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重点词句

2025-01-31

抓重点词句(精选5篇)

抓重点词句 篇1

2 0 1 1年版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显然,品词析句、把我内容、体会情感、初步领略表达方式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怕学生不懂,面面俱到,絮絮叨叨,忙忙碌碌,学生的收效反而不大;有不知抓什么好,东拉西扯,松松散散,学生收效甚微。如何建构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以落实课标的要求,达到教学的目标呢?我认为我们要抓关键词句,善用重点词句,通过抓关键词句来整合教学,能使我们的教学思路明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从而构建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那么,如何才能巧抓关键词句,优化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巧抓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课文中能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眼。凭借这个词眼,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就会让学生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如我在教《虎门销烟》这一课时,根据课文所在的单元主题,结合课文内容,确立“紧扣壮举,体悟壮情,荡涤爱国情感”的教学思路。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并阅读虎门销烟的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鸦片对中国人民的毒害和对民族危亡的影响,初步感知林则徐销烟的历史背景感受林则徐销烟的困难和决心。在课文教学中我抓住一个“壮”字来统领全文。课堂伊始,为营造和谐课堂教学氛围,我采用做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为“壮”字扩词。板书词语:壮丽、壮观、壮举、强壮、豪壮、雄壮、悲壮、气壮山河等词语。词语本身不是孤立的,它们各自带有独立的意义和感情,接着指导学生朗读词语时,要求学生不仅读出对词语的理解,还要读出词语的意味。接着出示下面的问题:读读课文2-5节,找一找能表现“壮”的语句,将这些地方画下来,放飞你的想象,用心读一读。引导学生读书中思考、读书中标记、读书中想象,让每个孩子凭借思维,触摸语言文字后面的风景。伴随着学生的交流,抓住文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挤得水泄不通”、“彩旗林立”、“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应邀的外国商人”等词句的理解,适时地引导学生想象“壮阔的碧海、壮丽的虎门寨、壮观的场面”,在朗读中再现还原,一起走进“伟大壮举”的“现场”。在下面的教学中我由扶到放,让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在读中想象,体悟壮情”.叙事类课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还原”,正如叶老所言:“要让学生在文章中走个来回。”由于本文所述的故事历史久远,学生对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当学生充分的触摸语言文字之后,应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品读。在全文阅读教学似乎结束以后,对课文进行补白:由于鸦片战争的失利,腐朽的清政府将销烟的所有“罪责”都推到了林则徐身上,道光皇帝将他革职,罚他往伊犁垦荒屯田……补充了这部分历史故事,给学生带来l了更多的关于“壮举”的另类思考。

二、抓特殊作用的句子,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很多课文,往往会有蕴含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我们通常把这类句子叫做“中心句”。分析理解了这些句子,也就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三、抓含义深刻的词句,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有些课文蕴藏着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些句子是文章的灵魂,语言虽平实,却蕴含着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正确理解这些句子,有助于深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抓重复出现的词句,对比关照悟情

阅读文章时,经常可以看到有些课文反复出现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句。这些并不是作者言语贫乏随便写写,它往往呈现着文章的中心,反映着作者的情感。抓住这些词句,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领会文章表达的中心。如教学《走,我们一起去植树》一课,在深入理解诗歌时,我抓住“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这句话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是本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是学生理解这首诗的课文核心。我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达的表层意思看到文字背后更为深层的意义——表明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决心之大。

总而言之,通过抓关键词句,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内容,更让学生通过自主地读文探究,从字里行间中领悟到文章的主旨,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透过关键词句来整合教学,不仅能使阅读教学有着整体性,显现出课堂的高效,更能引导学生在感悟“文意”的同时,领悟“文言”,做到“言意兼得”、“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摘要:<正>2011年版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显然,品词析句、把我内容、体会情感、初步领略表达方式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怕

抓重点词句 篇2

华阳实小

钟晓玲

一个又一个词语是文本的建筑材料,是文本灵魂的细胞,关键词语往往是作者用意所在,字字传神。教学中思想感情的渗透,都离不开这些可以独立运用活跃的最小言语单位。汉语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对语词的揣摩、品味过程中应是“满嘴留香”,意味无穷。以关键词句作为切入口才能感受人物的形象,领悟人物的情感,准确把握作品的重点。教学时,对文本中的疑难或关键词句进行拓展教学,有利于准确全面掌握理解文本内容。

抓关键词进行语文教学是由语文阅读的终极目标决定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中了解作者的意图,学习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境界,而这一切都要依靠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才能够得以实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要引导学生扣住语言文字,特别是抓住关键词句咬文嚼字,因为关键词句是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这些词句在文章中统领全文或全段,或提示中心,或蕴含深意,可以据此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与作者、文本达成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抓关键词句也都会判断一位老师教学能力的标尺。好的老师能够从文本中解读关键词句,或让学生用几个关键词句串联课文,或是用一个关键词句统领全文,奠定文章的主题中心。善于抓关键词句的老师必定对文本有充分的解读,对文本有着基于自己生活经验的独特领会。

抓关键词句进行教学也是由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决定的,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篇章段落的理解都建立在对重点字词把握的基础上。字词句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知识,也是朗读的起点。我们要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要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词句可以为我们的朗读起到提示作用,读好关键词句为读好全文奠定了基础。学生也正是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

《翠鸟》是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鸟儿”为主题,安排了4篇课文,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学生通过准确的词句便会领略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叫声清脆捕捉小鱼时动作迅速、敏捷十分惹人喜爱。孩子们也喜欢这样可爱的小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但在老渔翁的开导下,孩子们打消了自己的念头,把翠鸟看作了朋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具体内容和目标

①探索抓关键词句,理解文本,升华体验的方法。比如移情体验法、创设情境法、联想法、填补空白的方法等。课文是以文字的形式再现的,避免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文字表面,情感浮于浅层,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可触的,可体验的语言,无疑是符合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境,增强体验,提高实效。

②洞悉中段语文课文中语素内涵,挖掘课文语境中的关键词句。能精确找到每课的关键词句。

③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升华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多边互动、融合和提升的复杂体验,而学生的主体体验正是这一过程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

实践过程

1、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在课堂实践中找到每课的关键词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展开教学,紧紧抓住“颜色非常鲜艳、小巧玲珑”等中心词展开教学,突出了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升华情感体验。

2、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让学生找出翠鸟捉鱼动作的词语,感悟翠鸟捉鱼的熟练、敏捷。

抓关键词句 巧解高考四大题型 篇3

一、抓关键词辨析病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今年暑假,我市将举办第12届中学生运动会,我校参加这届运动会的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均是由班级和年级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选手组成。

B. 2010年4月10日,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进入倒计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各个岗位的操作人员对火箭起飞前进行了最后的检查,满怀信心等待着发射时刻的到来。

C.现代高新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图书馆运行机制的变革,其结果将会出现一个全新图书信息交流系统,从而对图书馆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 为增强全体员工的文明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我省某商业银行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在本系统内广泛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2011年四川高考)

解析:A.抓对象关键词: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抓关键动词:是;抓搭配的宾语:优秀选手,由此推出“均是由……组成”不能做“是”的宾语,结论:句式杂糅;B.“对火箭起飞前”介宾搭配不当,应为“对起飞前的火箭”; D.抓对象关键词:商业银行;抓关键动词:“推行”抓搭配的宾语: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得出结论:“服务忌语”不能推行,动宾搭配不当。答案:C

二、抓关键词句解读古诗词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2011年四川高考)

解析:这首曲上阕关键句为抒情议论句——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下阕的关键词为:冷淡、清新。由此分析出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人情淡薄。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淡泊、清新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三、抓关键词句完成语言运用

下面一段文字后的四个选项中,能准确概括文字内容的一项是( )

琴声渐起。我仿佛看见一滴滴饱满的水珠儿洒落在含苞待放的桃花上,又恋恋不舍地挂着丝儿似的落下来,犹如一个活泼的小精灵。这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它裹挟者泥沙、卵石,翻滚着向前奔去,撞击着河岸,向阻挡它的一切势力发起猛烈冲击。那河上还有勇敢的艄公,正在与恶浪搏斗。一阵清风穿过树林,一粒沙子从屋檐上滚落,掉在门前那口空水缸里,清脆悦耳,回音似璧。琴声欲止,似一朵烟花静静地绽放。

A.琴音似水 B.琴音遐想

C.琴声悠扬 D.琴声如风(2011年安徽卷)

解析:通过抓取表对象的关键词——琴声,表情态的形容词——活泼、奔腾不息、猛烈、清脆悦耳、回音似璧、静静,可得知:本段所写的是对琴声由活泼到激昂再到清脆低柔的变化过程,既似水又如风也悠扬,故选ACD都不能概括全段。答案:B

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要点回答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缺少“什么”。不超过25字。

4月23日,“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其中,“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热议的话题。多位大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顶尖大学在吸纳拥有国际学术背景人才、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制度和成功经验等方面缺乏全球化视野;许多人安于现状,在科研方面全方位地紧盯世界一流水平的意识不够,仅满足于在国内获奖或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他们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学校营造出宽松的发展环境;全社会对于大学发展应抱有平和的心态,少一些急功近利。(2011年四川卷)

解析:先抓取对象关键词:中国顶尖大学、政府部门、社会,再抓取对应的谓语动词:缺乏全球化视野、紧盯世界一流水平的意识不够、营造出宽松的发展环境、抱有平和的心态。最后根据题干要求(大学缺少什么,不超过25字)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答案:全球化的视野,争创世界一流的意识,宽松的环境,平和的心态。

四、抓关键词句确定作文主题

在新材料作文题中,快速归纳材料的文义并迅速捕捉材料中的关键句至为重要。因为关键语句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我们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找准了它,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以下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了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2011年福建高考作文)

解析:提炼材料中表对象的关键词:工作、身体、梦、朋友;提炼相关的形容词:新鲜、好、高、长、大。由此可知,这是袁隆平追求的朴素恬淡的生活理想,对比当下人们的急功近利、贪图享乐、赛富攀比,可以写出一篇以“我有一个梦想”为话题的雅文。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师生议论起来。

学生甲:中国包揽金牌很高兴,这是靠竞技实力说话的表现。学生乙:希望外国选手也能成功,我们应该让出一两块金牌,我国长期垄断这个项目不利于其发展。学生丙:不赞成让出一两块金牌,这样违反公平与奥林匹克精神。老师说这些都有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上,还体现在社会其他领域。(2011年北京高考作文)

解析:提炼学生甲观点中的关键词——靠实力说话。提炼学生乙观点中的关键词——长期垄断不利于其发展。从反面来说,就是竞争才有未来。提炼学生丙观点中的关键词——让出违反公平。换言之,凡事应讲求实事求是。

然后从世乒赛推及国家、民族、个人、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在平时在学习过程中,特别留意提炼关键句与关键词,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在应对高考四大题型方面就能做到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四川省苍溪中学(628400)

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篇4

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有主动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是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这就导致学生不想问,不会问,这样便形成恶性循环。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提出问题的方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文章题目中提出问题

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以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

(2)就文章的主旨性内容提出问题

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真对性,并且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章的重难点上,具有较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能起到导向作用。因为人们阅读文章时,总是选择某些部分作精细阅读。围绕主旨提出问题,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阅读目标而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上。学生通过这些段落的阅读,较为准确的把握了全文的主旨。

(3)依据文章结构、文体特点提出问题

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光了解词句的表达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教会学生段、篇的提出问题的方法。那么段、篇的提问如何进行呢?我认为:尽管文无定法,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其次,了解析段的基本手法:划分层次,归纳段意,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注意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等。明确了这些知识,就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比如,面对的是一篇说明文,学生就会联想到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要了解说明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说明的方法、揣摩说明的语言等。就此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本文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分几部分来说明?是如何说明的?运用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语言的特点是怎样的?其他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同样如此来质疑提问。(4)针对课文中的难点提出问题

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知识面不广,往往会弄不懂。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我们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紧扣这些疑难点质疑提问,就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入搜索的境界,以浅化难点,平化坡度,使之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

(5)找寻关键词句提问

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阅读时要把文章的词语、句子、段落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如果对部分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就会影响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对语句隐含义的质疑释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在文章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找寻文章的关键词句提问。

什么是文章的关键词句呢?一般来说,关键的词语指:记叙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语。这些词语是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说明文中最能说明事物特征的词语及一般文章中与中心有关的用的好的词语。关键的句子指: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含义深刻蕴含哲理的句子;表达具体生动的句子;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等。明确了这些,关键的词句也就找到了。那么,教师也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关键词句质疑提问了,从而顺利地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对关键语句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

(6)指导学生从文章矛盾处提问

如果认真阅读课文,我们就会发现有些文章在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之间存在着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现象。这些矛盾现象其实大多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往往体现着作者巧妙的构思。因此,善于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矛盾之处,并进一步深入探究,无疑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矛盾有时产生在作者客观的叙述过程中,(举一个初中三年级语文课的例子):如《孔乙己》最后一段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的“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两者并用产生了弦外之音。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感觉矛盾的地方进行质疑释疑,破译弦外之音。学生研读后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由此展开对孔乙己死因的探究,再进而过渡到对全文主题的探究,所以这个看似矛盾的叙述是指导学生探究课文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提问的落脚点。

(7)从比较中质疑提问

毛主席说:“有比较才有辨别。”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文章或几处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点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大大提高学生感知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写作思路、文章技法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语文课程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而阅读能力较差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之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是我们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实施中重点提高的内容。对于这个问题,根据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的感受到实施教学需要重点提高的是“抓住重点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提高:

一、是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比如:(我去听课)有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小虾》一课时,设计了以下环节:“那么小虾还有哪些特点?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翻开书,快速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这个自然段主要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这句话也叫作这个自然段的什么句子?(生:中心句)那哪些句子是在具体写小虾有趣的?请你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并在旁边批注你的体会。老师还有个温馨提示:你可以抓住关键词句展开合理的想象,你的感受才会更深刻。” 在这堂课中,我觉得整节课不但抓住了词语,而且还在句子当中提炼词语去进一步感悟小虾的吃食的小心和脾气不好的特点,并结合整个句子整段话进一步让孩子品读,达到感悟的效果。所以说这节课是以读为本,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也进一步进行了文本细读。

二、是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的教育名言,广为人们所引用,都告诉我们“多读书”的重要性,试想,学生刚刚拿到一篇文章,在朗读正确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这个阶段,不管你老师怎样精心设计导语,学生也不可能理解课文,感悟情感。你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这是引导学生悟情的基础。但课堂上教学时间短,如何让学生快速达到读正确、流利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就不能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一篇文章,总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往往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就能帮助学生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再举一个例子:我在听一位老师教学《一枚金币》一课时,这位老师就是紧紧围绕关键词语“受不了”进行“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受不了’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老人为什么受不了?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儿子为什么受不了? 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并随机进行感情朗读等”教学环节,并以此来突破重难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注意教给他们理解句子中关键词语的方法,教会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词语。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在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的基础上,学习时理解词语,就能读懂文章内容。每篇课文都会出现一些没学过的词语,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们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查字典理解词意;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而字典中查出的解释到了句子中有时不一定适合,甚至还会弄巧成拙。所以结合上下文理解词意是最经常、最重要的理解词意的方法,是培养自身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对日后的再学习也是不无捭益的。比如三年级《翠鸟》一文“鲜艳”一词下文有“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这么一段文字。它本身已能够说明“鲜艳”了。学习时应先读下面的语句,再提炼出“鲜艳”一词。勿急,否则适得其反,这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最直截了当的方法。

三、是抓住过渡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可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小学阶段,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作些补充、修改就能顺利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抓重点词句 篇5

关键词:工具性;语用;阅读教学

紧扣重点词语导入阅读教学,要求老师能针对重点词语所在的句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或是其他具有生发意义的地方,师生共同质疑,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深度阅读的欲望。在《玩出了名堂》的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拜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当学生说出“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去拜访列文·虎克”一句时,我不失时机地追问了一句:“知道吗?英国和俄国是当时欧洲的大国,而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可是当时最有权势的国王啊,连他们也亲自千里迢迢地去拜访列文·虎克,对此,你心中不想问点什么吗?”于是,有学生质疑:“他们为什么要去拜访列文·虎克呢?”有学生立即回答:“因为列文·虎克发明了一个新奇的玩具──显微镜,用这个玩具可以观看到微生物。”老师紧接着感叹:“哦,人家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可真了不起,还能看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呢!那他是怎样发明显微镜的呢?咱们今天就来看列文·虎克是怎么玩出大名堂的。”这样,很自然地就導入了本课时的阅读教学,同时又激发学生以较大的兴趣投入新的学习之中。

一般说来,一篇课文总有提纲挈领的重点句、中心句。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找准切入点,紧紧围绕重点词句展开教学。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我紧紧抓住“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围绕“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风景优美,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物产丰富?”这一问题,紧扣重点字句和学生一起品读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感悟过程。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感悟,既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的,又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和深加工。既使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学生心灵深处的话语,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和精神的同步发展,达到了“训练”和“感悟”比翼齐飞的境界,阅读自然而然便成为“悦读”。

参考文献:

[1]蒋成瑀.语文课读解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05.

[2]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03.

上一篇:心理测量实行方法下一篇:表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