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导学案

2024-07-26

文言文导学案(共8篇)

文言文导学案 篇1

文言文《蜀道难》导学案

蜀道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梳理诗歌文言基础知识。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一.知识链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二.预习部分

1.注音

鱼凫( ) 珑( )玲 巉( )岩 飞湍( ) 喧豗( ) 砯( )崖

吮( )吸 噫( )吁( )嚱( ) 石栈( )抚膺( ) 号( )古木

崔嵬( ) 峥( )嵘 扪参( ) 万壑( )猿猱( ) 秦塞( )

咨嗟( ) 趑( )趄( )

2.解释句中重要词语

开国何茫然 何: 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

回日之高标。 回: 扪参历井。扪:

以手抚膺。膺: 凋朱颜。凋: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 盈: 所守或匪亲。或: 。匪:

长咨嗟。咨嗟: 危乎高哉。危:

横绝峨嵋巅。横绝: 锦城虽云乐。云: 乐:

天梯石栈相钩连。钩连: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 。盈:

倚绝壁。倚: 难于上青天。于:

开国何茫然。何: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 尚且

但见悲鸟号古木。但: 胡为乎来哉。胡为:

西当太白有鸟道。当:

3.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匪”通

4.词类活用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

使人听此凋朱颜。凋:

砯崖转石万壑雷。转:

侧身西望长咨嗟。西: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朝,夕:

5.特殊句式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③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④但见悲鸟号古木

⑤雄飞雌从绕林间 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6.一词多义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2)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3)道芷阳间行( ) (4)何可胜道也哉( )

(1)猿猱欲度愁攀援( )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3)崔九堂前几度闻( ) (4)高祖为人有大度( )

(1)尔来四万八千岁( ) (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3)无他,但手熟尔( ) (4)非死则徙尔( )

(1)以手抚膺坐长叹( ) (2)项王项伯东向坐( )

(3)停车坐爱枫林晚( ) (4)因击沛公于坐( )

(1)连峰去天不盈尺( ) (2)沛公已去( )

(3)去死肌,杀三虫( ) (4)汝可去应之( )

(1)问君西游何时还( ) (2)青泥何盘盘( )

(3)大王来何操( ) (4)徐公何能及君也( )

(1)危乎高哉( ) (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4)相与枕藉乎舟中( )

7.名句填空。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空山。

(3)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万夫莫开。

三.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1.这首诗歌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话呢?

明确:

2.这句主旨句在诗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句的侧重点是什么?

明确:

(二)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1)阅读第一节

1、在第一小节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山势之高,而李白又是通过哪两个层面去体现山势之高这一特点呢?

明确:首先:

其次:

2、第一小节的十个句子中,你觉得最精彩的句子是哪一句?这句话里,诗人使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呢?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①

小结:通过鉴赏《蜀道难》的第一小节,我们知道了诗仙李白用想象、夸张、以虚衬实和细节描写,以及引用大量的神话传说等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高,令我们有如身临其境一般。

(2)阅读第二小节

1.第二小节中,诗人李白从哪两个层面表现蜀道之险的?

明确:①

2.诗人李白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描写蜀道之险呢?写出语句,运用手法及效果。

明确:①

②连

(3)阅读第三节

蜀道的高和蜀道的险,只要有勇气,就能克服呀。李白在第三节还要劝入蜀的朋友“不如早还家”。而蜀道之难不仅仅难在蜀道之高和蜀道之难这两个自然条件,并且蜀地当时的生活环境不安定。那李白是如何来体现蜀道之难安呢?

明确:首先:

其次:

(三)艺术手法

本诗歌最主要的两个艺术手法是什么?

三.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凫(fú) 石栈(zhàn) 边塞(sài) 长吁短叹(xū)

B.猿猱(náo) 扪参(shēn) 喧豗(huī) 嗟来之食(jiē)

C.巉岩(chán) 吮吸(yǔn) 砯崖(pīnɡ) 峥嵘岁月(zhēnɡ)

D.凋零(diāo) 湍急(tuān) 崔嵬(wéi) 多难兴邦(nàn)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地崩山摧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万壑雷

B.峥嵘崔嵬 冲波递折 横绝峨眉 倚缺壁

C.飞湍瀑流 猿猱攀援 匪亲弗居 萦岩峦

D.磨牙吮血 以手抚膺 蚕丛鱼凫 仰胁息

3、选出下列句子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 )

A而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颠

B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雕朱颜!联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依绝壁。

D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危:高 B.开国何茫然。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C.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坐着 D.可以横绝峨眉巅。绝:越过、渡过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问君西游何时还 (2)但见悲鸟号古木

青泥何盘盘 但悲不见九州同

A.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也相同。 B.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不同。

C.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相同。 D.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也不同。

文言文导学案 篇2

一、文言文“学案导学”的理论探讨

“学案”是相对“教案”的一个概念, “教案”与“学案”具有不同的含义。“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 经过自我的思考和分析后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讲授方法的案例, 是对教材的重新组织和二度阐释的过程, 带有鲜明的个人特点, 其着眼点在于教师讲的内容和讲的方法, 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案”为导学方案, 它是在教师主导下, 由师生共同设计完成的, 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 既反映学习结果, 又体现学习过程。说得通俗一点, 就是专门给学生看和用的学习方案, 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到的内容和学的方法, 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一份好的“学案”应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习方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相适应, 体现出每一个学生各自的特点。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灵魂、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现状,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谐统一起来, 真正做到了师生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模式中, 学生根据教师预先设计的学案, 认真阅读教材, 了解教材内容, 然后根据学案要求, 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完成相关内容。学习期间,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师生共同研究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修改、调整学案, 学生也可以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后, 总结出学案的基本模式, 从而掌握学习规律, 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既符合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又能满足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求, 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助于指导教师制定合适的“学案”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 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这样就基本涵盖了个体发展的所有内容。具体而言, 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这样六个水平级别。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这样五个水平级别。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这样七个层面。[1]300“学案”是给学生看和用的教案, 制订学习目标的时候可以参考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

(二) 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内在核心的“学案导学”

传统教学是以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为典型代表。它是一种基于行为主义教育理论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 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 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客观地讲, 在一定的历史阶段, 这种教学模式还是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现在再采取这种单向、单一渠道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学生的心智的发展。教育不仅要关注传授给学生什么知识内容, 更应该注重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兴起正符合了当前学生发展的需求。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 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来内化知识、改造知识、转换知识”[2], 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 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特别强调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是关键实体,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蕴涵大量学习资源和知识情境脉络的环境中, 通过一种互动的过程而获得的。这个互动的过程既要对学习任务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 也要对学习者处理学习内容的经验和条件进行选择和组织, 还包括教师对学习者进行引领和激发, 对学习达成情况进行评价。[1]125这一切恰恰契合了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同时,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所需要的技术支撑, 例如多媒体教学、网络交流等, 也得以实现, 这也为“学案导学”进入日常课堂活动, 走近广大普通学生提供了有力的辅助力量。

综上所述,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给“学案”的学习目标的确定设立了大致的参考标准,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学案导学”的理论核心。有了这两项理论基础, “学案导学”虽然会带有实施者和参与者鲜明的个人特点, 但是并不会偏离教学的根本目标。

二、高中文言文“学案”的设计和实施

(一) 高中文言文“学案”的类型

高中文言文“学案”, 以教学时间来划分, 可分为单一篇目 (一篇课文一份学案) 、单元 (一个文言文单元一份学案) 、阶段性 (期中或期末一份学案) 三类;如果以课堂活动内容来划分, 可以分为预习型 (在正式上课前使用) 、新课学习型 (在课堂上伴随授课内容进行) 、复习型 (在上完新课后使用) 三类。如果以实施者来确立, 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以教师撰写、实施为主, 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学生与学生自主合作撰写, 教师点拨释疑;师生经过研讨, 共同撰写实施, 完成教学目标。

(二) 高中文言文“学案”的设计

“学案”的设计应符合四个要求。

首先, “学案”的学习目标必须围绕教学目标, 紧扣教材, 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

其次, “学案”在内容设计上应有层次性、梯度性, 应根据学生对教材的认识逐渐加深, 做到循序渐进, 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逐步学会如何读懂教材。比如在上《石钟山记》时, 笔者设计了一个以每一段为单位的学案, 在每一段的学案中都设计了针对该段落的理解题, 旨在帮助学生逐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再次, “学案”中练习题的设计应该突出重点, 不搞题海战。

最后, “学案”的设计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 一般学生受到激励, 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案”的设计总体上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 几乎每一篇文言文的“学案”中, 都需设计一个正音正句的环节, 让学生注音,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再比如, 每一篇文言文“学案”基本都该有作者和作品介绍, 这样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 读教材乃至读任何文章, 都应该知人论世, 了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作品, 进而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

在此前提下, 针对学生的特点, 经过教学调查, 笔者认为文言文“学案”内容通常应该包括:学习目标、作者介绍、作品创作背景、正音正句、文言知识点、思考题和课文小结。预习型“学案”侧重于作者介绍、作品创作背景、正音正句等。新课学习型“学案”侧重于文言知识点的落实、思考题的解答和课文小结。当然, 在实际操作中, 可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学习情况对上述内容作适当调整。比如, 在设计《过秦论》和《劝学》预习“学案”时, 可添加“题解”一项, 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题。而在设计《过秦论》新课学习“学案”时, 可设计一道段落和段意连线题, 旨在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总而言之, “学案”内容的设计应该是灵活多变和有所侧重的, 是完全由教学需求来决定的。

(三) “学案导学”的实施过程

1.设计

“学案”的设计是指在上新课前,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预先设计好“学案”内容, 根据教学进度印发给学生。“学案”的设计可以是一位教师独立工作的成果, 可以是整个备课组共同探讨的结果;也可以先将若干篇目分工到备课组的各位教师身上, 每一位教师都负责撰写若干份“学案”, 然后经备课组研讨后确立用于实际教学的“学案”, 这样既保证了速度, 又能避免仅靠一个人撰写而容易出现的错、漏、误等缺憾。在此特别要强调的是, 对于薄弱学校的学生, “学案”的设计要符合学情。比如, 文言文预习“学案”中会涉及作者、作品介绍, 如果是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学案”可以设计成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 但是, 对于学习基础和习惯都比较差的学生, 就应改为教师提供作者、作品介绍, 对于重要内容还应用下划线或者粗体字加以明示, 以提醒学生注意。

2.反馈

反馈是指学生给教师的反馈。在上新课前, 学生先根据“学案”要求自学教材并完成相应的练习题。比如《师说》的预习“学案”有三个学习目标:了解“说”这种文体, 并正确掌握课题含义;掌握关于本文作者的文化常识;能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让学生朗读来检验学案效果。这就是学生给教师的反馈。在教学质量相对薄弱的学校中使用“学案”, 特别要注意落实“反馈”这个环节。因为薄弱学校的学生自控力比较弱, 所以, 通常对“学案”不能采用抽查或自我预习的方式, 而是要作为书面作业在全班进行检查。

3.调整

调整是指教师在经过对“学案”完成情况的检验后, 把全班的学习情况予以汇总、分析, 并对原有的教学内容或者环节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石钟山记》“学案”设计中对每一段都布置了几道思考题, 教师可通过批改学生完成的“学案”作业, 汇总那几道思考题的完成质量, 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侧重地解决“学案”中出现的问题。然而, 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 所以, 每一次上《石钟山记》的“学案”都会有所微调。

4.修订

修订是指根据“学案”使用的效果, 事后对“学案”内容或环节或项目进行修改, 使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三、对文言文“学案导学”实践研究的体会和思考

经过一个学期的文言文“学案导学”实践, 笔者有以下体会:第一, “学案”好比半个家庭教师, 能提供及时、关键的指导和人性化的服务, 特别是在薄弱学校, 学生自身存在较多的学习困难, “学案”能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 对学习新课作用尤其明显。第二, 通过“学案”的反馈, 教师可以方便清楚地知道学生理解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不理解什么、存在什么问题和困难等, 从而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效率更高。第三, “学案”经过反馈和调整, 真正体现了师生互动, 能促进教学良性循环。第四, 经过多次的“学案导学”, 能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掌握独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提高文言文水平。第五, “学案”增加了评价学生学业成就和评价教学状况的手段和方法。需要说明的是, 最后两点的优势需要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在高中文言文“学案导学”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解决:目前的学案都是以书面印刷稿的形式呈现的, 那么, 口述、板书、网络、多媒体等形式能用吗?怎么用合适呢?如何避免“学案”成为变相的另一份练习册?“学案”和市面上诸多的教辅书的根本区别又在哪里?除了目前设计出的文言文“学案”模式之外, 还有没有其他模式呢?对于文言文“学案导学”该如何评价呢?这些问题都是在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参考文献

[1]【美】艾伦·C.奥恩斯坦, 费朗西斯·P.汉金斯著.柯森主译.钟启泉审校.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高中文言文“学案导学”研究 篇3

一、文言文“学案导学”的理论探讨

“学案”是相对“教案”的一个概念,“教案”与“学案”具有不同的含义。“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自我的思考和分析后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讲授方法的案例,是对教材的重新组织和二度阐释的过程,带有鲜明的个人特点,其着眼点在于教师讲的内容和讲的方法,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案”为导学方案,它是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完成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专门给学生看和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到的内容和学的方法,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一份好的“学案”应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习方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相适应,体现出每一个学生各自的特点。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灵魂、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现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谐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了师生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预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完成相关内容。学习期间,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修改、调整学案,学生也可以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后,总结出学案的基本模式,从而掌握学习规律,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既符合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求,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助于指导教师制定合适的“学案”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这样就基本涵盖了个体发展的所有内容。具体而言,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这样六个水平级别。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这样五个水平级别。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这样七个层面。[1]300“学案”是给学生看和用的教案,制订学习目标的时候可以参考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

(二)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内在核心的“学案导学”

传统教学是以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为典型代表。它是一种基于行为主义教育理论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客观地讲,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这种教学模式还是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现在再采取这种单向、单一渠道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学生的心智的发展。教育不仅要关注传授给学生什么知识内容,更应该注重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兴起正符合了当前学生发展的需求。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来内化知识、改造知识、转换知识”[2],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特别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关键实体,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蕴涵大量学习资源和知识情境脉络的环境中,通过一种互动的过程而获得的。这个互动的过程既要对学习任务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也要对学习者处理学习内容的经验和条件进行选择和组织,还包括教师对学习者进行引领和激发,对学习达成情况进行评价。[1]125这一切恰恰契合了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同时,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所需要的技术支撑,例如多媒体教学、网络交流等,也得以实现,这也为“学案导学”进入日常课堂活动,走近广大普通学生提供了有力的辅助力量。

综上所述,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给“学案”的学习目标的确定设立了大致的参考标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学案导学”的理论核心。有了这两项理论基础,“学案导学”虽然会带有实施者和参与者鲜明的个人特点,但是并不会偏离教学的根本目标。

二、高中文言文“学案”的设计和实施

(一)高中文言文“学案”的类型

高中文言文“学案”,以教学时间来划分,可分为单一篇目(一篇课文一份学案)、单元(一个文言文单元一份学案)、阶段性(期中或期末一份学案)三类;如果以课堂活动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预习型(在正式上课前使用)、新课学习型(在课堂上伴随授课内容进行)、复习型(在上完新课后使用)三类。如果以实施者来确立,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以教师撰写、实施为主,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学生与学生自主合作撰写,教师点拨释疑;师生经过研讨,共同撰写实施,完成教学目标。

(二)高中文言文“学案”的设计

“学案”的设计应符合四个要求。

首先,“学案”的学习目标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

其次,“学案”在内容设计上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教材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逐步学会如何读懂教材。比如在上《石钟山记》时,笔者设计了一个以每一段为单位的学案,在每一段的学案中都设计了针对该段落的理解题,旨在帮助学生逐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再次,“学案”中练习题的设计应该突出重点,不搞题海战。

最后,“学案”的设计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案”的设计总体上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几乎每一篇文言文的“学案”中,都需设计一个正音正句的环节,让学生注音,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再比如,每一篇文言文“学案”基本都该有作者和作品介绍,这样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读教材乃至读任何文章,都应该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作品,进而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

在此前提下,针对学生的特点,经过教学调查,笔者认为文言文“学案”内容通常应该包括:学习目标、作者介绍、作品创作背景、正音正句、文言知识点、思考题和课文小结。预习型“学案”侧重于作者介绍、作品创作背景、正音正句等。新课学习型“学案”侧重于文言知识点的落实、思考题的解答和课文小结。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学习情况对上述内容作适当调整。比如,在设计《过秦论》和《劝学》预习“学案”时,可添加“题解”一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题。而在设计《过秦论》新课学习“学案”时,可设计一道段落和段意连线题,旨在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总而言之,“学案”内容的设计应该是灵活多变和有所侧重的,是完全由教学需求来决定的。

(三)“学案导学”的实施过程

1. 设计

“学案”的设计是指在上新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预先设计好“学案”内容,根据教学进度印发给学生。“学案”的设计可以是一位教师独立工作的成果,可以是整个备课组共同探讨的结果;也可以先将若干篇目分工到备课组的各位教师身上,每一位教师都负责撰写若干份“学案”,然后经备课组研讨后确立用于实际教学的“学案”,这样既保证了速度,又能避免仅靠一个人撰写而容易出现的错、漏、误等缺憾。在此特别要强调的是,对于薄弱学校的学生,“学案”的设计要符合学情。比如,文言文预习“学案”中会涉及作者、作品介绍,如果是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学案”可以设计成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但是,对于学习基础和习惯都比较差的学生,就应改为教师提供作者、作品介绍,对于重要内容还应用下划线或者粗体字加以明示,以提醒学生注意。

2. 反馈

反馈是指学生给教师的反馈。在上新课前,学生先根据“学案”要求自学教材并完成相应的练习题。比如《师说》的预习“学案”有三个学习目标:了解“说”这种文体,并正确掌握课题含义;掌握关于本文作者的文化常识;能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让学生朗读来检验学案效果。这就是学生给教师的反馈。在教学质量相对薄弱的学校中使用“学案”,特别要注意落实“反馈”这个环节。因为薄弱学校的学生自控力比较弱,所以,通常对“学案”不能采用抽查或自我预习的方式,而是要作为书面作业在全班进行检查。

3. 调整

调整是指教师在经过对“学案”完成情况的检验后,把全班的学习情况予以汇总、分析,并对原有的教学内容或者环节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石钟山记》“学案”设计中对每一段都布置了几道思考题,教师可通过批改学生完成的“学案”作业,汇总那几道思考题的完成质量,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侧重地解决“学案”中出现的问题。然而,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所以,每一次上《石钟山记》的“学案”都会有所微调。

4. 修订

修订是指根据“学案”使用的效果,事后对“学案”内容或环节或项目进行修改,使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三、对文言文“学案导学”实践研究的体会和思考

经过一个学期的文言文“学案导学”实践,笔者有以下体会:第一,“学案”好比半个家庭教师,能提供及时、关键的指导和人性化的服务,特别是在薄弱学校,学生自身存在较多的学习困难,“学案”能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对学习新课作用尤其明显。第二,通过“学案”的反馈,教师可以方便清楚地知道学生理解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不理解什么、存在什么问题和困难等,从而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效率更高。第三,“学案”经过反馈和调整,真正体现了师生互动,能促进教学良性循环。第四,经过多次的“学案导学”,能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掌握独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文言文水平。第五,“学案”增加了评价学生学业成就和评价教学状况的手段和方法。需要说明的是,最后两点的优势需要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在高中文言文“学案导学”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解决:目前的学案都是以书面印刷稿的形式呈现的,那么,口述、板书、网络、多媒体等形式能用吗?怎么用合适呢?如何避免“学案”成为变相的另一份练习册?“学案”和市面上诸多的教辅书的根本区别又在哪里?除了目前设计出的文言文“学案”模式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模式呢?对于文言文“学案导学”该如何评价呢?这些问题都是在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参考文献:

[1] 【美】艾伦·C. 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 汉金斯著. 柯森主译. 钟启泉审校.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文言虚词复习导学案1 (高三) 篇4

徐启坤

课    题:文言文复习虚词专题㈠

教学目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根据“词不句”的原则联系句意乃至文意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使用频率较高的及有多种意义的虚词,如“以”“乃”“其”“则”等要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联系语境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考题引入:

1.(90年全国卷)下列八句中加点的“之”“其”全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④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⑧会其怒,不敢献。

A、③④⑥⑦          B、②③⑥⑧         C、③⑤⑦⑧          D、①④⑤⑧⑩

2.(全国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二、考点精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副词和代词。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用法灵活多样。

1.考查范围:常见文言虚词。新课标《考试说明》明确虚词考查范围为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不考查其他虚词。

2.考查内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和语法作用)。

近年来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主要为两种:一种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设四个选项,要求比较虚词在两个句子中用法的异同(一般一个句子出自阅读材料,另一句出自必修教材课文);另一种是主观题,要求解释填空或结合翻译句子考查。

3.学习文言虚词的注意点:(1)分清虚实;(2)辨明用法;(3)体察语气;(4)通晓古今;(5)注意特殊。

三、技巧点拨

理解虚词的基本方法如下:

1.语境判定法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如: 焉

a)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b)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c)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d)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2.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

a)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b)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c)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e)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何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中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么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为

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5.同位互推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一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句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 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④噫吁剑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6.语法辨析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又如:之

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7.语气表达法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全国卷)

②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8.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

a) 急急乎唯进修是求

b)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9.标志识别法

⑴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

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⑵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10.联想旧知法

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

如: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

11. 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高考全国卷第17题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12.  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13. 辨析词性法

凡是词性不同,那么它的意义和用法肯定不同。

如:a)原庄宗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秦伯悦,与郑人盟

b)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4. 区别人称法

如:⑴秦王恐其破璧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⑵作《师说》以贻之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四、补充练习

1.下列八句中加点的“之”“其”全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       )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④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⑧今其怒,不敢献。

A、③④⑥⑦                B、②③⑥⑧

C、③⑤⑦⑧                D、①④⑤⑧⑩

2.下列”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均之二策,宁可以负秦曲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C.佯狂不知所之者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与”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中”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B.余船以次俱进。

C.哙侧其盾以撞。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4.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文章

5.选出”为“字在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句                         (       )

A.为天下兴利除害。                         B.如姬为公子死,无所辞。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即解貂覆生,为掩护。

文言文导学案 篇5

(2)I often spend time with my family.1.Don’3.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A.carefullyenoughB.enough carefully

(1).….be good for….C.careful enoughD.enough careful

(2).spend….onspend….(in)doing….(3).enough A.some habitB.some habitsC.any habitsD.any habit

【知识链接与探究】 1 Good habits are important for good health.A.isB.areC.wasD.were

.be good for 意为“对……有好处” e.g: Doing eye-exercise is good for your eyes.4.Please at 8:00 in the morning.其反义词为“be bad for”意为“对……有害处”e g:Eating too much is bad for your health.A.wake me upB.wake me upC.wake meD.wake I up 拓展:1).be good to 后常接某人,意为对某人友好,反义短语:be bad to s b对某人不友好 our health.e.g.:The teacher is good to his student这位老师对他的学生很好。A.is;forB.are;forC.is;toD.are;to

2).be good at在…..方面擅长,介词at后常跟名词,代词或动名词。同义词组:do well in.。Ⅳ.根据汉语完成句子。

e.g.: He is good at playing chess.他擅长下棋。The boy does well in English.这个男孩擅长英语。1.我们经常去超市买食物。

2.I often spend time with my family.food.spend, cost, take与pay四个词都表示“花费”.2.他们昨天去钓鱼了。

spend主语是人,常用结构有:spend timemoney on sth.doing sth;e.g.: He often spends much time on English.或 He often spends much time in learning English.3.我一天刷三次牙。

他经常在英语上花费很多时间。I brush my teeth

pay 的主语是人,多用于买某物花费多少钱。常与for连用.,pay…for 意为“花费….买….” 4.他每天花很多时间做家庭作业。

e.g: My friend paid ten yuan for a new pen.我朋友花费10元钱买了一只新钢笔。his homework

cost主语是物;e.g: The sweater cost me 120 yuan.这件毛衣花了我120元。5.他们同时都跳了起来。

take常用于it takes sb.some time to do sth.结构。They began to dancee.g: It takes me 2 hours to do my homework everyday.我每天花2小时做家庭作业。6英语很难,但我从来没有放弃。

3.enoughadjadv足够的(地)。enough作形容词修饰名词时,放在名词的前后都可以。7.不要看太多电视,你应该多做锻炼。

enough作副词时,修饰形容词或副词要后置。如: Don’He is old enough.I have enough time.Ⅴ.句型转换。

【课堂练习与检测】 1.at,I,in up,6:30,morning,the week often.(连词成句)

Ⅰ.英汉互译

对划线部分提问)

5.一天三次6.太多的 7.在晚上?

8做家庭作业 9同时10.很久以前3.She did her homework half an hour ago.(改为一般疑问)

Ⅱ.根据句意及首字母提示填写单词。.4.It is good for you to eat more vegetables(同义句转换)

文言文导学案 篇6

如皋市白蒲小学  宋叙(小学语文)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送别情深。

【活动方案】

活动一:读课文,明诗意。

1.放声朗读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尝试着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用“--”画出。

2.组内讨论讨论,可以把诗句与文句对应着读。

3.朗读展示,比比哪一组读得好。

活动二:读课文,悟别情。

1.自由朗读2、3自然段,找出体现友人间依依惜别的句子。(读读、品品、写写 )

2.组内交流,然后选择一处,再次研读交流,准备有序展示。

3.展示学习成果。(读、演、谈体会,注意形式要多样呀!)

【检测反馈】

此时此刻,李白伫立在江边,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发挥你的想象,写下他的心声吧!

一、创设情境

播放《烟花三月》。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早已成为中国诗坛的一段千古佳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读课题。

二、读课文,明诗意。

暮春三月,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别离的时刻诞生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指名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找。(开展活动一的学习)

(活动中,老师巡视,个别指点)

比一比哪一组的朗读更出色。

小结:你们的朗读韵味足,诗味浓,形式多样。从诗中你们体会到一种怎样的情感。

三、读课文,悟别情。

过渡:那么课文是怎样表达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寻找,去体会。

(学生开展活动二的学习,教师巡视,随机参与小组交流。)

学生展示时注意:①尽量让学生多说(还有哪些同学想发表意见?)②加强朗读指导。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离情。第二小节抓住“一会儿……一会儿”、“藏”体会不忍离别之情。第三小节抓住人物对话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孟浩然对李白的安慰。

小结:依依惜别之情藏在人物的动作中,藏在离别的话语中,藏在景物的描写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检测反馈

过渡:这一江春水哪里载得动李白太多的离愁,伫立江边,李白思绪万千,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发挥你的想象,写下他的心声吧!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评价。

老师也展开了大胆的想象,此刻李白心中或许流淌着这样的旋律,或许正涌动着这样的话语。播放《烟花三月》。

五、课堂总结。

想到这里,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齐读。

文言文导学案 篇7

我们语文学科的导学案分成以下几大部分:一是学习目标, 其中前面加了★的为重点目标;二是知识链接, 包括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之类的内容;三是测定性评价, 是关于课文学习的一些基础知识的准备, 由学生预习后完成, 并提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四是形成性测试, 是针对导学案上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进行二次备课并授课后对学生学成情况的一个反馈。

很多学生不会预习, 不知道预习方法, 尤其是对于古文的预习。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本课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所要达成的目标, 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目标, 这样在预习的时候就有了方向, 知道在这一课中自己要着重掌握什么内容。在《指南录后序》一课的导学案中, 除了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字音储备外, 我着重拎出本文的几个关键词, 如“以”、“间”、“而”、“之”, 了解学生对这几个词常用义的掌握情况;另外还有一项就是让学生试着分析文中的几个特殊句式, 这也是学生学习古文时比较头疼的内容。通过导学案的完成情况, 我发现学生对“以”和“而”这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比较模糊, 容易混淆, 另外对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这两种特殊句式也搞不清楚, 这在“质疑问难”一栏中也有所体现。这样一来, 我们就明确了课堂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逐个突破, 效率相对来说就高一些。

表面看来, 这节课的内容可能单调了一些, 但我觉得这是值得的, 最起码在这节课上学生掌握了实实在在的东西, 这从形成性测试的完成情况也可以反映出来。形成性测试的题型跟测定性评价的题型并没有多大区别, 但在内容的选择上更丰富、更具拓展性, 因为我们要通过它来检测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比如同样考查“以”字的一词多义, 形成性测试在例句的选择上范围更大, 有初中学过的, 也有高中学过的, 甚至还涉及课外的, 看看学生是否能做到举一反三。把形成性测试的结果跟测定性评价比较了一下, “以”字的用法在测定性评价中的正确率为15%, 而在形成性测试中的正确率为48%。虽然这个数字还不尽如人意, 但这已经是一个飞跃。在这里有一点要强调, 就是在测定性评价和形成性测试的题目设置上, 要注意内容的相关性, 也就是说两者的题目要相关联, 要不然在课堂上针对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了讲解, 课后的测试却没有检查相关内容, 那课堂讲授的效果体现在哪儿呢?学生的积极性又如何调动呢?只有把两者联系起来, 学生学起来才有目标, 学完之后也能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刚开始尝试导学案教学模式时, 可能会费点时间, 费点精力, 也可能会觉得教学进程慢很多,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 我们编制导学案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作用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 真正实现了向语文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目标。其次, 课堂学习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学生学习方向相对集中, 对所学知识更容易掌握。虽然一节课中积累的知识有限, 但如果每节课都能高效完成, 那么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收获也是可观的。

走近导学案 篇8

1导学案的出现

教案:传统教学是以讲台、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传统教案的内容包括:教学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课时数、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后记等。传统的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教学过程案例,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侧重使学生“学会”。

学案:学案是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侧重于学习内容的设计。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

一份完整的学案应主要包含:课题和课型、地位和作用、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疑点易混点易错点、知识结构、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等。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案例,它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它侧重使学生“会学”。

导学案:所谓导学案就是把老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进行有效结合的一种文本运用方式。学案指导导学,导学依据学案,重点在“导”。导学案突出的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并注重学生间的互助交流,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其优势显而易见。

2导学案的模式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导学案能真正做到使学生的任务课堂前置,课后延伸,充分有效利用课余时间,从而使课堂效益最大化,打造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导学案一般由学生用的学案与教师用的导案有机融合而成。导学案的设计模式应根据学科、所学内容、课型、教学对象、个人风格不同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现以教学中几种常见课型的导学案模式为例浅析如下:

知识课型:如“元素及其化合物”一课中,学生通过自学,大多能独立掌握。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应突出重点、难点问题的设计。导学案的模式可分成五个部分即:学习目标——自学检测——问题讨论——思维训练学习小结。

复习课型:对高三生物复习教学来说,核心问题是要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重视智能因素考查的特点,进一步明确复习的目标。导学案的模式可分为五个部分即:学习目标——课题引入——构建网络一思维训练——学习小结。

实验课型:如“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课中,导学案的设计应突出实验操作的指导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导学案的模式分为五个部分,即学习目标——实验指导——讨论归纳——思维训练——学习小结。

导学案的模式不是机械的、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需要作适当的调整和增减。

3导学案的基本环节

导学案虽没有固定模式,但任何一节优秀课,教师都必须完成导思、导学、导练的过程。

导思:“导思”是指在导学案中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既要源于课本,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创设的问题要能表现出较强的“磁性”,促使学生产生悬念,吸引、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例如在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将本节的目标再现:(1)“大头娃娃”形成的原因?(2)蛋白质有什么作用?它是怎样形成的?(3)为什么有些食品要添加某些氨基酸?(4)口服胰岛素能否治疗糖尿病?(5)牛和羊同吃草,但牛肉、羊肉口味却大不相同,如何解释?(6)食物中的蛋白质能否被人体直接吸收?……

导学:“导学”往往由基础设问引入,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要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语言、内容要精;其次,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教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应贯穿课堂始终,只要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绝不先讲。

例如在讲“群落演替”时,教师发现学生对一些问题,如“在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时,还存在地衣、苔藓、灌木吗?“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时其起点和相同点。……”把握不准。教师在讲解时要点出“演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取代”’,同时,还要对本节的重难点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过程及异同点通过表格进行对比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互助,能者为师,这样后进生也不再羞于问别人,可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作用。教师只是适时地启发、引导、激励、解惑,教师不再是占据讲台的演员,而是组织学生的导演。

导练:导学案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课后评价体系。训练在案、当堂达标可以增强师生的效率意识,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训练题的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设计题等。训练题的设计要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练习有的在课上完成,有的可作为课下作业。练习是任何学案的着力点,只有通过相关知识与精选试题的训练,才能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4导学案与教辅资料

导学案面向全班,但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较优秀的学生,课上内容“不够吃”,他们有必要“提优”;基础稍薄弱的,对课上内容还没有“消化”,对他们要进行“补差”。这样,教辅资料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在课外时间、个人自由空间中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也需要教师应根据自己的认识,参照教辅资料加入一些个性化元素以展现个人的教学特点。

总之,导学案需要教师精打细磨,教辅资料需要教师精心挑选。在导学案与教辅资料的使用上,教师不能拘泥于导学案,也不能抛弃教辅资料,要巧妙地将导学案与教辅资料结合使用,以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

5使用导学案后的一点体会

实行导学案教学以来,发现学生课上分神的次数明显减少,学生在课堂上要时而听,时而读,时而写,时而记,时而思,时而答,可谓多种感官齐参与,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导学案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导学案教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学生装的弊端。

上一篇:莫言获诺贝尔奖致辞英语下一篇:物流信息系统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