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科技

2024-06-15

工匠精神科技(共11篇)

工匠精神科技 篇1

应重视培养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工匠精神

摘 要 本文分析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工匠精神的内涵,通过对影响青年编辑工匠精神因素的阐述,探讨提升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工匠精神的若干途径及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关键词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3-0021-02

近几年,工匠精神成为热词。工匠精神本指工匠对自己加工的产品质量要求很高,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这种精神运用到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就是编辑在日常加工稿件的工作中要有严谨、一丝不苟和精雕细琢的态度。在目前的数字与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呈现更多的变化,对编辑的技术依赖性增强,青年编辑的诸多问题日益显露,工匠精神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应大力提倡青年编辑在自律中进步,在学习中创新,充分发挥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效提升青年编辑综合素质。编辑工匠精神的内涵

1.1 理想崇高,信念坚定

编辑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出版行业优质的作品,其编辑出版的作品经得起推敲。理想与信念是编辑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决定着编辑的价值追求,支配着编辑的思想和行动。工匠精神本质是对精神的倡导,在当下人心浮躁、功利盛行的时代,工匠精神的重提更像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转折。工匠精神背后呼唤的是精致产品的回归、匠人平和安详的心态以及追求极致的时代特质。工匠精神要求的是工作的返璞归真,在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中,体悟工作的乐趣,享受工作的快感。编辑理想的最高体现是其编辑的卓越作品,编辑的信念激励,编辑坚守自己的职业岗位,甘于寂寞,甘做幕后英雄。

1.2 工作专注,执着坚持

编辑工作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常年伏案埋首文字工作,只有热爱文字工作,专注作品,才能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执着的编辑在编辑出版领域会坚持追求进步,体现在策划、组稿、编辑、校对和出版的方方面面,不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一份坚守的心,做到顺境淡然、逆境泰然,在任何环境下对所有稿件都保持一份坚守,对任何发表的稿件在发表前都追求极致,不断完善。

1.3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编辑必须注重细节,要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反复“雕琢”自己的“作品”,孜孜不倦润色出最好的“作品”。对稿件的错漏之处不能有麻木不仁、粗心将就的投机态度。坚持做到在日常的编辑加工稿件中严把质量关,严格遵守编辑“三审三校”制度,确保责任编辑出版物文字质量校对差错率低于0.1‰,使得自己的“作品”远离“无错不成书”的悖论。

1.4 积极沟通,交流提高

编辑的工匠精神离不开与作者沟通、交流、斧正,各取所长。编辑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首选,要端正态度。一些编辑,认为自己知道的多,面对作者时言谈举止无不透着优越感。一个高高在上的编辑,很难想象作者能与他开诚布公、毫无保留地交流观点。其次,要换位思考。有些作者不愿按照编辑意见修改稿件,编辑要主动换位思考,是自己所提修改意见过于笼统作者无法理解,还是所提修改意见作者无法完成,或者作者认为没有必要修改,或者作者认为所提意见是错误的。最后,作者要注意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提升专业水平,很难想象一个缺乏专业知识的编辑能给作者提出专业而深刻的修改意见,令作者心悦诚服,积极修改作品。影响青年编辑工匠精神的因素

2.1 职业认同感低,工作进取心不强

长期以来,我国的编辑在社会生活中缺乏应有的社会认同,在普通人群和专家的心目中,编辑的角色非常简单,似乎可有可无,“编辑无学”“剪刀加糨糊”“为人作嫁”等是对这一职业最常见的看法[1]。调研发现青年编辑对单位的归属感差,很容易跳槽[2]。编辑在职称评审中有很多限制因素,尤其评审副编审的条件相对较高,青年编辑往往缺乏课题项目,一些高校期刊编辑属于高校的教辅部门,在职称评审上限制更多。编辑所属部门一般人员较少,作为干部提拔的空间更加有限。青年编辑随着从事编辑职业时间的推移,发现其职称和薪资上升空间有限,导致其工作进取心降低,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

2.2 自主学习能力弱,创新意识不足

编辑部一般从资金、人员等综合情况考虑,更愿意把资金和时间投入到中年骨干编辑人员,对青年编辑人员普遍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情况。青年编辑因为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普遍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求稳思想,编辑工作习惯于生硬照搬老编辑工作方法,缺乏主动思考,编辑工作缺乏创新。部分青年编辑遇到困难绕道走,“丢铁棒担灯草”,揭示的是青年编辑专拣轻事做,不愿、不敢承担重要书稿的工作状态。编辑工作的性质,要求编辑必须自主学习、勇于挑战、不断创新才能胜任编辑工作。

2.3 学历层次较高,编辑学术素养较低

科技期刊编辑因所属期刊的不同,专业五花八门,这种情况导致主管部门重视学历水平,忽视编辑业务水平,尤其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硕士以上学历占76.06%,专科学历罕见[3]。毋庸置疑,一些知识渊博、学有专长的高学历编辑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容易驾驭和把握专业性很强的科技期刊稿件,能轻松对稿件提出??质性的建议或意见。但不能片面强调高学历,高学历只是代表了专业学术水平高,不能代表编辑素养和业务能力[4]。一些高学历的青年编辑编辑素养不高,体现在编辑主体意识不强、缺乏编辑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编辑规范掌握欠佳等方面[5]。毕竟稿件的内容、学术水平,以至语言文字质量,除受作者水平的限制外,主要取决于编辑的工匠精神。提高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工匠精神的途径

3.1 树立正确的态度,加强责任心培养

青年时期是人一生中体力、精力最充沛的时期。青年编辑一般都是期刊编辑的新生力量,发挥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工匠精神显得特别重要,这也是青年编辑成为真正的期刊人必须具有的品质。当代,社会各界人士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期刊对文章语言文字水平要求一降再降,对中文语法要求,一般编辑只要求 “说得通”。面对一些连“说得通”都达不到的作者,相当部分的青年编辑因为责任心不强,面对稿件的的错别字与语言逻辑差错,无动于衷,甚至视而不见已不罕见。加强青年编辑责任心培养,树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刻不容缓。

3.2 提升知识和能力水平,加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

编辑工作的性质要求编辑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编辑理念,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阅读能力。学习是编辑工作的第一需要。一方面,青年编辑要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自觉向字、词典学习,自觉向权威编辑类书籍、期刊学习,自觉向优秀编辑学习;另一方面,编辑要主动参加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编辑每年参加编辑出版类继续教育培训也是国家新闻广电总局的要求。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一般包含编辑学理论、编排规范实践以及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新出版模式等新知识和新热点等,不仅可以加强青年编辑与其他期刊编辑互相交流,而且可以扩大青年编辑的视野,拓展青年编辑知识储备,有效提升青年编辑业务水平。

3.3 拓宽人际交往范围,加强办刊专业领域交流

青年编辑参加办刊专业领域的交流,可以见到期刊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并帮助青年编辑迅速了解期刊专业领域的热点。此外,青年编辑可以主动向会务组推荐自己成为讲者,讲授期刊专业领域稿件编辑加工中发现的常见错误或者作者容易混淆的专业知识以及一些写作规范和技巧等。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为专业人员规范撰写论文并在心仪期刊成功发表稿件服务,而且还展示了青年编辑的学术素养,宣传了编辑所在期刊,为青年编辑今后对参会名家成功约稿做了铺垫。

3.4 完善编辑工作管理机制,加强考核和激励措施

编辑工作管理机制是一种特殊人力资源的评价,必须结合编辑的实际工作,体现编辑的全面能力,包括德、能、勤、绩。完善的编辑工作管理机制可以客观、公平地评估青年编辑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是对青年编辑人员工作过程、工作实效的一种约束和限制,使青年编辑始终处于高效率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编辑管理工作机制并实施切实可行的考核和激励措施,才能切实保障青年编辑应有的利益,促使青年编辑自我价值的实现,保证编辑部人才的合理储备和发展。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4.1 职业倦怠

是个体在职业环境中,由于长期的情绪紧张和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表现为一系列情绪、情感与行为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青年人在机械重复的高负荷编辑工作中,很容易丧失工作热情;社会对编辑的期望值很高,作者发表的文章优秀一概归为作者而导致的低成就感;出版行业僵化的体制导致的分配不公与人际冲突。超过三分之一的编辑从业人员存在职业倦怠现象[7],青年编辑更为明显[8]。职业倦怠的最大危害则是降低了编辑工作效率、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职业倦怠要做好以下3点:首先,上级主管部门应该理解编辑工作的复杂繁琐,营造有利的编辑工作环境,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减轻职业压力,提高职业认同感;其次,青年编辑要调整工作预期,客观认识编辑工作的服务性,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职称、待遇和名利,同事间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最后,青年编辑要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4.2 职业疾病

科技期刊编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科技期刊编辑亚健康发生率为81.5%,主要表现在记忆力差、疲劳、肩或腿麻木僵硬、活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9]。由于编辑工作的特殊性质,容易造成很多方面的身体问题。比如,编辑长时间伏案工作,很容易导致颈肩腰背部病变,调研发现科技期刊编辑颈椎病的发生率达到了12.6%[10]。此外,长期的静坐工作方式,身体锻炼往往被编辑忽视,等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时为时已晚,2016年6月,34岁的青年编辑在地铁站的猝死事件,就是血的教训。编辑工作压力很大,日常工作任务繁重,加班加点赶稿件是工作常态。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青年编辑要做好时间的管理,对自己的工作,要有具体计划,尽量做到当日事当日毕;另一方面,青年编辑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营养、规律和锻炼身体。

参考文献

[1]游苏宁.编辑职业生涯中必读的经典之作――《编辑人的世界》读后感[J].编辑学报,2007,19(5):386-388.[2]湖北省编辑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本课题组.我国青年编辑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承诺研究总报告[J].出版科学,2016,24(4):10-12.[3]陈汉轮.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4):385-391.[4]许尔兵.编辑队伍学历,价值,地位的认识误区[J].编辑之友,2000(1):38-40.[5]?n芳.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信息素养提升的SWOT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4,29(6):102-108.[6]王斐然,高艳华.高校期刊编辑SCL-90各因子的影响因素[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6,33(3):22-28.[7]郑持军.出版社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干预措施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0(1):34-37.[8]曾志红.试谈高校学报青年编辑的职业倦怠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54-156.[9]李钰,孙昌朋,林萍,等.科技期刊编辑亚健康状况调查[J].重庆医学,2014,43(34):4640-4642.[10]李广宇.学术期刊编辑发生颈椎病的调查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2013,34(10):68-71.

工匠精神科技 篇2

合肥公交集团一直致力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树立脚踏实地、攻坚克难的青年标杆, 通过举办技能竞赛、开展技能培训、学习先进典型, 为青年员工提供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 营造努力争先的氛围。本文结合企业在技师评聘、技能人才培养、技师工作室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开展, 探讨如何在公交企业打造满足企业发展要求、适应车辆技术进步的能人巧匠, 同时创造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1 大力推进技师培养, 发挥技师引领和带动作用

近年来, 为进一步调动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 选拔培养优秀维修人才, 发挥技师在解决企业维修技术难题、提升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合肥公交集团大力推进技师的培养, 组织开展技师评聘, 每年度有30余位汽车维修工被聘为技师。为体现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和促进, 创新进行了首席技师评聘, 取得较好的带动效应, 进一步调动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在技师评聘的条件设置、聘用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可操作、有实效的办法。对聘任技师每年进行一次考核, 同时规定了日常工作的能力要求、对学员的培养及授课要求等。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导师带徒、外出培训与自培相结合等方式, 广泛开展岗位技术练兵, 提高职工的技能和操作水平。

借助企业技校和城市客车技能鉴定站, 集团公司连续3年组织对汽车维修技师和高级工的培训, 共有近100人通过全国技能鉴定考试, 扩大了持证技师队伍和技师选拔范围, 放大激励效果。利用技师讲堂和“查道勇创新工作室”开展职工培训, 激发革新动力和钻研业务的干劲, 培养更多热爱企业、热爱维修的工匠。集团公司每两年分别组织一次汽车维修工技能大赛和驾驶员技能大赛, 做到年年有赛事。营运单位和维修单位认真开展劳动竞赛, 形成良好的学技术氛围。通过基层的选拔, 成功举办合肥市第十五届汽车修理工职业技能大赛暨公交集团第六届汽车修理工技能大赛和第二届合肥公交驾驶员节能大赛, 分别选派代表参加了“第三届 (2015) ‘宇通杯’全国公交驾驶员节能技术大赛”, 并代表安徽省参加第七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宇通杯”城市公交驾驶员职业技能竞赛, 均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

2 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 凝聚企业技能专家和能手

近年来, 合肥公交深入开展了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 为企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建设创新工作室的实践中, 努力倡导耐心专注、精益求精、务实敬业的精神, 勤奋练就精致“匠人心”。我们创建的“查道勇创新工作室”成员从最初5人发展到现有主要成员51名, 既有一线岗位的技师, 也有专业技术人员, 相互结合, 优势互补。紧紧围绕企业生产实际, 注重推广创新思维理念, 立足于降低成本、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安全生产、技能人才培养与实践等主题, 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学习交流等活动。

“查道勇创新工作室”创建一年来开展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25次, 培训近1000人次, 导师带徒数十对, 维修机具改良5件, 车辆设备改良攻关12例, 车辆维修工具制作8件, 疑难故障攻关37例, 各项技术革新为企业生产经营节约成本近300万元。工作室对燃料消耗超定额的车辆进行节能减排攻关, 2015年天然气平均标台百公里消耗31.48立方米, 比上级主管单位考核指标低0.79立方米/百公里, 燃油消耗24.64升/百公里, 比上级主管单位考核指标低0.02升/百公里。

我们以创新工作室的建设为抓手, 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精品工匠。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查道勇同志刻苦钻研、耐心攻关、严谨务实, 将摸索出切实有效的疑难故障排除方法提炼成文字并形成图解, 在集团内部推广使用, 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举解决了故障难确定、难排除, 车辆不能正常使用的难题。青工刘忠果针对新能源车换挡电磁阀故障造成车辆不能使用、厂家要求必须更换电磁阀的问题 (1只换挡电磁阀价格2800元) , 认真揣摩, 反复比对试验, 终于找到了电磁阀维修办法, 不花一分钱, 调整装配修复即可。直流电工能手项震凭着扎实的电工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维修经验, 结合客车维保的实际, 制作了移动照明电源和便携式车辆充电电源, 方便维修和各类车辆正常早出场。年青的钣金工陶乔伟针对车用天然气钢瓶拆装困难、费时、不安全的问题, 认真钻研, 自制专用支架, 与铲车配套使用取得了成功, 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工效, 提高了安全系数, 降低了更换钢瓶的成本。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查道勇创新工作室”已成为集团的维修服务品牌, 2016年7月15日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名义参加“世界青年技能日”活动, 广为宣传推广。2016年7月26日, “查道勇汽车维修技能大师工作室”被合肥市认定为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纵观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发展过程, 离不开能人志士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和创新相互联系, 贯通融合, 是维修服务的灵魂, 品牌的基石。查道勇先后获得合肥市“青年五四奖章”、合肥市“金牌职工”和“技术能手”、合肥市“最美公交人”和“最美交通人”等荣誉称号。我们将通过不断培养和引导, 鼓励更多、更优异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队伍, 从中发现和推荐优秀人才, 力争用3-5年时间培养1-2名省级高技能人才。

3 以技师工作室建设, 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工匠精神”是创新发展的精神内核。近年来, 随着车辆技术的不断提升, LNG车、新能源公交车的加大推广使用, 给公交企业维修、使用带来了新的课题, 对技术管理也提出新的挑战。要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和优质的运力, 必须立足于企业维修队伍的现状, 培养专门人才和特殊人才。大力开展技术攻关、技术交流、技术培训、技能比武、技术创新、带徒传技等活动, 以点带线、以线带面, 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 积极发挥技术、理论、团队优势, 最大限度激活创新创效内生动力, 为企业降本增效。

当前和未来, 我国都将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必须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作为企业技术管理也要顺应时代发展与技术进步, 不断创新, 充分发挥技师工作室的创新优势, 以创新成果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让更多的一线员工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实现员工与企业双赢。

技术创新需要“工匠精神”, 技术进步离不开“工匠精神”。锲而不舍, 滴水穿石, 只要务实笃行, 让“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定能让精品工匠、企业工匠蓬勃涌现, 企业也因为有了众多工匠而不断发展。

“查道勇创新工作室”成立一年来, 着力在五个方面为企业服务, 即着力于人才培养和发展, 着力于技改与发明, 着力于疑难问题攻关, 着力于节能降耗, 着力于导师带徒, 为员工、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 以创新成果、“工匠精神”精制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推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相信, 随着“创新工作室”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 “工匠精神”的大力弘扬, 定有更多的能人志士不断加入, 创新工作室必将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定能培育出大师级的精品工匠, 更好地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打造精品工匠的过程就是弘扬“工匠精神”, 让每个有志职工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为企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积力之所举, 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 则无不成”, 凝聚智慧力量, 成就更好人生, 让企业发展壮大。

4 以建设创新工作室为抓手, 努力打造企业工匠

践行“工匠精神” 争做大国工匠 篇3

建筑行业质量“三个特点”决定工匠精神的特质

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首先需要准确把握建筑行业的质量特点。我们认为,建筑行业的质量有三个特点。

一是建筑产品具有隐蔽性。我们看到的建筑物,都是最后装饰的效果和外观设计。在建设过程中,基坑挖完就要埋掉,坚固的桩基也埋在地下看不见,钢筋绑完后又打上了混凝土,钢筋也看不到,等装修完之后混凝土也看不到了。但实际上这些构成了建筑物的骨架和寿命,是它的核心质量。

二是建筑产品在国家和个人财产中所占的比重大。比如,对国家而言,整个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占国家财政的比重很大;对于企业来说,一个企业要盖大厂房,所需经费占该企业财产的比重也很大;对个人而言,一个人买房大多需要花半生的积蓄,或者还要贷款,分量之重更毋庸赘言。

三是建筑产品是多学科的产物。在当今社会,建筑学是集物理、化学、信息科学、人文、艺术、环保等于一身的交叉学科,是集大成者,既要传承历史的沉淀,又要面向未来。它是凝固的艺术、流动的音乐。看一个国家的发展,必看的是文字记载和历史建筑物,有历史的城市,实际上是从建筑来看的。我们这个行业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都很大。

从建筑行业质量的三个特点可以看出:不能对社会负责任、不能对生命负责任、不能对财产负责任的人,是不配做这个行业的;没有扎实的技术功底和专业素养的团队,是不能做这个行业的。这实际上也揭示了建筑行业工匠精神所应具备的品质。

建筑行业工匠精神的“三重境界”

中建一局所培育和践行的工匠精神,不是说需要一大批拿着泥瓦刀和锤子凿子的匠人,而是需要有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和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建造全过程中渗透“匠心”和服务。基于这点判断及行业质量特点,我们认为,建筑行业的“工匠精神”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技术规范,以及业主的合约要求、潜在要求、表象要求,提供满足顾客要求的合格产品。这是底线,是必须做到的,也是我们的基本功。

第二重境界是有“追求技术可能之极限,满足顾客梦想之需求”的专业实现能力。这是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不是违背客观规律和不切实际的蛮干,而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追求技术实现的无限可能。比如,我们在深圳建了教科书上没有讲授过的平安金融中心600米超高层,做了1 000米的泵送实验,承建了几乎所有的超洁净电子厂房;我们用“逆作法施工”建造的俄罗斯彼得堡涅瓦商业中心,让这座300多年历史的欧洲古城有了地下空间,改写了彼得堡的建造史。这些都是专业实现能力,对这种能力的追求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境界。

第三重境界是有全产业链的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能力。这是我们着力打造的能力。比如我们的即墨蓝色新区项目模式,把政府方、投资方、建设方的力量集中在一起,形成了集投资、设计、施工、营运于一身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提升了供应侧服务能力。这种能力的立足点在于第一重和第二重境界,因为我们做工程,是以赢得社会赞誉和认可为前提的。客户选择我们,是对我们做人和做事体现工匠精神的高度认可。

“5.5精品工程生产线”集中体现建筑行业工匠精神

中建一局目前在施的工程项目有808个,施工面积1.3亿平方米,工程项目遍布全国各地和俄罗斯、德国、赤道几内亚、科威特等国家。我们提出,无论工程在什么地方、规模多大、类型如何,都要坚守这样的质量底线——最差的也要做到行业中等水平以上。我们按照工匠精神的三重境界,首创了“5.5精品工程生产线”,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保障。

5.5的前一个5是“目标管理、精品策划、过程管控、阶段考核、继续改进”5个步骤。目标管理,就是明确客户需求,明确工程质量管理目标。精品策划,就是把对过程品质的理解转化为施工计划,做好施工组织设计。过程控制,就是管理好每一个环节和工序,保证其精品再交给下一道工序。阶段考核和持续改进,就是PDCAS循环(即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Study培训)。我们运用于管理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整个循环的过程就是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从业境界不断升华的过程。5.5的后一个5是“人力资源、劳务管理、科技管理、物资采购、安全管理”5个平台。真正体现企业实力和时代特征的是这5个平台,是对5个步骤的有力支撑。我们能做到的深度、高度、跨度,包括智能建筑等,都能在平台里体现出来。

这两个5有机结合起来,成就了一座座精品建筑。有了这条生产线,就能保证工程质量,就能保证持续改进、追求卓越。建设时间跨越30年的国贸一、二、三期,长安街上的26座建筑、以“水立方”为代表的8座奥运场馆、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中国在建第一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天津津塔等,这些地标性建筑都是“5.5精品工程生产线”的产品,体现了中建一局践行的“工匠精神”。

建筑业是完全竞争的行业,当下已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建一局提出了“1135战略体系”。第一个“1”就是明确1个目标,即成为中国建筑旗下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子企业,成为“全球工程总承包商的第一品牌”。第2个“1”是“品牌兴企”战略,从产品美誉、科技创新、企业文化、人才队伍4个维度打造品牌,从产品实物质量和生产产品的过程来体现“工匠精神”。秉承这一战略体系,中建一局将以获得中国质量奖为新起点,继续坚守和践行工匠精神,争做“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个转变”的先锋,成为建筑行业的“大国工匠”。

(责任编辑:郝幸田)

传工匠精神,做淮海工匠 篇4

机电工程系

曹巍巍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传工匠精神,做淮海工匠”。

我想大国工匠的宣传片大家都看过,当我看完就问自己,到底什么样的工人,才是大国工匠。一定是高端科技吗?一定是独一无二吗?一定是奢华卓越吗?都不是!

工匠之所以是工匠,首先必须是一门技术的掌握者。那大国工匠都是什么样的工人?他们都是在一线辛勤工作的平凡工人,他们有钳工,有数控操作工,有研磨工等等,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是平凡的普通工人,他们不是领导,不是富翁,甚至不是高学历,但他们每一个人都靠着对职业技能的完美追求,靠着对技术的忠实传承和钻研,靠着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坚守,在平凡的工作中掌握不平凡的技能,成为国家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作为淮海教师的我们在工作中也是一样,有时候我们忙,我们会累,我们会烦,我们会厌倦,可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大国工匠们他们难道不累?难道不厌倦吗?胡双钱守着台虎钳就是二十年,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錾刻大师孟剑锋在研究新工艺的时候,失败一次又一次,他们并不是不累,并不是不厌倦,而是有工匠精神在支撑着他们,当他们完成一件作品的时候,成就感和荣誉感袭来,所有的疲倦都不值一提了,所以我们也应如此。

在我们的校园里,还时常能见到同学课堂玩手机,睡觉等上课不专注行为;在技能操作时不坚持、不严谨的;在企业中不专业、不敬业的;在生活中粗枝大叶,得过且过的。这些与我们的工匠精神都背道而驰。

同学们作为淮海学生的你们在课堂学习中要耐心,专注;在技能操作中要坚持、严谨;在企业中要专业、敬业;在生活中要一丝不苟、追求完美。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要具有的淮海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科技 篇5

第三节

大国工匠

复习提问:

1.工匠的价值体现?

引入新课:

提问法

2015年,央视《大国工匠》的片首语这样写道:“他们耐心专注,咫尺匠心,诠释极致追求;他们锲而不舍,身体力行,传承匠人精神;他们千锤百炼,精益

求精,打磨中国制造。他们是劳动者,一念执着,一生坚守。”这既是对片中人

物的评价和褒扬,也是对进入新千年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民族复兴伟

业而不懈努力的中国当代工匠品质所做的一个极为精准的表述。

讲授新课:

首先,大国工匠身处大到一个行业、小到一个企业的关键生产岗位,这个岗

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直接关乎产品品质。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中国没

有像宁允展这样的工匠,那高铁列车就很难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国际名片。

宁允展的岗位,不但关键,更重要的是,宁允展和他精湛的技艺是一个标杆,可讲解法 以带领整个团队站在精密制造得制高点,解决最高端的工艺难题,提升产品的整

体品质。可以说,大国工匠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人才基石。

其次,大国工匠的自身素质,特别是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对事业的忠诚度

等精神素质,直接决定着一个品牌的成功打造。

最后,要将“中国制造”打造成高品质的代名词,不但需要一大批优秀的大国工匠,更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工匠队伍,在传承和发扬中,让工匠精神成为民族工业的灵魂。在这一点上,宁允展发扬了父亲铁匠工夫的“真传”,姚智慧则得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真传”,两代人在高铁列车上的共同奋斗,实现了中国高铁作为“国际名片”走向世界的梦想。这样的梦想,随着一代年轻工匠的崛起,将会在各行各业逐步实现。正如央视《大国工匠》中所言:“如果每一件中国制造得背后,都有这样一位追求极致完美的工匠,中国制造就能狗跨过‘品质’这道门槛,跃升为‘优质制造’,让更多的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释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课堂小结:

1.大国工匠在现在社会的重要地位

从大国工匠高凤林事迹看工匠精神 篇6

高凤林,男,汉族,1962年3月生,河北东光人,1 高凤林,男,汉族,1962年3月生,河北东光人,199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学士学位,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技术能手,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国质量奖获奖者,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209月25日,高凤林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高凤林班组组长,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99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学士学位,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技术能手,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国质量奖获奖者,2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年9月25日,高凤林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高凤林班组组长,高凤林,男,汉族,1962年3月生,河北东光人,199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学士学位,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技术能手,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国质量奖获奖者,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2019年9月25日,高凤林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高凤林班组组长,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没人天生会焊接,与很多人一样,高凤林第一次拿焊枪也很不顺利。当他一手用焊枪夹住焊条,一手拿起防护面罩,焊条已不自觉地接触到练习用的铁板,那突然闪出的耀眼弧光和铁板、焊条熔解的“滋滋”声,让他下意识地将焊枪向上一提——焊条却从焊枪上掉了下来。他放下防护面罩,关掉电源,一屁股坐在地上,半天没有再动一下。与许多人不一样的是,回过神的他,掏出笔记本和笔开始记录焊接的操作规程和自己操作时的心理变化,再去观察师傅们是如何操作的,然后记下他们的动作特点。最终总结为三个大字:“稳”、“准”、“匀”。终于,他打开电源、拿起焊枪、带上防护罩,深吸一口气,稳稳地将焊枪在铁板上轻轻一点,在满地洒落的“流星”中,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道焊缝。

在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厂大型机车换热器的生产中,“熔焊”是一大关键,有关人员经过一年多的试验也未能取得突破。这块“硬骨头”交到了高凤林的手上。此时他已经成长为焊接领域的青年专家。半年的时间里,从早到晚,高凤林天天趴在冰冷的产品上,一趴就是几个小时不下来。过往的师傅打趣说:“小高呀,你是和产品结婚了吧,一来你就抱着它不下来。”凭着这股劲头,他终于把压在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交付出厂。时至今日,高凤林说“这是最苦的一次”。他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用在了学习和每一次攻关中。参加成人自考时,为了复习,他瘦得腮帮子都凹陷了。参加航天系统青工技术比赛时,他吃住在厂里,白天穿梭于攻关现场、训练场、课堂,晚上抱着两摞厚厚的书籍学习到3、4点钟,不到30岁的人头发一把把地往下掉。最终,高凤林在比赛中取得了实践第一、理论第二的优异成绩,课程设计考试一次通过,产品攻关也进展顺利,并于1991年,被破格晋升为国家级技师。他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无穷的力量。高凤林说:“如果追求短期内快速成功,很可能就是昙花一现。”

我们亦需要工匠精神 篇7

季节的春天已经来临,工程机械行业亦将从这个春天再次扬帆起航。

当原本火热的市场遭受多年的寒冬,当一切营销模式都不能改变市场现状,当一些微小型企业在持续多年的艰难中选择离开,我们不尽要问,什么样的企业才能成为百年老店?工程机械行业又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和文化?

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后,首提“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使人耳目一新,成为两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除了“工匠精神”新提法受热议外,该词汇还充满传统色彩,富含开创性意象。

工匠精神,按照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事实上,在中国成为制造大国后,“工匠精神”一直被制造企业奉为臬圭。众所周知,在过去几年里,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整体遭受了多年寒冬,直面未来,工程机械市场依然充满荆棘。在未来市场容量相对减小,竞争更为残酷的趋势下,工程机械行业同仁已经清醒认识到,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市场和用户认可,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常青树,必须得有过硬的产品,不仅要在产品开发上下功夫,还得要秉持工匠精神。惟有如此,方能保证生产的每一环节不出差错,造就产品的高品质,并追求更高水平的生产标准。

回归工匠精神 篇8

在2012 年伦敦奥运会前夕,英国首相卡梅伦访问美国,送给总统奥巴马一张乒乓球桌。尽管英国首相府专门声明,这张球桌是“真正的英国产品”,设计和品牌都是英国的,但它的零售商却有点尴尬地表示,球桌的生产是在中国。就在这一次奥运会上,“中国制造”的标签几乎无处不在,就连开幕式上燃放的烟火都是中国产品。

世界的繁荣,离不开中国制造的巨大贡献。但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红利带来的成本优势开始慢慢消失,廉价生产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逐渐显现,品牌和创新的相对滞后,更造成后续发展动力不足。

急功近利的中国制造

不可否认,中国工业化起步较晚,但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人过度追求速度,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

一方面,在工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制造充斥着急功近利,制造业大而不强,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中低端,不少行业甚至已经沦为低端产品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新常态形势下,中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东南亚国家在中低端制造业发力,凭借更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中国本土企业在东南亚建厂、在华外资企业转移产能;中国制造成本快速上升,迫使在华外资高端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

然而,就在中国本土制造四处寻找出路之时,民众对于国外商品的热衷却呈愈演愈烈之势。以日本为例,2015年,访日外国游客总数达1 973.74万人,在日消费总额超过1 951亿元人民币。这其中,中国游客约500万人,总消费额约合人民币792亿元。也就是说,去年到日本旅游的中国人只占总数的1/4,然而却贡献了41%的消费总额。

当中国制造被贴上了低端标签,当民众用钱包投票,中国制造如果仍然原地不动,那我们损失的将不止是今日的购买力,而是中国制造业的未来。

工匠精神去哪儿了?

日前,根据某机构发布的《日本企业长寿的秘密及启示》报告书称,日本拥有3 146家历史超过200年的企业,德国有837家,荷兰222家,法国196家。而在中国,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年的张小泉,再加上陈李济、同仁堂以及王老吉,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此5家。不仅如此,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为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40年的寿命相比,相距甚远。

为什么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报告最后指出,拥有长久生命力的企业都具备工匠精神。

可是,“工匠精神”是舶来品吗?中国缺乏“工匠精神”吗?

千古流传的鲁班故事,神乎其技的庖丁解牛,精妙绝伦的青铜编钟……都说明了中国人骨子里素有对精湛技艺的孜孜追求。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种对工艺精细程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与西方工业精神中从99%到99.99%的追求不谋而合。

中国历来不缺乏“工匠精神”,当时代变迁,诱惑丛生,我们需要的是对自我的反思:“工匠精神”去哪儿了?

不可否认,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日本制造差距的背后,有资金投入、技术积累等客观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制造业在规模生产的追逐中,在利润至上的驱逐下,传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被割裂了,没有传承沿用至当今的工业制造中。换言之,当别人在精益求精,我们在粗制滥造;当别人在创意求新,我们在山寨抄袭。我们认为看上去都差不多,马马虎虎都能用,实际上却是无数个0.9相乘,结果只会离1越来越远。

中国“智造”的出路

工匠精神,其内涵在于精益求精。唯有经过这种沉淀与积累,中国制造才有可能真正摆脱目前的低端形象,以崭新的身姿在国际制造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在两会期间,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在北京组了一个饭局,用国产电饭煲和日本电饭煲煮饭,然后分别请人品尝,进行盲测。结果,据称用国产电饭煲煮出的米饭完胜。虽然这是一场营销秀,但这场饭局背后,却是对国人出境购物热的反思。董明珠表示,中国制造面临的问题让她感到了压力,“消费者到日本买电饭煲的事刺痛了我,我觉得中国没理由连电饭煲都做不好。”

电饭煲和马桶盖并不是复杂的技术,为什么消费者愿意到国外去买?就是因为过去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让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信誉产生了怀疑,甚至影响到整个行业,使行业形象受损。

当前,中国制造正在塑造自身的高端竞争力,“工匠精神”的塑造将促进中国制造业实现质的飞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工匠精神”是大工业时代精细化管理、精品制造的理念。对企业而言,产品生产的全过程都应该追求完美,才能够升级换代,才会有前途。这其中,有三点特别重要:

一是克服利益之痛。做百年基业就要从长计议,放弃短期利益获取稳定、持续的长期利益。这对于老板的确是一道必须突破的关口。

二是克服习惯之痛。摈弃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回到研究工厂的事情上,对许多游走于市场、客户之间的老板来说,不仅是个理念问题,更是个习惯问题。老板要静下心来,带领企业的人研究生产、管理、创新。要从潇洒优雅的高尔夫球场回归到枯燥、单调的工厂生活。

三是准备迎接变革之痛。变革创新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眼前业绩。只有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才能达成目标,完成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2025”为我们描绘出了中国制造的发展蓝图,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必然是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中,谁能树立先发制人的优势,谁能让消费者享受到最极致的产品体验,谁就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新国货”。相信在未来几年,我们一定会看到能代表全新“中国智造”的国货,重铸中国制造的辉煌。

弘扬工匠精神 篇9

工匠精神是精雕细琢、钻研专注的品质,是摒弃浮躁、不忘初心的情怀,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信仰。一个人拥有工匠精神会在某一领域取得很高的成就,一个国家弘扬工匠精神则会给各产业、各行业带来无穷发展的力量,正如日本和德国成为全方位强国那样,因此我们中华民族要想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在各产业、各行业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是由于我们的先祖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古代中国才有了辉煌灿烂的四大发明,正是由于我们的科学家钻研专注、不忘初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航空航天事业才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正是由于我们的技术人员不断钻研、摒弃浮躁,现代中国才拥有了高铁名片。

诚然,现代中国仅仅拥有一张高铁名片远远不够,我们要成为世界强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有很多张名片。首先要把各产业都做强。中国的制造业需要回归工匠精神,中国的农牧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同样需要。如果我们的工人精雕细琢力求把产品的每个零部件都做好,我们的国人也不会去日本抢购马桶盖;如果我们的农牧民追求极致地把每一只奶牛养好,我们的国人也不会去澳洲抢购奶粉;如果我们的服务业人员摒弃浮躁竭尽所能把服务的每个环节做好,我们也不会出现山东疫苗事件。我们离世界强国标准还很远很远,我们要向我们的邻国日本学习,向日耳曼民族学习,才可能拥有像日本动漫产业那样独一无二的产业、才可能出现汽车产业中的“奔驰”。当我们中国的各产业都弘扬工匠精神,追求极致,追求“更上一层楼”的时候,我们离农业强国、制造业强国、服务业强国就为期不远了。

在各产业亟需回归工匠精神的同时,我们社会的各行业各领域也亟待需要。如果我们的医生能够精益求精地把每个手术做好,我们的律师竭尽公平正义地解决每一个法律纠纷案件,我们的科研人员能够摒弃浮躁、专注钻研,我们的公职人员全心全意把每一次服务人民的工作做好,毋庸置疑,我们的社会将会变成一个诚信的社会,那里没有欺骗和不信任;变成一个美好的社会,那里充满公平正义;变成一个淡泊的社会,那里没有喧嚣和浮躁;变成一个和谐社会,那里充满关爱和感动。当我们各行业各领域的人都拥有工匠精神的时候,我们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就越来越近了。

工匠精神 篇10

一个个精密的零件,一件件完美的工艺品,一个个死起回生的钟表,正是因为这些“工匠”们的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些事物才能如此精密与完美。因此我们要弘扬“工作精神”。(15班潘英朔)例二:

胡双钱25年加工飞机零件,精密程度超过机床;王津半生修复故宫文物钟,分秒不差;孟剑锋錾刻工艺品,精美无暇。他们都用事实为我们说明了“工匠精神”的含义:敬业

严谨精益求精。因此,我认为各行各业都应该弘扬这种“工匠精神”。(15班 王圣贤)例三:

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工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工匠精神”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它是专注精神,是坚持不懈的精神,是精益求精的精神。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一定要弘扬这种“工匠精神” 例四:

材料中三位“工匠”有一个共同的可贵精神-坚持和专注,而他们也凭此精神在各自的领域和行业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因此,我们要传承这种“工匠精神”。(王影 16班)另:15班 张龙 丁畅

16班葛一萌

程秀秀

作文开头段非常好,特此表扬!

关于议论文分论点应注意的问题: 1 题记和后记绝对不能有 围绕中心论点一定要有分论点(部分同学没写分论点)3分论点应有三个,一定要体现一定的逻辑顺序

(部分同学有3个分论点,但是论点一致,没有区分开,没有差别。

学习日本工匠精神 篇11

为什么长寿企业扎堆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它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

答案就是: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工匠”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为何日本工匠能把這样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质量不好是耻辱

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

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

他们对自己的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人”)会将之看成是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这正是当今应当推崇的工匠精神。

“工匠”在日语中被称之为Takumi,从词义上来看被赋予了更多精神层面的含义。用一生的时间钻研、做好一件事在日本并不鲜见,有些行业还出现一个家庭十几代人只做一件事。

产品为啥无法被模仿

说到工匠精神,就不得不提日本一家只有45个人的小公司。全世界很多科技水平非常发达的国家都要向这家小公司订购小小的螺母。

这家日本公司叫哈德洛克(Hard Lock)工业株式会社,他们生产的螺母号称“永不松动”。按常理大家都知道,螺母松动是很平常的事,可对于一些重要项目,螺母是否松动几乎人命关天。比如像高速行驶的列车,长期与铁轨摩擦,造成的震动非常大,一般的螺母经受不住,很容易松动脱落,那么满载乘客的列车没准会有解体的危险。

日本哈德洛克工业创始人若林克彦,当年还是公司小职员时,在大阪举行的国际工业产品展会上,看到一种防回旋的螺母,作为样品他带了一些回去研究,发现这种螺母是用不锈钢钢丝做卡子来防止松动的,结构复杂价格又高,而且还不能保证绝不会松动。

到底该怎样才能做出永远不会松动的螺母呢?

小小的螺母让若林克彦彻夜难眠。它突然在脑中想到了在螺母中增加榫头的办法。想到就干,结果非常成功,他终于做出了永不会松动的螺母。

哈德洛克螺母永不松动,结构却比市面上其他同类螺母复杂得多,成本也高,销售价格更是比其他螺母高了百分之三十,自然,他的螺母不被客户认可。可若林克彦认死理,决不放弃。在公司没有销售额的时候,他兼职去做其他工作来维持公司的运转。

在若林克彦苦苦坚持的时候,日本也有许多铁路公司在苦苦寻觅。若林克彦的哈德洛克螺母获得了一家铁路公司的认可并与之展开合作,随后更多的包括日本最大的铁路公司JR最终也采用了哈德洛克螺母,并且全面用于日本新干线。走到这一步,若林克彦花了二十年。

如今,哈德洛克螺母不仅在日本,甚至已经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迄今为止,哈德洛克螺母已被澳大利亚、英国、波兰、中国、韩国的铁路所采用。

哈德洛克的网页上有非常自负的一笔注脚:本公司常年积累的独特的技术和诀窍,对不同的尺寸和材质有不同的对应偏芯量,这是哈德洛克螺母无法被模仿的关键所在。也就是明确告诉模仿者,小小的螺母很不起眼,而且物理结构很容易解剖,但即使把图纸给你,它的加工技术和各种参数配合也并不是一般工人能实现的,只有真正的专家级的工匠才能做到。

把做的事看成有灵气的生命体

在获得奥斯卡奖的日本影片《入殓师》里,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葬仪馆当一名葬仪师,通过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体被打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这名葬仪师的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我前后去过9次日本,以我的认识,还不只是工匠技术问题,我总愿意把它和精神结合起来思考。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在众多的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上与下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

树研工业1998年生产出世界第一的十万分之一克的齿轮,为了完成这种齿轮的量产,他们消耗了整整6年时间;2002年树研工业又批量生产出重量为百万分之一克的超小齿轮,这种世界上最小最轻的有5个小齿、直径0.147毫米、宽0.08毫米的齿轮被昵称为“粉末齿轮”。

这种粉末齿轮到目前为止,在任何行业都完全没有使用的机会,真正“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树研工业为什么要投入2亿日元去开发这种没有实际用途的产品呢?

这其实就是一种追求完美的极致精神,既然研究一个领域,就要做到极致。

“技术高超的匠人加工的模具,手感妙不可言。”我虽不是机械行业出身,但我对松浦元男的这个说法深为理解。上世纪70年代的匠人,技术高超的能加工比机械更高的精度,在匠人圈被誉为“蒙骗机械”。

产品精确到无需检验

在今年再版的我写的《中国需要工业精神》一书中,我曾分析说:日本职场人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本份”,把手头正在做的事做透是应份的,必须的。

梅原胜彦从1970年到现在始终在做一个小玩意——弹簧夹头,是自动车床中夹住切削对象使其一边旋转一边切削的部件。梅原胜彦的公司叫“A-one精密”,位于京东西郊,2003年在大阪证券交易所上市,上市时连老板在内仅有13个人,但公司每天平均有500件订货,拥有着1.3万家国外客户,它的超硬弹簧夹头在日本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60%。A-one精密一直保持着不低于35%的毛利润,平均毛利润41.5%。

“豪华的总经理办公室根本不会带来多大的利润,呆坐在豪华办公室里的人没有资格当老总。”梅原胜彦的信条是:不做当不了第一的东西。有一次,一批人来到A-one精密公司参观学习,有位大企业的干部问:“你们是在哪里做成品检验的呢?”回答是:“我们根本没时间做这些。”对方执拗地追问道:“不可能,你们肯定是在哪里做了的,希望能让我看看。”最后发现,很多日本公司真的没有成品检验的流程。(作者为中国精细化管理研究所所长)

上一篇:路易威登文化节下一篇:班主任工作方法:给学生留一片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