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谈高中生高效学习论文

2024-11-30

从心理学角度谈高中生高效学习论文(精选8篇)

从心理学角度谈高中生高效学习论文 篇1

从心理学角度谈高中生高效学习论文

本文以高效学习的含义与心理学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就运用心理学理论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具体策略进行了细致的探究分析,期望为中学教育实现高效率学习的目标提供心理学方面的参考与借鉴。

一、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心理学研究

(一)高效学习的概念

高效率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依据课程学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依照科学合理的规律进行求知理解,从而以较少的时间、精力投入换取最大学习成效的一类学习方法。其与传统的试错式学习法与经验积累学习法存在本质的差异,高效学习能促进学生获取更深入、全面的知识技能,实现对学生学习意识与能力全面培养发展的教学目标。下图即为中学生高校学习模式。

二、运用心理学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具体实证分析

(一)选择性注意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选择性注意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必备条件基础,学生只有在学习进程中快速注意、认知与学习相关的知识信息,并不受外界因素干扰,才能有效、高速地获取课程知识技能,避免在求知过程中因选择性注意缺失造成的学习效率与成果下降。

研究表明,学优生在选择性注意方面的能力明显优于学困生,前者不仅能快速投入对知识内容的认知活动中,而且对与学习无关的刺激干扰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因此,教师在中学生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选择性注意心理意识。例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育中采取师生情感互动法,以真诚的教学与沟通态度打动、感染学生,令学生将思想精力集中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上,经由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与交流,优化课堂教育环境与氛围,通过构建师生间轻松、愉悦的互动关系,减少紧张、松懈等情绪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令其主动、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同时可采取针对性的课堂教授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摒弃过于空套、泛泛而论的语言,而多加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语调激发学生的求学兴趣,令其将精力与热情迅速投入教师所讲知识内容中,进而培养学生调节选择性注意的能力,保持最佳的精力运用在知识求学上。

(二)元认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元认知在中学生学习中的心理影响主要是调控其学习认知与活动。元认知是学生对个人在学习进程中思维与学习方式的调节与控制能力。具备元认知的学生能及时意识到自身在学习思路与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并做及时的调整改进,以适应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其是中学生实现高效学习的关键心理因素之一。对此,在课程教育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通过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问题,定期对学习状况做总结与反思,采用同学间相互学习情况评价与交流互动等方式,促进学生元认知意识的建立。而学生也应在日常学习中时刻关注自身学习思路和活动与课程学识的契合度,在感到学习吃力或成效不大时深入反思自身的学习问题,及时调整认知思维与方法,从而推动学生高效学习。

(三)学习策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定会采取某种学习策略进行知识认知。研究表明,学优生的学习策略要明显优于学困生,二者之间学习策略的差异,是决定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学习策略是学生依据具体知识内容与求知情境所选用的知识信息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改进手段,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时学习成果,做针对性引导辅助,指引学生及时纠正自身在学习策略上存在的问题,选取适合于自身学习能力与特性的学习策略。

(四)内隐认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内隐认知是学生无需意识与注意投入的学识认知活动。学生在学习时会出现无意识情况下记忆理解知识内容的现象,对此,教师可在学生求学过程中,基于学生的兴趣与学习能力,在知识讲解中加入易于学生理解、能激发学生无意识认知的图片或事物,令学生在学习中对抽象知识概念产生内隐认知加工活动,进而优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吸收理解效率,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教学的生动性,经由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求知兴趣,并在词汇感知中自动带入语境并有效学习词汇。比如在每堂课前教师应安排热身(Warming up)与阅读前(Pre-reading)两部分,以激发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对本堂课内容话题预想猜测(predicting)的热情,由此展开对当堂课文的阅读理解活动,在已学知识的构建与辅助下,自动优化对课文知识内容的认知与掌握深度。

(五)非智力因素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非智力因素可称为心理因素,是指学生的性格、动机、兴趣等不直接参与学识认知过程,但对学生的学习理解起到影响的各类思想、意识因素。积极的心理因素能带动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与动力,消极的心理因素则会挫伤学生求学的积极性,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兴趣教学做充分引入,令学生在兴趣爱好的激发下生成积极向上的情绪与动机,进而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求学,令中学生在心理因素的推动下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活动。

心理因素是影响中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究各心理因素与学生高效学习之间的联系,并采取针对性教学与学习策略,有效推动中学生实现高效率学习,促进其能力素质的提升。

从心理学角度谈高中生高效学习论文 篇2

动机被认为是外语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一般认为, 学习动机越高, 语言学得越快, 学得也越好。关于学习动机, 加德纳 (1985) 认为它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学习第二语言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愿望、学习中作出的努力以及对学习所持的积极态度。彭聃龄在《普通心理学》 (2004年版) 中指出,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活动过程。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例如: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英语知识, 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外部动机是指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外部因素。例如:考上名牌大学, 博得老师和家长的赞扬、同学的羡慕, 得到尊重, 从而提高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 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所谓成就动机, 是指个人愿意去做自认为有价值的工作, 并力求达到完美的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简言之, 即为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就的动机。我们应深刻地认识到掌握英语的重要性, 国家的改革开放需要英语, 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离不开英语。学好英语就等于打开了世界之窗, 使自己与世界联系得更为密切。学生只有把英语学习的价值与自身价值联系起来, 才能把英语学习真正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整个英语学习活动才会变被动为主动, 从依赖到自主。因此, 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设法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 通过提供成就感、激励评价等诱因使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之持久保持, 从而取得英语学习的成效。

二、坚强的意志是学好英语的重要保证

英语就其本质而言, 对我们来说是一门外语, 而不是第二语言。我们的学生是在非英语社会中学习英语, 接触和使用英语的机会十分有限。因此, 我们对英语的掌握是通过“学得”而不是“习得”。首先, 英语学习需要记忆大量词汇,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刻苦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有专家研究表明, 要使一个英语单词与相应的汉语建立牢固的联系, 需要重复大约100次。要打好语言的基础, 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 非下苦功不可。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词汇量, 就很难谈什么真正的交际。在英语教学中, 学得越少越学不好。学生要想学好英语, 就要不怕麻烦地查词典, 学生使用双解词典时不仅看到了中文, 也看到了更加准确的英语解释, 可谓“一举两得”。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 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它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 比一般动机更具有选择性和坚持性。意志是人特有的高层次动机。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培养。笔者要求学生每天最少记5个单词, 每年以300天计, 那么一年则可以记住1500个左右的单词, 坚持几年词汇量便会大大增加, 英语水平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英语学习坚持品质的心理训练中, 教师应首先抓目标激励, 锁定具体目标, 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学生通过努力定能实现目标;其次是榜样激励, 让学生在网络、电视或自己身边找一些意志坚强的人作榜样, 通过学习他们的事迹, 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科学的方法是学好英语的有效途径

学习英语需要勤学苦练,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当然, 学习英语还要讲究策略和方法, 尤其是在英语单词的掌握和记忆中。

第一,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遗忘是先快后慢的。根据这一规律, 要让学生养成学习后及时复习的习惯。但是, 学生的复习不应该是单纯的机械重复。要使复习行之有效, 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1. 在复习中尝试回忆。一方面学生通过回忆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通过尝试回忆了解材料的难点, 使下一次复习更有目的性, 以便在难点上多下工夫。

2. 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式。如把新旧材料加以对比来复习, 把看、读、听、写结合起来复习, 把所学材料加以系统组织编写提纲复习等。

3. 在复习过程中还应该强调复习的程度, 并适当安排过度学习 (练习) 的量, 以实现所学知识能得到长时间的保存。

第二, 学习中也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学习内容的时间间隔、性质变化上有所注意。例如:为防止首因效应, 就应尽量减少刚开始所讲词汇与后面词汇的差异, 减少其刺激强度;同时, 还可利用近因效应, 由于刚开始出现的词汇容易记忆, 适当减少其讲解的时间等。

第三, 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 一般为7个单元左右。一个单元可以是一个数字或字母, 也可以是一个单词、短语或句子。在记忆的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并为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过程叫组块, 把记忆内容分成组块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因此, 在单词的记忆中, 通过联想、想象对识记内容分组、归类, 可提高记忆单词的数量。根据短时记忆的用量有限性原理, 每次向学生呈现7个左右的组块, 并让学生不断复述, 以便巩固和记忆。

四、教学反馈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学反馈也就是教学评价, 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方法, 按照教学目的, 对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对所实施的教学活动进行评定。它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评价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检查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及教学效果、对教学的反思与改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教学评价, 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成绩和不足, 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 找出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的途径。成功的喜悦能进一步增强学习动机, 对不足之处的分析亦能使他们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随着英语教改的深入开展, 其评价体系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课堂教学评价、单元评价、学期评价、单项评价、综合评价等, 形式可以是听、说、读、写等。考试是英语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师生均应十分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考试就要改变以往的出题模式, 把口语和听力纳入总分计算, 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另外, 测试对教学的促进或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每次考试, 教师都必须全面考虑试卷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对每一份试卷都应在学生样本中试测, 并运用心理测试的相关知识作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实践证明, 学生经常体验失败就会导致激励水平的下降, 继而引起退缩反应, 最终丧失学习英语的信心。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应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和激励方法,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实践、体验成功, 学生有了成就感才能有自信心和学习的勇气。

事实证明, 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学习过程的真正动力。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部动机, 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 我们应教会学生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使英语学习进入学生善于自我管理和高效自学的良性循环中。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英语教学, 不仅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夏纪梅.影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J].外语界, 2000, (4) .

[3]连淑能.与外语学生谈综合素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9) .

从心理学角度谈高中生高效学习 篇3

摘 要: 本文以高效学习的含义与心理学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就运用心理学理论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具体策略进行了细致的探究分析,期望为中学教育实现高效率学习的目标提供心理学方面的参考与借鉴。关键词: 高中生 高效学习 心理学

一、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心理学研究

(一)高效学习的概念

高效率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依据课程学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依照科学合理的规律进行求知理解,从而以较少的时间、精力投入换取最大学习成效的一类学习方法。其与传统的试错式学习法与经验积累学习法存在本质的差异,高效学习能促进学生获取更深入、全面的知识技能,实现对学生学习意识与能力全面培养发展的教学目标。下图即为中学生高校学习模式。

二、运用心理学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具体实证分析

(一)选择性注意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选择性注意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必备条件基础,学生只有在学习进程中快速注意、认知与学习相关的知识信息,并不受外界因素干扰,才能有效、高速地获取课程知识技能,避免在求知过程中因选择性注意缺失造成的学习效率与成果下降。

研究表明,学优生在选择性注意方面的能力明显优于学困生,前者不仅能快速投入对知识内容的认知活动中,而且对与学习无关的刺激干扰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因此,教师在中学生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选择性注意心理意识。例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育中采取师生情感互动法,以真诚的教学与沟通态度打动、感染学生,令学生将思想精力集中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上,经由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与交流,优化课堂教育环境与氛围,通过构建师生间轻松、愉悦的互动关系,减少紧张、松懈等情绪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令其主动、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同时可采取针对性的课堂教授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摒弃过于空套、泛泛而论的语言,而多加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语调激发学生的求学兴趣,令其将精力与热情迅速投入教师所讲知识内容中,进而培养学生调节选择性注意的能力,保持最佳的精力运用在知识求学上。

(二)元认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元认知在中学生学习中的心理影响主要是调控其学习认知与活动。元认知是学生对个人在学习进程中思维与学习方式的调节与控制能力。具备元认知的学生能及时意识到自身在学习思路与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并做及时的调整改进,以适应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其是中学生实现高效学习的关键心理因素之一。对此,在课程教育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通过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问题,定期对学习状况做总结与反思,采用同学间相互学习情况评价与交流互动等方式,促进学生元认知意识的建立。而学生也应在日常学习中时刻关注自身学习思路和活动与课程学识的契合度,在感到学习吃力或成效不大时深入反思自身的学习问题,及时调整认知思维与方法,从而推动学生高效学习。

(三)学习策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定会采取某种学习策略进行知识认知。研究表明,学优生的学习策略要明显优于学困生,二者之间学习策略的差异,是决定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学习策略是学生依据具体知识内容与求知情境所选用的知识信息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改进手段,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时学习成果,做针对性引导辅助,指引学生及时纠正自身在学习策略上存在的问题,选取适合于自身学习能力与特性的学习策略。

(四)内隐认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内隐认知是学生无需意识与注意投入的学识认知活动。学生在学习时会出现无意识情况下记忆理解知识内容的现象,对此,教师可在学生求学过程中,基于学生的兴趣与学习能力,在知识讲解中加入易于学生理解、能激发学生无意识认知的图片或事物,令学生在学习中对抽象知识概念产生内隐认知加工活动,进而优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吸收理解效率,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教学的生动性,经由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求知兴趣,并在词汇感知中自动带入语境并有效学习词汇。比如在每堂课前教师应安排热身(Warming up)与阅读前(Pre-reading)两部分,以激发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对本堂课内容话题预想猜测(predicting)的热情,由此展开对当堂课文的阅读理解活动,在已学知识的构建与辅助下,自动优化对课文知识内容的认知与掌握深度。

(五)非智力因素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非智力因素可称为心理因素,是指学生的性格、动机、兴趣等不直接参与学识认知过程,但对学生的学习理解起到影响的各类思想、意识因素。积极的心理因素能带动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与动力,消极的心理因素则会挫伤学生求学的积极性,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兴趣教学做充分引入,令学生在兴趣爱好的激发下生成积极向上的情绪与动机,进而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求学,令中学生在心理因素的推动下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活动。

心理因素是影响中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究各心理因素与学生高效学习之间的联系,并采取针对性教学与学习策略,有效推动中学生实现高效率学习,促进其能力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玲.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效率学习[J].学理论,2011,29:189-190.

[2]于宏立.运用心理学规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J].教书育人,2016,02:38-39.

[3]尚玉杰.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因素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5,01:20-21.

从心理学角度谈高中生高效学习论文 篇4

科 目:爱兵 知兵 带好兵-------从管理心理学角度

浅谈带兵

授课时间:2013年8月8日 授课地点:中队学习室 参加人员:中队全体官兵 授 课 人:周煜茗 授课目的:

当前把谈心和对消防官兵的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谈心工作的前提是能够顺畅地沟通,所以一定要做好官兵谈心前的心理疏导工作。

管理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动机的形成和其内驱力的强弱是受需求及其可能实现的程度制约的。即:需要决定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认识和使用这一原理,对加强部队管理教育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了解和理解士兵的需求、是搞好管理教育的前提

了解而知兵。带兵要知兵,要带好兵首先要了解士兵的需求,不了解士兵就没有带兵的权利。要了解士兵,我认为一是交谈,二是观察。即听其言、观其行。从士兵的家庭情况、文化程度、社会经历到理想追求都是谈话的内容,从士兵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到工作态度,都是观察的对象,即:看走像、看睡姿、看训练劲头。

理解而爱兵。理解就是要设身处地为士兵着想,体谅士兵的处境、难处和要求。只有理解,才能爱自己的士兵,才能产生心理共鸣,才能爱兵。这即是无产阶级感情的体现,又是带兵的基本方法,也是搞好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不爱兵就没有资格带兵。尊重士兵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根本态度问题。理解对干部来讲是爱兵的前提,对士兵来说是“尊重”和满足。经常都有士兵曾叫响“理解万岁!”这一口号,这也包含着士兵对祖国的感激,同时也反映出战士对理解的渴望。

预测而带兵。通过了解士兵的需求再结合任务、环境的变化,预测士兵的动机和行为,从而增加管理工作的预见性。有了科学的预测,才能有正确的对策,才能施以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有效的管理。带领士兵而不是驱赶士兵去实现个人与集体的目标。

二、施教结合是激励士兵动机的主要方法

对士兵有效的管理,在于干部如何正确激励士兵的动机、调动士兵的积极性、把规范变成士兵的自觉行动。

教育是动力。设法加大内部动力是激励士兵的根本方法。就动机本身而言,它是士兵有意识的、主动的活动。内部动力的大小与士兵教育的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应把教育放在首位,从教育的内容上讲,一是基础教育,让士兵了解我军的性质、宗旨、任务和纪律要求,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自觉调节个人的需求,二是提高教育,就是提高士兵需求层次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使其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严格管理施压力。严是爱,松是害。严格是建立在士兵高度自觉的基础上,不严格管理就没有压力,也不能有效地激励士兵的动机。但对于士兵不良动机由此而导致的后果,应给予必要的批评,甚至惩戒。严格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但不是漫无边际的严,要严的有章法。按心理学的要求,严格即要符合培养目标的需要,又要适合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标准低起不到作用;标准过高,容易使人产生畏惧心理,造成心理负担。要结合士兵个体和单位整体的目标,目标先进、要“跳一跳”才能摸到,不是垂手可得。就象选学驾驶考核标准一样,对士兵有较大的激励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谈高中生高效学习论文 篇5

(一)构建自主学习核心课堂——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谈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与实施

一、提出背景

“构建自主学习核心课堂”这一主题是在 2011 年底新版《课标》下发之际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基于《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要求,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数学教学是对数学课程的具体实施,是为达到一定的数学课程目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所展开的教学活动。因此,依据《标准》的阐述,我们将这一教学活动本质提炼浓缩为如下三点:

★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 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师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正确理解这三点,应该把握三个关键词:参与、统一和角色定位。这里的参与不仅仅是行为上的参与,更多的是思维上的参与。所谓的统一指的是有效的交往,教师的教对于学生来讲是启发、动力、灵感和方向;而学生的学对于教师的教来讲既是反馈,更是分享,学的进程时刻促进着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调控。所谓的角色定位是对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的准确把握,也就是怎样借助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来恰当的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基于对未来十年课改发展方向的展望

新版《数学课程标准》的面世,预示着课程改革进入了深化阶段。在课改的关键节点上,许多教育界人士(既包括教育研究者,也包括实践者)在畅想未来十年课改的发展方向时,都谈到了“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让学生成为一个能“自主”发展的人将是今后十年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山西省教育厅张卓玉副厅长指出:“过去的十年,自主、合作、探究全新的学习模式破土而出;未来十年,新模式将走向成熟。其成熟的标志重点体现在自主学习探究化、项目化;展示活动研讨化、多样化。” 怎样理解这段话,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要能自主探究独立的问题,或自主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学习的起点应是要探究的问题,而不是需要记忆的知识;学生学习、交流、展示的过程实际是学生研讨的过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多样化的学习不仅体现在听讲、做习题,还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还体现在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和共享。

所以,作为教师要有能力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或所要经历的数学活动,从而使问题解决成为自主学习的内容。

(三)天津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

正是基于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基于对未来十年小学数学发展方向的思考、基于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2012 年初,天津市明确提出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就是“构建自主学习核心课堂”。紧随其后将目标具体化,提出了三种课堂:第一,真实、有效的课堂;第二,开放、探究的课堂;第三,互动、生成的课堂。

第一,真实、有效的课堂——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正视学生的学习现实和困难,尊重学生的差异,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学会到会学的过程,呈现真实的解惑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要真正的“参与”其中。所谓的参与不仅仅是指态度和行为的参与,而是更深层次的思维上的参与,也就是让学生去经历“数学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其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都获得了发展。这才是我们所说的“真实”和“有效”,是三维目标的达成,是“四基、四能”的落实。

第二,开放、探究的课堂——即提供足够的、开放的、探究的、体验的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产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深刻认识和体验。这需要教师能够以学生的视角审视教材,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呈现探究的问题和方法,引领学生实现自主构建。

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怎样实现开放和探究?我认为开放探究的课堂其关键首先是“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师要以“问题”为索引,既明确探究的目标又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可以说“问题”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支点”。其次,以拓宽问域为媒介,提高开放度。课堂上,教师以适当的“大问题”的提出,给予学生更多的活动、思考、发散、创新空间,教师只有创设了具有这样两个特质的问题情境,才能带给学生思维上的冲突,更深刻的思考,课堂上我们才会看到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感受学生的创造灵感带给我们的“意外惊喜”,这些都需要适切的问题情境为前提。再次是教师要舍得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及探究过程,实现自主构建。当然,教师能否有这种意识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

第三,互动、生成的课堂——有了探究,才能生成对新事物的认识,而新的认识只有在思想的碰撞中得以修正和完善,这样的过程展现了学生的思维如竹节一般不断生长,这是学生成长最为显现的、关键的标志。我们的教学见证着学生的成长,这会让我们感到欣喜和激动,这是教师特有的、其他行业所感受不到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我们知道,教学活动不应是单向的,独白式的,它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向交互关联的活动体;它不是抽象符号的传授,而是心灵的沟通,是思维的碰撞,是师生通过交往获得动力,通过互动得到创生。所谓的三种课堂就是指 和谐的、具有生命力和生长性的课堂。实现这种课堂需要 依托教师有效的“教”来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的“学”,需要依靠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来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可以说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有这种角色转变,在交流中教师才能“进退有度、疏导有法”,学生才能“有话可说,主动交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互动和生成”,最终看到的是:通过我们的教学预设实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

“真实有效、开放探究、互动生成”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三个着力点。一节课上,这三者是互为支撑,交互并存的。因为,只有基于真实的学习现实,创设开放探究的环境,才可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过程,领悟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形成自主能力,这才是有效的课堂。所以说这三种课堂是构建自主核心学习课堂的具体表现。

二、实施途径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有两条实施途径:

途径一,“自主学习”主题下,依据学情和不同的知识内容确定恰当的学习方式。

首先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数学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简言之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数学中的概念、命题均可视为陈述性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它本质上表现为一种技能,所以陈述性知识即为方法性知识。像小学数学知识中的四则运算属于程序性知识。什么是过程性知识?过程性知识是伴随数学活动过程的体验性知识,是一种内隐的、动态的知识。它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知识产生的体验。体悟知识产生的缘由,明晰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和因果关系。

第二阶段,对知识发展的体验。体悟知识发展的动因,习得探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第三阶段,对知识结果的体验。领会蕴涵在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结构的美。

第四阶段,对知识应用的体验。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积累解决问题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知识,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和习惯。

从知识划分的角度来看今天的这两节课,它们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仅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来看,五年级教材的“因数和倍数”是对数学概念的陈述,属于陈述性知识;而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课,研究的是“点”与“间隔”之间的关系,大家知道:三种不同的植树策略对应三个“点与间隔”的关系式。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植树问题”属于程序性知识。那么,这样的教学内容学生能不能获得过程性知识呢?我们看到,两节课无论是借助学生的主动接受来学习相关概念,还是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两节课上学生都获得了过程性知识。

首先,“植树问题”一课的教育价值在于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引发数学思考,获得探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悟这一类典型问题的结构,感受其应用的广泛性,这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无法取代的,因此,过程性知识的获得是本节课要追求的教育价值。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些老师只关注对植树问题三种情况规律的总结与记忆,而忽视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学习的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造成了学生只会机械记忆而不能灵活运用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教师只把它作为程序性知识进行教学,而忽略了对过程性知识的体验。

其次,“因数和倍数”一课,其教学内容本身虽然属于陈述性知识,但在概念的认知过程中,也离不开学习过程的体验、学习方法的形成,“过程性知识”也是伴随其中的。

所以基于两节课不同的知识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节课也采用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因数和倍数”这节课的内容虽然涉及了一些乘法计算,但是其概念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属于相对独立的内容领域。对于因数倍数的概念建立,不是学生依靠已有知识或是生活经验通过猜想、验证、探究、发现等活动就可以完成的。所以教师以自学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会借助间接经验完成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经历自学和掌握学习方法。与之对比“植树问题”一课则更凸显探究式学习方式,以直接经验获取和体验为前提,实现数学模型的自主建构。

途径二:“自主学习”主题下,依据教学目标架构适切的课堂结构。

“构建自主学习核心课堂”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其主体性具体表现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善于思考,对他人的观点或是批判性的接受,或是超越性的修正;他们会学习,能够借鉴他人之长丰富自己的见识;他们能与人合作,遇到困难能够寻求同伴的协作与帮助。正是这种价值取向决定着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这两节课就是以这样的目标作前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又呈现了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

如“植树问题”一课,其课堂结构有如下四个环节:初步感知,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尝试解决——研讨交流,归纳概括——建立模型,拓展应用。这几个环节所对应的具体教学流程是这样的:教师先基于原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尝试解答植树问题,同时思考“ 100 ÷ 5 ”所求出的到底是什么?从而产生“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的疑问;然后,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画图来研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这一步是学生自主寻求分析与解决问题方法的关键;接着,交流不同的思考路径,研讨分歧中发现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最后,将植树问题的模型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联系,并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整堂课上,教师 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研讨的时空,并且主动、独立的思考伴随在其始终,这种学习活动经验的积累是内隐的、动态的,是在体验的过程中积累和丰富的。

又如“因数与倍数”一课,学生经历了“读书自学,初识概念——解决问题,完善认识——感悟方法,建立概念”的学习过程。其突出特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自学的方式完成对“因数和倍数”概念及相关内容的学习。关键一点是:读书自学不是走形式,而是课上通过几次让学生从书中去找问题的答案,去矫正认识、提升认识。这说明书用得足,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做得实。学生在看书中有思考、在练习中有甄别,同时感受到读书的方法,怎样抓重点、抓关键去理解,这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而且还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过程。总之,通过采取以上的实施途径,这两节课凸显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效果。

三、呈现效果

(一)自主学习的课堂,因真实而有效。

有了真实才能谈到有效。两节课都是基于学生元认知,以充分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为前提设计的教与学活动。首先两位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选取了恰当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叙述,有这样的一句话非常值得我们关注:重视直接经验,要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今天的两节课突出特点就是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利用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首先,“植树问题”这节课,它虽然是一种特殊的数学模型,但是学生完全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并在观察、思考、试验、验证等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发现、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新知的建构是完全建立在学生真实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拾阶而上的,以获取直接经验的方式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例如,教师从一开始就将“在 100 米 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 5 米 种一棵,一共要种多少棵”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尝试自主解决。此时,我们能感到:“除法的含义”以及“应用除法含义解决实际问题”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为解决这一新问题的有效支撑点。所以,我们看到课堂上:面对这样的题目,学生并没有感觉到陌生和无从下手,而是根据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学生有想法,就让学生把想法展示出来,将他们的想法和思维成果作为新知探究的起点,这不仅是真实的学习现实,而且还是借助直接经验解决问题的良好开端。而在后面进行的新知探究环节,教师始终引导学生在“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等数学活动中,不断的提取头脑中的知识经验进行再加工,而在进一步的思维加工过程中,学生一步一步的提升了对问题的认识,一点一点的走进了正确的解决方案。整节课中我们看到:从“自己做”开始,将学生自主尝试的思维成果作为研究的起点,以“怎样做有道理”作为核心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学生不断明理的进程中,正确的思考路径,准确的解答思路逐渐清晰。我想这就是在恰当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做数学”的过程。

与之对比,“因数和倍数”显然有明显的不同了。这节课关注了间接经验的开发和利用。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更多关注的是:怎样引导学生借助间接经验对本节课要学习的概念形成正确的认知。教学中,教师从看书自学入手,让学生借助间接经验完成对概念的理解、新知的建构,这样的设计一方面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适应教学内容本身的逻辑结构特点。课堂上我们看到,无论是自学前教师出示的“自学小提示”,还是当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对学生适时地“再回到书中看一看”的引导,等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学会看书,学会接受间接经验。在不断深入推进“学”的进程中,新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也逐渐完整清晰起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可使我们认识到:“间接经验”的开发和利用只要适时适当也是学生学会新知的重要手段。这节课的真实性体现在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引领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在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上,两位教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诠释。对应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真正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学得充分自主,而且三维目标落实的准确到位,“四基、四能”自然的蕴含其中,实现了有效。

(二)自主学习的课堂,因开放和探究而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开放”我们期待的是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有机会思考,有时间尝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学生的想法不是很到位,也可能尝试的结果会有一些偏差。但是,正是这些不到位的思考以及具有研讨价值的所谓的经验和成果,才成就宝贵的数学思考的历程,是形成正确认知的思维起点,同时更是新知的生长点。两节课在为学生营造开放探究的学习氛围方面也都是各具特色。开放探究的教学环境下,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过程性体验、经验的积累,这就是学习主体性的具体表现。

(1)在开放探究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双基”承载“四基”。

一节数学课上,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它们的落实是教学活动中的明线,而在双基得以落实的同时,另一条暗线也就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基本数学思想的感悟”应该是蕴涵其中的。最可贵的就是两节课中这两条主线让我们清晰可见。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落实了基础的知识与技能,同时积累了“尝试、验证、观察、发现、总结规律”等数学活动经验,感悟了“一一对应、数形结合、符号、集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可以说,两位教师借助双基的落实达成了关注四基的教学目标。

如“植树问题”一课,我们能够明显的感觉到无论是一开始的提出问题,学生独立解答还是后面对于解题策略的研究过程,整堂课上学生始终扮演着研究问题的主要角色。例如:当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教师呈现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在这两种不同的方案中都涉及到“ 100 ÷ 5= 20 ” 这样的一个解题步骤,教师就再一次将问题抛给学生“100 ÷ 5=20 这一步求的是什么?”当学生初步感悟到 100 里面有 20 个 5 米 也就是有 20 个间隔时,教师没有急于揭示规律,而是向学生提出了“间隔数是不是我们要求的棵数呢?间隔数与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两个关键性问题引领下,学生经历了“画一画、摆一摆”的自主研究。教师就是这样始终把学生放到探究问题的主体位置,给学生创造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在观察中,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悟;在画一画中,学生进一步明理;在交流中,认识逐渐清晰。这样步步深入的数学活动,学生积累了“尝试解决、画图验证、归纳总结”等一系列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一一对应思想也随着问题的解决变得生动形象起来。而后面规律的揭示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可以说这节课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探究”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有学生的动手实践,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同伴间的交流,还有方法策略的形成和认识上的提升,这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主动的获取,而非被动的接受,这就是主体性的体现。

而“因数和倍数”一课与之有所不同,这节课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自主的“学”空间。为了三维目标的达成,为了四基的有效落实,在这节数学课上教师做了四件事: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关注数学思考;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是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首先说激发学生兴趣。课始,教师创设的开启密码锁进入数学王国的情境,看似是一种体现童趣的形式,但本质上非常恰当好处的蕴涵了数学问题。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以前知识基础仅是与乘法相关的计算,但是对于本节课的概念“因数、倍数”却是完全陌生的。教师将“两个数的乘积是 60,满足这样条件的整数有多少组?”这个问题的解决作为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一方面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很机智的将新概念又蕴涵其中。这样的导入环节可以说是不仅找准了学生的兴奋点,而且还巧妙地打开了新知学习的大门。后面一个小的环节: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新知的方式,学生们更是兴趣盎然地选择了自学。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交流,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而且还潜移默化的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渗透给学生。从这样的两个小环节可以看出教师把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得恰到好处。

其次说关注数学思考。数学思考简单的说就是数学地去思考。如,课中“找一个数的因数”这个环节,我们看到了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思维方式不断的自主优化。可以说“找因数的方法”完善提升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会数学地去思考问题的历程。像找 1、2、4 的因数时,因为数比较小学生可以较快的说出因数,而这时学生的思维水平上存在一些差异,大多数学生没有想到要按照什么方法找,就是凭着感觉说出结果。此时教师巧妙的让有方法的同学将方法说给大家听,这种经验的交流必然促进了其他同学对自己想法的反思。这个反思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自主优化的第一步。所以,当再找 8 的因数时,应用乘法算式找因数已经成为班内同学普遍存在的方法了。紧接着,教师安排了学生独立完成:找 9、10、12 的因数,这一环节就是学生进一步梳理完善方法的过程。有了前面几个层次的学习活动作铺垫,方法的总结显得水到渠成,“准、序、全”几个字的提炼也就成了学生思维自然生长的结果了。我们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养成及正确的方法指导在这节课中有哪些突出的体现呢?例如教师精心设计的自学小提示“边看边思考,重要的画一画,有问题作标记”,这是学习习惯方法的培养。再如判断题的编排,几道判断题的呈现,要落实的目标不仅仅是检查前面的自学成果,更重要的是在帮助学生梳理自学所得的同时发现问题,从而进入到修补自学漏洞,进一步完善对概念的认识这样一个层面上来。因为有了这样的环节目标,所以在学生完成判断题遇到问题时,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再看书寻求答案。“判断题”是“查漏”,而“再看书”是补缺。这样的“反复”使得概念的难点被突破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反思,学会了自学。这些才是这节课上学生积累的宝贵的学习经验。

(2)开放探究的过程中,抓住了知识的本质,获得的是更深一层的教育价值。

以“植树问题”为例,由于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作保障,学生们经历了数学建模的完整过程,使得本课的教学带给学生更多的教育价值。教学活动中,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发展。我们看到: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初步感受到了“植树问题”这一数学模型的存在(100 里面有 20 个 5,而这 20 并不是要求的棵数。从这一点上学生初步感受了这个问题与以往用除法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在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中逐渐清晰的认识了这一模型的本质“点与间隔之间的关系”;在归类梳理中完成了对这一模型的数学抽象(课中学生能够将几种不同的植树方案与之对应几个不同的图示建立联系,就是抽象的过程);在拓展应用中以实际问题照应模型达到了对模型的再认识(如巧妙引入郭德纲相声“关于吃药”的一段,吃完这些药需要几小时这一问题的解决,将学生对点和间隔的认识拓展开来)。总结中,教师艺术的设计了“我们身边有植树问题吗?学习植树问题有什么用?”这样两个问题,帮助学生再一次将这一模型清晰化。当一个学生说到“生活中有很多和植树问题一样的现象”时,就已说明了植树问题的模型已经在学生的思维结构中准确呈现了。经历建模的过程应该是这节课带给学生更深一层的教育价值。

数学课上我们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不断的体验和创造中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数学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数学也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因数和倍数”一课,教师就为学生搭建了这样的平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切切实实地经历了“学会知识,学会学习”的过程,自主地学贯穿了整个学习活动。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概念是随着学生学的进程一点点地完善、一点点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堆砌而成的,我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主建构的过程。看书自学中,书中简单的叙述并没有让学生感觉到太多的难点,对于因数、倍数的两个概念学生只是浅层次的感悟。完成判断题的过程,在磕磕绊绊中,在再次寻求依据中,对概念的感受显得逐渐丰满起来。接着,随着后面的“找因数”、“发现因数本身的规律和特征”等等这些环节的一一推进,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在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中生长出来。

总之,两节课上,学生以“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角色,经历了自主建立模型、建构概念的过程,而这样的经历应该是数学课上赋予学生深层次的教育价值(不仅学会了,而且还会学了)。

(三)自主学习的课堂,因互动生成而实现学生的快乐成长。

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下,“交流互动”这一形式对于学生来讲,往往是修正完善认知、提升思维的关键载体。而对于教师来讲,扮演好交流互动中的角色,又是目标达成的关键所在。很多时候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注点就在交流互动这一环节上。教师如果能够做到在“教不越位”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学得到位”,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交流的理想境界。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和导”,学生才能在互动交流中拾阶而上。借助教师的参与使得学生的交流方向正确、交流的主体(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参与其中,这就是我们期待的交流中教师要扮演的角色。此时,教师有可能是在学生中间,因为他们的思考需要鼓励,修正;此时,教师还有可能是退到学生身后,因为我们要看到学生思维的自然生长。只有这样才能在开放探究的学习活动中看到精彩的互动生成。老师们能否感受到两节课上,两位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特点呢? 1.交流中顺应学生的思维,学生有话可说。

“植树问题”一课,从一开始我们就看到有少数学生知道“ + 1” 这样一种关系的存在,但是教师并没有让少数会的同学捅破这层窗户纸,而是顺应大多数同学的思维水平,从研究“ 100 ÷ 5=20 求的是什么”入手,当看到 20 是间隔数而不是棵数的时候(如果这时教师站出来对照着图讲一讲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对应关系,棵数比间隔数多 1 并不是很难理解的),为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交流互动中来,教师没有这样急于揭示规律,而是让学生再去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画一画的活动虽然不能帮助学生一下子就总结出关系式,但是点与间隔之间的关系已经变成默会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存储起来了。有了这样的存储,学生才会有“两棵树共用一个间隔”,“可以用 3 棵树做例子说明”等等这些表达。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一一对应的思想被自然而然的嫁接到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上来,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始终顺应学生思维的做法,使得学生总是有话可说,学生不是在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是有感而发,这是思维成果的自然流淌。2.恰到好处的评价与鼓励,促进“交流场”的形成。两位教师都能有效的促进交流的不断深入,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多边“交流场”的形成。我们经常听到两位教师会说到:“他说的听得明白吗?”“他说的你们有点儿感觉吗 ? ”“没关系,其实你努力思考已经很好了。” “你看他说的多好,是你想的吗?”这样饱含着实实在在内容的鼓励,是我们期待的有效评价,正是这样的评价让学生身心愉悦,乐于、敢于参与,在这样的氛围中才有精彩的生成。

四、梳理不足,发现问题

教学研究无止境,我们在审视这两节课的时候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如,由于问题的指向性不明,造成学生思维的盲区;由于教具使用不当而产生偏离教学预期的思维暗示;又由于教师本位意识的留存而面对生成处理不当,使自主学习在某些环节未能得到更好展现等。

以《植树问题》一课为例具体说明,我们看到课堂上:在学生感悟了一一对应并明确了“ 20+1=21 ”是这道题的正确结果时,教师提出“还有别的想法吗?有没有可能在不改变题意的情况下,做一个小的变革?”我们能理解教师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是增加问域,但指向性不明,学生不明白教师想让他们说什么,回答什么。同时,教师拿出教具的方式,给学生一个暗示,学生马上反映出环形,但此时这个答案并非教师所要,又由于没有顺应学生的思维开展下面的教学(比如先解决学生提出的环形加以肯定,然后再拉直说明只种一端的方案)。所以,在这个环节出现了拉抽屉的现象,且我问你答的形势失去了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如果在这个环节,教师将问题改为“刚才一部分同学的想法是 100 ÷ 5=20 棵,有没有可能变成正确答案呢?”这一问题可再次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变不可能为可能”的挑战中,展开思考和想象。

面对这一问题,学生的知识基础:一是已明确“ 100 ÷ 5= 20 ” 的真正含义,即 在 100 米小路上有 20 个距离为 5 米 的间隔;二是已经认识了点与间隔之间的对应关系;三是初步建立了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如若在 100 米 的小路上植 20 棵树,学生头脑中自然呈现在小路上植树的图形表征,运用一一对应思想,自主判断出 20 个间隔对应 20 棵树,则是小路一端少植一棵树的情况。在这一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模型得以深化,知识经验得以提升,在知识结构完整化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再生长。而此时,教师的教具可能用得上:学生有了类似的想法,教师用这个教具演示予以验证。当然,教具也可能用不上:学生能想得明白说得清楚,不需要教具的演示说明。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能灵活应对学生的生成。

再如《因数与倍数》一课,看书自学后,课中安排了判断题检验自学成果的环节,其中有一道判断题“ 8 既是 32 的因数,又是 4 的倍数”。因为担心学生判断有误,教师始终在提示“注意这可是两句话啊”,“前半句可以从哪个乘法算式做出判断”,“后半句 „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判断不是自主分析完成的,是在教师的铺垫、引导、帮助下,学生被教师“搀扶”着完成了这样一道教师认为容易出错的题目。其实,如果教师舍得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讲明道理,在“辩一辩”的过程中,答案自然明了。在开放的交流空间里,学生会有更精彩的生成回馈课堂。再有,本节课重点研究的是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及因数的特点,在课即将结束是提出“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呢?”这样的问题要求,使学生自觉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再次引发对新知研究的思考,我想这样能够使这节课更加的丰满一些,也再次达成本节课不仅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的目标。因为会学的标志就是学生有没有迁移能力,在这节课的课尾提出这个问题正好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同时从课堂的实际情况看完全有这个时间和可能。

“自主”是我们要追求的一种学习境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对于教师来讲就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意识,从教师的点点滴滴教学行为做起。

五、结束语

从初中生心理特点出发谈数学教学 篇6

石屏高级中学 李涵

摘要:中学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初中是小学到中学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学生的学习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初中的学生一般是十三、四岁,刚从童年进入少年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旺盛时期,思维、感情、性格、爱好等心理状态都有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初中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小学有显著的差别,因此搞好初中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使之顺利“过渡”,是进行优秀教学的依据。

关键词:心理特征

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

教学方法

一、引言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可以因此少教,但是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来和坚实的进步。”其中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是不可或缺的。

如何恰当有效的运用教学方法呢?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但首要的问题就是从学生学习心理层面去探究教学方法最为实际,最为现实。然而在教学和工作中,人们更多地把视线聚焦在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忽视了抓住学生学习心理这一重要角度,那么再多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此文将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如何有针对的进行教育教学。

二、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初中是小学到中学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学生的学习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中的学生一般是十三、四岁,刚从童年进入少年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旺盛时期,思维、感情、性格、爱好等心理状态都有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

1、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基本成熟

学生开始能够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品质,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如认识评价自己、关心自己的成长、与他人比高低等,青少年在评价自我的时候,往往出现两种心理状态。一方面,如果在评价自我的时候,他们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称赞,而从不被轻视或攻击,这时如果再没有成人的指点,他们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满足虚荣,经不起一点失败的状态。另一方面,如果在评价自我的时候,他们不断受到外界的冷遇,失败总缠绕着他们,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另一种倾向,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并不断寻找种种客观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失败,以弥补内心的不平衡。

2、产生“成人感”

青少年身体的迅速发展,使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企图要求摆脱父母和教师的管束,自行其事;不承认自己是小孩,要求老师家长平等对待,尤其要求老师父母理解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尊自信心,要求有一种“独立人格”。我们要充分利用少年“成人感”的心理特点,正确引导他们,促进他们发展自尊心和独立性,以充分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人生与宇宙奥秘的求知欲。

3、思维能力明显发展

青少年处在思维能力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学习知识技能,接受新事物,从事脑力活动的黄金时期。但是,青少年缺乏鉴别事物的能力,学习从兴趣出发,难以恒定持久,经常转变学习目标和人生看法,思维尚未定型。

4、情感丰富,强烈,易冲动,不稳定

逐渐从低级性的单纯天真的情感活动向高级社会性情感发展,表现为具有一定群体感,道德感,美感,社会责任感,向往美好理想的成熟型情感。但青少年情感常表现为情绪兴奋高、情绪紧张、情绪容易冲动,情绪不稳定,欠成熟,容易波动失控。如果遇到不满和矛盾时,容易激动,暴怒,呈现激情状态。男生比女生明显。

三、从中学生心理特点出发进行数学教学

教学内容对教师来说是已知的,对学生来说,则是未知的。这样就要求我们平时教学要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数学教学。否则,教学带有盲目性,教学质量就难以保障。那么,如何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数学教学呢?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采用逐步深入的教学方法。

初中教育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初中教育是学生由小学到高中的过渡阶段,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初中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前面,即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情况进行教学安排。初中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处理一些问题,但还正处于黄金发展期,需要教师进行良好的引导.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思维或者行为,来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培养一定程度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数学是规律性极强的学科,任课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注意提前总结知识规律,向学生介绍特殊情况,然后由学生自主推广到一般情况。任课教师必须要对授课内容深刻了解,保证能够抓住教学重点,在授课时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任何学科都离不开生活,数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设定相关的生活情境,抓住初中生特定时期的特定心理,通过生活实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知识,切身感受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初中阶段的学生还保持着较强的好奇心,凶此应通过直观感性的教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及学习的信心。

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几何教学而言,初中几何内容复杂多变。一道题可能有多种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几何模型思想是极其重要的。但是模型思想的建立又非一日之功。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实行专题教学,专题教学对于学生模型思想的建立是非常有效的。要引导学生对于几何学习要善于举一反三,从一方面联想到多方面,对于相似类型的题目要善于学会触类旁通,通过所学的知识进行化难为易,化整为零。逐渐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早日达到对于一些关键知识点及其敏感的程度,使学生心中建立几种固定的经典几何模型,使学生在看到新题目时能保持淡定自如的心态,更从容的答题。从而到达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境界,在浩瀚的数学世界中不再迷失方向。对于初中教学而言,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思维广度的培养,只有思维的广度提高了,学生才会主动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探索,通过问题进行所学知识的消化.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想法,教师要摒弃经验教育,耐心倾听,让学生保持思维的发散性,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度.

2、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能够学会学好知识的前提。任课教师应该建立一种先主动自学然后进行小组讨论,通过教师授课外加辅助相关练习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在授课之前教师应先提出相关教学目标,并向学生介绍一定的参考资料,让学生自主思考,这也符合新课标教学的思想。让学生不再只是教师授课的对象,让学生从课堂的旁观者变为实际参与者,通过自主学习和积极主动的思想交流加深对于教师所授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在后期复习阶段,这点尤为重要。后期复习阶段学生都会产生厌烦孤独心理,这时候小组讨论能够很好地解决这心理问题。复习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实现彻底消化吸收,使学习品质由肤浅学习转变为深层次的掌握。教师要避免采用“填鸭式”教育,防止学生厌烦复习。教师要按照学生认知知识的特定规律,建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良好的课堂教学不但可以减轻教师的授课压力,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对于学生,教师应该采用鼓励的方式,注意学生的内心情感,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及语气,也可以采取适当的鼓励措施,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时有效地鼓励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确立良好的学习及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地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地态度,而不动情感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地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地负担。”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使学生轻松愉快、情绪高昂、智力振奋地愉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地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教学位置的练习时,我对学生说:“只要你能说出你的好朋友的前后或左右是谁,我就能猜出你的朋友是谁,不信的话,你们就试试。”这一番话,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兴奋的活动起来。当学生发现老师说出的答案非常正确时,他们就会跃跃欲试。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就像人干任何事情都有他的动机和目的一样,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进行学习也有他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上的自觉性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使其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标正常发展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正确的学习动机既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又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

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正是教师应该关心并着重研究的地方,教师备课往往要研究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但过去大多是从教材内容去分析而很少从学生方面去找原因——产生这方面困难的心理因素是什么则很少考虑。为什么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呢?这都是与注意、记忆、想像、思维等心理过程有关,其中尤其与思维这一心理过程关系最为密切。思维上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因素大致有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矛盾、思维惰性、思维的单线性三方面。(1)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矛盾

学生进入中学后,由于数学教材内容的抽象性突然增加,要求学生将表象让位给抽象思维,而这时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一时跟不上,这就构成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矛盾.初中代数中“用字母表示数”是个突出表现,初中几何入门课中这种矛盾就更为突出,造成学生进入中学后成绩的第一次大分化。

(2)思维的惰性

思维过程的惰性是学生学习造成困难的另一重要心理特点,学生的年龄越小,智力越不发达,思维惰性的消极面就越明显。这种消极面往往表现在问题条件只有少许改变,就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学完有理数,教师总要问学生“2+n与 2哪个 数大 ?” 总会有学生认为 2+n大,这样的错误称为停留性错误,而产生停留性错误的心理因素则是思维惰性这一特点。因此教育心理学主张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变式资料,促进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从而举一反三。

(3)思维的单线性

知识的迁移问题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课题。迁移现象之所以普遍存在,是因为客观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而人的知识经验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人的知识经验不能彼此分裂。但由于学生的年龄越小,智力发展水平越低,能意识到的联系就越少,就表现出思维的单线性。于是,他们在解题时就不善于运用解题所需的全部材料。尽管这些材料在他头脑中是有的,但不经过别人指点或提示,他总想不到,于是就表现出知识的迁移能力极差。在同班的学生中,各人的知识量几乎是相等的,而能力的差异则较大,原因往往在此。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不宜随意向学生堆砌知识,而要在“用”字上下功夫。

四、总结与反思

从心理学角度谈高中生高效学习论文 篇7

一、数学高效课堂设计的基础

1.基于新的课程理念

在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论背景下,数学课堂设计主要是围绕知识点的讲授而进行的习题设计,学案是以习题为教学内容的载体。随着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新课程理论的提出, 教学内容不再是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习题讲授,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2.建立新的课堂模式

数学高效课堂设计应该是学生课堂活动方案的设计,是针对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不同课型而设计的活动方案,一般由课题、学习目标、活动方案、检测反馈四部分构成,突出学习的目标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更强调教师要研究教材、研究学情、设计活动和课后反思,是教学平等、教学民主、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活动平台。

3.探讨新的问题解决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问题展示、教师讲解等活动很好地解决了学生新课程理念提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案模式在对学生个体深层次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和课堂高效性实现两方面还需要做一些思考和探索,数学高效课堂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应该有机统一,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二、数学高效课堂理念的引进

1.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包含了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探索智能。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在八项智能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达成在某一智能或某几个智能方面突出发展的过程,最终达到“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的多一些”的个性发展目的,强调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没有高低之分,只存在智能组合方式的差异和表现形式的不同。

2.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于1946年首先提出,后经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而形成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地显示了采用听讲、阅读、视听结合、示范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其中,采用被动式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在两周以后平均学习保持率低于30%,而采用主动式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在两周以后平均学习保持率则高于50%。

3.活动教学理论

简而言之,活动教学理论就是教学以活动的形式开展。 结合活动教学理论,数学课堂设计思想定位为“做中学”, 数学高效课堂设计应将学科教学活动化,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导学的主导作用,以学定教,以导促学,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

4.三种理论的整合

多元智能理论侧重于多元智能的训练,解决了学生“学什么”的学习需要;学习金字塔理论侧重于学习方法的选择, 解决了学生“怎样学”的学习策略;活动教学理论侧重于知识内化的途径,解决了学生“如何得”的学习手段。将多元智能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和活动教学理论有机整合,各取其长,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讨论,学会实践,学会展示,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构建高效生成的课堂。

三、数学高效课堂设计的完善

1.数学高效课堂设计要渗透多元智能培养

要使数学教学达到对学生个体深层次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和课堂高效性实现,其根本在于活动的设计要体现多元智能,也就是说数学高效课堂设计应围绕“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得”进行设计,在课堂的多样化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自我知识的构建,自我能力的提高和自我习得的评价。

2.数学高效课堂设计要符合本学科的特点

数学高效课堂设计应体现认知的逻辑过程,因此数学高效课堂设计应包括“数学的基础知识”、“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等等,更要培养学生“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品质”,就此,我们应该将数学高效课堂设计成可探究、可深入、可质疑的形式。

3.数学高效课堂设计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

“学习金字塔理论”其根本就在于说明“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高效性,但这并意味着无论什么问题都直接进入讨论的环节,那种没有目的的或没有经过独立思考的讨论是低效的伪讨论。讨论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求同,更是思想的叠加交换,而不一对一的物质交换,努力的把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去做、真正去想、真正去讨论、真正自主构建,而不是总停留在“行不行?”、“会不会?”、“好不好?”低水平思维状态。

4.数学高效课堂设计要强调教学设计精准

有时候,数学课堂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我们将问题归结为学生活动多了,课堂容量小了,对此,我们要反思活动内容是不是重点?活动形成是不是恰当?教学内容符合不符合学情?等等,而不能以偏概全中。

数学高效课堂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学什么”、 “怎样学”、“如何得”,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改革,以期课改更合适和更适合。随着课改的深入,数学高效课堂设计和实现会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更期待问题的解决,而不能因噎废食,抛砖以引玉,毕竟只有改革才会有希望。

摘要:将多元智能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和活动教学理论有机整合,各取其长,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讨论,学会实践,学会展示,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构建高效生成的课堂。

从心理学角度谈高中生高效学习论文 篇8

【关键词】物理課堂教学;问题;教师;学生

本人于2013年7月开始在一所县级高中担任物理教学,在这期间我积极地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顺利地开展工作。同时,在两年多时间里对物理这门课程教与学做了深入的研究,通过观察与实践得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

在此,本人谈谈对中学物理教与学的一些看法,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已经叙述的或者是老师们常谈论到的,但我想这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以前从理论上的认识。

一、合理地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源动力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县级普通高中,学校规模较大,该校学生的重点班来说成绩较好,基础好,不过对于普通班级来说班里学生水平参差,两极分化严重。

研究中有的物理老师对我说现在的学生比较懒,对学习不是很重视,尤其对难度大的这门课,认为努力与否考试时得分提高不是很明显,所以信心不断减少,况且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因此许多学生在课后根本是知难而退,所以提倡他们课堂动起来,留下问题,让他们大脑都动起来,所以对于课后不练习的同学,课堂就是他们的全部。因而,你让他们预习的时候,但大多学生基本上是不看。因此上课要多提问题,这样才能迫使他们课后去看。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问个“为什么”,这一方面可以使老师和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挖掘教材的有关内容。让学生也能自己思考问题,巩固知识,而且达到练习的效果作用,并且课堂气氛相对和谐。

二、让学生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

大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课下聊天时,都纷纷向我诉苦:“老师,物理好难啊!”我一边以坚定的语气鼓励他们,高中知识相对初中知识可以说在难度上是一个质的飞跃,但只要你们咬牙坚持,不断地在平时学习的碰壁中摸索高中的学习规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会慢慢地找到学物理的感觉了。给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一边在心里苦苦思索着如何去帮助他们尽快地把学习方式从初中转变到高中来,适应难度较大的高中物理学习。现在的学生是多么有个性,我想学好物理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毕竟在高考时多得一分,人生道路不同,更何况以后踏入社会后,多多少少会用到物理知识。

学生希望老师能关注他们。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后进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研究中有一个学生问我如何看待老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还问我今后要是当老师的话会不会也这样。我回答他们说:老师关注成绩好的学生是因为他们能听老师的话,而一般情况下后进生的自觉性差,经常不听话,自然惹得老师不开心。老师也是人,存在一定的偏差是正常的。但我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发觉,只要能多关注后进生,他们会很感动、进步很大。看来老师要用一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多鼓励后进生这一点对于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很重要,好的沟通有利于老师更好地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更加爱学习你所教的那门课。

有的学生说学习物理时有的老师不能补充很多的课外知识,只是讲课本上有的内容,其实这些他们都能看得懂,若老师总是这样的话,他们就会认为这样的老师不怎么样,水平低,进而也就不再理会老师的讲解,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物理成绩就会有所下降了。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能讲些和当前社会有关的东西,多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

大部分学生喜欢那种上课幽默的,不爱批评学生的,能够和学生很好相处的老师,他们都希望老师能够多关注自己,即使是成绩差的学生也这样,这种愿望甚至比其他学生更加强烈。他们希望老师多了解他们的真实的想法,宽恕他们的叛逆心理,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是老师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去对待他们。而且,有的学生还喜欢关注老师,对老师的衣着,对老师日常工作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都感兴趣。看来我们做老师的要好好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便自己在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工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应用到现在的教学中有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的特点,对教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够接触尽量多的物理资料,也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趣味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高中阶段物理教学的教学内容从基本粒子到宇宙天体,一些宏观的或是微观的内容不可能在课堂上通过传统教学的操作呈现给学生。而如果没有将这些实验现象呈现给学生,学生就很难建立起相应的物理表象,知识点也会因此变得枯燥乏味。而多媒体的运用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获得更为形象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关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好奇心。

一些物理实验由于其持续的时间较短,如果想让学生观察清楚实验过程教师只能一次次地重复实验的操作,这样既费时又费力,而多媒体的运用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在关键的时候再以慢镜头的形式让实验过程缓慢地呈现于学生,这样也就可以让学生反复观察、分析。

四、小结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积极推行高效课堂,是以学生的物理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戴春林.创新心理素质浅论;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06期

上一篇:2024支教感悟下一篇:房产联动部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