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新工匠精神

2024-06-25

职业教育与新工匠精神(共11篇)

职业教育与新工匠精神 篇1

摘要:“工匠精神”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技能人才所必备的重要特质,职业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所以职业教育在职业技能教学过程中应该渗透“工匠精神”的培育。

关键词:培育,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执着、对职业的敬畏、持之以恒的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卓越的一种价值取向,这也是社会技能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遗憾的是,在当今社会中具备这种职业素养的技能人才却不多,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现状?作为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我们应该找出这种现状的原因,并努力改变这种现状。

一、“工匠精神”的培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中被忽视

(一)职业院校对自身的职责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

我国的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多样化的技能人才、传承技术技能、培育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重要职责,而“工匠精神”就属于职业素养的范畴。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所以绝大多数职业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但却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即忽视了学生对职业的敬畏和执着、对产品的负责、对细节的注重这些“工匠精神”的培育。学校认为在教学中教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让他们掌握职业技能就行了,至于技能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学生在入职后,应该由企业负责。这是职业院校认识的偏差。从长远来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应该贯穿到企业员工职前和职后全过程。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其培养的人才质量决定着企业产品的质量,培养的工匠精神可以为企业工匠精神奠定基础。

(二)企业自身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技能型人才短缺已是全国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整个制造业发展、提高服务质量的突出问题。而且当前很多企业都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但是企业现有的技术人才首先是数量上不足,他们所具备的职业技能与企业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企业首先是要保证足够的技能人才,还无法顾及员工的职业素养。对于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技能人才,只要他们的技能能够基本满足要求,来缓解他们的技能工人缺乏的现状,即使在职业素养上有些不足,甚至缺乏“工匠精神”所必须的专注、坚守、耐心这些优良品质,也只好退而求其次。他们只能寄希望于学生入职后再对他们进行职后培养。

(三)缺乏职业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对于技能型人才所具备的职业水平的评价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对于这类人才是否能够胜任工作,企业也只能大概地进行一些测试。很多企业特别青睐一些参加过各级竞赛的获奖选手。因为这类选手在参加比赛时,在职业技能方面肯定优于一般学生,但实际上这些选手与国外的选手比较起来还存在着一定差距。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技能竞赛主要还停留在项目任务的完成上,还没有重视作品的精度、品质要求,而职业院校平时的专业教学更是停留在一般性教学任务的完成上,只满足于“大概”“大约”和“差不多”,与国际接轨的严格的职业标准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与“工匠精神”的内涵显然是矛盾的。而这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职业评价标准。

二、为何在职业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培育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当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科技含量不高,发展乏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任务越来越紧迫。这就需要弘扬工匠精神,通过科技与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的质量升级、技术升级、产业升级,真正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由此可见,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时期,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时代最急需的人才。而职业院校就是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工匠精神”是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重要特质,所以在职业院校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

三、如何在职业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突破现有职业教育模式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所以一般职业院校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专业教育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今后从业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所以导致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缺乏职业精神。因此,我们必须突破现有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职业的情怀,也就是将“工匠精神”充分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及各项实训教学中,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应该通过一些典型的实际案例将工匠的技能、做人的品格和职业精神直观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技能学习的过程中不经意地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将其贯穿于培养全过程。

(二)加强校园文化教育

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应该深化文化育人的理念,将“工匠精神”文化有效融入校园文化。比如,聘请校外专家并在校内对其量身打造成立工作室,通过专家给学生讲座、指导,把他们身上体现的“工匠精神”融入校园;另外,在校园经常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创办社团,模拟具体的实际工作场景开展竞赛,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他们的职业情怀,促进他们亲身体会“工匠精神”的真正价值。通过这些校园文化的不断熏陶,在学生身上积淀“工匠精神”的底蕴。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是时代的要求,培育“工匠精神”要依靠职业教育支撑,所以在职业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培育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

[2]孙仁祥.职业教育应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本[J].中国市场,2016(32).

职业教育与新工匠精神 篇2

——用心,培养未来工匠

工匠精神的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精品的坚持和追求,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这就是工匠精神,也是追求极致的精神。

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凡是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达到5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笔者认为,我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建设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打造更多的“大国工匠”已是当务之急。作为中职学校眼视光与配镜专业的教师,要想培养出未来工匠,笔者认为中职教师本身就应该具备工匠精神。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培养出大国工匠。一般的小手作、一般的简单熟练工,不能称之为工匠。工匠,应该是长期受到文明熏陶,训练、培育出来的一种专门人才。这种专门人才,是在整个专门、专业活动中掌握技能、技艺和技术的人才,要达到一定高度才能称之为工匠。在笔者看来,教师的工匠精神表现在:

首先是敬业,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工作,才能像工匠一样做出高品质的艺术品。

其次是精业,教师要精通自己的专业。专业水平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是创造财富的基本技能。是要做到出类拔萃的程度。

第三是专业,工匠是专业的,他必须有精湛的技艺,作为眼视光与配镜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教学技能和精湛的眼镜专业知识。

第四是坚持,坚持把一件事做完,坚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工匠做一件艺术品要几十年才获得成功,对于教师这个特殊职业,更需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坚持自己内心的那份纯真。做这份职业要坚持,培养未来的工匠(学生)也要坚持和耐心,因为这是一个长远的事业。教师要坚持对学生严格要求,坚持对学生有所期望,坚持用自己的工匠精神去感染学生,那么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学生。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告诉学生:近视镜、远视镜、老花镜、太阳镜、防紫外光眼镜、防蓝光眼镜等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特别是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学习竞争的加剧,青少年眼睛的负担越来越重。学生中,近视人群逐年增加且呈低龄化趋势。目前,医学界没有很好的治疗近视的方法,近视眼手术也只是起到矫正的作用。现今,验光配镜成为人们矫正视力的首选。

为了培养未来工匠,在笔者看来,就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工匠。工匠,是长期受到工业文明熏陶,训练、培育出来的一种专门人才。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工匠的精神境界是有着独特的界定,通常讲,学生需要有跟工匠匹配的精神,首先,学生应该具备极强的专业性,在专业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其次,学生应该具备强烈的专业追求,把这种不懈的追求,贯穿自己的职业生涯,当作人生的一个目标;再其次,学生应该具备坚定的专业操守,为了自己的专业坚持,舍得放弃诱惑,坚持企业忠诚,把自己的精神生活寄托在对专业的奉献上,这才是工匠具有的一种精神。

在笔者看来,中职眼视光专业的学生要有工匠精神。其原因是,眼视光行业为顾客提供的最主要服务就是验光配镜,眼镜并非一般商品,而是一种矫正视力的医疗器械。验光更是一个科学、严谨的体检过程,验光的精准度决定眼镜的舒适度和矫正效果,是配好眼镜的前提。因此,这是一项非常细致的专业技术工作,单纯验光就需要20~60分钟。笔者在培养视光学生的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做到:第一要有爱心。爱心是眼视光的人文基础,眼视光失去爱心,就像一把冰冷的利器,在医好患者视力的同时,往往也伤害到患者的感受。眼视光本应是一项仁术,千万不要把它只看作一项科学技术的传输,在患者感到病痛折磨而痛苦难耐的时候,眼视光医学是最能体现人道主义魅力的。眼视光技师,每天面对的是眼屈光不正的患者,只有具有一颗仁爱之心,才能为患者排忧解难,做好验光工作。

第二要细心。检影验光之前,验光师要对患者进行问诊。问诊是一项仔细的工作,验光师要详细地了解患者的年龄、戴镜史:是否配戴眼镜;戴框架眼镜还是隐形眼镜。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通过分组,对学生进行实际场景的演练。培养学生养成仔细观察患者,做到有的放矢的问诊。

第三要有耐心。验光师问诊之后要为患者进行咨询,也就是要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在教学中,一方面,笔者要求学生要掌握患者经常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笔者经常培养学生不急不躁,耐心地解答问题。笔者通过对学生分组,从而进行实际场景的演练,比如向学生提出一些不宜回答的屈光不正方面的医学问题,请学生回答,以此来锻炼学生用通俗的语言、耐心地解答疑问的能力。

第四要精心。眼镜验光仪器属于精密光学仪器,如电脑验光仪、视网膜检影镜、焦度计、综合验光仪等。在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学生静下心来仔细地、精益求精地练习。尤其是视网膜检影镜验光需要:规范的动作需要“教师仔细、认真地指正学生的操作:学生反复练习手持视网膜镜的标准动作;反复练习双眼睁开进行观察视网膜镜窥孔的标准动作等。”只有学生掌握了标准规范的手持视网膜镜的手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验光师需要对患者(练习眼)的屈光不正,要以精益求精之心仔细观察、分析顾客影动情况,通过反复练习、分析才能达到熟练检测出患者(练习眼)眼睛的屈光不正。验光师要做到准确验光,还要到眼镜公司通过大量的对屈光不正患者的检影验光,大量的案例积累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准确无误地为患者开具处方。

第五要有责任心。社会上只有两个职业后面是带着“德”字的,一个是教师,讲“师德”;另一个就是医生,要讲“医德”。这个“德”字,主要是指责任,敬畏生命的责任。因此,一位好的眼视光医师的工匠精神不仅来自于精湛验光技术,更来自于对患者疾苦的感同身受。眼视光医师是个特殊的职业,责任心尤为重要,眼视光医师身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之重任,一旦眼视光医师人员缺失责任心,患者往往需要用眼睛视力出现健康问题的代价来承担。

第六要恒心。做一件事情,要有持之以恒之心。不忘初心,坚持到底,方能培养出未来眼镜验光的工匠。

验光之后,配镜则通常需要3~7天。这是一个极其细致的过程,需要检测很多项目,如散光度、轴位、瞳距、瞳高等,至少需要10几个步骤。此外,在装配阶段,从初检环节的镜片、镜架核对,到加工环节的制模、倒角、抛光、开槽、钻孔,再到上框后的调校、美容、自检,都是一个个复杂细致的过程。每一个工序,学生都要反复练习、沉下心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这就是“匠心”,就是验光师需要的“工匠精神”。

在笔者看来,“工匠精神”应该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眼视光专业教育的灵魂,成为每一个接受眼视光专业职业教育的中专学生所努力向往的一种崇高境界。我们对“工匠精神”要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和理解。首先,工匠自身的技能、技艺和技术是眼视光专业中职学生的物质载体和最根本的职业生涯的追求;其次,眼视光专业中职学生与其相称的独特精神表现为,他们对自己的眼视光专业独特的职业态度,没有这种职业态度,他是不能将自己的专业变成自己生命存在的方式;再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工匠要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有不断创新能力,要有最终的社会人文关怀。工匠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就是人文素养的培育,如果没有人文素质,就不可能有端正的职业态度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工匠精神”是眼视光与配镜专业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和灵魂。只有这样去理解“工匠精神”,才能将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就必须要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并落到实处。所谓职业教育要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它的“德”,就应该包含着“工匠精神”。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每一次的进步和发展,都与工匠精神息息相关。从古时候的庖丁解牛、鲁班学艺、四大发明等到如今的高铁飞驰、天舟一号的成功发射、“天舟一号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无一不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我国是人口大国,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更需要弘扬“工匠精神”。中职生面对生存就业的压力,更应该追求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活得有尊严的本钱。在我国,千百年来,一个人要想掌握一门技艺,都要拜师学艺。即使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瑞士传统的手表制造业仍然历久弥新,靠的就是手把手的自然传承。师傅带徒弟,传道授业解惑,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一种可贵的“工匠精神”入心入髓、世代相传。眼视光与配镜专业同样需要师傅带徒弟,传授手艺的“工匠精神”。名师出高徒,严师出巧匠。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眼视光与配镜专业的教师要严格管理,对学生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患眼的检测,做到精益求精、反复推敲、达到万无一失。教师要使学生具备工匠的潜质,最终成为眼视光行业的工匠,造福眼屈光不正患者。

“工匠精神”与教育重塑 篇3

关键词:“工匠精神”;教育重塑

随着“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成为众多媒体的关注热点,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社会各行各业都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当然也包括教师队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教师与教育行业的改革需要“工匠精神”;从当下现实着眼,特别是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重塑则更需要“工匠精神”。

孟子在《滕文公章句上》曾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教书匠”这个略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汇成为教师行业的一顶帽子,特别是一个“匠”字更是将教师这个行业置于社会底层行列,他们赖以生存的 “知识”“理论”无法改变“治于人”的困境,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被精英文化、主流文化所轻视,所以面对教育家的“顶层指示”即空谈咬文嚼字的新理念、痴迷于新教学模式的建构、轻视课堂教学知识打磨和积淀、一些层出不穷的教育新词汇等等,教育一线上的“教书匠”只得疲于应对与改变,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教书匠”和“教育家”间的隔空喊话,即一个“高高在上”,另一个“低到尘埃里”。如若这样“对峙”下去则不利于教育系统的健康循环。所以,教师行业树立“工匠精神”迫在眉睫甚至刻不容缓,这不仅时代精神的需要,也是中国教育的必然选择。《管子·权修》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其实就是一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教育重塑的最优途径与长效举措,所以要做到如下四点:

一是尊重教师的经验积累。教育经验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一线上不断积累起来的,也是个性化的。因为带着每个教师对生命感知的温度,所以才会弥足珍贵。所以不能用新的教育理念将所有的个性化与人文化的课堂经验“撕碎”,更不能将其全都视为固化的、肤浅的,这些时间积累的成果无需被新理论所替换或删除。

唯有用“尊重经验、育人为本”的职业精神,才会让教師逐步从边缘到中心。

二是推行新老“帮扶”制。教育经验的弥足珍贵与独一无二,会随着某些学科教师的离职或离世而彻底消失,“人亡艺绝”的《广陵散》悲剧不应该发生在当下的教育界。教学本身虽有各种原则和方法,但是这些原则与方法在特定情景的具体运用,却无法还原为一定的原则与方法,必须借助教师的判断力与接受力。因此,教师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经验传承,“工匠精神”之所以具有价值,就在于它的传承甚至除故纳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育经验的传承是教育重塑的根基,所以依靠“传、帮、带”,落实 “帮扶”,教育才可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三是注重能力提升与“跟进”。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是在平时的教学当中积累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不仅要“会教”而且更要“教会”。但是,当前对于教师的评价已经脱离了教师核心技艺。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为考而学,不是为教而学”甚至“课题研究”重过“教学”,导致教师陷入只是为名誉而沉醉,不是为教学而研究的怪圈。所以建构能力本位的教育才是康庄大道,以核心技艺为中心的评价标准才是正题。

四是强调职前教师教育。一些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对于新的教学方式接受快且运用灵活,如微课、翻转课堂等等,但是其中不乏有些人“三字一话”却不过关,这些都是教师的基本功。其实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这些基本要求不冲突。“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师范类院校应该将这个任务承接下来,把作为教师最基本的技艺传授给准教师。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教育重塑具有时代价值。当然教育重塑不是“流血革命,铲除一切”,而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重塑的动力不仅要足更要把握好着力点,决不可“邯郸学步”。因此,即使是在改革,哪怕是转型性改革的背景下,我们都不能忽视基本功的培养和轻视职前教师的培训。

诚然,教育重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不是千难万险,只要有“工匠精神”树立在心中,教育重塑才走上康庄大道。教师熟练掌握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后,才能有更多时间与精力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进而实现教学层次的深化,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唯有理论结合实际,并能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变通,教育重塑方可见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健.“工匠精神”生成的三重视界[N].中国教育报,2016-11-15(009).

职业教育应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本 篇4

1 工匠精神的内核

工匠精神不是指具体的技能或方法,而是指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其核心是对产品精益求精的信仰和良好的敬业精神。互动百科认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会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追求极致和完美,在专业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专注、敬业、专业、坚持等都是工匠精神的特质。因此,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的统一。而这是当前我国所缺乏的东西。

2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是对人的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培养,只有树立立德树人的标准,才能真正将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也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灵魂,而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以工匠精神为本,就是将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的途径,也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技能人才,并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思想内容。

我们提工匠精神,就会自然地想到瑞士的手表、德国的机械,正是由于这些国家对工匠精神的坚守,才创造了众多名牌和名企。在德国,除了众所周知的宝马、奔驰、奥迪和西门子等品牌外,尚有众多“术业有专攻”的中小企业,他们立足本职,在细分市场的产品上通过不断积累和创新,从而成为市场上的领头羊。

尽管我国古代有鲁班等类似的工匠,并创造出一些历史奇迹。但在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为了追求速度和规模,重视产品生产的数量和成本,而对质量重视不足,工匠精神的衰落就在所难免。工匠精神的衰落,也影响到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甚至对学生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明确在当前产能过剩的经济形势下,不能再依靠过去产能不足时的生产方式,单纯依靠速度和规模取胜,应该像德国、日本等企业一样,致力于打造百年老店,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环境,主动担负起育人的责任。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提出了“有才有德提拔重用,有才无德慎重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的原则,这也充分说明了德在企业招聘和使用员工中的重要性。因此,在企业和员工都只有短期目标的前提下,企业短命的现象就成为了必然。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大型企业平均寿命只有7到8年,而中小型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而日本企业寿命超过200年以上的企业有3000多家,德国有800多家,而我国有150年历史的企业仅有6家。职业院校要正确把握传技和育人的关系,重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教育培育,尤其要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学生的技术和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才。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应当成为职业院校教学的指导思想,也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方向。

3 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育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科技部部长万钢认为,工匠精神的培育要从职业教育抓起。

国际上德国和日本能在高端制造业中长期领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职业教育中十分重视学生的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可以说,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既顺应了国际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也有利于适应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保障学生未来职业长远发展的要求。

首先,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目前,“中国制造”成为国外粗制滥造的标签,其根本原因就是制造企业缺乏工匠精神,进而导致不少消费者到日本抢购马桶盖、水壶,到香港等地争抢奶粉。事实上,120多年前的德国产品进入英国,同样被贴上了德国制造的标签,作为假冒伪劣产品区别于英国产品。日本数十年前的制造业同样是假冒伪劣成风,导致消费者维权组织在报纸上进行曝光相关企业。尔后,德国和日本企业开始重视产品质量,重视工匠精神,打造企业品牌,从而确立了在国际制造业的地位。我国制造业占GDP的三分之一,占据出口总额的90%,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必须弘扬工匠精神,这也是世界工业4.0的必然要求。

其次,工匠精神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德国和日本企业重视工匠精神,对产品精益求精,重视品牌质量,因而使得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工匠精神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潮头的利器,也是企业获得基业长青的法宝。需要说明的是,工匠精神作为企业的价值观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国企业过度追求99.99%的质量会导致成本上升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那么工匠精神就会被放弃。因此,要把工匠精神与企业经营战略协调运作,才能使企业质量、品牌和效益得到较好的协调发展。

最后,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目前一些职业院校领导把学校看作技术工人的流水生产线,重视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忽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目前职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但工匠精神的缺乏至关重要。因此,重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新导向,以工匠精神培育学生,也成为学生成才的市场需要。

4 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和途径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燃起一把火。高职院校领导应在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从多方面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学生点燃敬业精神的火种。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培育:

(1)从职业教育培育目标看,将工匠精神纳入职业道德教育之中。职业院校要着眼于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完善职业精神的职业道德教育,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于职业道德的内涵,充分理解工匠精神对于学生职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积极改革职业教育的内容,为加强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指导,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提高职业技能。国务院从2015年起设立了“职业教育活动周”,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战略的实施,更需要大批工匠人才。职业院校应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培养体制,建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体系,以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岗位需求为目标,培养既具有较强职业技能又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高素质学生,提升培养质量,让教育回归到教育本身。事实上,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全新教学理念的挑战。

(2)将工匠精神纳入专业教育教学中。专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阵地,职业院校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具体的专业教育中,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工匠精神在专业教育中,可以结合具体的行业和专业特点,分析本专业所需要的职业精神,并纳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中,从而使学生在专业教育中逐渐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

(3)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心传身授”教学涵养工匠精神。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讲授职业精神的重要性,难以让学生形成亲身体会。而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具体实践能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并逐渐作为自身的职业追求。在实践教学中“心传”是内在精神的熏陶,对于受教育者来说,需要不断学习领悟和体会。而“身授”则是师生共同参与实践,躬身力行有利于营造工匠精神的体悟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西方的学徒制度就是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技术能力和水平,逐渐形成严谨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通过打造校园文化熏陶工匠精神。通过开展演讲比赛、展览等活动营造校园文化,从而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拓展其知识面,有助于职业精神的养成。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传播工匠精神,学生通过参观和实习等走出去和请企业专家进校园上课的方式,发挥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榜样力量,通过优秀毕业生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爱岗敬业,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工匠精神的职业素质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工匠精神得以更好的弘扬和传播。

5 结论

美国作家亚力克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需要有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优秀职业技能的工匠。要重塑工匠精神,职业院校要走出忽视职业素质教育的误区,从职业教育目标、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入手,营造校园文化,通过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动,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为本,积极传播和弘扬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的土地上开花结果,才能真正使我国的制造业在工业4.0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文章针对工匠精神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缺失的问题,提出了工匠精神培育的策略和途径,职业院校要走出忽视职业素质教育的误区,从职业教育目标、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入手,通过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动,弘扬工匠精神,才能使我国制造业在工业4.0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吴寒.做产品需要工匠精神[J].创业家,2015(5):108-111.

[2]杨佩昌.德国的竞争力来自何处[J].领导文萃,2013(8):95-97.

[3]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4]周德文.中国梦呼唤工匠精神[J].民主,2014(9):58-59.

职业教育与新工匠精神 篇5

巧用“工匠精神”,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

【摘要】本文主要从“工匠精神”引申到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在强调工匠精神的同时,对我国职业教育中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关键词】工匠精神 工匠艺人 职业教育 职业素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何为工匠精神?百度百科的词条中解释,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虽说工匠精神是其利虽微,却能长久造福于世。正如罗民所说:“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工匠精神,正是追求精益求精,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的体现。工匠精神是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并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它的核心在于,不仅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而且树立对工作的敬畏、对事业的专注、对责任的担当、对质量的执着、对完美的追求,并将这些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不仅需要提高科技研发能力,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因素——工匠精神。只有摒弃浮躁,专注耐心地提升品质、改进设计、完善细节,才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中国制造”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作为传授职业活动所必需的技能、知识和态度,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必然在培育工匠精神中承担重任。职业教育要为学生注入“工匠精神”,培养符合现代工业需要的智慧型“匠人”。重拾“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诉求。将 “工匠精神”培育成为职业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那么,如何在职业教育内培育工匠精神来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转变“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更多关注专业知识的授受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对人的发展未能给予足够重视,职业素质养成缺少,无形中把学生当成了技术的容器,试图使其成为掌握实用技术技能的高级“机器人”,体现的是典型的“技能至上”功利主义理念,偏离了育人的教育目的。这种理念下培养出来的人缺乏工匠精神,很难生产出高精尖的产品。职业学校应当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在职业教育中深化文化育人的理念,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工匠精神的氛围,让学生获得工具性知识和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和精神。一是通过课程教学、专题讲座、实习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工匠、工匠精神,及其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二是通过传授完整的产业链知识与技艺,让学生了解产品的改革和产业发展动向,感受工艺形成的历史文化,体会工艺的价值和工匠的地位。三是改革评价标准,完成一项任务不以“合不合格”做标准,而是以“完不完美”为要求,纠正追求“速成”的浮躁心理,培养专注持久的定力。

第二、借用工匠艺人 “扬长避短”的智慧,帮助学生选择职业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习工匠“扬长避短”的智慧,帮助学生选对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职校积极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打造多样化、选择性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中职学校所有专业均开展选课走班教学活动。比如太原市太平高级职业中学通过“选择性学习”课程改革,指导学生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寻找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专业,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例如:指导善表达爱交际的学生学习旅游专业,选修“口语表达”课程;指导心思缜密、喜欢独处的学生学习会计专业,选修“企业模拟经营”等课程„„实现学生特长与专业发展方向的无缝对接。

第三、借用工匠艺人“高瞻远瞩”的眼光,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就要学习石雕大师在动刀斧之前“眼前有原石,胸中有锦囊,脑里有成品”,帮助每一个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在不断拓宽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和通道中,搭建学生多样成长成才的发展平台,满足学生直接就业和继续升学的不同选择需要。首先,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在开展职业理想教育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方向、人生目标、家庭期望等综合因素,既有较高标准,同时契合实际。如教师、工程师、企业家、职业经理人、高级技师等,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第二,帮助学生规划切实可行的职业理想实现路径。将目标实现过程分为学校学习、社会实习、工作适应期、工作发展期、工作突破期、目标达成期几个阶段,每一阶段都设置阶段目标,安排实现路径。引导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做到像高超的工匠艺人那样“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相信中职学生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宽。

第四、借用工匠艺人“大刀阔斧”的勇气,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职业习惯 职业教育要培养合格的职业人,必须要学习工匠艺人的勇气,帮助学生大刀阔斧地剔除陋习,使自身优势得到巩固和发扬。首先,中职学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行为陋习的危害性,通过多种途径教育,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工作事业的顺利发展。其次,中职学校校纪严明,管理“严”字当头,“亲、勤、细、实”辅之,不但发挥集体舆论力量监督,还通过评比机制激励,更有严厉的制度约束,从学生个人的形象到日常行为都要明确规范,令行禁止。其三,中职学校可引进企业“5S”管理模式,塑造学生规范职业行为。在实训室、教室、寝室做好“统一标准,强化学习;分层推进,突出重点;注重细节,反复训练;检查评比,奖优罚劣”四个步骤,让学生“花费点时间,养成好习惯;做好5S,受益一辈子”,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第五、借用工匠艺人“精雕细琢”的耐心,提高学生专业应用技能 技能是中职学生在社会中的生存之道、立足之本。职业教育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必须学习工匠艺人“精雕细琢”的耐心,尊重技能的规律,重视耐心的培养,重视技能的磨练。首先是理论指导操作,任何技能的学习,都不能忽视理论学习,理论相对枯燥、抽象,更需耐心。其次是熟能生巧,实践操作需要千百遍的重复,特别需要耐心。技能的提高,重在精细:如烹饪专业,讲究刀工的精巧;数控专业,车工钳工都精确到“丝”(0.01毫米);汽修专业,寻找车的毛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或在修理时都需要耐心。中职学生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需要工匠艺人般的“精雕细琢”,只有耐得住寂寞,耗得了时间,才能成大器。

第六、借用工匠艺人“吃苦耐劳”品质,锻炼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 中职学生要满足企业需要,适应工作岗位,实现职业理想,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吃苦耐劳”。而工匠艺人就是他们最好的榜样。首先,职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吃苦耐劳”主题教育,营造浓烈的教育氛围。如举办 “吃苦耐劳与成功之路”优秀毕业生汇报会、“培养吃苦耐劳品质,铸造人生辉煌”的主题班会等。其次,学生吃苦耐劳品质的培养需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中职学校可每月安排学生参与综合能力实践,每个班级负责一月学校管理、服务、卫生保洁等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工作岗位中体会辛劳和成功。第三,顶岗实习阶段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质的最佳时机,学校要求接收企业对实习学生从严要求,严格考核,把学生的实习表现作为择优推荐的重要依据。职校还可建立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对接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和配套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的无缝衔接。通过提高校企合作成效,使学生躬行践履、知行合一,实现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精神的高度融合,真正落实工匠精神的培育。

第七、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论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 篇6

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所谓“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凡工之属皆从工。古文“工”从“彡”(《说文解字》)。徐锴注曰:“为巧必遵规矩、法度,然后为。”段玉裁注曰:“引申之凡善其事曰工。”所谓匠,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荀子·荣辱》中说:“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智能尽官职。”在西方文化中,工匠多用craftsman 或artisan来表达,都有工匠、手艺人、工艺师之意,而前者更多强调手工,后者更偏向创意且为比较正式的表达。从字面意义上看,工匠已从被迫、压抑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蕴含了工人或艺人的智慧、巧思与品行。

而今在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中,比较集中地认为,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是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陶铸了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体现了“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而西方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则体现了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理念,涵括了师道精神、创业精神、创造精神、实践精神。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可以说,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呼唤,蕴含着中国人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

显然,从工匠精神的发生、发展史来看,它是指从业人员的一种价值追求、精神理念和职业态度,隶属于人的内生性品性,是蕴含于职业中的外在表现,是工匠技艺在经验、知识、技能、审美、美德、器物等几个层面的相互统一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特质。

广义来说,工匠精神不仅适用于工匠的精神理念,更是全社会都需要倡导和践行的优良作风,即任何职位都需要的敬畏、专心、专业、执着、坚守、严谨、精细、耐心、踏实等品质。因此,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职业教育,理应在“谁来培养工匠精神”中自觉自发,承担重任。

一是经济转型升级呼唤工匠精神。我国经济处于结构性转型的关键期,在经济转型与社会建设中,需要一大批初、中、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其自我实现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参与社会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然而,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其一,越是较为基础性的建设,越是凝聚着大批量科学与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工,他们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其二,受制于选拔的“筛子”效应,职业教育目前选拔出来接受教育的人多是“迫于无奈”的选择,而不是“心向往之”。其三,基于以上两点,进入市场的大批量工人多从“营生”出发,尚处于“追求实现温饱”的状态,受制于时代氛围、各种压力和传统习惯,鲜有恬淡适从地“精细考究”的想法与做法。然而,在未来几年,中国大力发展制造业,调整产业结构,在当前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弱化的情况下,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道路亟需“工匠精神”的强力支撑。

二是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呼唤工匠精神。目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现代职业教育的系统变革是应社会转型发展而变,也是为激活职业教育内部系统活力而变。为适应培养人才应面向产业结构调整的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仅要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应用型研究生的完整体系,更要注重现有职业教育内涵与质量的提升。而在保证人才质量的同时,职业教育必然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养。人才质量标准是关系职业教育未来的重量标尺,工匠精神则是人才品质的底色与基石。

三是从业者的自我实现呼唤工匠精神。无论外在社会需求如何迫使教育和个人发生转变,迫于外在力量而发生的改变往往都不够持久和深远。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被动的、消极的工作必然深深压抑人的内在自我发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除了生理性和基本安全的需要,人们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从业者,需要有一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以此产生“价值感”。这种自我实现的价值感一方面来自于个体对于社会的贡献,另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知识、技能等的转移与升华性创造。职业教育在从“成才”到“成人”的转变中,“人是目的”呼唤工匠精神的培育,以使从业者产生从“有业”到“敬业”、从“敬业”到“乐业”的变化。此乃对人、业、社会皆大利也。

综上而言,社会与经济转型为工匠精神提出了外在要求,在转型局面下,职业教育系统优化与改良为工匠精神提出了中观视域,而从业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从社会—个人、个人—社会两层逻辑的基点出发,是个体内在发展的需要。

那么该如何在职教内培育工匠精神?基于职业教育本身属性,或存在以下可能路径。

首先,打破传统观念,提高各行各业人的地位与威信。观念是最难打破的,也是最易打破的。国人依然习惯性地推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农本工末”“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所以,有人说:“盖阿房宫的工匠,默默无闻;烧阿房宫的项羽,则口口相传。修岳阳楼的技师,无人知晓;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则文名千古。”如今,观念虽有所转变,人们大多已默认“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客观事实是,人们依然较为崇尚做官,爱慕商贾,而对“百工”不够重视与尊敬。这自然有业内的原因,但其他社会因素不可忽视。由此,由己及人,亟需改变这种不当的传统观念,树立人人平等、业业都值得尊敬的思想。职业教育人,应从我而检视,并在教育系统内宣扬民主、平等、尊敬各业各人的观念。

其次,深入落实校企合作制,双重条件下合育应用型人才。工匠的培养已经从以前的非制度化过渡到今天的制度化。但是随着制度化培养中工业化、规模化趋势,传统师徒制中“心传身教”的传习方式,能够增强师徒感情且重视切身参与、实践知识与默会知识的优点却日渐式微。破解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既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又让学生在实训、模拟与实践中获得真实从业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企业与学校人员共参与,齐力面向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化与专门技能的养成,并把学校培养的工匠精神诉诸企业实践中来。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精神高度融合,躬行践履、深入钻研、精益求精、知行合一,把工匠精神具体化、实践化。

最后,把工匠精神与“双创”结合起来。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通过“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来“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以后,从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各个层级都要把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精神统一起来,从小处做起做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益求精,引领进一步地创业、创新。学校要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育人目标、培养途径、课程内容、校园文化等来统合“人”的内在需求与外在要求间的平衡。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工匠精神则涉及中国制造及其产品质量,更是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与优良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之要义。职业教育对于打造与培育工匠精神,必要且可行,它促使职业教育从走得高到走得远的融合,陶铸我国职业人员的职业精神,是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结合的必由之路。

职业教育与新工匠精神 篇7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工匠精神指手艺工人具有的意识、思维、行为和一般心理状态。那么, 具体包含哪些意识、思维、心理以及行为状态呢?央视《大国工匠》的篇首语进行了解读。2015年, 央视《大国工匠》的篇首语这样写道:“他们耐心专注, 咫尺匠心, 诠释极致追求;他们锲而不舍, 身体力行, 传承匠人精神;他们千锤百炼, 精益求精, 打磨中国制造。他们是劳动者, 一念执着, 一生坚守。”这不仅是对片中人物的评价和褒奖, 更是对当代工匠精神高度准确的概括。结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新出版的《工匠精神》教育读本的诠释, 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执着专注、锲而不舍的职业品质;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行为;创新进取、艺无止境的创造精神;家国情怀、淡泊明志的职业操守。

二、技工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

1.把工匠精神教育作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纳入技工院校的基础课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中。首先,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把工匠精神教育作为学校德育课的教学内容, 以《工匠精神读本》为载体, 通过对当代大国工匠故事的解读, 让学生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其次, 要把工匠精神教育与技工院校的就业明星事迹宣传结合起来, 通过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能工巧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了解, 培养学生正确认知、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 充分认识工匠精神在打造民族工业品牌中的基石作用。第三, 把工匠精神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 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 围绕工匠精神形成的要素和特质, 科学设计和安排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活动的开展, 激发学生苦练技能、报效国家民族的职业情感, 为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2.构建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 通过模块学习, 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质教育。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是技工院校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 也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秦皇岛技师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学院成立了专门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的研发团队, 在总结同类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对用人单位的职业素质需求进行了调研分析, 结合技工院校学生特点和未来发展需要, 秉承“厚德强能”的办学宗旨, 积极研发职业核心能力教育的校本教材, 对接企业用人标准和学生就业需求, 在教学实践中, 逐步构建了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信息管理》《通用素质》《职业生涯规划》《礼貌礼仪》《心理健康》等课程在内的9个学习模块, 围绕帮助学生重拾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职业理想、做好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等专题, 通过采用项目教学、任务引领、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 对学生实施多角度、全方位的职业素质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 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情感和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职业操守, 训练学生的创新、沟通、团队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3.把工匠精神渗透到专业课教学和实训教学中, 通过富有特色的专业教育, 强化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首先, 要注重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推陈出新作为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 是推动技术技能的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技工教育是与技术技能的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 因此, 技工院校在专业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创新教育。一是专业设置上要体现时代特色, 要紧跟企业发展、技术进步的步伐, 积极开发新的专业或专业实训模块。今年, 学院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需求, 新增了多轴数控技术、3D打印技术、工业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无人机应用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专业方向和教学实训模块, 使学生能够在专业教学中, 尽快掌握所学专业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二是要不断更新、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 及时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充分展现各专业的创新发展, 从而开阔学生视野, 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专业的学习热情和进取心。

其次, 把校内技能大赛纳入正常教学机制。通过每年定期组织专业的技能大赛, 营造崇尚技术、崇尚技能的学习氛围, 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近年来, 学院把技能大赛制度化纳入教学活动, 已经连续组织了三届全校性的技能竞赛活动, 每年利用半年的时间组织各专业的技能大赛, 企业、学生、教师共同参与, 比赛项目分为专业技能比武和综合素质展示两大类, 参赛项目最多达50多个, 参赛人数4000多人次, 营造了校企同台、师生同台竞技的氛围, 激发了学生学习技能、苦练技能的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好学上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把“工匠精神”融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全过程, 把教学课堂延伸到企业, 使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体验企业文化, 感受品质精神, 获得技术技能习得的成就感。学院从2012年以来, 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 经过实践探索, 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院—企业—学院—企业”工学交替的教学形式:把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学期中的企业实训阶段, 学院采用课题教学方式, 结合具体的实训企业岗位、产品品质要求和岗位技能操作规范, 设计企业实训课题, 课题分为专业和通用素质训练课题两大类。实训过程中, 要求学生带着课题到企业, 学生到什么企业和岗位实习, 就要完成相对应的课题, 由带队教师指导, 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 学生边实习操作边学习提高, 工作岗位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 实现了职业与专业素质的同步提升。

5.加强对教师“工匠精神”的教育。技工院校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 是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他人。只有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工。最近, 由人社部等七部委颁布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中指出, 组织教师企业实践, 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并明确要求专业课教师 (含实习指导教师) 根据专业特点, 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为此, 技工院校应建立教师轮训制度, 不管专业课教师, 还是文化基础课教师都要定期参加社会实践、企业实训等相关培训, 使教师充分感受企业文化, 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管理制度等各方面知识, 及时掌握所教专业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 培养教师的企业意识和企业精神。同时, 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和各类竞赛, 在教师中形成争当技能大师的浓厚氛围, 身体力行, 以身说法, 向学生传导“技能成才”“技能成功”的正能量, 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技术技能, 使工匠精神由抽象转变为现实。

6.把“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营造校园“工匠文化”。通过文化建设,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学院历来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确立了厚德强能、铭志笃行的办学宗旨, 制作了以讴歌蓝领英才为主题的校歌, 设计了体现工匠特色的校徽和校旗。在文化环境建设上, 校园主道两侧树立了古今中外的8名工匠的塑像, 校园正中的标志性的雕塑为游标卡尺, 上面镶嵌着“精益求精”四个大字, 技工教育特色鲜明浓厚, 充分发挥了环境育人的作用。

摘要:从把工匠精神纳入课程体系、建立职业核心能力模块、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贯穿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的过程、教师“工匠精神”的教育、校园工匠文化建设等几方面浅析了技工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技工院校,教育教学,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匠精神读本[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6.

职业教育与新工匠精神 篇8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校教师职业信念,个案研究

1. 引言

工匠精神是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新名词, 指的是一种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精益求精、严谨、耐心、专注、坚持、专业和敬业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品质。在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 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已被很多行业的从业人士推崇、学习和运用。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 要得到蓬勃的发展, 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离不开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和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好教师”的大量涌现。有关“好老师”的标准, 习总书记认为一名好老师, 首先要有理想信念, 其次要有道德情操, 再次要有扎实学识。此外, 还应该拥有仁爱之心。

在全国开展“两学一做”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背景下, 很多高校教师认真学习党规党章、学习系列讲话, 力争做好教师。本文将以“四有好教师”为标杆, 以工匠精神为方向, 以个案研究为方法, 研究高校教师的职业信念现状, 以期得出一些共性的、有价值的结论。

2. 研究设计

2.1 理论构想

职业信念 (Occupational belief) , 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一种确信的认同感, 并愿意作为自身行动指南的认识或看法。高校教师的职业信念是在对教师职业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从事教师职业确信无疑的精神状态。对于高校教师来说, 在职业发展道路上, 以“工匠精神”为养料浇筑职业信念之花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 “工匠精神”能为高校教师的职业信念注入活力, 有助于高校教师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 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价值引导和专业讲授的过程中, 热爱、尊重学生, 结合学生特点、时代特色和教材特色, 精心备课, 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技术工具, 借助慕课 (MOOC) 、微课等网络平台, 切实强化教学效果, 也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以下图示清晰地呈现了“工匠精神”和高校教师职业信念之间的关系: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的三位教师 (分别命名为C老师、Y老师和Z老师) 作为研究对象, 同时兼顾性别、中共党员与民主党派、在编与外聘三个外部因素, 因此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C老师, 性别男, 学校外聘, 中共党员, 有8年教龄;Y老师, 性别女, 学校在编, 民革党员, 有3年教龄;Z老师, 性别女, 学校在编, 中共党员, 有3年教龄。研究选取的三位教师均热爱教育工作, 在自身岗位上廉洁自律、履职尽责, 对待教师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深受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好评, 他们用自身的行动较好地诠释“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

2.3 研究过程

在实证研究前, 笔者通过阅读文献资料, 明晰了高校教师职业信念的构成要素:热爱教师职业、尊重关心学生、精心组织教学、善用信息化教学方式、有专业成长诉求、对未来职业充满期待;熟悉个案研究法的性质和运用策略:多种方法共用的质的研究方法。

在个案实际研究的过程中, 笔者先分别与三位老师进行当面访谈, 从他们选择高校教师职业的原因、从教生涯中难忘的经历、常用的教学方式和工具、对“好教师”的认识、处理工作和家庭之间矛盾、对未来职业的期望等方面详细了解他们的信息。接着通过跟三位老师的直属领导进行沟通, 侧面了解直属领导对他们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态度的评价。然后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对三位老师教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整体评价。最后经三位老师同意, 通过查阅备课材料、批改作业材料和现场听课等途径, 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相关信息。

3. 具体分析

3.1 教师主体视角

从选择教师行业的原因看:C老师受父亲的影响比较大, 其父是一名小学教师, 从孩提时代开始, C老师就对教师职业无比敬仰, 且喜欢和学生接触, 因而在其毕业时, 果断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Y老师性格温润, 喜欢学校的工作环境, 她觉得教师这份职业能满足其对专业提升的诉求;Z老师觉得教师工作稳定, 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尽管三位老师讲课风格各异, 但他们能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 对学生一视同仁。作为青年教师的代表, 他们能够顺应大数据的时代要求, 主动选择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 并有意识地通过微信、QQ等通讯方式为学生答疑解惑。

在处理工作和家庭矛盾方面:C老师表示目前他将较多的精力放在了工作中, 陪伴孩子的时间相对较少, 正在寻求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点;Y老师尚处于未婚状态, 她希望将来在家庭幸福的基础上, 亦能够兢兢业业工作;Z老师表示能够很好地处理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关系。

在专业成长和职业期待方面:C老师正在努力准备网络中级工程师考试, 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通过相关考试, 职业能够更好地发展;Y老师已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咨询经验, 目前, 她正在学习精神分析理论, 希望将来能够在心理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中有较好的发展;Z老师已获得中级教师职称, 目前, 她正在做高等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 希望她的中级教师能够在近期被学校聘用。

C老师谈到, 在他从教生涯中, 最令他难忘的一件事是2015年元旦晚上, 在收到的学生祝福短信中, 有一条特别的信息:“C老师, 您好, 我是您教过的M专业的学生, 非常感谢您在大一时引领我迈入编程的大门, 在编程的世界里找到了快乐, 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那时的我是一个非常内向的学生, 不爱讲话, 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 且经常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 是您在与我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我的特长, 并时常在下课后耐心的给予我指导, 鼓励我、引导我, 为我打开了另一片天空, 谢谢您。”C老师说, 学生对自己的肯定, 鼓舞并坚定了他继续从教的信心。

在Y老师的从教生涯中, 最令她难忘的一件事是帮助一个严重自卑的学生重获自信。在某个周五下班后, 她刚刚准备离开办公室, 情绪非常焦虑的H学生在心理咨询室的门口犹豫徘徊, 却不敢进入, 她主动询问学生, 并把H同学领入咨询室进行专业的咨询帮助。在咨询中, Y老师了解到, H同学之所以焦虑, 是因为他感觉自己学习能力不行, 害怕考试挂科。此后, Y老师连续为H同学做了8次心理咨询, 除了运用咨询的一些基本理念:无条件积极关注、尊重、共情, 还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H同学改变了不合理的信念, 重获了自信。咨询结案后, Y老师感觉自我效能感获得了提升, 希望在今后的咨询工作中帮助更多的学生摆脱心理困扰, 重拾身心健康。

在Z老师的从教生涯中, 令她最难忘的一件事是某天晚上10点40时, 她即将准备入睡时突然接到学生的电话, 在得知班里T同学肚子绞痛, 浑身冒冷汗后, 第一时间赶往T同学宿舍, 稳住该生情绪, 在宿舍同学的协助下一起将其送往医院。与此同时, Z老师向学院相关领导汇报了此事, 并通知了学生家长。在T同学急救的那晚, Z老师彻夜未休, 一直陪伴着他。直到黎明降临, T同学被抢救过来后, Z老师悬着的心放了下来。Z老师说, 在同学们出现危机事件时, 自己能够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反应并最终挽救学生的生命, 十分欣慰。希望在今后教师生涯中能够更好地锻炼自己, 更多地帮助学生。

在谈到是否有职业倦怠感时:C老师表示, 工作不顺心时偶尔会有想换份职业的想法, 但当他想到那些活泼的学生、可爱的面孔, 会瞬间觉得找到了支撑自己坚守岗位的动力;Y老师表示, 教师这个职业非常适合她, 她十分热爱自己的职业, 没有职业倦怠的感觉;Z老师表示, 从教3年, 遇见的事, 或惊心动魄或喜悦满怀或惆怅不已, 这些事好比一部精彩的电影, 亲身体验还不够, 谈何倦怠。

3.2 直属领导视角

C老师直属领导认为C老师工作认真负责, 兢兢业业, 遇到困难从不回避, 自己能解决的就解决, 不能解决的会及时主动向上级领导求助, 和同事能和谐相处, 不怕吃亏, 人缘较好, 比较关注工作中的细节, 对数字和程序化的事情相对敏感。

Y老师直属领导认为Y老师工作认真负责, 做事力求更好, 热爱教师职业, 工作精益求精, 经常主动在下班时间为同学们咨询和服务, 她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经常参加一些心理咨询和心理课程方面的相关培训。

Z老师直属领导认为Z老师工作成绩突出, 但侧重点不同:在行政工作中, Z老师表现出较强的行政能力, 能把工作做得十分到位;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Z老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依然有待加强。

三位老师的直属领导分别用六个词概况了他们的工作态度, C老师是工作积极、主动、勤奋、热情、周到和细致;Y老师是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博学和奉献;Z老师是态度端正、工作勤恳、爱护学生、认真负责、成绩突出和工作努力。

在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建议方面:三个老师的直属领导均建议他们加深对本职工作的思考, 继续加强专业学习, 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同时希望学校建立教师职业发展平台, 设立专门机构对教师职业发展进行规划。

3.3 学生视角

在教学工具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 学生反映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三位老师均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 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学到比较多的知识和内容;在教学内容上, 三位老师均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 将抽象的知识点用通俗的语言讲授出来;在教学风格上, C老师以平实、通俗见长, Y老师以循循善诱见长, Z老师以风趣、幽默见长。学生觉得C老师上课时像一个有力量的、充满智慧的长者, Y老师像一个江南水乡中走出来的婉约姐姐, Z老师像“欢乐喜剧人”中的喜剧哲人。尽管三位老师的授课风格迥异, 但学生都十分喜欢上他们的课。

在和C老师学生的访谈中, 学生说C老师平时对他们非常好, 做了很多让他们感动的事情, 其中该同学印象比较深的是, 有一年其家庭发生变故, 经济非常困难, C老师得知后, 将他约到办公室了解了详细情况, 主动帮助他向学校争取勤工助学岗位, 使他有了一些收入, 还通过学校爱心超市帮其申请入冬衣物。

在和Y老师学生的访谈中, 学生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是, 他生日那天晚上, 在满心欢喜的时候, 女朋友打电话来说要分手, 那一刻, 他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脑袋中一片空白, 觉得生活一下子失去了颜色, 随后的几天一直闷闷不乐。学生说, “在上课的时候, Y老师提问了我一个问题, 当时我心情比较烦躁, 不耐烦地拒绝了, 说话很冲, 当时老师察觉到我的情绪不对, 并没有责怪我, 而是让我坐下接着听讲, 课后, Y老师电话约了我谈心, 和她聊完后, 我觉得我重新认识了过去的那段感情, 心情好了很多, 感谢Y老师!”。

在和Z老师的学生的访谈中, Z老师的学生说, Z老师非常聪慧、睿智, 在他们迷茫的时候, 总能及时给他们提供正确的建议。他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是, 有一次, 他为了赚钱, 在一家网站上购买了一些电子币, 起初赚了一些小钱, 尝到甜头后, 他由小买多, 越买越亏, 越亏越买, 最后搭进去6000元, 当时吓坏了, 情急之下给Z老师打电话求助。Z老师得知后, 立即陪他去派出所报案, 在去派出所的路上, Z老师给他讲了很多网络诈骗的案例, 并建议他正确使用网络, 莫贪小便宜。

4. 结语

本研究从个人、直属领导和学生三个视角, 通过鲜活的案例深度阐释了三位高校教师的职业信念, 归纳了一致的核心品质: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 尊重、关心学生, 注重自身专业素养提升, 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较好地将“工匠精神”的职业信念体现在方方面面。本研究中积极、正向的个案有助于为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 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俞国良, 辛自强.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教育研究, 2000 (5) :16-20.

[2]孟春国, 陈莉萍.大学生外语学习焦虑干预个案研究[J].外语界, 2014, 4.

[3]黄欢.高校年长教师的职业发展特征[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6, 5.

[4]黄欢.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 2016, 5.

职业教育与新工匠精神 篇9

一、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能性

(一) 工匠精神中的敬业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

敬业精神不但是工匠精神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必备的素质之一。敬业强调的是干一行爱一行, 对于每个人来说, 不论从事的是什么职业, 都可以实现自身价值, 为社会的建设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要求之一, 是从业人员必须拥有的一项素质, 它与人们的人生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关联, 是从业人员对待工作的态度和精神。高校学生未来需要走向社会, 在生活中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但不论从事何种工作, 都需要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因此高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 可以将敬业精神加入其中。

(二) 工匠精神中的创新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创新精神已经成为社会建设所需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的“十三五”规划中, 点明了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 创新就是其中的核心。在工匠精神中, 创新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创新精神是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追求创新, 不断改变现状, 是现代人才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如果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就无法提升自己的实力, 就容易落后于其他人, 从而被时代淘汰。这个道理不论对于个人还是整个社会来讲都是一样的。因此, 不论是为了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 还是为了国家的建设, 在这个追求创新的新时期, 高职思政教育都需要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 改变高职思政教育的教育职能

传统的高职思政教育的职能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培养, 对学生的职业精神 (包括工匠精神) 的培养不够重视。高职思政教育的对象是即将成年的学生, 这个时期是他们形成思想观念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改变高职思政教育的教育职能,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 重视对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养, 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好的思想观念, 还能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 激发他们对职业技能的钻研, 使学生成为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 为了学生的自身发展, 高职思政教育的教育职能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 改变以前偏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既重视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 又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促进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

(二) 将高职思政课的教育内容与工匠精神有机融合

从之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工匠精神的内核高度重合, 使工匠精神的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有着很高的可行性。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不仅能丰富高职思政的教学内容, 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事半功倍, 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了解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并以此为方向提升自身的能力, 激励他们刻苦钻研和学习, 提升职业素养。因此, 高职学校可以将工匠精神与思政教学内容的重合部分融入思政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 加强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引导他们知行合一, 使他们在积累专业知识的同时, 塑造良好的职业素养, 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三) 教师要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进行融合, 首先就需要教师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识。高职思政教育是由教师为主导, 教师只有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研究, 理解它的内涵与意义, 才能将其融入思政教育中, 并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 教师要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学习, 研究其与高职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的共同点, 并从这些共同点入手, 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中。例如, 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精神时, 教师就可以将其与工匠精神联系在一起, 并为学生介绍工匠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四) 改变高职思政教育的教育观念

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 因此高职思政教育也要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为目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 不仅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 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还要结合职业需要, 将职业精神的培养列入学生思政教育的行列, 要重视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心意识、创新精神等素质的培养, 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中。

(五) 改变高职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

目前许多的高职思政教育都只是照本宣科, 内容相对空泛, 缺乏一定的说服力。而且, 大部分高职思政教育的重点在于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 主要是对学生的行为举止做出规范, 并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但是,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专业人才, 面对今后的职业需求, 学生仅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是不够的。因此, 高职思政教育要从实际出发,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还要与学生的实训相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敬业精神、责任心与创新意识等素质对于就业的重要性, 使他们认同工匠精神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六) 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 这里的环境除了指学习环境和校园环境以外, 还有就业环境和政策环境。目前的就业需要和国家政策都在强调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并要求高职学院为社会提供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因此, 高职院校应在校园中大力宣传工匠精神的内涵, 点明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关联, 并突出其重要性, 为其与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校园环境, 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例如, 学校可以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 为学生介绍工匠精神, 并说明其重要性, 如此, 既能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 还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或是鼓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 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还能促进其职业精神的培养。

综上所述, 高职教育以职业为导向, 既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 也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而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素质中的一项内容, 理应受到高职教育的重视。由于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之间有许多共同点, 因此, 将其融合不仅能促进高职思政教育的发展, 还有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不过高职院校在融合二者的过程中要注意合理性, 并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为社会提供具有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冰, 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 2016 (5) :85-89.

[2]张坤晶.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职教通讯, 2016 (16) :32-35.

职业教育与新工匠精神 篇10

1. 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内容

1.1“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

不管是官匠还是民匠, 他们都具有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美德。其中以墨家最为典型, 他认为应该继承古代文化中善的东西, 使善的东西日益增多, 这种主动意识也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1.2“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

《诗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的佳句, 形象地展示工匠表现出来的认真制作、一丝不苟的精神。中国古代工匠精益求精的技术精神, 不仅仅是创造举世瞩目的技术辉煌的意志体现, 更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1.3“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

中国工匠的爱国为民精神虽是与儒家的“仁、义、忠”的伦理道德想通或相同的, 这种伦理精神在强化工匠道德责任、提高器物质量、发展社会经济、造就巨匠高师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 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呼唤“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

由于新形势下消防部队任务日益繁重、职能多元化和社会意识形态, 导致对基层思想教育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影响消防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思想教育工作呼唤“工匠精神”, 加强官兵思想引导, 破除官兵不良风气, 提升部队思想教育工作实效。

2.1“工匠精神”诠释忠于职守、履职尽责的事业观。

今年以来, 嵊州大队接处警737次, 出动车辆1246辆, 出动警力8155人, 开展熟悉、演练1331次, 但官兵在面临任务繁重时, 仍能全力以赴圆满完成杭州G20峰会和“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安保工作。呼唤“工匠精神”, 培育官兵立足本职、踏实工作的敬业精神, 发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的工匠之道, 秉持奋勇争先、昂扬向上的浩然正气, 于官兵个人成长, 于管理教育成效, 于部队发展建设, 都有益处。

2.2“工匠精神”蕴含精益求精、争先创优的品牌观。

大队在树品牌、出亮点的道路上, 扎实开展“忠诚、担当、敬业”专项教育、G20峰会期间战时思想政治工作和两项重大学习教育活动, 依托嵊州驻地资源, 邀请法律、民政、心理专家来队开展授课, 最大程度解决官兵倾向性、苗头性、普遍性问题, 队伍活力和思想觉悟有了明显提升。7月份, 嵊州中队党支部顺利通过了支队星级党支部考评, 8月份, 嵊州中队两块黑板报均获得支队第一。这些荣誉都是传承和发扬部队优良传统, 全靠官兵秉承工匠之道, 身体力行、切磋琢磨, 使长劲下苦功, 把工作做到极致。

2.3“工匠精神”体现追求卓越、力争一流的标准观。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方向, 破解难题, 补齐短板。嵊州大队针对经常性教育月月说、年年讲, 内容重复、难有新意等问题, 开展士兵点课、微课, 每月、每季都突出不同侧重, 对官兵思想问题进行纠治, 从而实现官兵精神面貌的不断提升。

3. 以“工匠精神”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3.1 丰富说教模式, 解决“应付式说”的问题。

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实, 就要克服训诫式、空洞式说教模式。一是立足官兵所需, 谈心式说。嵊州大队落实“两个经常性”工作, 开展“零距离、一对一”交心谈心, 扎实开展“三互、四个知道一个跟上”活动, 大队军政主官、中队干部严格落实日常谈心交心, 每月与官兵开展谈心活动, 全年开展谈心200余次。不仅掌握其思想动态, 又化解工作中的矛盾, 起到很好的鼓励作用。二是立足官兵所思, 跟踪式说。新兵希望尽快融入集体、熟悉业务;士官希望成为业务骨干, 获得表彰奖励。嵊州大队结合安保任务重, 时间长, 压力大等特点, 邀请心理老师来队授课5次, 通过与战士聊天, 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惑, 使战士深切感受前途有曙光、心中有信念、工作有激情。三立足时代特色, 及时性说。求新、求变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大队利用微信公众号“浙江消防”、“钱潮政能量”、“人民日报”等网络资源, 在每次授课中增加新内容、新思想, 做到与时俱进, 深入浅出的把理论说透, 把道理说清。

3.2 围绕说教要素, 解决“说了不听”的问题。

习近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 要适应强军目标要求, 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我们在培养新一代革命军人教育中要接地气、有温度、走兵心。一是注重人性关怀, 以情感人。大队善于换位思考, 真心关爱, 切实改善官兵工作、生活条件, 用组织温暖来提神打气。今年完成嵊州中队和鹿山中队2个红门影院、鹿山健身房的建设, 并对10名困难官兵给予困难补助。二是注重因人施策, 以理服人。思想政治教育要克服“空谈思想”和庸俗化教育, 坚持义利统一。大队在对官兵授课中因人施策、因地制宜、因时诱导, 根据不同场景、不同性格, 采取不同的说教方式, 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三是注重制度管人, 以法治人。大队组织官兵学习最新的制度政策, 从而强化官兵主动抓好执行的意识, 从而使每名官兵对违法违纪行为不愿为、不能为、不敢为。

3.3 创新说教载体, 解决“说了不信”的问题。

思想、信仰的形成一是靠理论灌输, 二是在实践中锻造, 《潜伏》中余则成的鲜活例子告诉我们, 信仰培育, 用事实比靠说教更可信, 更生动, 因此, 想要达到好的说教效果, 关键在说教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上。一是坚持务实开放、循序渐进。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时代, 我们要正确把握官兵思想需求和现实需要, 采取循序渐进, 逐步进步, 分层次开展教育。大队4名同志参与微电影《墙》的拍摄制作, 丰富了官兵的警营生活。二是坚持现场说, 抓入心。嵊州大队组织官兵到革命博物馆听听老红军讲述先烈们为了抵抗日本侵略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保护自己的领土的精神, 用事实增强其说教效果。三是坚持人人说, 抓提高。嵊州大队充分利用十八届六中全会学习活动, 通过开展专题党课、学习讨论会、撰写心得体会, 开设橱窗、板报等活动, 并结合自身岗位工作开展交流和发言, 既让官兵积极参与, 在人人说中增进了解、达到沟通、赢得信任、修养情操。

摘要:“工匠精神”诠释着精益求精的敬业心, 体现着追求卓越的事业心。在消防部队当前的新形势下, 深入推进部队政治建警, 加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同样需要“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与新工匠精神 篇11

1 工匠精神的含义与特征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有学者认为传统的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应该包含敬业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精神、爱国为民精神。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是一种努力去发现问题并且通过亲身实践来解决问题的文化。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工匠在从业过程中,与其自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联,且不断追求尚巧、精益求精、道技合一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工匠精神的特征包括:尚巧的个性精神。工匠在进行制造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严苛的审美和技术标准,要达成这种境界,就需要进行长期的技艺熟练和心态锻炼。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作为工匠精神的灵魂,工匠会对前人发明的技术方法以及成品进行逐步改良,不断积累和改进,进而实现推陈出新,最终创造出更为精益求精的产品。道技合一的实践精神,工匠始终秉持着对精品的执着追求,把每个产品都做到极致,不投机取巧,确保产品质量及服务的质量。这既是一种硬技艺,又是一种软品质。

2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目前国内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迥异,有的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本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的活动,是引导和培养学生如何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也有的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更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转变了过去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模式,是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一种开展新事业、创造新职业或者新工作岗位的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它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相对传统教育而言,它所瞄准的是未来教育的趋势和需要,其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探索,前瞻性的形式是其追求的永恒话题。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让受教育者正确地对待社会现实,提高相关职业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素质。另外,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既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内容,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尽管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和内容具有多变的灵活性,但其教学的体系具有整体性,具体包含计划、内容、方式以及评价等一系列实质性的流程。

3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及现状

3.1 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迎合时代发展需求,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措施。有调查显示新时期高等教育已经逐渐走向大众化,招生规模与毕业生规模每年都呈现上升的趋势,有调查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为699万人,在2014年,毕业生人数上升到了727万人,毕业生的总数量在不断增加,其就业压力也随之不断增长。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有助于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缓解就业压力及用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因此,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符合新时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目前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上,很多高职院校依然存在功利、表面、虚化的现象,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应有的朝气与灵魂。要想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道路,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作为目标指导,制定与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相符合的实施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与内涵建设,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切实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显示出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优越性。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2 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阶段初级,认识模糊。首先要明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但是现阶段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此教育模式、教育程度依然徘徊在最初级的阶段,培养思路不清晰,更多的是为了直接给企业定制培养人才,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意识层面的教育。且创新创业教育处于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边缘,不属于专业教育范畴。

经历欠缺,师资专业度较低。据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多以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以及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就要担负起创新教育的工作,但是有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是,执教人员很少有过创业的经历,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背景,很难真正体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思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双向工程,不但需要教师一丝不苟的教育引导,也需要学生精益求精的求教。然而,单一专业理论知识的授课,无法充分挖掘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

现阶段,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正在不断完善,逐渐改善了之前那种单一课堂剖析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增加了更多的实践,虽然有些高校还成立实训基地和创业基地等,但是由于种种限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需求。

4 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围绕工匠精神内涵,建立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完善创新创业育人机制,在创新创业人才孵化、管理、服务、激励和培养模式等方面深化改革。通过孵化、管理、服务、激励机制的建立,创造一个优良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环境与氛围,让“工匠精神”逐步成为各项机制建立健全的重要指导,通过一丝不苟、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方式和态度,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孵化机制》、《创新创业教育人才服务、管理机制》、《创新创业教育人才激励机制》等一系列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5 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围绕工匠精神内涵,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即利用工匠精神,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因此,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如何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以及如何成就创新创业人才三方面入手,健全创新创业育人机制,在创新创业人才孵化、管理、服务、激励和培养模式等方面深化改革。通过孵化、管理、服务、激励机制的建立,创造一个优良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环境与氛围,让“工匠精神”逐步成为各项机制建立健全的重要指导,通过一丝不苟、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方式和态度,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孵化机制》、《创新创业教育人才服务、管理机制》、《创新创业教育人才激励机制》等一系列高职院校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将工匠精神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当前主要制造业发达国家,其制造产品的做工往往十分精细,最根本的原因正是从业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创造,追求完美。他们不断通过创新创造追求作品极致的行为方式和精神追求,归因于他们在接受高职教育阶段被灌输了拥有创新品格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作为创新创造型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专业技能学习是贯穿整个职业教育的始终。因此高职院校内化工匠精神,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为切入点,重构创新创业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言传身教为重点全面更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工匠精神为标准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方式,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系列改革建设,合理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

将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中。教师职业素养是职业精神的直接教育资源,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教师对职业的精神追求,实际上是构建学生职业精神学习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学生的榜样学习,改善职业教育精神的效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借助高质量的师资团队。高职院校需要对教授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予以严格把关,对授课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尽可能将教师引入大型企业等创新创业基地进行学习,加强内部交流,不断充实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新生力量,实现师资队伍的良性增长。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在教学中会通过身体力行来不断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用严谨负责的态度来严格要求自己,进而去感染学生。尤其要时刻注意为人师表,把自己的行为态度作为教育素材,通过自我敬业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应位于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的基础之上。高等院校想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不仅要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汲取营养,而且也需要将学生置于现实的实践工作中,亲身投入到创新创业的岗位,不断去尝试践行相关岗位职业精神的要求,真切感受这一精神的内在价值。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不仅要以拓展训练为载体,不断磨炼学生的意志和团队协作意识,还应该不断去内化严谨、敬业、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身体力行的实训教育,使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所得、所失,不断创新,不断的完善自己,逐渐形成凝神专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摘要:尚巧、精益求精、道技合一的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极致、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前瞻性、实践性、灵活性以及整体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基于两者内在特征的相似性,发挥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实现对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要把工匠精神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健全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还应融入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寄予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基础之上。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2]唐嘉芳.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10):18.

[3]石国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8):6.

[4]杨兆辉,明丽宏,蔡元萍.骨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6,(10):200-201.

[5]马怀立.试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6,(15):65-68.

[6]刘晓玲,庄西真.软硬兼施:匠心助推高技能人才培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5-8.

上一篇:中国开放新高度下一篇:高血压也可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