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许可证制度背景

2024-11-03

排污许可证制度背景(共6篇)

排污许可证制度背景 篇1

排污许可证制度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指凡是需要向环境排放各种污染物的单位或个人,都必须事先向环境保护部门办理申领排污许可证手续,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获得排污许可证后方能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制度。

环境容量既然作为一种功能性资源,排污指标应该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排污指标被企业无偿占有,其弊端有二:一是失去了用经济手段调整污染项目的市场准入功能,二是企业占用的现有排污指标无法流通,市场配置环境资源的功能难以发挥出来。

继1987年原国家环保局在上海、杭州等18个城市进行了排污许可证制度试点之后,1989年的第三次全国环保会议上,排污许可证制度作为环境管理的一项新制度提了出来。鉴于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的,国家从1996年开始,正式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政策列入“九五”期间的环保考核目标,并将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各省市,各省市再层层分解,最终分到各排污单位。总量控制是“十五”期间我国环保工作的重点。目前上海市已经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出台了“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规定”,其管理的基本程序是:排污申报登记;排污审核、核发排污许可证;证后监督管理;复审。

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的实施给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除了个别情况下基于确保财政收入的需要而由国家通过法律设立特别许可外,规定不得随意将许可证制度与创收相联系,不得滥设许可证乱收费。但排污许可证制度却有其特殊性,即行政主体不仅是作为监督管理者,而且是作为公众环境权益的监护人,作为环境容量资源公共所有者的代理人。资源是有价的,环境容量资源也不能无偿获得,在管理、转让这种环境容量资源时,既要尽到管理者的职责,又要行使代理人的权利,向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以支付相应的行政成本和保护、改善环境的费用。

实施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后,容许排污权交易是国内环保制度的重大创新。排污单位经治理或产业(包括产品)调整,其实际排放物总量低于所核准的允许排放污染物总量部分,经环保部门批准,允许进行有偿转让。但是,由于在现行的管理安排中,采取的是由政府征收排污费的制度,是一种非市场化的配额办法,而不是使用市场交易的方式。所以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将排污权的交易具体化为一项可以操作的制度安排,并加以实际实施,需要在运行机制上进行探索。2001 年9月,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二氧化硫排污交易制”在山西省太原市26 家企业试点,首开国内排污权交易之先河。

某种非所有人都有权涉及受限制的行为或事件,相关权利机构授予起相关权利的书面证明!英文用a license;a pass;a permit;a permit card 表示!

一:许可证制度是在环境管理中,国家环境主管部门要求开发建设、生产排污等具有影响环境的活动行为者进行活动申请,并批准、监督其从事某种活动而采取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多以某种凭证即许可证形式进行,故称“许可证制度”,也称“许可制度”它一般包括许可证申请、审核、批准、监督、中止、吊销以及作废等一系列管理活动过程,根据管理对象不同要求,可分有规划、开发、生产销售和排污许可证等类型。许可证制度可保证对环境有影响作用的管理对象遵守国家管理环境的有关规定,从而将其对环境的影响作用限制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实践表明,它是国家强化环境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凡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需要一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这就是许可证制度。在环境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是排污许可证。

许可证的管理程序大致分为:申请、审查、决定、监督、处理。

二、许可证制度的作用:是国家为加强环境管理而采用的一种卓有成效的管理制度。

★在国外,有人把环境法分为预防法和规章法两大类,许可证制度在规章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被称为污染控制法的“支柱”,在环境管理中被广泛采用。

★许可证制度有下列优点而在环境管理中发挥显著作用:

A.便于把影响环境的各种开发、建设、排污活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的轨道,把各种影响环境和排污活动严格限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使国家能够有效地进行环境管理。

B.便于主管机关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灵活的管理办法,规定具体的限制条件和特殊要求。这样,就可以使各种法规、标准和措施的执行更加具体化、合理化,更加适用.C.便于主管机关及时掌握各方面的情况,及时制止不当规划开发,及各种损害环境的活动,及时发现违法者,从而加强国家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能的行使,促使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D.促进企业加强环境管理,进行技术改造和工艺改造,采取无污染、少污染工艺。E.便于群众参与环境管理,特别是对损害环境活动的监督。

三、我国环境管理中的许可证制度:《城市规划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农药登记规定》、《文物保护法》、《渔业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

防治法》等均有相应规定。

四、我国在水环境理方面的排污许可证制度

★水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的管理程序包括下面四个阶段: A.排污申报登记。(发放许可证的重要基础工作)

B.确定本地区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分配污染物总量削减指标。(发放许可证最核心的工作)

C.排污许可证的审批发放。D.排污许可证的监督检查和管理(许可证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首先要建立必要的监督检查制度,包括排污单位定期自行检查和上报排污情况的制度和环保部门的监督检查制度;其次重点排污单位和环保部门都要配备监测人员和设备,逐步完善监测体系,同时要配备必要的专业管理人员,健全许可证的管理体系。

★审批发放排污许可证(《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时要求排污者必须遵守的条件:(多选题)A.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

B.规定排污口的位置、排放方式和排放最高浓度

征收排污费制度

一、征收排污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征费制是对于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征收一定的费用。这项制度是运用经济手段有效地促进污染治理和新技术的发展,能使污染者承担一定污染防治费用的法律制度。

★ 我国首次提出实行“排放污染物收费制度”的文件是:1978年12月国务院原环保领导小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

★ 1982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

★ 《水污染防治法》第15条规定了“企业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 2003年1月30日国务院颁布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其目的是加强排污费征收和使用的管理。

二、征收排污费的目的和作用

★目的:为了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

★控制工业企业污染的根本办法是调动企业加强管理和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三、征收排污费的办法 ★征收排污费的范围:按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规定,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户,都应按规定交纳排污费(向水体排污都要交纳排污费,超标排污要交纳超标排污费)。不再缴纳排污费的情形有:

A.向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缴纳污水处理费的;

B.排放者建成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处置设施、场地并符合环保标准,或者原有设施、场地经改造符合环保标准的,自建成或改造完成之日起,不再缴纳排污费。

各地在执行中,一般是对废水、废气(包括烟尘)、废渣收费,不少省、市规定对噪声污染也收费。

★排污费的征收:应当按下列规定缴纳排污费

A„„向大气、海洋排放污染物的,依照《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缴纳排污费;

B.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规定,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缴纳排污费,超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的,加倍征收排污费

C.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依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缴纳排污费缴纳排污费;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弃物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按其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缴纳危险废弃物排污费;

D.产生噪声污染超环境噪声标准的,依照《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按照排放噪声的超标声级缴纳排污费。

★征收标准:《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以附表形式规定了收费标准,分为废气、废水、废渣三项。按下列因素确定其的收费额:

A.按照污染物的种类和危害程序,分为一般污染物、有毒污染物和剧毒污染物,收费标准逐项提高;

B.根据污染物排放标准,具体计算某一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浓度和数量,按照超标倍数累进收费,超过标准越高,收费越多。

C.同一排污口含两种以上物质时,按收费高的一种计算,也有的省市规定,同一排污口的各种污染物要相加累计计算。

收费的计算要根据国家制定的各种污染物排放标准,已经颁布了地方标准的地区,执行地方标准。在污染严重的地区,可以把收费标准适当提高。

在排污单位自身监测的数据与环保部门监测的数据不一致时,应以环保部门监测的数据或其指定单位(如监测站)的监测数据或经他们核准的数据作为收费的依据。

★可以申请减免及缓交排污费的条件:

排污者遇有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事件时遭受重大损失,可以减免或缓缴排污费(最高减免不超过一年应缴额);

遇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事件的排污者正在申请减免排污费,正在批复期间,或者,排污者因经营困难破、闲、停、半停状态,可以申请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三个月)排污费的,;

★排污费的使用

征收的排污费要纳入预算,作为环境保护补助的专项资金,作为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全部用于环境污染防治的下列项目: A.重点污染防治项目。B.区域性污染防治项目。

C.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项目。D.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染防治项目。

★征收排污费制度中的几个问题

征收排污费的性质问题:是运用法律手段,使污染者承担一定经济责任,目的在于促使污染的治理。收费标准的确定问题:收费额一般不应低于正常处理费用(包括污染物处理设施投资和运转费用)。对于收费标准的改革,应当逐渐将单位浓度收费向浓度和总量相结合转变;从超标收费向排污就收费,超标加倍收费转变。

收费额的提高要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A.物价指数的变化; B.环境要求的提高;

C.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

D.不同地区、不同流域应有所不同。

收费的法律效力问题:从宏观上看,排污收费是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调节污染防治和企业生产之间的关系;从微观上看,是一种限制污染的手段,又是一种筹集环境保护资金的形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加强管理,节约资源,治理污染。对排污者来说,排污收费的法律效力,并不是免除治理责任,也不免除因污染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和法律规定的其他责任,更不是用排污费买得企业的“污染权”。

多种污染物收费计算方法问题

在同一排污口含两种以上有害物质时,收费按最高的一种算。

这种收费办法容易产生两种弊端:

A.使排污者在竞争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B.削减污染物种类,对排污者没有实惠。不利于污染控制和刺激经济发展。

收费的使用问题

从排污费用于补助重点污染单位治理污染源的资金中提取20%——30%,设立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该项基金设在省、市、县环保部门,实行分级管理,独立核算,有偿使用,委托银行贷款。

贷款对象为缴纳排污费的企业,用于重点污染源治理,三废综合利用

排污许可证制度背景 篇2

关键词:资源节约与环保,水排污许可证制度,违法经济处罚机制

虽然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 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从未松懈过, 但是仍然有不少企业存在偷排、直排等问题。我国各省都频繁出现水污染排放超标事件, 比如2005 年吉林石化爆炸引发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2010 年福建紫金矿业的重大水污染排放事件, 如此频发的水污染事故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现行的水排污许可证制度是否存在问题。根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企业环境违法成本非常低, 与环境治理成本相比, 已是小巫见大巫。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排污者一般都是依靠国家给定的排污标准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排污性行为, 而当前我国排污事件频发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处罚标准设计缺乏约束性和威慑性有关。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以江苏省昆山市为调研对象, 针对昆山市环保部门以及重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访谈, 在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采用对比法、综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以水污染物排放为重点, 对中国水排污许可证制度的经济出发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为相关立法部门和决策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提供切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为完善中国排污许可证制度中的经济处罚制度提出改进建议。

1.2 调研对象

本文调研和访谈的对象为江苏省昆山市环保局相关部门以及当地主要的水污染物排污企业的管理人员。根据江苏省自己的管理体制, 针对昆山市环保局的访谈对象包括污防处、法规处、监察队、总量处、当地环境科学院等, 当地主要的水污染物排放企业涵盖了电力企业、钢铁企业、石油化工企业、造纸企业、汽车制造企业等等。

1.3 城市选取

本文选取了江苏省昆山市环保局及当地的水污染物排放企业。

2 结果与讨论

2.1 江苏省昆山市水排污许可证违法经济处罚制度现状

下面本文将注意列举昆山市环保局公布的7 起典型环境违法案件。

案件一:2 月4 日张浦镇某村电镀加工作坊擅自使用未经过环保审批的设备加工镀锌五金件, 加工过程中未建设配套污水处理设施, 导致生产中的废水直接排放在车间地面, 后由车间南侧围墙小洞的化粪池进入菜地水沟, 最后进入河道。昆山市环保局将其违法电镀设备查封扣押。

案件二:1 月15 日昆山市环保局发现某塑胶有限公司的排水样中磷浓度超标, 随后发出责令警告书。3 月9 好对该企业再出检查, 磷浓度依然超标。环保局决定对该公司实施按日连续处罚, 共计罚款1.0962 万元。

案件三:昆山市环保局对某电子材料公司实行日常检查, 发现化学需氧量日排放总量超标, 为此环保局责令该公司在2 月3日至5 月3 日期间限制生产、降低产量。

案件四:昆山市环保局在日常检查中发现一辆机动车尾气排放不合格, 但是换了一家检测公司, 尾气检测合格。经过对该检测公司进一步调查发现, 该公司涉嫌认为降低检测数值使得检测报告合格, 随后对该检测公司处以3 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

案件五:今年2 月份, 昆山市环保局发现某电子科技公司废气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 环保局责令其整改, 并处罚5 万元。

案件六:某材料公司被检查出建设项目未经过环保局验收就投入生产, 责令其停产, 并处罚4 万元。

案件七:某家具公司建设项目为获得批准擅自建设压合、贴皮、打磨、喷漆等工段, 产生的粉尘、废弃采用强排风直排的方式外排。环保局责令停产, 并处罚5 万元。

2015 年1 月至5 月, 昆山市共处罚80 家水污染超标企业, 共处罚金额414 万元。昆山市环保局公布以上7 起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在这些环境违法案件中, 即存在企业环境违法, 也存在个人环境违法行为。昆山市排污超标企业众多, 涉及到废水、废气、废渣、粉尘等多个方面去, 其中水污染物占据绝大部分。从昆山市对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企业的经济处罚来看, 经济处罚力度偏小, 不足以起到约束和威慑作用, 比如案件二中该塑胶公司屡教不改, 排水样中的污染物屡次超标, 但是环保局对其的经济处罚只有1 万元左右。而美国的《清洁水法》对水污染处罚特别严重, 对于故意制造危险者, 罚款250000 美元或15 年监禁, 或者两项叠加, 对违法机构罚款达到1000000 美元, 再犯则翻倍[1]。

2.2 我国水污染物排放违法经济处罚机制存在问题

2.2.1 处罚力度小, 难以起到约束和威慑作用。我国的《行政处罚条例》指在纠正违法行为, 并指明没收违法所得, 但是我国的法律并没有对违法所得有明确的界定[2]。我国2008 年的《水污染防治法》虽然在处罚力度有了提升, 罚款总额提高至100 万元, 但是对于个别企业而言仍然表现为力度不够。比如某印染厂的污染治理成本为2 万余元, 一年为1000 万元, 但是按照规定处罚金额不能超过100 万元, 这还不到治理成本的1/10[3]。

2.2.2 绝对静态的处罚模式激励性不强。我国的法律只针对一次违法行为, 而忽视了违法行为危害程度的持续时间, 这也大大降低了违法者的违法成本, 这种属于一次性绝对净值的额度设定方式。与美国的环境保护法相比, 美国虽然规定了罚款上限, 但是罚款形式有所不同, 美国规定了每日罚款, 是相对动态的, 而我国属于总额罚款, 是绝对静态的。美国的动态罚款模式考虑了违法行为的持续时间和违法后果, 形成了违法历史的追究制度, 加大了对违法者的威慑力和约束力[4]。

2.2.3 缺乏合理的判定依据, 处罚手段单一, 可执行力度差。我国2008 年的《水污染防治法》没有给出详细的罚款原则和裁量依据, 很多都以“情节严重者”概括, 使得处罚条例实行起来效果较差, 处罚得不到有效落实。水污染制度中设计到行政处罚、民事处罚以及刑事处罚, 但是只有行政处罚的可操作性较好, 其余都缺乏相关具体规定和依据。处罚方式涉及到责令限期改正、吊销执照、责令关闭等方式, 但是对于监禁等更严厉的方式没有涉及。

2.3 我国水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违法经济处罚机制的改建意见

2.3.1 设定明确的处罚标准, 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确定性和效率性。国家立法部门和相关监管部门要实现设定处罚标准, 加大处罚力度, 科学计算出处罚金额, 提升经济处罚的规范性、效率性以及确定性。处罚力度的重新确定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可以先给出处罚标准、计算公式以及参考范围。此外环保局要引入最有处罚倍率理论, 这是一个不断试错而接近最佳方案的方法, 以比率处罚和倍率处罚确定处罚标准,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确保相对成本的实效性。

2.3.2实行递进处罚执行制度。针对“情节不是很严重”、“影响并不恶劣”可以先行通告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 然后下达警告书公示, 给予企业上诉期。如果企业在期限内没有上述其拒绝不执行处罚, 可以起诉该企业, 并墙纸执行经济处罚。如果构成严重危害, 要按照法律对其查封并搜集政策对相关单位和负责人进行处罚。

2.3.3建立合理的处罚评估机制和调整机制。每3~5年处罚效果和处罚社会成本要进行调整。

3 结语

中国自从开展排污许可证试点以来, 许多地方在法律法规之上的贯彻执行上表现积极而创新, 在增强企业环保守法观念、促进企业排放合格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国频发的污染物排放超标事件不得不令我们反思我国的排污经济处罚机制的漏洞。为此我国要加大处罚力度, 促进处罚执行制度改革, 使排污许可制度真正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国君, 韩冬梅, 王军霞.中国水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定位及改革建议[J].环境科学研究, 2012, 09:1071-1076.

[2]韩冬梅, 宋国君.基于水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违法经济处罚机制设计[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2, 11:86-92.

[3]段菁春, 云雅如, 王淑兰, 陈振兴, 彭艳春, 胡君, 柴发合.中国排污许可证制度执行现状调查[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2, 11:16-20.

排污许可证制度背景 篇3

关键词: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管理制度体系;职能定位;法律规范

正式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目的就在于促进环境管理与法制规范之间的联系,解决其试行期存在的问题,并发挥它的职能作用优势。我国环境问题严重,排污许可证的推出不但能从社会生产排污总量控制方面实现连续达标排放要求,也能通过该制度的正式实施来将我国现有的高成本、低效率管理政策系统整合起来,实现对包括空气、水域、气候等领域质量的持续改善,所以应该从环境治理和法律规范两方面来对新制度进行重新定位。

一、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现存问题分析

排污许可证制度起源于欧洲(瑞典),多年来被许多国家作为环境保护重要法规所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获得国际范围认可,成为了发达国家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最重要保障。排污许可证在我国实践开端于1987年,30年来陆续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颁布相关实施细则,逐渐实现了基于环境管理制度保障的体系建立。不过就专门针对排污许可证的相关法律制度并未明確,所以在排污权环境保护方面,我国与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一)地方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践问题

无论从过往30年对地方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试行实践,还是现如今正式实施该制度,它的主体作用也并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具体讲,许可证中的许多要求都严重缺乏科学依据,欠缺对规范的严格细化与调整过程。比如许可证中的许多内容都是针对企业排污行为事后的处理内容,而并未对事先允许这一阶段的排污过程进行规范,这就导致了企业排污许可证成为注册证,严重违背了环境保护法中所提到的排污许可初衷。再者,作为环境管理八项主要制度之一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它在环境管理制度应对方面也严重缺乏独立协调能力,已经无法适应目前我国环境工作所面临的复杂化问题。在排放标准方面也仅仅只规范了废水、废气年排放量内容,并没有实现对表征污染源排放的全面管理,整体来看是严重缺乏整体系统规划性的。以水污染源排放标准看,它仅在制度细则中规定了某些污染物的浓度排放限值,但对排放限值所定的取值频率、时间、达标判定系数等等都没有作出详细规定说明,这说明排污许可证制度虽然已经正式实施,但它所存在的纰漏依然明显,而且这些纰漏都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污染源守法及违法行为的正确判断,制度内容的缺失也导致制度实践行为严重受限。

(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的必要性问题

现如今,我国已经开始正式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但若要实现该制度的作用功能持续发挥,仅仅依靠以行政命令为主的任务传达还远远不够,也严重缺乏合理的科学依据,十分容易造成管理环节缺乏连续性。特别是伴随当前社会人口及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资源的日益稀缺,企业基于排污权来合理交易分配稀缺资源也符合当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基本要求,同时它对市场引入机制,包括社会企业经济发展手段的保护也都有帮助,特别是它也迎合了环境治理的客观现实需求。因此,应该将排污许可证制度视作是一种外部不经济内部化途径,即从源头上通过有效界定产权来降低稀缺资源交易成本,从源头上解决由产权不清所造成的“搭便车”外部性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交易市场打下基础。对于企业而言,完全可以根据污染治理成本来决定自身污染排放量,为企业建立减排激励机制,将许可证交易给那些污染治理成本偏高的企业。

如上所述,排污许可证制度之于企业、之于环境管理体系的灵活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全社会的污染平均治理成本,也能达到对环境污染总量的有效控制目标,进而实现全社会经济效率的最大化[1]。

二、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在环境管理制度体系中的法律职能定位

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刚刚正式实施,亟待完成的工作还有许多,本文仅从法律规范及制度管理两方面来探讨它在整个环境管理制度体系中的有效定位。

首先来说,应该做到对排污许可证制度在社会上的全面推行,这也是我国《行政许可法》的最基本要求。对该制度行政许可范围的界定,不能以立法者的主观意愿为主,而应该基于排污许可制度所实现的现实价值来作为综合考量及判断标准,特别是涉及到重大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排污许可事项,例如土地自然资源利用开发、环境保护等等,更要实现强制许可操作,以确保社会企业生产秩序稳定。目前在我国,许多地方在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施运行方面已经卓有成效,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也为我国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积累了大量法律资源,让其成为国家级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行的重要法治资源基础。为此,目前许多省市地区都推出了以省际为单位的《环境保护条例》,它其中就规定,要针对环境排放污染物企事业单位来严格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应该依照国家规定来为其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递交相关申报登记内容,在申报登记后才能够领取排污许可证。进入2016年,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已经覆盖了我国近98%以上地区,这也为许可证制度的进一步推行和发展完善奠定了有利基础。

另一方面,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也从法律规范约束方面做到了两点定位:一点是实现了实体规范控制定位,一点也实现了程序规范控制定位。首先说实体规范,在《环境保护条例》中,它就明确了实体规范的可适用范围,也严格限制了环境保护机关以及企业对许可证制度的自行设定。详细讲,它需要环境保护机关在合法权限状况下来针对排污者、排污企业申请相关材料,开启审查核实流程,坚决杜绝一切越权或滥用职权等异质行为的出现,避免为申请人带来不必要损失。所以在基于法律规范的排污许可证制度规范过程中,可以采用诸如“成本——效益”的先进科学方法来实现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制定实施过程,做到对许可证制度内容各个环节法定程序的认真受理与审查监督。

nlc202309081506

总而言之,在排污许可证制度法律规范定位方面,一定要从它的制度设计及功能限制方面着手考虑问题,应该有意识的把握强化该制度的有效价值精髓,深度探讨该制度所存在的一切局限性,并且围绕这些弊端展开明确区分分析,实现对排污许可证制度本质的有效掌握,尽可能的消除一切制度误解问题,避免对制度内容的有益规避及过度深化,让排污许可证制度在法律规范方面之于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拥有准确的、合理的定位[2]。

三、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在环境管理制度体系中的管理职能定位

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刚刚正式实施,基于管理职能的多个方面还尚未成熟,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展开合理有效推行,因此就管理职能这一点来看,它应该实现基于总量控制基础的污染物连续达标排放控制标准。就以大气环境管理为例,就目前我国环境状况来看,对环境空气质量、公共健康的改善是势在必行的,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施也要以排放标准为核心,做到对人群生活质量及生产能力发展环境的有效优化。以总量控制目标下的分配排污权为例,它就应该以污染源排放连续达标为基础,在环境管理工作中更多关注和整理环境污染源排放的年均值、日均值甚至小時均值,一步步细致化排污许可证的环境管理工作内容及体系,真正让排污许可证制度成为包括大气、水域等固定源污染物排放控制的重要核心手段。就以我国现有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内容为例,它就包括了对企业污染物排放限值、排放标准、达标计划以及达标举证的相关要求,同时也提出了排污内容监测和相关报告要求,实现了对技术实施现场的全面检查。再者,排污许可证制度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管理职能有效发挥也应该基于总量控制、许可证制度共同展开,例如可以从大气的固定源建设来实现对整个过程污染物排放量的有效控制,尽可能降低每一个环节的污染水平,实现从原材料、建设、生产、治理和营销消费等多个方面的全面管理职能定位及水平发挥[3]。

总结:可以说,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正式实施改变了我国对污染防治工作的认识,也实现了从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的有效转变与定位,使得过去分散治理的松散局面得到有效集中,实现了以集中控制转变为主的具体防治手段。更从法律与管理规范两方面兑现了我国环境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与科学化。因此在未来,我国有必要继续有计划的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确保环境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全面健全优化。

参考文献

[1] 赵若楠,李艳萍,扈学文等.排污许可证制度在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的新定位[J].生态经济,2014,30(12):137-141.

[2] 蔡文灿.整合视野下的排污许可证制度探析[D].武汉大学,2005.13-18.

[3] 周莉.排污权交易的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44-53.

排污许可证审批 篇4

一、办理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4.《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办法》 5.《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 6.《广东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 7.《广东省排污许可证实施细则》

二、受理范围

1.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等主要大气污染物的;

2.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医疗废水以及含重金属、低放射性物质、病原体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其他废水和污水的; 3.在城镇、工业园区或开发区等运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 4.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放污染物的;

5.在城市市区内建筑施工使用机械设备,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

6.加油站和储油库;

7.其它依法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的。

备注:

1)市管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由市环保局负责核发和管理; 2)非市管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由区(县级市)环保局核发和管

理;

3)建筑施工单位排污许可证由所在区(县级市)环保局负责核发和管理。

三、申领条件

1.新建项目单位取得排污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具备生产经营的合法资质;

2)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或者重新审核同意;

3)通过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4)排放污染物应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有总量控制要求的,还应符合环境功能区和所在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

5)有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规定要求的污染防治设施和污染物处理能力;设施委托运营的,运营单位应取得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

6)按规定进行了排污申报登记;

7)按规定制定污染事故应急方案,配备相应的设施、装备; 8)按照标准和技术规范设置排污口;

9)按规定应安装自动监测设备的,已完成污染设施在线监控建设,并与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

新建项目试生产(运行)单位,其主要环保设施和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和落实,并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现场检查,符合条件的可取得排污许可证。

2.现有排污单位取得排污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已取得工商营业执照或其它合法经营资质;

2)有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规定要求的污染防治设施和污染物处理能力;设施委托运营的,运营单位应取得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

3)排放污染物应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有总量控制要求的,还应符合环境功能区和所在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

4)按规定进行了排污申报登记; 5)按照标准和技术规范设置排污口;

6)按规定应安装自动检测设备的,已完成污染设施在线监控建设,并与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

3.施工单位取得噪声排放许可证,应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从事建筑施工的合法资质; 2)按规定进行了排污申报登记;

3)使用的施工机械设备符合国家或地方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规定;

4)具备噪声污染防治能力,落实了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四、办理程序

申请和受理→书面审查→(现场核查、听证)→审核→颁发公示→领证

五、审批时限

经办处室应于5个工作日内完成申请材料的初审,发现申请材料不符合行政许可法和《广东省排污许可证实施细则》要求的,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3个工作日内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向申请单位出具

《排污许可证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受理排污许可证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不包括听证所需时间)依法做出颁发或者不颁发排污许可证决定。

六、收费标准:不收费

七、报批需提交的资料

1、新建项目单位申请排污许可证,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1)《广东省排污许可证申请表》(原件,加盖公章,3份); 2)《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表》(需有环境监察部门审核意见并加盖公章,复印件,3份);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件(复印件,3份); 4)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批复文件(复印件,3份); 5)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和工商营业执照或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登记通知书。(复印件,3份)

6)污水排放去向是城镇污水处理厂的,需提供水务部门核发的排水许可证。(复印件,3份)

需要进行试生产的新建项目,在试生产期间申请排污许可证的,可不提供前款第(四)项材料,但需提供项目试生产(运行)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文件。

2、未申领排污许可证的现有排污单位申请排污许可证,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1)《广东省排污许可证申请表》(原件,加盖公章,3份); 2)《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表》(需有环境监察部门审核意见并加盖公章,复印件,3份);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件(复印件,3份);

4)获得法定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出具的最近一年污染物排放监测报告(复印件,3份);

5)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和工商营业执照或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登记通知书。(复印件,3份)

6)污水排放去向是城镇污水处理厂的,需提供水务部门核发的排水许可证。(复印件,3份)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颁布之前建成的在运行项目,排污单位可不提供前款第(三)项规定的材料;《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颁布之后建成的在运行项目,排污单位未依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取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的,应当补办相应环评审批手续后再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领排污许可证。

3、建筑施工单位申请噪声排放许可证,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1)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复印件,3份);

2)《广东省排污许可证申请表》(原件,加盖公章,3份); 3)《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表》(需有环境监察部门审核意见并加盖公章,复印件,3份);

4)在施工过程中使用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机械设备清单(复印件,3份);

5)噪声污染防治方案(复印件,3份);

6)从事建筑施工的《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复印件,3份)。

4、持证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颁发月份,在以后每年同一月份内向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年审手续,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1)《广东省排污许可证审核申请审批表》(原件,加盖公

章,3份);

2)排污许可证正、副本(原件);

3)法定环境监测机构出具的最近一年符合规定频次要求的污染物排放监测报告(复印件,3份);

4)最近一年排污核定通知书(最近12个月,复印件,3份)。

5、《排污许可证》有效期限届满后需要继续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许可证》持有人应当在有效期限届满前30日内,向发证机关申请办理换证手续,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1)《广东省排污许可证换证申请表》(原件,加盖公章,3份); 2)当年《广东省排污许可证审核申请审批表》(复印件,3份);

3)原排污许可证正、副本(原件,副证需盖有当年年审戳记)。

在《广东省排污许可证实施细则》施行前(2009年12月1日)已取得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应当在原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30日内,按本指南第二点“未申领排污许可证的现有排污单位申请排污许可证”的情况,提交相关材料,申请换领排污许可证。

6、持证单位排污许可证载明的基本信息或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有重大改变或改变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时,应在改变前15日内向发证机关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1)《广东省排污许可证变更申请表》(原件,加盖公章,3份); 2)《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表》(需有环境监察部门审核意见并加盖公章,复印件,3份);

3)获得法定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出具的最近一年污染物排放监测报告(复印件,3份);

4)其他涉及到变更内容的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3份)。

注:凡提供的资料是复印件的,应在复印件上加注“该复印件与原件相同”的字,并加盖建设单位的公章,必要时需加盖发文机关的公章加以确认

联系电话: 020-38920928 传真:020-38920930 办公地址:珠江新城华利路61号6楼广州市环境保护局行政许可事项统一受理窗口

办公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

星期五上午8:30~11:30,下午13:00~15:00。

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排污许可证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81号),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排污许可证的申请、核发、实施、监管等行为,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排污许可,是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排污单位的申请和承诺,通过发放排污许可证法律文书形式,依法依规规范和限制排污单位排污行为并明确环境管理要求,依据排污许可证对排污单位实施监管执法的环境管理制度。

本规定所称排污单位特指纳入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

第四条 下列排污单位应当实行排污许可管理:

(一)排放工业废气或者排放国家规定的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

(二)集中供热设施的燃煤热源生产运营单位。

(三)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

(四)城镇或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

(五)依法应当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其他排污单位。

环境保护部按行业制订并公布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分批分步骤推进排污许可证管理。排污单位应当在名录规定的时限内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排污或不按证排污。

第五条 环境保护部根据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和环境危害程度的不同,在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中规定对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的不同类型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差异化管理。对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较小、环境危害程度较低的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简化管理的内容包括申请材料、信息公开、自行监测、台账记录、执行报告的具体要求。

第六条 对排污单位排放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的各类排污行为实行综合许可管理。排污单位申请并领取一个排污许可证,同一法人单位或其他组织所有,位于不同地点的排污单位,应当分别申请和领取排污许可证;不同法人单位或其他组织所有的排污单位,应当分别申请和领取排污许可证。

第七条 环境保护部负责全国排污许可制度的统一监督管理,制订相关政策、标准、规范,指导地方实施排污许可制度。

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排污许可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实施简化管理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其余的排污许可证原则上由地(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核发。地方性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被调整为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派出分局的,由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所属派出分局实施排污许可证核发管理。

第八条 环境保护部负责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各地现有的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应实现数据的逐步接入。环境保护部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基础上,通过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对全国的排污许可证实行统一编码。排污许可证申请、受理、审核、发放、变更、延续、注销、撤销、遗失补办应当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排污许可证的执行、监管执法、社会监督等信息应当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记录。

第二章 排污许可证内容

第九条 排污许可证由正本和副本构成,正本载明基本信息,副本载明基本信息、许可事项、管理要求等信息。

第十条 下列许可事项应当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载明:

(一)排污口位置和数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等。

(二)排放污染物种类、许可排放浓度、许可排放量。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许可事项。

对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排污单位,许可事项可只包括(一)以及(二)中的排放污染物种类、许可排放浓度。

核发机关根据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指标、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要求等,依法合理确定排放污染物种类、浓度及排放量。

对新改扩建项目的排污单位,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上述内容进行许可时应当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的相关要求作为重要依据。

排污单位承诺执行更加严格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并为此享受国家或地方优惠政策的,应当将更加严格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在副本中载明。

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中,对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有特别要求的,应当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载明。

第十一条 下列环境管理要求应当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载明:

(一)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维护,无组织排放控制等环境保护措施要求。

(二)自行监测方案、台账记录、执行报告等要求。

(三)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执行报告等信息公开要求。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对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可作适当简化。

第十二条 排污许可证正本和副本应载明排污单位名称、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实际负责人、生产经营场所地址、行业类别、组织机构代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排污单位基本信息,以及排污许可证有效期限、发证机关、发证日期、证书编号和二维码等信息。

排污许可证副本还应载明主要生产装置、主要产品及产能、主要原辅材料、产排污环节、污染防治设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信息。对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可作适当简化。

各地可根据管理需求在排污许可证副本载明其他信息。

第三章 申请与核发

第十三条 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环境保护部确定的期限等要求,确定本行政区域具体的申请时限、核发机关、申请程序等相关事项,并向社会公告。

第十四条 现有排污单位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向具有排污许可证核发权限的核发机关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

新建项目的排污单位应当在投入生产或使用并产生实际排污行为之前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

第十五条 环境保护部制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排污单位依法按照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提交排污许可申请,申报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浓度等,测算并申报污染物排放量。

第十六条 排污单位在申请排污许可证前,应当将主要申请内容,包括排污单位基本信息、拟申请的许可事项、产排污环节、污染防治设施,通过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或者其他规定途径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公开时间不得少于5日。对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排污单位,可不进行申请前信息公开。

第十七条 排污单位应当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填报并提交排污许可证申请,同时向有核发权限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通过平台印制的书面申请材料。排污单位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法律责任。

申请材料应当包括:

(一)排污许可证申请表,主要内容包括:排污单位基本信息,主要生产装置,废气、废水等产排污环节和污染防治设施,申请的排污口位置和数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浓度和排放量、执行的排放标准。排污许可证申请表格式见附件。

(二)有排污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实际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承诺书。主要承诺内容包括:对申请材料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法律责任;按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控制污染物排放;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开展自行监测、台账记录;按时提交执行报告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等。

(三)排污单位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排污口和监测孔规范化设置的情况说明。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号,或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国办发〔2014〕56号)要求,经地方政府依法处理、整顿规范并符合要求的相关证明材料。

(五)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还应提供纳污范围、纳污企业名单、管网布置、最终排放去向等材料。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对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排污单位,上述材料可适当简化。

第十八条 核发机关收到排污单位提交的申请材料后,对材料的完整性、规范性进行审查,按照下列情形分别作出处理:

(一)依本规定不需要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应当即时告知排污单位不需要办理。

(二)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排污单位有核发权限的机关。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当场或在五日内出具一次性告知单,告知排污单位需要补充的全部材料。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四)申请材料不符合规定的,应当当场或在五日内出具一次性告知单,告知排污单位需要改正的全部内容。可以当场改正的,应当允许排污单位当场改正。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五)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规定,或者排污单位按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

核发机关应当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排污许可申请的决定,同时向排污单位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受理单或不予受理告知单。

第十九条 核发机关根据排污单位申请材料和承诺,对满足下列条件的排污单位核发排污许可证,对申请材料中存在疑问的,可开展现场核查。

(一)不属于国家或地方政府明确规定予以淘汰或取缔的。

(二)不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建设区域内。

(三)有符合国家或地方要求的污染防治设施或污染物处理能力。

(四)申请的排放浓度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相关标准和要求,排放量符合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的要求。

(五)申请表中填写的自行监测方案、执行报告上报频次、信息公开方案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六)对新改扩建项目的排污单位,还应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的相关要求,如果是通过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替代削减获得总量指标的,还应审核被替代削减的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变更情况。

(七)排污口设置符合国家或地方的要求。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核发机关根据审核结果,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二十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将延长期限理由告知排污单位。依法需要听证、检验、检测和专家评审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规定的期限内。行政机关应当将所需时间书面告知申请人。

核发机关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须向国家排污许可管理信息平台提交审核结果材料并申请获取全国统一的排污许可证编码。

核发机关应自作出许可决定起十日内,向排污单位发放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的排污许可证,并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公告;作出不予许可决定的,核发机关应当出具不予许可书面决定书,书面告知排污单位不予许可的理由以及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请行政诉讼的权利,并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公告。

第二十条 在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内,下列事项发生变化的,排污单位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向原核发机关提出变更排污许可证的申请。

(一)排污单位名称、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实际负责人等正本中载明的基本信息发生变更之日起二十日内。

(二)第十条中许可事项发生变更之日前二十日内。

(三)排污单位在原场址内实施新改扩建项目应当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在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或者备案后,产生实际排污行为之前二十日内。

(四)国家或地方实施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核发机关应主动通知排污单位进行变更,排污单位在接到通知后二十日内申请变更。

(五)政府相关文件或与其他企业达成协议,进行区域替代实现减量排放的,应在文件或协议规定时限内提出变更申请。

(六)需要进行变更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条 申请变更排污许可证的,应当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排污许可证申请表。

(二)排污许可证正本、副本复印件。

(三)与变更排污许可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

排污单位应当书面承诺对变更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法律责任以及严格执行变更后排污许可证的规定。

第二十二条 核发机关应当对变更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同意变更的,在副本中载明变更内容并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发证日期和有效期与原证书一致。

发生第二十条第一项变更的,核发机关应当自受理变更申请之日起十日内作出变更决定,并换发排污许可证正本。发生其他变更的,核发机关应当自受理变更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变更许可决定。

第二十三条 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后需要继续排放污染物的,排污单位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三十日向原核发机关提出延续申请。

第二十四条 申请延续排污许可证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排污许可证申请表。

(二)排污许可证正本、副本复印件。

(三)与延续排污许可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五条 核发机关应当对延续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同意延续的,应当自受理延续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延续许可决定,向排污单位发放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的排污许可证,并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公告,同时收回原排污许可证正本、副本。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排污许可证核发机关或其上级机关,可以撤销排污许可决定并及时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公告。

(一)超越法定职权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三)核发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

(五)排污单位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排污许可证的。

(六)依法可以撤销排污许可决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核发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排污许可证的注销手续并及时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公告。

(一)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二)排污单位被依法终止不再排放污染物的。

(三)法律规定应当注销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八条 排污许可证发生遗失、损毁的,排污单位应当在三十日内向原核发机关申请补领排污许可证,遗失排污许可证的还应同时提交遗失声明,损毁排污许可证的还应同时交回被损毁的许可证。核发机关应当在收到补领申请后十日内补发排污许可证, 并及时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公告。

第二十九条 排污许可证自发证之日起生效。按本规定首次发放的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延续换发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为五年。

第三十条 禁止涂改、伪造排污许可证。禁止以出租、出借、买卖或其他方式转让排污许可证。排污单位应当在生产经营场所内方便公众监督的位置悬挂排污许可证正本。

第三十一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排污许可不得收取费用。

第四章 实施与监管

第三十二条 排污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的规定,遵守下列要求:

(一)排污口位置和数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浓度和排放量、执行的排放标准等符合排污许可证的规定,不得私设暗管或以其他方式逃避监管。

(二)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措施、遵守法律规定的最新环境保护要求等。

(三)按排污许可证规定的监测点位、监测因子、监测频次和相关监测技术规范开展自行监测并公开。

(四)按规范进行台账记录,主要内容包括生产信息、燃料、原辅材料使用情况、污染防治设施运行记录、监测数据等。

(五)按排污许可证规定,定期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填报信息,编制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及时报送有核发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并公开,执行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生产信息、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污染物按证排放情况等。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十三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依据排污许可证对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行为进行监管执法,检查许可事项的落实情况,审核排污单位台账记录和许可证执行报告,检查污染防治设施运行、自行监测、信息公开等排污许可证管理要求的执行情况。

对投诉举报多、有严重违法违规记录等情况的排污单位,要提高抽查比例;对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排污单位以及环保诚信度高、无违法违规记录的排污单位,可减少检查频次。

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布监督检查情况,对检查中发现违反排污许可证行为的,应记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排污单位的台账记录和执行报告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作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的依据。

第三十四条 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对具有核发权限的下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排污许可证核发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对违规发放的排污许可证,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根据本规定撤销许可,并责令改正;对于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违反规定发放排污许可证,情节特别严重的,由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撤销违规发放的排污许可证并责令整改,对直接负责核发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五条 鼓励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对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进行监督。排污单位应及时公开信息,畅通与公众沟通的渠道,自觉接受公众监督。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违反本规定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接受举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调查处理,并按有关规定对调查结果予以反馈,同时为举报人保密。

第三十六条 除涉及国家机密或商业秘密之外,排污单位应当按本规定第十一条第(三)项规定,及时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开相关信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国家排污许可管理信息平台公开排污许可监督管理和执法信息。

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应当公布排污许可的管理服务指南和相关配套文件。管理服务指南应当列明排污许可证办理流程、办理时限、所需的申请材料、受理方式、审核要求等内容。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在本规定实施前依据地方性法规核发的排污许可证仍然有效。原核发机关应当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填报数据,获取排污许可证编码。

排污许可证制度背景 篇6

一、排污许可证的会计确认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而企业取得排污许可证实际上就是在过去的交易中取得了一项权利,而且它的经济本质表现为转让的收入以及合法排放而避免的罚款支出,存储供未来使用时而节约的未来支出。即该项权力的行使可以使企业未来的经济利益流入少受到或者不用受到影响,是一种变相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同时,这种经济利益是可以计量的,也符合确认的标准,因此可以作为一项资产来给予确认。

在资产类科目又可以分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固定资产等,无形资产要同时满足一下两个条件才能够确认: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可能流入企业;其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因为排污许可证能够使企业获得相应的排放污染物的权利并且该权利受到了法律的保护,使企业未来排放废物而不受惩罚的利益不受侵害,同时该项利益可以有保证的流入企业。而对于排污权的取得成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计量,那么排污许可证应被视为一项无形资产进行确认。

二、排污许可证的后续会计处理

1.排污许可证的计量属性及初始计量处理

会计的计量属性反应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它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等。

(1)无偿分配获得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从政府获得排污许可证,在性质上看来应该是一项政府补贴,由于企业没有付出任何成本,这样也就不能够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在初始确认时对该部分免费发放的排污权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入账,同时要确认“递延收益”,在排污权的使用期内在对其进行摊销,确认到收入。即借记“无形资产—排污许可证”,贷方登记“递延收益”,以后各期将其摊销到营业外收入之中。

(2)货币购买排污许可证时,花费的成本是可以可靠计量的,那就应该按照购买时的实际成本以及所支付的相关税费及费用来作为排污许可证的历史成本,借方登记“无形资产—排污许可证”,贷方登记相关科目,如银行存款等。

(3)接受投资或者捐赠获得时,该种情况下,企业没有付出相关成本,所以也应该按照交易当时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会计处理中应该在借方登记“无形资产—排污许可证”,贷方登记“实收资本”、“营业外收入”等科目。

(4)通过债务重组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排污许可证时,应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的相关规定进行正确的处理。

2.排污许可证交易的后续计量处理

对于排污许可证成本的摊销我们共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排污量法,也称为专业测量法,指应该用环境监测的科学评估技术定期对排污量进行测量,按照实测排放量与规定排放量的比例来计算各期摊销额的一种专业技术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测量技术的要求比较高,通常适用于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的污染物排污许可证。

(2)直线法,这种方法类似于其他的资产的直线法,就是按照排污许可证的使用年限,将其成本在每年内摊销相同的数额。一般来说,排污许可证没有期末净残值,所以直接将成本除以使用年限就可以得到每年的摊销额了。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排污量于产品产量、工程进度没有什么明确的比例关系的情况,比如废气等。

(3)产量法,即当企业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能够与企业自身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建造工程进度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时,可以根据生产的产品或者建造工程的程度来进行排污许可证的摊销,这种方法更多的适用于液体、固体废弃物的排污许可证摊销。

3.排污许可证发生减值的会计处理

排污权的市场价格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比如环境容量的变动、各企业的排污能力的变化等。而且当企业获得排污许可证时是按照市场价值入账的,当市场价值变化时,理应在会计期末对其价值进行重新估计。在进行是否减值的检测时,当可变现净值要高于账面价值的时候,说明该排污许可证没有发生减值,相反,则发生了一定的减值损失,将减值的数额计入到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4.排污许可证转让的会计处理

当企业采用了高效节能的污染物处理方法,可以将节约的一部分的排污许可证在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此时企业便会取得一部分的收入,即转让排污许可证的收入。在进行交易时,扣除了交易的相关税费以及手续费用之后,在取得交易的价款时,应该计提相应的“营业外收入”或者“营业外支出”,同时要结转无形资产的账面成本。

5.排污许可证到期时的会计处理

对排污权的摊销数额刚好等于许可证上规定的数量,此时企业只是利用合法的自身的权利,不需要付出其他的处罚成本,所以其会计处理是在借方登记计提的“累计摊销”,在贷方登记“无形资产—排污许可证”即可;当企业的排污数量要高于排污权规定的限额时,企业要付出国家环保部门规定的部分罚款,所以会有部分资产的支出。或者企业早已从排污许可证交易市场上购买了所需要的额外的许可证,此时便不用再支付其他的罚款成本;有些企业采用的高效能的环保方式,所以在规定的排污限额内,会有所剩余。这时,企业可以将剩余的排污权延期至下一期间继续使用,也可以在交易市场上进行出售,获得一定的收入。

三、我国在排污许可证交易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排污许可证确认方面

排污许可证交易市场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但不如金融市场强,并且如果企业没有满足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排污量限制,那么企业之间便不可以进行排污权交换,否则企业并会有排污惩罚的结果,所以排污许可证并不是一项金融资产,这样也不符合它的经济实质;而新列一项会计科目,对《企业会计准则》等一系列成文规定都是一种挑战,这种观点还具有一定的验证时期;本文,虽然将排污许可证作为一项无形资产,可是它与无形资产仍是存在一些不同的地方,这对排污许可证的确认、计量都会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加快对排污许可证交易会计处理的完善,对其会计确认问题综合更多的因素进行思考,早日探索出适合排污许可证交易的一种会计确认方法。

(二)排污许可证后续计量方面

因为对排污许可证的摊销中所运用的方法以及对于排污许可证的发放与计量、处罚等过程都要涉及到环境测量技术,而我国的环境测量技术并不完善,所以这一技术成为了排污许可证的后续计量乃至整个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如果测量不精确,那么排污许可证的摊销便会出现问题,则会影响排污许可证的计提、摊销。对于这个难题,也是应该大力的加强技术发展,不断地完善自身并且积极地向西方国家学习测量技术。

(三)排污许可证的会计信息披露

上一篇:音乐喷泉大班主题活动教案下一篇:文秘求职个人简历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