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 教学设计

2024-07-26

《怀念母亲》 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怀念母亲》 教学设计 篇1

教案背景

《怀念母亲》一文是季老的回忆录《留德十年》中的一篇,在这些文章中,《怀念母亲》显得有些特别,它没有像其他的文章那样以写事或写人为中心,而是在叙述文字中夹杂了相当比例的日记、文章片段,头绪比较多。它的主要内容,对母亲(生身母亲、祖**亲)的怀念是年轻的季羡林欧洲十一年中不间断的情感。写羁旅生活中对生母、故国的深切怀念,既没有像其他文章那样以叙事或写人为中心,也没有恣意的抒情。

教学课题:《怀念母亲》

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2、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抓住关键词、字、句、段和日记,体会作者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怀。

1.课前,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基础。

2.导入新课时,可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或者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材料,师生交流对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了解;也可从交流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粗浅把握。

3.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编排正是体现了这样的训练要求,教学中可以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亲不变的情感。

4.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除了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通过对比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外,还可以适当补充、拓展有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读思念两位母亲的句子。

二、品读感悟:

(一)品读思母之情。

1、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3、交流、指导朗读:

(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

指导有感情朗读。

(2)“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有感情朗读。

(3)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有感情朗读。

(二)品读怀念“祖**亲”之情

1、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亲的怀念)

2、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祖**亲的怀念?。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1)“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我的梦中,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有感情朗读。

(2)“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该部分,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仿佛觉得(),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有感情朗读。

三、体会表达特点,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如 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课下请写一写。

板书设计: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遗憾 悔恨 自责 愧疚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祖**亲 热爱

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阅读课文,我发现季老经历的时代和背景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背景相差甚远,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很难体会到作者对已逝母亲的愧疚和对祖**亲的热爱。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怀念生身母亲”这部分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了季羡林怀念母亲所写的《永久的悔》中的片段,结合重点句“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来展开教学。我深情地朗读重点句子之后,让学生说说感受,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当时作者失去母亲的痛楚之中;而后在理解“弃养”一词之后,我质疑学生:作者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过继到他的叔父家了,在自己母亲身边只待了没几天,为什么在母亲弃养的时候,会这么悲痛欲绝呢?在学生粗粗交流之后,再出示补充相关资料,再通过朗读重点句时,我发现学生的情感已经与作者产生共鸣

因此,上类似的课文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激情洋溢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细细体会、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共鸣才是最值得我去思考的。

姓名:崔晓丽

学校: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第十三小学

通讯地址: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北市路19号

邮编:112000

联系电话:***

《怀念母亲》 教学设计 篇2

那么, 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 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 全身心地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呢?下面以《怀念母亲》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一、与题目对话, 引发情思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 题目就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怀念母亲》的作者是著名文学家季羡林。课文以回忆的形式, 抒发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 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集中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 对祖国母亲不变的挚爱。但对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学习这篇课文会有一定的难度:一是课文是摘抄日记、散文语段所组成;二是所写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年代相距较远, 作者失去亲生母亲及远离祖国母亲的情愫, 学生很难深入感受。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有一定的难度。于是, 我抓住这浓缩作者情感的题目, 引导学生关注它, 并与其对话, 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课题, 注意看“怀念”这两个字 (教师板书“怀念”) , 发现这两个字的部首有什么特点吗?

生:都和“心”有关系。

师:来,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题目。

(学生齐读题目。)

师: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不是停留在嘴上, 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啊, 谁再来读读题目?

(几名学生读题目。)

师:何谓“怀念”?

生:“怀念”不就是“想”吗?

师:是啊!对母亲的怀念那可是朝思暮想的啊!母亲去了, 没有人不怀念母亲。请聆听作家季羡林的《怀念母亲》。

接着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并让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真挚、弃养、寝不安席、频来入梦”这几个词语。随着舒缓的音乐声, 教师深情地朗诵, 营造了浓郁的情感场景, 将言、形、情融为一体, 声入学生之耳, 情入学生之心, 自然而然地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引到教学所需要的氛围中。听读后, 教师提出话题:作者非常爱自己的母亲, 题目为什么不用《我爱母亲》、《想念母亲》或《我的母亲》, 而偏偏要用《怀念母亲》呢?此环节对话旨在引导学生透过“怀念”一词, 带着自己的认识, 去触动自己的情思, 与作者的情感产生第一次碰撞。

二、与作者对话, 触动情感

由于《怀念母亲》一文的情感色彩较为浓厚, 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季老先生对两位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因此, 对于这种情感的体悟, 条分缕析是不可能达到的。只有通过反复地读, 才能透过文字悟出作者字字入情、句句蕴情的爱母、思母之心。这种读是用心而非嘴去读, 用情而非语言去体验, 它是用实感去再造那情那景, 并把它深深地烙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 让自己的情感真正走进文本中。

在语文教学中, 只有放手让学生读书, 学生才能真正获益。当学生的情感大门打开之后, 首先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 直奔课文的中心。

教学片段二: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自由地读读课文, 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把句子读通顺。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一段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真挚情感。

提出此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直奔主题, 达到“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的目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找出第1、3自然段及最后一个自然段。针对这个结果, 我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 而是让学生根据问题再读读这三个自然段, 然后确定最佳答案:“我一生有两个母亲, 一个是生我的母亲, 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接着, 请学生自由读读这段话, 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母亲情感的句子:“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母情怀, 能够深入地与作者的情感对话, 我让学生再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组“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然后引导学生读出词语的声调, 进一步感悟。

教学片段三: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这句话, 你从这句话中发现了什么?

生1:作者很爱他的母亲。

生2: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情感是一样的。

生3:作者对母亲的爱是崇高的、真挚的。

师:的确, 这句话最能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谁能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读, 但感情比较平淡。)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生:“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这两个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师:你的表达非常准确。再读读这两个词语, 想想怎样才能读出味道?

(学生自由读。)

师:你读得很好, 老师在这里给你提个醒, 请把“崇高、真”这两个词的语调提高, 说说读出了什么?

生:我感觉到母亲在作者心中永远是至高无上的。

师:我们再看看“敬意”、“挚”、“爱慕”这三个词, 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读去声。

师:是啊, 都是读去声。这是要我们把作者对母亲的爱读到哪里呀?

生:读到心里去。

在这里, 我紧紧扣住汉字的音形义引导学生感悟, 课堂没有费尽心机的分析讲解, 没有过分的旁征博引, 而是在平平常常的、简简单单的“读”中完成了与作者情感的第二次碰撞。经过这样的对话, 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情感体验, 课文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有滋有味, 学生不仅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而且从中感受到季羡林对两个母亲真挚而深沉的爱。

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多, 但这样做确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先找课文中直接表达作者对两位母亲的真挚情感的段落, 再到找句子、找词语, 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简练语言的魅力, 而且能够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 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与文本对话, 感悟深情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反对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那么, 如何通过阅读文本来唤起学生的思绪呢?我想, 只有构建以“情”为基调, 以“读”为线索, 以“品”为核心的对话课堂, 才能放飞学生的心灵。

在这一教学环节, 我看重引领学生与文本的关键词、句对话, 从朗读训练、场景想象到人物心理揣摩等方面进行教学, 感受作者对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由于是第一课时, 所以在学生汇报后, 我首先引导学生品悟作者怀念生母的文段。

教学片段四:

师:请同学们按下面的要求再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1) 默读课文, 画出作者怀念生母的段落读一读, 想想从这些内容中你发现作者内心深处隐藏着什么?

(2) 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由于话题具有开放性, 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不仅提高了对话的兴致, 也提高了对话的质量。此时的课堂绝不可能是“请君入瓮“, 不是“一言堂”, 也不是“有意煽情”等人为制造的热热闹闹的假对话, 而是学生独特而富有个性的理解及感受。有的说母亲去世后作者感到十分难过、痛苦。有的说母亲弃养,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对此感到很后悔。也有的说缺少了母爱, 就是一个灵魂不全的人。随着学生的感悟不断深化, 我又出示相关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因为与母亲聚少离多而没有践行对母亲的孝敬而产生的自责和追悔。这个过程的教学是通过学生自己读书, 在辨析词句的对话中感悟作者内心的痛苦及悔恨, 从而完成了与作者情感的第三次碰撞。此时的学生不仅了解作者写了什么, 而且知道作者是如何运用字、词、句来准确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

最后, 我借助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回归课文中心, 再次感悟作者对生母及祖国母亲的挚爱之情。“在国内作者只怀念一个母亲。在国外, 怀念中又增添了祖国母亲。这两个母亲频来入梦, 季羡林不知道为什么,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的提出, 不仅解决了为什么第一自然段是全文主旨的问题, 而且通过第三自然段、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 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怀念母亲(组诗) 篇3

那么多人上山

带着雨伞和纸巾

还有时尚的衣裳

我只带了香烛和纸钱

点燃一炷香

告诉母亲我看您来了

两支烛

一只给母亲照亮来看我的路

另一只照亮母亲回去睡觉的路

纸钱烧得不多

我知道母亲节约

烧多了母亲会托梦埋怨我

有人下跪念念有词

祈求保佑家财万贯

我没下跪再求老母亲

她已保佑了我数十年不受风雨

不忍母亲再为我操劳了

不能连母亲走后都不放过

我不下跪还因为

多年前母亲下葬时的泪水

在坟前至今未干

膝盖上的跪痕至今未愈

我不能跪疼了母亲的心

但我带了两只衣袖

一只擦左眼,一只擦右眼

直到衣袖擦破

母亲的坟

母亲的屋子是黄土

我的屋子是高楼

母亲的外套是杂草落叶

我的外套是羊绒貂皮

母亲的早晚很安静

我的日子很嘈杂

母亲在里面不知冷

我在外面不知热

母亲在里面避风

我在外面招风

母亲在里面的世界很大

我在外面的世界很小

母亲在里面不走了

我在外面走不动

母亲在里面的夜很长

我在外面的梦不断

母亲在里面不吃饭

我在外面咽不下

母亲在里面不说话

我在外面说不出

母亲在里面长眠

我在外面失眠

清明,回到故乡

三年前的清明

我不回故乡

那时,母亲在祭奠母亲的母亲

我以为,祭奠母亲还很遥远

那只是一个可以春游的假日

那时候故乡还叫故乡

就在前年的去年腊月

母亲以挣扎的方式

送给我一个她的节日

母亲没有告诉我

节日里有香蜡纸烛

也没有告诉我

节日里会下雨

坟前的路会打滑

甚至没告诉我

节日里有沉重的脚步

还有说不出的万千无语

连续三年清明回到故乡

故乡,从此却不叫故乡

家,从此没有了家

活在母亲的春天里

我在母亲的春天

来到我的春天里

在母亲离开的春天里

我依然活在,母亲给我

捂熟的春天里

母亲离开

把我和春天一起留下

与桃花李花同绽放

因为有我

所有的季节都不多余

母亲的遗嘱,希望我有一张

与天同春的面孔

母子见面

要么在春天的梦里

要么在梦里的春天

我只有一个选择

只有活在母亲的春天

才能活在我的春天

在未来的春天里

母亲不在,我在

我在,母亲就在

春天也在

今天是母亲的生日

农历三月初六

是母亲八十一岁生日

我没有准备香蜡纸烛

也没有磕头作揖

只准备了一些字词句

也没有收集标点符号

说给母亲的话

既不能停顿也不能感叹

更不能省略或画句号

向母亲唠叨一些家长里短

或重复母亲告诉我的那些

我童年的病灾和可爱

还有少年的顽皮和成年后的骄傲

不知母亲听见没有

多想早年我的嘴再甜再勤一些

用童音多叫几声母亲

多想母亲的时间再多一些

我好陪她为我扎鞋垫

手上的鞋垫只扎了一多半

剩下的一小半还有多少针脚

我得一针一线慢慢数

母亲和我的老花眼一起數

数啊数啊,就像

母亲的叮咛怎么也数不清

过去,母亲爱说我不爱听

现在,我想听母亲却不说了

本栏责编 李青风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4

上林县大丰镇大丰街第二小学 韦燕舞

教材解读: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觉得,这篇文章体现语文人文性一面的应该是季老对母亲、对祖国深切的爱;而语文的工具性一面则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8个生字,正确读写“真挚、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揣摩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谈话导入,激起情感的涟漪。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3.品读课文,体味思想感情。4.品析课文,探究重点语句。5.抒发情感,再次体会思母之情。6.总结写法,领悟写作的精妙。7.链接歌曲,深入领会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亲的情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难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母、思国之情。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赋得永久的悔》。2.下载、自制一些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说说你们在什么时候会想念妈妈?(身在异乡、伤心难过的时候……)2.(师)妈妈是最关心、最疼爱我们的人,当我们伤心、难过、遇到困难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妈妈来;当妈妈出差、远离我们时,我们也有一份牵挂、一份思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母亲有关的文章。(板书课题:6怀念母亲)3.齐读课题 4.质疑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从题目入手,整体把握,高屋建瓴。直奔中心,披文入情。通过质疑题目,打开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初步阅读,整体感知。1.学习生字新词,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生字:挚

篇(2)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指导写难写的容易写错的字。

挚:扌形执声,指握持。引申指情感真实强烈,如真挚。形近字:垫、蛰等。寝:宀、丬表意,宀是房屋,丬是床,寝表示回到家里在床上睡觉。成语:废寝忘食。

凄:冫形妻声,指寒冷,如凄风苦雨。由寒冷对人造成的冷清瑟索的感觉而引申为悲伤之义,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读书要求:边读边思考边画)(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说一说)(2)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画出相关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本课的生字,对课文一些词语的理解学生在课前已经做好预习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文中一些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学生对课文也有初步的印象,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有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思考本课学习的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阅读文章。体现课标提出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从相互交流学习过程中展示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设计意图: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目的为习作打下基础。】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文章,他对这两个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板书: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2.引入:看来大家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非常扎实,这节课我们就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研读课文,并在研读过程中用心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的崇高敬意与真挚爱慕。【设计意图: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是小学阶段高年级的训练重点和难点。这里是让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突破的方法,以“崇高”与“真挚”的理解,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为学习全文定下基调。所以开篇教学,是简洁而高效的。】

二、理解感悟对生母的怀念

1.(师)作者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怀念两个母亲,首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对生母的怀念。

请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从哪些词语和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的离世感到悲痛欲绝?画出来读一读和同桌交流感受。(寝不安席、食不下咽、痛苦、数十年如一日等词语。)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如:寝不安席、频来入梦、食不下咽等词语,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离世感到悲痛欲绝、愧疚的心情及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学生感悟反馈,教师适时点拔

(1)母亲去世,作者为什么会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再读读这一段,联系上下文找一找相关句子。

(2)作者的愿望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并给予肯定)4 【设计意图: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赞美是一种肯定。赞美让平凡的生活变得美丽。在此教学中给予学生评价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及被别人赞美愉快的心情,给学生学习创造浓厚的课堂氛围。】(3)指导朗读:而今母亲去世了,即使他大学毕业,即使他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吗?此时此刻,你觉得充溢在作者心中的还仅仅是难过、伤心吗?是什么?(遗憾、悔恨、自责)带着这样的体会,谁来给大家读读?

3.(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去世,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在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赋得永久的悔》中有这样几段描写,相信同学们看了之后,就更能体会出作者失去母亲是为什么会如此痛苦不堪了。

4.(电子书出示三段资料)学生感悟交流:联系资料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5.(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了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儿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

6.下文中还有你关注的句子吗?(学生先自由发表意见,老师随学生的汇报适时出示课件)(1)“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理解后感情朗读“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数十年如一日。”(语调低沉,语速缓慢)

(2)感情朗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痛苦与遗憾的事吗?让我们一起带着对母亲的爱慕,带着失去母亲的痛苦,也带着永远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再读读这部分。(3)“看到她的神情,我想着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4)作者为什么真想哭?再快速浏览这则日记,结合课外资料来谈。(5)感情朗读:刚才我们体会到作者伤心母亲去世了,而今他成了游子,对母亲的思念更加真挚,更加深厚,所以他连用两个感叹号,来表达心中喷涌的情感。大家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把握,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是开启学习语言之门的金钥匙,是我国传统语文学习的瑰宝,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根”。因为是重组的教材,所以要给时间让学生把这些看似散落在课文之中的珍珠用读串成一串珠子,以便深入文本的深处,与作者心灵相通,灵感共鸣。教学中注重以读为本,以读悟情,以读悟语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在读中感悟作者身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又甜蜜的情感。】

7.在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写出了作者对生身母亲的这种深厚情感,知道是哪句吗?读给大家听一听。

(过渡)读到这,老师不由得想到了王维的两句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异国他乡,季老怀念的还仅仅是自己的生母吗?还有谁——(祖**亲)

【设计意图:新课程给了教师巨大的空间,也是巨大的挑战,教学中充分挖掘一切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首先引领学生体味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怀念,一来这种情愫是人之深情,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二来,由小见大,由对生身母亲的感情,升华到背井离乡之后对祖**亲的眷恋,真实而感人。然后,由“母亲”这个神圣的名字统一贯穿,作者崇高而真挚的赤子之爱令人心潮涌荡。】

三、理解感悟对祖**亲的怀念

1.(师引读第三自然段)后来作者到德国留学,住在一个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学生读)我的祖**亲, 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

2.提问:“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母亲和祖**亲频来入梦?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频来入梦”的理解,学生感受到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切怀念。】

3.指导写作:引用说明法

4.快速默读季老的几则日记,,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说说你的体会。(1)课件出示句子: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2)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3)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4)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5)设计想象说话:因为季老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6)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7)想象说话:他想到

,仿佛看到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设计意图:通过读和句子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把简短的语言用语文学习的特殊法宝——想象,还原成生活场景,再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综合的语文素养练习的过程。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这条感情线是我们组织教材的灵魂,所以的课堂教学细节都应该为之服务。】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颗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深情朗读课文,走到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

(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想象,再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及感悟作者对母亲模糊印象的感叹以及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之情。】

五、总结文章写作方法: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师)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生)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1)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一自然段。

(2)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设计意图:学习文章开头和结尾呼应的手法。领悟文章写作的精妙之处。通过拓展升华,让学生回忆自己是否经历这样的感受,再次体会作者的思生母思国的强烈情感。】

六、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1.欣赏张明敏演唱《我的中国心》。(课件播放)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3.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学生在这浓浓的爱国情怀中感受作者身在他乡思国的痛苦、孤独、苦闷和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傲。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情感得到了渲染。】

七、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生母 ← 怀念 → 祖国

↓频来入梦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5

本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生我的母亲、一位祖**亲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生活是幸福无忧的,在父母浓浓的爱和细致的呵护中,对季老这份复杂的感情缺乏现实的体验。加之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策略

基于上述原因,通过对中心句的反复体会,让学生明晰两位母亲在作者心中的分量。指导对“终天之恨”的研读,了解“怀念”源于“离开”。“怀念”是不断在回忆中纠缠。

对生母的“悔恨”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去体会季老在“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中的煎熬。同时引入古诗词《游子吟》,加深学生感悟。

四、教学目标

1.识记8个生字,正确认读并理解“真挚、朦胧、凄凉、频频入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3.品词析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情怀。

五、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六、教学难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情感。

七、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走近季羡林。

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认识了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国学大师——季羡林(出示照片及简介)对于季老,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曾经五年级上册学过关于他的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除了这些耀眼的光环,相信你们对他还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交流一下,让我们更进一步地靠近他。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悟文本

1.检查预习,梳理思路。

2.自读课文,加深理解。

(1)生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抓住文眼,有悟有思。

①是什么时候两个母亲频来入梦呢?读第3自然段。

②作者到底在追问自己什么?(两位母亲为什么频来入梦?)

③过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呀!同学们,就让我们以这“梦”为线索,跟随作者探寻这两位母亲频来入梦的因由吧。

(三)走入“梦”中,品味文本

1.由疑导学,品“失母之恨”。

(1)领入回忆,初识“终天之恨”。

①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哪个自然段叙述了这段回忆?(第2自然段。)

②这段回忆留给作者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③是呀!季老极其伤心,极其痛苦,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吗?(终天之恨。)

(2)层层叠进,品读“终天之恨”。

①抓词句——一品“终天之恨”。

哪些语句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这终天之恨呢?再读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来并想想自己从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汇报句子并简单说体会。

师:读着哪些语句你能感受到什么呢?

预设:读着“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体会到季老在母亲去世后连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可见他伤心到极点了……

师:痛彻心扉呀!

预设:读着“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句话,我仿佛看到季老只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他是多么悲伤呀!

师:伤心欲绝呀!

师引读:你们体会得真好啊!把你们内心的感受通过朗读传递给大家吧!

生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生读:我的愿望没有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

师:读到这最后一句话,哪些词语令你强烈地感受到萦绕在季老心头的终天之恨呢?(出示最后一句: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抓住关键词品读“恨”的情态。

小结:这真是痛苦到了极点哪!

②抓时间——二悟“终天之恨”。

2.触景伤怀,品“思母之痛”。

(1)回读“梦”境,自然过渡。

这终身之恨随着作者留学德国而消失吗?不。(出示句子)我们清楚地了解到,读第3自然段。

(2)发疑引思,日记明心声。

到底是什么触动了作者内心之痛呢?作者用穿插日记的写法详细地记下了当时的一切,让我们自由读读作者的心声。(读11月18日日记。)

(3)真情告白,母子诉衷肠。

①从房东太太身上,季老仿佛看到了母亲的等待,听到了母亲的呼唤!母亲曾经怎样苦苦地等候自己的归来?身处异国他乡的季老此时又有什么话要表白呢?

②分两组写下跨越时空的母子对话。一边孩子以“母亲啊”为开头写一写母亲着急地盼望儿子归家的画面,一边的孩子以“儿啊”为开头写一写季羡林此时心中的想法,诉说心声。

③学生写话后交流。

(4)小结朗读:听着这跨越时空的对话,现在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3个字了:“真想哭”,儿子的千言万语都融在这段文字里——全班齐读11月18日日记。

3.探寻内心,品“思国之情”。

(1)过渡:就在母亲频来入梦之际,祖**亲也频来入梦。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是从季老的日记中去探寻他的内心世界吧。

(2)静读日记,读中生疑。

①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们随着季老来到了1935年11月16日那座德国孤寂的小镇,暗夜渐渐织上天空,我们开始静静地读起季老当天的日记……让我们静思默想,用笔在文字的空白处写下你心中的疑问吧!

②此时,你心中有些什么疑问想问问季老?

循循善诱,设疑铺垫,步步牵引思维。

(3)诗中悟情,升华情感。

①穿插季老诗词,生读升华情感。

师:挂在季老心头的正是这飘渺的夜空,这飘渺的思念,在思念中想起了故乡,故乡的朋友和祖**亲,季老在诗中是这样表达情怀的:

生读: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②小结,回读“祖**亲频来入梦”的句子。

此时,我们也似乎明白,两位母亲频来入梦的缘由。让我们把心中的体会融入朗读中表达出来吧!读第3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升华文本

1.提炼情感,回读课题。

思之深,才梦之切。让我们带着季老对生身母亲和祖**亲的敬意与爱慕。齐读课题——怀念母亲

2.延伸课堂,续探文本。

下节课,我们再与作者一同寻梦,在梦中品味这真挚的情感!

(五)作业园地

1.好好品读季老的日记,让我们也用日记写下自己的心。

《怀念母亲》教学心得 篇6

集体备课时,我和办公室里的老师注意到《怀念母亲》里有一段话:“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T老师提到了自己的母亲,娓娓地叙说着母亲临走前的日子。言语之中,我可以感受到T老师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彻骨的遗憾。于我自己来讲,我还不能切身体会作者及T老师失去母亲的痛楚。T老师提出:文章中“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这句话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因为,学生中的单亲孩子会比较敏感。如果不加以引导,也许这句话就会被理解成“我没有妈妈,我就是个灵魂不全的孩子”。这样,这句话就成为单亲孩子心中永远的痛了。

我赞成T老师的意见。读到这句话,学生们肯定会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是说,单亲孩子可能更能体会作者失去母亲的悲痛。也正是因为作者极度地悲痛,才会感觉自己仿佛“灵魂不全”,如失去唯一的精神支柱一般,“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要从悲痛的角度来理解作者说这句话的意图。并且,文章更主要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身在异国的作者心系着祖**亲。失去了生身母亲,但还有祖**亲。作者在国外的十几年精神世界是靠着自己对母亲,对亲人,对故乡、故国的怀念来维持的——祖**亲成为了作者的又一个精神支柱。所以,在教学时,我有意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思念母亲转移到思念祖国上来,且把体会怀念祖国的语句作为重点之重点。最后,学生很快能将“灵魂不全”和作者离开祖国,又在十几年后为什么回国联系起来理解了。因此对作者的爱国情怀感悟得就比较深刻了。

在课堂上,我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达到我预设的理解目标,然而单亲孩子的心理过程我不得而知。上完课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我们班的一个单亲孩子的真实想法:“我也很想念妈妈。但是我现在也不想和她在一起。一想起妈妈,我就想流眼泪„„”我看到这个纸条的时候,心里酸酸的,因为我也是做妈妈的。我在想,也许在我的课上,他已经无法跟着作者的思绪走了。

我不得不想,语文课本里涉及到的情感体验,哪一些能有孩子们能切身感受到的那样触动孩子的心?在怀念母亲和怀念祖国的意向里,可能单亲孩子们会本能地倾向于感受那些“怀念母亲”的语句。

怀念母亲 篇7

母亲辞世已经5年了,今天偶然翻看到了母亲的照片,那是我爱人怕我伤感而藏起来的。用思念的心和母亲面对面,更觉得母亲是那样的贴近和真实,我情不自禁喊出声来:“娘,我的娘!”泪水模糊了双眼。我轻轻地抚摸着照片,看着母亲那慈祥的目光,再一次感到了母亲的体温。于是任凭记忆穿过时空的隧道,凝重地进入那不会老去的岁月……那暖暖的叮咛、深深的期盼,爱怜的眼神,呵护着我一路走过。可现在,无论我怎样蓓蕾般地默默等待和夕阳般地恋恋不舍,再也没有母亲深情抚摸我的脸庞、我像鸟儿依偎在她怀中的幸福了。可我有母亲的教诲,知道怎样去拼、去充实、去收获和感受,使我的心不会迷失,懂得要去爱别人和体会别人的爱,这是我从母亲并不多的白发和皱纹里体会到的。

感谢母亲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我很幸运,也很幸福,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宝贝女儿,我也像我的母亲呵护我一样全力呵护着女儿的健康成长。在爱的接力中,母亲留给我的是:让平凡充满感动,让简单赋有快乐,让生命寓于爱和被爱,让果实幸福每个季节。

世上的爱很多,惟有母爱全方位。怀着感恩的心真情地付出,把你的爱和快乐带给你的亲人和朋友。让生活更充实,让生命更精彩!

《怀念母亲》 教学设计 篇8

张彩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奥林匹克勋章的女性(1993年),国家体委原副主任。新中国首位国家体委主任贺龙曾称她为“女秀才”。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副主席。曾获国家体育工作荣誉奖章。

阿妈是我人生第一任老师,教我扣好“第一粒纽扣”,开启了我生命的第一扇幸福之门。她走完百岁之旅辞世,至今仍旧皓月当空照我前行。

我家祖籍宁波。抗日烽火燃起,在怡和洋行当会计的阿爹失业,全家逃难到四川宜宾。40岁那年,他突发脑溢血去世。7个子女靠阿妈王美英精心养育成才。

2003年大年初六,阿妈百岁千古。哀伤中我恍悟,自此天堂多了一位好母亲,万家灯火中少了一盏等待我晚归的长明灯。我长期在国家体委工作,晚间活动多,与我卧室对门而居的阿妈,总要等到我回家才熄灯。守灵之夜,儿孙们也为老人家亮起了长明灯,忙碌通宵安排后事。大弟树堂喟然长叹:“阿妈最后又照顾了我们,不耽误初八上班。”我把阿妈的骨灰捧回宜宾,与阿爹和祖父母的亡灵合葬于翠屏山的万绿丛中。

回顾阿妈平凡的一生,悠悠往事撞开心扉,一件件依然那么鲜活。

阿妈是一位文化不高,精于女红的家庭妇女。祖父夸她“知书达理,孝敬公婆,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是阿拉宁波的好儿媳”。阿妈喜好文艺爱看戏,《红楼梦》《梁祝》等名著名曲百看百听不厌。诚如戏剧家欧阳予倩所言:“中国老百姓的历史知识大多从看戏得来。”阿妈得益于此,教育子女或与亲友谈古论今,都能讲出一些道理与故事来。

寓教于乐

为保证一家过好日子,阿妈辛苦备尝。她强调“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是宁波人创业的好传统,我们到四川是避难,更应发扬勤奋节俭的美德。她的一手正宗宁波饭菜,保证了一日三餐营养可口。但她从不让子女到厨房“捣乱”,而是督促我们把主要精力用于做好功课。同时鼓励我们唱歌跳舞,自娱自乐。有时还能为邻家孩子演出,她弹风琴伴奏,保留节目是富于爱国情操的“苏武牧羊”。会跳舞的大哥扮小羊活蹦乱跳,三妹的女高音把苏武唱得荡气回肠。阿妈说:“按长幼有序,本该哥哥挥鞭赶妹妹,但用人之长可以事半功倍。”

母爱如山

“彩彩呀,阿妈给你熬的中药渣都可以堆成小山啦!”这句形象地表达母爱如山的话,至今令我怦然心动。那是1956年,我患肝炎休养,阿妈领着小妹从宜宾赶到北京照顾我。当初我按西医嘱咐卧床休养,人越来越虚弱,一天只吃几个水果。中医告诉我,配合治疗可以适当有些户外活动,先开处方开胃口。阿妈说:“你都快不食人间烟火了,哪有力气抗病?先按中医照方吃药补营养。”她天天熬中药,炖鸡汤,还鼓励我看电影放松心情,陪我逛公园打太极拳。经过半年多调养,我就康复上班了。

良好家风

我恢复上班不久,有机会带着小妹参加体委组织的游中山公园群众联欢,听说要欢迎贵宾。我们围成一圈跳集体舞,眼尖的小妹看到周恩来总理陪着苏联伏罗希洛夫元帅来了,箭一般冲过去高呼:“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总理笑着把她抱起来亲切地问:“是哪个学校的?”小妹清脆地回答“灯市口小学”。第二天,中国少年报记者等争相报道了这个“有着银铃般声音的幸福红领巾”。阿妈深有感悟:“新社会好!领导亲民,人格平等。”她教育小女儿:“你是个普通的孩子,得到伟人一抱是幸运,并不增加身价。总理抱过的孩子应该更努力上进。”小妹高中毕业后进修过一年会计专业,参加工作后一直当普通工人,从未要我用权把她转干。2009年我出席中国体育旅游公司承办的全国跳绳公开赛,办公室主任问我:“你妹妹张琳在我们公司一直是个工人,你这位体委副主任不后悔吗?”我回答:“不后悔,我们这一代许多人都是这样做的,公权不私用,也是我们的家风。”同年《中华英才》画刊报道了小弟树人在宜宾市审计局长任内如何秉公办事,清廉厚正。

乒乓奖牌

1961年在北京举办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国家体委贺龙主任派工作组到乒乓球队蹲点。第26、27届赛前运动员集训,我都在队里当“秀才”,第28届代表团出征南斯拉夫,我已是领导小组成员了。期间,我加班特多,值班更是“当仁不让”,同志们说:“你有一位健康精明的母亲管家,工作无后顾之忧。”2002年纪念中国乒乓球队成立50周年,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乒乓球协会颁给我“杰出贡献奖”,捧回家献给母亲说:“奖牌有您一半功劳。”这是阿妈生前最后看到的一枚儿女的奖牌。

今春中国乒协邀请我观摩第53届世乒赛,在三十几位世界冠军为我签名的球拍上,第32届男子单打冠軍郗恩庭挥笔写下“彩珍同志,您永远活跃在乒乓长城的建设中”,还题“厚德载物”相赠。依依送别之际,第28届女子团体冠军梁丽珍对我说:“你妈妈做的桂花小汤圆太好吃了!老人家的美食永远留香在乒乓健儿的舌尖上!”

“文革”岁月

“文化大革命”中,国家体委被定性为刘少奇贺龙独立王国,我被打成贺龙荣高棠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核心成员、叛徒、假党员。阿妈像母鸡呵护小鸡,奋力张开翅膀与造反派周旋。抄家拆电话逼我背“老三篇”时,她挺身而出:“我念一遍老三篇行不行?”我关牛棚后,她千方百计组织家人轮流送衣物、书报。难能可贵的是,没有读过马列的阿妈设法把列宁全集39卷一本一本从我家书柜传递进牛棚,让我得以读完巨著。

老而好学

岁月流逝年华新,“文革”后阿妈增加了对时政的兴趣,除翻阅公家为我订阅的几份报纸,我还自费为她订了晚报和文艺刊物。她还每晚坚持看央视的新闻联播。1999年,二妹张荻来京探亲,看到老母思维、动作都很敏捷,每天津津有味地看各种报刊,还仔细核对保姆买菜的账单。她回成都写了一篇文章“阿妈今年九十六”发表在老年杂志上,为老人家喝彩。受此启发,同年我在第5届全国老年体育科学研讨会的讲话中,在主编论文集“老年健身奔小康”作序中,都鼓励老年人学习,强调“老而好学”,虽未能如中青年好学如日中天,但聚焦也可成明月。阿妈的形象,就是我心中的一轮明月。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大全 篇9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文章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纵观整堂课,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生母和祖**亲的思念、爱慕之情。由面过渡到点这是正确的。但是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后,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却不够深入,如:学生找的这句话“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问学生:“作者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生略思:“作者想说,妈妈你回来吧!”如果当时,我借着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带着悲痛的语气再读这句话,全体学生再齐读,肯定会深受感染,课堂氛围也会更好。通过这点,我想:及时抓住有利时机,有效问题,“咬定青山不放松”,深入引导、朗读、体会是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之一。再者,抓住重点语句精读文章时,学生找了很多自己认为感动的句子,我不分重点平均用力,结果既浪费时间,又感受不深。我想一篇文章两三处深入体会挖掘即可。因此,不同感情基调的文章教师在讲课时,应用不同的语气、语调、不同的表情,这也有利于让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显而易见,《怀念母亲》文章,应该说非常到位。这篇文章,教师应带着忧伤、深沉的语气去读文章、讲文章,才能让学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篇10

本文选自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第一专题。对于选修课程中的“诗歌与散文系列”, 总的来说这门课程是“着眼于鉴赏陶冶”, “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 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本专题希望学生能通过专题学习掌握抓住生活片段、选择典型细节、善用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深切感受到人性美和人情美。最后活学活用, 当堂训练, 让学生运用这些描写手法进行短篇写作实践, 然后朗读交流, 达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目的。

[重点·难点]:

学习这篇散文之前先让学生了解散文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散文中的人物往往是真实的, 在现实社会中是真有其人的;散文中的人物故事往往是片段型的、松散型的, 前后有时并无内在联系;以展现人物品格为主。

1、重点:把握文章内容, 感知人物形象。

2、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齐读玛格利特·魏德玛的诗歌《妈妈的牵挂》 (出示幻灯片)

老师总结: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全部爱的人, 我们怎会忘记呢?胡适先生更不会忘记在他身上倾注了全部心血的母亲,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我的母亲》。

二.确定目标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

老师引导:《我的母亲》是散文选读中的一篇佳作, 通过学习这篇散文, 可让大家在阅读与写作中有所收益。那么, 你想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

1、通过品读, 了解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感激之情。

2、初步学习散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品读赏析

老师:著名诗人海涅在《献给母亲的诗》中写道:你有渗透一切的崇高精神……是这种精神暗暗地征服了我……作者在结尾饱含深情地抒写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齐读文章结尾一段。

老师提问:母亲给了作者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极大、极深的影响, 好脾气、和气、宽容、体谅等等。

老师归纳:作者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谦谦君子, 同时也成为大学者、文化名人。 (参见导学案“资料链接”中对胡适的简介)

胡适 (1891~1962) , 现代作家、学者, 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 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 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 并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 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老师:作者有如此成就, 可见母亲对他的影响是极大、极深的。那么, 他的母亲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首先让我们了解母亲的经历简介。 (参见导学案“资料链接”)

母亲冯顺弟, 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48岁, 为了家人, 冯顺弟嫁到胡家。在胡适三岁的时候, 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弟只有23岁。她23岁守寡, 一直守了23年, 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苦痛, 莫过于许多亲人的相继死亡。这23年间, 仅婆家和娘家, 共死去了七位亲人。1918年11月23日, 她历尽了寡居的艰辛, 病殁于上庄, 年仅46岁。

老师:处于艰难与尴尬环境中的母亲是如何以身示范, 为儿子的成长指引方向的? (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 找出最能概括母亲形象的词语、句子,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回答词语:严厉、仁慈、温和、气量大、性子好、刚气。 (板书)

找出的文中的句子:“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她是慈母兼任严父”、“这是我的严师, 我的慈母”……

老师:母亲的哪些做法或话语最让你感动?找出读一读并说说理由。 (学生自由选择)

学生分别找出, 读后并加以分析。 (集中在5—12段)

老师总结: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作者的母亲凭借她的智慧、温柔、宽容、坚毅, 用柔弱的肩膀支撑起一个特殊的家庭, 在潜移默化中让胡适受到教育和影响, 在言传身教中让作者懂得了怎样做人 (板书) 。正因为母亲无数次的言传身教, 让我们记下了母亲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 让“活生生的这一个”母亲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么刻画散文中的人物形象需要借助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举动、话语。

老师:请看专题前言 (学生齐读第一段) , 找出和刻画人物形象有关的三个关键词语。

学生找出:举动、话语、事情。 (板书)

老师总结:文中母亲这一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不就是主要借助母亲的举动、话语 (言传身教) 来刻画的吗?甚至把母亲放在独特的家庭环境中展现她特有的品质。还有文章前三段看似闲笔, 可它既为下文写母亲做铺垫, 也与结尾我的进步相呼应。当然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在不同的文体中也有不同, 这要等待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积累与掌握。

老师:面对这份宽广持久的母爱, 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呢?请从文中找出作者对母亲直接表达感情的句子。

学生讨论中找出:“我得感谢我的慈母。”

老师引导学生重点读:母亲既让我成名又让我成人, 作者对母亲的感谢是否只停留在表面?

学生回答:不是。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老师明确:这一句读的语速应慢一些, 语调应高一些。 (学生先齐读, 个别读, 再齐读)

老师:作者对母亲的感情表达怎一个“感谢”了得!除了表达感激之情外, 从文中还能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回答:眷恋、怀念、敬佩。

老师:作者在《先母行述》中写道 (课件展示) :

“生未能养, 病未能侍, 毕生勤劳未能丝毫分任, 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 何以如此!”

学生齐读。

老师总结 (升华主旨) :真是字字含泪, 如泣如诉, 作者的遗憾、眷念、伤痛之情何以言表?真可谓“子欲养而亲不待”。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母亲的痛悔之情令人落泪。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但史铁生把对母亲的怀念变为顽强的活着, 用写作去激励他人;胡适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变为参与新文化运动, 主张文学改良, 报答母亲, 回馈祖国。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都具有一颗怎样的心?

学生思考回答:感恩的心。 (板书)

老师继续引导:就让我们借助这篇文章的学习与体会, 让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变为感恩亲人、朋友、老师, 感恩班集体, 感恩学校, 感恩生活, 感恩祖国……让感恩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吧!下面请看导学案“写作练习” (见导学案) 。

四.拓展练习

请以“我拿什么回报你, 我的亲人”为话题, 写一个片段, 不少于100字。 (重点抒写我的举动、话语等。)

老师强调:除了重点抓“举动、话语”外, 还要写出真情实感。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完成这一片段。

修改步骤:1、学生写完后两分钟时间互读互评, 然后修改。

2、一分钟再互读修改。

3、找一名学生读, 两名学生点评。 (老师及时有效点评)

4、再找一名学生读, 学生点评。

5、老师综合点评。

[展示示例]:

我拿什么回报你呀, 母亲!每当夜深人静之时, 你便坐在我的床头, 看着我进入甜甜的梦乡, 而你, 照顾着我……这份情我永远不会忘;每当狂风大作, 雷雨交际之时, 我是多么的害怕, 一头扎进你的怀抱, 你却笑眯眯地说不怕, 不怕, 有妈妈在, 而我听后, 便依偎在您的怀里……这份情我不能不报;每当我失落之时, 耳畔便会想起您的叮咛, 加油呀, 你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要有信心, 此时, 我便会勇敢起来……这份情我永远藏在心底。

学生齐读 (读后老师强调划横线句子, 重点抓住了举动、话语刻画) 。

五.课堂小结

《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刻画了一位严厉、仁慈、温和、气量大、性子好、刚气的母亲, 在言传身教中教作者如何做人, 我们从中既初步学到了散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更让我们得到情感教育与启发, 学会感恩。

[教后反思]:

怀念母亲微课设计 篇11

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体味对生母的情感

1、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问题: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联系上文:

①“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母亲只活了四十多岁。”体会作者心中的伤心难过。②“我真想随母亲与地下......数十年如一日。”

补充资料: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 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总结:表达了作者对生母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情。

【设计意图】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二)、体味对祖**亲的情感

1理解“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你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祖**亲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日记中作者运用凄凉与甜蜜这一看似矛盾,实则并不 矛盾的词语巧妙的将自己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想起亲人的甜蜜进行了对比,将自己对祖**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总结: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生身母亲 = 祖**亲

【设计意图】抓住“频来入梦”引导学生掌握句子内涵,运用“糊”“粘”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词语巧妙的将自己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想起亲人的甜蜜进行了对比,用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来感悟作者对祖**亲的怀念,效降低了理解难度。

(三)、拓展升华

同学们,在季老的人生名言里有这么一句话“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季老的爱国之心由此可见一斑了。何止季老?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怀着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啊!同学们也一定有很多话语要对我们的母亲和我们伟大的祖**亲说,赶快拿起手中的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升华情感。

《怀念母亲》 教学设计 篇12

师:自由朗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请画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生: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生: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

(出示资料: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慕,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失去了母爱,成了一个灵魂不全的孩子。

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能读懂些什么?

生:我觉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眷恋,对母爱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

生: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快乐。

师: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作者因为无法迎养母亲而更加感到遗憾。

生:我明白了文中提到的“我的愿望没能实现”这句话,我想这个愿望就是作者赡养母亲的愿望。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这段话。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案例 篇13

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一篇好的作文应有血有肉, 感情丰富细腻, 或豪爽大气, 或含蓄内敛, 发自肺腑, 开启心扉, 触动人的脉搏, 震撼人的心灵, 这样才能有心灵互动, 感情共鸣。正如“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前苏联赞可夫就说过:“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 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 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注重写作情感的培养, 使学生对所写事物激情满怀, 使学生作文充满真情, 使整篇作文充满生命的活力。情感, 是作文的血液。

可当前的作文教学却似乎已经走入了怪圈, 学生作文中的素材大多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无真情实感。多年来, 作文教学在师生心中一直是一种痛:教师缺少系统的训练思路, 只是对于每次训练的题目进行一些浅尝辄止的指导, 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学生受尽了“无米之炊”的折磨, 每次写出的作文大都是千篇一律, 无真情可言, 像写流水账一样, 纯粹是为了应付老师。面对这种现状, 我们教师该如何扭转局面,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抒写自己的真情?对此, 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

新课标教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胡适的经典文章《我的母亲》, 而综合性学习是“献给母亲的歌”, 我想这是一次绝佳的让学生学习作文如何书写真情的机会。

二.活动目标:

1、能用具体的事例表现母爱。

2、事例中有生动的细节描写体现母爱。

3、学会尊重母亲, 感激身边最亲近的人。

三.活动设计:

(一) 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懂你》,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过:“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 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 就是妈妈。”相对于父爱, 母爱是日常的, 琐碎的。母爱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和人的本性。当你第一次喊出“妈妈”时, 母亲满脸笑容, 满心惊奇, 当母亲把你从怀中放在地上。让你爬, 让你站, 让你走, 当你跌倒了, 又把你扶起来, 继续操练……从此, 你便开始了全新的人生。学过了胡适的《我的母亲》之后, 今天再让我们走近母亲, 感受母亲的形象。

(二) 诵母爱

自古以来, 母爱都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是情感世界的主角, 诗歌中赞美母爱的佳作更是比比皆是。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回忆并吟诵这些诗作。

补充:《诗经·邶风·凯风》李白的《豫章行》孟郊的《游子吟》

唐·舆恭的《思母》

(三) 念母恩

过渡语:母爱是伟大的, 母爱是无私的, 她悄无声息, 犹如涓涓细流, 润我们成长, 可以说, 在我们的生命里, 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母亲的关爱。吟诵着这一首首洋溢着浓浓慈母之爱的文章, 想必你的眼前也浮现出自己母亲的身影了吧。

1、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打开记忆的盒子, 回忆最打动你的与母亲之间发生的事情。 (学生发言)

2、找一个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发言, 帮助他把母爱细化。

如:你注意到妈妈接你时那体贴的眼神了吗?用“你注意到妈妈那______了吗?”这种句式来说一说。 (学生发言)

3、大家说得真好, 母爱真的很感人。你们说的每一个事例中, 感人的地方可能不止一处, 妈妈那温馨的身影, 一个关爱的眼神, 一句温暖的话语, 一个体贴的动作可能都包含着一个浓浓的爱。如果说母爱是一条长长的锁链, 那么这些细微的地方就是构成锁链的一个个锁扣, 把这些细微的地方写出来, 母爱就显现出来了, 是吗?有个同学也写了一篇反映母爱的文章, 想看吗?文中哪些细微的地方让你感到了母爱? (学生发言)

【出示文章】

人们都说母爱情深, 我觉得他们说的对。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也是最无私的爱, 它会渗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让我们感到无限的温暖。

记得有一次, 窗外下着小雨, 我起床一看, 都七点了。

我匆匆吃完饭, 背起书包准备换鞋上学, 妈妈拦住了我, 想叮嘱几句。也许是怕我嫌烦, 她迟疑了一下, 只说了句“带的午饭要吃掉”, 就轻轻打开了门。我穿鞋时, 妈妈在一旁站着, 似乎想帮着我做点什么。于是, 她把我的那把小伞撑开, 看是不是好使, 接着又合上, 合到恰当的位置, 保证我出门一按就能打开。妈妈做完这些, 我的鞋带还是没系完, 她索性就蹲下来, 帮助我系好了没系完的鞋带。妈妈有些胖, 看得出她蹲得很吃力, 就那么一会儿功夫, 脸上就冒出了汗珠。

我匆匆下了楼, 走到小区的拐角处, 回头一看, 妈妈正在阳台上向我这里张望。我能感觉, 那眼神将一个字悄悄地写进了我的心里。

4、交流:文中的那位妈妈像你的妈妈吗?哪些细微的地方让你感到了母爱?

(学生发言)

5、其实刚才引起大家共鸣的地方就是作者描写具体的地方, 她把妈妈的爱体现在了这些细微的举动上, 收拾书包是爱的细节, 准备雨伞是爱的细节, 系鞋带是爱的细节, 那阳台上的眼神也是爱的细节, 从这些细节中我们感受到了母爱, 不是吗?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发呢? (板书:细节描写) (学生发言)

6、现在, 能写了吗?给大家十分钟, 把你想到的这件事中最能体现母爱的那些细节写出来, 时间够不够? (学生发言)

7、通过交流, 完善自己的作文。 (学生发言)

a.好, 现在可以读我们自己的作文了, 请看这篇作文。读过之后, 我们谈谈文中哪些地方流露出了母爱? (学生发言)

b.我们再来一起帮助这位同学想想, 可能漏掉了哪些细节。 (学生发言)

c.学生交流, 教师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把细微的地方再想细致一些。 (学生发言)

(四) 谢母恩

比尔·盖茨说的好:在这个世界上, 什么事情都可以等待, 只有孝顺是不能等待的。羊有跪乳之恩, 鸦有反哺之义。给予我们如此无私如此厚重之爱的母亲, 我们又该怎样回报她呢?现在老师就想采访一下你们, 你们想怎样报答母亲?此时此刻, 你最想对母亲说什么话?你最想对母亲做什么事?那就提起你的笔, 用诗、用歌、用画、用信的形式, 在亲情卡片上记下你对母亲的爱! (配乐:《烛光里的妈妈》)

结束语:同学们, 回报母亲其实很简单, 只要你能用心领会母亲的教诲, 只要你能明白母亲的期待, 只要你能体谅母亲的辛劳, 哪怕是一杯茶、一个电话、一句安慰的话, 一顿团圆的晚餐都能让他乐开怀。“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千万不要让这千古遗憾在我们身上重演!这句话和大家共勉!

【教后心得】

通过此次作文我发现学生的心灵并非一片荒漠。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有内容, 有个性, 有灵性, 充满真情实感, 就要努力引导他们深入生活, 寻找亮点。笔者意犹未尽, 于是因势给学生提出一个新的要求:将自己的文章再行修改, 誊写工整, 寄给母亲, 再与父母做一次交流。接着, 笔者又推荐了余光中先生的《今生今世》、《矛盾世界》、《天国地府》等三首怀念母亲的诗。这样就把学生感性的情愫, 上升为理性的体悟, 并把家校教育联系在一起, 升华情感, 从而让真善美的因子在学生的心田扎根。

上一篇:关于小学毕业作文700字下一篇:7、听证告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