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诗词

2024-06-12

寒衣节诗词(精选5篇)

寒衣节诗词 篇1

幽明隔两界,

冷暖总凄凄。

处处焚火纸,

家家送寒衣。

青烟升浩渺,

别绪入云霓。

旧貌应难忘,

慿谁问老衢?

拓展:

寒衣节的祭拜禁忌有哪些

准备供品

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进行拜祭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某某呀,你活着时辛苦操劳,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开宝马,风风光光,气死阎王!”生怕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不上好日子。

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寒衣节注意事项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

中国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家人死后晚辈需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都需要穿孝服,就在守孝满后的那年十月一日换上平日里的衣服。还有中国有很多人都会选择合葬,一般合葬的仪式也都是在十月一日这日举行。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寒衣节有哪些诗词

2.寒衣节的古代诗词

3.寒衣节诗词精选

4.寒衣节诗词欣赏

5.寒衣节的诗词有哪些

寒衣节寻旧俗点滴 篇2

过去老北京人都有世袭的祖茔,家里有人去世会埋到自家的祖茔里。从城里出殡以后,到棺材下葬的这段时间,棺材或放在家中,或寄存在庙里,这叫“暂厝”。当时没有正式的殡仪馆,但是北京有寺庙,北京有一百多座寺庙,大部分都有暂厝业务。为什么都在寺庙暂厝呢?因为寺庙是清净之地,而且寺庙还可以随时超度亡灵。对于寺庙来说,停灵、暂厝、承办丧事是除了香火、田亩收入以外的一笔大收入。暂厝是以日计费的。

按照古礼,暂厝的时候,棺材不能着土,而且要离地三寸,底下垫上石灰,时间长的要用石灰覆盖,因此暂厝七年也不会腐朽。暂厝得有专人照看,打扫卫生,要轰猫狗。暂厝期间的诵经就在庙里面,庙里面给他做往生咒和各种超度。

暂厝有停七天到四十九天下葬的,也有更长的时间,暂厝消失基本上是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

办丧事最多的嘉兴寺

嘉兴寺原坐落在地安门西大街路北,庙的西墙在五福里,后门则在旌勇里路西。它建于明代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年),清代康熙年间重修。如今的嘉兴寺早已改成大楼,属于钮扣厂,现在租给政府当“什刹海街道办事处”。附近的旌勇祠和保安寺还有迹可循。

民国期间,嘉兴寺的住持为方瑞、崇辉,他们的社会交际很广,在佛教界有很大威望。旧时,嘉兴寺以停灵暂厝、承办丧事而闻名,它是全市停灵、办丧事最多的庙,而且多是富豪、名家的大丧事。平均每周即有三、五家办事,甚至一天赶上几家办事,事主互相“斗阔”。所以,门前经常挂出几个黑漆牌子,上面用毛笔蘸大白粉写着“王宅接三东院”、“李宅伴宿北院”、“张宅开吊前院”……因此,一年到头,棚架子不拆,门外花牌楼架子不卸,吹鼓手的大鼓锣架不往回挑,甚至冥衣铺裱糊匠到庙里就地做活。

嘉兴寺后院有一块“菜园子”,后来整个变成专门暂厝灵柩的地方,棺木要从西边的旌勇里进出,直接到后面的菜园子。曾被慈禧太后立为“大阿哥”的溥死后,就埋在这里。这里还有数座坟是外国人的。

在没有八宝山革命公墓之前,嘉兴寺就是北京市唯一的殡仪馆。解放后,在嘉兴寺殡仪馆治丧的有不少名人,摄政王载沣、画家齐白石、书法家陆和九、辅仁大学校长陈垣、京城名医萧龙友,还有京剧名演员肖长华、梅兰芳等棺材都暂厝在嘉兴寺。1950年,国家高级领导人任弼时去世,是棺材土葬,也是在嘉兴寺暂厝。除了毛泽东以外,约500余名中央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出席了在嘉兴寺举行的葬礼。然后军车拉着任弼时同志遗体的棺椁,埋葬在八宝山墓地,那时还没有称作八宝山革命公墓。

五十年代中期在西郊建起八宝山公墓后,嘉兴寺殡仪馆的治丧业务逐渐停止。

停厝七年的拈花寺

拈花寺位于旧鼓楼大街北头大石桥胡同,是明、清时很有影响的一座寺庙,后海北沿的大藏龙华寺,曾是它的下院。明万历九年(1581年)司礼监太监冯保奉孝定太后之命创建寺庙,又名“护国报恩千佛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四月奉敕重修,取世尊拈花示众之意,赐名“拈花寺”。殿外额曰觉岸慈航,殿内额曰普明宝镜。大雄宝殿月台前立有雍正御书拈花寺碑。至清末,拈花寺仍为京城名刹,为“八刹三山”之一。

吴佩孚1939年12月4日逝世,他的大殡可以说是民国以来北京城最为轰动的一次出殡。吴佩孚入殓并没有多么豪华,棺内陪葬除了勋章绶带等之外,没有任何金银财物。虽用的是金丝楠木的棺材,仪仗排场也并没有太大,但是出殡之日,北京城万人空巷给他送殡。

移灵所经线路由社会各界设立的祭棚十一座,路祭桌、茶桌鳞次栉比,难以数计。吴佩孚生前客居北平,未置茔地。身后之事,是日后归葬蓬莱祖茔,还是在北平择地安葬,尚未定论,所以暂在拈花寺东跨院(原为寺内菜园)借地建造三间大顶殿式房屋,命名“武圣祠”,以停放灵柩。未曾料想,因抗日战争之故,吴佩孚的灵柩在拈花寺停厝近七年之久。到了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了才归葬在玉泉山,也就是说抗战不胜利,吴佩孚不下葬。

孙中山停灵的碧云寺

碧云寺位于香山公园北侧,创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后经明、清扩建,始具今日规模,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园林式寺庙。相传为耶律楚材后裔耶律阿勒弥舍宅开山而建,始称碧云庵。寺院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造,以六进院落为主体,南北各配一组院落,院落采用各自封闭建筑手法,层层殿堂依山叠起而形成特殊布局。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京逝世后,当时曾停灵于碧云寺后的金刚宝座塔内。金刚宝座塔是寺内最高大、美丽的建筑物,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塔高34.7米,全部用汉白玉石砌成。金刚宝座塔的东券门上有大理石面铭一方,上面隶书“孙中山先生衣冠冢”。

1929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前往南京紫金山时,曾在普明妙觉殿设灵堂,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和哀悼,之后,这里辟为“孙中山纪念堂”,供人们瞻仰。正厅前檐横匾为宋庆龄手书。正厅中央安放有孙中山先生的半身塑像,背后是高大的朱红漆雕屏风。右侧陈列孙先生的墨宝遗著,左侧陈放着1925年3月30日苏联政府送来的玻璃钢盖棺。当时,孙先生已入殓半月,故未能用上,陈放此处,留作纪念。

“梨园义地”松柏庵

松柏庵坐落在陶然亭迤西的南下洼子,坐北朝南。前院正殿供的是吕洞宾,东配殿是关圣帝君,程砚秋曾为此书写“昆仑善社”横匾。后院供的是释迦牟尼和观世音。东配殿为灵宫殿,东跨院是九皇殿,西跨院是喜神殿。它既不是尼姑庵,也不是和尚寺,更不是道士观。原为清朝一位王爷的家庙,王爷夫妇俱为梨园知音,后将此庙赠于梨园界,成为梨园同业常聚之所。梨园公会于此举行九皇会,故有“梨园家庙”之说。

“梨园义地”解放前被称之为“戏子坟”。徽剧演员来自安徽,昆曲演员来自苏州,由于这些从艺人员在京城定居,亡故后灵柩不便运回原籍,所以同治九年(1870年),慷慨好义的徐蝶仙与朱莲芬、程长庚发起同乡艺员,集资把庙前和东侧的茔地买下,辟为“安苏梨园义地”。1924年后,在王瑶卿的主持下,将西跨院建为“梨园先贤祠堂”。

民國后,在此长年安息的既有一般演员,也有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如:1931年病故的丑角名家王长林,1938年病故的“武生泰斗”杨小楼和同年病故的名老旦文亮臣,1942年病故的“毛毛旦”宋永珍和童年病故的名老生高庆奎,1947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四小名旦”李世芳,1948年病故的名净金少山等诸多名家。1932年病故的尚小云之母张文通,“筱翠花”于连泉的父母双亲及夫人陆氏,姚玉芙的父亲,孟小冬的母亲,谭富英的夫人宋氏,丁永利的女儿等也葬于此。

寒衣节诗词 篇3

寒衣节的由来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故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唐大诏令集》卷77: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诚敬之心,荐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是知先王制礼,盖缘情而感时。……自流火届期,商风改律,载深追远,感物增怀,且诗著授衣,令存休浣,在于臣子,犹及恩私,恭事园陵,未标典式。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且仲夏端午,事无典实,传之浅俗,遂乃移风,况乎以孝道,人因亲设教,感游衣于汉纪,成献报于礼文,宣示庶僚,令知朕意。”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吕希哲《岁时杂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旧河北、陕西、河东转运使副无此赐。祖宗朝,有人自陈,乃赐衣袄。诸军将校皆赐锦袍。”(←授衣)(祭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汴梁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至“十月一日”,则“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梦粱录》记南宋临安也是“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内庭车马,差宗室南班往攒宫行朝陵礼”。《河南程式遗书》云:“拜坟则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宋人尚无此称。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什么叫寒衣节?

什么叫寒衣节?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送寒衣的方法各地不同,一般比较简单的是把寒衣带到坟茔烧化,或者于晚间在门前烧化。比较郑重的是作封包,把寒衣及纸钱等装在里面,包封写明收寒衣者的姓字、行辈以及寄发人等,就像寄信和发邮包一样。

寒衣节的起源

还有人认为,寒衣节的原型就是秦朝的正月初一。秦崛起西北地区,属于羌戎民族。以十月为岁首是古代羌戎部族的旧俗,秦人沿袭这一传统,在统一全国后,依然以十月为岁首(即以亥月为一年之始,此月相当于夏历十月),这正合乎三代以来岁首依次后移的惯例,即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及周正建子的更迭旧制。

秦正建亥,既保留了自己的民俗传统,又表示自己是顺应天命代周而立。秦朝虽短命而亡,但有着悠久传统的岁首习俗并没有消亡,不仅汉武帝定历之前,汉朝数代沿用秦历,即使改历之后,民间仍以秦岁首为节日,并有“十月朝”与“十月朔”等节俗名称,这是十月初一为岁首的遗迹。

直到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还有这样的记载:“十月朔日,家家为黍臛,俗谓之秦岁首。”从表面上看,寒衣节出现较晚,似与岁首习俗毫无干系,其实它的悼亡主题既源于古代十月的年节祭祖礼,也是古人视十月为“正阴之月”观念的一种延续,在阴气正甚时祭祀亡灵,可谓合乎时宜。

《月令》、《四民月令》就记述了不少十月立冬时节整饬丧纪、检查棺椁丘垅形制以及抚慰亡灵的顺应阴气的时令做法,以人文秩序适应自然秩序。在冬寒到来的时节,人们在人室加衣避寒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暴露在郊野的亡灵,特别是自己的祖灵。因此,帮助亡人度寒便成为生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寒衣节烧什么样的寒衣 篇4

#寒衣节祭祀习俗#

古代,秋天新收后,为缅怀先人,祈求来年丰收,民间有祭祀祖宗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秋天的很多民俗节日均有联系。古人在十月初一,用黍等农作物祭祀祖先,后演变为家祭、墓祭等多种形式。现今江南部分地区,犹存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十月初一烧送寒衣,祭祀亲人的风俗,现多见于北方民间。

烧寒衣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准备供品

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进行拜祭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某某呀,你活着时辛苦操劳,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开宝马,风风光光,气死阎王!”生怕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不上好日子。

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禁忌事项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汉族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汉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寒衣节烧什么#

一般要有三柱香、三样单数水果、单数点心、一瓶酒(打开瓶盖儿)、三颗烟点燃放在供台上、适当的糖果、纸钱或金元宝(元宝数以带3、6、9数字为吉,比如330、660...)、黄表纸三打或七打、五色纸、包袱(里面可以放一些先人平日喜爱的物件)。

寒衣节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洛阳话有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说,十月初一这天,人们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准备供奉祖先的食品。这些东西油膏肥腻,操作间不免弄得满手、满脸皆是,可不就“油唧唧”了?准备供品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烧寒衣的方法和步骤#

1、提前准备好供品。一般在会在当天上午去准备。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2、人们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寒衣等置于圈内,点火焚烧。

3、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4、有些地方,在烧纸钱的时候要铺开,将100元真钱压在上面,从右至左,从上至下,把整张纸铺满。

5、烧纸钱要在地上先画个圈,不要把自己圈进来,西北角留个口,方便逝去的亲人来拿钱。

6、烧纸钱的时候念一下某某来给你送钱了,这样逝去的亲人才会知道你是谁,才能保佑你。

7、在烧纸钱的时候,最好能准备棍子,这样可以拔起压在下面烧不到的纸钱,注意棍子用完之后不要带回家。

8、必须在寒衣节或者提前烧。若在十月初一以后的时间烧,死者会穿不上袖子,提不上裤子。投生后穿衣用衣袖抹鼻涕,穿裤子踢里踏拉的,这种举止会伴随其一生。

9、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

关于寒衣节是什么节 篇5

寒衣节也是中国传统民俗,在我国古代民间将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上巳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节的传统习俗

春夏秋冬往复循环,十月为孟冬。十月一日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

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

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

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十月一日,妇女忌出行。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

怎么给去世老人送寒衣

所谓送寒衣就是把纸制的衣服(市场有售)、烧纸焚化,以示哀悼和怀念之意。老人头年去世,今年寒衣节也要送寒衣啊,要么老人今年冬天怎么过?今天就是寒衣节了,晚上为老人送寒衣吧,墓地和街头巷尾都可以烧寒衣,不要忘了让老人取”钱和寒衣“来。

只有孝心的子女,才想到给死去的老人送寒衣,可敬可赞。做寒衣外用兰纸和内用白纸,当中薄薄的一层棉花用胶水糊上就可,做冬衣上下一套,和鞋。不会做去花圈店可做。烧时代三颗香,和纸金元宝同烧,用一大张纸糊个口袋装,写上名讳,地点就可。

寒衣节送寒衣的送法

一、送寒衣的时间

民间有早清明、晚十月初一之说,也就是说清明节祭奠先人要赶在清明前,十月初一要赶在十月初一以后,具体时间要因人而定。

二、送寒衣的方式

一是可到墓地去,但一般要选择上午的时间,最好在下午三点前往回赶。

二是有很多人选择晚上在家门口或是附近的十字路口送寒衣的。

三、送寒衣都需要什么

首先需要的是香蜡纸烛、供果、供品、酒水、纸做的衣服、布匹,还有讲究的找烧活铺里做的房子、柜子等等。

四、送寒衣人数

上一篇:集团绩效考核的通知下一篇: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_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