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与家庭

2024-09-20

计划生育与家庭(精选8篇)

计划生育与家庭 篇1

家庭资源开发与利用计划

长期以来,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教育,各级各类学校从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到教育教育教学内容、方法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这种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充分说明学校教育已经制度化、规范化。在人们重新审视学校的作用时,学校已经面临着仅靠自身力量无法应付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制度化容易导致僵化和模式化,对社会变革反应迟缓、保守,因而往往又会成为社会变革和自身变革的障碍和阻力。在这种制度化的模式中培养出来的人也往往是千篇一律,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随着素质教育的层层推进,教学改革的步步深入,我们越来越感到了教育资源的贫乏——那种洋溢着时代气息、散发生活芬芳、十分鲜活的资源,在常规的教科书中很难找到,需要教者自己去寻找和挖掘。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学校由过去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开始寻求来自社会多方面的力量的支持与配合。而在家长队伍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许多的家庭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家庭文化底蕴,和可供学校参观实践的环境等,这对学校来说将是一笔很宝贵的教育财富。

随着现代家庭抚育职能的逐渐增强,家庭的抚育方式必然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优生优育已成为现代家庭普遍接受的观念,并已成为家长们的实际行动。但在教育子女上,部分家长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即认为“病要大夫医,孩子要教师教”,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这部分家长一方面缺乏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也缺乏教育的自我意识,认为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去影响孩子,没认识到无意识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教育行为。家庭教育必须需要学校进行有效地干预与引导,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达成一致,形成合力。

家庭作为儿童教育过程中的特殊力量,是学校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有效载体,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已经受到了广泛重视。不少学校都在进行家校协同教育,但由于是刚起步的新事物,实践时间较短,许多规律处在探索阶段,特别是家庭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学校很少注意挖掘和利用,而常常只停留在请家长开会,倾听老师讲课等浅层次上,造成了家庭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因此,对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中人的资源和物的资源,为学校服务,为家庭服务,为学生服务,还能通过家校之间的协同,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亲密的家校合作伙伴关系,达到全面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以及绝大多数家长教子育人的水平,与校方形成合力、共同为孩子营造更健康的成长空间,为孩子打造优质丰厚的人生奠定基础。

家庭资源开发与利用保障措施

(1)组建校级、班级家长委员会。成立家长委员会是促进学校与家长共同管理学校、共同教育孩子的有效办法。选取有代表性的,来自不同工作岗位,不同阶层的家长组成了学校、班级两级委员会。并健全了组织,明确了职责,设会长一名,副会长一名,具体的任务是畅通家校交流的渠道,向家长传达学校的安排,让他们了解学校的教育改革、活动目的;向学校反馈家长的意见,向家长宣传家校合作的益处,建立起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桥梁;协调家校合作活动的开展,家长委员会成立后,学校能更加及时地与家长沟通,学校的困难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学校的活动得到了家长的支持。

(2)建立学生教育档案库。家庭教育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同的家庭背景,造就了各种不同性格气质的学生。想要科学地教育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家庭教育状况。家访作为一种重要的、可以直接掌握学生家庭教育的手段,为学校所重视。我们要求教师的家访工作必须做到“细、实”二字。必须详尽了解学生家长的经历、学历、性格、工作性质、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教育认识、精力、经验等。同时还注意观察家庭环境、家务的安排、人际关系、经济状况、可供学校利用的家庭教育资源等。然后由教师为每位学生建立详尽的家庭档案。并对每位学生的家庭教育作科学的理性分析,建立个案分析库。通过建立家庭档案及学生个案分析,为今后有针对性的教育奠定了基础。事实证明,效果是明显的。如:五(1)班学生沈某有一段时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通过家访了解到主要原因是许多的亲戚朋友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到他家来玩,大人玩牌,小孩吵闹,他学习自觉性本来就不自觉,在这样的氛围中哪有心思去学习呢?通过与家长谈心。抓紧学校学习时间等途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3)使用学生德育跟踪卡。为了加强对学生的跟踪管理,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合力,我们对每位学生都设有德育跟踪卡。德育跟踪卡分成两块,一块是在家的表现,包括家务劳动、孝敬长辈、生活自理、按时作息、作业情况等;一块是在校的表现,包括上课听讲、团结同学、热爱劳动、遵守校规等。每星期反馈一次,周五由班主任填好在校的表现,让孩子带回家,由家长对孩子在家的表现做出评价,也可对学校教育提出建议。实施德育跟踪卡,可让家长对孩子有个正确全面的了解,以便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有的孩子在父母眼中是个“乖孩子”,可在学校自私、懒惰、高傲;而有的孩子因其学习成绩差,家长几乎对其失去了信心,可在学校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实施德育跟踪卡,同样可让教师对学生了解得更全面。有的学生在老师面前表现得非常出色,是学学校的三好生,可在家里爱对长辈发脾气,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有的学生在学校简直是个让老师头疼大后进生,可在家里勤劳能干是父母的好帮手。有了跟踪卡,可使我们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现孩子的“瑕疵”,让德育工作更有效。

(4)征集优秀家教经验。考虑到现在家长均是单位的中坚力量,工作繁忙,于是我们经常采用致函的形式,向家长征集家庭教育经验。每期都有中心内容,如:怎样让孩子觉得你是好爸爸、好妈妈?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在生活的大课堂里带孩子自由读写;谈孩子习惯的培养;给孩子的一封信等,家长的参与热情非常高,都能从自己家庭的实际出发,就某一方面谈自己的最深感触,成为我校指导家庭教育的一笔宝贵资源。

家庭资源开发与利用保障措施

(1)亲子同乐活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优化的亲子关系,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但现实家庭中,缺乏的是积极健康的亲子沟通。我们学学校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亲子同乐会,让父母与孩子共同上场,在活动、竞赛中加深了了解,加深了感情。每逢重大的庆祝活动,有学生们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坐在下面的孩子家长看了乐在心头,满脸喜悦。对孩子多了一份希望,多了一份了解,心中充满了感动与欣慰,而孩子妈妈的优美歌声,孩子爸爸的动听演奏,让孩子多了一份自豪,多了一份敬意。家校同乐运动会更是意义非凡,深受孩子和家长的喜欢。我们设计的项目,都是需要两代人共同配合的,为了拿到比赛冠军我们的家长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威严,充满了“孩子气”,而我们的孩子则成了个“小大人”,像模像样的指挥爸妈呢!妈妈摔倒了,孩子马上前去搀扶,一边安慰一边加油!孩子落后了,父母急得直跺脚!最后胜利了两代人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激动得眼泪都要出来了!平时哪有如此激动的拥抱?此时,一股暖流流淌在两代人的心中,两代人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各班组织的同乐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举行的活动有文娱类、三口之家体育大竞技类等。拉近了亲子间的距离,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其乐融融!

(2)家长孩子“面对面”。我们的家长在理论上都能认识到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但传统的不民主的家庭教育模式影响太深了,所以家庭教育中实际体现的的平等并不多:命令多于商量,禁止多于提倡,体罚多于说理,贬低多于欣赏,孩子长期处于不被尊重的地位,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如果不创设一个孩子“发泄”的机会,会隐患无穷。我们把有代表性的家长请到班级,作嘉宾,与学生“面对面”,实话实说,有话学生大家说,这样的场面充满了真实性、情感性、有效性。有学生直接向家长问话,有递条子需家长解答,有孩子问自己父母的,有孩子问同学父母的。请问:你的孩子成绩考砸了,你会怎样对待?又问:允许你的孩子交笔友吗?你会逼着你的孩子学他不感兴趣的东西吗?还问:如果你明知误会了你的孩子,你会向他道歉吗?你会放弃自己的娱乐陪你的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吗?个个问题都是那么实在,那么尖锐,有的还真令我们的家长难以回答,但他们都不回避,率真地对待。孩子有了平等交流的机会,也理解了父母们的心;家长有了表达真实感情的机会,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这样的效果也是我们老师组织时没有料到的。

(3)家校日记本。每天由一位学生记录学校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或值得学习、反思的事,或自己最得意的习作,回家由家长写写自己的心声,同学间互相学习、欣赏习作,家长间交流经验。对于教师也受益匪浅,因为那里有家长独到的见解,朴实的想法,真诚的意见,美好的愿望。如有家长给孩子的综合评价中写道:作为家长应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喜怒哀乐,如孩子回家说“今天真倒霉,老师布置那么多作业!”家长千万不要板起脸说:“这点算什么,你真是太懒了!”最好带着理解,关切地询问:“是吗?你大概会多少时间才能写完?你能不能一边洗澡一边想作文的素材。”还有家长写道:“立即行动,丢掉棋牌,离开舞台,去关心、鼓舞、去教育我们的孩子,集中你所有的智慧和热情把今天的事做得尽善尽美,播下一种行动,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将收获一种命运……”当其他的家长读到这文章时,比我们在家长会上空洞的说理好得多。

(4)走向社会活动。“社区”是一个新的概念,新的名词,但联系着千家万户。近几年来社区的建设日趋完善,社区的服务日趋规范,社区的活动日趋丰富,从一个社区的建设折射出城市的建设,市民的素质。与敬老院的联欢更是精彩,我们的节目活泼可爱,老奶奶们的歌舞也充满了活力。

(5)亲子闲暇活动。由几位家长组织带领的孩子的游览活动,我们的孩子完全没了平时的自私娇弱,互帮互助,共同克服难关,每个人的脸上是骄傲的神情,灿烂的笑容。

家庭资源开发与利用总结

1、打开了学校封闭的大门,使学校教育面向社会,体现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化。

2、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发挥了家庭教育的应有的功能,调动了家长积极性,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更进一步落实。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友善的新型家校合作伙伴关系,家长、老师、学生成了共同的朋友,家长参与了学校教育,而且兴趣浓厚,态度积极。

3、增强了家长的责任感,强化了家长对学生的管理,使我校的学生的常规管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目前,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校风,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校声誉逐年上升。

4、起到了协调沟通作用。

目前,部分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工作了解、认识不够,对学校支持、配合的力度不够。我们实施开放式管理和教学,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到校听课、讲课,共同开展活动等,不仅使家校之间产生了亲和力,而且增强了对学校的信任感。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方面得到了更多来自家庭的支持。使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来自学校的指导。学校家庭信念一致、目的一致、行动一致,志同道合,像两个并肩工作的雕塑家创造更完美的人。

5、有利于总结家庭教育经验,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影响,以及离婚现象增多。使家庭教育参差不齐,有的父母对子女缺乏家庭教育修养、有的溺爱过深、有的期望过高,其结果不尽人意。家校协同教育开展以来,通过家长学校、家校经验交流,通过活动,家长间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使每个层次阶段的家长都有一定的收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对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的改进和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校外资源开发与利用计划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根 据《课程教学计划》与素质教育的需要,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如下 校外资源开发利用计划,以保证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公益性原则,以贴近和服务广大青少年为宗旨,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统筹规划、理顺体制、健全机制、加强建设、加快发展,逐步完善校外教育工作管理体制,整合我镇校外教育资源,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校外活动场所网络,逐步建立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校外活动与学校课程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使广大青少年在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健康成长。

二、活动基地

乡镇家乡企业 养殖场 河流等。

三、工作思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校外综合实践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为保证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成立校外综合实践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校外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

(二)大胆探索,搞好校外教育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外工作计划,保证校外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安全,有效地搞好各项校外活动。不断完善相关档案资料。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学校校外教育的新路子。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确保校外教育有序进行。

根据校外活动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一是学生校外活动应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并上报主管部门审批,确保活动顺利进行;二是根据《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禁止教师个人私自组织学生外出参加校外活动。

计划生育与家庭 篇2

关键词:家庭,三角,发展

对于一个研究者是否可以研究本乡文化, 即一个土生土长的人在本乡人们中间进行研究, 或者说一个民族研究自己民族的人民这样的问题, 费孝通先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本民族人也能很好的研究本民族的社会文化。其实那一代人中很多都作了“两脚踏中西方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事, 林语堂到美国后写的畅销书《吾国吾民》便打着以用外国文化的视野透视中国文化的旗号, 但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更贴合中国乡土社会的实情。人口众多, 特别是农业人口众多是中国最大的国情, 而生育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个人要生存, 社会要发展延续都需要不断地有新人口的补充。《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便是从这一实际情况入手, 对家庭作了其独到的考察的。

一、乡土社会的家庭基本三角

(一)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对家的研究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可以代表整个中国农民生活, 在方法论上提出避免“以偏概全”, 而提出“逐渐接近”的手段来达到从局部到整体的理解。或者说江村经济从微小社区入手, 研究一个文明的大民族文化。作者对开弦弓村的调查, 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 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关系。

1、对“家”的界定

村庄是一个社会单位, 同样也是个职能单位, 由于地方群之间的相互依存非常密切, 尤其是经济生活中, 作者因此把村庄作为一个研究单位。对本村人和外来人的看法, 是社会心理上的一种认同。而农村中的基本社会群体就是家 (费孝通, 2004;24) , 首先从马林诺斯基的社会制度的定义中的“永久团集着的一群人”中, “多少是永久性”开始论述出他对家庭的暂时性的看法和分析的。

家庭的性质从普遍性上说是社会经常的需要, 因为要维持社会结构的完整。结婚是新家庭的创立, 新家庭的创立也就是旧家庭的结束。孩子长大了, 结束抚育作用, 男婚女嫁, 离开父母, 自立家庭。理想上讲, 实在已经不能说是完整的团体, 可是这对老夫妻除了抚育责任已经完成之外, 还有其他方面的合作生活继续要进行, 他们还要经营共同生活, 所以破裂的家庭还是存在, 一直到他们逐一死去, 他们所组成的家庭才告结束。

分家的可能性取决于两股力量, 一股力量是结合在一起的力量, 另一种要分散的力量, 家规模的大小就是由这两股对立力量平衡而取决的。对于家这个概念, 就是一个小的亲属群体, 以一个家庭为核心, 并包含有几个依靠他们的亲属。父母与子女、夫与妻这两种关系是家庭组织的基本轴心, 子女的经济价值可以增加福利, 更重要的是养老, 稳定家庭群体各方面的关系。至此, 作者从功能论角度准确地对家的概念、性质、过程、规模做了静态和动态的界定和说明。

2、家的功能

生孩子的期望先于婚姻, 宗教和伦理的结合让“香火的延续”成为婚姻和家庭的最重要部分 (费孝通, 2004;24) 。父母对子女的愿望处于双重动机:传宗接代, 向祖宗表示孝敬。对溺婴和流产的看法, 当地人并不为这种行为辩护, 他们承认这是不好的, 但是又没有其他办法以免贫穷。因为按照当地的习惯, 孩子张大后就要分家产, 有限的土地如果一分为二, 就意味着两个儿子都要贫困。但对于当地富贵人家来说, 多子就是多福的表现。孩子很小参加经济活动, 社会职能的逐代继替。

(二) “家庭基本三角”

结构学的原理中, 两点地位的固定得靠第三点的存在。在社会团体中我们也常常看到, 两人间的关系靠了第三人的存在而得到固定。雷蒙德·弗思说:“从人类学看来, 社会结构中真正的三角是由共同情操所结合的儿女和他们的父母。”

1、家基本三角的聚合力

在家庭中, 父亲, 母亲和子女构成了家庭中的基本铁三角, 这个三角决定了家庭的基本结构, 同时, 也决定了其他家庭关系的进一步展开及其内容。“婚姻的意义就在于建立或则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夫妇不只是婚姻中的两性关系, 而是共同向儿女负责的合作关系, 在这个婚姻的契约中同时缔结了两种相关联的社会关系——夫妇和亲子。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 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 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未必要条件。这是三角形的三边, 是不能短缺的。”中国人信奉“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可见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意义。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生育子女, 到抚养子女, 再到教育子女,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无时不在, 无处不有。《生育制度》中把丈夫、妻子、子女比作具有稳定结构的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认为:“婚姻的意义就在建立这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 夫妇之间不仅有男女间的两性关系, 而且有向儿女负责的合作关系一夫妇和亲子, 这两种关系, 不能分别独立, 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 亲子关系也是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这是三角形不能短缺的。” (费孝通, 2003;159) 在这三边形中是互动并充满生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长久发展, 而使婚姻关系得到充实而延续。而《江村经济》对家庭基本三角关系也做了研究:

从上面两张图的对比中, 不难发现,

孩子出生之前 (左图) , 家庭压力主要在妻子, 聚合力没有形成。孩子出生之后 (右图) , 家庭聚合力形成, 妻子压力减少。

可见, 新娘的地位是生孩子之后才能确立。

2、功能主义分析

《家》这一章中还有很多对家的典型的功能主义的分析, 如:对“上山丫头” (一个女孩嫁给她父亲的姊妹的儿子) 和“回乡丫头” (一个女孩嫁给她母亲兄弟的儿子) , 是结构功能主义的典型应用。一般认为, “上山”被当地人看作能带来幸运, 家庭兴旺;而“下山”则会给家庭带来不利。但在这里, 心理上的因素往往超过经济上的因素。

“小媳妇”制度 (童养媳) 产生与经济萧条时期, 对双方家庭带来好处, 女方家庭可以节省抚养女儿的费用, 男方家庭可以节省娶媳妇所用的高额聘礼。但这个时期过后, 传统婚姻又回到主流地位 (费孝通, 2004;34) 。

中国生育众多的根源来自对劳动力的需求, 在当时的情况下, 很难做出改变。既然是对劳动力的需求, 这又不能不说生男还是生女了。由于现在的分会工作, 男性更多的扮演着社会劳动力的角色, 因此希望生男也是有出于此考虑的。

结婚时的宴会为亲戚们提供了一个相聚的机会, 对新建立的亲属纽带加以承认, 对旧有的关系加以巩固;现代亲缘关系范围的表小和变淡, 与人们对经济援助渠道依赖减少有关。尤其是在经济萧条时期, 各种关系渠道的援助是非常重要, 可以帮助一个家庭度过经济难关, 因此他们特别重视这方面的纽带, 因此想办法维持并加强这种纽带关系。

二、启示与思考

不难发现, 费老对生育制度的考察揭示了家庭最主要的功能, 即通过人口再生产和提供社会化最初环境等机制来维护社会的延续、替继和传承。社会的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能够不断繁衍的社会人口, 因此, 笔者认为, 从某种角度说, 如果没有两性关系和对两性关系的规范化, 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 文化的妙处便在于人类通过从长期的摸索和经验积累, 把生产社会人口的只能富裕了家庭, 家庭在很长时期内是唯一的合法的人口再生产机构。家庭犹豫其两性关系的规范化, 保证了人口的生理健康, 从而为社会的延续提供了人口的规范化, 保证了人口的延续。

在基本三角中, 父——母——子三者构成了稳固的结构, 旧三角形的破裂和新三角形的建立家庭中的亲属关系是个别的、认人的, 虽然家庭可以世代延续, 但那不是同一团体的永久存在, 在这个意义上说家庭只是暂时的团体。当抚育作用交给个别家庭来维持时, 抚育便是有时限的。因为孩子总是会长大, 抚育作用本身也旨在促成孩子的独立能力。抚育的目的是在结束抚育。三角结构的家庭是一个暂时的有分工结构的基本合作单位。子女不能永远成为只和父母联系的一点。他要和另外两点结合成新的三角形, 原有的三角形也就无法保持它的完整性。这并非原有三角形的意外结局, 而是构成这三角形的最终目的, 三角的破裂恰恰是他功能的完成。

参考文献

[1]邓伟志, 家庭社会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2]费孝通, 江村经济 (中国农民的生活) ,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4。

[3]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费孝通:《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2期。

[5]蒙晨, 中西方家庭比较,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1。

[6]唐灿, 中国城乡社会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 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

[7]徐安琪, 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研究——以上海为例的实证分析, 江苏社会科学, 2001年02期。

[8]王跃生, 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比较, 社会, 第26卷。

西安教授家庭投资与保险计划 篇3

焦先生,今年36周岁,数学博士,西安某大学的教授,年收入近10万元。焦太太,与焦先生同岁,同所大学的教师,年收入5万多元。两人育有一子,今年9岁,聪明伶俐,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是夫妻俩最大的心愿。

目前焦先生夫妻两人收入较为稳定,工作都处于成长期,在学校比较受到领导的重视和提拔,尤其是年轻的博士焦先生,目前已经获得教授的职称,前途一片大好,焦先生本人对现在的职位及未来职业发展也做好了相应的规划,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收入每年也都有所提高。

焦先生夫妻俩追求自身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很注重家庭财务的打理。经过两人的共同努力,五年前购买了一套100平方米住房,并且一次性付款41万元。两人虽然都有父母要赡养,但夫妻俩都有兄弟姐妹,大家共同负担老人的赡养费,双方父母都住在各自的兄长家,焦先生夫妇只需每年承担大约10000元的赡养费。“我们都比较追求生活品质,但是也不会刻意追求奢侈品,每个月物业费、生活费、服装费、通讯费和其它杂费等支出大概是4000元左右;孩子是我们的宝,为他花钱从来不吝啬,现在儿子小学四年级,平时有3个课外辅导班,每月费用500元,这些就是我们小家庭的日常开销了。”焦太太如是说,幸福的三口之家已经经营得有声有色,焦太太脸上总是充满着甜蜜的笑容。

幸福家庭要靠巧理财

焦先生说“虽然我们夫妻俩收入都不低,在西安这个城市已经是中等水平,但是给家人更好的环境是我努力的目标和动力,现代家庭夫妻工资收入是家庭消费的主要来源,但更多地要进行家庭理财,才能保证家庭财富的增值!”

作为大学教授的焦先生对家庭理财很重视,认为幸福家庭需要靠巧理财来不断提升幸福指数,对此焦太太也全力支持。两人选择的家庭理财方式也比较广泛,由于焦先生是数学博士,经常利用所学去分析股市、基金等,并坚信可以通过专业的计算得到好的收益,先后投入股市和基金市场8万余元,从2008年起每月进行基金定投1600元。但由于三年来金融市场不甚稳定,焦先生投资的股票和基金收益情况都不尽理想,有些股票和基金还处以亏损状态。但是焦先生仍然比较喜欢自己操作资金,虽然目前收益仍不理想,但不愿全部放弃自己操作的乐趣。

幸福家庭的幸福希望

焦先生夫妇都在大学工作,福利待遇很不错,每月都有较高标准的社会保障。但夫妻俩有一个共识,就是要让自身的保障充足一些,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状况。于是,2007年焦先生夫妇购买了太平洋人寿险保险公司的重大疾病保险和人身意外保险。每人享受大病保障金为8万元,意外保障金10万元,10年的缴费期,每年需要缴费5180元。夫妻两人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谈起对未来的打算,除了事业上的努力,两人都希望闲下来可以到各地多走走,旅游、度假都是很重要的规划,带着孩子可以多增长见识,还希望两人退休以后能够保持现有的生活品质。“当然我们最主要的规划还是在孩子身上,儿子从小就聪颖过人,学习能力非常强,爱好也比较广泛,我们俩都是比较开明的人,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发展,但是接受高等教育是一定的,我们要为他做好充足的准备,无论将来孩子想出国或者不断进修,我们都是他强有力的后盾。”

谈起孩子,焦太太有很多的打算。现在焦太太准备暂停基金定投,拿出一部分家庭收入集中进行一次投资,希望能够设计一套理财计划,既能保证收益,又能提供儿子将来深造的教育金,同时也能补充退休养老资金。

家庭资产配置分析与具体投资建议

胡亮

家庭资产状况分析

焦先生家庭处在家庭的成长期,从目前家庭收入和资产状况看,两人收入稳定,也没有负债,收入来源几乎全部来自于工资薪金所得,而支出方面大多为固定支出。从年度结余的角度看,除去固定开支,还约有6万元的结余,收支比例尚在合理范围之内。

观察焦先生家庭收支和资产负债情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家庭固定收益投资比重偏低:从分析中发现,焦先生家庭没有进行固定收益的投资和理财。导致投资资金大多集中股票、基金等风险投资产品上。

家庭流动资金偏低:焦先生家庭由于没有良好的储蓄习惯,导致流动性资金过低,紧急预备金不够充分,需要通过调整,提高资产累积比例。

子女教育规划不足:通过分析发现,目前焦先生的儿子马上就要接受初中、高中教育,教育费用支出是一项较大数额的支出,需要提前进行准备和规划。

理财问题分析

子女教育计划就目前情况而言,焦先生夫妇对儿子的未来教育有了较清晰的设想和规划,但是在理财规划上还不尽全面。目前儿子9岁,小学四年级,再过2年就要上初中,之后是高中和大学,或许还计划出国进修。其实在未来的12至15年的时间内,子女教育的支出将占家庭总支出的大部分。按照焦先生家庭现在的年度结余,每年结余约为6万元,对于未来的子女教育,在初期可能游刃有余,而在儿子高中毕业后将显得捉襟见肘。此外,焦先生夫妇追求较高品质的生活质量,故只能在其他投资渠道获得结余资金。

退休计划焦先生夫妇离退休还有20至25年时间,而退休后需要保持现有生活品质,退休规划迫在眉睫。近几年在子女教育压力不太大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对退休后的养老金和年金进行规划和安排。

旅游计划了解发现,焦先生夫妇希望闲下来可以到各地多走走,而从目前家庭年度结余状况来看,在合理规划子女教育和退休规划后,旅游的费用可能只能限制在国内游玩。而开源和节流,加上合理的投资配置,相信能让焦先生家庭能有更宽裕的闲置资金进行旅游安排。

具体投资建议

开源节流为首根据焦先生家庭的未来规划,主要还是集中在子女教育规划和退休规划。从目前家庭整体收入状况来看,要实现目标并不困难。而想要更快更好地实现目标,则首要任务便是开源和节流。先来说说开源,目前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几乎都来自于工资薪金所得。虽然稳定,但略显单一。由于前期投入在股票基金中尚有部分资金,建议焦先生进行合理资产配置,增加投资性资产的收益率,从而有效地为家庭带来“开源”收益。

此外,谈谈节流,焦先生家庭目前属于奋斗期,而接近于成熟稳定期,未来的大额支出是目前最大的挑战。从家庭收支状况可以发现,基本生活开销占整体收入的近30%,比例相对过高。因此,建议焦先生夫妇能有效对每月支出进行节流,统计每月家庭消费状况,计划下月的家庭支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做到有效节流。另一方面,这样也能大大提高家庭的整体储蓄率。

投资配置为辅通过整体家庭资产负债情况来看,目前整体家庭投资属于较高风险的投资,全部的可投资资产都放在股票基金配置上。由于未来资金规划并不充裕,我们建议焦先生能够增加应急准备金的配置和稳定收益投资的配置。一方面,将股票基金资产转移一部分到银行理财产品上,包括短期、中期、长期的配置,以保证整体资产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对每月的收支开源节流,增加储蓄的配置,可配置短期的七天通知存款、货币基金、银行日日理财产品等,在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收益率的同时,也防患于未然,预留一部分资金以备不时之需。此外,基金配置上建议分类投资,包括指数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等。而焦先生对股票研究有浓厚的兴趣爱好,我们建议可投入少部分资金在资本市场,以试身手。

保险建议

孙燕

焦先生夫妇已经购买重大疾病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建议分别提高保额到20万元和30万元左右。焦先生夫妇既想为孩子储备教育费用,又为自己的养老做好准备,可以投资一定的分红保险。在此,我们推荐太平洋寿险最新推出的一款分红保险产品——“鸿鑫人生理财计划”。建议焦先生购买10份,交费期10年。保障利益简要说明:

购买这款分红保险等于即刻开通“保底收益”、“增长收益”、“本金保证”、“身价保障”、“重疾关爱”、“保费豁免”6大“账户”:

保底收益保单生效后,将立即领取保险公司送达的祝福金900元,并且每年保单生效对应日均可领取现金900元,直至终身。此保险产品每年的祝福金可以由投保人指定一个特别的日子领取。

增长收益保单持有人每年将坐享公司的经营成果,参与每年现金红利分配,红利如果不领取,以年复利方式累积生息。除此之外,中国太保还会在经营情况好的情况下,派发特别红利回馈投保了相关产品的客户,收益更多。

本金保证在焦先生70周岁时,还可领取到一笔相当于已交主险保费总额的祝寿金93500元,既保证了资金安全,又可用于养老生活支出,提高晚年生活的品质。

身价保障保单生效后,焦先生即刻享有终身的身价保障,在保障资金收益安全之外,还可防范身故风险。

1、若被保险人70岁前身故,公司给付身故保险金最高可达到124000元。

2、若被保险人70岁后身故,公司给付身故保险金最高可达到30430元。

重疾关爱若患约定的重大疾病且符合理赔条件,将每年获得一笔金额等同于900元祝福金的重大疾病关爱金,增强生活保障,补充护理费用,彰显贴心关怀,关爱金如不领取,还可留存于公司累积生息。

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 篇4

中共乔善乡委员会乔善乡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的实施办法

各村(居)民委、乡直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人口计生委等14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人口发„2007‟104号)精神,乡党委、乡人民政府根据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行业特点和涉农项目,进一步制定了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不断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新机制,以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切实稳定我县低生育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充分认识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的重要意义

农村人口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因素。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体现各项惠农政策对计划生育群众的公正公平,是进一步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转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方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各乡直相关部门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正确认识在惠农政策上体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利益导向作用,促进群众转变婚育观念,增强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主动性,进一步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健康发展。

二、明确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要求,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目标。由政府统揽,各相关部门履职,制定和落实针对农村计生家庭的奖励、优待、减免、帮扶、保障、救助政策与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教育和养老等方面的困难,探索建立全面的、长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激励机制,以此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向依法管理、利益导向转变;增强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约束力,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口

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更有利的人口环境。

三、建立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惠民政策体系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为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应当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困难家庭理应得到重点扶助。各级各部门应当整合资源,在制定或执行相关惠民政策时,主动与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会商,逐步探索建立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惠民政策体系。凡是惠民政策,计划生育家庭要优先享受,各项惠民政策按人均或按户落实资金时,对计划生育家庭要在平均基础上提高一定的补助标准。相关单位职责如下:

乡扶贫办:在农村危房改造中,将计划生育贫困家庭优先纳入农村危房改造对象。

乡民政办:把农村中的独生子女贫困户特别是子女夭折、病残后又无生育能力的家庭优先纳入困难救济、慈善助学、安身工程建房,优先解决他们的生活、入学和住房困难,在安身工程建房工作中对计生户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在发展社会福利、农村社区服务事业中,优先照顾和扶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年满60 岁后,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可享受农村五保待遇;及时将符合享受农村低保、农村医疗救助的“三结合”户纳入低保和医疗救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和治病困难。

乡卫生院: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独生子女凭《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在区属卫生医疗单位减免门诊挂号费。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对农村未满16周岁的独生子女因病住院治疗的,凭《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在定点医疗机构补偿比例的基础上提高5%进行补偿。

乡林业站:在造林工作和发展经济林工作中,优先向农村计划生育户提供林业科技服务,优先安排林木采伐计划和植树造林、林下地综合利用、科技示范等林业工程项目。乡妇联:要在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巾帼扶贫” 活动时,优先照顾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在春蕾计划、大龄女童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方面优先安排农村计划生育家庭。

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对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村居民在户籍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施行计划生育手术免费;把应当享受惠农政策的计划生育群众,及时提供给各相关部门,并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四、确保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落实的工作举措各村民委、乡直有关单位要对照各自的工作职责认真落实好体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各项惠民政策。对于今后安排的涉农惠农项目,有关部门要全力配合,逐年制定实施细则,认真落实好优惠政策。要把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列入对各部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考核内容,每半年和年终考核1次,考核结果作为年终工作考评、兑现奖惩的重要依据。对没有完成工作任务、落实优惠政策不力的相关部门及其责任人。

中共乔善乡委员会

乔善乡人民政府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思考 篇5

一是将农村只收养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纳入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范围

目前纳入奖励扶助对象范围的是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所以在调查核实阶段特别注重调查申报纳入奖扶对象的子女是否亲生子女。只要不是亲生子女,无论是合法收养还是非法收养的一律不纳入奖扶范围,引起了收养子女家庭的不满。普遍认为反正他们只有一个孩子,为什么亲生的给奖励,收养的就不奖励,并有人多次到县人口计生局和负责审核的工作人员理论;有的老人怕收养的子女找借口不孝顺或不负担养老义务,从收养的孩子懂事之日起就避而不谈其是收养的,一直说是自己亲生的。通过审核人员耐心细致负责任的调查,将收养的秘密揭开后,反而引起了部分家庭的不和,虽然是极少数,但也给农村的社会和谐造成了一定影响,特别是对收养子女的农村老人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收养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子女与父母的近亲属关系的规定。养父母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

收养法第三条规定,收养不得违背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

一些地方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也规定,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规定,有子女而收养的,按照子女数比照政策外生育子女的标准征收征收社会抚养费。

《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由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作出书面征收决定;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作出书面征收决定。

按照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笔者认为,既然收养法规定了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一些地方的计划生育条例又规定了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规定,有子女而收养的,按照子女数比照政策外生育子女的标准征收征收社会抚养费,且社会抚养费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征收。当养父母年老时,就应象其他自己生育子女的计划生育户一样,享受到国家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更何况,奖励扶助金是由政府出资、财政保障,不是计划生育一家的事,将收养子女的农村老人纳入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范围,合乎民心、顺应民意,有利于农村的和谐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然,何时纳入、怎样纳入、需要办什么手续,是需要进一步考虑和细化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和自己生育子女的一视同仁。只要户口本上显示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就直接和其他人一样按程序纳入奖励扶助对象范围。

二是符合条件但提前生育或未办理二胎生育证而生育两个女孩的家庭应在一定条件下纳入奖扶范围

按照目前实行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纳入奖扶对象的必须是实行计划生育户。我国的一些地方性计划生育条例在不同阶段对农村规定了具体的照顾生育二胎条件,如山区只有一个子女,平原丘陵第一个子女系女孩,农村中男到女家落户,双方或一方是少数民族等。为完成人口控制目标,又规定了具体的生育间隔。但在实践运行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有一部分符合照顾生育条件的农民却违反生育间隔规定提前生育了第二个子女,或未办理二胎生育证生育了第二胎。其实他们本来有可能是实行计划生育户的。这当然主要是他们自己的责任,但也不排除有我们工作不到位,宣传、办证不及时,极少数人为乱收费达不到目的故意不给符合条件的人办证,让内生变外生的因素。现在有的省市在修改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时取消了生育间隔,甚至还有人提出要对符合条件的生育二胎夫妇实行免费登记制度,这就给在一定条件下将符合条件但因种种原因本可以内生却外生的人群纳入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创造了机遇。应在适当时机将这部分人纳入奖扶对象范围。条件是必须按当时规定足额缴纳了社会抚养费,领取了结论证。提前生育的还应按提前生育的年数相应推迟享受奖励扶助的时间,第二个子女必须是女孩。

三是条件成熟时将第二个子女是男孩的实行计划生育家庭也纳入奖励扶助制度范围。做到男孩女孩都一样,只要实行了计划生育,在你年老的时候,国家就有可能奖励你。

计划生育幸福家庭事迹材料2 篇6

在XXXX,人们经常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她穿梭于各个家属区的楼群中,奔波于东家西家的琐事里,为了自己心爱的事业,为了一方居民的切身利益,为了实现当初到社区来时的承诺,也为了真正地践行“三个代表”,她已经在这片热土上奔忙了6年。她就是——XXXX。

XXXX,XXXX年出生,今年XX岁,XX族,党员,最高学历是大学本科。曾经在XXXX工作,2005年至今在XXXX工作,现任XXXX.这么多年先后在不同岗位工作,学到了很多知识,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精神,养成了坚强的性格,这种性格使她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克服困难、积极进取。能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和亲人朋友融洽相处,能做到理解和原谅,因为有着对生活积极的态度和向上的人生观,为此她对生活充满信心。

她对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她认为人既是独立个体的单一,也是密切相关、血肉相连的群体,是永远离不开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的“家和万事兴”,只要家庭和睦了,邻里关系团结了,生活才会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尤其在创建“文明和谐”示范户的活动中,她做出了模范带头作用。

她在努力搞好家庭内部关系和邻里关系的基础上,更是不断加强各项法律、法规和安全防范措施的学习,并将学来的知识技能向邻

居们传授,和左邻右舍一起维护周边环境的稳定和谐,尤其在创建“和谐文明家庭”示范户的活动中,积极倡导无家庭暴力,无吸、贩、种毒,无违法犯罪、无不良嗜好,努力做到防盗、防抢劫、防隐患、防诈骗“四防”。家庭成员在她的感染下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较强的懂法、守法意识,夫妻相敬相爱,遵纪守法,平等互助,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上互相照顾,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一家老小更是其乐融融。

让自己的人生为别人开一朵花,为别人灿烂一片心田,增加一缕温馨,添一份生活下去的理由,就是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她们夫妇非常关心、照顾双双父母的生活,上则“尽忠报国”,下则爱人以德,父母唯其之忧,传承孝道文化,力尽赡养父母义务。一家老小过的是其乐融融。

家庭计划、人口变动和经济增长 篇7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独生子女政策) 进行评估。我们证明了中国的人口政策可以让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增加而不是养育更多的子女, 这一政策使得中国的经济由低水平均衡转向了高水平的均衡。

人口经济学起源于汤姆斯.马尔萨斯, 他发展了一个动态的增长模型用于解释每个国家最后都收敛于一个稳定的平均资本收入。而中国的历史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一点:在过去的几千年中, 中国社会财富存在一个繁荣和衰退的交替, 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学因素就是这种类似于商业周期的兴衰过程也体现在人口的数量上面 (曹康, 中国历史中的人口和土地:经济分析) 。根据马尔萨斯的理论, 当收入超过均衡水平时, 通常伴随着死亡率降低和生育率提高, 当收入低于均衡水平时, 通常伴随着死亡率提高和生育率降低。虽然马尔萨斯的理论可以解释农业社会中的人口变化, 但是不能很好的解释在转型社会中人口的变化。在过去的150年间, 西欧和美国的许多国家都经济了生育率降低而收入增加的这个过程。

同时, 从马尔萨斯的理论中分离出来的新古典模型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在经济增长和人口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这是通过调整投资在劳动力资本上面的资源而导致了经济收敛到均衡的状态。当人均资本收入超过均衡的状态时, 在劳动力资本上面的投资将会减少, 反之亦然。通过这种方法, 新古典经济学很好的解释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现象。但是, 对于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关于动态的人口变化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非常的重要, 因此对于中国这样实行了人口政策的国家而言, 这方面的研究对以后中国的人口政策和经济政策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

在考虑了以上的因素以后, 本文将会把马尔萨斯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模型综合起来, 同时从生育率与人力资本方面来考虑经济增长, 假设内生的生育率和随着数量增加而投入减少的劳动力资本。本文主要的假设在于当人力资本的数量很少时, 人力资本的收益率低于婴儿的出生率, 而当人力资本丰富时, 人力资本的收益率高于婴儿的出生率。这将会导致两个均衡的结果。

在第二部分, 我们将会创建一个模型, 这个模型将会解释在生育约束存在的情况下, 最优的人力资本将会跳到一个相反的方向。而这个动态的过程将会导致经济发展从一个低水平的均衡转向收敛于一个高水平的均衡。

二、模型及基本定理

为了保证文章的完整性, 笔者重组了贝克的论文中所提到模型 (参见Gary S.Becker, Kevin M.Murphy and Robert Tamura) 。在这个部分中主要说明了关于人力资本和个人效用函数的一些假设, 从此可以得出两个稳定状态的一些定理。在第一个状态人力资本几乎为零而生育率非常高, 而在另一个状态人力资本非常高而生育率很低。

本文的第一个假设是关于效用函数, 我们假设每个人存活两期, 幼年时期和成年时期。我们同样假设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非常宠爱, 家长的效用函数依赖于他们自己的消费及每一个孩子的效用情况。

一个在第i期的成年人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

在这里ci是他自己的消费情况而v (ci) 是由这个消费所带来的效用, ni是孩子的数量, a (ni) 衡量家长对每个孩子的宠爱程度, Ui+1是每个孩子的效用函数。同样我们强调a (ni) 满足以下的形式:

从这个等式我们可以看出, 当一个家庭中子女的数量增加时, 对每个孩子的宠爱程度将会减少。采用归纳替代以后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动态的效用函数:

我们同样假设:

我们假设当用更多的资源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而不是消费时, 人力资本的产出将会增加。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模型中, 当劳动力资本数量增加的时候投资在劳动力资本上的收益率会降低。但是对于人力资本而言相同的结论却不成立。一方面是因为人力资本和劳动力资本的不同在于它是作用于具体的个人。当目前的人力资本的积累非常巨大时, 投资在人力资本说带来的边际收益率会倾向于提高而不是降低;另一方面, 人力资本也属于一种知识, 因此它可以被复制, 所以投资于人力资本的话会带来正的外部性。基于以上的理由,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那就是人力资本的收益率会随着人力资本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我们的模型中, 我们假设人力资本的收益率会随着人力资本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当人力资本数量很少的时候, 人力资本的收益率低下, 而随着积累的增加人力资本的收益率将会增加直到无法吸收更多的知识的时候, 人力资本的收益率才会降低。

在图1当中, 在t时刻 (t (Ht) ) 平均每个工人的人力资本会随着横轴变化, 在t+1时刻的人力资本会随着纵轴变化, 而劳动力资本忽略不计。投资在人力资本上的收益率R (H) 提高了H。当H是在原点的时候, 所有值都非常的低。而用于未来消费折旧的a (n) -1在原点却非常的高, 这是因为它与生育数量n存在负的相关性, 所以当H很低的时候, a (n) -1会非常的高, 这是因为在这个时候花费在生育子女和教育上面的开销非常低。因此当H=0的时候, 用于未来消费的折旧率将会超过投资的收益率。

这个不等式是当H=0的时候能够达到均衡状态的一个充要条件, 因为当投资收益率比消费折旧率低的时候, 理性的个人会更倾向于消费而不是投资。更重要的是, 这个均衡状态是一个局部稳定, 当H等于一个非常小的正数是, 这个不等式也是成立的, 而只要不等式 (5) 成立的话, 根据图1, 这个经济体就会收敛于U点。

但是当投资于人力资本的资源达到一定的数量时, 投资于人力资本的收益率也会提高, 同时生育人数n会降低, 这是因为生育的成本将会增加, Rh增加, H增加, 而a (n*) -1会减少。因此当H非常大时, 为了达到均衡状态以下的等式必须成立

(6)

在这里n*表示均衡状态时的生育率。

接下来我们将会用模型来说明均衡的类型和以上讨论内容的动态过程。为了能够和生育率, 人力资本很好的联系在一起, 我们会忽略劳动力资本并且假设在消费, 人力资本和生育率部分的产出单一。

我们同样假设每个人都存活两期, 即是幼年期和成年期, 成年人工作T小时并且在他幼年的时候会花费所有的时间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一个成年人将会在成年期的开始选择生育n个孩子, 而养育孩子将会带来时间和资源的消费, v表示成年人养育每个孩子所花费的时间, f表示投资在每个孩子上面的资源。每一个后代都会有Ho的人力资本的禀赋。而人力资本的产出由他们父辈的人力资本所决定, 当他们的父辈具有先进的知识的时候, 这样的优势将会被子女所继承。其次, 人力资本的产出率还取决于花在教育上面的时间, 当父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教育子女的时候, 子女将会从父母那里继承更多的知识, 从而子女所拥有的人力资本会更多。假设这是一个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然后把Ho和Ht代进去, 我们可以得到:

系数A用于衡量投资的产出率, 表示了H0到Ht之间的转换率。

而消费函数也同样是一个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8)

这里c表示平均每资本成人的消费量, D表示消费部门的产出率, lt表示花费在消费品产出上的时间, d表示Ho和Ht在消费部门的转换率。由于生产函数是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形式, 所以时间和人力资本是与生产消费商品联系在一起的, 同时这个函数还满足规模报酬不变。

最后, 时间约束为:

父母在 (7) (8) (9) 的约束下实现动态的效用最大化:

我们采用贝尔曼方程进行求解, 用v (Ht) 表示方程的值, 最优结果可以表示为:

在t和t+1时期平均每资本消费的套利约束是:

在这里rht是投资在人力资本上的收益率, 当投资是正数的时候成立。这个收益率可以表示为:

在贝尔曼方程中通过对Vt进行nt的求导我们可以得到使得效用最大化的一阶约束条件为:

当H=0时, 方程 (12) 变成严格不等式:

在这里nu表示低水平均衡时的生育率。当父母选择高的生育率的时候这个不等式成立。当H=h=0时, 我们可以简化等式 (14) 为:

等式的左边是在均衡时刻从子女那里所得到的经济上的收益率, 分子上面 (T-vnu) Ho是从养育子女所得到的潜在收益, 减去养育子女的花费, 除以父母用于生育子女上面所损失的消费, 所以这个比例表明了从生育子女那里所获得的收益。当用于生育子女的时间 (r) 和资源 (f) 相对比较小的时候, 从生育子女那里获得的收益就会比较高。因此, 当生育子女的花费比较低的时候, 父母会更愿意多生孩子。而一个比较高的生育率将会导致父母投资在子女上面的人力资本就会比较低。当H=0的时候, 将会达到均衡的状态。

定理一:当H等于某些正数的时候这个均衡也成立。这种均衡成立的条件是Ht+1

证明:人力资本数量上面的提高将会提高平均没资本的收入, 这是因为它会对生育率产生一个正的收入效应和一个负的替代效应。从等式2.16可以推出, 当人力资本提高H,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个等式:

且满足

在这里收入效应表现为 而收入效应表现在分母上面, 增加的人力资本将会提高生育子女的费用。在一个人力资本非常少的经济体中, 如果f将主要用于养育子女的话收入效应将会更加的显著。

但是当经济体已经存在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本时, 在人力资本和生育之间这种正的相关性并不成立。因为投入在生育孩子上面的收益率将会提高到与未来消费折旧同样的高的程度, 这会导致父母会在子女上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本。而这个数量的投入并不能维持人力资本的数量, 所以经济体会向低水平的均衡收敛。

当人力资本的投入增加从而达到一定的数值时, 这时候已经投资的数量会超过最初的数值H, 用于生育子女的花费f将会与时间成本 (v+h) H没有多少相关性, 经济体将会收敛于一个具有一定的生育率 (n*) , 稳定的教育时间 (h*) 和稳定的关于H和c (g*) 的增长率的增长的均衡路径 (Tamura[1989]证明了这条路径的稳定性) 。

稳态时n*和h*的值可以从一阶条件得出:

在这里 是随着均衡路径而变化:

用 (19) 比上 (18) , 然后再代入 , 我们可以得到:

而均衡状态的生育率可以通过代入等式 (12) 和 (13) 得到:

当等式 (21) 右边的数值大于1时, 均衡状态时的增长速度是存在的。等式 (21) 和 (23) 说明了投资 (A) 的增加提高了均衡时刻的增长率和生育率。同时通过比较等式 (16) 和 (13) 中nu的数值, 我们还可以发现每资本的收入水平和生育率是有很大相关性。

三、生育约束时最优的增长率

假设1:我们假设nu>θ≥n*, 在这里nu、n*表示在低水平均衡和高水平均衡时的最优生育率。

假设2:我们假设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 经济体处于一个高生育率和低人力资本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假设3:θε

这个假设隐含的内容是说明在眼里的生育政策下, 投资于人力资本的收益率A (T-vθ) 比未来消费的折现率α_1θε要高, 人们更愿意选择投资于人力资本的生产。

在这些假设条件下, 假设从时间t开始, 政府部门执行一个严格的生育政策, 把生育率规定为θ, 这是对每个人效用最大化的方程变为:

且nt≤θ

定理2:在假设1和假设2的条件下, 当生育政策执行以后, 最

优的人力资本水平将会从0跳到一个正值。

证明:很显然, 从之前的假设中我们可以得出在生育约束的情况下, 应该大于0。

定理3:存在生育约束时, 最优的生育与无关。

根据定理2, 我们可以得出:

这里有两种可能性存在。第一种情况是 是在没有生育约束的情况下一个关键的点或者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而生育政策的实施将会给人力资本的累积带来一个正的外部冲击, 但是, 这个外部冲击并不一定能够离开低水平的均衡路径。从 (7) 可以知道, 当人力资本很低的时候, A的产出同样很低, 投资在人力资本上的资源并不能够使人力资本保持在当时的水平, 因此经济体将会向低水平收敛直到H=0。如果政府希望能够摆脱低水平的均衡路径, 一个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并不有效, 尽管人力资本能够暂时的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会回到原先的水平 (见图3) 。根据定理3我们可以知道, 只有一个严厉的生育政策才能够提高最优的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这样的政策可以使得经济经过关键点从低水平路径跳到高水平路径从而收敛于一个高水平的均衡。

这个模型隐含的结论就是, 当存在两个生育约束政策时, 一个短期的严厉的政策要比一个长期的宽松的政策更为有效。因为一个严厉的政策可以使得人力资本跳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尤其在现代的坏境中, 知识的传播更快捷, 同时对于人力资本需求的成本也在降低。尽管宽松的生育政策持续的时间很长, 它并不能使人力资本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从而无法跳出低水平均衡的路径。

四、总结

在本文的模型中, 我们发现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从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跳跃的过程。而这个结论和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也十分的吻合。在这个模型中, 我们还比较了一个宽松的人口政策和一个严格的人口政策的区别, 结果发现一个短期的严厉的人口政策对于经济的发展更为有效。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的对象, 从这个模型中我们发现人们在有生育政策的约束下如何选择自己的生育率, 特别是在一个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时期。

参考文献

[1]李竞能吴国存:当代西方人口经济[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2

[2] (日) 大渊宽森冈仁:人口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计划生育与家庭 篇8

关键词: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体系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118-04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三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更提出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把我国的农村工作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在新近召开的十七大上,党中央又为我国农村建设规划了新的目标,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建立和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推动开展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试点,促进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政府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国现有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及改革趋势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形势最严峻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入城镇.农村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2000年,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为10.92%,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到2020年,农村老龄化水平将提前突破20%。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由于子女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目前。我国农村的养老模式主要是家庭养老、集体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模式,并且这三种模式是彼此分离的。家庭养老主要是指老年人有其家庭或家庭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支持或依靠自己早年的积蓄和继续劳动的收入来维持生计;集体养老主要是针对“五保户”的政策,它的适用群体是特定的。解决问题的程度有限。社会养老在我国还只是初级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从1991年开始在全国正式试点的,由民政部负责组织实施。1992年民政部制定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1995年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民政部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意见》,但是到1998年.上半年。在全国总动员、80%以上的县参加保险的情况下,农村参保人数只占应参保人数的12%。到1998年底,该方案被迫暂停实施。

面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7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即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各地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中央《决定》明确提出,“农村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中央一系列重要决定精神,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2007年11月,国家人口计生委等14个部门在《关于全面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调动政府、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多方筹集资金,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要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着手,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创新养老模式,逐步解除农民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之忧。

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传统的大家族式的家庭在规模和结构上都发生了变化。规模上。家庭人口减少,家庭承担风险的能力削弱,赡养老人的能力降低;在结构上,家庭趋向小型化和核心化。我国农村的家庭经济结构逐渐转变为“4-2-1”甚至“8-4-2-1”的模式。使得年轻人的抚养比增大,养老负担沉重;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涌入城市、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出现许多“空巢”家庭,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日渐疏远。亲情观念变的淡薄,传统的家庭所能带来的生活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也难以维持。总之,计划生育家庭与非计划生育家庭,尤其是多孩的农村家庭相比。在养老保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1、经济收入低,养老水平低

也许“少生快富,小康之路”的标语在农村随处可见,但是事实上这只是一个理想。在抚养孩子阶段,计生家庭的确承担较少教育投资、抚养费以及较少的时间,父母可以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其他经济活动。但是在孩子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阶段,情况便恰恰相反。实践证明,计划生育家庭的“困难户”要远远多于多孩家庭,而“小康户”远远少于多孩家庭。随着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孩子的教育成本下降,直接导致农村孩子抚养成本的大大降低,而在许多以土地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村地区,家庭土地(山林、草场等)的多少往往取决于家庭人口数的多少,可见计划生育家庭是不占优势的。此外,多孩家庭有更多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挣得甚至比种地更多的经济收入。所以说计划生育家庭的经济收入低,养老保障水平不够。

2、养老保险发展不平衡,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比例低

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是由国家提出原则要求。各级政府部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主要由地方政府来落实。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各地农村的具体情况也各不相同。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和实施的力度也不尽相同,出现了各地保险力度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在农村,除了带有普惠色彩的农村合作医疗和专门针对计划生育家庭的计划生育养老储蓄是由卫生部门组织实施,得到大力推广之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民退休金制度只在极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得到推广。保障对象少且保障水平低。独生子女户由于经济收入少。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比两孩或者多孩家庭更少,因此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计划生育家庭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多孩家庭。

3、父母得到子女的赡养费较少,精神慰藉低

由于孩子的求学、就业、结婚和迁移流动导致许多计划生育家庭的空巢化,独生子女不能在自己的身边照顾自己的父母。孩子在外求学、就业、结婚、买房等压力还需要父母在经济上的支持,因此给父母的生活费用很少。此外受到“女孩不养老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等传统观念影响,大多数的计划生育家庭还是以自我养老为主。如今的养老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供养、支持,在基本物质条件普遍能够得到保障的,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在养老

保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家庭的空巢化导致老年夫妻的孤独与寂寞。还增添了对离家孩子的思念和担忧,生活中只能彼此照料,看到自己周围的多子女家庭;的温馨氛围,她们会更加感到空虚无助。

4、对未来养老的担心程度高

计划生育家庭对未来养老担忧主要体现在担心将来生活的经济来源,未来生活无人照顾,未来生病无钱看病,担心将来没人说话解闷。担心将来子女不孝顺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计划生育家庭的担忧的问题需要通过个人、家庭、社会来共同解决。

三、影响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问题的因素分析

1、经济因素

虽然国家已经给与农村多方面的财政支持,但是相对于城镇的基本养老保险金还是很少的,农村人口基数大,使得农民人均享经济发展成果较少。由于资金短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还存在覆盖范围过窄、保障水平过低的问题。而且,针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扶贫奖励政策也只是在计划生育夫妇年满60周岁以后,按人均不低于600元的标准发放奖励扶助金,直到其亡故。但是,随着物价水平的飞涨,年均600元的扶助金根本无法满足老人的一般生活需求,在老人生病或者发生什么意外的时候,更是捉襟见肘。中国计生协会会长姜春云说,有的超生农民这样算了笔经济账,计划生育奖励到60岁才有,而生孩子不但马上拿到拆迁补偿,孩子长到16岁就可以打工挣钱,很划算;也有超生户计算,减免的教育费可作为缴纳违法生育孩子的社会抚养费,减免的农业税可作为孩子的生活费,等于没有增加负担就多养了个孩子。而对比超生孩子的收益,现行的计划生育优待政策由于补贴标准和兑现率低,激励作用在下降。

2、政治因素

自20世纪70年代初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生育水平逐渐下降,由原来的每对夫妇平均五六个孩子下降到现在平均两个或者两个一下子女,大大削弱了农村“养老防老”的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大大减缓了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的使得中国农村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体制受到冲击,甚至丧失其功能。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农村不断出现的“4-2-1”养老模式会带给未来的独生子女巨大的压力。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成功解决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解决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尤其是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保障问题。只有妥善解决好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保障问题。才能免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大大促进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稳定生育水平。

3、人口因素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截止到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34亿,占总人口的lO.2%;65岁以上人口达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其中农村老年人口达5938万,占老龄人口的67.4%。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及其他因素,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高于城市。1990年老龄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8.7%,2000年上升到10.8%,预计到2020年将到达16%,2050年这一指标将达到21.2%。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情况下,我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保障建设和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老人,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的未来与发展。

4、文化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传统社会中,家族是维系国家与家庭的纽带,它制约着传统小家庭的行为,为传统农村家庭养老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而现代社会中,礼治走向法制,个人民主、独立的意识增强,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族逐渐被家庭所取代,传统社会中老年人的权利和地位逐渐降低,家庭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中青年一代的身上,使得农村家庭中一些不尊重、不照顾,甚至虐老、弃老的现象出现。传统社会提倡的“孝”文化,逐渐从人们的脑海中淡出,使得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缺乏“孝”的观念。另一方面,自古以来中国农民生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下,他们看中的是眼前的现实利益,他们愿意花钱购买地产赚钱以备养老,也不愿交养老保险费;农村年轻人认为养老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几十年后还不知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因而对参保不感兴趣。养老保险资金来源得不到保证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体系的对策

1、选择适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农村养老保障的基本框架

尽管现行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多种多样,但并不意味着随意选择一种模式就能行得通。而应当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和保障情况,科学选择保障模式。在目前的情况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基本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对于经济发达地区,选择参与性养老保障模式为主,辅之以统一性养老保障模式。因为这些地区的财政收入、集体经济和个人收入水平都很高,而且土地日趋减少,有条件并且有必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模式。二是对于中等发达地区,选择补充性养老保障模式为主,辅之以救助性养老保障模式。这类地区主要是纯粹农村中的经济较发达地区,它们的经济条件与城乡结合部地区相比,又具有一定差距,而与不发达地区相比又具有一定优势。三是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选择救助性养老保障模式为主,在个别地区实行补充性养老保障模式。这类地区主要是纯粹农村中的经济落后地区,无论是财政收入还是集体经济和个人收入的水平都很低,基本无力全部落实法律规定的各项奖励。四是对于贫困边远地区,主要是纯粹农村中的经济落后地区,这类地区发展主要依靠国家扶贫项目扶持,集体经济为零,个人生活十分贫困,根本不能落实法律规定的优惠奖励,因此,这类地区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应当纳入国家奖励性养老保障模式,对那些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应先列入奖励性养老保障范围内,由国家一次性办理养老保险金投入,辅之以地方民政救济性养老保障形式。

2.提高福利水平,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体系

改革传统养老模式,在农村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集体和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基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孝文化”,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模式目前仍然占主要地位。但是由于人口老化,计划生育家庭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家庭的赡养能力大大降低,因此需要有其他的养老模式来加以补充。具体措施是大力宣传集体养老和社会养老,改变传统思想认为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就是不孝的观念。积极提高养老院、敬老院的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老人入住。另一方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出生率的下降,一些原来修建的幼儿园或托儿所渐渐闲置,我们可以将它们改建成托老所,这样既可以减少建筑用地,也可以在不增加财政支出的前提下增加养老场所。组织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并且计划生育家庭的老人享有优先入住权。

3、引入竞争机制,建设配套的补充制度

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由政府出面与保险公司达成协议,在国家法规和金融政策许可的范围内,通过竞争投标的方式,按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低原则优选商业保险公司对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资金进行管理,达到资金的保值增值最大化。保险公司应该针对计划生育家庭制定区别于一般商业保险的政策,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尽可能地让利于计划生育家庭。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运作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金的商业保险公司予以倾斜,给予免税或合理的补偿。

4、通过政策、制度的全方位创新,从制度上保障

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行了几十年,但相关政策一直没有太大变化,各地区的奖励激励政策也各不相同,这大大挫伤了计划生育家庭的积极性,实行全国统一的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势在必行。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差异很大,所以无论是整体落实还是具体条款的制定在不同地区的实施都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由于地区差异,一些迁移或是外出务工的计划生育家庭就失去了享受优惠政策的一些权利。因此,国家应该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计划生育优惠政策,不因地区差异而在落实中有所阻碍。同时,要在基本情况相当的情况下,优先考虑计划生育家庭。比如:现在中小学实行的学杂费全免政策,这其中并没有凸显出计划生育子女的特殊性,国家和地区可以在学杂费全免的基础上适当给与计划生育子女一定的生活补贴或者奖学金;在招工时,优先考虑计划生育家庭的子女。通过将这些优惠政策以法定形式固定下来,可以推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可以让计划生育家庭切实感受到响应国家号召得到的实惠。

5、建立独立的财政渠道,从财政方面支持

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保障体系增加政府投入,将公共资源的收益转作计划生育家庭的专项资金,保障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保障基金的切实到位。目前,我国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政策是:独生子女父母奖励一项,夫妻双方14年合计只有600元,对放弃再生育的一次性奖励也只有1000元左右。这些根本不能解决计划生育夫妇的养老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计划生育夫妇步入老龄化,要求国家财政拨款也只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将新发现的天然气、石油等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用的收益划归全民收益,专门用于解决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问题。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保障问题,也可以为将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做准备。一举两得,在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的前提下。又可以合理地解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保障资金的筹集。

上一篇:工会法下一篇:金融内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