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最大的麦穗》有感(共13篇)
读《最大的麦穗》有感 篇1
读《最大的麦穗》有感
大索庄小学刘玉泺
初读《最大的麦穗》,感到苏格拉底的一番话充满智慧,对其教诲弟子的方式也深深折服,但细一分析,却发现大非其然,弟子们都被他的诡辩蒙住了。
苏格拉底在麦田前突发奇想,他要求弟子们做什么呢?去摘取最大的麦穗。这是件什么性质的事呢?读完课文,我们知道任何人都无法摘到。其实,苏格拉底是要求弟子做一件谁也无法办到的事(包括他自己),他的要求本身是无意义的。
当看到弟子们从麦田走出,却两手空空时,他又强词夺理,诡辩一番:“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他;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前后两个“最大的麦穗”并不是一个槪念,也就是说所指的不是一个事物,苏格拉底把他们混为一谈是偷换了槪念,正如把鹿说成马一样。
古西腊有许多诡辩家,哲学史并未将苏格拉底列入其中,我看他多少还是受其影响的。
我家乡的苹果园
大索庄小学于银先
我的家乡在莘县张鲁镇,这里是远近闻名的优质苹果基地,万亩果园把这片沃土装扮得无比美丽,也使勤劳鲁西人走向富裕。
阳春三月,放眼晴空万里,风和日丽。苹果园内,新绿蒙茸,万花竟秀,蝶舞蜂唱,生机盎然,远看如云蒸霞蔚。此情此景,使人如置身幻景,如醉如痴!这时,有不少人来到这里照相,脚下青草,脸旁鲜花,真是个好镜头!
夏季,烈日当空,知了长鸣。果农们,挥汗如雨,冒暑耕作,有时除草,有时疏果,有时修剪,有时施肥;天旱了,就引水灌溉,有虫了,就喷药除害。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苹果树枝繁叶茂,健康成长,缀满了雀卵般的果子,随风摇曳。盛暑雨多,一时雷电交加,骤雨立至,滂沱不止,积水满园。苹果树熏风沐雨,无比欢畅。
金秋姗姗而来,这是一年中人们最欢乐的时刻。果园里,到处是忙碌的人群,说笑声,呼喊声,响成一片;大街上,到处是收购苹果的商户熙熙攘攘,挤挤挨挨,以致交通为之不畅!客商们将色香诱人的大苹果成箱成篓的装上车,远销各地。
苹果园的春华秋实是多么迷人!它一定也让你心向往之了吧!如果你来此做客,淳朴厚道的鲁西人一定会热情招待你!
读《最大的麦穗》有感 篇2
一、以读激疑,强化自我意识
读是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一种方式。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而不是给学生讲书;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更不是问懂的。让学生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悟,给他们打开一扇语文的大门,从而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体来说,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读,大量地阅读,可以创新方式、搭建平台让学生读。
例如,《最大的麦穗》这一课,语言相对简练,但是却蕴含深刻的道理。因此,更需要学生读,在反复朗读中领悟“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注重现实,善于捕捉机遇”。教师可以根据内容需要开展“四读”,先是试读,接着粗读、精读,最后略读。首先是试读,结合学生预习,尝试读课文,着重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以及具体词语的意思,要求读正确;接着是粗读,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读通顺,着重对全文有大致的了解;第三是精读,要求学生针对重要段落开展重点读,不仅需要读出感情,更需要读出言外之意。针对这篇课文,就需要读出苏格拉底在教导弟子时的语气,以及弟子们在找麦穗时的犹豫和最后恍然大悟的情感;最后则是略读,要求学生能够合上课本,向苏格拉底这位大师提出自己内心的疑惑,从而超越文本要求,达到新的高度。通过“四读”,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权利和探究作用,也能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领悟课文的主要思想。也许学生最终的想法不一样,但至少他们心里都有一个苏格拉底。
具体读的形式有很多,有朗读、默读;有快速浏览、细读;有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有分性别、分角色朗读;有开火车接读、赛读等等,形式多样,着重是读,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字内容,品析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实现与文本、作者、编者的深度对话。
二、以疑促思,挖掘思想空间
对于求知来说,疑问是动力,是开始。只有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疑惑,才有可能产生思考,继而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因此,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前提是让他们学会质疑。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他们敢于思考、敢于质疑,从而在阅读中进行有方向、有目标的探究。
针对《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除了试读,其余三个环节都注重了质疑,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思考。粗读中,就可以让学生结合题目质疑,题目为什么是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重点讲了什么?针对精读,也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学生摘麦穗时“只许进不许退”?为什么“最大的麦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还有的学生直接对苏格拉底的做法表示质疑,认为有弟子试着摘了几个麦穗不满意就扔了,可以看出学生不爱惜粮食,不珍惜劳动成果。从这一角度出发,苏格拉底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也有学生认为,“最大的麦穗”理论上是存在的,而从课文内容来看,所谓“最大的麦穗”永远只是学生自己心目中的最大,与真实的最大麦穗肯定有距离,这种唯心理论是不可取的……针对这一节课,学生在读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产生疑惑。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思维情感,有益促进对文本的思考,在读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启迪,享受到思考的快乐。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挑战。
对于语文课来说,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入手,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具体训练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1)从题目入手,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思考;(2)结合课后习题进行质疑;(3)结合关键语句、中心句等进行质疑;(4)结合插图进行质疑。训练点很多,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能够实现从“扶”到“放”的过渡,能够不唯书,不相信权威,有自己的主见,敢于说自己的话,进行自己的思考,做到学中问,问中学,从而让学生经历由疑到思的过程。
三、以议释疑,深化内容主题
针对学生在第二环节中提到的问题,教师需要及时呼应,采取策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抛弃一旁,不理不问,一来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二来会对教学环节形成冲击。最好的办法就是尊重学生的意见,尽可能把学生的疑问纳入课堂教学中去,从而推动课堂精彩的生成。而这还需要教师尽可能给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组织学生广泛开展讨论,从而让学生在思考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同样,在这一节课讲到结尾时,有学生提出一个较有深度的问题:“为什么最大的就是刚刚摘下来的那个麦穗?”笔者对此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小组成员按照规定进行发言,最后各小组汇报交流。在全班交流过程中,学生逐步认识到,虽然麦田里肯定存在一个最大的麦穗,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这肯定很难找到”,与其这样浪费时间,最终一无所获,不如抓住眼前实实在在的颗粒饱满的一穗。这时教师顺势引导,引出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然后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理解和体会。有学生认为,与其好高骛远,不如脚踏实地抓住眼前;也有学生认为,针对每一次机遇,需要认真做出选择,而不能犹豫不决……最后,教师顺势总结,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该课主题的升华。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并且敢于表达观点,在生生、师生多元对话中,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在思想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自主意识得到了强化,群体交往能力得到了提升。
当然,在具体讨论中,教师还需要注意角色转变,尽可能变包场为导演,为学生指引学习思路,指导他们正确表达、学会倾听,甚至还可以搭建平台,让学生把“读”“议”结合。具体形式可以有同桌交流、分组讨论、辩论、汇报等。学生在思想碰撞过程中,不仅思维得到启发,还能通过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终深化课文教学的主题。
悦纳,才是“最大的麦穗” 篇3
这篇文章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的课文,讲述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最终两手空空的故事。它所在的第五单元还有两篇课文,分别为《天游峰的扫路人》《山谷中的谜底》,都属于“人生感悟”式的文章,深刻的哲思蕴藏在平淡浅显的语言文字后面,符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从一个老师的角度看来,这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清晰,学生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问题,文章的重难点是如何理解“最大的麦穗”。于是,在课堂初始,自读课文之后,我提问:“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大部分学生举手,一一回答,我发现了他们基本都了解文章大意,但对于文中蕴含的哲理,如我所料,只能把关键句子“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找到读一读。当我追问如何理解时,他们都面面相视,作不得声。
我不由得一笑,打破了略有凝滞的气氛,激励道:“你们也很不错了,读了一遍故事,就能了解大意。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地位与我国的孔子不相上下,他的这番言论又是意有所指,所以确实需要我们细细品读。现在,我们再读一遍课文,老师请你带着两个问题去思考。”我投影出两个问题:
1.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完成苏格拉底交给的任务?
2. 什么是“最大的麦穗”?
教室很快又被“嗡嗡”声淹没,每一个学生都再次认真地读起了课文,手中的笔圈圈画画。
教学一篇文章,细枝末节,枝枝蔓蔓的地方不需要在课堂上赘言,最好是“四两拨千斤”,从小切口入手,讲到点子上,起到一通百通的效果。而这篇文章,重中之重,就是这两句话:
1.“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麦穗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2.“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据说,苏格拉底常用启发式教育引导自己的弟子,在这个故事中,苏格拉底是将弟子的实践转化成人生道理。我是教师,在这堂课上,想要真正把这个道理说通说透,除了带着学生品味这位哲人的话,还应引导他们把书本上的道理转化成自己实际生活的事例。如能围绕这两句话,引导学生们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加以思索和理解,效果必定不差。
当学生们读完课文时,一向活跃的小然首先回答说:“我会把看到的大麦穗摘下,拿在手里,直到遇见下一颗大麦穗。”
“我也是。” 许多学生附和。
“如果你一直没有看到满意的大麦穗呢?”我追问。
小乐站起来说:“当苏格拉底说‘时间到的时候,我会把身边的麦穗摘下来。”
“对,哪怕随便抓一把麦穗。”小睿补充。
此番言论又获得一致认可。
看来很多学生都领悟到:尽管“最大的麦穗”是最终目标,但不能为此放弃眼下的“麦穗”。
“是呀!”我总结:“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选择。比如小陈同学,他要竞选大队委,在成功竞选之前……”
“他得先当好班上的班干。”有嘴快的学生补充。
“恩,没错。”我看看小陈,笑眯眯地说,“在竞选大队委的机会来临之前,小陈得踏实当好班干,不能丢开班里的事情,能力出色才可能竞选成功。”看到小陈点点头,我转而问全班:“你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实现你的目标之前,你会怎么做呢?”
“我以后想做个钢琴家,现在的我会多参加比赛和考级,锻炼自己。”小玉站了起来。
“我希望将来能上清华大学,现在,我每一天都好好学习,做优秀的学生。”又一个孩子站起来说。
“我想做詹姆斯那样的篮球明星。现在,我正天天练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篮球水平。”高个子的体育委员站起来说。
我笑了,补充道:“前一阶段的篮球赛,你表现很好,已经是全年级的‘篮球明星了。将来你一定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完善自己,等待机会,总有一天会成功!”学习委员挥了挥胳膊,似乎在做总结。
“是的,踏踏实实完成当前的任务,不失时机抓住眼前的机遇,这样,才不会像文中的弟子们一样最终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我又示意学生再三品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一句话。
“所以,苏格拉底的这段话中,‘眼前的麦穗,它还意味着什么?”我问。
“机遇。”大家异口同声。
课堂进行到这儿,按照课文最后的揭示,学生们似乎已经领悟了故事所蕴含的哲理:人生旅途上,要善于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好高骛远,东张西望,以致错失良机。这是课文和教参给出的解释,自然很有道理,尤其考虑到学生们长大之后都要走向社会,为自己的生存发展而拼搏,从小培养他们对“机遇”的重视就显得很有必要。不过,课文虽然言尽于此,可这则故事真的意尽于此吗?我认为不然。我总觉得,课文和教参的解释太接近“成功学”了,在此,不妨引导学生尝试另一种理解。
第二课时,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
“昨天你们提到,一边行走于麦地,一边摘下自认为最大的麦穗。也有人会在苏格拉底叫停的一瞬间,摘下当时认为是最大的麦穗。但是,如果你手中的这株麦穗和别人比起来,确实不那么饱满,不那么大,请问你此时会想些什么?”我手掌向上虚托着一株并不存在的麦穗。
教室里静了好一会后,小赟举手说:“老师,也许它不是最大的,但它是我能看到的最大的,我还是会留下它。”小赟刚说完,小袁旋即举手补充说:“我也会珍惜我的这株麦穗,因为它才是我实实在在拿在手上的。”小袁的话得到其他人的赞同。
“对!珍惜,我很喜欢你的这个词。”我转身在黑板上板书下“珍惜”两个字。“苏格拉底在给学生的这堂课上一共只说了三句话,第三句话最重要,是他这堂课最终想告诉学生的。”我请一位学生站起来读“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麦穗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一句话。
“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最终两手空空,大家明白了吗?”我问道。
教室里很安静。最终,还是小袁打破了沉寂:“因为他们没有珍惜摘到的麦穗,觉得它们不够大,总想找到那株最大的麦穗,可麦田很快走到了头。”
其他学生听了小袁的话,也都若有所悟似地点了点头。看来,小袁这孩子的悟性不错。
“没错,弟子们一直想挑选最大的麦穗,就算这片麦田永无尽头,他们也不可能找到。”我最后深情地对学生们总结:“麦地里那株最大的麦穗在哪里呢?它一定是存在着的,但是没有人知道它在哪里。它可能并不在苏格拉底弟子所经的道路上,它可能虽然在经过的路上却因隐藏得太好而不能被及时发现,它甚至可能还没有完全成熟,此刻在弟子眼中还算不得最大……苏格拉底说得太对了,‘你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也未必作出准确的判断,真是道尽了人生的不完美,不如意。最美的花,最好的人,最幸运的事……就如那株最大的‘麦穗,我们知道它存在,却不一定能遇到。所以,如果能拥有‘最大的麦穗,那真是上帝的宠儿!但更多的人并没有这样的好机遇。他们所获得的,并不是最好的,或者不是自己最满意的。但请记住,不管别人怎么想,自己都要珍惜所得到的。这,叫悦纳,悦纳并珍惜自己手中拥有的东西。”我转身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悦纳”两个字。
教室里又是一片安静,同学们在思考,我知道他们有所触动。我喜欢这种氛围,抽丝剥茧的阅读,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学生们对文本有更深体味的同时,我也积淀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也是在与孩子们一起品读、回味时,我才领悟到,“最大的麦穗”不在麦地里,而是在每个人的心中。许多人放弃了一株株“麦穗”,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寻找心中“最大的麦穗”。他们就算走再远,挑再久,也找不到那株“麦穗”。只有悦纳并珍惜自己手中的“麦穗”,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最大”和“最好”。所以,抓住眼前的机遇固然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接受,是欣赏,是珍惜,是悦纳自己获得的一切。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读《最大的麦穗》有感 篇4
大家都知道古希腊的大学者苏格拉底吧!他的弟子们经过他的谆谆教导,变得博才多学。这个故事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弟子们寻找麦穗的过程仿佛正是他们的人生,如果有弟子看见饱满的麦穗,便 不失良机地摘下它,这麦穗仿佛是人生中出现的机遇,你抓住它,就如掉入河中,看见了一艘载着人的船,你便有了生的希望。而有的弟子,却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会看见那一株最大的麦穗,但是他们没想到,如果走到头两手空空就说明了他们只会错失良机,即使掉河了,也没有人会看见他,更没有人去救他。弟子们走到头,令苏格拉底很失望。
人生不是也像在麦地中行走吗?有的人看见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抓住他,紧紧不 放。有的人发现了正在等待他的机遇一点也不在乎,还在贪心地寻找那更大的一穗. 所以多次错失了良机。
我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更需要抓住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
读《最大的麦穗》有感 篇5
读后,我深受启发,仿佛也在当时聆听大学者,苏格拉底的教诲。文中的一句话――“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中。由此,我想到了著名的化学家和发明家诺贝尔的名言:“要想获得成功,应当满足于从小处着手。”他在告诉我们:做一件事,如果想要成功,就应该抓住这些小的机会,还要会懂得知足。事实也是这样。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是在踏踏实实地把握住机会,获得成功的。抓住机会,才是故事成功的基石,没有这个基石,再多的智慧,也是盖不了“成功”这幢房子的。
人生就像是在寻找那最大的麦穗,虽然追求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的理像与抱负,但更需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实实在在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否则就会错失良机,到头来两手空空。
最大的麦穗课文 篇6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与课文中一些重点词语;
3、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4、解决课后练习第二题。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
课后练习第二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苏格拉底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交流组织:问好!谈话:同学们爱听故事吗?看来大家都抵挡不住故事的诱惑,那老师就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问一个大学者:“嗯,听说您是世界上最有学问的人了……”
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大学者是谁呀?(板书:苏格拉底)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他的课文。好!上课!
2、板书课题,强调“穗”字的音、形。齐读课题。
3、交流资料。谁知道苏格拉底的资料?指名说。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出示。指名读。谁知道老师是从哪些方面收集的?不看大屏幕再试着说一遍,指名说。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过渡:接下来就请大家用“最优秀的人其实就是你自己”的态度来完成这节课的学习好吗?
1、按要求初读
过渡: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2页,自由地轻声地朗读一遍课文。
要求:读准音、读通句、读顺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一定要解决掉再走。
2、检查初读
过渡:刚才看见大家读得都特别认真,相信同学们一定也做到胸有成竹了,现在谁愿意站起来把你的读展现给大家呢?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沉甸甸”(正音,积累ABB式的.词语)
(2)指名读第二至三自然段
(3)指名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出示“挑挑拣拣”(积累AABB式的词语)
“两手空空”(积累ABCC式的词语)
“麦垄”(识记字音、分辨字形、了解字义、进行描红)
“如梦初醒”
(四)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出示“不失时机”、“错失良机”(释义,明白这是一组反义词)
出示所有词语,指名全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按要求默读
过渡:同学们的字、词都过关了,老师相信,通过再一次读课文,你会对这些词语有更深地了解的,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默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专注。指名回答。
进行评价,借助词语再次进行概括。
3、理清脉络
过渡:围绕这个主要内容,课文时怎们分段的?静下心来,再快速读读课文,说说每段的意思。指名回答,(随机板书:提要求、找麦穗、悟道理)
4、渗透体裁——借事说理(板书)
四、深度读文,重点突破
过渡:提要求、找麦穗、悟道理看似平常的一件事情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提要求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去第一部分中去看看,苏格拉底提了一个什么要求?找到勾住
1、指名读
2、指导读:如果你是苏格拉底,你想让大家听清你的要求,你会强调哪些字眼?怎么读?
3、质疑:如果你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你听了这样的要求,你会想什么?
4、齐读。这么多的疑问一定要收藏好,因为它会带领走向成功彼岸,好,让我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感受事情发生的背景。
(二)找麦穗
过渡: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了个要求,让大家找麦穗,好,现在我们去第二部分看看。
1、共有几个自然段?谁愿意读?指名读2、3自然段。
出示:“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读了这句话有什么感觉?
“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读了这句话感觉怎样?对比一下这两句话有什么特点?
所以中间用什么号?出示分号。那分号在这有什么作用?
注意:分号的停顿比逗号稍长,比句号稍短。谁愿意试试?一起试试
2、作为奖励,你可以叫一位同学来读,指名读3、4自然段。
这段话中苏格拉底说了一句什么话?找到勾住。出示“你们已经到头了”
指名读
指导读:从文中找答案,这句话该怎么读?用这种强调谁愿意来读一遍。
3、作为奖励,你可以叫一个你的好朋友来读,指名读5自然段。
这儿藏着一个难啃的骨头,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
指名读这个句子,谈发现,引作用
指名小组读句子。
指导读“除了”碰见“这个词出现了两次,哪个词还出现了两次?分别是什么意思咱这儿先卖个关子,既然一句话中连续出现两次,可以感觉到它很重要,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三)悟道理
过渡:从提要求到找麦穗,整个感觉就和教学无关、和学习无关,更和人生无关,但这正是苏格拉底的睿智所在。这才是真正的教学!来,让我们看看弟子们学到了什么?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出示“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
又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对,分号!男生读分号前边的句子,女生读分号后边的句子。
读完之后,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分号前后的句子什么关系?那分号有什么作用?
本文三个分号的句子学完了,回忆一下我们学分号的方法概括一下要想知道分号的作用得用什么方法?
指名读。齐读全段。
五、巩固练习
1、听写
2、想一想:“最大的麦穗”指什么?
六、小结过渡
“最大的麦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下节课请同学们和又帅气又睿智又幽默的杨老师一起继续探讨人生,老师期待大家的表现。
七、板书设计
提要求 16、最大的麦穗
苏格拉底 找麦穗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走进弟子们的内心,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复习巩固
在一个收获的季节里,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了一块长满沉甸甸麦穗的麦地里,他要让弟子们干什么呢?(指名说)
二、深入文本,自主感知
1.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默读,想想苏格拉底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样的语气呢?从哪个词语可以感受到?
(2)“只许进不许退”言下之意就是说什么?(指名说)
(3)指导读好这句话,读出严肃、命令的语气。
(4)指名读,齐读。
2.过渡: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话后,怎么去做的呢?
3.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在旁边写写批注。提示: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分析一下当时弟子们的表现;也可以写写对弟子们这样做的感受,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等等。
4.交流。
5.师小结:尽管弟子们很认真地在找那一穗最大的麦穗,但他们的目光短浅,不能把握住眼前的机会,到最后落得个“两手空空”。
6.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这样的表现,他首先对他们说了一句什么话?出示:你们已经到头了。
(1)想想苏格拉底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内心感到怎样呢?
(2)交流。(失望、生气)
(3)指导朗读。(根据不同感受读出不同语气)
7.过渡:失望也好,生气也罢,这都不是苏格拉底所要的,他是要告诉弟子们一个道理。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默读,思考苏格拉底在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2)指名读,齐读。
(3)这里的“有一穗是最大的”和“最大的一穗”的意思相同吗?
(4)小结。
8.过渡:苏格拉底是一位大哲学家,他让弟子来麦田仅仅是为了找最大的麦穗吗?他想让弟子做什么?
三、品读感悟,合作探究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麦穗。有的人见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1)自读。
(2)指名读,找出这段话中的一对反义词。
(3)面对机会,往往会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错失良机,一种是——不失时机。
(4)小组讨论:这里的“最大的一穗”、“那颗粒饱满的麦穗”、“眼前的麦穗”分别指什么呢?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5)汇报交流,相机板书:把握眼前的机会,追求远大的理想。
(6)用恰当的关联词把这两句话联系起来。
(7)总结:大哲学家就是大哲学家,他通过这样小的事情向弟子们,也向我们揭示了这样深刻的道理,从中让我们可以感悟到他是一位怎样的人?(充满智慧、循循善诱)
(8)齐读这段话。
四、展示反馈,拓展提高
1.学习有关机会的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2.自己写一句有关机会的凡人名言。
《最大的麦穗》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4、对古代西方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有初步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古代名人和文化的崇敬。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
1、走进麦地,一边看,一边选择最大的麦穗。注意:看到你认为最大的麦穗,就马上站起来示意。看谁选得最大!
2、揭题、质疑。
二、读通课文
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大声读,反复读,读正确,读通顺。
三、品读对话
你从故事中,找寻到哪些答案?准备一下,通过朗读表达自己读懂了什么。
边读边品:
1、描写弟子们行动与心理的句子。
2、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是,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3、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束麦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束麦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2)苏格拉底认为该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
4、听了苏格拉底的话,弟子们悟出了怎样的一番道理呢?同学们又悟出了怎样的一番道理呢?写下来。交流、评议。
5、多元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麦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我们是应该追求最大的麦穗,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篇9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和朗读习惯的养成,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方式,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发展思维,发展认识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对于低年级儿童从小培养他们的朗读尤为重要。
我刚接手一年级,对于新课标还很陌生,而小学低年级语文很短,内容又大都浅湿,生僻难懂的词语不多,象这种课文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在低年级中,我们还应注意在不同的课文中运用不同的朗读形式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1)齐读。齐读可以激发情绪,渲染气氛。(2)分角色读。能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低年级不少课文适合分角色读。分角色读能增添课堂教学情趣,加深对课外情境的体验。(3)范读。为让学生形成课文所需要的情感状态,进行有感情地范读,能给学生一种语感直觉、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范读可以是老师读,可以是读得好的学生读,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进行。范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朗读的方法还可有引读、散读、轻读、领读等等。
最大的麦穗阅读答案 篇10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1、按照要求找句子。
(1)用“横线”画出描写弟子们动作的语句。
(2)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弟子们神态的语句。
(3)用“———”画出描写弟子们心理活动的语句。
2、从这段话中,你觉得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有什么可贵的地方?又存在着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
1、(1)埋头向前摘了随手扔掉挑挑拣拣
(2)摇了摇头并不满意用心
(3)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
《最大的麦穗》的教学反思 篇11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突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才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这篇课文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在这堂课教学设计时就紧扣文本,以故事的结果为切入点,以事情的发展为线索,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紧紧相扣,以学生自读自悟为目标。设计了本次教学的三大环节,一是,让弟子们两手空空的难题是什么?二是,造成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原因是什么?三是,两手空空给弟子们的启发是什么?在故事中学习,在故事中感悟,随着故事的层层深入,从而让学生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获取情感体验,在学文过程中渗透语言文字训练,如第二个环节,对细节描写的指导,让学生学习作者如何对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的基础上,自己练习对外貌表情描写的训练。第三个环节,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融入对分号作用的学习。此外,还注重将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练笔的训练,学生入情入境地发挥想象写出假如自己就站在麦地的现场,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听了老师的话,反思自己你最想说的是什么,你又明白了什么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从教学效果看,学生所写的恰巧是对课文蕴含道理的最好诠释,从而达到了学生自读自悟的目标。有效地完成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篇12
课文解析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记叙了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选翩本课旨在让学生感受不可错失良机的人生道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重、难点是要抓住第三部分中弟子们联想推理的句段,理解“人生”与“麦穗”的关系,并结合课文内容与实践体验,切实感悟课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对于课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学生很难迅速地理解透彻。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紧紧抓住苏格拉底和言行的语句层层深入,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悟。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会写生字“垄”,理解词语的意思。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课文词语的意思。
4、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文章末尾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的理解。
突破方法
反复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先找出写弟子们悟出道理的句子,在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探究:理解“最大的一穗”“眼前的一穗”的区别,理解“时机”与“麦穗”的关系。教法与学法
教法 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与层次的读,并通过联系实际,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法 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反复朗读课文,在反复揣摩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与记忆。师生齐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苏格拉底的相关资料。
学生 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搜集本课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清课文脉络,感知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课件出示苏格拉底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教师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到麦地里寻找一个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来教育他的学生。那么他的学生是怎样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这节课老师就要带领大家做一次精神旅行,与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了解他的智慧。(板书课题:
16、最大的麦穗)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和谈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下文的学习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二、初读感知
1、同桌合作学习,教师课件出示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懂的词语。(2)边读边想,写出不懂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并提示注意点:“垄”读第三声,不能读成第二声;写的时候上面的“龙”不能写成“尤”。
(2)找出下列词语所在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词语意思。
定夺 嘲笑 苍老 错失良机 如梦初醒 不失时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4、理清课文脉络。
(1)小组合作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2)小组代表交流,教师引导小结。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部分(第二到六自然段):写弟子们再在麦地里挑挑拣拣,一再错失良机,结果两手空空,苏格拉底谆谆教导弟子们。
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携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抓住眼前机遇,不要错失良机的道理。
(3)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读书,帮助学生扫清生字障碍;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三、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理清了课文脉络,了解了课文的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可以照按这个学习方法,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自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联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2、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那块麦地,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学者苏格拉底进行真诚的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去寻找那最大的麦穗。请同学画出弟子们在寻找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的几句话,大声读一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苏格拉底所说的话,由浅入深,步步为营,为后面清晰、透彻地感悟课文所蕴含的哲理作准备,二、研读课文
1、课件出示,引导学生齐读: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要求学生想象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的情景及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弄明白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要求。
(2)小组代表交流,教师引导小结:苏格拉底用的是严肃、不容置疑的语气;苏格拉底在说“只许进不许退”时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要求有两个:一是摘最大的麦穗,二是只许进不许退。
2、齐读第二句话:你们已经到头了。
(1)要求学生找出描写弟子们找最大麦穗的句子读一读,想象他们摘麦穗时的情景。说说从他们的表现中读到的感悟。
(2)同桌合作探究弟子们如梦初醒的意思。(弟子们如梦初醒,也就是说他们明白了时间已经过去了,机会已经没有了。)
(3)教师引导:假如你是摘麦穗的弟子,当时你的心情如何,会说些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4)教师小结过渡: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一定要从这件事中汲取教训,不要重蹈他们的覆辙。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苏格拉底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们,又怎样开导他们的。
3、齐读第三句话: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1)引导学生猜测苏格拉底此时说话的语气。(语重心长)(2)组织全班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3)小组合作探究,并派代表交流这句话中两个”最大的” 意思。
(第一个指的是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最大的麦穗,它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的;第二个指的是弟子们在麦地里所能见到的、所能把握住的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的,是相对而言的。)
4、教师小结: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并没有直接了当地跟弟子们说,而是让他们去实践,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智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真不愧是一位充满智慧的伟大学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谈感悟,并采用想象的方法逐句理解,使学生领悟到课文的主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感悟生活
1、过度:苏格拉底用摘麦穗这件小事来教育弟子们,含蓄的告诉了他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弟子们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了吗?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第三部分,体会其中的道理。
2、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3、小组合作探究:弟子们走出麦地是真的是一无所获吗?他们收获了什么?(1)合作探究。
(2)小组代表交流,教师引导小结: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的错失良机。
4、教师出示学习提纲,要求学生合作探究。(1)“麦穗”一词中双引号的作用。(2)“时机”与“麦穗”的关系。
(3)“最大的一穗”和“眼前的一穗”的区别。
5、小组派代表交流,教师引导小结。
问题(1):这里的麦穗特指的是出现在眼前的机遇,所以要加双引号。
问题(2):文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人追寻的理想,就向弟子们在麦地里选取最大的麦穗。
问题(3):“最大的一穗”是追求,是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而“眼前的一穗”是实实在在的,是已经出现在眼前的机遇。
6、全班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走进了麦地里收获了一株颗粒饱满的麦穗,那就是抓住眼前的一穗,把握实实在在的机遇。真可谓:
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板书设计
16、最大的麦穗
追求 最大的 抓住 眼前的
教学反思
最大的麦穗读后感 篇13
机会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珍惜它的人”,当读到这句名言时,我立刻想到了最近学的课文《最大的麦穗》。我回忆着课文的内容:古希腊的大学者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在只许进不许退的情况下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总认为最大的麦穗在前面,走到尽头依然两手空
空。苏格拉底借此机会教育了他们。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正是因为好高骛远,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才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我们也是一样。面对机会的到来,如果你犹豫不决,认为眼前的机会不够好,那你就会错失良机,最终你将一事无成;如果你抓住了它,那你的人生就会辉煌。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有一次梁老师组织我们参加作文比赛,并要求我们次日就要交作文。我听到这个消息时心想:唉,今天作业太多,还是不要写了吧。反正以后这种比赛多着呢,这次不参加也没关系。结果,陆沁怡抓住这次机会,并且得了二等奖。看到陆沁怡拿到奖时,我悔得肠子都青啦,可谁叫我没有抓住眼前的机会呢?明星们成名也是靠抓住眼前的机会。我们所熟知的电影巨星成龙以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演员。但是他踏
踏实实地练着武功,不放弃任何锻炼自己的机会:做过场武师、陪练、当明星的替身„„不管是多少渺小的机会,他都会抓住。终于,成龙靠着一部《醉拳》走红了!他成了名扬海内,蜚声海外的巨星!
【读《最大的麦穗》有感】推荐阅读: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06-01
小学六年级语文《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09-28
麦穗的喜悦作文10-27
励志文章:成功者的“麦穗哲理”10-07
麦穗哲理07-06
《拣麦穗》05-25
拣麦穗课件06-03
捡麦穗五年级作文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