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事抒情作文:望桥

2024-10-12

记事抒情作文:望桥(共2篇)

记事抒情作文:望桥 篇1

一、重视“三基本”

1.基本要素明朗,写法灵活。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方面的内容,人们常常把这六方面内容称为记叙文的“六要素”。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习作时,如果你还不很了解这件事,最好待了解清楚后再写,不要急于动笔。

话又反过来说,即使你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方面了解得十分清楚、十分透彻,如果像答题似的按顺序写下来,不仅显得呆板,而且也很不像一篇文章。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如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是指傍晚,等等。

2.基本写法明确,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要素”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一定要认真写好这三部分内容,把事情写清楚、明白。记叙中要突出重点,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例如一位同学写班会课:“几位班干部为了制定晚会节目而发生了争执。但他们为了班级的工作,还是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进行讨论。最后,节目单终于定下来了。”他们是怎样讨论的?文章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这样,文章就显得平淡无奇。但反过来,如果将班干部们讨论的话写下来,文章则平添了许多趣味。可见,叙事作文如果没有“经过”,那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

另外,叙事作文还要处理好人物的主次关系。主要人物要细致刻画,次要人物要一笔带过。比如要写“我”和小刚主动去背邻居家一个残疾儿童上学这件事,就应该以“我”和小刚为主,那个残疾儿童为次。“我”和小刚的行为语言要详细地写,那个残疾儿童的言行则可粗略一些。

3.基本顺序明显,条理清晰。确定事件叙述的中心以后,就要围绕中心进行叙述。叙述时一定要确定顺序,一步步地写清事情的经过。如下面的例子:

丁老师先教我们学习指法,我们就在这些土制的琴键板上练。先练右手弹,这还是比较容易的。右手练熟了,接着就练左手。后来,老师叫我们正式上钢琴弹了。这下,我就乱了套了,感到很陌生,手指怎么也不听使唤了,弹来弹去总是配合得不好,我几乎丧失了信心。丁老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就鼓励我说:“不要灰心,任何艺术成就都来自于苦练,只要坚持努力,一定会成功的。”

这段话按照“先……接着……后来”的顺序,一目了然。当然,除了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以外,你还可以按时间、方位变换等顺序来写。如果有必要,还可以运用一下叙述的技巧,也就是运用顺叙、倒叙或插叙。

A.顺叙。即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如《草船借箭》《一夜的工作》等文章都属于这种写法。

B.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如《丝绸之路》《十六年前的回忆》等文章就属于这种写法。

C.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另一件事情。如《凡卡》一文,在写信过程中穿插了“爷爷守夜”和“跟爷爷砍圣诞树”两次回忆,使往事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凡卡生活的悲惨。

二、力争“三创新”

有的同学总觉得记事作文写来写去总是家里成员、老师同学、亲戚朋友这类人,干着互相关爱、矛盾化解、吃喝玩闹这样的事,没有新意。还有的同学看见别人写出一些好文章来,便惊叹道:“这些内容,我也熟悉的,怎么我没能把它们写出来!”其实,这就是习作创新的问题。那么,怎样写出较有新意的叙事作文呢?

1.选材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别的同学常常从校内取材,你就从校外取材;别的同学常常写班上的学习尖子的“丰功伟绩”,你就写默默无闻的学困生的动人故事;别的同学常常注目于主角的光辉,你就留意配角的光华;别的同学着眼事情的全貌,你就聚焦事情的某个关键环节。如一个同学写《一件小事》:

一天,大雨刚停,大道的低洼处足足积了半尺来深的水。我和几个调皮的孩子聚集在道路旁,观察人们通过时的姿态。这时,走来一位老大爷,他的腿脚不灵便,还气喘吁吁的,这怎么能过去呢?我们开心地起哄。老大爷生气地看着我们,没出声,站在水边发愁。这时,从旁边走过来两个少先队员,他们问道:“老大爷,您要过去吗?”老大爷点点头。他俩挽起老大爷的裤腿,一步一步地把老大爷搀扶过了水坑。当时,我们不再起哄了,大家都用赞佩的目光望着这两个少先队员,他俩的心灵是多么美呀!

小作者选择的事件虽小,但反映了少先队员的美好心灵。特别是选用几个调皮的孩子的行为,来反衬少先队员的高尚品质,可谓一大亮点。

2.构思独特新奇,巧设悬念。“为人贵直,作文贵曲。”在记事作文中设置悬念,可以使文章情节跌宕,结构曲折,产生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悬念一般用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之中。然后在文章的结尾“释悬”,揭开“谜底”,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例如《第二次考试》,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艺校招生考试中,陈伊玲初试成绩非常优异,复试却令人大跌眼镜,连著名声乐专家苏林教授也感到吃惊。”这一来,就把读者的心给“悬”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文章直到最后才把谜底揭开,使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3.习作以事喻理,传递真情。叙事文中的“事”,不是事件,而是事情。所以,叙事不要仅仅满足于写事件,更应该充分表现事件所蕴含的情味,同时投入你自己的爱憎喜恶等情感。情要随事而生,自然而然,从而让读到你文章的人受到感染,让他们同悲同喜。许多事件蕴含着一定道理,看出其中的道理,挖掘其中对人们有教育价值的意义,不但能够让文章深刻,而且能净化心灵、催人奋进。

如有人在描写同学获奖:“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梦梦激动得哭了。这是几年来坚持苦练的结果!多年的汗水没有白流,终于为学校争了光!”这段话中,通过真实的心里话描写,将同学获奖后的激动心情表达了出来,真实的情感贯穿全句。反之,如果写成“梦梦得奖了,高兴得哭了”,则没有了这种效果。

三、达到“三防止”

在习作中,不少同学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写叙事作文,应该尽量避免以下三种共性毛病:

1.防止“流水账”。对于小学生来讲,叙事作文往往与另一个词联系较紧密——“流水账”。在记叙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避免“流水账”。一是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二是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要略写。“点”上的内容即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2.防止“务虚”。“真”是“新”的基础,如果所写的事情给人虚假的感受,那是无论如何也打动不了人的。例如一位同学写:“我花了一元钱,买了两只老母鸡,你们说我能不高兴吗?”别人一读,就觉得你在吹牛,或者对市场行情不了解。他已经认为你的文章有假,还有兴趣读吗?

记事作文指导之我见 篇2

在实际教学指导中,本人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虽然作为教师的我们,总在深思熟虑地设计,并也想方设法来引导,力求学生能写出语句通顺、内容具体的习作来,但不少学生都很难把一件事的发生、发展过程写出来。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生活阅历浅,往往把“记事”与“活动”混为一谈,经常把“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和“记一次活动”混同起来,结果写成了既不是记事,也不是活动的“混血儿”习作。

事与活动,本来就有它们的共同点:两者都是同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发生的、进行的,无论是事,还是活动,都必有一定的人物参与其中,也必有自始至终的经过和结果。但在写法上却有很大的区别。我们教师只有在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求知兴趣与爱好,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弄清楚记事与写活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才能使他们懂得记事作文的写作技巧,进而把记事作文写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在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时,本人的做法是先将记事作文与活动作文的写法对他们进行比较,在引导并帮助他们找出两者的不同点后,再言传身教,指导他们下笔行文。具体的做法是:

1 比人物 —— 把握灵魂

人物是记事作文和活动作文的统帅。特别是记事作文,人物往往贯穿于整篇作文的始终。我们教师只要能引导学生学会把握人物的生命灵魂,就能抓住了记事作文的核心。指导学生进行习作实际训练时,必须使学生明白:事情(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一定要叙述完整、清楚。

而活动一般是集体行动,参加的人物较多,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实际习作中,应告诉学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人人都写进去,只要能把有概括性、代表性,并能显示集体形象的个别人物,典型人物详写,再与集体活动的场面描写紧密地结合起来就行。而事件不同,一般人物较少。人物活动也多属单独行动:有的事件中只有一、两个人物,而且都必须写进去;有的事件中,在场的人物很多,但其中有的不是事情(件)的参与者,没有必要去写。原则上是确保主要人物详写,次要人物略写。重点是要求突出人物对事件发展的关系程度以及人物活动的精神面貌。

2 比场面 —— 挖掘背景

在现实生活中,活动场面一般是固定的。如果是较大的或是经过人为布置的特定场面,在作文中往往通过必要的、特定的描写来渲染周围气氛以及活动的实质、意义,这是应该肯定的。而事件的场面一般不如活动场面那么固定,其具有机动性,可随着事情的发展而更换交替。依据小学生作文教学的任务要求,小学生写的记叙文,一般不要求进行场面描写,但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将其置之不理。我们教师可以也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有目的、有选择、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尝试描写那些能突出人物性恪、个性和精神品质的特定场面,以拓宽学生的写作范围,促使他们积累写作经验,扩大他们的知识覆盖面。

3 比起因 —— 寻求根源

记事作文所记叙的事件,无论其事件大小,均有一定的原因起步,而这一起因就是事情(件)发展的“导火线”,且有其突然性和隐蔽性。因此,习作时先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在记事作文中是不可缺少的。而活动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点,活动的开展即活动的起因往往是由上级领导、学校少先队或班级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预先计划和安排的,首先是要做好活动的准备,使其具有预先性与公开性,即便不交代也没有多大关系。从另一角度上讲,事件的起因具有偶然性,活动的开展则具有必然性。这对我们教师指导学生的习作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4 比经过 —— 掌握命脉

事情与活动都有发展、经过这一阶段。但事情的发展、经过往往有曲折,较为复杂,是由参与事件中的人物精神品质、行为习惯而决定的过程。不同的人物对相同的一件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发展、经过和结果。像速度有快有慢,结果或好或坏,情感可忧可悲等。指导学生习作训练时,要告诉学生,必须详略得当地写出事情的发展、经过,以反映出人物的言行举止。活动的发展、经过则比较明显预定,只要提及是什么活动,如何发展、经过,往往学生就会心中有数,或明或暗地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轮廓,无须我们教师一一讲明。只要学生能写出感人的场面或参与者的技能不同而获得不同的结果即可。

5 比结果 —— 升华情感

事情的发展、经过一般都是有结果的(特殊情况下留悬念,没有直接写出),或好或坏,或不好也不坏,读后都能让读者受到感动,或悟出经验教训,或领略到人生启迪。活动则只是在预定的时间内结束的,其结果往往是有成绩有收获的一次项目展示,它可以使人从中学到知识或是使人受到教育,如果是竞赛方面的活动,结束时还有必要交代获得名次、奖励的对象等。

总而言之,事情的诸要素是秘密的,隐蔽的,它随着事件的发展而逐步地显露出来,参与其中的人才最清楚。指导学生习作训练时,我们教师一定要当好参谋,以让学生能形象地、栩栩如生地、详细地把事情的发展、经过再现在纸面上,从而把要表达的中心含于记叙之中。而活动的诸要素是则明显的、公开的,且都在计划与预料之中,只要学生能笔下生花,经过谋篇布局,简明地叙述出来即可。

上一篇:外包项目协议下一篇:学生自救自护教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