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权抵押制度论文

2024-09-24

排污权抵押制度论文(共11篇)

排污权抵押制度论文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 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 如何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排污权作为治理环境污染有力武器, 对企业排污权的限制应当如何设置, 以保证其在控制环境污染的同时也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从排污权抵押的角度, 试图厘清排污权的物权属性, 及其作为抵押权客体的合理性, 并就我国有关立法的现状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

一、排污权的权利属性

排污权 (即法律意义的排污权) 是指规定或隐含在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中、实现于环保法律调整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中的、排污主体 (主要指企事业单位) 根据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分配的额度, 在正常生产活动中利用环境容量自由的吸收容纳能力排放污染物, 从而通过生产的顺利进行而间接获得经济利益的一种权利。排污权作为物权的一种基本得到多数学者认同, 但由于我国的物权法体系中并没有对排污权界定, 严格的物权法定主义使得对排污权是否属于物权存在争议。笔者认为, 排污权是用益物权的一种。理由如下:

其一, 排污权客体的特定性和排他性。排污权客体虽不同于一般物权客体, 但它具有一般物权客体的众多特征。物权法中要求物权客体的物必须是特定物, 排污权也具有特定性。企业经过行政许可所获得的排污指标是可以进行量化的, 而企业自身使用剩余指标也可以凭借量化的方式而特定化, 当企业进行交易或者抵押的排污权仅仅限于这些经过量化的排污指标时, 排污权本身即具有了特定性。排污权的行使需要经过行政许可的程序。即排污权是在一般禁止的情况下, 允许个别符合条件的主体取得这种资格。由此可见, 只有经过行政许可才可以成为排污权的主体, 行政许可以外的其他人是不能成为排污权主体的。

其二, 排污权是以使用和收益为权能的权利类型。用益物权是以物的占有、使用和收益为权能的物权, 是所有权人保留处分权能后的权利让与。同样的道理, 若将环境容量资源的所有权人看作是周边公民的集体权, 则排污权可以视为环境周边公民对处分环境容量资源以外的权利让与。排污权是允许排污权主体对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权, 并且可以利用剩余排污指标收益的权利, 包括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能。所以, 从这种意义上讲排污权是一种用益物权。

二、排污权抵押的可行性分析

其一, 法律并未禁止权利抵押。我国《物权法》第一百八十条列举了六项可以作为抵押的财产, 第七项明确规定了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也可以作为抵押权的客体。《物权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排污权可以作为抵押权的客体, 但其中的规定可以看出《物权法》承认了用益物权作为抵押的行为, 并且对列举的六项规定以外的财产作为抵押做了开放式的规定, 以避免现实生活与法律抽象规定的不符。立法者做出开放式的规定是可取的, 因为随着经济发展, 新的权利类型不断出现, 法律不可能一一规定, 对于新的权利类型只要符合条件我们都应当将其吸纳进来。同时, 排污权具有稀缺性和财产性, 将其作为抵押的客体, 也有利于引起企业主对减排的重视。

其二, 排污权具有财产性和可转让行, 《物权法》规定抵押权实现时, 抵押权人可以折价变价或拍卖抵押物, 但如果抵押物不具有财产性或者法律禁止流通物, 则不可能实现抵押权。不同的企业由于资源利用率和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可能排污量不同, 对于资源利用率高, 环保科技领先的企业往往在许可范围内有排污指标的剩余, 而相较其他企业也许排污指标不足, 这时企业之间也可以采取排污权交易的方式让排污权流通起来。此时, 排污权的财产性和可转让性就显现出来。

三、完善排污权抵押制度的法律建议

其一, 确立排污权的用益物权属性, 排污权抵押尽管在我国的实践中做了初步的探索, 但是立法尚未对其权利属性作出明确的规定, 以致尽管实践中可以操作但却缺乏法律的依据。当权利双方面对此种于法无据的法律关系时, 都承担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的风险, 使得双方对交易充满畏惧。法律的明确规定有利于权利双方认清自己的风险, 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 从而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充分地发挥。

其二, 建立排污权登记制度和监管制度, 登记公示制度以保证第三人的知情权, 也有利于交易双方明晰权利义务。另外建立排污权登记制度还有利于加强对排污权的监管, 因为排污权涉及到公共利益, 排污权的滥用会对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由于排污权本身的特殊性质, 只有通过专业技术检验才能发现是否超标排放, 所以更容易导致其权利的滥用。让权利暴露在阳光下接受监督, 是保障权利合理使用的良药。

参考文献

[1]邓海峰.排污权抵押制度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

[2]余东筠, 沈满洪.排污权抵押贷款的理论分析[J].学习与实践, 2013.

[3]李爱年, 程凌香.排污权抵押贷款法律问题探析[J].时代法学, 2010.

排污权抵押制度论文 篇2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现状

本文以国家节能排污试验点浙江省绍兴市为例,通过对绍兴市试行排污权交易制度现状的介绍来分析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现状。浙江省绍兴市是沿海城市,位于浙江北部、长三角南部,经济发达,2011年绍兴市GDP已经达到3291亿美元,中国企业500强有7家入主绍兴,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该地区也出现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能耗高、污染重等弱点,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当地企业的健康发展。如:2009年,全市产业结构中以高能耗、重污染为主要特点的纺织、印染、化工、制革、造纸等行业逐年增强。目前,环境污染总量已接近环境容量上限,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阻碍绍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2007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和浙江省环保局决定,在绍兴市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试点,同年8月,绍兴市通过了《绍兴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试行)》,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并成功地进行了交易。经过三个多月的试运行后,同年11月,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支持下,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正式成立。

排污权抵押制度论文 篇3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制度、经济发展、环境目标

1. 湛江港湾海域概况

湛江港湾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雷州半岛东北部,港湾深入湛江市区,形成长50多公里,宽0.8-18公里的水域,岸线全长467公里,水域面积1417平方公里。湛江港湾内岸线长152.2公里,已经使用27.12公里,其中工业岸线2.66公里,占已用岸线的9.81%。湛江港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天然深水良港。湾内港口、水产等资源丰富,北部区域有养殖区,全港尚有捕捞区,属于以航运为主的综合性海湾。

湛江市2013年国控名单企业共25家共需安装29套在线监控设备。共有24家企业安装了28套在线监控设备,除了廉江广林,其它24家企业上报省监控平台的历史数据完整率全部在80%以上,绝大部分历史数据完整率高于95%,完全达到省监控平台的要求。到2013年10月22日截止,我市共有51家企业安装了71套在线监控设备。此外排污许可证核发已全面推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及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正在进行。目前即将上马的项目都是新建企业,采用高效、低耗的生产技术和污染控制技术,完全可以满足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权交易的相关技术要求。

2. 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基本要素

2.1 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权交易的基本构成

1、交易对象:在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权交易中的交易对象选取的环境污染物应该是各类环境污染物中危害和影响最大的污染物,也是符合现阶段的经济社会技术水平的,是现有的技术条件能够有效实施污染控制的污染源类型。目前暂时确定将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权交易的污染物先限定于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

2、交易主体:排污权交易的市场为完全竞争类型的,可以随意的进入,所以对于非排污者,排污权交易也要提供让他们进行自我表达的机会,也就是说让所有的利益关系方都能够享受相同的待遇和权利。主要的参与主体包括了:公众、排污企业和政府部门。对于环保团体、政府机构、个人和非重点的工业企业可以让他们有条件的参与进来。

3、管理者: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对交易进行奖惩、进行官方信息的发布,进行监管,一般的管理主体为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借助于设计相关的制度,提供具体的运作监管平台,进行排污监管。

4、交易中介:交易的进行应该按照原定的程序开始,首先进行信息的发布,而后提供信息咨询,并且提供交易资金管理保障。

2.2 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权交易的范围

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从技术角度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的污染物全部进行监测、计量和控制。基于污染物的性质,污染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只应该让其和排放有关。具体到管理成本上,能够交易的污染物也应该是其排放量非常容易确定,并且能够产生具体影响类型的污染物。在交易市场上,能够进行排污权交易的污染物应该具有普遍性,污染源本身能够参与到交易中来的量也是很大的。关于对环境的具体影响层面上,污染物应为对环境危害特别大,属于重点控制的范围内的,并且被国家列入到了总量控制计划里面的。目前湛江港湾水环境功能区划,执行《海水水质标准》第三类标准,评价项目为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汞、镉、铅、砷、铜(COD、N、P、Hg、Cd、Pb、As、Cu)和石油类、粪大肠杆菌等10项。湛江市污水排放到湛江港湾海域的企业有169家,每年工业废水排放量约为1982万吨,其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约为6千吨,氨氮排放量约为192吨。石油类排放量约为9吨。根据目前国家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指标以及湛江港湾海域实际排放的工业废水情况,首先限定在湛江港湾海域进行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污染物为工业废水里面的化学需氧量(COD),获得一定成效后,进一步的增加其他的污染物,比如氨氮、总磷。

3. 湛江港湾海域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具体设计

3.1 排污总量控制目标确定

总量控制将允许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分配至各个污染源,藉此明确排污单位对环境容量资源的排污权,为利用市场手段再配置容量资源提供了产权制度的基础。污染权交易是以总量控制为前提,排污权交易在国家环保部门和本区域管理机构规定的总量控制的范围内进行。排污单位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必须低于海域水环境总量控制目标,每一功能区的排污总量不得超过它的水环境容量,不得恶化水环境质量,确保水环境能达到水环境质量标准,以实现整个区域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可根据每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的指标做调整,环境管理部门也可协调其他各相关部门制定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办法,为湛江港湾海域实施交易制度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3.2 排污权的初始分配模式与方法

新古典经济学是排污权交易的基本理论依据。按照新古典经济学,不存在假定的交易成本,但是不可能存在不需要成本的交易,故而排污权初始分配的额度是排污权交易的成本效率和交易量的决定性因素。具体到实践领域,分配初始排污权时,主要的方案包括了标价出售、公开拍卖以及免费分配,无论是标价出后还是公开拍卖,都是内部化了环境污染的外部性,是对扭曲的市场价格进行得很好的纠正,将收入收归公有,产生的益处也很多,不过因为排污主体对两种方式都有很强的抵触心理,这样有偿初始分配就会遇到较大的阻力,某些时候在阻力的影响干预之下,无论是治理的倾向性,还是费用方面可能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故而实践中,这两种方式就比较容易遇到阻碍。

在研究的基础之上,人们完善化了这些不同的方法并且搭建了价值性能比较好的模型。不过这些模型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就是现实层面的效益函数并非全部为可微的,其次对于效益和公平,不能兼顾,这个时候就需要按照政府的偏好,进行具体的权衡。

通过对如下各种不同因素的综合考虑:社会公平,经济发展,环境现状,还有科技水平等等,进行了具体的分配。对不同的指标进行不同的权重赋值,最终获得综合性比较强的分配方案。方案里面,得分比较高的为河南,所以能够获得最多的排污权;然后为江苏,或的初始排污权最少的为安徽。对于传统分配模型里面,某些原则被过分强调的缺点,这个结果予以了弥补,并且能够产生比较综合和全面的特点,另外借助于指标权重,对于不同的因素进行了差异化的处理,整体而言,建立的模型比较理想。

表1 分配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权初始的具体模型指标权重

表2 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权初始分配量(t/a)

只有恰当的对排污权进行很好的初始分配,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才能够实现很好的利益协调,对于目标的总量控制也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和有力的实现。按照当前的实践经验,对各种不同的因素予以具体的考虑,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具体的分配模型。这个模型不但全面,而且具有很好的综合性,还能够对不同的因素产生权重大小不等的影响,比较合理,也能够对环境经济的发展进行很好的协调。

4. 总结

排污权交易的引进,对于政府而言,还能够降低监管成本,也能够提升治污效率,故而伴随着建立健全的国家水权制度框架,将排污权交易依法引入,借助于在诸多不同措施,对污染治理予以很好的管控,促进环境保护,提升污染治理的效率,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平川、吴建丽:“‘排污权交易’之中国试验”,载《方圆》2005年第15期.

[2]姚志勇:《环境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 篇4

一、对嘉兴市和绍兴市排污权交易情况的调查

2007年11月浙江省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作为国内首个排污权交易平台成立。该平台的成立, 意味着国内的排污权交易开始实现规模化、制度化。

绍兴市的排污单位只有取得排污许可证才获得排污的合法资格。排污单位申领排污许可证是采取无偿分配与公平分配的折衷方式。嘉兴市排污权交易价格主要分为政府指导价格和拍卖价格两种。其中, 政府指导价格按行业污染程度不同暂时实行统一价格。绍兴市规定排污权交易以出让和转让两种方式进行。嘉兴市对于企业排污权使用的监督具体办法为环保部门通过充值卡的方式对企业排污权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充值卡里存上相应的排污量, 用完应有的量, 则自动关闭。这一监督办法有效解决了企业偷排的问题。嘉兴市具体规定了公众参与机制, 使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所受监督力度增大。

二、嘉兴市、绍兴市排污权交易存在的问题

从试行排污权交易制度以来, 不可否认的是, 嘉兴市和绍兴市都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 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 对于排污权的主体排污企业来讲, 在有偿排污的刺激下, 排污企业尤其是高污染企业环保意识得到了较大提高, 使化工、印染、电镀等高污染企业的转型升级得以主动并快速地推进, 从而使排污减排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尽管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推行在实践中取得较为可观的成效, 制度也日益趋于完善, 但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比如初始分配总量核定不科学, 企业之间的交易较被动, 交易市场尚不活跃, 交易标的的来源较为单一, 以及监督力度尚不足, 处罚缺少法律依据等。而根本不足之处在于排污权交易缺乏完善统一的法律法规支持, 仅有部分法律法规涉及到排污权交易问题, 并且这些法规既不成体系, 又不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 因此, 在立法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将势在必行。

三、完善污权交易制度的建议

(一) 完善排污权初始分配制度

排污权作为一项法律权利, 其分配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财政, 甚至会影响社会利益的分配。建议实行混合式的排污权初始分配方式, 即实行有偿为主, 无偿为辅的分配模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在分配过程中应留存适量的排污指标, 以供后来的新建、扩建、改建企业有足够的空间获得排污资格。一方面, 在有偿分配模式中, 应由政府定价和拍卖方式两种方式组成。其中, 拍卖方式的数量不宜过多, 有可能使资金雄厚的大企业恶意囤积排污指标来进行不正当竞争。另一方面, 严格控制无偿分配的适用范围。目前来讲无偿分配是一种灵活的过渡方式。但如果大范围地适用无偿分配, 则违反了污染者付费的原则, 也不利于将排污成本内化为企业生产成本, 不利于调动企业减排的积极性。

(二) 健全排污权交易制度

确认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的法律地位。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应以服务性功能为主, 适当地储存部分排污指标, 在排污权交易过程中, 储备交易中心应当扮演类似居间的角色。完善的排污权交易价格确定机制要求在政府合理确定交易指导价格基础上, 由市场来定价, 政府对排污权交易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应该及时收集并公布排污权分配情况、需求量、供给量等排污权交易市场信息, 从而提高排污权交易的成功率, 更加合理地确定排污权交易价格。

(三) 规范排污权交易的监督管理

1) 根据不同时期的排污总量情况, 规定在一定区域内污染物排放的削减量的同时应规定排污权人权利如何保障。排污源要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形成合理预期, 排污许可总量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排污权分配时就必须说明每一年度许可给排污企业的排污量, 维持排污权交易市场的稳定运行。

2) 通过扩大在线监测的比例, 利用较高的在线监测覆盖率, 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刷卡排污系统与排污权交易平台的对接, 对排污企业的排污总量实施实时监控。结合环保工作的各个环节如项目审批、监督监测等措施以排污权交易为核心, 形成从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的环境管理体系, 全面提升环保监管水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严格执法, 制定具体的处罚措施防范非法交易行为。确保上市交易的排污权是超额完成减排任务的富余量, 严格审核排污权交易供给量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防止弄虚作假。

四结语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传统环境控制手段的不足, 使环境容量资源转化为商品进行交易, 环境容量的消耗与企业成本产生了直接的关系, 使得经营高新技术、低污染的企业成本优势得以凸显, 在与低技术、高污染的企业竞争时占据优势, 从而顺利地完成从粗放型向节约型经济的转变。

摘要:以嘉兴市、绍兴市的排污权交易情况为例进行分析。首先, 排污权初始分配应实行混合式的分配模式;其次, 在排污权交易过程中, 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应起着中介的作用;再次, 分别从管理和监督角度来完善监管制度, 适度管理。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总量控制,准物权

参考文献

[1]吕忠梅.环境资源法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2]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 (修订版)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3]陈慈阳.环境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4]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排污权抵押制度论文 篇5

试论节能减排背景下的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

排污权交易是控制环境污染的一种新的市场措施,在节能减排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处理总值处理可控的指标范围内,通过市场手段的调整和运作并从法律、激层面建立有法可行的污染物排放制度。在政府和市场双重运作机制下,将排污权利作为一种特殊的买卖商品投放到市场当中去,以此来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污染物排放量,达到改善和保护环境的目标。

一、排污权交易制度概述

(一)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起源

世界上最早的排污权交易发源于美国。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间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也带来了环境的日益恶化,面对工业二氧化硫污染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考虑节能排污问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对此提出了着名的排污权交易理论。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为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问题,出台《清洁空气法》,《清洁空气法》中在明确空气质量目标时的同时也提出排污权交易的设想,并引用了“排放减少信用”概念,这是排污权交易设想第一次提出,也仅仅处于概念设想阶段。从1977年开始,美国以“排放减少信用”为中心先后制定了包括:补偿政策、泡泡政策、节余政策、银行政策等在内的排污权交易计划。1986年,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又扩大了政策范围,允许排污削减量的相互转让和交换,这为各工厂和企业在如何进行费用最小的污染削减方面提供了巨大空间。随后,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也相继效仿实行了排污权交易制度。

(二)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主要特点

排污交易制度作为一项改善和保护环境的经济手段,不仅可以将排污费用纳入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改善企业排污、控污的相关技术,还可以通过调整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计划来实现对排放污染物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这样,即能够降低管理成本,又能够有效地调和日益扩大的社会生产和有限的环境容量资源之间的矛盾。排污权交易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污染治理成本小。通常情况下,排污、控污使用成本较低的企业会觉得自己进行拿出成本控制污染比购买污染物排污权要更加经济、实惠;而排污、控污使用成本较高的企业通常会认为购买排污权比自己治理企业排污要更加节约成本,达到效果更加突出。所以,就会出现,排污、控污使用成本较低的企业主动通过市场将排污权出售给治理使用成本较高的排污、控污企业。

二是污染治理有效。在整体排污量控制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开展排污交易制度,可以促使排污量较大的企业通过市场运作对自身排污量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选择、配置,这样,既达到了改善环境质量的整体目标的目的,还使得企业降低了自身排污量避免资源闲置、浪费。

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污染源增加,环境恶化,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在国家倡导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通过排污交易制度的市场化运行,当有新的污染源加入排污、控污管理系统时,污染企业会主动通过政府部门或者市场手段向已进入市场运作的排污企业购买允许排放量,这样,环境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总的排污、控污指标、污染负荷保持不变,新的排污企业则通过许可证交易得到了持续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施现状

本文以国家节能排污试验点浙江省绍兴市为例,通过对绍兴市试行排污权交易制度现状的介绍来分析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现状。浙江省绍兴市是沿海城市,位于浙江北部、长三角南部,经济发达,绍兴市GDP已经达到3291亿美元,中国企业500强有7家入主绍兴,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该地区也出现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能耗高、污染重等弱点,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当地企业的健康发展。如:,全市产业结构中以高能耗、重污染为主要特点的纺织、印染、化工、制革、造纸等行业逐年增强。目前,环境污染总量已接近环境容量上限,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阻碍绍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5月,国家环保总局和浙江省环保局决定,在绍兴市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试点,同年8月,绍兴市通过了《绍兴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试行)》,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并成功地进行了交易。经过三个多月的试运行后,同年11月,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支持下,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正式成立。

(一)绍兴市排污权交易制度介绍

一是《绍兴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试行)》主要内容。引办法对绍兴市排污权交易制度做出明确的规定:从月1日起全市所有新建、扩建、技改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污量都必须通过排污交易获得。这一举动绍兴市各企业无偿获得排污许可证的历史;同时成立专门的排污交易管理部门“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并要求绍兴市所属的各县(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成立当地的交易中心。在具体的排污交易工作开展过程中,全市所有的排污交易行为都以“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为基础平台,未经过中心认可的交易行为被视为无效。此外,绍兴市环保局作为全市排污权储备交易活动的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具有宏观调控作用,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由排污交易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全部用于全市节能减排项目建设中。

二是明确排污权交易对象。在试点过程中,全市排污企业只有经过工程治理项目、结构调整减排项目等减排工作措施后所剩余的排污指标,经市环保部门专家组认定、审核后上交给市环保局并经得到确认后,才可以进入到排污权储备交易市场同相关企业进行交易。在排污权交易过程中,所有交易活动必须严格遵照规定程序进行办理;原有的无偿获取排污权的企业,当发生搬迁他地、破产、倒闭后,其排污权由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收回。

三是建立排污权储备交易部门。针对排污交易工作落实、开展,绍兴市政府专门成立“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受市政府的直接监督管理,通过对企业现存的多余排污权反复清理、沟通,最终,使得全市各企业主手中多余的排污权全部存入到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

四是建立排污权分配与审核监督制度。在开展排污权交易制度前,市内各企业可以无偿获得的排污权,未经过市政府相关行政部门许可审批,不能随意剥夺。排污、控污企业的`交易行为只要符合规定,并经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审核确认后,即可进行交易。对企业通过交易所得的排污权,环保部门将通过污染监控系统和排污、控污申报制度以及飞行监测等手段来加强监督管,以确保排污权交易行为能够公开、公平、公正。

(二)绍兴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分析

一是市场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政府在起初刚刚开始优化配置环境容量资源时容易受到制约。由于市场不完善,排污权制度初具雏形,不成熟、不健全,而市场本身有着逐利的特点,使得一部分企业把污染物排放指标当作日后可以升值的增值产品,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

二是环境容量难以量化。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能够实行的重要前提是环境容量及其价值能够分解并通过市场再销售,但以目前科技水平而言,具体计算和操作难度较大,富余的环境容量难以精确计算、限制了总量控制等相关制度的实施。此外,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和考核任用制度,使得一届地方领导往往出于自身业绩的政治考虑,通常会偏向政绩、发展经济而不充分考虑环境质量以及总量控制等,这样,对于排污权许可证的申请、审核、发放、监督和管理便流于形式。

三、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所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和法律制度落后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实现连续多年快速增长,但与之相适应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跟上脚步。目前,在法律层面还没有关于排污权制度方面法律、法规,属于空白领域。所以,我国排污、控污工作上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法律上能够建立并确认排污权交易制度,以便于它通过市场机制来运作、分配。通过绍兴的排污交易制度试点开展,可知,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推行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行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完整的、操作性强的法律制度来支撑。在排污权交易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从项目的选定、单位审核、许可证总量的认证、交易权分配等项工作,都涉及到大量的立法工作来给予支持。

(二)排污权交易市场不规范

目前,在我国的经济中,乡镇企业占了很大的比重,乡镇企业有着“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它们所造成的工业排放污染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的50%以上。这决定着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在基础信息、环境监测、具体执行等方面操作比较困难。此外,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存有剩余排污量指标的企业不肯拿到市场上进行出售;一些地区出于地方性保护的想法,明令禁止把排污权指标转让给其它地区等。

(三)总量控制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一是排污总量的合理确定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为基础,必须有先进的技术作保证,但我国在这项排污、控污领域的技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二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决定着排污总量控制与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矛盾不可避免。当前的各地方政府的主要业绩核指标仍以GDP为主,这就导致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粗放型经济,而不注重环保节能,造成了粗放型经理经济增长与排污、控污总量控制的之间尖锐矛盾。

四、我国排污交易制度的出路

通过前文对浙江省绍兴市的排污交易制度的分析和阐述,笔者认为,排污交易制度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和政策活力,对节能减排作用非常明显。只要政府部门能够重视发挥排污交易制度,按需所求,制定切合实际排污交易政策,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一定会有大的起色:

(一)建立和健全排污权的法规制度

首先,我国出台和完善环境政策的基本经验是先选代表性的几个点试点、再局部示范、最后全范围推广。年以来,政府先后在浙江省的嘉兴、绍兴等地试点排污权交易制度,重点加强了太湖流域COD交易平台建设和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交易试点工作。其次,加强排污交易机制的法制建设,是我国政府尝试运行排污权交易等环境政策改革的根本性基础,结合市场实际,逐步实现排污交易全程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最后,在修订《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时,应对有偿取得排污权和排污交易给予明确的法律地位。

(二)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

排污权就是法权,就是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是排污交易机制运行的根本性保障。一方面必须监督管控排污、控污企业在日常工作中是否遵守、执行排污交易制度;另一方面必须以行政手段规范交易市场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排污交易市场如果没有有序的市场秩序,有效的执法监管,排污交易制度将成为一纸空文。所以,必须严格把关交易权许可和审批,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和行政处罚制裁措施。

(三)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目前,在具体实施排污权交易政策的过程中尚有许多技术性难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大众对政策的认可,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快排污技术课题的研发力度,为排污交易制度的有效推行提供关键性的技术支持。

(四)初次分配公平合理

因为我的排污交易制度还处超始阶段,所以,企业排污权的初次分配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排污权的初次分配能否公平将直接影响交易活动的正常运行。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明确市场中企业排污权的“产、权、责”的划分,明确国家环保部门是排污交易市场的行政部门,具有确定排污目标总量和初次分配责任,科学、合理的确定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条件、程序和时限要求。

(五)加强污染源监测、监管体系

公平、有效的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必须使各类污染物排放处在有效的监控管理范围内。()所以,应加强环保监督部门的监测和监管能力,如:扩大监测范围;保证对各类污染物排放的有效监控;搭建排污、控污信息数据网络平台等,建立企业污染物排放台帐制度,通过上述各种有效的管理制度、技术手段来保证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处在有效的监测、监控范围内。

(六)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优化环境资源配置

首先,完善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明确市场政策的主要对象和作用范围是优化市场机制配置环境容量的关键所在。对于新加入企业,可以允许通常政府或者二级市场中获得排污指标,在交易价格设计上,应以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机制为主,防止出现交易垄断。对配额的交易进行跟踪监管,特别对跨区交易,避免因排污密集造成的污染局部地区集中排放现象。其次,排污权的转让必须经过当地环保部门提出申请后才能纳入环评审批管理程序。这样,通过严格的审批管理和立法手段,有效地遏制如:排污权非法转让;蓄意囤积、扰乱市场价格等行为,通过这些措施确保排污权在二级市场上能够正常交易,实现真正激活排污交易市场。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仍面临着许多政策、管理制度和技术上的难题。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抓住我国经济转型的机遇,结合现有试点经验和国外经验,循序渐进,由点到面进行实践,建设符合我国情实际的排污权交易制度。

排污权抵押制度论文 篇6

【关键词】法律保护;行政管制模式;排污权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众所周知,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水质污染较严重。但现阶段我国仍强调行政强制管理制度,缺乏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特别是对排污权的管理,我国相关法律中尚未提出排污权的概念,也无相关的法律规定。对此,本文将对水资源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法律保护之完善作出探讨。

一、排污制度问题重重

针对污水排放管理,现阶段我国采用行政管制模式,规定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的企事业单位,以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但是这种模式采取统一的标准干预企业的排污行为,忽略了企业在污染治理成本与经营收益方面的差异,这种无差别对待模式缺乏一定的经济刺激作用。

首先这种模式在刺激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方面效果不佳。一方面,合格的企业获得排污权后很难有开发新技术、引进新设备以减少污染排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经过改建、扩建的企业以及新建的企业则因污染物浓度或总量的饱和而无法进入市场,束缚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其次这种模式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实际排污量。各企业的历史排放量决定了排污权的分配以及污染削减量的分摊。但由于我国排污监测系统并不健全,得到的数据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排污量;而排污企业为了减少法律风险,向政府部门提供虚假信息。这易导致政府无法合理分摊污染削减量,无法科学地判断污染形势,从而达不到优胜劣汰的效果。

最后这种模式容易滋生腐败现象。政府行为的过度干预导致权力过大,违背了保护环境的初衷,不利于水污染的防治。

除了上述行政管制外,我国还采用了排污收费制度来治理污染。但这种经济激励手段依靠的是对每个排污者允许排污量的精确了解以及公平、合理、科学的排污收费标准。但由于政府缺乏足够、有效的信息,又受到地域差异、污染物性质等的影响,排污费标准很难制定。而且现实中“我国多数地区实行的排污收费制度着眼于对单个排污企业的污染控制,缺乏对本地区环境容量的总体考虑,即使能够确保每个排污企业都达标排放,但只要排放的污染物的总量增加超过环境容量,环境容量仍会继续恶化”。

可见,现阶段我国排污治理手段不能有效地治理水污染物的排放,水生态保护缺乏长远的机制,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二、完善我国排污权法律保护机制

(一)排污权产生的理论基础——“外部不经济性”

所谓外部性,是指内部行为对其他人或企业的外部影响。而与之相关的环境外部不经济型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对环境资源的污染和破坏,对其他个人或企业的合法权益产生了不利影响,而这种不利影响并没有通过经济方式反映出来。正是由于环境外部的不经济性容易引发“公地悲剧”,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如何转移或分配或抵消这种外部性。

由于相关部门信息掌握不全面以及其自身存在的缺陷,其宏观经济政策能在短期内缓减利益冲突,而无法解决排污权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但我们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解决作为公共财富的排污权外部不经济性问题,如通过排污权市场价格的变动,可对经常变动的市场物价和企业的治理成本做出及时的反应。这有效激励了企业积极地治理污水排放,也兼顾统筹经济与环境效益。

(二)建立健全排污权取得方式

排污权的原始取得以行政许可的方式取得为宜。排污权的客体是环境容量,所有权归国家享有,任何排污权要使用该资源都应得到国家的许可,即通过行政许可取得排污权。而且该权利应当自行政许可做出之日起设立,因为排污权不具有物权的追及效力、优先效力以及不以占有方式支配等特殊性质,不能以法律行为、时效、先占等方式产生。依据科斯定理,“在产权明晰,并且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下,即使没有国家的介入,通过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也能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但实际上市场交易成本不可能为零。因此排污权的初始分配将会影响排污者的财产权益,特别是分配额及分配价格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偿分配是必要的,各个企业排污权份额则以“价高者得”的市场规律为基准。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进入市场门槛,淘汰环境效益差的企业,也激励企业采取措施减少排污以节省购买的开支。而且这种做法保障了既得利益者与未来需求者的公平竞争的局面。

(三)建立健全排污权交易制度

水资源排污权交易制度,是指“在特定区域内,根据该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确定一定时期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在此基础上,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分配排污指标,并允许指标在市场上交易。”笔者认为,排污权交易的主体主要应该是企业。我国目前水污染是由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造成的。由于农业污染源(在未实现规模化经营模式之前)和生活用水污染源大都是面源污染,数量众多且分散,监测困难,费用过高,进入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实际操作性不高。而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中肯定需要一定的指标排放污染物,让有剩余排污权的企业成为出让者,让超标使用排污权的企业成为受让者,由市场决定转让价格,那么成熟的市场机制自然而然会形成。同时,政府应当成为我国排污权交易的另一主体。政府可通过市场买卖控制排污权价格,从而实现宏观调控,保障环境效益的实现。

同时,排污权交易市场应当分层为两级。一级市场交易即排污权的原始取得,二级市场的主体是享有排污权的政府和企业。在此主要是指排污权的二级交易市场。二级市场的交易对象应是排污者在满足自身排污量后多余的排污指标,但应有一定的限制。排污权交易的前提是企业间排放的污染物性质以及污染结果差异较小,交易后不会影响同一区域内的整体环境。而且在排放权交易过程中应遵守总量控制原则。“所谓总量控制原则是指以控制一定时段内一定区域内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总量控制原则是指在一定时段内一定区域内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在规定的额度内。总量控制能真实、科学地反映污染物排放情况,排除部分企业稀释排放以规避浓度控制的现象,有效保护水质污染,避免了企业达标排放、但流域内水质仍污染严重的现象。

排污权交易制度政策建议 篇7

1排污权交易内涵

排污权, 即污染物排放的权利, 这种权利通常表现为排污许可证。排污权交易就是通过市场机制, 允许各个企业按交易原则将排污许可证出售或者购进, 将环境容量资源作为商品在各个企业之间实现有效的转移。排污者可在排污权市场上, 从其利益出发, 自主决定污染治理程度, 然后买入或者卖出排污权, 在该过程中, 自发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同环境标准和排污收费制度相比, 排污权交易是一种基于市场的经济管理手段, 它更充分地发挥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

2国内外排污权交易现状

2.1 发达国家排污权交易现状

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和实践主要由美国发起。1974年, 美国就允许大气污染物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进行交易试验;1977年起, 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开启了不同企业间排污量的转让和交换;1982年, 美国环保局允许各州建立排污交易系统, 排污权交易得到全面推广;1986年, 美国环保局颁布《排污交易政策的总结报告书》, 详细规定了排污权交易的规模和准则。

同样是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德国, 自2002年初开始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目前该制度已逐步拓展排污权的取得、交易、许可、收费以及相关标准等多个领域, 形成了比较全面的政策法律体系。

放眼全球, 目前的排污权交易市场还在不断发展完善。美国、荷兰、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都有了自己的排污权交易市场。

2.2 我国在排污权交易方面的积极探索

长期以来, 环境资源在我国被无偿使用。然而,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得环境资源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凸显, 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为调动各方面的治污积极性, 就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国家环保局在推行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索并组织排污交易政策的试点工作, 开始推行排污权交易。

在大气排污权交易方面,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上海率先进行了尝试。1991年, 国家环保局开始试点大气排污权交易, 首批选择了太原、包头、开远、柳州、平项山、贵阳六城市。2001年9月, 在国家环保总局和美国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指导下, 南通市天生港发电有限公司有偿转让1 800吨二氧化硫排污权, 开创了国内以“排污权”形式交易的先河。

在水排污交易权方面, 2004年, 南通市环保局审核确认由泰尔特公司将排污指标剩余量出售给亚点毛巾厂, 这是中国首例成功的水污染物排放权交易。2008年8月, 财政部、环保部和江苏省政府联合在太湖流域开展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

2007年11月10日, 国内首个排污权交易平台——浙江省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揭牌成立, 这标志着国内的排污权交易走向规模化、制度化。

“十一五”以来, 全国各地纷纷开始了排污权交易的实践, 不少地方还出台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相关政策措施, 使得过去无偿分配到的排污指标, 通过二级市场运作, 逐步向有偿使用转变。根据国家污染减排工作的总体要求, 参与交易的污染物项目也相应地在原有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基础上, 新增了氨氮和氮氧化物等。《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 “要健全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使用制度, 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 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将成为“十二五”排污总量控制前提下主要的环境经济政策探索领域, 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成为国家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工作任务。”

3排污权交易存在问题

排污权交易制度作为一种极具效率性的环境管理措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但其自身亦存在某些缺陷。

3.1 从环境资源自身的特点来看, 排污权难以确定产权主体

产权理论认为, 只有排他性的、流动的产权才能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一旦产权不能定义清楚, 那么外部性问题解决的交易成本就会很高。但排污权从其自然属性、市场属性和社会属性来分析, 均不具备有效产权的特性。

3.2 较高的政府管理成本和交易费用

为确定企业排污量, 施加管理措施, 政府需要对企业的排污量进行经常性的监测, 势必增加政府的管理成本。同时,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政府相关机构很难根据所掌握的现有资料确定各污染企业的实际排污情况, 所以也就难以有效地在各污染企业间分配排污许可。

3.3 排污权的价格信号失真

目前许多环境资源作为公共财产, 有的没有市场价格而游离于市场之外, 有的定价太低或有补贴导致价格扭曲。环境污染往往具有潜在性、渐进性、后发性和长期性, 从而导致市场价格信号的滞后性和局限性, 导致排污权与收取的费用并不等值, 难以发挥排污收费的经济杠杆作用。

3.4 环保技术及基础障碍

目前受环境科学技术的限制, 加之污染的流动性、外部不经济性、影响的长远性等特性, 难以对环境的受害程度进行精确量化的信息处理, 使得产权交易的合理性、科学性受到极大的限制, 给产权交易的实际管理与操作带来难度。而一些环境问题如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及敏感地区的环境问题, 必须按严格的环境法规来管理, 不存在市场交易的可能性。

3.5 现行管理体制的局限

目前环保法律法规尚没有明确排污交易的合法性, 缺少强有力的支撑;代为国家行使排污权的管理部门也没有明确;排污产权的评估、咨询等中介机构也未建立, 排污权交易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 执法机制也存在缺失;环境资源的市场发育也不健全。

4排污权交易政策建议

4.1 明确排污权, 建立和完善环保产权制度

我国排污权的权属关系不清晰, 表现为排污权的占有主体不明, 使用主体不清, 处置缺乏规范化的制度。排污权制度建设的目标应是:所有权“一元化”, 使用权“多元化”和处置权“规范化”。所有权“一元化”指排污权的主体是国家, 由国家委托一个行政管理机构来行使所有权。使用权“多元化”是指为了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流转, 应该允许多钟经济成份的竞争经营, 实现多元化格局。排污权处置权的“规范化”指, 必须通过政策、法律、法规的约束, 规定排污权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正确处置排污权。

4.2 促进排污权交易的的合法化,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对能否进行排污交易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规定, 只是在排污许可证制度中有相关条款, 亟需在法律法规上作出明确规定, 对排污权交易的各个环节做出细化规定, 使得排污权交易有法可依。

4.3 改革排污权初始分配方案, 充分引入市场机制

初始分配获得的排污指标数量多, 就意味着额外获得了一笔资金投入, 会导致社会利益分配不公、竞争地位不平等的矛盾。虽然从整个社会的宏观角度讲, 任何排污企业都没有损失, 也没有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 但对单个微观主体来讲, 其效益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应当改革排污权初始分配方案, 改分配为拍卖或招标, 使得排污权分布趋于合理。

4.4 降低管理费用, 激活排污权交易

交易费用在排污权交易过程中非常敏感。排污权交易双方进行交易的直接动因是获得利益, 如果存在交易成本, 就会对交易产生压抑作用, 整个交易体系可能就会受到影响, 甚至造成整个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成交萎缩。

4.5 通过中介机构实现排污权交易社会化

通过建立社会化的中介组织, 并培育其成为排污权交易的专业服务机构, 为排污交易主体提供必要的交易信息, 消除交易障碍。建设排污权要素市场, 调动和激发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完善环境金融市场, 仿效银行的经营模式, 使得排污权在交易的同时可以存贷, 逐步实现排污权交易社会化。

4.6 制订促进排污权交易的激励政策

排污权交易的买方由于超标排污, 面临无法正常生产或严重处罚, 交易愿望非常迫切;而排污权交易的卖方, 如果不是面临强烈的资金需求, 很有可能待价而沽, 因为排污指标的价格有可能会因为某些环保考核而上涨, 所以通常并不急于出售。这就造成买卖双方无法达成共识, 甚至无法交易。因此, 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应该从政策层面加以引导和扶持, 在交易不活跃时积极向排污单位购买富余排污权, 以保护其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对积极出售富余排污权的排污单位, 政府可以保证在其重新需要增加排污指标时优先向其提供并给予优惠等。

4.7 根据区域总量控制目标合理界定排污权交易对象

从理论上讲, 要充分发挥排污权交易的作用, 最大限度优化环境资源配置、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就需要尽可能大地扩大排污权交易对象。但是, 排污权交易对象的增加又会增加政府的工作量和交易成本, 对于政策法规的要求也会增加, 因此, 必须充分调研区域环境容量, 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计算, 测算出一个控制区域的最大污染物排放允许量, 计算出区域所需削减的污染物总量, 并将削减总量分解到本区域各个企业, 确定各个企业的总量控制目标, 并据此确定排污权交易对象范围。

4.8 积极发挥政府在排污权交易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必须对排污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管理。 (1) 要采用经济杠杆作用, 降低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如根据区域环境容量, 适时征收“交易税”, “交易税”可以是现金, 也可以是一定数量的排污权, 从而达到最终减少排污的作用。 (2) 要重视破产兼并企业排污权处置。在排污单位破产或被兼并时, 无论其排污权最初是如何获得的, 政府应鼓励排污权作为企业资产进入破产或兼并程序, 而不是无偿处置。 (3)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难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时, 政府必须通过政策、法律、法规等行政手段进行有效调节, 确保环境质量改善。

参考文献

[1]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04) .

[2]金浩波.太湖流域突破氨氮总磷指标定价[J].环境经济, 2012 (05) .

[3]魏静.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冷思考[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11 (04) .

[4]陈峰.排污交易政策探讨[J].福建环境, 2003 (20) .

[5]朱德明, 李洁.太湖流域排污权交易优化目标模型及方案配置研究[J].湖泊科学, 2004 (12) .

[6]王小龙.论排污权交易在我国的运行———在经济激励政策的背景下[J].中国经贸导刊, 2009 (21) .

浅析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篇8

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是我国环境资源领域一项重大的、基础性的机制创新和制度改革,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对更好地发挥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作用,在全社会树立环境资源有价的理念,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 排污权有偿使用及排污权交易的定义

排污权是指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条件下,排污单位依法取得的按照国家或本省排放标准,向环境直接或间接排放主要污染物的权利。排污权有偿使用,是指在满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的前提下,排污单位通过向县级及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缴纳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取得排污权的行为。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满足环境质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的前提下,排污单位通过排污权交易平台依法出让或受让排污权的行为。

2 排污权交易的历史及内涵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首先提出排污权概念,其内涵是政府作为社会的代表及环境资源的拥有者,把排放一定污染物的权利像股票一样出卖给出价最高的竞买者。污染者可以从政府手中购买这种权利,也可以向拥有污染权的污染者购买,污染者相互之间可以出售或者转让污染权。

排污权交易是在一个有额外排污削减份额的公司和需要从其他公司获得排污削减份额以降低其污染控制成本的公司之间的自愿交易。它以一定地区在一定期限内污染物总量的控制为前提和目标,充分有效使用当地的环境容量资源,以经济政策和市场调节手段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减少污染,进而进行企业间的排污权买卖行为,最大限度减少治理污染的成本,提高治理污染效率的一种控制污染的环境保护手段。排污权交易同传统的管理政策相比,能够更多、更快地实现污染物排放的削减。排污权交易计划的灵活性使得商人们能够评价他们的最佳控制方案,如选择内部控制或通过市场与其他人合作取得排污削减,同时,也向公众保证了他们履行排污削减的责任。它是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来控制环境污染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

3 中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现状

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实施取得积极进展。2007年以来,财政部、环保部和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复了江苏、浙江、天津等11个省(自治区、市)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目前,11个试点省市已经出台了近20个指导意见、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对政策实施的细节进行了具体规定。各地财政、环保和发改委等管理部门围绕政策实施中的排污指标申购、排污权储备和出让、有偿使用费标准、排污权交易基准价格和交易细则等制定了大量的规范文件。同时,各地还相继成立了排污权交易管理机构,建立了包括信息发布、指标申购、交易管理和指标转让在内的交易平台。截至2014年底,全国试点地区有偿使用和交易总额累计达到53亿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国务院办公厅于2014年8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2015年底前试点地区要全面完成现有排污单位排污权核定,2017年底基本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再次强调要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范围,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

4 排污权有偿使用及排污权交易积极意义

4.1 实现排污权交易的途径是建立可转让的排污许可(TDP)市场,通过可转让的排污许可市场可以提高分配治理费用的效益

不同企业的污染治理水平有差异,传统的强制控制模式要求所有的同类的排污企业按照相同的标准排放污染物,这必然导致治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弱化自己的排污治理,因为少排放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只会增加成本;而治理水平较低的企业除了缴纳超标排污费或提高排污水平外也别无他法,如此就会导致社会治理成本和效率低下,排污权交易的实质就是污染源获得了环境物品的产权,在利益最大化行为的导向作用下,污染源在购买排污权和污染治理之间做出了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当治理成本高于排污权市场价格时,污染源会少治理一些污染而通过购买排污权加以补偿;反之,如果治理成本低于排污权市场价格时,污染源则会倾向于通过治理污染而将富余的排污权在排污权交易市场出售。这使得治理任务在各个污染源企业之间实行再分配,而治理成本低的污染源企业将承担较多的治理任务,有利于社会福利的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排污权交易市场将导致治理成本与排污权交易价格的平衡,但是技术的改变会不断降低治理成本,那些具有先进技术的排污源企业因而会获得通过治理得到的机会,这一动力是在行政调控机制下不可能出现的。因此,只要排污源之间存在着污染治理成本的差异,排污权交易就可以使交易双方都获益,即治理成本低于交易价格的企业会把削减剩余的排污权用于出售,而治理成本高于交易价格的企业会通过购买排污权实现少削减、多排放。由于市场交易使排污权从治理成本低的污染者流向治理成本高的污染者,这样社会以最低成本实现了污染物的削减,环境容量资源实现了高效率的配置。

美国环保局自实行排污权交易后己经取得了较好的减少排污量的效果。例如在实施排污权交易之前预测,要达到规定的排放目标,不实施交易政策时每年用于达到控制目标约需要投资50亿美元,实施交易政策后每年只需40亿美元;但结果是,实施排污权交易后实际上只需要20亿美元。实践证明,排污权交易政策不仅有效地保证了环境控制目标的实现,而且节省了社会总体减排费用。

4.2 有利于排污企业自主革新,提高治污技术

排污权交易有可能加快污染源达标的速度,污染者对于排污收费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应对表现完全不同。排污权的可转让性不但刺激污染者尽早采用现有的污染治理技术,还促进其不断开发新的更有效的技术。

在命令控制系统下,污染源有两种选择:一是,接受治理技术方案;二是,反对制定的排污标准。对于治理成本较高的污染源,提高治理水平意味着付出高额的费用,最经济的解决办法就是违反制定的标准进行“超标排放”,这样做虽然也要支付一定的超标排污费,但与改进技术相比还是更经济的,因此污染源出于节省资金的目的通常选择支付排污费的方案。在排污权交易的条件下,选择技术的自由留给了排污厂商,一方面,排污厂商在企图回避法律责任时无法以技术不可行性作辩解,因此付出的费用还不如去开发新的治理技术,或购买排污。另一方面,提高新技术节省下来的排污权份额可以通过市场出售给需要排污权的污染源。这样说来,面对潜在更大的需求市场,新技术供应商就会更加积极的投资开发新技术,由于供求双方的积极性很高,有理由期望新技术的采用可以更加迅速。

4.3 有利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

采用行政命令方式规定排放浓度标准,企业治理污染、削减排污量,或硬性规定不准新建、扩建、改建企业以防止增加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有的还对新产品和新工艺施加了比较重的惩罚,新工厂和新产品必须通过冗长的法律和行政程序才得以获准通过,结果的不确定和延误阻碍了新的投资,这样极大的束缚了地区经济的良好发展。

排污权交易的灵活性使得新污染源可以通过购买排污许可从而自由进入某一地区,有助于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不使空气质量下降,由于这种出售的买卖交易行为,现有的污染源在经济刺激的作用下乐意自觉地增加对污染的治理,最终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4.4提高政府环境执法的质量

由于将具体的治理决策权交给了排污单位,政府部门将集中精力确定合适的环境保护目标,并能够集中精力执法,以保证目标的实现。总量控制将鼓励更广泛的公众参与。例如,公众参与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企业积极寻找低成本污染控制方案等。排污权交易将纠正现有系统最严重的缺点之一就是环境管理部门在实施政策和有效执法方面质量低下的问题。部分原因由于现有污染者利用排放标准这些复杂的经济技术条件来拖延守法。管理部门对于检测投资较少也是原因之一。由于检测不足,管理部门必须依靠污染者提供关于排放的大量信息,由于排污者往往不愿意申报超标情况,环保局很自然的会对执法产生过分乐观的观点。排污权交易将为有效监测和执法提供更强的刺激。如果污染者不希望严格执法,这可以反映在交易市场的低价竞标。当非法排放不存在较大被发现的风险时,污染者必定不会投资购买排放许可了。而在排污权交易制度下,监测和执法将是管理机构的头等大事。此外,许可的所有者也都将支持严格的执法,以保证自身持有的许可不会因为其他污染者的欺诈行为而贬值。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真正的法人实体,治理环境污染的责任完全应由企业自己负担,治理污染应当是企业最正常的经济行为之一。

然而,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大多数地方的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发育都不成熟。企业出于对法律保障不完善、政策信号不明确、自身新建项目对排污指标存在需求等因素的考虑,往往不愿意将富余指标投放市场,企业间交易并不活跃。排污权交易监督管理存在一定难度不仅排污权的核定、初始定价与分配存在难度,如何对排污权交易进行有效地监督与管理也是这项制度实施推进面临的挑战与难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Z].

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实施的思考 篇9

1 排污权交易

著名经济学家科斯曾指出, 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并不一定需要政府的干预, 只要权利界定清楚, 私人之间的交易活动在不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达成的契约, 同样可以解决外部效应所引起的问题, 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于1968年首次提出排污权交易这一概念, 正是科斯理论在环境经济领域的具体实践应用。排污权交易作为一项环境管理政策就是指在满足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条件下, 环保部门据此制定出该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并通过有偿或无偿的分配方式, 给排污单位发放排污许可证, 建立合法的排污权, 排污许可证通过市场机制在排污单位之间进行合法交易, 以此来将企业单纯的治污行为转变为企业自身经济活动, 从而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

目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给资源与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冲击, 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和完善, 寻求一种低成本高效率治理污染的手段具有环境和经济的双重现实意义。实践表明, 排污权交易作为一种典型的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型环境政策手段, 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 将环境系统的容纳和消解污染物的能力作为一种商品置于市场, 通过市场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污染物排放的外部性问题。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 对污染物的削减、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污染治理成本的降低、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企业减排动力的增强、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等都有很大好处。

2 实施排污权交易的障碍与阻力

对于市场经济较不完善的中国来说, 虽然排污权交易制度在部分地区已经施行, 但在环境管理实际工作中充分利用这一经济手段仍存在着诸多障碍。

2.1 有关排污权交易的法律法规滞后

我国现阶段涉及排污权交易的立法相对缺失, 直接规定排污权交易行为的法律规范还是处于空白;虽有相应的排污许可证制度法规, 但没有完善的规定加以配套实施;虽有一些省市相继出台了地方性的排污权交易法规, 但是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针对性的立法;排污权交易从审批到交易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仅是凭各地的探索, 使各类组织、管理机构和企业的关系比较混乱, 排污权交易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2.2 排污权交易市场不规范

我国的市场经济尚未规范, 短期内还难以为市场化程度要求较高的排污权交易创造良性循环的市场环境。我国民众环保意识不高, 进行排污权交易缺乏成熟的市场主体和社会支持;工业污染源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的国情决定了排污权交易市场的信息寻求费用、环保监测与执行费用过高, 从而导致了市场的无效;排污权的有偿使用缺乏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分配程序, 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 扰乱了交易秩序。

2.3 排污总量的确定成为难题

构建排污权交易体系必须以实现污染总量控制为前提, 由于一些地方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经济增长与总量控制之间的矛盾, 使得排污总量的确定成为排污权交易的难点;个别地区总量控制底线不断被突破, 使得整个排污权交易体系非常脆弱;还有些地方甚至不搞总量控制, 最后导致许可证制度形式化, 排污权交易无法开展;同时, 根据多大的地域范围来确定环境容量从而确定排污总量也是一个问题。

2.4 排污权初始分配存在障碍

在初始分配无偿的条件下, 老企业以无偿方式获得初始分配, 新加入的企业只能从市场上购买排污权, 新老企业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 而政府也损失了一笔财政收入投入到环境治理中去。在初始分配有偿的条件下, 如果拍卖分配可能导致一些大企业操纵排污权交易市场, 影响市场正常运行;如果市场定价分配则存在着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导致政府部门操纵的危险。同时有偿分配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 导致效率的损失。

2.5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目前中央政府重视环保, 而地方政府追求的是经济目标与眼前政绩, 排污权交易难以开展起来。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眼中, 限制排污就等于限制生产, 出于对本地经济利益的考虑, 往往默许企业偷偷增加排污量。此外, 在一些跨地区的排污权交易中, 计划卖出方的地方政府强行介入交易, 禁止把排污权转让给其他地区, 要求只能在本地进行交易。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使得排污权交易受到人为的限制, 排污权交易市场难以有效运作。

2.6 排污权交易存在的技术障碍

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 排放污染物的权利成为一种商品, 其效益与费用和数量严格相关, 要实现市场公平, 政府部门必须精确掌握企业的排污量和排污水平。我国环境监测网络虽已形成, 但设备简单, 技术落后, 没有实现持续有效的监测, 缺乏有效的监测队伍, 很难掌握排污源的实际排污状况, 而且缺乏科学的环境监测标准和处罚办法, 这就使企业的偷排、瞒排污染物, 漏报、瞒报污染物排放量行为有机可乘。

此外, 还应当看到, 排污权交易制度更适用于那些具有区域性污染特征, 但与污染源分布状态不密切的一类环境污染问题, 而对那些与污染源分布状态密切且具有强烈局部性特征的污染问题, 则不适用。

3 实施排污权交易的对策

解决实施排污权交易的障碍显然需要对症施药, 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不难发现, 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是当务之急。

3.1 必须解决排污权交易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问题

要通过法律来进一步确认排污权, 明确排污权交易各主体间的责任;确立各行业有关总量控制策略具体实施的统一法规;规范初始排污权的分配;加强对环保部门的监管, 避免寻租行为;通过立法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 并对其运行做出明确规定;制定对违反交易制度行为的惩罚赔偿。应当把有关排污权交易的法律与现行控制排污活动的法律结合起来, 从国家高度对排污权交易制度进行系统规定, 避免执法不一的情况。

3.2 完善总量控制制度, 促进排污总量的减少

应根据“区内交易”、“量内排放”、“费用最小”和“有偿交易”的原则确定地区内的控制指标, 发展和完善总量控制制度。政府可以通过排污权的买卖, 对交易中环境状况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反应, 利用经济杠杆逐步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 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应加强监管, 对于超总量排放的企业要严厉处罚, 处罚力度必须远高于其自身治理或排污权交易成本, 使保护环境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3.3 确立排污权初始分配方案

排污权交易的前提条件就是排污权作为一种产权是合法的, 应将排污权与其它生产要素一样纳入企业产权范围, 在初始分配上应考察周全并严格把关。因此, 分配排污权要既能体现污染者付费的原则, 又不会由于获取成本过高而影响交易市场的形成, 这是实行排污权交易的重要条件。要促进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就要改变过去的那种无偿分配方式, 采用拍卖、标价出售和其他特殊方式进行合理分配。

3.4 加强对排污权交易市场的监管

政府应提高对污染源的监测技术手段, 完善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制定地区性的管理规则;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加强对其监督, 明确其违法行为应承担的责任;对排污权交易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 规范转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无序现象;严格查禁企业超标排污行为, 杜绝非法的污染物排放, 加大处罚力度。通过监管来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交易的效率, 保护交易者的合法权益。

3.5 积极培育排污权交易市场

应当成立专门的机构管理排污权交易市场, 在创造市场交易机制和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组建排污权中介机构, 为交易各方提供全面信息来降低交易费用;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对积极减少排放、积极出售排污权的企业从各方面予以扶持;制定市场交易规则, 禁止非法交易或幕后操纵, 调节不合理的价格交易制度;提高公众的市场经济意识,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为进行排污权交易培育理性的参与者。

3.6 推动排污权交易技术创新

利用科技手段确定各类排放物总量, 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予以控制和减少;强制要求排污企业安装排污监测装置, 并将监测数据实时连接到环保部门, 以便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不断加强排污权交易的基础性问题研究, 使排污权交易机制的实施和发展获得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有力的科技支持;鼓励环保新技术的研发和旧技术的创新, 发展排放控制技术和排放预防技术;发展高新技术提高现有的能源效率, 促进清洁能源的广泛使用。

实施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不仅要考虑发展的速度, 还要考虑发展的质量, 为了实现经济保持快速发展, 而污染物的排放量要得到控制或减少的目标, 就必须实施并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

4 结论

排污权交易制度作为当前受到世界各国关注的基于市场的环境经济管理手段之一, 在价值取向上较好地把握了公平与效益这一对矛盾的平衡, 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必然结果。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正经历着由试点向全面铺开的过渡阶段, 虽然实施该项制度还存在着若干障碍, 但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法律制度的健全, 排污权交易必将在优化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

摘要:当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总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但治理环境污染又势必影响到经济发展, 而排污权交易制度作为一种通过市场机制管理环境的方式, 解决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 既控制了总体污染水平, 又保证了市场调节下资源的最优配置效果。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中国,环境保护,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雯.从科斯定理到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07, (3) :664-665.

[2]任丽娅.环境污染与排污权交易制度探析[J].西北大学学报, 2006, 36 (6) :485-488.

[3]张美缎.建立并规范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思考[J].海峡科学, 2007, (6) :5-7.

[4]张学刚, 李颖.排污权交易的经济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7, 4 (3) :49-50.

[5]胡迟.排污权交易的最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影响[J].经济纵横, 2007, (4) :2-6.

[6]吴玲.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J].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4) :497-501.

[7]刘向华.实施排污权交易的障碍和对策[J].决策探索, 2007, (3) :42-43.

[8]刘贵清.运用排污权交易制度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J].商场现代化, 2007, (4) :219-220.

美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篇10

作为最早开始排污权交易理论研究的国家, 美国是排污权交易制度创新的发源地。美国排污权交易的发展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20世纪70时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排污权交易在部分地区进行, 包括“泡泡政策”、“补偿政策”、“银行政策”和“容量节余政策”四项政策。第二阶段, 1990年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并实施的酸雨计划为标志, 主要集中在二氧化硫, 在全国范围内的电力行业实施, 而且有可靠的法律依据和详细的实施方案, 是至今为止最广泛的排污权交易实践。泡泡政策规定, 一个工厂如果有多个排放口, 那么只要工厂的总污染量不超过环境标准, 就允许各个排放口的污染量进行各自之间的调剂。这就是将整个工厂置于一个假想的泡泡之下, 《清洁空气法》对“大泡泡”进行总量控制, 不考虑其中每个排放口的具体排污量。工厂获得了内部自我调整的权利后, 就可以根据各个排放口治理成本的高低进行比较分析, 采用最少的费用来实现最大化的治理效果。由于“大泡泡”的总量控制, 不同所有者的公司和企业都处于一个泡泡之下, 就有了在彼此之间进行排污权有偿交易的需要, 环境治理的效益也就有了显著的成效了。1977年《清洁空气法》修正案对补偿政策进行法律认可。该政策允许在空气质量未达标地区新建或者扩建污染源, 前提是该地区的空气质量不会更加恶化。为符合这一政策要求, 新建和扩建污染源不仅要安装当前可以得到的最先进的污染控制设施和措施, 还可以提供邻近污染源产生的额外的排放削减量作为补偿量, 这样可以抵消新建、扩建污染源所增加的污染量。这项政策变相地利用经济激励的方法促使空气质量未达标地区减少自己的排放量, 而这种减少的排放量经国家环保局的同意认可后称为“排放削减信用”。这些削减量可以出售给想进入未达标地区的新污染源。新污染源只要从该地区的其它现有污染源手中获得足够多的排放削减量, 能够使得新污染源进入后该地区的总排放量低于从前, 新污染源就可以进入未达标地区。

同时, 美国的排污交易政策又增加了“银行”政策措施。该措施规定, 企业自己减少的排污量可以不用来出售, 可以将其削减量节余存放在指定的“银行”以备日后自己使用或者再出售给其他合适的排污者。这一方面为企业以后的扩大生产留足了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了在某些企业有富余排污指标时未必同时在市场上有合适购买者。如果没有排污权的存储制度, 就会严重打击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没有动力去提高技术不断地推动污染治理的效果。

容量节余政策是加入排污交易计划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 这项政策允许进行改建或者扩建的污染源免于承担通常采用的更严格的污染治理责任, 条件是在厂区内排污净增量并无显著的增加。[1]上述四项政策的共同特点就是产生排放削减信用, 它需要经污染源排放减少到允许的排放量之下并向所在州申请到减排证明后才形成。产生减排信用最一般的方法是关闭污染源和减少污染源的排放量, 但也可以通过改造生产工艺和安装污染控制装置来产生。[2]

美国将泡泡、补偿、银行和容量节余四政策合并为统一的“排污权交易政策”, 允许美国各州建立排污权交易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 同类工业部门和同一区域中各工业部门可以进行排污削减量的交易, “排污诚信”是交易中的媒介, 银行方面参与排减信用的存储与流通。美国环保局认为, 这项政策并不能完全取代现有的管理政策, 而是对现有管理体系的一种改革。

美国现在实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以1990年通过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中规定的酸雨计划为基础的二氧化硫削减措施。该项措施提出的二氧化硫削减目标是:到2010年, 美国的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将比1980年的排放水平减少1, 000万吨。为实现这一目标, 该计划明确规定在电力行业实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和交易政策。这项制度和早期实行的以排放削减信用为核心的减排措施有明显的区别。一是排放削减信用是建立在环境标准管制制度的基础上, 它要求排污企业必须绝对达到国家的环境标准。国家采取技术手段为每一个排污企业划定其排污基准线, 企业减排达到基准线以下就形成排放减排信用可以用来交易。二是排放削减信用要求企业是永久地获得排放减少, 而总量控制下企业的暂时减排可以用来交易, 这样企业获得的激励就更加显著。

美国的二氧化硫交易措施明确规定了排污交易体系各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参加这项措施的主体既有法律强制列明的重点污染对象也有经过批准的自愿参加者。二是在许可证的初始分配上采取了三种有效的方式, 即无偿分配、拍卖和奖励。其中无偿分配是最主要的分配方式。同时美国环保局还保留一部分配额准备进行拍卖, 目的是使新建企业能够顺利进入排污市场而不会突破污染物总量限制。三是对于某些采取积极措施治理污染的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排污配额奖励。美国许可证交易的市场主体包括三大类:达标企业、投资者和环保主体。达标者是参加二氧化硫削减措施的企业, 他们买入卖出许可证可以满足扩大生产的需要或者赚取经济利益;投资者可以在交易所对排污许可证低买高卖, 从中赚取利润;环保团体参与许可证交易是为了将其储存并最终退出市场以实现污染的绝对减少, 改善环境质量。

二、美国排污交易对我国的启示

(一) 将经济激励手段引入环境治理成为世界普遍现象。

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经济活动具有的外部不经济性, 面对市场失灵的结果改由政府出面解决这一难题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政府的管制手段, 也就是命令控制手段曾经在世界各国所采取, 那就是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令企业严格遵守, 同时颁布法律政令再加上各项惩罚措施来促使企业遵纪守法。这种治理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 施政的成本低, 管理便利, 环境在短期内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但是, 其自身也有缺陷, 命令控制的方式完全把治理污染的使命交给政府, 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完全由政府来实施, 政府在治理环境污染上占有主导地位, 企业在环境治理工作上毫无主动减少污染的内在动力。同时再加上我国的环境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发展的滞后性, 造成守法成本高, 违反成本低的现象产生, 不少企业宁可选择接受罚款, 也不积极采取治理措施进行污染治理工作。环境标准的制定缺乏科学性, 忽视了不同企业在减少污染方面能力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产权经济学理论为市场失灵提供了另一条解决的方法。即以市场的自我完善来消除市场的缺陷。于是, 西方各国又转而求助于经济激励政策, 使之配合政府管理措施来共同应对环境问题。因此, 自从发现政府的管制存在许多缺陷难以单独解决环境问题时就在20世纪70年代果断地采取了经济激励政策。欧美国家纷纷采取相关的经济激励措施, 最终使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成果演变为世界范围内普遍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二) 要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就必须赋予各排污企业对通过环境污染治理减少的排污量享有所有权。

排污权属于环境资源使用权, 即人们对环境容量的使用权, 该权利包括利用权、收益权和请求保护权等。[3]要建立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市场, 首先必须从法律上确认排污权, 只有在法律确认排污权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排污权交易。排污权是指单位和个人在正常生产和生活中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权利。排污权是由国家对环境的所有权派生出来的, 是一种他物权。[4]它是一种可自由转让的权利, 可以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国家环保部门应对各排污企业的排污现状进行审查, 并结合当地的环境控制总量和减排目标来决定该企业的排污总量, 并以许可证的形式来加以确认。当排污企业采用新技术进行治理, 使其排放的污染量低于其许可证规定的排污总量时, 便可向环保部门申请对减少排污量的所有权。但在申请的过程中申请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材料必须证明该企业减少污染排放量的是已经实现的、永久的, 并且是固定的盈余。同时, 应当允许并鼓励企业之间进行排污权交易, 使减少排污量在各企业间的流动达到动态平衡。这项交易可以在自由、公平的条件下通过拍卖或招投标的方式来进行, 使其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下发挥其最好的效益, 也使出让企业获得最大的收益, 作为其治理污染的一种经济回报, 从而鼓励它们改进现有的技术, 达到清洁生产。同时, 也可鼓励排污的企业将其减少的排污量存入排污交易平台中。这个交易平台可以设在环保局内部, 由环保局对这些减排量进行保护, 使存入交易平台的排污企业拥有对减排量的所有权。只有当存入交易平台的减排量成为减少费用的唯一来源, 排污企业的减排量的所有权才有了其严肃性。我们应积极防止国家对排污企业的减排量进行征收, 以确保政策的稳定性, 保证企业可以安心地治理污染而没有后顾之忧。

三、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体系具体构建

(一) 交易客体。

排污权交易客体应该是企业通过实施工程治理和结构调整减排项目, 完成削减任务后的富余排污指标。交易启动阶段交易中心供交易的排污权主要来源于排污单位转产、破产、关停等行为导致排污减少或排污停止的排污指标回购、企业通过投资减排工程完成削减任务后的富余排污指标购买及区域2005年环境统计口径的排污总量 (完成减排目标后) 大于区域环评总量部分。

(二) 交易的主体。

排污权交易的主体是指有资格进行排污权买卖的人。排污权卖方应界定为通过实施工程治理、结构调整的减排项目和监督管理减排措施, 完成削减任务后, 有富余指标的市场主体。排污权买方应界定为需要获取污染物排放指标的市场主体, 包括新建、改扩建项目及无法按规定减排的企业。同时, 为调控排污权交易市场, 交易中心也可参与买卖。

(三) 交易范围。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排物权交易制度的应用范围应限定在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控制上较为适宜。这样做的好处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是我国目前污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有国外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技术上具备可行性;也可为排污权交易在其他领域的拓展打下基础。

(四) 交易程序。

排污权交易包括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主要是指初始排污权的有偿分配;二级市场是指拥有初始排污权企业将富余排污指标在交易中心交易的市场。规范排污权交易程序主要是指规范二级市场交易程序。其步骤如下:一是由需求方向交易中心提交主要污染物申购预约申请, 交易中心对其进行审核确认。二是由需求方向中心购买或向有富余排污指标的企业购买。向中心购买, 则交易中心与需求方签订转让合同, 并收取交易款项;向有富余指标企业购买, 出让方向交易中心提交污染物出让申请, 交易中心受理后, 委托环保部门对排污权出让方的申请进行确认, 与需求方签订转让合同, 并支付交易款项。三是环保部门根据《合同》及款项支付凭证办理排污权交易证发放和变更手续。

环境污染的问题是由于人们对公有资源不计成本的自由使用造成的。使用者以个人最大利益化的角度去尽力攫取资源, 使公有资源遭到了无法挽回的破坏。要解决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完全依靠政府的行政命令手段进行防治是不能够实现的。而排污权交易作为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保护环境的激励手段, 相对于传统的行政命令控制手段, 其既不制约或妨碍经济发展, 又能实现环境和资源保护之目的。因而, 我国有必要建立排污权交易的制度, 并以法律形式予以保障, 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促进。

摘要:排污权交易起源于美国, 其实质就是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实现对环境容量资源的基础性分配, 也就是通过市场调节手段减少、控制污染排放, 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排污权交易作为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控制手段, 能够实现在经济上的利益和污染控制管理上的改善越来越引起人们的认可。现在, 排污权交易制度经过在西方国家的实践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济制度和理论体系, 而且经过实践证明, 是一项既能控制环境污染排放又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政策, 因而备受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制度,美国经验,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马中主编.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12~213

[2].吴建.排污权交易-环境容量管理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27

[3].蒋亚娟.关于设立排污权的立法探讨[J].生态经济, 2001

排污权抵押制度论文 篇11

1 国内制度进展

我国排污权交易试点总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2]。

起步阶段(1987~2000年):期间重点对排污权交易理论和我国开展排污权交易的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证明,排污权交易政策正是当时形势发展所需要的一项重要环境经济政策;

试点探索阶段(2001~2006年):通过积极探索,这段时期达成了几笔在全国范围影响较大的排污权交易,为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推行积累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试点深化阶段(2007~今):通过试点省份的探索、排污权交易机构的设立以及排污权交易工作的进行和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研究的深入,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排污权交易的市场化运营。

2 试点制度实施情况简析

2.1 涉及的污染物种类

试点省市排污权有偿使用涉及的污染物主要以SO2、COD为主,但各省市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增设了区域污染的敏感因子或只开展SO2或COD中的一种污染物交易。

2.2 实施范围

各地开展排污权交易范围的区别主要存在于开展行业(单一行业与跨行业)与涵盖的区域(局部开展与整体开展)不同两个方面。

2.3 基价确定

由于缺乏全国性统一指导,有偿使用价格多采用地方政府指导价,少数采用竞价方式确定,各地采用的基准价格和有效时限差异巨大。

2.4 开展形式

各省市根据各自特点,开展主体各异。部分省份以市、县作为试点,逐步扩展到省级层面;也有部分省份以省级层面为主体,根据运行情况逐步扩展到地市。

3 制度实施存在问题分析

3.1 相关法律保障薄弱

我国关于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严重滞后,在全国层面尚不存在有关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的法律法规。仅有部分试点出台了关于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的地方法规文件,试点工作仍存在较大困惑。

3.2 后续统一监管难度大

当前各试点省市所建立的机制之间存在同一污染物指标价格差距过大、指标使用年限长短不一、跨省界临近区域(同一流域)交易机制差距大等问题增加了后续全国性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建立、实现统一监管的难度。

3.3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明晰

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是一种政府监管下污染物排放主体参与的市场行为,然而当前交易市场中主要以政府直接出让排污权指标和环保部门以信息中介的形式引导控制交易的一级市场行为为主,导致市场中流通的污染物指标价格不能随市场的实际需求变化,不能充分体现出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机制关于环境资源稀缺性与否的本质。

3.4 配套监管能力建设滞后

多数试点省市对污染源的在线监控仅针对国控、省控污染源,而且时常出现在线监控损坏、数据准确度低等影响总量控制的关键问题。不能科学核算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致使企业参与排污权交易工作积极性大大削弱[3]。

4 制度完善的建议

4.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以“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规划为契机,尽快出台强化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确认排污权的私权性质,明确企业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的要求,并确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的法律地位,保障制度的顺利进行。

4.2 统一交易模式

从减排成本、污染防治等角度制定规范统一各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省份的初始价格核算机制;合理确定交易年限,保证在减少频繁重复工作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交易市场的发展;科学划定常规污染物的可交易类型,逐步打破省级界限的限制,发展上下游流域的水污染物指标和临近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指标的跨区域交易,刺激落后省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型。

4.3 刺激市场发挥调节作用

建议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划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放开买卖与租赁的等交易手段,通过制定政府监管下的稳定市场自我调节制度措施,逐步构建交易自由、价格体现需求的二级市场。

4.4 强化监管能力建设

建议进一步提升在线监控设施覆盖企业的数量,提升在线监控设施的稳定性和监测效率,杜绝排污口偷排与漏排,为区域总量控制提供依据。逐步完善排污企业污染物排放台账,构建污染源基础信息数据库,严把总量控制关口,为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的进一步开展清除了障碍。

摘要: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资源,通过创新机制、发挥市场对环境资源配置作用是当前环境保护应当关注的重要内容。我国自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试点以来,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通过分析我国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的发展历程,系统的梳理当前国内各试点实践探索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总量控制

参考文献

[1]王金南,张炳,吴悦颖,郭默.中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践与展望[J].环境保护,2014,42(3):22-25.

[2]严刚,王金南.中国的排污交易实践与案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计算机机房设备的养护下一篇:反思让英语学习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