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工匠精神心得

2024-09-21

教师工匠精神心得(共12篇)

教师工匠精神心得 篇1

教师工匠精神心得体会

“匠人精神”近几年来大爆发, 可能缘起与有一年春节期间,中国人跑到日本抢购马桶盖,造成马桶盖几乎断货。这样一个大工业生产线上的普通产品,竟然和寿司、日本武士刀并列在一起,又一次打上了匠人精神的烙印。

在日本,有一个传统词汇指代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艺者,叫“职人”。“职人”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称谓,“职人精神”代表着精益求精、坚韧不拔和守护传统。现在,许多掌握尖端技术的制造业者也被称作“职人”,甚至遍及社会各个行业,在日本媒体报道中常见“政策职人”、“相扑职人”、“科学职人”和“教育职人”等称呼,都指在本领域掌握高超技艺的能人。

本质上,匠人起源于手工业, 匠人精神首先意味着个性化,而不是标准化〃是“匠心”独运的雕琢〃而不是刻板的流水线生产。反观我们教育〃教育不是工业〃而更像是农业〃需要教师花费时间与精力深入学生的心灵〃翻土、施肥、浇水、除草、间苗。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开花〃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结果〃甚至我们也不敢肯定〃每一株幼苗都能开出美丽的花〃都能结出硕大的果。但我们依然执着、依然努力〃教育需要在和煦的阳光中〃春风化雨〃潜滋暗长〃需要灵魂的安静〃需要耐心的等待。做教师真的需要有“匠心”。

“匠心”的背后隐含着的是专注、技艺和对完美的追求。在教学中〃“匠心”可以让孩子们莞尔一笑〃学习瞬间变得幸福而快乐;能够使枯燥的知识立刻展现神奇〃终身难忘;更会令师生的交流〃欢快顺畅〃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追求“匠心”应该是每位教师的职业意识。

做教师〃就得像个手艺人一样沉浸其中〃心无旁骛〃在激情飞扬和挥汗如雨之中〃享受教育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和幸福。慢慢地陪伴〃静静地等待〃悄悄地聆听〃不浮躁〃不显摆。

匠心”就是用简单的心做单纯的事。法国思想家蒙田曾说过:“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如果教师都能始终潜心教育〃那么就能摒弃浮躁、功利〃回归教育本真。人的一生〃需要选定一把椅子〃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年轻时读过师范〃毕业时他问父亲自己该干什么?父亲告诉他〃如当教师〃就好好当〃不要做歌唱家的梦;若是想当歌唱家〃那么你就去做歌唱家的梦〃不要在两把椅子中间彷徨!他的歌声〃至美〃至纯〃他的一生〃至简〃至定。生活中的确有许多把诱人的“椅子”〃但不是每一把“椅子”都适合每一个人〃我们只有根据自己的条件与特点〃摒弃浮躁〃抵御诱惑〃坚守定律〃坚持只坐那一把适合自己的椅子〃才会有希望获得成功〃它或许不是最美的〃却是承载你最多喜怒哀乐的物品。人的一生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即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人的内心简单了就会快乐〃专一了就会强大。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著名作家王蒙曾说过:“人的一生要做许多事情〃但最重要的不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是清醒地知道自己不应该做什么。”因此〃教育工作不能太复杂、太繁琐、太神秘〃应当多一点“留白”〃让学生轻松一点〃多一点自主选择〃让学生有兴趣一点〃多一点宽容悦纳〃让学生自信一点。

我越来越坚信〃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纯手工的〃那是一种依靠积累、源于传承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无法瞬间获得、想要就有。杏坛之上〃弦歌不辍〃教师们耳提面命〃一张嘴〃一块黑板〃三尺讲台〃一支粉笔写春秋〃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要有“匠心”的执着——专注而简单。

教师工匠精神心得 篇2

关键词: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独具匠心,坚持不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3月5日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个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中国企业对它的极度需求,让人耳目一新。

什么是工匠精神?通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我认为工匠精神包含了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对事物精益求精的态度,二是独具匠心的创造力,三是坚持不懈的努力。个人认为总理对企业提出的工匠精神对我们教师行业同样适用,以下是个人的一些见解。

一、精益求精与通用智慧课堂

京银座的小野二郎,被称为“寿司之神”,日本将他视为国家珍宝。为保证温度,用餐前的热毛巾是学徒手拧的;为保证米饭的口感,煮饭的锅盖压力之大需要双手使劲才能打开;煎蛋这份看似简单的活,要出自有十年经验的徒弟之手,虾要煮到客人光顾前才取出;给章鱼按摩时间需要40至50分钟,只是为了让肉质变软、带出香味。正是小野二郎的工匠精神,是他精益求精的追求,使他成为日本的“寿司之神”。

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同样是我们智慧课堂所需要的。

智慧课堂必须是精心准备的课堂。“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社会,但我们有能力去改变一堂课”,教师在备课中要尽自己所能,精益求精地准备每节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育智慧,而成就智慧课堂的最好方法就是课前精心设计,包括情景导入、问题设计、预设拓展、思考留白、预见生成、典例分析、课堂演练等。首先从课标中分析本节课要把握的重点和该注意的易混点,然后从学情分析中设计最适合的课堂导入、最佳的探究问题,掌握好课堂练习的分寸,确定好课堂小结的预设人选。此外,备课的智慧还在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有“拿来主义”的勇气和智慧,好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的时机,采用百家之长弥补自己备课中的疏漏。

二、创新与智慧课堂

创新是世界进步的动力。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创新精神尤为重要。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国家,才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市场是无情的,竞争是残酷的,只有坚持创新,个人才能体现价值,企业才能获得优势,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许多人都知道螺母用的时间长了就会松动,但在高速飞驰的动车上,螺母是一定不能松动的,如果螺母松动脱落,那么满载乘客的列车就会有解体的危险。所以螺母一定不能松动!而要螺母不松动,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日本哈德洛克(Hard Lock)工业株式会社却可以办到。为了生产永不松动的螺母,公司创始人若林克彦进行了两次探索,第一次生产的螺母会松动,又进行了第二次探索,经过苦苦思索,最后受牌坊启发,在螺母上增加榫头,经过种种测试,终于成功研制出了永不松动的螺母。

由此可见,只有坚持创新精神,勇于实践,行业才得到发展。智慧课堂也是如此。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这种复杂多变的学生需求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其实,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富有个性的劳动。虽然教学内容是固定的,但是实际的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却是由教师主导的,整个教学设计都带上教师显著的个性风格,是变化的。同时,教育本身也是一门艺术,其灵魂就在于创新。能不能从传统的、僵化的常规中发现那些灵动的、能减轻学生负担的东西,能不能将教学氛围营造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并不断赋予教学内容以新意,于“一叶之中见世界”,关键就在于教育艺术的创造性。富于创造性的教育教学不仅更富有成效,而且能给教师带来更大程度的内心满足和愉悦,触发新的创新动机。

三、坚持不懈的专注与智慧人生

从2015年5月1日开始,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大国工匠》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他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节目播出之后,工匠的故事很快引起社会热议,截至5月7日,相关话题的微博阅读量超过3560万次。人们发现,包括胡双钱在内的工匠们,之所以走入镜头,并非他们有多么高的学历、收入,而是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正如我们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育岗位上的教师。

现代社会虽然充斥着浮躁的风气,但教育却容不得半点浮躁,需要教师抵挡外界的诱惑,沉下气,静下心,坚守岗位,因为世间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因此,只有坚持,才能成为一个有工匠精神的智慧老师。

参考文献

[1]根岸康雄(日).精益制造028:工匠精神[J].东方出版社,2015.

[2]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J].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3]杨柱森.通用技术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2015(8).

教师也需要“工匠精神” 篇3

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内心执着而笃定,有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对工作一丝不苟,对产品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归根结底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这种对工作的痴迷以及精益求精应该是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笔者认为,不仅企业需要“工匠精神”,教师同样需要坚守、践行这种精神。

践行“工匠精神”要在工作推进上专注于专业。全国劳动模范巨晓林,是个高中学历的农民工,23年来,他一心扑在铁路接触网领域,创新施工方法43项,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其著作成为职工职业技能教育教材和实用型工具书。成就事业需要一份专注,专注于岗位,专注于工作,专注于职责。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因为专业,所以高效。教师具备了像巨晓林那样的“工匠精神”,就会心中时刻装着岗位与工作,清醒地认识到岗位就是责任,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到底,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而是抓质量,提效率,重品质。2015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李庾南,58年躬耕三尺讲台,坚持开展教学科研,创立了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在她指导下成立的“李庾南数学教学研究所”“李庾南实验学校”培养了数千名优秀教师和数以千计的优秀学生。一个专注的人往往能够把自己的全部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干的事情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付出的是心血,产出的是精品。

践行“工匠精神”要在工作落实上持之以恒。铸造导弹舱体的“大国工匠”毛腊生,39年以来,他只做了一件事——为导弹铸造“外衣”。一生只干一件事,干好一件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坚持、坚韧是成事之基。教师具备“工匠精神”,就会在岗位上默默坚守,耐住寂寞、稳住心神、经住诱惑,“咬定青山不放松”。山东省“美德人物”特等奖获得者王绍山、贾翠珍夫妇,一对夫妻,两个山头,各自撑起一所学校。面对大城市的就业机会,他们选择了深山;面对刚满月的女儿,他们选择了学生;面对渴望知识的山里娃,他们约定在此坚守一生。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从晨曦到晚霞,从青丝到白发,不离不弃,无悔坚守,把一批又一批孩子送出了大山,融入时代大潮。

践行“工匠精神”要在工作标准上追求极致。木雕大师高应美雕琢不足十平方米的六扇格子门,用了17年时间。其作品工艺高超、构图精美,被誉为稀世珍品。追求极致,是一种对完美境界的孜孜以求,表现为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的负责。教师具备了“工匠精神”,就会调整对工作的看法,把教育当作事业去追求,全心全意地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最好。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60年呕心沥血,把自己的一辈子奉献给三尺讲台,奉献给基础教育事业。她桃李满天下,其课堂堂堂都是“示范课”,节节都是“精品课”,却常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这样的感慨,体现了一位大师奋发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昭示着一种永不止息、创新超越的进取心态。

和普通工匠、教师不同的是,大师级工匠、教师有匠心而无匠气,他们立坚韧不拔之志,执着而不固执,在专业上融会贯通,在技术上追求极致,与时代同步,与世界接轨。教育是塑造灵魂的事业,教师是灵魂的雕刻师,一位大师级教师不会把学生当成考试机器,而是把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发扬“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教师既要有“登高”“行远”的目标,又要抓住根本,打好基础,注意层次,循序渐进。

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心得体会 篇4

公司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分两期共同观看了《国家记忆》之《永不过时的劳模精神》以及《时代楷模》焦裕禄。这不仅是为了学习和弘扬劳模精神,也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大家落实“三年建设”总目标及各项工作任务的热情和斗志。

通过观看一个个感人的事迹和劳模榜样,不管是艰苦奋斗,志除“三害”的县委书记焦裕禄,也不管是扎根普通岗位,坚持本职搞奉献的孟泰、王进喜、王秉贵等等,在他们身上都体现了一种革命担当,立足本职,勇于奉献的奋斗热情。也正是在建国初期涌现出了一批批不同岗位,不同职业的劳动模范,才有了我国改革建设的快速发展,才使得我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

结合岗位实际,公司近年来的稳健发展,各项指标位居市、县前列,屯煤标杆已展示在县域发展的方方面面,这样的成绩是公司领导的高瞻远瞩,正确决策,励精图治的结果,也是奋战在屯煤各条战线和不同岗位的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回想去年,在我们身边就不乏扎根岗位,勤勉奉献的各级工匠,他们现在的状态和精神,正是劳模精神在屯煤的体现、继承和发扬。

目前,生活科正处于管理改革的试行阶段,各种困难和挑战正不断呈现,也正是需要这样勇于担当,敢于挑战的劳模精神。作为科室的负责人,我更要直于面对,抛去负面影响,摒弃患得患失,踏实苦干,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永远把公司“一切以职工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实现在后勤保障中,带领和激发科室全员让劳模精神在生活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精选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二】

通过培训老师的讲解和对五大核心标准的理解,我学习到了不管身处哪个岗位,都应该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工匠。那么,什么是“极致工匠”,个人理解是指能够将一件事情做到无可挑剔,做到精益求精,甚至达到偏执的一种做事理念。

围绕这种精神,我首先用“工匠”这个名词衡量自身的定位,查找不足,提升自我。2011年企业建立之初,我和我当时并不健全的团队,在当地几乎没有机械加工厂,周边城市因原企业负面影响不予合作的背景下,开始了我们的供应资源搭建工作。在开封周边每到一个城市,都恨不得将整个工业园区的企业全部走遍。每每看到企业的设备及综合能力能够支撑我们产品生产的时候,心里就像雨后的彩虹,虽然总有一些在洽谈后“撞了南墙”,但我们并没有因为一次次的“撞墙”而回头。我们每个人都紧盯着生产计划这个纲领目标,不管夜里几点,一切休息和吃饭的时间都取决于当日的目标是否落地。而当时大部分新供方不了解我们的业务流程,我和我的员工不分昼夜,现场跟盯生产,时常用自己的小车连夜拉回部件,并指导供应商业务人员检验、入库。通过三年的努力,我们的生产经营已经步入规范,小麦机已经跻身国内第二,并且美誉度已经达到第一,拖拉机也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认可。这样的工作习惯已深深的扎根于河南事业部的每一位员工,但这并非是“极致工匠”。

经过学习,我体会到我们现在已经具备了“有”,但在精细化、规范化、近乎偏执化方面还缺失很多。我们要学习“盘子为什么要刷七遍”。学习做事情应不厌其烦,做到对得起自己的岗位、对得起自己的企业,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用人品做产品;学习海底捞的服务意识,对待供应商的管理也是如此,我将带领团队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流程,建设订单及供方信息数据化管理通道,倡导主动引导供应商按制度、流程办理业务,建立服务型、阳光采购理念;要学习将工作做到“滴水不漏”,这个词说起来容易,但每件事都将其落到实处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想想个人,在与合作单位洽谈中只要说错一句话或一个数据,可能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对企业的损失。回想点滴,自身应该多多总结,查找语言或业务处理漏洞,鞭策自己务必从小事做起;学习“李传泉”的不怕撞南墙精神,接到任务迎难而上,且按照公司既定的方向,永不言败。最后对“近乎偏执”,我的理解是,干一行、爱一行,使之成为我生存的全部,为中联重科农机事业奉献全部力量。

精选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三】

近日,在公司领导组织下,全体干部职工在多功能会厅观看了《永不过时的劳模精神〉,作为亿万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劳模在我国建设挥洒泪水,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进喜、时传祥、张秉贵、孟泰、史来贺,尽管他们的工作内容不尽相同,但他们都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深深感染着我。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虽然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苦干精神永不过时,学习劳模精神,就要发扬不怕艰苦,坚持到底,勇于奉献的精神。把奉献作为自己的人生信念,把艰苦奋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把这种精神融入到我的工作中去,学习劳模精神我将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要加强学习。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遇去学习,要在自己的内心形成一种压力,让这种压力督促自己,成为一个有上进心的人。人不读书,不能成才,人不学习,不能生存。因此,只有学习,才能启迪心智,净化思想,只要学习才能总结完善自己,才能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是要经常自我反省。一个人如果不能经常自我反省,就很难有很大的进步。要经常在工作中从人格上,从道德上,从灵魂深处反省检讨自己,发现不足,及时修正,努力做到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三是要认真务实,扎实工作。要立足本职工作,埋头苦干,奋发进取,做业务上的尖子、实践中的实干家,工作中要讲究细、讲究实、讲究准、讲究严、讲究精、讲究新、讲究快,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才能确保瓦斯零超线。

作为通风科负责人,我会增强担当意识,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已奉公,多做贡献,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个人的命运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发扬劳模无私奉献的精神,不弛于空想,不鹜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干,为屯煤高效、安全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精选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心得体会范文【四】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读书多了,你会学到很多知识,认识到很多道理,学会在生活的海洋中独自游泳。

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劳动人民的光荣节日——“五一”劳动节!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刚学的一篇课文《蜜蜂》。

小蜜蜂多么可爱啊!它们不仅是在酿蜜,也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生活。它们是那么渺小,却又多么高尚!

提到蜜蜂,我不禁想起了每天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虽然环卫工人是最基层、最平凡、最脏、最累而又最不起眼的工作,但是,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就没有我们这干净的世界!

记得去年暑假的一天,天气很热,我在回家的路上,远远就闻到一股刺鼻难闻的味道,抬头向前看去,原来不知是谁在路边堆了一大堆垃圾,一群苍蝇在上面到处乱飞,路过的行人无一不是绕道而行!我也像躲避瘟神一样,捂着口鼻,贴着马路的另一边快步跑了过去。走了好远后,我再次一脸嫌恶地回头看时,只见几个环卫工人正走向那臭气熏天的垃圾堆,立刻把垃圾扫走了。

我心里一下子轻松了,心想:“真好,下次路过这里就不会那么臭了。”而就在我庆幸的同时,一种自责而又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自责,是因为我曾看不起这些环卫工人,觉得只有没本事的人才会干这种又脏又累的活!然而现在,我却体会到了他们是那样的伟大,可亲可敬!

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这干净的街道,就没有这清新的空气。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劳动者的成果,自觉地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让我们一起来发扬劳动精神,一起建设我们的国家!

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我变成了一只小蜜蜂。每天和同伴早出晚归,展示劳动的风采,祖国的大花园中到处都是我们勤劳的身影……

精选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五】

近日,在公司领导组织下,全体干部职工在多功能会厅观看了《永不过时的劳模精神〉,作为亿万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劳模在我国建设挥洒泪水,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进喜、时传祥、张秉贵、孟泰、史来贺,尽管他们的工作内容不尽相同,但他们都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深深感染着我。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虽然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苦干精神永不过时,学习劳模精神,就要发扬不怕艰苦,坚持到底,勇于奉献的精神。把奉献作为自己的人生信念,把艰苦奋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把这种精神融入到我的工作中去,学习劳模精神我将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要加强学习。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遇去学习,要在自己的内心形成一种压力,让这种压力督促自己,成为一个有上进心的人。人不读书,不能成才,人不学习,不能生存。因此,只有学习,才能启迪心智,净化思想,只要学习才能总结完善自己,才能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是要经常自我反省。一个人如果不能经常自我反省,就很难有很大的进步。要经常在工作中从人格上,从道德上,从灵魂深处反省检讨自己,发现不足,及时修正,努力做到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三是要认真务实,扎实工作。要立足本职工作,埋头苦干,奋发进取,做业务上的尖子、实践中的实干家,工作中要讲究细、讲究实、讲究准、讲究严、讲究精、讲究新、讲究快,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才能确保瓦斯零超线。

教师的工匠精神 篇5

——读《工匠精神》有感

上周,学校下发了要全体教师学习“工匠精神”。我当时很疑惑,工匠不是指的制造业吗?为何教育行业也要谈工匠精神呢?

带着疑惑我拜读了四篇学习资料和人民日报的四篇专稿。这里面说到《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现代工匠至少需具备以下职业精神:一是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二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三是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三点不仅仅局限于制造业,这对于我们老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也是极其有用的!

教师也是“匠”——“教书匠”,窦桂梅老师说“工匠精神”是对本职工作的扎根与专注。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效果,这正是我们积极推崇的时代“工匠精神”。作为语文老师,我第一时间想到了“独具匠心”这个词。匠心指的是巧妙的心思。在如今的课堂里,老师被太多的东西束缚,自己内心也不能完全静心的去做自己的本职工作“教书育人”,何谈“匠心”呢?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把自己打造成具有“匠心”的教书匠呢?

首先我认为要热爱自己这份职业。“爱岗敬业”是悬挂于我们办公室的标语之一,虽然我们的岗位很平凡,没有显赫的地位和丰厚的酬劳。但是我们付出的对于这个社会却是影响力非常大的。如果功利心太强,那么我们会在这种落差中慢慢消极颓废。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我们只有安心扎根于基层,扎根于我们的教学研究中,无怨无悔,才能找到职业归属感、幸福感。

其次,我们教师要爱学生。白鹤小学倡导老师具有“童心母爱”,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教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也是情感的交流。这个学期,我在给孩子们上语文书28课《丑小鸭》的时候,和每个孩子们说,丑小鸭曾经也因为自己的缺点而自卑,但是它没有放弃,坚持活下来,心地善良虔诚,最后它成了美丽的白天鹅,对于在座的孩子是获益匪浅的。

第三,教师应该具有专业研究精神。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活到老,学到老。”这是鼓励所有人不仅只是在学生时代要多学,在以后的人生更不能忘记时时刻刻学习。“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不仅需要教师有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更主要的是怎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这并非易事。众所周知,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水平参差不齐。这里也能体现工匠精神,教师用工匠师傅教自己徒弟的方式,一对一手把手地引导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是长期的过程,需要不厌其烦,诲人不倦。教育不是一蹴而就,可能会出现“反复”现象,所以这要求我们要长期坚守。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 篇6

把每一位同事当做老师。刚毕业的我们多了一点浮夸,少了一点稳重。刚进公司时,我会因为一通电话和客户沟通的还不错,就自认为自己的沟通方式还是比较让客户接受的,但是后来经历接客户、做活动、跟踪客户到店之后才知道,原来这么伤脑细胞,客户不会因为你一通电话就相信你。现在的我,依然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但是我学会了及时向同事、领导沟通,听听他们的建议,针对不同的客户用不同的方式沟通。

把工作当做一场演出。每一位演员都会把自己的每场演出都做到完美。而我们平时工作,大多时间是因为要工作而工作,少了一点主动性。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你的思维方式也决定了你的生活和工作。领导交代一件事,我们要用心的思考,认真完成领导下达的要求,领导之所以提出问题肯定是看到问题的所在;客户向我们咨询一个问题,我们要及时真诚回复,客户之所以找你,是对你的信任,如果我们把客户当成是朋友,我相信我们的朋友会越来越多;扫街时,只要我们抱着要帮助客户的心态,想为他提供一个不仅质量有保证且价格实惠的环境,并且也锻炼了我们的沟通能力,相信客户一定会因为我们的真诚留下联系方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工作,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切莫坐论“工匠精神” 篇7

在年轻人那里, 还有一个更富有时代感的词语———“极客”。“极客”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崇尚科技、自由和创造力, 以创新、技术和时尚为生命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也是一群“工匠”。何为“工匠精神”, 有人说, 就是把产品的品质从99%提高到99.99%, 其利虽微, 却长久造福于世。

当“工匠精神”从纪录片、媒体报道里走进政府工作报告中, 这不只是一个曾被遗忘词语的“命运”转折, 更像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转折。一年多来, 我们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价值和时代意义都有了更充分的理解。“工匠精神”背后是精致的产品、匠人平和的心境以及追求极致的时代气质。

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 要看到这种转身是艰难的、需要时间的。无论我们用何种气势磅礴的语气坐而论道, 都不会让社会一夜之间凭空出现许多“大国工匠”。一切对“工匠精神”做过于乐观评估的人都该理性起来。缺乏这种理性, 我们无法让“工匠精神”落地生根, 尤其是成为年轻人的行动路标。

一项对1794名15至36岁年轻人进行的调查显示, 95%的受访青年表示钦佩能在某个领域做到极致的人。但佩服归佩服, 行动起来就难多了。调查同样显示, 大约超过70%的人会以现实为重, 把“工匠精神”当作一种“云中”的理想。时代有浮躁的一面, 在热衷寻找风口、做“网红”的背景下, 这种浮躁本能地推动年轻人寻找现实的安全感, 房子、车子、票子成了很多人内心的“稳定器”。

因此, 尽管“工匠精神”理应是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气质的重要元素, 但绝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的内在追求。毫无疑问, 不激活年轻人追求极致的内心, “工匠精神”将可能只是浪漫的传说。

要点燃这种专注力, 教育是最好的助燃剂。教育者要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工匠精神”不仅是工匠所追寻的精神高度, 同样是教育者追求的育人力量。有个看似贬义的词———“教书匠”, 说的就是教师和“工匠精神”的天然联系。教育者的“工匠精神”意味着热爱与专注。这种精神不是把受教育者当作“物”去雕琢, 而是倡导专注于教育的静气, 在育人的实践中实现对“技”的超越。技近乎道, 大道无形。唯有如此, 育人才能获得更圆融的效果。同时, 追求极致的“教书匠”本身是一种气场, 无形中具有示范意义, 传递着行胜于言的力量。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工匠精神”听起来浪漫, 那些在媒体里闪烁的故事更是以一种“惊艳”的姿态打动我们。如何传播这些故事是媒体的事情, 要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时代风气, 就不是那么浪漫了。大家其实明白, 无论是故宫修补文物的匠人还是制作宣纸的手艺人, 靠的都是个人的自觉, 才达到一种极致的状态。而大家所津津乐道的德国或者日本的“工匠精神”, 显然是一种群体性的选择。这种选择有个体的因素, 但更多的是来自社会风气的认可和制度的保障。因此, 教育要参与培育新的社会风气, 建设新的制度。为从坐论“工匠精神”到自觉践行“工匠精神”的转身准备制度养料, 进而使其发酵成如同空气一般自然存在的国民素质、民族精神。

当然, 我们还必须直面一个问题:时代对“工匠精神”的回馈是什么?无疑有荣耀, 有认同, 也有清贫与寂寞。有报道说, 航空“手艺人”胡双钱在35年里加工了数十万个飞机零件, 没出现过一个次品。但这种手艺在过去并没有让他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这无疑让人遗憾。但教育要传递新的信念, 社会也要有力地回应这种信念, 要让年轻人清楚, 这种遗憾正慢慢地成为历史。时代正在艰难转身, 风向已经改变, 是时候俯下身子, 做一个专注的“工匠”或“极客”, 发现和创造美好, 服务他人, 推动社会创新和进步了。

工匠精神,不应止于“工匠” 篇8

狭义上来看,工匠精神是工匠对产品的精雕细琢、持之以恒;广义上来讲,则是人们对任何事都精益求精、勇于创新。

从浅来看,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一次革命。深究其里,重点却不仅在“工匠”,更在于“精神”。这种精神不能止于“工匠”,而当深植于各行各业,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提起工匠精神,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起严谨的德国人。青岛原德国租界的下水道在高效率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青岛城建公司的员工四处寻觅配件公司,后来一家德国的相关企业给他们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应该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城建公司根据这个提示,果然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一个“相关”企业,之所以能够推断出百年前的公司会在老化配件周围存放备用件,正是基于对严谨德国人“工匠精神”的信任。

然而,在德国,严谨的“工匠精神”并不止于制造业,它深植于每个德国人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位中国人到德国留学,几天后,中国人厨房四溢的香气馋坏了德国邻居,于是德国人拿着小本子前来讨教,中国人大显身手一番后,德国人还是摸不着头脑,追问着:“盐放多少克?油放多少克?水放多少毫升?”中国人瞠目结舌,无以作答。后来他到德国人的厨房去指点,发现厨房像个实验室,量杯、量筒一应俱全,还有厨具刀具井然排列,俨然一个“兵器库”。尽管这故事有些调侃的意味,但德國人的工匠精神植入之深,却也可见一斑。

回到中国,工匠精神也是一种传统精神,并不止于制造业,更不止于工匠。庖丁解牛如此,鲁班的传说同样如此。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襄阳供电公司的娄先义,在外线工这个最苦最累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由于立足岗位专注于技术改造,获得了十余项国家专利。

不论是古时的庖丁、鲁班,还是身边的娄先义,他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匠”,然而他们身上都有着精益求精与创新的工匠精神实质。

今天,我们将工匠精神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这种精神却不应止于工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人都有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只要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做到持之以恒,将这些智慧和能力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可以料想,不远的未来,我们不仅会为“Made in China”自豪,更将为“I am Chinese”骄傲。

党员工匠精神心得感悟 篇9

不少青少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还在抱怨自己的衣服不是名牌,自己的玩具、零食没有别人的多;一个孤儿或许正在沿街乞讨,在为自己的温饱,为自己的栖息之地而伤神.

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却因一次小小的误会弄得反目成仇,不欢而散;而一个亿万富翁,却独自坐在家中,没有朋友,为“剩下的只有钱”而感到深深的悲哀和无比凄凉.

传承工匠精神心得体会 篇10

导语:我是谁不重要,我做的事才重要,如何让自己做的事重要,要让自己做事的结果超越直接领导的期望。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编辑的传承工匠精神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你!

传承工匠精神心得体会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一词,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引发热议。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在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感受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着21世纪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种种好处,但是我们却总有一些遗憾,比如说“一粒圆珠笔笔头的珠珠”,这看似普通的东西,却成了我们国家过不去的坎,此刻,我们尤其需要一种由内散发出来的“气质”—— “工匠精神”。

目前“互联网+”的概念可谓是家喻户晓,但在“互联网+”提倡的融合、创新、跨界的过程中难免有急功近利的心态,特别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中国似乎每个人心中都充满着浮躁,“互联网+”的说法仍方心未艾,而“中国制造2025”又横空出世。但无论何时,都应当让更多的中国企业拥有“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气质。

“工匠”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水泥匠,瓦匠,木匠等,“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认真敬业、一丝不苟的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将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作风。把产品做到极致,这正契合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在当下中国并不缺乏资本和创意,更多的是一种匠人精神的气质。弘扬“工匠精神”将带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促进企业精益求精、提高质量,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更多人的职业追求。

应当说,“工匠精神”其实是一个国家甚至人类社会始终追求着的。不过,会受到买卖双方需求的制约,假如买方市场是一个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国家,那么提供精雕细琢的产品势必会引起消费不起的现象,因为精品,必然价格不会太低。

众所周之,德国是最富有“工匠精神”的国家之一,在各种新闻、网站、贴吧上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产品,电器、管道等等都号称是“安全使用100年”,甚至有二战前在中国制造的东西,他们如今寄来需要更换零件的信函等等新闻,“Madein德国”就是质量的保证。因为德国有许多世袭的工人,他们家族世代继承下来的手艺,他们以严谨、认真、细心、负责的态度,不断打磨、升级、完善自己的产品,享受着这其中的过程。

而与之相反,“中国制造”曾一度是廉价粗糙的代名词。但如今国家的政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正是与国家的国情相关联的。目前,虽然中国人还存在不小的贫富差距,但是大多数人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和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还是大大提高了,大多数人群已经逐渐摆脱了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所以时下才会有各种海外代购、网商等等出现,大众已经开始有追寻更优质产品的需求了,更多的人喊出了“打造有质量的生活”的口号。

如果国内没有相关精品,势必出现这部分人群需要去国外、境外购买洋货的尴尬局面,这无疑会丢失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我们提倡“工匠精神”,才能让买卖双方得到平衡,所以这个时候“两会”精神提倡“工匠精神”,不仅仅只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追求,更是一剂解决现实问题的良方。

传承工匠精神心得体会

4月25日去参加付守永老师讲授的《工匠精神》,在本次课堂上得到一次浓缩,一次与集团同仁共同咀嚼、消化和巩固的机会,受益匪浅。态度的根本是:我是谁不重要,我做的事才重要,如何让自己做的事重要,要让自己做事的结果超越直接领导的期望。

这句话能让我正确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工作,而且做工作的结果是要超越领导的期望,而不仅仅是达到领导的期望,我们常常以为达到领导的期望就算完成工作了,其实我们要以更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工作中,一个人把自己所有的焦点都放在自己做的事上,才会有人把你当回事,对于大部分人想获得的认可,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自己做出的事情的质量上,如果你在为别人不认可你而抱怨的话,不如提高自己做事的质量,这样工作上对你的认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做工作就是做结果。

老师讲的挖坑和种树的例子非常好笑,但是我们在工作中也有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也许我们受了情绪的影响,也许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要完成什么样的结果,只管我在做这份工作,我做了这份工作,至于工作的结果和质量跟我没什么关系。

遇到问题时,永远不给领导提问答题,而只给出附带多种备选方案的选择题,作为员工必须清楚身在公司的最根本任务,是为公司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而一个最可怕的下属就是总以为比老板聪明;

其实,上班时间消极怠工,装装样子,最终浪费的还是自己的人生。可是很多人工作了一辈子,都不会懂得这个道理,他会觉得工作的时间是老板付酬的,偷一点懒,就占一点便宜,其实,那消磨的都是自己的人生。凡事要积极主动,凡事团队第一,凡事高标准严要求。每天问自己,今天我哪里做得很好,今天我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作为一个工作多年的我,其中一些核心的语句对我影响至深,行成于思,行胜于言。我也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将这些语句借以自勉。

通过这次培训让自己受益匪浅,理解了许多,找到了自己工作的定位,明白只有把结果做好了,才是对自己和别人负责。只有用感恩的心去对待人和事,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把事情做得最好。

让“工匠精神”落地 篇11

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在“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极致追求中努力求索,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国家制造整体实力。

“工匠精神”上了李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这透露出,在现实中,眼下社会地位卑微的建筑工、焊工、木匠、车床工等的发展,真的不能小觑,只要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高精尖和优秀程度,同样是一种卓越的社会贡献。

在百度上键入“工匠精神”浏览一下,立即搜索到约2,470,000个相关结果,可见其已成为“网红”,文章大致可分成这么几类:

1.诠释何为“工匠精神”的;

2.称赞德国和日本,介绍德国和日本工匠精神的;

3.批评或嘲笑国人缺乏“工匠精神”的;

4.呼吁大国崛起,阐述工匠精神于中国之重要的;

5.……

笔者认为:造成一个强大的舆论氛围,促进“工匠精神”的回归或重新崛起应该是好事,但如果大量的文章只是从上述几个角度奔走呼吁,其实是没有什么大的作用的。

阐述笔者系统观点之前,先解释一下为什么用了“回归”这两个字,因为从历史上看,中国并不缺乏“工匠精神”,中国的“工匠文化”源远流长。

今天引发思考的应该是:为什么中国的工匠文化断流了呢?为什么中国的工匠精神消失了呢?如果要重新弘扬“工匠精神”重要的又是什么呢?

“工匠精神”源远流长

中国“工匠精神缺失论”可以休矣!纵观中国历史,中国的“工匠文化”“工匠精神”可谓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我们的祖先以他们的创造记录着历史,以他们平凡的伟业书写着人类的文明。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忠心耿耿”。早在《诗经》中,作者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在论语中亦对此十分肯定,朱熹《论语》注中称赞其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孙中山先生扩展到整个近代工业,将其白话化为“精益求精”。这种对工艺精细程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与西方工业精神中“从99%到99.99%的追求”完全一致、高度吻合。

中国古代美妙绝伦的珠宝、玉器、陶瓷、木雕、丝绸、青铜器等生活用品,震惊世界的故宫、天坛、长城、都江堰等伟大工程,都是最好的明证。善于解牛的“庖丁”,木匠的“祖师爷”鲁班等能工巧匠,以及更多优秀人才、技术从业者,不胜枚举,都是中国工匠精神杰出代表。

汉语,是世界上词汇量最丰富的语言,对中国工匠也不吝溢美、赞誉有加:

有赞扬其敬业态度的:惟精惟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益求精、精雕细刻……

有赞扬其高超技艺的:神乎其技、取精用宏……

有赞扬其作品成就的:超群绝伦、绝无仅有、巧夺天工、空前绝后、美轮美奂、栩栩如生……

可见中国的工匠先师,是很受古人尊敬的,最著名的工匠更貌似受到神的待遇,至今木匠学艺,还是要拜鲁班祖师的。

举世对决,中国工匠巅峰成就毫不逊色 。

故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故宫始建于1420年,距今600多年,作为木质结构建筑,历尽满清入关,西方入侵等却仍然保留完好。相比西方石材建筑使用泥浆钉子,中国木匠的榫卯结构棋胜一着。此外中国苏州园林、徽式建筑、万里长城、敦煌石窟,都屹立百年,名满天下、享誉全球。

至于常被拿来说事、现在还能用的所谓青岛德国下水道,中国也棋高一着啊!且看中国赣州的福寿沟,始建于北宋,工程由数度出任都水丞的水利专家刘彝主持,是罕见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统。历经元、明、清,外敌入侵,共900多年至今保持排水排污作用,2010年赣州降水超百毫米,足以造成洪涝,却什么事都没有,此皆得益于福寿沟巧妙设计和超高的工程质量。

笔者乃姑苏人士,苏州的丝绸、刺绣、木雕、宫扇等工艺品……其精美名动天下,但另有一宝世人却可能知之者不多,那就是位于苏州西南郊东山镇以西的紫金庵内的泥塑彩绘罗汉群像。

紫金庵又称金庵寺,始建于梁陈时期,唐贞元年间废后复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世人称紫金庵泥塑彩绘罗汉为“天下罗汉二堂半”之一堂,是我国雕塑美术史上的文化遗产。

大殿左右两壁十六尊泥塑彩绘罗汉像,相传为南宋雕塑名手雷潮夫妇之作品,罗汉姿态生动、容貌各异,神情表现淋漓尽致,被世人赞为“精神超忽,呼之欲活”, 让人体验到“鬼惊神诛”的含义,实为国内外罕见,亦堪称古代雕塑艺术精华。

不可否认,对待工匠的态度中国自古以来是具有双重性的。我们的文化一方面认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黄道婆、庖丁、鲁班、欧治子之类的能工巧匠大放异彩;另一方面,“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类的价值观,又对“士农工商”阶层划分形成了稳定维护。

这种矛盾认知,一直延续到工业化时代效率追求与“工匠精神”的典型追求彻底背离,工匠及其代表的精神隐退到社会非主流的角落,成了特殊的职业坚守或者是日常生活的补充,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特殊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工匠精神彻底销声匿迹。

nlc202309081557

过去三十年,中国工匠精神近乎消亡

中国跑得太快了。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给世人的形象是急速奔跑。从零开始,到2015年,中国有106家企业挤进了世界500强,我们从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从吃糠咽菜到健身减肥,这个发展速度和规模,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令全世界难以想象。

一个飞速奔跑中的巨人,他怎么可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呢?就像博尔特跑出9秒58世界纪录的同时,若你还想让他保持优雅的姿态,认真欣赏沿途的风景,这怎么可能呢?

这个发展阶段,中国人狂热追求的不是工匠精神,而是“速度为王”,快速扩张。

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中国,在某一个发展阶段,采取“速度为王”的策略,快速追赶发达国家,好像也可以理解、无可厚非。

反观德意志民族,搞工业化也开始得比较晚,英、法完成工业革命时,德国还是个农业国。德国进入工业化后急于赶超,也经历过与今天中国类似的“山寨阶段”:向英、法学习,偷人家的技术,仿造人家的产品,产品质量很差。为此,英国议会还特别在1887年8月23日通过对《商标法》的修改,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货必须注明“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在当时实质上是一个带有侮辱性色彩的符号。与当下“Made in China”的处境类似。

中国的机会太多了。因为这三十多年的急速奔跑,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就是新旧两个时代的并存。我们这一代人既看到了新时代的朝阳,又感受到旧时代的黄昏。

80年代投机倒把变成了商业流通,90年代股票交易恢复,一夜暴富成为可能,00年代房地产暴涨,炒房成为时髦,2012年互联网+袭来,又是一波风起云涌。电脑、手机、大数据、云计算、工业4.0、人工智能……让人应接不暇,稍有不慎就被会时代落下。

这三十多年,中国从工业1.0飞速奔向工业4.0,不断有新的更有价值的社会分工出现,套利机会太多,制度建设却跟不上,漏洞太多,这个阶段的中国成为冒险家的乐园,而不是工匠们的伊甸园。

当社会的机会多多的时候,大家自然是追逐新机会,不可能把时间浪费在一件产出低又可能随时被替代的事情上,工匠精神的式微就此发生。

企业家的原罪感所致。愈来愈多的富人移民国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冲击不容忽视。

当改革开放大潮汹涌而至的时候,在中国的市场从封闭到逐步开放的过程中,阶段性的双轨制形成了一个历史性的制度套利机会。中国老一代企业家的崛起,普遍依赖于这种制度套利,想套利,就需要找关系,有了关系,就需要打点关系。这个企业主群体多多少少都是有点原罪的,说不定哪天因为哪个官员的事就被清算了,自己也就泥菩萨过河了。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群体,难有心思来精雕细琢、完善产品和打理企业。工匠精神匮乏也无以为怪了。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时至今日,改革步入深水区,社会从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企业各种经营成本高企,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速度已经减下来了。

与此同时,高速增长期所积累的弊端也日益显现,中国号称有3.69万亿元的贸易顺差,却不能为国内百姓创造出值得信赖的产品和服务,国人对中国制造缺乏品质的感受深刻,喝新西兰奶粉、抢日本马桶盖、开德国汽车……皆为无奈之举,供给侧改革因而提上议事日程,工匠精神回归或再度崛起的呼声也应运而生。

但是真做起来,你会发现,这还是一件挺难的事情!仅靠道德感化和形象宣传无济于事。

别重蹈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覆辙。中国企业优秀文化缺失,极大阻碍了企业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关键还是在制度和路径的缺失,仅是“讲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美好。

当下,“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我们要重振“工匠精神”,让它为中国腾飞,做出积极担当。若能成长起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员工,“中国智造”、中国品质,自然就能更上一层楼。

然而如何让“工匠精神”实践落地,却是眼下的当务之急,学习德国和日本,与其说是学习他们的工匠精神,倒不如说是借鉴他们的工匠养成路径,如何将“工匠精神”的理念变成必要的养成制度,即:由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考核要求,和对违规者的严厉惩罚体系来构成。然后经由制度的导向,让参与者形成工匠习惯。

且看当年仅一墙之隔,西德以高品质闻名于世,而东德却乏善可陈,故以主观的“德”为社会标准,人治大于法治,立法不严,选择性执法,是建立不起工匠制度的,没有严格的制度体系就不会有工匠习惯,更不可能有工匠精神。

制度——习惯——精神,这是中国制造复兴的必经之路,这条路不能靠儒家(说教),必须靠法家(制度)。

借助于李克强总理的“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我们躲开喧闹,回归宁静;拒绝追风,坚守内在;避免盲从,坚守独立,在技术方面默默坚守,在形成制度方面苦心探索,让工匠精神变成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实践,从而得到时代传承,让中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

(王慧中:上海自主创新工程研究院院长、知名企业文化建设专家)

用“工匠精神”擦亮“中国品牌” 篇12

2015年春节期间, 国人到国外爆买马桶盖事件, 深深刺痛了中国制造业的神经。不少人心存疑问:小小一个马桶盖, 对于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来说算什么, 至于众人跑到国外去买吗?

究其原因大概复杂得很, 但有一条毋庸置疑:中国品牌还不够响亮, 消费者缺乏更多了解和信心。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中国制造业提出的新期望。

对此,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 “工匠精神”在如今大工业的时代, 是要精细化管理、精品制造的理念。“在生产到成品的过程中, 你的产品和生产过程都应该有那种工匠精神追求完美的精神。如果没有工匠精神, 马桶盖事件不可以杜绝。只有具有了工匠精神, 我觉得马桶盖的事件才可能不会发生”。

小小一个马桶盖, 折射出的是中国制造的品牌现状。

过去中国制造的形象更多地体现在“量”上, 如今强调的则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追求, 让中国制造也拥有响当当的品牌形象。

转型升级的良机

据统计, 近四年我国居民境外消费年均增长25%以上, 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达到1.2万亿人民币, 2015年中国消费者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168亿美元, 全年中国人买走全球46%的奢侈品。

但对于13亿人口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品牌的地位很不相称, 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最新公布的2015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 中国仅有31个品牌入选, 排在第五位, 与排在第一位、228个品牌入选的美国相距甚远。

品牌发展不足很大成程度上催生了我国产品市场的怪圈, 即企业供给与消费者需求之间形成了“品牌质量差→低质低价形象→中高端需求转移→供给质量提升动力不足→品牌质量差”的非良性循环。

在全国人大代表、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赵萍看来, 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制造业体量上的大国, 但是低层次的产品不能撑起一个制造强国。实际上, 我国过剩的产能既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到国外竞争力也不强。只有转型升级, 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 建设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 才能适应不断增长的需求。

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当下, 生产成本增加、产业利润降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等因素, 始终冲击着各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事实证明, 只有品牌化经营与战略布局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或者减少外部因素对于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

在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员、光明食品 (集团) 有限公司副总裁葛俊杰看来, 品牌是企业产品、质量、技术、服务和信誉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是实现和创造企业价值的核心能力。

他指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品牌已经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企业品牌建设已成为抢占国际市场、配置全球资源、带动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这一时刻, 将品牌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 无疑是对建设者们最好的鼓舞。对于中国制造来说, 只有坚持不懈做好细节, 提升工作品质, 创新生产能力, 才能与世界同步!

中国品牌的挑战

然而,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浮躁, 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 主要依赖硬投资 (投项目、投设备、投硬件) 拉动经济增长, 造成资金盲目投入、重复建设, 导致产能过剩。大量低端的、同质化产品充斥市场, 恶性低价竞争。而对企业品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软实力建设的关注不够、投入不足, 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大大削弱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能力, 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和风险。

如果企业品牌经营能力不强, 品牌保护意识薄弱, 那么, 品牌资源的优势就无法充分发挥。

部分企业缺乏正确的品牌战略理念, 品牌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据葛俊杰介绍, 当前我国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 在长期发展中培育了许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和“中华老字号”品牌, 但由于不善于品牌经营, 渐渐被市场所遗忘。

同时, 一些企业在受到假冒仿冒产品不法侵害时, 缺乏品牌保护意识和能力, 使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育起来的品牌优势丧失。还有一些企业海外商标注册不及时, 知名商标被他人抢注的情况屡屡发生。

在国家层面, 国家和政府对企业品牌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也不够。国家和地方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企业品牌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目前在立法、执法、司法环节上还不到位, 加上部分企业品牌保护意识不强, 尤其是海外品牌保护形势严峻, 我国知名品牌在海外被侵权、被冒用的事件屡有发生。同时, 由于在司法程序上主张原告举证, 导致原告维权成本过高, 久拖不决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给企业和国家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 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此外, 葛俊杰指出, 制约企业品牌建设的一些重要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影响了企业对品牌建设的长期投入。

据他介绍, 目前, 对国有企业的评价机制仍然沿用了以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为核心的传统指标体系, 而品牌建设投入和成效难以用传统和即期的财务指标体系进行衡量, 造成国有企业对品牌建设的动力不足。

中国制造的未来

“当前, 中国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消费、服务甚至是业态都有升级的要求。为此, 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商业模式的转型, 一方面要有国际化的视野, 借用全球化的产业平台, 利用品牌化的发展思路和策略, 进行全球制造和全球销售”, 葛俊杰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

对于品牌建设, 他指出, 纵观中外大国崛起的历史, 普遍遵循着先产业崛起, 接着金融崛起, 然后品牌文化崛起的过程。品牌和文化竞争是国家竞争的终极形态。正如我们通过苹果、可口可乐了解美国, 通过宝马、奔驰了解德国, 通过丰田、索尼了解日本。未来中国要从世界经济大国转化为世界经济强国, 从全球贸易大国转化为全球贸易强国, 需要有一批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级品牌支撑。

为此, 他建议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品牌建设的战略意义, 将加强中国品牌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 尽快制定、出台中国品牌建设战略纲要和指导意见。

对此,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则特别指出, 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 应把培育中国品牌、扩大中国品牌知名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支持和引导更多中国品牌企业走出去, 输出优势产能, 扩大中国品牌影响力。

同时, 切实转变品牌理念, 营造有利于品牌建设的生态环境。国家和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 转变以往片面重视硬件投入, 忽视软实力培育的发展理念, 真正将品牌建设作为企业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不断增强品牌建设意识和品牌建设能力。

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将品牌建设相关行业及企业,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建设支持品牌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 大力发展品牌创意机构、品牌中介机构、品牌服务机构、品牌培育机构, 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品牌建设机构, 凝聚社会各方力量, 共同营造有利于品牌建设的生态环境。

在知识产权、品牌法治环境方面, 建议国家尽快建立、健全品牌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 切实保护企业品牌等知识产权, 严厉打击各类侵犯品牌商标、侵犯知识产权的不法行为。加大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力度, 为品牌产品和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进一步加强对企业保护品牌, 尤其是开展品牌国际保护的指导和帮助。

葛俊杰指出, 品牌建设具有周期长、投入大等特点, 培育一个基业长青的品牌, 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持续投入, 需要企业家的坚持、坚守、专注、专一, 需要工匠精神。对于国有企业而言, 这一过程更为不易。

他也希望, 国家相关部门能尽快制订科学、系统、全面的国有企业评价体系, 将品牌投入纳入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将品牌建设列入对国有企业及企业负责人的考核评价指标, 鼓励企业长期投入、持之以恒。

研究出台鼓励政策, 支持企业建设自有品牌, 特别对创新型企业、小微企业、初创企业的品牌建设, 在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提高企业开展品牌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上一篇:直流电焊机焊接电源实验报告下一篇:中餐店大堂经理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