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认识心得

2024-10-21

角的认识心得(共13篇)

角的认识心得 篇1

一直觉得听公开课就像在看一场“秀”,表演者倾情投入――完美演绎自己的意图和主题,欣赏者专注羡慕――梦想也能如此风姿绰约亮丽迷人。尽管有许多的华美霓裳或许不适合我们,但却能展示给我们最新的时尚信息。听了两天的“南湖之春”数学专场,精彩的课堂传递给我的理念和元素有:

一、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四、灵活处理学习材料;

五、突出数学的思考和内涵。

印象最深的是特级教师汪老师的《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非常生动、听起来轻松、学起来愉快的数学课。教学设计新颖,层层深入,过渡自然,一气呵成,非常的完美,体现了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听汪老师的课,如沐春风细雨。教师引领孩子们进入一个一个环节的学习,看似不经意的一个问题、一个环节,却处处显露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驾御课堂的睿智。摘录几个教学片段和环节:

一、教学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时,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教师提了四个问题:

1、你认识三角形吗?

2、你会画三角形吗?学生书空,说说画时要注意什么?

3、看一看老师画的是三角形吗?为什么?

4、什么是三角形?用一句话说一说。

[分析:这一环节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生活经验,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问题、知识、思考、见解多向交流与碰撞。面对课堂中的生成,教师及时地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让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越来越饱满,概念的理解越来越清晰。]

二、学习三角形的底和高时,设计了两个环节:

1、看书,学习书本中关于介绍三角形的内容;

2、指名尝试画出三角形的高。

画三角形的高是一个难点,很巧的是这个学生画的不直,教师并不急于指出问题所在,而是问:你有意见吗?

生:他画的不太直

师:为什么会不直?

生:没有用直角

师:那请你们用直角画一画三角形的高(强调要用直角画高)

[分析:听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句话:正确可能是一种模仿,错误却大凡是一种经历。这一环节中教师较好地利用了学生的错误资源,让错误的资源成为学习的材料,“发动群众斗群众”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通过争辩讨论,明确掌握画高的方法。看似无痕却深刻而巧妙!]

一节课听下来,领略了汪老师的教学风采,真实、大气、智慧。折服于汪老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感动于汪老师对课堂的真情投入、感受着汪老师对细节的精确把握。这样的课堂真的很精彩!

角的认识心得 篇2

一、活用教材, 灵活教法、学法, 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1. 活用教材

新课标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年龄特点,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进行合理拓展和延伸。对于那些有开放性的知识, 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内容体现生活化的部分比较多, 很多生活中的素材都与角有关, 比如自行车的三角形架涉及角, 钓鱼时鱼竿和地面之间形成了角等等。因此, 在上课开始, 我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实物, 从中找到有关角的素材,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从中感悟数学概念就在生活中间, 和我们密不可分。这样引入,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 把数学教材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相联系起来, 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的教学原则。学生在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 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 并借此开始探究, 从而创造成功的心理体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究的空间。教材是死的, 师生在用教材时可以灵活, 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 应留有余地, 给学生自我拓展的机会。教师只是教学的指导者, 主体是学生, 让学生在教材的提示下, 自己搜集相关信息, 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对教材上的知识点, 只要学生自己能学懂学通的, 教师坚决不讲, 对于学生理解有点困难的知识点, 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需要制作学具的, 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尝试课外探究, 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精神, 也是对教材的有效延伸。

另外, 灵活运用教材上的课堂训练题目, 教师应精选例题、习题, 进行科学取舍, 每节课都应扎扎实实完成教学目标。教材上练习题很少, 层次性也较差, 题型不够全面,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边讲边补充, 边练边总结, 做到讲练结合。尤其是经典题型, 更应随学随练, 做到有针对性训练, 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打造高效课堂。

2. 灵活教法

我们都知道“教无定法”。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 我始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尽量以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作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时, 我让学生观察教室中哪里有角的存在, 观察身边的物品。这样启发, 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发表见解。为了有效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我借机提问:“你们都找到了生活中的角, 你知道角的概念吗?角有哪些特点?怎么分类你们知道吗?”这样提问, 学生纷纷讨论起来, 七嘴八舌话“角的知识”。通过合作交流, 学生基本把相关知识点找得差不多。这样教学, 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得到有效落实, 学生爱学、想学、会学,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本节课教学过程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 循序渐进, 注意了知识结构的建构, 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3. 灵活学法

方法是学习的助推剂, 好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时, 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情境, 亲自体验数学过程, 及时分析总结, 这样会收到好的学习效果的。比如, 在《角的初步知识》教学时, 我特意安排学生自己制作不同大小的角的学具, 上课时自己展示角有关概念, 让学生自己边讲边演示, 哪个是边, 哪个是角, 那个是顶点;什么样的角是锐角, 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什么样的角是平角或周角。在探究角的大小与边长有无关系时, 我叫学生制作多个边长不等的角, 让学生亲自探究, 从中发现问题,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 解决教学难点, 增加信息量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 题材宜多样化, 显现方式应丰富多彩。各种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信息传播的载体, 通过多媒体的视频放大效果, 增加了学生观察的直观性;通过动画展示, 使学生理解了数学的本质。尤其是题型变换, 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展示变换过程, 能多角度激发学生兴趣。比如, 利用flash课件演示有关角的形成, 用ppt幻灯片比较角的大小等等。这样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行为与教学设计的差距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 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 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这节课的教学, 我每个环节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包括题型的选择, 学生活动的设计, 多媒体手段的应用, 问题探究的设置等。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发挥得不是那么理想, 该探究的深度不够, 思路不是很广。或许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还不够, 因此我们要真正实现教学目的, 就必须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 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使数学教学越来越科学化、实用化。

角的初步认识 篇3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性思维。

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让学生直观的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认识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到数学的图形王国里走一走。复习平面图形。

1.三角形有几条边?用小棒摆出三角形。

2.请你在摆好的图形里任意拿走一根小棒,再观察桌面上的图形。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课题)

二、认识生活中的角

找一找我们身边物体表面的角。

1.学生汇报。

2.老师在三角板上也找到了角,那角到底是物体表面的哪一部分呢?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

3.像老师这样把这本书封面上的角指出来。

三、数学中的角

1.现在老师把在三角板上找到的角描下来。猜!当三角板移开时,留在黑板上的会是什么样子的图形。嘘!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一下,看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数学家们把像这样的图形称为数学中的角。

2.课件欣赏剪刀、闹钟、红领巾上的角。

3.折角:

请你想办法把桌面上的这张纸折成角的形状?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的?

四、角的特点

1.结合课件摸一摸手中的角,有什么感觉?

认识角的顶点和边以及特点。

2.练习:找出角的家族成员。

(1)做练习卡上的第一题。

(2)说出你的答案,为什么是角?说说理由?

(3)为角爷爷庆祝生日。(烟花图片)

这美丽的图案其实是从同一点射出的无数光线组成的。观察每两条光线组成了什么图形?

五、画角

1.猜画角时,除了纸和笔,还需要什么工具?

2.画角时,应该把几个部分画出来?

3.画角有一个步骤,仔细瞧,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4.在练习卡上,试着画出你心目中的角?

5.解说一下你画角的过程。

把画角的方法用洪亮的声音读出来。用你的2个手指指出不同的方向。

6.拿起笔和尺与老师一起画出心目中最美的角。

7.哪位小画家想展示一下你的作品。

展示你的作品,有几个地方可向大家介绍的。

六、话剧

1.红角和蓝角为什么事而争吵?红角最初的想法是什么?结果如何呢?

2.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七、巧手魔术

听老师的口令,五指伸直、并拢。双手合拢。两手分开一点。

1.观察,两手组成了什么图形?指出点、边。能把角变大一点吗?你是怎样做到的?

2.那能再变小吗?和老师一起接着做。

3.连起来喊口令做4个8拍。思考一下角是怎样变大变小的。

4.通过刚才的巧手魔术,你能说说角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吗?

八、角的应用:(滑梯)

观察滑梯的形状,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这3个角代表3个滑梯,你想上那个滑梯?

九、剪角

1.数一数桌面上的正方形纸上有几个角?利用你手中的学具大胆地剪一剪。

2.说出你的答案。

3.揭晓答案,哪一种是你没想到的?

十、小结

1.此时,你能说一说你对角的了解吗?

在离开之前,角爷爷送给我们一份礼物。

2.在返回的路上,让我们再欣赏一下角的美丽世界。

3.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走出角的世界,课下找一找并摆一摆、画一画生活中的角。

角的认识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39页例1-例2.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角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角,对角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角的认识并不规范。角是一个抽象图形,与儿童头脑中想象的角可能不尽相同。本节课的知识是从学生的生活中引发出来的,采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用几何直观图形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感悟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角的特征辩认角。

难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图钉、硬纸条、剪刀等。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谈话:你们喜欢自己的学校吗?谁来夸夸自己的学校?

2、呈现主题图: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走进一个美丽的校园。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在校园里看到了什么?

3、让学生在校园里找以前学过的图形。

4、在主题图的钟面上、剪刀上、双杠上呈现色线,标示出角,这样的图形叫什么?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师:先让我们看看生活中的角吧!(课件出示)(课件出示主题图)下课了,我们的校园真热闹,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生1:老师拿的三角板。生2:老爷爷修剪花木用的剪刀。生3:小朋友做操时伸的直直的双臂。生4:我了现球门上有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有的我都没有发现。是啊,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三、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1.找生活中的角

师:其实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表面也藏有角?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同桌看一看.(生活动)师 :谁愿意把你找到的角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黑板上、桌子上、数学书上、窗户上„„

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角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广泛了,只要你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发现更多的角。

2.摸角(认识数学中的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先摸一摸再看一看角是怎样的?

生1:角的前面尖尖的,旁边直直的。生2:它是由两条直线组成。

师:嗯,观察得很仔细,现在请同学们用角尖尖的地方在手心扎一下,看看手心上留下了什么? 生:一个小圆点。

师:它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学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顶点”,课件出示小圆点,这就是一个角了吗? 生:不是,还有两条直直的线。(演示)

师:这两条直直的线,数学家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边”。这就是数学王国中的“角”,让我们给刚才这些实物脱掉美丽的外衣,就变成这样。(课件隐去实物图出现几个大小不同的角)请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他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也就是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3、折角

2、比较角的大小

(1)、让学生做一个活动角。(2)、同桌比较角。通过什么办法能让两个角一样大呢?(3)、与老师比较角的大小。把你手中的角变得比老师大(小),该怎么办?

(4)、把活动角逐渐张开、合拢,思考有什么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5)、让学生用纸折自己喜爱的物品,要求你折的物品中必须有角。

3、在生活中找角 让学生在教室里找角。4.画角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的特征,你们会画角吗?课件出示画角儿歌。学生齐读: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师用电子白板演示画角,并把边延长,说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板书)然后转动一条边,使角的口张大:说明: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开程度有关。(板书)

师:请拿出三角板,按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师:从一点起,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就构成了一个角。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角,教师巡视。找几个有代表性的角,让学生把画好的角用投影展示一下,让生评价。

四、知识巩固,课堂闯关。(课件)

师:孩子们,你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品盒,礼品盒子里有什么?这些礼物是奖给顺利过关的孩子的,请愿书跟我一起进入数学游乐园。(课件礼物)

第一关:慧眼识角: 课件出示:判断下面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为什么? 让学生辨认并说理由 第二关:猜一猜 :下面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第三关:我会数 :数一数: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第四关:巧手做角 :师:小组合作,用我们玲巧的小手,拿出准备好的物品开始折角做角吧!做好以后再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生活动并玩角)

五、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小结:我们认识了角,还知道

1、一个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2、角的大小只与张开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作业设计:

老师留一项作业,在我们放学回家的路上、在家里,无论走到哪儿,都用我们明亮的眼睛,找一找生活中的角都在哪儿?并且把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为我们的数学日记提供素材。

六、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边 顶点 边

一个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角的认识情景导入 篇5

新课开始,我用学生已经认识的三角形创设情境: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三角形把一条边忘在了家里,(计算机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你们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不是”。“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新朋友——角”。从而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探究新知部分,我又创设了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

1、找一找。让学生尝试找一找校园情景图中的角。

2、说一说。说一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角。

3、指一指,让学生指一指实物中的哪个部分才是角。学生在“找一找”、“说一说”、“指一指”的活动中完成了对生活中、情境中角的感知。

实践操作环节我创设探究情境,完成对角的认识,突破教学难点。这里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折一折。我让学生动手折一折角。折好后,我请他们亲一亲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边。在生动、有趣的触摸中,学生通过直接感受获得了对角的认识。知道了:尖尖的是顶点,直直的是边,明白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活动二:比一比。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比比谁折的角大?为了教学需要,一开始我给学生准备的折角圆片是大小不一的。大家为了谁大谁小争的很激烈,老师及时抓住这个教学最佳时机,利用思维矛盾的冲突点,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P38、39的例

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初步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2.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剪刀,活动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教师手里拿着小棒?四根小棒能组成什么图形、三根小棒能组成什么图形?两根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有角,你能从图上找到角吗?(出示例1图)生找,集体纠正。

指出: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表面也藏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小组成员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学生交流找到的角。

小结:角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你就能发现更多数学知识。

2.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

3.请同学们从身边选取一个角,跟这个同学一起指一指角,并摸一摸角是怎样的?生回答。

根据回答,结合电脑课件给学生展示完整的角的图形。小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有两条边。出示课件: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个是角。4.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创造一个角。(师示范用动手创造一个角)可以用自己的学习用品,也可以用纸折一个角。5.集体交流自己创造的角,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边。6.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想玩游戏吗?我们就来玩一个超级变变变的游戏。

谁能用老师带来的绳子给大家变出一个角来?(请两个同学合作)把角分别变大和变小。你发现角是怎么样变大的?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发现并归纳: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7.角的大小与什么无关——老师也来变一变。

画一个边较长的角,然后逐渐把边变短,问:角的大小变了没有? 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8.巩固角的大小变化规律——大家一起变一变。(师:象老师这样使自己的胳膊形成一个角,把角变大,再变大,想想,你的胳膊变长了吗?把角变小再变小,想想你的胳膊变短了吗?)

9.小结。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的?角有几个顶点? 顶点是什么样的?角有几条边?边是什么样的? 想好了没有,老师想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1.辨认角

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再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位听,并说出理由。2.数角;

3.比一比:练习八第3题 4.当堂达标 练习八第1、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角的认识心得 篇7

一、活动目标

1. 经历阅读、思考、解答并与同事交流有关角的认识的相关资料与问题。

2. 进一步明确角的静态与动态两种定义方式, 并能比较两种定义方式的异同。

3.进一步明确角的相关概念, 如明确正角、负角的含义。搞清楚角的大小的含义与比较方法。能够分析学生在判断角的大小时可能出现错误的原因, 引导学生正确比较角的大小。

二、活动时间

教研组的每个教师自己安排时间阅读, 并独立解决本方案中的问题, 时间约2小时;以年级组 (或教研组) 为单位交流问题的答案, 时间约1小时。

三、活动前准备

数学组的每位教师解答下面的问题, 并准备在年级组或全数学组交流。 (注:以下带有“*”号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1. 阅读以下关于角的定义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角的定义有多种表述方式, 通常可以分为角的静态定义与角的动态定义两种。

(1) 角的静态定义: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或者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 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2) 角的动态定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 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 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问题 (1) :你觉得上面的这两种角的定义有什么异同?各有什么优劣?

问题 (2) :要理解上面的这两种角的定义, 需要具有什么知识与能力基础?根据你的经验, 小学生有能力理解这两种角的定义吗?查一查, 你们学校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中, 出现用文字表达的角的定义了吗?如果出现了, 是出现了上面的两种定义, 还是只出现了一种定义?查一查, 其他不同版本的教材, 它们是怎样定义角的?

问题 (3) *:在现实生活中, 有许多角的“样子”:红领巾、书面、三角板等等, 这些角的“样子”都有其生活中的“原型”。观察这些现实生活中的角, 会发现:这些角的“边”虽然长短不一, 但都是有固定长度的线段, 而不是射线。想一想, 写一写, 数学中定义角的概念时, 为什么要用射线, 而不用线段?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 你觉得甲、乙两人的观点哪一个更有道理?为什么?

甲认为:用射线定义角的边比用线段好。主要有以下理由: (1) 在现实生活中能看到各种角的原型, 这些原型可以归纳出如下共同特征:有一个地方是公共的, 从这个公共的地方出发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伸展出两条各种不同材料制成的“边”。而这些材料不同、长短不一的“边”都是角概念的非本质属性, 在数学中用射线定义角的边, 实质上是把角的边的长度变成“无限长”, 这样就可以“盖住”现实生活中所有长短不一的角的边了。同时, 这样定义的角还能包括生活中所说的“仰角”“俯角”等这些带有一定“无限性”的角, 可见这样的定义很好地体现了数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如果用线段定义角的边的话, 无论多长的线段 (边) 都有比它更长的, 这样的定义对现实原型的抽象性不如射线好。 (2) 数学中的角最主要是研究它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 即角的大小。而边的长短并非是研究重点, 我们也可说角的边的长短并非是它的本质属性, 所以用射线定义角的边, 突出了数学研究的重点, 把边的长度定义为无限长后, 实质上边不再有长短的比较, 再去研究边的长短就没多少意义了。如果用线段定义角的边, 就会关注线段的长短, 这样不够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乙认为:用线段定义角的边比用射线定义要好。理由是: (1) 用线段定义更接近现实生活, 现实中看到的角的边都是线段。 (2) 射线比线段更抽象, 由于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 可以度量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 线段还看得见、摸得着。而射线的长度是无限的, 只能靠想象来把握, 小学生理解射线概念就有困难, 理解用射线定义的角概念难度就更大了。

问题 (4) :有人认为, 角的静态定义有不足的地方。用静态的方式定义的角 (如图1) , 不能清楚地反映出指的是哪一个角。是指如图2所示的这个较小的角?还是如图3所示的这个较大的角?还是同时指这两个大小不同的角?如果问图4中有多少个角?又应该怎么数呢?这些问题都是因为静态角的定义的不足而造成的困惑。你认为这个人说的有道理吗?

下图是不同版本的教材在角的初步认识中所呈现的角的样子:

你认为, 学生在一开始学习角的认识时, 呈现上面的哪一个角的图形更为合适?为什么?

问题 (5) :你能根据角的两种定义来画角吗?你画角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步骤?

读一读下面的画角过程, 体会像这样用发生式定义方式定义的角概念, 为什么会有利于学生在画角时理解角的概念。

用角的静态定义思路画角:

用角的动态定义思路画角:

2.读一读以下一些有关角概念的定义, 想一想, 哪些概念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了? (出现的在相应的括号内打“√”, 否则打“×”)

(1) 周角:

定义:若把射线从初始位置OA绕着端点O旋转一周, 使它和初始位置重合, 这样得到的角叫周角。 ()

(2) 平角:

定义1:设射线从初始位置OA绕着端点O旋转到某一位置OB, 则AOB就构成一个角。当OB与OA成一条直线时, 所成的角叫平角。 ()

定义2:周角的一半叫平角。 ()

定义3:等于180°的角叫平角。 ()

(3) 直角:

定义1:平角的一半叫直角。 ()

定义2:等于90°的角叫直角。 ()

(4) 锐角:大于0°, 小于90°的角叫锐角。 ()

(5) 钝角:

定义1:大于直角而又小于平角的角叫钝角。 ()

定义2: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钝角。 ()

(6) 优角:大于平角 (或180°) , 小于周角 (或360°) 的角叫优角。 ()

(7) 劣角:大于0°, 小于180°的角叫劣角。 ()

(8) 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负角。 ()

(9) 正角:按照逆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正角。 ()

(10) 余角:若两角之和为90°, 则两角互为余角。 ()

(11) 补角:若两角之和为180°, 则两角互为补角。 ()

(12)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个角叫互为对顶角。 ()

3. 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时, 常常需要指一个角, 例如, 出示一块三角板, 要指一指它上面的三个角。如果你来指三角板上的三个角, 你会怎么指?有教师认为指角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请你阅读下面的文章, 并想一想, 哪一种指角的方式对于小学生理解角的概念很有帮助?

其实由于场合不同、具体语境的不同及表达方式的不同, 往往会有不同的指角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指角的顶点。常常边指边说“这是一个角” (如图5) 。

(2) 指角的张口。这种指法是从角一边上的某一点出发, 划过一个弧度指到角的另一边上的某一点停止 (如图6) 。

(3) 从角的一边出发, 转弯指角的两边。这种指角的方法是:沿角的一条边a移动指向角的顶点, 然后转弯指向角的另一条边b (如图7) ;由于要指角的两边, 因此, 当边指边说“这是一个角”时, 语速常常会慢一点。

(4) 从角的顶点出发, 先后指角的两边。这种指角的方法是:从角的顶点出发, 先移动手指, 指其中的一条边c, 再从顶点出发指角的另一条边d (如图8) 。

(5) 同时指出角的顶点、两条边和角的张口。这种方法是上述三种指法的组合, 即把第 (1) 、第 (4) 、第 (2) 这三种指法合在一起。它是先指出角的顶点, 再依次指两条边c′d′, 最后指角的张口, 划出一条弧。边指边说:“先 (指顶点时) —再 (先后指两边时) —这是一个角 (指角的张口, 划出一条弧时) 。” (如图9)

(6) 指出角所在的方位。这种指法是以直接用语言描述为主, 并伴有“简单的指方向”的动作。如语言表达:左上角 (或左上方的角) , 并用手指指向左上角。类似的有“右下角、中间的角、桌子的角、书本的角”等等语言和相应的动作。这种指角的方法常常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使用: (1) 指角的人与角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2) 不需要很精确地指明角的顶点与边; (3) 人们在交流时, 不会引起误解, 这样的语言表达对交流不会造成障碍。

上述的这六种指角的方法, 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点, 就方法本身而言, 没有优劣之分, 只要交流的双方 (或多方) 都能够明白就可以了。但如何根据不同的对象, 不同的交流目的, 不同的指角功能选择合适的方法, 就需要研究。

4.想一想, 在画角时可能有哪些不同的步骤?你是怎样画一个角的?可以分成哪几步?学生可能会怎样画一个角?怎样画角对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有很大帮助?

5.*你觉得一个角有大小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是否明确地写出了角的大小的定义?如果要定义一个角的大小, 你会如何下定义?请你写一写。

读一读下面角的大小的定义, 想一想, 如何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这个概念?定义: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叫做角的大小。两条边张开得越大, 角就越大, 相反, 两条边张开得越小, 角就越小。也就是说,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与角的两条边形成的开口程度有关。

6.*你觉得两个角可以比较大小吗?想一想, 什么叫两个角相等?什么叫一个角比另一个角大 (小) ?请分别写出定义。并想想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读一读下面两个定义。想一想, 要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可以分成哪几个步骤?

定义1:如果两个角能够完全重合, 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即当两个角的顶点重合, 一条边重合时, 如果另一条也能够完全重合, 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定义2:如果两个角分别是∠AOB与∠A′O′B′, 当O点与O′点重合, OB边与O′B′边重合, 而OA边与O′A′边不能重合, 如图10所示, ∠AOB>∠A′O′B′, ∠A′O′B′<∠AOB。

7. 二、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比较了吗?他们在生活中有比较两个事物“大小”的经验吗?请你写一写, 学生在生活中的哪些事 (说的哪些话) , 实质上涉及长度、面积或体积的比较?

以下两个事物的比较是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 请你判断它们分别是属于长度、面积、体积比较中的哪一类?分别在相应的括号内写上1 (长度) 、2 (面积) 、3 (体积) 。

(1) 小明的手掌小, 妈妈的手掌大。 ()

(2) 小红的苹果大, 小强的苹果小。 ()

(3) 陈叔叔家的冰箱比小红家的大。 ()

(4) 小强今年又长高了。 ()

(5) 画报比数学书大。 ()

(6) 明明的头发又长了。 ()

(7) 去年买的那双鞋, 今年聪聪穿着太小了。 ()

(8) 慧慧睡的这张床小, 她爸爸与妈妈睡的那张床大。 ()

(9) 这瓶水比那瓶水要多。 ()

8.想一想, 写一写, 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的比较, 实质上是涉及角的大小比较?

有教师认为, 以下的一些事件涉及角的大小比较, 你觉得有道理吗?

9.*如果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让学生比较图16这一组角的大小, 学生可能会得出什么结论?根据你的经验, 学生会不会受画出的角的边的长短的干扰?如果会, 学生的错误原因主要有哪几类?

读一读下面学生的错误类别, 并想一想, 每一类错误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大约是多少?

笔者在前测与访谈中发现, 学生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类: (1) 画出的边越长, 角就越大。虽然学生不能十分明确用“因为……所以……”这样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主要推理过程, 但他们表达的意思还是:因为线段OA>DC, OB>DF, 所以∠AOB>∠CDF。 (2) 将看到的角两边结束处连接起来, 即连接AB与CF, 连接线越长, 角越大。他们的推理过程主要意思是:因为AB>CF, 所以∠AOB>∠CDF。以上这两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受到比较线段长短经验的负迁移影响。 (3) 看到的角两边之间所夹的部分所占区域越大, 角就越大 (如图17) 。 (4) 这类学生与第 (2) 类错误原因的学生一样, 先连接AB与CF, 但他们不是比较这两条线段的长度, 而是比较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即比较△AOB与△CDF的大小, 由三角形的大小得到角的大小的结论。这两类学生的错误原因都是因为受到比较面积大小经验的负迁移影响。

10.你认为在教学角的大小比较时, 是应该先教学什么叫两个角相等, 还是应该先教学两个角不等 (谁大, 谁小) ?为什么?如果你教学角的认识这节课, 会怎样设计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教学过程?写一写。

(关于“角的认识的教学研究”内容将在本刊2012年第7、8期合刊“角的认识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活动方案 (二) 中继续阐述, 敬请关注!)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角的认识;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78-01

本堂课主要有情境引入、观察主题图课件、回想生活中的角、动手折角、触摸角、教师引导认识角、课堂学生慧眼识角、玩活动角等环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落实新课标理念,完成了教学任务,受到一定好评。

一、本节课的亮点

1、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析,精准细化目标

很熟悉教材,并做到了认真分析教材,对本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学目标的把握很好,不仅注重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将目标细化,落到实处。比如:让学生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培养同学们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感受角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同学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能够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教材与实际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又回到生活。教具准备很充分,不只是备了教材,还备了学生,所以,学生学具准备也很充分,如:直角三角板、正方形彩纸、活动角、各种图形等。

2、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分析,落实主体地位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做到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活动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回答,尽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新知,比如:对于角的特征,创设了让学生先从知道的图形入手,再找课件中主题图《我们的校园》的角,又找生活中的角,然后再用自己的身体做一做角,亲自动手用正方形彩纸折角,最后,通过观察课件的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等一系列活动后,学生自己就总结出了角的特征。从举例中能看出,这些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是以学生为主休,老师为主导。 学生都很感兴趣,很积极,举手发言很踊跃,每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了,课堂也真的”活”起来了.从原来是有点压学生学,而这节课却是学生自己乐意学,自己想学,自己争着学., 每个学生都达到了 “乐学善思”的情境。

3、从教法的角度分析,灵活自如

本人一直注重发现式教学法,反对一味灌输。也许个别老师会觉得是老师怕多讲,放任学生表现。其实注重讲授法的老师会更累。要让学生去发现,必须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去思考;更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具和学具,去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不能一味采用启发式教学,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至于究竟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学生在探索角的特征时,虽然学生知道角有一个共同的点,还有两条线,但他们并不知道那就是角的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因为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学生无论怎么探究,也探究不出来,怎么办?所以这时我就直接告诉学生: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同时,还编了一首儿歌: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还在白板上演示了角的画法,强调画边时,必须从顶点出发,用直尺三角板比着画,边是直直的。这些做法都得到了小学数学教材专家陈静荣老师的肯定,对于数学教学,遇到新概念和新定理,就应该老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因为数学中的概念和定理是很严谨的,是许多数学专家的积累。根本用不着学生去探究,即使给学生再多的时间,他们也是探究不出个所以然,那是枉然,还浪费时间。我还注重面了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

二、本节课的不足点

1、从学习内容的角度分析,没有吃透教材

对教材的钻研还不够,没有很好的“吃透”教材,教学目标虽然达到,但是教学难度没有把握好,没有很好地分析学生的思维的发展,突破难点不够深入。如:通过比较操作,让学生体会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用课件PPT重叠法比较,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可是本节课中,我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没有突破这个难点,因为我只采取演示讲解,引导学生不够到位,效果不显著。

2、从教学过程的角度分析,教学节奏稍快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一开始,我就让全体学生大声齐读教学目标,专家指出:别让全体学生齐读教学目标,读了学生也不懂,浪费时间。我在教学环节之间给学生的时间不是很够,有点快。发出口令时,没有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虽然学生对于画角的步骤比较好,但这样的一来很多学生只会画出同一方向的角,从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

3、从教学形式看,花样较多

陈重穆教授: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本节课虽然也注重了实质,但有点重形式,感觉有点花样多。还有分组时人有点多,导致学生讨论时有些茫然,不知自己究竟应该做什么。比如:我不应该使用“小蜜蜂”扩音器上课,这样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容易产生距离感,破坏了老师的亲和力,还会让学生感到浮躁。在对待两队PK的学生时,不是很公平,给蓝队的机会多些。

三、今后的改进方案

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做到深入钻研,学习专家教师的方法:仔细揣摩,透彻理解,反复琢磨,问个究竟。充分利用好课堂40分钟,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倡有效课堂。不浪费时间在齐读教学目标,紧凑地安排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环节之间给学生留足时间,不要赶时间。一定要落实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少用花样,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过渡到“会学”。分组时尽量两人为一组,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明白自己要思考的问题,通过相互的交流讨论,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学参考》

[2]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9

二、同学实际分析:

同学初步感知线段与直角,为同学学习本堂课提供了基础。这节课对同学来说,将一堆混乱的资料(直的线、曲的线、直线、射线、线段),进行分类整理,有利于激发同学学习兴趣和分类思想的培养。通过典型的感知资料,和教师根据概念的特点组织感知活动,让同学体验到由射线发展成角,由特殊角引申出各类角的过程,是这堂课的突破口。对同学而言,重要的是形成以上概念,而不是记忆上述概念。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好,我们先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看看这个可能是什么图形?(师出示一个信封,里面装有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露出一部分,让学生猜一猜。)

2.先猜圆形,再猜长方形。教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师追问:“咦!你们这次为什么不说是圆形呢?你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原来小朋友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对对碰)

对碰一:联系实际,找角。

1.其实还有很多角藏在我们身边的物体上噢!同学们,观察校园生活情境图,你能找到角吗?(出示课件)

2.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3.出示红领巾、数学书。这些平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引导正确指角。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不是,这是个点。)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

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4.同桌互相指角。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5.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6.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对碰二:小组合作,折角。

1.同学们刚刚找到了很多的角。现在拿出老师课前交给你们的白纸,请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用它做成一个角,看谁最先做出来。

2.学生动手折角。

3.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4.说一说折的角各部分的名称。

对碰三:玩角,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师生拿出活动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小的角,找两个小朋友的角和教师的角比,怎么样?(学生回答)

2.重叠法。(1)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小朋友的角,谁的大一些?(2)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3)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3.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1)教师拿出活动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大的角。(2)把角的边剪短,思考:这样的角小了吗?(3)学生说理由并用重叠法证明角的大小没变。(4)用自己的胳膊形成一个角,把角变大,再变大,想想,你的胳膊变长了吗?把角变小再变小,想想你的胳膊变短了吗?

4.课件出示对碰主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对碰四:体验感悟,画角。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中有角,只要善于观察,你就会发现。

师:你能尝试画一个角吗?

1.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2.学生尝试画角,指名上台板画。

3.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

4.再画一个角,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出示课件)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角,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欣赏生活中的角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篇11

富春七小李燕苹

根据学校教研工作安排,今天下午在教师会议室举行了以“立足图形与几何,有效开展探究过程中的操作活动”为主题的数学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郑春华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堂课中,在郑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如: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郑老师通过一个圆片让孩子们自己想想办法,动手折出一个角。第二次折一折,折一个比老师手中大的角,折完与同桌交流为什么现在折的角比老师的角大?通过调动学生动手折角、观察等,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注重教师的引领指导与示范演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郑教师为我们展示了他严谨扎实的课堂。如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陈老师先问孩子们可以怎么画角?学生们各抒己见,画法不一,郑老师话锋一转:打开课本第39页,看看书本上告诉我们角是怎么画的。然后郑老师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最后孩子们才拿起尺子正确规范的画角。这样的教学过程步步落实,扎实到位,相信孩子们不仅学到的是画角的方法,更学会了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郑教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先在生活中找一找、摸一摸哪些地方有角,然后出示了3时整的闹钟、折过的吸管、剪刀等实物画面,再抽象出角,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学生学会本堂课有关角的一些知识后,郑老师让学生在长方形上剪一刀,会变成几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角的初步认识》复习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熟练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基本特征,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并且对锐角、直角和钝角有了一个表象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让学生回忆、验证、动手操作等环节,从中体会到各种角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熟练学会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角的认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有关角的知识。(板书:角的复习课)

〈二〉引导复习

1、认角

既然是角的认识,我们就对角有所了解吧?谁能说一说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我要来考考同学们,到底认识角没有?(课件)出示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那些不是角?

2、画角

在角的学习中,我们除了学会认角,还学会了画角,想一想怎样画角?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角,角的大小方向任意,并写上角各部分名称。(学生在本上画一个角,教师巡视)请同学到黑板上来画角:分别画一个直角,一个锐角,一个钝角。请你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老师这里也有三个角,请同学们看如何来判断这个叫就是锐角呢?教师演示,如何判断这个角是钝角呢?教师演示。

如何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呢?我们要用什么来量一下?(生答三角板上的直角)请同学到讲台上来量一下黑板上的角是不是直角?(指名学生到讲台上演示)

我们来看几道题:(1)课桌面上有()个角,这些角都是()角。

(2)一个三角板上有()个角,其中有()个直角。

(3)锐角比直角(),钝角比直角()。

(4)我们的红领巾上有()个角,其中有()个锐角,有()个钝角。

(5)所有的直角都()。

(6)大三角板上的直角和小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你们当一回小法官:

1、书面上的直角比黑板面上的直角小()

2、把一个角放在5倍的放大镜下,这个角也增大了5倍。()

3、在一个三角形里一定不会有两个直角()

4、没有比直角大的角了。()

3、比较角的大小

在我们角的学习中我们还学习了比较角的大小,谁能说说我这里的这两个角谁

大谁小?(课件出示两个角)指名回答: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跟两

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做练习:把下面的角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略)

(三)、综合练习(课件)

(1)谁聪明谁来猜

(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有多少个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表现的怎么样?

五、板书设计

(边)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纪实与评析 篇1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38~39。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加强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体会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角,形成关于角的表象。

教学难点:会正确画角,体会角的大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尺子、小棒、圆形纸片、两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我们每周一早晨到学校后第一项任务是什么呀?(生齐答:升旗仪式。)对,我们每周一早晨都要进行有主题的升旗仪式。(出示升旗仪式情景的照片和国旗的照片。)同学们请看,我国的国旗上有什么标志啊?(五角星。)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叫五角星吗?看来它是以角的个数而命名的。其实不仅在五角星上有角,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找角。

师:同学们请看,在美丽的校园里,就藏着许多的角,(课件出示38页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角在哪里呢?

生:体育器械、钟表指针、教师拿的三角板、足球门、园林师傅用的大剪刀……上面都有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很快就找到了这么多的角,你们真棒!其实在我们身边,很多物体上也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请你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同伴听听,看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最多。开始吧。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2.指角。

(生汇报所看到的角并指出来,只指了一个顶点。)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板书一个点。)这个是角吗?(生答不是。)

师:对,这只是一个点,刚才同学们不就是这样指的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部分学生指出完整的角,顶点和角两边。)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副板书:完整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是不对。想不想看看教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指角。)会指了吗?在小组里互相指一指。

(生在组内边指边说,互相评价。)

师:刚才老师巡视了各组指认的情况,发现同学们能够指画出完整的角了,那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3.说角。

师:为了更好地认识角,我们先脱下这些物体华丽的外衣。(课件演示把39页例1中实物上的角抽象出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这3个角都有一个点和2条直直的线。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发现了这3个角都有1个点和2条直直的线。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板书顶点),这2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两条边(板书边)。像这样由一个点引出2条直直的线所组成的图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角。)

师:同学们快看看,每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一个顶点,两条边。(师标记顶点和边。)

4.做角。

师:你能用小棒做一个角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生:我选取了两根小棒,把两根小棒的端点连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角。

师:非常好,都谁像这位同学一样做成了角?

师:看来用小棒做角太容易了。大家看,教师手里这张圆形纸片上有角吗?你能想办法用它折个角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哪组折角的方法多,样子好。(生实践操作折出不同大小的角。折好后粘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用圆片折出了这么多的角,非常好。

生1:老师我认为第3个不是角。

生2:是角。(生发生争议,意见不同。)

师:刚才我们已经会说角了,并知道了各部分的名称。那第3个图形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啊?

生: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师:那它是角吗?(生疑惑。)

师:其实这个图形是角,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平角。

5.画角。

师:前面我们找了角、指了角、说了角、摆了角,折了角。现在让我们把角画在纸上好不好啊?

生:好。(生动手画角。)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画角的?

生1:用三角板描的。

生2:两把尺子相交,在内侧就画出来角了。

生3:先画一条线,再画一条线,将这两条线的端点连接形成一个顶点。

师:同学们不但画得好,说得也很准确,很完整。你们这些方法很棒。老师也有一个好办法。(边说边演示。)先画一个点,然后从这个点起用尺子向两个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作为角的两条边,这样就画成了一个角。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一个角,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生画角。同桌之间相互监督纠错,教师巡视指导。)

6.比角。

师:同学们能再画一个角吗?我们比比看这两个角哪个大一些呢?(生画角,进行比较。很容易比较出大小。)

师:老师这里也有两个角,请你们来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生:第二个角大。

师:都同意第二个角大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认真看老师给你们变个小魔术。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大家请看。(课件演示2个角重合。)哪个角大呀?

生:同样大。

师:这2个角的边的长短不同、粗细也不同,却同样大。这告诉了我们什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粗细无关,和角的两边分开的大小有关。(师再次用2个活动角进行演示验证。)

三、巩固练习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角的相关知识,同学们想不想用它解决一些问题呢?

生:想。

1.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第一个和第三个图形是角。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为什么第二个和第四个不是?

生:第二个图形中没有顶点,第四个图形中的一条边是弯的。

2.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这道题,找一找每个图形有几个角。(生交流每个图形中都有几个角,一边指,一边说。)

3.数一数下面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

师:同学们可真是火眼金睛。现在教师就要考考你,你知道这个图形中有几个角吗?(生边数边交流。10个角。)

4.拓展延伸,开放题。

师:长方形有四个角,剪去其中的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生1:3个。

生2:5个。

师:那我们就来剪一剪,看看剩几个角?(生操作剪掉一个角。)

师:你们都是怎样剪的,还有没有不同的剪法?你们交流一下。

生:老师我剪出来了,剩4个角。

师:好,请你来演示一下。(生演示。)

师:对,剩4个角。这名同学又找出了不同的方法,非常棒,我们给他点个赞。

四、归纳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生:认识了角,知道角的大小与开口有关。

师:看来呀,同学们今天的收获都不少呀!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像今天这样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们在学习中还要勤于思考,动手实践,学到知识,并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评析: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之后再一次学习的图形与几何知识。郭庆文老师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环节合理、层次分明,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能力。教学时合理使用教材,又高于教材,完全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纪实中可以看出教师通过找角、指角、说角、做角、画角、比角这6个环节展开教学,并在练习中进行数角,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整节课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地认识和发现,课堂上再现的是师生和谐共生的活动情景。

一、情境导入,注重联系生活

在导入时,教师以升旗仪式为情境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当时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教师能从情感态度入手,在德育教育中开始学习数学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国旗的图案,是由5颗五角星组成的,立即追问为什么叫五角星,从而揭示出角。教师这样设计既联系了生活,又便于开展教学。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思考、交流,并提供了操作的时间与空间。在找角这一环节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也有助于让学生在互相监督、帮助的基础上加深对角的认识。指角和说角过程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从触觉中感知角的构造,进行自主探索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画角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动手尝试,然后教师再教方法,直观形象地感受画角的过程,体现了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比角这个环节教师让学生通过画两个角进行直观比较。第二次又出示2个相等的角让学生比较,学生引起质疑,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交流。最后用2个活动角再次进行验证,使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条边分开的大小有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基本理念。两个练习的设计既拓展又发散,这两个练习的设计为“角”的概念的建立烙下了印迹,强化了角的表象。这两道练习题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也巩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三、重视数学工具的使用

在2次做角中,可以看出是由易到难的逻辑关系。第一次用2根小棒做角非常简单,只要注意到两条线的端点连接就可以了。而第二次用圆片折角,是发散学生思维的,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用纸折角,自己探索创造,归纳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角的特点——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尤其是对第三个图形引起的争议,再次巩固了角的正确表象。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郭老师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从教学纪实也可以看出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有几处“牵”的痕迹,以及评价语言的单一性。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修复的循环过程,相信每一位教师取长补短,克服缺点之后,会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加绚丽多彩。

上一篇:终极“鸟“班作文下一篇:换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