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权抵押制度研究

2024-10-08

排污权抵押制度研究(精选8篇)

排污权抵押制度研究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 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 如何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排污权作为治理环境污染有力武器, 对企业排污权的限制应当如何设置, 以保证其在控制环境污染的同时也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从排污权抵押的角度, 试图厘清排污权的物权属性, 及其作为抵押权客体的合理性, 并就我国有关立法的现状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

一、排污权的权利属性

排污权 (即法律意义的排污权) 是指规定或隐含在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中、实现于环保法律调整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中的、排污主体 (主要指企事业单位) 根据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分配的额度, 在正常生产活动中利用环境容量自由的吸收容纳能力排放污染物, 从而通过生产的顺利进行而间接获得经济利益的一种权利。排污权作为物权的一种基本得到多数学者认同, 但由于我国的物权法体系中并没有对排污权界定, 严格的物权法定主义使得对排污权是否属于物权存在争议。笔者认为, 排污权是用益物权的一种。理由如下:

其一, 排污权客体的特定性和排他性。排污权客体虽不同于一般物权客体, 但它具有一般物权客体的众多特征。物权法中要求物权客体的物必须是特定物, 排污权也具有特定性。企业经过行政许可所获得的排污指标是可以进行量化的, 而企业自身使用剩余指标也可以凭借量化的方式而特定化, 当企业进行交易或者抵押的排污权仅仅限于这些经过量化的排污指标时, 排污权本身即具有了特定性。排污权的行使需要经过行政许可的程序。即排污权是在一般禁止的情况下, 允许个别符合条件的主体取得这种资格。由此可见, 只有经过行政许可才可以成为排污权的主体, 行政许可以外的其他人是不能成为排污权主体的。

其二, 排污权是以使用和收益为权能的权利类型。用益物权是以物的占有、使用和收益为权能的物权, 是所有权人保留处分权能后的权利让与。同样的道理, 若将环境容量资源的所有权人看作是周边公民的集体权, 则排污权可以视为环境周边公民对处分环境容量资源以外的权利让与。排污权是允许排污权主体对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权, 并且可以利用剩余排污指标收益的权利, 包括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能。所以, 从这种意义上讲排污权是一种用益物权。

二、排污权抵押的可行性分析

其一, 法律并未禁止权利抵押。我国《物权法》第一百八十条列举了六项可以作为抵押的财产, 第七项明确规定了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也可以作为抵押权的客体。《物权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排污权可以作为抵押权的客体, 但其中的规定可以看出《物权法》承认了用益物权作为抵押的行为, 并且对列举的六项规定以外的财产作为抵押做了开放式的规定, 以避免现实生活与法律抽象规定的不符。立法者做出开放式的规定是可取的, 因为随着经济发展, 新的权利类型不断出现, 法律不可能一一规定, 对于新的权利类型只要符合条件我们都应当将其吸纳进来。同时, 排污权具有稀缺性和财产性, 将其作为抵押的客体, 也有利于引起企业主对减排的重视。

其二, 排污权具有财产性和可转让行, 《物权法》规定抵押权实现时, 抵押权人可以折价变价或拍卖抵押物, 但如果抵押物不具有财产性或者法律禁止流通物, 则不可能实现抵押权。不同的企业由于资源利用率和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可能排污量不同, 对于资源利用率高, 环保科技领先的企业往往在许可范围内有排污指标的剩余, 而相较其他企业也许排污指标不足, 这时企业之间也可以采取排污权交易的方式让排污权流通起来。此时, 排污权的财产性和可转让性就显现出来。

三、完善排污权抵押制度的法律建议

其一, 确立排污权的用益物权属性, 排污权抵押尽管在我国的实践中做了初步的探索, 但是立法尚未对其权利属性作出明确的规定, 以致尽管实践中可以操作但却缺乏法律的依据。当权利双方面对此种于法无据的法律关系时, 都承担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的风险, 使得双方对交易充满畏惧。法律的明确规定有利于权利双方认清自己的风险, 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 从而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充分地发挥。

其二, 建立排污权登记制度和监管制度, 登记公示制度以保证第三人的知情权, 也有利于交易双方明晰权利义务。另外建立排污权登记制度还有利于加强对排污权的监管, 因为排污权涉及到公共利益, 排污权的滥用会对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由于排污权本身的特殊性质, 只有通过专业技术检验才能发现是否超标排放, 所以更容易导致其权利的滥用。让权利暴露在阳光下接受监督, 是保障权利合理使用的良药。

参考文献

[1]邓海峰.排污权抵押制度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

[2]余东筠, 沈满洪.排污权抵押贷款的理论分析[J].学习与实践, 2013.

[3]李爱年, 程凌香.排污权抵押贷款法律问题探析[J].时代法学, 2010.

排污权抵押制度研究 篇2

论文关键词 节能减排 排污权交易 研究

排污权交易是控制环境污染的一种新的市场措施,在节能减排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处理总值处理可控的指标范围内,通过市场手段的调整和运作并从法律、激层面建立有法可行的污染物排放制度。在政府和市场双重运作机制下,将排污权利作为一种特殊的买卖商品投放到市场当中去,以此来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污染物排放量,达到改善和保护环境的目标。

一、排污权交易制度概述

(一)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起源

世界上最早的排污权交易发源于美国。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间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也带来了环境的日益恶化,面对工业二氧化硫污染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考虑节能排污问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对此提出了著名的排污权交易理论。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为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问题,出台《清洁空气法》,《清洁空气法》中在明确空气质量目标时的同时也提出排污权交易的设想,并引用了“排放减少信用”概念,这是排污权交易设想第一次提出,也仅仅处于概念设想阶段。从1977年开始,美国以“排放减少信用”为中心先后制定了包括:补偿政策、泡泡政策、节余政策、银行政策等在内的排污权交易计划。1986年,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又扩大了政策范围,允许排污削减量的相互转让和交换,这为各工厂和企业在如何进行费用最小的污染削减方面提供了巨大空间。随后,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也相继效仿实行了排污权交易制度。

(二)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主要特点

排污交易制度作为一项改善和保护环境的经济手段,不仅可以将排污费用纳入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改善企业排污、控污的相关技术,还可以通过调整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计划来实现对排放污染物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这样,即能够降低管理成本,又能够有效地调和日益扩大的社会生产和有限的环境容量资源之间的矛盾。排污权交易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污染治理成本小。通常情况下,排污、控污使用成本较低的企业会觉得自己进行拿出成本控制污染比购买污染物排污权要更加经济、实惠;而排污、控污使用成本较高的企业通常会认为购买排污权比自己治理企业排污要更加节约成本,达到效果更加突出。所以,就会出现,排污、控污使用成本较低的企业主动通过市场将排污权出售给治理使用成本较高的排污、控污企业。

二是污染治理有效。在整体排污量控制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开展排污交易制度,可以促使排污量较大的企业通过市场运作对自身排污量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选择、配置,这样,既达到了改善环境质量的整体目标的目的,还使得企业降低了自身排污量避免资源闲置、浪费。

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污染源增加,环境恶化,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在国家倡导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通过排污交易制度的市场化运行,当有新的污染源加入排污、控污管理系统时,污染企业会主动通过政府部门或者市场手段向已进入市场运作的排污企业购买允许排放量,这样,环境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总的排污、控污指标、污染负荷保持不变,新的排污企业则通过许可证交易得到了持续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施现状

本文以国家节能排污试验点浙江省绍兴市为例,通过对绍兴市试行排污权交易制度现状的介绍来分析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现状。浙江省绍兴市是沿海城市,位于浙江北部、长三角南部,经济发达,绍兴市GDP已经达到3291亿美元,中国企业500强有7家入主绍兴,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该地区也出现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能耗高、污染重等弱点,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当地企业的健康发展。如:,全市产业结构中以高能耗、重污染为主要特点的纺织、印染、化工、制革、造纸等行业逐年增强。目前,环境污染总量已接近环境容量上限,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阻碍绍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5月,国家环保总局和浙江省环保局决定,在绍兴市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试点,同年8月,绍兴市通过了《绍兴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试行)》,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并成功地进行了交易。经过三个多月的试运行后,同年11月,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支持下,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正式成立。

(一)绍兴市排污权交易制度介绍

一是《绍兴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试行)》主要内容。引办法对绍兴市排污权交易制度做出明确的规定:从月1日起全市所有新建、扩建、技改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污量都必须通过排污交易获得。这一举动绍兴市各企业无偿获得排污许可证的历史;同时成立专门的排污交易管理部门“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并要求绍兴市所属的各县(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成立当地的交易中心。在具体的排污交易工作开展过程中,全市所有的排污交易行为都以“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为基础平台,未经过中心认可的交易行为被视为无效。此外,绍兴市环保局作为全市排污权储备交易活动的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具有宏观调控作用,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由排污交易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全部用于全市节能减排项目建设中。

二是明确排污权交易对象。在试点过程中,全市排污企业只有经过工程治理项目、结构调整减排项目等减排工作措施后所剩余的排污指标,经市环保部门专家组认定、审核后上交给市环保局并经得到确认后,才可以进入到排污权储备交易市场同相关企业进行交易。在排污权交易过程中,所有交易活动必须严格遵照规定程序进行办理;原有的无偿获取排污权的企业,当发生搬迁他地、破产、倒闭后,其排污权由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收回。

三是建立排污权储备交易部门。针对排污交易工作落实、开展,绍兴市政府专门成立“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受市政府的直接监督管理,通过对企业现存的多余排污权反复清理、沟通,最终,使得全市各企业主手中多余的排污权全部存入到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

四是建立排污权分配与审核监督制度。在开展排污权交易制度前,市内各企业可以无偿获得的排污权,未经过市政府相关行政部门许可审批,不能随意剥夺。排污、控污企业的交易行为只要符合规定,并经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审核确认后,即可进行交易。对企业通过交易所得的排污权,环保部门将通过污染监控系统和排污、控污申报制度以及飞行监测等手段来加强监督管,以确保排污权交易行为能够公开、公平、公正。

(二)绍兴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分析

一是市场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政府在起初刚刚开始优化配置环境容量资源时容易受到制约。由于市场不完善,排污权制度初具雏形,不成熟、不健全,而市场本身有着逐利的特点,使得一部分企业把污染物排放指标当作日后可以升值的增值产品,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

浅析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 篇3

关键词:总量控制;排污权初始分配;排污权交易;环境容量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126-02

一、排污权交易制度概述

排污权一词以经济学中的“产权”学说为原型,历经经济学、法学、环境保护领域的长期实践最终演化而来。排污是一种权利,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属于全民共有的权利。而具体到某一个国家,则应为该国全体国民共同享有,由国家统一管理,排污者可以通过特定的程序获得排污资格。根据排污权交易理论和实际操作中排污权的行使方式分析,“排污权的法律属性可以界定为行政许可性权利”[1]。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政府为履行控制污染职能而采用的一项环境保护措施。不仅可以调动排污者减排的积极性,提高治污效率,而且能够节约整个社会的治污成本。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控制环境污染方面兼有环境质量保障和成本效率的特点,成为当前备受各国关注的环境经济政策[2]。

二、排污权交易国内外实践

(一)国外的排污权交易实践

1972年,美国在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的影响下,为了保护环境出台了排污总量控制政策,这成为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前奏。1990年美国通过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规定了排污权交易制度,将二氧化硫排放量纳入酸雨控制计划,同时还进行了氮氧化物的排放权交易,水污染物排放权交易,锌、铅等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的探索并取得良好效果。而后,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借鉴。有些国家建立了排污权交易制度,例如,澳大利亚为防治水污染,模拟排污权交易模式进行了盐度交易计划和磷的排放权交易;还有些国家,如加拿大和德国,这些国家虽尚未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但允许在排污者之间流转污染物排放指标或者出台与总量控制政策相仿的环境保护政策。

(二)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实践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在一些污染较重的城市(如包头、太原)和沿海较发达的地区(如天津、上海),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引入总量控制理论并设立了排污权交易试点,但没有出现成功交易的案例。90年代初,上海闵行区为治理水污染而进行的化学需氧量排污权交易较为成功,为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开了个好彩头。在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环境保护政策发生变化:抛弃了长期以来实行的浓度控制政策,正式确立了总量控制制度。这为我国推广排污权交易制度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上海市等多个试点地区结合排污权交易的实践情况,已经颁布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另外还有一些地区还建立了排污权交易的专门服务管理机构。

三、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施条件

(一)经济条件

经济因素是制约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能否推广的重要瓶颈。如果经济基础薄弱,排污者之间边际治理成本的差异性便不明显,会导致在交易实践中排污权供需主体无法保证,最终正常运作的排污权交易市场也难以形成。这就是为什么排污权交易制度最早产生于美国并且在一些发达国家首先推广,为什么我国排污权交易试点多而交易少,在实施的地域范围上,沿海地区强于内地的根本原因。

(二)技术条件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前提,环境容量的确定对排污权交易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实践中,确定环境中可容纳污染物的总量,必须经历长期、精确的计算过程,也就是解决“总量控制”中的“总量是多少”的问题[3];在排污权初始分配环节中,需要测定排污者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据此来实现排污权的初始分配,如果测定结果存在偏差则不能实现公平分配。

(三)法律条件

排污权交易制度需要以法的形式加以规定,使其制度化、明确化,进而为排污权交易参与者的活动提供依据。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浓度控制到总量控制的过程。实践证明,浓度控制因不能约束污染物排放总量而具有片面性,相反,总量控制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从长远看,该项政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污染控制政策必须从“浓度控制”转到“总量控制”上来[4],有必要将总量控制政策的基本内容写入法律,也有必要将排污权交易的整个流程以及在流程中涉及的参与者的职责、权利、义务等写入法律。

四、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总体构建

建立一套完备的排污权交易制度是排污权交易市场形成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排污权交易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

(一)污染物总量的确定

环境保护部门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控制是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前提。在排污权交易实践中,对排污总量的确定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行政计划总量,即根据某一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环境的现状制定排污总量目标。这种方式由政府主导,充分体现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能。但不足之处在于不能调动排污者污染减排的积极性,用于改善环境质量的成本过大;第二种是环境容量总量,即通过测量得到某一区域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总量,即该区域环境可以承受的污染物的最大限度。运用这种方式关键是要建立某一区域各种污染物环境容量的标准数据库,这对于检测技术的要求较高。现阶段出于技术因素考量,各地确定区域排污总量仍以行政计划总量为主,但可以在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的市县建立环境容量方式的试点。

(二)初始排污权的分配

排污是一种权利,但是这种权利是有限的,排污者想排污,就必须事先确定允许排污者排放污染物的总量。在实践中,不同行业的确定标准不一,其中可以作为参考的有环境影响报告、限期治理、建设项目等验收报告的数据资料。以初始排污权分配方式是否有偿为标准,可以将其分为无偿分配和有偿分配。其中有偿分配方式又可依是否以固定价格出售为标准,分为定价出售和拍卖。

1.无偿分配。指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依照一定的标准将排污权指标分配给排污者。这种分配可以充分调动排污者污染减排的积极性,大面积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提高减排效率,但是容易出现政府工作人员在行使分配职权时滥用权力而影响分配公平性的问题。

2.有偿分配。定价出售,指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结合环境容量、排污者排放污染物的数量以及排污权交易市场上的需求状况,以某一固定价格将排污权指标分配给排污者。它的优点是能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排污者,防止“权力寻租”现象的出现;缺点是以固定的价格来分配排污权,容易使交易价格过于僵化,从而降低市场的调节作用。竞价拍卖,即将排污权出售给叫价较高的排污者。这种分配体现了市场机制公平竞争的特点;但在竞价中中小型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在资金上处于劣势,若未拍到一定数量的排污权,将会抑制他们的发展。

三种分配方式各有利弊,应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行业类别,排污者接受能力和减排效率等因素来确定选择何种方式。在我国排污权交易实践中,同一个省份的不同市县采用不同的分配方式的现象是存在的。

(三)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一项控制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措施。它创造性地引进了市场机制,可以使排污权按一定的交易规则在排污供需主体之间流转,简单地说,排污权可以像商品一样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1.交易对象。排污权交易对象是连接排污权交易买卖双方的节点,也是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基于污染物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排放数量,控制成本以及现有技术水平等因素考虑,不宜将所有污染物都列入排污权交易对象的范畴。现阶段,环保部针对我国水、大气这两个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的领域,下发了以控制排放量为目的的污染物排放指标,指出水环境排污权和大气环境排污权的交易对象分别为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

2.交易范围。交易范围即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大小。在排污权交易制度实施初期,可以两种形式划分交易范围。第一种,行政区划的地理界线,在实施的范围上,可以具体到某市县,某一地区。第二种,污染物的特殊属性,如向水体排放的污染物,可以把交易范围规定为该水体的流经区域。相信随着该制度的不断完善,会有更多行业的排污者参与到排污权交易市场中来,排污权交易的范围也将逐渐扩大,这对于排污权指标的优化配置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交易标的。排污权交易标的指排污许可证中确定的允许排放量与排污者实际排放量之间的差额[5]。用于交易的排污权指标一般是排污者积极减排的结果。剩余的指标,其来源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排污者改进排污设施,革新排污技术,积极减排的结果,也可以是排污者由于合并、破产等原因剩余的排污权指标。

(四)排污许可证

1.排污许可证的核发。排污许可证以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第一个环节为基础,同时又制约着第二个环节的实行,可以说是连接前两个环节的纽带。排污许可证是排污者合法排污的通行证,也是进行排污权交易的主要依据。排污许可证需要通过行政许可程序获得。

2.排污许可证的有效期限。排污许可证有效期限与排污者的经济利益紧密相连,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排污权交易的实施状况。在排污权交易实践中,排污许可证的有效期限存在短期、中期、长期三种形式[6]。排污许可证的期限过短或过长都不利于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形成。笔者认为,在有效期限的选择上,中期较为适宜。因为它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发展规划相衔接,既能克服期限过短而导致的管理费用过高的问题,又能扭转期限过长而造成的减排效率过高的局面。

小结

排污权交易制度理论虽然产生已久,但它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和继续存在的意义却丝毫没有退减。排污权交易制度需要具备经济、技术、法律、思想等一系列条件才能够顺利实施。因此,排污权交易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多个主体,多种制度,多个环节共同参与、相互协调,不具备实施环境而强行实施将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满洪,钱水苗,冯元群,徐鹏炜.排污权交易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吴玲,梁学庆.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3):32.

[3]马中,杜丹德.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125.

[4]朱志刚.迈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02.

[5]陈德湖.排污权交易理论及其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5):55.

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 篇4

(一) 基本思想

排污权交易起初是由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戴尔斯于1968年提出, 是一种缓解环境污染并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政策措施, 是指在“控制总量”前提之下, 根据资源环境的属性, 发挥市场机制效用, 规定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 污染企业等按照商品交易规则进行排污权交易, 并在环境保护部门切实有效的监管下, 以低成本的治污达到高效减排的效果。 (1) 排污交易融环境保护与发展市场经济为一体, 在减污治污及降低环保边际成本方面发挥重要优势, 是一项与时俱进, 高效务实的环境政策。

(二) 发展过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就已有排污交易行为实践。于1987年, 上海市闵行区开展了单位水污染排放指标间的有偿转让实践;1991年, 国家环保总局以16个城市为试点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许可证制度予以实施, 1994年, 包头、太原、平顶山、贵阳、本溪、上海等地最早实践排放指标交易活动。1996年把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九五”期间环境保护的考核目标, 并在全国加大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在2000年4月的《大气污染防治法》, 给我国控污举措提供法律支持, 将排污许可证制度上升到法律层面。 (2)

二、排污权交易制度在中国的实践困境

(一) 法律依据不明确

排污权交易须有完善的法律支持其良地实施, 而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在实践中少之又少, 法律依据不健全不明确, 法律依据及法律环境的缺失使排污交易制度的实施进程受到阻碍, 缺乏切实的制度依托, 因此显现出制定全国性排污权交易法规必要性。

(二) 市场机制问题

企业在引进排污许可上有先后之分, 企业之间存在排污权初始分配有偿取得和无偿取得并存的矛盾, 严重打击企业有偿取得排污权的积极性。并且在严格的市场竞争中, 为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 有剩余排污指标的企业保留富余排污权使排污权得不到有效利用, 影响排污权交易的正常交易秩序。

(三) 环境监管体制不健全

现实操作中, 外国的排污权交易有着较为完善的监管机制。从美国实践看, 从确定交易参与方、许可证的分配再到许可证交易及审核的整个过程有制度加以保障实施。而我国的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有的管理制度如月报、年检包括企业自检等, 达不到排污权交易所要求的数据信息及监管要求, 排污者和监管主体信息严重不对称, 加大监管难度, 监管力度跟不上实际需求, 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管办法形成细化的监管体系并逐渐规定为法律法规成为重要议题。

(四) 总量控制的确定问题

排污权交易目的是减少排污总量。总量控制的基础在于环境容量的大小, 而确定环境容量则需要大量的环境追踪监测数据。我国的数据监测工作存在很多问题, 监测工作落不到实处, 并且即便有检测数据, 基于地方保护等原因, 对数据的真实性也很难把握。

三、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完善与创新

(一) 加强排污权交易的法制建设

确认排污权的合法地位,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迅速发展为排污权交易提供了良好的机制环境, 认可了环境容量作为资源管理的基础地位, 我们需要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 并且根据现实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国情完善符合我国环境良好发展的法律法规, 确保排污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路径, 维护切实合理的排污权分配体制, 保障排污权交易过程的公平性, 维护企业自由买卖和信息共享的合法的市场环境保证期在合法范围内进行, 维持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及公平竞争下良性竞争的市场氛围。

(二) 完善交易市场机制

政府要通过“有形之手”在排污权交易市场培育的过程中发挥其导向作用, 以立法措施及行政处罚方式作出交易价格调整, 保障高效监督排污权交易的市场行为, 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应该及时公开市场交易过程中所需的服务信息, 有效防止滥用排污权的不法行为, 阻止非法交易及转让排污权等扰乱市场秩序的交易行为, 鼓励企业提高减排技术, 提高减排标准,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采取一些鼓励激励性的政策措施, 使企业积极加入到减排队伍中, 改善市场失灵的局面, 降低负面影响。 (3)

(三)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加强政府监管, 发挥好政府职能, 以政府监管为主导, 并且发挥社会监管作用, 充分利用舆论监督, 公民举报等监督形式监督企业的排污就交易行为, 建立奖惩措施, 加大执法力度和执法范围, 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实施实事求是的分类监管。此外, 根据产权理论, 以明确的企业产权形式把排污权纳入产权范畴。排污权的初始分配问题则是关系到排污权交易市场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初始排污权分配应该采取什么形式是一直探讨的话题, 实践中有政府免费分配给企业厂商的形式, 有采取拍卖征得企业以及将前两种形式相结合的三种分配形式。在分配过程中应该注意保证权利分配要遵循市场秩序, 尊重客观的市场运行规律, 保证公正公平, 实现好政府在保障排污控制区域单位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做到对排污市场交易的监督、以及对主体的合法权益的保护, 强化政府监管。 (4)

(四) 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

健全交易制度要在价格层面进行完善, 政府有着宏观调控的作用, 发挥其对合理交易价格的指导功能, 在完善交易的价格确定机制之上, 发挥市场调节功能进行定价。明确价格同时还要及时公开公布排污权分配信息系统、排污的总需求量以及供给量等市场信息,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排污权交易效率, 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排污权交易价格。

(五) 控制好污染物排放总量

由于“容量总量控制”在我国实施存在难度, 作为“容量总量控制”条件不成熟时的一种临时过渡办法, 我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已然将“总量控制标准”确定成排污权总量必要时的现实实践之选。详细的实施由我国环保主管部门借鉴国内外先前成功实践经验基础上, 参考通过模拟实验所得来的数据结果, 并根据当地经济实际发展状况, 制定出“计划控制目标”, 确定排污权发放量。 (5)

四、结语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国内外都重视的一项环境经济措施, 从经济层面影响环境举措, 是对传统环境治理方式的改变, 给环境保护事业注入新的活力。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建立公平合理的排污权交易体制, 为企业进行交易提供良好平台。须尽快从法律层面确立排污权制度,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建立完善的市场交易机制, 保证排污权交易合法有效运行, 才能使排污权成为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动力。

摘要: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 科学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但是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也愈加严重, 受到重视。我国不乏在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领域进行积极探索, 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 但我国对此制度的探索还处于初始阶段, 仍旧存在许多现实问题, 本文将从我国实际着手, 严格理论指导, 提出合理建议, 寻找摆脱困境的路径。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制度,实践困境,完善,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梓太.污染权交易立法构想[J].中国法学, 1998.

[2]张建.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J].郑州大学经济法学, 2004.

[3]何昌.排污权交易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05.

[4]王金南, 董战峰, 杨金田, 李云生, 严刚.排污交易制度的最新实践和展望[J].环境经济, 2008.

[5]孔国荣, 吕东锋.浅论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J].企业经济, 2008.

[6]黄晟.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内蒙古排污权交易制度初探 篇5

潘高娃1滕有正2

(1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科学研究院,2内蒙古大学)

摘要:排污权交易政策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当前受到各国关注的环境经济政策之一,是控制污染、降低污染控制成本的有效手段,在国外特别是美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功经验。本文在分析“十二五”内蒙古节能减排的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以构建重点行业(如电力行业和钢铁)SO2排污权交易为例,探讨排污权交易政策在内蒙古的需求和紧迫性,并提出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设想与建议。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二氧化硫,内蒙古地区

Key words:emission trade,SO2,Inner Mongolia

排污(权)交易(emission trade)政策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提出,并首先被美国国家环保局用于大气污染源及河流污染源管理。容量节余(netting),并逐步建立起以气泡(bubble)、补偿(offset)、银行(banking)和容量节余(netting)为核心内容的一整套排污权交易体系,现已发展成为许多国家一项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是运用市场机制削减污染的重要的手段,而且正在用于全球温室气体的减排合作。这是最经典的利用市场机制治理环境污染的办法,有利于政府通过出售排污权得可观的环境治理资金,也有利于排污权向经济效益高的企业流动,促进经济的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以煤炭、电力(火电)、建材(水泥)、重化工为主要产业结构的省份,正是适合搞排污权交易的研究;“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推行电力行业排污交易,目的是促进深度治理,腾出发展空间,提高总量指标资源配置效率;在2015年起研究和推广非电力行业的排污权交易,如化工、建材等行业。

一、“十二五”内蒙古节能减排的形势和任务

“十五”期间由于我区产业结构以“两高一资”为主,造成污染物排放量大,特别是二氧化硫排放量高达145.6万吨,排全国第五位。“十一五”初期,随着我区GDP的快速增长,污染排放新增量大幅增加,仅二氧化硫新增78万吨以上,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受2006年两项减排指标“不降反升”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区的减排工作一度处在非常被动状态。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积极制定减排政策,实施三大减排措施,严格实行责任考核,两项污染物减排目标圆满完成。据环保部核查认定,2010年全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7.51万吨,比2005年下降7.46%,完成目标的109.51%;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39.41万吨,比2005年下降4.25%,完成了目标的110.61%,主要污染物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和运行考核结果为74.6分,高于全国平均成绩2.8分,超额完成了国务院对我区下达的“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累计淘汰落后火电装机289.60万千瓦、煤炭2000万吨、钢铁961万吨、水泥839.5万吨、焦炭1748.30万吨、铁合金60万吨、电石88.28万吨、有色冶炼15.5万吨、造纸26.60万吨、味精0.60万吨、酒精0.80万吨。城镇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污染物排放总量每年减少lO%,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同时,全区12个盟市也克服重重困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完成了两项减排任务。

经环保部反复论证,初步确定全国“十二五”减排目标是: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老指标分别比2010年下降8%;氨氮和氮氧化物在2010污染源普查和动态更新调查的基础上,分别下降10%。国家初步确定我区“十二五”的减排指标是:与2010年相比,化学需氧量下降6.7%,二氧化硫下降3.8%,氨氮下降

9.7%,氮氧化物下降5.8%。2011年,环保部要求各省区市的4项减排指标暂按下降1.5%安排。虽然国家按西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原则安排我区的减排指标,但仍与发展的要求矛盾突出。根据自治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测算,我区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除氨氮外,均呈上升趋势。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围绕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积极努力,节能减排的氛围日益浓厚,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形势仍不容乐观,面临着严峻挑战。

首先,目前自治区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时期,面对着经济快速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双重挑战。从消费结构、生产结构、城乡结构的变化及其内在关联看,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较快增长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在这一过程中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一般呈现正向关联。这意味着在我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难度非常大。任务异常艰巨,必须处理好经济较快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关系,更新发展理

念,以节能减排为强有力抓手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质量。

其次,内蒙古资源相对富集,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需要处理好重化工业加快发展与节能减排之间的矛盾。“十二五”期间,自治区重化工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主要重化工产品产量在“十一五”基础上大幅增长,到20l5年,全区将煤炭产能将达到10亿吨、电力装机容量9600万千瓦(即“十二五”期间新增4200万千瓦)、钢产能将达到1500万吨,这些新增产能必然带来能源需求量的大幅度上升,使能源资源消耗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仍将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进一步加大了节能减排的难度。为此,必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以节能减排为重要契机调整结构,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二、排污权交易在内蒙古市场化研究的现实意义(紧迫性)

(1)节能减排,将环境“容量节余”,直接用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迫切需要。

排污权交易政策是节能减排工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手段,尽管“十一五”期间减排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主要污染减排成绩显著。但是形势依然严峻,而且减排空间急剧压缩。目前减排主要靠行政手段,社会成本高,也容易反弹,应重视制度创新,进一步围绕减排工作,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努力促使减排长效机制建立。引入和借鉴排污交易制度,是推动污染减排定量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由单一行政管理向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过渡、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过渡,也能促进产业升级,当前减排形式下,促进减排指标下降,开展排污交易实践尤其重要。

(2)环境治理形势所迫,也是自治区治理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和制度。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环境污染对人居环境带来的影响,排污权交易政策也是个环境治理方案,对区域环境治理(方面),能够有效地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实现排污权交易在内蒙古的市场化。

(3)环境保护目标,总量控制的需求。

引入排污权交易制度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较低成本实现总量目标。总量指标变得越来越稀缺。排污权机制能够盘活总量指标,促进重点行业如电力行业等深度治理,腾出发展空间。提高总量指标资源配置效率。二氧化硫的污染源主要来自电力行业,开展全国范围的电力行业排污权交易,才能适应跨省区电力交易,资源优化配置更大范围的需求,这也是构建全国电力市场的重要基础。

(4)从实践的角度排污权交易市场化研究,用于实践当中,这样有利于该制度在地方管理办法、条例、规范的制定,因此研究是基础,是根本。

国家推行新环境经济政策,由于新政策的推行,容易出现“不公平性”交易现象,以自治区层面上研究技术与政策,有利于防止由于政策层面的研究缺失导致的不公平交易的产生,如环境脆弱区或污染严重地区(酸雨严重区)、经济欠发达地的节余容量,被用于经济发达区等现象,因此,也是自治区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

内蒙古是典型的资源型省区,研究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对同样资源型城市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的需求。

(6)自治区“十二五”新建项目、扩建项目的增加,经济的高涨必将带来对环境容量的需求,也就是进一步形成对排污权市场的需求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因势利导,完善总量收费制度,科学核定收费标准,促使一批企业积极治理污染,有偿让出排污权,从而就会形成一种排污权市场供需两旺的局面,均衡市场价格也将出现,污染治理的黄金季节也即到来。随着“十二五”规划大投资和大治理的推进,富余并打算出售排污权的企业会迅速增加,正是迎来排污权交易市场将十分看好。

三、内蒙古排污权交易的设想与建议

为了促进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推行,还需要在完善法律、科研、管理、机构以及经济手段等方面作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1)合理分配初始排放权,是关键。初始分配是否高,企业能否接受,在全国有否推广意义等。应对“十二五”乃至2020年的二氧化硫排放控制总量的合理分配进行研究,包括国家任务要求、分配原则、方式和初步落实意见,如哪些是重点企业,具体落实。在初始排污权分配合理的前提条件下(或情况下),才能保证交易公平合理性。

(2)专家建议,应尽快打破区域分割,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应制定跨区域交易的原则和规定,防止环境污染的转嫁和加剧,实现区域间公平交易,建立健康的排污权交易市场。

(3)国家先推进跨区域电力行业二氧化硫的排污权交易,选择重点行业电力行业和钢铁行业率先排污权交易研究,一方面益有环境容量,另一方面也具有

前瞻性。其中研究钢铁行业,肯定的要包括焦化等行业在内。

(4)区域性层面上排污权交易的研究,应分为内蒙古蒙东地区和内蒙古蒙西地区来研究;包括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的蒙东地区,与包括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和阿拉善盟的蒙西地区,其大气二氧化硫排放虽然互相影响,但各自向对方的贡献率都很低,可以忽视,而各自的污染削减都不能抵消对方的排放,因此蒙东地区和蒙西地区应分别进行排污权交易。内蒙古蒙西地区,资源富集、煤化工发展迅速,应先示范研究,成果扩推到周边的山西、山西、宁夏石嘴山工业区。

(5)以行政区划单元研究排污权交易,对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有贡献,更有实际意义。通过排污权交易,二氧化硫排放达标成本降低;在经济全面增长下,实现二氧化硫大幅度削减;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6)工业园区内“联合治理的可能性和设想”,要计算治理成本,具体调查联合治理企业的措施情况以及推广的可行性。联合治理也是降低环境治理社会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

(7)建立排污交易中介机构建议

在国外,比较成熟的排污权交易是通过专门的控污银行或环保银行进行的,其性质就是排污权交易所,排污权(许可证)就如同股票或其它有价证券一样,在银行交易,价格随供求变动而涨落。这种交易中介机构是完全市场化的,具有较高的运作效率,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上海市在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中建立的环保基金会,是一个“准银行”机构,受环保局委托,负责排污交易的具体工作,其经验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腾有正,刘钟玲。2001,环境经济机制探索:机制与政策。排污权交易研究

(14).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464-505

王金楠,董战峰等.中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践和展望.环境保护,2009a,420(5):17-22.王金楠,董战峰等.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最新实践与展望.环境经济,2008a,10:31-45.董战峰、於方等.中国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实践及发展建议.环境保护与循环经

济.严刚,杨金田等.中国火电行业SO2排污权交易政策研究及框架设计.环境污

染与防治,2008a,30(7):92-96.赵凤春,杨金田.火电行业SO2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交易探讨.环境污染与

排污权抵押制度研究 篇6

[关键词] 环境外部性 外部负效应 排污权交易 科斯定理

一、对环境外部性的理论分析

环境是指围绕人类而存在的由自然要素构成的物质环境,是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空间,而不是其他非物质环境。外部性是指一些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会给不直接参与这种活动的企业或个人带来有害或有益的影响,其中有益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有害的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外部性的内涵主要包括,当一个人的行为不是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另一个人的环境时,便存在了外部性,将明显的利益或损失加于别人,而别人并没有完全赞同这个决策,某个人行为的私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它要求人们在研究经济问题时不仅要注意经济活动本身的运行和效率问题,而且要注重由生产者消费活动所引起的不由市场机制体现的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

环境污染问题实际上就是外部性问题,环境的外部效应有正、负之分。正外部性是指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如上游居民种树、保持水土,使下游居民的用水得到了保障。负外部性是指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如上游伐木造成洪水泛滥和水土流失,对下游的种植、灌溉运输和工业生产产生不良影响。一般来说,行为人对其任何行为都要承担因行为所导致的成本或获得因其行为带来的收益,只有这样,才会对行为人产生良好行为的激励和对不良行为的抑止。在环境保护领域,对促使人们无偿享受福利或收益的行为应予补偿,使行为人对其行为产生的环境正外部性内部化,对使人们受损害行为应采取措施进行规制,以防其行为产生的负外部性蔓延。环境外部性问题同时也是一种典型市场失灵的表现,市场失灵是指由于一定的因素使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呈现出低效率运行的一种非理想状态,也就是市场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具备或者不完全而造成的市场机制不能自我调节的情形。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特点,非竞争性是指不会因为消费人数的增加而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等于零,而非排他性则是指产品一旦提供,就不能排除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免费享受它所带来的利益(或者排除一个边际享用的成本过高)。环境问题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说明,环境这种公共产品无法通过等价交换的机制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联系,如采用市场资源配置的方式进行环境供应,就会产生市场失灵,这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市场主体常常在决定生产、投资、消费等活动时,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所面临的各种选择的成本和收益,而对经济活动中所需的环境要素的投入和产出,特别是由此产生的社会后果,却没有或没有完全折合成与该市场主体有关的成本和收益,因而不能很好地影响其决策。要使社会发展的总经济价值最大,我们就必须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长期以来,对环境外部性认识的不足,是产生环境严重透支的重要原因。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环境污染及其造成的外部经济效应在我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国内经济理论界的相关分析主要是立足于产品市场,考察引起污染的产品成本外部化和供给过量对社会经济效率造成的损失,并提出相应的纠正措施,例如对污染产品征税等。但实践中的环境政策措施往往着重考虑环境目标,以控制排污量为切入点。我国亦于20世纪末实现了对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从浓度管理向总量控制管理的重大转变。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对环境政策措施进行分析。

二、排污权交易制度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中对外部性给出了这样的思路。科斯定理指出,“只要把产权加以规定,只要产权交易的费用为零,那么,不论产权在开始时如何分配,市场机制所导致的均衡必然符合最有效率的状态。”根据科斯的产权理论,环境问题的根源是由于环境资源产权的不明确所导致的,消除外部性的根本途径就是界定产权,或者规定“受害者”有不受污染的权利从而由企业购买这些权利,或者规定“企业”有污染的权利从而由受害者对不受污染进行支付,二者是同样有效的。哈丁(Hardin,1968)关于“公地悲剧”的研究也表明,没有排他性产权安排,必然会导致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在环境治理的具体实践中,科斯定理就表现为排污权交易,即根据环境容量确定可承受的排污总量,通过销售或者免费发放的方式把排污许可证分配给企业或者个人,并允许他们在二级市场上对排污许可证进行买卖。由于需要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更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亦被称为基于市场(Market-based)的环境经济政策。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具体实施步骤一般是:首先,由政府部门确定出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据此评估该区域的环境容量以及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其次,通过发放许可证的办法将这一排放量在不同污染源之间分配;再次,通過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使这种由许可证代表的排污权能合理地买卖。在污染源之间存在治理成本差异的情况下,治理成本较低的企业可以削减更多的污染物将剩余的排污权用于出售,治理成本较高的企业则通过购买排污权实现少治理多排放,市场交易使排污权从治理成本低的污染者流向治理成本高的污染者,社会以低的成本实现环境质量目标。

产权具有激励和约束两大功能,一方面产权的排他性可以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主体得以独自享有基于对物的占有、使用和处分而产生的收益;另一方面其他主体必须尊重产权所有者的权利不得侵犯其劳动成果和资产收益。相对其他治理手段而言,排污权交易具有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的特点。通过拍卖的方式分配许可证一方面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公平性原则;另一方面环境管制者可以得到一笔丰厚的收入再投入到环境治理中去。但是在资本市场不完全流动的情况下,这会立刻给排污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给新兴和已有企业造成进入壁垒,从而导致效率损失。通过免费发放的方式分配许可证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负担,但政府却得不到销售收入,Delvin和Grafton(1996)主张免费发放的同时对排污许可证收取一定租金。

采用排污权交易手段时,污染者须为获得许可证而承担一定的成本,因此,在促使企业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的同时,没有得到处理的那部分污染物造成的社会成本亦可实现内部化。就污染治理成本的节省而言,在排污权交易制度下,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污染者都会对排污量进行调节,直到边际治理成本与收费标准或排污权价格相等,于是,所有污染源的边际治理成本一致,不可能通过重新分配排污量节省污染治理成本,全社会实现了以最小的成本达到环境目标。排污权交易是首先确定总排放量然后再让市场确定排污价格。能保证控制污染排放总量,实现最优的环境质量水平。

三、排污权交易的适用及局限

1.排污权交易的适用

从所要求的市场条件看,排污权交易制度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由于垄断的因素或计划经济的残留,在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在部分领域市场竞争并不充分。因此,有可能阻碍排污权交易的实施,例如,在上海市苏州河的治理过程中,美国专家竭力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但试行效果不佳。从适用范围看,排污权交易更适用于局部性、地区性的污染控制,如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控制。再次,从使用效果看,能起到消除生产和消费的外部效应,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的作用。

2.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局限性

第一,界定产权的成本往往很高。由于生态资源和环境本身极其复杂,而且它们在地域和空间分布上比较分散,这使得信息获取成本很大。对于局部范围内的污染如废水排放等可以明确界定产权,但对于大气、公海、生物多样性等大范围的资源而言,界定产权几乎不可能。

第二,如果企业可在不同的污染物之间进行替代,那么针对一种污染而制定“最优”数量的许可证,一般不会达到有效的结果。排污权交易的有效性取决于管制者所能获取的信息及企业的污染替代能力,因此,管制者不仅要考虑排污种类,还要明确企业的技术状况,这无疑使效率大打折扣。

第三,根据多大的地域范围来确定环境容量从而确定排污总量是一个问题,比如我国政府根据全国的环境容量来发放排污许可证显然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污染更为严重,所以会购买更多的许可证,而中西部地区对许可证的需求较小如果企业能将购买许可证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那么排污许可证制度就没多大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环境保护领域也主要使用倾向于政府干预的环境经济手段。我国环境经济手段的使用也正经历着重大改革。排污权交易制度正在由试点向全面铺开的阶段过渡。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2]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排污权抵押制度研究 篇7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区域内, 在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 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指导和监督, 利用市场机制, 污染者之间平等、自愿、有偿的进行排污权指标的交易, 从而实现环境容量资源的有效配置。

排污权交易制度作为一项环境政策和经济政策, 是目前解决环境问题的明智选择。首先通过排污权交易, 可以以灵活的市场机制和较小的社会治理成本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其次排污权的有偿使用和交易, 提高了企业治污的积极性, 可有效促进污染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基本思想是排污者在满足环境容量要求的条件下, 明晰排污者的环境容量资源使用权, 也就是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允许排污者在排污权市场上卖出和买进排污权, 以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一制度是美国的经济学家戴尔斯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其最早被美国联邦环保局用在大气以及河流污染的治理上。经过多年的排污权交易实践, 到今天为止, 美国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排污权交易体系, 主要包括泡泡政策、补偿政策、银行措施和容量节余等。美国也因此成为了推行排污权交易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国家。在美国之后, 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也相继进行了排污权交易的实践。现在排污权交易制度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控制排污总量的重要措施。我国自1988年开始也对排污权交易制度进行试点工作, 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

2 我国排污权交易的立法现状及立法实践

我国作为人口和资源大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排污权交易作为一个能有效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制度, 很快被我国所接受。1989年国家环保总局开始在上海、杭州等18个城市进行大气排污许可证的试点工作。在此实践的基础上, 1996年国务院批准了《“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1997年下半年开始, 本溪和南通分别在《本溪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条例》和现行环境保护法规的基础上, 进行了以排污权交易的管理和运作程序为重点的试点工作。

2000年4月29日, 我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 该法第15条对大气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做了明确的规定, 同时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做了划定, 正式核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核发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

目前, 我国己在浙江省 (杭州市、嘉兴市、) , 江苏省 (太湖流域、电力行业) , 辽宁省本溪市, 上海市, 陕西省太原市等多个城市开展了排污权交易的试点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的排污权交易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法律基础, 国家和地方相继制定出一些与排污权交易、总量控制有关的法规政策。例如1998年国家环境保护局的《水污染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浙江省嘉兴市的《嘉兴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 (试行) 》、2009年河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等均包含总量控制的内容和排污权交易的相关规定。可见, 我国的排污权交易越来越需要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出台作为支撑, 因此在实践基础上对河北省的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立法进行研究也就显的得尤为重要。

3 河北省构建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立法建议

目前, 河北省“三年大变样”政策的实施带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但也使环境资源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环境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首先, 受历史形成的产业和能源结构偏重等因素影响, 环境容量小, 主要污染物 (二氧化硫、COD (化学需氧量) 、烟尘、粉尘等) 排放总量仍然偏大;其次, 城市的大气环境污染程度较重, 主要污染物浓度值还比较高;第三, 水污染依然严重, 流域水污染问题突出。这样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较大比例的直接经济损失。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环境保护的发展也要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和规律办事, 探索利用市场机制推进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新路子。排污权交易制度, 就是环境管理部门利用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来控制污染物排放的一项非常重要和有效的制度。加强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立法建设迫在眉睫。

3.1 以低碳经济理念指导河北省排污权交易立法工作为适应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摆脱“高碳经济”的种种弊端, 低碳经济以其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低碳经济通过提倡节能减排和调整产业结构, 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项可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 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和采纳。河北省作为减排任务的大省, 在推动减排过程中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 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缺乏成熟的运作经验。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的立法工作无疑将会促进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河北省的早日建立。

3.2 修订《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

放条例》是2009年制定的, 虽然该条例已包含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污染物排放管理的规定, 但是其并没有从法律上肯定排污权的性质和地位, 不利于我省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构建。修订该条例时, 可增加专章规定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等, 并明确这些制度和原有的排污收费制度和排污申报制度的衔接。

3.3 制定《河北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

《办法》) 在《唐山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的基础上制定该《办法》, 以该《办法》的先行, 促使全省范围内的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构建。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以“交易”为核心的, 它包括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排污指标的初始分配和排污单位之间富余指标的二级市场交易。因此, 在该《办法》中对于交易的主体、交易的客体、交易的程序和法律救济等一些措施做出明确的规定。

4 结论

综上可知, 河北省排污权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的构建仍然面临着许多的困难。这就需要在已有的试点实践和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 积极稳妥的推进我省排污权交易试点实践, 建设符合河北省具体情况的排污权交易制度。

参考文献

[1]黄桂琴.论排污权交易制度[J].河北学刊, 2003, (03) .

[2]钱水苗, 楼洁.中国排污权交易的法制建设探讨——以浙江省为例[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0, 32 (4) .

[3]蔡守秋, 张建伟.论排污权交易的法律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43卷第5期 (2003年9月) .

[4]张敏.略论排污权交易制度在中国的建立[J].经济与社会发展, 第3卷第3期 (2005年3月) .

[5]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Title IV-acid deposition control[EB/OL].[2009-02-02].

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 篇8

一、对嘉兴市和绍兴市排污权交易情况的调查

2007年11月浙江省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作为国内首个排污权交易平台成立。该平台的成立, 意味着国内的排污权交易开始实现规模化、制度化。

绍兴市的排污单位只有取得排污许可证才获得排污的合法资格。排污单位申领排污许可证是采取无偿分配与公平分配的折衷方式。嘉兴市排污权交易价格主要分为政府指导价格和拍卖价格两种。其中, 政府指导价格按行业污染程度不同暂时实行统一价格。绍兴市规定排污权交易以出让和转让两种方式进行。嘉兴市对于企业排污权使用的监督具体办法为环保部门通过充值卡的方式对企业排污权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充值卡里存上相应的排污量, 用完应有的量, 则自动关闭。这一监督办法有效解决了企业偷排的问题。嘉兴市具体规定了公众参与机制, 使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所受监督力度增大。

二、嘉兴市、绍兴市排污权交易存在的问题

从试行排污权交易制度以来, 不可否认的是, 嘉兴市和绍兴市都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 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 对于排污权的主体排污企业来讲, 在有偿排污的刺激下, 排污企业尤其是高污染企业环保意识得到了较大提高, 使化工、印染、电镀等高污染企业的转型升级得以主动并快速地推进, 从而使排污减排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尽管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推行在实践中取得较为可观的成效, 制度也日益趋于完善, 但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比如初始分配总量核定不科学, 企业之间的交易较被动, 交易市场尚不活跃, 交易标的的来源较为单一, 以及监督力度尚不足, 处罚缺少法律依据等。而根本不足之处在于排污权交易缺乏完善统一的法律法规支持, 仅有部分法律法规涉及到排污权交易问题, 并且这些法规既不成体系, 又不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 因此, 在立法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将势在必行。

三、完善污权交易制度的建议

(一) 完善排污权初始分配制度

排污权作为一项法律权利, 其分配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财政, 甚至会影响社会利益的分配。建议实行混合式的排污权初始分配方式, 即实行有偿为主, 无偿为辅的分配模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在分配过程中应留存适量的排污指标, 以供后来的新建、扩建、改建企业有足够的空间获得排污资格。一方面, 在有偿分配模式中, 应由政府定价和拍卖方式两种方式组成。其中, 拍卖方式的数量不宜过多, 有可能使资金雄厚的大企业恶意囤积排污指标来进行不正当竞争。另一方面, 严格控制无偿分配的适用范围。目前来讲无偿分配是一种灵活的过渡方式。但如果大范围地适用无偿分配, 则违反了污染者付费的原则, 也不利于将排污成本内化为企业生产成本, 不利于调动企业减排的积极性。

(二) 健全排污权交易制度

确认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的法律地位。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应以服务性功能为主, 适当地储存部分排污指标, 在排污权交易过程中, 储备交易中心应当扮演类似居间的角色。完善的排污权交易价格确定机制要求在政府合理确定交易指导价格基础上, 由市场来定价, 政府对排污权交易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应该及时收集并公布排污权分配情况、需求量、供给量等排污权交易市场信息, 从而提高排污权交易的成功率, 更加合理地确定排污权交易价格。

(三) 规范排污权交易的监督管理

1) 根据不同时期的排污总量情况, 规定在一定区域内污染物排放的削减量的同时应规定排污权人权利如何保障。排污源要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形成合理预期, 排污许可总量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排污权分配时就必须说明每一年度许可给排污企业的排污量, 维持排污权交易市场的稳定运行。

2) 通过扩大在线监测的比例, 利用较高的在线监测覆盖率, 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刷卡排污系统与排污权交易平台的对接, 对排污企业的排污总量实施实时监控。结合环保工作的各个环节如项目审批、监督监测等措施以排污权交易为核心, 形成从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的环境管理体系, 全面提升环保监管水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严格执法, 制定具体的处罚措施防范非法交易行为。确保上市交易的排污权是超额完成减排任务的富余量, 严格审核排污权交易供给量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防止弄虚作假。

四结语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传统环境控制手段的不足, 使环境容量资源转化为商品进行交易, 环境容量的消耗与企业成本产生了直接的关系, 使得经营高新技术、低污染的企业成本优势得以凸显, 在与低技术、高污染的企业竞争时占据优势, 从而顺利地完成从粗放型向节约型经济的转变。

摘要:以嘉兴市、绍兴市的排污权交易情况为例进行分析。首先, 排污权初始分配应实行混合式的分配模式;其次, 在排污权交易过程中, 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应起着中介的作用;再次, 分别从管理和监督角度来完善监管制度, 适度管理。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总量控制,准物权

参考文献

[1]吕忠梅.环境资源法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2]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 (修订版)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3]陈慈阳.环境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4]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下一篇:企业品牌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