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城乡规划条例

2024-12-24

甘肃省城乡规划条例(精选7篇)

甘肃省城乡规划条例 篇1

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主管本甘肃省实施 行政区域内的村庄和集镇的规划、建《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设和管理工作。

办法(修正)乡级人民政府负责实施本行政区【时效性】有效 域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颁布单位】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作。【颁布日期】1997/05/14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村庄和集镇,【实施日期】1997/06/25 是指分布在省内农村的所有自然村和【失效日期】 集镇。自然村是指村民居住和生产的【内容分类】土地管理 聚集点。集镇是指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题注】(1997年5月14日甘肃省人民和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政府令第24号发布 根据2004年7月1展而形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日起施行的《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文化和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

改〈甘肃省实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 本办法所称村庄和集镇规划区是等20件政府规章的决定》进行修正)指村庄或集镇建成区和因村庄和集镇 第一章 总 则 建设及其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全省村庄和集域。

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改善生产、第二章 村庄和集镇规划的编制 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条 村庄和集镇建设必须编根据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制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由乡级人民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有关规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并监督实施。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七条 村庄和集镇规划分为总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编体规划和建设规划。

制、实施村庄和集镇规划,进行各类 总体规划,是一个乡级行政区域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内村庄和集镇的布点规划,及各项建 第三条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设的整体部署。其规划主要内容包括: 理,应当坚持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

(一)确定乡级行政区域内的村原则,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庄、集镇布点;

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二)确定村庄和集镇的规划区逐步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域范围、位臵、性质、建设用地规模、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人口规模和发展方向;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

(三)确定村庄与村庄、村庄与管部门主管全省村庄和集镇的规划、集镇之间的交通联系网、给排水方案、建设和管理工作。供电和邮电通讯线路及设备的布局、地(州、市)、县(市、区)人走向,乡镇企业和主要公共建筑、公 益事业设施的配臵以及商业网点等生 第十二条 承揽村庄和集镇规划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 的单位应征求乡级政府和村民的意

(四)合理选择确定乡级区域内见。非农业用地的配臵和开发; 第十三条 村庄和集镇规划实行

(五)综合编制防灾、环境保护报批制度。总体规划和集镇建设规划,等规划。须经乡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同意,由 建设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乡级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下,在村庄和集镇规划区范围内,对 村庄建设规划,须经村民会议讨近(远)期的各项工程建设进行科学论同意,由乡级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布局,其主要内容包括:住宅、生产政府批准。

建筑、公共建筑、道路、各种工程管 第十四条 报批的村庄和集镇规线、绿化等各项工程建设的专业规划划文件必须完整。总体规划报批文件及其用地规划布臵;确定有关规划技应当包括:(1)总体规划送审报告;术经济指标;确定重点地段建筑物体(2)村镇布局总体现状分析图;(3)量、造型、色彩,突出具有地方特色村镇总体规划图;(4)总体规划说的建筑形式。明书。

第八条 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1 报批的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文件0—15年。建设规划一般为5—1应当包括:(1)村庄和集镇建设规0年。划送审报告;(2)村庄和集镇现状 第九条 编制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图;(3)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图;当具备地质勘察、地形测量、自然资(4)村庄和集镇公用工程(给水、源、水源、水质、气候气象、历史状排水、道路、供电、邮电通讯)规划况及有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基础图;(5)村庄和集镇规划说明书。资料。

第十五条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条 村庄和集镇规划采用的需要,经乡级人民代表大会或村民会定额指标,应与国家《村镇规划标准》议讨论,乡级人民政府可对村庄和集(GB50188—93)及省颁村镇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并报县级人民政镇规划标准协调统一。集镇规划的建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设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须先报经省 第十六条 村庄和集镇规划批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商计划、土地部门后,由乡级人民政府向村民及驻村镇核定。单位公布。

第十一条 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 第三章 村庄和集镇规划的实施 必须划定规划控制线,控制村庄和集 第十七条 在村庄和集镇规划区镇建设用地范围,控制线须充分考虑范围进行新建、改建、扩建(以下统发展用地。称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服 从规划,并严格依照规划实施。

第十八条 在规划区内进行住宅、公共设施、公益事业以及乡镇企业建设,均应执行《规划选址意见书》制度。《规划选址意见书》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核发。

第十九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规划选址意见书》时,可收取工本费,收费标准和办法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物价、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条 村民建设住宅应按照下列程序办理建设手续:

(一)村民先向村民委员会或集体经济组织提出建房申请,经村民委员会议讨论通过。

(二)需要占用耕地的,经乡级人民政府审核、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出据选址意见书后,方可依照《土地管理法》向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划拨土地。

(三)村民使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或其他非耕地的,由乡级人民政府根据规划进行审批,并报县级建设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城镇非农业户在村庄规划区建住宅的,在具备有入村定居手续后方可申请建房,并按照第二十条的审批程序办理。

回原籍村庄和集镇落户的职工、退伍军人、离退休干部以及回乡定居的国外华人,在村庄和集镇规划区需

使用集体所有土地建住宅的,依照第二十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二条 在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内兴建乡镇企业,按下列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一)建设单位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其他批准文件,向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选址定点。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村庄和集镇规划,确定建设项目用地位臵及范围,提出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和条件,核发《规划选址意见书》;

(二)建设单位持《规划选址意见书》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划拨土地;

(三)建设单位持《规划选址意见书》和用地批准文件,向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开工申请,经对设计、施工条件进行审查后方可批准开工。

第二十三条 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性的建设,应按下列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一)乡级人民政府根据审核后的规划和建筑设计图,报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领取《规划选址意见书》;

(二)建设单位持《规划选址意见书》到县级土地主管部门申请办理用地批准手续;

(三)持《规划选址意见书》和用地批准文件向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开工申请;

(四)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到现场放线或委托乡级人民政府建设管理员放线后,方可开工。

第二十四条 新建村庄和集镇,按第二十条至二十三条的审批程序办理。

第二十五条 《规划选址意见书》不得伪造、涂改、租借、买卖,不得擅自变更内容。确需变更的,须送核发单位办理变更手续。

县级建设主管部门在接到建设单位或个人的建设申请后,必须在六十天内给予是否同意办理《规划选址意见书》的答复,逾期不答复的,视为同意办理。

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取得《规划选址意见书》二年后未办完用地手续,或取得《规划选址意见书》二年未开工,又未办理延期手续的,其《规划选址意见书》及用地批准证件自行失效。

第二十六条 在村庄和集镇规划区空闲地建临时建筑,须经乡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由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给临时建设许可证,并限定时间,无偿拆除。

在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内修建临时建筑,须经乡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

第四章 村庄和集镇建筑设计、施工管理

第二十七条 凡在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内建设二层(含二层)以上住宅和建筑跨度、跨径或高度超出规定范围的乡村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建筑工程,必须由持有相应设计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设计,或者选用通用设计图、标准设计图。

第二十八条 村庄和集镇建筑工程设计应遵循适用、经济、安全、卫生和美观的原则,执行国家有关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符合节约资源、抗御各种灾害的有关规定,保持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并注意和周围环境相协调。

村庄和集镇居民住宅设计应当符合紧凑、合理、卫生、安全和方便生活、满足生产的要求。

第二十九条 规模较大的生产性建筑、公共(公益)建筑的设计,必须遵守下列程序:

(一)进行初步设计。具体确定建筑规模,投资规模,设计原则和建筑方案,确定整体布局,建筑物平面总体规划,结构形式和建筑造型;

(二)进行施工图设计。进行施工图设计之前,应核实设计基础资料,施工条件和建筑构配件及建筑材料品种供应情况,以满足施工需要;

(三)进行建筑设计图纸的审查。村庄和集镇建筑设计图均应由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

第三十条 在村庄和集镇规划区承担建筑工程施工任务的国有、集体和个体建筑企业,必须持有相应的施工企业资质等级证书,严格按照规定的经营范围承担施工任务,并接受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施工单位不得将承揽的建筑工程任务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企业。禁止非法倒手转包工程。

第三十二条 施工单位必须按照设计施工图施工。任何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不得擅自修改设计图纸,确需修改的,必须经原设计单位同意,并出据变更设计通知单或附图。

第三十三条 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有关建筑施工程序和国家有关施工技术规范施工,不得使用不合格和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配件。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第二十七条确定的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第五章 房屋、公共设施、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管理

第三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辖区内村庄和集镇房产登记、产权产籍的管理。

第三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村庄和集镇房屋、基础设施的管理规定,保证房屋和基础设施的正常使用,不得危害公共利益,损害他人合法权益。严禁破坏损毁村庄和集镇的道路、桥涵、排水、供水、供电、邮电、绿化等设施。

第三十七条 乡级人民政府应当保护村庄和集镇饮用水源,加强供水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可集中供水或供水到户,逐步使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三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维护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按照规划要求堆放粪土、垃圾、柴草,养

护树木花草,美化环境。按照规划要求,达到绿化标准。

第三十九条 在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内新建、扩建、改建有污染的乡镇(村)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生产性建筑时,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的有关法规,严禁污染村庄和集镇环境,不得造成其他公害。

第四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村庄和集镇内的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和风景名胜、军事设施、防洪设施、防灾设施以及国家邮电、测量、通讯、广播、输变电设备、地下管网等设施。

第六章 罚 则

第四十一条 在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凡未按规划审批程序批准而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批准文件无效,占用的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退回,并按有关规定处以罚款。

第四十二条 在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内,未按规划审批程序批准或者违反村庄和集镇规划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区别情况给予以下处罚:

(一)严重影响村庄和集镇规划实施的,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二)影响村庄和集镇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2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拒不改正的,依照本条

(一)项的规定处罚。

(三)农村居民未经批准或者违反规划规定建住房的,由乡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条

(一)(二)项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设计、施工,限期改正,并处以罚款:

(一)未取得设计资质证书单位或个人非法从事建筑工程设计的,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二)未取得施工资质证或资质审查证书,未按规定经营范围承担施工任务的,处以1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三)不按有关规定施工,或者使用、生产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四)对伪造、转让、出卖、涂改施工资质证的,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取得设计或者施工资质证书的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为无证单位提供资质证书,超过规定的经营范围,承担设计、施工任务或者设计、施工的质量不符合要求,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设计或者施工的资质证书。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级人民政府给予处罚:

(一)施工、设计单位和个人承揽本辖区施工和设计任务,未到乡级人民政府进行审查登记者,责令停止施工或设计,限期补办登记手续,并

处以5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二)损毁村庄和集镇房屋、公共设施的,责令赔偿经济损失,或者限期修复,并处以5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三)乱堆粪土、垃圾、柴草,侵占道路,妨碍交通,破坏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的,责令限期清除治理,对拒不执行者处以1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四)擅自在村镇广场、街道、市场、车站和公共场所等场地修建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责令限期拆除。

第四十五条 损坏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内的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和风景名胜、防洪设施以及国家邮电、测量、通讯、输变电站(线)、管道等设施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四十六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执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本实施办法中,利用职权敲诈勒索,收受贿赂,徇私舞弊者,责令退出非法所得,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集镇和县级以下建制镇的规划建设,按《城市规划法》和《甘肃省实施城市规划法办法》执行。

未设建制镇的国营农场、林场、牧场、渔场场部及其基层居民点的规划建设管理,分别由其主管部门负责,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十九条 在城市规划区以外的国道、省道、县乡道路两侧及江河湖泊沿岸进行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及各类建设,应当遵循有关公路和河道管理的法律、法规。

第五十条 村庄和集镇规划图及建设工程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图文资料,由乡级人民政府和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整理存档。

第五十一条 本省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以前所发布的有关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的规定,凡与本办法不一致的,均以本办法为准。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实施中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建设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甘肃省城乡规划条例 篇2

一、《条例》的立法依据及宗旨

《 条例 》 第一条规定: “ 为加强会计管理, 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本条明确了《条例》的立法依据和宗旨。

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体系由会计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会计规章构成。 《甘肃省会计管理条例》是在甘肃省区域内生效的地方性会计法规,其制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国务院颁布的会计行政法规,并吸收财政部等部委新出台的部门规章的内容。 作为一项地方法规,当然要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本省会计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工作既是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基础,又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条例》,完善会计法制建设,加强我省会计工作管理,从而进一步规范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和促进我省市场经济健康规范发展。

二、《条例》的适用范围

《条例 》第二条规定: “ 本省行政区域内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单位)办理会计事务,实施会计管理等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其中企业包括在甘肃省区域内依法设立的各类所有制和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 个体工商户的会计工作管理,按照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执行。

其他组织是指除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外的依法应当设置账簿和进行会计核算的社会组织,如农村的村民委员会。

三、单位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条例 》第三条规定:“单位应当根据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 建立和实施本单位会计核算办法、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信息化和管理会计工作。 ”

2008年以来,财政部与有关部委先后发布了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 》、 《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在全国加快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等工作。 所以各单位不仅应当根据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建立和实施本单位会计核算办法和会计监督制度,还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信息化和管理会计工作,以便更好地防范财务风险,保护财产安全,提高资金效益。

四、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

《条例 》 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 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违规办理会计事项。 ”

《会计法 》和 《条例 》都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

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 单位负责人作为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 并不是要求单位负责人直接办理会计事务, 而是要求单位负责人增强会计法律意识和法律责任,组织有关人员或部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依规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工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负责,就是要承担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 不能认为会计工作都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事情,与己无关,在财务会计报告上签章仅是一种手续,对其内容不负责任;更不能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违规办理会计事项。 单位负责人只有高度重视会计工作,严格遵守会计法律法规,充分发挥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职能作用,才能负起会计责任,履行好法定职责。

五、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责

《条例 》第五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依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办理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 ”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作为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应认真做好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工作。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必须依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进行。

六、 会计人员的法律保护

《条例 》对会计人员的法律保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定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使单位负责人的工作目标与会计人员的工作目标相一致,缓解了会计人员与单位领导之间的矛盾;二是规定单位负责人要保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违规办理会计事项, 从而为会计人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三是规定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从而保障了会计人员的权益。 四是规定县级以上财政部门要受理和调查处理会计人员的申诉、 举报,为会计人员的维权提供了组织保证。

七、财政部门在会计工作管理中的主要职责

《会计法 》规定会计工作由财政部门主管,并明确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为了便于落实《会计法》授予财政部门的管理职责,检查各级财政部门职责履行情况,《条例》细化了各级财政部门在会计工作管理中的具体职责,主要包括组织实施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等九个方面的内容。

摘要:本文对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与微观企业行为之间互动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述评,期冀对未来深入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并为政策制定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提供有效建议。

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 篇3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在岗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的继续教育,以及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继续教育,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以下简称继续教育),是指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以补充、更新、拓展相关专业技术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年加大投入,改善继续教育条件,推动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扶持重点领域、行业发展继续教育事业,支持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边远地区的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事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继续教育的综合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

第六条省人事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编制继续教育教材规划和科目指南,制定继续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和远程继续教育网络,收集、发布继续教育信息,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从事继续教育方面的研究、咨询和评估工作。

第七条继续教育的内容由用人单位根据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按照继续教育教材规划和科目指南确定。

第八条用人单位在实施继续教育中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本单位继续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保障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经费和依法享有的其他权益;

(三)审核、登记、认定、考核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学习情况,上报有关统计资料;

(四)接受人事行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的指导和监督。

第九条专业技术人员有依法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脱产学习的时间,每人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或者72学时,学习时间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分散使用。国家对专业培训规定学分制的行业,从其规定。

专业技术人员经用人单位委派接受继续教育期间,其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等待遇不变。

专业技术人员自主要求脱产、半脱产接受继续教育超过本条第二款规定时间的,应当与所在单位就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事项签订书面协议。

第十条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下列形式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一)进修班、培训班、研修班;

(二)本单位以外的教学、科研、生产单位进修;

(三)现代远程教育;

(四)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

(五)出国(出境)进修、培训;

(六)本单位、本系统、本行业组织的培训和有考核的自学;

(七)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

第十一条从事继续教育活动的机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二)有相适应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三)有相适应的场所和设施;

(四)有必需的经费;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符合以上条件面向社会开展继续教育的机构,应当向当地人事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二条继续教育机构应当如实向社会公示其教育范围、收费项目和标准,保证教学质量,如实出具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证明,并接受社会监督。

用人单位有权自主选择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机构。

第十三条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继续教育学习后,凭有关证书或者证明文件,向所在单位或者代理其人事档案的人才交流机构申请登记。

第十四条用人单位应当对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继续教育学习任务情况进行考核确认,作为其考核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条件之一。对学习优秀者予以奖励。

人事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用人单位开展继续教育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省人事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或者行业组织定期对继续教育机构的培训质量进行考核评估。

第十六条继续教育经费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

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所需费用主要由本单位承担,另有约定的除外。

鼓励境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资助继续教育事业。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应当安排资金,用于发展继续教育事业,保证财政供给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经费的拨付。

继续教育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截留、侵占和挪用,财政、审计部门应当对使用情况加强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保证继续教育所需经费,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在本单位经费中列支。

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和开展课题研究需要进行继续教育而发生的费用,可以在管理费用或者项目资金中安排。

第十九条开展继续教育收取费用的,应当按照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标准执行。

禁止任何单位在开展继续教育活动中违反规定收取费用或者摊派财物。

第二十条用人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因继续教育学习发生争议的,双方可以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本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诉或者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第二十一条专业技术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单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

(一)涂改、伪造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内容的;

(二)弄虚作假骗取继续教育证书登记的;

(三)在考核、考试期间舞弊的。

第二十二条继续教育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教学质量达不到标准或者不如实出具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情况证明的,由人事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取消其继续教育资格。

第二十三条继续教育机构和其他组织违反本条例规定收取费用、摊派财物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第二十四条用人单位未按规定完成继续教育任务、不登记或者不如实登记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的,由其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第二十五条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职责或者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

甘肃省法律援助条例 篇4

2011年7月29日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5号)

《甘肃省法律援助条例》已由甘肃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11年7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1年7月29日

第一条 为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工作,保障经济困难和其他符合法定条件的公民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根据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法律援助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法律援助,是指司法行政部门确定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和其他符合法定条件的公民无偿提供的法律服务。

本条例所称法律服务机构,是指依法注册登记的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司法鉴定机构等。

本条例所称法律援助人员,是指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及其他法律专业人员。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法律援助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法律援助经费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法律援助工作,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法律援助机构,并向社会公布。

法律援助机构负责受理、审查法律援助申请,指派或者安排人员提供法律服务,并对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案件进行监督。

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可以确定由乡(镇)、街道的司法所负责本辖区内法律援助工作。

第五条 法律援助人员履行法律援助职责受法律保护,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应当给予支持。

第六条 除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第十条规定的可以申请的法律援助事项外,经济困难的公民有下列事项之一的,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一)因劳动关系请求经济补偿、赔偿的;(二)涉及虐待、遗弃或者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的;

(三)残疾人、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请求人身损害赔偿的;(四)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产品质量事故以及其他人身伤害事故造成人身伤害请求赔偿的。

第七条 申请法律援助公民的经济困难标准由省司法行政部门会同财政、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各市(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和法律援助的供求等因素提出,报省人民政府确定后公布实施。

第八条 公民申请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证明,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出具。经济困难证明应当如实载明申请人家庭人口、就业状况、家庭年收入和主要经济来源等情况。

第九条 法律援助机构对下列申请人的经济状况免于审查:(一)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城镇居民;

(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

(三)养老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机构中由政府供养的人员;(四)无固定生活来源的残疾人;(五)符合国家规定的优抚、安置人员;

(六)因见义勇为造成人身损害请求赔偿或者补偿的人员;(七)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生活困难的人员;(八)人民法院指定辩护和给予司法救助的人员;(九)请求支付劳动报酬或者工伤赔偿的农民工;(十)途经本省因突发事件或者特殊情况需要援助的人员。

第十条 法律援助采取下列形式:

(一)解答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提供法律意见;(二)刑事诉讼辩护、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代理;(三)民事诉讼代理;

(四)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代理;(五)仲裁和其他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

(六)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所涉及的公证证明、司法鉴定。

第十一条 受援人在法律援助过程中享有下列权利:(一)向法律援助人员了解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的进展情况;(二)有证据证明法律援助人员未履行职责的,可以要求法律援助机构更换法律援助人员。

第十二条 受援人在法律援助过程中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如实陈述案件事实及相关情况;(二)提供合法、真实的证明和证据材料;(三)协助法律援助人员调查案件事实。

第十三条 法律援助人员在法律援助过程中享有下列权利:(一)要求受援人提供与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材料;

(二)发现受援人具有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情形或者不履行义务严重影响法律援助工作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终止法律援助。

第十四条 法律援助人员在法律援助过程中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依法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

(二)接受法律援助机构的监督,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延迟、中止或者终止承办的法律援助事项;

(三)保守国家秘密和有关商业秘密,不得泄露受援人隐私;(四)不得利用法律援助事项牟取不正当利益。

第十五条 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应当按照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的有关规定提出;没有规定的,申请人可以向申请事项发生地、争议处理机关所在地或者被申请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

两个以上法律援助机构都可以受理申请的,申请人应当向其中一个法律援助机构提出。

第十六条 法律援助机构之间因受理申请发生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司法行政部门确定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

第十七条 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申请表。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或者代为转交申请的有关机构工作人员作出书面记录。

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应当提交下列证件、证明材料:

(一)居民身份证或者能证明公民身份的其他有效证件,代理人还应当提交有代理权的证明;

(二)经济困难证明;

(三)申请人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法律文书和与案件相关的材料。

申请人提供证明材料确有困难,法律援助机构根据有关情况认为确有必要提供法律援助的,可以决定对其提供法律援助。

符合本条例第九条规定情形的人员,无需提供经济困难证明。

第十八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在收到法律援助申请后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并作出是否提供法律援助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申请材料不齐全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申请人未按照要求补正或者说明的,视为撤回申请。

法律援助机构认为申请材料的真实性需要查证的,应当向有关组织或者个人调查核实,有关组织或者个人应当予以协助。

第十九条 申请事项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先行给予法律援助,由申请人事后补交有关证明材料;法律服务机构也可以先行提供法律援助,但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提请法律援助机构审查确认:

(一)诉讼、仲裁时效期间即将届满的;(二)必须立即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三)有其他紧急或者特殊情形的。

第二十条 申请人对法律援助机构作出的不予受理法律援助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向主管该法律援助机构的司法行政部门提出。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人的异议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经审查认为申请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以书面形式责

令法律援助机构及时为申请人提供法律援助;认为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维持法律援助机构的决定,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二十一条 法律援助机构之间根据需要可以移送法律援助事项,也可以联合办理同一法律援助事项。

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委托异地法律援助机构代为调查取证、送达法律文书,受委托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及时办理委托事项。

第二十二条 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开庭十日前将指定辩护通知书、起诉书副本、抗诉书副本或者判决书副本和上诉状等案件材料送交相应的法律援助机构。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接到人民法院指定辩护通知书及相关材料后三日内将确定的辩护律师书面回复人民法院。接受指派的辩护律师应当在开庭三日前完成阅卷。

第二十三条 受援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指派的法律援助人员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的,不得就同一事项再次申请法律援助,但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 受指派的法律服务机构和受援人双方应当签订委托

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但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除外。

第二十五条 受援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法律援助机构经审查属实的,应当终止法律援助,前期提供法律援助所发生的费用,由申请人负担:(一)提供虚假经济困难等证明材料的;(二)提供虚假证据材料的;(三)利用提供的法律服务从事违法活动的。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撤销法律援助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终止法律援助的决定告知人民法院和接受指派的法律服务机构。

第二十六条 受援人申请缓交、减交或者免交诉讼、仲裁、鉴定费用的,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和鉴定机构等有关单位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缓收、减收或者免收相关费用。

第二十七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在法律援助案件办结三十日内,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结案报告及相关材料。法律援助机构接到结案材料并审核后,应当及时足额向法律援助人员支付办案补贴。

法律援助办案补贴的标准由省司法行政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核定。

第二十八条 法律服务机构拒绝法律援助机构的指派,由司法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停业整顿的处罚。

第二十九条 律师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擅自终止法律援助案件或者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收取财物的,由司法行政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除律师以外的法律援助人员有上述情形的,由司法行政部门依法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责令退还违法所得。

第三十条 法律援助人员违法执业或者因过错给受援人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一条 司法行政部门和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法律援助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为法律援助申请人出具虚假证明的,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建议有关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 篇5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8号)

《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已由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13年11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3年11月29日

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

2013年11月29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本条例所称废旧农膜,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废弃不用或者残留的农用地膜和农用棚膜。

第三条 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实行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综合利用的原则。第四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纳入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合理布局回收网点,扶持企业和其他组织回收利用废旧农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省人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废旧农膜加工企业建设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二)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技术指导及相关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服务;

(三)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项资金及其他补助资金的申报和使用管理;

(四)负责废旧农膜农业污染监测评价,组织开展农业污染区域的综合治理;

(五)负责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的监督检查,依法对废旧农膜农业污染事故进行查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负责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具体工作。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资金筹措、预算编制和资金管理;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纳入循环经济规划,并给予项目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科学技术、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相关工作。

第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确定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本辖区内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组织、宣传和监督管理工作。

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督促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捡拾废旧农膜,并为有关单位和个人设立网点、回收废旧农膜提供便利。

第九条 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会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省实际,制定农用地膜生产地方标准。第十条 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引导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科学使用农用地膜、棚膜,推广机械揭膜、拾膜等新技术。

第十一条 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当及时捡拾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旧农膜,不得随意弃置、掩埋或者焚烧。

第十二条 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农用地膜。推广使用厚度大于0.01毫米、耐候期大于十二个月且符合国家其他质量技术标准的农用地膜和厚度大于0.12毫米的农用棚膜。

政府统一采购和享受其他补贴生产的农用地膜,按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鼓励农用地膜和棚膜生产、销售、回收企业及其他组织和个人设立网点,回收废旧农膜。

申请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财政补贴的企业,应当与县(市、区)农业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签订包片回收责任书,经考核验收达到责任书约定标准的,享受财政补贴。

第十四条 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应当研究开发废旧农膜再生加工技术,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防止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从事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企业,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扶持,并依据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享受农用电价格等优惠政策。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用揭膜、拾膜机具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对生产农用地膜、棚膜并回收利用废旧农膜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其生产的标准农用地膜、棚膜。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对销售、使用农用地膜、棚膜和回收、加工废旧农膜的场所进行检查,调查了解有关情况;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依法对生产、销售不符合质量技术标准的农用地膜、棚膜或者废旧农膜再生产品进行查封、扣押。

第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农用地膜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一至三倍的罚款。

第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农用地膜或者未捡拾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旧农膜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不得享受农用地膜补贴。

第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农田或者其他农业用地随意弃置、掩埋或者焚烧废旧农膜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的,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对伪造台账、虚报数量、套取财政补贴资金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追回财政补贴资金,并处以所套取财政补贴资金额一至三倍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甘肃省实施《森林防火条例》办法 篇6

【颁布单位】 甘肃省人民政府 【颁布日期】 19900528 【实施日期】 19900528 【文号】 甘政发(1990)88号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森林防火,是指我省境内森林、林木和林地火灾的预防和扑救。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范围内的一切森林防火工作。第四条 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

林区和林缘地区的机关、部队、学校、厂矿、农场、牧场等单位和村民委员会,都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实行部门和单位领导负责制,切实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设立护林防火指挥部,主管全省森林防火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拟定全省有关森林防火工作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定全省森林防火工作总体规划,部署扑救重、特大火灾;

(二)检查、监督各地和省属林业企事业单位贯彻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有关森林防火的方针、政策、法规和重大行政措施的实施,指导各地和省属林业企事业单位的森林防火工作;

(三)督促各地和省属林业企事业单位查处重大森林火灾案件,组织有关地区和部门进行重大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

(四)协调解决省、地之间、部门之间有关森林防火的重大问题;

(五)表彰奖励在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六)进行森林火灾统计,建立火灾档案。省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省林业厅。

第六条 天然森林面积较大的地、市、州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林业、公安、交通、邮电、粮食、商业、民政、气象、卫生等有关部门和当地驻军设立护林防火指挥部,负责本地区的森林防火工作。

县级以上护林防火指挥部,设立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并根据扑火预案组建火情侦察、人力调配、通讯联络、交通运输、物资供应、医疗救护、火案侦察、宣传鼓动等扑火应急组,由护林防火指挥部有关成员或部门的负责人兼任组长。

未设护林防火指挥部的地方,由同级林业主管部门履行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职责。

第七条 国营林业局、林场和林区的其他企事业单位以及乡政府、村民委员会,也应当建立相应的护林防火组织和扑火队伍,划定责任区,在当地县人民政府和护林防火指挥部的领导下,负责本系统、本单位范围内的森林防火工作。

第八条 重点林区的国营林业局(总场)要组建专业森林消防队。

第九条 在行政区交界的林区,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建立护林防火联防组织,设立办公室。并由参加单位轮流主持工作,协调、检查、督促联防区的森林防火工作。

第十条 县林业主管部门和国营林场,经县政府批准,可在林区交通要道建立森林防火检查站。森林防火检查站有权对入山的车辆和人员进行防火检查。第十一条 各级护林防火办公室应建立下列工作制度:

(一)防火期内,要坚持昼夜值班;

(二)防火期内,每半月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一次工作情况;防火期结束后要写出总结报告;

(三)发生森林火灾,要立即向上级报告;

(四)建立森林火灾档案。将每次火灾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延烧时间、森林资源受害和成灾情况、案件处理结果等,详细登记,并绘制火灾位置图存档。

第十二条 每年十一月一日至翌年五月末为森林防火期;二月一日至四月末为森林火险期;十一月为森林防火宣传月;元月为森林防火大检查月。

第十三条 森林防火期内,在林区禁止野外用火。因特殊情况需要用火的,除《森林防火条例》第十五条已有规定的外,还必须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一)进入林区从事林副业生产的人员,必须持有乡人民政府的证明,经批准进入林区从事林副业生产人员,要有专人负责,选择避风、近水等安全地点用火,用后将火彻底熄灭;

(二)林间和林缘耕地烧踏火、烧地埂、烧秸秆,要有专人管火,用火地点距离山林远,中间无可燃物的,经村民小组同意即可用火;用火地点距离山林近,中间有可燃物的,必须经村民委员会批准,领取生产用火许可证;

(三)严格禁止火烧林区内的牧场;

(四)林区牧场放牧的人员,必须在固定的安全地点做饭、烤火,用后将火熄灭,不能乱摔未熄灭的烟头和其他火种;

(五)经批准在林区狩猎时,严格禁止使用烧山方法或容易失火的武器弹药狩猎;

(六)在林区进行实弹演习、爆破时,必须事先报告县人民政府和国营林业局、林场,要在做好防火戒备后再进行。事先未征得县人民政府和国营林业局、林场同意的,当地政府和林场有权制止演习和爆破;

(七)在火险等级高的针叶林区进行生产作业时,要有专人带火,并选择安全地点集体用火,严禁随地随意用火,其他人员一律不准个人带火;

(八)进入国营企事业单位森林经营区内活动的,必须持有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或县级林业企业事业单位核发的进入林区证明;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按有关规定办理进入保护区的证明。第十四条 各国营林业局、林场应根据实际需要,有计划地进行林区的森林防火设施建设:

(一)在林区制高点上设置火情嘹望台;

(二)结合开发林区和成片造林制定森林防火设施的建设规划,有计划地修建防火道路等;

(三)配备防火交通运输工具、探火灭火器械和通讯器材等;

(四)防火期内,在进入林区的主要道口设立防火检查站,对进入林区的车辆和行人进行检查;

(五)在针叶林区火险大的地方,结合道路、河流、山脊开设防火线;选择抗火性强的阔叶树种,营造防火林带;

(六)在进林主要道口和群众生产活动较多的地方,设置护林防火宣传标牌和专栏,进行森林防火宣传教育。

第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已经发现的森林火灾,必须立即扑救,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国营林场报告。接到火情报告的单位,必须迅速组织人力扑救,同时将火灾情况逐级上报省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

地级护林防火指挥部或者林业主管部门对下列森林火灾,应当立即报告省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

(一)省、地行政界线附近的;

(二)过火面积20公顷以上的;

(三)造成一人以上死亡和重伤的;

(四)威胁居民区和重要设施的;

(五)十二小时尚未扑灭明火的;

(六)需要省上和其他地区支援扑救的。

第十六条 扑救森林火灾,由当地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统一组织和指挥。火势较大或延烧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成立临时前线扑火指挥部。

第十七条 森林火灾延烧范围大,本地扑救力量和物资不足时,要立即向上级和毗邻地区求援,接到火灾求援的任务部门和单位,都要立即组织人力和物资支援扑救。第十八条 在扑救森林火灾中,指挥部各组要分别做好兵力、器械、食品、伤病员、火情等统计工作,为组织部署扑火战斗提供依据,以减少森林资源的损失和人力、物力的浪费。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含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森林防火监督工作。

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和政府有关规定,对国营林业局、林场等单位的森林防火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进行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监督消除火灾隐患;审查各单位制定的有关森林防火的办法和措施。

第二十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配备具有森林防火知识的监督员,对辖区各单位和群众的防火设施实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对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奖励条件,除《森林防火条例》第三十一条已有规定的外,规定如下:

(一)连续五年以上未发生森林火灾的;

(二)工作一贯认真负责,坚守岗位,吃苦耐劳,密切联系群众,宣传教育群众成绩显著的;

(三)坚持原则,遵纪守法,敢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事迹突出的。

第二十二条 对违反本办法行为的行政处罚,除《森林防火条例》第三十二条已有规定的外,规定如下:

(一)在森林防火期违反规定用火但未造成损失的处以十元至五十元的罚款或者警告;违反规定用火失火烧毁森林或其他林木十亩以下,造成损失在五百元以下的,责令限期更新造林,赔偿损失,并处以五十元至五百元的罚款;

(二)护林人员因工作失职,造成火灾导致森林损失者,除给予行政处分外,可参照上款规定酌情处罚;

(三)国营林业局、林场职工,因工作不负责任或玩忽职守,造成森林火灾者,参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从严处罚;

(四)因林场内部原因引起火灾造成损失的,视其具体情节,对场长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撤职处分;烧毁有林地三千亩以上的,不管任何原因(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除外),对场长一律给予行政撤职处分;

(五)发现森林火灾后,既不报告又不扑救,借故不服从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和调遣,擅离工作岗位者,除给予行政处分外,还要处以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 对引起森林火灾造成严重损失,以及蓄意纵火或在扑火中制造混乱者,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林业厅负责解释。

甘肃省城乡规划条例 篇7

一、明确了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

职业教育涉及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个行政部门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 面广量大, 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 加强协作沟通, 才能真正促进职业教育的有效管理和良性发展。《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 将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事业中充分发挥领导作用, 切实担负起对本地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督导评估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 也明确了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在职业教育工作中的职责。《条例》同时规定, 职业教育实行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兴办、社会力量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

二、加大了职业教育经费的保障力度

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是我省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 而经费投入不足则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要确保我省职业教育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必须要有足够的经费投入作为保障。《条例》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使用等作出了具体规定:一是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职业教育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按照在校学生平均职业教育费用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要求职业教育举办者保证足额的职业教育经费。二是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征收的城市教育费附加, 每年应当安排不低于30%的资金用于发展职业教育。三是职业学校按规定收取的学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 财政部门要确保全额返还职业学校, 不得冲抵财政拨款。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克扣职业教育经费和学费。这些规定旨在保证职业学校获得足够的经费, 保证职业教育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三、加强了对职业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督管理

为了建立规范有序的职业教育招生制度, 禁止利用虚假广告招揽生源、扰乱招生秩序, 《条例》要求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职业学校、培训机构招生工作的监督检查, 严格规范招生行为。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发布虚假招生简章, 非法颁发或者伪造学历证书、结业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 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办学许可证超出办学许可范围, 违反有关规定收取费用, 管理混乱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或者未按规定对招收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等违法行为, 《条例》规定:由教育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依照各自职权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 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 责令停止招生或者吊销办学许可证。

四、完善了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的保障措施

为了维护失业人员、残疾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合法权益, 《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对失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 失业人员参加就业培训按照规定享受培训补贴”;“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促进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应当按规定接纳残疾人入学, 特殊教育学校应当开展相应的职业教育”;“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安排资金为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就学提供补助, 对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和选学农业、地矿专业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中等职业学校每年应当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不少于3%的经费, 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和奖励优秀学生。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国家规定为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助学贷款, 由政府提供贴息。”这些规定保障了社会弱势群体接受职业教育的基本权益, 也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公平。

五、加快了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步伐

为了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 推动职业学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 就必须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深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为此, 《条例》明确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加强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行工学结合, 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同时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建实习实训基地, 开展职业技能的教学示范活动。为了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条例》还规定了“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应当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优化专业结构, 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职业学校可以实行弹性学制, 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 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 提前或者延后完成学业”等。这些规定有助于职业学校 (培训机构) 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相结合, 努力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职业道德、就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

六、强化了职业教育的师资建设

为了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条例》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实行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实践制度。要求职业教育专业教师每两年应当有两个月到企业或者生产服务一线参加实践活动, 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此外还规定:“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可以面向社会聘用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者实习指导教师。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可以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有关规定, 申请第二个专业技术职务, 也可以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一系列措施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有利于调动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也有利于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七、优化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

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为推动职业学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条例》规定:“各级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加强协调, 建立就业服务网络平台, 为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职业学校应当设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 开展职业指导、创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同时要求“企业事业单位招录职工, 对取得学历证书、职业培训证书或者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优先录用, 录取的职工应当执行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 切实为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八、规范了行政执法主体的法律责任

为了加强对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条例》规定:“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由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 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这一条款, 明确了行政执法主体的法律责任, 加强了职业教育执法检查和监督工作的制度建设, 能够有力地促进职业教育的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学。

此外, 《条例》还结合我省实际情况, 就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老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以及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 有利于推动全省职业教育的均衡化、规模化、特色化和科学化发展。

认真贯彻实施《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条例》中的各项规定, 能够明确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联系;发挥行业企业等社会组织、团体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完善职业教育保障机制, 增加经费投入, 加强基础能力和教师队伍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 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必将对我省职业教育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副班长期末工作总结下一篇:员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