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让英语学习更有效

2024-09-24

反思让英语学习更有效(精选12篇)

反思让英语学习更有效 篇1

数学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有的学生学习很努力可数学成绩为何上不去呢?一道关于函数的题目带给我启示:善于不断改进学习方法的小迪发现, 对解题进行回顾反思, 学习效果更好.某一天小迪有20分钟时间可用于学习.假设小迪用于解题的时间x (单位:分钟) 与学习收益量y的关系如图1所示, 用于回顾反思的时间x (单位:分钟) 与学习收益y的关系如图2所示 (其中OA是抛物线的一部分, A为抛物线的顶点) , 且用于回顾反思的时间不超过用于解题的时间.

(1) 求小迪解题的学习收益量y与用于解题的时间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 求小迪回顾反思的学习收益量y与用于回顾反思的时间x的函数关系式;

(3) 问小迪如何分配解题和回顾反思的时间, 才能使这20分钟的学习收益总量最大?

本题是一道函数应用题, 就题目解题思路与方法而言, 并没有特别之处, 但题目中所蕴涵的现实意义引起了我的思考:解题的效益与时间成正比, 但是对于解题后的反思在短时间内产生的效益却远远超过前者.这就让我联想到, 如果我们每天在解题之余, 引导学生用三至四分钟的时间进行反思, 效果不就很好吗?如果再将这种意识运用到整个数学学习中, 从而形成自己的反思性学习方法, 那结果肯定是事半功倍.波利亚说:“当你找到第一个蘑菇后, 要环顾四周, 因为它们总是成堆生长的.”这正是反思的奥妙所在.在数学学习中, 我们要善于在发现第一个蘑菇后, 利用“环顾四周”的最好途径———反思.反思能更好地衔接知识, 为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也能对数学能力的培养起到引领作用.

初中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最佳时期, 虽然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心理方面已经具备了自我反思的基础与能力, 但还需要老师和家长在具体的反思策略与方法上加以指导与帮助.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的特殊性, 决定了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初中生不可能一次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 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调整, 即坚持反思性数学学习, 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一、预设反思环节, 渗透知识形成的揭示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 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反思.要培养学生的主体反思意识, 教师首先要有引导学生反思的意识, 要对教学进行反思, 并结合实践不断地优化改进.

教师要在各个教学板块预设合适的“反思”环节.如导入时, 可创设有效情境, 激发学生反思新知与旧知的联系, 回顾旧知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新授时, 可以设计诸如:你是怎么做的?你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何优点?还有其他解法吗?哪种方法更简便?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错误?等问题引导学生反思, 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练习时, 可以就知识的重难点, 容易混淆之处, 安排判断、纠错、辨析等反思性练习, 对于错题进行纠错性反思.小结时, 可以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学习过程、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回顾和思考.作业设计时, 可以适度拓展学习内容, 强化学生的反思.

案例1:对于三角形全等判定中的“角边角”定理 (ASA) , 教材的安排是先合作学习, 提出问题:“有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然后请学生用量角器和刻度尺画△ABC, 使BC=3cm, ∠B=40°, ∠C=60°, 将自己所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比较, 你发现了什么?最后给出结论:有两个角和这两个角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

教材这样设计的本意是, 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比一比、拼一拼的实践中, 自主探究“ASA”定理.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 这样的操作和探究是难以实现的, 毕竟具体的实践操作有很大的误差, 对学生的自主探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于是有的老师仍然按照教材的安排教, 有的老师干脆放弃合作探究环节, 直接得出结论.

我认为, 如果条件许可, 就可以在教学中, 利用复合投影片, 设计出两角确定不变的可变三角形.如图, ∠CAB确定, ∠CBA确定, 拉动复合片, 可使∠C-BA发生平移, 从而改变△ABC的大小.然后通过动态演示, 当两个可变三角形满足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时, 两个可变三角形重合, 从而验证猜想, 得出“ASA”判定.

学生对教具的动态演示过程, 就是对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进行辨析的自主探索过程.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各种判定条件, 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对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有重要意义.

二、创设反思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常有疑点, 常有问题, 才能常有思考, 常有创新.”能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这就要看教师能否创设出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将学生的主观心理因素和客观环境结合起来, 通过外部诱因,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案例2:在教学“不等式”时, 可以这样引入:某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 若一次性购票满30张, 每张票便宜1元, 某班有27名同学去公园进行活动, 当班长准备好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 爱动脑筋的小明喊住了班长, 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 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 为什么要买30张票呢?这不是浪费吗?

那么, 小明的提议对不对呢?是不是真的“浪费”呢?

给出题目后, 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即:单价×购买的总张数=总价钱.接着, 同桌分组计算, 一人按班长的方法算, 一人按小明的方法算.然后比较按谁的方法买比较划算, 进而启发和引导学生用字母代替数, 经过探索, 写出相关的代数式, 讨论数量的不等关系, 引出不等式.

由于创设的情境与生活息息相关,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更快地理解新课的内容,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针对课堂练习的典型错误进行纠错性反思, 从本源上解决问题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要学会回头看, 反思我们在学习中的得失.现在的学生缺乏这种反思的意识, 对于作业和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总是不能及时有效地纠错与反思.有些甚至懒得动脑, 直接“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及时查找问题所在, 纠正自己的错误.我认为每一名学生都要准备一本错题集, 具体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 (1) 错误原因的查找.如果是概念性错误, 则首先将相关的概念、定理、公式等理论知识抄下来, 然后请教老师讲解透彻, 及时纠正以前的错误理解.如果是计算问题, 则需要在题目旁边注明算理. (2) 针对性地练习.在订正好题目之后, 自己可以就相关的知识点找一些题目进行练习, 在练习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 以后如何避免类似错误作为本题最后的反思与小结.这样可以让学生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经常回顾反思, 有利于纠正以往的错误理解, 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将弱项变成强项.

案例3: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 部分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例题: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x2-2x-1=0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 则k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学生解法:因为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所以△>0, 即22+4k>0, 解得:k>-1, 所以k的取值范围是k>-1.

这是典型的错误, 原因是本节课的重心是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学生便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没有考虑一元二次方程概念中的限制条件, 因此就出现了顾此失彼的情况.于是我做了如下引导:

(1) 错误原因是什么? (判别式的判别只适用于一元二次方程, 而a=0时不适用.)

(2) 如何正确求解? (本题:因为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所以△>0, 即22+4k>0, 解得:k>-1, 又因为一元二次方程kx2-2x-1=0中k≠0, 所以k的取值范围是k>-1且k≠0.)

(3) 以后如何避免错误? (以后在做此类题目时, 一要读清楚题中条件, 二是结论的适用范围要清晰, 三是解题的前后要等价.)

除引导学生课内纠错反思外, 教师在课外练习量上也要有所控制, 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 培养学生在解题中纠错反思的习惯, 在学习中反思, 在反思中进步.

四、培养学生课堂小结和复习反思习惯, 串联形成知识网络

日本有一句谚语:思而不学, 僵梦而已;学而不思, 白日梦而已.所以培养学生课堂小结和复习反思习惯, 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那么, 应该如何培养这种习惯呢?

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题后反思.课堂上结合习题给予指导, 给时间让学生反思, 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 不断提高题后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渐渐的, 学生做完题后会反思了, 也提高了主动性.学生在对一个题进行反思后, 再做此类题时很快就能解出来.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单元教学后反思.在学生有了“题后反思”的初步能力后, 可要求学生对学过的一单元进行单元小结, 让学生自己出单元检测题.这样做要比老师讲复习提纲、出检测题考学生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复习小结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并且学生在做其他同学出的测试题时很有兴趣, 热情很高, 也敢于大胆质疑, 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最后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在课上经常有针对性地、有意识地对有些题进行反思, 可以引起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我经常通过反思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力求使自己成为反思型教师.同时我也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反思, 希望能将学生培养成反思型学生.反思是一个能动、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 是一种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 是学生回顾思考过去, 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进而对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意识、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改进的一种高级思维形式, 它能充分挖掘与发展学生的潜能.在数学教学中, 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反思, 在反思中更好地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与能力, 学生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 2000, 4.

[2]王仲英.反思性数学教学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10.

[3]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再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反思让英语学习更有效 篇2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放权给学生,在学生展示后,常常会要学生来评价学习的成果,形成以生教生评价为主的格局,从而调动学生才与学习的积极性。但在实施初期,效果总是不理想。主要表现在:

1、分不清主体。只要是问题就急不可待地发言,不反思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展示者的问题。

2、讲不清道理。只能会意却无法表达,意向不明让老师和同伴一头雾水。

3、辨不清是非。只发现存在的问题,找不出产生问题的原因。

4、抓不住要点。只盯住问题面,当同学都展示后,不能概括地说出成败关键。

5、稳不住自我。只强调应该怎么做,说不出展示者应如何修正问题和方法。

在反思中提质,让课堂更有效 篇3

关键词:反思 有效

G633.6

新《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立体几何作了调整,调整之后的立体几何教学建议以现 实三维空间为背景,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四个层次的认识过程展开,把具体与抽象、直观与论理、感性与理性、动手与动脑有机地结合 在一起。同时提出了“螺旋式上升”的新理念,将立体几何内容一分为二:一是《必修2》的“空间几何体”与“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二是把大量运算放在理科《选修2-1》的“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中,强化了向量在处理立体几何问题,尤其是位置关系、度量关系中的工具作用。

案例背景: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加强中高级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修养,认真落实新课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 校举办教学技能评比活动。共分三类 :①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②一级教师教学案例评比。要求选取本教研组青年教师所设计的优质课案例进行分析,做到内容具体,设计规范。③高级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评比。

案例主题:怎样的课堂才算是有效教学?它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它有如下三重意蕴:(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高。(2)有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应占实际教学时间绝大部分。(3)有效益: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相 吻合,即注重社会性,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其中教师是否能准确地解读教材、把握学生学情,从某种程度 上制约着教学的成效。因此准确把握教材、学生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案例描述:新课程推进到今天,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但金无足赤,课无完课。本案例撷取三节新课(①王老师的课题: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②潘老师的课题: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③温老师的课题:线面、面面垂直的性质)中的部分片段加以剖析,与同行交流。

效果分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知的具体形象(旗杆与地面)的实例引出抽象内容的课题(线面垂直关系),导入新课;

潘老师的课题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引入部分:

效果分析:改变课本上的水坝与人造地球卫星两个实例,通过选取教室(门与墙)与笔记本电脑进行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温老师的课题③线面、面面垂直的性质引入部分:

效果分析:从教学目标和主旨出发提出悬念性问题,导入新课;利用长方体模型(研究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位置关系的直观载体),将两部分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注意观察颜色),效果明显。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要力争做到: (1)学习“生活” 。创设生活情景,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景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2)应用“生活” 。学以致用,将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3)服务“生活” 。有很多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 于生活的。(4)创造“生活” 。这是一个高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构思。同时如果借助计算机和多媒体,把当前课堂以听讲为主转化成欣赏精美图片为主,可以有效地改变课堂沉闷乏味的状况。把一些实验问题和动态的问题表现出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探究部分

王老师的课题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探究部分:

课本安排这个探究题,做为定理的前奏,目的是想让学生经历做数学(实践),思考,再进行合情推理的知识形成过程;需要在操作过程中,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与发现,然而王老师在处理此题时过于匆忙,加之课前没有要求学生提前准备等因素,以至错失 良机,效果不明显。因为在折纸的情境中,可以感受到运动中蕴涵着静止、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可以体会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潘老师的课题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探究部分:

这一基本模型涉及立体几何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判断与几何量(异面直线所成角、线面角、面面角以及距离、面积、体积)的计算问题。此探究题接课本例3之后,安排得非常合理,关键是如何利用得当?当时在提出此题时,尚有10多分钟,但潘老师因预设得不够充分,造成引导不明确,没有充分进行挖掘,造成错失良机。如果把握恰当的话,很多旧问题可以得到复习,又有很多新问题得到探究。

温老师的课题③线面、面面垂直的性质探究部分:

回答命题形式较易:

但学生的思维往往出人意料,会遇到一些“意外”。其中命题(1)是课本上的定理。而命题(2)为假命题,需要补充加以完善。当时学生的回答让温老师有点措手不及,因为学生的回答老师在课前尚未想到,幸亏发现及时。这些,要求教师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 问题。有效教学意味着 教师要善于耐 心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想法,这样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素养,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中,有效的问题才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应该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技能结构以及认知能力出发,有的放矢,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因此,(1)问题设计要有创意,(2)问题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3)问题要给学生提供发现新问题的可能性,(4)问题思维要求需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原理。但新教师在处理学生回答时容易犯三种错误,即:一是急于表态。对待学生的探索,马上表示“是”或“否”。二是急于对答案。当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在“迷宫”中迷失方向,教师常沉不住气,急于“包办代替 ”。三是轻率否定。当学生的观点与教师不相同时,轻率地予以否定。这样做的后果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反思:讲课教师,他们都属于新手型,可能比较刻板地遵照教学原则、规范和计划来处理问题,缺乏教学灵活性。他们需要了解和明确课堂教学的一系列规则,通过了解教学情境的特征来获得教学经验,从而成功地实现迁移。而且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过程。为更好、更快地成长,教师进行有效反思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思所得。每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课后都要及时反思并把它们归类整理,提升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供以后教学时参考。这样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会大有好处。 ②思所失。任何一节课,即便教师的备课再细密,慎之又慎,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引以为戒的教训,从而不断走向成功。③思所疑。一方面是学生的疑点。每节课下来,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些疑问,教师应把学生的疑点记录下来,细加琢磨,将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复习;另一方面是教师的疑点。教师对教材中的问题理解,并非十分透彻,通过课堂教学,把它记录下来,促使自己今后对这些问题加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来源:Z_xx_k.Com]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 刘绍学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让合作学习更有效 篇4

一、独立学习是基础

我们现在倡导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但并不意味着就要抛弃独立学习。特别是语文课堂上, 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就进行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 认识也不很深刻, 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就会显得肤浅、片面。学生只有经过独立思考, 有了交流的需要, 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否则, 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讨论, 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 很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同化, 造成人云亦云现象。因此, 对于语文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而言, 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以便学生独立思考。学生通过独立学习, 画出了文中的重点词句, 并对不理解处进行质疑, 就能产生查阅资料的动力、争论问题的欲望, 为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做好铺垫。

二、合理分工是前提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 要让学困生“求助有门”, 学优生“教学相长”。课堂上, 可以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学习, 四人中, 好中差兼顾, 且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编号, 1号同学是这组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 2、3号同学属于中等生, 担任本组记录员, 4号同学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担任该组组长, 负责安排学习任务, 监督学习进程。一般情况下, 小组合作时由1号同学先发言, 2、3号同学作补充, 4号同学做最后总结。例如, 在检查预习环节, 由1号同学先朗读课文, 他暴露的问题, 由小组内其他同学去帮助纠正, 然后, 大家就他出现错误的句子都去反复读一读。这样一遍下来, 小组内在朗读上基本不存在问题。在交流不理解的字词或提出疑问时, 还是由1号同学开始, 他的问题可能会多些, 每提出一个, 小组内其他同学能帮助解决的, 就及时给予帮助, 不能帮助的, 就作为小组内的问题保留下来。这一遍下来, 小组内就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时, 对于部分生词, 小组内采取分工的办法, 每人查一、两个。这样, 本需个人花10分钟才能查完的词语, 由于大家的分工合作, 可能2分钟就解决了, 这就大大节省了时间, 提高了学习的效益。这样的小组学习, 人人目标清楚, 既分工又合作, 教师不用担心哪个学生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三、做好示范是关键

仅仅科学地组建了学习小组还不能保证学习的有效, 教学中我发现, 合作学习时, 虽然孩子们很积极主动, 但由于学习不得法, 效率还是不高。因此教给孩子们合作学习的方法很关键, 即给学生的小组合作提供一个活动模板, 这种形式主要用在对于练习性、游戏性、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而开展的小组活动。虽然是练习性的内容, 由于学生不知如何合作, 怎样进行操作, 需要教师的示范指导。例如, 在分角色朗读课文时, 组织孩子们四人一组进行练习, 但孩子们练习时, 往往就练喜欢的角色, 所接受的训练是单一的。还有的孩子, 因为怕读不好角色, 就单挑旁白来读。积极的孩子、朗读水平较好的孩子就“走进”角色, 朗读水平较弱的就“永远”旁白, 这样会造成恶性循环, 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此时, 教师就要创设情景, 让孩子有平等的训练机会。先请班内朗读好的学生作示范, 有时教师也需要参与其中, 然后要求孩子在组内进行多次的练习, 但每次的角色不要重复, 要轮换角色, 这样才利于孩子们综合发展。

四、正确引领保质量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忽略教师的引领作用。首先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 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要及时鼓励学生, 让每个孩子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教师要积极参与合作, 把自己作为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 建立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教师要轮流参与各个小组的活动, 适当进行引领, 积极寻找、创设对话的“话题”与说话的“空间”。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时, 教师要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发现偏差要及时纠正。教师的正确引领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减少了许多弯路, 提高了合作质量, 实现了合作的有效性。

五、评价激励促提高

评价机制运用得当, 能够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合作学习效果。在实验探索中, 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把个人之间的竞争提升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 形成了“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的良好学习氛围, 实行“堂堂积分、月评优、期末表彰的”激励制度。每节课根据学生的表现评选出“思维敏捷组”、“配合默契组”、“最佳展示组”、“团结协作组”、“口齿伶俐组”等, 教师、学生对各小组课堂上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加分, 每月累计评出积分最高的和有进步的小组进行星级奖励, 期末评出得星最多的小组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科学的评价激励制度有效地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 使学生更认真、更投入地参与学习活动, 形成一种“合作-竞争-合作”的良性循环, 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导、练让高中英语教学更有效 篇5

[摘 要]高中英语要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以“学”为基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辅以“练”,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技能,这样的英语教学会更加有效。

[关键词]英语 自学 引导 练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027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更多的是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参与探究。于是,不少学生的英语也就形成了“哑巴英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听、说、读、写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地锻炼。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以“学”为基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辅以“练”,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技能,这样的英语教学会更加有效。

一、学生自“学”

“学”即学生自学。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自学环节基本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还不够成熟,让学生自主学习而没有教师的指导,效果自然不佳。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教师的指导是不可缺少的。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指导具体内容为: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从时间上看以10分钟为宜。具体的操作可分为激学、导学、独学三个环节。

首先,激学步骤更多的是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而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高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先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来导入,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说说初中和高中生活的变化,呈现图片并提问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学生回答出we can see very huge campus and low buildings.后追问T: What does huge campus mean?What about campus and school buildings in China?在对话中用图片来引出新词。

其次,导学步骤则是教师利用导学案来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阶段。该步骤中主要以知识目标为主,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知识。如高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学中向学生明确基本单词monitor,abrupt,passive等单词;短语如call up,now and then,distinguish sb.as…set about doing,in the expectation that + 从句;重点学会区分distinguish 的两种不同含义、介词搭配及派生形容词;区分“in the expectation that+从句”与“in expectation of +名词”。导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通过课堂学习而知道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最后,独学步骤则是学生在教师目标的引导和具体任务下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巡视,特别关注学困生情况,为第二个环节的“教什么”“怎样教”做准备。在独学环节中,学生需要在目标的引导下完成对教材内容的初步浏览及对单词的初步识记。

二、教师主“导”

“导”即引导,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走的是以教师为主的路线,而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则提倡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引导环节主要体现为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该环节一般以15分钟为宜。具体可以分为互学和导教两个环节。

首先,互学是指学生和学生之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互动,教师根据小组学生的情况,调动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基础稍差、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展开互动。如在模板四Unit 2 sports的阅读教学中对问题“What is the speech about? Where were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held?Who restarted the modern Olympic Games?”的探究,教师提出问题,播放录音引导学生听后,组员间相互讨论交流答案。

其次,导教是指教师在学生组内学习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指导,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学生构建知识。应该注意,学生互动环节中,教师要深入小组中进行指导,在教师指导过程中则要尽量让学生动起来,然后教师再给予点拨。以模块四Unit 1 Advertising中be used to的用法引导为例,教师先出示She gets used to English food.I’m not used to getting up so early.引导学生找出共同点,然后指出be(get)used to sth和be used to doing sth的用法,用be used to do sth,used to do sth,would do sth拓展,引导学生造句,再强调used to do sth 和be used to do sth的区别。在该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小组学生合作分析,造句环节中根据学生所造句子进行指导,最后总结,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构建知识。

三、学生“练”――独立练习、自评、质疑

“练”即练习。在传统英语教学中,练习多是教师提出要求,然后让全体学生去完成,且在课后进行,练习量较大。而应用“三步八环节”模式提倡在课堂中完成练习,做到当堂学习、当堂检测。从时间安排上看,该环节以15分钟为宜。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供的精练题,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该环节又可分为独立练习、自评和质疑三个步骤。以独立练习促进学生巩固知识,以互动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内和小组间的质疑,不仅可更好地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也能让学生在练习中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取长补短。

首先,独立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供的精练题,这样的练习符合实际,层次分明,针对性强,会有很好的训练效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点,即教师要注重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所提供的练习题要体现针对性,这样才能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以词汇的巩固为例,针对基础稍差的学生,可采用填空、造句等进行,而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采用完形填空,或提供几个单词而让他们完成写话活动。

其次,自评,学生评出自己做/答题思路,讲出“为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自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要在方法上多给予指导。如Does Bob look like his father or his brothers?―No,he looks like in his family.A.somebody else;B.nobody else;C.everybody else;D.anybody else.的选择题,学生在选择过程中要知道he looks like nobody else的意思,且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判断是否掌握了该知识点,知道为什么选择该选项。

最后,质疑,其他学生对照自己的思路,讲出自己的独特之处,供师生分享和学习。质疑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享,尤其是在学习方法方面,要让学习优秀的同学带头,引导小组学生学会分享和交流,这样才利于小组合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分享,如本课时学到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或体会等。然后借助小组这一形式而展开小组间的分享或问答活动。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而提出遇到的问题,小组共同合作解决。

在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和同伴探究学习,在合作和交流中获得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这样的英语课堂才会更加有效。从当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来看,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是明显的,学生在新的模式中的主动性得到了提升,英语教学效率也有了稳步的提升。

关注板书,让英语学习更有效 篇6

一、板书设计体现情境设置:基于生活的语言运用

新课程英语标准中积极倡导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的语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习得与运用语言。但是一直以来,教学中强调优化教学设计、精简教学流程,所以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往往只注重重难点词汇与句型的呈现,进而忽略对整个文本故事情境的呈现,黑板上的板书只有零星的单词与句型,整体语境与文字是缺失的。例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unit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一课时,两位教师设计了下面两种板书,现呈现给大家作对比。

1.unit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I come to school by bus\train\bike\

Metro\plane\on foot...

on Moon Street\ Park Street

in Sunshine Town

2. unit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I come to school by bus\train\bike\

Metro\plane\on foot...(贴有相应的图片)

on Moon Street\ Park Street

in Sunshine Town(配有相应图片)

板书1符合传统的设计理念: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学生对于本课的重点句型与短语一目了然。小学生的天性是生动活泼,长此以往满是文字的板书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枯燥无味,让他们缺失学习英语的动力。而板书2教师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增添了图片的配合,不但突出了重点的词句,还让学生沉浸在整个文本的情景之中,让他们在情境中学习句型,在情境中巩固文本。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交通工具与地点名词在语境中丰满了含义,学生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理解语言。

情境图案的加入并没有让原本简单的句型变得复杂,反而帮助学生更加理清思路,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连,加速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理解,也有利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的场景时,会流利的用英语进行表达。

二、板书设计关注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的交际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是不能仅仅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要高度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unit6 At a snack bar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unit6 At a snack bar

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some rice\noodles\tea\bread\pies\hamburgers\milk\coffee(张贴相应的图片)

中西方文化中在很多事物上存在着相似与差异,例如:节日、饮食、服装、楼层表达等。我们在课堂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具体形象的实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上面的板书设计中,教师注重突出中西方饮食上面的差异,中国人喜欢用筷子,西方人喜欢用刀叉;中国人喜欢喝茶,西方人喜欢喝咖啡;中国人喜欢米饭、面条,西方人喜欢面包、汉堡。通过对比的板书设计,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熟知中西方的饮食差异。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英语是一门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的学科,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科的工具性,更要关注人文性。

三、板书设计体现学习策略:重视语言的持续渐进

基础教育阶段将英语课程目标划分为九个阶段,主要体现语言的学习过程应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各年级段之间是有关联的。英语板书是学生接触英语的视觉之窗,设计板书时应充分关注它的整体性、渐进性与持续性。这在教学词汇板块与语音板块时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在教学字母组合[ea]的发音时,笔者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总结已学的含有字母组合ea的单词tea,sea,pea...然后在写出一些新的含有字母组合ea的单词让学生尝试认读weak,lead,beat...在板书的设计中,笔者关注的是语音学习的持续性,让整个板书呈现在不断发散与生成的状态中,让“动态生成”的理念深入学生的心田。新课程标准中也积极倡导,教师应积极更新教学理念,设计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因为课堂的教学不能再是依照教师所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的传授给学生知识与能力,因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不断改进、动态的生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与能力的课堂设计。同样,板书的设计也不应该是教师课前所设定好的,直接将句型、单词陈列在黑板上,也应根据课堂实际而动态的生成。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具体体现,更是教师语言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精心设计的板书能提炼一节课的精华,能突出文本的重点知识,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板书设计,就是帮学生搭建认知的“桥梁”;帮教师设计课程的“地图”,并为英语持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效学习让数学课堂更实在 篇7

一、自编课题, 突破重点

本单元的编排是按照除数是整十数 (直接试商) ———除数是两位数 (把除数看作接近整十数试商但不需要调商) ———除数是两位数 (需要调商) 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每一个新知识都与前一知识点紧密联系。教学时我没有把一节课的课题直接呈现给学生, 而采用让学生自编课题的形式。

1.除法竖式。

2.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3.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4.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我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 引导第二次阅读例题找出你认为最接近的课题。第一次自学是面, 纵观整个知识, 第二次自学是点, 有目的有针对性。在编课题的活动中, 学生通过自学、比较, 找到了这节课最核心的数学内容, 并且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不仅有助于突破一节课的重点, 而且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

二、尝试练习, 理解算理

由于教材的编排特点, 这单元的每一项对学生而言只有二分生八分熟, 所以, 在学生找出这二分生的“生”在哪儿就可让学生尝试练习。如:除数是两位数 (不需要调商) , 学生独立练习192÷32往往会出现两种结果:

这时我不急于评判, 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 问题呈现: (1) 这两种解法的共同点在哪儿, 你是怎样想的? (2) 这两种解法的不同点在哪儿, 你是怎样想的?学生找出共同点是:把32看作30来试商, 因为32靠近30。不同点是:一道用6乘32, 一道用6乘30。 (3) 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反驳他的解法吗?学生畅所欲言, “180是怎么得到的?”“每天看32页, 6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可以用估算的方法验证这本书应该正好看完, 怎么会剩12页?”用孩子的眼光帮助孩子发现问题, 用孩子的语言帮助孩子解决障碍。原来“30”是我们把32看作30来试商用的, 只是个记号, 目的是帮助我们能更快地试商, 这个记号可以写出来也可以不写, 而每天看32页, 6天一共看6×32=192页。所以, 必须用6乘32得192, 6天正好看完这本书。这个过程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悟”, 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规范语言, 清晰思维

教学不能只满足于“我明白了”“我会计算了”, 还要让学生学会叙述完整的计算过程。思维在脑子中的形成到用规范语言的完整叙述又有了飞跃, 通过简练规范语言的叙述展现了思维的形成过程, 不仅有益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清晰性。

在教学中, 我一般用5个步骤引导学生叙述计算过程, 一定二乘三减四比五抄。如:195÷32先定商是一位数, 商是6, 6写在个位上 (一定) 。6乘32得192 (二乘) 。195-192=3 (三减) 。3比32小 (四比, 没有余数时可省略) 。所以195÷32=6…3 (五抄) 。学习初期我要求学生人人会叙述过程, 而随着熟练计算及学习有了深度以后, 叙述的内容也有所变化了, 如:教学四舍法调商后, 我的叙述重点就有所变化, 67÷24, 把24看作20来试商, 初商是3;3×24得72, 67减72不够减, 说明初商偏大, 把初商3调成2。规范的数学语言使用非常重要, 学生易于养成严谨缜密而清晰的习惯, 而且又能体会到数学文字的精、简、美。

四、拓展练习, 放飞思维

课本上的习题内涵丰富, 如果教师仅限于就题练题, 学生在练习中的体验是肤浅的。因此, 教师要能把握住练习题的特点, 挖掘习题的内在潜力, 拓展练习。例如:在判断商是几位数后拓展“□74÷40, 要使商是两位数, □里可填 () , 要使商是一位数, □里可填 () 。”让孩子更加深对商是几位数的判断。组题练习“147÷20 147÷21 147÷29”后追问, “你发现了什么?”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了高潮。

五、交流学法, 掌握技巧

孩子中总有许多成人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 在单元复习时一定要留些时间给孩子们交流自己的学法。例如:对“同头无除商八九”“除数折半商四五”等的理解, 有的孩子说, 我发现“同头够除商试一”“折半稍小商试五, 折半稍大商试四”等等。多给学生一些时间, 你将能发现更多的精彩。

适时介入,让自主学习更有效 篇8

一、在学生思维遇阻时介入, 点拨起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反映, 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 (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 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 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自主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考虑到学生年龄、心理、知识水平的特点, 思维培养是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的, 不同教师教法上的差异容易造成学生思维衔接不当。思维惰性、惯性和线性常常会让学生思维受阻, 或者突然卡壳, 自主学习活动往往难以顺利进行, 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 在学生受阻点上稍稍点拨, 让他们想自己不敢多想的, 探自己不敢深究的, 特别是在新授的起点上, 如能点拨得当, 将会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开一条明亮的通道。如在“圆的面积”的教学中, 学生第一次研究曲线图形的面积, 没有任何直接经验, 只有在研究直线图形面积中获得的割补、平移、旋转的方法以及转化的思想作基础。但研究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都是平面直线图形, 转化后得到的依然是平面直线图形, 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惯性, 很难想到圆这样的曲线图形剪拼后能转化成直线图形, 特别是曲线的边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会让思维在起点处受阻, 此时需要教师就点与线的关系加以点拨, 即直线和曲线同样可以看成是点的集合, 同样可以进行转化, 让学生突破思维阻碍, 明晰自主探究的起点, 并助推学生的思维由曲线向直线转变, 从直觉向想象过渡, 为整节课的伸展奠定基础。

二、在学生思考无序时介入, 突出重点

所谓数学思考, 就是在面临各种现实的问题情境时, 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也就是能够自觉应用数学的知识、方法、思想和观念去发现其中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 并能够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数学思考作为一种“过程性目标”, 实际上是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也就是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 数学思考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核心, 是激发并维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保证。《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思考”也提出了明确目标, 不仅要求学生会思考, 还要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要做到阐述有序首先思考要有序, 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学生们面对问题总能展现不同角度的分析, 不同层次的理解, 但有些思考因果倒置, 法理颠覆, 导致阐述无序, 不利于学生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 有效梳理, 在有序中明晰思路, 突出重点。如在“小数乘小数”一课的教学中, 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并非难事, 重点是对算理的理解, 这是掌握算法的前提。特别是如何点小数点的问题, 学生往往感性地认为两个小数一共有几位小数, 积的末尾就应该有几位小数。此时教师可以围绕“小数点为什么这么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先明算理, 在此基础上探寻规律, 总结算法, 这个理序的过程既凸显了教学重点, 也让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

三、在学生对话僵持时介入, 提炼难点

自主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某一知识、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建构, 通过对话交流, 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小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单一, 学习经验、思维深度与广度还不够, 认识问题有时比较浅薄、片面, 特别是面对难点问题时往往抓不住本质, 弄不清根源, 稍有见地便会沾沾自喜, “一根筋”地坚持己见, 很容易导致课堂对话陷入僵局。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 判断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一个难点, 有些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还有部分学生通过两次对折发现图形能完全重合, 认为是轴对称图形。两种不同的观点在碰撞, 谁也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让对方信服, 对话无法深入。此时需要教师就“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提炼出判断的方法:一对折, 二看是否能完全重合。再围绕“对折”提炼要点, 让学生明确“对折”指的是对折一次, 对折一次判断的对象是原来的图形, 对折两次判断的对象则是第一次对折后的图形。两次提炼聚焦了轴对称图形判断方法的要点, 解开了学生对话中的结点, 让难点迎刃而解。因此, 教师要专注于学生的课堂对话, 善于把控对话的起点和终点, 通过有机地介入让自主学习向深处漫溯。

四、在学生动力不足时介入, 弥补盲点

学习动力是指学生渴求获得文化知识, 并着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倾向, 通常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但有了动力并非无所不能, 什么知识都能领会到位, 任何问题都能解决。在小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动力不足的现象, 很多知识的关键点和延伸处学生尽管知道但不一定会想到, 有些问题学生有能力解决, 不一定能及时提取出这种能力去解决, 这就需要教师恰当介入, 通过自然有趣的形式唤醒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 促使学生以更清醒的状态分析当前问题、解决当前问题。如在“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 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学生很容易理解, 往往对“在同一圆内”这一前提有所疏忽, 也许学生是明白的, 只是一时难以专注于此, 需要教师予以唤醒。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对比练习:先根据一个圆半径的长度求这个圆直径的长度, 过渡到已知一个圆半径的长度求另一个圆直径的长度。让学生产生矛盾冲突, 在顿悟中深刻体会“在同一圆内”的重要性, 这样的顿悟不仅弥补了教学盲点, 也让学生在心理的跌宕中重新获得了前行的动力。

精彩导入让英语课堂更有效 篇9

一、依托文本,插图导入

高中学生对卡通图片的兴致仍然很浓,但在他们的课本上很少有卡通插图,为了增添他们的兴致,我们可以把书本上的插图卡通化。让他们在课上看着卡通图片学习文本内容,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当然,我们更应该用这些插图引导他们联想、推理。或者给出一些问题,让他们针对图片去回答,或者深入地讨论。这种导入方式非常简单,既能让学生看得真切,也能较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案例:在教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 1 School life的Reading时,在上课之前,我用电脑课件修饰了课本插图,让插图更加形象生动。在课上,我把图片展示给学生们看,他们看到立刻惊呼起来。听到有些学生小声说:“太漂亮了,校园活动也可以这么卡通。”看着他们吃惊的模样,我知道他们的兴致被勾了起来。此时,我给出了几个与图片相关的问题,让他们看着问题深入解读插图内涵意义。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参照课本中的内容,也可以与同桌讨论。通过几幅插图导入新课,自然顺畅,学生们看着图片能够尽情地发挥想象,在如此的氛围中他们兴致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教学效果颇佳。

二、设置疑问,探索导入

创新始于问题,要想有所创新,必须具有问题意识。因此,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用问题来导入新课,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一种力求解决问题的心理冲动。这种导入方式简单、容易操作,能让学生很快沉浸在问题中,开始新课的学习探讨。而且师生之间的问答互动,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让英语课更扣人心弦,并能迅速抓住学生们的神经,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案例:在教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 2 Growing pains时,为了在开头给学生们创设最佳的开头,创设好情境,自然导入,我拿出了一张小男孩的照片,让学生们看着照片,回忆上一节课电影剪辑中有趣的画面,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回忆起自己在成长中曾经遇到过的烦恼。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导入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小鬼当家》的节选剧本,然后引领他们进入阅读。为了让他们的阅读更具有目的性,我在阅读之前给了他们三个问题:“1.Who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play? (Eric, Daniel, Mom and Dad.) 2. Why was Dad very angry with Daniel? (The room was a mess. / There was trash all over the place.) 3. What happened to their dog, Spot? (Spot was ill.)”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们能更加认真仔细地去阅读文本内容,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课堂学习。

三、谈话聊天,轻松导入

高中学生已经逐渐成熟,不喜欢幼稚的游戏活动。但他们喜欢与同学、与老师聊天。我们可以抓住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在课上以聊天的形式来导入新课,或许他们更愿意接受。聊天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们觉得老师容易亲近时,他们听课的热情也会空前高涨。因此,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谈话聊天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们开开心心地学习英语,课堂效率一定会有所提升。

案例:在教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 2 Growing pains时 ,我对学生 们说 :“In this unit, we will talk about growing pains and have a discussion about the problem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From the les-son, we will know that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can be the best way to bring parents and chil-dren together and help students out of growing pains.”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又问:“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biggest cause of argument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学生们听完我的叙述,立刻开始思考。由此,他们便在思考中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合作学习让数学课堂更有效 篇10

一、合作讨论有利于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大部分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发展的。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并设法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 让学生通过学具自己先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 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结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最后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原有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 原有知识为新知识所服务, 新知识不仅是原有知识的发展和引申, 而且又是原有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进而沟通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网络联系。

二、合作讨论有利于突破教材重难点

教材中的重难点, 一般也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 这时要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主动学习。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或少) 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 学生对单位“1”的判断或数量关系的理解很难掌握。例:星光小学食堂九月份烧煤7吨, 十月份烧煤8吨, 九月份烧煤比十月份烧煤少百分之几?虽然题目数据比较简单, 但学生对数量关系却很难理解, 有的同学列式为: (8-7) ÷8, 也有的同学列式为: (8-7) ÷7, 还有的同学列式为:8÷7。这时我并没有立刻宣布答案, 而是让小组展开讨论:哪个答案正确?为什么这样列式?这样列式的理由是什么?通过生生交流, 画图理解, 让学生突破了教学难点, 弄清了数量关系, 从而得出第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三、合作讨论有利于归纳概念、法则或规律

对于法则、规律、概括概念教学, 教师可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提取学生思维精华, 使学生参与总结过程, 发散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 先通过计算7+7+7+7+7和7×5的计算结果来说明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以后, 组织小组讨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让学生相互交流, 让他们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 因为乘法写起来、读起来、算起来都比较简便, 从而水到渠成地概括出乘法的意义。

四、合作讨论有利于解决疑惑

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疑惑和不解是常见的事, 当学生产生疑惑或者产生较大意见分歧时, 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例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推导”时, 学生对“通过切拼把圆变成近似长方形”很难理解, 为什么会是近似的长方形?怎样切拼才能更接近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又分别是圆的哪些地方?一系列的问题一直困惑着学生。这时我提示学生利用学具, 通过交流合作演示从而理解推导过程,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所学知识,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让英语教学更有效 篇11

一、英语教师要有合作学习的正确理念

合作学习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显著。但是什么是正确的、真正的合作学习,教师自己要有明确的认识。真正的合作学习必须要有教学目标,以异质同组为组织形式,以团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以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作为动力资源;合作学习在本质上是一个策略体系,教师必须明白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教学互动,它还是一种多样化教学策略的有机融合。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特别需要学生们的听、说训练,鼓励学生们大胆说,认真听,是学好英语的重要环节。英语教师运用合作学习,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们按英语水平层次进行融合分组;一个合作小组内,学生们英语水平各层次都有,实现互补,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英语学科中的专长内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英语合作学习要进行合理分组

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一旦分组不合理,就会失去竞争的依据。分组一般2至6人为宜。英语教师对刚进入初中的新生不是很了解,可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几次考试的情况,再进行分组。根据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把好、中、差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搭配,包括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尽量做到搭配合理。又要注意各组之间相对平衡,做到公平公正。

三、设计学习任务,体会合作成功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有助于学生合作的练习,才能使学生自然地进行合作,并体会到与他人合作比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更轻松。例如:在上《When is your birthday ?》中的一节《Go for it》,有一个查找名人生日活动。我要求除了文中5位名人的生日之外,看哪个小组查到的名人最多。每个人都要参与,小组长列出单子。学生很感兴趣,查出了许多名人生日。在汇报生日时,很好地复习和巩固了月份单词。通过学生的合作体验让他们意识到合作的效果比个人的效果好,合作的过程是愉快轻松的,并在接受其他学习任务时产生合作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需求。

四、做好组内讨论和组间交流

1.组内讨论。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不要急着讲解,而是由学生在组内相互提高、互相帮助、共同商讨并解决问题。对个别难点,可由一人负责记录,以便在班内交流。

2.组间交流。全班各小组轮流发言,每组派一人主讲,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发言。一个小组在发言时, 其他小组可以倾听,从而达到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学生交流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及时给予点评、鼓励或表扬。难点、疑点由大家探索,共同讨论,最终达到共同掌握的目的。

五、教师还应指导课后的小组合作活动

教师对课后的小组合作活动进行指导,可以布置小组成员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检查书面作业、进行会话、写作练习、学生补差等。课后小组活动组织好了,不但可以以减轻教师大量的工作量,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多数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都不愿问老师,因为他们害怕老师的批评,而更愿意问同学。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且纵观全班各组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缺点,进行及时表扬、鼓励、指导与建议。

六、建立科学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追求基于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和个人进步基础上的团体进步。因此,合作学习的评价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侧重于过程评价和小组集体的评价。现谈谈形成性评价的几种常用形式:(1)过程评价。活动中因学生英语基础不同,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速度、完成任务的时间、讨论的热烈程度都能说明学习活动的质量。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及时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方式,给予学生激励和鼓舞,这是对学生最好的评价。教师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的错误,容忍学生出错是对他们的最大宽慰。(2)自评和互评。在检查小组活动的结果时,各组要分别汇报或展示活动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会再次接受教学内容的信息,另一方面会了解到自己小组和其他组的长处和短处。小组活动按教师或某一小组提供的正确答案,到各组检查并向全班汇报,这不失为一种学生参与检查评价的好方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正在成为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但如何使它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有赖于广大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习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只要教师正确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作用和意义,并认真、精心地对待每一次活动,就能不断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我们的英语课堂走向卓越。

深入对话,让数学学习更有效 篇12

一、积极营造对话氛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 数学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着力创设民主的对话氛围。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交流讨论、表现自我的学习氛围,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 敢于对话, 敢于交流, 敢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主动地表达出来, 敢于和同学争论、辩驳。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 允许学生“出格”,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文本、同学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这样的对话才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二、努力创设对话情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 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 精心设计生动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 通过观察, 让学生自发地从内心产生对话的需要。

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教师创设“猴妈妈给小猴子分饼”的情境。有四组猴子家庭, 每组猴子家庭分别有两只、三只、四只和五只小猴子。四只猴妈妈都买了同样大小的一个饼平均分给各自家庭里的小猴子吃。你能说说1号家庭的小猴子可以分到多少饼?那2号家庭呢?3号和4号家庭呢?分东西是学生非常熟悉并且很感兴趣的生活情境, 学生一听到分东西马上就兴奋起来了, 而教师正是抓住此种情境提出问题, 开启了学生对话的需要。有学生说:1号家庭平均每只小猴子分到半个饼, 于是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半个;2号家庭平均每只小猴子分到小半个饼, 教师记下小半个;3号家庭平均每只小猴分到小小半个, 教师记下小小半个;4号家庭平均每只小猴分到小小小半个, 教师记下小小小半个。教师继续追问:如果10号家庭有十只小猴子, 那平均每只小猴子能分到多少饼呢?学生回答道:小小小小……半个, 说到后面学生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此时, 马上有学生提出来, 假如要平均分给50只小猴子吃饼, 那得说多少个“小”啊!其他学生也随之附和, 认为这种表示方法不好, 一是说很多“小”非常麻烦;二是每只小猴子实际上到底能分到多少个饼实在说不清楚。教师看着学生若有所思的样子, 进而提出, 能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来创造一个数, 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每只小猴子分到多少饼呢?于是, 教师引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这几个分数, 并结合分饼的过程讲解每一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这样学生便水到渠成地认识了分数。这种情境下的对话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调动了他们参与对话交流的积极性, 此时对话已经成为全体学生的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使经验与知识发生了碰撞, 产生了疑惑。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对话, 使学生恍然大悟, 从而获得知识, 整个对话实际上是生活经验逐步转向数学知识的过程。

三、善于捕捉对话时机

在课堂上, 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时候也是他们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此时此刻, 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一稍纵即逝的时机, 顺着学生的思路, 因势利导, 展开有效对话, 这样课堂才会灵动起来。

课堂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敏锐地捕捉对话时机, 敞开对话的大门, 让学生袒露心扉, 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的对话才是及时有效的。

四、充分挖掘对话资源

教材、生活、学生的经验, 以及课堂上的思维碰撞都可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 教师的任务便是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 唤起学生的智慧和热情, 形成热烈而富有思考性的对话情境。

例如, 教师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 设计了如下的对话。

师:怎样才能记住大月和小月呢?你有什么好方法?自己想一想, 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集体交流方法过后, 教师让学生结合图示 (图略) 自学教材。学生自学后, 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学习所得, 此时教师再次提问。

师:从图上你学会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见解。

生1:我知道了拳头凸出的地方表示大月, 凹下的地方表示小月。

生2:2月虽然是在凹下的地方, 但它不是小月, 而是平月。

生3:大月有1, 3, 5, 7, 8, 10, 12, 小月有4, 6, 9, 11。

……

教师让大家利用拳头练习一下书上介绍的方法, 然后再和同桌相互指一指、数一数、说一说。学生举起拳头边指边数, 教师再次提问:谁能说一个月份, 让大家说说它是大月、小月还是平月?学生兴趣盎然。

教材所呈现的“拳头判别法”, 给学习提供了手脑并用的巧妙契机。教师很好地利用了文本资源, 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通过阅读与实践, 知识得以巩固。教师通过小组交流, 同桌相互指一指、数一数、说一说, 以及全班练一练的教学方式, 让多种对话形式并存, 学生的思维得以锤炼、能力得以提高, 从而使课堂散发出浓郁的生命色彩。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鲜活的资源并自然地运用到教学中去, 努力搭建对话的平台, 这样才能增加教学的有效信息, 有利于知识的升华。

对话的艺术, 不但是课堂教学的艺术, 更是教学的精髓。课堂教学要实现教学相长, 就需要教师带着一颗爱心, 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学习伙伴, 努力构建、开展有效对话的情境和平台, 优化课堂对话的方式, 使有效的、深入的课堂对话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生发的土壤。

摘要:对话, 既是师生关系的一种体现方式, 又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对话的艺术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艺术, 更是教学过程的精髓。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必须关注学生, 营造对话氛围;创设对话情境, 激发对话需要;捕捉对话时机, 开启对话思路;挖掘对话资源, 搭建对话平台。让有效的、深入的课堂对话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催化剂。

关键词:数学课堂,深入对话,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3]尹云莲.实施有效对话构建高效课堂[J].新课程 (小学) , 2013 (1) .

[4]方伟.让智慧的对话在数学课堂飞扬[J].小学教学研究, 2012 (19) .

上一篇:排污权抵押制度论文下一篇:器乐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