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道德风险心得体会

2024-12-06

银行道德风险心得体会(精选7篇)

银行道德风险心得体会 篇1

浅析如何规范员工行为,防范道德风险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众多的行为规范,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准则或规范,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来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商无信不富”的至理名言,之所以流传不衰,就因为它能规范、约束人与社会、人与单位及经营者之间的信用行为。特别是邮储银行,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处于金融防范和监管的“边缘”或“死角”。随着其职能的加强,功能的完善,形成网点多、分布面广的情况,这样也极易形成管理死角,造成道德风险的隐蔽性。特别是在各项业务日新月异,构建和谐企业,贯彻“三优先”的发展模式下,加强邮储银行全体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

近年来,在我们银行内部发生的一系列违法违规案件,严重损害了我行的社会形象和经济利益,深入剖析其中原因,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原因——每个案件发生的背后都存在内部员工疏于道德风险防范的问题,这是导致案件频发和隐蔽做案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强化防范员工道德风险日益成为我行内部防范和化解经营、管理风险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道德风险引发案件的表现形式:一是个别内部员工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当现有正常、正当的收入不能满足其日益膨胀的私欲时,便会铤而走险违规利用客户资金发放高利贷,或者通过内外勾结骗取客户资金等途径,走向犯罪深渊。二是个别内部员工疏于道德防范或防范风险的意识较弱,导致在日常工作中思想松懈、麻痹大意,相互之间的监督意识不强,为一些犯罪分子作案提供了可乘之机,不经意间成为犯罪分子的“替罪羊”。三是个别内部员工缺乏应有的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缺少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该亲自落实的事情不落实,该亲自查询的资料让他人代为查询,缺乏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在客观上为犯罪分子作案提供了便利条件。

金融案件的发生,无不与员工的职道德风险问题息息相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钱至上”不良思想的牺牲品;二是警示教育长效机制的缺失;三是各项业务的迅猛发展与内部管理改革相对“滞后”的矛盾,导致少数基层员工敬业精神和道德水平渐退。

加强防范员工道德风险的意见和建议:

(一)领导干部要通过不断参加学习教育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科学素养。应当说,与一般员工比较,领导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之前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并不低。但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领导干部的工作性质和改革开放的形势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与时俱进,必须通过不断地、自觉地参加学习教育来加强本人思想道德修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具体讲就是要坚持中心学习制度,举办专题辅导和定期培训,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党性教育、开展法纪教育、开展廉政教育、开展作风教育、开展责任教育、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科学普及教育;领导干部本人也要坚持不懈地自学。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筑牢思想防线,严控思想失防。

(二)强化员工学习和职业操守教育,全面建设诚信企业文化。针对员工的具体情况,强化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教育,安排部署周密的培训计划,增强员工的责任心、意志力,充分发挥党、政、工、团职能,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认真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普法教育、规章制度教育,增强员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拒腐防变的能力,筑起坚实的思想防线。

(三)强化内部管理制度和体制创新,规范员工业务操作行为。防范道德风险要从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管理方式创新多方面入手,通过制定制度加以约束。一是加强人员控制。建立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对极少数涉嫌营私舞弊、品行恶劣的人,采取断然措施,坚决清理出信合队伍,永除后患。二是要切实执行业务主管轮岗轮调和强制休假制度。经常留意、排查信贷、会计、出纳等重要岗位人员的行为,及早发现问题,对重要岗位要定期进行轮换,防止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三是要严格规范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员工八小时内外的行为,建立相应的员工行为失范排查制度,对行为失范的员工要及时进行教育,情节严重的,要进行严肃处理。

(四)强化规章制度观念,不断提高执行水平。邮储银行干部要牢固确立依法合规经营理念,始终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绝不能涉足违法违规禁区,发现违法违规的苗头,要坚决予以遏制。要经常开展案例剖析,以案说法,运用反面的教训警醒员工,不断加深其对法律、制度、规定、操作流程、道德标准的认识,提高员工按照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约束自己行为的自觉性,使其在遇到道德考验时,能够根据道德指引做出阳光选择。对于应当承担责任的员工,要加大法律、制度、规定的制裁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加强法律、制度、规定的威慑作用,为邮储银行社创造良好的经营管理环境。

(五)强化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筑牢道德风险防线。一是建立和完善举报制度,依靠和发动一线员工,鼓励检举违法违规问题,坚决遏制各类案件特别是大案要案的高发势头。对举报查实的案件,举报人要予以重奖;对坚持规章制度,勇于斗争而制止案件发生的,要有特别的激励机制和规定。二是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出现大案、要案,或措施不得力的,要从严追究经营社高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相应追究各级监管部门和人员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隐瞒不报、上报虚假情况或检查监督整改不力的责任。三是加强社会公开监督。监管机构应加大对信用社的监管力度,通过各种监督形式,使金融法规、政策、原则、决议、条例、操作规程及各项规章制度得以贯彻执行,最大限度降低道德风险。

(六)加强技术手段建设和管理,提高员工职业道德风险防范的科技含量。要积极利用先进技术、先进的管理手段来提高管理水平,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七)着力建设长效机制。加快法人治理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游戏规则”,形成权责明确,各司其职,协调运转,有效制衡机制、经营层执行不力而发生大案要案。深化劳动报酬分配改革,实行向一线创利员工倾斜的分配制度,不因严重分配不公引发案件。推进监督不断深化,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的人和事,发挥好保驾护航作用,努力使从业者不想不敢不能作案,在标本兼治中变成现实。

总之,由于道德问题是一个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人们的道德观的形成也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形成的,在许多人心目中,他们的那些道德标准都是根深蒂固的,要对他们产生影响,使之发生改变,需要有很长的时间,去潜移默化地对他产生影响。道德问题不同于一般的问题,对他的改变不能采取强硬的手段,而只能用精神的方法去感化。因此,对员工道德问题的强化,需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通过长期的管理实践去影响员工的道德观。

银行道德风险心得体会 篇2

一、新形势下银行道德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 道德风险的产生带有客观必然性, 只要市场经济存在, 道德风险就无法回避

按照契约理论, 避免道德风险需要签订契约的双方处于信息对等的地位, 当事人双方之间的信息必须是完全的。而这在自由市场经济中是不可能的。商业银行决策层、经营层和管理对象, 由于实行区间和空间的原因, 在分级管理体制下。加上大多不拥有与其职权相适应的产权, 并无足够的经济能力对决策或经营成果负责。或者只负有微不足道的责任, 而每个人都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 加上对管理者约束力软化, 于是道德风险产生也就变得必然。因此。道德风险实际上是人们将不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后果时变得不太谨慎的行为倾向, 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操作风险。而国际上已将操作风险列为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列的三大风险之一, 也就是说道德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第二大风险源。

(二) 道德风险以团体或个人利益为目标

道德风险是市场中交易的一方违反市场机制的一般要求或道德规范, 利用各种便利条件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让对方承担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形成原因:一是为满足生存需要而谋取更多的货币收入所形成的, 二是期望自己的价值得到所在企业或社会的承认, 并谋求与之对称的待遇。由此而产生的不正当行为。此外还有管理体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存在问题方面的原因, 但有一条本质原因就是商业银行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的发生其立足点是为本人需要, 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保全自己、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为价值取向。

(三) 道德风险是以信息不对称、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为条件的

道德风险是当事人之间获取的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完整, 当管理成本太高以至超过管理收益时, 在获取信息方面占优势的一方有可能为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采取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侵占他人的利益。在商业银行内部, 银行决策层、经营层明知其作为或不作为不符合商业银行的长远利益, 但因认为这种作为或不作为可能不被发现或即使被发现所带来的损失也小于所带来的收益而作出的决策或行为。

(四) 道德风险造成的危害极大

道德风险越来越可能成为导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和经营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和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道德风险高是导致案件频发的一个关键因素。道德风险直接导致公众对银行信用程度的降低, 由道德风险导致的社会风险和诱发的系统风险不容忽视, 道德风险败坏了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奉献人生的良好社会风气, 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致使员工落伍。道德风险的发生对金融风险集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而引发区域性的金融危机, 损害存款人利益, 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 国内外大量金融案例表明, 道德风险已成为主要金融风险, 道德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有时甚至超过市场风险。

(五) 道德风险是一种损失的可能性, 因而是可以制止或化解的

道德风险虽无法根除, 但这并非意味着对此束手无策。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低下, 产生的条件在于信息不对称或管理不到位, 只要能通过某种制度设计增加信息的透明度。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或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 就会降低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银行防范道德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 从强化员工学习和职业操守教育入手, 全面建设诚信企业文化

针对员工的具体情况, 强化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教育, 安排部署周密的培训计划, 增强员工的责任心、意志力,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和价值观, 提升经营行管理人员职业操守和风险意识。充分发挥党、政、工、团职能,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认真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普法教育、规章制度教育, 增强员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拒腐防变的能力, 筑起坚实的思想防线。

(二) 从强化内部管理制度和体制创新入手, 规范员工业务操作行为

防范道德风险要从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管理方式创新多方面入手, 通过制定“刚性”的制度加以约束。一是加强人员控制。建立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 坚持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 对极少数涉嫌营私舞弊、品行恶劣的人, 采取断然措施, 坚决的清理出银行队伍, 永除后患。二是要切实执行业务主管轮岗轮调和强制休假制度。经常留意、排查信贷、会计、出纳等重要岗位人员的行为, 及早发现问题, 对重要岗位要定期进行轮换, 防止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三是要严格规范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员工八小时内外的行为, 建立相应的员工行为失范排查制度, 对行为失范的员工要及时进行教育, 情节严重的, 要进行严肃处理。

(三) 从强化规章制度观念入手, 不断提高依法治行水平

各经营行领导干部要牢固确立依法合规经营理念, 始终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 绝不能涉足违法违规禁区, 发现违法违规的苗头, 要坚决予以遏制。要经常开展案例剖析, 以案说法, 运用反面的教训警醒员工, 不断加深其对法律、制度、规定、操作流程、道德标准的认识, 提高员工按照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约束自己行为的自觉性, 使其在遇到道德考验时, 能够根据道德指引做出阳光选择。对于应当承担责任的员工, 要加大法律、制度、规定的制裁力度, 做到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执法必严, 加强法律、制度、规定的威慑作用, 为银行创造良好的经营管理环境。

(四) 从强化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入手, 筑牢道德风险防线

银行道德风险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 有效性 银行 道德风险

2014年底,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称《征求意见稿》)的公开发布,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进入了实施的倒计之时,相关问题的讨论随之而来。其中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可能引发的银行道德风险问题,成为业内外谈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即探讨分析如何保证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即促进银行金融体系稳健经营且构建国家严密的金融安全网,又不至于增加银行经营道德风险问题。

一、问题提出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风险是复杂多样的。而对于主要依赖存款业务经营的商业银行来说,维持社会信心需要严格履行按照约定期限偿付存款本息的义务,为此,各国建立了一系列银行制度和金融监管措施,如市场准入门槛、资本充足最低标准规定等。这些制度固然起到了对存款的安全保护作用,然而这些保护是间接的,实则直接维护商业银行破产风险。在金融风险暴发时,存款人难以摆脱利益受损的现实,对自身存款直接保护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了。于是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率先实施了对存款人实施直接保护的制度,即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继而不少的国家效仿美国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理论上说,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之一就是可以抵御银行的道德风险,维护金融体系乃至社会经济体系的稳定。而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抵御银行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当加入存款保障体系的银行因存款运用不负责行为引发的对存款人利益的损害,可以通过存款保险机构得到一定补偿而言的,而非针对存款保险制度的维护及健康运行而言。也就是说存款保险制度从某种角度看有可能增加银行的道德风险:一是存款人相信存款保险制度保护银行经营风险可能带来存款方面的损失而疏于对银行的监督;二是银行自身因加入存款保障体系而疏于自身经营管理。

20世纪的80年代末美国储蓄贷款协会倒闭的案例不难证明存款保险制度与道德风险产生存在一定关系。

二、国外存款保险制度与道德风险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践

提到存款保险问题先需解释一下国际通行理论中的“隐性”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概念。所谓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指的是国家对存款保险不做制度安排,而一旦银行倒闭情况发生,国家以特殊方式对存款人利益施加保护。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则指国家先以立法形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当银行倒闭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对存款人损失予以补偿的制度。我国因长期以来国有银行在银行体系中起主导作用,一直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而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则多数实行的是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显性保险制度起源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继之后加拿大、日本、联邦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也于上世纪的60年代末后先后设立了存款保险制度。至今全球已经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各国有关存款保险制度维护银行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方面积累的理论和实践资料较丰富、翔实,而对存款保险避免银行危机产生的效率,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对道德风险的约束作用阐述却不够丰满。有关内容分析概括如下:

(一)美国的研究者对传统存款保险制度诱发银行道德风险的研究

美国研究者认为传统的存款保险制度对增强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及降低银行系统爆发危机的概率影响不大。

1.研究者借助于对参保银行与未参保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前者小于后者;研究者还将新参保银行纳入实证分析研究,对参保银行、未参保银行和新参保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进行动态比较,结果发现新参保银行的安全性有所降低。

2.通过probit模型分析得出推论是:竞争激发银行的冒险经营,冒险经营的银行特别是新银行更需要加入存款保险体系获得安全保障,因此形成安全持续的存款保险体系设计的障碍。

(二)加拿大学者对传统存款保险制度诱发银行道德风险的研究

2007年,加拿大学者对本国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得出与上述相似的结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易增加银行机构的非系统风险,存款保险制度也更强烈地刺激银行选择开展风险性高的业务,试图将风险转移,从而逃避对存款人的责任。

(三)国外研究者关于降低银行道德风险的存款保险制度研究

为降低道德风险,美国、日本及欧洲的一些国家对传统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而且在法律、金融监管规则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核心是按照风险程度制定保费标准,并且随时根据风险变动情况来调整保费,以减少逆向选择所带来的体系风险。

(四)国外关于基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加强存款保险机构和对银行监管以降低银行道德风险的研究

上述概括的内容更多的是各国侧重于存款保险形式本身诱发银行道德风险研究综述。近二十来年国外也不曾间断对涉及到如何根据具体金融环境和监管环境发挥存款保险最大作用的研究。研究的结果主要包括存款保险的透明度、保护程度、可计算性及道德风险指数设计等,旨在将显性存款保险与银行管理水平相匹配,以保证银行有效防范道德风险。

三、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与道德风险产生的现实因素

建立的效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必要客观分析我国银行业在隐性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和将要推出的显性保险可能增加的道德风险。

(一)传统金融体制下隐性保险与道德风险问题

我国银行全额存款保险的隐性保护机制一直是我国银行体系安全保证要素之一。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商业银行出现的问题,都由国家财政买单,施以对存款人利益保护。在国家信用支撑下的银行机构、存款人对自身的潜在风险是轻视的。因而几十年来银行倒闭案例发生廖廖,即使偶发银行风险,存款人利益也没受到丝毫损失,其后果是:

1.银行业失去了自我防范意识。银行业可以在国家信用的保护伞中运行,在低成本存款风险管理下获得存款带来的利益,低效的运行与道德风险被忽视最终引发了银行巨额的不良资产,最终由国家花费巨额成本为银行风险买单。

2.存款人失去了对自身利益保护意识。国家对存款的隐性保护机制,弱化了存款人的忧患意识,只管稳定获取利息,缺少对银行风险转稼的防范,从而放松了对银行经营的监督,放纵了银行对道德风险的约束。

(二)现代金融体制下隐性存款保险与道德风险问题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国银行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压力和经营风险增大,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诱发的道德风险产生新的表现形式:首先,长久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已经形成银行、存款人对存款安全保护意识放松,存款人根本没有自己的存款与银行共存亡的忧患意识,在对此类问题的随机采访中,存款者的态度大多是不屑。可以看出,存款者已经形成了国家和银行的安全是合而为一的思维定式,即使在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中也难以制约银行道德风险的发生。其次,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本身的不均衡,破坏了银行的公平竞争。我国银行体系中的国有控股型大银行的隐性保护来自于中央政府,而中小银行却来自于地方政府,资金支撑力量的不均衡助长了中央政府保护下的大型银行道德风险发生的规模和概率,同时也为大银行实施激进的经营策略,取得市场先机创造了条件,对中小银行带来较大的不公平。

(三)现代金融体制下显性存款保险与道德风险问题

当前我国正面临隐性存款保险向显性存款保险转变的格局。理论上讲,这一转变可产生对银行道德风险降低的预期,实际有推高银行道德风险的可能。原因是:一是与利率市场化相伴而生的存款保险制度势必增加银行追求高收益,承担高风险的可能。二是我国银行业仍处于低水准的成本管理阶段。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容易导致银行通过增加高风险资金业务的比例来增加收益,弥补加入存款保险体系后增加的成本。三是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之初有可能导致银行自我管理的松懈,引发对存款人利益的忽视。

四、借鉴国外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建立需要在保护存款者利益、维护银行体系稳定及维持存款保险体系的安全三者间找到有效的均衡点,同时要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全面借鉴国外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

(一)存款保险制度内容设计应体现对银行道德风险的最大约束

存款保险制度无非包括投保机构、保费、被保存款类别等要素。其中投保机构的投保资格及保费确定对银行道德风险约束效力较大,这两个要素的确定需要更谨慎些。

第一,投保机构确定。我国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第二条中规定,投保存款保险包括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但实施细则确定时应该设立银行机构投保的门槛,如对风险大、债务重、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应排除之外,以利于银行强化风险管理,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由于我国居民高储蓄率,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大银行垄断,在设定银行投保门槛时应该慎重。

第二,差别费率确定。《征求意见稿》第九条明确了费率是:“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虽然借鉴了国际经验考虑了风险差别费率,但风险差别费率制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确定时要保证在对银行各类指标评估准确、真实基础上体现出差别,才能促进银行控制风险。由于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最初实施一步到位的差别费率是有一定风险的,因此应把握好实施费率差别化的节奏,不能因一种安全制度的建立形成另一种安全隐患。

(二)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环境的创建应体现对银行道德风险的最大约束

因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会减弱存款人对银行的监督,因此加强银行业道德风险约束离不开银行业监管机构和存款保险机构对银行业的有效监管,这一点已被国外长期的实践证明。

第一,强化银行业监管机构的监管。为配合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我国的银行业监管机构要重新审视监管标准和确定监管指标,完善监管体系,为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创建良好环境。

第二,强化存款保险机构对投保银行的监管。在存款保障流程中,存款保险机构是银行风险的最后承接者,因此存款保险机构要强化多元功能,如强化保险精算、参与银行业经营管理以及对投保机构破产的处置和挽救等功能。存款保险机构的组织制度建设是保证存款保险体系持续、安全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陆爱勤.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和中国模式的思考[J].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6).

[2]尹杞月.国外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J].保险研究2012年(2).

[3]林晓琳.关于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5).

银行职业道德建设心得体会 篇4

常言到:“良言一名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搞好优质文明服务,塑造良好的信合形象,是她一贯追求的工作目标。有这样一则报道,让人感触很深。某地有一位老人为竞换2角钱的破币,连跑了6家储蓄所竟遭拒绝,最后在某一不起眼的角落里得到了热情满意的服务,他当时拿出1.5万元现金存入该所。由此,我从中受到了启发:这就是“客户就是上帝”的诠释,这就是对该所良好职业道德和服务质量的最高奖赏。于是这则报道就成为我今后工作的警示录,决心尽心竭力,甘做“客户就是上帝”的“仆人”和“卫士”。在日常工作中,她始终按照金融职业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一言主行,把服务真正做到客户的心坎上。

信誉是千金难卖的,它是靠我们营业人员用自己真诚、贴心的服务去建树的。当前,随着信用社网络系统的不断发展,通存通兑、跨市地业务量大幅增加,这种非有偿性服务业务被有些人错误的理解为“无效劳动”,相反,对于这种业务她都乐此不疲,以此来宣传我们信用社在结算方面快捷、方便、畅通有服务。出纳工作是个单一的工作,往往越是单一工作,越是难以做好工作。一个人如果常在单一重复的工作境况中会变得懈怠,那将会消沉一世。她在票币清点、电子化处理水平、工作技巧上还不是很尽成熟、美满,就是因为自己尽量避免错差的发生而对于这一工作的小心防范所致。

银行风险学习心得体会 篇5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银行风险学习心得体会(精选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银行风险学习心得体会1

通过对XX副行长在省分行案件和重大风险事件防控专题会议上讲话深入学习,对于最近发生的风险事项和案件,暴露出的我们在工作上思想认识上还没有完全到位、工作措施上海不够细和实、内控管理上的重大缺陷,员工行为的不够敏感、对风险案件揭露能力的不够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不够有力这几个方面我们得进行深刻的反思。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不可掉以轻心,需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增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敏感性和预判力,摒弃各种麻痹大意的思想和错误的认识,时刻保持警惕,有效遏制各类风险案件的发生。对于以上存在问题,经过学习与思考,本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提高案件防控的实效性。

一、树立“以人为本”,提高思想教育水平。

案件防控工作教育活动,首要解决的就是一个人的意识问题,应该使大家认识到,制度并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指导实际工作的。特别是案件专项治理的典型案例,对每一位员工应该是有很强的震憾,模范地遵守内控制度,不仅仅是对自身的爱护,也是对他人的负责。在这个方面,应该将本项工作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做好人的思想工作,真正使每一位员工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自觉。

二、严肃工作纪律,提高违章违纪的代价。

要加强各项内控制度落实情况的后续跟踪和监督工作,对于严重违反内控制度的要严厉予以处理,要让每一位违章违纪的员工付出沉重的代价,让其有切身之痛,严重的更应严肃处理至开除。

三、完善工作机制,防范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各项案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一件有内部员工参与的案件背后,无不有作案人长期处心积虑的身影,他们正是利用了工作机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精心准备,伺机作案。我们要通过工作机制的转变,来防范道德风险转化为实际风险。比如,在工作机制方面,可以以制度化的形式进行岗位轮换,以制度化的`形式做好稽核监察工作,以制度化的形式作好员工的培训工作等等。

四、建立健全好各种规章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重视员工道德风险防范,严格操作流程,把对员工思想排查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并做到密切关注员工思想动态,将各种诱发案件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切实加强自身的素质学习。

特别是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熟悉和掌握规章制度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分析能力。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将各项制度落实到业务活动中去。强化责任意识,要求自己爱岗敬业,认真严肃对待自己的职业,忠于自己的事业,勤奋工作,深思慎行,将责任心融化于血液,体现于行动,伴随于身边。

银行风险学习心得体会2

风险防范是银行每时每刻都存在的话题。每个银行员工都必须深刻的认识银行存在的风险和防范风险发生的方法。

银行柜员一般指在银行分行柜台里直接跟顾客接触的银行员工。银行柜员在最前线工作。这是因为顾客进入银行第一类人就是柜员。作为银行风险防范的第一线,柜员占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如何减少这一风险就成为柜员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对进入工行已有十年的我来说,工作之余也是我考虑的一个问题,同时也了解到一些柜员风险防范认识不够深刻所带来的问题:

一、柜员疏忽大意,处理业务操作不当,造成大额记账差错

疏忽大意是柜员办理业务时出现差错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有些柜员觉得特别熟练的业务更加容易引起错帐交易,一味地追求效率而不认真审核输入内容的准确性。开户时户名录入错误;汇款业务金额,日期,姓名,账号,汇款收款人姓名,身份证号码,出生年月和有效期等极易录入错误,而且错了有时也比较难以发现。取款操作成存款造成了自己短款,如能及时发现还好,待客户离开之后才发现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些都是有的。所以我们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必须对每笔操作都认真地仔细核对确保正确的情况下才提交。

二、原始凭证保管不善,丧失记账凭证,存在风险隐患。

原始凭证是记载经济业务和明确经济责任的一种书面证明是记账的法律依据。如果我们随意的把客户的凭证随意乱丢,有可能被不法分子盗取利用该凭证作案引起法律纠纷。我们在每天的营业结束后勾兑流水时,必须保证我们办理业务过程所产生的传票完整不缺票,不跳票,与流水上保持一致,并且保证凭证上的要素齐全,没有遗漏客户签名以防止某些有心的客户回头告知自己没有办理过该笔业务,而引起经济纠纷。填写错误的凭证交回客户自行作废,办理业务过程中打印的错误凭证如果是不需要跟随传票作附件的,应柜员自行作废,不能随手丢弃。对客户资料也要妥善保管不能随便泄露客户的资料。

三、柜员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代客填写单据。

代客户填写单据极易引起客户纠纷,产生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在办理业务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客户抱怨自己填写单据很慢赶时间或者自己不会填写该单据要求柜员帮忙填写,这时作为临柜人员我们必须严格清楚不能代理客户填单了解代客填单有可能产生的后果,我们要做好对客户的解释工作,或者叫大堂经理指导该客户填写单据确认客户本人签字后才能为该客户办理该笔业务。

以上这些都是柜员平时业务处理时所能遇到的,这也是我这么多年工作中总结的一些现金柜员所经常容易出错的地方。所以作为一名工行员工来说,我们必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规范日常业务操作,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水平,才能有效的节制以上内容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风险,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广大工行的客户提供良好服务,提升我们工行在客户心里服务质量,为工行的成长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银行风险学习心得体会3

合规,对于业务操作岗位的我,尤为重要。在我行举行的《守规矩防风险建设合规银行大讨论》专题中,个个鲜明的案例回放,不仅使我们了解合规的重要性,更应在脑中悬挂警钟,时刻敲响,规范自己的行为。

以下是我对合规教育活动的几点体会:

一、心正,行正

。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直接与金钱打交道,因此首先须保持一颗正直的心,不妄生邪念。在职业上,讲求道与德。俗语说: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果不慎走错路,就会迷失了方向,何谈职业理想,何谈社会贡献,只能使自己陷于万劫不覆的深渊。

二、对人,对已,对工作,有责任心。

作为临柜人员,每天上班,不论自己心情状态如何,都要首先告诫自己,认真投入工作当中,按照规程办好每一笔业务,并认真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求自己在办理业务时一定要认真,细心,做到一次过,尽量避免重复审查凭证;第二,统筹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不做无用功以便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对于特殊的业务一定要在办理时格外小心审核,合规操作;第四,在办理业务时同事间要相互提醒,发现有任何不合规的问题时,一定要及时指出;第五,每日现金、重空一定要认真清点;第六,登记簿绝不流于形势,一定要做到帐实相符。现在,正值中行it蓝图上线的特殊时期,正值我高新区支行升为管辖行的转型时期,合规操作,对中行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个人都要明确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自觉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这不仅是对客户负责,对单位负责,最终是对自己负责。

三、加强业务学习,提升合规意识。

合规操作,必先熟知银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实际工作中的各项规范。规章制度的执行与否,取决于广大员工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清醒认识与熟练掌握程度,有规不遵,有章不遁是各行业之大忌,话说“车行千里始有道”,因此,作为一线员工,不仅要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同时也要学习如何规范操作,各项制度不能放松。可能有人会说“有些制度不过形式罢了”。其实不然,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产物,而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续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只有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已、单位和广大客户的利益。

合规,对于银行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时合规文化的建设也需要全体员工“从我做起”。

银行风险学习心得体会4

近年来,我行始终将完善制度、从严治行作为固本之策,以把握政策、诚信待客、建章立制、规范操作作为着力点,不断加强合规建设和风险管理,通过学习教育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风险扼杀在摇篮中,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我行利益,最终使每一位员工受益,因为稠州行的发展与繁荣关乎我们每一位员工的利益。

合规是我行内部的一项核心风险管理活动,合规操作是企业合规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合规”包含着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有一个“合格”的“规”;二是大家都去“符合”这个“合格的规”。在我行的内部控制检查中,曾发现了不少问题,例如授权流于形式,疏于审核相关信息;重控管理存在漏洞;查库管理不够规范;对账管理不够到位等等,从中揭示出我们日常工作中的有章不循,制度执行不严的现象,这些检查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合规就像一个警示牌,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风险防范有时就在一念之间,有责任心的人就能把风险拒之千里,没有责任心的人是害已又害人,我们不能凭感情办事,违规操作,最终自食其果。

当然,制度和规定有时和客户需求会产生矛盾,客户需求往往受到制度和规定的制约,作为员工的我们要把握政策,规范操作,控制风险,绝对不能以习惯代替制度,以人情代替纪律,以信任代替管理,不搞违规操作,坚持以诚相待,以高效率和高质量取得客户的信任。

银行柜员风险防范心得体会(楼) 篇6

作为银行风险防范的第一线,柜员占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如何减少这一风险就成为柜员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我们老员工来说,一直是一个不得松懈的问题:

一、柜员操作风险。疏忽大意,处理业务操作不当,造成大额记账差错。疏忽大意是柜员办理业务时出现差错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有些柜员觉得特别熟练的业务更加容易引起错帐交易,一味地追求效率而不认真审核输入内容的准确性。开户时户名录入错误;汇款业务金额,日期,姓名,账号,汇款收款人姓名,身份证号码和有效期等极易录入错误,而且错了有时也比较难以发现。取款操作成存款造成了自己短款,如能及时发现还好,待客户离开之后才发现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些都是有的。所以我们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必须对每笔操作都认真地仔细核对确保正确的情况下才提交。

二、柜员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代客填写单据。代客户填写单据极易引起客户纠纷,产生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在办理业务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客户抱怨自己填写单据很慢赶时间或者自己不会填写该单据要求柜员帮忙填写,这时作为临柜人员我们必须严格清楚不能代理客户填单了解代客填单有可能产生的后果,我们要做好对客户的解释工作,或者叫大堂经理指导该客户填写单据确认客户本人签字后才能为该客户办理该笔业务。

以上这些都是柜员平时业务处理时所能遇到的,虽然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也不能有一点马虎,要加以重视,不能麻痹大意。我们必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规范日常业务操作,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水平,才能有效的节制以上内容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银行道德风险心得体会 篇7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银行,道德风险,博弈

引言

中国目前对存款类的金融机构实行的是全额担保, 这是一种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然而, 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 互联网金融加速脱媒, 银行业民营资本的大规模进入, 这种隐性的担保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中国金融体系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中国亟需建立更加符合金融运行规律和市场化机制的现代存款保险制度。

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构造了银行间博弈模型, 从博弈论的角度对于制度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行简要的界定与分析。

一、银行间博弈模型

(一) 模型的基本假设

1. 假设有n家银行参与博弈, 它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主体。

2. 收益假设。用VIi表示第i家银行的投资额, 每单位风险投资收益用VIE表示, 则VIE=f (SVI) , f (SVI) 是一个上凸的减函数, 即f′ (SVI) <0, f″ (SVI) <0。

3. 成本假设。用β/CSi表示第i家银行的破产风险成本, 用C表示机会成本。

4. 保险费假设。每家银行缴纳的保险费根据其规模大小CSi确定, 表示为γCSi, (0<γ<1) , S为银行体系规模总量。

5. 资本总量恒定假设。

(二) 模型的推导

(三) 模型总结与分析

1. SVI1*

2. 通过相关变量的调整来控制SVI的变化。可以通过对于n, β, C的调整来实现:nτ=n-Δnβτ=β+ΔβCτ=C+ΔC。此处可以依托于市场的自动调节, 亦可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控进行保障。

二、解决道德风险问题的政策建议

首先, 保持存款保险机构的适当独立性。具体可采用国务院直属, 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相互协作的的管理形式, 并通过立法赋予其实行金融机构救助、部分金融监管和及时处置风险的职能。

第二, 存款保险机构资本金来源多样化。中国可以参考美国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的经验, 存款保险机构资本金由中央财政注资、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商业银行保费共同组成, 通过让商业银行承担部分道德风险的成本, 抑制其转移风险的动机。

第三, 实行差别保费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应设立最低资本充足率门槛, 并优先将资本充足情况好、资产风险低的国有商业银行纳入存款保险范畴, 同时在保险费率上充分体现不同银行的风险因素, 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 提高中国银行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2]钱小安.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约束条件与制度设计[J].金融研究, 2004, (8) .

[3]王自力.FDIC经验与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建设[J].金融研究, 2006, (3) .

上一篇:跨境电商内容介绍下一篇:关于近期几起安全事故情况的通报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