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精神

2024-05-13

大国工匠精神(精选9篇)

大国工匠精神 篇1

一、引言

2015年1月25日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发表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文章, 引发大批国民的关注, 继而引发人们对“中国制造”的忧虑和思考。

二、大国工匠精神含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我国的经济的确造就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 “中国制造”也一度充斥全球。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托中低端产业和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优势, 真正我国拥有核心技术高端技术的产品屈指可数。各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经济快速上台阶不惜牺牲环境, 追求“多、快、好、省”, “喊大口号、上大项目”, 急功近利的心态比比皆是。我国生产了世界上最全的工业产品, 但是中国人却到国外“买、买、买”, 中国人都不信任自己国家生产的产品, 可以想象“中国制造”前景堪忧。

2016年3月5日“两会”期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那么, 什么是工匠精神呢?首先明确工匠的概念, 我国自古就有不少工匠, 以鲁班最为有名。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不仅要具有精湛的技能和高超的技艺, 而且还要有负责、专注、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作理念, 以及对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认同感和荣誉感。综合我国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比较德国、日本等注重工匠精神的国家的概念, 我国提出的“大国工匠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敬业守信、作风严谨、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推陈出新。

三、高职教育在培养“大国工匠精神”中的作用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超过日本紧追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正在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我国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标准”和“中国运营”升级需要一大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向高端发展, 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职业素养和创造其他附加价值上加大培养力度和要求。李克强总理适时提出的工匠精神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

工匠精神的培养分为职业前和职业中两个阶段。职业前的培养在职业院校, 职业中的形成在企业。高职院校在注重提升人才质量的过程中, 不仅要对学生开展专业培养, 同时对学生专注态度培养、精准精神、创新能力开展培养, 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培养, 从而使学生在入职前具备未来大国工匠的基本素质。在具体的培养实践中, 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另一方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不断培植学生的“文化底蕴”, 而职业能力的配演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一技之长”。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推进职业素质教育方面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起步晚。首届研讨会是在2007年4月才召开;二是成果少。国家级的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课题项目等成果普遍较少;三是推进慢。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相比较,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推进相对较慢。

四、高职语文教学在“大国工匠精神”培养中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层面, 但是它的功利性是毋庸置疑的。要减少这种功利性对“大国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 高职语文课程的作用凸显。高职语文在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文化素质方面具有专业优势。高职语文不仅在引导学生热爱本民族语言、规范本民族语言方面和运用本民族语言上有专业优势, 更重要的是高职语文在提高学生“做人”的内在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如何“做事”文化内涵和底蕴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比肩的。同时, 高职语文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当下社会转型, 人心浮躁, 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大环境下, 语文课程中传达的抑制世俗偏颇价值观, 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情感的人文情怀是拯救人性的一剂良药, 是使人归于诚信、敬业、执着、平和的中国人思想道德标准的强心剂。

高职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文化素养的作用是无法被其他课程取代的。高职院校在有限的课时里如何将语文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提高高职学生人文底蕴, 培养大国工匠精神, 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研究的问题, 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重视的问题。

五、高职语文教育渗透“大国工匠精神”的策略

所谓渗透在本文中用到的是《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中第三个义项: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 (多用于抽象事物) , 在本文中有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认可的意思。

(一) 选择合适的高职语文教材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和高中,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因此高职语文教材的选择有它的特殊性。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确定和中国制造问题的凸显, 一方面高职语文教材的选择上内容还要实用性, 贴近学生职业情景,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高职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已经高于普通高校, 同时由于拜摆脱高中阶段升学压力在内容的选择上更趋于引导学生思想的自由活跃, 更容易引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精神。

(二) 利用高职语文教学环节渗透

高职语文教学中可以有几个方面渗透“大国工匠精神”。

1、课文讲解过程中渗透

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章内容, 分析文章主题, 延伸拓展文章主旨, 在社会责任感培养、诚信敬业、执着进取等方面引导培养。

2、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是运用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职语文教师在课堂组织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辩论法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职业情景模拟法培养学生严谨创新精神和换位思考、优质服务意识;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精神;反转课堂中培养学生埋头苦干、精诚合作、精益求精的意识。

3、布置作业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精神”

高职语文的作业抄记较少, 主要是语段分析和作文。在布置语段分析作业中, 教师需考虑语段的主旨和人文情怀,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的欲望, 要求学生反复修改, 也可以课堂上学生互相修改, 培养学生勤业精业的精神。

(三) 在语文课外阅读中渗透

教师为引申而教, 学生为引申而学。语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中, 学生的课外阅读非常重要。可是, 在垃圾信息满天飞、知识碎片化、学生手机不离手的当下, 如何引导和安排学生合理有用的课外阅读的确值得高职的语文教师好好研究。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学生教师身份互换、翻转课堂等形式“逼迫”学生必须阅读要求的渗透人文精神和关怀的课外书, 同时语文教师可以与学校图书馆合作设立“校园有声读书馆”, 要求学生下载APP, 按时报到, 分享学习心得、开展讨论, 为鼓励学生阅读可以有平时成绩的加分和其他福利。

(四) 利用语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渗透

高职院校学生活动丰富多彩, 可是往往人文底蕴不强。原因之一是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学业基础较差、人文素养相比普通高校有一定差距。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有意识强化, 多开展这方面的学生活动。学校的社团活动和联谊活动多与语文学习有很大关系。鼓励文学社多多进行文学创作, 安排语文教师定期讲座指导;表演社多艺术表演, 增加学校文化艺术氛围;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加入国学活动, 诸如经典诗歌、著作诵读活动、话剧、原创音乐会等。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语文教学相结合, 渗透人文关怀和优质服务意识。

(五) 发挥高职语文教师模范带头作用

首先, 师者为师亦为范,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一个好老师,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品质人格, 见贤思齐取法乎上。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不仅仅做一名“授业解惑”的“经师”, 更应该是一名“传道”的“人师”。高职语文教师更应该有仁爱之心, 在和学生的接触中把爱传递给学生, 没有爱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说教, 背离教育的初衷也不会产生好的教育结果。语文教师应该奉行的教学原则是“永远尽量要求每一个学生, 也永远尽量尊重每一个学生”, 用“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理智的严厉严格相结合的爱”对待每一个学生。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衣搭配这样的语文教师, 这将对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的形成产生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艳.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5 (12) .

[2]符晓黎.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14 (22) .

[3]李馨.国外高等院校加强人文素质建设的现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0 (2) .

[4]张翔.论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6) .

[5]王岚.高职语文类课程改革创新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6) .

大国工匠精神 篇2

当电视里火箭升空倒计时的那一刻,10.9.8.7.6.5.4.3.2.1点火,看那庞然大物“屁股”冒烟腾空而起时,我们欢呼鼓舞,为祖国的发展感到骄傲,为背后付出的科研人员鼓掌,曾经我们的国家积弱贫寒,内外交困,我们也质疑过中国制造的品质,当一批批杰出人才为了国家发展,国家的竞争力,他们把中国制造从简单的模仿,转型到中国创新,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

世界的未来看东方,东方看中国,当祖国的实力越来越强,这背后少不了默默无闻付出的科研劳动者,在他们心中一直坚守着大国工匠精神,他们不怕失败,不计较个人得失,耐得住寂寞一点一滴向目标前进,当他们站在领奖台上时轻描淡写的诉说,好像讲述一个别人的故事,因为有你们大国匠心的精神,中国改变了世界的标准,有了中国的世界标准,很多科技已经超越了西方发达国家,真正的实现了由中国制造者转变成为中国创造者,让中国制造提升中国形象,科技工作者们的工匠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人,让我们的中国梦逐渐实现,让科技改变生活,让科技真正转变为第一生产力。

大国工匠·青春力量 篇3

在这个人口超过13亿人的国家里,这些青年工匠虽显寡言少语,却不应被忽视。正是他们能够数年、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以“工匠精神”締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有人说,在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已经落伍。其实不然,在这个“急匆匆”的年代,“慢吞吞”的工匠精神有着独特的生命力。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所谓“工匠精神”的核心,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努力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更多青年力量加盟、助力,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内在支撑。

大国工匠精神 篇4

目前我国部署了全球规模最大的10 0 G网络, 随着用户对流量、宽带需求激增, 4 0 0 G已经提上日程。为备战40 0G, 业界开始关注新型光纤光缆技术。近日, 西古光通总经理宋海燕博士接受了《通信世界》记者的采访, 向记者分享了西古光通在新型G.654光纤光缆生产及检测过程中的经验。

首家完成G.654E光纤新型光缆成缆

2015年中国联通为了研究新型G.654光纤在陆地40 0G及以上高速系统的应用, 在新疆“哈密—巴里坤段”开展了实验项目。

“作为中国联通长期合作伙伴, 西古光通全面参与此项目, 主要承担光纤入厂检测、套塑、成缆、护层生产及检测工作, 验证普通光缆制造工艺能否适用于新型G.654光纤。”宋博士指出。

为满足陆地应用, 新型G.654光纤应具有低衰减、大有效面积、低弯曲损耗等性能。本项目光缆中使用了来自7家光纤生产商的16根新型G.654光纤进行实验, 目的在于验证不同厂家、不同参数的新型G.654光纤在陆地使用环境中的性能, 为下一步制定新型G.654光纤标准提供依据。并且在光缆中还使用西古自产的48芯G.652D光纤同时进行测试对比。

今年是西古光通成立30周年, 西古光通与我国光通信事业共同成长, 西古光通凭借其30年积累的生产经验, 成功完成了此次中国联通干线项目的验收工作, 且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行业标准。

宋博士表示:“西古光通作为国内首家完成新型G.654光纤成缆的厂家, 意味着西古光通拥有新型G.654光纤的成缆技术, 可为中国联通今后推广新型G.654光纤光缆提供技术支撑。”随着“哈密—巴里坤”干线光缆的敷设完成, 中国联通将进一步对新型G.654光纤的性能指标进行验证, 同时也为下一步陆用G.654光纤行业标准的编制打下基础。

光纤需与光系统发展紧密配合

随着4K视频、VR等应用的出现, 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样, 对光纤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万类互联”愿景中, 连接是基础, 也对光纤提出了新要求。目前400G即将迎来规模部署, 在400G时代, 色散已不是光纤最重要的参数, 取而代之的是对衰减和非线性要求更高, 因此超低损耗、大有效面积光纤等新型光缆成为行业研究热点。

我国的光纤光缆产能和需求量已占全球过半份额, 但在超低损耗、大有效面积等新型光纤方面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宋博士认为:“我国在基础研究、材料等方面的原创性发明远落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需要业界发扬‘工匠精神’, 踏实研究, 实现从光纤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宋博士指出, 新型光缆的推广是把双刃剑, 业界要合理接受新事物, 也要汲取过去在大量安装G.655光纤的教训, 综合考虑成本、与现网光纤的兼容性及未来光传输技术发展的趋势, 光纤厂商需要与华为等业界领先的光传输设备厂商加强交流、合作。

我国正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业4.0”, 业界纷纷把“智能制造”作为工作重点, 在宋博士看来, 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逐步引入制造业的趋势不可阻挡。为提高生产效率, 西古光通加强基于现场的精益化生产管理, 强化5S、TPM、质量管理等理念;在车间管理方面, 则引入了最新的“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理念, 用自动化、智能化、精益化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大国工匠精神作文 篇5

1月4日,参加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会谈时,举例说明我国盛产圆珠笔的问题。我国是圆珠笔制造业大国,但其核心技术却掌握在外国手里,被外国垄断。这不应该需要反思吗?我国在某些科技领域上处于世界顶尖地位,可小小的圆珠笔我们却不能独自制造出来,其实这在当中,也体现了缺乏一种工匠精神。我国古代,早把“能工巧匠”的精神体现出来。其实所谓的匠心,并不是力求把事情做好,而是专注于某件事,达到精益求精的态度。古代诗人韩愈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当所做某件事情时,首先要有坚韧的恒心,坚毅的恒心会让一个人把所做的事情做到细致,做到一半就半途而废,或只是敷衍了事的人,缺乏了“独具匠心”的精神,又怎么能把事情做到精美绝伦呢?

某些工作岗位上的人,其实更应该像那些拥有匠心精神的人学习。在繁杂的人潮汹涌的现代社会,应该具有一颗细致的心,拥有细致的人的人,才会在某些领悟或者小事上做出不平凡的创举。工匠的精神核心,就是不仅仅把工作当做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的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具有一种精雕细琢的态度。一台机器,需要几百甚至几千和零件组成,缺乏了其中的某一个零件,都会使其溃不成军,全部瘫痪,美国载人航天就是一个例子。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在升空73秒后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而造成此次灾难的罪魁祸首居然是一个o型环状在低温下失效导致的。如果工作人员细心一点儿,耐心一点儿发现这些细微之处,也就不会有这出悲剧发生了。“挑战者号”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要需要讲究细致,工匠精神塑造必不可少!

滋养“大国工匠”成长的土壤 篇6

近日,中央召开学习贯彻《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座谈会,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部署要求,要强化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保障机制。《意见》提出,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技能人才队伍。

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

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在于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人才发展包括创新型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等各类各级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既包括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也包括技能人才发展。所谓技能人才,是指操作岗位的技术人员,只要经过中等专业训练就可以满足岗位技术要求,后期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成长为技术骨干。这类人才,往往不具备很高的学历,但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

技能人才对于创新驱动发展、对于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技能型人才发展不仅是职业技术培养问题,而且同样存在人才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改革的迫切性和不可忽视的特殊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总书记要求“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着力发现、培养、集聚高技能人才队伍,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要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

多方面因素造成技能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不仅缺乏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而且也缺乏高技能专业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结构上,都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总量不足等严重问题。从总量上看,到2015年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为1.65亿人,仅占就业人员20%,高技能人才总量4501万人,占技能人才27.3%,而一些制造业强国则占到40%以上。从结构上看,技能人才分布存在着产业不均衡,在传统机械加工类工种多,新型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少;国企民企分布不均衡,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分布多,民企和中小企业少;年龄分布不均衡,四成以上的技师、高级技师年龄超过46岁,人才断档问题突出,年轻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从市场供需来看,近年来,我国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制约我国技能人才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重学历、轻能力,重装备、轻技工,重理论、轻操作,重科技创新人才、轻技能人才”的观念长期存在,形成了对技能成才的偏见,使技能成才对青年和学生吸引力不强,导致技能学习的积极性严重缺乏。二是职业技能评价进入“重学历”误区。在技能人才评价上,学历、论文、配额仍处于人才评价主体地位,这对于学历偏低或无学历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和技能人才是不适合的,严重损害了技能人才的利益,导致技能人才上升空间有限、职业发展通道不畅。三是技能人才在工资定级、落户、流动等方面,都与其他人才有较大差距,存在收入水平偏低、社会地位不高等问题。四是技能人才专项活动实施力度不够。为此,国家启动的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百城技能振兴专项活动、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等重点行动计划,相关部门尚需加大落地力度。

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改革机制

一是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劳动者需求的职业培训制度。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大国工匠”。同时,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计划,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全面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

二是积极改革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建立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突破年龄、学历、资历、论文和身份限制;在简政放权中,加快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强化和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社会影响力、公信力和含金量,与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环节紧密关联,使其真正成为技能人才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通行证。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完善国家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

三是改革技能人才激励制度。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推动技能人才按贡献参与分配,让技能人才合理合法享有创新收益,着力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精神和物质奖励力度,扩大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数。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

四是强化“工匠精神”宣传,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大力宣传国家对技能人才工作方针政策,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理念,不断强化“工匠精神”,树立职业英雄。

从《大国工匠》看典型报道的转变 篇7

一、焦点向下:镜头对准一线职工, 展现凡人风采

融合时代下的信息传播是交互性传播, 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性信息输出, 信息传播形式由静态向动态转变。过去新闻典型报道多聚焦于大时代典型、英雄模范人物等, 较少关注普通的小人物典型。随着时代发展, 典型报道需要加强对小人物的注重,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在大力弘扬宣传大典型的同时, 统筹兼顾发展凡人典型。

《大国工匠》是一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栏目, 其接地气的主角贴近受众, 更加真实细致地反映了劳动者的风采。

有这样一群劳动者, 他们的成功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 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 靠着传承和钻研, 凭着专注和坚守, 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 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深海载人潜水器装配员顾秋亮、錾刻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宣纸捞纸大师周东红……他们都身处平凡的工作岗位, 用执着坚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铸就奇迹。

二、视角多样:多维展示人物形象, 传承匠人精神

典型人物报道正在改变模式固定、角度单一的报道风格, 从刻板的报道风格中逐渐脱离, 人物的固化身份被纠正, 人物真实面貌得以彰显。社会开放程度扩大, 人们价值取向朝着多元化发展, 独立思考和个性多样被广为提倡, 从多维度、多视角展现典型人物, 一方面可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活, 另一方面在凡人典型上闪烁的是众多普通个体的影子, 易形成情感的共鸣, 增强报道的接受度《。大国工匠》系列典型报道框架一致, 从工作难度、自身磨砺和家庭等方面进行人物叙事, 多方位、多角度反映人物真实面貌, 揭示典型的本质特征, 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报道中大量采用精确度量单位, 反映出工作难度大, 工匠们日复一日的品质坚守, 诠释了大国工匠的精神实质。这些大国工匠靠着绝活筑梦, 不断传承、创新和发扬“执着、坚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展示工人风貌, 树立国家形象, 在成就自我人生价值的同时, 为中国各项创新领域走向世界之巅贡献了力量。

三、营销助力:多种渠道聚合宣传, 提升报道效果

信息大爆炸的今天, 酒香也怕巷子深。社交化媒体被广泛使用, 信息流从单向向多级发展, 微博、微信等媒体营销手段正逐渐改变着用户认知, 影响着传播效果。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化媒体为平台的信息一经发布, 会产生裂变, 快速向互联网用户散开。好的新闻作品不仅需要内容高质量, 更需要信息整合营销传播的助推。

节目同时在中央电视台电视、网络平台和新闻移动客户端推出, 利用微博、微信等互联网社交媒体客户端进行宣传造势。据统计, 仅新浪微博的阅读量便高达3600 万次, 网友点评超过2 万条, 每条都是“向大国工匠致敬”的正能量。

弘扬工匠精神打造精品工匠 篇8

合肥公交集团一直致力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树立脚踏实地、攻坚克难的青年标杆, 通过举办技能竞赛、开展技能培训、学习先进典型, 为青年员工提供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 营造努力争先的氛围。本文结合企业在技师评聘、技能人才培养、技师工作室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开展, 探讨如何在公交企业打造满足企业发展要求、适应车辆技术进步的能人巧匠, 同时创造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1 大力推进技师培养, 发挥技师引领和带动作用

近年来, 为进一步调动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 选拔培养优秀维修人才, 发挥技师在解决企业维修技术难题、提升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合肥公交集团大力推进技师的培养, 组织开展技师评聘, 每年度有30余位汽车维修工被聘为技师。为体现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和促进, 创新进行了首席技师评聘, 取得较好的带动效应, 进一步调动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在技师评聘的条件设置、聘用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可操作、有实效的办法。对聘任技师每年进行一次考核, 同时规定了日常工作的能力要求、对学员的培养及授课要求等。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导师带徒、外出培训与自培相结合等方式, 广泛开展岗位技术练兵, 提高职工的技能和操作水平。

借助企业技校和城市客车技能鉴定站, 集团公司连续3年组织对汽车维修技师和高级工的培训, 共有近100人通过全国技能鉴定考试, 扩大了持证技师队伍和技师选拔范围, 放大激励效果。利用技师讲堂和“查道勇创新工作室”开展职工培训, 激发革新动力和钻研业务的干劲, 培养更多热爱企业、热爱维修的工匠。集团公司每两年分别组织一次汽车维修工技能大赛和驾驶员技能大赛, 做到年年有赛事。营运单位和维修单位认真开展劳动竞赛, 形成良好的学技术氛围。通过基层的选拔, 成功举办合肥市第十五届汽车修理工职业技能大赛暨公交集团第六届汽车修理工技能大赛和第二届合肥公交驾驶员节能大赛, 分别选派代表参加了“第三届 (2015) ‘宇通杯’全国公交驾驶员节能技术大赛”, 并代表安徽省参加第七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宇通杯”城市公交驾驶员职业技能竞赛, 均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

2 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 凝聚企业技能专家和能手

近年来, 合肥公交深入开展了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 为企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建设创新工作室的实践中, 努力倡导耐心专注、精益求精、务实敬业的精神, 勤奋练就精致“匠人心”。我们创建的“查道勇创新工作室”成员从最初5人发展到现有主要成员51名, 既有一线岗位的技师, 也有专业技术人员, 相互结合, 优势互补。紧紧围绕企业生产实际, 注重推广创新思维理念, 立足于降低成本、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安全生产、技能人才培养与实践等主题, 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学习交流等活动。

“查道勇创新工作室”创建一年来开展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25次, 培训近1000人次, 导师带徒数十对, 维修机具改良5件, 车辆设备改良攻关12例, 车辆维修工具制作8件, 疑难故障攻关37例, 各项技术革新为企业生产经营节约成本近300万元。工作室对燃料消耗超定额的车辆进行节能减排攻关, 2015年天然气平均标台百公里消耗31.48立方米, 比上级主管单位考核指标低0.79立方米/百公里, 燃油消耗24.64升/百公里, 比上级主管单位考核指标低0.02升/百公里。

我们以创新工作室的建设为抓手, 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精品工匠。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查道勇同志刻苦钻研、耐心攻关、严谨务实, 将摸索出切实有效的疑难故障排除方法提炼成文字并形成图解, 在集团内部推广使用, 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举解决了故障难确定、难排除, 车辆不能正常使用的难题。青工刘忠果针对新能源车换挡电磁阀故障造成车辆不能使用、厂家要求必须更换电磁阀的问题 (1只换挡电磁阀价格2800元) , 认真揣摩, 反复比对试验, 终于找到了电磁阀维修办法, 不花一分钱, 调整装配修复即可。直流电工能手项震凭着扎实的电工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维修经验, 结合客车维保的实际, 制作了移动照明电源和便携式车辆充电电源, 方便维修和各类车辆正常早出场。年青的钣金工陶乔伟针对车用天然气钢瓶拆装困难、费时、不安全的问题, 认真钻研, 自制专用支架, 与铲车配套使用取得了成功, 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工效, 提高了安全系数, 降低了更换钢瓶的成本。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查道勇创新工作室”已成为集团的维修服务品牌, 2016年7月15日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名义参加“世界青年技能日”活动, 广为宣传推广。2016年7月26日, “查道勇汽车维修技能大师工作室”被合肥市认定为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纵观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发展过程, 离不开能人志士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和创新相互联系, 贯通融合, 是维修服务的灵魂, 品牌的基石。查道勇先后获得合肥市“青年五四奖章”、合肥市“金牌职工”和“技术能手”、合肥市“最美公交人”和“最美交通人”等荣誉称号。我们将通过不断培养和引导, 鼓励更多、更优异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队伍, 从中发现和推荐优秀人才, 力争用3-5年时间培养1-2名省级高技能人才。

3 以技师工作室建设, 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工匠精神”是创新发展的精神内核。近年来, 随着车辆技术的不断提升, LNG车、新能源公交车的加大推广使用, 给公交企业维修、使用带来了新的课题, 对技术管理也提出新的挑战。要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和优质的运力, 必须立足于企业维修队伍的现状, 培养专门人才和特殊人才。大力开展技术攻关、技术交流、技术培训、技能比武、技术创新、带徒传技等活动, 以点带线、以线带面, 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 积极发挥技术、理论、团队优势, 最大限度激活创新创效内生动力, 为企业降本增效。

当前和未来, 我国都将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必须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作为企业技术管理也要顺应时代发展与技术进步, 不断创新, 充分发挥技师工作室的创新优势, 以创新成果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让更多的一线员工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实现员工与企业双赢。

技术创新需要“工匠精神”, 技术进步离不开“工匠精神”。锲而不舍, 滴水穿石, 只要务实笃行, 让“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定能让精品工匠、企业工匠蓬勃涌现, 企业也因为有了众多工匠而不断发展。

“查道勇创新工作室”成立一年来, 着力在五个方面为企业服务, 即着力于人才培养和发展, 着力于技改与发明, 着力于疑难问题攻关, 着力于节能降耗, 着力于导师带徒, 为员工、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 以创新成果、“工匠精神”精制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推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相信, 随着“创新工作室”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 “工匠精神”的大力弘扬, 定有更多的能人志士不断加入, 创新工作室必将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定能培育出大师级的精品工匠, 更好地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打造精品工匠的过程就是弘扬“工匠精神”, 让每个有志职工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为企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积力之所举, 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 则无不成”, 凝聚智慧力量, 成就更好人生, 让企业发展壮大。

4 以建设创新工作室为抓手, 努力打造企业工匠

大国工匠精神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C-0010-03

“普高有高考,职教有技能大赛”,技能大赛作为职教领域展示职教成果和师生才华的重要平台,得到的社会关注度日渐提高。2016年国赛主题“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的确定和全面践行,更是一种在国家层面上全力推动“工匠精神”回归的务实之举。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此主题不失为一面旗帜,一座航标,它鲜明昭示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主旨和发展方向。在此推动下,各级各类的技能大赛必将为未来大国工匠的培育提供试验的平台,各职业学校也将会视技能大赛的备赛过程为打磨和塑造未来大国工匠的重要契机。

有“行”必有“思”,有“思”方促“行”。为了更加深入认识技能大赛的推行意义,探知备赛过程对于人才培养的真正价值,探索出一条可具指导性的途径,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在与带出金牌选手的老师及获奖学生的零距离接触和深入对话、全面沟通之后,在技能大赛对未来大国工匠培育的“获”与“惑”这两方面作了以下思考。

一、工匠精神引领下的“收之获”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落在个人层面,便是一种认真精神,一种敬业精神。该精神的核心贵在从业者不再是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能对职业心怀敬畏,对工作认真执着,对产品求精负责。他们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给客户以无可挑剔的体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

故此,若以这样一种精神去投入备赛过程,必然会敦促团队成员以一种追求极致的态度来对待教和习。那么,它的长期推行,也势必对新时期的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它无疑会促进“职业教育以人的素质培养和提升为根本点”的有力落实,也更将促进职业学校自觉树立起承担“培育未来大国工匠”重任的这一教育理念。在此认识下,结合近年来我校获奖师生的一线经验,笔者认为,抓好以下“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现学生的先天禀赋和兴趣,保护工匠培育的内生力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人人皆可成才;但能否成才的关键在于能否帮助个体找准自己的先天禀赋和兴趣点,并在这种禀赋的基础上把兴趣发展成自己的职业甚至是终身事业。这样,个体在制造甚至创造的生涯中才能产生一股内生力,对自己的“产品”有着精益求精的自觉愿望和追求热情。

职业教育的本质之一就是因材施教、科学培养,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便是要重视发现、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某种先天禀赋,并努力为之创造适宜其蓬勃发展的环境。虽然职业学校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业处于落后位置,但只要我们能改变原有单一的评价标准,便可欣喜发现大多数学生是各有所长的,经过打磨便可异彩纷呈。就以陈列于我校孙林老师工作室里的学生成果来看,航拍飞机、智能小车、炸弹、数字钟、无线充电、电子琴、智能家居控制、太阳能多功能充电器、温度传感检测仪等成品令人目不暇接,这些极具创意的成果皆出自学生之手。它们足以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学生的先天禀赋和兴趣所在,再助力学生将此逐步外化成能力,便可促进学生学有所长、日趋进步和日益提升。

(二)培育学生的创新和执着精神,增强工匠培育的永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年轻一代综合素质的发展。工匠精神之一的创新意识,是今年国赛的核心主旨,这在今年的省赛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而对于训练和大赛来说,创新又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丰富的训练方式还是师徒传承形式抑或大赛的赛题呈现等,都蕴含着多变的创新因子。所以,它需要我们去鼓励,去激发,鼓励学生不惟书本,不惟权威;激发学生敢于挑战,敢于创新。它也需要我们平时做有心人,要善于抓住学生灵感的小火花,哪怕有的想法在我们看来可能比较幼稚,有的可能在现在看来根本不可能实现,都要予以鼓励,加以及时指导。

当然,工匠的培养和成长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专注便是其中很重要的品质之一。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未来的工匠们自信而专注的脸庞让我们感动。可以说,年轻一代工匠的集中出现和崭露锋芒将会成为一个民族自信的脊梁、实力和底蕴。现代工匠更专注过程,将过程视为与结果同等重要。2016年全国技能大赛便将操作过程作为评分的重要依据,要求选手规范摆放用具,保持场地秩序,践行操作程序等,以此引导选手培养注重日常,精细过程以及积累赛事细节等良好习惯。深思大赛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它对从事工作的专注度的重视,只有具备专注品质的人,才会在目标追寻过程中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

创新、专注以及更多的优秀品质,一旦养成便受益终身;但养成也非朝夕可成,所以平时的历练和点滴的积累都需持之以恒。唯有如此,方可培养出具备内在永动力的真正工匠。

(三)做好“傳帮带”,汇聚工匠培育的外助力

每位工匠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想要成为大国工匠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扎实掌握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如何才能在训练过程中切实有效地实施教学和训练呢?

纵观我校带出金牌学生的老师便可发现,他们的成绩都扎根于一些相同的做法:他们已习惯于千方百计尝试各种办法来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专业技能,他们乐于放下自己是知识传授者的形象而与学生一起切磋琢磨、相互促进和提高,他们主动追求视野的拓展,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擅长打破师生、生生之间的隔膜,真诚沟通,乐于分享。就如我校非科班出身的老师王亚芳,历来坚持与选手同步做题训练,直面工程算量项目赛制规定包含机算3小时、手算5小时的大容量计算强度的挑战。当工程算量高职组选手刘茜莹同学在历经手算、机算训练一段时间以后,提出了大项目先列项后计量、小项目先计量后列项的训练心得之后,王亚芳老师能真诚接受,在汇聚了“传”“帮”“带”多方力量之后,师生共同提高了训练成绩,最终斩获了2016年该项目的省赛金牌。

二、工匠培养征程中的“存之惑”

工匠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工匠的成长过程也是漫长而艰辛,历经大赛的指导教师和学生选手在收获鲜花和掌声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迷惘与困惑。

(一)工匠的长期培育与选手的短期培训出现效益之间的矛盾

每个大国工匠的培育都需坚持不懈漫漫征程的历练,甚至是终身的坚持。但就当前学制来说,三年制中专生的在校时间仅为2.5年,五年制学生在校时间也仅有4.5年。对于一个工匠的培养来说,这样的时间明显是短暂而紧张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出稍具雏形的工匠,就必须要求教师在短时期内迅速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那么,训练的强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很多学生初时还能饶有兴趣地進行技能训练,但一段时间后就因经受不住高强度的单调训练而不顾教师劝导选择中途放弃,这就给选手的选拔工作和可塑之才的培育过程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缺乏致使工匠培养失范的尴尬

一般来说,职业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都对应着职业群中的职业,但我国目前还尚未全面颁布职业资格标准,更不要提职业资格标准的分级、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具体要求和细节了。可是,在日本、德国等这些工匠国家里,却都有明确的职业资格标准和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以及对违规者的严厉惩罚政策,这些成熟完善的制度,可能就是这些国家以高品质立世的内在之源之一了。

上述的这些欠缺使得我们的师生无论是参赛还是训练都遭遇着种种尴尬。就以工程算量的比赛项目为例,该项目的比赛评分标准一直不确定,我省多年以来均未公布过具体的比赛标准,这导致师生有种感觉,即成绩的取得偶然性也是很大的,据说就连裁判也没有可能做到100%的正确,所以日常训练便只能确保算量的大致方向,细节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偏差。坊间对国家颁布的算量规范也有诸多争议,现在通用的是允许误差在千分之三之内,所以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指导难度很大,所谓的技能师徒传承,就当前国内来看,更多的是依靠师徒的个人经验和直觉而已。

(三)教师单兵作战,缺少团队师资指导的艰难

团队指导具备着智慧碰撞的优势,集体力量的强势。但就目前备赛形式来看,各校大多是以教师单兵作战形式为主。以我校王亚芳老师的带队经历为例,整个漫长的训练过程都是她一人孤军奋战来指导三个学生,在急需解决工程算量需要大量习题而市场上没有现成训练题库的难题时,一个人的力量就显得尤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解决这个难题的当务之急便是需从与建筑相关的企业收集设计图纸,照图出题;但因困于教师个人关系有限的不足,最终导致图纸来源少,拟题内容不足。教师单兵作战带来的劣势在参赛时刻体现更为鲜明,因为参赛时刻学生得失心极重,临场发挥极易受到影响,此时,老师的减压安抚、细节指导都可以决定着一位冠军的产生。但是,仅有的带队老师在疲于应对各种突发的大小情况时往往显得顾此失彼,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参赛成绩。

总之,上述尴尬正是直接折射出目前各校工匠培育氛围不够浓厚,工匠成长土壤并不肥沃这一现状,它直接导致了每所学校仅有少数学生能得到长期的专业的指导训练这一无奈实情。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有足够多的教师来参与指导这个前提,才会保障我们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才能为我国由“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智造”提供更多的工匠型人才支撑。

技能大赛如火如荼,技能技术的培养正日益受到重视。可以说,技能大赛对未来工匠的塑造作用与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笔者有理由相信,随着对技能重视程度的提高,随着各校备赛与参赛经验的积累,随着有关制度与标准的制定和成熟,未来拥有顶尖技术的一线技能工匠必将在此起航。

(责任编辑:方健华)

上一篇:放大特性下一篇:童年槐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