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管理者应具备的三种意识

2024-07-24

幼儿园管理者应具备的三种意识(精选10篇)

幼儿园管理者应具备的三种意识 篇1

幼儿园管理者应具备的三种意识

在组织的管理运行中,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是组织运行的“硬件”,缺少了它,组织的运行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寸步难行。而管理者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好比是组织管理中的“软件”,他们的思想、观念、个性、气质等因素都会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自身的管理行为,并随之影响着组织的运行。因此,要提高管理的效益,作为管理者应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具备以下三种意识:

1.目标意识

目标,通常是指个体及群体或组织的某一行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预期结果的状态和标准,它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依据。因此,幼儿园管理要实现最优化的管理效果和达到管理的预期结果,管理者必须确立明确的目标意识。

首先,幼儿园管理者要确定管理目标。幼儿园的管理目标是指围绕教育目标制定的.幼儿园各项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标准或预期结果。比如,“家园合作”是幼儿园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建立“家园合作”的良好机制,实现“家园合作”的目的,幼儿园管理者必须确立“家园合作”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来制定计划。计划的内容不仅要体现“家园合作”目标的各项指标,而且要拟定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如果目标的内容不明确、不具体,计划工作也就难以进行。对一个组织来说,没有目标的管理与没有管理的目标一样,都是无法想象的。

其次,幼儿园管理者要进行目标管理。要实现目标,必须对目标进行有效的管理,而实现有效管理的手段之一,便是将管理目标转化为幼儿园全体人员的工作目标。研究表明,工作目标具有激发和维持工作动机、指导行为、增强工作积极性的作用。为此,幼儿园管理者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把全园任务或管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工作目标体系,使幼儿园各职能部门的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按目标导向原则指导自己的行动,实现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二是动员幼儿园全体成员参与目标的制定,通过上下级的充分协调,使目标内化为每个成员的自觉要求,实现有全体成员参与的民主管理;三是尽可能使目标具体化,达到可检查、控制和考核评价的要求,以利于实现自我控制。

2.开放意识

从促进儿童发展的角度分析,幼儿园管理的目的是协调影响儿童发展的各种因素,使其产生综合效应,形成教育合力,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根据生态学的观点,儿童的行为及状态与其背景(时间、空间)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儿童的发展是不断成长的有机体与其所处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的逐步的、相互的适应,这个过程受到情景和情景所涉及的背景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影响。儿童的发展同时受到幼儿园、家庭、社会三大环境及其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即幼儿园、家庭、社会构成了儿童成长的生态环境。因此,要实现管理的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开放管理的意识,加强幼儿园与社会、家长的联系,着力协调儿童成长的生态环境中影响儿童发展的各种因素,争取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的理解和支持。

3.民主意识

后现代主义强调“边缘化”,所谓“边缘化”,有人也翻译成“去中心”或者“分散化”,它意味着后现代主义主张把注意力集中到边缘事物上去。这种思想也影响到学校教育管理。在这种观念下,就出现了所谓“权力下放”“授权”等术语。“权力下放”“授权”不仅仅是指教育行政机构把权力下放到学校(幼儿园)领导手中,也指幼儿园(学校)领导在一定条件下应把手中的权力授予幼儿园的教师、幼儿家长和一些社区人员手中。

在这种分权化的管理机制中,园长要从领导、管理的角色,改变为协商、沟通的角色;家长要从非专业人员的角色,转变为专业人员的角色。这种民主化管理,可使幼儿园具有更清晰的目标;更有系统地计划、评价各个教育项目;幼儿园教职工之间的沟通也更为便当和顺畅。由于管理决策是以集体而不是以个人形式作出的,它给予教师、家长有更大的参与园政决策的机会,因而能够保证决策的民主和高质量,提高管理的效益

幼儿园管理者应具备的三种意识 篇2

一、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目前, 我国的教育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样已走入了“深水区”, 我们已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一个教研员在自己的领域内到底能走多远, 关键是看他的研究能力, 而研究能力的基础是学科知识的掌握和文化底蕴的积淀。由于体育教师受体育专业科目设置的限制, 文化基础较薄弱, 在理论和文字等方面普遍存在“短板现象”, 那么, 作为体育教研工作者, 尤其是走在课改前沿的研究者和指导者, 更应做到率先垂范, 使自己具有超前的思维、意识和崭新的理念, 所以, 读书学习就应该成为体育教研员专业引领的内源性需求。在与经典的对话中, 在专家大师的引领下, 可以走出狭小, 走出平庸, 从容地走向专业引领之路。“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有良好文化修养的人, 无论是语言表达, 还是写作都能折射其驾驭文字的能力, 尤其是在调研报告的撰写、资料管理与文本分析、课题研究方面更能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 一个研究型教研员应始终围绕“一个中心”——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树立“两个目标”——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教研水平,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运动能力;围绕“三条主线”——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 科研意识的提升;加强“四种课型”——示范课、观摩课、汇报课、研究课;提倡“五字”要求——细、新、精、实、效等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体育教研员, 还应树立一定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 既要把工作当成学习的机会, 还要当做对自我能力的挑战。要立志, 给自己一个目标不气馁;要立言, 规范自己的言语, 不随意;要立行, 注意自己的行为, 不失身份;特别要加强计算机的学习和网上教研, 改变和升级教研方式, 创造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机会, 把握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机遇, 努力实现“三个三分之一”的工作方法, 即三分之一时间加强自身建设, 加强知识的积累;三分之一时间下校调研, 收集最真实的信息;三分之一时间进行课题研究, 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二、树立“风向标”的指导意识

教研员是“平等中的首席”角色, 是教学、教研、教改实验中的推动者、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指导者。作为一名体育教研员, 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前沿信息等方面, 不仅要先人一步, 更应胜人一筹。教研员的日常工作应重心下移到学校, 阵地前移到课堂, 要采用“六”字方针的工作方法, 即加强一个“德”字: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突出一个“能”字: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树立一个“信”字:通过自己工作能力的展示, 树立威信;落实一个“真”字:讲求认真做事, 踏实做人;追求一个“乐”字:苦中求乐, 乐中生活;体现一个“绩”字:讲实绩, 效果显。

教研员要深入一线, 探索教学规律, 有序开展工作;要深入课堂, 接触教师, 收集信息, 及时了解与分析所辖区域内的教育教学现状, 了解学科师资情况, 筛选业务骨干, 从而对自己的教研工作提供业务支撑;要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带头人、名师、特级教师的特殊影响力, 这样既能使其较好地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示范作用, 又有利于其提高自身的声望。同时, 应有计划地构建典型教师梯队, 进行扶植培养、跟踪指导;应在深入一线的基础上, 提出既有利于课改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同时在学校教学管理方面促进新的管理模式的建立。

教师专业化研究的第一现场在课堂, 体育教研员要努力提高看评课、学科指导、示范等能力, 要做到能教、能评、能研, 成为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标杆。另外, 还要有较强的体育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 要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系统地研究成果, 不断地吸收和更新知识, 成为教学改革中的“风向标”。

三、坚持“服务第一”的本色

指导就是服务, 教研工作不是单兵作战, 而是集团战役, 成功的团队没有失败者, 失败的团队没有成功者。教研员工作的人力资源是一线教师, 且大部分一线教师都怀有对教研员的敬畏之心、羡慕之情, 也有想博得教研员的信任和重用之意, 所以作为教研员一定要态度平和、虚怀若谷, 以送教下校为载体, 密切联系一线教师, 恰当协调人际关系, 营造民主高效的教研氛围, 正确认识和理解教研员与教师是互相支持、互相关心、合作双赢、良师益友、共同发展提高的关系。交的是朋友, 做的是知心人, 让每个人都有“走远了可以一起回顾, 走累了可以相互支撑, 痛苦时可以一起拥有, 快乐时可以一起投入”的感觉。每一位优秀教师、业务骨干、教学能手等的成长, 都离不开教研员的关怀和指导, 教研员搭建起的良好平台将是他们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这些群体都是教研员的有生资源, 一定要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引领、带动、辐射的功能,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 让他们感悟到奉献的快乐与幸福。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都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或困惑, 教研员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 尽最大可能地在政策上、经济上、个人价值体现上给予帮助, 让广大教师感到你就是他们的贴心人。当你遇到困难或有紧急任务时, 他们也一定会鼎力相助。

议论文写作应具备的三种意识 篇3

一、概念意识是议论的起点

一篇议论文首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因为只有解决了“是什么”,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文章要阐明什么观点,主张什么东西。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把一些概括性强抽象性强的语句作一些界定性的解释,也即对自己的主张进行一个概念性的界定,这就是所谓的“概念意识”。而这种意识又是一篇议论文的写作起点,文章的一切论证都需基于这个起点。

比如要写“忍或不忍”的议论文,题中所给的材料提示是三句话,让学生根据这三句话写一篇议论文。三句话如下:

晚清名臣胡林翼说:能忍人之所不能忍,乃能为人之所不能为。

文学家林语堂说: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德。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

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说: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權利生气的。

而大部分学生写出的议论文都在反复说,一方面要忍,另一方面又要不忍,然后是有时候忍,有时候不忍,其间各举一些例子,说到最后,也没能把材料中的“忍”的概念弄清。材料的表述强调的“忍”,是指遇到一些意外事情或是不公平的事情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去抗争的态度。很明显,从林语堂与龙应台的话中可以读出,他们对这种“忍”都是持批判态度的。然而,有的学生却将其写成坚持、忍耐、忍性等,且所举的例子多为司马迁、韩信等。有学生写此文时有这么一段话:“忍耐久了,忍耐到了一定阶段,那么就应该爆发了。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有些时候不生气不是因为能忍耐。”像是绕口令一样,结果,还是未能弄清“忍”是什么。所以,要写这篇议论文,首要的是破题,即指出自己从材料中读到的“忍”的含义,然后再从几个层次去论证它。

这种概念意识的运行,是一种理性思维的体现。概念的确定,既让读者明白文章的论点是什么,还为自己的论述范畴作界定,便于自己论述的开展,故称概念意识是议论文的起点。以今年浙江高考作文题为例,探讨“文品与人品”的关系,材料中给了我们两种绝然不同的观点,一是古人所谓“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另一种是金代元好问的“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强调的是“文不必如其人”。笔者认为,要想写好这篇文章,无论你持第一种观点还是第二种观点,你首先得界定“什么是文品,什么是人品”,只有解决了这个概念,你后面的议论才算是有根之论。

二、逻辑意识是议论的过程

文章的运行大体分为感性思维的运行和理性思维的运行。感性思维运行重在合情性,即合乎人的正常情感,这就是我们常要求的“真情实感”。而理性思维运行则重在合理性,即事情的发展或是道理的阐发需要合乎逻辑。议论文是一种用来发表观点、阐述道理的文章,它是一种理性思维运行的文章类型,强调的是一种逻辑意识。如果写一篇议论文,缺乏逻辑意识,可以想象那文章一定是混乱的、层次不清的。

那么,什么是逻辑意识呢?逻辑意识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思维意识的呈现过程,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过程。从学生议论文写作层面来看,逻辑意识呈现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外在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逻辑意识;二是内在的思维过程。所谓外在语言形式,实质是一种表层或浅层的呈现。运用一些过渡性的语言来呈现文章的思维过程,诸如“何出此言——不仅如此——反过来说”,“这个问题有两个原因——最主要的——其次”,“为什么这样说——换个角度说——最后还想说”,“问题绝非偶然——另一方面——难道仅仅是他们的问题吗”,“之所以这样说——还有——更重要的是”,“为何这样说——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他们这种行为——还想说的是”,“当然”,“同时我们也看到”等。有了这些过渡性的能呈现逻辑思维的语言,既可以让自己的写作思路更顺畅,也能让读者(一般是老师)在短时间内把握住你的文章思路。这些语言,就好比是公路上的指路牌,到了哪又要到哪,一看便知。而所谓内在的逻辑意识的思维过程,是对议论文写作更深更高的要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个程度轻,哪个程度重,都需要写作者仔细斟酌,写出来的文章思维要符合常人的逻辑。而且,在写作议论文时,必须要将这逻辑意识贯穿到底,中间无论哪处逻辑没有接轨,文章读起来都是阻塞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逻辑思维贯穿到整个议论的过程中呢?这就要求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具有那种意识,尤其是在学写作之初,必需要有刻意为之的意识,等到运用熟练了,这种逻辑意识就是由表层的刻意变成潜在的自然写作行为。笔者认为,从中学生的写作来看,可以有三种逻辑思维在议论文中呈现。

第一种是并列式的逻辑意识。这种思维是学生最好模仿的。这种文章大体采取的是总分总的关系,文章的开头提出议论文的总观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对总观点进行阐说,在总观点下提出几个分观点,最后总结观点。这是典型的五段论式,开头一段提观点,中间三段分论点论说,最后一段总结。第二种是递进式的逻辑意识。这种思维较第一种来讲,难度要大一点,但运用这种逻辑意识写出来的议论文,可能使得文章的议论更为深刻,更有深度。递进式的逻辑,既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思想上的;既可是范围上的,也可是程度上的。第三种就是正反式的逻辑意识。既可以先正面论述自己的观点,再反面指出他人的观点不足,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能站得住;也可以先反面提出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的观点,并进行反驳,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也是我们写作议论文时常用的一种行为逻辑意识。

三、论证意识是根本

一篇议论文,当观点确定之后,接下来更重要的就是证明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坚持这一观点的理由。当然,论证的方法是多样的,而常用的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从学生的作文实际来看,用的最多的就是举例,然而学生在议论文中,却是为了举例而举例,缺少论证。结果一篇文章写了2-3个例子,成了讲例子讲故事的“四不像”文章。这样完全举例而无论证,例子只能说明个别情况,不具普遍性。既然不具普遍性,那就很难支持你的观点。而只有举例后通过分析论证,得出其一般规律与你的观点相一致,这样,例子才能支撑你的觀点。否则,例子是例子,观点是观点,无法说服读者。可见,一篇议论文,论证是最为根本的。

那么,什么是论证呢?笔者以为,论证其实就是要阐明自己凭什么坚持自己的观点以及读者凭什么要认可你的观点,在写议论文时,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论证意识,全方位多角度来分析自己的的观点,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完善更能站得住脚。

以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为例,谈“人品与文品”的关系问题,如果以“文品不反映人品”为论点来阐述,观点的提出是依据材料中的元好问的“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这句诗。那么,学生得看懂这句诗,而如果学生知道这首完整的诗“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那么他就更好理解这则材料的含义。实际上,这首诗是元好问论诗中的一种观点,是针对潘岳(字安仁)《闲居赋》所提出的,《闲居赋》可谓是高情千古,但是潘岳这个人却是个谄媚的小人,马屁拍得非常出格,甚至会在路边拜倒在权贵贾谧的车尘之下。人的性格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文学作品展示的往往是其中一个侧面。文品与人品并不存在绝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是文品与人品的联系一,根据这一联系,我们就可以引申出联系二,文品所强调的是文章的格调品性,它可以是文人一时的性情所致,一时的心里所想,当然也可以是一生中多数时候的性情表现,而人品则是这个人一贯以来的为人品性、主张等。接着我们又可引出联系三,那就是人品与文品有时会对照但有时又不对照。这样分析下来,文章的思路就变得清晰,逻辑也清楚。在论证的过程中,把道理讲清楚,适当用一些感性材料加以佐证,就是一篇很好的议论文。

可见,在平时的议论文训练中,面对要论证的命题,不要急匆匆地去想什么论证方法与方式,即什么“横向论证”、“例纵向论证法”等等,而是从前边所讲“是什么”和“凭什么”方面去思考,最后要根据这些东西来考虑用什么论证方法。总之,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这三种意识的培养,才能让自己的文章变得观点明确,逻辑清楚,论证深刻而全面。

成功站长需要具备的三种素质 篇4

在我看来,现在要单独开一个网站,对站长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为中国的互联网竞争越来越激烈了。我认为,成功站长最基本的素质有三点,就凭这三点,我想很多站长就达不到,可能也会不服气。可能有人也会说,光说不练不行,你得给我露两手让我看一下啊,抱歉,我至今都在网络公司跟着老板混。做自己的站也不是没想过,但连前面的几点考虑都还没考虑清楚(《做网站你得考虑的几个问题》),索性就继续跟着老板。

那么最基本的三点是什么呢?第一,要懂技术,这个技术活可大了去了,要会写程序,还得会美工;第二,得懂产品设计,简单一点说就是策划,还包括网站的推广、运营、管理方方面面;第三,得有极强的销售能力。

第一,懂技术。对一个网站来说,技术可是最基本的东西,连技术都弄不懂,就更别说把网站做出来了,所以懂程序是相当的重要了,光懂程序还不行,你还得会做一些美工活吧,哪怕加个广告也会把广告色彩调整一下,跟整个网站保持协调;

第二,懂产品设计,

电脑资料

这一点说白了,就是对网站的策划工作,借个名头大一点的,就是网易丁磊的位置:首席架构师。你得清楚自己网站频道该怎么设置,设置在哪里?关键字该怎么设置?网站做出来了,就得去推广,推广可不是闹着玩的,很好的网站如果不推广也是死路一条,没人知道你,靠着慢慢积累用户,似乎太累了也不现实,除非你的网站特棒,特能吸引人的注意。你懂得策划的时候实际上你也可以对自己网站的数据进行分析了,做好了分析,网站的功能不强大,网站不出名才怪,因为分析带有前瞻性的成分在里面。我们举例,拿豆瓣来说,我们说豆瓣不错,它确实很棒,大家都承认,那么它为什么会这么棒?我觉得阿北本人对互联网的分析能力即对客户体验做的非常好,所以他成功了。

第三,具备极强的销售能力。网站做好了,推广也才刚刚起步,还没多少人认识你的网站,网站再怎么样也需要人不断的去维护吧,空间要钱,域名要钱,跟上街进超市一样,什么都好就是需要钱,而这钱你还必须要出,怎么办?总需要想想办法。大部分的站长就是到处找广告联盟,往自己的网站上挂广告。不过笔者总觉得那钱似乎太少了点,毕竟经过几道手之后,你网站上挂的广告已经相当廉价了。自己能不能出去跑跑广告?如果销售能力强,你会发现,广告联盟的广告挂上100个也许还不如你跑到的一家来钱快。所以还得依赖线下的销售而不是线上的合作——广告联盟。

职场新人应戒除的三种坏心理 篇5

对于已经求职成功的职场菜鸟而言,如何在新的工作领地里迅速的开展工作无疑是首当其冲的事情,这也是其抱负展开的第一步。而现实生活中不少新人却无法赢得新公司同事的认可,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不合理的职业心理造成的工作中出现一些不托底言行举止,这些错误的想法严重阻碍了新人向更高目标前进的步伐,那么这些新人的错误思想都体现在那些方面呢,请看专家为大家列举的详细报道。

娇气心理比较严重。

很多新人把生活中不愿吃苦不能俯身干事的坏习惯带到了工作当中。初出校门的大学生不能适应新环境,大多与其事先对新岗位估计不足、不切实际有关。当他们按照这个过高的目标接触现实环境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因此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要能够根据现实的环境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和目标。同时职场不是学校,不是家庭,一些学生的娇骄之气就要彻底戒除,切忌以自我为中心;要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和合作精神,同时有必要学习一些礼仪文化知识,脚踏实地地走好 每一步。

不愿进基层的心理严重。

很多新人一进到新单位就想做官干事。刚进单位的所有新人必须从基层做起,一方面是让新人充分了解单位的运作情况,熟悉各项业务;另一方面也是单位考察新人、锻炼其能力。但现在很多新人往往自视甚高,一进单位就想身居要职,这种想法太好高骛远。

日常举止缺乏修养礼仪。

一些刚入公司的新人对工作中的细小环节不是很在意,如见了陌生人说话就紧张,接电话时喜欢大声说“喂,谁啊”,坐姿不雅观,客户去吃商务餐不会用刀叉等等,曾经有一个前来上课的女孩子就是因为吃西餐时把刀盘弄得“咯咯”作响结果被客户视作不礼貌。

公关人员应具备的公关意识 篇6

1)缺乏公关常识。许多大学生在接触公共关系学之前,对公关关系了解甚少,甚至存在着误解,公关成为了“攻关”。在许多人心目中,公关就是送礼打点,疏通关系。

2)缺乏自信,容易陷入人际关系的误区.交往沟通观念淡薄,不擅于推销自己。

3)崇尚个人奋斗,不顾他人、集体利益,缺乏尊重他人和合作的观念。“师生情”淡薄,或对身边的同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尤其是对偏远地区或家境贫寒的同学。

4)自我调节观念淡薄,环境适应能力差。有些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了解,缺乏人际交往,不善交流,不懂也不会正确利用信息。或两耳不闻窗外事,或内向退缩、不会表达;有的虽乐于表达,但表达的是一种对环境的叛逆心理,用以发泄、转移心中的失落感;有的不能正确认识他人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容不得批评和异议。

5)在日常生括中缺少形象意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在公共场合穿着:在宿舍不注意穿着,行为粗鲁;有的男女生在校园中做出不合时宜的举动等。

这些体现着大学生公关素质和能力的薄弱,目前高校公关教育的现状以及大学生公关意识与公关能力的薄弱、公关素质的缺失,都要求加强高校的公关教育。因此,大学生应提升自我是公关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所谓的公关素质是自发的公共关系意识与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提升并具备一些公关意识:

1、注重形象的意识

塑造形象的意识是公共关系意识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关意识是行为主体关于塑造自身形象的一种思考。公共关系最主要的是塑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以提高社会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学生的形象意识主要体现在组织形象的优先性与个人形象的优化性上.也就是说.大学生应珍视集体形象,完善个人形象。一方面大学生应该具有组织形象意识学会爱惜自己学校的整体形象,特别是走出校门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学校形象。在校园内部,大学生应注意维护自己班集体、学生社团的形象。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注意个人形象的塑造,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人格形象。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形象好坏.知名度、美誉度高低.直接影响到公众对你的信任和合作,影响到事业的成功与发展。认识到注重形象的塑造和推销。

2、公众至上的意识

尊重意识是公关意识的逻辑核心。现代公关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重视公众、尊重公众的发展史。尊重意识反映了公关主体对公众价值的心理、意识水平的认可与接受程度,尊重主要是对公众人格与权利的尊重。所谓公众.指的是与特定的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是公共关系工作对象的总称。大学生应该自觉地树立起公众至上的意识。时时处处为公众着想,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公众的利益需求。当公众的需求不断获得满足时或受到损失时,要首先考虑公众的利益,并且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公众利益的损失。

3、真诚互惠的意识

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真诚互惠。真诚互惠的意识是公共关系的交往意识和功利意识。讲信、守信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曰:“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主张做人办事要言行一致,说话算数。古人在“义”和“利”面前,主张重义轻利,以义制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然应是“义”与“利”并重.但决不能为“利”而忘“义”。作为大学生不可避免地要同外界交往,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但公关理论指导下的竞争,不应

是“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局面,而应该是现代文明的竞争。既竞争又合作,共同发展,实现全赢。在人际交往中,重信誉,言必信,行必果的人,人们乐于跟他打交道;相反,“口惠而实不至”的轻诺寡信之辈,常常给人以虚浮的印象。

4、传播沟通的意识

这是指高度重视传播沟通的观念。传播沟通是塑造组织形象争取公众合作的基本手段。在信息的时代里,每一个人都要不停地与外界沟通交流以传播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特别是要与公众进行信息的双向传播与沟通。一方面可以通过传播使公众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知晓,增加公众的依赖感。提高信任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获取来自外界特别是公众的信息,做到“知彼知己”。大学生要不断地了解时事政治、社会动态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同时要善于向他人表白自己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增进与周围人相互理解和信任,并不断纠正、调整自己的行为、观念以获取公众的认可,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化程度。

5、团结协作的意识

“内求团结、外求发展”是对公共关系协调内外关系职能的一个比较精练的概括。作为大学生,具体来说,就是要处理和协调好与教师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大学生的公关意识与水平首先表现在与同学的关系处理上,主动沟通、诚实守信、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宽以待人是大学生应该遵循的重要则。同时也要做好外部公众的工作,各类社会组织和学生家长,通过积极开展对外公关活动,促进与外部公众的密切联系和广泛合作。大学生良好的团结协作意识可以为大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6、自我推销的意识

自我推销意识就是指大学生要学会主动地宣传自己,得体地表现自己,使别人更好地了解自己,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从而使自己得到更多的、良好的发展机会。这就要求大学生不能总是强调伯乐的作用。适当地、如实地宣扬、介绍自己,就会把自己的实力变为吸引力、竞争力,产生品牌效应。无数的事实证明,在高度竞争的时代,同样的产品,谁宣传得好,宣传得成功,谁的产品就会有好的销路。同样的人,谁会主动、得体地表现自己、推销自己,谁在人们心目的就会有知名度和美誉度。

幼儿园管理者应具备的三种意识 篇7

当今时代, 一方面, 数字出版方兴未艾, 传统出版举步维艰;另一方面,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结合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在这种背景下,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出版的主体,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术期刊作为国家科研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繁荣学术研究、推动文化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10000多种期刊中, 学术期刊一直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如专业性、理论性、科学性、强大的学术背景, 等等。然而, 经营乏术却是其长期无法突破的发展瓶颈。2014年,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名单, 一共有5700多种期刊入选, 然而在这个学术期刊方阵中, 部分学术期刊的每期平均发行量不到2000册, 发行盈利不足以支持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

面对挑战与压力, 现代学术期刊编辑应进一步强化哪些意识, 才能从容应对挑战, 抓住机会, 提升自己, 推进期刊的改革与发展呢?在此, 本文着重探讨学术期刊编辑应强化的三种意识。

一学术期刊编辑应强化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不仅为学术研究所必需, 它也是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素质。学术研究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有问题意识, 即文章是基于对问题的认识、理解、分析、解决而写成的。作者对相关学科和研究领域问题认识的深度、广度, 理解得正确与否、分析得是否透彻、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得当, 都需要学术期刊编辑具备比作者更强烈的问题意识。只有这样, 编辑在拿到作者的文章后, 才能够第一时间看出文章的学术价值, 是否具有学术性、科学性, 探讨的问题是否具有意义, 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与针对性, 理论上是否有创新见解, 实践中是否有创新应用, 是否具有文化积累价值。从更深的层次来说, 问题意识能使学术期刊编辑在办刊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编辑导向, 能引领学术研究的方向, 倡导学术争鸣, 开创新的学术风气, 形成新的学术研究风格, 与学者共同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如此, 学术期刊所刊发文章的专业性、学术性才能达到相应的高度, 及时反映某专业领域的新发展、新理论、新成果, 提出新见解、新问题。此外, 所刊发文章的学术研究视野才会更加宽广, 更具有前瞻性、权威性, 应用价值高、学术性强和信息量大。所以, 学术期刊编辑应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学术问题意识、选题问题意识、规范问题意识, 等等。强化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积极参与到学术研究中, 置身于学科发展的前沿阵地, 发展自己的科研能力, 毕竟问题意识的产生、不断强化源于对学术前沿课题的关注、探讨和动态的考察中。同时, 提高对科研前沿热点话题的关注度, 练就见微知著的识别力、精准把握的判断力。

二学术期刊编辑应强化危机意识

传统学术期刊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积聚了厚重的学术资源, 其专业性、严谨性和权威性已获得业界的广泛认可。这与其出身不无关联, 我国的学术期刊多依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高等院校等, 生存于比较安逸的环境, 几乎不存在生存的压力问题。因这些单位优越的学术环境、较高的学术层次, 自然促进了高水平的自然来稿。这些不可替代的优势也使得处于其中的学术期刊编辑极度缺乏危机意识。然而, 在出版界发生深刻变革之际, 学术期刊的发展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 期刊改革进入一种常态, 学术期刊也将面临新一轮的改革, 如《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的, 积极开展学术期刊质量评估工作, 运用评估结果, 对评估不达标的学术期刊限期整改, 整改不合格的, 予以退出;对出版质量高、学术影响力强的学术期刊予以政策扶持, 提升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此外, 在“互联网+”背景下, 媒体分众化、受众原子化的趋势愈演愈烈, 使得对核心受众的争夺变得更加激烈。

学术期刊编辑只有强化危机意识, 对自己服务的期刊做好更深层次的准备, 建构自身开放型、复合型、动态型的知识构架, 及时更新理念, 提高选题策划能力, 关注重大理论与前沿问题, 开展深度的讨论, 才可能使学术内容具有不可替代性。只有对学术期刊的发展形势保持清醒的认识, 才能对自身的出版资源进行优化组合, 并整合相关学术资源, 以永葆学术“慧眼”, 发挥资源的集聚效能。对于学术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 是继续坚持综合性办刊, 还是走专业化道路, 探索“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径?更要立足自身优势进行深入思考, 抓住改革契机, 研究国内外学术期刊专业化发展的特点与优势, 适应符合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文化需求。

三学术期刊编辑应强化大数据意识

大数据, 即大小超出常规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大数据具有4个重要的特点, 即大量、高速、多样、价值。大数据能够将原本分散存储在不同渠道的数据进行整合, 并作为整体加以利用, 实现统一管理, 为信息的分析、提取、利用、开放、共享提供基础。同时, 大数据的信息平台, 使数据资料更加全面、完整, 如某个作者或读者喜欢浏览哪些学术网站、下载哪些学科的App、查看哪些学术研究内容等, 都能聚合在一起, 数据信息的使用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大数据处理模式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能够使决策更具科学性、权威性。数据承载着信息, 在大数据的实际应用中, 最终目的在于利用大数据进行更好的决策。在大数据业态下, 学术期刊编辑要积极主动地提升信息素养, 掌握熟练的网络技术, 在使用国内外学术研究网站、数据库等时能熟练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学术新闻信息和学术研究成果, 进而形成自己熟知的专业领域。利用大数据可以对作者群体、读者群体进行细分, 然后对每个群体量体裁衣般地采取独特的行动, 为作者群体提供其所需的学术研究资料, 为其进行研究提供独特、富有成效的帮助;对于读者群体, 可利用大数据分析得出的读者信息消费特点, 为其定制独一无二的学术期刊。

虽然, 学术期刊目前就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 尚缺少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 但积极探索和利用作者数据、读者数据的价值, 已是大势所趋。从理论到实践, 大数据的发展为出版行业的改革、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大数据的本质是产生各种各样的数据, 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尽快适应大数据这一时代背景, 培养并强化大数据意识, 借助于大数据的海量信息源和整合能力, 在无限的信息流中甄别、筛选、分析、整合、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以全新的理念来承担数据信息加工和传播的职能, 为作者群体、读者群体提供精准化的服务。

总而言之, 新时期学术期刊编辑的意识很关键, 应修好内功, 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问题意识、大数据意识、危机意识, 认清自己在期刊改革浪潮中的位置, 从而在工作中有担当, 善作为。无论时代如何风云变幻, 坚守学术理想, 增强文化忧患和担当意识, 承担起文化传播和建设的神圣使命, 始终是学术期刊编辑责无旁贷的职责。

摘要:随着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结合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 学术期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影响学术期刊的质量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 学术期刊编辑的意识是重中之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学术期刊编辑只有强化问题意识、危机意识、大数据意识, 才能保持与时俱进的步伐, 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术期刊的有序发展和质量提升, 最大限度地拓展学术期刊的生存空间。

关键词:学术期刊编辑,问题意识,危机意识,大数据意识

参考文献

[1]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Z].新广出发[2014]46号

[2]郑娟榕.危机意识 协作意识 信息意识——学术期刊编辑的现代意识探析[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0 (1)

[3]王绍林.浅谈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精准”意识[J].文教资料, 2015 (36)

[4]彭国庆.论学术期刊编辑的问题意识[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3)

幼儿园管理者应具备的三种意识 篇8

关键词:学校体育;行为意识;团队

当今学校体育教育处于日新月异的时代,但“发展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掌握好正确的体育教育核心价值观,使体育教育沿着正确的轨迹走下去,笔者认为应提高学生的三种行为意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体育教学的功能行为意识

现代的体育教学已由传授三基向人的能力发展,单一枯燥向快乐方向发展,拓展体育隐蔽课程的目标的实现,使学校、社会、家庭诸方面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对学生形成综合影响。

1.社会家庭方面

在美国,如果孩子在学校加入了校某个运动队,家长会感到是一件特别自豪的事,如果孩子在校参加运动比赛,一般情况下,家长们都会到校为孩子加油鼓劲。近年来,我国的家长们逐渐认识到体育教育对孩子的全面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的程度还不够,甚至有不少家长只是停留在体育活动是孩子繁重学习过程中的调节器。

2.学校教育是灌输体育教育“隐性功能”的主阵营

(1)学校要努力营造体育教育是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无论是从舆论导向、文化建设、评价制度上都要扎扎实实地体现出体育课程的健康目标以及培养人的价值。

(2)加强理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是个系统的过程,每学期单凭两节理论课知识的传授是很难影响学生意识形态的,此外,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的传授技能也是影响学生的因素之一。

(3)将体育教育的“隐性功能”有效地穿插到体育技能教学过程之中。近年来,社会流行的素质拓展培训的“体验式学习”的理念值得体育课堂教学借鉴,就是通过某一个活动,在指导老师的引领,使参与者领悟到活动本身之外所带来的正面收获,如团体精神、人际沟通、積极进取、完善人格等等。

二、体育运动的安全行为意识

体育运动出现伤害事故,是一个现实性、社会性很强的问题。每次发生的伤害事故都会不同程度地给受伤者带来痛苦,甚至是无法挽回的代价,也给学校和体育工作者带来无形的压力,因此,如何积极有效地预防体育运动的伤害事故的发生,正常有效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是我们所要面临的问题。

1.强化安全意识教育

青少年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差,易冲动,喜欢感情用事,安全意识淡薄,盲目自信自己的能力,这些因素很容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出现伤害事故。因此,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根据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特点及致因(包括:准备活动不充分;由浅到深的规律性;个人的身心状态;保护与帮助;遵守纪律与规则;场地器材;符合运动规律等),做到入细入微,努力把可能出现的伤害事故降低到最低程度。一旦把安全防范措施考虑到位,学生练习起来也是自信满满,游刃有余。

2.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撑牢“保护伞”

笔者走访不少学校,发现很多学校在制订执行安全保障制订方面存在不少漏洞,建议学校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例如有《学校体育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学校的卫生保健制度》《体育场馆和器材管理条例》《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应急预案制度》等等,相信随着制度的完善,全校上下的高度重视,运动伤害事故会最大限度地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三、体育活动的团队行为意识

学校体育既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锻炼身体,更需要学生融入到团队中参与各项活动,在团体中发挥自己的价值,沟通学生之间的感情,增进相互了解和信赖,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意志,培养公德意识和团队精神,体验创造的喜悦,懂得为他人奉献的高尚。不难看出,集体活动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是何等的重要。

1.加强团队意识的教育,多安排团队活动

通过积极的舆论导向和开展丰富的团体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团体活动中来,指导老师要在组织形式上和内容设计上要充分体现出团队的意识,在活动的过程和结束的评价中不仅有对个体表现的点评,还有个体在对整个群体的态度和作用的点评,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参加团队活动所带来的收获。

2.鼓励学生形成非正式群体团队

非正式群体俗称为“小圈子”,是学生自发组成的一个群体,他们大多志同道合,凝聚力强,常常在自主支配的时间里开展一些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形成这样的团队,引导他们开展自己的活动,在团队活动中体验各项价值,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谭海林.着眼于优质课“三点”着力于常态课“三性[J].中国学校体育,2013(12).

[2]潘志强.膝关节损伤的原因与治疗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2014(01).

一个养老院院长应具备的意识 篇9

养老院院长是基层养老单位的领头人,是党和政府养老政策的具体贯彻者,也是为老年人开展优质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从某种角度说,养老院院长的综合素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养老服务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也体现了为老服务水平的高低优劣。

在养老服务面临新时期的形势下,特别在民政部开展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大检查中,做好一个养老院院长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为,做一个优秀称职的养老院院长应该具备基本的意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有为老意识。为老服务是养老机构的基本宗旨,作为一位养老院院长,顾名思义,每人都会有这个意识。但是要真正从心里具备,确实很不容易。我想我们一要爱老人,从生活、精神等各个方面关心体贴老人,对他们奉如父母;二要尊重老人,尊重他们的工作荣誉、生活经历、个性爱好等,对老人要侍如长辈;三要感谢老人,由于他们的入住,使我们有了为他们服务的机会,多了一些生活中有趣的老朋友,也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增添了一段仁心向善的经历。

二是要有服务意识。服务是养老机构的根本,也是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必须把服务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断提高其水平。这里所说的服务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方面,要做好对老年人的精准、精致服务,使机构的养老服务工作持续提升;另一方面,要有“大服务”意识,以我们优良的为老服务与良好的机构形象,为扩大所在单位影响服务、为强化我们的养老品牌服务,更重要的是,要为提高全社会养老地位与层次服务。三是要有品牌意识。品牌是企业的生命,对一个做养老服务的单位来说,品牌比生命更重要。一个养老品牌的内涵是什么,或许可以用许多词汇来诠释,但我感到最重要的就是,当老人看到那个标志或名称,感到温暖,愿意进来,安然托付人生。这一天到来之日,也是一个养老品牌的成功之时。但是品牌的成功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我们的院长们一定要将品牌意识始终贯穿在院里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与过程,把塑造品牌作为各项工作的最高目标,要教育员工牢固树立品牌意识,通过每个人的具体工作,让我们的养老品牌更加美丽,更耀眼夺目,更吸引老人。到品牌创意成功之时,我们的院长与每一位员工,都会很骄傲、很有成就感的,因为我们经历了创业的历史,成了老年人养老最喜欢的品牌。

四是要有一流意识。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争创一流养老机构的院长,也不是个好院长。在养老领域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在竞争激流中不进则退的规则中,不想争创一流的机构,最后注定是要被淘汰的。每个养老服务机构的最大目标,就是最终成为养老服务的一流机构。或许我们现在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许多困难,但只要头脑中有一流意识,工作中有一流目标,我们就会达到一流的管理和服务。到时候,在我们的全心努力下,达到一流的养老机构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所以从现在开始,每一个院长都应该要有争创一流的意识。

幼儿园管理者应具备的三种意识 篇10

摘要:班组安全建设的成效大小,取决于班组长对安全生产的认识程度及所具备的安全技术知识水平和实际的组织协调能力。那么,如何使班组长担负起这个前线最基础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呢?

一个企业,蓬勃发展,布满活力,靠的是企业领导英明的决策和基层班组共同的努力。一个班组,精诚团结,拼搏进取,靠的是班组长精心的管理和热忱投入。企业最基层的生产单位就是生产班组,班组对一个企业,好比家庭对于社会,他们的生存状态对于企业来说十分关键。家庭不稳定,必然造成社会不安;班组不稳,必然造成企业不安。可以这样说,生产班组是企业大厦的基石。而生产班组的指挥者是班组长。班组长能否将企业的安全管理有效性深入到班组的安全建设,是能否大幅度降低企业的伤亡事故,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由此可见班组长在企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好坏,关键在于班组安全工作的好坏。所以班组安全建设的成效大小,取决于班组长对安全生产的认识程度及所具备的安全技术知识水平和实际的组织协调能力。因此,企业必须抓好班组长选任与后续的安全培训教育,使之真正担负起最基础安全生产指挥、组织和第一责任人的角色。那么,如何使班组长担负起这个前线最基础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呢?

第一,选择一个德才兼备的班组长是关键。班组长是企业各项安全生产指标的直接落实责任者,班组长作为各企业基层单位的“兵头将尾”,工作在现场管理的最前沿,肩负着指挥控制安全生产的重任。因此,班组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班组的安全管理,这就要求班组长应该具备很多方面的条件,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要有一定的领导决策能力,政治素质和涵养更是不可或缺的,没有这一条,本事再大、水平再高、也不行。

具体讲,作为班组长,一是要有集体荣誉感,有进取心。班组长要团结同志,带领全班人员努力开拓进取,没有责任感是不行的,责任心不强也是不行的。二是要掌握较宽的知识面。“打铁先需自身硬”。作为班组长没有过硬的技术是不能服人的,要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工作时间多实践,遇到问题多思考,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把自己锻炼成本专业的专家,处理问题的行家,班组长必须对所有设备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突发事故能够尽快处理或在短时间内对事故拿出处理意见。三是班组长要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班组长除了带领全班人员做好日常生产运行、设备检修外,还必须做好班组的日常管理工作,使班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不仅环境井然有序,还要管理富有特色。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四是班组长必须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等各个方面都要出类拔萃,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权威,更好的组织班组工作。五是班组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苦乐观,要敢于吃苦、乐于奉献,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把大家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为圆满完成企业交给的任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所以,企业在班组长的选拔任用上一定要考虑这些。通过考核合格后再任命为班组长。

第二,必须重视和加强对班组长的安全教育工作,经常性地组织本单位安全教育和派出去接受正规专业的安全教育,不断提升班组长的政治思想和安全生产技能的整体素质。

通过培训,使班组长树立起四种意识和具备两种能力。

树立教育为先意识。要以岗位安全操作为重点抓安全教育。这是因为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十分具体,明确地规定了职工的安全作业规范,每一个职工不但要牢记,更应将其融入工作、指导工作。班组长要以此为目的持之以恒首先抓好安全教育,使职工牢固树立起安全意识和具有精湛的技能。

树立超前意识。所谓超前意识是指班组长对班组安全工作要有预见性、敏感性、超前性。如果班组长没有这种超前意识,就抓不住安全工作的要害。班组长一要吃透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的精神实质,弄清上级对安全工作的要求,把握安全工作方向;二要有精湛的生产技术,对生产流程、生产设施了如指掌,对设备安全隐性隐患有预测,使设备保养有的放矢,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三要了解和掌握班组的安全状况,分析员工思想动态,注意情绪变化,对容易发生事故的岗位、工种心中有数,超前工作,稳定队伍。

树立起监督意识。监督分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既上班前的监督,包括上岗人员的体力、精神状态、作业环境及事故隐患整改情况的确认,这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事后监督:一要加强对周围环境和设备状况的监督,一旦发现隐患要及时处理,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二要加强对员工上岗前安全防护准备工作的监督,发现忽视安全的现象及时制止;三要加强员工在生产过程中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监督;四要加强对重点人员、重点岗位的安全监督,确保安全生产。

树立事后总结意识。班组长抓好安全工作,一要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成功的秘诀;二要总结失败的教训,找准失败的原因,使二者上升为理论,以指导今后的安全工作。

要有对危险因素的预知预防能力。班组长对班组中可能发生或导致危害安全的因素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如进入有电及易燃、易爆区域,进入作业环境复杂现场和天气情况恶化,路况情况复杂等现象,要对职工做出明确的提醒并布置防范措施。要利用安全活动及工前较短时间进行群众性的危险预测预防教育。此类教育是控制人为失误,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落实安全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进行岗位安全教育,真正实现“三不伤害”的重要手段。教育必须得法,必须使之入脑入心,才能达到教育目的。这也是一个班组长所必须具备的育人能力。因为,只有班组长抓好各项安全防范工作,才能有效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为生产经营打下良好的基础。

组织协调生产的能力。企业生产各设备、流程、过程、环节,人员调配,突发情况等等,千头万绪。作为班组长,不但具有精湛的技术,还必须有组织协调能力,才能胜任班组长这副担子。组织协调能力越强,则班组工作干得越好,组织协调能力低则反之。

综上所述,只有选好和加强对班组长的培训,才能使最基层生产组织的班组搞好安全生产,也才能保证企业的生产安全平稳,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只有班组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才能有旺盛的活力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

浅谈班组长的责任意识

上一篇:myfriend英语作文初一下一篇:人教版一年级体育教案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