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qc如何发现问题

2024-05-25

ipqc如何发现问题(精选11篇)

ipqc如何发现问题 篇1

实用 | 如何做好一个IPQC(制程品管)

做IPQC(制程品管)已有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哭过。笑过。犯过错,挨过教训,得到了诸位“武林前辈”的悉心指点,最终丰富了自己,想想所经历的那些小小的风雨,我认为是值得的。以下便是我的几点总结,不足或失误之处,敬请列位看官提出宝贵意见。

一、敢于担当,不可优柔寘断:IPQC要树立好产线品管形象,首先就要对产品知识。制程状况。判定标准及相关“法律条文”如SOP等了如指掌,如此讲出的话有凭有据,落地有声,才有说服力。

其次,品质判定时语气要肯定。如产线人员拿一台产品问你“这个缺点可不可以”你却犹豫说“应该可以”。“或许可以过吧”,没有一点自信,人家又怎么会相信你呢?此时,我们的回答应是信心十足,干脆利落的“可以”或“不可以”,即使遇到没判过的不良一时不敢自己下结论或需要QC班长与QE的肯定,而此时线长又睁大双眼等着你的回答,心里确实有点慌,也要面不改色,镇定自如,先隔离不良,然后迅速地寻求正确的判定。

当然,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中,也要总结经验,培养自己独当一面能力,学会站在客户的立场与考虑公司成本的前提下合理判定不良。在工作中多发现问题,以“质量第一”的原则要求自己,并将其潜移默化地渗透产线人员的观念中去,树立好形象,利于以后工作顺利开展。

二、扮警察角色,不随便开绿灯作为一个IPQC,决不能与现场“上下一气”,品管是执法单位,现场IPQC通常扮演着警察的角色,与产线处于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当产线出现产品异常,应铁面无私,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决不能考虑到“嗯,我开了她的异常单,她会恨我,以后不给我好脸色看或不再这么配合我的工作怎么办”或“她是我朋友,记她的问题点,她会被罚,关系说不会闹僵”等因素。还有人会可怜兮兮或嬉皮笑脸说好话跟你磨,这时决不能为情面心慈手软或被一时的虚荣心左右该如何就如何。

我们的出发点是坚定的,因为开一次绿灯,便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在质量把关这一段,我们代表的是一个公平的形象,否则不仅损害客户的利益,自己以后的工作也会难以开展,虽然这样会招至现场的怨言,但我们还是要求产线必须对自己的质量负责任,因为它关系着公司的质量形象。

三、精明、敏感、果断、使问题消于无形这是IPQC工作的重点,也是通过巡线体现出来的,在巡线过程中,不能走马观花,无事闲逛,而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观察、确认。因为人、机、物、法、环境随时都在变,我们的产线这一秒与上一秒都可能存在极大的差异,时刻都可能会有新的异常出现,而所有状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如此稽核时便要抓住重点,层次分明。

例如刚开线时,IPQC首先确认产线机台,量具校验及使用状况,检查成品外观,各工站十点法是否OK,确认机种重要物料如说明书。变压器。防开启标签等是否与生产版本相符,计算一下它们的更换时机,心中有数,再一步一个脚印的从线头到线尾逐项确认,并用随身携带的卡片记下一天的异常处理状况,一班时作好质量记录。

那么,巡视是否就这么简单,循规蹈矩呢?非也,我们还要把握几个要点,才能够有效的发现问题、处理异常、处理异常、预防问题的发生,那就是“精明。敏感。果断”。

IPQC的精明主要体现在涉及工作方法的现场稽核上。我们可以想到,产能压力越来越大,作业人员是否有擅自减少作业步骤的动机呢?例如,不按SOP进行一些安规确认动作,或对一些动作“偷工减料”。这时候,若你站在她的后观察,往往得不到答案。因为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你要远远地在他看不到的地方看,再抓他个措手不及,才能达到目的,让他不敢再做什么小动作。

IPQC的精明还体现有抓住现在质量的变异时机,想一想,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作业员会分心,做错事?比方说,快休息时、饭前、下班前。放假前两天人最易分心,而上夜班刚吃夜宵或早餐那段时间人精神较松懈,此时IPQC便要特别警戒,关注质量,避免人为异常发生或敏感的观察出不良。IPQC的敏感主要是针对于预防异常状况的发生。例如。在产线切换不同版本生产时,要事先考虑到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物料更换了,要及时确认是否混料;方法有变化,作业员会不会出错,怎样防止他出错?一些窗体,标示及SOP也要及时更换,线长有没有做到?还有就是对产线自己发现的异常要能敏感地体察:产线不顺畅了,插卡人员停下手中的事情,眼神闪烁不定或在东张西望,为什么??有了疑问,马上去了解,往往是有异常,产线却想隐藏,害怕被品管发现。如果IPQC不能发现,产线草草解决掉,便可能使不良流出。

还有种情况是,产线插卡人员或线长拿一台产品问你“这台段差(或间隙)可不可以?”用厚薄规一量,都超规格5-10条了,肯定不可以了,又是换模号时未试做就直接上线生产,快看一下是几号模,插卡台面的不良都隔离开,赶紧换模号生产。这时候问一下插卡人员,“有没有不良流出去?”回答是“没有,一发现就问你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要追究了,心安理得的要求线长处理不良品呢? 不!我们要抽检嫌疑箱号的成品,往往是十有八九能抽到不良,岂能那么轻易地让他们蒙过去,侥幸地隐藏不良?他们不愿重工,不愿受处分,摸清了他们的这种心里,要自己亲眼看到了能完全放心,另一点,要密切关注不良品箱,有没有不良,什么原因,来料不良具倾向性应督促产线开单知会前工段改善,制程不良则提醒前工站注意,协助线长理顺产线。最后一点的“果断”,便是针对于异常处理,确认出现异常。首先便是界定不良及层别范围,隔离标示维持正常的生产流程,然后提供详细数据,协助主管分析原因,找出对策,确认改善效果,及预防再发,最后做好质量记录。

四、轻轻松松做IPQC 做IPQC存在相当大的压力,看哪几条,那几条线的质量便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想法子发现问题,预防不良的发生,迅速处理异常,将不良品“扼杀”在制程中,而绝不能让流到客户手中,而经常想到自己责任重大,会有种紧迫感与危机感,便能转压力为动力不觉间就让自已“忙”起来了,这样工作也非常充实,有劲儿,因为坚持原则,难免会得罪产线人,有时甚至面临一些令人难堪的话语或场面,心中甚是委屈,这时候,我们也要学会给自己找个出口,想想“这一切总会过去的”,心情自然轻松起来,但无论如何,原则照样坚持。

讲了如何做好IPQC,想想自己,却并不能算是个合格的IPQC,检讨一下,首先是以往的工作方法一板一眼墨守陈规。不能随时总结更新,以致存在较多盲点,其次,我的执行力度不够,在窗体填写及一些细节上不能用“贯”精神要求自己;再次,在工作中不够细心有心浮气躁之倾向;最后,掌握的产品知识与品管知识还远远不够,有许多东西学了但又没能及时加以巩固,也未能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还有一些平日工作遇到的小疑问,当时没找到答案,也没能追根究底去弄清楚,时间久了,连最起码的工作中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并改善的要项,以尽力完善自我。

ipqc如何发现问题 篇2

课标在“问题解决”方面这样要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能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增强应用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数学教学的核心, 怎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二、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措施

复习课学生学习基础情况不一样, 对知识掌握情况不同, 因此如何选题训练非常重要, 尤其是做的练习题较多的情况下, 如何将试题归类让学生有章可循, 需要老师精心的设计。以前我们通常是自己将本章内容进行梳理后, 将同类型的习题放在一起, 师生共同完成典型例题后教师给出变式, 学生再做再讲解。这样复习的效果是学生对已经见过的类型题较为熟练, 但对未见过的题型较为抵触, 解题能力较差, 学生对习题考察的本质内容理解还是不够透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再根据自己的解题经验提出问题, 整个过程学生对原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相当于学生参与“教学设计”, 站在出题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体会出题人的设计意图, 经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在平时做题过程中自然也会养成这样的习惯, 揣摩试题考察的基本知识点, 还可以怎么变式去考, 长此以往, 能力必然大大提升。另外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当然也大大提高, 另外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 从而让他去解决能力之内的问题, 也实现了分层次教学, 让不同学生得到了不同发展, 这样的设计远比教师自己将试题变式后出示给学生效果好的多。

下面举出我在七上《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复习课》中的具体措施, 我将书上两道例题 (分书问题和顺水逆水问题) 进行变式, 设计成两道开放题目, 不给问题,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在已有解题经验的基础上, 很快提出不同问题。如分书问题, 不仅提出求班级学生数和共有书数, 还提出如果每人分5本, 还缺多少本这样更深一层的问题, 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顺水逆水问题学生开始的思维有些局限, 只想出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和甲乙两地路程, 又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后, 学生又想到可以求顺水和逆水速度, 进而想到求顺水速度比逆水速度多多少等与速度相关的问题, 在发现问题过程中学生自己总结出在已知时间的行程问题中, 未知的可以求与速度和路程相关的问题, 积累了解题经验。在求各量的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将所提问题排序, 由易到难的顺序, 再逐一解决, 让学生意识到各问题之间的联系, 将难点分散, 不同学生都能解决不同问题, 得到不同提升, 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升, 收获较大。

不仅是复习课, 新授课的授课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如七年级上《3.1从算式到方程》第一课时, 本节课在教材修改后难点确定为从列算式到列方程的思维习惯的转变, 我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有时还习惯于用小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用方程去解决实际问题还存在困难。因此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逐次递进地增加了列算式的难度, 让学生练习时, 我并没有规定必须用哪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方法, 自己对比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算法, 从而体会列方程的优越性, 体会由算式到方程的进步, 自然地体会方程思想, 很好地突破本节难点内容。

例如《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探究一销售中的盈亏》一课, 教材中就没有直接给出未知量, 那么找到哪些量是未知量成为本题难点, 学生只能从所问的问题向前分析, 要知道盈利还是亏损, 必须求出两件衣服的进价, 从而列出方程得到答案, 然后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必须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 继而才能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也增强了应用意识,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得到很好的发展。

再如八下学习《平行四边形》一章时, 第一课时平行四边形定义及性质是本章重点, 也是后续几节课矩形、菱形及正方形的性质及判定的基础, 因此本节教学不仅要关注相关知识及其形成过程, 更应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研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为后续学习做铺垫。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我先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与等腰三角形一样需要从边、角这两个基本要素去研究它的性质和判定, 具体有什么性质这一问题我交给了小组自己去研究、讨论, 学生容易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又可以分为邻边、邻角, 对边、对角, 邻边显然不具备特殊性质, 邻角根据平行, 自然可到互补的性质, 再进一步得到对角相等的结论, 小组内同学所画的平行四边形各不相同, 但通过测量可以发现每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边都相等, 从而猜测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可能相等再进一步去证明, 每个结论的得出都是小组内自己研究得到, 既回顾了前面探究图形性质方法, 又为后续几节课打下基础, 整章内容的学习都可以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包括学习函数部分, 研究一次函数定义、图像、性质放手给学生后, 学生在后续学习二次函数就会自己发现性质, 再通过画图观察等提出性质, 再进一步证明、应用解决问题, 同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等的学习过程, 整个初中数学的学习很多都自然地可以交给我们的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

总结

“做中学”是教育界的一句名言, 实践性是数学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如果在时间、空间上不予保障, 那么自主学习终究是一句口号。因此,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提供这样的实践机会, 让学生有机会真正地做数学, 有机会真正地体验数学, 最终才能达成不教而学的理想境界。

摘要:本文通过复习课和新授课两种课型分别阐述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以教学实践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关键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孔凡哲.《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篇3

【关键词】发现 质疑 创新

《现代汉语词典》对“发现”一词是这样解释的;经过研讨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能看到的事物或规律,还有发觉的意思。教学上的“发现”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够发现文中一些的理解上有困难的问题;二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题情境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并自行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实现这一目的呢?

一、敢于发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已经受到教育界语文同仁的摒弃,越来越多的老师更加重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但是,由于受害之深,学生常常不敢去发现问题,生怕说错了被人笑话。针对这种情况,教育要加以鼓励。首先,破防线。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求提出1~3个问题。其次,扶一把。阅读课文时,围绕教学重点设计一两个大问题,令其提出相关的小问题,如教学《祝福》,分析祥林嫂悲剧形象时,提出祥林嫂为什么会在除夕之夜死去?引导学生从祥林嫂、鲁镇的环境及当时社会背景等方面去思考,并提出疑问。第三,逼上轿。学生有了老师引导,质疑的是胆子也就渐渐地大起来了,这时,扩大质疑范围,提出具体的要求,当堂阅读一段文章,让他们提出1~3个问题,学生就会学会如何提出问题了。

二、乐于发现

教学中,我发现,被动接受总是枯燥乏味,而主动“发现”则往往其乐无穷。教学要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内驱力。教学《一碗阳春面》,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体现母子三人艰苦境况的细节,讲述自己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因贫穷几次面临失学的人生经历。学生在心理上经历了两次震动后,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1)母子三人为什么要在顾客散尽后,能去北海亭面馆吃面?

(2)他们为什么连续三年都在同一时间到北海亭面馆吃面?

(3)他们已经好几年没有再来北海亭面馆吃面了,老板夫妇为什么还要年年在二吃桌上摆动“预约席”的牌子?

(4)母子三人早已离开了札幌,为什么时隔十年还要专程起来吃阳春面?

三、善于发现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的责任不仅在引导学生发现什么,而且更重要的在于提高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发现,发现什么呢?这这里引一例来说明,执教《祝福》,一个学生提出:“文中为什么两次提到‘我瘳计要走了这句话”?我让学生阅读课文有关段落,引导他们从三个方面讨论、解释。第一,“我”与四爷的谈话,投机不投机?第二,“我”与祥林嫂的谈话,觉得安不安?第三,鲁镇的环境好不好?学生边阅读边参与讨论,渐渐认清了“我”的形象,并对作品的主题有了深刻的了解。

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总是从疑难发端的,当他们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难后,就可以在师生的共同质疑、问难、分析、思考中点燃智慧的火花,促进智力的发展。怎样引导学生质疑呢?

(一)向课本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阅读课文不能深入理解的时候,往往是老师提出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便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在打开思路去研究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对课文获得深入的理解。只有具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独立地学习,独立地吸取知识,教师应把质疑的方法交给学生。

1.从平淡无奇中入手

教学《药》,引导学生以“药”为突破口,提出编务部。下面是学生提出的疑点:

①“华大妈在枕头底下陶了半天”,为何掏了半天?

②“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中的“一点一点”改为“一点点”行不行?为什么?

③屋外冷得很,老栓为何倒觉爽快?

④“老栓不敢去接他的东西”,“他”指谁?那“东西”是什么?

⑤为什么不敢接?这跟“药”有关系吗?

⑥华大妈是否知道小栓吃的人血馒头是蘸的夏四奶奶儿子的血?作者为什么不点一下?

⑦“亲戚本家早不来了”,为什么?

2.从不同寻常处入手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三个完整的小故事质疑,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

①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撞柱子?(完璧归赵)

②在渑池之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了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渑池之余)

③廉颇到底有没有罪?(负荆请罪)

3.从相互矛盾间入手

利用矛盾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这是一种有效的质疑方法。因为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有了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矛盾有两类,一类是阅读教材本身的矛盾,这种矛盾大多数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精警之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质疑:“一根火柴发出的光和热,真有那么亮那么温暖吗?小为什么有这种感觉?”一类是学生阅读教材时在思想认识上产生困惑不解的问题。如教学《荷花淀》,可以让学生这样质疑:“作品在战斗前夕和水战激烈进行的背景下,怎样让读者仍能从中获得美的感受?”

(二)向老师质疑

教学《变色龙》,一个学生向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小说开头为什么进行环境描写?文中为什么几次提到“法律”?小说结尾那群人笑什么?教学《故乡》,一个女生问我:“杨二嫂豆腐店究竟开不开?”教学朱自清先生的《绿》,不少学生认为这篇文章让人费解。学生能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这已是一大进步,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这种敢于质疑的积极性。

(三)向权威、答案质疑

语文教材,多是名家之作,其注释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审订,无疑是要相信的,但相信不等于迷信。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课本上的注释与其他选文中的注释不同,或与学生的感受出入较大,不利于学生接受。另外,名家作品中,也出现一些读起来拗口、不合语法习惯的句子和一些含义深刻而又易于产生歧义的句子。教师应鼓励学生实事求是地指出课文可能存在的不足,破除学生头脑中惟书是从的迷信思想。

ipqc如何发现问题 篇4

物理, 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之基础, 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次, 有着愈加广泛的应用。物理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 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因此,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 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能动性和认知内驱力, 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效益,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一、教师应充分创造问题的情境

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进行小组活动时, 让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例如, 我在教学《力的合成》一课时, 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让学生自己玩一玩, 让同学们自己发现角度改变邻边和对角线变化, 提出怎样就会变大, 怎样做又变小呢?同学们再通过自己动手操作, 小组讨论就会发现答案的所在。这时老师就需小结一下:合力F随θ的增大而减小, 合力F既可以大于, 也可以等于或小于原来的任意一个分力。同学们自己动手, 不仅提高了同学们实践能力, 而且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二、教师引导同学们从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条件, 随时引导同学们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解决身边的物理问题, 了解物理在现实中的作用, 体会学习物理的重要性。比如在运动力学的教学中, 抛弃原有的物块等空洞形象运动模型中, 代之以汽车、飞机等实物;从斜拉桥、“雪龙号”的受力分析到过山车、打桩机、“神五”飞船的运动, 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这都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此应创设生活情境, 用真实、常见、身边的人或事去感染同学们、激励同学们, 在轻松熟悉的环境里引导同学们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够自己提出问题, 并且解决问题, 再去发现新问题, 层层深入地进行探究活动直至完成学习任务。整节课气氛轻松活跃, 同学们情绪高涨, 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堂中要多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

传统教学课堂上, 教师对同学们的评价往往是很直接的, 即肯定与否定。如“恩”“对”“很好”等。而新课程提出自主, 探究的合作的学习, 要求教师评价语言的多样化, 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即能教给同学们知识, 又能教会他们求知、合作、竞争。还能培养同学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如果我们在评价同学们时要多用“不错”“你的想法很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如果……这样就更好了”“你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等。即使同学们答错了, 也要给予鼓励:“你的想法很特别”“你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想法”, 这样在就尽可能的避免出现挫伤同学们积极性的行为和语言。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看到有些老师故意出些刁钻古怪的题目让不认真听课的同学回答, 当同学回答不出来时正好加以批评, 以示惩罚。实际上, 这都是消极的反馈方式, 会降低同学们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 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不要急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同学们提出问题后, 我们不要急于回答, 而是让他们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相互讨论与交流, 在由他们自己分析归纳出答案。这样通过同学们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 主动的参与“问题解决”, 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会大大的激发同学们的探索欲望, 提高同学们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我们平时那种“自问自答”式的教学对同学们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 也没有任何利用价值, 要尽量避免。因此, 当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时, 我都会习惯的问其他同学“他说的对吗”, 同学们自己来判断对与错, 同时也会引导他们, 对是对在哪里, 错又是错在哪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这样虽然是一个人在回答问题, 而实际上大家都在思考, 不仅活跃气氛, 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觉得老师很看重他们, 而在传统的教学中, 同学们只是根据老师的表情来回答, 根本不去认真思考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如果是老师说的话, 他们都会认为是对的, 更不会加以判断, 全盘吸收, 时间一长, 同学们养成被动学习习惯, 根本不愿动脑筋, 学习变成一种被动行为, 只能是越学越累。

五、不要忽视同学们的提问

听课时,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某个同学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是老师根本预料不到的, 为了不影响自己的上课, 往往视而不见, 或者用眼神制止, 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同学们中, 小学生占13.3%, 初中生占5.7%, 高中生占2.9%。专家分析, 同学们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 主要是同学们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 可能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 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的同学只会越来越多。由此可见, 教师忽视同学们的提问是导致同学们不提问题的罪魁祸首。

因此, 我在我的教学日记中都有记录以住同学们所提的问题。然后我对这些问题进行选择, 根据选择的问题再确定教学方案。在课堂上更是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前提下鼓励同学们提问题, 还承诺他们, 如果在课堂上积极提出相关的问题。除了表扬之外, 还有相应的奖励, 因为他们如果可以提出问题, 那么他们在上这堂课之前会很认真的预习。这样, 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和同学们的思想是保持一致的, 轻松而又效果显著。

如何发现收购目标公司存在的问题 篇5

被采访者:亚历山大?赫恩拉斯博士(安睿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英国一家企业有非常好的产品,有非常多的客户,企业的管理层与客户有不错的关系,现在这个企业想要寻求将企业卖出去。

律师事务所接案后从律师角度来看和分析:拥有这些股份的人到底是谁?这个股份到底是谁所有?这个企业的所有人关系是什么?如果是一个汽车产业就要生产汽车,要占一些地方进行生产,就会产生污染,在环境方面,这个企业有什么承诺和义务实现?员工的退休金是怎样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问题)?谁对这个产品知识产权和执照拥有?这个企业管理的情况如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价格,要对这个企业进行净值调查,这个调查过程非常痛苦和复杂。

我们在英国做过一个净值调查,那里有一个很完善的流程,你可以知道每个环节处在流程的那里?净值调查也是投资一个企业的重要的过程。此外,在整个投资过程中,也要从一体化的形式去考虑,比如说要与对方的管理层进行协商和交流,购买过程的操作,专家的净值调查等。

如果通过净值调查找到一些风险后,我们就会进行讨价还价。此外,还要发现其它的问题,一旦今后在这个方面发生问题,可以让对方对这个方面作出赔偿,可以在协议中将这些条件全部履行。此外是保证,就是要对方作出一些承诺,比如保证工厂没有任何环境问题。这是从律师的角度谈的事。

ipqc如何发现问题 篇6

第一,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是学生探索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的动力。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具有更高的探索热情。在课堂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问问题的机会与时间,要克服教师“给予问题”的教学方式,切实改变教师的课堂语言霸权,应给予学生提问权,允許学生疑问、质问、反问或追问,让课堂上教师的声音少一些,让学生的声音多一些。

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已有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心理准备,从心理方面讲,他正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有没有思维准备,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质量有着很大影响。这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使学生思维进入解决问题的状态,或引导学生从错误的思维轨道进入正确的思维轨道。

第二,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的非从众思维。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要及时表扬,激发探究的兴趣;对一些幼稚的问题,在肯定的基础上耐心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畅谈自己的看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表现,敢于创造,敢于进取。不要在不经意间扼杀了学生创造的萌芽。

第三,亲历操作,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核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问题。

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样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作为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主动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体验数学,发现数学问题。尤其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数学实验已日渐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更加生动地投人课堂,在“做中学”,在数学体验中寻求发现,在数学活动中实现创新,可以让学生尝到发现的乐趣,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不断摸索和完善探究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用列举法求概率”一课时,让学生通过掷硬币猜一猜是正面还是反面,学生对正面和反面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预测,继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学生发现实际与预测的结果相比有不小的差距,对自己预测的结果产生了怀疑;然后对每个小组的情况进行统计,学生通过对统计数据的观察和分析,感受到随着掷的次数的不断增加,出现正反的比例累计起来越接近预测的结果,从而验证出自己预测的结论是正确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预测、实验、分析、结论”,积极操作、讨论与合作交流,亲身经历了研究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

第四,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问题的环境。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来自于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疑问,引起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从创设问题情境人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而且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都以积极的姿态,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去。

第五,信息交流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信息交流有利于形成开放、平等、融洽的气氛,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小组的讨论分析和集体合作,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示自我思维、处理分歧意见、分享学习成果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合作,彼此交流不同的观点,相互启发、借鉴,使同学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个人观点、个人的思维也从集体智慧中得到完善和发展。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课堂发言机会有限的缺陷,也培养了学生听、说、交往和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可能活跃思维,更不可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以及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对此,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的指导与引导要逐渐地减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保持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渐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从起始年级开始,坚持不懈,注意总结,定能取得成效。

ipqc如何发现问题 篇7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问题,研究归纳

一、帮助学生在情景中找出数学问题

大多数小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没有太大的兴趣, 主要是因为小学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科, 每天面对着不同的计算与公式, 很难让心智还未完全发育的小学生们提起兴趣。这个时候, 如果将数学问题与一些生活情景联系起来, 就可以大大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从而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这一章节中, 就可以合理的设置一些问题情景。比如:数学教师可以问: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与平行四边形相关的?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过后, 就会发掘出生活中有很多案例都是与平行四边形相关的。找到平行四边形之后, 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相关?学生通过计算和测量之后, 不难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和高有关。然后在教师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ah时, 学生就会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一样的, 教师就可以将平行四边形与正方形进行比较, 将平行四边形进行分解, 然后拼接成一个新的长方形。这样, 学生就可以很容易记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设置这些情境问题, 能够鼓励学生大胆去发现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并且自主对其进行研究总结。

二、通过设置系统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是离不开提问环节的, 但怎样的提问才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起到更好的交流呢?怎样的提问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数学问题呢?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对以往的提问方式作出一些改变, 采用更加系统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养成一种发散与创新的思维模式。

例如:小学教师在讲解长方形面积的这一章节中, 教师就可以采用一系列系统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 并结合当前比较流行的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跟随着这些问题一步一步思考长方形面积的求法。并积极思考长方形与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面积之间的差异;当长方形与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周长一定时, 哪种图形的面积比较大;当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面积一定时, 哪种图形的周长比较长。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 学生自己也会发现很多不能够理解的数学问题。然后在得出长方形面积公式之后,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在平面图形中, 周长一定, 越接近圆, 面积越大;面积一定, 越接近于圆, 周长越小。这种问题的设置, 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情境中的问题, 还可以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 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 并积极寻求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研究归纳数学问题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都还比较紧张, 在这种紧张的学习氛围中, 小学生很难真正爱上数学, 都是比较机械化地运算着各类数学题目。这样很难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制约着小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归纳。因此, 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对小学生数学教育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特征”那一章节时, 教师可以先通过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征进行复习, 引导学生来思考三角形的一些特征。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后, 不难发现三角形主要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以及钝角三角形, 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一百八十度,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以高的二分之一。而这些特征都是学生通过自己认真思考而得出的结论,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起到的是一种引导的作用。教师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得到许许多多的乐趣。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求欲望, 还帮助学生不断归纳总结各类数学问题, 使学生能够真正爱上数学。

四、利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帮助学生研究归纳数学问题

当小学生掌握一种数学方法的时候, 对它的应用就显得得心应手, 但当他面对新事物时, 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很好的适应, 并将它应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们将旧的知识点与新的知识点进行类比教学, 让学生在一种比较熟悉的模式下接受新的知识点。

例如:教师在讲解小数的减法这一章节时, 就可以将小数的减法与小数的加法相结合, 通过类比教学, 将小数加法的变化规律与小数减法的规律相比较, 帮助学生记忆小数减法的特征与规律。然后再将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的加减法进行类比, 依然可以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就不难发现, 数学问题都是相通的。通过这种方法, 学生就会对小数的减法产生一种亲切感, 愿意去学习这一章节的内容。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 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接受新的数学知识, 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

五、总结

小学的数学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通过在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设置系统化问题来引导小学生思考问题、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数学学习氛围以及利用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小学生学习数学这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希望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开放的小学数学教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08)

[2]范文贵.小学数学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06)

美的发现——我如何讲《马说》 篇8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是造成千里马悲剧的根源,即千里马的价值要靠伯乐来实现,可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剧要常常上演。其实,“伯乐不常有”,制度是可以常有的,将千里马的挑选制度化,按制度挑选千里马,凡符合条件者即为千里马,否则为普通马,那么,千里马和普通马就会各得其所,千里马的悲剧也就不会再上演。

按制度办事,这是法治。从人说了算到法说了算,中国走了几千年。这期间有多少人才遭遇了千里马的悲剧,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因此,读韩愈的《马说》,经历过旧体制的中国人,很自然地就会将千里马和人才联系在一起, 《马说》的主旨恐怕自它诞生之日起就被定格在“人才埋没说”上。

这样解读《马说》绝对没错,韩愈的写作本意大约也是如此。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特别是法制社会的推进,人得到了解放之后, 《马说》就得有新的解读了。

当今社会,人的价值的多元化,人才的自由流动,为人的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仕途之路走不通,可以走文学创作之路;文学创作之路走不通,可以下海经商。千里马在主人甲那里不受重用,可以投奔主人乙;在主人乙那里不受待见,可以为主人丙效力。这样,千里马曾经的遭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就真正成了历史。千里马的悲剧不再重演。这时候,再去解读《马说》,“人才埋没说”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经典最不怕解读,只要合理,解读的内涵越丰富越能彰显出经典的魅力,而且经典都能够穿越时空,因为它们揭示的是生活中普遍性的东西。这样看来,与其把千里马只比作人才,不如把千里马比作生活中一切美的东西,比如美玉、比如爱情等。

美玉是好东西,姑且把“千里马”比作美玉吧!对一块美玉的发现,不比对人才的发现更容易,和氏璧的发现过程就是一个明证。相传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爱情,也是好东西,而且真爱的发现也需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世界名著《飘》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从少女到青年时代,一直把阿希利作为自己理想的对象。无论在战后和贫穷饥饿的斗争中,还是在经营锯木厂所遭受的压力与偏见中,阿希利都是斯嘉丽在困苦境遇中的动力和精神上的支撑,甚至在与瑞德结婚后,斯嘉丽在睡梦中仍然呼唤着阿希利的名字。直到梅兰妮临终前嘱托斯嘉丽照顾丈夫阿希利。面对着沉浸在妻子死亡的悲痛中,精神上彻底崩溃的阿希利,斯嘉丽心里充满了失望,一刹那间,阿希利那曾经让斯嘉丽为之迷醉的犹豫、哀伤的气质,在斯嘉丽看来只是对现实懦弱和无助的表现。此时此刻,斯嘉丽才感到自己内心真正所需要的爱人,是像瑞德那样无论在何种艰难的岁月中,都能游刃有余地成为时代弄潮儿的男人。

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斯嘉丽才最终发现了自己的真爱,但这最后的爱的顿悟为时已晚。当斯嘉丽青葱岁月中所幻想的完美情人阿希利黯然退场时,瑞德也已经被自己对斯嘉丽炽热的爱灼伤,离开了斯嘉丽和塔拉。

ipqc如何发现问题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教学 分析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56-01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求知欲,而一旦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爱因斯坦说:“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的冲动。”

在培养创造性人才越来越受到国人关注的今天,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孩子开始学会说话时,总是围着大人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无穷无尽的问题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但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逐渐淡薄呢?有些学生只会机械地、模仿性地解决问题,原因何在呢?

1.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淡薄的原因分析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靠“灌输——接受”的模式来完成。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不敢或不愿意解决问题。严谨的教学结构、高密度的练习设计、一环紧扣一环的教学环节,教师追求的这种高密度、快节奏,势必会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渐渐地,一些学生失去了提问题的习惯。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正如爱因斯坦说过那样: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首先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努力创设这样一种情境: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发现者与解决者。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的素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2.组织“以问题为灵魂”的教学活动

2.1教师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智力活动必须是为一种情感性力量所激发的,一个人从来不想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得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兴趣则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观原因,从心理学上来说,兴趣可以使感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注意力高度集中,使感知清晰,想象活跃,记忆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能以最佳心态获取信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

2.2引导发现、感悟,注重自主探究的尝试性

发现是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教师的点拨是保证。教师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以小组合作形式,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另外教师还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有意识地捕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肯定和称赞,让其在评价中产生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把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培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建林.数学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J].小学数学教师,2006年第5期.

ipqc如何发现问题 篇10

何谓“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所谓“发现问题”, 是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数学思维, 从表面上看来没有关系的一些现象中找到数量或者空间方面的某些联系, 或者找到数量或者空间方面的某些矛盾, 并把这些联系或者矛盾提炼出来.所谓“提出问题”, 是在已经发现问题的基础上, 把找到的联系或者矛盾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集中地以“问题”的形态表述出来, 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针对的是问题解决的全程, 是数学能力要求.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新课改的目标、是创新的源泉、有利于解决问题、有助于知识的积累、有助于良好个性的发展.因此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本文笔者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民主氛围, 保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意识

教师只有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 才能使学生敝开问题意识之门.首先, 教师要通过个别谈话、集体讨论、课外活动等形式, 创设一个心理相容的学生集体, 使得集体中各个成员之间相互吸引、相互信任、和睦相处.集体心理相容可以保证成员有相似的态度、产生满足感, 使成员之间有较多的共同语言, 让学生在交流和活动中学会宽容、尊重和理解.然后通过表扬、竞赛等方式建立一个具有良好学风的班集体.最后教师在前者的基础上创设愉快的教学环境、调节和谐友好的教学气氛, 教师在形成民主氛围之后, 要让学生知道提出问题对掌握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促进作用, 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教育他们不以幼稚可笑的想法而发慌, 不以表达能力不好而羞出于口, 不以害怕出错而不敢想, 不以性格内向而躲避老师.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向书本说“不”、敢向老师说“不”、敢向“人云亦云”说“不”、敢向内心的隋性说“不”.同时, 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成功, 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怕羞的情绪, 善意地倾听、解释、引导他们的疑问, 及时发现闪光点, 给予中肯积极的评价.教师在具体创设民主氛围时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要正确看待权威性.教师既要摒弃过去的师道尊严, 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权威指导, 即把形式上的权威变成实质上的权威, 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可和信赖. (2) 要正确理解民主, 以免出现以下错误观点:无原则地包容学生, 认为他们是自由的, 说什么做什么都行;教师少讲学生多讲, 大家围在一起“热火朝天”地讨论等.

二、加强思维的训练, 产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三、创设数学情境, 激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数学问题总源于某种情境, 离开了数学情境.数学问题的产生就失去了肥沃的土壤.数学情境是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境, 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 它以“问题”为导向, 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为依托, 来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数学情境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 而且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数学情境的优劣是由教师来决定的, 它直接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强烈程度.这就需要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 根据学生的年龄、数学思维发展的特点 (初中阶段, 数学情境的创设应突出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生活环境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列如情境:折叠一张大报纸 (厚0.5厘米) , 折叠方法———对折学生不一会就产生疑问: (1) 报纸太小了, 只能折几次, 怎么办?

(2) 给出报纸的厚度是作什么用的?师:若这张报纸很神奇, 要多大就有多大, 你们能猜想到什么?生: (1) 报纸可以折无数次: (2) 报纸每折~次后的厚度是原来的2倍, 折了3次就是0.5×2×2×2.折了4次就是0.5×2×2×2×2, 折n次就是0.5和n个2相乘: (3) 折多少次报纸的厚度可达十层楼房高? (心里估计:大概得折几百次吧?)

如何早期发现肺癌 篇11

肺癌能不能治疗?这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迄今为止,肺癌也和其它恶性肿瘤一样,以外科手术切除效果较好,这也是此病治疗的主要方法。早期肺癌——肿瘤的直径小于2厘米,同时无淋巴结转移者,手术即除后的五年生存率可达70%左右,愈迟手术效果愈差。这就说明,肺癌是能够治疗的,但治疗效果取决于是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至于肺癌的其它疗法,如放射治疗、化疗、免疫疗法和中医中药等,多作为综合治疗措施的组成部分,以提高治疗效果。

肺癌能不能早期发现呢?回答是可能的。尽管有些病人早期症状轻微或不典型,但是只要及时检查,各种肺癌都是可能早期被发现的。

96%以上的肺癌是起源于肺内的支气管,根据支气管上的不同发病部位,可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两类。两类肺癌的临床症状各不相同,诊断方法也不一样。

一、中央型肺癌原发于肺的中央部位。它的症状有;(1)刺激性咳嗽。(2)痰中带血。它可以呈血丝状、血点状,或和痰混合在一起。据统计,在40岁以上的咯血病人中,有1/4是肺癌。在中央型肺癌病人的新鲜血痰中,90%左右可找到肿瘤细胞。(3)肿瘤渐渐增大后,可出现发热、胸闷、憋气等感觉。

由于这种肺癌位于肺的中央部位,它的阴影往往被心脏和大血管的阴影掩盖,所以单靠胸部X线检查容易造成误诊。最好的检查方法有痰的细胞学检查’气管、支气管的断层摄影;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即CT);支气管造影;纵隔充气造影;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这是最有诊断价值的检查方法)。

二、周围型肺癌:它原发于肺的外围,所以很少产生咳嗽、咯血等症状,少数病人可有胸部的隐痛、钝痛或间隙性疼痛,但当肿瘤增大,侵及胸膜、胸壁时,可产生胸部定位性的持续剧痛或刺痛。由于周围型肺癌是在肺的外周,所以它很容易被胸部X线发现,其诊断主要靠胸部X线检查、断层摄影和局部穿刺作病理检查。但周围型肺癌在早期仍缺乏特征性的X线征象,因此,不少病人可能长期被误诊为肺结核或肺部炎症而耽误了治疗。为了避免误诊,凡是40岁以上突然发现肺部圆形阴影,不能确诊为肺结核者,应早日采取手术治疗或作1~2个月的动态观察,若圆形阴影逐渐增大或经药物治疗后无明显变化时,决不应再拖延下去,而应迅速请胸外科医师检查,争取早日手术。

肺癌的发病率为什么近20年来有了明显的增加呢?这是因为它不仅与工业发展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和其他污染有关,而且与吸烟人数的增加关系更为密切。医学上常用吸烟指数来表示吸烟与肺癌的关系。所谓吸烟指数就是指每天吸烟支数与吸烟年数的乘积。凡是吸烟指数大于400者,其肺癌的发病率是不吸烟的10~20倍。所以,为了能及时发现无症状的早期肺癌病人,对年龄在40岁以上的、吸烟指数大于400的人群,应每隔6个月~1年,一次胸部X线检查和痰的细胞学检查。据统计,约有10%的无症状病人是在团体检查时发现的,这说明了团体检查的重要性。

上一篇:制度与流程管理办法下一篇:关于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