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管理办法

2024-08-15

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管理办法(通用8篇)

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管理办法 篇1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94号 【发布日期】2013-02-20 【生效日期】2013-03-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管理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94号

《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已经2013年1月23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自治区主席 巴特尔 2013年2月20日

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农牧民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维护参加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人员(以下简称参加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牧民自愿参加,遵循公开公正、公平享有、便民惠民、保障基本的原则,按照个人缴费、集体扶持、政府补助等方式筹集资金,为农村牧区居民建立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第三条 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自治区实行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盟市级统筹制度。

第五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工作协调机制,多渠道筹集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资金。

第六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具体负责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的日常工作。

发展和改革、财政、审计、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牧业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 苏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具体负责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的组织、筹资、宣传、公示等相关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苏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工作。

第八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参加人

第九条 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农村牧区户籍居民以户为单位自愿参加户籍地的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

已经参加其他基本医疗保险的,不得参加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

第十条 未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并居住在苏木乡镇的城镇户籍居民可以自愿选择参加户籍地或现居住地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

第十一条 具有自治区农村牧区户籍但在自治区内非户籍所在地居住一年以上,且未参加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的人员,可以自愿选择在现居住地参加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

第十二条 农村牧区户籍的入托儿童、在校中小学生应当随其父亲、母亲或者其他监护人以户为单位参加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

第十三条 参加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的人员按照规定缴费后,经办机构应当将其登记注册为参加人,享受缴费期内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待遇,不按规定缴费的视为自动放弃。

第十四条 婴儿出生当年免缴参加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的个人费用,随其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共同享受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待遇。

第十五条 参加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按照规定享受医疗费用报销;

(二)查询、核对缴费以及获得报销情况;

(三)了解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与使用情况;

(四)参与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监督;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六条 参加人履行下列义务:

(一)按时足额缴纳参加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个人费用;

(二)遵守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规章制度;

(三)在就医和获得医疗费用报销时如实提供本人相关资料和信息;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章 基金筹集与管理

第十七条 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来源包括:

(一)参加人个人缴纳费用;

(二)财政补助资金;

(三)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扶持资金;

(四)社会捐赠资金;

(五)利息收入;

(六)其他来源。

第十八条 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应当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筹资标准,并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

第十九条 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个人缴费实行预收制,当年筹集下一个人缴费资金,每年筹集一次,个人集中缴费时间截止到当年12月20日,特殊原因未能在规定时间缴费的可延长至下一2月份最后一天。

第二十条 苏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受其委托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为个人缴费收缴单位,经办机构可以委托金融机构代收代缴。收费后应当向缴费人出具自治区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专用缴费票据,资金转入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专户。

第二十一条 农村牧区五保对象、孤儿参加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个人缴费由民政部门医疗救助基金全额资助。

农村牧区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参加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个人缴费由民政部门医疗救助基金按照不低于人均50元的标准资助。

第二十二条 除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外,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财政补助资金应当由自治区、盟市、旗县级财政按照有关规定共同承担。

第二十三条 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应当按照规定时间及时、足额划拨到统筹地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财政专户。

第二十四条 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户储存、单独建账、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侵占。

第四章 基金使用与医疗待遇

第二十五条 盟市、旗县级人民政府建立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财政专户,统一管理和核算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

第二十六条 统筹地区应当按照规定在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风险基金,提取的风险基金不得超过当年筹集基金总额的百分之三,历年累计不得超过当年基金总额的百分之十。

第二十七条 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当年基金(含风险基金)结余不得超过当年筹集基金总额的百分之十五,历年累计结余不得超过当年筹集基金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五,超出部分应当对已获得住院医疗费用报销的参加人进行再次补偿。

第二十八条 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分为住院统筹基金和门诊统筹基金两部分。住院统筹基金使用比例应当不低于当基金的70%,门诊统筹基金使用比例应当不低于当基金的20%,并根据筹资情况及有关规定适时调整。

第二十九条 纳入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支付范围的住院医疗费用最高支付限额不得低于国家规定标准。

第三十条 纳入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支付范围的住院医疗费用起付线以上部分按照规定比例报销,起付线以下部分由参加人自行承担。

第三十一条 参加人在门诊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基金支付范围内的门诊费用按照规定比例予以报销。

第三十二条 参加人支付住院医疗费用自付部分后,报销部分由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经办机构定期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垫付资金。

第三十三条 经办机构可以为定点医疗机构提供必要的预付资金。

第三十四条 按照医疗分级就诊原则,参加人可以自主选择统筹地区内的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第三十五条 参加人因病情需要转院到统筹地区外住院治疗的,应当由经办机构指定的二级及其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出具转诊证明,并到所属地区经办机构办理转诊手续。

第三十六条 参加人因病情急、危、重或者急救等特殊原因,在统筹地区外或者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参加人或者其委托人应当在五日内,告知参加人所属地区的经办机构。

第三十七条 属于本办法第三十五条、三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参加人可以按照规定到所属统筹地区经办机构报销医疗费用,经办机构应当在30日内予以审核结报,存有异议核实有一定难度的,可延长至60日内审核结报。第三十八条 农村牧区医疗救助对象经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补偿后的个人自付费用,由当地民政部门按照规定比例给予救助。

第三十九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定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药品报销目录和诊疗项目报销目录,并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条 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的报销条件、报销范围、报销比例由统筹地区卫生、财政部门根据筹资情况适时调整并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费用不纳入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报销范围:

(一)使用的药品、诊疗项目未列入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药品报销目录、诊疗项目报销目录的;

(二)应当由第三人负担医疗费用的;

(三)应当由公共卫生负担的;

(四)境外就医的;

(五)因故意犯罪造成自身伤害发生医疗费用的;

(六)因美容、整形等非基本医疗需要发生医疗费用的;

(七)未按有关规定办理转诊相关手续到统筹地区外就医的;

(八)国家和自治区规定不予报销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 定点医疗机构

第四十二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方便就医、布局合理、技术适宜、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定点医疗机构。

第四十三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二)提供的医疗服务符合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要求;

(三)医疗服务收费符合有关规定;

(四)配备必要的专职或者兼职工作人员以及用于结算医疗费用的设备。

(五)医院HIS系统与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系统实现无缝对接。

定点医疗机构名单应当向社会公布,有效期二年。

第四十四条 经办机构应当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定点服务协议,明确权利义务。

第四十五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及时诊治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患者;

(二)核实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就诊患者的真实身份;

(三)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患者提供健康教育、政策咨询、诊疗项目问题解答等服务;

(四)执行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本药品报销目录和诊疗项目报销目录;

(五)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制定的医疗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

(六)公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收费项目及价格、报销条件和程序、报销范围、报销比例等。

(七)遵守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其他管理规定。

第四十六条 定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将非参加人的医疗费用列入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报销范围;

(二)将参加人应当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列入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报销范围;

(三)超出患者病情需要进行检查、用药、治疗;

(四)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增加收费项目;

(五)弄虚作假套取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

(六)其它违反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规定的行为。

第六章 保障与监督

第四十七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工作纳入工作考核目标。

第四十八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经办机构的基本服务条件、人员配备、业务经费等,使其与承担的职能和业务相适应。

第四十九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定点医疗机构考核评价标准,实施信用等级考核评价,并将考核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五十条 审计、财政、监察部门应当对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的收支、管理等进行监督检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五十一条 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对定点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进行管理和监督。

第五十二条 经办机构应当设立并公布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监督举报电话和投诉信箱,受理投诉和举报。

第五十三条 经办机构应当每年至少公示一次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筹集、使用情况。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 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个人缴费收缴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代收参加人缴费的;

(二)未按照规定为参加人出具缴费票据的;

(三)未按照规定将参加人缴纳的费用转入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专户的;

(四)截留、挪用、侵占参加人缴纳费用的;

(五)违反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缴纳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五条 骗取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最高不超过3万元。

第五十六条 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对定点医疗机构处以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一)无正当理由拒收参加人住院治疗的;

(二)为参加人提供与所患疾病无关的检查、治疗和用药服务的;

(三)将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药品报销目录或者诊疗项目报销目录内的费用转嫁参加人个人负担的;

(四)将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药品报销目录或者诊疗项目报销目录外的费用列入报销范围的;

(五)未经参加人同意,使用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药品报销目录外的药品或者实施诊疗项目报销目录外诊疗项目的;

(六)限定参加人住院费用的;

(七)将不符合转诊条件的参加人转诊或者未及时为符合转诊条件的参加人办理转诊手续的;

(八)其他违反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管理规定的。

第五十七条 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退还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最高不超过3万元;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将非参加人的医疗费用列入报销范围的;

(二)销毁、隐匿、伪造医疗文书的;

(三)其他违法行为。

第五十八条 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为参加人办理实名登记的;

(二)未在规定时间内为参加人报销医疗费用的;

(三)截留、挪用、侵占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的;

(四)违反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金使用管理制度,造成基金损失的;

(五)违反规定报销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费用的;

(六)其他违法行为。

第五十九条 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处分。

第六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管理办法 篇2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对新农合的筹资标准不断提高。 但由于公立医院改革步伐缓慢, 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加大了新农合基金的运行风险,冲淡了各级政府不断提高筹资带来的社会效益,使新农合难以达到降低参合农牧民大病就医经济负担的目标, 农牧民的受益程度远没有达到预期水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因此,加强医疗费用控制已经成为新农合管理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严峻问题。

一、新农合医疗费用持续增长的现状

(一)新农合医疗总费用增长过快

从近七年呼伦贝尔市新农合医疗费用支出情况可以看出,由于参合农牧民不能理性利用定点医疗机构有效提供服务,过度追求医疗服务质量,定点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开大处方、滥检查等原因,造成医疗费用增长过快。 呼伦贝尔市新农合患者医疗总费用逐年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将增加新农合基金运行的风险系数(如图1)。

(二)筹资水平增长幅度不能满足农牧民对医疗的服务需求

我国实行的新农合制度的指导思想是 “低水平、 广覆盖”。 从2006年开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加大了投入,但总体水平并不高,2006年呼伦贝尔 市新农合 市级筹集 到的资金为3355.56万元,医疗总费用为5120万元;2014年,筹资总额虽然增加到28727.88万元,但医疗总费用却高达47937. 65万元 , 筹资水平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医疗总费用的增长幅度,各级政府和参合农牧民共同 筹集的新 农合基金 被过快增长的医疗费用所抵消,严重影响了参合农牧民的受 益水平。 (如图2)

(三)医疗费用负担增长过快

随着新农合的进一步发展,参合农牧民住院需求在大量释放,患者在各级定点医院住院人数逐年增多,目前仍有上升的趋势。 在公立医院财政补偿体制改革路径不明确的情况下,现行财政补偿政策促使公立医院不得不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定点医疗机构利用医疗服务信息的不对称性,出现诱导患者服务需求,过度提供不必要的医疗服务的现象。 主要是医疗机构过多使用高档检查仪器和设备, 开大处方药品, 在效益分配机制的诱惑下,临床医生多开检查项目、反复检查及大处方的问题不可避免,不合理检查的直接表现是检查结果阴性率居高不下。 另外不合理收费或乱收费、特殊材料费用等也是次均住院费用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抵消了政府每年提高筹资水平增加的资金,次均住院费用越高,住院费用的平均补偿率越低。 补偿后农牧民实际支付的医疗费用并没有明显减少,新农合的最大受益者不是农牧民,变成了定点医疗机构。 呼伦贝尔市近八年新农合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增长趋势如图3表所示:

(四)住院基金支出比例上升

住院基金支出是新农合基金支出的重要部分,控制住院基金支出对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运行具有关键性作用。 通过对2007-2014年新农合住院基金支出情况进行分析, 呼伦贝尔市新农合近八年住院基金总支出共增长近14倍,平均年递增1.7倍。 住院费用的增长造成合作医疗基金的过度支出,不仅增加了农牧民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而且降低了合作医疗基金的社会效益。

二、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上涨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一是由于人口控制政策长期效应的显现,老龄人口迅速增长,人口老龄化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老年人口常发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消耗的医疗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比重增大。

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加上呼伦贝尔市特有的牧区、林区产业结构特点和气候寒冷因素,使布鲁氏菌病、结核病、肝炎、肿瘤、精神疾病等发病上升,导致医疗服务需求急剧增长,医疗费用上升。

三是由于科技进步所带来的高精尖仪器设备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一次性卫生材料的普及,以及其他消费品价格的上扬,拉动医疗费用总量的增长。

(二)主观原因

随着医疗成本的升高和医疗服务的补偿机制不完善,医院产生不规范的医疗行为:一是医院从自身生存、发展出发, 走入大处方、不合理滥用高档抗生素和贵重药品、大量使用基本药物目录外药品、重复检查、不合理使用高新技术设备、 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的误区,造成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这种不合理提供医疗服务的现象导致合作医疗基金的低效使用, 造成资源浪费。 二是医院的入不敷出,促使医院内部层层包干经济指标,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把医院的经济收入与医务人员个人利益挂钩,在利益的驱动下,医务人员会利用医疗服务信息的不对称性,诱导需求、过度提供医疗服务,从而推动医疗费用大幅度上升。 三是由于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错误,重 “ 业务收入 ”, 轻患者治愈水平 , 出现了分解收费 、 重复收费 、 巧立名目乱收费、利用职权开“搭车”药、收药品回扣及串换药品等,造成医疗费用的不正常上升。

此外,由于监管稽核不到位,加上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缺失,造成对参合农牧民补偿不合理,损害了新农合基金的公共利益。 主要体现在:参合患者住院后医生顺从其不合理需求,如改写病例、虚挂住院病人、造假病历;医务人员不认真检验参合证、随意登记诊治或为冒名就医者提供方便;把《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外的药品、不予报销的医用耗材及治疗项目等纳入补助范围;串换药品报销,把《目录》外的用药在清单中改成可报药品;将不属于新农合补偿范围内的诊治项目通过弄虚作假后报销等等。 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取私造假病历、假发票、虚开发票等手段骗取新农合基金。 这些问题导致新农合基金的流失,损害了其他参合农牧民的合法权益,损害了政府监管部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三、定点医疗机构费用控制的原则

(一)新农合政策管理与医疗行为管理相结合

通过贯彻国家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的方针政策,加强定点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 在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上,重点是监管合作医疗基金的合理使用,确保参合农牧民的合法利益,保障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客观上要求新农合管理机构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从各个环节介入,采取与定点医疗机构签署合同约束的办法,促进定点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为。 新农合政策管理与加强定点医疗机构行政管理相结合是规范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有效举措。

(二)制度管理、机制激励和法律约束相结合

在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费用控制中采用制度管理、 机制激励和法律约束相结合来统筹实施。 在制度管理方面, 主要的手段是从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入手,加大基本用药目录、诊疗规范及日常的检查、监督及管理力度; 机制激励是引进竞争机制, 采取考核择优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允许病人在确定的定点医疗机构中自由选择,形成定点医疗机构之间互相竞争的态势,提高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法律约束是严格依照新农合管理办法的规定,通过合同的方式使医疗服务机构、患者的行为得以规范。

(三)日常信息化管理与现场稽查相结合

建立完善的新农合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新农合医疗服务进行及时的监管。 但由于新农合对定点医疗机构有效管理的复杂性,在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现场稽查,对合作医疗服务进行有效监督,确保新农合政策得以全面贯彻落实,合作医疗服务行为不断规范。

(四)专门管理、行政管理和社会监督相结合

新农合经办机构作为新农合的专门管理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作用,但是不能完全代替政府的行政管理。 因此卫生、财政、审计等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定期不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通过监管,促进定点医疗机构增强费用控制意识,加强机构内部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四、定点医疗机构费用控制的建议

(一)对医疗机构实行严格的定点制度

新农合管理机构要派出专门人员,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实行资格认定和审查制度。 对已经取得服务资格认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如在检查中一经发现违规行为,要坚决取消其定点资格。 通过建立健全定点医疗机构进出机制, 促进医疗机构间的合理竞争,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控制费用水平。

(二)加快支付方式改革

支付方式是指医疗服务的付费方对医疗服务提供方所提供服务进行费用补偿的方式。 一方面加快支付方式改革, 已经成为目前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做好定点医疗机构引导、监管工作,通过建立医疗机构信用等级制度, 引导定点医疗机构自我约束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第三也可以建立医疗费用监督系统,可以及时查询、了解各定点医疗机构分项医疗费用、药费比例、平均住院日等有关指标,对于不合理的医疗费用,通过提醒、警示以及拒付的方式,达到有效控制过快增长的医疗费用的目的。

(三)探索适合地区实际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目前, 对医疗机构费用的支付方式正从后付式向预付制、 从按服务项目付费向按病种定额支付方式的方向发展。 各种支付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没有一种支付方式是完美的。 因此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应结合实际综合采取几种不同的基本支付方式,最大可能地消除其负面效应,发挥其优点。 目前,各地比较广泛实行的是按服务项目付费,即后付费制度。 这种制度难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 因此,要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综合支付方式,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医疗保险费用。 从2014年开始,呼伦贝尔市积极探索支付方式改革,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和平均住院费制度等混合支付方式,次均医疗费用同期相比下降了4%,对控制医疗机构医疗费用,起到了较明显的效果。

(四)加强审核监督,对医疗行为实行考评制度

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审核监 督是控制 费用的重 要环节 。 2013年 , 呼伦贝尔市出台了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系统地规范了新农合管理部门、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和参合人员的行为。 如对定点医疗机构采取病例医嘱的抽查核对、大额费用重点稽查、网上审核、现场审核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费用审核力度。 同时结合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审核,很好地促进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有效控制了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五)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生的技术劳务价值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制定和修订必须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提高技术劳务价值在医疗服务价格中所占比重,将技术培养费纳入成本核算。 要注重提高手术费、诊疗费、护理费、普通挂号费、专家费等能够反映医务人员劳动量和技术水平的医疗服务价格,通过提高医疗技术的劳务价格,使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得以体现,从而扭转在当前医疗机构财政补偿机制不合理情况下的医务人员价值观取向。

(六)规范诊疗行为,促进合理用药、合理诊疗

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管理办法 篇3

公路建设靠的是“三分建七分养”。近年来,正蓝旗党委、政府积极构建责任明确、运转高效的农村牧区公路管养体制,成立了地方公路管理段,在苏木镇场设立了农村牧区管理所,从各嘎查村聘请了公路养护员。“十一五”以来,正蓝旗累计投入农村牧区公路养护费1185万元,旗交通运输局通过挖掘自身潜力和争取政府投入等筹措资金139万元,先后购买了3台装载机、平地机、压道机等机械设备,确保了全旗农村牧区公路得到经常性养护。

为推进“建管养运”一体化工作进程,去年5月18日,正蓝旗交通运输局成立了路政大队,负责对全旗农村牧区公路路政管理,保护公路设施,扩大超限运输治理的覆盖面,综合整治农村牧区公路超载超限问题,检查制止和处理各种侵占损坏农村牧区公路、公路用地及附属设施的行为,依法保护了路产、路权和农村牧区公路的安全畅通,实现了群众利益、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多赢,受到了农牧民群众的好评。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做到管养责任、机构人员、制度保障、资金筹措、监督检查五到位,实现管理能力、路况水平、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四提高。今年2月20日,旗政府又批准了旗交通运输局制定的“正蓝旗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养护年活动方案”,决定利用三年时间,通过旗财政支付养护农村牧区公路资金每年不低于地方财政收入的3%,落实各苏木镇场对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养护的主体责任,鼓励苏木镇场财政、嘎查村“一事一议”及社会资金投入,实行月检、季查、年评的养护制度,开展文明示范路创建活动,做好农村牧区公路养护科研成果转化,建立奖罚分明的考核办法等措施,形成全社会爱路、护路的良好氛围,确保全旗农村牧区地方公路得到全面管养,保障农村牧区公路安全完好畅通,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更好的交通运输服务。

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管理办法 篇4

(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牧区公路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国务院《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和规章,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农村牧区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管理适应本细则。

第三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应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村配合、建养并重、协调发展、依法治路、保障畅通”的原则。

第四条

各旗县人民政府是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对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负主要责任。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的领导,并建立问责机制,将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纳入实绩考核。

第六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涉及挖砂、采石、取土及取水时,当地旗县和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协调和办理。沿线有关企事业单位、嘎查村和农牧民群众应当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提供便利和支持。

第七条 农村牧区公路、公路用地和公路附属设施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和破坏。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公路、公路用地和公路附属设施的义务,有权检举和控告破坏、损坏公路、公路用地和公路附属设施以及影响公路安全的行为。第八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鼓励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高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水平。

第二章 机构和职责

第九条 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全区农村牧区公路工作,编制、上报和下达全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计划。

自治区公路管理部门负责对盟市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建议计划进行初审,并将审核结果报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同时编制全区农村牧区公路养护计划,统筹安排农村牧区公路养护补贴资金,对盟市、旗县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养护计划执行、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全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

第十条 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审核和汇总上报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发展规划,指导旗县级人民政府编制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发展规划,同时编制、上报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建议计划,并对计划执行、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旗县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 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和安全保护工作。编制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建议计划,组织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工程实施,指导、监督所属的县级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和苏木乡镇、嘎查村的养护管理工作,并对乡、村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养护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第十二条 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属的乡村公路管理机构负责本地区乡级公路管理、养护、保护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指导嘎查村做好村级公路的养护和管理。

第十三条 嘎查村及所属的村级公路管理机构负责本村村级公路的管理、养护、保护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第十四条 自治区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全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质量监督工作的指导职责,盟市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质量监督工作的管理职责,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设立的质量监督组负责实施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质量监督工作。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所属的相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协助做好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三章 公路建设

第一节 建设标准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统筹城乡”的发展思路和“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建设原则,合理确定农村牧区公路建设标准,不断提高农村牧区公路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十七条 县道应当按照三级及以上公路技术标准建设;乡道和村道应当充分考虑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和今后的升级改造等综合情况合理确定。其中乡道路基宽度应不少于7.5米,路面宽度原则上应不少于6米;村道路基宽度原则上应不少于6米,路面宽度不少于3.5米。对于工程艰巨、地质复杂、人口较少的乡村公路,在确保安全和满足自治区《农村牧区道路技术标准》(DB15/324—2005)的前提下,其平纵指标可适当降低。

第十八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应当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进行改建或扩建,尽量减少拆迁,少占耕地,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控制工程造价。路面应优先选择能够就地取材、易于施工、有利于后期养护的结构类型。

第十九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要注重桥涵、排水和防护工程设施建设,并与公路主体工程建设同步实施,提高公路的行车安全和抗灾能力。

农村牧区公路在经过陡坡、急弯、沿河、悬崖、交叉道口等路段时应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或警示标志。

第二节 前期工作

第二十条 农村牧区公路发展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符合农村牧区生产、生活和资源开发利用需要”的原则编制。

第二十一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实行项目库管理制度,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农村牧区公路基础数据库管理工作,依据发展规划、基础数据和电子地图,建立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库,做好项目排序和项目储备。

第二十二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确定后,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媒体将项目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三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应当由具 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单位承担。

第二十四条

二级及以上公路、特大桥和隧道工程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分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进行;其他工程项目可直接进行一阶段施工图设计。

第二十五条 县道建设项目及涉及特大桥、隧道的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设计,由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初审,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审批;乡道、村道建设项目的设计应当由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初审,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六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符合法定招标条件的,应当依法进行招标,对建设规模较小的多个村道工程建设项目可打捆招标。对含群众集资、农牧民投工投劳或利用扶贫资金的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以及未达到招标条件的项目,可以不进行招标。

第二十七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招标前,应当在国家指定的媒体上发布招标公告。

第二十八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招标工作应当在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指导下,由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并落实项目法人。评标工作应当邀请旗县行政监督有关部门或项目沿线苏木乡镇、嘎查村的代表进行监督。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评标报告应当报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核备,并报自治区公路主管部门备案,同时在所发布招标公告的媒体上进行公示。

第二十九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中标单位确定后,项目法人要与中标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及时签订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廉政建设合同和安全生产责任状。同时还应签订资金给付合同,其中中央和自治区资金补助部分由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与中标单位签订,旗县配套资金部分由旗县人民政府与中标单位签订。

第三十条 二级及以上公路、特大桥、大桥和隧道工程项目应当依法办理施工许可;其他列入自治区农村牧区公路计划的建设项目,完成前期相应的准备工作并经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认可的,即视同批准开工建设。

第三十一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用地依法列入农用地范畴,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公路建设项目涉及的征地拆迁工作及所发生的费用由项目所在地旗县人民政府负责,建设项目经过农林牧 场的,征地拆迁工作及所发生的费用由项目所在地农牧林场与旗县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需要拆迁的,应当按照当地政府确定的补偿标准给予补偿,补偿标准应当公开,并及时、直接向被拆迁人兑现补偿资金。

第三节 施工管理

第三十二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按设计施工,不得降低技术标准、不得缩减建设规模。

第三十三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实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负监管责任。施工单位对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

各参建单位应当依据职责,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加强质量与安全管理。

第三十四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发生工程质量或安全事故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不得隐瞒。

第三十五条 盟市质量监督机构应当加强对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的质量检查和监督管理,旗县质量监督组应当经常对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实体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

第三十六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质量接受社会监督,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在项目沿线聘请群众代表参与监督。

农村牧区公路施工现场应当设立工程质量主要控制措施的告示牌,公布质量监督电话,方便社会监督。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举报。

第三十七条 农村牧区公路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严格履行合同约定,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交通工具和检测人员。

第三十八条 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逐步建立中心实验室,配备检测设备和检测人员,加强现场质量抽检和监督,确保建设质量。

第三十九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单项工程完工后,应当在监理和项目法人检查认可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第四十条 农村牧区公路工程施工期间,盟市交通运输主管 部门对旗县的检查频次应不少于2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盟市的检查应不少于1次。

自治区、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检查中应对存在的问题向被检查单位下达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问题整改通知书,并限期整改。被检查单位应当及时向检查单位上报整改情况。

第四十一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施工影响社会车辆通行时,施工单位应当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和绕行标志,不能绕行的应当修设便道并保障畅通,需要封闭交通的应当提前向社会公告。

第四十二条 农村牧区公路沥青(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期间,任何非施工车辆不得驶入。

第四十三条 农村牧区公路招呼站或候车厅应当与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同步实施。

第四十四条 铺筑沥青(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应当设定质量缺陷责任期和质量保证金。通村沥青(水泥)混凝土公路质量缺陷责任期一般为1年,通苏木乡镇及以上公路质量缺陷责任期一般为2年,质量保证金一般不少于施工合同额的5%。

质量保证金在支付施工单位工程款时按比例扣留,由建设单位设立专户保管,质量缺陷责任期满、且质量缺陷得到有效处置后,质量保证金返还施工单位。

第四十五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收集、整理、保存工程资料,建立工程档案。

第四十六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实行施工进度月报表制度,凡已开工的建设工程项目,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于每月23日将建设进度情况逐项分类向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进行汇总后,应当于每月25日前向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送。

第四十七条 竣工的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应当在当年农村牧区公路数据库更新时及时录入,对路线发生变化的必须重新采集航迹。

第四章 养护管理

第一节 日常养护和养护工程

第四十八条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按养护规模分为日常养护 和养护工程。日常养护包括小修、保养;养护工程包括养护改建和大中修。

第四十九条

旗县、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嘎查村及所属的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应当按照 “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原则,履行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养护责任,构建责权明确、管养分离、运转高效的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农村牧区公路养护的常态化、规范化、市场化,做到“有路必养”。

第五十条 农村牧区公路日常养护应当按照“保持路面整洁,横坡适度,行车舒适;路肩整洁,边坡稳定,排水畅通;构造物及桥涵完好,沿线设施完善;绿化协调美观”的质量要求和有关公路养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组织实施,做到经常养护和全面养护。并实行检查、考核、评定、报告制度。

第五十一条

乡村公路路肩、边坡的杂草不宜铲除,其路肩草高度超过10厘米时可以适当割剪。

第五十二条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人员进行作业时,应当穿着统一的安全标志服,在公路和作业车辆上设置明显的作业标志,必要时安排专人进行交通秩序维护,确保作业和行车安全。养护作业完毕后,及时清除遗留杂物。

第五十三条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车辆进行作业时,在不影响过往车辆通行的前提下,其行驶路线和方向不受公路标志、标线限制,过往车辆应当注意避让。

第五十四条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单位应经常对路况和桥梁进行巡查,对发生的自然灾害、道路交通事故、路产损害案件及存在的安全隐患应按有关规定及时上报和进行处理。

第五十五条 农村牧区公路县道养护质量应每月评定一次,乡道养护质量应每季度评定一次,村道养护质量应每半年评定一次。

各养护单位应建立各类管理台账,填写原始生产作业记录,严格实行成本核算。

第五十六条 苏木乡镇、嘎查村因养护设备或技术力量无法完成日常养护任务的,苏木乡镇或嘎查村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模式进行养护:

(一)委托养护。路面结构类型为沥青或混凝土的乡村级公路,苏木乡镇或嘎查村可通过承包或招标的形式,委托给具有养护能力或具备资质条件的专业队伍进行养护。承包或招标的农村牧区公路日常养护应实行合同管理,合同期一般为2—3年,对养护质量好的养护单位可以续签合同。

(二)承包到户。路面结构类型为砂石的乡村级公路,苏木乡镇或嘎查村可根据沿线群众的居住情况,采取分成若干段落的形式,交由农牧民家庭承包管护,苏木乡镇或嘎查村每年给予承包户一定的资金补贴。

(三)集中养护。对路线较长、沿线居民较少的乡村级砂石公路,苏木乡镇或嘎查村可通过春、秋两季组织附近群众投工投劳形式进行集中养护。

第五十七条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工程计划应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先县道、后乡道、再村道”的顺序合理编制,逐步进行。

第五十八条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工程管理要以工程质量为中心,健全和完善工程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检查验收制度,提高投资效益。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工程管理按交通运输部《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九条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工程应按有关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落实项目法人,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并按有关规定进行竣工验收。

农村牧区公路改建和大中修工程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第六十条 农村牧区公路县道养护质量评定按照交通运输部现行《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2007)执行,乡道和村道的养护质量评定暂参照此标准执行。

第六十一条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工程,应按路段或区域通过竞争或招标方式选择专业施工队伍,同时鼓励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择优选定具备资格条件的养护公司。

第六十二条 使用中央补助资金的所有养护项目和使用自治区补助资金单项工程达到200万元及以上的养护项目,技术方案由自治区公路管理部门进行审批;使用自治区补助资金单项工程100万元及以上,200万元以下的养护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由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凡使用自治区补助资金不足100万元的养护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由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进行审批。

第六十三条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工程实行进度报表制度,盟 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在每年6月、9月、11月的28日前将工程完成情况及时向自治区公路管理机构报告。

第六十四条 盟市、旗县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制定地震、泥石流、雨雪冰冻灾害等损毁公路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六十五条 农村牧区公路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交通受阻或中断的,旗县、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立即组织抢修,并可视情况动员和组织附近驻军、机关单位及沿线群众共同参与公路抢修。短时间内难以抢通的,应修建临时便道、便桥或者指明绕行路线,同时按规定设置醒目的警示、警告标志牌,确保安全畅通,并及时将灾害情况逐级上报。

第六十六条 农村牧区公路绿化要纳入旗县、苏木乡镇人民政府的绿化计划,应由旗县、苏木乡镇人民政府通过全民义务植树形式进行栽植,也可按照“谁种植、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

农村牧区公路路树不得擅自砍伐,确需要更新砍伐的,应按照公路路树采伐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六十七条 农村牧区公路应建立路况信息收集管理制度,地方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都要建立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养护信息数据库,并确保每年更新一次。

第六十八条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管理考核实行四级评比制。自治区公路管理部门对各盟市、旗县农村牧区公路养护管理检查每年不少于1次,每两年进行1次全面考核;

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所属旗县农村牧区公路养护管理检查每年不少于2次,年终进行全面考核;

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本地农村牧区公路养护管理检查每季进行1次,年终进行全面考核;

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和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所属的公路管理段对管养范围内的农村牧区公路应当经常检查,年终进行全面考核。

第二节 公路安全保护

第六十九条

旗县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安全保护工作,公路养护管理机构依照国务院《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负责公路保护的监 督管理工作。

第七十条 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公路管理机构应充分发挥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嘎查村委会的作用和沿线村民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农村牧区公路安全保护工作。

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和嘎查村委会应当在农村牧区公路沿线安排一定数量的义务路政监督员,加强辖区内的农村牧区公路安全保护工作。

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应当在农村牧区公路沿线公布举报电话,对举报和协助破案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第七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在农村牧区公路上非法设卡和拦车收费。

第七十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可根据保护乡道、村道的需要,在乡道、村道的出入口设置必要的限高、限宽设施,防止超限车辆上路行驶。

第七十三条 农村牧区公路及公路用地范围内不得摆摊设点、堆放物品、倾倒垃圾、设置障碍、挖沟引水、打场晒粮、种植作物、放养牲畜、炸石取土、焚烧物品、利用公路边沟排放污物或者进行其他损坏、污染公路和影响公路畅通的行为。

第七十四条 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损坏、移动、涂改、遮挡农村牧区公路标志标线,不得在公路标志标牌上书写广告。

第五章 工程验收

第七十五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及改建和大中修养护工程参照交通运输部颁布的《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验收。

第七十六条 县道、乡道和建设规模达到10公里及以上的村道沥青(水泥)混凝土公路建设项目,以及独立的特大桥、大桥、中桥和隧道工程由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建设规模不足10公里及地方自筹资金建设的村道建设项目由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凡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验收的工程项目应当将《公路工程竣工验收鉴定书》报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

自治区公路管理部门应当对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验收的农村牧区公路项目按不少于5%的比例进行抽检。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对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验收的农村牧区公路项目按不少于10%的比例进行抽检。

第七十七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及改建和大中修养护工程验收前,应具有盟市质量监督机构的质量鉴定书和旗县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报告。

第七十八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的交工验收由项目法人组织进行、竣工验收由项目审批单位组织进行。对于通村公路项目,交工验收和竣工验收可合并进行。

县道、乡道建设一般按项目验收;村道可以分批组织验收。

第七十九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开放交通,并及时开通客运班车。

第八十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交付使用后,建设单位应当定期对项目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评价。

第六章 资金筹集与管理

第八十一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资金实行地方自筹为主、国家和自治区补助为辅的投资政策。

旗县人民政府负责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筹集和管理。

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筹集和监督管理。

自治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全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筹集和监督管理。

第八十二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资金来源:一是各级人民政府安排的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资金;二是中央和自治区的补贴资金;三是企业、个人或社会捐助的资金;四是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前提下筹得的其他资金。

第八十三条 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养护经费包括养护工程费和日常养护经费两部分组成。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工程费来源:一是盟市、旗县政府财政落实的配套资金;二是自治区安排的补助资金;三是中央安排的专项资金。其补助标准为:县道每年每公里7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35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1000元,不足部分由地方政府配套解决。农村牧区公路日常养护经费来源:一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排的财政预算资金;二是税费改革后的交通资金;三是嘎查村委员会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筹集的养护资金。其投资标准为:县道高级、次高级路面年公里9000元、中低级路面年公里7000元、无路面年公里3000元;乡道高级、次高级路面年公里5000元、中低级路面年公里4000元、无路面年公里2000元;村道高级、次高级路面年公里3000元、中低级路面年公里1500元、无路面年公里500元。

第八十四条 旗县人民政府应根据农村牧区公路的实际需要统筹本级财政预算,每年应当从财政收入增量中提取不少于5%的资金专项用于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养护,保证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养护的正常需要。地方财政收入增量小的地区应根据养护里程增加、路面变化及物价上涨等因素逐年增加资金投入比例,并确保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同时旗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从事公路管理、养护所需经费以及公路管理机构行使公路行政管理职能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八十五条 各旗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建筑营业税纳入财政预算,并通过先征后返方式全部作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配套资金。

第八十六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资金应实行“专户存储、专项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均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依据职责,建立健全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资金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并接受审计、财政和上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审计检查和监督。

第八十七条 中央安排的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补助资金应当全部用于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工程项目,不得从中提取咨询、审查、管理、监督等费用。

第八十八条

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采取“多干多补、先干先补”、“以奖代投”的激励政策。对地方政府投资提前建设或组织群众完成路基工程,在满足设计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项目安排、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同时对完成投资多、建设规模大、工程质量优异、综合成绩突出的旗县给予表彰奖励。

第八十九条 按照国家“总量增长、切块管理、需求导向、重点倾斜”的投资原则,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根据旗县经济发展水平和资金筹措能力,确定各建设类别的补贴标准,并对“少边穷”地区在补贴资金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

第九十条 鼓励农村牧区公路沿线受益单位及群众自愿捐助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鼓励利用冠名权、路边资源开发权、绿化权等方式筹集社会资金投资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鼓励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和嘎查村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农村牧区公路建设。

第九十一条 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施工单位给付农(牧)民工工资情况进行监督,避免拖欠农(牧)民工工资现象发生。

第九十二条 中央和自治区补助的农村牧区公路养护工程资金,盟市、旗县政府财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拨付至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照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下达的养护工程计划安排使用。

第九十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排的日常养护资金,盟市、旗县政府财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拨付到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照养护计划安排使用;企业、个人和社会捐助的养护资金,除捐助者有特定意愿之外的,由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统筹安排使用;嘎查村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筹集的养护资金,由嘎查村委员会按照公路养护计划安排使用,通过其他方式筹得的资金由旗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专项用于养护工程。

企业、个人和社会捐助及嘎查村“一事一议”筹集的养护资金,其使用情况应当在项目所在地进行公示。

第七章 罚 则

第九十四条 违反本细则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造成的不良后果和社会影响等情况,对责任单位给予警告、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停止资金拨付,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

(一)不按规定报批设计及设计变更,擅自更改设计或缩减建设规模的;

(二)截留、挤占、挪用农村牧区公路专项资金的;

(三)擅自降低征地补偿标准,拖欠工程款、征地拆迁款和农牧民工工资的;

(四)建设程序不完善或应当招标而未依法招标的;

(五)强制向单位或个人集资,强迫农牧民出工、备料的;

(六)建设项目未经验收开放交通的;

(七)提供虚假情况重复申报项目,套取中央或地方专项资金的;

(八)未履行养护职责,农村牧区公路出现弃养或严重影响车辆通行的。

第九十五条 违反本细则规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检测单位串标、围标、非法转包或造成重大质量事故、安全责任事故及建设项目未能通过竣工验收鉴定的,由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责任单位和个人记入不良信用档案,3年内不得进入自治区公路建设市场。

第九十六条

违反本细则规定,建设单位未按计划组织实施建设项目,或擅自降低项目设计标准及没有正当理由,项目建设未按期完工的,由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减少或停止项目所在旗县下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安排,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同时对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进行通报批评。

第八章 附 则

第九十七条 各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依据本细则制定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实施细则。

第九十八条 乡村级农林牧场专用公路建设参照本细则执行,经营性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养护按国务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经营性公路养护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第九十九条 本细则由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负责解释。

第一百条

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管理办法 篇5

为贯彻落实《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青政[2009]63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青海省农村牧区村干部社会养老保险缴费补贴试行办法》(青办发[2010]39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的精神,规范和加强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基金财务管理,完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新农保基金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设,根据国家、青海省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适用于青海省社会保险(新农保)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经办管理的新农保基金。本制度所称新农保基金是指由参保人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各类资助、政府补贴、村干部补贴、利息及其他方式筹集的,用于发放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养老金待遇的专项资金。

二、新农保基金财务管理的任务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青海省有关新农保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合理筹集和使用新农保基金;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组织落实新农保基金的计划、核算、执行、分析和考核工作,如实反映新农保基金收支状况;严格遵守国家、青海省财经纪律,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新农保基金的安全、完整。

三、按规定的原则筹集新农保基金,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构成,新农保基金暂实行县级管理,逐步提高管理层次。

(一)新农保基金按国家和青海省规定的标准按时、足额筹集。经办机构根据缴费对象、缴费标准、政府补贴的范围等负责征收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各级财政部门应根据政府缴费补贴的标准、比例和范围等因素合理安排补贴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按规定程序及时办理资金划拨手续。

(二)中央、省级财政承担的补贴资金,由省级财政拨付各试点地区财政部门。地方财政部门应将本级承担的补贴资金和上级财政补贴资金按规定及时足额拨入经办机构专户,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和随意减免。

(三)根据《指导意见》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的规定,新农保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经办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险和财政部门共同认定的金融机构设立新农保基金收入户、支出户、财政专户(以下简称收入户、支出户、财政专户)。

(四)收入户的主要用途是:

1、归集核算经办机构收缴的参保人员的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其他资助、政府缴费补贴、村干部补贴、转移收入、利息收入和其他收入资金。

2、经办机构应定期将收入户暂存的资金缴入财政专户。收入户除向财政专户划转基金外,不应发生其他支付业务。收入户月末应无余额。

(五)支出户的主要用途是:

1、归集核算新农保各项待遇发放资金,接收财政专户拨入的基础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等基金,支付新农保政策规定的各项待遇,暂存该帐户的利息收入。

2、支出户除按有关规定完成上述用途外,不得发生其他收入业务。

(六)财政专户的主要用途:

1、试点地区单独设立新型农村牧区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以下简称财政专户)。

2、归集核算新农保各项财政专户收入资金,接收从收入户转来的参保人员个人缴费收入、集体补助收入、其他资助收入、政府缴费补贴收入、村干部补贴收入、转移收入、利息收入、其他收入等。根据经办机构的用款计划,向支出户划拨新农保基金。

3、基础养老金由财政部门从国库直接划入财政专户。财政专户发生的利息收入直接计入财政专户,经办机构收入户、支出户的利息收入定期转入财政专户。

4、由财政部门从国库直接划入当地财政专户的中央、省级或地方财政补贴资金和财政专户利息收入,财政部门要出具财政专户缴款和金融机构利息凭证,并附加盖财务专用印章的原始凭证复印件,交经办机构记帐和备查。

新农保基金纳入财政专户,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不得用于经办机构工作经费。

四、新农保基金会计科目(一级)的设置:

(一)资产类:现金、收入户存款、支出户存款、财政专户存款、暂付款、债券投资。

(二)负债类:暂收款。

(三)基金类: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结余。

(四)收入类:农村养老保险费收入、利息收入、财政补贴收入、转移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其他收入。

(五)支出类:农村养老保险金支出、丧葬抚恤补助支出、转移支出、补助下级支出、上解上级支出、其他支出。

五、新农保基金收入的核算

新农保基金收入包括:农村养老保险收入、利息收入、财政补贴收入、转移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其他收入。

(一)“农村养老保险费收入”科目是核算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按规定的缴费标准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包括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其它资助。在“农村养老保险费收入”科目下设置:“个人缴费收入、集体补助收入和其他资助收入”明细科目以缴费的“建制村”为单位进行明细核算。财务部门每月及时向业务部门反馈当月实际征缴信息。

1、个人缴费收入:是指参保人按照规定的缴费标准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收入,包括个人当年缴费收入和补缴历年欠费收入。

2、集体补助收入:是指有条件的乡(镇)、村等集体经济组织给参保人的补助收入。

3、其他资助收入:是指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务给参保人缴费提供的资助收入。

(二)“利息收入”科目是核算新农保基金存入国有商业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以及购买的国家债券、协议存款、定期存款等产生的利息收入。

(三)“财政补贴收入”科目是核算国家、省级和地方财政部门对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的地区对新农保基金给予的财政补贴。

根据《指导意见》、《实施意见》和《试行办法》及地方政策规定,财政补贴主要有:一是中央、省级财政对国家和青海省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全额补助;二是省级和地方财政补助包括:缴费补贴、村干部补贴、代农村重度残疾人缴费补贴;三是地方政府增设缴费档次增加的缴费补贴和提高本地区基础养老金所增加的资金由试点地区财政承担,包括:缴费和基础养老金补贴等。

在“财政补贴收入”科目下设置“基础养老金补贴收入、缴费补贴收入、村干部补贴收入”三个二级明细科目,分别按中央财政补贴收入、省级财政补贴收入、州级财政补贴收入和县级财政补贴收入进行明细核算。

(四)转移收入是核算参保对象跨统筹地区流动、跨险种参保而转入的基金收入。

财务部门每月及时向业务部门传递参保对象跨统筹地区流动而划入的个人帐户金额。

(五)“上级补助收入”科目是核算下级经办机构接收上级经办机构拨付的补助收入。

(六)“下级上解收入”科目是核算上级经办机构接收下级经办机构上解的新农保基金收入。

(七)“其他收入”科目是核算收级的新农保基金以外的收入及其他经省级财政部门核准的收入。

六、新农保基金支出的核算

新农保基金支出包括:农村养老保险金支出、丧葬抚恤补助支出、转移支出、补助下级支出、上解下级支出、其他支出。

(一)“农村养老保险金支出”科目是核算按规定标准支付给参保对象的待遇支出,经办机构按支出明细进行分类核算。

1、农村养老保险金支出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的支付标准由国家、省和地方政府确定。个人帐户养老金支出是指按缴费个人帐户储存额除以139按月支付的养老金。

3、在“农村养老保险金支出”科目下设置:“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等明细科目进行分类核算。

(1)基础养老金支出:是指根据新农保的政策规定,按月支付给农村老年居民的基础养老金。在“基础养老金支出”二级明细科目下设置“中央财政补贴支出、省级财政补贴支出、州级财政补贴支出、县级财政补贴支出”四个三级明细科目进行分类核算。

试点地区政府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的资金由试点地区财政承担。

(2)个人帐户养老金支出:按缴费个人的个人帐户储存额除以139支付给按照新农保制度计发的个人帐户养老金,以及参保人死亡一次性支付给法定领取人的个人帐户储存额余额扣除政府缴费补贴后的金额。

4、经办机构根据财政部门审核和批准的新农保基金预算及分月支付计划,每月25日前填写次月用款申请报送同级财政部门,经财政部门对用款申请审核后5个工作日内将新农保发放资金从财政专户拨入支出户。

经办机构财务管理部门根据业务部门提供的养老金待遇支出支付审批表,及时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在收到财政专户拨入发放资金的5个工作日内核拨养老金待遇,农村养老保险待遇实行社会化发放。

5、新农保基金要根据待遇的支付范围,按照国家、青海省和地方政府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执行,为保证足额、及时支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待遇,支出户应预留一定的支付资金。

(二)转移支出是指新农保参保对象跨统筹地区流动、跨险种参保而转出的基金。

(三)丧葬抚恤补助支出是指根据国家、青海省的政策规定,纳入新农保基金开支范围的参保人死亡后丧葬补助费用。

试点地区增加的丧葬费支出,所需资金由试点地区财政承担。

(四)补助下级支出是核算上级经办机构拨付给下级经办机构的补助支出。

(五)上解上级支出是核算下级经办机构上解上级经办机构的支出。

(六)其他支出是核算按国家及青海省的法律、法规规定或经省级财政部门核准支付的其他费用。

七、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结余:是指新农保基金收支相抵后的期末余额,包括个人帐户基金结余、基础养老金结余和地方待遇结余。

(一)个人帐户基金结余是参保人个人帐户的积累额扣除个人帐户养老金支出后的余额。

(二)基础养老金结余是基础养老金收支相抵后的滚存结余,只能用于基础养老金的支出。

(三)地方待遇结余是指地方政府提高本地区基础养老金待遇,地方财政补贴收入和地方待遇支出相抵后的期末余额。

(四)新农保结余资金经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商定,除预留一定的支付资金外,应全部用于购买国家债券或办理定期存款,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不得进行国家规定之外的其他任何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投资。

八、个人帐户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保人员养老保险权益记录和达到法定年龄计算养老金的重要依据,经办机构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个人帐户实行完全积累,实帐管理,个人帐户记录的金额和银行存款要做到帐实相符,实现新农保个人帐户基金保值增值。

个人帐户的记帐原则:个人帐户记录坚持先财务到帐、后业务记帐,业务记帐后与财务按月核对的原则,确保帐实相符。

九、新农保基金预、决算

(一)新农保基金预算: 1.经办机构根据本新农保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和下新农保基金收支预测,负责本辖区下新农保基金预算草案的编制工作,新农保基金收支预算草案的编制必须在国家及青海省政策规定的范围i内,相关基数的测算应按现有国家及青海省政策规定的政策为依据,不得随意调整相关政策、依据,新农保基金的各项收入必须如实入帐,严禁虚列支出。

2.遇特殊情况需调整预算时,经办机构要编制新农保基金预算调整方案,按规定程序报批。

(二)新农保基金决算:

1.终了,经办机构根据国家、青海省规定的表示、时间和要求,编制和上报新农保基金决算与财务情况分析说明,财务情况分析说明要运用因素分析法等方法,对新农保基金财务收支及管理情况、重大影响的事件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加以说明和分析。

2.新农保基金预决算必须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手续完备、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3、经办机构的基金财务报告不符合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的,应予以纠正。

十、新农保基金资产的管理

(一)新农保资产的管理

1.新农保的资产包括基金运行过程中形成的现金、银行存款(含收入户存款、财政专户存款、支出户存款)、暂付款项、债券投资等。

2.试点地区经办机构要认真做好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劵的保管、管理工作,经办机构收取缴费人缴纳的现金,当天要及时办理基金的转存手续。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劵的收付和管理,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和使用,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发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1988】第十二号)、《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人银行【1988】288号)、《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财政部财会【2001】41号)、《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3】第5号)等规章制度。

3.按月和开户银行、财政专户对帐,保证帐证、帐帐、帐表、帐实相符。用新农保基金购买的各类国家债券、定期和协议存款等票据应视同货币资金管理,由经办机构与财政部门共同商定票据的管理部门,票据要妥善保管,定期核对,确保帐实相符。

(二)新农保负债的管理

新农保基金的负债包括基金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暂收款项。新农保基金的暂收、暂付款应定期清理,及时收回。

(三)统筹地区新农保基金要单独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自求平衡,任何部门或单位个人不得挤占、挪用,不得用于平衡统筹地区财政预算,不得和其它险种基金相互调剂使用。

(四)经办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公告新农保基金收支和结余情况,接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审计等部门和社会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向政府和基金监督组织报告。

十一、经办计划的职责

根据《实施意见》和《试行办法》规定,开展新农保试点地区的经办机构,根据省社保局在《青海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和业务报表系统》(以下简称:NC系统)中建立的青海省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基金会计帐套和全省统一的会计科目体系,按各自的工作范围和权限分配,设置好本地区的基金会计核算帐套,采用收付实现制和借贷记帐法,做好会计核算工作。

经办机构按照国家及青海省的财经纪律要求,设置会计机构,配备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专业和专职会计人员。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真实、准确地核算和反映新农保基金的收入、支出和结余,管理好新农保基金。

经办机构建立健全新农保基金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立分工明确的岗位责任制,规范基金财务管理,建立内部监督和制约机制,确保不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堵塞基金管理漏洞。

十二、经办机构的法律责任,经办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它人员视情节轻重,按照《行政处罚法》等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法律责任。

(一)制定与新农保有关政策相抵触的基金管理规定或制度。

(二)未按规定标准支付新农保待遇或随意调整支出标准的。

(三)未按规定将政府对新农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专户的;未按规定将新农保基金及时从财政专户拨付到支出户,影响待遇按时发放的。

(四)挪用新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发放基础养老金的。

(五)未按规定投资运营新农保基金的。

(六)伪造、篡改、擅自销毁新农保参保人员养老保险缴费记录和个人账户数据的。

(七)截留、挤占、挪用、贪污新农保基金以及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十三、试点地区经办机构制定本地区新农保基金财务监督管理办法细则,对新农保基金实行监督和管理。

十四、征收农村养老保险费,集体补助、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缴纳的各项资金和接受社会捐赠资金,统一使用由财政厅印制《青海省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缴费统一票据》,经办机构按规定用途使用和妥善保管征收票据,票据管理严格执行《青海省财政票据管理办法》(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49号)等规章制度。

十五、本制度与国家、青海省颁布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等有抵触的一律以国家的规定为准。

十六、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的经办机构,参照本制度执行。

十七、本制度由青海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负责解释和修复。

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管理办法 篇6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徐全忠

(呼和浩特 内蒙古财经学院教务处 010051)

内容摘要:

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是内蒙古农牧业的必然趋势,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的理性选择,而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与发展又受制约于农村牧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农村牧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农村公共事业投资体制;建立健全农牧业组织体系与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农村牧区社会保险与保障体系;在合理的财政分配政策基础上多领域向农村牧区倾斜。

关键词:农牧业产业化公共服务体系

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与发展又受制约于农村牧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牧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差,机构不健全,保障机制落后,作为一个农牧业大省,农村牧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直接影响到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与稳定,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严重障碍。

一、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农村公共事业投资体制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政府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公共产品提供的质量与数量决定了政府行为的效率与价值。“公共产品的供给应该主要由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承担,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从强制性的税收收入中进行预算安排,提供安全保障、宏观经济调控、收入均等分配、基础教育、基本医疗防疫系统以及私人因无利而图所不愿提供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基

①础研究等公共产品”。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加快农村牧区的社会服务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建设,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与质量,为农牧业发展、新农村牧区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加大财政对农村牧区公共事业建设投入,将农村牧区公共事业建设列入公共财政范围。农牧业是弱质产业,要提高财政支农比例,将农村牧区公共性基础建设纳入财政预算,把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的发展纳入公共财政范畴。政府要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政府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预算收入增长幅度,为农村牧区公共产品的供给注入有力的财力支撑。

其次采取多种渠道与方式引进资金与技术,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事业投资机制。2005年,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在该意见中就把围绕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招商引资作为重点,可见政府对其重视的程度。社会资金的进入,有利于改善农村牧区的生产环境,提升产业升级,延长产业链,发展生态产业,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农牧业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建设。资金与技术的流入,带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会带动农村牧区的公共事业建设,比如交通、卫生、教育等条件的改善,提高公共事业建设的水平。

二、建立健全农牧业组织体系与服务机构

健全的农牧民组织体系是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载体,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连接农牧户与产业链的纽带,也是增强农牧民利益谈判的砝码。农牧民组织通过兴办各种经济实体向农牧民提供社会化服务,通过社会化服务这条纽带,实现农牧民与企业、市场及政府部门的对接,从而把农牧户分散的小生产纳入到大市场体系中。政府在农牧民组织体系建设方面,要扮演“调控者、服务者与支持者的角色”②,保证农牧民组织体系建设有序、健康、快速发展,保持效率和公平。

1、发展完善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是联系农牧户与龙头企业和市场的桥梁,是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载体。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品,积极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使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优势产业得到壮大,农村经济得到繁荣,农民收入得到增加。要引导和鼓励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对接,积极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牧户”的产业化模式,使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使龙头企业依靠品牌、信息优势和销售渠道,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牧民提供服务。要积极支持农村牧区基层干部、技术人员、专业户领办或参与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牧民解决资金、技术、信息、流通等方面的问题。要规范组织章程,强化行业自律,健全内部管理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

2、巩固现有的农牧业服务机构,在机构改革中注意保持基层服务队伍的相对稳定,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工作运转机制和激励机制,督促和激励基础服务站提高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较好的为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要突出提高基层服务机构在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现代养殖知识普及中的作用,结合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做好划区轮牧、人工种草、畜种选育改良等的服务和示范,有效提高内蒙古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

3、继续完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内蒙古的农牧业生产存在分散经营缺乏规模生产的弊端,造成服务与管理的难度加大,鉴于这样的现状,需要

整合各种资源,尤其是需要在创新机制上下功夫,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核心,构建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些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完善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农牧种业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牧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草原生态监测预警体系和农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等。同时需要建立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农牧业社会化服务部门经营服务网络的作用,抓好各级农牧业技术服务推广和生产资料服务,拓展服务领域。

三、建立健全农村牧区社会保险与保障体系,保护农牧民利益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农村与牧区是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盲区,农牧民没有用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权利,农牧业生产也处于缺乏保护的风险之中。农牧业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减少农牧民遇到自然灾害的损失。我国的农牧业正处于发展中,有了保险的保障,必将推动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的险种覆盖面还很小,很难对农牧业有较全面的保障。政府应首先制定灾害救济制度,对于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政府应给予农牧民往年平均收入一定比例的补贴,以便维持农牧民的正常生活及来年的再生产。其次,政府可以推行多种灾害保险制度。每年由农牧户自愿申请参加各种灾害保险,缴纳一定费用给政府作为保费,如果本农牧业生产状况良好,政府不退费,如果本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天灾人祸,则政府承担保险责任,偿还农牧户全部损失。其意义不仅在于保护农牧民利益,保护农牧业的正常发展,而且还在于保护祖国北部生态屏障,保护我国生态安全。

政府还要通过立法与执法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牧民利益的保护。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在诸如反垄断、税收等方面给予农民合作社许多优惠,允许合作组织垄断经营。因此,这种弱势群体联合起来,保护自己利益的垄断不应该遭到反对和制止。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饱受煎熬的农牧民应该自愿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利益集团,科学制定生产规模,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媒体,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各种畜产品的销售数量及销售市场的地点和时间。同时加强对农药、种子、化肥等农资的检查监管力度,保护农牧产品价格,治理流通渠道,严厉打击扰乱农资市场秩序和骗农、坑农、害农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四、在合理的财政分配政策基础上多领域向农村牧区倾斜

长期以来,城乡之间的“剪刀差”已经严重的损害了农村与农民的利益,国家虽然在建立农牧民利益保障的机制与制度方面做了努力,但与现实的需求相距甚远。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市场发育不完善时,分散经营的农牧民是相对的弱势群体,政府应该采取一定政策保障农牧民的利益,其中制定分配政策是主要的措施。“分配政策意味着政府尝试对公民之间收入和财产的不平等进行某种程度的矫正„„赋予农民等特定团体的税收优惠,从分配标准意义上而言,与社会保

③障等直接支付形式是殊途同归的”。为保护农牧业的健康发展,保护农牧民的利

益,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自治区各级财政要在财政分配政策对农牧业进行倾斜,加大直接支付与转移支付的力度,构建体系健全、机制完善的公共产品供给与服务体系。

在其他方面,财政要向诸如农牧民养老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牧民就业、农村牧区贫困人口救济、农村义务教育等方面倾斜,尤其是农村的义务教育,在零赋税的情况下,财政要在保证正常开支的基础上加大投入,改善办学软硬件,农村牧区的教育状况将在长期内决定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更是建设新农村的动力源泉。

内蒙古的农牧业产业化是必然趋势,但必须以良好的农村牧区公共服务体系为支撑,不断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的基础条件,才能够保障农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农牧民稳定增收,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熊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37页.2、李惠安,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问题,《中国乡镇企业》,2001年第10期 9页.3、欧文••E•休斯著,彭和平等译,《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86页.作者简介:徐全忠,男,硕士,内蒙古财经学院副教授

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管理办法 篇7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分析

第一,农村、牧区基础设施供给状况。自2000年以来,内蒙古实施了以游牧民定居、扶贫搬迁、生态搬迁和农房危房改造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以及水、电、路等为主要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牧区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截至2009年底,内蒙古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2.2平方米。农村、牧区自来水受益村5574个、通汽车村10764个、通电话村10799个,分别占农村、牧区总数的45.48%、87.84%、88.12%。农牧区实施电网改造工程,但电力价格比城镇要高出50%-150%。全区6万多公里农牧区公路中,等级路仅占总里程的43%多,且以四级路为主,没有稳定的养护队伍和养护资金。

第二,农村、牧区基础教育供给状况。内蒙古2009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12.64%,比2008年低1.55%,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中对农牧区的基础教育投入更少。农牧区办学条件和质量与城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另外还存在着校舍危房面积大、教育水平低、公共经费不足、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

第三,农村、牧区基础社会保障供给状况。社会保障是一个包含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三个层次的制度体系。2009年底,内蒙古农村、牧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救济、传统救济、临时救济的人数为144.14万,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00万,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为1202万,老年福利机构590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占农牧区总人口的比例不足10%,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7.36%,但是支出额仅为13.39亿元,仅占全区医疗卫生总支出的13%。保障能力弱、水平低、覆盖面小是农牧区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

第四,农村、牧区基础医疗保障供给状况。内蒙古农牧区基础医疗保障的供给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2009年底,政府约有60%的医疗卫生支出流向了城市地区,仅有40%用于占全区人口总数59%的农牧区。2004年,内蒙古实行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可人均筹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补偿水平也较低。大多数农牧区卫生院普遍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农牧民看病难、确诊难、治愈难、买药难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二、内蒙古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解决途径探析

第一,拓展筹资渠道,建立和完善“三位一体”的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建立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体制。需要中央政府、自治区政府、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政府可引入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使民间组织等各类社会资本有机结合,共同参与到基础公共产品供给之中,从而逐步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资金筹集制度。应明确中央和自治区政府供给主体的供给职责,按比例合理负担农牧区基础公共产品供给成本,而且要明确引入民间组织过程中的政府职能,既可减少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还能保证供给效率和质量。

第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政府财政对农牧区公共产品的供给首先要保障生存、稳定,要加大对基础公共产品,特别是农牧民急需的基础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一是将《农业法》中“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落到实处,将新增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支出主要用于农牧区,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通过增量调整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基础公共产品资金需要。二是整合各种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开发资金,转变财政支农的方式和结构,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农牧民急需的基础公共产品的供应上。

第三,加强民主建设,建立双向的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和供给机制。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基础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参与基础公共产品的需求渠道。首先,全区各级政府在制定农牧区基础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时要从注重农牧民自身需求出发,建立完善需求表达机制,提供农牧民真正需要的基础公共产品。其次,要增加公共资源使用的透明度,定期将收支情况公之于众,赋予农牧民对决策者和实施效果的监督权力;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牧民的主人翁意识,要求农牧民要承担对于已建好的基础公共产品维护的义务。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农牧民在全区是庞大的弱势群体,只有建立健全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政策法规,从根本上保障农牧民合法权利,才能切实保障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的有序供给。

摘要:长期以来, 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供给滞后严重地制约着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全面发展。文章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具体分析全区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原因及存在问题, 并根据内蒙古地区实际情况, 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农村牧区,基础公共产品,供给

参考文献

[1].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保罗·A.萨缪尔森, 威廉·D.诺德豪斯著;胡代光等译.经济学[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6.

[3].李盟, 孙凯民.内蒙古自治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供给状况初步研究[J].区域经济, 2008 (6) .

[4].杨焕玲, 孙志亮.山东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 2009 (11) .

[5].哈斯.内蒙古农村牧区公共管理探析[J].北方经济, 2010 (6) .

[6].内蒙古统计年鉴2010年版[Z].

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管理办法 篇8

关键词:内蒙古各盟市;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116-2

0 引言

由于内蒙古的经济发展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与我国沿海地区相比较,发展的速度比较慢,规模也比较小,这一特点在内蒙古各盟市的农村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农村中主要是依靠畜牧业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由此,在研究牧区的经济发展与绩效的评价,可以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指导,除此之外,在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内蒙古各盟市农村牧区的人口情况

在内蒙古各盟市农村牧区中,劳动力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地影响,由此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需要重视对人力资本的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从内蒙古各盟市中的农村牧区来看,劳动力的资源从总体的资料分析得到人力资本最强大的是赤峰市[1],其人口的数量为211.1517万人,次之是通辽市,其人口的数量为134.8765万人,这就表明农村牧区中的劳动力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也使得这两个市的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在内蒙古的中东部,有五个盟市中的农村的劳动力通过累加的方式达到517.3185万人,在内蒙古西部的7个盟市中,农村牧区中的劳动力数量累加起来为314.7625万人,由此数据可以得到,内蒙古东部的人力资源数量大约为西部地区的1.712倍,此外,从人们从事其他的副业来看,内蒙古的12个盟市中,在林、牧、渔业的人数中,赤峰市以人数126.1202万人次而居于第一位,而通辽市以93.6232万人而居于第二位,东部地区的农村中人数为346.1652万人,最后就是西部地区的人数为206.7011万人,在实际的发展中,也是赤峰市与通辽市的经济状况最为良好,由此可知,劳动力的数量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内蒙古各盟市农村牧区的环境

首先是内蒙古的中东部地区分析,从地域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了兴安盟、呼伦贝尔、赤峰市、通辽市与锡林郭勒盟,它们拥有十分丰富的土地资源,其中就耕地面积而言,基本就占据了内蒙古总的耕地面积的60%,而水资源的情况也十分丰富,从总量上来看,中东部地区的比例为80%,再者就是中东部地区的土壤分布情况,中东部地区也占据着较大的优势[2],从整个内蒙古的土壤分布状况可以看出,从东至西的变化十分明显,基本形成了条带状,呈现出东北至西南的排列形式,在最东边的是黑色肥沃的黑土壤,依次向西为暗棕色的土壤地带。再到黑钙土、栗钙土、棕壤土、黑垆土、灰钙土、风沙土以及灰棕土,由此可以得知最肥沃的黑色土位于东边,其以良好的肥力、水分条件以及结构,十分利于植物的生长,因此这个地区中的农业状况是非常良好的;而在黑钙土壤的土地上,尽管肥力仅次于黑色土,但是十分地适宜农林牧业的发展,此外,在内蒙古的大草原上,其森林资源的丰富性也集中于中东部地区,这就使得中东部地区的发展获得优越的条件,从而使得中东部地区中的农村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3],而在西部地区中,主要包括的是包头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阿拉善盟、乌兰察布市以及巴彦淖尔市,其中除了巴彦淖尔市之外,其他的地区中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出现干旱、风沙的天气也十分的频繁,再加上土地大多数是盐碱地,由此十分地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从而使得西部地区的农牧业经济发展落后于中东部地区,通过对内蒙古东西部自然条件的对比分析可知,在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比较大,由此在经济的发展中,需要充分地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

3 我国对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指导的政策

首先,继续积极地贯彻与执行国家的各项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用好国家对新农村的建设中所给予的各项惠农、促农发展的政策,从而建立新型的牧区[4],一方面要积极地推进当前的农村牧区中的财政管理、行政管理、金融管理以及乡村社会保障等制度的建设,充分地保障牧区人们的获得良好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牧区中的义务教育以及公共福利的管理体制实施综合的改革,切实地提高目前农村牧区在基层社会中的公共服务以及行政管理的水平,通过“十个全覆盖”工程,进一步地促进医疗卫生以及社会养老的社会制度发展与完善,全面的启动农村牧区的最低生活的保障制度,使得牧区的居民能够在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状况中得以一定的改善;其次要借鉴当前的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思维,加以策划内蒙古农牧业的经济发展,积极地按照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加快调整当前农牧业的结构,从而使得龙头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获得良好的优势,再者就是对我国的中西部发展中所获得政策性的支持,充分地利用优势加快建设特色农业的模式,例如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中积极地引进先进的技术加以农产品的加工,以绿色的农畜产品打入批发市场,从而使得内蒙古的农牧业能够与当前的市场发展相适应,从而带来更好的经济价值;最后,就是需要把农村牧区中的剩余劳动力实施转移,一方面让有能力的年轻人走出牧区,学习新的技术与发展经济的理念[5],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农村牧区中的公共服务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从而加快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加快发展牧区的教育,增强牧区人民的科学与文化素质,这必须要提高农村的牧区中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这样方式转变当前农牧业的增长方式以及增强目前农牧业在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因素,在全面地开展农村中牧区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农牧民就业的培训工作,从而改变了农村牧区的劳动力出现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在我国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地推进农牧业的发展,使得农村中的牧区人口能够参与就业的竞争,同时逐步向城镇的二、三产业发展。

4 结束语

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需要寻找更多的出路,这不仅需要对当地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加以借鉴之外,而且还要积极地开发农村中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而才能够更好帮助农村走出贫困,取得较大地进步;在内蒙古各盟市的农村中,对于畜牧业的发展做了一个绩效评价,由于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本文从三个不同角度做出了分析,分别是我国对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指导的政策、牧区的人口情况以及农村环境,对内蒙古各盟市中的农村牧区的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乌云嘎,毛珣.草场承包经营制度演进的经济绩效——基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6,04(15):194-198.

[2] 巩红禹.区域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评价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经济论坛,2014,07(15):95-102.

[3] 张亚萍,峻峰.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15):53-60.

[4] 武艳娟,张永生,魏学占,王鹏飞,李长生.内蒙古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牧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J].内蒙古气象,2013,03(18):37-39.

上一篇:仿真计算实验报告下一篇:广播学专业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