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电子课文(通用9篇)
怀念母亲电子课文 篇1
《怀念母亲》 作者:季羡林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情,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引用了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这种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怀念母亲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
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情,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引用了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这种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怀念母亲课文原文及其教案 篇2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怀念母亲课文原文及其教案,我们来看看。
怀念母亲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住在一座叫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真实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我暂时引用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
可见一斑了。总之,我不想在国外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在1936年7月11日,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经典作品《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怀念母亲优秀教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xx老先生爷爷思母、思祖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第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xx老先生生平及主要经历。
第2.呈现季xx老先生作品经典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出示课题经典作品《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作品《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
第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第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理清文脉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第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第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 品读思母之情。
第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怀念母亲的美文欣赏:微笑的母亲 篇3
父亲给母亲取了外号“张心慌”。同住一院子的有三家人,父亲两弟兄加堂伯一家,父亲总结了三位勤劳女主人的特点,“张心慌”(母亲张安清)办事急、快;“赖不忙”(伯母赖素清)做事认真、细致;“不慌不忙伍大娘”(堂伯母伍克容)办事沉稳,是农村妇女干部。很经典和准确地描述了三位女主人的性格,我们三家人相处和睦,其乐融融。父亲是弟,母亲对两位嫂子特别尊重,各家大事小事,母亲不分里外,忙于张罗,深受大家喜爱。
母亲热情大方,家境虽差,来客人时总是热情招待,进屋必生火煮饭,无论别人吃过饭没,都要煮醪糟鸡蛋两个招待,倾其家有待客,这个性格遗传给我很多,叫“穷大方”。
母亲是大地主出生,一九四八年与时任保长的父亲结婚,当时风光无限,十里八乡都来道贺,连吃三天三夜流水席,热闹非凡,婚礼正餐中午摆了一百三十多桌,在旧时小县城家誉户晓。国家风雨飘摇,国民党垮台如山倒,一年之后解放了,父亲打为现行反革命坐牢,工作组动员母亲与父亲划清界限,母亲死活相随、不离不弃。父亲十年出狱后有了我姐和我,生我那年,父已43岁,母已36岁,中年得子全家欢天喜地,加之伯父五个女儿,我是家族唯一传宗接代的男丁,姐姐七个,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我幸福地生活在一家人的关爱中。
母亲是大家闺秀,据说璧山南街很大一片是张家的,外公好喝酒,每天必醉,醉了由门客抬回。母亲嫁入苏家,家道中落,为生计,卖了祖产和陪嫁的红木花满围床,那个床很古典,一间屋子只能摆一间床,满屋雕花,动物各俱神态,尽显尊贵典雅,这也是我酷爱红木家具的渊源。母亲进入新社会,吃了不少苦,插秧打谷,养猪种菜从头学起,很快也成为劳动能手。母亲善良有爱心,她结婚后不久,外公也去世了,家里留下两位老人,母亲的婆婆和祖婆,母亲带着两位老人一起出嫁,养老送终,左邻右舍无不赞赏。
母亲爱我,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母亲为保障我的健康,让我吃奶到五岁多,奶汁是最好的食品,现在想起瘦弱的母亲,泪水总控制不住。母亲饱一顿饿一顿,还要干体力活,时常胃疼,严重时痛得在地上打滚,我虽心如刀割又奈何家里四壁如洗,身无长物。父亲扯了些草药,想了些偏方,这样母亲坚持了下来。那个年代没有几家日子好过,到处是衣衫破旧的人。当时老师教我们唱歌,记不起名字,说台湾小朋友饥寒交迫,吃的是野菜汤,我是一个有大爱的人,想想自己,很同情水深火热的台湾小朋友,后来才知道,别人活得尚好。
记事后母亲常背着我劳动,煮饭洗衣,家里只有婆婆一个老人,婆婆虽八十多岁,但在家很权威,儿女们谁也不敢顶撞,有一次六十几岁的伯父说了句重话,婆婆用拐杖打伯父,伯父只得陪笑脸认错。母亲对婆婆很孝顺,好吃好喝的只有我和婆婆吃,其它姐妹只能看着吞口水,婆婆有小病小痛,母亲总是伺候左右,或者去村上请赤脚医生。婆婆老了衣裤弄脏了,母亲马上去洗洗涮涮,坚持晚上为生病的婆婆擦脸洗脚。伯母生病瘫痪了,也是母亲定时洗澡翻身,几年不间断,母亲不知疲倦,乐于助人,还总是面带微笑,开开心心。
儿子出生时母亲已68岁,母亲想孙盼孙多年,终于如愿,喜上眉梢的父亲母亲强烈要求尽快带回老家见孙儿一面,母亲晕车晕船,无法出远门,儿子三个月带回老家璧山,远乡近邻都到家热闹,儿子熟睡中,母亲在儿子床边转了几圈,儿子还没醒,母亲等不及了,把儿子弄醒了,抱出去显摆,怕我们不高兴,连连说儿子自己醒的,我看在眼里,理解母亲的心思。母亲想亲儿子,还特意当着我们去漱口,她怕城里人讲究,边亲孙子胖胖小脸,边说“我漱了口的,干净”。其实母亲一直很讲究,外出时衣服干净整洁。母亲理解我们养儿育女的难处,还将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一千六百元钱硬塞给我,在那时,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她总操心孙儿的吃穿,她一针一线为儿子薛霁准备了1至16岁的衣裤,冬天一套夏天一套,儿子穿得不多,也不喜欢这样式,母亲走后,这些衣服保存至今,每当看到这些母亲一针一线做的棉衣棉裤,我都要躲着人哭一场,也常用这些过时的衣裤教育儿子。
母亲也是有文化的人,毛笔小楷很有章法,父亲辅导我们读书时,母亲陪在身边,一脸虔诚看看我们,也看看父亲,有时候也讲一讲父亲在解放前骄傲的往事,说那时父亲骑着马,背着枪,威风八面,教育我们要向父亲学习,能说会道有知识,才能有发展。
十七岁我就离开家乡参军,母亲最爱看军事7频道,看到部队集合整队,总说有一个人是我。母亲满了七十,过了金婚,走得匆忙,没有留下一句话,我只能靠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回忆,去感受母亲的无私大爱,毎次回乡,都会去父母的坟头,汇报一下工作和思想,寄托我的思念。
母亲永远地走了,她善良和宽容的微笑,一直铭记在我心里。
第六课《怀念母亲》 篇4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与思想】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拓展与延伸】
【重、难点突破】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flash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7月11日,我国的国学泰斗季羡林老先生与世长辞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高寿的老人,他对于自己的母亲却有着极为深切与细腻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抒情散文——《怀念母亲》
板书课题:怀念母亲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看看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并体会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教学提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抒情情散文一个特有的写作特点:开头点题,提示文章的中心;结尾总结全文,再次提示文中的中心;首尾呼应,更是增强作者情感的表达。
为学习课文打下情感的基调,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试着以作者的角度,用作者的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蕴含于文字中的深深的母子之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找出描写“生母”的部分,试着以作者的身份与感情去自由地朗读并说一说自己的体会,抓住关键的词语与句子理解作者的情感。
1、思考:这一段表达了自己对母亲怎样的怀念之情?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与大家一起交流。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教学提示:要求学生一定带着感情朗读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说出自己的理解。随着理解的加深而进行反复地个性朗读。
教学参考:关键词语: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也说“抱恨终天”。
2、请以作者的角度,用作者的感情来给大家朗读一下课文呢?看谁读得好。
教学提示:锻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又用情感(心)去朗读课文,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要积极鼓励,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用心,用情感,进入角色地朗读课文。
四、作业:
运用本课的学习方法,学习剩余的部分,要以“读”为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与季羡林老先生一起怀念了他的母亲。这节课,我们一起感悟他对祖**亲的那份深深的赤子之情。
二、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怀念祖**亲?这一部分只是在写怀念祖**亲吗?你从哪看出来的?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理解“家”与“国”的关系,体会到身在海外的游子,他们的“家”即是“祖国”,已不再是自己的那个小家。母亲即是祖国,而不仅仅是那个只属于自己的“母亲”。
重点要让学生理解:对祖**亲的感情,其实与正是作者对自己“生母”的感情的一种迁移,正如开头作者所说:“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的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和爱慕。”
从“母亲频入梦来”和“这个母亲也频入梦来”可以体会到这一部分其实是在写对两个母亲感情。
三、学生自读课文,并谈谈自己对其中情感的体会与理解,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教学提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以选择相同的内容朗读。一定要先弄清作者的感情,然后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课文要进行朗读指导
教学参考:
附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离别的滋味尤为强烈,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对祖**亲的情感随着离别时间的长久在不断加深。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四、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教学提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作答,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珍惜现在的生活,爱自己的亲人,用自己的成绩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五、听《寻梦》的朗读录音。
板书设计(文字版):
拓展阅读材料: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怀念母亲 篇5
——读童年篇《清明时节泪纷纷》《一个鸡蛋》有感
八岁时,母亲离我而去,当时的景象惨不忍睹,年幼的我只见姐姐哭得昏天黑地,我无知的跟着姐姐后面叫喊着“妈妈”,看见妈妈躺在地上,闭着眼睛,我便用手去摇妈妈的脸,姐姐抽泣着告诉我:“弟弟,妈妈走了,你要听话,姐姐以后会照顾你!”,周围的人听到这话也忍不住哭了,都围过来抱住我和姐姐,这便是和母亲与世隔绝的情景,直到现在想起这一幕就心痛不已。
母亲很瘦,很高,可能是家境贫困的缘故,我感觉母亲一直营养不良,但幼年的我不懂什么是母爱,更不会去寻找其中的原由。到了参加工作,想念母亲的次数不断增多,在我心里默默的发誓:我结婚了一定要好好善待妻子,全心去爱象母亲一样的女人。就是这样也没去思考怎样做一个好父亲?直到后来要求教师考普通话,在学习资料里有一篇文章《妈妈喜欢吃鱼头》,看完我就心痛,我有兄长6个,一个姐姐,母亲过世时正是饥寒交迫的81年,除了三个兄长结婚分家,家里还有我们兄弟4个和姐姐,我懂了妈妈为什么营养不良的原由,也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涵,当然也有了怎样做好父亲的想法。
伯父《一个鸡蛋》里“有一天晚上,天气很冷,母亲正在赶活,忽然晕倒了。年仅八岁的我不知该怎么办,„„邻居说是累的冻的,我设法给母亲弄点吃的暖暖身,在破旧的碗柜里找到一个鸡蛋,由于家穷,这是母亲从鸡蛋换油盐的份额里特意留下的,说是等我考好了成绩再我吃的„„我的心思全在母亲身上,把壳掰开时,不料鲜红的蛋心全撒在地上了,我好后悔、愧疚,扑到母亲的身边伤心的哭了,母亲也搂着我痛苦。我的心就像那鸡蛋一样碎了„„”。同病相怜,伯父的《一个鸡蛋》更是勾起我对母亲的怀念。
“现在我们生活安定,物质丰富,吃鸡蛋是平常事,可是母亲已不在人世了。”
今年的清明节,学校放了三天假,我便邀了同在沙市的四哥、五哥,及在我出生地公安麻口的大哥、三哥和六哥一同到老家甘厂给母亲上坟,父亲也不知为什么特意要和我们一起去。因为父亲已是83岁高龄,尽管身体硬朗,但母亲过世二十七年里,他一次也没去过,也不知母亲坟朝何向。这次我们弟兄都感意外,也没有去问,或许在我们心里父亲早就应该去了。
家乡习俗,清明当天是不能去的,我们只好星期天去,路上想着伯父笔下祭坟的情景:“蓝天白云,略带水气的白云浮游在天上,路边的野花满眼新绿,田地里油菜花片片金黄,鸟儿在树上欢叫,蜜蜂和蝴蝶也开始忙碌飞舞,不知愁滋味的我和弟弟在乡间小路上不停地追逐欢叫,母亲则提着装了祭品的小篮子跟在后面叫喊约束着我们。”我心里便开始内疚起来,年幼时姐姐带我们来给母亲上坟何尝不是这样!
怀念母亲 篇6
怀念母亲
作者:邓作平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11期
今天是母亲的祭日,我默默地心揣思念去家乡的山岗小寨包看望母亲。同去的还有我的侄男侄女。
母亲所在的山岗离家约三里路,说是山岗那简直就是一座山,陡峭、崎岖、灌丛稠密。因为它身边有一座青葱翠绿的大山——官帽山,所以它就只能屈尊为山岗了。小寨包与官帽山迄无中断,岗下沮河缠绕着、连绵着,我母亲安息的地方可谓依山傍水了。
满脑子装着母亲的身影一路艰难地来到母亲坟前,坟上已长出嫩绿的小草,坟前的柏树也由当初的柔弱变得茁壮,墓碑上父亲为母亲题写的对联很显眼:依官帽青山不老,傍沮河绿水长流。我揶揄:我的母亲只不过一平凡女子,用得着这么铿锵的对联吗?不过细一想来,此地此景是也,母亲对儿女的感情是也,我们对母亲的思念是也,像这山,连绵不断,像这水,长流不息。想到这儿,我对父亲的对联也就没有什么异议了。
天下的母亲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儿女那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这也是我一直以来不写我母亲的原因——别人的母亲不也是这样吗?然而,自母亲去世以来,我一直积在心中的想写写她的愿望愈来愈强烈,我深深感到,母亲走后留在我心上的,常常是一种愧疚和感动的冲撞,并且我常常因了这冲撞而使自己心中最直接的反应是母亲生前有好多事瞒着我。
二十年前,我因急性关节炎住进医院,拍片、穿刺、点滴,一周下来不见好转,左关节肿得像成熟了的柿子,仿佛一触即破。医生建议我转入县城医院,考虑到太麻烦,我执拗不从。母亲很着急,我几次看见她在走廊里掉眼泪。突然有一天,母亲没来看我,直到第三天才来,她恹恹疲倦,人也憔悴了许多,问她,她只说:有人照顾你,我也有好多家务事要做。我还在心理怨母亲:你竟然有几天没来看我!
后来好友告诉我,母亲去了武当山,她怕我怪她迷信,就瞒着我走了,说是要求神仙保佑我快点好起来。
那时,武当山还没有电缆,母亲连小路也没走,连滑竿也没坐,她说她要顺着大路走上去,她说那样才诚心。那时,我的母亲已经六十岁,那是她一个人第一次出远门,我不知道我的母亲六十岁的身躯是怎么登上武当金顶的,当时,我仿佛看到母亲在逐渐暗淡的阳光下边无力奔走的身影,我只觉得有一种庄严的感动和愧疚冲击我的胸怀。
此后不久,我和妹妹先后到离家一百多里路的县城上班并成家,每年也就回去两三次。母亲眼睛高度近视,她私底下总是让邻居们看看我们是瘦了还是胖了,脸色是红润了还是苍白了,有的这样说,有的那样说,还为此闹出许多笑话。临我们离家时,她总是站在屋檐下看着
车子,好像那车子就是她女儿。我们知道,近视一千度的母亲是看不见我们的,车子跑出几百米远时她还是站在原地,透过玻璃,我们看见屋檐下被风吹起衣衫和头发的母亲一直面向我们离开的方向,我后来觉得,我的背后一直有一双眼睛在关注着我,那眼神一直照射到我踏过人生历程的每一个脚印里。一想起那眼睛,我的思想就和真实和幸福相连着。
母亲对我也很严厉,即使我已成人妻人母,她也如此。刚离家的那几年,我常常给她写信,只要字迹潦草一些,母亲回信时就会批评我书写不认真,还说“写得好与坏不说,贵在认真”。2000年,父母来我家玩,有一晚,我去朋友家打牌至深夜十二点回家。一开门,吓一跳,母亲竟坐在客厅里没睡觉,她的语气里也少了往日的温和:“深更半夜不回家,像什么话!”我不在意的顶撞一句:“出去玩玩你也批评!”她竟然跟我走进寝室发起脾气:“我看你是不是我生的,我看我管你行不行!”躺在床上的丈夫看着我偷笑,那脸上仿佛掠过一丝快意,为了不让他“幸灾乐祸”,我连忙向母亲认错哄她老人家去睡。
躺在床上,我的心愈来愈无法安置。我是怎么啦?曾经,我是一个能够让母亲放心的孩子,可如今,还让她操心。仔细想想,我的弱点还真不少,名利的虚荣,性格的懦弱,经不住诱惑的浅薄,凡一个女人的弱点我几乎都有。现在,像小孩儿一样低头认错没有意义,只能说要吸取教训,抖落掉心灵上的灰尘,生活得高洁些,真诚些。
母亲离开我几个月以后,我回去看望过她一次,我发现母亲的身体不如从前了,她总是很疲倦。现在想来,那是一种轻微的然而不断加重的疲倦。我询问母亲,她不经意地说:人老啦,就是这样子。可家人告诉我,这期间,母亲住院十几天,她不准告诉我们。我听了,对家人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愠怒。
离开母亲两个多月后的一个夜晚,接到母亲突发心脏病的消息,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回到家里。母亲已经被穿戴整齐,安详地睡在客厅里。我走近母亲身边蹲下,我双手抓住母亲的手,我哭着唤着母亲,我的手从母亲的脸滑向母亲的脖子,母亲的面容除了没有呼吸以外其他什么变化也没有。我后悔:昨天,不,今天下午,我怎么没有回到母亲身边呢?让年迈的母亲在离开的时候见女儿一面我怎么就不能做到呢?那天正是周末啊!那一刻,我陷入悔恨和痛苦中,我的心因为愧疚而疼痛,因为疼痛而翻腾。
我们给母亲烧纸、培土,之后坐下休息。侄男侄女们讲着他们的奶奶我的母亲的故事。春季的山岗到处泛绿,太阳发出暖洋洋的光。我索性斜躺在母亲的坟上晒太阳。平时很忙、很乱,很多事陷入盲点,迷糊不清,现在眼前、耳边、脑海里很安静,看清了,想透了,突然发现了母亲的许多好,甚至有许多好都没被我们珍惜,想着这些,一行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流进掩埋母亲的黄土里……
怀念母亲 篇7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2.词句解析。
①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心中思念。尤其第一次离开祖国的,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亲人。
句中“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在作者心中两者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感到自己与母亲、祖国的距离远了,心中有忧愁、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不断回想起祖国,心中自然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作者对母亲容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我”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布满皱纹的饱经沧桑的脸,疲惫瘦弱的背影,站在村头等候孩子归来„„
(2)对词语的理解。
挚寝薄丧腾朦凄斑真
弃养
暗 沮
思潮起伏 心潮避免
胧
不安席 终天之恨
涌
凉 引用 强烈 可见一学过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和季羡林有关文章《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从6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如今母亲逝世,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没有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⑤“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作者觉得,母亲的死,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
课文最后以“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结束,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的。
读《怀念母亲》有感 篇8
前几天,我读了一篇课文《怀念母亲》,读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文章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作者是一位重情重意的人,母亲的离去让他感到十分孤单,同时他又为没有在母亲身边多呆几天而感到终身遗恨。对祖**亲,他也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在身居异国他乡的时候异常强烈。他经常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虽然我没有作者这种身在异国他乡的体会,但是我能感受到一个身在异国他乡的人,是怎样的想念祖**亲。我相信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的感受,因为我们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不管在哪儿我们都和祖国血脉相连,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我们是龙的传人!
怀念母亲的心情,我能理解,也能体会。因为我每次离家三四天,都会特别的想念爸爸、妈妈,想起他们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关心。因此,作者怀念母亲的情感我也能体会到。
怪不得古今中外,有那么多赞美母亲的文章和诗句,母亲的爱,只有付出,不求回报,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
怀念母亲教案 篇9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突破方法:课前了解季羡林、阅读《永久的悔》一文,课堂上采用多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准备: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看了课题,你认为题目中的母亲指的是谁呢?让我们读读课文,揭开这个迷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检查读书情况。注意正音:廷是后鼻音,怅是翘舌音,寝和频都是前鼻音。3.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4.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5.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呢?生再读课文,找出句子。小组交流、汇报。
(对自己的母亲: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对祖**亲:我的祖**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6.检查句子勾得是否完整。
7.朗读勾画的句子。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细读怀念生母的句子,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 1.读怀念生母的句子,说说从哪些关键词体会到什么?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亲的情感作好铺垫。)2.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句子。
四、练习
1.写生字,对难写的字和易错的字,教师进行指导。如:寝、朦、胧、频、挚。2.读课文
《怀念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课件:季羡林相关资料
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读或师范读。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师相机引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亲)
1. 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 说说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 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所以觉得有点凄凉。(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仿佛觉得,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 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亲怎样的面影?
3. 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4. 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亲:我的祖**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教学说明】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爱慕
生身母亲= 祖**亲
《怀念母亲》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怀念母亲》教材分析 2008-09-25
来自:杨老师学习网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 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离别的滋味尤为强烈,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对祖**亲的情感随着离别时间的长久在不断加深。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2)对词语的理解。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文中指作者对自己的母亲和祖国都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真诚的爱意。在作者心目中,两位母亲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薄暗:昏暗。文中指黄昏时候,夜幕逐渐降临,天地间一片朦胧、昏暗。
沮丧:灰心失望。文中指房东太太一直期待着儿子归来,儿子却迟迟未归,心里有种失落感。从中可见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体现了母亲的爱。
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文中指作者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心里感到落寞无依,脑海中一直盘旋着祖国的影子,回忆着在故国的亲人和朋友,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文中指作者想到自己的母亲和祖**亲,心情非常激动,恨不得立刻回到她们身边去,不想在国外停留。
二、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基础。
2.导入新课时,可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或者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材料,师生交流对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了解;也可从交流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粗浅把握。
3.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编排正是体现了这样的训练要求,教学中可以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亲不变的情感。
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接着转入对祖**亲的怀念。这部分有学生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如,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中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么?作者回忆房东太太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念头?作者到底在寻一个什么梦?为什么作者又说“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还有些句子,如,“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要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身影,从而体会人物情感。
课文最后以“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作结,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的,从而呼应文章开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4.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除了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通过对比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外,还可以适当补充、拓展有关的资料。如,描写亲生母亲这部分,由于缺乏必要的背景介绍,这将影响学生对作者内心感情的理解,如果能引入相关资料,就可以充实学生认识,加深对情感的体会。
5.字词教学要注意学生自学与老师引导相结合,适时给予指导,“挚”字右上部分是“丸”,不是“九”,不要少点;“频”的左下部分不要写成“少”;“斑”与“班”字形比较相似,要注意区别。
四、教学案例
抱终天之恨 悟爱母之情
师:自由朗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请画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生: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生: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
(出示资料: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慕,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失去了母爱,成了一个灵魂不全的孩子。
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能读懂些什么?
生:我觉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眷恋,对母爱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
生: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快乐。
师: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作者因为无法迎养母亲而更加感到遗憾。
生:我明白了文中提到的“我的愿望没能实现”这句话,我想这个愿望就是作者赡养母亲的愿望。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这段话。
五、拓展阅读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怀念母亲》教案
怀念母亲--季羡林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6课)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教师可以准备《我的中国心》的磁带或歌碟(有电脑多媒体的教室可以准备视频)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岁月.)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对祖**亲:我的祖**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你体会到什么?
2.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中。)
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随音乐唱《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说说感悟.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
6、怀念母亲
敬
爱
【怀念母亲电子课文】推荐阅读:
怀念母亲悼词08-03
读怀念母亲笔记05-08
怀念母亲学案06-06
怀念母亲的诗词06-19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10-07
6怀念母亲教案105-26
《怀念母亲》 教学设计07-26
怀念母亲_初中作文07-31
怀念去世母亲的诗句11-03
读《怀念母亲之黄昏》有感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