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读后感200字(共10篇)
怀念母亲读后感200字 篇1
怀念母亲读后感500字
怀念母亲>读后感500字
(一)今天,我学习了季羡林爷爷的《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亲身母亲和祖国mǔ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身母亲和祖**亲的爱意。
我读完这篇课文,想起了自己和妈妈。
记得有一次,下着大雨,我忘记了带雨伞,别的同学都被自己的爸爸妈妈接走了,我知道妈妈生病了,爸爸出差了,他们两个不能来接我,便开始像大雨中跑去。突然,一个黑影在我眼前出现,我仔细一看,原来是妈妈,我三步并成两步跑向妈妈。
回到家,我看见妈妈的衣服都湿透了,我的眼泪情不自禁的往下流。
记得还有一次,我骑自行车不小心摔伤了,我的脚由于摔得太严重了,几个月都不可以走路,妈妈更是细心的照顾我。我每天上学都要妈妈背着我,我读六年级在5楼,妈妈更是背我爬了多少步楼梯。
现在,我已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应该从小孝敬母亲,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帮她泡一杯热茶、拿一双拖鞋。何况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不是那个只会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孩子了,我必须趁后悔前,尽自己的力,孝敬母亲。
我知道,天下的母亲是伟大的,我们应该想季羡林爷爷那样好好学习他哪种对母亲的爱。
怀念母亲读后感500字
(二)这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名叫《怀念母亲》的文章。我感受到作者季羡林对母亲永久的悔恨和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季羡林六岁就离开他的亲生母亲,到了城里去住。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的亲生母亲就去世了。季羡林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后来,他到了德国的一座叫哥廷根的小城。不知为什么,他心里既对祖**亲无限思念。在欧洲的二十一年里,这两个母亲的身份虽然不同,但是季羡林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的。
季羡林他对母亲的孝顺使我感动。当季羡林失去母亲时,他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当他开始暗暗下决定: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接母亲到城里住,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他大学毕业,母亲就去世了。
我感受到季羡林对亲生母亲的愧疚。而当季羡林到了异国他乡时,他自己竟格外对这两位母亲无限的思念。我感受到季羡林身在异国他乡,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在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
我觉得,在生活中,我们得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是帮父母倒杯茶,帮父母打扫房间。我得学会感恩,学会怎样孝敬父母。
怀念母亲读后感600字 篇2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怀念母亲读后感范文6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怀念母亲读后感600字1《怀念母亲》一文是季老的回忆录《留德十年》中的一篇。《留德十年》从1934年,青年季羡林大学毕业期待赴德留学终于成行写起,一直写到1946年归国返乡为止。数十篇文章,洋洋十数万言,写尽了十一年羁旅生涯中的跌宕起伏。《留德十年》中的文章,每一篇自成一体,各自独立;连在一起则以时间为序,整体呈现了先生十多年的经历。在这些文章中,《怀念母亲》显得有些特别,它没有像其他的文章那样以写事或写人为中心,而是在叙述文字中夹杂了相当比例的日记、文章片段,头绪比较多。它的主要内容,对母亲(生身母亲、祖**亲)的怀念是年轻的季羡林欧洲十一年中不间断的情感。写羁旅生活中对生母、故国的深切怀念,既没有像其他文章那样以叙事或写人为中心,也没有恣意抒情,这在季老是有原因的。
季老在《留德十年》的《楔子》中说,“我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四字,因为写自传不是搞文学创作,让自己的幻想纵横驰骋。我写自传,只写事实。”为了遵从这样一个写作原则,写《怀念母亲》时,季老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几次引用当年的日记和文章片断,来“保存自己当时的感情”。这样一种组织语言材料的方式,是服从于整本书作为回忆录的性质的。
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文本。季老的散文《赋得永久的悔》,回忆幼时的生活和表达对母亲早逝而自己无从迎养的愧疚、悔恨,对解读《怀念母亲》很有帮助。此外,《怀念母亲》中有两段文字摘自季老写于1936年的《寻梦》。《留德十年》附录中有《寻梦》全文,不但有助于解读《怀念母亲》,而且此文写得情深意切,读后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怀念母亲读后感600字2当读了《怀念母亲》一文后,我心潮难平,震动很大。
这篇文章中写了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母亲去世,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痛哭了好几天。从此,他失去了母亲,一想到母亲,他就会泪流不止,感到十分凄楚。他到德国之后,经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和祖**亲。在1935年11月写的四篇感人的日记中,我读出他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爱着祖国和远在祖国的朋友。在那之后,他写了一篇名叫《寻梦》的文章,表达了他热爱两个母亲的情感。
我读完这篇文章之后,觉得季羡林的这种爱母亲与想要迎养母亲的信心真令人感动!“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他因为母亲的死去,伤心了一天又一天,痛哭了一天又一天,着真是出自深深的爱母的情感。
季羡林还曾经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散文《永远的悔》一个获得那么那么多成就和荣誉的人,最后悔的竟是没能孝敬自己的母亲,这多么令人惊讶啊!而我们呢,有时连帮母亲提一提鞋,烧一烧水都不愿意,我们的母亲是多么的伤心!
俗话说,“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当我们的母亲驾鹤西去时,我们会想什么?我以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应该从小孝敬母亲,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帮她泡一杯热茶、拿一双拖鞋。何况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不是那个只会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孩子了,我必须趁后悔前,尽自己的力,孝敬母亲。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中,作者对母亲的爱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怀念母亲读后感600字3今天,我于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语文课文《怀念母亲》一课,让我有许多感受。在这里,我就与大家分享一下。
这篇课文通过会议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生母与祖**亲,以及对他们的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生母永久的悔恨和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我对这句感受颇深:“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真是可怜作者呀!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在母亲身边的时间不多,对母亲容貌记忆不深,因此只能尽力的怀念,不断地回想。
正好,我也刚从济南市素质教育基地回来,作者思念母亲的迫切新型我也深有感触。刚到基地一天,便是仲秋佳节,这本是应该一家人团团圆圆吃月饼的时候,高高的围墙却把我们与家人分离开来。虽然这里有圆圆的月饼,却不如家里吃得香甜;虽然这里有噼啪的礼炮,却不如家里看的热烈。我想家,想母亲,想得简直不能忍耐!在梦里,我梦到母亲,梦到母亲慈祥的看着我,梦到母亲用手轻抚着我,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着这梦的时候,梦,却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因此,我应该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帮她泡一杯热茶、拿一双拖鞋。何况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不是这个只会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孩子了,我必须尽自己之力,孝敬母亲。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这里,我便怀着这寸草之心,像普天下所有母亲说声:“万事如意,永远健康!”
怀念母亲五年级读后感500字 篇3
今天,我们随着刘老师学习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怀念母亲》。其中,“我的祖**亲,我也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感受到季羡林老先生对祖国的思念,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季羡林每天都记挂着母亲。
我从中真切的感受到了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爱国的人,他做梦都梦见母亲和祖**亲。季羡林老先生与祖**亲产生了一种密不可分的亲情。季羡林老先生第一次离开祖国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她和故乡的朋友,想起了和朋友往日的甜蜜时光,想起了在母亲怀抱下欢快的时光。文章中“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季羡林先生当时思念母亲的情感,爱国的情怀。我还从“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从中我感受到季羡林是一个母爱不全的人,是一个灵魂不全的人。季羡林在欧洲的十一年里,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母亲,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中煎熬……
读了《怀念母亲》我知道我们一定要爱我们的母亲,要像季羡林老先生爱自己的母亲一样。否则,以后会后悔无穷。今天,我想对母亲说:“您永远是我的母亲,是我生活的希望。”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200字 篇4
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秋天的怀念》,让我的思想深受触动。文中主人公双腿瘫痪后,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为了让我开心,几次小心翼翼地提出带我去北海看菊花。就在我极不情愿地答应前往时,母亲多年的肝病发作,吐血身亡……
掩卷沉思,我不禁为人世间最为伟大的母爱动容。“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是啊,母爱是伟大的,是母亲塑造了我们的身体和生命。文中,作者的母亲不想让他伤心,一直没有告诉他自己的病情,直到临死前,母亲还在牵挂着她一双未成年的儿女,可见,母爱是多么地无私和伟大!
怀念母亲读后感200字 篇5
《秋天的怀念》本文讲述了一个作者的母亲为了作者的双腿四处奔波,想尽一切办法让儿子开心。别被着病魔驱散了积极活下去的信心。作者的母亲折腾花草,并想带着作者去看菊花,可就在去看菊花的前一天,母亲病倒在了血泊之中。在母亲临死前却还在为瘫痪的儿子、未成年的女儿担忧。并且从此每年秋天,作者的妹妹推着作者去看菊花以怀念母亲。
母爱如此伟大。在生活中,那个总是对孩子念念叨叨的人,不正是母亲吗?母亲啊,您就犹如那清新雨水,而我则是芬芳小草。是您滋润了我的心田。如果问我这世界上最爱我的人是谁?我想我会毫不犹豫的说,那是母亲!
怀念母亲读后感 篇6
作家季羡林六岁离开生母到城里去上学,读到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悔恨而无法入睡,后来他到德国留学,祖**亲时常到他的梦里。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陪伴他读过在欧洲留学的十一年。
学习这篇课文,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母亲。
我的母亲今年36岁,她看起来凶凶的,但她的心里很善良,对我最好。每当我生病的时候母亲都会很细;每当我有困难,母亲都会帮我一起解决;每当我伤心的时候母亲都会安慰我,每当我闯祸的时候母亲都会帮我扛着。
《怀念母亲》读后感 篇7
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深深的怀念。母亲离去了,作者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作者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苦和终身的遗憾。作者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对祖国充满了无限思念,而这种思念随着离别时间的长久在不断加深。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想到了妈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我比作者还要幸福:小时候,她手把手地教我写字、画画,温柔地给我讲故事,耐心地教给我知识。现在,她天天给我做可口的饭菜,不辞辛苦地接送我上学、放学,仔细地为我检查作业、辅导功课,早上喊我起床,夜里为我掖被。妈妈的爱日日夜夜,浸润着我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来我也要用爱回报妈妈,就像诗中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同样,如同作者依恋祖国,我也热爱我们伟大的母亲――中国。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中国人民勤劳、善良、勇敢,黄道婆发明纺织术,华N发明活字印刷,詹天佑在崇山峻岭中修建了铁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及无数的先烈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又想到了祖国版图上的世界之最: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的咸水湖――纳木错……我也热爱我的家乡,在这里我出生长大,有我的亲人和朋友。
初三《怀念母亲》读后感 篇8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六课《怀念母亲》。当我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会禁不住掉下眼泪,文中的每一句、每一字都会使我感动不已。每次读到那些写思念生母和祖**亲的段落,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每读完一篇,那种感觉就会更加强烈。
季羡林老爷爷六岁时就离开了生母,到城里学习,而且很少回来看望母亲。在他上学的时候,曾经说过,等他大学毕业一招,一找到工作就回家迎养母亲。然而他的母亲却没有等到这一天的来临,提前去世了,于是,这给季羡林老爷爷留下了终身的遗憾,使他成为了没有母亲的孤儿,因此,季羡林老爷爷写道:“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季羡林《怀念母亲》读后感 篇9
文中,季羡林爷爷平时生活在城里读书,与母亲是聚少离多,回来的几次都是奔丧,极少有与母亲相聚。而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季羡林爷爷是泪流不止,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心中满是无尽的懊悔,抱着终天之恨,恨自己没能陪在母亲身边,恨自己连母亲临终前都没能见上一面,甚至想随母亲于地下。从季羡林爷爷如此悲伤的心情可以看出,季羡林爷爷的一片赤子之心。
而生活中,有许多人总是嘴上一大套,整天说孝、孝、孝,但却总不付之于行动。即使是在母亲劳累的时候给她们敲敲背,在她们口渴的时候递上一杯温暖的茶水,也是少有人能做到。有的人,母亲向他们送去关切的话语,他们却埋怨母亲唠叨;有的人,总向母亲要这要那,只要哪稍不顺心,他们就破口大骂;有的人,从来都不关心母亲,只关心着自己,不知道母亲内心的痛苦,即使母亲生病了,他们也漠不关心。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伟大的、无私的,她们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更应该感谢母亲,关怀母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报答母亲!
文中,季羡林爷爷留学国外,心中却皆是对祖国的无限浓浓思念,每到夜晚,他的心中思念着祖国,思念故乡的亲人思念得实在难受,有时,当思念之情异常强烈时,留在国外的心思立刻都烟消云散,恨不得立刻回到祖国。从中可以感受到,季羡林爷爷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都表面上很爱国,常有人崇洋媚外,喜好国外的生活。有人旅行国外,心里像磁石一般被国外吸引住,流连忘返,一点都想念祖国,最后,竟对国外恋恋不舍,怎么也不肯离去,有的甚至改国籍,定居国外。这就是人们所谓的“爱国之情”吗?
祖国是我们华夏儿女共同的母亲,我们可以放弃一切,就是不能放弃祖国,国家的尊严就是我们的尊严,我们应当捍卫我们可爱的祖国,而不只是嘴子上说说。
季羡林怀念母亲的读后感 篇10
可是怎么读,也读不出我的备课思路;怎么读,也跳不出所谓的金点子。不过读着读着,倒似乎看到了季老先生那颗跳动着的心,那份火热的情。
季羡林(1911.8.6—.7.11),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被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季老先生头上的光环说也说不完。
可这样的一位人物,这样的一位七尺男儿在《怀念母亲》的一文里(当然不只这一篇,在他的好多文章里都写到他的母亲)却有这样的一段话: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母亲带着不舍,怀着遗憾走了,季老先生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应该好理解。
可是“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是否有些夸张了呢?“泪流不止”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这么一位铮铮男儿?还“数十年如一日”?然而季老先生又说,他六岁离开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到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是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试问一个孩子六岁之前的记忆有多少?之后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又是聊聊无几,那母亲的概念会有多少呢?就连在季老的`梦里只能够“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那季老先生在写《怀念母亲》一文时,为什么还要花如此的浓默之笔来描写自己失母之后的痛,以及数十年如一日地对生身母亲的怀念呢?思绪良久,唯有的解释就是季老先生是一个性情中人,软软的心坎里怀柔着浓浓的情。还能从中看出他对母亲的爱并不是只会索取,更多地是爱的奉献。
这一点,我在季老的另一篇文章《永久的悔》里也得到了证实。文中有一句: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中我也知道了他那没能实现的愿望就是: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他大学毕业,母亲就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
是啊,季老和母亲相处的时间不多,但他有一颗敏锐的心,一颗充满爱的心,他能感受得到母亲对自己的爱,更能体会得到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痛。真不愧是伟大的人物,怀柔的心啊。不由得我又想到了作者所生的年代,所处的民族。我们中国有一部被誉为“传之百世而不衰”的名著《孝经》。《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以由生也。”
把孝做为所有德行的根本。认为一切教化都是在此基础上而产生的。又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把孝敬父母看成是天经地义的大道,比做天地间永恒不变的法则。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长在这样的沃土中能有不尊孝道的吗?更何况是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文人儒士。
走出季老,反省自我,对母亲的关爱又有几多?想起来,愧啊!读师范时,算是离开了母亲几天,可又有几回是真真切切地思念着自己的母亲?每每想到的也就是“妈妈,我没钱了。”
工作了,嫁人了,走不出母亲的视线,一日三餐粘着母亲;儿子降临了要母亲;工作调动了还是不愿放走她……索取,索取,一直在理所当然地索取!哎!什么时候关心过她了?什么时候又体贴过她了?
很少很少,甚至有时候还会朝着母亲“吼”上几句……不想不知道,一想还真的吓一跳。冷血?没心没肺?还是美德的淡化?
【怀念母亲读后感200字】推荐阅读:
怀念母亲的读后感600字11-26
怀念母亲的读后感07-29
写怀念母亲的读后感07-18
初三的怀念母亲观后感11-19
怀念母亲悼词08-03
读怀念母亲笔记05-08
怀念母亲电子课文05-28
怀念母亲学案06-06
怀念母亲的诗词06-19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