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事作文写作指导

2024-10-15

记事作文写作指导(共9篇)

记事作文写作指导 篇1

中考作文指导:记事作文的写作方法

8.我看到这情景,马上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您受骗了,其实他称的时候做了手脚,您这里不足两斤。”老奶奶还没醒悟过来,那小贩可就急了,他看我是小孩子,以为可欺,就气势汹汹地对我说:“你小孩子家懂什么?不要管闲事!”我赶紧把我亲眼目睹的情形对老奶奶说了一遍,老奶奶半信半疑地走到那儿,让他再称称。小贩不肯称。我问他:“你刚才称时,为什么用小指头先压秤盘呢?”小贩一时不知怎么回答才好,他找了个可笑的理由,说他这把秤是从外地买来的,称东西时,一定要先压一下秤盘。我知道他在强词夺理,就叫他和老奶奶一起到公平秤上去称。到了公平秤那里,我亲自掌秤,那2斤草莓,在公平秤上只称出了1斤7两。老奶奶这时才知道自己上了当。这时市场管理处的同志也来了,叫小贩给老奶奶补上了三两草莓,还对小贩做了罚款处理。

(写事情的经过,写老奶奶的变化过程,都很清楚,一点也不乱。)

9.妈妈面带微笑,坐在我的对面讲我小时候的事,她说:“小时候的你特别可爱,稀稀的微微带黄的头发,有趣得很。每当妈妈下班,总会先看到你的头露出大门,一双大眼睛盯着远处,寻找妈妈的身影,当我走近,你便会跑过来,我就一把搂住你,亲你光滑的小脸。有一次,你错把一位妇女当成是妈妈,又跑过去。可当你看清不是妈妈时,你的小脸泛红了,一溜烟跑回家去了。”听了妈妈的讲述,我不好意思地把脸靠在了妈妈身上。

(妈妈讲述“我”小时候的事情,让“我”对妈妈生出无限的爱意。最后一句话写得很深情,也很含蓄。)

10.想到这里,我便踮着脚,小心翼翼地把奶粉罐头捧了下来,舀了几勺,放在了已经准备好的鞋子里,一本正经地拿了一把刷子,坐在一张小凳子上,放了一点水,便开始刷了起来,刷子和奶粉粘住了,刷起来很困难。我以为是水放得少了一点,于是我又放了满满一鞋子的水。正在准备刷的时候,妈妈回来了。看了我这个样子,她不解地问:“你在干什么呀?”我把前后的经过说了一下,妈妈笑得前俯后仰,把我弄得怪不好意思的。妈妈笑完后,对我说:“你呀,你呀!真是个小傻瓜!奶粉怎么能当肥皂粉洗鞋子呢!”听了妈妈的话,我难为情地低下了头。

(好笑好笑真好笑,奶粉洗鞋水中泡。童年的故事真是幼稚而又可笑。)

11.我一本正经地走到讲台前,拿出小卡片,带着他们朗读拼音,不一会儿,教室里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听着悦耳的读书声,我真高兴啊!正当我暗暗得意的时候,情况却大有变化。自习课上我叫他们读书,他们硬是不听,来到教室以后,有的追追打打,有的大吵大闹。唉,怎么办呢?一抬头,我看到了教室里“比一比,赛一赛”的评比表,心里顿时豁然开朗。于是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二、三、四、五、六、七”,代表七个小组,看看哪个小组纪律好,就在上面加一个五角星。我刚写完,咦?身后怎么一点声音也没有了?哦,原来是这些小家伙都想为小组争光呢!只见他们一个个拿出书本,坐得端端正正的,好像突然都变了一个人似的。看着这情景,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

(一个小小的招法,使班级的纪律安静了下来;一个小小的曲折,也使得这个小故事富有变化,增加了读者阅读的趣味。)

12.“各就各位,预备,跑!”我一听到口令,撒腿就跑。跑了不久,我就被抛在了最后。这时,我并不气馁。过了好一会儿,别的运动员可能是感到力气不够了,他们开始减速了,而我倒觉得浑身仿佛有无穷的力气。不知不觉,已经跑了七圈了,终点就在前面。我开始加速。我屏住了气,咬紧牙,直冲终点。在离终点还有几步路的时候,我和第二位同学肩擦着肩,几乎同时往终点冲。就在最后半步的时候,我猛地把身子往上一纵,腾空跃过了终点!哈,我得了第一名!

(最后一句话的几个词语用得很准确,比如,“往上一纵”、“腾空跃入”。)

13.我抓住菱桶的边缘,小心地侧着身子,看准一个大菱叶,伸手去抓,可是菱桶倾斜起来,吓得我倒在姐姐身上。姐姐看见我这狼狈样,不由得笑了起来。顿时,我脸涨得通红。姐姐鼓励我说:“不要紧,再试试看。”我暗暗为自己鼓劲,别怕,别怕!我小心翼翼地伸出了手,学着姐姐的样,抓起了菱叶,用力一折,几只红艳艳的水菱,落到了我的手里,我高兴极了,举起了菱,兴奋地说:“瞧,姐姐,我也采到菱了!”随手拿起一个,剥去壳,咬了一口,好清甜好爽口。

(由害怕到不害怕,由不会采摘到学会采摘,这个过程写得很具体完整。最后写菱的味道,实际上是在衬托“我”的喜悦之情。不过,采菱这种事还是由大人来干比较好,小孩子太危险了。)

14.看着眼前的这只生西瓜,我一下子泄了气。妈妈笑了笑说:“没关系,再开一只。”说着,她拿起第二只西瓜,“丝”的一声,瓜成了两半。“哈,太好了!”我高兴地喊道。看!那鲜红的爪瓤,黑黝黝的瓜子,还是薄皮的呢!妈妈绽开了笑脸,说:“怎么样?这下满意了吧!”接着,她把西瓜一块一块地切成了“小船儿”。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最大的,尝了一口,哈,真是比蜜糖还甜!那鲜红的瓜瓤里不住地渗出汁水来,我一抹嘴角,说声“味道好极了”,又大口地吃了起来。

我正想拿起第二块的时候,忽然看到妈妈正在吃那只生的白瓤西瓜,我的脸唰地一下红了……

(小作者运用比喻的能力很强,通过“一块一块切成了‘小船儿’”这句话可以看出来;而且,他也很懂事,这在哪里可以看出来?)

15.我情不自禁地蹲下了身子,轻轻地抚摸着小麻雀零乱的羽毛,我正想把它抱起来,这时候我听见了“汪汪汪”的狗叫声。我倒退几步,抬头一看,一条强壮的大黑狗正对着我狂叫,吐出血红的舌头,好像要马上扑上来咬我一口似的。我吓坏了,扔下小麻雀,赶紧跑开了。当我跑得远远的,再转过身来看时,那可恶的大黑狗已经把小麻雀咬在了嘴里!我真想冲上去,可我又不敢。我好像看到了小麻雀的那双眼睛,似乎正向我发出求救!我“哇”地大哭起来,心里难受极了!我眼睁睁地看着大黑狗吃掉了小麻雀。

(在生活里,像文章中这样让人悔恨的事情是很多的。只要我们培养自己丰富的感情,经常地了解和接触生活,我们写起文章来,就不会有“没啥好写”的感觉。特别是自己的事情,那是最最熟悉的。只要在写作前加以回忆,就一定会把许多真实的事情和许多真切的想法都写出来。)

三、写自己事情的参考开头

1.《老师夸奖我》的两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张兵同学在这次全年级的体育比赛中,获得了跳高第一名的好成绩,在这里,我向他表示祝贺!”在班级晨会上,周老师用喜悦的语调对我进行了表扬。我当时心里真是高兴得像喝了蜜糖一样。第二种开头:周老师从来也没有夸奖过我,只因为我平时的表现太差劲了。可这次,她却在全班大声地表扬了我,这真是让我高兴坏了!

2.《我第一次_____》的两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还记得我第一次学溜冰的情景,一下子我竟摔了八个跟头!

第二种开头:双休日,表弟来约我溜冰。“溜冰?”我又好奇又害怕,但最后还是禁不住表弟的“广告宣传”,来到了设在第一百货公司五楼的“奇妙溜冰场”。

3.《我心中的一个小秘密》的两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在我心中,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小秘密,这就是我想在妈妈生日的那一天,为妈妈买一双皮手套。

第二种开头:妈妈是我们家最辛苦的人,只要看看她手上的老茧就知道了。每次看到妈妈的手,我就悄悄地想:妈妈,等我有了钱,我一定要为你买上一副皮手套。

4.《当我被误解的时候》的两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王红会这样看我,把我的一片好心全理解错了!事情是这样的:

第二种开头:早晨,我一到学校,王红就走上来,指着我的鼻子说:“刘莹,我认识你了,以后再也不会睬你了!”我当时莫名其妙,等到我明白过来,气得怎么也说不出话来了。

5.《童年趣事》的两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我记得在我三年级那阵子,我特别馋,只要看见人家吃东西,嘴里就忍不住要淌口水。

第二种开头:在我的童年中,有许多难忘的事情,但最让我好笑的还是小时候我把奶粉当作洗衣粉的那件傻事。

6.《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的两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原来我在早晨起床之后,是从来也不叠被子的。自从学校里开展了“五自”活动之后,我终于养成了早晨起床叠被子的好习惯。

第二种开头:星期六,我照老规矩,睡了一个懒觉,起床后,又照老规矩把被子一掀,就去刷牙洗脸了。

7.《雨中情》的两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因为没有带伞,就只好在雨中淋着。

记事作文写作指导 篇2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虽然近年来高考作文形式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需要首先了解出题人的意图,方能迎刃而解地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以时评写作为例,这类作文形式的出题意图一般是考查学生对时事的了解程度。高中时期作为高考冲刺的最后准备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被调动到极点。文可出口成章,理可计算实验,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恰恰就是由于学生过于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而忽略了对于时事的了解。殊不知高考作文出题人恰好抓住学生这一方面的漏洞,使得学生在正式写作时很难下手。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在学生高考冲刺阶段提醒学生注重时事政治,从而应对考试中作文出现的突发情况。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坚持收听或者观看半个小时的新闻联播节目,并对其中感兴趣的部分做记录,从而丰富自己的作文素材库,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他们自己的应试作文能力。

二、高考中如何写好时写作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督促学生认真刻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为了提高他们的时评写作能力,教师还需要要求他们每天获取足量的时评素材,不断丰富自己的应试写作素材库。教师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时评写作能力,可以在课上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解。以下几点讲解内容作为抛砖引玉,可供教师进行教学参考:

(一)立意明确,符合新时代的价值观

时评写作,顾名思义就是文章题目或者提示信息具有较强的实时性且一般都是真人真事。教师在教导学生如何写好这类作文的时候,首先需要教授他们如何准确获取题目知识并确立正确的立意。同时时评写作立意是否明确还关系到整篇文章的价值观。要知道只有符合新时代并且健康向上的作文价值观才会得到评卷教师的青睐。一篇时评写作拥有明确立意且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在具体写作的过程中心中有一个大方向,从而不至于出现“跑题”的现象。同时在另一方面文章价值观积极向上也是这篇时评写作的加分之处,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最终取得一个不错的高考作文成绩。时评写作立意明确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锻炼出来的。例如教师可以从高中语文教材课文内容出发,通过阅读高中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这篇课文,并要求他们自行写出一篇读后感,文中需要添加时评类素材。教师通过这种平时的时评写作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时评写作文章的立意准确性。

(二)文章结构紧凑,体现时评写作文章的美感

在高考作文阅卷的过程中,时评写作的紧凑结构同样是作文出彩的地方。教师在教导学生如何写好时评写作文章时也需要着重向他们强调这一点。一篇时评写作如果拥有紧凑的结构,无论是在时事的叙述方面还是在对于事件的议论方面都充满了美感。为了提高学生时评写作文章结构的紧凑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从阅读做起。例如教师在课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寻找一些结构紧凑的时评写作的满分作文供他们的阅读。学生在阅读这些满分作文的过程中需要留意它们的文章结构,无论是“总分总”结构,或者是“开门见山”等形式都应该熟记于心,并且在下次写作的过程中运用到,从而使得自己所写的时评写作文章也具有同样的紧凑结构。

三、课余生活的点滴记录与积累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时评写作能力,不仅需要教授他们相关的时评写作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还需要让学生注意在课余生活中的点滴记录与积累。这是因为时评写作之所以难度较大,就是由于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常见时事经历太少造成的。督促学生注意课余生活中的点滴记录与积累,一方面可以有效丰富学生脑海中的时评写作素材资料,从而使得他们在之后的写作中做到“有料可叙”。同时在另一方面这种做法还可以有效增加学生对于生活中时事的感悟,从而使得他们在正式写作中真情流露,从而避免时评类写作“无病呻吟”现象的出现。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养成每日写日记的好习惯,学生在日记中可以记录今天看到的或者听到的有趣故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时评写作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时评写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增加课堂上写作技巧的谆谆教诲,同时还需要向学生强调课下的点滴记录,从而多角度地提高学生的时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2]杨艳丽.自出机杼成佳作——浅谈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之有创新[J].课外语文,2015(22).

[8]武国屏.千锤百炼久久为功——谈高考作文的写作[J].山西教育(招考),2015(Z2).

记事作文指导之我见 篇3

在实际教学指导中,本人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虽然作为教师的我们,总在深思熟虑地设计,并也想方设法来引导,力求学生能写出语句通顺、内容具体的习作来,但不少学生都很难把一件事的发生、发展过程写出来。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生活阅历浅,往往把“记事”与“活动”混为一谈,经常把“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和“记一次活动”混同起来,结果写成了既不是记事,也不是活动的“混血儿”习作。

事与活动,本来就有它们的共同点:两者都是同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发生的、进行的,无论是事,还是活动,都必有一定的人物参与其中,也必有自始至终的经过和结果。但在写法上却有很大的区别。我们教师只有在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求知兴趣与爱好,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弄清楚记事与写活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才能使他们懂得记事作文的写作技巧,进而把记事作文写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在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时,本人的做法是先将记事作文与活动作文的写法对他们进行比较,在引导并帮助他们找出两者的不同点后,再言传身教,指导他们下笔行文。具体的做法是:

1 比人物 —— 把握灵魂

人物是记事作文和活动作文的统帅。特别是记事作文,人物往往贯穿于整篇作文的始终。我们教师只要能引导学生学会把握人物的生命灵魂,就能抓住了记事作文的核心。指导学生进行习作实际训练时,必须使学生明白:事情(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一定要叙述完整、清楚。

而活动一般是集体行动,参加的人物较多,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实际习作中,应告诉学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人人都写进去,只要能把有概括性、代表性,并能显示集体形象的个别人物,典型人物详写,再与集体活动的场面描写紧密地结合起来就行。而事件不同,一般人物较少。人物活动也多属单独行动:有的事件中只有一、两个人物,而且都必须写进去;有的事件中,在场的人物很多,但其中有的不是事情(件)的参与者,没有必要去写。原则上是确保主要人物详写,次要人物略写。重点是要求突出人物对事件发展的关系程度以及人物活动的精神面貌。

2 比场面 —— 挖掘背景

在现实生活中,活动场面一般是固定的。如果是较大的或是经过人为布置的特定场面,在作文中往往通过必要的、特定的描写来渲染周围气氛以及活动的实质、意义,这是应该肯定的。而事件的场面一般不如活动场面那么固定,其具有机动性,可随着事情的发展而更换交替。依据小学生作文教学的任务要求,小学生写的记叙文,一般不要求进行场面描写,但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将其置之不理。我们教师可以也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有目的、有选择、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尝试描写那些能突出人物性恪、个性和精神品质的特定场面,以拓宽学生的写作范围,促使他们积累写作经验,扩大他们的知识覆盖面。

3 比起因 —— 寻求根源

记事作文所记叙的事件,无论其事件大小,均有一定的原因起步,而这一起因就是事情(件)发展的“导火线”,且有其突然性和隐蔽性。因此,习作时先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在记事作文中是不可缺少的。而活动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点,活动的开展即活动的起因往往是由上级领导、学校少先队或班级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预先计划和安排的,首先是要做好活动的准备,使其具有预先性与公开性,即便不交代也没有多大关系。从另一角度上讲,事件的起因具有偶然性,活动的开展则具有必然性。这对我们教师指导学生的习作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4 比经过 —— 掌握命脉

事情与活动都有发展、经过这一阶段。但事情的发展、经过往往有曲折,较为复杂,是由参与事件中的人物精神品质、行为习惯而决定的过程。不同的人物对相同的一件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发展、经过和结果。像速度有快有慢,结果或好或坏,情感可忧可悲等。指导学生习作训练时,要告诉学生,必须详略得当地写出事情的发展、经过,以反映出人物的言行举止。活动的发展、经过则比较明显预定,只要提及是什么活动,如何发展、经过,往往学生就会心中有数,或明或暗地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轮廓,无须我们教师一一讲明。只要学生能写出感人的场面或参与者的技能不同而获得不同的结果即可。

5 比结果 —— 升华情感

事情的发展、经过一般都是有结果的(特殊情况下留悬念,没有直接写出),或好或坏,或不好也不坏,读后都能让读者受到感动,或悟出经验教训,或领略到人生启迪。活动则只是在预定的时间内结束的,其结果往往是有成绩有收获的一次项目展示,它可以使人从中学到知识或是使人受到教育,如果是竞赛方面的活动,结束时还有必要交代获得名次、奖励的对象等。

总而言之,事情的诸要素是秘密的,隐蔽的,它随着事件的发展而逐步地显露出来,参与其中的人才最清楚。指导学生习作训练时,我们教师一定要当好参谋,以让学生能形象地、栩栩如生地、详细地把事情的发展、经过再现在纸面上,从而把要表达的中心含于记叙之中。而活动的诸要素是则明显的、公开的,且都在计划与预料之中,只要学生能笔下生花,经过谋篇布局,简明地叙述出来即可。

记事作文的写作方法 篇4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来源,可有的同学说:“我们的生活是那样的单调,课堂、食堂与宿舍,三点成一线;生活中又尽是些难登大雅之堂的小事,如何能写出‘大气’之文呢?”于是乎,在学生作文中,为文造情、为文编事的虚假之作常见,令人不忍卒读,见出人格的虚假与低俗。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审视生活,再现生活,让司空见惯的小事,彰显出丰富的艺术价值呢?

一、深邃审美思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写作,是对生活的审美”。面对生活小事,以自己独立的审美思辨解读之,表现在文章上便有独立的思想,此“小事”之文也就有了丰富的审美价值。

丁国华《黄土寄情》写的是,在金灿灿的秋日下,一位年轻母亲匆匆挥动镰刀,俯身于稻田深处,身后不远处,一个看上去不满两岁的男孩亦步亦趋地叫着“妈妈”,那满是泥巴的小脚颤颤地踩到了深脚窝里。从母亲紧蹙的眉心,“我”依稀看到一颗破碎的慈母之心。不远处收过的地里,“我”看到一个青年男子正拉着耧牛一步步艰难向前。身后扶耧的老者,佝偻的脊背破坏了他的体形……

结尾:站在事实面前,我沉默了。当我们在“农民富了”的颂歌中体味“稻米流脂粟米白”的欣喜时,当我们的“嬉皮士”阶层在舞厅里发出呓语时,当我们的目光集中在进口高档商品时,可有谁知道日渐充实的钱袋包含了多少母亲的隐痛?又有谁知,兀立的粮囤凝聚了多少劳动的艰辛?

今宵的窗前,我苦苦思索:我们这一代人,难道还要从父亲手里接过祖父传下的沉重锄头,再传给黄土地上的下一代?

此农村常见之最,小作者以自己独特的眼光透视之,心中沉重,苦苦思索,感悟出当今农民劳作的艰辛与自己负载的沉甸甸的责任。此生命独特的审美感悟,赋予了此生活的平常之景以厚重的意蕴。

又如李鹏程的《身处社会》,写自己乘车,看到一幕哑剧:第一个登场的是年轻人,他熟练地将钱送入投币机后,一声不吭地找了一个座位坐了下来;第二个角色是小学生,蹦跳着找到一个仅剩下的座位,他蹲了下去,拣起废纸,扔进垃圾篓:第三个登场的是老奶奶,她站在第一个上来的年轻人身旁,一副吃力的样子,车一开动,险些歪倒,可年轻人熟视无睹,形若木雕。这时小学生站了起来,老奶奶见状慢慢坐了下去,看也没看小学生一眼……小作者目睹此常见的人生哑剧,有着深邃的审美思辨。结尾道:

一幕哑剧三场剧,是多么单调,却又多么深刻。三代人的代表,表现了整个社会。我们小的时候还知一些礼教,知道尊长辈,讲文明,这也正是社会爱拿小学生来做文明先锋的原因。而青年的我们又是什么呢?是木头,麻木不仁,没有一点的爱,对社会的态度,只有吸取,不懂得付出。而老的呢?似乎连羞耻心也没有了,甚至倚老卖老。社会难道是一个污化池,它将纯洁的灵魂染成黑色?

小作者留心生活,内省自身,对现实生活常见之景有着自己的审美思辨:社会难道是一个污化池,它将纯洁的灵魂染成黑色?其独特与深邃的审美感悟,其对生活的理性透析,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意识,使文章新颖脱俗,迸射出强劲的思想冲击力。

二、丰富审美联想: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些同学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写出的文章情感苍白,意蕴浮线,兴味索然。审视生活小事,也应蓄发丰富的审美情感,展开丰富的审美联想,联想生活,联想人生,让“小事”承载丰富的情感与厚实意蕴。

一同学在《登山》一文中写道:“开始登山时,兴致盎然,可登至半山,有人便气馁了,脚步沉重。这时天上又下起小雨。我们犹豫了。这时一老者从山上下来,他告诉我们,山顶不远了,就快到了,山上可看到很多风景呢。于是我们便又振作精神,继续登山前行。登至山颠,微风拂荡,众山低伏,景致尽收眼帘,顿觉心旷神怡。”结尾道:

眼望人间仙境,回首登山之路,我一阵激动:是啊,莫道高处不胜寒,人生百年,相许总是在登攀。

此一审美联想,由登山联想人生的攀登,使此登山之旅有着人生之旅的审美感悟,情感升华,立意深化,文章有着启迪人生的审美价值。结尾如这样写:登山,使我们看到了美好的人间景致。文则意蕴浮浅,未能予人以深刻启迪。

江南雨的《母爱》,写在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一天,一头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军车必经的公路。运水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冲上公路,军车一个急刹车。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双方僵持着。最后造成堵车,后面的司机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打在瘦骨突出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凄厉的哞叫,使一旁运水的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只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去。结尾道:

二十世纪的一个晚上,当我从电视里看到这让人揪心的一幕时,我想起了幼时家里的贫穷困窘,想起了我那至今在乡下劳作的苦难的母亲,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样,流下了滚滚热泪。

作者此一深情联想,使文章意蕴绵长,予人心灵以震撼。也正是此一联想,以物喻人,形象隽永,彰显了文章诗意的品质。

三、健康审美取向: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就要让学生审视生活,再现生活的五彩斑斓。有的同学会问:我的生活中难见“高尚”的事,这些可写入文章吗?

答案是肯定的。在写作中,就是要再现生活的真实,只要“连接着健康的生命”(余秋雨语),有正确的审美取向,表现出对生活真善美的追求,摒弃审美的低俗与无聊,生活“小事”也就有了丰富的审美价值。一次以“征服”为话题的作文,一学生写《战痘记》:

……坐在镜子前,望着镜子中那睡意未消的脸,OH,MY GOD,我睁大眼,发现我这张月球表面似的脸,又添了许多新的住户……

好在,这些扳不倒本姑娘,看我的左右互搏术。我用两手指,对着其中一个“斗(痘)士”左右夹攻,“纳命来!”我大叫一声,对着那“斗(痘)士”一使劲,哇!只见那可恶的“斗士”脑袋开花,脑浆迸裂,那黄白参半的物质,真让人恶心。再用力,就只见有鲜红的液体往外冒。呵,行了,看你还敢欺负本小姐!我朝镜中的“斗士”挤挤眼,满意地放了手。

过一会,我看了镜子,哇!好似开了杂酱铺,红的,白的,黄的,铺得满脸都是。好在,那些“斗(痘)士”,在我猛烈攻击下,已溃不成军。我抬腕看了一下手表,什么?离上课还有一分钟!我顾不上洗脸,刷牙,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往教室冲去……

我望着黑板上的黑名单,无奈叹了一口气:上面赫然写着我的名字。“值,不就是一个名字吗?”我得意地用手往脸上一摸。可这一摸,我愣了:那溃不成军的家伙又重整旗鼓向我进攻了。脸上痒痒的,而且“痘痘”更大了。完了,完了!看来,我一早上的努力白费了。

“不怕,下课了,再作计较。”我咬咬牙,“我得想想什么办法。苦心人、天不负,我就不信我征服不了它!

文章写了一件有趣的生活小事,可笑后想想,此文以征服痘痘为乐,甚至有不惜代价之嫌,令人见出作者“征服”的小气。此审美意识的低俗,亦使文章缺乏思想的张力。然而,作者在结尾处又加上这样一段话:

突然一阵笑声轻轻传来,我循声望去,只见班上的“一号种子”可能听到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忍不住发笑。她脸上也有着红红点点的痘痘呢,比我多得多,可她笑得多么灿烂!“知识是最美的衣裳。”散文家北北这样说。是啊,又有谁说她不美呢?谁又对她不羡慕几分呢?

呵,我脸上不痒了。

三年级记事作文习作指导教案 篇5

教学目标:、通过训练,让学生进一步学会 “ 写人记事 ” 的记叙文的写法;

2、启发引导学生在 “ 写人记事 ” 中,用心去体会所写人和事中所蕴含 的情感。

3、学会从身边的生活中寻找材料,写真人真事。教学重点 :知道记事作文的六要素。

教学难点 :能够从身边的小事中发现素材 教具:多媒体课件 7张照片 作文稿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事情,有些事情很有教育意义,值得表扬,提倡;有的事情却给人留下深刻的教训。把这些事情的全过程或某一阶段、某一侧面如实地、有条理地记叙下来转告给更多的人,这样的文章就是记事作文。当然描写任何事件,总离不开人物及其活动,但这里的人物描写并不作为文章描写的主要任务,只需要把与事件有关的人物交代清楚就可以了。

二、出示课题——记事作文指导

三、问 我们学校最近都发生那些事情

生答(学雷锋 营养餐 升国旗 校园广播站开播〃〃〃〃〃)

四、出示学生营养餐实施过程中的活动照片,思考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什么?

五、指名学生说一说你看到的

六、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回忆营养餐活动照片描述看到的现象和人物的心理活动

班内展示

七、教师进行习作指导

写记事作文的时候,首先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把事情的六要素交代清楚。六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里边事情的“经过”是重点,要写得具体详细

其次要围绕中心,精心选择材料。

在选择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这个材料写进作文能不能为你所要表现的中心服务?如果能表现中心的就要采用;如果不能表现中心的,则要毫不留情地舍去

八、出示以营养餐实施为体材的习作范文——《意外的早餐》

九、作文寄语 1.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2.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写作指导:叙事作文写作方法指导 篇6

1.写家里的日常生活,表现家庭生活中有意思或有意义的内容;

2.写参加家里的劳动或跟家里人学习家务;

3.写发生在家庭中的一件事,反映出家庭成员的个性素质或思想品质;

4.写我与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事情,说明自己从中受到的教育和启发;

5.写家庭中的突发事件,来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

二、写家里事的参考题目

1.《爸妈笑了》

2.《发生在我家的一件事》

3.《我家的双休日》

4.《我跟妈妈学家务》

5.《我有这样一个家》

6.《我家的喜事》

7.《我家的变化》

8.《在充满爱的家庭里》

9.《我家的烦恼》

10.《爸妈闹别扭时》

11.《爸妈不在家的时候》

12.《家庭给我的______》

13.《喜事临门》

14.《今天我当家》

15.《我带着分数回家》

16.《不幸发生以后》

17.《晚饭后的争论》

18.《我想对父母说》

19.《我家的“三国大战”》

20.《我的家庭》

21.《关怀》

22.《我家之最》

23.《我帮______做家务》

24.《家庭小**》

25.《我家的属相》

三、写家里事的参考开头

1.《发生在我家的一件事》的两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这件事发生在去年的冬天,我记得那年的雪下得很大很大。

第二种开头:奶奶在去年冬天不幸去世了,这件事给我们全家都带来了无限的悲伤。

2.《我有这样一个家》的三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我有这样一个家,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第二种开头:幸福美满,这是我们家的最好的概括。第三种开头:在我们家,不管你什么时候来,几乎总能听见全家人格格的笑声。

3.《家庭给我的______》的两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在我的家里,我是妈妈的“宝贝女儿”,是爸爸的“千金小姐”,他们给了我无限的爱。

第二种开头:我有一个家,一个充满了爱的家,一个充满了阳光和雨露的家。

4.《我对父母说句话》的两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爸妈,今天,女儿要对你们说:不要老是瞧不起你们的女儿!你们的嘲笑和讽刺已经深深地伤透了女儿的心!

言论式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篇7

一、言论式材料作文的选材特点

1.简明而凝练的设题

材料所显示的言论, 篇幅不能太长, 尽可能短小而简明。比如2011年江西卷选用孟子的言论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 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 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整段材料只有三句话, 简明扼要, 充分能显现出名人言论的特点。

2.智慧和理性的思考

文题所选择的言论一般都是言论者对其人生经验和规律的总结, 是其智慧和睿智的体现。也只有这样的话语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思维空间, 才能唤醒读者的情感认知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 从别人的生活经验中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如2012年福建卷:

冯骥才说:“运动中的赛跑, 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 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这段言论虽然文字简短, 但却是冯骥才先生对人生智慧而又深邃的思考。前后两个分句中都有“赛跑”“路程”“时间”等词汇, 顺序稍作掉换, 但意义却大相径庭。第一个分句中的“赛跑”是实指, 要求竞技中的“赛跑”越快越好;后一个分句中的“赛跑”是喻指, “路程”就好比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精神的境界等等, 这个分句除了强调人生的短暂, 更是呼唤人们在有限的生命里需创造无限的价值, 发挥自己的能量。这段言论很能激起当下读者对生命、价值的重新感知。

3.多维和开放的题域

不是所有的言论都可以拿来选作材料作文的文本, 这种言论还必须具有多维和开放的特征。所谓多维和开放, 就是指思维多向性, 思维域很广阔, 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言论作深入的思考, 能够体现读者的思维张力, 能让不同层次的读者有话可说, 也能体现考试的选拔性功能。如2011年上海卷:

(1)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段文字是一种对举关系。“一切都会过去”, 有哪些东西可以“过去”呢?对此句解读可以多元化。如:从个人的角度出发, 可以是你不想拥有的诸如心灵的创伤、人生遭遇的坎坷与困境;从事物的角度出发, 既可以是一诗一画, 也可以是一朝一代等。而“一切都不会过去”, 又有哪些东西会永久地存在呢?同样,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 乐观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恒久绵长的情感, 一切对于个人内心的触动和产生的力量不会“过去”;从事物的角度出发, 流传千古的文章、有生命力的思想、传承下来的民族力量和精神、文明的碎片等, 也不会“过去”。如果能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去辩证思考, 那更能体现思维的张力, 如:心灵的伤痕终究会“过去”, 却能让人们学会乐观面对生活;一座城市早已消失, 已然“过去”, 但是留下的文化遗产却永远不会“过去”等等。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这两句话中找到自己思考的“点”, 然而在思维横向度和纵向度的对比之下, 孰广孰窄, 孰深孰浅, 可以看出一定的区分度。

二、言论式材料作文的写作要领

1.抓住关键词句, 找到立足基点。

解读材料, 往往是很多学生面临的第一难关。因为材料解读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写作的成败。而对言论的解读, 首先就需要抓住言论中关键词句。这往往是解读文字的第一抓手。只有关键词句找准了, 对言论的解读才会有基点。如2012年上海卷:

人们对自己的心灵中闪过的微光, 往往会将它舍弃, 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 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这段言论出自爱默生的《论自立》, 言论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微光”, 基于这个点思考, 心灵的“微光”可以是智慧的火花、灵感的一现、思想的触动等等。如果抓不住这个关键词, 或许会出这些结论:不要轻易舍弃、珍惜拥有等。那就背离了这段言论的核心意义了。

2.发挥联想想象, 由共性到个性。

笔者在前文已阐述了言论的一种特性, 即它是言论者人生规律和经验的总结。这就决定了在对言论式材料作文审题时, 学生要能反向思维, 从言论的共性特征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寻找其个性化的价值。学生不仅能由“表”及“里”, 更要能由“里”及“表”。理先动, 情与思发乎后, 学生调动其认知和情感, 联系生活、社会,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 多从人生、思想、情感、品质、文化等角度对言论作出思考。如2010年山东卷:

人生的一切变化, 一切魅力, 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这段话选自《安娜·卡列尼娜》, 表达出他对人生两面性的独到见解, 彰显出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其中的“光明”和“阴影”两个关键词不能忽视, 而限制性的词语“变化”“魅力”“美”, 更是不能搁置一旁。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对立而统一的存在,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 用“光明”和“阴影”喻指人生中积极和消极的因素, 这就是共性化的特征。学生需能从“共性”到“个性”, 积极展开联想想象, 比如积极因素可以具体为人性中的善良、高尚, 可以是人生境遇中的顺境、幸福、成功;消极因素可以是人性中的脆弱、阴暗, 可以是人生境遇中的逆境、失败。如果学生能把这层思维突破, 那么这段言论的立意也就十分明显了, 就是希望人们在生活中不管面对什么, 都要能正确而理性对待自己的人生, 做到宠辱不惊,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3.宏观把握多则材料, 寻找交汇“点”。

这一点是针对多则言论作为文题材料的情况而言。从表面看命题者似乎在审题上加大了些难度。其实不然, 笔者认为, 这不仅没有造成阻碍, 反而给学生打开了审题的窍门。一般来说, 文题选择的多则材料里有迹可循, 这些言论相互间有共通性, 在内蕴上都有其交汇的“点”, 而学生要做的就是牵线搭桥, 把他们之间的隐藏的“红线”找到, 加以提炼总结, 立意自见。这颇似数学中寻找“交集”, 那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吗?当然, 这些做法的前提是读懂读透每一则言论, 才能寻找到内里的关联性。如2013届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子曰:“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

除非你们改变, 像小孩一样, 否则, 你们绝不能成为天国的子民。 (耶稣)

那些在名利场上折腾的人, 他们既然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就更听不见灵魂的声音了。 (周国平)

第一则言论的意思很明显:孔子强调安贫乐道, 视名利为浮云。第二则言论需作深入思考, 耶稣对人类想成为“天国的子民”提出了要求, 就是“改变”得要像“小孩”那样, 试想, 人类需要改变什么才能成为像“小孩”那样呢?“小孩”又有什么东西值得人类为此改变呢?联系现实生活, 再结合言论一:人类应把自私虚伪名利等等抛弃, 改变自己, 拥有孩子的纯真与善良。第三则言论中周国平更是犀利地讽刺了那些在名利场中失去了灵魂的人们, 强调人们应倾听内心, 坚守自我。宏观把握这三则材料, 联系当下生活, 学生会发现文题很有现实意义, 交汇点在这几个关键词里:名利富贵、孩子般“纯真”、灵魂的声音。该文题立意已经显现, 就是呼吁人们不要那么急功近利, 应该保持内心中原始的天真即本真, 崇尚一种简单生活。

4.链接社会生活, 感悟人生价值。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思考。”这既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提出的要求, 也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标尺,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作文的写作上。因此, 学生在确定言论式材料作文的立意时, 要能把思维有意识地引导和链接到一些角度, 诸如社会现状的思考、自然界的启示、人生价值的定位、道德素养的提升、文化现状的探索等等, 只有思考得法了, 方向明确了, 立意自然不会走偏, 甚至能体现学生见识的深远。如2012年广东卷: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 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 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 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 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 她宁可生得晚些, 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 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环保类作文写作指导 篇8

一、用形象的描写揭示环保的意义

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城市,还是生活在宁静的乡村。我们都会有一份浓浓的自然情结。行走在神州大地,你更会陶醉于壮美的风光。在威海。你会被那豪放不羁的狂涛巨浪深深震撼;在白洋淀,你会听到荷花绽放的天籁之音;在云南,你会看到万丈高山上的千年积雪……面对如此胜景。你会忍心去破坏吗?因此,写作环保类文章,先得用精美语言描绘自然精彩的一面。文字越漂亮,读者越容易受到感染与教育。佳作《走进桃花源》便有这种美不胜收的描写:

这里的山没有张家界的挺拔,平实中却蕴含着秀美:这里的山没有黄山的险峻,雄浑中却满含着灵性。看。一条幽碧神秘的小河从山脚流来。经过桃花山纵横交错的田野,在水源洞前又跌入桃花潭,而后又沿“真面目岩”蜿蜒飞泻,经过方竹亭后入潜地下数十米,最后冒出成溪。望着这一弘碧水。难怪诗人张旭不由发出了“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的赞叹。

文章没有丝毫的说教,而是用诗意的语言,满含情感地展开。或聚精会神地绘景,或文采飞扬地抒情,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进入了美丽的“世外桃源”。当文章最后提出“面对如此美景,你还会忍心去伤害她吗”时。也就自然而真切了。

二、用对比的手法反映环境的变迁

文章最忌平铺直述。一味地赞美自然的美好。或是一味地叙说遭受的破坏,均会显得单调。为了展示环保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文章不妨用对比的方法展开。如下笔极言遭受的创伤,继而回忆曾经的美好;或先描写一幅幅和谐的画面,继而用种种可怕的现实回应,在对比中引出森林日益减少、土壤正在退化、水源遭受污染等严峻现实。环保类佳作《我们的世界》一文便运用了这种方法:

你曾深情地抬头望着蓝天白云。你说。蓝天是面镜子。照得你的心灵如此纯洁;我曾在绿树的环抱下尽情游耍,我说,绿树是个伙伴,让我的生活充满乐趣:他,曾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留下足迹,他说,土地是他的根,永远系着他的心。可如今,蓝天变成了很久没有擦过的镜子,黯然失色;绿树像患了大病的伙伴,无精打采;土地像溃烂了的树根,伤痕累累……

这段文字不仅句式整齐,对比的手法也运用得恰如其分。三个人物对自然的三种美好感悟。与下文出现的三幅触目惊心的画面,对比鲜明。能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感受到环保的重要作用。如此笔墨,令人耳目一新。

三、用独特的文体增添内容的情趣

如可以写并列式结构的散文。用整齐的段落与诗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用议论文的形式构思。通过丰富的事例,来揭示环保的严重性。不过,用童话、神话或科幻等文体来写作环保类文章,我们会更容易找到情感的触发点。一篇题为《树族的最后一滴泪水》的满分作文,就是用一棵大树情愿选择死亡来面对人类的故事来构思,情节新颖,内容震撼人心。下面这段文字便是其中的片断:

直到一群鸟儿飞来告诉我外面的新鲜事,我才知道一场场噩梦在身边发生着。原来,常伴我左右的那只云雀早已成为了人间佳肴:移居在海角天涯的儿孙们。有的被砍了头。有的被斩了手。成了一个个光秃秃的木桩,有的甚至被连根拔起。惨死在郊野。他们告诉我。我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树木。定居到这儿的鸟儿们。如今都成了惊弓之鸟,稍稍些风吹草动,就作鸟兽散四处逃窜。

文章站在树的角度,用童话的形式写动物的灭亡、森林的消失,有效的避免了环保类文章枯燥单调的问题。与同类文章相比,本文匠心独运,情节引人入胜。

[佳作选例一]小鲤鱼的梦想(童话)

湖南省益阳市二中谢云

在我们伟大祖国版图的中北部,一条大河像巨龙似的卧在大地上,她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我——一条小鲤鱼居住了三年的家。

半个月前。我的爷爷,也就是我们家族的首领。召集全家族开了一个紧急会议,要求我们在十天之内迁出黄河。自谋生路。这不是要把我们这个大家庭给拆散了吗?爸爸、妈妈、叔叔、伯伯们什么也没说。脸色严肃而略带几分愁苦。

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急得眼泪都进出来了,一把拉住爷爷的手说:“爷爷,我不要走,我不要离开你们!”爷爷长长地叹了口气说:“唉。我也舍不得你呀,可这家我们实在住不下去了,长此以往,整个家族都会遭受灭绝之灾。”还没说完,爷爷又剧烈地咳嗽起来,他老人家喘了口气接着说。“前几天,我出去寻找食物,可游遍了方圆几十平方公里,也没有寻到一点食物,河里不是泥沙便是垃圾。我还看见你的几个兄弟姐妹活活地惨死在河面上!”

泪水模糊了双眼。我咬紧了嘴唇。说:“为什么会这样?”爷爷不由回忆起了过去的美好生活:“几千年前,这里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那雪山上过来的流水一路哗哗而下。流入大海时也是水色碧蓝。清澈甘甜。当时我们‘黄河鲤鱼更是闻名天下!大诗人李白评价我们的家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称赞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然而喝着黄河水长大的人类,这些年来却忘恩负义,为了一己之利,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黄河中的泥沙越来越多,污染越来越厉害,可怕的还不止这些,人类排放的乌烟瘴气,让大家整日不得安宁。”说着,说着,爷爷也不由泪流满面。

遥望蓝空。白云依旧。想着从前全家团聚的快乐,我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我做了一个很美的梦,梦见人类正在召开“治理黄河保护家园会议”。我又看到了雪山流来的清澈水流,看到了倒映在河面的蓝天白云。看到了两岸郁郁葱葱的树木,看到了河面上自由嬉戏的沙鸥。噢,还有我们鲤鱼家庭一个个幸福的画面。

[简评]作者以童话的形式构思,取材不落俗套,让平常的内容染上了不同寻常的色彩。文章以小鲤鱼为写作对象,用对话的形式引出黄河的变化,见证了黄河的变迁。让重大而深刻的话题充满了情感。文章角度巧妙。切入细小。道出了环境恶化、污染加重的严峻现实,收到小中见大的写作效果。

[佳作选例二]写给我的梦中之河

湖南省益阳市二中冰灵

黄河,母亲!多么圣洁的字眼。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沦桑。涌出水流的细部,在你九百九十九道弯弯折折的深处,成长,并且成熟。黄河啊,你用九百九十九次的虔诚,哺养了一个古老深沉的华夏民族:历史,一页页轻翻;苦难。一声声难言。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多少悲惨的历史,向后人昭示昨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一片蓝天,而幸福过去苦难便来临:圆明园的火光。九一八的炮声。都抹不去你喷发的怒火与誓言!

黄河,母亲!您就是一支时代的笔。书写着民族的青灯古卷:昨天今天明天。往事不堪回首,铭刻悲凉心田!黄河,母亲!是谁给了你崭新的一天?就是它——十月,十月给了你崭新的一天!南湖的游船、南昌起又盼呐喊、藐视苍穹的“天高云淡”、延安共产党人的誓言……母亲。终于挺直腰杆。笑在世人面前!

黄河的儿女,不负时代的重托,给祖宗的期盼,划一个大大的圆,但也为祖宗的河山,染一个污污的点一母亲发怒了,慈祥的您变得暴戾。净白的皮肤变得黝黑……这又是谁?是工厂的污流、肮脏的垃圾以及各种各样的污染源。这些最终产生了泡沫。徒劳的泡沫,肮脏的泡沫。跟随其而来满世界的泡沫。和一沟断没有关的绝望死水。它等不及果子隽永成熟。便制造了深刻汹涌。它毁了良田、吞了房屋。也损坏了母亲美丽的脸……

现在的母亲河已无法再让人联想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佳句。也无法再让人把她和《赠裴十四》这样的名篇联系在一起,相反,人们一提到她就露出厌恶的表情,责怪她的泛滥,责怪她的“报复”,可有谁想到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人类自己呢?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我不敢去想。

母亲,擦亮你的泪眼吧!让儿女们为你装扮新颜,美丽与可爱将会回到您身边,别忘了。二十一世纪明媚的画卷,我们要共同绘完。您不要再泪水涟涟,血性的黄河儿女。挺直腰杆,面对您发出誓言:誓死捍卫黄河。为黄河而奋斗,去开创辉煌的明天!

黄河,我心之河,梦之河,但愿若干年后的今天。您能悠悠如春水,浩浩而流……

[简评]一名初中生,能写出如此激情充沛的佳作,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文章从历史的苦难,写到现代的污染,道出了黄河经历的不同寻常的磨练。如果说前者是历史的凝重,后者则是人类的悲哀。两相对比。自然地发出了“誓死捍卫黄河,为黄河而奋斗”的深情呼唤。作者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展开,亲切自然,发人深省。

高考作文指导:时评写作指导 篇9

前两年,在国内一大都市召开的全球市长会议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市长的发言风趣、幽默,观点新颖、条理清楚,思维敏捷、表达优雅,而我们中国的市长几乎都是满口的套话、空话,显得平庸无趣,江郎才尽,大失水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包括我们干部的选拔机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市长们大概是不怎么读书的。

(析:对比中外市长“口才”一敏一拙之事实,显出时评“时”之特征,而且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指向自己写作的方向:市长读书—读书—全民读书。)

我对国人的不读书,有着切肤之感:我们很多人对书籍没有兴趣,对精神生活没有兴趣,我发现很多人离开学校以后就几乎与书籍绝缘了。当我们走进许多家庭,就不难发现,什么高档电器都有,唯独没有几本书。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图书销量却很小,而且主要是教辅读物。以色列每年人均读书是55本,俄罗斯是50本,美国是44本,我们只有4本,而且百分之九十是教参和教科书。大家不妨想一想,你一年读了几本书?

(析:市长不读书是个由头,自然要引申“国人”,也算是从点到面。作者并不是只有“市长不读书”一个材料上打转转,又加上自己的“私藏”:国人读书与别国人读书之对比,量小单一。由此推广而广之:这个问题严重了。)

中国人中有阅读的需要和兴趣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无疑是很低的。很多非常好的书发行量也只有一两千册,这固然与中国经济不发达、百分之七十多的人尚在为生计而奔波有关,但那百分之二十多的人呢?尽管他们摆脱了生存危机,他们仍旧不爱看书,这就很值得深思了。

(析:前两句似乎是在为国人不读书而开脱。这样使得文章更切实际。然后把矛头转向“有余力者”,得出结论“摆脱生存危机者,仍不爱看书。的确值得深思。这样,文章已经更有针对了。)

政府官员大多不读书,他们忙着应酬,忙着出国考察和谈项目,他们热衷于去大学或研究机关兼职,热衷于捞学位,热衷于拿项目、搞课题,可就是不读书——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读书;商人大多不读书,他们忙着公关行贿,忙着猜拳、喝酒、洗桑拿。今天的中国是“仕场经济”,而不是知识经济,读书值几个钱?他们没有心情读书。工人农民大多受教育程度偏低,收入也低,既没有钱买书,又读不进去,读书对于他们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教师读书的也不多——中小学教师工作太劳累,没有精力读书,大学教师在为课题交差而读书,确切地说,是翻书,是查书。真正的阅读,超越功利的心灵阅读,恐怕是很少很少的。

(析:议论面已经扩大了。从官到商,再到工农,再到教师。教师不读书,这就真的严重了。以上总的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可以看成是“与时相关”的现象提炼概括:由一个由头,扩大到一种现象。这都可看成是时评的`根基。没有这个根基,议论再高妙,也恐怕“论高易折”。)

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国人为什么不读书?我仔细揣摩,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国人经历了漫长的、刻骨铭心的物质贫困,今天挣钱的机会突然多了起来,于是一个物质的时代,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普遍的浮躁,人们自然难以静下心来读书。

二是长期的思想专制使得人们头脑禁锢,才情枯竭。人们既不易创作出思想深刻、文质兼美的作品,即使有很好的作品,阅读时也难以产生豁然开朗、悠然心会的美妙感觉,人们难以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

三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没有成功地从小培养起人们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智的好奇心。应试教育的泛滥使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变得十分狭小,并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功利取向。

四是中国文化是一个“皇权至上”的官本位的文化,是一个讲究伦常日用的文化,而对纯粹理性和精神超越缺乏强烈而深刻的追求。历史上频繁的改朝换代,使得中国缺乏贵族传统,从而也就缺乏一种崇高而强大的精神传统。中国传统中其实非常缺乏对于纯粹精神的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因为读书可以做官,可以成为“劳心者治人”的“人上人”,功利的取向是赤裸裸的。

(析:从现象概括到原因分析,与后面的求解之法构成本文的主体框架,虽然后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求解”显得相当乏力,本来中国人不读书就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在一篇文章里想求得“全解”,确非易事。四个原因,从物质贫乏到精神禁锢,再到应试教育,再到功利至上的文化。此等分析可算确论。)

没有出版自由与言论自由,阅读就难以成为大众深刻的精神需要。一个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一个必定有着光明前途的民族。过去我们讲:一个人的心灵,高尚的东西不去占领,低下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不会具有智慧和力量的,也不会具有崇高。以色列是全世界人均读书量最大的国家。直到今天,以色列人口也不过六百多万,而它在全世界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国家。读书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看过一幅对联:“为善最乐,读书更佳”,为善之乐在于“予”,读书之佳在于“取”。锦州铁路中学的苏凌老师说:“读书是一种可以忘乎所以悠然的自足,只要一卷在手,便可以拥有许多许多,我喜欢读书的感觉。”是的,有两种东西能让人的心灵永葆青春:真爱与好书。为了让我们的内心不再脆弱,让我们的心灵拥有力量,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多看点书,少看点电视”成为幸福人生的秘诀。更为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学校把教师的系统阅读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举措。

(析:下一段是“解决问题”之“怎么办”,那么,这里属于什么内容呢?这里应是读书之重要。如果说开篇的现状概括是分析之根基的话,那么,“读书重要”可算是全文的精神支撑。是下文“如何培养一个读书的民族”的基础。)

如何培养一个读书的民族呢?首先,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据研究发现,爱书的孩子其人格特征是温柔、善良、开朗、快乐、幽默、自信、有气质、有同情心,语汇丰富,人际关系良好,在学业上的表现也比较好。所以父母要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从小亲近书籍,崇尚学问,尽早养成阅读习惯。

其次,学校教育中要着力培养学生阅读的内在需要。学校要努力营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明代于谦所说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当学生能够认识到,读书可以使精神充实,可以使人远离蒙昧和低俗,可以提升生命的质量,使人觉悟到人之为人的根本,那么他们就会终身与书籍为伴。

在学校图书馆不一定要建在固定的地方,而可以建在楼层的各个角落,学生读书不一定要到图书馆去,图书对学生来说越近,阅读便随时可以发生。为了方便学生读书,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地点建起流动图书馆,以期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接触到更多的书。而且,学校固定图书馆和流动图书馆交替开放,而且实行超市式全天侯开放,使借书看书特别方便。

再次,要打造具有时代精神的高品质的大众读物。让读书成为每一个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学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哲学界的周国平,文学界的余秋雨,史学界的易中天,经济学界的梁小民,伦理学界的何怀宏,他们的学术随笔都写得很好,对于唤起人们阅读的冲动和提升民众的阅读品位,功不可没。

上一篇:关于维护和使用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的实施方案下一篇:家乡的春雨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