据, 得出成像规律的方法很多, 引出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的处理上方法也很多, 我个人认为以下这一种方法比较符合教学的一般环节。
学生分组收集倒立放大、倒立缩小的像, 初步观察数据寻找规律, 学生都能看出物距大于像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 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 根据学生的发现追问“:何时会成倒立等大的像呢?”学生自然会回答物距等于像距, 接着让学生通过实验寻找这个位置, 学生通过探究会找到这个点, (班内预先发放的透镜有5cm和10cm两种) , 教师引:导“10cm和20cm有什么特殊性呢?请观察透镜上的标签贴找出透镜的焦距”, 学生根据焦距自然发现等大时物距和像距都等于焦距的两倍, 教师的追问“:放大和缩小的像时的物距与像距大小和焦距是否有关系呢?”巧妙地将实验数据与焦距联系了, 完成了焦距的过渡。
接着让学生将收集的数据标在透明胶片上 (教师统一复印了带有一倍和两倍焦距点的透镜图片在胶片上) , 再将10cm透镜的胶片都叠加在一起放在实物展台, 很容易得出成倒立缩小的像的物距都大于两倍焦距, 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 5cm透镜的数据可以加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样将学生所有数据快速地整理在一张图片上, 比选取代表板演数据于黑板上数轴更节约时间, 分析的数据也更多。
总之, 通过这一次的学习,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节课的器材改进、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方法收获很大, 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批评与指正。
摘要:通过对2014年江苏省物理优质课的观摩, 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有了新的认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展示课件 设计意图 活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065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为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二框。本框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本框也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教学采用的策略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达成共识。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师:现在我们来上课,在学习新课之前,首先来看一则趣味哲理故事,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认真品味其中蕴含的哲理。
[环节一]
[展示课件]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要,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欧布里德要去告他,朋友笑言:“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非此时的我。你要告,就去告彼时的我吧!”
师:从哲学的角度如何看待欧布里德的荒唐行为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1.许多故事不仅吸引人,而且蕴含丰富的哲理。因此,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可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课堂。2.一材多用,为后面分析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做好铺垫。
[环节二]
[展示课件]五种具体运动形式的画面(机械运动、生命运动、化学运动、认识运动、社会运动)。
[活动探究]归纳这五种运动的共性。
[设计意图]情境创设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由感性到理性,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对问题的探究,归纳出运动的含义。
[展示课件]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一、运动(板书)
1.含义(板书)
[环节三]
[活动探究]如果人的心脏停止跳动了,会有什么结果?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容易理解的问题入手,通过探究,归纳总结出运动和物质的关系之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板书)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板书)
[环节四]
[展示课件]五种具体运动形式的画面。
[活动探究]这五种运动的承担者是什么?
[设计意图]由具体到抽象,通过对五种具体运动承担者的分析,归纳出运动的承担者——物质。
(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板书)
[环节五]
[活动探究]有同学说,物质可以离开运动,比如此刻教室的桌子就没运动,这位同学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于学生有疑惑处设疑,可使学生豁然开朗。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明白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归纳出运动和静止的特征: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的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板书)
(1)运动和静止的特征(板书)
[环节六]
[活动探究]根据静止的现象及运动的含义归纳静止的含义。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静止的含义。
[展示课件]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体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静止的含义(板书)
[环节七]
[活动探究]根据前面的分析,归纳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归纳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展示课件]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板书)
[环节八]
[展示课件]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A
a.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b.新陈代谢
c.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B
a.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b.水往低处流
c.苹果落地
d.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C
a.守株待兔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设计意图]从学生对规律的感性认识入手,通过三组判断,分别让学生明白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进而归纳出规律的含义。
[展示课件]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规律(板书)
1.含义(板书)
[环节九]
[活动探究]规律是有的领域有,有的领域没,还是所有领域都有?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的探究,归纳出规律的特征之一——普遍性。
2.规律的特征(板书)
(1)普遍性(板书)
[环节十]
[展示课件]拔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
[活动探究]拔苗助长为什么会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为什么会事半功倍?这两则成语对我们有何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两则学生熟悉的成语,让学生明白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2)客观性(板书)
3.规律普遍性和客观性的方法论(板书)
(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板书)
[环节十一]
[活动探究]规律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白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2)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板书)
[环节十二]
[畅谈收获]学生小结(略)。
[设计意图]让学生始终做课堂的主人,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回顾、内化,形成体系化的认识,并学有所得、升华情感、反思导行。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案 篇4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案
(新人教必修4)
《哲学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概念:运动、静止、规律;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学习重难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一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署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传》中这段话描述了大自然的运动和变化。“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等名言也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运动。
这些名言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
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探究活动二
教材中31页的第二个探究材料列举了一些哲学家的观点,他们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神的运动。还有一种观点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简要评价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
通过对比、评价上述两种观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活动三
材料一:有些人认为,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就没有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材料二:教材第32页欧布里德犯的错误十分荒唐和可笑。
两段材料中的人分别犯了什么错误?
应如何正确对待运动和静止?
探究活动四
材料一:洪水泛滥、沙尘天气、酸雨、城市烟雾笼罩等现象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
材料二:水往低处流,但人们可以引水上山;洪水泛滥造成灾害,但人们可以修筑堤坝防洪发电,造福人类;退耕还林,保护湿地、节能减排等举措,再现碧水蓝天。
上述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
人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基础自测】
选择题
.诡辩家欧布里德对前来讨债的人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去向过去的我讨债吧!”这一观点()
A.正确,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B.错误,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c.正确,因为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错误,因为事物的根本性质具有相对稳定性
2.下列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的表述最正确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B.所有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3.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笨手笨脚去西天取经的猪八戒已经是过时的老黄历了,现在的八戒未必不会打猴拳,未必不会教授猴拳。这是因为()
A.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c.事物的静止是不存在 D.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4.古希腊的赫拉克里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表明()
A.前者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后者否认相对静止
B.前者承认运动的普遍性,后者承认运动的特殊性
c.前者承认动中有静,后者承认静中有动
D.前者离开物质谈运动,后者离开运动谈物质
5.台风,是形成于北太平洋西部的强烈热带海洋气旋,它每年夏秋两季都会光顾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目前,科学技术无法阻止台风的到来,也无法改变台风行经的路线,人们可以做到的是预测台风的到来和做好防范工作,把损失减至最低。这表明()
A.人们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改变台风形成的规律
B.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战胜台风
c.人们在客观条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6.中国古代的哲学大师老子在《道德经》中教导人们:师法自然,即以自然为师。这里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人对自然无能为力,只能做自然的奴隶
B.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应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c.人应该成为自然的朋友
D.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
7.XX年9月25日晚21时10分04秒,神舟七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月27日下午16时30分航天员翟志刚首次进行出舱活动,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神七的成功发射说明()
A.人们能够认识规律、改造规律为人类造福
B.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所不能的 D.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8.XX年的“奥运旋风”中,将有乌兰察布的“风”,北京提出“绿色奥运”,其中一项指标就是:五分之一的电要用绿色能源——风电。乌兰察布正是为奥运提供风电的主力基地。风力发电机是利用风力和能量转化来实现发电目的的。这说明()
①自然物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②人们对自然物的利用是以自然物的属性和特征为前提的③人们可以改变自然物的状态,所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具有客观性
④人类产生后,自然界就具有了主观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在一些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这一论述表时,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
①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②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③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④可以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
A.
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②④
0.小岗村农户做出分田到户和重新走上合作经济道路的两次重大决策都促进了当代经济发展。这说明正确的决策()
①有利于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发展
②符合客观条件发展变化的要求
③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④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漫画《赛跑》启示我们在成长道路上要()
A.发挥主观能动性,锲而不舍
B.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
c.明确人生目标,锐意进取
D.增强竞争意识,自立自信
【合作探究重点突破】
非选择题
2.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篇5
1.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2.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3.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②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④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面对旱灾,充分利用天气条件,适时实施人工增雨。这体现了()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只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能取得成功
5.鉴赏古代诗词,感悟深刻哲理,传承中华文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宋代诗人陈与义:“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以上白居易和陈与义的古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参考答案
1.【解析】 本题考查对物质与运动关系的理解。马克思认为一切事物“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体现了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A项正确。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和物质密不可分,B、C观点错误。【答案】 A 2.【解析】 本题考查对物质与运动关系的理解。毕尔生认为“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慧能和尚把“风吹幡动”归因于“心动”,二者都否认了运动的主体是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答案】 A 3.【解析】 “江边春水生”意味着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人们要尊重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使“巨舰”“自在行”,可见客观条件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故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 A 4.【解析】 人工增雨是遵循并利用客观规律的体现,所以C项正确。A、B不符合题意,D表述绝对化。【答案】 C 5.【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仔细体味诗句的基础上揭示其蕴涵的哲学思想即可。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运动、相对静止的含义。
(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认识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能力目标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按规律办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二、学习重点、难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课前自主合作学习、启发式、合作探究、归纳法等。
四、教学措施
联系实际生活,用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来让学生体会抽象的哲学道理。特别是通过《物质世界变迁历史》视频、学生表演小品、明星图片等教学支架,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中典型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并认识到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再通过反面事例的分析,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加深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哲学理论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活动安排:
1.学生自主预习;
2.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运动形式,初步感受运动;
3.让学生自己改编教材第32页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的荒唐故事,改编成小品,课堂上让几名学生表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具体教学设计:
1.运动的含义:
(1)问: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答:物质。
问:那物质世界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着呢?播放视频《物质世界变迁
历史》,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状态?
答:世界的运动变化。
问:哲学上讲的运动是什么?(学生根据课前自主学习回答)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运动的内涵,请学生列举出视频中看到的运动形式。让学生全面感受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2)让学生提出有没有绝对不动的东西?
从宏观上和微观上加以总结,澄清学生的一些误区。
(3)归纳总结:澄清具体运动和哲学中运动的含义。
(4)展示一些描述运动的语句让学生再一次感受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齐读)。
2.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1)归纳刚才列举的各种运动的主体各是什么?
总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问:教材中慧能的观点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总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2)反面事例,故事回味,图片展示《刻舟求剑》:
问: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总结:离开了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事例。(口头展示)
(3)归纳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同时反对两种错误倾向。(ppt展示)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观点 ――形而上学(如刻舟求剑)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 ――唯心主义(如仁者心动)
物质世界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静止不动的物质呢?举例引出相对静止。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静止的概念:学生自学,教师归纳。
(2)只看到物质运动的绝对性而导致的错误:小品展示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演教材中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的荒唐故事,并让学生讨论其错在哪里?
总结: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否认相对静止有什么荒唐后果?
(3)ppt展示一组同一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相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问: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相貌有很大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问:但无论怎么变,他会变成别人吗?
答:不会。
问:这又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答:事物也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问:他终究会老去,表明静止有何特点?
答: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4)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否有规律?
4.运动是有规律的:
(1)列举一些易混易错点让学生判断,从中正确认识规律的含义。
(2)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规律的客观性:视频播放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导致的自然灾害,并让学生谈谈启示。
5.针对性训练:学生分组自主完成,组内解决不了的,小组间交流。都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讲解,并加以归纳总结。(练习题印发给学生,便于讨论、交流)
6.课堂小结:构建该课时的框架,理清知识线索及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整体归纳意识及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先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再归纳整理。)
7.尾声:
设计意图:一节课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但运动是无限的。让我们继续在生活中探索运动的魅力!学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服务于生活,结合所学知识,针对当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存在虚度年华的现象,给学生一些人生启示!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篇7
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 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 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2)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其确立依据
(1)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师生合作教学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授课、案例教学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上课前老师想问同学们喜不喜欢看《西游记》呀?那么《西游记》里谁最厉害?
学生有的说唐僧、沙僧、还有说猪八戒、但大多数说孙悟空。
教师:老师也认为孙悟空最厉害,因为他会72变。这时老师想起了一个歇后语想让同学们猜猜:孙猴子的脸,下一句是什么?
学生:略
教师:正确答案是说变就变。那么老师感觉哈尔滨最近的天气也像孙猴子的脸,是说变就变。前一阵连着几天高温,让大家非常难耐,大家都想如果下场雨多好;可是没过几天,又开始连下几天的暴雨,天一直不晴,这时大家又想如果天晴有太阳多好,可是我们能决定天气的变化吗?天气会因为我们的需要而变化吗?天气的这种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略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因此我们是不能决定天气的变化的,天气也不会因为我们的需要而变化。天气的变化属于自然现象,体现了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我们改变不了自然界,因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那么世界是怎么变化的以及我们应该怎么把握规律呢?下面我们一同学习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讲授新课】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观察图片以及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图片一:宇宙天体的运动;四季的更替;
问题一:斗转星移,四季更替说明了自然界处于什么样状态?
图片二:人类社会的发展: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问题二:人类社会的发展说明了人类社会处于什么样状态?
图片三:人类思维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问题三:人类思维的发展说明了人类思维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教师: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思维都处于运动的状态,因此我们说世界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多媒体展示图片】水向地处流、百花盛开、人们的健身运动、动物的生命过程
问题:分别属于什么形式的运动?
教师:从物体位置的转移到物理、化学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都证明了世界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2、什么是运动?
教师:那么什么是运动呢?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运动,如:球在滚动、心在跳动、体育运动、_等等。这些和哲学上所讲的运动一样吗?
学生:略
教师:前者只要指空间位置的变化,如果某一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此物体在运动,反之,我们就说这一物体没有运动。哲学上所讲的运动的运动更具有广泛的含义。它们之间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教师:从运动的几种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运动的载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物质
教师:那么物质与运动有关系吗?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教师:让我们带着问题听下面的小故事,家喻户晓的刻舟求剑的故事: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一不小心把剑掉到江里去了,那人忙划出个记号啊,同船的人觉得诧异就问他:“刻这记号有什么用处呀?”他回答说:“啊,用处很大哩,我的剑就是从船边这个地方滑下去的。”等一会,船靠岸了,他便从哪个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去,到处捞剑。
问题: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犯了什么错误?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楚国人虽然承认船、水、剑的客观存在,但却否认了运动,这是离开运动谈物质,最终他的求剑之举只能落空。
因此我们说物质与运动有关系。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如果地球真的不动,四季就不会形成;如果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没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这就是说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在运动中存在的,离开了运动,物质就不可能存在。
总之,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离不开运动,那么同学们说世界上会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坛经》中,禅宗慧能是怎么说的。
【多媒体展示】禅宗慧能的“仁者心动”
问题:慧能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上犯了什么错误?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慧能和尚承认运动,但否认是物质的运动,而说是心感觉动就动,这是离开物质谈运动。试问:心动的“心”是不是物质载体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哪些物质是这些运动的载体?(连线)
宏观物体 生物运动
原子、离子 化学运动
生命有机体 思维或精神运动
生产方式 机械运动
人脑 社会运动
教师: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有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啊?
学生:略
教师:世界上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因为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可见物质和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前面老师讲的两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反对两种倾向即反对刻舟求剑的形而上学思想,离开运动谈物质;也要反对慧能大师“心动”的唯心主义思想,离开物质谈运动。凡是割裂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教师:我们学习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不运动的事物,因此,我们说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但是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哈师大的大钟楼从建起的那天起就没有动过,也有人说我们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雕像自从安家到哈师大就没用动过,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他们的观点对吗?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学生思考并回答。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教师:他们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只看到了相对的静止,没有看到事物的运动。大钟楼和陶行知先生的雕像因为空间位置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不变,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教师:因此,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那么我们看看下面这个人的一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多媒体展示】《童梦奇缘》电影中由刘德华饰演的光仔不同年龄段照片
教师:《童梦奇缘》电影中由刘德华饰演的光仔是个10岁的孩子,他想长大,于是他用了一种能快速成长的药水,自己就变成了不同年龄的自己。同学们觉得无论是10岁的光仔还是50岁、80岁的光仔,他还是一个人吗?还是光仔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光仔还是光仔,不会因为年龄的变化而变了别人。
因此说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基本不变(相对稳定)
教师:我们坐在教室里,我们身体的位置相对于教室而言处于静止状态;我们坐在火车里,相对于车厢而言是静止的,但其实火车是在运动的,它带动车上的人也在运动,否则我们怎么会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到达目的地呢?
由此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位置的相对稳定/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
教师总结: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教师: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可以看出运功和静止有一定的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 联系 角度 含义 特点或性质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运动 整个物质世界 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
变化和过程 无条件的、
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 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 是事物的空间位置、某一方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相对的、
有条件的 ①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教师: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而不能被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所迷惑。
【课堂探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第二个材料并分析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学生思考并回答:略
教师: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因此被人“以治其人之生还治其人之道”。它在这里夸大了绝对运动,否认了相对静止。
【多媒体展示】材料:芝诺的“飞矢不动”说
教师:芝诺的论证的症结在于,否认这一矛盾,把飞矢在某一点上的相对静止绝对化,从而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我们要反对以上错误的倾向,同时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能像他们一样犯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错误。
教师总结:我们要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运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解决问题。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金星凌日图
6月6日发生一场天文盛宴---金星凌日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篇8
一、活动背景及意义:
家庭条件的优越,父母的过分溺爱与娇纵,致使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安于现状,缺乏上进心与学习动力。日前,在班上对全班65位同学进行一次“你的学习动力是什么?”的调查,结果表明班上有将近60%的同学完全弄不清楚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认为学习是为了满足父母与老师的要求而已。其中体现出来的是他们缺乏自我认识,迷失自我,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于是想通过《认识自我,把握未来》这一主题班会帮助同学们认识自我,激发他们以更新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鼓励同学们联系个人实际,为自己确定一个明确的短期的目标和远期的目标,以便能让学生明确学习态度,赢在起跑线上。同时为班上同学以后的人生选择作一个参考。
二、活动目的:
1、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2、树立目标,学会规划自己的未来。
三、活动过程:
(一)、引出班会主题 自问自答:
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我将来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 我如何才能成为我所想的那个人?
(二)、如何认识自我,把握未来
1、认识自我
小游戏:我是一个 的人。
游戏要求: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空白的纸,在纸写上能形容自己个性或特点的 词语,时间限度为三分钟。学生在班上进行交流。游戏小结:
认识自我,就是要客观地评价自己,既不高估自己,也不贬低自己。认识自我,就是要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发展潜力。认识自我,就是要认识自己的生理特点,认识自己的理想、价值观、兴趣爱 好、能力、性格等心理特点。
2、畅谈未来
做一做:为未来的自己设计一张名片。(我将来会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并 说说你的理由,例如兴趣、特长或者其它的原因。)
每位同学都要拿出一张纸进行设计,让3—4位同学在班上进行展示。
3、树立目标,做更好自我 1)明确确立目标的重要性
想一想,分小组讨论一下: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有哪些事情因为有了明确 的目标而取得成功,在哪些事情上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而导致了失败? 人的一生,如同在大江大海里航行的轮船,人生的道路,也需要灯塔;我们 应该把“目标”当作前进路途中的灯塔,照亮我们的未来!
2)目标的制定
我们说目标有长期的目标和短期的目标之分,长期目标是由很多个短期目标 组成的。
长期目标:主要是较长远的目标,也是指你的人生理想。短期目标:主要是指近期目标或近期完成的任务。3)如何实现你的目标
设计好路线——第一站要到达什么地方,用多少时间;第二站要到达什么地 方,用多少时间;第三站……
设计好你的路线后,你只需“按图索骥”,一步一步向终点前进,终有一天 你能到达终点,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然后想办法去达成每一个小目标。4)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份目标与计划
在本子上写上自己的目标,并制定好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具体的计划。
(三)、教师作总结
我们正在到达成功的途中,但,成功离我们还很远,在还没有到达成功的终 点之前,我们一定要奋力奔跑。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抱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磨砺。
但是,无论眼底闪过多少刀光剑影,只要没有付诸行动,那么,一切都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
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得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博、奋斗。我拼搏,我精彩!
因为我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篇9
我们这节课重点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所用的方法就是上节研究蜡块运动的方法.一、抛体的位置:
情景设置:研究初速度为v0的平抛运动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展示次运动情景的模拟动画.教师设疑:还能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那样,用一维坐标来描述平抛物体的运动位置吗?
学生讨论:不能,由于抛体运动是曲线运动,至少要用二维坐标才能描述平抛物体的运动.思维追踪:竖直方向受什么力,有没有加速度,有没有初速度?水平方向受什么力,有没有加速度,有没有初速度?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推导抛体运动的位置坐标.为了便于研究,推导时考虑以下问题:
1、应该沿什么方向建立坐标系?
2、应以哪个位置作为坐标原点?
主动探究:在练习本上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推导t时刻小球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位置坐标x、y.方法指导: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应该沿水平向右和竖直向下建立坐标系,并取小球刚被水平抛出的瞬间作为坐标原点.教师巡回指导,掌握学生的推导过程.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分析、点评.通过学生推导分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推导,体会成功的喜悦.为进一步研究轨迹方程做好准备.抛体的轨迹:
提出问题:大屏幕投影探究案例1,讨论以速度v水平抛出的物体的运动轨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寻找求解轨迹的方法.自主探究:在练习本上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利用上面推导出的位置坐标x、y的表达式,消去时间t,得到轨迹方程,即x与y的关系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教师指导:巡回指导,掌握学生的推导过程.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分析、点评.从轨迹方程可以看出,其轨迹为抛物线.情景展示:投影投篮、大炮射击等斜抛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思维拓展: 提出问题,如果将物体斜向上或斜向下抛出,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呢?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利用上面推导平抛运动轨迹的方法,推导斜抛物体的轨迹方程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掌握学生的推导过程.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分析、点评.从轨迹方程可以看出,其轨迹仍为抛物线.课件演示:喷出的水作斜抛运动.增加学生感性认识.三、抛体的速度:
教师设疑:物体抛出后,速度大小和方向时刻变化,我们如何来研究抛体运动的速度呢?试以平抛运动为例推导出t 时刻运动的速度.方法点拨: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分运动与竖直方向的分运动,要求t时刻的运动速度,求的是分速度还是合速度,应该怎样求解?
合作讨论:如果想知道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这一时刻的两个分速度来求得.自主整理:平抛运动的物体水平方向上不受力,匀速运动,故vxv;
竖直方向上自由落体运动,故vygt.由勾股定理可知,合速度大小为vtvxvyv(gt),方向tan2222gtv,其中为合速度与初速度间的夹角.情景设置:投影例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求解.自主学习:在练习本上划出运动草图,分析求解.教师活动:巡回指导,掌握学生的解题过程.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分析、点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拓展:引导学生理解平抛运动的水平方向运动与竖直方向运动的等时性,并理解平抛运动时间的决定因素与水平射程的影响因素.[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抛体运动和平抛运动的概念: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2.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并且两个分运动与平抛运动具有等时性.3.初速度为v0的平抛运动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x=v0t、y=gt2/2 4.初速度为v0的平抛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vx=v0、vy=gt 本节课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运动合成和分解的科学思维方法,将曲线运动化为直线运动,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布置作业]
1、教材 “问题与练习”
1、2 题;
2、课下自由组织合作小组,完成“问题与练习”3题.【板书设计】 抛体运动的规律
一.抛体运动和平抛运动 二.抛体的位置
1.平抛运动物体的位置:水平位移、竖直位移、平抛运动的位移
2.斜抛运动物体的位置:将初速度分解为水平、竖直两个方向,在互相垂直的正交方向上进行问题处理,是本节重要方法.三.抛体的速度
平抛运动物体的速度:水平速度、竖直速度、平抛运动的速度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篇10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1)知道如何推导出vt=v0+at
(2)会应用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式:会推导会应用
3、会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并能熟练地应用
4、理解并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中物理量的符号法则.
二、重点难点
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及其符号法则。
难点:位移公式的推导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用加速度a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本节课将从加速度的定义式a =(vt-v0)/t出发,研究在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通过说说、议议等活动,对各种常见的球类运动有一定的认识。
2、知道球类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激发幼儿对球类运动的兴趣。
3、初步引导幼儿学习运动员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
活动准备:
1、家园共同收集大小不
一、种类不同的球若干,如皮球、乒乓球、排球、网球、篮球、足球、保龄球、羽毛球等。
2、师生共同收集的球类运动图片资料,版面。
3、球类图片,磁带
4、事先让幼儿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一些球类运动的认识。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球类
1、(进行曲)师与幼儿手持球入场
2、引导幼儿从同伴那里认识自己不知道的球
3、说说同伴带的球
4、引导幼儿说说不同球之间的区别
二、观看球类图片,了解各种球类运动的运动方式
1、观看图片
2、互相说说看到了哪些球类运动?模仿运动员的动作
3、引导幼儿尝试模仿运动员的动作,让幼儿猜猜是什么运动?
4、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的乒乓球最厉害,经常得到世界冠军等)
5、延伸:你还知道其它的球吗?
三、游戏:配配对引导幼儿分组看球找图片,并贴在版面上
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篇12
工作育 不于同何任他工其 作,其工 作象是对活
生 生人 , 的教 育何行 为 只有 在符 合人 的认 规律 知 任的 况情下 才 可能 有是 效的 。 样,学 数学 课 堂教 学 也 同 小 要正 确握 学把 生 认的 识规律 , 而 来 提高 学教效 。率
一从
概
括和 综 水合平, 能 晰清地 认 与知结构 原中 有的 观 并
念
新和学的内习容相系。 联例 ,如教学 “8的乘法 口 ” 诀
时,学 标 目是 让 学生 会学 编写 8 的 法乘 口 诀 知, 教 其
基识础 “~ 是 2的乘7 口法诀”但师不教应单简地让学 。生
回顾 这 些 口诀 是 什么 。 里的 “ 行组 织 者 ” 先这 是 关于 法 口诀乘的编 写 方 法 ,因而 让学生 顾回 2 7的 法 乘 口 诀
的 编方 法写 是 才 合 的 适。
、
明确
学 的认生知 起
点
任何一数节学 ,对课学生说来都有应相认知的 点。起个起 点 应括包: 这学 原有 生的活经验生积 累、 原
有 的知识 构及结 学 的生 认知“ 向” 师教 如 果 心不 明确 。学生学习本 内节 容的认 知 起 ,那 么 点 教其学 行 为 很 做 到 有 的放难矢 。 ’
( )三 生的学知“ 心认向”
知认学 派 心理学 家 奥 苏 伯 尔 的 有 意 接 受义学习理 论 特别 强调 : 有 意 义 学习条 件的 一 之是乃 学习实现 者 应 具有学习心 向。谓 学 心 向习, 实就 一 种 是心 所 其 理准备状 态 。 积 极 的意种识 准 备状态 能够 帮助学 生 这迅 准速确 地调用 相 关的经 验和 储 备, 选 有 用 信的 息 筛 帮助 解 决 的 新问题, 展 的 认 新知活 。动 去 师 ,常 过开教
( )
一 学生有原生活经的积验累 们我生活 在一 由个和形数构 成现的世 界里实。 孩 子一下生来就数与、图形触接, 下了累现实世对 积
界 数 与量 形图的 感知 、象 与 思考 , 些 构 成了 他们 这表
丰富 的生经活 验成为,他们系统学习学的数要基 重础
。管对 有 些学 生 说来, 些 生活 验经无 是论 其从 尽 一 成 方 式生 是 还 备储形 式 看 , 是 模 糊 的 觉 的、、直 多都 义 的 ,至 有的. 还会 对 系统 的 学学 数习产生负迁 移 。 甚 但 教 师 教 学 在绝 时 能 不 忽 它视的 存在 , 因为它 是学 生展 开新的 认 的知重 要 基 础 。 小 学二 年 级 、“、时 分如
常思
如何考通有效过教的组学织促而使学生生产 学习新
知识的 心 ,向而 忽 略了 学 对 生经 已具备 的 这种 心
理 准备 状 态 准 的确 握 把。 教学 活动 中 往 由于, 教在 往
摸师不学生准正的真理 需求 心 ,导 了致师先教前精 的心
组 织没 有达 预 期到的 果效。 教学 “ 如有余数 的除 法 ”时 , 论无是 教 材 还 是 课 教 上 师, 往 先 首提出 问的题 往
的秒识认” 课一 教的 学,师 不依照能教 从 材 “ 教 钟面上把 一 圈
平均分 1成个 大格 。 个大 格 分又 成相 等 每2
“ 现有是 4颗草1 ,莓 均平分给4 人, 们会你吗分?事 实
” , 个上问题 并不 是学 生 自 己的 问题。 这之 , 生前 这在 学 经已积 累 把 了体物 进行平均 的 分活动 经验 。 这 里, 只 要 把余 下 的 草 2莓 对 半 开切 后 再 即分可 生。 正真 颗学 心的理 求需 于在“ 由 不于 能 一颗一 颗 正好地 分完 ,
所 的5 格小, 个一圈一共 6有0 个格小…… 依次”讲 。 解 为学 因对生表 钟已经 有了足 够生的经活 验。如果无 视 学已生拥经 有的活生经验做的法必定会响影他 们 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 ,性降 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生原 有知 的识结 构 二
学无论 是 皮 亚杰的 同 化 顺 理应论 ,还 是 奥 伯苏 尔 的 有 意义 学理习论 , 强都 调 效有学 的前习提 是 学
生
以不知道样怎用数表示来得的结果除” 。
一
数 节 课 的学 始开 就,是 小 生学 认 活 动知 的 开
始 ,有 确明 了 生学 有原 的生 活 经 验积 累, 师 能才 只 教
创有设 效的知活动情境 认;只有弄清 学生原的有 知 识 结构 教师,能才织组好 适当“ 先行的织者组 ”学 为 生在,已知需知之间架设与 一道 梁桥 :只有摸准 学生 的 知 认 心“”向课前 预的设能起到应才有的效果 , 。二 、
学 握 的认 知生 特 点 把
原 知 识 结有 构 有中 同 化 观新 念的 识知 而 , 。 小学 因 在 数 学 教 学 中,教 师 一贯 重视 学对 生 有原知 识 结构 的 准 把确 是握正 确 的 。 然 ,当 不也能 把 看 它做是 新 课 前
对旧
的简知重复。单对旧有效 知忆回 方式是设的 计适 当的“ 行先 组织 者” 先即于 学习任 本务身 现 呈的 ,
一
) (一 创情境 ,设搭平建, 台引导主建构
当动教 面师对认 知 展 处 于发具体 、直 水平觉 小的
种 引 性导材 料,它 比学习任 务 本 身有 较高 抽 象 的、
露 、 、
一
课鞠
学 时 生 们 困, 难的 任 务 是 将 科 ,学的概 念 原 理和 他 就 转 化成 儿 童 特 点 的语言 。 小学 学 数 学教中 , 决
问 解在题 的办 法 是就“ 纯 粹的数 学 ‘ ’ 适合的 生 外 活 穿给 上衣 ,后 将它 呈 现 给 儿童 。 个这 生 活 外 , 是衣教 然 师”
就
() 三 突出质本, 加强交流 , 高提理解层
次 小 数学 学 堂课中 的 交流是 十分 要 的重 。 标程准 课 中 明确 出指: 教 应 师 激发 生 学 学的习积极 性 … 在 … “
主探 自和合索交流 作的过 程真中正理 和解掌握基本
的 数学知识 与技 能 、学思 想 和方 ”法 学之 生的 间交 ,数流 有 时 更 于 他 们利思维 的 碰 撞。位 学生对 数 学 概念 每
在课 堂教 学中 所设创的 情境 持建。构 义 立场的学 主
者 莱 (希eh 和佐 捷斯 基 (a o is甚至 断 言, 童 s L) Zwj k ) 儿e 有的所数 学习学乎几都 在要个一复杂 境情 进行。中 创设 一 情 境个 其 就 实是为 生学的 学习搭 建 一个平台 。这 个平台 上 ,导 学 生 主 动学习知识 。 境 的在 引 情 择 选一 有 三 个 渠 般 :一道 是学生 现 实 生 活熟中 悉的 真实境 , 二情是学 生 熟知和 爱 的喜 超 实 现情境 ,三是 学生 有已 的 知识积 累 “。0以 10以 内数 的 认识” 例:
为教 师 设创的 境 就情是 级 班 中的“ 十三位 生 学 ” 引三 。 ~
都
有自己的特 有 理解的, 且而不也乏 高较层次 的 理解。
一位教 师 在 学 “教 的初数 认 步 识” 求 学 生 , 时分要 涂 用色 的 方法 表 示一 张 纸的二分 之一 , 一 位 生学 却 有 将 纸 的 面全 部 涂一上 颜色。 理由是 : 有 两 面 , 面其 纸两 一 半的 是 一 。 面见 ,位 生 学对几 分 之一 的理 解已 可 这
经升到分上认数 识的第阶二段 “多个具体实以组物
成整 个 ,体整 体 的几分之 一 ” 认 识。
导学 生 用 圆圈 来 表示一 个人 学 生, 在纸 上画圆 圈, 让 要 求 “ 数用, 能让老 师一 眼 就能 看 正 出 三 好十 三不 个” 生 学画 好后, 师 引 导学生 讨 哪种 画法 论最 , 好 教。 接 着 给 出 应 的符 相号表 。示这 一 程 过中 , 经 生历 在
学由 了 际“ 问题 ” “ 学 图 语像言 到 ” “ 学 型 ” 模实到 数 再 数
师在进教行知 识的点教时 学,引导学生在象抽 概后括,应该 学生让加交流 ,突出强念概的本属
质 性 样 才, 使 学生 真 正掌 了握 知 识 。 该 以 数“ 的 这仍分 认 识” ,例 只生有真将 “ 数正” 为 学 分当 做 与 数“” 整 一
样
的 ”“样同可表示客以观事物的量数, 数
, 生才学算
正 掌真 了 “ 握数 ”因 此, 教 学 中, 引 导 学生展 分 。在 应 开论 , 讨用 数表分 具示体 物体 的数 量 数 轴, 上表 示 在
的 动主建 构 程 。
过
()二 住时抓 , 机恰引当 , 促导思维过渡 进
象 是抽 学数的 本 质 属 , 学 性离 不 开抽 象 境。 情 数 化 最的终 目的 是 实 现 “式化 ” 维的提 升 。 如 有形 思正
的学 者 所指 出 ,的 数学教 学的 生 化 活直 接导致 了 学
“应的分数相等加来深种理这解。
三 、学持 生 认 知的 奋 点 保 兴 数教 学学 过程 就 是 个 一推 学进生 认 知 发 的过展 程。有 的课堂教学效 应持学保生认知 延的续 性。因 此当 一 节 ,课快 要 束 时结, 教 师的 课 堂小 结 绝不是 “行 公 ” 例 。事 要 通 而过 课堂 小 结 来保 持 生 的学 认 知奋 兴 ,点认 知 活 动延续 到 外 。课 让 堂 小 结课 的 法方 种 多样多, 少 一 线 教师总 结 出不 很多 法方 。总 体说 来 , 保 持 学 生认 知 奋 点 的兴 方法 能 是 小在 中结 提出 起引学 生 更 多 思 的索 题 问例。如 教, 学 “ 、、课一, 师 在 下课 之前 , 出 “ 什有 年么月 ” 日 教提 为 的 一 年 年有3 5 天 的, 年一 年 却有 36天 什 么 6? 有6为 通常每 四里年 一 有 个闰 呢? 年 等有趣 题问, 导学 生 ” 引课 后查 阅 相关 料资 。如 ,学 “的周 长”, 师 小 再教 圆时 教
生 思
维的卡 通 化 表、化 ”在 小 学 数学 教 中学 ,引 浅 。 在 导 学生充 分 感 知 后 及应 引时导 学生提 升思 维水平, 不而能 一 直停留 在 直 观 层 ,以面防 止 数学内 涵的 流失 因此。, 课堂 上 , 师 应 抓住 时 机 , 力促进 学 生 在教 努由“
通 维思” “ 式维 思” 卡向 的形过 渡。 “0 如 10以 内 数
的
认识 ” 学 教, 的以认识 “ 3为 例 经 借 助具已 体 情境 ” 引3导 学 生经历 由 “了际 题 问”“ 学 图像 言语 ” 实到数 再
到“ 学模 型” 主 动 建 , 构着 对数 5““4 的认 识数 的 接4 ” 5 ” 就 不 再 应 让学 去 画生圈 ,而 应 学 让 在 头生脑 中 象 想
怎样 画 圈 ,并进 一 步 导 引 学 生用 符号 进行 表 示 。 再 如 “,在 三角形 稳 定的性 ” 课 中 , 果 只是让学 生停 如一留 在 “ 木条做 成 的 三 角形 框拉 不 动 用, 木条做 成 用 而
结说, 今天这 节课同学学得很们真 认,掌 握很好,得在 有
样一道题这, 家大 想
一想 知:A = 请 已B 8 , 米 、甲乙 、
四的边框拉形 得动 ”不而及时 导学 引抽象 生出“, 三
形 三角边 长 确 定 了 , 的形状 和 大 小也 随 之 定确 ” 它这 一
丙三人同时
A出发, 从别沿三条大分不小的半同路圆
线 到 达 三B人 谁 走的路线 最 短 7什 ?么些 富有 挑 ,为 这 性 的战 题 ,问 既能 引 学发生 对 所 学 知 的系识 统化 整理
, 又激 发 学生进 入高 一 次层的探 究 。 ( 苏 省泰 州 师 高范等专 科 学校 江250 23 0)
三
角 形稳 性定的 本 上 来 ,质则不 但 不 利 学 于 认 生
知
发展 的 还,有能可 因“生活 境 情 ”干的 因扰 , 素学使 生对 相概关念的解发 理歧义。生
再
丽
一
5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推荐阅读:
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检测新人教版必修4资料07-25
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四课第二框_认识运动_把握规律导学案教师版08-14
中班体育教案:认识球类运动06-29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反思11-19
对五四运动的认识10-25
认识区域学习要求的把握论文11-19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09-20
思想认识到位,深刻把握廉政准则精神实质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