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拣麦穗》教案

2024-11-12

(粤教版)《拣麦穗》教案(共10篇)

(粤教版)《拣麦穗》教案 篇1

(粤教版)《拣麦穗》教案

课型:散文赏读课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通过品味文章语言,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及深层意蕴,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通过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设想:

《拣麦穗》是一篇散文。本设计依据“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按照文本解读由“综合——分析——综合”的基本思路,设计了整体感悟、研读赏析、深入探究、拓展延伸等板块。

教学过程拟采用对话教学的策略,形成教师、文本、学生及其他相关文本之间的多元互动。在师生对话中,教师对学生提供指导,并以自己的理解参与交流。教师将在对话中积极发现和肯定学生见解中合理的地方,吸纳其精彩的观点,引导学生对各方观点做出判断。

张洁的这篇散文题材为学生熟悉,对他们有启示意义,故通过拓展延伸,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找一个宁静的地方,准备一份宁静的心情,将张洁的《拣麦穗》朗读一到两遍。

一、整体感悟

1、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完后说说文章写了一些什么内容,作者在其中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说明:教师通过朗读来营造气氛,迅速带领学生融情入文。)

2、师生就读完文章后的初步印象对话。话题设计如下:(投影)

①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想起些什么?(提示:一些人一些事一首歌一幅画,其它诗其它文章)(在此教师可与学生交换自己的感受,如可能会想起《小芳》等一些乡村怀旧的歌曲,想起陶渊明“带月荷锄归”的画面,想起一幅月夜下的麦田图,想起一些恬淡宁静的乡村往事)②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概括。)

(预测答案:写一个小女孩的童年梦想。)

③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预测答案:一个小女孩对一个老汉的依恋之情。)

(说明:这部分的对话,教师主要了解学生对文章的初步的综合的印象,以此来指导下一步的教学。)

二、研读赏析

㈠赏析散文第一节,师生就如下话题对话:(投影)

1、文章主要写“我”的童年梦想,为什么还要在开头写那么一段?你认为

散文第一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删掉行不行?

教师指导:看看作者在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1)写了自然环境

教师指导:①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

②体会“月残星疏”“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等词句的表达效果。

③概述这些景物描写给人的整体感觉。

教师理解:散文着重写了乡村麦田清晨与傍晚的景象,渲染出景色的恬淡,朦胧和宁静,如诗如画般的美丽。

(2)写了社会环境

教师指导:①当时农村有什么风俗习惯?(明确:拣麦穗攒钱备嫁妆)

②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提示找出文中一个多次出现的词语(明确:“幻想”)

(明确:充满幻想)

③姑娘们最后的结局怎样?最后一段议论作者想表达什么?

(明确:嫁了一个与幻想差距很大的男人。作者通过议论表明农村姑娘们的梦都是会破灭的,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开头的作用: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背景:故事发生在怎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用一般农村姑娘的梦想与“我”的梦想作对比,用她们的结局来昭示“我”的结局

(二)赏析散文第二节,师生就如下话题对话:(投影)

怎么理解“我”的梦想——要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教师指导从两方面入手:

1、我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教师指导:①找出文中描写我的地方。(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②从“我”的年龄、性格特点等方面分析。

教师理解:①从“我刚刚能够提着一个篮子歪歪趔趔地跑路„„对我来说,那篮子未免太大„„”等描述来看,“我”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小孩。②从“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一处看出我还是一个不懂事的贪玩的儿童。③从“我大言不惭地说„„”以及“笑啥嘛!我生气了。„„”等神态、心理的描写中看出我是一个很可爱又很天真无邪的小孩。④从“我”与老汉的对话中,也可看出“我”的率真、孩子气的特点。

2、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为什么?

方法指导同上

教师理解:从文中对老汉的外貌描写“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后脑勺上的长长白发”来看,老汉至少六、七十岁了,但他很慈祥,爱笑,对小孩很亲切,如“娃呀”“我可该进土了”等用语符合儿童的心理。能安慰“我”,给我灶糖吃。在“我”眼中,他是个挺不错的人。但在一般人眼中,他年纪太大,秃顶、“一嘴的黄牙”,只是个挑担子卖灶糖的,肯定不会是出嫁的对象。

小结:正因为“我”天真,“我”才有那样一个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般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了老汉的爱护。

(三)赏析散文第三节,师生就如下话题对话:(投影)

怎么理解“我”和老汉之间的感情?

教师指导:①找出文中直接抒情议论的地方,如“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

②怎么理解“这时,我真的担心了„„”难道之前我不是真的担心吗?

③“烟荷包”中寄托了我怎样的感情?怎么理解“真的,我常常想念他,„„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④“小火柿子”象征着什么?

教师理解:我因为生活贫困又缺少疼爱而依恋上老汉,开始是因为老汉能给我糖吃,后来是因为老汉对我的“没有任何要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地疼爱。”这种爱并不现实,也不能长久,所以我尽管“常常想念他”,但毕竟它已是一份过去的感情,再不如从前一般珍重,因此那个曾经寄托我对爱情的美好憧憬的烟荷包,“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小火柿子”象征着一种不现实的爱,或是我的梦想。在不知老汉死去之前。“我”以为我的感情、我的梦想可以如“小火柿子”一样顽强,“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但后来再看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却是那么刺目了,愈加反衬出它“孤零零”的可怜。

(预测:学生也可能认为“小火柿子”象征着老汉对“我”的爱,或者象征着相互之间的爱,言之成理即可。学生也可能完全不明白它的象征意义,可指导多读文章相关部分)

三、感悟回味

1、请学生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朗读课文。

2、要求在四人小组内准备,选自己最喜爱的部分朗读。

3、推荐两到三个小组在全班朗读,教师做简要点评。

布置课后作业:

1、将全文朗读一遍;

2、对课文提出尚存的问题。

第二课时

四、深入探究

师生就如下话题对话

1、学生提出的问题。

2、你认为这篇散文在写作上有什么成功之处?

教师引导:①题材(写童年的经历,反映大家熟悉的心理历程,表达共通的,可理解的情感)②内容(营造了田园诗一般的氛围,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达纯洁美好的感情。)③叙事视角(灵活运用不同叙事视角:文章主体部分用了儿童叙事视角,使读者觉得异常亲切感人。开头则用作者视角,以第三者,一个评述者的身份来叙述,如同一个电影的序幕导入,一个广镜头展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总结:这篇散文表达了对童年时一个单一纯真的梦想的怀恋,对梦想失落的淡淡惆怅与点点反思,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忧伤而美丽,充满了爱与感动,天真与纯洁。

3、文章有什么深层意蕴?

解释“文章的深层意蕴”:即作品所反映的人类共通的心理情感,或所揭示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哲理。

教师理解:童年的梦幻在岁月的流逝与现实的碰撞中常会破灭、消散;但仍会留下它美丽的光与影,让人回味和留恋。然而梦、毕竟是梦,我们把握住的只是现实。

专家理解一:《拣麦穗》如同一个寓言故事,它在询问人们: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

——《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专家理解二:《拣麦穗》说透了我们生命的有限,让我们领悟了时间的无限,这就是我们忧伤的源头。但当你失去之后,你学会了加倍珍惜,学会了发现爱,这时生命和生活的美丽也就被发现了。

散文还表现了人性的美好(美丽的梦想者,对梦想者予以关怀和疼爱的理解者)——荒林《张洁〈拣麦穗〉赏析》

4、回顾本课学习,请学生总结鉴赏散文的步骤和方法。

教师总结:(投影)

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层层深入的过程,一般地说,第一层是语言层,即理解词、语、句、段、篇的意义,初步感受形象。第二层是形象层,即理解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第三层是主题层,即形象所包含的意义,或作品意义;第四层是技巧层,体会叙事、抒情、结构等艺术技巧是如何生动地表现形象、主题,给人带来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愉悦。第五层是隐寓层,即作品中超越了作品具体形象意义而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精神价值。——摘自庄文中《中学语言教学研究》

五、拓展延伸

1、投影并印发周国平散文。(学生朗读)

人是怎样获得一个灵魂的?

通过往事。

正是被亲切爱抚着的无数往事使灵魂有了深度和广度,造就了一个丰满的灵魂。在这样一个灵魂中,一切往事都继续活着:从前的露珠在继续闪光,某个黑夜飘来的歌声在继续回荡,曾经醉过的酒在继续芳香,早已死去的亲人在继续和你说话„„你透过活着的往事看世界,世界别具魅力。活着的往事---这是灵魂之所以具有孕育力和创造力的秘密所在。

在一切往事中,童年占据着最重要的篇章。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我甚至要说,灵魂无非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因为成熟而不会再失去。圣埃克絮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的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井。”我相信,童年就是人生沙漠中的这

样一口水井。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再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①

——周国平《时光村落里的往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实,光阴何尝是这样一条河,可以让我伫立其上,河水从身边流过,而我却依然故我?时间不是某种从我身边流过的东西,而就是我的生命。弃我而去的不是日历上的一个个日子,而是我生命中的岁月;甚至也不仅仅是我的岁月,而就是我自己。我不但找不回逝去的年华,而且也找不回从前的我了。②

诗人之为诗人,就在于他对时光的流逝比一般人更加敏感,诗便是他为逃脱这流逝自筑的避难所。摆脱时间有三种方式:活在回忆中,把过去永恒化;活在当下的激情中,把现在永恒化;活在期待中,把未来永恒化。然而,想象中的永恒并不能阻止事实的时光流逝。所以,回忆是忧伤的,期待是迷惘的,当下的激情混合着狂喜和绝望。难怪一个最乐观的诗人也如此喊道:

“时针指示着瞬息,但什么能指示永恒呢?”

诗人承担着悲壮的使命:把瞬间变成永恒,在时间之中摆脱时间。

谁能生活在时间外,真正拥有永恒呢?

孩子和上帝。

孩子不在乎时光流逝。在孩子眼里,岁月是无穷无尽的。童年之所以令人怀念,是因为我们在童年曾经一度拥有永恒。可是,孩子会长大,我们终将失去童年。我们的童年是在我们明白自己必将死去的那一天结束的。自从失去了童年,我们也就失去了永恒。

从那以后,我所知道的唯一的永恒便是我死后时间的无限绵延,我的永恒的不存在。③ ——周国平《失去的岁月》

(说明:拓展阅读的散文与课文内容相关,可视为课文的注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理解回忆“往事”和“童年”的意义,丰富自己的灵魂,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2、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对这段话的感受,谈谈自己的生活体验。

教师引导:你有哪些童年的秘密呢?你有没有难以忘怀的童年往事呢?这些往事对你的成长有什么意义?现在想来,你有什么感悟?

(关于周国平散文对课文的注释,可从三处理解:①老汉对“我”的无私的爱是“我”一生的怀念,是“我”的精神财富。②张洁曾经说,关于童年时代的那些回忆,往往充满苦涩,留恋的是那单一而天真的心境。所以她回忆并怀念往事③“我”做梦的童年是美丽的,“我”成年的期待是忧伤的,“我”回忆往事的心境是复杂的。)

3、教师总结:(投影)

好的文章唤起我们生命中那些细微而珍贵的体验,让你发现那些以为梦一样遗忘了场景和人物,原来并没有从我们的生命中真正消失,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那个叫“回忆”的记忆山谷。细细地读它,体会它,记住它——相信有一天,它就又在你的生命中出现,不是文字,不是故事,而是一种生命的体验。邻居的一位爷爷外出了,再了没有回来,而你还在等着他为你拉一曲二胡„„这样的体验有一天会发生,你有说不出的忧伤,你将想起张洁在这篇《拣麦穗》中“说出来”的方式,她用一个故事,一种讲法,叙述生命的发生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投影)

1、请以“往事”为话题,学习张洁散文的讲故事的叙事手法,写一篇作文。

2、上网搜索阅读张洁的其他散文作品,做读书卡片。

粤教版《赤壁赋》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赋”的特点,了解苏轼的赋的风格。

2、理解本文情、景、理浑然一体的特色

3、体会作者深刻的哲思内涵,了解作者儒道兼济的复杂思想。[学习重点]1、通过主客问答,了解苏东坡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2、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由乐——悲——喜的变化过程。

[学习难点]:

课文第五段的阐述哲理,特别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学习内容]

一、导语:

前面学习了文赋初期的典范之作杜牧的《阿房宫赋》,今天进一步学习文赋的代表作苏轼的《赤壁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二京赋》等。和苏轼的`诗词一样,苏轼的散文同样具有写真景、抒真情、言至理的特点。或描写、或叙述、或抒情、或讨论,都能做到自然和谐统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行云流水皆能成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他的散文很少有雕琢斧凿的痕迹,其中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背景资料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来苏轼贬谪到黄州作团练副使。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三、字词句梳理:

1、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属——嘱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

③山川相缪缪——缭 ④举匏樽以相属属——嘱

2、活用词: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舞,使……哭泣(使动用法)

②顺流而东也东:东去(名作动)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②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

⑤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四、文章内容:

第一节,写作者和朋友泛游长江,尽情尽兴。(景美——“乐”)

第二节,写箫声哀怨,使客人的情感骤转。(由“乐”而“悲”)

第三节,吹箫客人论述了曲调哀怨的原因:

第四节,作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1、天地万物变与不变,只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而已。

2、人与天地万物一样,都是永存的,对天地没有什么可羡慕的。

3、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无穷无尽的宝藏,共同享用。 三层意思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

第五节,客人转悲为喜。(由“悲”而“喜”)

第一节介绍东坡游赤壁,作者写出了清幽静寂的自然景色和诗一般的境界,不由行沉醉其间,陶然忘忧,幻想羽化而登仙,由自然和谐的意境——心情“乐”甚。

由乐而忘情,不觉“歌”起来,却歌出了屈原的“楚辞”,客和箫哀怨,曲折传递内心仍难以排遣的忧郁情怀,转为抒“悲”情:哀……,羡……,如何解脱呢?接下来议论说理,表达乐观旷达的理性美。

五、艺术特色:

1、情、景、理融合: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结合。

2、乐——悲——喜的情感变化;

3、儒道兼济的复杂思想。

余秋雨《山居笔记》:“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客观景物只提供了一种审美可能,……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更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六:布置作业

粤教版精品教案 项链 教案3 篇3

教学环节

一、组织教学

二、课前普通话训练

三、导入课文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今天将要学习的《项链》这篇课文里,它是一篇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漂亮女子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心,由于在得意忘形之即,丢失了向朋友借的项链,为此付出了10年的代价,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开始迅速地浏览即将学习的课文。

四、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基.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批斗现实主义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邦迪耶普小城附近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个商人,父母分居,颇有文学修养的母亲带着莫泊桑住在海滨的一座别墅里,他幼时受母亲的熏陶而爱好文学。

在卢昂中学上学时,受到他的老师、著名的诗人路易.布耶的指导,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1870年到巴黎入大学攻读法律专业,适逢普法战争爆发,应征入伍,目睹普鲁士军队入侵家园的情景。一年后,法军战败,1871年停战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工作之余孜孜不倦地写作,得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指导。

1879年夏天,以左拉为首的6位标榜自然主义的文人,在左拉的梅塘别墅聚会,商定各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短篇小说,汇成《梅塘之夜》出版。此后,他辞去教育部之职,专门从事创作,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

1880年到1890年,是他创作的旺盛期,这期间他写成中短篇小说300多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以及许多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性文章。1890年因病导致精神失常,于1893年7月6日在一所精神病医院去世。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短篇小说巨匠”之称。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法国现实,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和社会道德风气的堕落进行了揭露和嘲讽,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则予以同情和表彰。

(二)课文介绍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精品,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她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并为此去努力,结果不切实际的追求使她放弃了对梦幻生活的痴想,并为此花费了10年的心血与青春。

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从借项链、丢项链、到赔项链,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性格,从社会根源和个人因素两方面提示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小说那意想不到的结局——项链是假的——把故事推向高潮,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

(三)课文分段

本文按照项链为线索,主要写了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等主要故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它交待了女主人公的基本情况和借项链的原因。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介绍了路瓦栽夫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和婚姻状况以及她对上层社会生活的痴迷向往。

第二层:写路瓦栽夫人得到部长的请柬,并为参加夜会做新衣。

第三层:写路瓦栽夫人为参加夜会借项链;

第二部分(从“夜会的日子到了”至“她照他说的写了封信”):写路瓦栽夫人舞会上的成功及项链的丢失。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路瓦栽夫人在舞会上大出风头,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第二层:写项链丢失,夫妇俩感到悲痛甚至绝望。

第三部分(从“过了一个星期”至“也可以成全你”):写夫妇俩费尽十年心血终于还清了债务(即赔项链)。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夫妇筹款赔项链,债台高筑不得不倾家荡产;

第二层:路瓦栽夫人为赔项链历尽十年的艰辛,耗尽了自己的青春。

第四部分:写发现丢失的项链是假的。

作者通过路瓦栽夫人丢失项链造成的不幸,尖锐地嘲讽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深刻地揭露了享乐主义思想意识的危害;同时也对路瓦栽夫人在当时社会虚荣心毒害下的不幸遭遇抱有怜悯和同情。

小说构思精巧,布局合理,以项链为线索,沿着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过程展开故事情节,最后点出是假项链。由于小说的情节发展切合人物的性格,再加上作者的铺垫预示,所以波澜起伏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都在情理之中,而且寓意深刻。

这篇小说与《守财奴》相比,不仅同样具有情节结构方面的特色,同时还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描写,而且还在情节上显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结局更令人回味无穷。

五、课外作业

继续阅读课文,认真领会文章,从心理描写和情节结构方面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本质。

《项链》

(二)教学环节

一、组织教学

二、课前普通话训练

三、复习旧知识

课文人哪些方面写了路瓦栽夫人与项链有关的事件?

明确:课文主要从参加夜会借项链、舞会成功丢失项链、面对现实赔项链、遇见故友知真相这中方面来写路瓦栽夫人与项链有关的事件的。

四、讲授课文

(一)人物的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对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引导读者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起着重要作用。

《项链》运用多种方法生动细腻地描写了路瓦栽夫人在各个场合下的心理活动。

1.开篇介绍了女主人公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路瓦栽夫人的现实经济条件、对生活的认识以及她对上层社会的向往,铸成她慕享乐、爱虚荣的性格特征。

下表就结合她典型性格和现实生活环境的对比来分析这样一个人物在课文中的特点: 典型性格 现实生活环境

美丽动人的姑娘、迷恋上层社会的生活 出身寒微、现教育部的小书记结了婚

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格;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实实;

七个“梦想”:梦想着“宽敞的客厅,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精美的晚餐,漂亮的服装”和珠宝“即”高雅和奢华的生活“ 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即“什么也没有”

以上强烈的反差,造成了她尖锐的心理冲突,使她“感到十分痛苦”,她“伤心、失望、困苦”,并且产生了“悲哀的感慨”。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是因为以下两点原因决定的:

其一,以金钱和地位为追求目的的社会风气的深刻影响;

其二,她这样的女人所特有的慕享乐、爱虚荣的性格特征也起着决定性影响;

2.为了刻画玛蒂尔德小姐的性格,小说有的地方采用了直接描述的方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物的心理,如开头的七个“梦想”,提示了她对上层社会的痴迷向往,已经达到了狂乱的程度,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又几乎使她处于绝望的状态,也正是这种心态,才使她一心寻找跻身上层社会生活的机会,为后文的悲剧产生作了铺垫。

3.夜会上,她获得了成功,作者用了四个“陶醉”来表现她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内心世界(P95):

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

陶醉于成功的光荣;

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

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这四个“陶醉”与前面的七个“梦想”相呼应,前者是她追求虚荣心和享乐的思想核心;后者是她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真实体验。

这种直接描写的手法,以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表现人物在特定的情景下的心理活动,非常直观而明快,从而加强了艺术形象,使人易于理解。

另外,在夜会上丢失项链后,小说在描写女主人公的心理时,先后两次出现“什么也想”这句话,仔细分析这两个“什么也不想”的内涵是什么(学生思考找人回答后再分析)?

分析并明确:

前者的“什么也不想”是写她在夜会上获得成功的狂欢程度,表现她幸福满足到了极点;

后者的“什么也不想”是描写她丢失项链后的狼狈心理,表明她痛苦、惶恐到了极点。

这两种心态的描写正是女主人公从“幸福的云雾里”跌进倾家荡产深渊的冷酷现实的心理变化的具体写照。

(二)小说通过人物的行动、表明、语言等手法来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当路瓦栽拿回部长的请柬时,但她因为没有像样的服饰,便“懊恼地把请柬丢在桌上”,“用恼怒的眼睛瞧着他”,最后竟“哭起来”、“泪珠”“流到嘴角来了”,“丢”、“瞧”、“哭”等动作、表情的描写,深刻地表现出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在女友那里借首饰时,面对诸多珠宝,她眼花缭乱,犹豫不决,当她终于选中一挂钻石项链时,她“心跳”、“手抖”、“出神”;在得到女友的允许后,她兴奋得“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这种从郁闷——犹豫——狂喜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她的虚荣心在满足过程中的独特表现。

(三)从小说的故事情节来看,借项链是情节的开端,丢项链是情节的发展,也是她灾难的起点,买项链和还项链又深入了一步,付出十年艰辛还清债务进一步得到深化,故事的顶点和高潮上玛蒂尔德知道假项链的那一刻,本来故事应该有结局,但作者却突然止住,究竟如何往下发展,只字未提,这种写法,不仅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而且更令人回味无穷。

(四)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的分析,我们发现她具有慕享乐和爱虚荣的同时,也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挖掘她可贵的另一面:

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虽然充满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抱怨自己的境遇,但她却能够始终跟随自己的丈夫,也没有做出一些出格甚至令她丈夫难堪的事情,更没有利用自己的美貌去换取美好的物欲享乐;尤其是在丢失项链后,面临巨额债务时,她和丈夫并没有相互埋怨和指责,更没有为此大打出手,相反,她俩“毅然”作出决定,“要想办法赔这件首饰”。为此,他们倾家荡产,债台高筑,即使如此,她也能够面对现实,以自己实际行动,虽然经历了生活的贫困、肉体的苦楚甚至精神的折磨,但最终还是与丈夫同患难。花了十年的时间。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美好的青春这一巨大代价还清了巨额债务。这些方面无不说明了玛蒂尔德小姐能够直面现实、感情专一,又反映了她具有诚实、善良、能吃苦耐劳的可贵品格,这不仅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显得难能可贵,即使在今天我们这个经济不断发展,相当一部分人显得浮躁不安的社会里也显得难能可贵,但她在各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也应该是值得我们许多人学习,同样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并不断启迪我们,从某种程度上讲,她也给我们现代人树立了一个正面形象。

五、作业

以《我眼中的玛蒂尔德》或《项链续集》写篇幅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内容符合原文主题思想。

补充说明: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丈夫对妻子的理解、容忍和真爱?

1.费了很大的周折为妻子参加部长夫妇的夜会搞到一张请柬;P93

2.用预备买猎枪的400法郎为妻子做衣裙(这不知要比葛朗台先生大方到何等程度了)。P94

3.当没有首饰时,丈夫又出主意让妻子到朋友家去借P94;

4.在夜会上即使很困也没有干扰妻子,而是和几个男人在一间小屋子里睡觉;参加夜会为妻子预备临走时穿的衣服;当妻子觉得寒伧想逃走时,又怕她着凉,主动叫一辆马车;P95

5.当项链丢失时,丝毫没有责怪妻子,而是主动一人找遍了所有的地方且直到早晨七点钟光景,未找到又帮妻子出主意“有周转的时间(在又找了一天到晚后);

6.当绝望时,他断然决定,“应该想办法赔偿”,并且拿出父亲的遗产,又开始代号钱甚至“不顾后半世的生活”,十年中靠作誊写员,甚至以五个铜子每页的辛勤劳动终于还清了巨额债务。

粤教版精品教案 过程 篇4

评论(0)发表时间:2006年11月1日 12时18分

蕙那时在南方一间师范大学读中文,蕙并不漂亮,一头微黄的短发显得她愈是高瘦。蕙近视,度数不高,从不带眼镜,于是给人的感觉是她每看一样东西总是很专注的样子。大学里的女孩子大多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但蕙永远是那样的朴素.浅色的衣着,脸上从不施任何脂粉。却是有一次有人说:"蕙子,你留了短发耳朵两边就空洞洞的,戴对耳环好了。”蕙真的照着做了。耳朵上多了一对晃荡荡的耳环。

蕙是校报的记者,行踪诡异的,常常是夜深了才夹着一本很大很大的笔记本穿过长长的走廊回宿舍。宿舍里的人有时一觉醒来,还能看见蕙在灯下抄抄写写。蕙的文章除了在校报上发表出来,还在校外的报纸杂志上发表。那些文章总是带了一种淡淡的感伤。

临近毕业.班上很多同学都在为工作四处奔走.不少同学品后找到了一份如意的工作,蕙却不动声息的,学习之余.依然写文章。后来有一间报社到学校招聘。领导看了蕙发表的文章,很欣赏,希望蕙到报社去。

蕙也很希望到报社去.终于却去不了。蕙是师范生.不回原户籍所在地工作照规定要交六千多元的调配费,蕙家里穷,两个妹妹还读书,蕙只能放弃去报社。蕙在那时候开始学会抽烟。

毕业后,蕙回到了家乡高州大坡所在的山区。工作还没分配的时候.好心的亲友让蕙像别人一样去„活动”.找一间好一点的单位。蕙感激的点点头。却不付诸行动,刚通上父亲重病.意就和两个妹妹全心照顾住院的父亲。

工作分配方案出来了,和蕙一起回来的很年人分到了中学做教师.而蕙却分到了一个大坡镇一间很偏远的小学做教师。那时候师范大学生毕业分配到小学做教师还很少.何况是那样偏远的小学,知道消息的人都不知如何安慰蕙好,蕙反应却很平静。

到了要去学校的那天,母亲坚持要送蕙上车。临别母亲好几次欲言又止,蕙看出母亲的担心,就平静地说:„我会自己照顾自己。”蕙上了车,很快拉上车窗,泪水却流了下来。

蕙到学校不久,一个分配在城市工作的要好同学几经曲折去探望蕙,看了简陋的生活条件,艰苦的生活和比以前迈得更黑瘦了的蕙,眼睛就模糊了.就说:“蕙子,要不另找一份工作吧”蕙听了就淡淡一笑,算是回答。没人能理解那淡淡一笑的含义,连蕙自己也一样。

无论怎样,蕙就在那间偏远的小学教书了。她的两个妹妹上县城重点中学,要靠蕙支持.蕙的生活过得很清苦,生活用具是读大学时用的,衣服也是学生时穿的。刚到学校时蕙依然戴着两个晃荡荡的耳环,一次老校长小心的对用说:„蕙老师,那耳环山里人不习惯呢!蕙就笑笑:“那就不戴了。‟蕙取下耳环,从此锁进了抽屉里,再没戴过。

过了好几年蕙依然在那间小学,同学依然没有忘记蕙,再探望她。蕙依然是朴素的衣着.改变的是不再一头微黄的短发,而留了一头黑亮的长发,脸色红润多了.言谈举止部流露出一种从容。同学说:“蕙子,你比以前美丽了!” 蕙就笑;„山村的山水给了我美丽吧” 同学再问蕙打算不打算调动.蕙就说:“习惯了这里,倒是觉得这里运合自已了!”

那时江教的学生已经有很多走出山村外面读书了,蕙因此深得好评.不少外面的学校邀请蕙到他们那里去,蕙婉言谢绝了。

蕙安心在那间小学教书了,又过几年.蕙结婚了,丈夫是那间小学的一位老师,蕙生了个女孩于,长得眉目很像蕙,一次蕙问小女儿;“小蕙.长大了要干什么?”女儿不加思索的就回答:“走出爸 妈生活的这个小山村!”蕙幽幽的叹了一口气说:适合自己的就最好!”女儿听不懂妈妈的意思。

(粤教版)《拣麦穗》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学习心理描写。

2.鉴赏出人意料的结尾。

3.在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续写小说,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力。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续写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虚荣的危害;感受人性的光辉。●重点、难点

探求隐藏于悲剧后面的根源;培养小说鉴赏能力。●教学思考

1.在课堂上可以讨论下面两个问题:1.对玛蒂尔德追求奢华生活,梦想挤入上流社会,到底应该怎么看?是不是正当的?2.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持什么态度?是批判,还是赞扬,还是二者兼而有之或者二者都没有?从这两个问题入手进而分析小说的主题。

2.对《项链》的主题,可以有多种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就应适当鼓励。可以提供《项链》的背景资料、莫泊桑的有关材料,以帮助理解《项链》的主题。●教学设想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初步分析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和主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项链》是名篇,扣住结尾的“假”和开头的“也”进行启发诱导,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眼探幽发微鉴赏小说。●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

布置学生预习。预习时,可以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心理描写的细腻;可以要求学生画出各段的重点、关键词句等,体会人物性格。

二、导入

乾隆皇帝写了万多首诗而无传世之作,一个农妇吟出一句诗却千古流传。她看见红花飘落到蜘蛛网上,脱口而出——

蜘蛛也惜春归去,网着残红不放飞。(板书。后面要派上用场。)

当然,创作出大量传世之作的作家更让人敬佩。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都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三人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投影)

莫泊桑(1850—1893)法国《我的叔叔于勒》《项链》(《首饰》)《羊脂球》《漂亮朋友》(《俊友》)契诃夫(1860—1904)俄国《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 欧·亨利(1862—1910)美国《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 我们现在学习的是莫泊桑的代表作《项链》。

三、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1.文章的线索是 明确:项链。

2.以项链为线索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

明确:借项链—失项链—陪项链—还债务—知真相。

四、分析心理描写 让学生讨论、发言。《项链》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

“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正如祥林嫂的封建迷信思想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一样,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她生活在把女子当作花瓶、玩物的社会,是那个社会对她的毒害。

“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她觉得自己生在世是就是为了这些。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写出女主人公性格的一个方面: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表现她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应该说,渴望过好日子,有追求,并不为过,但这追求不算高远。

“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写出女主人公性格的又一方面: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坚韧、忍耐和吃苦的精神。这一点过去常被忽视。

“她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地可以完全告诉她了。为什么不呢?”写出女主人公已经远离了虚幻的遐想,成了为明确生活目标而奋斗的女性,心态平和、自豪。女主人公完成了性格的渐变过程,心理成熟了。

应联系全文,整体考察,才能把握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就是性格发展过程。

五、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课后练习二,引导学生把握玛蒂尔德形象。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适当鼓励。一般说来,第三种说法似乎更合理些。

玛蒂尔德的虚荣使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个人物也有可爱之处——面对艰难的生活“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她还清债务后与莱思节夫人在极乐公园不期而遇时诚实的告诉朋友真相,“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玛蒂尔德的遭遇让人同情。

人是复杂的,不能简单的用“好人”或“坏人”来评判一个人。

莫泊桑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玛蒂尔德这个典型形象。这个形象是不朽的。

六、把握小说主题

明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就予以肯定。下面几种说法以及参考资料可供参考。《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暴露。

传统的看法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这种看法的根据是,小说中尽管没有一句谴责玛蒂尔德的虚荣心的话,但在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度。比如,开头写玛蒂尔德如何把大资产者的奢华生活当理想,后来写她收到请帖后如何费尽心机抠出丈夫的积蓄,这一系列描写表现出这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灵魂的庸俗鄙陋。另外,写玛蒂尔德的一个晚上的满足带来十年的艰辛,这是对她的虚荣心的惩罚。小说最后写到十年艰辛不过是为了一件赝品,这又是对她的辛辣的讽刺。

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有一定的典型性。不安于辛苦劳动而得以糊口的小康生活,看不起比自己更穷苦的人,一心想上升为大资产者,而且希望走捷径,借侥幸的机会发迹,这是人的劣根性的表现。当然,只有少数小资产者获得了成功,而大多数小资产者在竞争中沦落到更加悲惨的境地。《项链》嘲讽了阶级社会这种追求虚荣的可鄙风气,而且帮助我们去认识产生这种风气的社会原因。

另外一种看法是,作者无意(我们读者也应该如此)对人物作明确的价值判断;他所感兴趣的,或者说发生在人物身上的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引起心灵震撼与深思的,是人自身对于这种变化的无能为力。这种看法的根据是,第一,在玛蒂尔德看来,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何况“人”活着就是为了“享受”,而不是忍受种种贫困与丑陋。不能因此而指责她有虚荣心和追求享受的思想。在这指责背后隐藏着“安贫乐道”的价值标准,而这种将贫困道德化的价值观是十分可疑的。第二,作者对一心追求享乐生活并没有批判,对以十年艰辛还清债务也没有赞颂,对二者没有做出明确的倾向性选择,只是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七、布置作业 思考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艺术鉴赏

鲁迅先生赞美《项链》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要求具备的高度。”

(一)结尾

1.小说结尾处才由佛莱思节夫人一语道破真相——项链是假的,真是出人意料。项链是假的,这是否符合情理呢?

让学生找出作者巧妙埋下的伏笔。①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十分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②当她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③当她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

作者在文中多处埋下了伏笔,埋得巧妙,不露痕迹,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情节的逆转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板书),小说精巧的构思让人拍案叫绝。

2.项链是假的,这样构思对表现主题思想有何好处呢?

明确:玛蒂尔德为一夜风光而付出十年艰辛,这是对她虚荣心的强烈讽刺。债务还清后,才知道项链竟然是假的,这对她的虚荣心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同时,佛莱思节夫人也用假项链,可见,当时有虚荣心的不止玛蒂尔德一个。

3.假如项链不是假的,你对这篇小说如何评价?

明确:仍不失为优秀作品,但讽刺性会大大减弱。

(二)结尾

1.再看小说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其中“也”字非常突兀,怎样理解呢?

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可以联系“蜘蛛也惜春归去,网着残红不放飞”讲清“也”的一般用法和这种句式的特点。

明确:小说暗中将玛蒂尔德与佛莱思节夫人作了对比。2.有何根据呢?

十年后她们在极乐公园不期而遇,“„„佛莱思节夫人,她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 3.这样写有何好处呢? 明确:两人本来都是“美丽动人”的,十年之后,佛莱思节夫人“她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而玛蒂尔德却风韵不再。“蜘蛛也惜春归去”啊,玛蒂尔德青春之花如此凋谢让人惋惜。这都是虚荣心惹的祸,表现了虚荣心对人心灵的戕害,对人生命的糟践。

莫泊桑不愧是短篇小说大师,《项链》中的这一个“也”字,一个‘假’字,多么耐人寻味啊!古人说:“开篇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这篇小说的开头、结尾值得我们鉴赏、借鉴。

(三)全文

文似看山不喜平。此文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运。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

《项链》中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小说写女主人公一直向往上流社会,可是接到部长舞会的请帖后,却“懊恼”“发愁”。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要时来运转,却又丢失项链。赔了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然而这些情节看似出人意料,却是合乎情理的,这与作者作了一系列铺垫是分不开的。小说开端,作者大段大段介绍玛蒂尔德想望过上流社会生活的心理,这就为下面描写人物懊恼发愁、遭到挫折提供了依据。小说还提到女主人公与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的关系,看来无足轻重,却是下文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此有关。

二、布置作业

1.玛蒂尔德得知真相以后会怎样呢?请将小说续写下去。要求:①想象合理;②500字左右。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

粤教版物质的变化教案 篇6

[提出问题]1.白纸上是否已用什么化学药液写下了隐形字?

2.喷雾器里装的是什么化学药品?

3.两种化学药品接触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使白纸上显出字来? 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从“物质的变化”开始,学习这门有趣而又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课。

[观察活动]变化1 火柴梗被折断

现象:火柴梗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2 水的三态变化

现象:水的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3 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

现象:石蜡形状和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4 玻璃破碎

现象:玻璃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5 食糖溶解在水中,再加热蒸发掉水后又得到食糖

现象:食糖形状和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讲 述]上述变化过程中,有的只发生物质形状或状态的变化,有的物质的

形状和状态都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本质没有变化,即没有生成新物质。

[板 书]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检 查]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

[观察活动]【实验1-1】 火柴梗燃烧

燃烧前:火柴梗

燃烧时:有明亮的火焰,有发光发热现象。

燃烧后:黑色物质

【实验1-2】 镁条燃烧

燃烧前:镁条是银白色的固体

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白光,并且放出热量。

燃烧后:生成的是白色的粉末状物质。

[讲 述]火柴梗燃燒后生成黑色的灰燼、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后两者散发到

空气中),它们是不同于火柴梗的新物质。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并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它是一种不同于镁的新物质。

[板 书]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讨论交流]完成下表后回答:从哪些方面比较镁条燃烧前后的不同点?

[讲 述]观察化学反应通常要注意以下三个阶段的现象:反应前的现象→反应进行时的

现象→反应后的现象。

[观察活动]【实验1-3】 在盛有少量小苏打(碳酸氢钠)固体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 观察:产生气泡

判断:发生化学变化

【实验1-4】 在盛有无色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无色氯化镁溶液。 观察:产生白色沉淀

判断:发生化学变化

[讲 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产生某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这些现象并不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

[板 书]化学变化伴随现象: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即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讲 述]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检 查]完成课本12页“检查站”内容。

[板 书]化学变化的表达方法——文字表达式

镁 + 氧气 氧化镁点燃 Mg O2[讲 述]在文字表达式中,“+”读作“和、与、跟”,“→”读作“生成”。带领学生读以上表达式。

[练习]P.13/ 1. 2. P.26/ 1.

[布置作业]1.抄写概念各两遍。

粤教版四年级科学彩虹教案 篇7

3、彩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光是有颜色的。2.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为断发展的。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设计意图:

彩虹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自然现象,本课以此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通过引导学生造彩虹,找彩虹等实验,最终了解光是有颜色的,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对彩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丰富对光的认识;在实验的研究上学会分析、推理和归纳,从而进一步培养科学素养。

本课以研究彩虹的相关知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比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四)重点难点:

通过活动了解阳光与彩虹的关系,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

任务驱动页图片;彩虹图片、制作彩虹的演示及分组材料。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本课驱动页由一幅图构成。图中反映了在一个开阔的原野里,有一条美丽的彩虹挂在天边,四位主题人物奔跑着去看彩虹,他们对彩虹很感兴趣,正在讨论有关彩虹的话题,“为什么雨过天晴后,会出现彩虹呢?”“彩虹太美了!”“我们也可以做彩虹吗?”这些问题不单是主题人物感兴趣,我们很多学生同样也在思考着这些问题,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通过任务的驱动,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二、活动一:再现彩虹

很多同学应该都见过彩虹,对彩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果天空中有一道美丽的彩虹悬挂在天边,同学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欢呼、跳跃。然而,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彩虹的颜色是怎样排列的呢?这个活动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己做彩虹,了解彩虹是怎样得到的。这是一个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做彩虹的活动,了解彩虹。1.引申的问题: 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太阳光看起来好像没有颜色,我们通常叫太阳光为白光,但它实际上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我们看到的彩虹,实际上是白光透过了无数个雨、雾的水滴(或水珠),经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

白光是由彩虹中各种颜色的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的光混合成的。当白光穿过雨滴时,发生折射,改变了传播方向。各种颜色的光改变的方向大小不同,于是白光就分散成各种颜色的光。2.导入:课本任务驱动页的图片。

3.提问:为什么雨过天晴后会出现彩虹呢?我们也可能做彩虹吗?

4.引导: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彩虹。5.目的: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6.导入:利用喷壶制造彩虹或出示该活动的图片。7.提问:彩虹大家都见过,你知道它的出现与什么有关吗? 8.介绍:彩虹的出现与阳光和空气中微小的水滴有关。在有阳光,空气中有较多小水滴的情况下,在适当的方向就能看到彩虹。9.观察

要全面的了解彩虹,我们可以自己再现一条彩虹,找出它更多的特点。

10.讨论:再现彩虹要有什么条件?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人造彩虹”的三个必要条件:(1).背对太阳。(2).顺着太阳光的方向看。(3).向空中喷充足的水雾。

11.活动:做再现彩虹实验。

12.交流:学生介绍实验结果。小组交流后记录在书中的空白处。

13.拓展: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见到彩虹。

三、活动二:阳光是彩色的吗?

把装满清水的杯子放在阳光下,阳光透过杯子后,就可以看到透过杯子射出来的光是彩色的,颜色排列的顺序也跟彩虹一样,也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如果我们用东西挡住阳光,刚才有颜色的光就不见了。我们再看看阳光的颜色是白色的,水和杯子都是透明的。当阳光透过透明的清水后,我们把白色的太阳光(科学上称为复色光)通过透明的媒质以后变成有颜色的光(单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上面做的活动其实就是一个光的色散实验,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要求杯子的杯口直径要比杯底的直径大。1.引申的问题

白色的光能够分散为七种颜色的光,那么七种颜色的光又能否合成。

2.导入:出示一杯水和一张白纸。

3.问题:阳光穿过这杯水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4.演示:按照课本图提示进行。把装满水的杯子放在阳光照着的窗台边上,在杯子下方的地面放一张白纸,让阳光透过杯子照在白纸上,调整杯子的位置,让学生看到彩虹现象。5.出示:一盆水,一面镜子,一张白纸。6.演示

将室外射进的阳光反射到纸板上,光线通过水后在纸板上形成了彩虹。

7.问题:从这两个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8.讨论:这个实验包括什么条件?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 9.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10.汇报:学生汇报发现:挡住阳光就没有了彩虹,没有水也没有彩虹。

11.归纳:“白色”的太阳光是由彩色的光混合而成的。阳光穿过水或水雾时会被分解为各种单色光,这时我们就可以观察到彩虹。

12.拓展:你还能通过哪些方法验证你的结论。13.媒体:

播放《彩虹》视频。

资料:

光的色散:让一束白光穿过狭缝,射到一个玻璃棱镜上,光线经过棱镜折射以后,就在棱镜另一侧的白纸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它的颜色总是这样排列的:靠近棱镜顶角的一端是红色,靠近底边的一端是紫色,中间依次是:橙、黄、绿、蓝、靛,这样的光带叫做光谱。可见,白光经过棱镜折射以后会分解成各种不同的色光来。

如果在屏幕上有颜色光带的地方开一条狭缝,让任何一种颜色光通过狭缝,射到狭缝后面的棱镜上,将会发现,这种光经过棱镜的折射以后,只会发生偏折,不能再从中发解出其他色光来,这表明:每一种颜色的光只含有一种成分,不能再分解开来。光谱中的每一种色光,我们称它为单色光。如果在棱镜和白屏之间再放一个凸透镜(会聚透镜),那么原来被棱镜分解开来的彩色光带,经过凸透镜的折射以后又会聚拢了,在屏上形成一条狭长的白光带。从白光分解的实验和各处被分解成的色光又复合成白光的实验表明:白光是由各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复色光,自然界中的太阳、白炽电灯和日光灯发出的光都是复色光(白光)。把复色光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虹

(粤教版)《拣麦穗》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青少年所面临的侵害,并知道如何远离这些侵害。

能力目标:掌握一些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各样不安全因素,充分认识自我保护的重要意义,克服依赖和过于独立的心态,掌握自我保护的本领。

二、教学重难点

增强防止侵害的意识,正确面对侵害

三、教学方法: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情侣两万元卖掉亲生女儿 转身花两千买只宠物猫》

【师】这对情侣的行为让人愤慨。由此也可以看出,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有时会受到某些道德败坏者和不法分子的伤害。我们将这种来自他人的伤害,称为侵害。青少年面临的侵害有哪些?如何面对这些侵害? 【新课教学】

二、防止侵害

材料:经调查,未成年人遭受各类侵害的情况比较严重。在3万多名接受调查的青少年中,约有50%的青少年认为自己遭受过不同类型的侵害,其中30%的侵害来自同龄人。约有8%的青少年承认自己遭受过性侵害,而且侵害者有80%是熟人。

1、青少年面临的侵害

【师】除了刚才提到的不法侵害外,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还可能会遭到哪些侵害? 【生】

(1)对青少年施以暴力,进行体罚、殴打、关押、虐待等

材料:沈阳幼儿园老师暴打聋哑儿,拎起孩子摔在地上,然后连续脚踢,高声辱骂„„旁边的几个孩子呆呆地看着,被打的孩子拖着长音哭泣并在地上翻滚。

材料:近日,网上曝出一组将小女孩像狗一样拴走廊的图片引发网友愤怒。据邻居透露,孩子常年被栓,爬在地上衣服很脏乱,且身上疑似有伤痕。女孩父亲说:“因我晚上要干活,下午要睡觉。可是孩子太调皮,怕出危险。只好拴在外面。”

材料:过分的玩笑,孤立的羞辱,别出心裁的“惩罚”,被嘲笑的十岁孩子。中关村二小的校园暴力在2016年的最后一个月刷屏,宇宙中心的学校如此,那其他遥远星球的学校自然也未可幸免。校园原本是一片乐土,然而随着校园暴力的频发,生活在乐土中的学生屡屡受到伤害,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暴力事件。(2)哄骗和利诱青少年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材料:21岁的无业人员张峻诚,终日游手好闲,通过教唆胁迫等方法,先后十余次教唆组织易受控制的未成年人马某、魏某等,去骗取其他中学生的手机或者钱财,共计诈骗受害人高档手机十余部,涉案财物折合人民币2.5万余元。(3)贬低或污损青少年的人格

(4)对青少年进行猥亵或与其发生性关系

2、如何正确应对这些侵害?

材料:放学时,雯雯在校门口遇到一位多年不见的邻居,邻居主动邀她上车,说:“别回家 了,世界那么大,我带你去看看!” 【师】雯雯该怎么做?

【生】拒绝。应有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警惕,防范侵害。(1)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给侵害者制造机会。①在与人结交时,不要贪图小利,不要轻信别人。②不让任何人触碰自己身体的私密部位。

③对侵害者的挑逗性语言和动作,从一开始就应予以坚决制止,并迅速离开。材料:小丽:网友要求见面,感觉他不像坏人„„

小静:一位叔叔买了一条裙子给我,让我去他家里试一下。【师】如果你是小丽、小静,会怎么做? 【生】

【师】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生活中有一些人,他们隐藏在我们中间,但是却心怀叵测。所以,提高警惕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情境研讨:一天放学后,小何走到较偏僻的一条小巷时,突然遭遇几个歹徒的勒索。【师】请你根据上图的情境,对小何应对歹徒勒索可能采用的几种方式和将会产生的结果进行设计。【生】

第一种方式: 乖乖的把钱交出来。结果: 一而再,再而三,遭到勒索

第二种方式: 先把钱交出来,伺机报复。结果: 会导致违法犯罪的出现

第三种方式: 先把钱交出来,然后记住歹徒的长相、去处,马上报警。结果: 不但保护自身的安全和钱,还可以帮助公安机关破案。(2)侵害发生时,要首先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师】不要因钱物而与侵害者纠缠或厮打。同时,要利用一切条件向别人求救,及时报警。报警电话是多少? 【生】110 【师】有同学说有的时候报警讲不清自己的位置怎么办? 【生】

【师】我国很多城市的路灯杆上都有“路名+编号”的蓝色牌子,这个编号就是路灯杆定位编码。如果你在拨打“110”报警电话时提供路灯杆上的编号,警察即可确定你的位置。材料:一名女子走进银行就在刚刚取出钱之后,一名头戴灰色鸭舌帽的男子出现在她的身后,鸭舌帽男子出现后女子并没有感到害怕,并且说自己的老公就是警察。而鸭舌帽男子在听到女子说出“我不要命”“你打死我呀,”也做出一个极端的举动,伴随着一声枪响,女子瞬间瘫坐在地上,男子随即离开。

鸭舌帽男子起初是想抢劫钱财,但却被女子的言辞激怒,随后男子开枪离开。就在警方查案时,鸭舌帽男子竟自己投案自首了。朝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李志双抢劫一案进行了公开宣判,判处李志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同时限制减刑。【师】大家觉得这位女子在遇到危险时有什么错误的做法? 【生】不该刺激那个男子 材料:一男子在三人“看护”下进入银行取款,银行在收到客户签字确认取款凭条时发现签名的后面写了“110”。机智的银行柜员判断客户遇到危险,镇静地将凭条收下,借查验现 金故意拖延时间,并通知银行领导报警。随后,民警及时赶到将四人带走。播放视频《5岁女孩亲身经历被拐后机智脱险》

(3)如果侵害已经发生,要及时脱离侵害者的控制范围,稳定情绪,与自己的监护人取得联系,告知他们具体情况。

监护人,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如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

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首先由其父母担任,如父母死亡或者无监护能力的,按下列顺序由以下人员担任:①祖父母、外祖父母;②成年的兄、姐;③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或者民政部门。

材料:12岁的小航在水北小学读书,认识了同班同学的几个初中生朋友。2016年下学期开始,这几个校外的朋友就开始用各种理由向他要钱,不给就打,还不许告诉家长和老师,不然就砍死或者断手。就这样小航被敲诈勒索了一个学期。后来,小航的同学将此事告诉了小航的父母,小航父母和老师设计捉到了这几个勒索者,并报了警。材料:南京某小学二年级的男生童童,6岁时通过合法途径被现在的养父母收养。一段时间,老师发现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甚至会有意识的躲开老师和同学。此时老师才发现童童的脖子和手臂上,有不少伤痕,脚上也已经肿了起来,右脚背面被烫伤。学校老师报警,南京警方介入调查。此案经南京中院审理,判处其养母有期徒刑六个月。【师】如果侵害来自自己的监护人,可以向老师或公安机关求救。《反家庭暴力法》规定: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以文明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依法履行监护和教育职责,不得实施家庭暴力。

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给予特殊保护。

【师】对于性侵害,不要因为觉得难以启齿,而让不法分子逍遥法外。

材料:北京市的王先生高薪聘请家教老师邹某为17岁女儿补课,不想竟是“引狼入室”。女儿被邹某猥亵性侵长达一年之久,这样的性侵行为,甚至发生在自己家中。收集到证据后,王先生先征询了女儿小花的意见。小花表示,“我自己可以站出来指证他,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不再害怕了。”

“我会始终与她站在一起,做她的后盾。”王先生表示,他们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女儿的权益,鼓励安慰女儿,也希望邹某得到应有的惩罚。将此事曝光,不仅是给女儿维权,也不想更多的孩子可能会继续受到侵害。【师】如果遇到有人被抢劫,你会怎么做? 【生】 【师】“见义勇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主要体现在面对坏人坏事时,挺身而出,维护正义。而最新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删除了对中小学生“见义勇为”的要求。你认为中学生应该“见义勇为”吗?遇到坏人坏事,我们怎样做才会更好呢? 【生】 【师】“见义勇为”或许仅仅是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的英勇行为,而“见义智为”则会成为一种常态。

粤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9

《温度计》是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热》的单元教学内容中的第二课。属于观察实验活动课。本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的方式引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以“自主、合作、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自我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探究精神。 学生分析:

学生是四年级上学期开始系统地学习有关热的科学知识。第一节课《冷与热》时,是通过直观的方法即身体感觉物体、环境的冷与热,用手去感受水温的冷与热去认识冷与热的现象。《温度计》一课在前基础上,继续进一步学习热的知识:学习探测热的仪器的科学理论知识,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温度计和应用温度计,使学生实现用理论研究科学,用实践来证明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学习,认识温度计结构,从而掌握如何读作和写作,这是正常使用温度计的基础知识。

(2)过各种实践活动,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温度计,从而培养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

过程和方法:

(1)观察和实验

(2)正确使用和生活应用

(3)主要的教学方法:迁移法、观察法、发现法、讨论法、实验法

情感与发展:

(1)通过学习,懂得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了科学与医学之日新月异,造福人类社会,从而树立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让科学造福人类社会”的理想。

教学重点:

温度计(气温计和体温计)的正确使用和日常应用。

教学难点:

认识温度计结构(玻璃泡、煤油柱、(水银柱)、刻度、摄氏度单位和符号表示、如何读作和写作、探温计内的弯曲位设计)

教学准备:

活动(一):普通气温计:认识温度计的结构

在烧杯内倒入不同的温度的水: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活动(二):气温计的应用

活动(三):体温计的应用〔名括传统型、掌上探温计和耳窝探温计(后两种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准备)〕(重点提醒:传统的医用体温针是用水银做,要轻拿轻放,以免打烂,若打烂了要清扫好现场,但千万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因水银有毒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学习任务:

(1) 在实物投影仪上显示出书本P2的图片和P6的图片,利用第1课《冷与热》教学内容,用身体感觉到环境的冷与热以及用手去感受冷水、温水与热水,这些全

(2) 在实物投影仪上显示出P7的图片(但事先把课题覆盖着)。我们可以凭生活经验和感觉来判断天气的冷与热,但如何知道具体温度呢?

二、师生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1)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对温度计的了解以及还想知道的

(2)活动(一)认识温度计认识刻度及所表示的意义

A、 认识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及其单位和符号的表示法

B、 认识和学会温度的读作与写作(包括0度以下的的读作和写作)

C、 如何才能准确地读出温度计的度数(使用P9的讨论)(学生可试做)

讨论后教师小结:(1)玻璃泡不能位容器底及侧壁,必须浸没在液体中。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即煤油柱或水银柱的上升的进度稳定后)。

(3)以平视的角度读数

实践应用: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自己小组所用的温度计(把准备好的三种温度计分派给小组)

A、 根据小组所用的温度计填写P9的表格

B、 选用哪一种温度计测水温?为什么?

C、 什么叫量程。

(粤教版)《拣麦穗》教案 篇10

与妻书教案(3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教学难点:

对作者爱国与爱妻之情结合为一体的情感把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提问:(一)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教师明确:文章第1段“吾作此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句话,说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说明原因则正是为了引出“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2段中“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第3段集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了中心前半的“吾至爱汝”。第4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了中心后半点的“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5段进一步呼应“吾至爱汝”,表达了自己“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的心愿。第6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这个中心句,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吾至爱汝”;“不幸”,使自己“就死”。第7段希望妻子“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此结束全文。

(二)“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三)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正气歌”,是一篇“檄文”?

分析:说它是一曲“正气歌”,因为文章中充满着革命豪情,烈士视死如归,“吾今死无余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足以说明这一点。说它是“檄文”,因为文章中处处揭露清王朝的腐败,“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等句子最为突出。

(四)“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提示:“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

第二课时(五)全文分为几段,并分析每段的关键性句子。

提示:全文7段,每段大致都有关键性的句子。第1段,“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开门见山,点明这是绝笔书。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是全文纲领性的句子,全文说理,由此而开展。第3段,“汝忆否?”一个“忆”字,带出一连串的回忆。第4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能忍之乎”这个反问,极其有力。因为不能忍,故挺身而出,乐于牺牲自己。第5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再次表达至爱之情,从另一方面解释“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第6段,“卒不忍独善其身”,点明为革命而必

死之心。第7段,“当尽吾意为幸”,搁笔时的希望。

四、教学总结

本文是一篇以写情为主、情理结合的记叙文。全文以“忍悲为汝言吾衷”的“吾衷”为主线,结合叙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阐明了本文的中心思想──“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为悲”。

五、作业:完成《一课一练》

第三课时评讲〈一课一练〉练习。

六、教后记:

本课比较好理解,最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质朴的情感。

上一篇:电商直播培训总结下一篇:教师招聘教综同步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