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怀念母亲的读后感

2024-07-18

写怀念母亲的读后感(通用11篇)

简论《怀念母亲》蕴含的思想感情 篇1

一是思念生身母亲的锥心之痛。

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到城里去求学,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远远低于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但这丝毫没有降低他对母亲的爱,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他“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母亲去世时,季羡林悲痛欲绝,这是儿子对于母亲深厚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发自内心的汨汨真情。

后来他到德国留学,母亲总是夜里“频来入梦”,“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每每梦到母亲的时候,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真想扑到母亲的怀抱,可是,他没有捉到一个完整的梦。这种感受把作者思念母亲的痛苦推到了极限。

季羡林思念母亲的感情经不起外界刺激,一触即发,房东太太盼望儿子归来的神情,让他“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其实,作者心里时刻在流泪,只是碍于男人的面子,把流泪思念母亲的感情隐藏起来了。

季羡林通过母亲去世、梦境和房东太太三个片段,把自己思念母亲的感情写得入木三分,力透纸背。读者朗读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是思念祖国母亲的复杂味道。

祖国对于在国内的公民来说,只不过是一个生存空间,没有思念之情,但对于海外游子来说,祖国就是母亲,甚至比母亲更为重要。郁达夫在《沉沦》一文结尾写道:“祖国啊,祖国啊,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这就是祖国对于海外游子的重要性。祖国贫穷,她的儿女在国外一定会受到各种欺凌;祖国富强,她的儿女在国外则能受到尊重。《怀念母亲》中虽然没有写到由于祖国的贫穷而导致作者的痛苦,但却写到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季羡林在文章第一句话里,这样写道:“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他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第一次离开她”,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动听的乡音,亲爱的同学朋友,“住在(德国)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陌生的环境,难懂的语言,怪异的人群等等,这些都不能慰藉他孤独的灵魂。他的喜悦、他的希望当然只有潜意识里的祖国的山山水水、芸芸众生。每当他闲下来的时候,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祖国来了,进入他的视野,给予他安慰。

“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这是远在异国他乡之人的感受,作者的亲身体会,心灵的复杂阐释。对于作者来说,是思念祖国的娓娓叙说,排解心灵惆怅的滴滴记述;对于读者来说,是理解海外游子的文字。作者与读者之间只有通过这些话语,才能达到心灵上的沟通,读者才能体会身在异国他乡的同胞的心情。

身在异国他乡的同胞们“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这种感情,正像我们偶尔出差,在外地想亲人一样,真挚、迫切、归心似箭。“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季羡林说到做到,他学成回国,把毕生心血献给了祖国母亲。

季羡林的《怀念母亲》不同于一般人的《怀念母亲》,他的视野更开阔,角度更高,他把怀念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交织在一起来写,道出了母亲即祖国,祖国即母亲的普遍真理,让我们没有海外经历的人感受到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重要性,让爱国主义教育有了可资借鉴的依据。

《怀念母亲》读后感 篇2

张景程

读了《怀念母亲》一文后,我心潮难平,震动很大:母爱是伟大的,母爱也是无私的。在儿女灵魂的深处,要坚守对母爱的回报,要学会理解母亲、感恩母亲。

在《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中,作者季羡林先生讲到,他读大二时,年仅四十多岁的母亲就过世了。这对作者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痛苦不时地伴随着他。后来他去留学德国,身居异乡,更感受到了孤寂与伤感。一遍遍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和自己的母亲,深深地烙在心里,从未断过。这种怀念之情,一直伴随着他留学十一年的漫长岁月。

季老先生的这种对母亲的爱恋,令人动容,不禁让人潸然泪下。“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句话犹如千斤重力击打着我的心,我也被陷入对母爱的感动之中。人世间,感情万千,唯有母爱最真;人世间,情感千万,唯有母爱最纯。

由此,我想到我的母亲,她对我的爱近乎溺爱。有时,我对她的无礼,也不会触怒她,她仍然宽容了我。现在读着季老的文章回想着我的妈妈,实在让我无比惭愧。记得有一次,妈妈正在看新闻,我一把夺过遥控板调到少儿频道,就去看动画片了。还惬意地躺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抖着脚丫子,喝着酸牛奶,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喜羊羊与灰太狼》,完全不顾妈妈的感受,她却没有丝毫的恼怒。别说我对母爱的回报了,连最起码的礼貌和尊重都没有,这是何等行为啊?!

读了季老的文章,我才领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道理。我们做儿女的应该从小孝敬父母,帮助父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泡一杯热茶、递一双鞋。事情虽小,但情意无价!现在,我已经长大了,不是那个只会在母亲面前撒娇甚至胡闹的孩子了。我必须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把回报母爱融入实实在在的行动中,让爱永远传承下去!

附:季羡林《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

六水-怀念母亲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情,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引用了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怀念母亲》读后感 篇3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主要叙述了:作者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祖**亲,一个是作者的亲生母亲,他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的真挚和同样的崇高的敬意,他身在异国十一年中都深深地怀念生自己的母亲和祖**亲。

文中有许多句子是写作者深深地爱着祖**亲和亲生母亲的句子,其中有一句:“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也频来入梦。”读完后,我觉得作者很爱自己的亲生母亲和祖**亲,体现了作者爱祖国爱得很深很深。

我读完了《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后,我思绪万千,和作者比起来,就惭愧了脸都红了,看看作者,再看看自己,简直是连他的一根小指头都比不过,我以前让自己很丢脸,就是:唱国歌的时候,经常乱改歌词,故意跑调子。有时还把红领巾摘下来,乱丢,还把红领巾玩起来,把红领巾蒙在脸上当神秘的蒙面人,还用来擦鼻涕、擦桌子,还用来抹脸。还有,我把垃圾乱丢,很不讲卫生。见到同学摔倒在地上了就哈哈大笑,还故意地讽刺、嘲笑他。有时还在课堂上搞小动作,下课就恶作剧,有时,我偷偷地去拍人家的屁股。在郊外乱撒尿、拉屎,一点都不讲究卫生,这些都是不爱国的表现。

季羡林怀念母亲的读后感 篇4

可是怎么读,也读不出我的备课思路;怎么读,也跳不出所谓的金点子。不过读着读着,倒似乎看到了季老先生那颗跳动着的心,那份火热的情。

季羡林(1911.8.6—.7.11),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被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季老先生头上的光环说也说不完。

可这样的一位人物,这样的一位七尺男儿在《怀念母亲》的一文里(当然不只这一篇,在他的好多文章里都写到他的母亲)却有这样的一段话: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母亲带着不舍,怀着遗憾走了,季老先生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应该好理解。

可是“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是否有些夸张了呢?“泪流不止”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这么一位铮铮男儿?还“数十年如一日”?然而季老先生又说,他六岁离开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到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是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试问一个孩子六岁之前的记忆有多少?之后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又是聊聊无几,那母亲的概念会有多少呢?就连在季老的`梦里只能够“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那季老先生在写《怀念母亲》一文时,为什么还要花如此的浓默之笔来描写自己失母之后的痛,以及数十年如一日地对生身母亲的怀念呢?思绪良久,唯有的解释就是季老先生是一个性情中人,软软的心坎里怀柔着浓浓的情。还能从中看出他对母亲的爱并不是只会索取,更多地是爱的奉献。

这一点,我在季老的另一篇文章《永久的悔》里也得到了证实。文中有一句: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中我也知道了他那没能实现的愿望就是: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他大学毕业,母亲就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

是啊,季老和母亲相处的时间不多,但他有一颗敏锐的心,一颗充满爱的心,他能感受得到母亲对自己的爱,更能体会得到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痛。真不愧是伟大的人物,怀柔的心啊。不由得我又想到了作者所生的年代,所处的民族。我们中国有一部被誉为“传之百世而不衰”的名著《孝经》。《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以由生也。”

把孝做为所有德行的根本。认为一切教化都是在此基础上而产生的。又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把孝敬父母看成是天经地义的大道,比做天地间永恒不变的法则。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长在这样的沃土中能有不尊孝道的吗?更何况是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文人儒士。

走出季老,反省自我,对母亲的关爱又有几多?想起来,愧啊!读师范时,算是离开了母亲几天,可又有几回是真真切切地思念着自己的母亲?每每想到的也就是“妈妈,我没钱了。”

工作了,嫁人了,走不出母亲的视线,一日三餐粘着母亲;儿子降临了要母亲;工作调动了还是不愿放走她……索取,索取,一直在理所当然地索取!哎!什么时候关心过她了?什么时候又体贴过她了?

很少很少,甚至有时候还会朝着母亲“吼”上几句……不想不知道,一想还真的吓一跳。冷血?没心没肺?还是美德的淡化?

写怀念母亲的读后感 篇5

张彩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奥林匹克勋章的女性(1993年),国家体委原副主任。新中国首位国家体委主任贺龙曾称她为“女秀才”。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副主席。曾获国家体育工作荣誉奖章。

阿妈是我人生第一任老师,教我扣好“第一粒纽扣”,开启了我生命的第一扇幸福之门。她走完百岁之旅辞世,至今仍旧皓月当空照我前行。

我家祖籍宁波。抗日烽火燃起,在怡和洋行当会计的阿爹失业,全家逃难到四川宜宾。40岁那年,他突发脑溢血去世。7个子女靠阿妈王美英精心养育成才。

2003年大年初六,阿妈百岁千古。哀伤中我恍悟,自此天堂多了一位好母亲,万家灯火中少了一盏等待我晚归的长明灯。我长期在国家体委工作,晚间活动多,与我卧室对门而居的阿妈,总要等到我回家才熄灯。守灵之夜,儿孙们也为老人家亮起了长明灯,忙碌通宵安排后事。大弟树堂喟然长叹:“阿妈最后又照顾了我们,不耽误初八上班。”我把阿妈的骨灰捧回宜宾,与阿爹和祖父母的亡灵合葬于翠屏山的万绿丛中。

回顾阿妈平凡的一生,悠悠往事撞开心扉,一件件依然那么鲜活。

阿妈是一位文化不高,精于女红的家庭妇女。祖父夸她“知书达理,孝敬公婆,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是阿拉宁波的好儿媳”。阿妈喜好文艺爱看戏,《红楼梦》《梁祝》等名著名曲百看百听不厌。诚如戏剧家欧阳予倩所言:“中国老百姓的历史知识大多从看戏得来。”阿妈得益于此,教育子女或与亲友谈古论今,都能讲出一些道理与故事来。

寓教于乐

为保证一家过好日子,阿妈辛苦备尝。她强调“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是宁波人创业的好传统,我们到四川是避难,更应发扬勤奋节俭的美德。她的一手正宗宁波饭菜,保证了一日三餐营养可口。但她从不让子女到厨房“捣乱”,而是督促我们把主要精力用于做好功课。同时鼓励我们唱歌跳舞,自娱自乐。有时还能为邻家孩子演出,她弹风琴伴奏,保留节目是富于爱国情操的“苏武牧羊”。会跳舞的大哥扮小羊活蹦乱跳,三妹的女高音把苏武唱得荡气回肠。阿妈说:“按长幼有序,本该哥哥挥鞭赶妹妹,但用人之长可以事半功倍。”

母爱如山

“彩彩呀,阿妈给你熬的中药渣都可以堆成小山啦!”这句形象地表达母爱如山的话,至今令我怦然心动。那是1956年,我患肝炎休养,阿妈领着小妹从宜宾赶到北京照顾我。当初我按西医嘱咐卧床休养,人越来越虚弱,一天只吃几个水果。中医告诉我,配合治疗可以适当有些户外活动,先开处方开胃口。阿妈说:“你都快不食人间烟火了,哪有力气抗病?先按中医照方吃药补营养。”她天天熬中药,炖鸡汤,还鼓励我看电影放松心情,陪我逛公园打太极拳。经过半年多调养,我就康复上班了。

良好家风

我恢复上班不久,有机会带着小妹参加体委组织的游中山公园群众联欢,听说要欢迎贵宾。我们围成一圈跳集体舞,眼尖的小妹看到周恩来总理陪着苏联伏罗希洛夫元帅来了,箭一般冲过去高呼:“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总理笑着把她抱起来亲切地问:“是哪个学校的?”小妹清脆地回答“灯市口小学”。第二天,中国少年报记者等争相报道了这个“有着银铃般声音的幸福红领巾”。阿妈深有感悟:“新社会好!领导亲民,人格平等。”她教育小女儿:“你是个普通的孩子,得到伟人一抱是幸运,并不增加身价。总理抱过的孩子应该更努力上进。”小妹高中毕业后进修过一年会计专业,参加工作后一直当普通工人,从未要我用权把她转干。2009年我出席中国体育旅游公司承办的全国跳绳公开赛,办公室主任问我:“你妹妹张琳在我们公司一直是个工人,你这位体委副主任不后悔吗?”我回答:“不后悔,我们这一代许多人都是这样做的,公权不私用,也是我们的家风。”同年《中华英才》画刊报道了小弟树人在宜宾市审计局长任内如何秉公办事,清廉厚正。

乒乓奖牌

1961年在北京举办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国家体委贺龙主任派工作组到乒乓球队蹲点。第26、27届赛前运动员集训,我都在队里当“秀才”,第28届代表团出征南斯拉夫,我已是领导小组成员了。期间,我加班特多,值班更是“当仁不让”,同志们说:“你有一位健康精明的母亲管家,工作无后顾之忧。”2002年纪念中国乒乓球队成立50周年,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乒乓球协会颁给我“杰出贡献奖”,捧回家献给母亲说:“奖牌有您一半功劳。”这是阿妈生前最后看到的一枚儿女的奖牌。

今春中国乒协邀请我观摩第53届世乒赛,在三十几位世界冠军为我签名的球拍上,第32届男子单打冠軍郗恩庭挥笔写下“彩珍同志,您永远活跃在乒乓长城的建设中”,还题“厚德载物”相赠。依依送别之际,第28届女子团体冠军梁丽珍对我说:“你妈妈做的桂花小汤圆太好吃了!老人家的美食永远留香在乒乓健儿的舌尖上!”

“文革”岁月

“文化大革命”中,国家体委被定性为刘少奇贺龙独立王国,我被打成贺龙荣高棠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核心成员、叛徒、假党员。阿妈像母鸡呵护小鸡,奋力张开翅膀与造反派周旋。抄家拆电话逼我背“老三篇”时,她挺身而出:“我念一遍老三篇行不行?”我关牛棚后,她千方百计组织家人轮流送衣物、书报。难能可贵的是,没有读过马列的阿妈设法把列宁全集39卷一本一本从我家书柜传递进牛棚,让我得以读完巨著。

老而好学

岁月流逝年华新,“文革”后阿妈增加了对时政的兴趣,除翻阅公家为我订阅的几份报纸,我还自费为她订了晚报和文艺刊物。她还每晚坚持看央视的新闻联播。1999年,二妹张荻来京探亲,看到老母思维、动作都很敏捷,每天津津有味地看各种报刊,还仔细核对保姆买菜的账单。她回成都写了一篇文章“阿妈今年九十六”发表在老年杂志上,为老人家喝彩。受此启发,同年我在第5届全国老年体育科学研讨会的讲话中,在主编论文集“老年健身奔小康”作序中,都鼓励老年人学习,强调“老而好学”,虽未能如中青年好学如日中天,但聚焦也可成明月。阿妈的形象,就是我心中的一轮明月。

《怀念母亲》读后感优秀 篇6

书中把季老先生的散文和日记进行了整理,从他1930年初入清华,到1935年成为赴德研究生,最后以90岁高龄的季老对中国文化看法的长篇散文收尾。人们常说,看书如了解一个人,其实真的是这样,从这些散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就能对季老先生有很大的了解,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在大学的生活中一直是出类拔萃,但在我看来,这与他的母亲有脱不开的关系。

在季老读大二那年,他的母亲便去世了,那段时间他痛不欲生,甚至想过要随其而去。虽然与母亲没有长期相处,但却能与母亲有如此深的感情,这难道不足以说明母爱的巨大力量吗?记得书里有一篇让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本书最长的文章叫做《母与子》。1934年4月1日,季老怀念起了去年母亲入棺时的情景,没有用很多的修辞,却使人潸然泪下,或许是质朴的文字,又或许是真实、不虚假的情感让他的文章有那么那么大的感染力。

母亲的死让他明白成长,母亲的死让他悲痛伤心,但同时也给了他动力,当母爱之光灭掉的时候,或许他成为了不幸福的人,或许成了他终天之恨,但也激励了他要不断完善自己,给天上的母亲看,不让她失望……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影响,在妈妈唠叨的时候我改掉了不耐烦,学会了努力倾听;在妈妈教育我、批评我时,我学会了理解与接受。在做任何事时多想想她的感受,如果直到失去的时候才明白就已经太晚了,因为不容置疑的是:母爱是最伟大的爱。

愿母爱之光永照人间!

怀念母亲读后感400字 篇7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怀念母亲读后感400字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可以借鉴的哈。

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然而每人却只有一位母亲、享有一份母爱,而我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怀念母亲》,作者却有着两位母亲。

一位是生身母亲,一位是祖**亲。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作者六岁便离开了生母,在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这给作者留下了终天之恨,后来作者到德国留学,祖**亲又成了作者梦中的牵挂,这种感情异常强烈,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作者度过了他在欧洲的十一年时光,这篇课文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生身母亲永久的思念与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

读完这篇课文,我的感触很深,我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年代、生活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早上,刚起床,床头早已放好了母亲为我准备的衣服,桌上早已摆满了母亲为我准备的我爱吃的饭菜,与作者相比,我比作者好一百倍,我真是太幸福了,就这样,我还是不是得对母亲发脾气,惹母亲生气,我真为我的过错感到愧疚!

所以,我更珍惜母爱了!

季老先生这一位孝子,本想等自己事业成功之后来报答母亲,不料,在先生读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从此,季老先生天天自责自己,怀念已逝的母亲,天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在先生第一次出国留学时,他不仅对生身母亲更加思念,对祖**亲的思念油然而生。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季老先生在欧洲的十一年。

从字里行间中我都能感受到季老先生对母亲的愧疚和那份送不出去的思念。

当课文学完,我不禁开始检讨自己,我有没有季老先生那份孝心呢?小时候的我并不知道母爱是什么,只是认为那是理所应当的,认为为了儿女理所应当付出的。长大后,渐渐懂得了什么是爱,然而,长大了,自尊心也强了,有种“翅膀长硬了想飞”的感觉,对母亲所付出的哎显得有些尴尬。但是自从读了季老先生的《怀念母亲》后,就觉得人的一生实在太短暂了,如果在失去一秒钟尽孝的机会,那将会与季老先生一样——报终天之恨。

季老先生对母亲的怀念是刻骨铭心的,对祖**亲的怀念也不例外。

身在异乡的季老先生身边没有一位朋友,在无尽的孤寂中,他想到了自己的祖**亲,每一个日日夜夜都在思念着她!

初中作文怀念母亲读后感 篇8

不止一次的读这篇文章,每一次都要流泪。可我的学生们却总是那么木然,他们的读中没有强烈的情感。只是为读课文而读课文。回来后认真反思,换角度思考一下。我就没那么生气了,因为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糖中,他们生活在爸爸妈妈的身边,享受着亲人的疼爱和呵护。他们没有痛苦的经历,不知道痛失亲人是什么滋味。难怪他们在读到作者失去母亲时,依然语气那么平淡。

课文学完了,可我依然不能忘记季老的这句话:“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初中生怀念母亲读后感 篇9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季羡林六岁离开了他的生母,到城里去住。在他读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弃养,他十分伤心。后来他到德国留学,在德国的日子里,对祖**亲和对生身母亲的思念一直伴随了他在欧洲的十一年。

我觉的相比之下我比季羡林老先生要幸福得多,因为我从小就是在父母的疼爱中长大的,可我却生在福中不知福。常报怨父母太啰嗦,太约束。现在想想觉的很后悔!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读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要好好对待父母。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没有父母也不会有我们。因此,我想我以后在学习上,我应该做到上课认真听讲是,别浪费时间;回到家后,先认真完作业,然后复习今天老师教的内容,预习明天要学习的课程。争取在学习上少让父母操心,他们平时在外工作已经很辛苦了;在生活上,我应该多帮助他们做些家务,少和弟弟争电视看。

写怀念母亲的读后感 篇10

作者季羡林读大二时,年仅四十多岁的母亲就过世了,这对作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他很怀念生身母亲。后来去外国留学,他进一步感受到了自己的孤寂与伤感,又一遍遍怀念着自己的祖**亲,从未断过。这种怀念之情,一直伴随着作者在国外留学的十一年。

我终于明白了,母爱是多么得伟大,她不求任何回报,只懂得默默付出。她就像一根蜡烛,照亮了我们的心胸。但是,我们却不能忽略着伟大的爱,我们要感谢母亲,感谢她的含辛茹苦,感谢她的操劳一生。也许,我们以前只是认为,在母亲节的时候才需要感谢母亲,在那一天里,才要为母亲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效劳母亲。不仅仅是在母亲节,我们需要在更多的日子里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去抚慰那颗已经憔悴而苍老的心。

怀念远逝的母亲的怀念作文 篇11

前世的我已经死去,我的灵魂随着风飘到了今生,今生我是你的女儿,而你对我的恩情更加深厚。在夏日为我驱热,在冬日为我御寒。如前世看到的老婆婆,为了我,你熬尽了心血,换来我对你永远的依恋。

你带我走遍大街小巷,看繁花似锦,日月交替,听你讲你小时候的故事,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你给我规定的要求,我都会遵守,我闯祸时的斥则,我也会虚心听取。

然而你和父亲的每一次争吵,每一次的吵闹,让我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是多么渺小,一句“小孩懂什么”深深刺痛我的心。

点点滴滴,仿佛是镜头回放,然后定格,不知该如何。痛苦,迷惘,害怕,充斥着我的心房。慢慢觉得母爱也是那般的不在意……

我变了,变得叛逆,变得不依赖你,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规划。我学会了顶嘴,学会了不听话。我只想快点跑,快点跑,把你远远的甩在身后。

当我累了,跑不动了。回头看你的时候,才发现,即使我不快跑,你也追不上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才发现,并不是我长大了多少,而是你变老了。你牵着我蹒跚学步时滑腻的手不见了,那双手变得那么粗糙。你眼角凌乱的皱纹那么惹眼,让我想上去把它磨平。一根根银丝在黑发中是显得那么不协调。那么要强的你,身板却直不起来。我才知道你对这个家付出了什么,那是半辈子的无怨无悔。

岁月是一把无情的刻刀,改变了你的一切,而我仍是那么天真,渴望在儿时玩的翘翘板上找一个最高点,可永远都没有结果,蹉跎了时间。

一条长绳把我们紧紧的绑在一起,但在这些年的光阴里,竟因为我的愚蠢,没有明白你的内心,竟没有发现,陪在我身边的一直是你。我开始信赖这份情,信赖这份爱。我开始明白,无论发生什么你都会陪在我身边。

远逝的心,归来的情。亏欠你的,不只是十个月的房租,也有多年的漠视。不知现在回头,是否来得及。你是否满含期待的望着我跑的路,想努力追上我却又觉得力不从心……

上一篇:妇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下一篇:老杨树优秀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