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精选5篇)
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篇1
如何巧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马庄小学:王利君
作为刚上任的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学习经验,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阅读教学,阅读是达到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途径。在我这一个月的教学生活中,更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实施教学需要重点提高的是“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语文教学阅读活动实质上是学生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的对话活动,阅读活动中意义理解的本质就是学生与文章(作者)之间情感和理智的交融与同构。作为语文教师应将课堂对话引向对文本的深入。可以通过对文本人文内涵的挖掘、对有价值话题的预设、语言的品味和有效对话平台的搭建来实现这一教学的目的,其中对语言的品味是贯穿整个课堂的活动。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阅读则是达到目的的重要途径。阅读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而阅读能力较差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之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是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实施中重点提高内容。对于这个问题,我确立的个人研究主题是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这两年,在《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的研究》这一区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从“如何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呢?我认为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提高:
一、是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我觉得整节课是不但抓住了词语,而是在句子当中提炼词语去进一步感悟词眼的表情达意,并结合整个句子整段话进一步让孩子品读,达到感悟的效果。所以说这节课是以读为本,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学生群情高涨。融入了文本当中。老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当中。如果说这节课的遗憾有两点:1.生字的认识还保留在一二年级的特点。缺少三年级识记生字的特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对生字的进一步学习,如找近义词,理解难理解的词语。等等可以放手让小组间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2.文章开课之初学生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这一个问题,教师也是以这个问题作为全片的解读。可是在课堂的结尾,教师确没有回到这个主题上来?即在结尾处,应该让学生明确“课文进入尾声了,现在你理解了为什么沉默是可贵的呢?”这样才会让问题不失去意义价值,也紧扣全文中心。
二、是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广为人们所引用,都告诉我们“多读书”的重要性,试想,学生刚刚拿到一篇文章,在朗读正确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这个阶段,不管你老师怎样精心设计导语,学生也不可能理解课文,感悟情感。你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这是引导学生悟情的基础。但课堂上教学时间短,如何让学生快速达到读正确、流利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
些句子,就不能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注意教给他们理解句子的方法,教会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句子。一篇文章,总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往往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如果我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就能帮助学生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是抓住过渡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可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小学阶段,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作些补充、修改就能顺利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詹天佑》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爱国”、“杰出”正是全文的中心。如《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文中的“卓尔不群”一词,就能很好的表现他的不平凡。又如《修鞋姑娘》一文中“是她信任我,还是我信任她?”这一句,就能帮助学生快速找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常将背诵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品读一个段落后,由于学生充分理解了语言结构,体悟到文章的美,就有一种读背课文的愿望,也很容易背诵课文。我常不失时机地让能背诵的同学合上课本,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段落。久而久之,学生尝到了背诵的甜头,很自觉地将一些优美的段落熟读成诵。本学期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如果我能够在以上几方面重点提高,我相信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成效一定能得以提高,扎实地提高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也使我自身在理论和实践中均有收获,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提高,尤其是抓住重点词句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在以后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还将继续这一研训主题,扎实地提高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
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篇2
一、抓关键词,寻找“ 蓝”
什么是关键词句呢? 我认为就是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意思的词句,它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关键词句逐步展开教学,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在初读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拉萨天空的特点,学生随即就找到了“蓝”字。接着,我又问学生:“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那我们该用哪两个字呢? ”学生马上就找到了“湛蓝”。“那三个字呢? ”“蓝晶晶。”学生很快就回答了。然后,我又顺水推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看看作者在这篇课文中到底用了几个‘蓝’字,好吗? ”学生们兴致盎然,伸出手指在书本上数了起来:“一个,两个,三个……十一个! 老师,一共十一个! ”“对! 一共十一个‘蓝’字! 那么同学们,你们愿意把含有‘蓝’字的句子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一只只小手勇敢地伸了起来,好多学生都乐意站起来一显身手,课堂中的学习氛围活跃了起来,与平时的第一课时的学习气氛有了明显的改变。在找“蓝”字、读“蓝”句的过程中,学生们初步感受到了拉萨的天空蓝得无与伦比,蓝得举世无双。
二、品重点句,感悟“ 蓝”
作为一名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遵循“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原则,牢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特点,抓住重点句子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感。比如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就抓住了一些重点的句子,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感悟拉萨的天空这一份独特的美。
( 1) 对比想象。在教第一句“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时,我启发学生:“蓝宝石,美丽、华贵,那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呢? ”引导学生想象“用清水洗手”的感觉 ,从而感受拉萨的天空是多么的纯净、美丽、透亮,给人一种清新美好的感觉。拉萨天空的那份纯净无瑕的美确实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们。
( 2) 动作演示。在教“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时,我先让学生理解了“掬”即“捧”的意思,这样对于整句话的意思学生就能很容易明白了。接着,我就让学生用动作来演示,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能用很形象的动作来把自己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体会表达出来。由此,学生也更能确切地感受到拉萨的天空好似已经到了触手可及的地步,这蓝天如水的意境更勾起了学生对拉萨天空的无限向往之情。
( 3) 图片展示。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 ,“有了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了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在品读这句话时,我想,此时教师的其它讲解都是多余的,只要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从图中感受在“白、绿”的映衬下,拉萨的天空蓝得是如此的通透、无瑕,令人不得不赞叹。拉萨也正是有了拉萨的天空这一独特的背景衬托,才会显得更加的美丽。
( 4) 品味词语。在讲拉萨的天空“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 ,让你久久不忍移开”这句时,我采用的是传统的品词的方法。请学生们自主朗读,找找重点的词语,好好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用上“紧紧”和“久久”这两个词语,让学生在充分地朗读品味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感受拉萨天空的辽阔、湛蓝之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这些句子,就不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重点的句子,注意教给他们理解的方法,努力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三、拓展延伸,向往“ 蓝”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属于语言的艺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饱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带领学生们去发现美、感悟美,这不仅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同时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促使学生表达出真实的情感体验。
比如在品读完本篇课文以后,我是这么做的:欣赏: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美丽、神奇的拉萨画卷,同时配上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给学生们欣赏,显然,他们被深深地陶醉在了这美好的画面之中。讨论:“看到这么美丽的拉萨,这么美丽的天空,你最想干什么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老师,我想去拉萨看一看这湛蓝的天空,多美啊!”“老师,我想在蓝天白云下拍个照!”“老师,我想掬一捧蓝天来洗洗脸! ”哈哈哈……笑声在教室里回荡,这笑声充分表达了学生们对拉萨天空的喜爱、向往之情。诵读:在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渲染之下,学生们恍如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充分感悟了拉萨天空蓝得令人神往的特点。而我也情不自禁地与他们一起进入到拉萨那一片湛蓝的天空之中了。
巧抓重点词句,让阅读教学更轻松 篇3
关键词:品析;重点词句;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84-02
阅读教学中的品词析句,要紧紧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语言的丰富、优美、生动、形象、准确,要有感觉,有心得;要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修辞手法及叙述、说明的方法,当然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读书方法、理解方法、创造方法等。
一、见山,让学生在直接抓住问题要点
在平时教学中,如果绞尽脑汁地想出各种办法、措施和手段拐弯抹角地引导、启发学生,事实上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将讨论的话题扯远扯偏,反而会使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根本抓不住问题的关键。与其这样,不如在课堂教学中开门见山直接对学生说:“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句话,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或者说“你是从哪些词语知道的”?
曾选取了一篇文章描写杏花的文章让学生们阅读,在引导学生理解“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个句子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读了这个句子,哪些词语一下子就跳入了你的脑海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学生不约而同地就会抓住“吹绿”“吹青”“吹皱”“吹鼓”这几个词,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独特理解,再把这种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就知道如何抓住重点词句来感受春天大地复苏,万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点。思考的目标和内容明确,学生在理解上自然不会如入五里雾,却能集中精力向深度和广度方面探究。
二、质疑,让学生碰撞思维火花
当学生对句子中某些重点词语或某些重点句子领会不到位,或者是视而不见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巧妙质疑、正题反问法,往往会产生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从“默默”一词入手,故意说:“我觉得‘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中的‘默默一词没有必要,完全可以去掉。你们认为呢?”学生被我这么一说,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这个词上来,然后联系上下句子认真读一读,马上就体会到了这个词的重要性。教师再请他们说说理由,这时学生就能够读懂字里行间所折射的人物心理。教师再因势利导:“你们再找找看,课文中哪些地方还体现了这种心理?”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到全文当中去找。
这一做法,就是以这一句为触发点,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丰富的欣赏角度,受到思想启迪,亮出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三、想象,让学生放飞心灵
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给学生插上一对想象的翅膀,往往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课文中存在的一些重点词句,由于受时空局限,离学生生活实际遥远,学生没有直接生活体验,确实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一边朗读一边在头脑中展开自由而丰富的想象。这样入情入境,学生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体会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与文章产生共鸣。
在讲授文有一篇带有“胡作非为”这个成语的一篇课文中。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胡作非为”时,采用了启迪想象的方法。由于“胡作非为”一词离三年级小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孩子不容易理解。我先是引导学生理解字面的意思,然后问学生:“我们学校有‘胡作非为的人吗?”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宝库一下子就被打开了……
然后,再把学生的这种生活体验带到文本中来,再读一读文中的这个句子,边读边想象自己仿佛看到的场景,当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文本情感融为一体的时候,孩子对“胡作非为”有了真正理解,一节阅读教学因此充满生机和活力,体现了文本语言的魅力。
四、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领悟内涵
学生身边事物或亲身经历的事情有其鲜明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便于感知。可是,文本中的一些词句往往比较抽象和理性,让学生难以理解,造成阅读障碍,导致学生难以体会作者真正的意图所在。教学时,教师要能善于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同他们的生活经验与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就可能起到变抽象为具体、变困难为容易、化复杂为简单的作用,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解读文本和培养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
课外文章《东方之珠》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人们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真是舒服极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平时洗澡时的情形和感受,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沐浴”一词在文中是指人们安谧、舒适地浸在和煦阳光的照射和润泽之中,享受着海风的柔和与抚爱。同时,还使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这是一个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读是学习语文的至尊法宝,读是感悟积累的基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充分地读,个性地读,收到亲近文本、感受文本、体味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效果。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精萃之处,通过反复品读,领会语句深刻含义,感悟作者思想,升华自我情感。
五、贯通,让学生联系整体,把握要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纵观全文,并结合文旨进行深入研读。词、句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表现它们特定的意义和感情色彩的。教学时只有“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文不离旨”才能确切地理解其意义、作用和运用的目的。
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中的“流连忘返”一词时,可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流连忘返”一词在文中是指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那变幻无常、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云雾更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游客们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这美丽而神奇的景色将游客紧紧吸引,使他们如痴如醉,脚步徘徊不前,几乎都忘记了回去。用上“流连忘返”这个词进一步突出庐山云雾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在阅读教学中的品词析句,有别于过去的“模糊性”教学,离开语言,就内容分析内容或只就人文内涵进行开掘,对文中优美的词句视而不见,不作鉴赏指导;也不同于“咬文嚼字”式的教学,对文本中的语言逐词逐句分析,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失掉了“人文性”,将文本“咬嚼”得支离破碎。阅读教学中只有协调好“品析”与“阅读”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才是一堂真正的好的语文课。
总而言之,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在未来教学中还应该不断探索,通过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进而推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蒲夙婷.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 新课程(下). 2014(04)
[2] 张瑞雪.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悟重点词句的能力[J]. 新课程(上). 2014(04)
[3] 韩迎春. 试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 中华少年 2015年25期
抓重点词句促进阅读感悟 篇4
抓重点词句 促进阅读感悟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阅读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于中段学生要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要达到上述目标,老师就得深挖教材,找准读懂文章的切入点,沿着一条主线来设计教案,文章是以字词句段篇的形式存在的,了解内容,领悟情感,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因此,抓关键词语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读懂文章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学习语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那么究竟该怎样抓重点词句促进阅读教学呢?
一、抓住中心句,把握课文的脉络。
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我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甲”是什么意思?作者用哪些具体的景物来突出这个“甲”字?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特点?桂林的水又有哪些特点?通过理解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已初步懂得整篇课文是围绕着这个“甲”字来写,用了先总后分的叙述方式,以下的内容都是“甲”字的具体化和形象化。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无疑起了先导作用。另外还有《哈尔威船长》中我抓住“面对死亡的考验,谁能说他不是一名英雄!”这个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首先和学生一起理解英雄这个词的含义,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心目中英雄的形象,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
二、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广为人们所引用,都告诉我们“多读书”的重要性,一篇文章,总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往往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能帮助学生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就不能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注意教给他们理解句子的方法,教会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句子。例如《哈尔威船长》中我着重和学生一起分析了船长下达的两次命令,以及船长与船同沉哪一自然段,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场景以及人物的心情,来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体会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尚品质。再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我抓住“真是‘舟行碧波上,人
在画中游’”这一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把漓江的水说成“碧波”,把游览桂林山水说成“在画中游”,这分明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从而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抓学生感受最深的词句,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抓住学生感受最深的词句,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是对所谓的重点词句加以单
一、孤立的分析、讲解或者简单地一股脑儿地对字、词、句面面俱到地“肢解”,也不是一厢情愿地设计一些练习在研读品析中,而是保存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和意境完美性。以读促解,以读悟法,以读动情。
如教学《看不见的爱》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母亲的语言:“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通过读读议议,感悟母亲对盲童的信任和期待。“做”字体现母亲看中不是结果,而是有没有毅力去坚持,教育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学会自立,寻求人生目标,一段平实的语言却表达出一种不寻常的母爱。就是这样一位不寻常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在接下来的找、读、谈、引导学生抓住前后两处描写母亲轻轻递石子的神态动作细节的描写,抓住理解重点词语“轻轻”“递”“安详的微笑”等词语来体会。为了支持儿子不知疲倦,即使眼睛看不见,母亲始终保持安详的微笑,体现母亲的耐心、宽容和信任,再次领悟母亲不寻常的爱。随即在此提问:母亲“递”到孩子手中的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探究,不仅仅是石子,是希望、是鼓励、是支持,感受深情的母爱。
四、抓地位特殊的句子,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
这些特殊句往往是起到总结,引领的作用,使条理清晰。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在《哈尔威船长》这篇课文中,我抓住了“救援工作进行的井然有序。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舰桥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通过“井然有序”对比之前的“乱得不可开交”来体现船长的指挥有方。再如在教学《看不见的爱》一文中,通过对比“过了很久,那男孩动作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和“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两个句子,引导学生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使学生感悟到虽然动作、速度慢了,但没变的依旧是那----------安详的微笑,鼓励,支持,信任,理解,耐心。
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篇5
《鲸》:
1、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这一段落的知识点:
说明的方法:
A、列数字:作者先列举具体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用重量说明鲸大。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用这些具体数字说明鲸大。
B、举例子:然后又以我国发现的一头鲸为例,从它的体重、身长、舌头及口腔的宽大等四方面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的确非常大。
C、作比较:然而,这头鲸虽然有4万公斤重,可还不是最大的,已知的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通过这样比较,更进一步说明鲸是体态庞大的海洋动物。
D、总结:
这段话通过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的方法,叙述更加准确、清楚,使人对鲸是个庞然大物深信不疑。
2、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这一段落的知识重点:
说明方法:
A、打比方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鲸呼气时喷出来的气比喻成“花园里的喷泉”。
B、这样写的好处:这种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小练笔: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
3、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这一段
A、讲授这一段抓住“陆地”——“浅海”——“海洋”三个词,让学生懂得鲸为了生存下来,就得适应这个变化的环境,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自身体形及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鲸渐渐地变成了鱼的样子。
B、这段话主要讲了鲸的`进化过程。抓住关键词语“在很远的古代”“很长很长”“渐渐”等词语理解鲸的样子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退化”是指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逐渐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这里指鲸的后肢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变小,最后完全消失。
《新型玻璃》:
本文结构特点:
全文一共6个自然段。前5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了新型玻璃在现代化的建筑中的重要作用,预言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这篇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课文前5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且富于变化。如,第2自然段用“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句话来转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3自然段的开头既连接了上文,又直接进入下一种玻璃的介绍,清楚明白;第4自然段的首句过渡非常自然,令人感到亲切。第5自然段的开头则以形象的比喻引起读者的注意,激起读者阅读的愿望。
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以第二段为例说明:
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有些国家规定,高层建筑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的玻璃。
理解作者如何把夹丝玻璃介绍清楚的:
1、开头用“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句话来转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接着运用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这两个词语介绍了玻璃坚硬的特点。
3、最后写了玻璃的用途。
整篇段落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把玻璃的特点及用途介绍得极为生动具体。文章用怎么样的方法把玻璃介绍的如此清楚明白的?这是我们需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小练笔:运用作者介绍玻璃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你喜欢的物品,要求把事物叙述清楚,把事物特点展示出来。
重点句段:
1、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
知识点:
A、“安然无恙”本意:是形容平安,没有受到一点儿伤害。本课指夹丝玻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不会伤人。
B、“藕断丝连”原是比喻表面上好像已经断了,实际上仍有牵连。本文是指玻璃虽然碎了,但玻璃片仍粘在一起,不会四处飞溅伤人。这两个词语生动而又准确地描述出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的特点。正是由于“夹丝玻璃”有这个特点,所以高层建筑上采用这种玻璃才安全可靠。
2、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所以人们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
A、文中把变色玻璃比作“自动窗帘”,生动形象,比喻句用得恰如其分。
B、这句话具体介绍了变色玻璃的作用:阳光强,玻璃颜色就暗,室内光线也就暗些;阳光弱,玻璃颜色就淡,室内光线也就亮些。所以说变色玻璃能起到自动调节室内光线的作用,
3、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这段话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总结全文,作者用“正在”一词指出新型玻璃并不是无法实现的奇迹,它们已经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二是点明主旨,作者又用“将会”一词启示人们创造出更多品种的新型玻璃。
课程资源拓展:
变色玻璃变色玻璃是怎样制成的?生产普通玻璃时,在原料中加入大约5%的光敏感物质(如,氯化银),加入0.015%的氧化剂(如,氧化铜),而后经过1500°C的高温熔化后就制成了变色玻璃。这种玻璃为什么会变色呢?由于氯化银和氧化铜的颗粒很小,又均匀地分布在玻璃中,当然不会影响透明度,但当遇到强光照射时,氯化银分解,产生许多银离子,阻止光线通过玻璃,使玻璃由暗变黑;而等到外界的光线变弱,在氧化铜的作用下,氯和银又重新化合成氯化银,玻璃颜色于是由深变浅。
玻璃微珠大白天能不能放露天电影呢?能!有种反射力很强的玻璃微珠银幕能担任这个角色。微珠的直径比头发丝的直径还小得多。这种银幕反射光线的本领比最白的白纸还高出一千倍。只要银幕不在阳光直射之下,即使是白天看电影也十分清晰。玻璃微珠除了“白昼银幕”外,还有其他用途。用它做交通标志,黑夜里受到车灯光的刺激马上发亮,使驾驶员在500米外就能清楚地看到交通标志。车辆一过,标志的亮光又自动消失。将玻璃微珠嵌在救生艇或救生圈上,遇难时就容易被发现了。
憎水玻璃冬天,眼镜片上有时会蒙上水汽,遮住视线,怪讨厌的。现在发明了用憎水玻璃做的新型眼镜,水滴在上面就像荷叶上的水珠一样,会形成圆形点滴迅速溜去。汽车驾驶室装上憎水玻璃后,雨天就不必使用雨刷了。潜水艇的潜望镜如用憎水玻璃制造,当潜水艇浮出水面,就不必担心水痕遮住视线了。
【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推荐阅读:
抓重点词句理解句子_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结题报告11-20
读课文理解词句单元11-10
初中重点古诗词句07-29
《湖心亭看雪》重点词句注释08-23
抓关键词句解读文本07-18
词句理解10-06
重要词句09-13
文言词句12-13
日语词句06-13
字词句教学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