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麦穗读后感

2024-10-20

拣麦穗读后感(共10篇)

拣麦穗读后感 篇1

《拣麦穗》是一篇很短的文章,篇幅很小,而且通熟易懂,没什么比较难的词语。作者用一种清冽自然的语言来进行从容不迫地叙述,看似平淡、不动声色,实际却意味深长地把情感铺现开来,感人至深。看起来很平常的一句话,却包含万千情感。我想,如果不是历经心酸痛苦折磨,心境不会如此平淡,亦不会如此从容的叙述。

拣麦穗的姑娘们通过拣麦穗来换取钱,买花布花线,带着心中的幻想,一针一线都缝进衣服里去。可是,当现实遭遇幻想,反差太大,可是,即使如此,即使无奈,她们也只有接受,可心境却不复如初了。她们对于自己的梦,即使遗失了,也不过是心伤一场而已,伤心过后,便遗忘了,麻木了,生活却还是照着它应有的轨道继续着。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为她们感到悲哀,觉得她们不懂梦想,觉得她们太不珍惜自己的梦想了。可是,如果她们自己都不为自己悲哀,那别人又何必为其徒增伤感。生活中很多人都像她们一样,梦想破碎了就破碎了,他们甚至会没有感触,他们的人生依旧可以继续,却缺少了精彩的。生活不回答梦想,现实的残酷使忧伤变得黑暗而沉重。没有爱的生活只剩下忍受。

我觉得文章其实描写的就是一个小女孩的心路历程。从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看着别的姑娘拣麦穗,于是也跟着去,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腿和地面,以致于老是摔跤,却还是乐此不疲。接着慢慢长大,学着别人那样绣荷包……可是,即使世界再怎么变,别人再怎么样,她依然保持着心中那份美好,出淤泥而不染,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不离不弃……

年少无知的女孩,单纯的觉得拣麦穗就是为了以后嫁人。而在她心中,只是希望能找到一个关心自己疼爱自己的人而已,与那人的外貌什么之类的都无关,只需要一份温暖就够了。小姑娘心思单纯,因为嘴馋,所以觉得要嫁给那个卖灶糖的老汉,以后可以天天吃糖,开开心心的。虽然被别人笑话,可是自己却不觉得有什么,也因此后来才与卖灶糖的老汉成了忘年之交。文章中并没有怎么描述卖灶糖的老汉,但通过他与小女孩的一问一答,他幽默风趣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小女孩与老汉之间纯洁而美好,互相关心着、惦记着,却无关风花雪月,都是纯真的友谊。老汉饱经生活的沧桑,对女孩的美丽梦想给与了充分的理解,他没有任何奢求无私的给了女孩至纯的关怀和疼爱。

慢慢的,女孩一点点长大,也学着别人那样,绣一些东西了。她绣了一个烟荷包,虽然很丑,但却很珍惜,期望着将来可以送给自己心仪的人,即老汉。那样一份心思,单纯而美好。而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工作越来越忙碌,到

处奔波着,可是他们要不然就是越来越迷失,不知道自己在忙碌什么,要不然就是功利性太强,心思早已不复单纯。在对待爱情也好,友情也罢,也少了当初的那份真诚、耐心,多了的是权衡利弊、计算得失。

小女孩长大后,老汉不再开玩笑,但小女孩却越来越依恋他。可是,当女孩又一次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等待时,其实这幅景象就已经昭示着老人的离去。但那个火柿子却在冬日的太阳下,红得透亮,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就像老汉对女孩无私的关爱在女孩心中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女孩对老汉的怀念之情也不会改变。小火柿子寄托了女孩心中不灭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至真、至善、之美的纯朴感情的向往和追求。

而女孩依旧惦记着她那个像猪肚了一样的烟荷包,因为烟荷包寄托了她的梦想和对老汉纯真的梦想。女孩惦记它,就像惦记着她的梦想和真爱。

《拣麦穗》既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究会失去的惆怅,还表达了作者对于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任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哪怕是在最贫困的地方和岁月,梦,也依旧要生长,童年和秘密,也就是生命和生活的秘密,也依然在小草般青翠着,保存着我们对于“人”之为人的长久眷恋。

《最大的麦穗》读后感 篇2

生活中有很多机会在等着我们,但是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阻碍着我们。把握当下,珍惜当下的机会。

想要实现一个大目标,首先要完成每一个小目标。俗话说“一屋不骚,何须横扫天下?”不要不当对待小事。每次你抓住面前的一个小机会,它也是通往成功之门的一块铺路石。

上帝给你留了很多门。如果遇到了,就算穿坏了,也要打开试试。也许这将是一个美好的世界。记住,数是无穷的,无穷小的,即使你只得到一个“1”,也不要抛弃它,它比“0”(什么都没有)好得多。抓住机会,哪怕是“1”,也可以创造成“100”、“1000”,关键在于行动。要果断,没有不好的机会,只有把握不住的人。

犬王麦穗读后感 篇3

这个调查是通过申报表上的四位签字人所叙说的故事展开的。

麦穗是“十犬一獒”的拼杀过程中侥幸存活下来的黄毛狗崽,它的尾巴像一支熟透的麦穗,所以主人给它起名就“麦穗”。它与主人形影不离。

在争夺狗王的比赛中,它听从主人的指令,从胆小、懦弱变得英勇无畏,最终击败强悍的劲敌查理,荣获“狗王”的称号。

麦穗在怀孕期间偷牛时所表现出的聪明与智慧,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之后明明知道因为偷牛,主人要杀死它,还是宁死也要忠实地听从主人的指令,不逃跑,而是吻着肚子里的宝宝涕泣滂沱。它太聪明了!太有灵性了!太让人震惊了!我看到这里感动得要哭了。

麦穗被主人赶走几年后再与主人相逢,主人不接纳它,它还是远远地默默守护;当主人遇到野熊,十分危险时,它拼死相求,感人肺腑。值得庆幸的是,麦穗最后终于得到了救助,得到了最好的医治和照料。

《最大的麦穗》读后感750字 篇4

我的哥哥去年高考考了520分,进了本二。但的理想是一定要考进一流的大学,因此放弃了进本二大学就读的机会。今年,他重新参加高考,结果反而不如去年,勉强进了本三,可喜的是他没有再好高骛远,欣然前往就读,老老实实地在属于本三的扬州大学读起书来。

巴尔扎克说得好“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我一向淡泊名利不喜欢当“官”,总觉得自己没别人优秀,在学校竞选干部时,我不屑一顾。没想到有好几位被选上干部的同学根本没我能力强,我产生了隐隐的后悔之意。邻居一老汉今年的稻子收成很糟糕,那是因为他固步自封,一味地相信自己的老经验,村里多次发出通知,要大家在规定时间内洒药除虫,老汉就是不信,推迟了洒药的时间,最终他歉收了,懊悔不已。

“机会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它的人”。就说现在的高校毕业生找工作仍有眼高手低之人,都想找到对口或待遇高名胜好的工作,面对错综复杂的职业场无从着手。如果都能不失时机地抓住眼前的锻炼机会,从基层做起,边做边学,我相信一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人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但更应该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否则一再地错失良机,虚度光阴,到头来会一事无成。

《拣麦穗》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掌握重点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3、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人物的语言、个性;

4、仔细体会文中的细节,把握本文的主题,感悟文中所透露出来的人性之美。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作品以及文中的重点字词;

2、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教学方法: 学生诵读 老师提问 老师解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语:刘文正一首歌中这样说:心中有一片纯洁的爱,就好像一片蓝色的海,为谁掀起浪花,不知为谁澎湃,心中有一片纯洁的爱,就好像园里朵朵花开,为谁吐露芬芳,不知为了谁寂寞的,寂寞的时刻等待,我要把这一份情,我要把这一份爱献给你,不管千年万载不要迟疑,不要等待,请接受我纯洁的爱。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张洁是怎么表达这种爱的。

1、作者简介:

张洁(1937~)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

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

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

张洁获意大利1989“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她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3届优秀

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改编拍摄成电视剧播映,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2、学生默读课文

3、解读文中字词:穗 埂 贼 月残星稀 蹒跚

4、接下来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同时想想课文的结构,并且划分文章的段落(要求把文章划分为两个部分)。

明确:课文划分层次: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我就跟在大姐姐的身后拣麦穗了):农村姑娘拣麦穗的梦及梦的破灭

第二部分(那篮子显得太大到结尾)“我”拣麦穗要嫁给卖灶糖老汉的故事,以及“我”渴望爱的梦想幻灭。(附上板书)

第二课时

上节课结束的时候让大家把全文划分为两个部分,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的解读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取向。

1、上节课我们明确了文章分为两部分,下面我们重点看一下第二部分,文章中的“我”是怎么表达我对老汉的爱意的:

问题:(1)文中的细节描写有好几处,下面同学找出“我”通过那两种事物来体现对爱的追寻以及自己对爱的态度的?

明确:烟荷包 寄托了我的梦想和我对老汉的纯真的感情,它的丢失象征着我的童年梦想的失落,老汉去世也表明“我”失去了一份真爱但是一直追寻这种真爱追寻着失落的梦。小火柿子 象征着老人对“我”无私的关爱,并且在“我”的心中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当然“我”对老人的怀念之情也是不会改变的

问题;(2)“我”对老汉的感情不仅通过事物的象征流露出来,“我”也有直接表达出来的时候,请大家从文章第二部分找出几句:a、他真的疼我呢。b、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c、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d、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问题:(3)继续仔细阅读第二部分,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的刻画我们能看出“我”和老汉分别是怎样的人?

“我”:一个五六岁的小孩,不懂事的贪玩的儿童,可爱,天真无邪

老汉:至少六七十岁,经历了很多的沧桑,但很慈祥、爱笑,对小孩很亲切,能安慰我,给我灶糖吃。(感觉他是个很不错的人)

2.总结:全文的思想感情:《拣麦穗》既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究会逝去的惆怅,还表达作者对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3、联系实际:点名让同学谈谈自己的对于爱或者感情、或者择偶标准的看法。我认为到底什么是爱,就不来没有固定的标准,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细细体会。饥寒交迫之时,父母留给你的最后一个馒头便是爱;在暴风骤雨时,朋友愿与你同舟共济也是一种爱;你成绩屡屡在全班倒数,其他人都在讥笑之时,唯有老师默默鼓励你也是一种爱;在你身无分文疾病缠身时,那个他(她)仍然依偎在你的身旁,岂能说这不是一种爱吗?正如我们作者所说,爱,就要朴实的爱----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

4、小结:张洁的《拣麦穗》通过描写农村姑娘拣麦穗这样的事,表现了姑娘们对纯真的爱的追求,尽管结果事与愿违,梦想幻灭,但是没有任何的反抗,流露出作者对他们丝丝的同情。尤其是突出写“我”童年时候对卖灶糖老汉的爱,表达自己内心深处那种对纯洁真挚的爱的一直的追寻,给处在物欲横流社会的我们以很感人的印象,我们应该明白,真正的爱,从来无关风月,只在平淡的流年里变作永恒。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人间的真善美。

5、作业:请大家用朴实自然的语言,通过细节描写写一段自己关于爱的小作文。附板书:

一:农村姑娘

备嫁妆

拣麦穗

二:“我”

嫁老汉

烟荷包

《拣麦穗》. 篇6

华南师大中山附属中学 曾贵柳

【教学目标 】

1、学习和体味作品的复杂思想感情、丰富的象征意义。

2、探讨爱的真谛和农村姑娘的情感世界。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探究等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中所蕴含的感情。

2、体味作品丰富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

1、探讨爱的真谛。

2、品味作者在对话描写、行为细节描写及含意丰富的语句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的散文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分扮三个嘉宾角色:作者张洁、“她”(作者张洁姑娘时的同伴)、“我”(姑娘时的作者)。

2、布置学生收集作者张洁的材料,对其经历、个性、地位、职业、专长、兴趣等有所了解。

3、引导学生研读《拣麦穗》,深入理解作品多元化主旨和象征、对比等表现手法的艺术作用,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所写所议、所思所想、所悲所悯、所爱所忧。除此之外,还应广泛阅读同题材的作者其他作品,以利全方位地解读作家作品和爱的真谛。

4、在现场直播前还应做好以下三项工作:选择理想的主持人;由主持人与问题提出者一起详细分析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几天将问题通知嘉宾、观众,以使大家对问题有较充分的准备,开阔解题思路,理解问题实质;根据《拣麦穗》的内容,制作电脑课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多媒体展示:

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

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

留下了烙印

――北岛《触电》

以为忘却的东西,原来一直潜藏在心灵的某个角落,像潮水一样涌来;一位了无痕迹的童年,却鲜活在我们的眼前;每个拣麦穗的少年,都依恋着田野和早期的岁月。因为那里不仅有艰难困苦,也有歌声欢笑;不仅有心的春播,也有爱的秋收;不仅有单纯、稚嫩,也有思索、审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艺术人生”栏目走去《拣麦穗》。

二、现场直播:

1、节目主持人闪亮登场,宣布节目主题(放映幻灯片),逐一介绍到场嘉宾。

2、放映电脑课件。

3、由作者张洁介绍《拣麦穗》的创作经历和创作意图,要点如下:

我近来的写作越来越注重去捕捉、度量一种心态,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或情感环境,而这样一种情感或心态,由于其包含的深重的歧义性,往往只会随着叙述的展开而变得更加浓烈、更加不可排遣。因此创作这篇的冲动正是来自于那难以排遣的忧伤。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对所爱的人或某种抽象之物的丧失而感到悲哀,可能会同时带来伤悼和忧郁。几十年来,有一种哀伤刻骨铭心,不可驱逐,使我所感到的惆怅和不安,这种不安源于我曾经的生活世界里依恋过一个饱经风霜的卖灶糖的老汉,可惜他在我长大成人的时候“老去了”。为了我们这一老一少之间的缕缕温情,我不能不随着笔去重新把那一段往昔的时间和空间经历一遍,捕捉作为成人世界反照的儿童记忆,去寻找失落了的理想,去呼唤朴实、真诚的爱,去召回世间纯洁的人性美。

拣麦穗需要分散开来,大部分时间里拣麦穗的少年是孤单的。我行走在田野中,也是行走在孤独里。孤独的风景有一种催化作用,我的情感和思想――把多年来麦子所积攒起来的钱所扯上的花布、缝秀好的衣物,装进包裹里,嫁一个理想的男人――破土抽芽,在风里,在阳光下,变绿,长高。可惜出嫁的那天突然发祥那些幻想全都变了味。论理,人需要物质的获取,但更需要拥有精神自由,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和创造美好的人生之路。然而那时农村的实际情形是艰苦的、困窘的、冷漠的。百般无奈之下,还得顺从地嫁出去,没有他人的同情和关心,甚至连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幻想一个,美梦一场,咳!

4、嘉宾与观众互动:

(1)观众向嘉宾提问。(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感到困惑,通过搜集整理进行对话。)

A、作品种的“她”与“我”在美梦破灭之后各持怎样的态度?(请“她”、“我”回答)

提示:搜寻信息,可从作品中找出依据。

作品中的“她”梦幻般的期待被活生生地打断之后,“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用一种原始的勇气与无知的韧性去接受残酷的现实。

作品中的“我”在得知疼爱自己的卖灶糖的老汉死去的消息之后,“哭得很伤心”,“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伤悼之余,还有对爱的渴望和珍惜。

B、“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我”常常要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提示:“烟荷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一种纯真的感情,作者在卖灶糖的老汉去世后一直在追求着这种真爱,追寻着失落的梦。

C、你认为这种感情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吗?

(粤教版)《拣麦穗》教案 篇7

课型:散文赏读课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通过品味文章语言,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及深层意蕴,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通过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设想:

《拣麦穗》是一篇散文。本设计依据“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按照文本解读由“综合——分析——综合”的基本思路,设计了整体感悟、研读赏析、深入探究、拓展延伸等板块。

教学过程拟采用对话教学的策略,形成教师、文本、学生及其他相关文本之间的多元互动。在师生对话中,教师对学生提供指导,并以自己的理解参与交流。教师将在对话中积极发现和肯定学生见解中合理的地方,吸纳其精彩的观点,引导学生对各方观点做出判断。

张洁的这篇散文题材为学生熟悉,对他们有启示意义,故通过拓展延伸,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找一个宁静的地方,准备一份宁静的心情,将张洁的《拣麦穗》朗读一到两遍。

一、整体感悟

1、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完后说说文章写了一些什么内容,作者在其中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说明:教师通过朗读来营造气氛,迅速带领学生融情入文。)

2、师生就读完文章后的初步印象对话。话题设计如下:(投影)

①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想起些什么?(提示:一些人一些事一首歌一幅画,其它诗其它文章)(在此教师可与学生交换自己的感受,如可能会想起《小芳》等一些乡村怀旧的歌曲,想起陶渊明“带月荷锄归”的画面,想起一幅月夜下的麦田图,想起一些恬淡宁静的乡村往事)②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概括。)

(预测答案:写一个小女孩的童年梦想。)

③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预测答案:一个小女孩对一个老汉的依恋之情。)

(说明:这部分的对话,教师主要了解学生对文章的初步的综合的印象,以此来指导下一步的教学。)

二、研读赏析

㈠赏析散文第一节,师生就如下话题对话:(投影)

1、文章主要写“我”的童年梦想,为什么还要在开头写那么一段?你认为

散文第一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删掉行不行?

教师指导:看看作者在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1)写了自然环境

教师指导:①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

②体会“月残星疏”“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等词句的表达效果。

③概述这些景物描写给人的整体感觉。

教师理解:散文着重写了乡村麦田清晨与傍晚的景象,渲染出景色的恬淡,朦胧和宁静,如诗如画般的美丽。

(2)写了社会环境

教师指导:①当时农村有什么风俗习惯?(明确:拣麦穗攒钱备嫁妆)

②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提示找出文中一个多次出现的词语(明确:“幻想”)

(明确:充满幻想)

③姑娘们最后的结局怎样?最后一段议论作者想表达什么?

(明确:嫁了一个与幻想差距很大的男人。作者通过议论表明农村姑娘们的梦都是会破灭的,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开头的作用: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背景:故事发生在怎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用一般农村姑娘的梦想与“我”的梦想作对比,用她们的结局来昭示“我”的结局

(二)赏析散文第二节,师生就如下话题对话:(投影)

怎么理解“我”的梦想——要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教师指导从两方面入手:

1、我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教师指导:①找出文中描写我的地方。(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②从“我”的年龄、性格特点等方面分析。

教师理解:①从“我刚刚能够提着一个篮子歪歪趔趔地跑路„„对我来说,那篮子未免太大„„”等描述来看,“我”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小孩。②从“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一处看出我还是一个不懂事的贪玩的儿童。③从“我大言不惭地说„„”以及“笑啥嘛!我生气了。„„”等神态、心理的描写中看出我是一个很可爱又很天真无邪的小孩。④从“我”与老汉的对话中,也可看出“我”的率真、孩子气的特点。

2、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为什么?

方法指导同上

教师理解:从文中对老汉的外貌描写“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后脑勺上的长长白发”来看,老汉至少六、七十岁了,但他很慈祥,爱笑,对小孩很亲切,如“娃呀”“我可该进土了”等用语符合儿童的心理。能安慰“我”,给我灶糖吃。在“我”眼中,他是个挺不错的人。但在一般人眼中,他年纪太大,秃顶、“一嘴的黄牙”,只是个挑担子卖灶糖的,肯定不会是出嫁的对象。

小结:正因为“我”天真,“我”才有那样一个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般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了老汉的爱护。

(三)赏析散文第三节,师生就如下话题对话:(投影)

怎么理解“我”和老汉之间的感情?

教师指导:①找出文中直接抒情议论的地方,如“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

②怎么理解“这时,我真的担心了„„”难道之前我不是真的担心吗?

③“烟荷包”中寄托了我怎样的感情?怎么理解“真的,我常常想念他,„„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④“小火柿子”象征着什么?

教师理解:我因为生活贫困又缺少疼爱而依恋上老汉,开始是因为老汉能给我糖吃,后来是因为老汉对我的“没有任何要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地疼爱。”这种爱并不现实,也不能长久,所以我尽管“常常想念他”,但毕竟它已是一份过去的感情,再不如从前一般珍重,因此那个曾经寄托我对爱情的美好憧憬的烟荷包,“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小火柿子”象征着一种不现实的爱,或是我的梦想。在不知老汉死去之前。“我”以为我的感情、我的梦想可以如“小火柿子”一样顽强,“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但后来再看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却是那么刺目了,愈加反衬出它“孤零零”的可怜。

(预测:学生也可能认为“小火柿子”象征着老汉对“我”的爱,或者象征着相互之间的爱,言之成理即可。学生也可能完全不明白它的象征意义,可指导多读文章相关部分)

三、感悟回味

1、请学生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朗读课文。

2、要求在四人小组内准备,选自己最喜爱的部分朗读。

3、推荐两到三个小组在全班朗读,教师做简要点评。

布置课后作业:

1、将全文朗读一遍;

2、对课文提出尚存的问题。

第二课时

四、深入探究

师生就如下话题对话

1、学生提出的问题。

2、你认为这篇散文在写作上有什么成功之处?

教师引导:①题材(写童年的经历,反映大家熟悉的心理历程,表达共通的,可理解的情感)②内容(营造了田园诗一般的氛围,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达纯洁美好的感情。)③叙事视角(灵活运用不同叙事视角:文章主体部分用了儿童叙事视角,使读者觉得异常亲切感人。开头则用作者视角,以第三者,一个评述者的身份来叙述,如同一个电影的序幕导入,一个广镜头展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总结:这篇散文表达了对童年时一个单一纯真的梦想的怀恋,对梦想失落的淡淡惆怅与点点反思,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忧伤而美丽,充满了爱与感动,天真与纯洁。

3、文章有什么深层意蕴?

解释“文章的深层意蕴”:即作品所反映的人类共通的心理情感,或所揭示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哲理。

教师理解:童年的梦幻在岁月的流逝与现实的碰撞中常会破灭、消散;但仍会留下它美丽的光与影,让人回味和留恋。然而梦、毕竟是梦,我们把握住的只是现实。

专家理解一:《拣麦穗》如同一个寓言故事,它在询问人们: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

——《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专家理解二:《拣麦穗》说透了我们生命的有限,让我们领悟了时间的无限,这就是我们忧伤的源头。但当你失去之后,你学会了加倍珍惜,学会了发现爱,这时生命和生活的美丽也就被发现了。

散文还表现了人性的美好(美丽的梦想者,对梦想者予以关怀和疼爱的理解者)——荒林《张洁〈拣麦穗〉赏析》

4、回顾本课学习,请学生总结鉴赏散文的步骤和方法。

教师总结:(投影)

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层层深入的过程,一般地说,第一层是语言层,即理解词、语、句、段、篇的意义,初步感受形象。第二层是形象层,即理解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第三层是主题层,即形象所包含的意义,或作品意义;第四层是技巧层,体会叙事、抒情、结构等艺术技巧是如何生动地表现形象、主题,给人带来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愉悦。第五层是隐寓层,即作品中超越了作品具体形象意义而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精神价值。——摘自庄文中《中学语言教学研究》

五、拓展延伸

1、投影并印发周国平散文。(学生朗读)

人是怎样获得一个灵魂的?

通过往事。

正是被亲切爱抚着的无数往事使灵魂有了深度和广度,造就了一个丰满的灵魂。在这样一个灵魂中,一切往事都继续活着:从前的露珠在继续闪光,某个黑夜飘来的歌声在继续回荡,曾经醉过的酒在继续芳香,早已死去的亲人在继续和你说话„„你透过活着的往事看世界,世界别具魅力。活着的往事---这是灵魂之所以具有孕育力和创造力的秘密所在。

在一切往事中,童年占据着最重要的篇章。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我甚至要说,灵魂无非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因为成熟而不会再失去。圣埃克絮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的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井。”我相信,童年就是人生沙漠中的这

样一口水井。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再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①

——周国平《时光村落里的往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实,光阴何尝是这样一条河,可以让我伫立其上,河水从身边流过,而我却依然故我?时间不是某种从我身边流过的东西,而就是我的生命。弃我而去的不是日历上的一个个日子,而是我生命中的岁月;甚至也不仅仅是我的岁月,而就是我自己。我不但找不回逝去的年华,而且也找不回从前的我了。②

诗人之为诗人,就在于他对时光的流逝比一般人更加敏感,诗便是他为逃脱这流逝自筑的避难所。摆脱时间有三种方式:活在回忆中,把过去永恒化;活在当下的激情中,把现在永恒化;活在期待中,把未来永恒化。然而,想象中的永恒并不能阻止事实的时光流逝。所以,回忆是忧伤的,期待是迷惘的,当下的激情混合着狂喜和绝望。难怪一个最乐观的诗人也如此喊道:

“时针指示着瞬息,但什么能指示永恒呢?”

诗人承担着悲壮的使命:把瞬间变成永恒,在时间之中摆脱时间。

谁能生活在时间外,真正拥有永恒呢?

孩子和上帝。

孩子不在乎时光流逝。在孩子眼里,岁月是无穷无尽的。童年之所以令人怀念,是因为我们在童年曾经一度拥有永恒。可是,孩子会长大,我们终将失去童年。我们的童年是在我们明白自己必将死去的那一天结束的。自从失去了童年,我们也就失去了永恒。

从那以后,我所知道的唯一的永恒便是我死后时间的无限绵延,我的永恒的不存在。③ ——周国平《失去的岁月》

(说明:拓展阅读的散文与课文内容相关,可视为课文的注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理解回忆“往事”和“童年”的意义,丰富自己的灵魂,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2、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对这段话的感受,谈谈自己的生活体验。

教师引导:你有哪些童年的秘密呢?你有没有难以忘怀的童年往事呢?这些往事对你的成长有什么意义?现在想来,你有什么感悟?

(关于周国平散文对课文的注释,可从三处理解:①老汉对“我”的无私的爱是“我”一生的怀念,是“我”的精神财富。②张洁曾经说,关于童年时代的那些回忆,往往充满苦涩,留恋的是那单一而天真的心境。所以她回忆并怀念往事③“我”做梦的童年是美丽的,“我”成年的期待是忧伤的,“我”回忆往事的心境是复杂的。)

3、教师总结:(投影)

好的文章唤起我们生命中那些细微而珍贵的体验,让你发现那些以为梦一样遗忘了场景和人物,原来并没有从我们的生命中真正消失,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那个叫“回忆”的记忆山谷。细细地读它,体会它,记住它——相信有一天,它就又在你的生命中出现,不是文字,不是故事,而是一种生命的体验。邻居的一位爷爷外出了,再了没有回来,而你还在等着他为你拉一曲二胡„„这样的体验有一天会发生,你有说不出的忧伤,你将想起张洁在这篇《拣麦穗》中“说出来”的方式,她用一个故事,一种讲法,叙述生命的发生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投影)

1、请以“往事”为话题,学习张洁散文的讲故事的叙事手法,写一篇作文。

《拣麦穗》教学设计 篇8

1、把握文章人物的个性、语言。

2、了解故事线索,学习作者安排故事情节的手法。

3、学习作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纯朴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具】:

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张洁是当代著名的女作家,也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女作家。她曾经说过:“文学对我不是一种消愁解闷的爱好,而是对种种尚未实现的理想的追求,愿生活更加象人们所向往的那个样子。”那么她向往的生活,追求的理想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拣麦穗》这篇课文,走进张洁。

板题:拣麦穗

二、简介作者:

张洁: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散文集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而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得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三、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张洁作品的创作主题都是围绕着“人”与“爱”展开的。那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她这篇描写童年的散文,一同来感受她细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吧。

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线索。(同学阅读课文)刚才同学们阅读过课文了,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复述故事。

点拨:故事是开头写了一群姑娘们在拣麦穗,再讲小女孩也拣麦穗。拣麦穗就是为了备嫁妆。因为她想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后来老汉死了,小姑娘很伤心,在柿子树下哭。

2、请说出本文的主要人物。

点拨:大雁、卖灶糖的老汉

3、本文写到他们哪几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大雁拣麦穗时说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板书:拣麦穗嫁

请模仿这一格式归纳后面两件事,尽量用文中的词语

板书:绣荷包送站树下哭

4、大雁站在树下痛哭时,已不再是昔日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了,她真的只是在痛哭“世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吗?如果不是,请说明你的理由。

板书:一个美丽的梦丢失想念

今天看来,大雁拣麦穗、绣荷包是学着其他农村姑娘编织美丽梦想的开始,而卖灶糖老汉只不过是大雁实现梦想最好、最真实的寄托。当梦想丢失时,除了痛哭,更多的是深深的思念。

5、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线,暗线)

点拨:明线:拣麦穗;暗线:爱。汇成一曲催人泪下的人间挚爱的歌.

四、赏析全文:

(一)精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a、为故事提供了一个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分析: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b、总领全文,并贯穿全文,为下文写“我”儿时幼稚,纯真的梦作铺垫。

(二)、请同学朗读第二部分

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是怎样的女孩?

点拨:天真烂漫,幼稚纯真、天真无邪

2、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点拨:正因为“我”天真烂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爱护。

3、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拨:这位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他那样朴素地疼爱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4、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点拨: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才讴歌的爱。

五、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诵读,品味并分享了张洁的一段令人伤感的儿时经历,感受到她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向往。也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如风霜不倒的火柿子永远鲜红透亮。

作业布置:词句品味积累

板书设计:

拣麦穗嫁

绣荷包送一个美丽的梦丢失想念

阿长和《山海经》和拣麦穗教案 篇9

(2课时)——第1课时

课前预习: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熟知课文内容,并识记生字词及作者。相关课程标准:“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1.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的内容。2.体会文章中作者对充满童真童趣生活的怀念和赞美。

评价任务: 1.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2.找出文中事情看着荒谬小孩子却认真对待的地方,体会美好的童真童趣。3.找出文章中成人对孩子关爱的情节,并加以简要分析。教学过程:

一、默读《阿长与<山海经>》和《拣麦阿长与<山海经>穗》,完成下列问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阿长与<山海经>》中记叙的主要事件。

(学生明确:长妈妈名字的由来—睡觉摆成大字—懂得许多规矩—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渴慕《山海经》—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拣麦穗》中记叙的主要事件。

(学生明确:女孩们童年的幻梦—“我” 拣麦穗—“我”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我”和卖灶糖老汉的交往—卖灶糖老汉老去了,“我”的幻梦破灭了)

教师指导:概括主要事件时最好交代好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但是不要教条的遵守,要因文章和具体事件而定。

二、速读两篇文章,然后回答下列问题,不会的进行小组讨论。

1.请同学们在两篇文章中找出:事情看着荒谬小孩子却认真对待的地方,体会美好的童真童趣。

(学生讨论后明确: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有当我知道长毛的故事,尤其是听说“女人脱裤子,大炮就炸了”后对长妈妈生发了特别的敬意;卖灶糖老汉既老且丑,我为了吃灶糖说要嫁给他,并且还为此绣烟荷包等内容。)

2.在这两篇文章中还有哪些情节你觉得比较好笑的请找出来,并简要的说明理由。

(学生在两篇文章中找出具体情节,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归纳:儿童这些看似矛盾甚至是荒谬的做法或想法,折射出儿童纯真美好的心灵,这就是童真,这就是童趣

三、品读课文,找出文章中阿长和卖灶糖老汉对孩子们没有任何希求的关爱表现在哪里?

1.学生找到文章中相关的地方,然后加以简要分析。(学生明确:长妈妈表现在为我买《山海经》;卖灶糖老汉则表现在明知道小女孩不可能成为他的媳妇,可是到死都疼爱她。注意:找到依据是关键。)

2.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一说自己类似的经历,和成年人的态度或做法,对比看看与文中主人公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忆童年的趣事,比较的认识成人与孩子的关系。)

教师小结:文章中成人对小孩子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的,这是对孩子美好童心的呵护,这在孩子一生的记忆力都很重要。我们要保持美好的童年纯真,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在课下用300字以上的文字,记述下童年美好的回忆。教学反思:

七年级的新学生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教师在第一单元要将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所以本课时的教学采用由浅入深的设计,教师的及时归纳和指导贯彻始终。不足之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课前预习稍显不足,应更好的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和活动中去,让他们喜欢学习语文,会阅读文本,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比较探究):《阿长与<山海经>》、《拣麦穗》

(2课时)——第2课时

课前预习:学生及时巩固上课所学内容,并自主地深入阅读两篇文章的内容。相关课程标准:“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中刻画人物“形象不佳”的作用。2.阅读重点段落体会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3.感受作者对文中人物深深地思念之情。评价任务: 1.分析两篇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并分析作品中人物的缺憾美。2.学会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3.对人物情感的判断要有理有据。教学过程:

一、快速跳读两篇文章,找到文中关于对长妈妈、卖灶糖老汉和“我”的描写,然后完成下列各题。

1.试分析长妈妈和卖灶糖老汉的形象,并说明其理由。

(学生自己完成后明确:长妈妈是一个多事,不拘小节,麻烦、多礼,但同时又心地善良、仁慈,乐于助人的普通农村妇女形象。卖灶糖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的孤苦老人形象。理由略)

2.试分析《拣麦穗》中“我”的形象,并简要说明其理由。(学生自己完成后明确:“我”是纯真、可爱、贪玩、充满稚气、憨态可掬、不谙世事、善良的。长大以后,“我”常常想念他,怀念那个失落的美丽的梦,还表现出“我”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理由略)

3.阿长和卖灶糖老汉形貌不佳,为什么作者不把人物写的更完美一些?(学生思考后明确:1.任务的原型可能就是如此;2.形貌不佳、优缺点的人才是生活中的真人;3.这恰恰使主人公心灵美的一面更动人。)

教师指导: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描写,还要关注细节描写,分析时要做到有理有据。

二、重点阅读《阿长与<山海经>》的第3、16—18自然段和《拣麦穗》的13—18自然段然后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1.《阿长与<山海经>》和《拣麦穗》中的这些段落语言上有何异同点?(学生讨论后明确:相同点是朴实、传神、风趣,使人哑然失笑。不同点:《阿长与<山海经>》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不张扬、娓娓道来。《拣麦穗》则直抒胸臆,感情基调忧伤。)

2.在这些段落里找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并说明其理由。(学生自由找,然后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引导时可举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晃,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启发学生发现用词的准确、传神、幽默的特点。)

三、品读课文,对下面问题进行探究。

1.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你认为“我” 讨厌阿长吗?并说明判断的理由。(由于学生已经了解文章内容所以判断较容易,关键是说明理由。教师要引导他们从文本中来,回文本中去。)

2.说一说《拣麦穗》中的“我”对卖灶糖老汉有哪些感情洋溢在文章中?并找到依据。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教师引导明确。主要有思念或怀念,感恩或感激)

教师小结:判断要注意理由的归纳,就如同判案要讲究证据一样,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四、布置作业

片段描写《我心中的那个他(她)》,字数在300字以上。教学反思:

拣麦穗读后感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语言,纯净朴素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仔细感悟贯穿全文的纯朴的人性之美。2 体会文中作者蕴涵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审美赏析能力。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教学时数: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年少时每个人都有过五彩缤纷的梦,梦虽美丽,有时却如肥皂泡一般被现实一触即溃。于是有人沮丧,有人绝望,也有人重新点燃理想的火花。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第一和第三部分,初步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请两个朗读较好学生读。

提问:你们从他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引导:微带感伤的感情基调,令人伤心,惆怅。

(二)比较探究

比较《阿长与〈山海经〉》《拣麦穗》《雪地贺卡》三篇中“大人”们对孩子的关爱,探讨下列问题。

1、注意下列两句话中加点的词语,说说你对这些使孩子感激、敬重的原因的理解。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阿长与〈山海经〉》

“我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拣 1 麦穗》)讨论,明确:

对两段话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应把握三个要点:

(1)理解第一段话时要重点注意“对比”。文章中的主人公(阿长、卖灶糖老汉)与一般人做法的不同。即人们往往忽视小孩子的愿望、心情、要求,往往不把它当一回事。比如那个远房叔祖是很疏懒的,所以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家中人已传开“我”很想要一部绘图《山海经》,所以连向来并未和她说过的阿长也知道了,但是就是没有人帮“我”解决这件事。理解时不仅要注意到这一般的对比,还要注意到特殊的对比,即知道的人不把这事当一回事,而无需知道此事的人却牢牢记住了(阿长买书回来,特别突出了“有画儿的”一句),郑重其事办了。而且办好此事的阿长是连名字都没有的,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的没文化的人。《拣麦穗》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熟悉的村里人(包括“我”的亲人)只是拿“我”开玩笑,而陌生的老汉却看重“我”小孩子的愿望、心情,只不过表现得不如《阿长与〈山海经〉》明显。(2)理解第二段话时要重点注意“陌生”两字。联系上下文,这“陌生”所强调的不仅仅是非亲非故,而是对“我”不图回报的疼爱。明明知道“我”不可能做他的媳妇,却至死没有停止他的关爱。没有任何希求,任何企图,疼爱着一个“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同样,以此联系比较,这种无功利的行为在阿长身上表现得一样突出,这从文中处处显出的阿长的质朴无文的个性中可以推断出。

(3)这是两篇文章中各自最精彩的一笔。对于《拣麦穗》在此间体现的“美好的人情”,学生们可能意见比较一致。而如何看待对阿长的赞美,学生们可能会有不同说法。以下几种看法,供指导时参考:

第一种,认为鲁迅对哪怕有这么多毛病、缺点的小人物,但是她做了一件好事,纵使这件好事微不足道,鲁迅都看得很重,以浓重的笔墨,以诗一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种对小人物的哪怕很微小优长的赞美与作者对小人物的毛病的调侃所取的温和态度是一致的,这表现了鲁迅博大宽厚的人文情怀。

第二种,认为这表现了阿长为人质朴、真诚。前面所描述的阿长的那些毛病,体现的也是阿长不伪饰的质朴个性,尽管这质朴中包含着那些粗鄙、2 愚昧。讲“长毛”的故事,在她看来也是真实的,并未骗人。教给“我”的许多道理、规矩,包括元旦吃福橘,在她眼里也是好意,为小孩子、为自己好。所以别人并不太关心“我”的《山海经》,而她作为保姆,看“我”如此念念不忘,就主动过问,主动帮“我”了却了心愿,而且事先一点不张扬,这就是她的质朴、真诚之处,因为从她保姆的职份以及她和她所日夜厮守的小孩子的情感关系,她可能觉得这本是她应该做的。这是一个真实的、令人怀念的人。

第三种,认为这是从儿童的眼光,从“我”当时的真情实感去说的。讨厌就是讨厌,不佩服就是不佩服,谋杀了“我”的隐鼠就是怨恨,古怪仪式就是古怪繁烦,认为阿长有伟大的神力也是真这样以为的。因而,当自己日思夜想得到的东西,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一件事,大人们却都不予理睬,而向来并未求过的阿长却忽地帮“我”实现了时,那感激和敬佩不仅一样是真真切切的,而且是空前的。并且以小孩子的心理和是非标准作出决定:对她那因谋害隐鼠而心存的一点怨恨也从此完全消失。所以,长大成人忆起此事,仍充满着美好的、诗意般的赞美。

第四种,不仅和前三种一样应联系上下文,而且应联系鲁迅的其他作品和事例来理解此事。鲁迅十分重视对人的尊重,尤其对小人物、小孩子充满着一种人道的关怀。在《风筝》里,他以深深自责的方式,表达了对粗暴践踏、扼杀儿童游戏天性的行为的批判。在《五猖会》里,他对无端败坏孩子兴致的做法表示了不满和谴责。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及《社戏》里,充满着对童真童趣童心的肯定和赞美,乃至对孩子淘气贪玩天性的充分的理解和宽容。所以,长妈妈为“我”买来有画儿的《山海经》一事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文中反复讲,这是“我”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反复申述“我”的空前的敬意,用诗一般的语言怀念“我”的连姓名都不为人知的长妈妈,愿仁厚黑暗的地母永要她的魂灵。精导

2、三篇作品里,文中的孩子并不知情(或事先并不知情),文中的大人都照样做出他们的关切、关爱之举,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主要是说明了这些行为是无功利、无希求、无企图、不图回报的是出自真心、真情的关切、关爱之举。

3、阿长连名字都没有,还有种种缺点和令“我”不满之举,卖灶糖的老汉 3 也没有家;阿长黄胖而矮,颈上有疤,卖灶糖的老汉也一口大黄牙,头剃得像半个葫芦,——为什么不把自己感激、敬重的人物写得更漂亮、美好一些呢?

这可从两个角度理解:其一,这是真实性的表现。就特殊的具体的人物,可能作者素材中的原型本来就如此的。就一般的意义,外貌与内心不一致,缺点与优点并存,倒是真实生活的世界里常见的,甚至是更为普遍的现象。正是这真实性使读者更感到亲切、可信。其二,从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种反差和错位更为动人,更突出了作品所要赞美的人性、情感的审美效果。不是不可以把人物的各方面写得都完美,但是,不完美才更突出了要赞美的哪部分,才更引起人们关注主人公“美”的那部分。〔上述角度的理解还可参考“主编解读参考参考”及第1小题练习解答中的有关内容。学生表达的想法,大体能说到一个角度即可,更不必一定要出现“错位”“审美”之类的学术性用语。〕 提升

(三)小结

《拣麦穗》以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描述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追逐美好的人和事的故事,是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颂。今天我们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享了张洁的一段令人伤感的儿时经历,感受到她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向往。也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如风霜不倒的火柿子永远鲜红透亮。

(四)作业

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一。

上一篇:洗煤厂岗位职责下一篇:关于学生会秋季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