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文修养之我见(共9篇)
护理人文修养之我见 篇1
官德修养之我见从一般意义上讲,官德和医德、师德一样,亦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职业道德作为道德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随着社会和职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一种职业道德的生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不仅在于其客体的变化、发展,更在于其主体的把握、内心信念的牢固,以及情感的一贯和意志的坚定诸因素趋于理想状态的结合。人类社会由于分工的不同,使得职业和职业道德林林总总。在数不胜数的职业道德中,影响最大,也最为世人关注的则应首推官德。作为职业道德的官德,除了具有一般职业道德的特点和要求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源于“官”这种社会阶层和职业的特殊性。其他任何一种职业道德,就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而言,都不及官德来得直接而明显、广泛而深刻、久远而恒新。官德,主要是指为官者在其领导或管理活动以及权力运用的过程中,所展现的人格品质、思想境界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要素的总和。显然,为官者品德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其领导活动的成败,及其在社会上和老百姓心目中形象与威信的高低。在我国,官德如何,历来为社会关注,为百姓瞩目。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重德治,轻法治;重人伦,轻理性的原因,还在于作为维系我国整个封建社会得以绵延两千余年的儒家文化所张扬的基调和凸现的文化核心。这就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所倡导、并为自汉武帝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奉行的一整套包括仁、义、礼、智、信在内的儒家学说。我们通常讲的优良的道德传统,一般来说,就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道德,曾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并规范着我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精神,同时也规范和指导着历代统治阶层——上至皇帝、诸侯,下至州县小吏的为官之道。尽管在今天,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些伦理道德时,不难发现其中的良莠互陈,鱼龙相间,精华和糟粕同在的复杂情况,但我们也应该肯定,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在我国世代的老百姓和知识人士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它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在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整个国家的政治局面方面,是起过和正在起着积极的作用的。因此,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人伦道德和思想感情的民族。我们评价任何人,道德都是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来使用的。所以,人品重于文品,人品重于艺品的观点,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心领神会的。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当今社会,人们都是用道德这一标准来衡量每一位为官者,只不过是不同的社会和时代对德的要求内容不同罢了。今天,我们党在选拔任用干部的问题上,总的原则是坚持德才兼备和“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即便是在考核干部时,也是坚持德、能、勤、绩的标准。官德状况引起的社会关注和百姓瞩目。一方面,是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和历史沿革使然;另一方面,则是由“官”这一特殊职业和为官者道德品质的影响和作用决定的。因为大凡是官都意味着权威,二者有着不解之缘。恩格斯在《论权威》中指出:所谓权威,是把一部分人的意志强加给另一部分人。它是以服从为前提的。罗伯特·A ·达尔在其《现代政治分析》中指出:“如果Y承认X控制Y的合法性,X就对Y 有权威。或者,如果Y承认有义务服从X,X对Y也有权威”。我们知道,凡是官,无论是高层的,中层的,基层的,其手中都掌握着大小不等的权力。需要指出的是,权力并不等于权威。权威是有威望的权力。官的权威表现在为官者与百姓的关系上,它既反映为官者的权力和威望,也反映着老百姓对这种权力和威望的认可和服从。从一定意义上讲,为官者的权力是通过法定权实现的,而其威望则凭借为官者品德人格和意志诸因素去得到。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百分之百的领导者在群众中都享有权威的,他们的所作所为给群众的印象也并不都是满意称心的。因而,有的领导干部在职时,仅仅只能凭借权力中的法定权去主观地、强制性地展开效率低下、群众口服心不服的领导或管理活动。显然,这种领导或管理活动是很难达到最佳状态,当然,也就难以实现领导的目标。一旦这些领导者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没有过去的权力,群众对他们的态度就由原来的口服心不服转变成了不理不睬。这样的领导者当然只能算一个平庸的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谈官德修养不能不注意到领导者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法制观念同其自身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先说政治立场和态度。一般地讲,道德操守良好,修养功底深厚的领导者,在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做到态度坚定,旗帜鲜明。这是由于这样的领导者其日常的学习和理论积累、实践经验,特别是日积月累的道德修养,为其领导工作提供了一个厚实的思想基础和坚强的精神支柱。即便是面临纷繁复杂的局势,他们也能驾轻就熟,稳定大局。那些缺乏道德修养,素质平平甚至低下的领导者在他们面前就相形见绌。因此,我们可以说,为官者,不论其职位高低,也不论其资历深浅,如果具备了高尚的道德修养,他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就会有一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感,就会常常把老百姓放在心中,处处把为百姓苍生办实事、好事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就会将广大劳动人民的冷暖安危和祸福系于一身。否则,就会被老百姓诟病,遭历史淘汰。所以,中国老百姓对当地的官的另一种称呼为“父母官”。“父母官”就是要牵挂百姓,爱护百姓,保护百姓。比如,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恩来;共产党人的楷模焦裕禄和孔繁森,等等。他们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将百代流芳。这些不同时代的优秀领导们秉承并弘扬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并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及其特征,规范和指导自己的人生和为官处世的原则,使得他们在为国为民建立功勋,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过程中,将自身的高尚情操和优良的官德修养焕发出时代的光芒和永久的魅力。因此,我认为,官德修养对为官者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都起着一种潜在的、不可或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的积极作用。再看为官者法制观念与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历
史上,许多法律规范都体现着一定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的某些要求;道德规范也往往表现着法律规范的某些内容。这样,我们认为为官者的道德修养,必须与一定时代的法制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自己所承担的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统一起来。因此,官德修养不能不与法制观念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当然,官德修养是既不能也无法替代为官者的法制观念,也不能脱离当今这个八面来风的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就后者而言,我们提倡的官德修养,决不能回到封建社会的那种所谓“闭门思过”、“面壁自省”的过了时的修养模式中去,而应该使这种道德修养紧密结合我们的社会和时代,结合我们当前所要进行的伟大事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不断提高层次,充实内容。只有这样,我们的官德修养才能折射出时代的光辉,也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就前者而言,众所周知,我国正在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讲,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领导者与群众之间的某些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法权关系,也往往包含着一定的道德关系。我们从许多事例中都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那些曾经为群众做过一些工作、办过一些好事,且“风光一时”、“红极一时”的官员们,最后却走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受到法律的制裁,或琅铛入狱,或被判极刑,他们中没有一个不是放弃了自身的学习、思想改造和道德品质修养的。无数事实证明,一些领导者走上犯罪道路,一般都是从其自身的道德沦丧、法制观念淡化开始,继而迷恋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最后走向~,触犯党纪国法的。因此,官德修养是加强领导者的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的前提和保证。没有执法者特别是领导者的良好道德素质,再健全的法制也将是束之高阁。道理很简单,法律是靠包括各级官员在内的全体公民去遵守和贯彻的。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社会而言,健全的法制体系,公民极强的法制观念,又将为良好的社会公德的形成和官德的完善提供健康而积极向上的外部环境。目前,在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官德状况及其修养已成为全社会和各级领导者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官德既然是一种职业道德,那么,它就如同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品质一样,其构成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概而言之,即:知、情、意、行四个字。要形成和发展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官者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这些基本要素。就是说,各级官员的道德品质修养应当包括道德认识的修养;道德情感的修养;道德意志的修养;道德行为的修养。各级官员通过这些修养把社会道德要求、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其自身的道德品质。官德修养目标的崇高性决定了其内容的丰富性。不同的社会和时代,官德修养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我国现阶段,官德修养的内容一般地说来,大致包括:一是社会主义道德。二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富有感召力的人格力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是一个多层次的总体。它既包含对社会成员的一般要求,又包含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既有较低层次的要求,又有较高层次和最高层次的要求;既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又包含着理想的成分。共产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对人们的最高要求。作为群众的表率和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精英成员,广大官员的道德要求应给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正如高尔基所说:一个人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发展就越快,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官德修养和其他职业道德修养一样,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其主要的修养方法是客观存在的,值得我们认真探讨。一般言之,官德修养的主要方法有下列三种。首先,是“内省”和“慎独”。“内省”和“慎独”,都是中国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修养方法。我们这里讲的“内省”,当然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提出的“内省”,是经过改造后、并赋予它新的内容的“内省”。即:领导者通过“内省”,揭露自己思想上的缺点和行为上的错误。“内省”作为领导者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就是强调领导者在自己的工作中,紧密结合实际,自觉地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的善与恶、正与邪、是与非、廉洁与~的斗争,是自己同自己“打官司”。这种自我审判的方法,在伦理学上称为“内省”法则。这一法则对领导者非常重要。领导者自觉自愿地以道德修养的标准和行为规范作为镜子,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灵魂和言行举止,对于及时改正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扬弃自身非道德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言行,是一种清醒剂,对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增强领导的影响力,是一种积极的促进因素。如果说,“内省”是为官者的修养方法和良心的表现形态之一,那么,“慎独”就不仅是一种修养方法,而且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或独处,无人监督,有做坏事的环境、条件和可能的时候,能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而不做不道德的事情。在道德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为官者在人前或公众面前,尚能遵守道德规范,不做坏事,那是因为他们害怕~谴责,怕丢掉乌纱帽;而当他们在人后、无人在场的时候,做些不符道德规范的事情却处之泰然,不会感到丝毫内疚。“慎独”作为官德的修养方法之一,体现着为官者的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完善的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作为道德境界,它体现着为官者内在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的坚定性。无论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场合,都能够把握住自身的言行,并使之符合道德规范;使道德信念始终不渝地贯彻于自己一切言行的全过程;使道德行为和习惯持之以恒地伴随着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以及一切日常活动。就是说,领导者要使自己的道德行为选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服从理智,服从意志,并能克制不良动机,克制不良情绪,始终保持自己的自控能力和调节能力,做一个有理智,有涵养,善于控制自己、管理自己的领导者。第二,批评和自我批评。批评和自我批评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之一,也是各级领导者进行道德品质修养的基本方法。相互批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错误的言行要敢于进行批评;二是要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领导者的道德修养,一方面要做到正人先正己;另一方面还要对歪风邪气敢于作斗争。对于同志的错误言行要敢于
批评,这是对同志、以革命事业负责任的表现。当然,批评要讲究方法,要与人为善,要从爱护和帮助同志的动机出发,实事求是,合情合理,而不是冷嘲热讽,甚至挖苦、搞人身攻击,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侮辱别人的人格。而对于别人的批评,包括来自下属和人民群众的批评,领导者应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采取正确的态度,决不能给提意见和批评自己的人“穿小鞋”,或当面点头,背后搞打击报复。优秀的领导者应该虚怀若谷,闻过则喜;能大度容人,不斤斤计较;做到“头上可跑马,肚里能行船”。实践证明,能否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对别人的逆耳忠言采取何种态度,往往是衡量领导者综合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无论自我批评还是开展相互批评,或是接受别人批评,都是领导者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途径,最终都要落实到改正错误、缺点上,这种修养,需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进行。毛泽东同志曾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形象地比喻为洗脸和扫地,要求我们天天坚持。他说,“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1] 第三、接受监督。道德修养不能也无法脱离社会和主体的实践活动。它必须根据社会的要求,吸纳优秀的道德传统,注入时代的活力,并使之有机地融为一体,鲜明地体现在道德主体的一切言行之中,并在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活动等参照系中发挥道德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道德修养主要是依靠内心信念的坚定、社会~的监督,以及传统习惯的践履才得以进行的。人们对于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一般比较容易理解,此不赘述。这里着重讲讲社会~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指政府的宣传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两方面。前者的监督具有政府性的行为,而后者的监督则属于民间性的举措。这两种监督无论是对社会道德风尚还是对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的个体道德,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英国著名思想家赫胥黎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他们并不是出于对于法律的畏惧,而怕的是社会~。这就是说,对于人们的某些言行,社会~能在法律失去制约的时候起到有效的监控,这也是道德的功能特征之一。无数事实证明,失去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就会自我膨胀,就会导致~。权力是靠人去实施和运用的,这样,它才能发挥作用。我们这里强调的监督和制约,主要是对权力的实施者(领导干部)而言的。因此,领导者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必须切实履行好权力所赋予的义务,也必须自觉地接受监督。把自身的言行置于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不仅可以使领导者避免错误或少犯错误,而且还能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及时改正工作作风。国家的新闻媒体是政府的喉舌、人民的心声,其监督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很强的指导性、原则性。领导者应自觉将自身的道德修养置于其监督之下,使之在严格的监督和规范中不断提高。即便是自己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或是言行中出现了非道德或违反道德的现象,受到了传媒的曝光,领导者也应有勇气真心面对,弃旧图新。比起新闻媒体的监督,群众~的监督来得更直接、更全面。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我们的领导干部,广大群众心中自有一杆公平的秤。领导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群众中产生相应的影响。就是在日常工作和公共活动中,领导者也自然而然地成为群众关注或仿效的目标。“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这流行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顺口溜就是这一现象的反映。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领导干部的形象和威信实际上是其自身的言行在群众的监督中不断地树立起来的。这种对领导者言行的监督往往能够弥补上级党政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对其监控的缺陷或不足,更具有直接性、真实性和民主性。下监督上,民监督官,这不仅是我们党的组织活动和政府行政事务中实行的有效措施,而且也是促进领导者个人提高道德品质修养的可行方法。领导者应主动将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这方面的修养置于群众的监督、评判之中:自觉自愿地接受群众的意见和批评,向群众敞开自己的心扉,公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随时了解群众对自己的要求,以便在道德品质修养中吐故纳新,扬长避短。领导者道德修养的方法很多,除了上述三种外,还有其他种种,例如,树立信心,积极实践;环境磨炼,艰苦奋斗等等。这些方法或途径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对于领导者道德品质修养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志于把自己锻炼成为新时代的德才兼备的领导人才的同志,应根据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实际,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修养方法,并付诸道德实践,使自己的思想和道德水平不断地向更高的层次提升。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 ]这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丘修养的过程。孟子更是把在历史上担当大任同刻苦磨炼联系起来。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3]今天,我们的各级领导要担当起率领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大任”,就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和领导才能不仅能胜任自己岗位工作的需要,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全社会和广大群众的极大关注。它关乎党风、官风、民风和社会风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古人有言:“人皆可以为尧舜。”[4]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努力实践,切实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为我国的官德建设作出努力,勤政为民,廉洁为公;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积极的贡献。
护理人文修养之我见 篇2
一、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内容
所谓人文关怀, 就是新闻报道在注重真实性、时效性的同时, 关注人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生存需求等, 以人性、人品、人格为探究重点, 体现对“人”的重视程度, 最终上升到国家高度, 体现国家感情, 并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二、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作用
(一) 平衡公众话语权、知情权和个人隐私权之间的关系
进入21世纪, 公民提倡的是生活幸福、人民自由的理念。“自由”这两个字作为一个简单的单词组合, 却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内涵和意义。经历了国家民众的奋斗与无数仁人志士的努力, 我们最终建立起现代民主国家。话语权、知情权、个人隐私权是人生而平等的基本权利, 但是这种权利的实现却需要道德的监管和法律的约束。新闻媒体作为社会道德的一部分, 能从根本上传达民众的心声, 表达民众的意愿、要求, 同时成为维护这种自由的武器, 在维护民众自身利益的同时, 也考虑他人的利益, 最终促进这种权利的实现。
(二) 遏制新闻媒体的逐利风潮
当前, 社会已经步入经济时代, 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效益与利益, 似乎认为金钱能解决一切问题。然而, 新闻媒体行业应当“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保持自身的社会性与大众性。如果新闻媒体也过分重视利益, 将新闻的人文关怀放在次要的位置, 那么这种新闻媒体行业的“变质”表现极易引发社会危机, 从而破坏社会道德、文化导向等的建设。
(三) 消除客观主义的负面影响
就新闻发展的特点以及职业性质来说, 新闻报道应当在保持事件真实性的同时, 注重表达方式的客观性。但是, 过于客观性的表现形式最终将使真相以一种更加残忍的方式出现在公众面前。因此, 应该在表现新闻真实性的过程中加入人文关怀, 最终消除客观主义的负面影响, 维护新闻的健康发展。
(四) 调和“抓新闻”与救人之间的关系
在新闻发展的历史中, 那些经典题材、经典图片是在还原场景、记录事件发生那一刻的真实景象中得来的。但是在新闻报道中, 救人与“抓新闻”之间的矛盾有时难以调节。新闻报道应当注重协调“抓新闻”与救人之间矛盾。对于社会弱势群体, 社会新闻媒体报道者本应关注这些群体的生存发展状态。《饥饿的女孩》这张在1994年获奖的纪实性照片曾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照片的作者也曾因为没有向小女孩伸出援助之手而遭到世人谴责, 这个事件直到今天也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新闻工作者应当具有人文关怀。虽然保持新闻的真实性、抢一手新闻是新闻人员的第一要务, 但是涉及救人时, 必须将人文关怀深入内心, 做好两者之间的平衡, 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一) 新闻报道的娱乐性
就当前我国新闻报道的发展来说, 新闻由真实性、客观性向着娱乐性方向发展。为了吸引大众眼球而过于包装, 将不利于达到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新闻与小说不同, 应当减少悬念性、戏剧性、煽情性等, 不能过于追求新闻的视觉效果与感官冲击力。就新闻报道来说, 保持人文关怀并不等于新闻向小说的层面发展。
(二) 媒体看客式的冷漠
就新闻媒体的社会性来看, 新闻媒体应当保持应有的社会功能, 反映社会现状, 体现焦点问题, 同时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在现今的社会发展中, 经常会出现一些“看客”。“看客”这个词生动地表现了一部分人的冷漠无情, 他们站在旁观者的视角, 表现出人性的冷漠。所以, 新闻报道应当反映积极的主流思想,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及时规避可能出现的一系列消极思想, 最终引导社会舆论。
(三) 媒体采访中的话语霸权
媒体报道最真实的表现形式就是将公民的思想与发生的一切事实向更加广泛的群体转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 媒体应当传达事件当事人的真实看法与事情发生的经过。新闻报道通过真实传播, 最终使得新闻媒体更加具有社会性。人文关怀这一表现形式强调对虚假信息的屏蔽。在实际的媒体采访中, 不能为了新闻报道的趣味性、吸引观众的眼球而“添油加醋”, 伤害新闻当事人。
(四) 报道中遣词造句的失误
新闻报道在注重对事件真实性描述的同时, 也应当保持遣词造句的严谨性、客观性与人文关怀。就当前新闻报道的发展来说, 媒体不能使用粗鄙、缺乏推敲的关键词, 编辑应当保持社会意识, 做到对人性的基本尊重, 同时保持人格。但是现实生活中, 新闻报道经常会使用一些不正确的遣词造句。例如, 对社会底层人群的称呼, 经常会出现使用不当的情况, 这种现象常伴有轻视之意, 会影响社会各界对媒体看法, 也违背了新闻报道的人文情怀。
四、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体现
(一)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新闻报道具有强烈的号召力, 它通过传达社会事件来吸引社会各界的目光。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弱势群体的生活是社会最底层的生活的真实反映。新闻工作者应该将人文情怀放在新闻报道中, 体现对这一群体的关爱。例如, 在新闻报道中可以关注当下社会急需解决的难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孤寡老人问题、社会医疗问题等, 这些问题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只有从百姓的角度出发, 新闻报道才能最终实现对社会的关注。
(二) 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
现阶段, 公民的各项权利建立在保障国家权利的基础之上。只有保障了国家富强、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才能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就当前社会新闻报道的发展来说, 应当关注国家机器的建设与制度的完善, 通过出台相应的保障制度、加强行业管理与建设, 真正做到各项事业合理、均衡地发展, 在维护人民基本利益的同时实现人文关怀, 提升国家的形象, 增强公民的幸福感。
(三) 新闻媒体明确并实现自身定位
就目前社会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而言, 新闻媒体应当正确理解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在各项工作中认清自身的责任。除了注重体现人文关怀外, 还要关注自身对公众的导向作用, 不为了追求社会“卖点”而加深、加大事件的影响性。同时, 新闻媒体工作者也应当打破偏见, 摆正位置, 从而体现人文关怀。
(四) 新闻报道正确把握人的需求
新闻报道要结合事件发展的重点及前后联系, 也要在人文关怀的指导下, 以大众的关注点为重点, 逐渐开阔大众的视野, 提高大众对社会的了解程度, 从而加强人们的道德责任以及对社会的关注。现代商业化模式的运作下, 新闻媒体的发展应当结合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保障当前的各种事件得到真实反映的情况下, 通过人文情怀提升新闻报道的社会价值, 提升新闻媒体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体现新闻报道的人文价值, 从而提高新闻媒体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
(五) 承担起疏导社会矛盾的责任
新闻媒体作为强有力的文化载体, 在构建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中肩负着重大责任, 既要满足广大受众的信息需要, 也要不断向受众传递积极、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要多报道充满理性、科学精神以及文化知识的作品, 真正认识我国当前的发展特征, 深入剖析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在此基础上, 要引导人们主动且正面地看待并化解矛盾, 从而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切实发挥社会导向的作用。
五、结语
人文关怀是当前新闻报道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它充分显示出人类逐渐走向成熟、进步。新闻媒体真实地记录着社会的发展, 应当在报道新闻事件的时候, 准确把握社会道德、社会价值、社会伦理等, 构建符合时代气息和时代价值的生活体系, 真正做到与时代相结合, 为新闻行业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摘要:当前,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大规模的使用和发展, 人类已经进入数据化时代, 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传播已经成为常态。依靠新闻媒体的报道获取信息的方法被广泛认可。伴随新闻传媒行业的发展, 现今的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快捷。人文关怀作为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需严格遵守的首要原则, 能帮助新闻媒体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生存压力下存活、发展下去。以人文关怀为新闻报道发展理念的媒体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以新闻报道为探究重点, 对新闻报道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新闻报道,人文关怀,舆论
参考文献
[1]王黎明.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体现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9) :137.
[2]陈猛.试论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J].理论观察, 2015 (5) :116-119.
师德修养之我见 篇3
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教师做为教育者,师德的示范作用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比常人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美好的情操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身立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师德建设尤为重要。中职校有它的特殊而艰巨的任务。国家除了需要高尖技术人才外,更需要大批工作在第一线懂技术的劳动者,而这批人的培养大部分需要中职校完成,而这光荣艰巨的任务几乎又落在了教师的身上。在现实中,由于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中职校的学生素质趋于下降,自私、懒散等一些不良习惯于一身,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职校教师面临着的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这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而做为教育者,在与时俱进的前提下,要牢记自己身上所肩负历史使命,树立师德意识,加强师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现代化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
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是奉献的职业,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要抵住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地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现实中虽然职校不如重点学校那么受到社会关注,受到人们青睐,但职校的教师却担任着艰巨的任务,因为他们面临着基本上是义务教育中的差生,职校毕业后他们的素质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前途,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他们是一不容忽视、不可小视的的群体,所以对职校的教师来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的人才,让学生到社会以后有用武之地,这是摆在职校教师面前的教育目标和任务。现实中职校生的不尽人意,确实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让信心十足的教师泄了气。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对得起社会和人民对我们的信任和认可。教育离不开社会,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做为教师不能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特别是对现在的中职生来说,他们下一步将踏入的是社会,需要学习和锻炼的地方很多。教师要多了解社会,了解用人企业,把社会和企业对人的要求标准不断地渗透给学生,利用企业的文化,利用企业的精神,企业的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让学生了解社会,熟悉社会,教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特别是班主任应抓住每一个教育的机会,把班级视为一个企业,那么学生就是员工,班主任则是管理者,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有计划、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克服教育的盲目性。
二、热爱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中职生大部分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略的弱势群体,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情况较为复杂,不一定会出现什么问题,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冷静处理。由于学生理智性差,冲动性强,教师在说教和批评学生时,易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行为方式,这时教师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法律维护教师的尊严,同时也维护学生的利益。做为教师要更多的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受社会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不少职校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几乎没有什么希望的人。如有的学生对职校的管理较严格不可理喻,称道他们又不是高中生,何必对他们要求那么高,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人生,这样下去怎样去面对社会?教师应研究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寄予他们热切的期望,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学生以鼓励和信任。有了这种思想感情,会使教师的每个眼神,每句话,每个手势,每一个动作都会给学生带来安慰和鼓舞,从而使他们从内心里接受这种期望,并朝着这个目标去奋斗。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说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陶行知先生曾提醒我们:教鞭下有瓦特,冷眼里有牛顿,讥笑中有爱迪生。
同时,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建立起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对于有的中职生来说,教师的训斥、惩罚或当众点名批评等做法,已习以为常,特别是又到了职校,他们会更不在乎。既不利于学生纠正和改正错误,又可能导致师生间情绪的对立。教师应置身于学生当中,坦诚交往,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做学生的知心人,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师爱,这样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通过有效的情感交流,去启迪教育学生,更好地体现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
三、身教重于言教,做好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首先要严于律己,然后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育者必先示范,凡是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如教师在学生面前反复强调上学不要迟到,而教师上课铃响过后,却迟迟未进教室;这边要求学生上课遵守纪律,而教师上课随意接电话等,这些不良行为或教师的一些无意识的习惯和行为,都可能成为学生的榜样,或是学生犯错误教师批评时,振振有词的理由。中职生本身素质较差,明辨是非能力弱,往往是看不见自身的不足,专挑剔别人的毛病,所以教师要时刻约束好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身体力行地做好学生的表率,既要用语言晓之以理,更要以表率导之以行。
四、精通业务,学而不厌
做为授业,解惑者,教师应把先进的知识经验技能传授给学生。在当前我们正处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不能仅满足一桶水,而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知识要不断更新,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由于中职生的基础知识薄弱,以及社会风气等因素使教师对知识的学习失去了动力和目标。中职生的学习内驱力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兴趣,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得过且过,没有长远的目标和打算,所以对教师授业产生了难度。要求教师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因材施教,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一般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易于接受,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起学习兴趣,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成为社会有知识的建设者。这就要求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五、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
特别对职校教师来说尤为迫切,因为他们面临的大部分是初中有“问题”的学生。对于新时代的教师不但要精通所教专业课,还应当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分析和看待,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中职生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最不稳定的时期。恰在这时期,来自外界的一些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在学习、情感、个性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果用以前的教育方法和思路来教育学生,不但效果不佳,而且教师还感到疲惫不堪,甚至有时工作不到位还要受到领导的批评。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学生产生表面现象的根源,我们就会豁然开朗,就会很好地理解他们、接纳他们。
此外,教师做为传道者,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在,师之所存也”。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学生也不例外。由于社会家庭的影响,在学生脑海里形成了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观念,自私自利、我行我素、缺乏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在中职生身上尤为突出。做为教师应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等方面给予引导和示范。正人先正己,所以教师应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护理人文修养之我见 篇4
要加强中小学教师素质,需要加强师德修养,这需要学校要求各班教师利用宣传栏向家长、学生服务承诺,使教师的工作受到家长严格的监督,以良好的师德形象服务于家长、学生,以良好的榜样做出表率,办出家长满意的放心学校。
而如何抓队伍,促发展呢?利用互动式培训模式组织教师开展各类活动,采用“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理念进行参与式互动,切实提高培训质量。扎实开展“三个一”(阅读一本好书、树立一种理念、尝试一种方法)读书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班级、班与班、级部之间、全园之间的一种相互合作、交流、反思、进取,形成研究合力。除此之外还应该强化培训,加快发展。加强校本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在每学期都结合教科研需要,组织教师加强科研方法培训,掌握运用科研方法进行课题研究。此外,每月有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对课程进行分析与调整,每周有班主任组织班上教师进行讨论,每个主题有教师进行及时评估,不断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自学和学历达标,自我加压、自我完善,使学历达标,并为骨干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护理人文修养试题及答案-参考 篇5
1、护士人际沟通的特点是( )
A、沟通目的的特定性B、沟通对象的特定性
C、沟通信息的特定性D、沟通环境的特定性
2、护士人际沟通的功能是( )
A、获取信息功能B、满足需求功能
C、达到目的功能D、个性解放功能
3、沟通态度技巧是( )
A、尊重患者和真诚关怀患者B、集中精力了解对方观点
C、控制自我表现D、跟同事坦诚相处
4、命令的技巧是( )
A、态度和蔼B、使用礼貌语言
C、让患者明白命令内容的重要性D、可以嘻嘻哈哈的说话
5、倾听的作用是( )
A、得到好东西B、获取信息C、解决问题D、传达同情和关爱
6、劝说的原则是( )
A、尊重原则B、关怀原则C、针对性原则D、人际亲和原则
7、护患人际冲突的处理原则是( )
A、平等尊重原则B、负责的原则
C、真诚理解的原则D、包办的原则
8、多元文化的护理对策是( )
A、护理职能任务、工作内容的多元化B、护理对象的多元化
C、临床护理类型的多元化D、护理要方法多元化
9、多元文化的沟通原则是( )
A、加强交流,加强交流方式、方法。
B、更新观念,改变护理教育模式
C、增加人文知识,了解与研究不同民族的健康及疾病观、护理保健手段等
D、经济全球化与多元文化
10、批判性思维的特征是( )
A、求真性和辩证性B、中介性和独立性
C、理解性和动作性D、主动性和反思性
二、填空题(每题1分,10小题,共计10分。)
11、沟通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有丰富的的,了解服务的情况和在共同的信息背景中沟通。
12、护士人际沟通的本质,是和两个群体在医院、社区的特定环境中,因或的需要而产生的短时间的治疗性、互动性的人际沟通。
13、命令的原则有原则和原则。
14、护患关系的基本模式有、指导-合作型模式、。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4小题,共计16分。)
15、护理审美
16、护患人际冲突
17、护患关系
18、创造性思维
四、问答题(每题6分,5小题,共计30分。)
19、多元文化的沟通技巧是什么?
20、决策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1、怎样训练护士的综合思维?
22、护士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哪些?
23、建立护患信任关系的途径有哪些?
五、案例研讨(每题7分,2小题,共计14分。)
24、急诊科病人李江因为疼痛难忍而抓、打过护士小王,当晚急诊科病人很多,小王一夜没有休息。第二天晨间护理时,小王表情僵硬,引发病人及家属的不满。家属向护士长反映说:“昨晚病人抓她、打她并不是有意的,她今天上午拉着个脸,给谁看呢?”小王为此受到了批评。于是小王来到病床前向病人道歉说:“对不起,我今天上午不是有意的,我真的不在意昨天的事,我也知道病人不是有意的。请原谅,以后我一定注意。”
[研讨思路]
⑴、你认为护士小王为什么会引起病人家属的不满?
⑵、是什么原因使事态发生了变化?
25、我病了,高烧39℃。我一向身体虚弱,这一烧就更浑身无力,
头晕目眩。中午1点多钟,顶着7月里灼热的太阳,在哥哥的搀扶下,我强撑着来到医院。挂号,去诊室,找医生作检查,然后医生让我去做皮试,看是否可以用青霉素。
注射室里,值班的是一个年轻的护士。我虚弱的问一声:“你好!”然后把医生开的单子交给她。她看了我一眼,就走开了。这当中,她既没有理会我的问题,也没有和我说一句话。我注意到,她的脸一直是阴沉着的。
皮试针打上以后,她面无表情地说:“去外边坐着吧,20分钟后回来。”我依言坐在外边。5分钟后,我开始头晕,看眼前的一切都是模糊的,一身冷汗,腰疼难忍,同时感到恶心。我在椅子上坐不住了,坚持不了了。这时,我多么希望能有个地方躺一下!我用手臂扶着墙,摸索着椅背,摇摇晃晃地走到注射室的门口。
注射室里那张床,依然是空的。中午几乎没有人来看病。我用颤抖的声音,向值班的年轻护士请求,我跟她说了我的不适,我请求躺一小会。“你去外边儿坐着吧!”她说着,抬头又看了我一眼,冷冷的话,冷冷的目光,我身上的冷汗越来越多,我不禁打了个冷战,一阵眩晕,我的眼前一片漆黑。我的手拼命地去抓住注射室的门框,才没有晕倒。在眩晕中,我感到一双手从背后撑起了我,同时,耳边响起喘气声。啊,是哥哥!他一定气不过了。我费力地向哥哥请求道:“别和她??吵。”
护理人文修养之我见 篇6
摘要 护理人文修养课程是一门人文综合课程,对培养和提高护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以下重要作用:提升人文素质,满足临床整体护理模式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基础和前提;有效提高护生道德素养与人际沟通能力,减少护患冲突。护理人文修养课程已成为护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关键词 护理人文修养 护生 护理教育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研究维护、促进和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护理学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爱是护理学科发展的精髓。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护理人才是当前护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加强护生的人文教育,对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护理人文修养课程将美学理论、礼仪技能应用于护理实践,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与高尚的精神境界、仪表、语言、行为相融合,运用沟通技巧,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可提高护生对护理的职业认知,提高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敬畏,使其在未来的职业中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1]。
1 人文素养的内涵
护理人文修养之我见 篇7
人文精神在人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集中表现。当今社会对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学科本质就是人文教育,它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领悟到当今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摸索了一些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和方法,以实际行动促进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以此寻求最佳的结合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为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展示榜样的魅力
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关键。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的影响深远。教师的人文素质不高,学生便不会在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就不可能培养出人文素质很高的学生。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除了师德高尚、业务能力较强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对人的终极关怀、广博的文化知识、创新的思维、高尚的道德情操、好学进取的精神……教师只有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人才,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积极挖掘教材,寻找人文精神教育的引子
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把知识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例如,在讲授经济生活时,从人文精神教育角度看,实际上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一种人文活动。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公平、自由、诚实守信用等原则,实际上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那么,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诚实与信用原则,体现了一种极具人文价值的社会思潮。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然而,近年来,诚实守信这一社会道德却渐渐被淡忘,甚至置之脑后。于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毁约、诈骗、故意欠款等失信行为层出不穷。凡此种种社会现实蕴涵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教育内容。因而以“红心鸭蛋”、“多宝鱼事件”等这些社会实例结合教材论证、分析,就使整个教学过程超出了纯粹对知识的把握,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并且形成一种道德追求。这种处理不仅实现了对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现实,培养解决、正视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基本达到了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绎人文精神
教师要充分利用文科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坚决改变以往那种划书、背题的教法和学法,发挥文科的教育熏陶功能,让学生从中有所感悟、从中领略人文精神,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一课教学时,可从网上下载的有关丛飞、洪战辉事迹的音像资料,运用于教学中,使学生深受感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具有价值,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从而烘托了课堂气氛,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享受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形成思辨的、全面的理性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过程,更是一种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从而达到提升人文精神的目的,做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统一。
(四)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落实人文精神教育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曾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是提高中学生人文精神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能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五)结合时事材料,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也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现实生活、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化为精神,达到政治人文知识的内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不定期播放精选出来的央视《焦点访谈》节目;还可组织每节课前5分钟的时事评述节目,让学生搜集整理时事,上讲台宣讲并加以适当点评。还有,针对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历史的行径,及时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教育,使学生增强历史责任感。另外,还组织观看体现爱国主义精神、长征精神、亲情友情等内容的影片,开展人文知识竞赛以及阅读与人文教育有关的书籍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并积累人文知识,增强了人文意识,提高了人文素养,使人文精神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农村学校人文管理之我见 篇8
【关键词】农村学校 人文管理 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32-01
每当提及农村教育,各种宣传媒体总是呈现艰苦的工作环境、朴实的教师形象。那坚强的守望,成为人们心灵深处“希望”的剪影和回响。农村理想的办学愿景,需要什么来打造和支撑?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考察了重庆巴蜀小学等市级示范小学。那是一方精彩的教育世界,心中除了倾慕,就是感动。那些前瞻的办学理念,幸福的师生剪影,如诗如画,定格在我们心灵深处。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教师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蓦然发现,在打造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当下,校长,作为学校管理的执行官和精神领袖,只有立足农村,以校为家,以师为本,创造人文的管理,才能唱响“和谐与幸福”的管理乐章,从而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一、引领核心价值观
当代教师的核心价值观是“忠诚教育、关爱学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校长就是学校的精神领袖,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引领教师追求幸福的教育实践,体味品尝职业幸福感,是一校之长义不容辞的职责。
当前农村学校,教师职业幸福感严重缺失。导致教师幸福感的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校管理人文精神的缺失。没有人文精神的管理就是不科学的管理,人文管理就是要营造一种细水长流的幸福氛围。校长的使命,就是将学校打造成为教师生活上的心安之所,工作上的用武之地,心灵的诗意栖居之屋。引领核心价值取向,倡导守朴奉献,拒绝精神倦怠,用先进文化、进步思想陶冶教师情操。通过创建有尊严的学校和培育有尊严的教师,让校园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和生活乐园,自由呼吸人文校园的浓郁花香和书香,尽情享受教育的快乐,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开展幸福的人生劳作。
二、营造和谐工作氛围
和谐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主题,更是学校发展之必需,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学校的和谐发展是最智慧、最科学的发展。校长应努力创造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和以和为贵的校园文化。通过从建设环境的和谐到营造人际关系的和谐,通过从构建文化的和谐到建设制度的和谐。让共性与个性齐飞,特色与内涵并重。教师的幸福感在哪里?在于学生的成功和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源于家长的信任和同事的相濡以沫。校长应该跳出教育视野,引导教师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的幸福,是一种师生共享的内心体验。教师的幸福,是学生的幸福,更是教育的幸福。
三、打造发展专业平台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马克思·范梅兰说过,教师是对成长迷念的群体。教师最大的福利不仅仅是金钱、实物、体检一类的东西,培训才是教师最大的福利。新课程改革在农村要纵深推行,必须在营造书香校园方面下大力气。加强理论学习,让教师远离本领恐慌,这是指导教师更新观念、接受课改理念,翻越抱残守缺的心理大山和走出固步自封思维峡谷的治本之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劳动,好比一条大河,要靠小溪流来滋养它。书香滋润心灵,文字美丽心情,只有有品位的教师,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我校针对教师厌倦读书的陋习,积极开展“自强不息”奖励读书活动,教导处制定教师阅读计划,将教师的学习纳入常规管理。
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既是学校质量的保证,也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教师的成功和学校的发展交融在一起,就是学校最大的发展。通过开放办学思路,狠抓教师内涵建设,以教科研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从管理的角度,创建积极稳妥的教师成长平台,让教师以燃烧的工作激情、奉献的工作状态和服务的工作理念,全身心投入开展教育工作。
四、健全民生帮扶机制
教师是一群普通劳动者,他们除了衣食和安全等基本需要外,还有渴望被尊重的高级需要。校园既是教师事业发展的所在,也是生活理想的寄托。校长应该通过建立人文情怀的举措,健全温暖的慰藉制度。通过人性化管理,让广大既教师对学校产生深厚的归属感和对校长产生绝对的信赖感。譬如,学校通过工会组织,对教师家里的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等,给予一定礼金的祝贺温慰。再比如,在传统佳节,给教师一条温暖的短信;在教师生日那天,集体聚餐祝贺;“六一”节,给教师子女买点礼物等等。通过这些方式,让教师感受到领导的人情味和集体的家庭感,从而让学校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的管理,首先是思想上的管理,再才是行政上的管理。思想的管理需要校长对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校长只有自己的天空长蓝,教师的心灵才会长暖。校长只有视教师为家人,把工作做到教师的心坎上,奏响和谐与幸福的管理乐章,致力建构和谐校园和打造绿色校园,才能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和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一句话,只有将全体教师的成长和校长的成功交融在一起,才会赢得学校最智慧、最长远和最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以人为本,构建现代农村小学的学校管理》,赵榕深著,《师道·教研》2013年第05期
人文素质修养作业201306 篇9
陈家祠又名陈氏书院,为广乐省陈氏的合族祠堂,后辟为广东省民间艺术博物馆,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
陈家祠堂建于光绪十六年----二十年间(1890-1894),由黎巨林设计,是从前姓陈的广州人用以供奉祖先的庙寺。其整个建筑巧夺天工,主要以其“三雕、三塑、一铸铁”而著称,号称“百粤冠祠”。陈氏书院除了用来供奉陈氏始祖,还专门为广东各县陈姓子弟赴省城读书应考,诉讼,议事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
携伴相游陈家祠一直是我的愿望,今日终于一睹其真面目,却有种说不出的遗憾......(一)雕刻精致的墙壁和屋檐
陈家祠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雕刻非常精致的墙和屋檐,窄窄的一面墙和高高的屋檐却雕刻了如此多的人物故事,除了在那里不停的喊“好强”之外,也不知用什么言语来表达自己感叹的心情。
(二)屏风
令人感叹的巨幅屏风!站在旁边的我显得如此的渺小~如此巨的屏风,居然每一个屏风上都雕有令人称奇的民间故事,足见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温文尔雅之士!
(三)n多的老外
每次听从陈家祠回来的同学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好多的老外阿`”今天的我也见识了不少,而且看到几个韩国的富婆,穿金戴银,还带着那副大大厚厚的墨镜~还真有点二三十年代旧上海的风格。由于说的都是生活上比较平常的用语,所以大致上都能听得懂~爽阿!
(四)家族谱称陈氏是舜帝后裔,孰真孰假?
在祠内有供奉祖先的神翕,而且在上面的介绍居然说陈氏是舜帝后裔?????这点真的不太能令人相信,令我好是惊讶了很久。
(五)扶手上超级可爱的狮子
扶手上的石雕小狮子居然十分的可爱!神态可酣呢!不自然的就有亲近它的感觉。
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素质是个大题目,不是一两件小事可以讲清楚的,当我们面对现实、联系实际时,这是个比较沉重的话题;提高人文素养是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是个任重道远的问题,在此我们仅从学术的角度、从学院派的角度,联系实际提供一些思路,分四大方面:
第一,要讲人文素质,就要对有关概念进行解读,解释学院派的一般的规则,也就是说人文素质主要有哪些指标,人文主义在我们国家应该是与什么对应的东西。第二,就大学生目前的人文素质状况做一些归纳。第三,如果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严重缺失,甚至出现危机的话,主要原因在哪里?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第四,根据前面的情况、表现原因探讨对策,或者说提一些建议。
首先讲人文素质
有些企业、商人比较喜欢用“人文”这个词,把企业文化改为“人文为本”,但什么叫人文?它实质性的含义是什么?迄今为止还没有答案,也很难有唯一的答案。
我们谈人文,离不开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绝对不是中国的概念,尽管《周易》里面有“人文”两字,“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但这个“人文”是相对“天文”而言的。而西方的“人文”是相对神学、神文而言的,是针对中世纪的宗教等级制、文化专制而言的,是在自由理念基础之上对人权的一种张扬,一种歌颂,一种呼唤,是留传后世的一份精神遗产。
如果往前推一点,可以追溯到14世纪意大利人文学者彼特拉克提出的有关理念,再往前一点,13世纪的法哲学家们提出对人文主义的批判,呼唤对法对于人类价值的张扬。再往前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的政治家、演说家西塞罗提出的人文教育大纲。再往前,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有一群智者——类似于家庭教师这种职业,在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时分了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类似于今天的体育、戏剧、诗歌、音乐,第二个层面包括数学、逻辑学、文学,再往上一点是哲学、历史学。
我们今天谈人文、人文学科,基本上是接受美国的学科分类。美国的大学科分三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在西方国家的大学,哪怕是中小学中,人文教育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比重。我看过一个资料,哪怕是斯坦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这样以理工科见长的学校,它们进行文史研究的师资力量都是非常厉害的。有一次我在政法大学教学研讨会上提出,我们要向别人学习是有难度的,师资方面就有难度,意念、见解方面就有难度。
具体到中国,并不是说我们没有自身的人文理念,吟诗作画,甚至与世无争、难得糊涂,也都可以归纳到与人文有关的内容里。但是归来归去离不开一个前提、一个重要障碍,那就是君主专政,是三纲五常派生出来的一些东西。所以人文的空间是有限的。尽管我们也有过魏晋南北朝的野史,有过许多诗人的豪情奔放,有过学术艺术的辉煌,但都是有条件有限制的,无法跟古希腊、跟其他的时代比。
可能有同学会提出疑问,我们不是有民本主义吗?有人甚至觉得民本主义跟民主主义只有一步之遥。“民本”,以民为本,那是不是以人为本?我始终对民本主义的估计不乐观。为什么呢?如果我们稍作比较,像孟子一样的思想家和唐太宗一样的政治家来讨论民本的话,他们对民和君、江山之间的排位是不一样的。尽管李世民也经常提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类的话,强调水的重要性,甚至危害性,但如果由此提出民本主义,将会达到一个陷阱,就是避开了根本。“水”和“舟”之间的关系,在历代帝王、统治者看来,“民”也只是一种统治对象;君本,李家的天下才是根本。如果我的想法能够成立的话,我们就高兴不起来了,更不用说朱熹他们。很多问题都值得我们讨论,当然我们的研究思路要系统地清理,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近代以后,我们的“人文”面临的是前所未有之强敌,受到了挑战,并不是说我们的人文没有自己的东西,我只是在讲差异时把根本的东西抖出来。请同学们不要误解,这并不是崇洋媚外,我也是一个爱国者。到近代以后,经过辛亥革命以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我们的人文层面有一种“换血”的任务,只是换得怎么样我们还得拭目以待。辛亥革命把帝王制推翻以后,中国人的脑袋就不是为磕头而准备着,是为思考问题而准备着。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人权”和“科学”两大口号,后来变成“民主”和“科学”两大口号,在我看来,提“人权”比提“民主”更具体。“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层面的东西,很容易虚化一些本质性的东西、人的价值层面的东西,甚至在讲“国权”的时候取代、虚构了“人权”,这是值得我们注意和警惕的。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站在现代化建设二十年的基础上谈谈我们的人文素质,从几个方面去考虑。首先,回到人文主义的本质内容,回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概念。人文主义首先是一种思想态度,它把人、人的价值放在高于一切的首位,在这个前提下才谈别的。我们谈人文素质,是不是可以再次强调人和人的价值,在此具有首要意义的前提下张扬个性,追求平等自由的理念,既追求合法的丰富的物质享受,又追求宁静的高雅的艺术享受,以平和自信的态度对待人生,走完自己的几十年?
再具体一点,可能容易体现在四个方面的态度上。一,怎么样正确对待自己,二,怎么样正确对待他人,三,怎么样正确对待群体、社会,四,怎么样正确对待我们的兄弟、伙伴、我们所生存的环境、自然。
怎么样对待自己,就是怎么认识自己。这是非常有难度的。古希腊有一句铭文:怎么认识你自己。怎样对待自己,分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怎么样去扬长避短,这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谈人文素养必须首先思考这个问题,怎样对待别人,有没有一定的宽容之心,是不是适当尊重别人的习惯、别人的思想、别人的价值,是不是动不动就生气、老想着要改造别人。不同地区学生的生活习惯、语言都很不一样。南方和北方差别很大,哪怕是同一个省的也有很大差别。哪怕是同一种语言的表达,在一个地方听起来很平常,在另一个地方听起来就很容易令人生气。我在浙大时经常对博士生、硕士生强调,杭州人和温州人的差别可能就大于法国人和德国人的差别。
怎样对待社会、对待我们一起拥有的东西?我们是不是有一种责任?能不能追随康德的理念?我躺在床上,想着生活是多么的甜美,突然醒来的时候,发现生活就是责任和义务。
怎么样对待自然,这是我们最近几年环保所关注的话题。自然科学强调怎么样利用自然,毛泽东时代强调怎样改造自然,也是利用自然,只是语气强化;如果从人文角度讲,可能强调的是怎么样跟自然交朋友,怎么样利用它,是不是还要考虑回报它,否则它会生气的。大自然的力量我们不能太低估了,我们对很多未知世界的认识都跟它有关。人类有三大谜,是人类共同的困惑,一个是生命的起源,一个是大脑的起源,还有一个是宇宙的起源,这些话题都跟自然有关。人类应该在大自然面前谦虚起来,这是一份艰巨的任务,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去战胜它,在战胜的过程中享受,特别是中国。
再具体一点,人文素养是几个方面的细化,可以作为一个参照:一,有没有爱心,二,有没有责任心,三,有没有自信心,四,有没有坚强的意志,五,有没有高雅的意境。我把这五个方面用“三心二意”概括,当然这个“三心二意”是褒义的。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
是不是说有了这个“三心二意”,我们的人文素养就不用担心了呢?根据我的“三心二意”的说法,回过头来看我们大学生在人文素养、道德层面的情况,我感觉存在几个方面的缺陷:第一,在知识层面,可以说人文知识是贫血的,不够的;第二,在价值层面,即对人生、生命的认识层面,是残缺的;第三,情感是比较淡漠的;第四,有责任虚无的倾向,而且还在夸张、扩大;第五,行为举止是不规范的。
讲人文知识的层面,我们同学心里都有数。中小学学了那么多东西,走了那么长的路,高考不考什么我就不学什么,不考做人我就不学做人。像唐诗宋词,哪怕是苏东坡的杰作,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被我们的语文教师一句一句、一字一字肢解,留下没有生命的要点,我们只背要点,然后走上大学。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文史知识层面还包括艺术修养、宗教。我们国家把宗教作为统战对象了,尽管我们提倡宗教自由,实际宗教也不太自由。法律规定四项基本原则,还能宗教自由吗?
在价值层面,当代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是非观念、完整的价值体系。看这个问题用这个标准,看那个问题用那个标准,其实这也是全国人民的普遍性毛病。也许你也会发现自己的判断带有功利色彩,以自己的利益为准则,不像古希腊人追求的公正、正义、公平。法官代表正义,在古希腊就有这个基本理念;但移到我们中国来,虽然也有公正,但往往带有一种恩赐,而不是平等。这就是文化差异。像“民主”这个词,在我们的古书《尚书》中就有,但《尚书》中的“民主”是个偏正结构,“民”是“主”的定语,人民的主人才叫民主。在价值层面,有基本的是非观念,能为正义和公平而奋斗,把自己的前途与国家的前途联系起来,应该成为每个正直的大学生的基本理念。我常对学法学的同学讲,等你们开始从事法律事业的时候再去改造,就来不及了,所以必须在你们离校之前,对你们的思想进行改造,将“头顶公平、肩挑正义”的理念与你们的职业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对得住那套制服,因为你们的服装是用国徽来装点,应该相当负责。
在情感层面,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同学确实比较冷漠。不管是同学之间还是师生之间,表面上好像很客气、相敬如宾,实际上往往是动口不动心的比较多一些。有那么一部分同学,很难像以前的学生那样,看到一本好书,或者一篇好的文章,很容易激动,甚至奔走相告,就是买蜡烛也要这个晚上把它看完,要不就睡不了觉。我上大学的时候,晚上熄灯了,同学们还在讨论一些问题,有些同学急得不行了,就把被子掀开,坐起来争论,或者跑到街上去争论。如果现在还有这样的人,我推测同学们的反应:那人是疯子,比尼采还疯。由于高考,由于各种因素,激情磨灭了,麻木了,这是很遗憾的事情。激情抹去的同时也把想象空间给挤压了,创造性的思维也很难说了。好像每天都是公事公办,打发二十四小时,上五六节课,发发短信,或者到街上蹓跶一下,或者找老乡拍几张照片,回来吃顿饭,晚上到哪里去上上网、聊聊天、唱唱歌,再闭上眼睛走向另一个世界。这个老节目就这么过,很难有激情,连谈恋爱都很难有激情,这是非常可惜的,年轻时代正是激情澎湃的时代。
从责任层面讲,现在有些同学非常有个性,都没想过自己和集体有什么关系,反正我是交了钱来读书的,我应该这么样。他们就没想到,我来到这个学校,它为我提供什么,我应该为它承担什么,走向街头,走向社会,能不能有一种意识:我是长沙民政学院的代表,我的一举一动都应该为我的母校负责。这样的毕业生已经不多了。
大学一个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使人成其为人。除了专业素养上要有革命性的变化,同时在做人方面要有进步。尽管自学也可以成才,但更多的人才是从大学的摇篮里走过来的;尽管大学四年不可能培养一个现成的政治活动家或者现成的思想家、现成的学者,但是未来的成长道路,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所能腾飞的程度,未来的创新、创业,乘风破浪几十年的生涯,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取决于在大学校园里这四年、七年的思想境界。不信的话可以去周围比一比,问问学长、老师。
做人其实比做事更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做人完全可以做好一点,做事、做学问有时候要受条件限制,绍兴文理学院做学术研究可能比一些重点院校稍微差一点,要克服它,要通过和老师的合作来寻找突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做事、做学问不会给别人带来什么伤害,做人做得不好很容易带来伤害,会让人家不高兴,会影响别人的情绪,影响别人的生活质量,甚至侵犯别人的权利。从家长的层面而言,假如我们有个善良的父母,善解人意、勤恳持家,哪怕没有文化,哪怕不识几个字,依我看人文素质也差不到哪里去。很多家长本身开口就是粗话,讲的想的就是发财、吃喝,要不就打子女,这样的家长还不少;尤其经过历史政治运动,家长教育孩子“不要太老实,不要吃亏,不要讲真话”,“人家要打你的话,你也不要太软弱,即使打不赢也要咬一口,”这样的话,人文素质就要靠老师后天培养了。
另外,我们的思想教育有点虚浮。讲得那么多,实际上有点空。我们国家投入了很大精力在思想教育上,但得到的效果却总令人乐观不起来。我刚到浙大时,一个学生毕业,他是个优秀的学生干部,而且在留美学生名单中排在前头。他的自荐信里讲了很多关于坚持党的领导,拥护党的纲领,参加党校活动、党的知识竞赛,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有担任学生干部等。这些当然是好的,肯定没错。但是,如果我是企业老板来招聘员工,我觉得这个同学令我不放心,我需要了解的一些指标你没有提到。你为人怎么样?有没有是非观念?有没有正义感?是不是与人为善?有没有同情心、爱心?有没有团队精神?是斤斤计较还是任劳任怨?这些更重要,更具体化。当然我不是说前边那些不重要,那些当然是好的,但不能说明你具体的、个性的、有价值的东西,不能说明更多的问题。
我们平时在思想政治层面上的教育还缺乏一些具体的东西。我们搞了很多建设,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际效果怎么样呢?小孩子、少先队员们红领巾戴得整整齐齐地去参观,结果只不过是为了写一篇文章或者搞一次团队活动、评先进集体。
我们应当反省我们的教育方式,应当把人文素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来,而且要从小开始。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灾难已经很严重了:从小学习数理化、外语、计算机,主要是为了赚钱,出国可以尽量不回来——父母亲让尽量不要回来。我们国家喊爱国主义喊得很凶,实际上我们并不比别人更爱国,我们并不比美国人、德国人、日本人更爱国,问题在哪里?值得思考。别人还在嘲笑我们:今天的清华大学还是“留美预备学校”,到美国去就尽量不回来了。但近代有些不是这样,那些院士,有多少人整齐地回来了,是国家财富啊。
同学们不要瞧不起人文学科,我举个哈佛大学学生的例子。这个学生非常优秀,优秀到理科成绩几乎是满分,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他很有音乐天赋,小提琴演奏技术可以直接进入纽约交响乐团,所以同时被朱丽亚音乐学院录取。朱丽亚音乐学院是美国最好的音乐学院,我们中央音乐学院哪个老师如果在那里进修半年一年,都会吹牛“我在那里进修过”。但是两个学校这个学生都没去,他偏偏选择了哈佛大学神学院,跟虚无的神去对话,尼采都说上帝死了,他偏偏还要找回上帝。神学老师是理解的,人文学科的老师是理解的,其他专业的老师,特别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老师不太理解:那样的学生去学那样的专业干什么呢?很多记者采访这个学生,这个学生就说了一句话,一句很实在的话:“我还很年轻,我的智商也不会跑掉的,要赚钱多的是机会。我现在还没搞清楚我和神是什么关系,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到底在哪里,我怎么样实现我的超越,这个问题不搞清楚,我一天到晚睡不好觉,所以我到哈佛大学神学院去。”同学们不要以为这是笨蛋,大智若愚啊。
但也可以找到一些因素,就是:技术主义攻击理性,包括后现代主义对人类空间的挤压甚至价值体系的解构所带来的灾难。我们国家还比较穷,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我们还是第三世界,吹不起牛皮,所以我们国家现在主流倡导的就是科教兴国。如果从文字层面看,“科教”,我觉得教育应该放在科学前面。看我们国家那些大学,许多重点大学都是理工科为主。当然绍兴文理学院不错,费君清书记是古典文学的专家,王建华校长是语言学的专家,所以你们要办人文讲坛是小菜一碟。
我们国家有一个普遍性的通例:技术主义攻击理性。大学都变成什么样了?这个工程那个工程,我们都变成泥瓦匠了。怎么能这样呢?各种检查,各种形式主义,还有什么时间去谈人文呢?这都是灾难性的,包括后现代主义在价值意义世界的解构也是灾难性的,什么都不信,什么都可以解构。
我们应该怎么做?
针对这些现状,这些存在着的因素,我们应当怎么做?体制的东西是暂时无法改变的,但是这些问题应当引起高度注意。人文素养的缺失侵犯我们对人生幸福的体验和创造,值得我们高度注意。
作为老师应当尽可能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才有资格去引导学生。其实老师也是做得很不够的,老师也是从这个时代、这种体制过来的。在这里我作几点说明,人文素养的缺失不仅仅出现在大学生层面,它是一种普遍的流行病,包括教师群体,包括党政干部群体。普遍的流行病需要引起注意,作为教师,要通过一些渠道来补课,包括补充人文知识。
同学们要注意的就是,不要以为有了人文知识就必然会有人文素养。如果搞知识抢答,大学同学个个都是高手,考八九十分不成问题,实际上还是那种动口不动心的类型。有人文知识未必就等于有人文素养,知识怎么样转化成素养,还要有一个转化的过程。
首先要认同,要化为自己的行动,一定的思想或者理念——idea会影响行为,行为会影响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在较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命运。思想—行为—习惯—性格—命运,这是一条剪不断的因果链。
另外,提高人文素养不仅仅是弹几首曲子、背几句唐诗、来个抢答赛。我们这种考试、考级都是非常畸形的,很多家长都是为了小孩搞个钢琴八级、十级,以后考重点中学可以加分,说来说去还是分数,还是考试机器。就算孩子们弹钢琴都能考出八级十级来,我也不相信中国能变成维也纳。
作为学生做不了别的,要改造体制也不容易。等到改造好了,我们也老了,来不及了。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适当地补课。首先要对自身有所反省、思考:我们缺什么,为什么缺,然后寻找方向。有时间的话适当多读一点人文知识方面的书籍,如果是古文书籍繁体字不好认,可以看那些简短的,如《三字经》,里面有些做人的基本道理;或者是一些你比较感兴趣的、人文学科的高手写出来的文章,又有思想又通俗易懂。实在没有时间的话,可以找一些诸如苏东坡等的文章、诗作,从头找出来看看。以前是为了考试,读得没有一点味道;现在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武装自己,读出来的感觉是不太一样的。以前是考试机器,是学习的奴隶;现在是学习的主人了,可以刻苦读书,好好利用自习时间。
我在这里插一句话,什么叫刻苦读书?我在政法大学和同学对话的时候提出来:如果别人睡5个小时、8个小时,你睡三四个小时,把其他精力用到读书上,那才叫刻苦;如果上午上两节课,下午上两节课,晚上上三节课,这不叫刻苦。你的父母每天上8小时的班,回来还有多少家务要干?如果是农村的孩子,还要辅导弟弟妹妹。
也许我是书呆子,不理解国情,我是这样理解的:同学们读书,可能要为一生作准备,而不仅仅是准备四年以后做什么,这是不够的,尽管那是很实际的。要找一份工作,其实也不难,怕什么,中国这么大,那么多需求缺口,国家还有宏观调控,大不了到深圳找工、当打工仔去创造明天。同学们有一种心态,讨厌大锅饭,一旦大锅饭打破,要自己去找工作,又害怕、讨厌,又喜欢大锅饭,要分配。既然有机会,你只要准备好,急什么!尤其是大学期间,四年之内准备的程度怎么样,哪怕是四年以后不能见分晓,十年、二十年以后会见分晓的。我们都是过来人,有经验。大学四年毕业以后,一个既会读书又愿意读书的学生和一个会读书但不读书的学生,或者愿意读书但不会读书的学生,或者既不会读书又不愿意读书的学生相比,那是什么差别啊?就是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和一个不合格的学生之间的差别。不信的话四年以后见分晓,到时候再对照我讲的话。
同学们一定要珍惜时间,不要以为专业功课真忙、真紧张,来不及看人文学科或者其他的书。境界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等到以后真正形成成熟的价值观时,再要改造它,谈何容易!已经来不及了,也没有那么多精力了。二十来岁是黄金难买的重要时光,千万要珍惜。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容易,而且人都要死亡的,在死亡之前怎么样走过,我们要好好琢磨。
实在不行的话,可以看一些近代的通俗的书,读一些梁启超的文章,如果认为梁启超的还不通俗的话,我也没办法了。甚至可以看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他们的奏章,他们朋友之间的书信,特别是曾国藩对子女的教导,里面有人文方面的教导。我们经常把一些历史人物妖魔化了,刽子手、汉奸什么的,实际上我们要找到真凭实据的,他卖什么国了?像曾国藩,他当然是刽子手,但那是政治的较量,都是残酷的。洪秀全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的腐败比清朝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洪秀全还没有离开广西、打出广西的时候,已经有十五个老婆了,到南京以后他有了新的老婆,能够让他孩子叫母后的就有八十八个。这是干什么呀。很多同学不了解历史真相就盲目歌颂这样的农民起义领袖。物质不灭定律提醒我们:资源本身是有限的,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的情况下,一方的腐败堕落必然以剥夺另一方为代价。
就人文素养方面来讲,曾国藩做人是很不错的,他不是骗人的——他为什么要骗儿子啊。他给儿子提出一段话,我们今天可以好好琢磨、学习一下。他说人生有三个因素、或者说是三个字很重要,第一个是要有“志”,志气的志;第二个要有“识”,见识的识;第三个要有“恒”,持之以恒的恒。他说有志就不会甘为下流,有识就会知道学无止境,有恒世间必无不成之事,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成功。
我们不妨琢磨一下他们的书信,一些重要人物的传记,像梁启超、胡适、戴高乐将军、萨特的传记。当然最好请老师指导一下,因为现在传记太多了太滥了。首先要看是什么人的传记,另外是谁写的传记,两者结合一下。每个人生是一道丰碑,是无法超越的,像戴高乐将军在法兰西民族的形象比毛泽东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还要高大,不信的话到法国去看看、去感受。像萨特,我觉得他的人格是很伟大的,尽管他也有缺点。他有一句名言让我感到震撼,他谢绝一切来源广泛的荣誉,包括诺贝尔奖,他都没兴趣。做人做到这个份上,就是哲学之本原,就是爱之智慧。
此外,同学们在人生道路上或者大学期间,在人文素养的训练、熏陶过程中,要适当地学会或花一定的精力,多交几个朋友。朋友是财富。无论社会怎么竞争,成本的付出和得到的回报应该是双赢。这方面我们,特别是独生子女要注意。人文素养的缺失,其实独生子女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还有,不管社会怎么物欲横流、拜金主义,要适当地保持一颗童心。儿童是最好的哲学家。尽管短期内会受到伤害或者挫折,但是保持一颗童心,创造力、生命力、幸福的追求和体验都会跟别人不太一样。从效益本身来讲,短期内的匮乏或吃亏未必能取代永恒价值的实现。
人文素养 百科名片
人文素养理解“人文素养”,遵循字面内涵表述组合意义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我看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目录
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人文系统”。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来对抗神,对抗任何试图凌架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进行中事业及预期中目标,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圣。
理解“人文素养”,遵循字面内涵表述组合意义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音乐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我看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养
现实中,我们可以大致上把“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等同使用。因为,如同具有“达标”的自然科学能力却不见得具备“达标”的“科学精神”一样,具有“达标”的人文科学的知识及处理人文活动的能力,也不见得同时具备“达标”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才是人文素养的根本特征。举个例子: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许多受到主流社会迫害的中上层人士,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来自下层社会群众的同情和关照,这让“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等被专政人士曾大发感激、感慨之情。而那些对落魄者不歧视不加害的“草民”,虽然缺乏人文科学素养,甚至不具备接收革命教育的起码的文化素养,但他们在那个把人文当垃圾的社会环境中,却是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精英分子。
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文明成果”的最重要部分,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文明、进步的“发展”,不可以和人文精神相违背、相脱离。否则,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发展,社团组织的发展„„都会成为压制、残害甚至毁灭人类的野蛮力量,并且,这些东西发展越快、成就越大,它所制造出的痛苦和灾难就越大。
不同场合社会人文素养 社会在“持续”,生活在“继续”,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人文素养含量”被批量式“剔除”,或持续降低,那就和真正的发展毫无关联。如果将此持续和继续状态称之为“发展”,就需要为此定性:退步的“发展”,反动的“发展”,危险而耻辱的“发展”,朝着地狱方向的“进步”。
我予以好评的《人文素养与发展》这一作文题的提示语中,有这样的话:“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这话也是人文素养欠缺的表现,应提出批评。这话错在哪里呢?这里不存在什么“制约发展”的问题,它和“发展”根本无关。“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本身即巨大退步、巨大灾难。失落人文精神
【护理人文修养之我见】推荐阅读:
军人文化思想在企业中的运用之我见09-08
护理人文11-15
人文关怀护理08-26
护理人文教育09-16
人文关怀儿科护理06-25
人文素质护理教育08-26
人文关怀性护理11-20
护理人文关怀标准06-29
护理人文病例范文12-08
护士人文关怀护理管理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