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市长在2012年国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共7篇)
王市长在2012年国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1
王市长在2012年国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新年伊始,市国税部门就及时召开工作会议,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表彰涌现出来的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全面部署2012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我认为这既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会议精神的实际行动,也充分体现了国税系统的良好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今天我来这里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看望大家,过去一年,我们干部都能围绕大局,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任务,为南安财政冲刺50亿元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过去一年国税部门所取得的显著成绩表示祝贺,向辛勤工作在国税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慰问;二是给大家鼓劲,希望国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新的一年里,再接再厉,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再创佳绩,为全市经济的转型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过去一年,国税部门奋力拼搏,为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1年,国税部门在上级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治税,大力组织收入,深化改革创新,加强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取得可喜成绩,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收入贡献大。去年经济形势严峻,但国税部门能顶住压力,扎实开展税收分析,合理分配收入任务,强化税源监控,积极挖潜增收,税收收入实 现历史性的新跨越,实属不易。全年共组织地方财政总收入243100万元,增长35.52%,完成年度计划的105.3%,增长幅度、增长速度等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二是大局意识强。过去一年,国税部门始终站在全市经济发展的高度,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不折不扣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优化税收环境,全年共审批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24018万元,减免各类税收2165万元。审批出口退(免)税50934万元,为全市财政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三是服务举措新。过去的一年,国税部门大力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着力优化创新纳税服务,实现了办税服务厅的规范化建设和同城通办,极大方便了纳税人,降低了办税成本。四是队伍建设好。过去一年,国税部门领导班子求真务实,埋头苦干,表率作用突出。国税队伍执法公正、服务规范,获得了“省第十一届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你们的工作是满意的,在行风评议中,国税部门再次获得免评不免建资格,说明一年来,你们的工作、你们的服务是有为有效的。
二、新的一年,任务艰巨,希望国税部门创新举措,再立新功。
今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节经济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一年。当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经济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面临较大压力。而市委、市政府已经确定地方财政预算 收入要确保增长 %,国税收入要增长28.4%,责任重大,国税部门要准确把握经济税收形势,既要充分估计困难,也要坚定信心,围绕发展大局,坚持依法征管,大力组织收入保增长,发挥税收职能保发展,提高服务质量促和谐,确保税收工作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希望你们继续保持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气势和态势,全力抓紧抓好各项税收工作。
一要科学组织收入,积极挖潜增收。要坚持组织收入原则,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和税源的变化情况,加强税收调研和分析,强化税源管理,积极涵养税源、扩展税基,大力挖潜增收,做大做强地方财政这块“蛋糕”。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同时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
二要用好税收政策,服务经济转型。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坚持依法治税,用好、用活现行的各项税收政策,重点落实好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有效服务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促进我市水暖、阀门、石材、鞋服、光电、机械等主导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强化国企、民企、外企等项目对接,特别要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政策辅导,促进企业尽快上市融资,迅速做大做强,为实现我市经济跨越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三要完善征管模式,持续优化服务。要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简化办税流程,健全服务体系,规范行政行 3 为,缩短办税时间,提高办税效率。要注重纳税人的服务需求,完善网上办税、自助办税、全市通办等便民措施,减轻纳税人负担,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要继续深化税源专业化管理,着力提升征管质量和效率,推动税收征管走向科学化、信息化,营造良好的税收发展环境,更好地服务南安发展大局。
四要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国税形象。要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保证税收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广大税务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增强国税队伍的凝聚力的战斗力。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廉政教育和反腐警示教育,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大力整治庸懒散现象,牢固树立国税部门廉洁从税的良好形象。
新的一年,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我相信,在国税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下,在国税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打造海西现代创业创新型经济强市再立新功!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给全市国税系统的干部职工及家属拜个晚年,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幸福、万事如意!谢谢大家!4
王市长在2012年国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2
下面, 根据本次大会的主题, 我从三个方面对云南省建材行业的发展作一个简要的交流汇报, 不妥之处, 请予指正。
1 云南省建材行业发展概况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疆, 是全国较早拥有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的省份之一。自1995年5月第一条1 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竣工投产以来, 经过17年的不懈努力, 全省建材工业行业发展迅速, 形成了以地质勘探、科研设计、生产营销、教育培训等相配套的产业体系, 产品涵盖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墙体材料、混凝土、水泥制品、石膏制品和石材加工等多个门类。目前全省16个州市的128个县 (区) 共有建材企事业单位2700多家, 从业人员达20余万人。
2011年, 云南省建材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4亿元, 已成为云南省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 水泥仍是云南建材工业的主导产品, 2011年全省水泥总产能9 228万t, 实际生产水泥6 789万t;今年一季度, 生产水泥1606.4万t, 同比增长11.52%;平板玻璃2011年总产能达1 090万重量箱, 实际生产850.03万重量箱;今年一季度, 生产平板玻璃266.4万重量箱, 同比增长36.01%;建筑陶瓷是近年来我省发展较快的行业, 已形成了布局相对集中的发展格局, 年总产能8 700余万m2;墙体材料是云南建材企业数量最多, 分布最广的行业, 2011年全省总产量达163.1亿块标砖;石材产业尚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层次、少收入的发展状况, 现有建筑石材厂家约1 150户, 年工业产值约为12亿元。近年来,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石材产业的发展, 省委书记和省长专门作出重要批示, 要“把玉石、奇石、建筑石材打造成云南又一个大产业”, 提出把“玉出云南”的口号再次叫响, 在“桥头堡”建设重要战略机遇期, 促进云南珠宝玉石、观赏石和建筑石材产业有一个更新更大的发展。
2 云南建材行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特点
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以来, 云南建材工业行业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先导, 本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 明确提出了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 并下达了具体的分解计划, 制定和实施了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 使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水泥行业为例, 至2011年底, 全省水泥行业共计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238条, 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 968万t;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达5836万t, 占全省水泥熟料总产能的84.32%。
二是节能减排深入开展。通过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全省建材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例如:2011年, 云南省水泥行业可比水泥综合能耗平均控制在每吨95.41kg标准煤, 同比下降3.71%;每吨水泥电耗平均降低10%以上;全省共有19套余热发电装置投入运行, 年发电量可达8.4亿kW·h, 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3.52万t;消纳各类工业废渣和城市建筑垃圾、淤泥等2 164万t, 消纳量较上年增长28.96%。
三是行业投资高位增长。2011年, 全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09亿元, 同比增长34.08%, 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21个百分点。
四是兼并重组有序推进。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精神, 在云南省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 中国建材集团、华新水泥、海螺水泥、华润水泥等大企业集团充分发挥骨干和领军作用, 有力推动云南建材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取得新进展, 全省建材企业集团的数量和规模大幅提高。特别是2011年12月16日, 云南省政府与中国建材集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 为推动云南建材行业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云南省建材工业行业协会发展现状及加强协会建设的几点建议
云南省建材工业行业协会成立于2004年12月, 是省政府直属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协会的基本职能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产业政策, 做好全省建材行业的管理、指导和服务, 推动行业科学发展。自成立以来, 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 协会牢固树立服务行业、促进发展的责任意识, 结合自身职能, 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来谋划促进行业发展各项工作, 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 为引导和推动云南建材行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目前, 行业协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权责空间狭小以及工作经费紧张。第一, 现阶段政府涉及建材行业的管理部门太多, 一些本应该交由协会办理的事项被行政管理部门攥在手中, 导致行业协会的权责空间过于狭窄;第二, 各地省级建材协会, 无论是财政拨款还是自筹资金的单位, 工作经费都比较有限, 致使协会自身建设不到位、服务条件跟不上、人员结构不合理, 影响了职责职能的有效发挥。
王市长在2012年国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3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旅游工作会议。对于桂林市的旅游工作,不仅仅旅游从业人员高度关注,全国全区也给予高度关注。今天的旅游工作会议,也是桂林市最大的专项工作会议之一。我们经常说,桂林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一万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近20万人。从这点看,桂林市的旅游业要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人数上讲,已经看到端倪了。从过去的一年,桂林市在旅游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来看,也实现了这一点。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扎实工作,桂林旅游业在过去一年取得新成绩
新成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旅游经济的角度来讲,过去的一年实现了新跨越。无论是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还是旅游收入占GDP比例上,都实现了新跨越。去年自治区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我们是218亿元,约占全区的五分之一;入境旅游人数约占二分之一。从旅游经济角度来看,桂林旅游无疑在全区旅游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是从桂林旅游产业的发展角度,在过去的一年也取得新突破。无论在旅游景点景区建设,还是观光度假休闲以及农家乐的发展方面;无论是县域旅游,无论是人数、人次,还是旅游产品多样化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阳朔、兴安获得一等奖,龙胜、资源、恭城应该是第二梯队,其他县的旅游业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三是在旅游标准化建设方面,在过去的一年取得新成绩。去年,阳朔作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国农业休闲会议也在阳朔召开),兴安乐满地作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两个试点,在过去的一年,为全国旅游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四是在旅游市场、旅游秩序和旅游队伍建设方面,过去的一年也取得新成绩,为桂林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五是在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上,取得重大进展,这是最值得肯定的。作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要载体,也是重大基地,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去年7月正式动工。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桂林市旅游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支持。去年桂林市几大重要的、事关桂林旅游事业发展的重大活动,自治区都专门派出领导参加。世界旅游城奠基仪式,郭声琨书记、马飚主席亲自参加奠基和揭幕。第二届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石生龙,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余远辉,自治区副主席高雄等领导亲自参加开幕式。过去的一年,桂林旅游事业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特别是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和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的推进,都因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自治区旅游局、博览局等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和直接参与的部门和单位,特别是一线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导游等辛勤工作密不可分。对于过去一年全市旅游事业发展和旅游产业所取得的成绩,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的会议,表彰了去年取得优异成绩的县区及旅游先进集体,通过表彰和奖励对旅游业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于桂林旅游发展,我们尽管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也要充分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于一些突出的问题,大家讲得比较多。在这里,我再简要讲一下。
1、随着形势的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许多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现在无论有没有旅游资源的城市都在大力发展旅游,由此带来资源配置和游客分流的激烈竞争。在这种多方竞争的环境下,怎样争取更多客源来桂林旅游,是我们在旅游人数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已意识到并多次强调这个问题。去年实现旅游人数2700多万人次,对于全市总人口只有500多万人的城市来说,容量已经很大了。今年还提出了旅游人数按照10%的比例增长,实际上,从城市游客容量来看,已经有一定的局限了。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怎样在这么大的游客量的基础上提升旅游的效益和质量,这是我们客观存在的问题。
2、随着形势的发展,旅游景点景区的建设在旅游产品结构上还不尽合理。不少旅游设施和旅游景点景区,有些老化了,有些设备比较陈旧,服务标准跟不上,这也是我们在旅游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3、我们面临着旅游市场竞争、新的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开发和老的景点景区老化等问题,创新手段的方式方法和政策扶持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亟待改善和加强。
4、桂林作为最早开放的一批旅游城市,在旅游体制机制和旅游市场管理上还需要完善理顺。这也是全国老的旅游城市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和突破的瓶颈问题。所以,满意度调查都会集中在这些旅游对外开放比较早的、旅游名气很大的城市上,而不是新兴的开发一两年的城市。正是由于我市旅游开放早、旅游发展比较长,我市在旅游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不足和漏洞会更容易发现。事实也证明,我们确实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漏洞。
5、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城市,在旅游人才培养教育等方面,虽然资源很丰富,但是跟形势发展的要求和旅游产业需求,还是有欠缺的。
正因为这样,我们要对桂林旅游有新的认识,要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更加深入研究,抢抓旅游发展机遇,更好地发挥优势。只有这样,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桂林旅游业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才能抢占旅游发展高地在广西率先建成旅游强市。
二、抓住重点,实现桂林旅游事业发展的新突破
刚才讲的第一个方面,是通过扎实工作,使旅游事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面对过去的成绩,我们既要认真总结,更要坚定信心,抓住重点,使桂林旅游事业和旅游产业在新的一年有新突破。关于这一点,我重点讲三个方面。一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作用;二是全力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特别是推动世界旅游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秩序管理,实现旅游市场管理新突破。
第一,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国家旅游局在此基础上专门下发了通知,提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要与文化等相关产业大融合,形成相互繁荣相互推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国家旅游局的通知强调,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充分说明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我市2008年提出“文化立市,旅游兴市”战略,把文化工作和旅游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几年旅游发展的实践和旅游与文化的发展充分说明,旅游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国家旅游局的通知要求,全国旅游业要站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旅游业,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项工作作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充分发挥旅游对文化的传播功能,充分发挥旅游对文化的传承功能,充分发挥旅游对文化的激发功能,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外交流的优势。今年,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重点,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通过旅游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形成旅游文化共同发展的格局。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09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和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可见,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旅游产业的推进,对桂林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精神,深入推进旅游与文化的大融合。
在最近召开的文化与旅游结合工作座谈会上,大家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有些是我们正在做的,有些是需要加快发展的。大家提出,一是要打造旅游系列品牌,打造旅游演艺产品。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引导旅游产品开展品牌化经营;二是要加快推进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举办文化旅游项目推介,提升文化旅游企业档次和文化品位;三要深度开发旅游工艺品,加强文化旅游产品市场的推广;四要积极加快培育旅游文化人才。这几个方面是今年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需要突破的重点,这也是桂林市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桂林旅游资源有文化、历史、山水、民俗等等,要很好地梳理,在这个基础上,升华细化4条发展轴带、打造三大特色产品、三大水陆游线、七大旅游品牌等。旅游发展要评说论道,需要召开专题研讨会,旅游产业发展更需要我们多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第二,要全力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世界旅游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这项工作,去年做了很多努力。关于《总体方案》,国家方面正在论证。从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来看:第一个方面要积极争取各项政策出台,第二个方面要把工作重点转到不等不靠,按照现在已经制定的政策内容,先行先试。去年,市国土局在积极争取旅游产业用地试点城市方面取得了突破进展,今年我们拿到了试点城市。这个试点城市,对旅游事业和产业发展、旅游用地项目配套设施建设将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这就是不等不靠的一个例子。如果要等到政策都批下来再去做,那就晚了。我们必须借鉴兄弟省、市在旅游建设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既要积极争取上级给我市正式批复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同时今年工作重点要转移到加快试验区各项工作先行先试上来,不等不靠,加快我们自己的工作。第三个方面是世界旅游城建设。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按照“一点三星三区”规划及27个功能区,按照这样一个集旅游发展之大成的规划加快建设。我们相信,在全市共同努力下,世界旅游城的建设将会为桂林市今后旅游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第四个方面,要按照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世界旅游城规划建设要求,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这一点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旅游事业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要求。
第三,要切实破解漓江保护与发展难题,保护好桂林旅游这张中国名片。要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切实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难题。最有代表性的,是漓江景区。去年国家旅游局检查了一些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及旅游景区,特别是5A级旅游景区。大家看到了,有一些城市的旅游星级宾馆饭店已经摘牌,一些5A级景区已经明令限期整改,包括炒的最厉害的嵩山少林寺景区。去年内部通报的,就是漓江5A级旅游景区。内部通报内容针对几个方面:漓江游览秩序,主要表现在游船硬件设施和服务标准没有达到要求;漓江水域管理,主要是竹筏、河道挖沙及沿岸景观破坏的问题,还存在飞钩挂船的现象;漓江游览码头建设管理标准化方面,还没有达到要求,老化、陈旧,不符合5A景区要求。去年8月份开始,我们对漓江5A景区进行了专项整改。尽管取得一定成效,市政府领导也多次去国家旅游局汇报工作,得到国家旅游局认可,但是按照5A景区标准,有些方面还是没有做到。今年要按照国家旅游局提出的要求,按照桂林市打造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要求,下大力气提升旅游市场的秩序和质量。
一是要创新管理体制。整合涉及漓江景区的市、县(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能及行政资源,明确管理主体,推进漓江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开发、利用、经营等一体化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漓江景区管理条块分割,责、权、利不清的问题;二是要全力推动漓江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漓江流域旅游的经营管理力度,调整完善收益分配制度,充分照顾各方利益;理顺管理机制,健全管理体制,做到标本兼治、疏堵结合、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管理规范、奖惩并举等等,还有其他的一些方式。要在确保旅游安全的前提下,解决漓江沿岸农民走发展旅游致富的问题;三是要健全漓江景区行政执法体制。要按照刘君书记的指示,“码头和游船整改由交通局负责,杜绝河道挖沙由阳朔、雁山两县区政府负责,竹筏问题的解决由阳朔、雁山两县区党委、政府负责”,“对漓江整改会议决定的事项要一项一项抓落实,涉及到的各部门和阳朔、雁山两县区必须无条件执行,谁影响5A景区谁负责”。今年,要在继续深入实施科学保护漓江六大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漓江景区旅游秩序管理的力度,力争今年在漓江景区管理秩序和管理体制上取得新的突破。
三、解放思想,强力推动旅游业取得新发展
1、要以抓项目促进旅游业新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强旅游项目建设做了专门部署。进一步抓好落实规划,推动发展,把项目作为载体,抓紧抓好落实。特别是对旅游试验区、世界旅游城、各县区在旅游项目建设上,要加快推进。在投资导向、招商引资、基础建设、资源整合、市场推广等方面充分发挥项目的推动作用。旅游产品开发要坚持高品位、高起点,通过高水平规划设计,突出特色,提升品位,规划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和具有一流水准的精品项目,扶持发展一批乡村旅游、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把我市旅游资源打造成自然景观和现代文明完美结合的旅游胜地。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支撑能力。加快桂林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旅游专用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增强旅游对外集散辐射能力。要坚决杜绝资源浪费,今后凡涉及旅游的建设项目,在发改部门立项前应先征求旅游部门的意见(《自治区旅游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有关部门审批属于旅游发展规划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应当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使之符合旅游行业的相关标准要求,避免非标准化建设和同质化建设,确保资源合理利用,规范行业发展。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宁可不开发。各县区、各相关部门一定要目光高远,绝不能为了各自的地方利益和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要加强旅游项目储备。广开项目源,建好项目库,超前谋划储备一批市场前景好、拉动作用强的旅游项目。对旅游项目要实施动态管理,搞好定量、定性分析,选择那些增值性高、成长性强的好项目优先立项、优先开发。
2、要以转变方式推动旅游业新发展。全面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验,首先就要转变桂林旅游的发展方式,老城区以创新为主,新城区以项目建设为主,各县区以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主。一是要做大做强产业主体。旅游市场主体是旅游业的根本。引导扶持旅游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方式做大做强,重点培植一批龙头企业。促进旅游、餐饮、酒店实行产业集群式、品牌化发展。引导旅行社向集团化、网络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大型企业集团进入旅游业,引导社会资金向符合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领域投入,充分发挥旅游业拉动投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作用。着力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水平、能力、素质,大力推进旅游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旅游人才队伍。要发展一批旅游新业态,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温泉康体、文化创意、养生疗养等新兴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智能旅游和旅游电子商务,鼓励开展旅游网络营销、网络预订、网上支付等在线服务,积极申报“国家旅游信息化试点城市”,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二是要全面提升城市中心区旅游吸引力。进一步配套完善市中心区的文化旅游元素和休闲服务设施,把一些景点景区、街区串联打包,在桂林城打造“最美城市中心文化旅游休闲区”,使之成为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新载体和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提升桂林城市中心区的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三是要做好旅游活动策划;四是要创新旅游营销模式。针对旅游是典型的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的特性,创新营销手段,全面提升桂林旅游推广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有效性。整合全市旅游行业资源、文化资源、外宣资源和新闻资源,全市联动、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提升桂林旅游的知名度。继续加强“联盟营销”这一新的营销手段,加强与航空公司、境内外旅游机构的营销合作,进一步发挥好境外桂林旅游大联盟的作用,联手做好桂林旅游营销推广。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提升桂林国际影响力,借力拓展境外旅游市场。
3、要以增强合力推动旅游业新发展。旅游业关联性强、牵涉面广,发展旅游仅仅依靠旅游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各自工作职能和特点,找准切入点,抓住突破口,从不同途径、不同层面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发改部门要重视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拟定年度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和基本建设计划时,优先将旅游项目列入重点项目行列,积极争取旅游项目资金;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向上争取旅游资金;建规部门在城镇规划建设的时候要结合旅游发展,充分考虑旅游功能,在环境营造、建筑立面控制等方面满足旅游发展的要求,城乡风貌改造要融入旅游元素;国土部门要支持旅游建设用地的使用,重点支持世界旅游城建设用地,同时加大景区土地收储力度,筹措发展资金;交通部门要将旅游公路建设优先列入规划,抓紧做好重点景区道路立项,加快在建旅游公路建设;金融部门要对旅游项目建设给予信贷扶持;宣传、文化部门要将旅游宣传作为外宣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好旅游宣传和新闻报道,对我市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加强和指导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农业部门要加强特色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人事、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劳动部门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市、县两级旅游局作为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工作的主动权,与上级主管部门搞好沟通,与同级部门搞好协调,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其他相关职能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能,全力支持和配合旅游工作。全市上下形成部门齐抓共管、扶持旅游产业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王市长在2012年国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4
在全市国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达才
(2011年1月21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国税工作会议,是春节前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市委三届八次全会和全省国税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国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在服务汉中加快发展中有更大作为。刚才,善林局长作了一个振奋人心、鼓舞士气、任务明确、措施有力的工作报告,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环境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和特大地震、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两年或一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8%,预计2010年达到480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2%,2010年达到45.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8%、16.5%,预计2010年分别达到14823元和4066元。这五年,全市国税系统认真落实上级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组织收入这条主线,锐意进取,真抓实干,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累计组织税收收入106.73亿元,年均增长12.65%,其中2010年组织税收收入25.37亿元,同比增长12.32%,再创历史新高,为全市财政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懈努力。可以说,这五年是国税系统付出辛勤努力的五年,是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五年。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以善林同志为班长的市国税局领导班子,团结带领系统全体同志,坚决有力地贯彻上级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强基固本、打造品牌”的目标,把握大局,创新实干,取得了优异成绩,不仅增加了我们的财政收入,还保障了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全市经济运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市国税局连续5年荣获全省国税系统绩效管理暨创佳评差竞赛活动先进集体,连续7年荣获全市政风行风联评第一名,连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在推进汉中国税品牌建设,打造数字国税、创新国税、文化国税、和谐国税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市委、市政府对市国税局领导班子和国税工作是充分肯定的。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国
税系统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热烈祝贺,向国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及家属致以亲切问候和崇高敬意!
借这个机会,我讲五点意见。
一、正确分析形势,坚定做好国税工作的信心
前不久召开的市委三届八次全会,对“十二五”及今年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全会提出“十二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三个一”、“两个翻番”和建设“三市”。即: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实现翻一番;努力把汉中建成毗邻地区的经济强市、特色鲜明的文化名市、山川秀美的生态大市。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始年,也是实现“三个一”、“两个翻番”和建设“三市”总体目标打基础的一年,面临的任务异常繁重。当前,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土地、信贷、环保等政策要求更加严格,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供应趋于紧张,加之增值税转型等税收政策变动带来的减收影响不容忽视,完成全年发展目标特别是税收任务的压力不小。与此同时,国家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建设“关天经济区”和汉中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推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开展低碳经济试点,这都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打好投资拉动攻坚战,是今年既定的工作重点之一。全年安排固定资产投资430亿元以上,实施重点项目102个、重大前期项目46个,投资210亿元以上。西成客专、阳安铁路扩能改造、宝汉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步伐推进加快,汉川大型数控机床基地、汉中锌业10万吨锌合金生产线、灾后重建500万吨钢铁技改项等一批工业技改项目在今年投产见效,以及汉中经济开发区、汉中航空工业园和9个县域工业园正在逐步做强做大。今年我市项目建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仅仅一二三产业有项目,卫生、文化社会事业也有一些重大项目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上也有很多项目,各县区也有很多重大项目建设。这些都将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税收收入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国税系统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发扬“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推动国税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突出工作重点,确保完成全年组织收入任务
全市国税系统要突出重点,明确主线,集中力量在组织收入上下功夫,确保今年税收任务全面完成。一要加大组织收入力度。进一步改进税收管理手段,夯实税源管理各项基础工作,提高税源控管水平,建立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
制,促进组织收入工作的顺利开展。严格贯彻执行“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加强减免税和缓税审批管理,严格控制新欠,大力清缴陈欠,切实强化稽查,严厉打击和查处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以及偷税、骗税、抗税等违法行为,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组织收入的质量和效率,确保税收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二要注重涵养税源。税务部门要善于运用税收政策,不断涵养税源,促进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税源才能充足,任务才有保证,增长才有希望。国税系统要围绕全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大力促进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烟酒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高新技术、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用足用活宏观税收政策,扶持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发展,为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发挥作用、贡献力量。三要加强分析预测。要充分发挥税收在经济发展中的晴雨表和预警器作用,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形势的变化,强化对重点税源地区、行业和企业的分析,全面掌握影响税收收入的因素,及时发现税收征管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牢牢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
三、处理好“三个”关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从经济发展软环境看,税收环境就是经济环境;从树立形象上看,国税形象就是政府形象;从构建和谐看,征纳和谐就是社会和谐。国税系统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优化税收环境,用严格执法的刚性来维护税法的尊严,用优质服务的水平来赢得纳税人的信赖。一要正确处理依法治税与支持发展的关系。汉中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程度低,财政可支配能力弱,民还不富,市还不强。要实现跨越式新发展,就要有各方面新的思路和新的对策。因此,国税系统要注意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特别是要研究、制定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做大做强,成为税源大户。同时,通过加强征管,贯彻落实税收法律、法规、政策,公平税负,为不同类型的经济形式发展创造平等的税收环境,促进全市经济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在支持项目的选择上,要转变思路、转变支持方式,重点支持那些带动能力强、财税贡献率大、增加就业率高的好项目、新项目。通过发挥税收杠杆作用,带动一批投资和项目建设,使我市的税收水平、财政实力很快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二要正确处理严格执法与优化服务的关系。既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与程序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站在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角度思考问题、谋划工作,建立和完善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税收服务制度和工作机制,发挥网络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优势,积极为纳税人提供深
层次、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大力宣传依法诚信纳税的典型,全面推行纳税信誉等级的评定和管理,提升纳税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三要正确处理税收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社会民生是税务部门的社会责任。党和政府对下岗、失业以及残障人员等弱势群体的援助主要体现在政策上,税收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手段之一。要继续落实好现行税制中扶助弱势群体的各项政策,根据税收管理权限,最大限度地为弱势群体减轻税收负担。把促进就业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高度关注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的就业问题,积极运用税收政策支持全民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安置,切实增加低收入者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以发展促和谐,凸显税收的人文关怀,使社会各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四、加强队伍建设,保持国税系统一流形象
一是加强班子建设。领导班子是一个系统、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形象,群众、社会和系统主要看的是领导班子的形象和工作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优化班子整体结构,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把握大局、服务大局、科学管理、推动落实的能力。国税局以善林局长为班长,要互相支持,凝心聚力,继续保持这种好的工作状态,切实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更好地展示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团结奋进的局面。二是加强业务能力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对广大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促使全系统了解全局,认真学习贯彻上级和市委、市政府做出的重要工作部署,做到懂全局,研究好本系统的工作,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建设和民生工程做好服务,在和谐汉中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加强作风纪律建设。要以市委继续开展干部作风教育整顿为抓手,进一步强化“聚财为国、执法为民”意识,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视投资者为上帝,视纳税人为衣食父母,想纳税人所想,急纳税人所急,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难事帮办,努力为企业和基层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要全面推进全程服务,确保取信于民、取信于纳税人。要寓执法监督于教育、引导之中,积极帮助企业整改不规范行为,防止企业因对税法有关条款不理解而造成损失。要积极主动深入企业和基层群众广泛开展调研,了解企业和投资者最困难的是什么,最需要帮助的是什么,最不满意的是什么,针对纳税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加以整改,努力实现税收与经济、税收与社会、征税与纳税、执法与服务的良性互动。四是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要完善和健全以党风廉政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各项制度,加强行风建设,强化廉洁自律意识,遵守廉政准则,构筑思想防线,保持国税系一流形象。
五、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国税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国税是国家聚财和调控的重要力量和手段,直接影响到全市经济和社会发
展,直接影响到我们民生工程能否顺利实施,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因此,支持国税工作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尽的职责。市委、市政府历来非常重视国税工作,市政府把国税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也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国税工作。各县区也要把国税工作摆上重要日程,要坚定不移地支持国税部门依法治税,经常听取国税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切实解决国税部门需要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各级、各部门也要积极主动地为国税工作创造条件。财政、工商、金融、工信、公安等部门要给予强力的配合。新闻媒体要加强对国税工作的宣传,特别是要加强正面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税收法治环境。
同志们,做好今年的国税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市委、市政府相信,国税系统一定能再创佳绩,再立新功!春节将至,祝大家节日愉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王市长在2012年国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5
在全市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会议上的
讲 话
(2009年7月7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全市上下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齐心协力战危机、千方百计保增长的关键时期,由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一次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再次动员全市上下提高对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推动全市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健康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对这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非常重视,7月1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对产业集聚区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7月2日的市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关于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情况的汇报,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刚才,各位县(区)长、高新区和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分别就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和下一步打算作了发言。下面,我就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讲几点意见,稍后吴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好,深入贯彻落实好。
一、我市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把握规律、顺应跨越式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去年9月份,全省启动这项工作以来,我市及时跟踪和了解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的
相关政策,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积极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产业集聚区申报工作顺利完成。2008年9月份省委、省政府提出“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后,我市周密部署、迅速行动,全面启动了产业集聚区申报工作。经过上下配合、科学谋划、积极争取,我市的濮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濮阳经济开发区)、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含濮阳工业园区)、濮东产业集聚区、濮阳县产业集聚区、清丰县产业集聚区、南乐县产业集聚区、范县产业集聚区、台前县产业集聚区等8个产业集聚区列入省首批确定的175个产业集聚区的规划盘子,规划总面积89.75平方公里。
(二)产业集聚区组织机构建设和规划工作全面启动。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组织协调任务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各县(区)成立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全市各产业集聚区管理或协调机构已全部成立,其中濮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由高新区管委会负责,濮阳市产业集聚区由濮阳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清丰县产业集聚区由清丰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南乐县产业集聚区由南乐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其它各产业集聚区均已新成立了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各产业集聚区坚持把规划编制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通过与省发改、国土、环保、规划等部门的对接,各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全面展
开,其中清丰县产业集聚区、范县产业集聚区、濮阳市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已经专家初审,其他5个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初稿已完成。
(三)推进产业集聚区基础建设。我市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当前战危机保增长的重要举措,积极推动各县(区)加快构建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全力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满足项目落地条件。目前,省投融资平台启动资金3719万元已拨付到我市5县,濮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濮东产业集聚区、范县产业集聚区、台前县产业集聚区依托原有投融资公司、担保公司等机构组建了投融资平台,其它4个产业集聚区也注册成立了投融资公司。我市8个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16.8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55.3万平方米、道路217公里、供水管网43公里、污水管网26公里、电网线路135公里。
(四)引进和建设了一批项目。据初步统计,我市产业集聚区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83家,2008年完成生产总值155.8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36.7亿元,具有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
当前,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还处于规划起步阶段,在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着:对产业集聚区认识不到位、规划编制进展慢、产业定位不明确、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
(一)对产业集聚区认识不到位。一是对产业集聚区内涵认识不到位。仍然把产业集聚区混同于传统的工业园区,把工业企
业的集中布局当作产业集聚区发展重点,忽视用现代产业体系的理念和要求规划和建设产业集聚区。二是对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认识不到位。我市首批进入省规划盘子的8个产业集聚区都在城市周边,发展方向就应该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建设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人居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区。但个别县(区)对产业集聚区进行功能分区时,注重产业发展,忽视综合配套服务;考虑生产环节较为充分,考虑生态、人居和公共服务平台较少。三是对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
(二)产业定位不明确。从我市各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初步筛选情况看,一些产业集聚区对自身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缺乏客观的判断,对集聚区产业长远发展还没有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对主导产业定位不科学。只注重企业数量,不注重产业的关联性、集群性和成长性,主导产业选择过多、过滥。
(三)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我市8个省定产业集聚区,仅濮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因建设较早,区内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善外,其余7个产业集聚区都是在新址上建设,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基本上从零开始,就目前的建设进展情况看,难以满足项目入驻的要求。
(四)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由于我市大部分产业集聚区是沿着新修的道路自然发展起来的,再加上由于一些县(区)招商引资难,在产业集聚区企业摆放中不少是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表现在:一是土地集约利用率低,没有标准厂房,致使一些本该进入
标准厂房的项目,也不得不单独供地,很小的一个企业单独一个院,占用一大片土地,造成项目投资强度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二是没有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型园区的要求,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而是什么项目都可以进,都可以来,造成产业布局无序和散乱,污染物、废弃物不能集中治理和综合利用,更谈不上发挥综合服务功能。三是区内不少企业技术、工艺、设备比较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增加了经营成本,削弱了竞争力。
(五)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刚刚起步,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尚不健全,优惠政策亟待完善,工作长效推进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对于上述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尽快加以解决。
二、切实抓好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的三个关键环节
(一)认识要到位
一要深化对产业集聚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产业集聚区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一条重要实现途径。建设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培育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现代产业体系,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产业集聚区,有利于以产带城,产城融合,构建复合型城区,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就业和人口集中,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城乡统筹发展;建设产业集聚区,把相互关联的企业集中在一起,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思想、技术交流,为区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
作增添了创新动力,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创造条件,将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要求的自主创新;建设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实现土地及其他资源的集约利用和污染集中治理,推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要求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既是战危机、保增长、拉内需的现实需要,又是打基础、管长远的一项战略举措,事关我市今后若干年的发展全局。今天,我们对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进行再动员、在推动,就是希望各县(区)、各部门,特别是各产业集聚区所在县(区)的负责同志,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站在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濮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度,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产业集聚区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切实做好当前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要深化对产业集聚区内涵的认识。传统工业园区和开发区主要是促进企业集中发展,不强调企业之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可以说重视的是“集中”,而不是“集群”。而产业在空间上的规模集聚体现了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产业集聚区是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建设产业集聚区就是要实现“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四个要素的有机融合。这就是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产业的空间集聚是表现形式,产业的关联性是核心特征,集约化发展和生产、生
活服务社会化是本质要求,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是根本目的。正确理解产业集聚区的科学内涵,首先,要突出企业的“关联”。产业集聚区不是企业简单的集中。区内企业是否有关联,是产业集聚区与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根本区别。产业集聚区作为更高层次的园区,既要求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发展,又要求企业之间存在联系;既要求区内有特色主导产业,又要求区内有提供配套生产和配套服务的非主导产业,形成有机联系、有机组合的产业集群。因此,产业集聚区内入驻的项目和企业不应仅仅限于工业,可以是现代农业或服务业,也可以是一、二、三产业相互链接、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园区。其次,要推动“集中”。只有实现企业集中,才能形成产业规模效益,才能实现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的综合利用,才能促进企业在竞争中实现相互融合和技术升级。其三,要实现“集约”。我们建设产业集聚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解决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土地、资金、人才、信息、装备和服务设施集约高效利用,以较少投入获得最大产出,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竞争能力。因此,产业集聚区建设一定要体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节约、循环、复合、紧凑”理念,实现集约化发展。其四,要功能“集合”。首先要实现产业集聚内各种面对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化服务功能的集合,既要发展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物流、交易市场、信息平台等面向生产的服务,又要发展住宅、餐饮、商贸等面向生活的服务,将这些环节和职能从企
业里抽离出来,通过市场的第三方实现服务社会化运作。其次要实现更高层次上的“集合”,即充分考虑与城镇发展的对接,体现“产城一体”。以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人口的集中,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城镇化进程的载体;反之又通过城市的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二)规划要科学
一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和导向作用。规划是框架,是方向,是前提。规划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的成败。各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制,在规划上要善于动脑筋、舍得下工夫,要聘请高水平的规划设计机构为我们编制高水平的规划,做到高起点、高站位。要明确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方向,认真研究产业的布局,回答好集聚什么、怎么集聚的问题,确保规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要明确主导产业定位。选择好突出本地特色、充分发挥本地比较优势、适合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发展前景的主导产业,是各产业集聚区实现良好发展的基础。越是专业的产业集聚区,越是有特色,对好项目也就越有吸引力;凡是混杂的产业集聚区,都是无序的,好的项目和企业是不会到你那里落户的。因此,科学编制产业集聚区规划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工作,就是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选择出特色主导产业。所谓“特色”,指的是比较优势,讲的是竞争力。主导产业的选择和确定,必须是建立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不
能“拍脑袋”决策。各县(区)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立足本地资源、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结合国家、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科学选准主导产业,避免盲目无序、方向不明或者多头出击、力量分散。市发改委要切实负起责任,结合规划评审工作,对各产业集聚区初步拟定的主导产业进行充分论证,使主导产业既符合当地实际又突出特色,在今后几年甚至更长时间都能成为引领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要注重协调好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主导产业对于各产业集聚区的意义在于引导鼓励相关产业集聚发展,扶持特色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并不排斥发展符合产业政策的非主导产业和配套服务体系,各产业集聚区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依靠市场化方式运作,把政府主导性和市场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协调发展、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三要编制产业集聚区规划时要注意与其他规划的衔接与对接。我们一定要加强产业集聚区与各类规划的衔接工作,通过对现有基本农田和城市空间布局进行调整,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产业集聚区的规划要同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以及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生态、环保等规划衔接配套,促进各主体功能区的和谐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注意全市的产业与各产业集聚区的的主导产业、各产业集聚区之间的主导产业的关联与衔接。要站在全市高度,进一步梳理我市的优势产业,打破行
政区划限制,构建全市产业发展一盘棋的格局。同一产业集聚区内的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和产业、企业之间的关联互动,避免产业和企业之间相互影响和干扰;各产业集聚区之间选定的主导产业要实现错位发展,避免产业雷同和不良竞争。产业集聚区规划要与城镇布局相衔接,把新区与老城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老城基础设施与产业集聚区共享,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相互支持。
四要产业集聚区规划要突出五个特点。在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中,要体现好产业定位的准确性、企业布局的关联性、资源利用的集约性、功能配套的系统性和产业发展的带动性等五个特点。
(三)建设要加快
一要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把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优先保障。各个产业集聚区在总体规划已通过初审的基础上,在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情况下,要尽快启动区内供电、供水、供气、道路、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入驻创造条件。要通过政府承租或厂房与区内配套服务设施捆绑式开发等优惠措施,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建设标准厂房,降低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成本,吸纳中小企业快速集聚。要同步完善学校、医院、住宅、服务网点等设施建设,增强城区服务功能,逐步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宜业、宜商、宜居的产业新城区,提高综合承载能力。要
整合土地资源。充分利用这次土地修编的机遇,尽可能多地臵换出建设用地,为产业发展留足发展空间。依托土地整理储备中心,通过土地整理挖潜,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优化配臵土地资源。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稳步推进产业集聚区内农村居民点迁并和村庄整理,将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调控全市土地指标。鼓励产业集聚区对区内土地总体开发,按照“九通一平”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变“生地”为“熟地”,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集约效应。要破解环境制约。加快各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工作进度。对已完成规划环评审查的产业集聚区,畅通入驻项目环评审批“绿色通道”,特别是标准厂房、道路、供水、供电、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需要进行环评的,要特事特办,限期办结。
二要加快搭建发展平台,完善发展载体。第一,要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市发改、财政、金融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各县(区)投融资平台建设、投融资业务、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指导与培训,确保省拨付资金全部用于支持投融资平台建设。各投融资平台应在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的指导下,围绕产业集聚区的开发建设、入驻企业和项目建设,尽快开展投融资业务。各产业集聚区应将土地、道路、标准厂房等优质资源整合注入投融资公司,提高投融资公司资本金规模和投融资能力。创新银政合作、银企合作模式,扩大担保体系资本金规模,通过多种融资形式争取金融
机构扩大对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公司和重点项目的授信额度,以此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第二,要搭建和完善人才交流平台。扩大产业集聚区用人自主权,健全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多方面优惠措施。要抓住省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契机,搞好我市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打好职业教育攻坚战,保障产业发展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第三,要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市发改委、市科技局要积极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让那些有创业思想、有创业技术的人通过孵化器的“孵化”,将技术变为项目和企业,然后到产业集聚区发展壮大。要通过市校、市院合作,引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为我市的企业提供智力支撑。市科技局要积极为各产业集聚区搭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通过科技攻关,解决同类企业的共性技术难题。鼓励产业集聚区内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不断完善共建共享的公共创新平台,建立各种创新载体。推动省级、国家级研发中心建设,在科技项目立项和科研经费资助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中小科技企业。加快培育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第四,要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按照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公共信息共享系统,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及时发布本地产业集群产品信息,搜集处理外地同类技术、产品、资源等信息,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第五,要搭建生活服务平台。坚持专业化、社会化、— 12 —
服务化原则,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社会资金开发、建设、完善产业集聚区生产生活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鼓励产业集聚区建立资产运营管理机构,负责集聚区配套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推动餐饮、居住、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保险等服务设施建设,以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人口的集中,集合构建社会化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加快“产城一体”的城镇化步伐。
三要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区是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窗口,更是项目建设的平台。认真做好项目谋划、引进和建设工作,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人盯项目,责任到人”的办法,促进一批项目落地,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一,承接转移上项目。8月份,将采取专业化招商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短期强化培训,依托我市优势产业和产业集聚区产业定位,广泛开展招商活动,通过与沿海发达地区进行有效的产业对接,引进一批项目。第二,战略合作上项目。加强与中央和省属大企业集团、国内外500强企业集团的沟通联系,争取第一时间了解这些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动向,开展产业与项目对接,努力争取中央、省属大型企业集团在项目谋划和建设上优先布局我市。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方法,对引进的重大项目提供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第三,招才引“智”上项目。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集中力量在化工、电光源、耐火材料、机械制造等领域谋划、引进一批产业升级和接续产业项目。第四,企业扩张上项目。积极鼓励本地大企业充分挖掘潜力,谋划一批
调整产品结构、升级技术工艺、延伸产业链条的重大项目,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规模扩张或延伸产业链条上项目。鼓励中小企业围绕主导产业,突出链条延伸,做好生产协作和配套服务,形成一批上下游产品供应、零部件生产协作、销售、物流及其他专业化配套企业。第五,激发民间创业上项目。引导经济领域能人创业、科技文化专业人才创业、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下岗职工和失地农民创业,重点推动创业有成者在现有基础上二次创业。
四要加强软环境建设。一方面,要实施区内外差别政策引导机制,促使项目在产业集聚区的快速集聚。完善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向集聚区集中。市发改委要抓紧拟定《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要创新产业集聚区开发共建机制,打破税收行政区域限制,建立完善招商项目和县(区)产业转移项目税收与统计分享机制,切实调动各县(区)、各部门和各产业集聚区招商积极性,实现政府、招商机构和项目管理机构三方共赢。另一方面,要完善政务支撑体系。产业集聚区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按照深入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和“两转两提”的要求,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提高政务效率,对产业集聚区建设多支持不设障、多帮忙不添乱,多服务不包办、多指导不干预,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探索实行审报代理制和客户经理制,为进去企业提供从项目谋划到建设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服务和包括科技、质检、工商、税务、— 14 —
治安等全方位服务,让企业将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在生产经营上。
三、加紧推动产业集聚区的各项工作
一要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经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产业集聚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协调、解决全市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明确每个产业集聚区由一名市级领导牵头负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负责日常具体事务。各县(区)要参照市里模式建立健全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推进机制。同时要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高效原则,尽快调整完善产业集聚区的管理常设机构,明确管理权限,发挥管理职能。实行部门配合联动机制。要建立由发改委牵头的“濮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发改、财政、国土、环保、建设等市直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联动,提高为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二要按时完成规划工作。各产业集聚区要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强化规划编制、评审的时间节点,详细列出规划进展时间表,7月底前完成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的编制报批工作,12月底前实现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市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加快规划编制评审工作,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照成熟一个、初审一个、上报一个的原则,7月20日前,完成全部总体规划的初审上报工作。
三要切实提高规划质量。由市发改委负责,聘请相关行业的
专家成立专家组,加强对各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指导,帮助各产业集聚区科学选择主导产业。同时,由市发改委牵头,市建委、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环保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切实做好规划初审工作。
四要加强督导检查。要对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实行目标管理。会后,市委、市政府督查室以及“市产业集聚区工作领导小组”,要对各县(区)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全程督查,现场督查,对进展情况好的进行表扬,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通报批评。加强对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的目标考核,奖优罚劣,形成机制。研究建立产业集聚区发展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对各产业集聚区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根据考评结果对产业集聚区进行动态管理,按季度进行排名,并公开结果。对综合考评优秀的管理机构给予奖励,在增量土地指标、环境容量配臵和政府资金安排上优先支持;对综合考评处于末位的集聚区,将对各项优惠政策予以限制。
五要做好业务培训指导。市发改委负责聘请专家,加强对产业集聚区工作人员和产业集聚区投融资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对产业集聚区相关知识和融资、资金管理等专业知识进行集中培训,提高认识,拓宽思路,切实增强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以适应工作需要。
同志们,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家一定要深刻
王市长在2012年国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6
同志们:
今天这次全市林业工作会议,是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回顾总结2011全市林业工作,结合当前的形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2012年林业工作,尤其是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这项工作。同时,对在上一中成绩比较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刚才,葛市长已经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当前的任务也进行了安排部署,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如何做好全市的林业工作再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明确目标,强化责任
大家知道,植树造林、绿化城市是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家园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市西部为太行山区,东部为平原沙区,中间为丘陵岗丘区,气候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我们立足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乡绿化水平,制定了***市林业生态建设五年规划,深入开展了造林绿化活动,城乡生态和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活舒适度和满意度
我们***也是红枣主产地,内黄的种植面积号称是全国第一,但是我们怎么转化,怎么形成一种产业,还需要我们认真的面对。上述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
实际上我们发展林业带动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是大有可为的。那么讲明确目标,市委、市政府去年在市第十次党代会上已经正式提出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是全国绿化委和国家林业局主导的一个促进全国绿化事业的主要载体,一个平台。我们省已经有一部分省辖市创建成功,我们去年提出目标,今年要全面展开创建,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制定我们的工作措施,通过创建活动提升我们整个绿化事业,发展我们的林业。创建工作需我们落实责任,我们已经将创建工作落实到了各个县(市、区),大家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树立信心、强化责任,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
二、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真抓实干,保质保量
所谓科学规划,就是任何一项工作都要积极的谋划、科学的规划。我们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一定要认真研究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各项指标体系、各项具体指标、各个重点;要认真领会省委、省政府关于绿化工作的有关要求,充分结合我们***市当地的实际,要找准我们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要积极征求广大基层干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形成一个科学完备的创建规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正确的努力方向,才能不走弯路,才能够使我们的
靠的是潜移默化的效果,需要长时间,多角度才能展示出来。但是,林业工作,你栽一棵树是一棵树,你栽什么树就是什么树,栽什么品种,就是什么品种,成活率多少就是多少。这个大家都能看得到,都能看得清,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更不能随意的隐瞒,你也瞒不住。所以我们必须得真抓实干,保质保量。会议之前,我在听筹备工作汇报的时候就讲,前几年我们到洛阳去参观,洛阳的市委书记抓通道绿化,分解落实到各个县(市、区),各个乡(镇),你头年栽了,第二年去看,就是看你道路绿化成活率达不达标。死了十棵,免哪一级的干部,死了二十棵免哪一级的干部。我们当时参观路过一段乡村道路,其中他们就指出,这里有几棵树是一个乡党委书记求过的。因为当时马上到了春天,树已经开始长出绿叶了,这几棵树还迟迟不见动静,如果这几棵树不能够成活,乡长、书记就有可能被免职,所以书记就跑到几棵树中间求这几棵树,请你开花结果。这一方面反映了他们的制度是强硬的,再一方面是反映了领导干部的真抓实干。到人家那一看,确确实实抓的比较实,植树成活率非常高,效果非常好。所以,我们一定要真抓实干,把我们的植树造林工作做扎实。从河北进到河南,我们是北大门,我们的绿化工作做的好坏,不用你汇报,道路两侧一看就清清楚楚。我们到各个县(市、区),不用说你的绿化工作做的怎么样,你两侧的道路绿化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所以说,林业工作跟其它工作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林业工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楷模。马鞍山的吴桂生同志,是我们***县人,在外创业多年,近年来投入了大量资金,绿化自己的家乡,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我曾经两次上山去看他,确实是工程浩大,投入巨大。但是他们不畏艰难,为自己家乡的建设付出的不仅是心血和汗水,而且还有他们全家人辛辛苦苦积攒的财富。要说他这个钱不用来搞绿化,自己养老,会过上非常优越的生活,或者是几代人都会过上优越的生活。正是他们有绿化家乡、改善家乡、美化环境、造福乡里的这种崇高境界,才能把这些钱用到了绿化上,改善了环境,造福了广大乡邻。这些我们都需要认真的宣传,大力的支持。其四要加大域外资金的争取力度,争取世行贷款、外国政府专项贷款、国家贴息贷款等等,加快我市林业发展。
三要严格督导。分包县(市、区)的市委常委要定期对林业工作进行督导;市里要成立督导组对各县(市、区)进行专项督导;市里面继续实行通报排队制度,严格排队评比,严格进行奖惩。对完不成目标的县(市、区)要追究责任。各县(市、区)要逐级落实责任,加强督导,确保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王市长在2012年国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7
刚才, 虎军同志代表市长联席会办公室总结了今年工作, 布置了明年工作, 我完全同意。我感到在各成员市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 市长联席会在今年确实做了非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环渤海区域合作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态势。此外, 各主任城市的市长特派员和《渤海早报》、环渤海房地产商会的负责同志也作了发言, 发言都很好, 看得出大家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 都作了充分准备。听了大家的发言, 使我更加体会到大家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的信心、决心, 我感到各市、各合作组织在推进环渤海区域合作方面都有很多好的思路和举措。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支持市长联席会工作, 共同努力, 将2010年重点工作完成好。
下面, 我想借这个机会, 谈几点体会。
环渤海区域合作成果逐步提升奠定了合作发展的坚实基础
1. 规划引领, 完善机制。
2009年环渤海各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都不约而同地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北京市提出:发挥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等优势, 找准北京在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地区的定位, 加强与周边省区市的联系沟通, 拓展交通、能源、水资源、生态保护、旅游发展、生产基地等方面的联合与协作。天津市提出:推进与北京的科技合作, 建立京津、环渤海等旅游合作机制。河北省提出: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 务实地推进与京津的合作, 多领域、多层次与京津对接。山东省提出:实施“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辽宁省提出:要把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辽西北建设成为辽宁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山西省提出: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 接受京津地区的辐射, 形成产业互动。内蒙古自治区提出:大力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 承接先进生产力转移。这充分显现出环渤海各省市区融合发展的强烈愿望和积极姿态, 为助力区域统筹、实现环渤海经济腾飞提供了战略保证。
2.产业先行, 重点突破。
在交通合作方面:根据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备忘录, 京津城际快速铁路、京津高速公路二线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京津同城化效应进一步显现;已建成通车的海滨大道把天津港、黄骅港、京唐港、秦皇岛港四大港口连接起来;正在建设的塘承高速公路连通了天津与河北承德、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北部;津宁高速公路是沿线区域进入天津及国家高速公路网最便捷的通道。在口岸合作方面:天津口岸优势延伸至内陆省区, 已建立了11个无水港, 其中在环渤海地区建立了北京朝阳陆港、平谷港, 石家庄内陆港, 以及内蒙古包头、巴彦淖尔、二连浩特, 山东德州, 山西侯马等。在科技人才合作方面:组建了环渤海高校科研联盟、环渤海区域人才协作联盟, 一年一度的环渤海人才智力交流会, 已经成为区域人才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朝阳产学研合作对接模式的成功推广, 搭建了区域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平台。
3.行业推动, 资源整合。
环渤海企业合作促进会、环渤海16港口城市旅游合作组织、环渤海信息联席会、环渤海媒体联席会、环渤海医院管理联席会、环渤海节能协会、环渤海人才协作联盟、环渤海房地产商会等区域社团组织积极发挥作用, 合理整合了区域人才、科技、项目、资金等方面资源, 促进了区域经贸交流, 推动了专项领域深度合作。
4.会展升级, 增加内涵。
高水平地召开了一批区域内大型会展活动, “津洽会”、“融洽会”、“PECC博览会”、“夏季达沃斯论坛”、“呼和浩特民族商品交易会”、“鲁台经贸洽谈会”、“廊坊国际经贸洽谈会”、“烟台国际葡萄酒节”、“德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及各市来津召开的投资环境说明会和项目推介会等, 会展平台日益成熟, 经贸活动成果显著, 环渤海向世人展示了其魅力所在。
影响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的制约因素
1.区域制度建设问题。
一是纵观国外区域合作的成功实践, 都是以制度融合为基点, 进而实现一体化发展。如《欧共体共同条约》是欧洲一体化的基本法律基础之一, 在此框架下, 欧盟成员国也制定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体系。英国工业布局法、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和地区再开发法、日本土地利用计划法、振兴地区法等, 在促进当地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些年来, 尽管我国也先后制定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框架和体制机制, 但真正上升到法律层面的规范性文件还没有形成, 有利于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的法律制度环境仍需进一步建立健全。二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 国家实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 》相继获批实施, 而“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和“环渤海区域规划”虽已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并着手编制, 但至今尚未批复实施。三是环渤海各省区市虽然都认识到区域分工与合作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但受利益多元化制约, 在合作目标上还存在着差异, 都力求以现有的资源要素优势, 来实现最大化利益, 而缺乏从全局发展的高度、从自身实际的角度, 去制定适宜的发展目标规划, 缺乏必要的规划衔接,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自为政、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等问题。
2. 区域产业平台建设问题。
环渤海地区由于长期条块分割, 产业的同构性较为突出, 除北京的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以外, 其余五省区市第二产业均成为发展重点。在支柱产业方面, 有4个省市选择电子信息、石油化工, 有6个省市选择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另外, 大部分省市都有钢铁、煤炭、冶金、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行业。由此造成区域内部产业配套水平相对较低, 产业融合度不高, 合作范围局限于产业链的低收益环节, 很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零配件区域没有形成配套, 科研成果也难以近距离扩散。究其原因主要是环渤海地区缺乏产业梯度转移、对接合作的有效平台, 产业链协同发展思路、扶持产业合理布局政策、产业聚集区载体开发建设等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3. 区域服务平台建设问题。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终极目标。由于环渤海各省区市资源禀赋差异、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中定位不同, 因而形成了融资、科研、教育、基础建设等公共服务环境的差别, 存在着共用共享、互动发展的巨大空间。
4. 区域组织平台架构问题。
相对于比较成熟的区域合作组织管理体系, 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 虽然成立较早, 但合作交流层面仅限于城市级, 省市更高层面战略协调机制尚未建立;部门之间协调推动专项领域合作机制尚不完备;行业合作网络体系建设还有待加强。合作机构缺乏应有的权威性, 区域合作组织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着力构建六大服务管理平台努力开创环渤海区域合作新局面
下一步环渤海区域合作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 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让度的基本原则, 紧紧抓住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工业区、辽宁沿海五点一线开发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契机, 以京津冀核心区为核心, 以辽东半岛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两翼, 努力构建六大公共服务管理平台, 推动和促进环渤海区域协调发展。
1.构建制度对接平台。
一是加强区域协调立法工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具备良好的法制基础。下一步, 从国家层面, 要在现有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框架的基础上, 加紧研究制定推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 进一步明确我国重点发展区域、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内容和发展模式。从地方层面, 环渤海地区各省市也要研究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地方性法律法规, 对环渤海地区发展定位、目标任务、协调机构和地方政府的职责等做出明确规定, 构建起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二是加强规划统筹。区域发展, 规划先行。要联合推动京津冀都市圈规划获批实施, 在此基础上, 抓紧启动环渤海区域发展规划, 从区域全局角度合理布局重大产业项目, 积极开展交通网络、生态环境共建, 并联合争取将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予以统筹实施, 最终达到省区各自利益与区域整体利益都能实现最大化效益的最佳结果。三是加强开放、规范市场环境的制度建设。要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基础信息互联互通、市场监管信息共认共享、市场监管措施及市场应急保障处理联动等方面有效机制, 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法制环境。四是加强区域信息互通网络建设。要进一步发挥已建成的“环渤海区域信息网”作用, 建立面向区域的产业发展、科研开发、人才培养、劳动用工、商贸流通等信息专网, 减少信息壁垒, 实现信息互通, 进而形成区域决策联动的格局。
2.构建交通网络平台。
以快速而稠密的交通网络为“轴”, 延伸拓展战略空间, 紧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京津冀北、辽中南和山东半岛等地区, 可尽快形成以通勤铁道为轴线的交通通道, 实现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空间和功能互补。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基础上, 积极推动环渤海地区签署《交通合作备忘录》, 定期召开交通合作联席会议, 加强具体项目的对接。一是构筑陆路交通网络。要加快津保、京张、京唐城际铁路和京石、京沈、京沪高速铁路建设, 推进省市陆路交通网络的有效衔接, 促进区域内要素流动, 增强经济活力。二是构筑港口合作网络。要构建区域港口协调机制, 推进港口间互为集装箱喂给港和船舶挂靠港, 共同打造区域港口产业群, 提升港口经济竞争力。要依据各地区优势, 建设专业化港口, 形成良性竞合格局。要鼓励港口企业联合投资、相互参股, 开展专业码头联建联营, 推进港口资源有效整合。三是构筑航运合作网络。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既是我国北方的货运中心, 又是我国北方地区与世界特别是东北亚地区进出口贸易中转的集散地, 随着空客A320、大造船等一批大项目在津建设或投产, 进出口贸易量激增, 可以争取比照浦东国际机场设立综合保税区。同时, 加强环渤海区域各城市机场间的合作, 适度增开区域支线航班、增加班次, 为进一步密切区域合作创造条件。
3.构建产业合作平台。
一是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示范园。要以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建设为重点, 布局一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创意研发等高新技术示范产业园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要围绕辽宁沿海“五点一线”开发建设和山东“一体两翼”开发建设, 坚持轻、重工业并重, 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海洋化工、石油化工基地和家电、食品、轻纺生产基地。要充分挖掘山西、内蒙古的资源、能源优势, 大力发展以冶金、能源工业为重点的重化工业, 促进环渤海区域不同省市在各自优势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在延伸产业链条中寻求更多的分工与合作机遇。二是联合设立重点产业扶持发展基金。环渤海区域各省区市按照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 出资共同设立重点产业扶持发展基金, 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指导目录, 以产业发展基金为手段, 通过贷款贴息、融资担保、技术支持等多种形式, 积极引导各类产业项目向特色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重点示范产业区聚集。各省区市也要结合地区特色, 鼓励产业在区域内相互转移和承接, 京津地区要加快产业外溢和能量释放, 冀、晋、蒙地区要鼓励现有企业调整升级,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分行业建立区域企业发展联盟。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同一产业领域的企业共同组建发展联盟, 对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进行研究, 整合资源, 共享信息, 协调关系, 联合建设重大项目, 联合发展龙头企业, 联合打造知名品牌, 形成竞合共赢的发展局面。
4. 构建科研服务平台。
一是构建产学研对接平台。进一步拓展延伸朝阳产学研对接模式, 推动建立跨地区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介机构的对接联动机制, 组织关键技术协同创新, 集成科技资源, 共同开拓市场, 积极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发展。二是构建重大科研成果协作平台。加强区域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 开展重大课题联合攻关, 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联合举办国际、国内的综合性或专业性科技会展活动, 推动跨区域、跨行业的技术转移与合作。建立健全区域技术交易市场的互通互动机制, 使区域内各类企业共享科技成果信息、技术对接服务和技术产权交易。三是构建科技成果孵化平台。着力开发建设一批高新技术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等创新载体, 为科技成果孵化提供基地和服务。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信用担保机构, 建立银行信贷风险分散机制, 对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政策支持, 增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活力。四是构建科研人才服务平台。在人才服务政策、人才市场监管、人才信息共享、资格证书互认等方面, 加强多边协调与合作, 逐步形成统一的人事制度框架、人才大市场和人事服务体系。制定人才分类开发计划, 在各个领域引进、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5. 构建金融支撑平台。
一是建立区域金融服务平台。在京津冀跨区域票据自动清分系统实现同城交换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票据流通范围, 推动票据市场一体化。在环渤海区域更大范围内循序渐进地开放资本市场及各类金融市场, 探索实现银行储蓄跨省市通存通兑, 加快环渤海跨区域金融资源流动的步伐。二是建立区域融资支持平台。充分发挥渤海银行等区域性金融机构和各类产业基金、股权基金作用, 积极推进“银园”、“银企”合作, 推动建立重点项目的融资担保制度。要完善区域产权交易机制。要进一步整合区域各地产权交易市场, 争取建立环渤海证券场外交易市场, 为区域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产权交易及投融资活动创造条件。三是积极推动区域金融机构融合。推动建立各省区市政府、人民银行、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的联系和信息沟通机制, 激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和跨区域经营活动, 推动金融机构间开展相互持股、业务合作、人才交流, 共同营造环渤海地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6. 构建组织管理平台。
一是建立中央支持协调机构。建议成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 环渤海各省区市主要领导参加的区域经济协调机构, 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事项和布局建设。二是建立区域省市高层协商决策机制。建立高层领导定期会晤制度, 五省二市主要领导每年定期会谈一次, 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沟通、扩大共识, 并步调一致采取措施。随着条件成熟, 成立轮执主席制度, 轮流承办, 共同商讨、确定、研究问题, 共同制定合作发展规则。三是建立职能部门协调落实机制。建立健全环渤海地区统筹发展机构和日常工作机构, 制定议事规则和例会制度, 形成良好的协作与分工机制, 推动落实高层决策成果, 合力改善区域内的政策、制度和服务环境, 建设相互衔接、规范协调、高效运转的市场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建立中介服务机构。通过推动建立跨区域的行业商会, 将区域同一类型的企业组织起来, 充分利用同质企业的商缘、情缘, 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开展专题对话和协商。
【王市长在2012年国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推荐阅读:
市长在市委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0-25
副市长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6-25
代市长在全市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7-17
副市长在全市春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08-09
市长在全市半年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8-21
副市长在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7-29
副市长在质量强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9-10
陈刚常务副市长在全市医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0-02
张剑飞市长在全市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5-18
市长在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