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数学教学设计

2024-09-22

表内除法数学教学设计(共8篇)

表内除法数学教学设计 篇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表内除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表内除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讨论归纳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语言说出计算过程。

3.情感与交流: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7~9的乘法口诀求商正确的求商方法。

难点: 进一步掌握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引导相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相结合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生对口令(7、8、9的乘法口诀)

2、开火车游戏

师:我们学会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

3×6 5×7 30÷6 7×9 24÷6

15÷5 6×7 15÷3 4×5 8×6

教师任指两道除法算式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小结:你们根据乘法解决了除法。其实这也是根据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你们真善于思考!。同学们,刚才我们做的这些题都是运用乘法口诀求出来的,乘法口诀真神奇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步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孕伏和铺垫。这个练习让孩子再次感受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出示主题图

谈话引入新课: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起解决吗?(课件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主题图

(1)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一共有几个画面? 这些画面分别说的是什么?

第一幅画:做了56面彩旗,要挂8行。

师板书出示: 第二幅画: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第三幅画:带来27个彩球,每9个摆一行。

(2)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指名说)

板书:平均每行挂几面?平均每组分几颗?可以摆几行?

(3)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2、学习例1

(1)解决第一幅画:做了56面彩旗,要挂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①提问:要求平均每行挂多少面,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如果学生想到了除法师给与肯定。

②学生独立列式计算:56÷8=7(面)

③汇报交流:说清是怎么算的,师板书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第一种:因为

(七)八五十六 所以56÷8=7(面)

第二种:因为7×8=56 所以56÷8=7(面)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以上两种方法得出:都可以,今后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商。

④出示问题:要挂成7行呢?

学生口头列式计算:56÷7=8(面)

指名说一说求商的思路,用的哪一句口诀?(七八五十六)

(2)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答师小结:这两个算式都用“七八五十六”这一句口诀来求商的。

(3)独立解决第二幅与第三幅画面的问题。

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并说说思考过程。

3、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为了方便今后同学们计算,老师送你们一首《乘法口诀求商歌》(出示: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就商几)齐读。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三、巩固运用,内化提高

师:用7、8、9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太好了,到这节课为止用乘法口诀求商这部分知识我们就全部学习完了,接下来老师想检测一下你们学习的效果。

1、课件出示P49页“做一做”,看哪个小组的青蛙跳的最高。

(设计意图:这是P49做一做。这道题是针对主题图的内容而采用的练习。因为题型的限制,所以我用了“跳高”这一运动项目来解决。题附在台阶上,做对一道跳一格,全做对了小青蛙会在孩子们的胜利欢呼中成功的跳跃到最上面。孩子们一定会被成功的跳跃所感染,课堂气氛会逐渐上升,为下面的练习打好基础!)

2、分组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题

男女生比赛:男生完成左边9题,女生完成右边9题,看哪组完成的又对又快。然后交换再比一次。

3、兔子过河采蘑菇(练习十一的第2题)

让学生先看图说图意,再连一连,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理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强化知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再次重现本节课应掌握的知识,强化对应掌握的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平均每行挂几面?平均每组分几颗? 可以摆几行?

56÷8=7(面)49÷7=7(颗)27÷9=3(行)

(七)八五十六 想

(七)七四十九 想

(三)九二十七

表内除法数学教学设计 篇2

一、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的相关思考

(一 ) 是否要对除法意义追问和温习

一般情况下, 在开展“有余数除法”教学前, 教师首先对除法计算进行复习, 然后会组织学生提问题, 这时就会出现以下两种常见的场景:

第一种:首先教师没有追问“为什么”, 直接问学生计算的结果, 讨论算法之间的单位问题.

第二种:教师追问了“为什么”, 但学生无法表达含义. 其实很多学生不完全理解. 对于运算意义相关问题的解决, 一定要让学生明白, 教师追问使学生理解;同时还有它的延伸延伸. 也需要对除法的含义进行回顾. 有些学生为什么不能回忆起除法的含义呢? 一是, 之前的几节课重心偏于计算, 对除法的含义忽略. 二是, 学生对两种除法的含义都是在整除问题上学习的, 直接接触有余数除法必然有些不适应. 所以通过整除的复习及提问来激活有余数除法这个课题.

(二 ) 教师对 “有余数除法 ”结构感知的关注度

在学习中, 教师在对新课“有余数除法”巩固之外, 应提出一些有余数问题, 让学生解决这节课的练习题. 其实可以想一下, 为什么产生学生学不会的现象呢? 主要是因为教师太激进, 过于强调实际应用, 而没有对有余数问题的结构感知进行关注.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关注结构感知.

(三 ) 教师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和讨论

在练习过程中, 拓展其实很重要要. 其实教师在这一节有余数除法的课上, 应课下多列些有余数除法的例子, 让同学围绕商、被除数、余数三者展开讨论, 进而巩固学生的理解.

二、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的具体实施

学生在学习并操作“有余数除法”的过程中, 必然会有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经验, 只是缺乏正确清晰的概念认识. 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是至关重要的. 当新概念出来的同时, 再去解释概念的发生和过程. 还要注重对比解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

老师 (12个相同的模型) :一共12个模型, 现在用其中的3个拼成一个杯子. 那么让我们想一想12个模型一共可以拼成几个像这样的杯子?

学生:4个杯子.

老师:真聪明, 那么你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3个模型拼成一个杯子, 那么12除以3就是4个了.老师:很好, 用咱们学过的除法运算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这里有14个模型, 那么我们想一想, 每3个可以拼成一个杯子, 可以拼多少个这样的杯子呢? 如果我们再换一个造型, 每4个拼成一朵花, 14个模型又能拼出几朵这样的花呢?

老师:有人知道了吗? 在自己的纸上分别有14个模型, 规划一下, 想好后, 想一下用一道除法算式来表示出你做的过程.

老师:根据自己的图, 看着自己的算式, 说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这里有14个模型, 我把它每4个分为一组, 最后多出了2个.

老师:那其他的同学呢?

学生:也是每4个一组, 多出了2个.

在学生初步理解3个模型不能再拼成一个杯子之后, 教师又组织了“用4个模型拼花”情况的讨论, 然后教师详细地给学生讲解并用投影仪画一下:14÷4 = 3.2 (个) .

老师:可以说一下你是怎么想出拼花的结果的?

学生:我就是每4个组在一起, 这样有3组, 还剩下2个模型.

学生:因为12接近14, 所以用12除以4, 那么就有3组了, 14比12还多2个.

所以说, 用对比的学习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三、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的若干构想

(一 ) 复习“有余数除法”.

( 二 ) 举上面的例子 ,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 可以分多少个杯子? 要求学生自己列式, 并且讨论为什么要运用除法运算.

( 三 ) 对上面的例子不断地换数 , 再让学生提问题 . 如果学生问:可以分几个? 此时教师不予点播, 等算出结果后再进行讨论. 如果学生提出:“可以分成几个? 还有多少个? ”教师便引导:怎么一下子有连续两问呢? 随后教师点出:连续的两问就可以用“可以分成几个, 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句式呈现.

(四 ) 列出式子 , 讨论为什么用除法运算.

(五 ) 计算结果 , 讨论商 、被除数 、余数的单位关系.

(六 ) 相对比较 , 两者相关的关系 , 哪里相同 , 哪里不相同.

(七 ) 习题练习 , 让学生自己反思并和同学研究讨论.

这节课是在除法知识作为基础的情况下来进行学习的, 又有了新的定义, 学生虽然在平时有一些认识, 但理论上还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思考过程. 因此, 为了让学生牢牢掌握这种运算,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下学生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的含义, 来沟通数学这两种重要的运算关系,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四、结语

浅谈表内除法的教学探索 篇3

【关键词】表内除法 动手操作 学以致用

新课标对表内除法的要求:改进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教学的一致性,加强除法的探索性,明白平均分的含义,会根据表内乘法口诀进行求商,能够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认清被除数、除数、商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引导学生由此及彼

在教表内除法时,教师要以乘法为教学跳板,用九九口诀作为表内乘除法运算的主体结构,进行教学。一道口诀即可以解决乘法问题,也可以解决除法问题,用“乘”来促“除”,除法就是乘法的逆运算,加强学生的理解,符合小学生由此及彼的认知特点。把乘除结合起来教学,能够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乘法时,就要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为下一步除法做准备。比如:3x7=21中,当学生对此很熟练,教师就可以随意遮住一个乘数,让学生回答。遮住3,就是几乘以7等于21,或3乘以几等于21。在教学除法时,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加以利用,有助于调动了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鼓励动手操作,体会生活中进行运算的乐趣

新的教学大纲鼓励学生要多动手,自主探索,在实践中提高数学能力。学生通过操作,激起学习的兴趣,发现规律,在脑海中形成准确的数学模式,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在表内除法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的去探讨除法的规律、法则,操作直观易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实现除法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1. 操作要普遍性。动手操作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体现其公平性原则。学生们进行操作、体验操作、感悟操作,对于平均分、除法、倍数就有了初步的理解。比如:把6进行平均分,学生们可以用6个三角形、6个积木、6个五角星、正方形、糖果、饼干等等教具进行不同的平均分,有的学生分错了,教师正好适时地讲解,什么是平均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达到全体学生都理解的标准。在操作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把每一种分法都反复操作,鼓励学生看谁分得又快又准确,并适时地表扬,把学生的潜能激发起来,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2. 化抽象为直观。小学生年龄小,身心不成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不能理解,教师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把难懂的除法问题,变成简单的操作,能帮助学生对数学进行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比如在“倍的认识”中,谁是谁的几倍,学生初次接触很难掌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摆教具,第一排摆4个星星,第二排摆12个星星,鼓励学生说出第二排里有几个4,这就是第一排的几倍,让学生感悟出,12里面有3个4,那么12就是4的3倍,多次反复、用不同教具进行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建立倍数的初步概念,把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浅显的展示出来。

3. 彰显学生个性。操作的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操作模式,不拘一格,彰显个性。

三、分阶段练习除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都是循序渐进的。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我们发现学生学习除法也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 我们把学生表内乘除法能力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能正确地用口诀进行运算,能按照运算方法一步一步清晰地进行思考。每做一道题都要顺着口诀探寻,比如36÷9=4时,学生经常是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的推断,才能找出答案。做题速度比较慢。在这个阶段,学生练习时做题不要过多,做题速度不要求很快,要保证练习的准确度。教师在引导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明白除法就是乘法的逆运算,务必使学生真正理解除法的含义。

第二个阶段是对口诀比较熟练,不再都从“一”开始,想口诀的时间短了,速度稍有提高,比如72÷9=8,学生可能从七九六十三想起,或者倒着来九九八十一,当学生进入这一阶段时,应适当增加习题量,逐步提出速度要求,并针对错误频率 高的算式进行重点练习。多采用如听算、口算、笔算等形式,还可以 让每个学生仿照乘法表自制除法表,尽可能是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建立起被除数、除数、商三者之间的联系。此阶段对那些速度缓慢的要找出原因,加强练习,争取赶上其他的同学。

第三个阶段是能熟练的作出判断,不用刻意地去背口诀,当一个运算题读完,潜意识里口诀就出来了,能马上说出得数,达到非常熟练的的程度。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是从有意到无意,口诀已经运用的出神入化,做题速度也非常的快,此时运算的形式、练习量、练习次数、练习时间都要尽心设计,每天都要练习一定时间,针对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采用分布练 习法,先是隔日练习,再是隔周练习等等,直至学习多位数乘除法。这样遗忘可以减少,已形成的运算能力也 得到了巩固。

总之,在对表内除法进行初步学习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通过已有的乘法知识来感知除法,并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中领悟除法的意义、规则,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有目的分阶段的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最后达到人人都能熟练运用。教学方法要多样性,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把表内除法和实际生活运用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并能再熟悉的环境中温故除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胡中民.“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单元教学建议[J].辽宁教育,2013(Z2).

表内除法数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一份是多少。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主动与他人交流分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一份是多少。【学具准备】:小棒、圆片等 【教学设计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师生合作进行实物演示,揭示“同样多”的含义.教师和3名同学做分铅笔的游戏.教师先说明游戏的要求:要把这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同样多.

2.让学生观察教师是怎么分的,手中的笔分完没有.使学生知道:老师一个一个地分,每人又分给1支.手中的笔分完了.

3.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观察: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怎样?引导学生明确:每人分得2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两只小松鼠分10个松果,每只小松鼠可能分得几个松果?

(2)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刚才分铅笔的方法把10个花片分成2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学生自己边说边摆,实际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过程.

(3)教师请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每份分得的正方体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教师板书:“平均分”。

(通过故事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这里让学生经历任意分的过程,为下面的平均分铺垫。)

(4)教师出示“10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

教师让学生理解一下“平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每份是几个?”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议一议.使学生明确:(1)平均分成2份就是指把10个花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2)把 10个正方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5个.

2.说明:这样一个一个地分,每份的数量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抓住“同样多”→“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逐步加深。)

3.说一说:“平均分”要注意什么? 4.判断.

投影出示一组图形.

(1)指出图中哪些是“平均分”?

(2)为什么第二图和第四图不是“平均分”?能不能变成“平均分”?学生回答后,教师抽动投影片成下图.

(3)说出各图是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

5.演示并提问: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怎样分?

(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

二、完成63页练一练。1、2、3题。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课后反思:

表内除法数学教学设计 篇5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的一般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1、开火车,说结果。

36÷6= 25÷5= 24÷6 =

30÷6= 5÷5= 12÷3 =

16÷4=(大家一起说,并给予鼓励)

2、背诵7、8、9的乘法口诀引入课题。(抽生背7、8的乘法口诀,大家一起背9的乘法口诀,并给予鼓励。)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六月有一个属于你们的节日,知道是什么节日吗?

生:“六一”儿童节。

师:恩,那在六一儿童节那一天,你们都会做些什么呢?(抽生说)

师:你们知道吗,二一班的小朋友已经在为六一儿童节做准备了,我们快来看看他们都在做些什么吧!(出示课件)

2、引导观察,收集信息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通过观察,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课件展示答案)

3、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学生汇报

指名汇报问题,教师PPT展示“平均每行挂几面?”“每个小组分几颗?”“可以摆几行?”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56÷8的口算方法。(从主题图中点取出例1)

(1)老师读题,想一想,怎么解答列式?你能不能独立试着做做?(学生独立试算,并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2)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问:“用哪种方法最简便?(用乘法口诀求商)

引导学生小结:求56÷8的商,想( )乘八得五十六,用乘法口诀想,就是( )八五十六,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教师板书)

2、口算56÷7

(1)师:现在,老师也想提出一个问题,我想把这56面小旗,挂成7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怎么列式并解答呢?

(2)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学生汇报:56÷7=8 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7的商是8(教师板书)

3、比较56÷8和56÷7两个算式的联系。

(让学生明白,这个时候用一句口诀可以解决两道除法算式)

4、完成主题图中另外两个数学问题。

(1)让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2)说说你是如何求出商的?(教师PPT展示答案)

四、活用数学,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

(1)课件展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让学生口算。

(2)抽生说答案,问:为什么做得这么准这么快?(每组用的是同一句口诀)

2、游戏:小猪吹泡泡

点名完成相应题目。

3、小兔过河。(第39页第3题)

(1)出示课件,先说一说如何解决这道题,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帮助小兔子过河。

(2)集体订正,学生说出答案后,箭头指向相应的石头。

4、小鸟回家。

(1)出示课件,先说说如何帮助小鸟找到自己的家,然后发给学生小鸟身上的算式卡片,让学生贴到黑板上相对应的房子下面。

(2)让班上其他同学检查一下小鸟是否已经回到自己的家。

(3)还有哪些算式的结果分别是7、8、9。引导学生说出想口诀说算式。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并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学生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2)抽生说,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六、作业。

(1)口头作业:把乘法口诀背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并让他们也考考你。

表内除法数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7~91页。回顾整理。课型:练习课。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对本单元学过的除法的意义、用口诀求商及“倍”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

2、通过系统整理,培养学生回顾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具体情境,对本单元学过的除法的意义、用口诀求商及“倍”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

教学难点:通过具体情境,对本单元学过的除法的意义、用口诀求商及“倍”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观察情景图,回顾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

1、了解信息,分类整理

教师可先与学生交流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小学生对太空充满了向往,该话题会激起孩子了解太空的欲望。之后,再出示画面,介绍小小宇航员到太空中的工作、生活情况。由于图中的信息比较多,师生可以一起进行分类整理。在整理信息时,可以把相关联的两个信息写在一起。如,有28瓶饮料,我天天喝4瓶。这样,便于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

2、提出问题,独立解决。

根据整理出的信息,引导学生提数学问题。学生会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板书在黑板上。可以问问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到哪些信息,借此将问题与相关信息写到一起,便于后面问题的解决。

回顾整理把本单元的知识分成了两部分进行整理,一部分是对除法意义知识的回顾整理,另一部分是对口诀求商及“倍”的有关知识的回顾整理。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按照这个知识脉络引导学生进行解决。如,先通过“24人去太空,每次乘载6人,需要几次?”“计划3天访问12个星球,平均天天访问多少个”引入对除法意义的回顾整理。可让学生说说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回顾除法的意义。利用课前预备的学具(圆片或立方体块)进行分物品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来分,说一说分的过程,再列出除法算式,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及每部分的名称。再通过解决“有18名男生,6名女生。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等问题,让学生回顾倍的意义,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可结合学具的操作进一步深化对倍数关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较为抽象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找出存在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并能说出谁是谁的几倍,谁的几倍是多少,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3、巩固练习,形式多样。

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巩固之后,教师要充分利用综合练习中的相关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本单元的知识。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在解决内容全面、形式多样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既有学数学的机会,更有用数学的机会,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综合练习教学:

第1 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计算的掌握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不断地练习加、减、乘、除的竖式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第2题是一道比较大小的题目。由于学生比较的方法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学生独立完成以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看看谁的方法更简单。

第3题是一道填表题。在练习之前先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知道表应当怎样填。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两道题是比较开放的,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全班交流,在同学们互相启发和学习的同时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第4题是一个数学活动,课前预备数字卡片,活动时以小组为单位,仿照教材的例子说说生活中的事例。一个学生说完之后并用算式表示出来,其它学生给予判定。学生可以说两个数的除法关系,也可以说加、减关系。

第5题创设了小猴和小猪运西瓜的情景。图中的信息有:西瓜总数以及小猴和小猪每次运的个数,练习时,让学生根据题中给出的问题自己解决。其中第三个问题“他俩一块运,需要运几次?”引导学生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先知道什么。

第6题是一个小姑娘去买火腿肠的情景。在练习前,先让学生说说题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如小姑娘带了多少钱,都有哪些不同价钱的火腿肠。这样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对于第二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解决,把解决的方案写下来,再进行相互交流与评价。教学时,还可以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第7题呈现的是两个小朋友投飞镖的信息图。练习前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下飞镖的靶子,知道怎样算飞镖得分。

聪明小屋和我学会了吗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订正。

三、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四、布置作业。

表内除法数学教学设计 篇7

片段一:典例讲解:

(1) (-xy) 4÷ (-xy) ; (2) (a - 2) 6÷ (2 - a) 5; (3) 273÷ 92;

教师课件出示本组题目, 先指名两名学生做 (1) , (2) 两题, 其余学生独立做, 后集体订正, 评讲. 教师强调每一步的运算依据. 后点名让四名学生同时板演剩下的四题, 再集体订正, 评讲.

片段二:游戏 (找朋友)

教师在课件上打出“找朋友”的字样, 同时全班分组, 6位组长上台各抽一张题卡, 要求各小组讨论, 计算出正确结果, 将答案写在题卡背面, 后由各小组一位代表上台来“找朋友”, 看到与自己答案一样的便是“朋友”, 两人站在一起.

课堂上有些小组并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 我在巡视时发现各小组有些同学并未参与讨论, 由于下课的铃声就要响起, 我催各组快点上台“找朋友”, 几名同学站到台前, 下面的同学看不清题卡上的题目, 只知道本组的题, 其他组找的是对是错, 不得而知. 故游戏仓促结束, 而几个小组并没有在短时间内准确找到朋友, 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

反思本节课的课堂表现, 感觉上述两个环节都未能很好地完成预设. 例题讲解环节, 题目的选择注重了多样性, 各种类型均有选择, 但分析时未做总结, 未让学生参与到方法的讨论和总结中来, 只是就题讲题, 就题做题.

游戏环节本应是这节课的高潮, 选择了幂的乘法和除法的几种不同运算, 制成题卡, 并赋予游戏的形式, 既巩固了知识点, 又给了学生人人参与的空间, 有交流, 有展示, 有活动, 让学生在“玩”中开心地学习数学, 享受数学. 但课堂中出现了僵局, 多数学生未能参与, 只做了“看客”, 甚至几道简单的题目在要求“小组讨论”完成的情况下没有顺利完成, 最后草草收场. 反思这个环节, 发现游戏规则交代不清, 没有在课件上打出来, 所以部分学生没有反应过来, 题卡上的题目也应在课件上展示出来, 小组抽签后应随即在课件上注明, 让各组学生清楚其他组的情况.

在另一个班级上这节课时, 我对这两个环节进行了如下改动, 现实录如下:

片段一:典例讲解:

师出示本组例题, 问:采访一下同学们, 平时做计算题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常看错题目.

师:所以我们做计算题也不可掉以轻心, 要养成审题的习惯, 看清楚数字. 是哪一种运算, 需要用什么运算法则等都是我们在下笔做题前需要先考虑好的. 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来审一审这组题, 并小组内交流这些题应怎么做.

大约三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 后各组分别叫一位代表来说一说怎么做, 需要注意什么.说完每名同学独立完成6题请6名同学同时板演. 待完成后请各小组组内互批, 黑板上的题请同学上来批改, 有错纠其错因. 教师始终在引导或是作补充.

片段二:游戏 (找朋友)

师:生活少不了朋友, 下面看看大家能不能找到自己的朋友. 请看课件. (游戏:找朋友. 规则:各组各抽一张题卡, 小组讨论, 计算出正确结果, 写在题卡背面, 各组派一代表上台来, 与持结果相同的小组代表站在一起, 即为好友.)

师:大家明白了吗? (明白) 请组长上来抽题.

小组活动时, 教师在白板上写下每一题被抽到的小组的组名. 各小组讨论后, 得出答案, 有两组代表根据白板上显示的信息很快找到“朋友”, 另两组在犹豫时, 下面的同学根据课件上的题目信息, 迫不及待要帮忙, 此时课堂进入高潮, 气氛融洽, 充满欢愉.

在重新设计这两个课堂环节时, 都尝试开展了“小组合作”, 课堂中明显感觉学生的积极性高了, 参与度高了, 而且学生表现得非常愉快. 我反思如下:

一、让学生“说”数学

片段一中原来的设计始终是教师在牵着学生走, 未给学生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空间. 新的设计中让小组内各成员交流各自思考的成果, 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形成初步共识, 得出结论.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把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的共同认知成果, 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互相启发, 开拓思维, 更可纠正小组全局性的错误. 同时, 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从而通过横向的比较意识到与别组的差距, 促进其共同进步. 这样不仅省去了教师对例题的分析, 而且给了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让学生“玩”数学

合作学习采用的活动形式, 要依据教学内容、问题解决的不同而各有侧重. 本课因为是计算题, 学生掌握法则后就可以进行充分的演练, 演练形式可有多种, 而与前面的知识综合运用是难点. “找朋友”游戏的设计正是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而且采用游戏形式, 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让人人参与, 让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 让学生能真正在“玩”中享受数学的学习.

如何让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更上一个层次? 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影响数学课堂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因素, 在教学中加以探讨, 并进行合作学习的反思和总结. 不断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才能彰显学生发展的价值. 这将是本人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的方向.

摘要:合作学习模式一直如磁石般吸引着我们, 对于它的诸多妙处我们可以一一道来, 但在实践中却问题层出, 其主要问题便是有形式而无实效.如何让“合作学习”真正带给课堂高效呢?

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篇8

(一)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材简析:

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

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 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二、实际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4、分扑克牌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作业或活动设计

课堂练习p5p6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内容:

课本P15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

(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五、课堂总结

作业或活动设计

课堂练习p7p8

板书设计 24里面有6个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简析:

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四、课堂总结。

作业或活动设计

课堂练习p9

板书设计

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简析:

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总结。

作业或活动设计

课堂练习p10

板书设计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一)教材简析:

课前我对班级的学生作了一次小调查,发现班级中有很多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求除法算式中的商了,但是他们在求商的时候只是将乘法口诀背一遍,而并不知道商是怎么来的,应该用什么方法求商是最简单的。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现状,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通过旧知的复习,通过讨论等各种方法自己来发现求商的方法,并为学生以后学习计算题打下伏笔。在学生已掌握了2、4、8、5、10的乘法口诀和包含除与平均分的基础上,通过对一组乘除法算式的观察,体会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的关系,并会利用一句乘法口诀熟练求商。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意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瞧,谁来啦!(小熊维尼)它还带来了它的小伙伴们!它的这些小伙伴可都是运动高手噢!可是在分组时遇到难题了,知道我们在上数学课,想请我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

二.自主探索

1、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吧!<屏幕显示小熊→10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谁能帮它解决?要求分成了几组,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列算式?师板书:<10÷2=5>。你是怎么知道商是5的?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一:10个圆片,2个一组,分成5组。

方法二:想几个2是10,或是想乘法算除法。

方法三:用乘法口诀求商。

在学生汇报想法的过程中,相机组织以下的教学活动。

方法一: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表述:将10个小圆片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5份。

方法二:引导:2人分成1组就是1个2,指着圆片图理解:1个2,2个2„„一共有(5)个2,可以分成5组。

方法三:2和几相乘得10,10÷2就得到几。2和几相乘得10用的是哪句口诀?

所以,我们在计算10÷2这道题的时候可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先想二()一十。[板书:二()一十]因为二

(五)一十,(在括号里补充板书5。)所以商是5。

2、师小结:计算除法时,在没有圆片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通过看除法算式想乘法口诀的方法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今天,我们大家学习的就是用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

师:想乘法口诀能很快计算出分成了5组,小熊和小伙伴又开始训练了。

3、师<大屏幕>,小老虎那又遇到什么难题了呢?<屏幕显示>→8个小朋友在跳绳,每4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你能先列出算式吗?→8÷4=□,怎样能很快求出商,想几的口诀?题中除以4所以要想4的口诀,(二)四得八,所以8÷4=2。

4、师:小老虎带着他的伙伴走了,现在只剩下小猪了,我们来看看它遇到的难题→大屏幕→有12人跳绳,每3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你能很快地帮它计算出商吗?>指名口答。列式板书

师总结:用口诀求商真是又准确又迅速,看来这口诀的用处还真不小呢!在同学们帮助下,小运动员们又开始训练了。谢谢你们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了他们。三.应用与提高

1.瞧小猪博士也来凑热闹了。→大屏幕。原来它不是来锻炼身体的,是来考我们的。面对猪博士的四道闯关题,同学们你们有信心过关吗?<有>好,徐老师支持你们。请看大屏幕:第一关,你会填吗?

提问:每组题中的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乘法口诀有什么联系呢?

师:太棒了,第一关顺利通过,加油!你们瞧,鸡宝宝也来祝贺我们啦!

2.下面进入第二关:大屏幕第二关→直接写得数

提问:通过每组题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每组中3道算式用同一句口诀)

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又过了一关。花儿张开了笑脸在恭喜我们!

3.现在我们将进入第三关了。第三关—看谁算得快!仔细看,能看懂吗?我们一起来做第一题。告诉你们做完这道题,可有意外惊喜噢!你们真棒!

后面两题交给你和你的学习伙伴共同完成。

4.瞧,小猪博士在这里等着我们呢!同学们能不能得到神秘礼物就在此一搏了,有信心吗?<有>,好,一起看:→第四关→解决实际问题

师: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要求需要几个笼子,就是求什么?你会列式计算吗?

2、还有一个条件在哪里?在解决问题中,有的条件是直接告诉我们的,也有的条件是藏在图中的,这就需要我们同学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要善于观察。想一想,要求平均每天吃几个,可以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生独立完成)提问:你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顺利闯关,这样我们每人都将得到猪博士的神秘礼物,恭喜你们!

5、到底是什么呢?噢!原来是漂亮的数字花!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三个数有什么关系?你会列算式吗?6还可以是什么?你会列算式吗?粗心的小猪博士居然忘记把后面花上的数字填上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它填上吧!

6、小朋友,你们今天太棒了!小猪博士已经把礼物交给了我,它悄悄告诉我,让我把礼物送给那些眼睛亮亮的,最爱动脑筋的孩子,要想得到礼物,请看这!(拓展题)

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每位同学都能得到小猪博士的礼物,高兴吗?

四.结束语

小朋友,今天你们用数学知识帮动物们解决了困难,又获得小猪博士的礼物。你们真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藏着数学知识,只要你们留意观察,就能发现!

作业或活动设计

课堂练习p11

板书设计

用乘法口诀求商

10÷2 =5 二(五)一十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教材简析

细读教材,发现在前边的练习中已对本课时的知识有所渗透,如21页第8题,22页第10题。(图略。。。)第8题中要求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第10题则是根据同一幅图,提出乘法和除法问题并解答,已经渗透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虽然此时还没有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但是学生已经初步体会了乘法和除法之间关于整体、部分、份数之间的关系。为本课时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学内容:课本P24页例2,练习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指名汇报。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

2(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

*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

*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4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6题。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作业或活动设计

课堂练习p12

板书设计

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

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

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7、28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教学难点:

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

1、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分小组交流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收获。教师巡视。

3、汇报。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8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观察图,与同桌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思考解决方法。

(2)、怎样列式呢?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这3个算式分别该如何计算呢?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7题。

(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法、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

(2)、同桌合作学习,请一个当老师,一个列式,然后交换。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2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仔细观察图,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

(2)、怎样列式呢?同桌交流想法。

(3)、汇报,教师板书列式。

4、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1题。

(1)、出示3个蘑菇房子的贴图。帮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教师谈话激趣。

(2)、学生看图,独立完成。

(3)、小组竞赛,然后在书上连线。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出示第9题的表格,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

(2)、独立计算,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0题。

请学生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作上相同的记号,再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九课时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29页例3,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

3(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5)、看!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9页“作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课时 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练习七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3、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一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课本P32、33页,练习七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3、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4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想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思考、回答并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完成第5题。

(1)、让学生完成前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完成第6题。夺红旗比赛并评比优秀。

4、引导学生完成第7题。学生看图思考并独立完成。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1)、妈妈分苹果,分给家里每人1个后还剩1个,如果每人分2个,还少2个,家里有几个人?妈妈拿来几个苹果?

(2)、盒子里有一些饼干,它们的块数比20多比30少,如果把它们平均分,那么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的块数同样多。你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饼干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

第十二课时 练习课

(二)教学内容:课本P34页,练习七8、9、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8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9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思考,独立完成练习。

(2)、同桌相互交流,说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3、引导学生完成第10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确定要先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汇报。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略)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三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P35、3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探索学习

1、单元知识整理。

(1)、通过这些新朋友,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思考并回答问题。

2、单元复习。

(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这三道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指名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

(2)、复习除法计算。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复习除法应用题。

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

(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35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3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游戏。

四、课堂总结。

上一篇:企业工厂工作服管理制度下一篇:商场珠宝销售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