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经验材料

2024-10-22

就业经验材料(通用8篇)

就业经验材料 篇1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 力促社会和谐发展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站在“促就业、保民生、构和谐”的高度,把就业再就业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抓手,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为载体,浓厚创建氛围,丰富创建内容,活跃创建形式,选树创建典型,使“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不断深化,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的和谐发展。截止目前,我县先后有19个社区被评为省、市级充分就业社区。

一、高度重视,夯实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基础

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新要求,省市也都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为此,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统筹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区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实施意见》,并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列入建设星级社区的主要内容,明确责任,提出要求,细化措施,形成了区统筹指导,街道具体负责,社区具体创建的工作格局。一是建立目标责任管理制度。结合街情、社情、院情,对申请“充分就业社区”的街道,社区或有条件创建的社区进行审核,开展分类指导,明确创建目标,制定创建措施,签订创建目标责任书,压死任务。对未申请的街道、社区,摸清底

传向社区延伸,组织业务骨干深入社区,开展劳动保障政策社区行活动,使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了解就业政策,得到政策咨询。此外,我们还订做了5000个就业政策宣传环保购物袋,辑印了500本《就业政策指导手册》,通过举办劳动保障政策培训班,开展劳动保障知识竞赛、上街宣传、发放资料及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入户讲解等形式使劳动保障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逐步形成了宣政策、促就业、构和谐的良好局面。

(二)摸清底数,制定对策。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掌握辖区各类未就业人员的底数,建立各类未就业人员工作台账。由社区居委组织以劳动保障协理员为主的精干力量入户调查,做到每家每户的家庭情况、就业愿望、技能水平、用工需求“四清”。这几年,我们根据形势的需要,相继开展了失地居民调查摸底,下岗失业人员调查摸底,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调查摸底,进城务工人员调查摸底,就业困难人员调查摸底。每个社区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台账,根据各类未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服务。对就业特别困难的人员安排公益性岗位,对有一技之长的人员鼓励其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对年龄较小或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推荐就业、援助就业。各街道、居委建立了“各类失业人员就业动态显示”台账,随时掌握失业人员的最新就业动态情况,就业的及时销号,新失业或就业转失业的重新纳入台账,纳入再就业的服务对象。

(三)依托平台,提质提速。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必须依托基层劳

(二)技能培训荐岗位。针对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偏低、就业难的现状,我们因地制宜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各街道、社区也举办以家政服务、缝纫裁剪、中医按摩为主的短期培训,积极整合辖区培训资源,发挥辖区社会力量办学的优势,对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开展计算机知识、美容美发等免费培训,同时我们还积极向市创业培训中心推荐失业人员。由培训机构培训结业后进行推荐工作,增强了就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据统计,近年来,我们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23期,2000余人得到了免费职业技能培训、1600余人实现了就业。

(三)鼓励企业让岗位。近年来我区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到民营企业就业已成为各类求职人员的主渠道。我们与康诺牛奶、美食林、国美电器、国风商场、**金店等多家用人单位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鼓励企业让出岗位,在招聘人员时优先录用辖区求职人员。近年来,约有1.8万人被辖区民营企业招用。

(四)鼓励创业带岗位。我区通过落实就业政策,开展创业培训、推荐小额担保贷款、发放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激发各类求职人员创业热情,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站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室结合街情、社情,积极引导各类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涌现出的一批创业典型,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员正在通过创业实现自已的致富梦想。截止目前,我区共有215名“4050”灵活就业人员享受了社保补贴,513名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申报了小额担保贷款,发放贷款近千万元,实现就业965人,带动

区充分调动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优势,积极帮扶。同时积极协调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对困难家庭给予政策上的照顾。近年来,我区共为400名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办理失业补助金500余万元,民政部门对困难家庭实行大病救助1500余人,使就业困难人员和家庭得到了多方面的帮助,体现了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照顾。

总之,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帮助指导下,我区通过近几年“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入,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兄弟县(市)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在我区发展还不平衡,我们将借此次会议的东风,认真学习兄弟单位创建经验,进一步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把我区建成充分就业区,为全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就业经验材料 篇2

关键词: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模式,就业指导理论

从2002年开始, 随着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 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 200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为145万, 2004年为280万, 到2007年激增到495万。在社会需求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 毕业人数的迅速增长势必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 原有的工作模式已无法适应这种变化。高校的就业工作要想有所作为, 就必须借鉴别国的经验, 探索新的就业指导模式。

一、美国发展式的就业模式

就业指导理论最早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就业指导的发展历程来看, 有代表性的就业指导理论主要有帕森斯 (Frank Parsons) 的特性—因素匹配理论、霍兰德 (John L·Holland) 的职业适应理论和金兹伯格 (E·Ginsbeg) 为代表的职业发展理论三种。这些理论都主张通过就业指导实现人职的最佳匹配。但何为人职的最佳匹配?这是就业指导的基本理论问题, 也是任何就业指导理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就业指导理论模式。

美国的就业指导模式自帕森斯提出职业指导的概念后, 主要定位在匹配上, 即实现人 (大学生) 职业相互匹配, 有人把这种做法形象地称为就像将方形的楔子放入方形的孔里, 而方形的孔里放入方形的楔子一样。职业指导就是就业安置, 是选择职业的一时性行为, 但随着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产生, 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大学生职业指导并不是选择职业的一时性行为, 而是一个发展的培养人的过程, 把职业指导定位为由原来的就业安置的短暂行为扩展到整个人生的职业活动, 强调大学生的自身发展, 认为职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发展和接受自我形象, 在未来的工作中, 通过满足社会需要来展示自我, 求得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由原来关注的某一特定职业现状转向分析预测研究整个职业世界, 从此逐渐形成了美国发展式就业指导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 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

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所谓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体对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测定, 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 设计和规划人生职业发展道路并制定实现人生目标的行动计划。美国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非常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不仅指导学生如何写好履历表和求职信, 还教给学生如何自荐, 面试等求职技巧。

(二) 开展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试

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心理测试, 了解大学生个性心理倾向, 这在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是最常用和最流行的方法之一。中心通过设计一些标准化的、客观的、和以正确的常模为依据的问卷及座谈个别谈话等形式, 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心理测试, 了解大学生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性格气质和职业适应等方面的资料, 了解大学生的职业意向、职业期望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情况及原因, 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素质与特定职业的适应性程度, 引导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和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 正确进行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 从而使事业获得成功。

(三) 分析和预测职业发展前景

一个职业的发展前景直接影响到人才的供求情况, 发展前景好的职业, 求职者趋之若鹜, 反之, 则门庭冷落。一个职业发展前景的决定因素:一是由这个职业可带来的有用性资源所决定, 即这个职业被社会需求的弹性。一个职业符合社会发展潮流, 社会需求量大, 这个职业就会有更强的竞争力, 前途光明;反之则前途暗淡;二是由职业的投入成本决定, 即科技含量高的职业需要投入的成本高 (教育投入也是其中之一) , 其前景将风光无限, 而科技含量低, 重复性劳动的职业其投入的成本少, 其前景也就会风光不再。可以说, 有的职业今天可能是热门, 明天就会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因此, 开展对职业发展前景的预测和分析, 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美国高校在就业指导中, 通过对国家经济发展进行分析研究, 对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 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前瞻预测, 帮助大学生分析和预测职业发展的前景, 从而使大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职业定向和选择工作岗位。

(四) 引导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

美国人明确提出要把高等学校办成创业者的熔炉, 他们在就业指导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 要求学生一方面运用各种方法, 永远追求更多的知识, 另一方面, 又要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 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他们还经常邀请知名企业家到学校开设讲座, 与大学生开展联谊活动, 培训学生自我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此外, 他们还把产品设计技术、质量管理、销售、资金筹措、人际关系、商业法规、事业策划、事业管理及政府的有关法律章程等作为职业指导课或讲座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这是21世纪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 也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研究的一大新课题。

二、如何构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

(一) 要做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结合

阶段性是指毕业前的集中教育, 连续性则是指针对学生的特点提供不同的内容。依据学生入学时间的不同, 大学期间各个年级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有:

一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指导, 帮助大学生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 告诉学生就业是自己的事, 就业过程中最具核心竞争力是自己的能力与素质, 帮助大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有关素质测评系统的应用与分析, 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 帮助大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 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指导, 告诉大学生社会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 大学生应该具备何种能力与素质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告诉大学生培养自身能力与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二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大学生就业观念”指导, 告诉大学生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就业观念, 告诉大学生人才成长的过程和规律,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意识;“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指导, 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使他们能够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 以良好的心态迎接人才市场的挑战与竞争。

三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大学生求职技巧”指导, 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通过就业过程各个环节的技巧指导与训练, 让大学生掌握正确求职的技巧与方法;“大学生就业法律知识”指导, 让大学生了解或掌握国家有关劳动与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 能够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帮助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在就业过程和今后的工作中遵纪守法, 诚实守信。

四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大学生就业政策”指导, 帮助大学生掌握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 掌握学校有关毕业生就业方面的规定, 明确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大学生就业信息”指导, 学校通过各种市场活动和就业网站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 为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真实可靠的信息与资料, 院 (系) 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咨询与指导服务。

(二) 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整个大学阶段, 就业指导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述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知识, 还要针对不同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帮助大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利用课余时间、星期天和寒暑假, 引导学生自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只有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 才可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成才观, 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能力与素质, 了解国情和社会, 才可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三) 还应注重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我们知道, 一个系统越开放, 就越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交流。大学就业指导作为一个系统, 其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如高校要与用人单位经常召开毕业生就业座谈会, 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聘请社会人士担任兼职指导教师等等, 都是学校和社会结合的有效方式。通过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可以使高校掌握更多的一手资料,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社会关注、关心学校的发展, 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 就业指导与毕业生职业发展相结合

从就业指导的目标来看, 就业指导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使毕业生能够充分合理地就业, 标准是毕业生选择职业既符合个人特征也符合社会需要, 体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它着重于将学生择业期的问题在职业生涯的准备期加以科学规划, 强调人的发展性, 在发展中解决个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而要实现此目标,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须将就业指导与毕业生职业发展相结合。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要始终坚持渗透性原则, 做到在教育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就业教育;第二, 要通过结构优化、在职培训等手段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素质;第三, 就业指导对象要由应届毕业生转为所有高职学生;第四, 就业指导形式要由集中突击教育为主转为全程辅导为主;第五, 就业的组织体系要由单一管理模式转变为立体的多级管理模式;第六,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要由实现毕业生能够就业向实现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发展;第七, 就业指导内容要由只注重择业知识、择业技巧灌输的策略性层面向培养学生创造性、忠诚度、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意识等战略性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侯文华.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工作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3, (8) :70-72.

国外就业促进的经验及借鉴 篇3

就业促进在国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职业指导到就业促进、再到全面职业咨询的进程。西方国家主要通过政策法律、财政支持、促进公平就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就业援助等措施解决就业问题,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就业是政府的首要执政目标美国联邦政府从1917年到1940年间出台了一系列与劳动就业、教育、雇员服务有关的法案,并成立了与职业辅导相关的各种委员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结构性失业严重,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培训、促进就业的政策。1968年通过了《职业教育法》修正案。1973年,面对严重的大量普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尼克松总统签署了《就业培训综合法》,联邦政府拨款支持职业培训和青年培训项目。1984年颁布了《帕金斯职业教育法》,强调将资助重点转向提升培训计划、帮助困难群体、提高劳动力的技能、为促进就业服务。1998年,克林顿总统签署了《劳动力投资法案》,其目的是 “巩固、调整和改善美利坚合众国中有关就业、培训、读写能力和职业恢复的各种计划”。

英国国会于1909年制定的《劳工交换法》,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就业服务立法,规定在全国各地设置劳工交换机构以帮助失业人员就业。1944年国会通过《残疾人就业法》。1948年通过《就业与培训法》。1974年通过了《就业和训练法》。从1980年到1999年,英国政府修改或通过《就业法》《性别歧视法》《工资法》《劳资纠纷法》和《就业关系法》等。一个世纪以来,英国通过的比较重要的劳动法案就有66部。

欧盟于1997年通过《阿姆斯特丹条约》,首次将就业问题作为独立的内容。同年11月,欧盟就业特别峰会确定了 “欧洲就业战略”,提出将创业精神、提升就业能力、增加劳动者对新技术与新市场环境的适应性和男女平等就业等作为欧盟就业战略的四大支柱,并要求各成员国每年制定《国家就业行动计划》。

提供了强大的政府财政支持各国就业服务机构的运作、就业培训项目的开展、职业教育和就业援助计划等活动,都是在政府强大的财政资金支持下进行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就开始提供资金用来开展职业教育、就业促进和建立职业中介组织。2007年,美国劳工部的就业与培训预算是943亿美元,占GDP的0.68%,占国民收入总值的0.56%,分别占联邦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3.9%和3.36%,这些资金要用于职业培训与就业服务、就业援助、青年项目、失业保险、工作激励、外劳审批等。欧盟用于就业与相关社会服务的资金高达1143.9亿欧元,约合1773亿美元,占其GDP总量的1.2%,占全部预算支出的9.05%,该资金远远高于欧盟用于教育文化的预算(122亿欧元)。随着市场的发展,社会化的私营咨询与指导服务不断增长。但这些完全私有化和市场化的做法,导致公众责任弱化,就业促进的效果受到置疑。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就业促进工作显然依赖于中央或地方政府的资助。

建立了全社会的就业服务机构美国社会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就业促进系统,除了大学、中学等教育系统的就业促进机构外,还有劳工部和教育部所设立的专门机构、各州的劳工局和就业委员会、社会职业介绍机构和就业促进社会团体等。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就业服务体系逐渐成为国家就业政策最直接的体现者和执行者。

英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逐步形成了中央—学校—学生的就业服务架构体系。英国中央劳工部设有就业事务局及其辅助机构就业事务咨询委员会,各地还设有职业介绍所及人才服务机构,并建立了由雇主、工会、地方教育当局和教育专家各方代表按一定比例组成的人力服务委员会,人力服务委员会在各地设立了数十个地区委员会。

法国的就业促进始于20世纪初,1967年成立的国内最大的职业介绍机构——全国就业管理局,拥有850个分支机构,1996年,就业管理局在法国就业市场上所占职业介绍份额达到40%。法国的就业促进建立在一个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的就业促进网络之中,由中央集中领导,依靠学校、校外咨询机构与社会为学生提供服务。

开展了系统的职业教育和丰富的就业实践美国1963年出台的职业教育法案受到广泛贊誉,该法案规定:为个体求职者在迅速发展的技术条件和复杂的经济背景下提供正规的职业导航和培训,以帮助他们胜任职位的要求。此后,技术培训、商业管理等职业教育广泛开展起来。1984年,美国颁布《卡尔.帕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案》。大学、中等学校普遍设立就业促进机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提供长期的职业咨询服务。

在英国,中学就开设了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许多学校规定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必修科目,除了课堂讲授外,还组织心理测量,进行择业决策、职业信息分析的训练,观看有关职业介绍的电影、电视,访问大学和工作场所等。英国人力服务委员会(MSC)在1978年推出针对16~19岁的青少年的就业机会计划,帮助青少年较系统地了解一般的职业生涯,熟悉一个特定职业;使他们有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从而认识到自己适合的工作范围,并去获得基本的职业技能;使他们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向他们提供就业促进指导。

制定了完善的就业援助计划帮助就业困难者是政府就业促进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就业援助方面,美国的职业康复计划(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VR)在提高可雇佣性(employability)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一计划是对那些在能力上有限制者、慢性疾病者、认知困难者、有精神问题者等有对职业产生不利影响问题的人提供服务与职业开发。20世纪早期这一服务是由一些慈善机构或公共卫生部门提供的,1917年开始,美国联邦和各个州的职业康复局提供各种必需的服务,例如药品、教育、心理辅导等。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8年,职业康复计划使美国的有效雇佣率从71%增加到88%,期间政府的服务投入增加了三倍。

启示

近三十年来,我国的就业促进工作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然而,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将长期存在;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矛盾交织,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就业数量和结构的双重压力下,借鉴国外的就业促进经验,改革创新我国的就业促进策略,并逐步实现向全面的职业咨询转型,这是我国就业促进的必由之路。

经济增长模式逐渐从经济增长型转变到就业增长型经济发展战略有两种思路:一是经济增长优先论,即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二是就业增长优先论,即以扩大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为最重要的目标,也是首要目标。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长期以来都选择以经济增长优先的模式,但随着市场经济转型、经济结构变革、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必然会从“经济增长优先型”向“就业增长优先型”转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投资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的联系被大大削弱了。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改革,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舒缓就业压力,但解决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增长模式从“经济增长优先型”向“就业增长优先型”转变。

提升我国就业预算资金的投入比例目前我国的就业预算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足0.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是3.36%,欧盟是9.05%)。就业预算资金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的就业人群,职业教育与服务的内容相对于知识技能的教育更加庞大、复杂和具有长期性,所以,就业预算资金至少应该与国家教育预算的投入比例相当。而财政部在2008年年年底也发出通知,要求县级以上政府都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资金使用范围被明确在9个方面,主要用于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

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主要通过市场调节人力资源供求,引导劳动力自主就业。但因体制、政策以及信息技术条件等原因导致的市场分割现象仍然存在,人力资源市场在引导和促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尚待充分发挥。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实施人才强国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

建立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职教体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方向,就是要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它有利于准确把握学校的发展观和质量观,促进职业教育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提升就业能力作为教育的目标与归宿,教育按内容可以划分为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小学、中学、大学、企业、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内部开展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持续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以实现个人、家庭、社会的良性发展与和谐。

实现以发展权和教育权为目标的就业援助就业援助是国家采取措施,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的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就业援助的对象是所有就业困难者,包括身体缺陷者、心理不适者、药物依赖者、家庭限制者(如需要照顾老人、病人)、自然或社会灾害的受害者,等等。就业困难者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公平与人类发展问题,将提升就业困难者社会地位作为就业援助的目标,着眼于专业的社会教育和辅导,以保证就业困难者的发展权和教育权。

创业促就业经验交流材料(精选) 篇4

孝昌县创业促就业经验交流材料

孝昌县是一个集山区、库区、贫区和老区为一体的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63万人,其中劳动力总数36万人,农村劳动力总数为29.7863万人。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高达16万人,加上我县工业基础薄弱,在产业有限,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多,县内就业岗位不足,要解决就业问题,仅靠盘活存量、挖掘现存就业岗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努力培养创业型人才、大力引导和扶持就业创业,扩张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我们因势利导、鼓励和扶持走自主创业之路,把创业促进就业作为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着力加大“四个力度”,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取得了良好成绩。截止目前,全县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并成功创业905人,带动就业3417人。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营造创业氛围

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方针。今年,省、市、县各级政府相继把“创业带就业”列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我们坚持把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作为做好创业工作基础,主要做好了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媒体宣传。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创业政策;用生动事例,制作节目短片,用活泼生动、简单易懂的节目,让各项创业政策更易为百姓熟知掌握,确保政策的宣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二是举办专场咨询。今年2月,由我局牵头,司法局等部门配合,在孝昌金润超市广场举行了“创业促就业”大型专场咨询活动。当天发放法律法规宣传材料1000余份,开展政策咨询达700余人次。三是开展政策培训班。为了让更多人投入到创业行列之中,5月份,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创业政策学习培训班,引导具有创业欲望者了解政策、科学创业。当天,有100多准备创业人员参加了培训。四是实行创业政策上门。在创业政策的宣传过程中,转变工作观念,坚持人本服务,主动上门为创业人员发放宣传手册,引导创业者树立“早创业、早致富”观念。宣传期间,全县共发放各类宣传材料10000余份,开展政策咨询3000多人次,举办法律培训班2次,打造了“创业孝昌”地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加大创业服务力度,满足创业需求

为激发创业者热情,提高创业成功率,我县主动为创业者排忧解难,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3月份,由县政府牵头召开了全县创业促就业联席会议,下发了《孝昌县创业促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强化了领导责任,开辟了创业人员“绿色通道”,凡是符合条件者,都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仅上半年,就发放再就业优惠证965本。为了扶持创业,今年来,我县加大了小额担保贷款力度,小额担保贷款基金由去年的100万元,今年又增加了200万元,将小额担保贷

款额度从2万元提高至5万元,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额度提高到100万元,并将发放范围按省市精神扩大到了全县所有创业者。针对市场特点,我们在全县范围内,积极挖掘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收益好的项目,在孝昌府东路以餐饮行业为基础,开辟了创业示范一条街,所有店面免除两年租金和相关税费,不仅盘活了一方经济,也极大的鼓舞了创业热情。当前创业示范一条街入住商户已达62户,年创经济收入达400余万元,解决了496人的就业问题。另外,为解决创业人员资金链短的问题,我们选择信用良好、有一定资金运作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小老板作为创业小额贷款的帮扶对象,为他们创业提供工商、税务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并提供法律援助,创业指导等相关服务,使他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贫变富。今年,我县共发放84笔小额担保贷款,共计338万元。

三是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提高创业质量

为避免创业者盲目创业,我县从创业培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抓起。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系,选定了具有创业培训授课资格的专家进行辅导讲座,选定了我县就业训练中心部分教师,举办了创业培训教师资格培训班,加强创业培训的师资力量建设。建立了创业数据项目库,详细记录了具有创业欲望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创业意向,加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在创业培训过程中,我们坚持立足县情,着力对培训时间短、见效快、参训热情高、发展潜力足的四大养殖业进行培训,特别是鸿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孝昌后,丰厚的条件激发

了人民群众的养鸭创业热情,为发尽快使他们掌握喂养技术,县就业部门联合鸿祥公司免费对养鸭户进行了养殖技术培训。上半年,分别举办了四期鸿祥养鸭和三期大发养鸡创业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通过养殖技术培训,创业成功人员达685人,养殖创业年创收入近五千万人,带动1583余人在各养殖厂实现了就业。

四是加大实施“回归工程”力度,扩大创业范围

就业经验材料 篇5

近年来,我区针对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不断涌现的实际,紧盯延伸工作触角、强化服务保障、聚焦作用发挥三个重要环节,着力消除党建工作空白点,打造基层治理“新引擎”,汇聚基层治理“新力量”。

一、延伸工作触角,打造基层治理“新引擎”

一是建强党建引领组织“中枢”。

按照“管行业”与“管党建”相统一的原则,调整优化组织设置,新成立社会治理、宣传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3个党工委,成立互联网、物业、快递等9个行业党组织,推动工商联、团委、市场监管等区级职能部门领导兼任“两新”工委委员,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党建工作合力。

二是打破共驻共建条块“藩篱”。

推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进入街道“党建联盟”、社区“大党委”,组建斗南花都党委和快递行业党委2个区域性行业党委,依托行业党委组建行业“发展联盟”,建立健全联席会商机制,开展共驻共建活动,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三是延伸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按照“边摸排、边组建、边巩固”的思路,按照“六个清”标准,“地毯式”开展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摸底排查工作,累计排查新业态企业372个。采取单独建、联合建、“龙头”领建等方式推动党的组织覆盖,采取选派党团建工作指导员、组建群团组织的方式推进党的工作覆盖,有效消除工作“空白点”,打造基层治理“新引擎”。工作开展以来,组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组织3个,覆盖企业51个。

二、聚焦服务保障,搭建共驻共建“新平台”

一是筑牢“蜂巢式”服务阵地。

以“驿骑来千里,等你一起来”为主题,打造区级“驿骑来”快递党群服务中心,辐射带动46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落地“驿骑来”品牌驿站,依托19个两新组织工作站(点),整合资源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提供用餐、培训、法律咨询等服务,筑牢新业态新就业群体“避风港”。

二是提供“清单式”暖心服务。

定制“送暖项目”“安全项目”“健康项目”“普法项目”“技能项目”5类服务项目,向区级职能部门征集25项服务活动清单,明确主办单位、服务项目和活动计划,统筹开展节日慰问、交通安全、免费体检、法律援助等活动。

三是培育“新兴型”党员队伍。

加大在新业态企业出资人、负责人,新就业群体优秀员工、业务能手中发展党员力度,设置“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引导职工自觉提升工作业绩、提高服务质量,设置“红色代办员”“快递志愿队”,着力提升新就业群体整体形象。

三、聚焦作用发挥,汇聚基层治理“新力量”

一是汇聚基层治理“新力量”。

深化“春城党建新力量”建设,充分发挥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强、联系面广、影响范围大的优势,面向新就业群体发布“招募令”和“英雄帖”,成立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队,鼓励、引导、聘任新业态从业人员兼任基层治理网格员,积极融入城市基层治理,当好“市民服务员”“社情传递员”“城市宣传员”。

二是汇聚乡村振兴“新力量”。

引导新业态企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助力特色农产品产销物流一体化运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在吴家营街道万溪冲社区,快递行业党委联合乡村振兴局打造万溪冲“梨”好主题邮局,开发各类宝珠梨文创产品11个,带动邮政、顺丰、申通、韵达等快递企业助力果农水果销售,累计助销宝珠梨63.2万吨。

就业经验材料 篇6

XXX地处XX核心区,总面积353平方公里,辖2镇5个街道办事处,常驻人口接近70万人,在册退役军人14600人,从事灵活就业创业退役军人7838人。近年来,我区深入学习贯彻xxxxx关于退役军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这一总目标,坚持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最根本、最长远的举措,以推行退役军人工作“三化六突出”模式为抓手,多措并举出实招,搭建平台促服务,奋力开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新局面,切实增强退役军人的幸福感、获得感。

协同推进营氛围。将有效促进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列入XXX党委、政府重点工作以各级各部门绩效考核及平安建设创建的重要内容,使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成为一项硬指标、硬任务。辖区各部门(单位)、社会组织、企业积极参与,发挥职能优势,各尽其责、各显其能,积极支持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认真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形成了党委统筹、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营造了拥军优属、尊崇军人、关爱军人的浓厚氛围。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先后8次调研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工作开展情况,组织召开专题会议5次,研究解决重难点问题,有力促进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工作。

政策激励促发展。先后研究出台《XXX加强退役军人事务工作实施意见(试行)》《XXX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等一揽子政策,明确重点任务分工、政策扶持方向和奖惩机制,建立全链条、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助推就业创业。积极争取项目和政策帮扶资金720万元,用于支持退役军人依托当地资源自主创业,主要涵盖家政服务业、特色种植、肉牛养殖等项目。459名退役军人投身自主创业浪潮,示范打造一批退役军人创业基地,XXX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园被自治区创业就业服务局命名为命名“退役军人创业示范基地”,退役军人丁艳敏创办的光明村农业创业园,带动解决80余名退役军人和建档立卡脱贫户就业问题。同时,本级财政每年安排65万元专项经费,加大对符合安置条件的就业困难退役军人帮扶力度,针对参战、在部队荣立二等功以上下岗再就业困难退役军人,以政府购买服务岗位方式予以兜底提供就业岗位。

平台搭建添动力。依托核心区区位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了以XXX退役军人综合网络服务平台为主、就业创业联盟为辅的“1+N”就业创业服务模式,搭建退役军人与用人单位中介桥梁,多方位拓宽就业面。结合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活动,集中组织开展“排摸登记清零”行动,切实摸清辖区退役军人底数及现状。根据退役军人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就业意愿、企业用工需求和产业特点,采取“定向式”“定岗式”“订单式”教育培训模式,有针对性的开展分类职业培训、职业洽谈会和专场招聘会。平台累计发布用工信息116期,提供政策咨询1626人次,登记就业意愿258份;举办专场招聘会8场次,开展点对点职业洽谈会10场次,组织SYB创业培训班、职业培训班4期139人次,297名退役军人及家属实现上岗就业。2020年在全区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中获评“创业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

精准服务解难题。针对大部分就业困难退役军人年龄大、就业竞争能力低的现状,建立“一人一档”就业台帐,动态掌握就业情况,定期不间断跟踪做好就业帮扶工作。对出现下岗失业的,及时纳入再就业帮扶范围,对就业困难退役军人,以公益性岗位方式安排就业岗位,在政府组织招聘职业化工会人员、社区委员、社区网格员等岗位时优先予以安排。去年来,将91名就业困难退役军人及家属安排到社区委员、网格员和公益性岗位。同时,为进一步畅通退役军人服务渠道,拓展性建立XXX退役军人纠纷调解委员会,成立退役军人矛盾纠纷调解室,将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延伸至退役军人事务领域。创新推行“六步化解法”,及时妥善化解涉及退役军人的矛盾纠纷,有效维护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

宣传引导树信心。针对退役军人回到地方,面对就业比较茫然、面对创业比较盲目的现状,我区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思想培育工程。充分利用八一、春节等重大节日慰问军属时机,广泛向军属宣传教育培训政策,引导广大军属支持退役军人参训,保障当年退役士兵参训率达到100%。结合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围绕退役军人所思所想所需“嵌入式”开展“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育退役军人树立要幸福、须创业的意识。常态化通过集中培训、座谈交流和短信、微信等平台,开展“一对一”交流,向退役军人宣讲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政策导向和就业创业典型,确保政策宣传培训教育全覆盖。去年以来先后组织召开退役军人政策解读、就业意向等座谈12次,促进了退役军人投入就业创业的自信心。

就业经验材料 篇7

近年来,我国政府多次强调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我国政府始终将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但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重要时期,就业存在明显的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人口总量大、农村转移劳动力规模大、就业困难群体数量大的特点,可以说就业形势很严峻。面对经济增长下滑的新常态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如何落实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及我国扩大就业的战略,应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主动积极的借鉴国外先进的就业政策经验,从而解决好本国的就业问题。

二、主要发达国家扩大就业的政策

(一)美国新泽西州的扩大就业政策

作为美国主要发达城市之一的新泽西州,其扩大就业的政策经验为:扩大劳动力需求的财政政策,采取新岗位税收抵免。新泽西州于1977年引入了新岗位税收抵免(New Jobs Tax Credit),预计实施两年,该方案主要是对私营企业提供就业补贴。任何私营企业的雇主都可享受新就业岗位税收抵免。雇主可以按下列两种方式之一进行公司(或个人)所得税税额的抵免。一种是对本年超过上年总工资105%的超额部分,按50%进行抵免;另一种是根据州失业保险金交款超过上年102%的部分,按50%进行抵免。二者选取数额最低者。抵免数额不能超过企业年应纳税总额。如果企业在当年没有税额,则抵免额可以向前三年或以后七年进行结转。抵免的最高限额应小于州失业保险交款工资的25%或100000美元。通过对就业进行补贴,可使企业生产从资本向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新岗位税收抵免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

设立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帮助求职者实现就业。新泽西州于1998年提出统一的就业服务机构模式并颁布《劳动力投资法》以解决当时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个模式后被推广为“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它不仅是新泽西州就业政策执行的基础,还是新泽西州就业、失业以及培训等整个流程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它的主要职责是将失业保险服务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合并到职业介绍中心,分别在高校或社区等场所设立,让学生和社区内的劳动者都能享受到政策的优惠。任何不同类别的劳动者均可以在就业服务中心进行发布求职信息、失业救助申请、职位信息、就业指导咨询甚至就业岗位的寻找等,就业服务中心的宗旨就是为求职者和用人机构提供方便和高效的服务。

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主体性作用并使其效率提高。劳动力市场信息是在市场经济运行的关键要素。新泽西州正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并实行全国联网,主要有新泽西州就业银行(NJB)和新泽西州人才信息库(NTB)、新泽西州职业信息网(NCINET)和学习介绍信息库(NLX)等。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使得就业效率得到提高,同时方便了政府、企业和不同类别求职者在不同领域的经济活动。系统内各要素实行自主配合,比如在NTB发布的求职信息和NJB提供的岗位信息自动匹配;NCINET时时为求职者解读政策,为企业预测就业趋势,为政府提供相应资料;NLX负责对劳动者、雇主等进行职业教育培训,为解决就业提供帮助。

(二)瑞典哥德堡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瑞典在世界上以福利著称,哥德堡政府为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采取一系列经济社会政策保障劳动者就业的合法权益,其中最为成功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借鉴。[2]其内容包括:第一,发展中小企业促进就业政策;第二,求职者可以通过实习接受职业指导、增加职业经验;第三,对失业者和失业风险较大的人员进行职业培训。

(三)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失业保险政策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制定并执行就业政策。就业管理委员会由劳动部门牵头制定就业政策和计划,其下属的就业署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失业保险政策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了规范性。管理就业委员会负责制定并决策《失业保险体系和就业促进法》,使政策与法律有效链接,从而消除了就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四)日本大阪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政策

近年来,日本大阪政府积极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解决农民就业难问题。在此过程中既实现了非农化又实现了城镇化。其主要做法是:第一,推动城镇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近地就业;第二,通过工业化吸收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第三,发展第三产业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典型发展中国家扩大就业的政策

(一)菲律宾的劳务输出政策

菲律宾在世界上以海员劳务输出和菲佣输出而闻名。菲律宾的劳务输出政策成功之处包括以下几点。

政府上下级都对劳务输出给予了高度重视。从国家层面上,国家成立专门部门为劳动者介绍海外工作;从地方层面上,各级政府负责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劳动者自我权益保障的能力,加强海外劳动者在海外就业的能力。

在财政上支持劳务输出,在政策上实施健全的社会保障政策。一方面,设立紧急遣返基金、海外移民工人贷款担保基金、法律授助基会,国会移民工人奖学会等海外工人基金,最初总规模为5亿比索。同时,从1998年开始菲律宾政府规定海外劳工免交个人所得税,另一方面,健全的各种社会保险保障了海外外出人员的基本生活,加强对劳务的社会服务保障工作等。

全方位对海外劳工进行保护。在国内,菲律宾外交部设立移民工人事务法律助理,由总统任命,负责提供所有的法律援助服务;POEA具体负责海外劳工管理的有关事宜;在国外,菲律宾驻国外各使馆同样对海外输出人员进行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保护;海外工人福利署(OWWA)给予菲律宾移民工人及其家属力所能及的帮助,负责与代理或雇主联系。

(二)印度的扩大就业政策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与我国目前所存在的就业问题有共同点,可以借鉴印度政府实施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来解决就业问题。

优先发展服务业政策。1991年实施经济改革后,印度在软件和相关服务贸易的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新兴的以软件为代表的服务业在扩大就业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软件行业发展的劳动者不仅实现了就业率的上升,同时还把产品作出口,实现了金币攻击的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软件业的年增长率高达50%以上,带动经济增长率上升到年均6.3%,就业率上升3.7%。

重点扶持特殊行业和特殊人群的就业政策。提升特殊人群就业服务水平,建设无障碍环境。向企业征收特殊人群特殊行业就业保障金。2003年7月,印度政府宣布实施“第一批就业”计划,对用于特殊行业特殊人群如无工作经验的青年劳动者就业的保障金,纳入印度政府的财政预算,专用于特殊人群特殊行业职业培训及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帮助。

四、国外扩大就业的政策借鉴

(一)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为主的就业政策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扩大就业的经验表明,通过劳动力市场的配置实现就业。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求职者是自由选择的劳动关系,并通过自由竞价的方式来决定,不存在人为干预与垄断行为,以此实现工资与预期劳动的交换。

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就业政策,保证了雇佣者与受雇者最大限度的盈利和收入。劳动力配置主要由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决定。从美国就业促进政策可以看出,通过高效的劳动力市场运作,使得信息流通更加通畅,企业和个人可以充分运用市场信息来选择相应的经济活动;同时加强建立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可以使各项政策和数据信息直接受益到经济活动的双方;另外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保障和弥补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不足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积极推进非农就业政策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由于城镇化建设使得劳动力产生大量剩余。日本的经验表明,对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政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措施。对成功转移到城市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采取企业内部教育培训和政府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相结合,促使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实施开发政策,吸引外资发展民族工业和第三产业,同时在农村开展工业园区活动,引导农民改变择业观念,提高上岗机率。

(三)完善劳务输出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

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促进就业关系密切,正是不同阶段存在严重的就业问题,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快速建立与完善。因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增加就业、发展经济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经济恢复与振兴需要社会保障“稳定器”作为基础。总结国外劳务输出人员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从消极保证基本生活转向促进失业者求职;严格失业津贴给付制度;扩大失业保险对劳务输出人员的适用范围。因此,需解决就业问题进而扩大就业要加快完善劳务输出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同时加快在全国普遍推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步伐。

(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切实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就业主体作用。大力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信息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服务业新领域和新门路,重点开发社区家政服务。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扶持产品深加工和销售,借鉴日本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劳动密集型方式发展基础产业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落实职业发展政策

要高度重视劳动者基础教育,为将来的劳动者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对于已经入职的劳动者实行适宜的就业政策,妥善解决好不同类别求职者的就业难问题。同时要注重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发展,对劳动者进行岗前培训。改革职业教育政策,以教育培训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其为劳动力的就业服务。为弥补部分地区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状况,各地区高校和职业学院要加强联系,外聘教师实现资源共享。另外还要为不同求职者提供灵活高效的短期技术培训,使其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实现工作的转换。政府还需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者培训网络。

参考文献

[1]Raurieh X,Sorolla V.Growth,unemployment and public Capital[J].Spanish Economic Review,2010,(27):149-156.

[2]Abowd,Kramarz.The cost of Hiring and Seperations[J],Labor Economic,2009(10):190-194.

就业经验材料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对接整合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高校毕业就业市场建设,强调要培育和建设更加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随着就业形势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发展了多种模式。

一、基于多元化的实习体制,改善学生质量

高校给学生提供的实习平台,是学生综合实力提升的一个关键平台。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的认清自身专业的就业前景,同时可以更好的培养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然而,传统的实习体制,带有严重的形式化,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不能学到本质性的技能,而更多的是带有“应付学校考核”的感情色彩。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创新性的开展多元化的实习体制,是当前提高学生社会生存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多元化的实习平台,学生可以更好的培养自身的综合实力,同时也可以培养“模拟形式”下的社会生存力。

(一)基于学生的综合实力,开展顶岗实习模式

顶岗形式的实习,可以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同时也是学生在校期间,与自己专业真正接触的一种良好方法。这种定岗形式的开展,可以把学生真正的放置于社会的岗位之中,学生可以根据在实习中的真切体会和培养,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同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可以及时的发现自己在校期间的不足,进而更好的调整自己的学习重点和就业心态,以便更好的迎合就业市场的需求。当前的师范类、农业类实习,就大力鼓励和开展学生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学生的顶岗实习,可以给在校大学生更多的实践和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在顶岗的实习阶段,学生就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通过这种“真实是岗位”的实习工作,学生可以从实际的教学中培养自己的技能,同时还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在校学习方式,而且在顶岗实习的阶段,其也可以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基于学生的就业观念,开展基层实习模式

我国的大学生在就业上还保留着传统的就业思想,即“我读了大学,我的就业岗位就得优于别人”。这种传统的就业观念,严重的制约着学生的就业。进而许多的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眼高手低”,求职的个性漂浮不定。基于当今学生的这种理念,学校应该更加大力的开展“基层实习”的力度。这种实习的模式,就是把“天之骄子”放置到各个行业的基层,让学生在基层实习中,得到锻炼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学校通过“基层环境”的有效创建,让“心高”的大学生在基层的环境中,体验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更多的是转变自己的未来就业观念。在“基层实习”的过程中,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关也会随之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在实习的锻炼中,对待事物的态度也会发生改变,坐骑事情来更加的务实、谨慎。这种对待事物的观念这是当今企业所需求的,这也就给学生的未来求职,增加了诸多的“砝码”。因此,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实质性转变是解决庞大的就业积压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社会品质的关键。

基于多元化的实习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实质性的体验,从思想上、观念上都对自己和就业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当今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混乱局面,同时规范了大学生求职的动机和价值取向。高校的这种“多元化”实习模式可以便于大学生与就业市场的对接。在对接的过程中,更加有序和便捷,避免了就业市场在人才整合上的混乱现象,从本质上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当然,这种“多元化”实习体制是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也从侧面看出,我国的高校也在不断的探寻新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学生的综合实力培养。这种循环相扣的依赖形式,更加便于大学生的就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基于多样化的合作模式,促进学生就业

(一)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形式,其在国外的高校发展中比较成熟。我国在该领域还存在诸多的不完善。校企合作的形式就是学校和用人单位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岗位,同时为企业输送更加专业化需求的人才。利用校企合作这个平台,学生有了更加宽阔的锻炼空间。在企业实习中,学生可以切合实际的体验自己的专业,以及自己的专业在实际的运用情况。通过校企這个良好平台,学生有了更加多的机会和空间,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时这种形式下的人才也是当今企业所需求的。

但基于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学生人口基数大。在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时,企业无法提供高校实习所需的岗位和经费。这就需要我国的相关部门不仅在政策上支持这种合作方式,而更多的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进而使得企业更好的接纳在校大学来企业实习,同时鼓励学生到企业的基层去实习,让学生在基层中锻炼自己的情操。当然,在校企合作中,我国的大型国企是合作的关键,也是其职责所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国企的规模都比较的大,进而可以很好的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岗位和经济支持。同时,作为一些中小型的私营企业,国家可以在经济和政策上给予支持,企业可以和这些企业鉴定良好的校企合作协议,让企业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学校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进而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就业难的问题,让学生“安心”的一毕业就可以就业。同时,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更加优化学校的专业结构设计,专业的设计都是依据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进行。

在校企合作这点上,广东省“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它实现了广东省内100所院校和1000多家企业之间建立了合作的意向。“百校千企”平台成功的实现了企业和学校资源的互补。并且基于百校千企,很好的把广东省人力资源从人力大省转化为了人力强省,同时进一步的加强了企业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人才市场接轨。

nlc202309031544

(二)校地合作

高校的的毕业生“消化”,很大程度上需要依托高校和地方的人才市场进行有效的合作,才能更加帮助庞大的毕业生群体的“消化”。企业根据自己的地方特点,联合好地方的各个人才市场,并积极努力的做到其支持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地方的各个人才市场,学校可以得到大量的企业招聘的信息和意向,进而就可以很好的组织学生的面试工作。而且,可以基于地方的各个人才市场的平台,其可以与全国的各个人才市场进行有效的联系,使得地方的人才市场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市场信息,学校的学生的就业空间就可以更加的广阔,同时也避免了学生集中性求职的现象出现,提高了学生的求职成功率。当然,地方的各个大型人才市场的企业招聘信息和意向的数据比较的庞大,但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企业的招聘都是“择优录取”。这就只能说,有了一定的就业资源,而学校也得相应的加强学生的综合实力的培养,整合和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加强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同时,学校在“校地合作”的过程中,要与地方的各大人才市场建立良好的互动联系,人才市场可以最大量的为学校提供企业的招聘信息,同时学校为企业和人才市场提供合格的人才。

在这点上,2011年上海交大就与嘉兴市建立了良好的校地合作模式。在合作中,上海交大与嘉兴市在医疗、教育、科技、农业等领域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合作,同时落户嘉兴市的上海交大大学实践基地,将更加的鼓励更多的上海交大的学生到嘉兴市创业,同时也给上海交大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和岗位,进而很好的做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

(三)校行合作

当今学校的合作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学校加强了与各种行业机构之间的合作意向。在我国社会主义的体制下,存在诸多国家级的大型行业机构,这些庞大的行业结构,具有庞大的容纳量,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这样,学校就可以抓住行业机构的特点,大力的开展“校行合作”的模式,通过有效的校行合作,进而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学校在进行“校行合作”的模式时,需要主动的与这些国家级的行业机构,建立合作的协议。因为,基于我国行业机构的特殊性,所以学校在进行“校行合作”时,会遇到诸多的困难,诸如学校的类型与行业机构的性质不符合。例如,我国的红十字协会在与学校建立“校行合作”时,肯定会主要选择医学类的学校,而不会更多的考虑工科类的学校。加之,我国行业机构还比较的少,而且运营的方式比较的单一。因此,在实际的“校行合作”时,合作的概率比较的小。当然,还得看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的人才质量。

在这点上,昆明理工大学就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建立了良好的校行合作意向。在合作交流中,昆明理工大学依托其特色专业建设为金属行业输送优质的人才,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则广开大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岗位让大学生更加的贴近企业,更好的而服务金属行业。因此,这种有效的校行合作不仅加速了学校的学科建设,而且学科建设可以很好的为行业服务。

(四)中外合作

基于我国教育发展越来越国际化,国内的诸多优秀大学都与国外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办学合作机制,进而加快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

在这点上,复旦大学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建立例了良好的中外办学合作,并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建设。这样使得我国高校教育更加的与国外教育模式相接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力,使得我国大学生的毕业市场更加的广阔。

三、基于开放化网络平台,规范人才市场

我国当今的人才市场,基于各方面的压力,已逐渐的出现混乱的现象。人才市场的人力资源分布不科学,大量的优质人力资源被大量的流失,同时落后的就业信息统计,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的形式比较的单一、盲目。因此,建立有效的人才市场体制,来规范和优化当今的人才市场,是实现人才与市场完美对接、整合的关键所在。

第一,规范化人才市场的人力资源。基于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连年增加,造成了人才市场的人才资源分布均匀,存在极大的人力资源浪费。我国的人才资源比较的分散,而且人力资源的信息不通不能很好的整合。企业和学校、政府部门的交流平台比较的缺乏。政府的决策部门不能有效的整合好大学生人力资源,使得大量的人力资源被流失。因此,政府部门和学校要加大与全国的各种人才机构,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平台,进而方便学校和企企业进行有效的招聘和求职的影响。这样,优化好人力资源的管理,可以避免“优良”的人力资源浪费。

在这点上,东北师范大学就利用校校合作的模式,建立了“东北高师就业联盟网”,这一网络平台的建立,有效的整合了东北人才资源市场。通过“东北高师就业联盟网”,为东北师范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网络服务,使得东北师范大学与其他相比,更加具有准确、快捷的就业信息,使得大学生的毕业就业的全过程服务,进而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生存力。

第二,整合好人才就业信息。我国的高校在对学生的就业信息进行反馈时,往往存在“造假”现象。现在的高校为了获取更多的招生指标和专业要求,往往都是以高就业率进行信息的反馈,这就造成我国相关部门在进行就业信息的建设时,存在诸多的“失实”性,相关部门统计的就业信息就是死板的就业率,而缺乏有效的就业动态分析。因此,相关部门加强大学生的就业信息平台的科学建立,有效的信息平台,可以为学校、企业、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尤其对于政府而言,有效的信息平台,可以便于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方向的调整,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确保大学生的就业率。同时,学生可以根据有效的人才就业信息平台,及时的了解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就业情况,进而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形式。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免大学生盲目求职的问题,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最新的就业信息。

基于人才市场的改革和优化,人才市场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同时的就业意向和形式更加的多样化,诸如考研、考公务员等。这样,从一定的程度上讲,优化好当今比较混乱的人才市场,可以为当今的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管明.开展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就业[J].价值工程,2011,(24).

[2]欧阳轩弘.试论当前形势下高校如何拓展就业工作[J].法制与经济,2011,(08).

[3]吴步科.以多元化实习模式带动学生就业[J].出国与就业,2011,(15).

[4]刘锋,宋志德.高校校企合作、校产、校地合作实践与探索[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

[5]郭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6]李占延.关于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扩大就业途径的思考[J].经济论坛,2009,(6).

[7]田愛民.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教育模式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22).

[8]周利玲,唐云峰.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多元化实习模式[J].怀化医专学报,2007,(06).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报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对接整合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2010GXQ5D354)

【作者简介】

王娇(1988— ),女,甘肃金昌人,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罗刚(1979— ),男,四川西昌人,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教师。

上一篇:项脊轩志原文对应翻译下一篇:在我的教师职业生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