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缺失论文

2024-12-07

家庭教育的缺失论文(共11篇)

家庭教育的缺失论文 篇1

小外甥在我们学校读书,可这孩子不知是怎么回事,就是不肯做作业。有一次语文老师检查他的作业,他没有做,老师要他补起来,可他就是不肯,而且以后只要是语文作业他就不做了,发展到最后其它科目的作业也不做了。班主任经常跟我谈道:“怎么办呢?这小家伙真的好固执啊,说成绩吧,刚来的时候还考过全年级第十名,现在已经到八十名了,再这样下去恐怕要滑落到两百名开外了。”

我打电话给姐夫,他却振振有词地说:“这些老师是怎么教的?改天我要会会老师,我家孩子喜欢顺着摸。”

哎,顺着摸,在家孩子都是小皇帝,说一是一,说二是二,父母不得违背其意,否则他便会“龙颜大怒”,在学校能这样娇生惯养吗?学校是教育孩子的地方,岂能一切都顺着孩子?就像一颗长歪了的树苗,如果由它去长,最后也不能成为栋梁之材啊。家长倒好,把一切责任全推给老师,自己的教育方法错了,反而说别人不对,岂有此理?

其实学生是否成才,家庭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教二十余年,我发现很多成绩不好的学生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缺失,他们要么是父母离异,要么是父母在外打工,在家无人看管,或者父母教育方法不当,所以在性格上或多或少存在扭曲。

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5月4日上午,普宁市燎原镇光南小学一名五年级学生与老师发生口角,该学生回家告诉家长,家长即率数人前往学校不问青红皂白打老师,致该教师脑震荡住院。

这也是家庭教育失败的一个典型例子,试想一下,自己孩子与老师发生口角,不是主动地和老师沟通,反而行凶动粗,这样的问题解决方式对孩子又有多大好处呢?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以后孩子走上社会,与人发生矛盾,他又会选择什么样的解决方式呢?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古代对孩子的教育是学问其次,礼仪为先,即使是现在的中国,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仍是先成人,再成才。不难想象,一个有才无德的学生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危害,古之秦桧,近代汪精卫,前段时间在日本杀母的中国留学生,这些都是有才之人,可他们的思想道德却是一片荒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尊师重教,是中国人的传统,家长不尊重老师,也是家庭教育的一大缺失啊。

家庭教育的缺失论文 篇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得以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向城市转移。由于社会大环境和转移者自身条件的限制,多数农民工在进城的同时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原籍,这使得子女与外出打工的父母分别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区,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除了一般的教育问题外,留守儿童教育还有其特殊性,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等,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情感教育问题。由于缺少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留守儿童感情比较冷漠,性格比较孤僻、偏激,时常与人打架斗殴。

(2)学习教育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网吧在农村日益普及,而农村地区对网吧的管理不够严格,这使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这些学生为了凑足上网的钱,有时还会敲诈低年级的学生,引出一系列的教育问题。

(3)道德教育问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行为方式往往是孩子一生的座标,但是那些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

三、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策略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来说,家庭、学校、社会是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各自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才能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1)重视社会教育,形成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妇联、教育、关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部门要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整合镇、村的资源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发动家教志愿者担当代理家长、义务辅导员,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统筹农村学校的老师、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力量,在村中成立德育工作站,开展假日学习小组活动等有益的集体活动,给予留守儿童提供一对一的特别关怀,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

(2)鼓励利用“股份制”模式,兴建留守儿童学校。在公办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建立留守儿童学校,专门负责教育和管理农民工适龄子女的特殊学校。可以利用“股份制”模式建校,如三方筹资共建,即国家、当地政府、家庭,按比例(如6∶3∶1)共同出资兴办留守儿童学校。

(3)从细微处入手,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这得从心理入手。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要对本班的留守儿童充分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教师要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家庭教育的缺失 篇3

我们都知道,要想驾驶车辆,尚需要到驾校学习三个月并经过严格的测试才能拿到执照;而要做人父母,“驾驶”着家庭之舟远航恐怕不是三个月能学会的。太多人都是糊里糊涂地就做了父母,似乎全然不顾自己的语言、行为、教育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什么样的烙印。记得有人曾呼吁说, “家长需持证上岗.”乍一听,似乎还有些可笑,可是仔细想来,这样的提法非常值得提倡.很多父母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觉得只要给孩子足够的物质享受就行了,教育是孩子入学后老师的责任,殊不知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俗话说的好:三岁看老。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合作与分享教育的缺失

现在家庭结构简单,独生子女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疼着,父母也都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这让孩子往往只考虑到自己,一个人将好吃的、好玩的独占了,不会想到要孝敬长辈。只要稍不称心,他们就横地打滚哭闹。在家里称王称霸惯了,凡事都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把最好的留给自己,把自己喜欢的先抢到手,拿到后就贴上自己专属的标签,不愿再拿出来分享。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也失去了街坊邻居的玩伴,孩子变得越来越孤独。这都让孩子缺乏同伴交往,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很少关心他人的需求,不能与同伴和睦相处,不会分享。

常言道“与人分享快乐,你可收获两份快乐;与人分享悲哀可减少一半的痛苦”。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拿出来跟家人共享。当孩子学会了在他人给予自己东西时表示感谢,那么独占心理和行为也就不会在孩子身上滋长。

二、爱和责任教育的缺失

提到爱的教育,很多家长会理直气壮的说,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是的,现在家里的小皇帝们可以呼风唤雨、有求必应,家长像仆人似的围着团团转,更有甚者还被当马骑,光骑还不行,还得再学着叫两声。尽管这样,听着孩子们开心的笑,家长们竟然也乐得直不起腰。假如家长们认为这就是爱的话,那么您可能就错了。爱是基于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原则,跟孩子们交朋友、谈心游戏,而绝不是卑躬屈膝的侍奉着这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们。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学校里两个一年级的孩子发生的事情。一位男生从一年级入校开始就要求一位女孩子每天都要让他当马骑,边骑边喊“驾,驾!”我虽然没有亲眼见过这一场面,但我可以想像得到那位男孩子趾高气扬的表情。这就是我们给予孩子的爱。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早已没有了尊重,没有了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过早的占据了心里的那片高地。

试想,当我们拉着孩子走过那个跪在地上乞讨的老人,却连头都没有回一下时,孩子们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试想,当孩子把别人家的门窗砸坏时,我们只是不屑的掏出了几百元钱就把事情摆平了,临走还不忘发几句牢骚,这时的孩子或许觉得您十分高大,兴许还会有些许敬佩。而当我们听到新闻报道说,傲气的大学生醉酒开车撞人后,非但没有停车救人,反倒气焰嚣张的声称,“看把我的车给刮的!你知道我爸是谁吗?我爸是李刚!有本事你们告去!”可想而知,这位威风凛凛的父亲,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为孩子树立了多么伟岸的形象!

为人父母的我们,是否也该深思了呢?我们为孩子们承担了太多本不该由我们来承担的责任,我们的一腔热情换来的是孩子们对世事的冷漠无情和不负责任。在他们的眼中,没有什么事情是需要负责任的,也没有什么事情是家长用金钱解决不了的。我们生活的世界需要飘荡着爱的空气,而这份空气需要我们共同来净化。

三、生命教育的缺失

曾经读到过一个很短小的故事:暴风雨后,一群小鱼儿被抛在大海岸边,一个小孩把它们一条一条地抛回大海。一个大人说,这么多,你救得完吗?谁又在乎呢?小孩一边扔鱼儿,一边说:这一条在乎,这一条在乎……故事虽短但着实令我十分感动。孩子们的童真、质朴和善良让我们为之动容,然而这如花朵般纯净的童贞岁月从何时起开始消失,人们的童心开始成熟,生命中天然的美好元素幻化成了成人世界里的某种经验,某种生存策略和实用技巧。

大学时,我的专业是英语,所以平时对于西方国家的人文、社会、教育等方面极为关注。西方国家的父母非常重视孩子这方面的培养。他们通常从小就会让孩子自己选择一种宠物来养,孩子也正式通过这种方式,在亲身经历了小宠物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之后,才会为它的一次生病而掉眼泪,为它的不慎走失而茶饭不思。而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跟随父母在各式各样的餐馆品尝着种种丰盛的“动物大餐”,所以当老师询问学生“青蛙生活在哪里?”时,才能有孩子自信的回答:“青蛙生活在餐厅里。”所以才会出现大学生只为了验证“笨狗熊”的说法是否成立而残忍的将硫酸洒向动物园中的狗熊。我们的家长,不知当您看到这些后作何感想,是否依然冠冕堂皇地教育孩子要爱护自然,保护动物,而自己却心安理得的在菜单上填写着:熊掌、鹿茸、猴脑……不知在您将要送入嘴里时可否想过面对屠板的它们该是何等的惊恐,您是否想过它们也一样是鲜活的生命!

如果说对动物的残虐,您尚且认为是一种生存法则的需要,那么当今社会如此之多的弑母、弑师事件,轻生自杀事件,残暴杀人事件不知能否触动到您内心深处那根最敏感的神经。我们对于生命的理解究竟有多少?为何如此宝贵的生命现如今变得这么微乎其微?孩子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是选择尽心尽力的解决,而是逃避甚至是放弃生命。作为一位老师,每当看到这样的报道时,我都不禁泪流满面,这泪水里有震惊,有忧伤,有自责,有痛心……

教育没有秘诀,如果说有秘诀,那就是一个字:“爱”;教育也没有捷径,如果说有捷径,这条捷径就是爱之路。孩子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性的东西,还应有心灵上的爱抚,他们只有在爱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相对于物质的满足,孩子们更需要心灵上的满足。他们缺乏的是与父母之间的交流,缺乏的是来自父母心灵深处安宁的熨帖和精神上的支持。家长要用自己的心去体察自己的孩子的感觉,搜索孩子的需求,家长也要用心去反馈孩子们的需要,用具体、细微的行动去摩抚孩子们受到创伤的心灵。

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现有哪些 篇4

一、人格平等的缺失

很多父母常常忽略了自己教育的职责,而关注的是学校教育,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教育的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很多父母把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望于孩子来完成。父母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过多限制、过多干涉也会阻止孩子潜能的释放。

二、共同学习的缺失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优秀的孩子成长为优秀的人才,总能找到他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好的家庭往往是和孩子一起朝好的方面成长,坏的家庭往往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

在有读书学习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相互影响。父母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会使孩子受到深刻的.影响,从而会不自觉地爱上学习。

三、品德教育的缺失

一个人要想被生活成就,只有不断地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成为生活的主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

中国家庭教育缺失什么 篇5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首任老师。

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极强,父母是孩子首先学习的对象。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是通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而实现的。

论文《浅谈学前教育游戏的缺失》 篇6

【摘要】通过对榆中县城乡幼儿家长儿童观的详细调查,发现城市家长相对于农村家长来说,认为儿童的社会地位较高、教养方式更加合理、教育观更加科学。同时,调查也显示,由于家长的文化程度、年龄、职业、收入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城乡家长儿童观的差异。因此,为了使榆中县城乡幼儿家长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应该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教育,并开展有关的活动。

【关键字】儿童,游戏,社会观

学龄前儿童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幼儿的娱乐、学习、社会交往、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体验等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游戏是儿童精力过剩的需要,它可以调节儿童的情绪,控制心理创伤,并且为未来发展提供预演,创造了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实践机会,训练儿童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水平,所以,不能把游戏视为单纯的玩。

一、游戏是儿童的权利

三岁前婴儿的游戏以模仿为主,是机械模仿,缺乏想象。一岁前的婴儿通常是成人发起游戏,引导儿童共同进行。游戏的目的是训练婴儿感知觉和动作发展,进行感情交流。两岁左右的儿童喜欢实物游戏,他们通常按实物用途来模仿成人动作。通过模仿认识事物的功能和事物间的关系。比如:推动玩具汽车,让它跑起来,同时嘴里模仿出汽车的笛笛声。三岁后的幼儿多进行象征游戏,通过使用替代物,在游戏中扮演角色,进行角色行为交往,去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的职责,掌握各种行为准则。幼儿在游戏中加入了想象性,出现创造性的萌芽。这种游戏与现实活动有相似性,可以帮助幼儿提高智能。

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一)游戏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场所

游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作用除了体现在人际协调行为上,也体现在协调困难时所发生的矛盾纠纷和解决纠纷的过程中。儿童可以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意志,如何接纳别人的意见,从而逐渐掌握社会协调能力。综上所述,游戏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场所,特别是儿童群体游戏,有益于儿童社会化成长。作为家长千万不要按自己的认识和想象阻止和约束儿童正常成长的游戏行为。如:当自己的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发生了争执,不是自己出面帮助孩子解决纠纷,就是不允许孩子再与对方交往。表面上看是保护孩子不受侵害,实际上是让孩子丧失了一次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的机会,孩子从中得到的经验是有了问题找家长。其自我成长受到阻碍。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游戏已成为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形式。通过实证性的研究专家们发现:玩游戏比上课更能发展孩子的体能、认知和社会性,是儿童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教师观察和了解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的最佳窗口,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更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对于幼儿的健康心理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我们平时可利用游戏对孩子特有的吸引力,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

(二)游戏促进幼儿情感发展

利用游戏的感染力,培养幼儿大胆、活泼的性格。游戏可以满足幼儿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游戏对于儿童不仅仅是“好玩”或娱乐,更重要的是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可以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当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对物体或他人产生影响时,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快乐。例如:小班有个叫李莫非的小朋友,性格较内向,不爱表现自己。可是在角区活动中,老师发现李莫非小朋友在玩结构游戏时,表现出极强的创造性,不论是从造型、还是美观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创性,教师抓住契机,对他的作品进行及时的肯定,并让他讲一讲是怎样搭的?搭的是什么?刚开始,李莫非还很害羞,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小声的讲了起来。游戏结束时,教师把他的作品放在展览区供小朋友和家长们参观,小莫非的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在以后的日子里,老师请李莫非当起了班内的“建筑师”带领小朋友们玩结构游戏,过了不久,老师发现李莫非变的开朗了,大方了、自信了,已经和刚入园时判若两人。我们知道,这是他在游戏中找回了自信。

(三)游戏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通过游戏的开展,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语言交往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也是儿童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而游戏恰恰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的活动。游戏过程本身就是幼儿交往的过程,幼儿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的主观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或者根据别人的意思作出言语的的反应。一个尚未完全掌握按成人的交往和思维方式去组成语言用以进行交往的幼儿,不可以像成人那样得到语言交往上的满足。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游戏中有机会得到满足,实现自己的愿望,从而达到情感、语言发展与交往上的平衡。在幼儿的独自游戏中,他们常常用有声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他们边想边玩边说。这些语言既有模仿,又有创造。语句中掺进了孩子自己的经验。这时候,教师应注意观察和倾听幼儿的独自言语,并给予正确指导,使她的语言发展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幼儿在游戏中发展自己的口头语言的同时,通过与同伴在对游戏的内容、角色等方面的协商,发展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例如:小明和小彤在玩角色游戏时,小明说:“小彤我当医生,你当护士好吗?”小彤说:“好啊!过一会,我当医生,你再来当护士好吗?小明点一点头,俩个小朋友高高兴兴玩去了。幼儿与同伴的共同游戏,是语言交往的最好时机,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实际的练习。

(4)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引导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幼儿多为独生子女,往往娇惯任性,随心所欲,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宽容、谅解别人,更不会主动关心、爱护他人。因此,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首先要教育幼儿学会尊重他人,从言语到行动,从外表到内心,从他人到自我。孩子有了这种意识,同伴间关系就会宽松和谐。丰富的游戏活动具有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作用。幼儿期孩子开始产生参加成人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但由于知识能力有限,还不能真正参加成人劳动,而游戏却能满足幼儿的要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另外通过各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体育游戏如:《小猫学本领》、《爱劳动的小白兔》、《学做解放军》等使幼儿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劳动、爱祖国、团结友爱等良好品质的教育,从而形成一种健康活泼、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使幼儿身心健康都获得了发展。

三、游戏的特点

(一)游戏具有规则性

运用游戏的规则性,促使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化,初步形成规则意识。由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原因,幼儿自制力差,意志行动尚未充分发展,在游戏中,幼儿却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意志行动。游戏对幼儿是有吸引力的,在游戏中,幼儿却乐于抑制自己其他的愿望,使自己的行动服从游戏的要求。如音乐游戏《小兔采蘑菇》,讲的是小兔采了蘑菇后帮助小猪和小松鼠的事情。大家都喜欢扮小兔,而游戏要玩起来就必须有人扮小兔、小猪、小松鼠,如果大家都去表演小兔,那么游戏就玩不成。游戏中各种动物的表演还应随着音乐来进行,小兔的音乐出现了而小松鼠抢着去表演,这样也就表现不出小兔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了。因此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时,非常强调幼儿遵守规则,只有遵守了规则才能交换各种角色,小朋友才能扮演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在游戏中,要使幼儿逐步体会到活动规则对活动本身的保障作用,在活动中让幼儿知道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遵守一定的规则才会得到快乐,而遵守规则也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一个品质。

(二)游戏具有主动性和自主性

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游戏活动中,我确立以幼儿为主的思想,做到“导而不包”,更多的是给孩子留出一个适当的空间,给他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在游戏主题的确立上应充分幼儿的主动性。例如: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角区活动时发现,幼儿对角色游戏区中的玩具商店不感兴趣,于是老师组织幼儿进行一番讨论:商店里应该卖什么?售货员应该怎样招待客人?孩子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事后教师又组织幼儿参观商场,让幼儿观察商场里的买卖商品是如何进行的?商场里主要有什么人?应该用什么来购买商品?幼儿通过参观感知这些知识,获得直观上经验,然后教师再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商店的布局、标记,钱币的样子,孩子们都表现出极强的热情,最后他们把商店的名字改为“贝贝商店”,等设计完成之后,幼儿还请别班的老师和小朋友来参观,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我们也深切体会到在游戏中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会使幼儿的活动更富有创造性,同时也增加了玩游戏的乐趣。大量的实例说明:幼儿通过玩耍泥土,可培养起对雕塑的爱好;通过用彩笔随便乱画,可培养绘画的兴趣;游戏活动,锻炼了儿童的动手能力与操作、持笔等技巧与技能。如果在幼儿期,我们有意识地要求他们每天玩游戏,并给予幼儿启发与帮助,甚至参与幼儿游戏之中,您就可觉察到:幼儿游戏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水平不断提高,伴随幼儿游戏活动的丰富与发展,幼儿的心理发展速度是显而易见的。

四、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游戏的应用

皮亚杰认为:数学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真正理解数意味着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或能动地建立关系。因此构建初步的数概念是以幼儿对物体的探究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作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情境,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人。

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导向的幼儿教育教学活动采取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游戏活动;二是创造一种问题——解决气氛的活动,通常也是游戏,不过后者更有意识地进行认知能力的训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数概念。

(一)创设融洽、愉悦的氛围,诱发幼儿自主学习

创设安全的探究氛围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和条件。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情绪,师生情感是激发幼儿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的有力因素。教师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童话世界、儿童乐园、愉悦的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参加学习,使幼儿形成求知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自主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新纲要》中指出:“幼儿期正处于思维活跃期,好动、好问是他们的年龄特点,活动中应把教学活动与游戏相结合„„”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通过观察也不难发现,在游戏中幼儿的思维活跃,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比较高,为此,创设一个游戏的氛围,或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边玩边学。如在中班“认识数字7”的活动中,幼儿胸前分别挂着1~6的数字卡片扮演数字娃娃,老师胸前也挂着一张数字卡片“7”以数字姐姐的身份与幼儿交朋友玩游戏,一起参与活动,让他们觉得老师是他们的好伙伴,与他们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再在活动室周围挂上数量分别是1~7的物品(主要是“7”),让幼儿根据自己身上的数字找相应数量的物品。通过游戏就能较好地调动幼儿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不断体验到自由感和成功感,感觉到学习数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使幼儿在融洽、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自觉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融入多种手段,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日常生活活动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就是开展数学活动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每件物品,每个地方都是幼儿寻找知识的源泉。如水果铺上的水果;动物园里的小动物;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幼儿园周围的小树苗小花朵,我们所提供的图书、碗筷、毛巾等,都是引导幼儿寻找“数”的存在的依据,为此,我设计了一些游戏,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如:数学活动《有趣的夹子》,首先,活动名称的设计,本活动实际上是关于“6的形成”的内容,为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避免幼儿在发现学习的乐趣之前就已经对学习失去兴趣,把本该与数字6有关的词汇省略,换成幼儿平时有所接触的夹子。果然,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转移到老师手里的夹子上了!其次,活动环节的设计,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是把6的形成方法,在黑板上板书后,以死记硬背的形式强行灌输到幼儿的脑中,会使小朋友对以后的数学活动失去兴趣,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把一些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设计到有趣的游戏当中,不断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如:复习环节中的“听指令玩夹子”游戏,新授环节中的“为娃娃夹夹子”,“点红点找数字 6”等,使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地掌握了数学知识。另外,在音乐教学中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幼儿感受到一定的数学关系。如:《找朋友》这首歌曲很简单,可以反复唱很多遍,幼儿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每唱一遍就交换一次朋友,这样就能充分体现一一对应关系、互换的关系。再如:《逛公园》和《拔萝卜》音乐游戏中都存在着按高矮差异排序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按照从高到矮或者从矮到高的顺序分配角色,或者引导幼儿在组合玩游戏的过程中兼顾到按一定顺序排序的因素,这样能充分体现互逆关系。韵律活动中队形的变化可以让幼儿体验到守恒关系。如:韵律活动中需要队伍从圆形变成方形,幼儿的站立位置变化了,也许空间变小了,但是幼儿的总人数是不变的。另外,韵律活动中幼儿的站位等也充分体现了空间关系。

(三)设疑激趣,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探索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发动机。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设置问题情境,边设疑边解惑,发散幼儿思维,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从幼儿的主体地位出发,围绕教学的目的、积极启发、热情鼓励幼儿质疑,激励幼儿大胆探索问题,使幼儿从不敢问到敢问,从不会问到善问,不断调动幼儿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设置“如何知道谁是最高的”这个问题情境,让幼儿进行思考。当幼儿运用了挨个比较和测量的方法比较出全班最高的小朋友,从而引导幼儿了解测量单位是怎么来的。在此基础上编出了游戏《找一找》,先让幼儿找一找自己身上什么最粗?(腰),什么最细?(头发)班里的幼儿谁最高?谁最矮?什么比什么粗?什么比什么细《想一想》你上楼时有什么感觉?(越来越高)。下楼时有什么感觉?(越来越矮)„„总之,采用多种多样的游戏方法进行教学,不但可以使幼儿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幼儿比较分析、推理、判数的能力,促进了幼儿知识的增长和智能的开发。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的缺失论文 篇7

据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 目前中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62所, 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他们要在这里接受三到四年的专业教育, 目的是获得相关专业文凭, 提升就业能力或科研能力, 寻找进入社会生活的渠道。这些目的表明大学教育的核心工作是人才培养。

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 早就从词源学的角度提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 并由此引申出大学的使命———“培养有文化修养、具备行为和思想上一切优良品行的绅士”。蔡元培先生也曾指出:“教育者, 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所以, 就大学内部的运行机制而言, 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等, 固然是不可或缺和不可偏废的, 但最终的价值取向应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在社会对大学办学水平给予客观评价时, 大学在对自身进行定位时, 都应该有此清醒的认识。否则, 就会导致大学根本职能和根本任务的错位, 必会出现“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因此, 要培养杰出人才, 最迫切的, 是要让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职能定位, 真正回归到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和任务上来。

二、家庭教育在大学期间延续的重要性

要完成上面提及的“培养有文化修养、具备行为和思想上一切优良品行的绅士”、养成人格的目标, 不能只就大学谈大学教育, 教育环境的要素非常繁杂的。而教育生发的最坚实的土壤主要还是家庭环境、父母的引导。

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定义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 通常是指父母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思想品德教育、社会适应能力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审美情趣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未来家长素质教育等等。这些教育应该在大学期间继续开展, 而且要因时因地制宜。

进入大学读书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异地求学, 远离父母, 即使是同城求学, 也因为课业的需要基本选择住校的生活。此时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是个全新的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式微。

从笔者个人五年的班主任工作数据显示, 所带516名学生中, 只跟不到十分之一的家长有过直接联系, 其50%是因为学生请假回家需要与家长进行确认, 10%是学生在学校有异常情况发生, 30%是因为成绩落后的问题, 10%是询问小孩的入党问题。通过这个数据可以看出, 大部分的家长与学校和老师处于“失联”状态, 只能通过自己的孩子间接得到关于他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第一手资料掌握的多寡直接决定了家庭教育实施的效果和影响。此时家长的功能仅限于提供亲情的鼓励和远方的嘱托。

根据各类媒体的报道, 目前大学非正常事件的发生不绝于耳, 学校固然难辞其咎, 但是为什么与学生最亲近的家长也不能施展丝毫的影响力, 甚至毫不知情。很多家长有着这样的错误观念, 认为孩子进入大学时已经十八周岁, 不再是未成年人, 学校的环境可以信赖, 故完全放手对孩子的延续教育, 只要孩子能完成顺利毕业的目标。

事实是, 因为中国现象教育体制的影响, 许多孩子在进入大学前, 智力因素得到大幅度提升, 而非智力因素却急需补课, 涉及到个性的进一步完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科学形成、由于身心发育未成熟、社会经验相对缺乏, 父母必须通过情感支持和行动支持, 帮助孩子克服独立生活后遭遇的各种困难, 磨练坚强的品格, 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三观, 从而在迈出校园大门时能够真正独当一面, 积极应对各类的挑战。

三、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大学生家庭教育感情投入存在两个极端

父母与子女是血缘自然的亲子关系, 父母对子女感情投入的多寡直接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如前述家庭模式中提到的放任型和溺爱型, 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投入的量都不科学, 容易导致子女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 因此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也就不能完成在大学里应尽的社会责任。

2. 家庭中父母角色定位模糊, 分工存在误区

在对许多学生家庭的了解中, 家庭结构基本都是父亲承担主要的为家庭创收的重任, 解决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 母亲则是了解子女的生活状况, 负责嘘寒问暖, 和孩子在校的情感状况。没有认识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一项分工明确, 同时又是潜移默化、兼容并包的长期的复杂的工程。

3. 家庭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缺乏了解, 期望过高

许多父母认为自己十分了解自己子女的所思所想, 认为孩子是自己所生, 对小孩无所不知便是天经地义的。实际上, 人的心理状态的变化是十分复杂的。尤其是在突然离开父母, 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 人不断通过与外界的沟通和反馈, 重新的界定自己, 如果界定发生偏差, 而父母又没有及时的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 容易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近年来大学校园自杀事件经常发生, 基本上都是学生的心理上出现严重的失衡现象, 靠自己无力取得平衡, 而又没有外力的帮助, 导致惨剧的发生。

4. 家庭教育观念顾此失彼

(1) 重考试成绩, 轻学习能力。中国的教育传统向来是重视成绩, 即使在孩子进入大学也不例外。实际上, 大学教育不同于之前的教育阶段, 目前中国的前大学教育主要仍然是为准备高考而设置的, 其实成绩再好, 也只能表明, 学生对考试大纲内的内容掌握的程度比较高。而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关联性不大。大学作为七成高考学子的入口, 不应只是为学生换了一个学习的教室, 而应该承担起帮助学生辨明自己日后发展的方向, 提供储备专业知识的方法和手段, 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而家庭教育同样也要与此目标保持一致, 不要只关乎如何提高孩子的应试能力, 更主要的是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学习的持续力。

(2) 重身体健康, 轻心理健康。大学生来自父母最多的关切的提问就是“你吃的好不好?住的好不好啊?”“夏天热不热, 冬天冷不冷?”而不是你现在状态怎么样, 有没有烦心事, 心情怎么样, 与老师学生的相处如何。目前大学生也是一个心理疾病易发的族群, 但是任何心理疾病的爆发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各种影响相互交融碰撞, 到了某个临界点就会爆发出来的。而且容易患病的学生很多性格上是内向胆怯的, 不愿主动与他人交流, 袒露心迹, 很多父母、老师和学生又缺乏关于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 非常容易延误疾病的正确诊断。

5. 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有失偏颇

(1) 重言传, 轻身教。孔子说过教育要不仅言传, 而且身教。对孩子讲述道理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 父母也将这些道理作为自己行为处事的原则, 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真正效果。孔子还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也是说自己行为不端, 就不能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即使想借助家长的权威进行各种指令, 也是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的。

(2) 重呵护, 轻磨练。目前大学生中大半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亲戚宁愿倾其所有, 也要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在自己主观努力下让小孩远离物质的贫乏, 远离挫折。很多刚进入大学的同学都抱有这样这样的幻想, 以为离开了父母监管、书本围绕的梦想的自由之地, 实际上却是来到了社会试炼的开始之地。由于生理、心理都没有做出适当调整, 导致在应试教育下被压抑或者掩盖的问题, 在进入大学后进行总爆发, 导致情绪障碍的直接原因不是挫折事件本身, 而是对挫折的认知。正确认知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 而是在挫折中重新形成对自己对问题形成较客观正确的认识。

四、针对大学教育中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1. 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自优势, 推进全面教育的有效开展

针对大学生的教育, 是学校和家庭责无旁贷的责任, 不能等到发现问题, 再相互推卸责任, 而是在问题发生之前进行沟通了解, 加强合作。学校和家庭对学生信息的掌握存在不对称性, 学校主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 家长主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习惯秉性, 因此学校和家庭间因努力创设多种交流渠道, 互通有无, 完善对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情况的了解, 更好的帮助学生适应和度过大学生活。

2. 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增强家庭教育实效

作为大学教育的主题, 针对大学生, 学校和家庭也因保持态度上的一致, 首先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性, 注重保护学生的隐私, 一律平等对待, 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 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总之, 为了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材, 必须构建学校、家庭和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开创现代教育新局面。

摘要:目前中国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如何有效开展针对大学生的教育是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要思考的问题。而且, 三个领域必须相互渗透, 互相影响。本文所探讨的就是通过对家庭教育缺失现状的思考, 结合家庭教育拥有的天然优势, 寻找大学教育中家庭教育发挥它有效功能的途径和方法。

审美教育的缺失 篇8

最近,有位做产品设计的弟子来看我,他说,一个产品真正的竞争力,往往是审美竞争力。比如做手机,它是一个纯粹的电子消费品,但如何胜出,除了技术原因,审美竞争力也非常重要。“我发现一个现象,许多家庭真正的矛盾,来自于两人的审美趣味完全不搭调。比如说,本来好好的一对,装修完房子两个人闹着离婚,为什么呢?因为到装修这个环节上,买怎样的桌布,怎样放,怎样的颜色,特别能体现两人在审美上的差异。”

我说,审美这个东西,过日子的人是从来不考虑的,但问题就在于,各种纷争、各种别扭、各种拧巴,往往是因为审美上的差异。其实,一个家庭,尤其是进入相对富裕阶层以后,跟审美有关的投入是非常高的,但我们的教育里唯独缺失了审美教育,虽说也有音乐课、美术课,但这种教育本身并不培养审美能力,从而造成了一个可怕的结果——没有审美能力的人面对一个有审美能力的人时,他并不自知,而且,他认为对方不可思议。

“的确,只有当你有一天具备了较高的审美品位时,你才知道当初自己是多么没品位。这在工业设计领域整天发生。”弟子说,“一直在说中国产品如何提高竞争力,大家都在想怎么能卖出去,卖个好价钱。我觉得,对中国企业来说,比较可行的就是提高文化竞争力。”

我摇摇头,这事太难了。没钱的人知道自己没钱,但没文化的人,是不会知道自己没文化的。提升文化这件事,不是说你今天花了力气、花了钱就能产出的。而且,我们的文化是断代的。拿英国来说,在英国的中学、大学里号召重读经典,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必须要读完莎士比亚才能毕业。而我们读一部百年前的作品就够呛了,必须要借助“拐杖”,才能进入到那个状态,哪怕是《唐诗三百首》——如果你不加注解的话,每一首诗的典故、文化背景,我们是不了解的。

我对弟子说,并不是要你去读唐诗、宋词、楚辞、汉赋,这不是目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培养感知力。长期接受这种审美氛围、文化氛围的熏陶,才会产生一种感知力,文化竞争力是不能速成的。就像乡间的油灯,你要火焰亮的话,必须要慢慢地往里头加入油膏。

中国能不能出特别优秀的、特别卓越的设计师,一定有赖于他们有这种感知力——不管是用什么方式,闻香、读诗、书法也好,它训练你的综合审美能力,你的感知力,你身上那些潜在、能与自然互动的能力。我听一个音乐评论家说,现在的音乐之所以越来越缺少大师,不仅是缺乏天才作曲家,天才演奏家也越来越少。原因是,在过去古典音乐产生的时代,音乐是一个日常的文化体验,而现在的演奏家只知道炫技,像玩杂技似的,玩那些超难度的技巧,是那种以奥运精神来进行音乐工作的一些人。你只有在哪个大赛上得了奖,才可以混得更好。但是,你听说贝多芬得过什么奖吗?没有。如果贝多芬去参加现在那些钢琴大赛,很可能被“PK”下来了。

其实,中国不缺乏诗意精神,如果我们恢复一些中国人本来就拥有的那种诗意精神的话,中国可以向世界提供最有魅力的产品。一说到设计史,最重要的设计来自于中国,拿折扇来说,就是在工业时代之前的一种工业设计。它便于携带,一把扇子承载着诗与画。过去一个读书人拿出一把扇子,他所有的解码——才华、财富、品位全部体现在那里。这个设计还非常巧妙,尤其是你打开合拢的时候,这种感觉可以当笔、当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有了感知力,还需要一种表达力,能够说出那种意中有、语中无的东西,这就是创新。一个创新性产品是什么?乔布斯说:“我不做出来,你不知道你需要它。”就是那样的东西。所以,去年莫言得奖,这好像跟商界并无关系,但不少企业家争相与谋。

家庭教育的缺失论文 篇9

新闻回放:被朋友骂句“白痴” 90后少女要跳楼

仅因被朋友骂了句“白痴”,一名90后少女就哭闹着要跳楼。所幸警方及时赶到,趁少女换坐姿时将其抢救下来。经了解,女孩名叫谢某,泉州人,今年才17岁。谢某称,当晚她和朋友聚会,因为不小心弄洒了酒,被一个朋友开玩笑说了句“白痴”,结果她受不了了,冲出去就要跳楼。为何一句玩笑话,让谢某反应如此强烈?

谢某事后解释说,前不久她跟男友分了手,分手时,男友就骂过她是个白痴,晚上听到朋友也这么骂她,喝了不少酒的她,瞬间旧愁新恨都涌了上来。想到自己是“一个人人眼中的白痴”,觉得不如死了好,于是就做出了出格的举动。

父母称 为了不上学一年里她已自杀三四次

谢某的父亲表示,由于家里就谢某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这使得她养成了专横又自负的性格,在家里就听不得一点逆耳的话,

一次,奶奶说她没教养,谢某竟然绝食3天,吓得一家人轮番向她献媚讨好,她才作罢。初中毕业后,谢某就不肯再读书,为了让父母不再送自己去职业学校,谢某从去年到今年已经在家里上演了三四次自杀闹剧。

谢某的父亲表示,这个女儿他们非常想管教好,但女儿动不动就“一哭二闹三上吊”,他也实在没办法。了解情况后,民警告诉谢某的父亲,对女儿不能一味地迁就,既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又要及时跟她交流思想情感,让女儿知道,父母做的一切都是为她好,这样她才能真正听得进去父母的话。

从小养成的任性很难改变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和埃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认为,孩子人格的不健全是从小养成的。如果从小就娇生惯养,由此养成的任性、我行我素的行为做派一生都无法改变。而这种性格做派一旦遇到负性刺激事件,心理防线一下就会被击溃,从而作出异常的行为。

家庭教育的缺失论文 篇10

为了更好地打造高效的道德课堂,结合道德课堂的理念,我们认真地反思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道德缺失的现象,觉得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

一、老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还没有达到面向全体,照顾到每位学生的需求,课堂上对少数学困生和特殊儿童的关心帮助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虽然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改变,整个课堂教学已经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方式方法还有待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老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水平有待大幅度提高。

三、作业布置存在一刀切、简单化现象,老师明明知道五个指头伸出来不一样长,还往往是为了“全面提高教数学质量”,作业布置几乎还是整齐划一,统一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完全违背了因材施教的规律,不仅不能起到巩固提高的效果,反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枷锁”,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新型师生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 篇11

现在很多人在讲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讲得很玄乎,我说没有那么多玄乎。什么是人文?人文,一个是关心人,一个是关心文,关心人类的命运,关心他人,关心人类文明,关心人类文化,加起来就是人文。这是我比较通俗的理解。当然不一定是科学的理解。教育,是非常非常缺少人文精神的,而且不仅中国缺少,全世界也缺少,中国尤其缺少。我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曾写过对上个世纪回顾的一些文章,在中国GCD诞生80周年的时候,我也写过一篇文章《中国GCD和中国教育》,我还是为我们上个世纪的教育所取得的成就而欢欣鼓舞。但进入这个世纪后。我发现,我的一些评价,一些判断有问题。我觉得,上个世纪,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检讨的世纪。上个世纪的一百年,人类科学发明,创造成就是空前的。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我们不能说征服了宇宙,但是已经登上了征服宇宙的新台阶。卫星的上天,登上月球,登上火星,现在很多人已经在策划着到其它星球去开发,在策划怎样把我们地球人送到其它星球去。微观的层次,基因的重组,人的基因,什么病是由什么基因组成,很多疾病,包括癌症,人类的寿命,如果不是意外的话,会有很大的改善,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基因的问题解决了,基因编码的问题解决了,对人类的生命是很大的改善。袁隆平把水稻的基因解决了,粮食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克隆人,可能也很快就会横空出世。尽管它会带来很多伦理的问题、法律的问题,但是它的出世是谁都阻拦不了,科学差不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我们已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我们没有电,我们会怎么活。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微波炉、电风扇、电烫斗所有东西都是电来控制。但是与此同时,在这个时期,人类的人文精神又如何呢?我们数千年数万年形成的森林差不多被砍光了,全世界的森林,绝大部分是在我们这个时期砍光的。我们所有的河流,五十年前南征北战,双手舀起河里的水,就能喝到家乡的水,甚至于三十年前、二十年前还是清的,但在我们这一代就是天方夜谭的神话,我们差不多已找不到一片净水。我们的空气,也不是很干净,臭氧层的被破坏、空洞,对自然的破坏,在二十世纪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更令人发指的是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死伤的人数,超过历史上很多战争的总和。什么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死伤的人数跟这两次世界大战比起来都是小巫见大巫。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实际上人类从来就没有停止对人类的摧残,世上有多少人家破人亡,有多少人妻离子散。战争的硝烟,还在四处燃起,巴以冲突,印巴冲突还在不断地升级。那么,我们不仅要问:人类怎么了?人类是越来越聪明了呢?还是变得越来越愚蠢。上个月,张家港开了个全国首届智慧学会议,我参加了。我说我不懂智慧学,我就想请教各位专家,人类到底是变得越来越聪明,还是变得越来越蠢?他们都笑了。那么,这个的背后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教育在其中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很多老师给我们写条子,说都是当官的做的孽,发起战争的是当官的,下令砍伐森林的是当官的,污染河流的、办污染企业的也是当官的。那么,当官的是谁培养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我们教育产生的。一个人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小学、中学、大学包括大学后的继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最大的,但这种影响,不一定是某一个老师,某一个学校给予的,而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在学校得到的体现。从文艺复兴时的人文精神,到今天,不是发展了,而是断裂落伍了,因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竞争,依然白热化。这些国家,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越来越注重人才的政治、经济价值,而忽视了人本身的存在价值,大家越来越多地把人作为一个工具,而不是把人当作人。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我的意思。本世纪初,我们听到了一点民主教育的声音,听到一点人文主义教育的声音,听到了永恒主义的声音,听到了要素主义的声音,这都是教育哲学的几个重要流派,这些所有的流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教育要重视人文,把人类永恒的东西,人类的经典,人类的不懈追求,传递下去。什么是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让一代比一代的人更有教养,更加文明。但是,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重视科学教育,科学主义的观点,结构主义的理论,高效率的理论,成为教育的主导潮流。各种各样主义的抬头,都是在打着科学精神和科学主义的旗号,打着为了民族的生存,为了经济繁荣的旗号。大家恰恰忘了人文跟科学是人的两翼,缺一不可。一旦失衡,社会就会失衡,人类就会失衡。二十世纪就是我们教育失衡的世纪,在我们的教育中,有多少老师真正用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是不是让孩子沉住气去读一部经典,去滋润他的心田?没有,实际上我们这个世纪是远离经典的世纪,《巴黎圣母院》有多少中学生看过?没有,因此,他很难区别美丑,很难把握善恶;《安徒生童话》有多少人读过?没有,因此他不知道什么是同情,什么是善良。孔老夫子有多少人读过?没有,因此,他不知道中国文化的根。甚至于我们有多少教师认认真真去读过孔子,读过苏霍姆林斯基,读过陶行知,没有这样的文化滋润,你很难把人文传递下去。在本质上,这是一种人类文明断裂的现象。所以说我们缺少人文的情怀。我们每一个老师在课堂里不仅仅是把一个知识?一个概念教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把一种文化,把一种文明,把一种理念传授给孩子。另外,经典承载人类文明,让文明能延续,让文明能发展。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善待每一个生命,包括一草一木。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我们的很多教科书的英雄都是战争英雄,我不是说战争不要英雄,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应该崇尚什么,应该追寻什么,都是很值得研究的。怎样把人类文明、文化厚度传给我们的孩子,要从新教材,新的基础教育抓起,我认为这个问题还没有摆到应有的高度。

对于我们的德育,我曾写过《呼唤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就提出一个观点,德育的关键是培养人的德性。现在有些人没德性,德性的养成跟知性的养成不一样。我们现在是用培养知性的方法来养成德性。为什么德育效果那么差?德育大纲化,德育课程化,德育系统性,讲是讲条条框框,言之成理。但人的德性的养成,至少有三个基本规律:第一,人的活动,自然的活动,自主的活动,孩子们通过活动可养成德性。人的很多德性,不是从学校学的,不是从课程学的,而是从玩中,从游戏中,从家庭中养成的。在游戏的时候,大家都遵守规则,民主协商。这比你在课堂上讲一万遍要遵守规则,还要有用。为什么?他不遵守规则,他就受到游戏伙伴的指责,他就没有人缘,他就没有游戏伙伴,大家不理他。。一个孩子最痛苦的,就是别人不理他。《小学教师》中那个孩子最痛苦的是其他的孩子不理他。有些孩子在老师眼里被看不起,但在孩子那里,他是孩儿王。他从其他孩子那里得到快乐补偿。没有活动,就没有德性。你在课堂上讲一万遍,孩子都不会听你的。我经常说,权利、责任、义务,很多东西,自然而然地就会在游戏中学到。我经常开玩笑,我兄妹三个,我是哥哥,后面两个妹妹,做家务,扫地、洗衣服、洗碗,根本不用父母亲去分配任务,反正活在那儿,就你们三个人干。我们毫无疑问,民主协商,我扫地,大妹妹洗衣服,小妹妹洗碗。但有时妹妹也帮我。什么时候呢,我讲故事给她们听的时候。我说我讲个故事,你们帮我扫地。甚至也讲故事,叫邻居的小孩来帮我扫地。建立威信嘛!尊重权威嘛。但我也知道,她们帮我干活,我要奖励大家——讲故事。当然,有好吃的,我自己不吃,你们帮我干活,给你们吃。吃东西时,小妹妹多吃一点。小妹妹小,谁叫你是哥哥?当哥哥的要保护、帮助妹妹,有这个义务。就这样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学到了一些东西。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这样的机会。他只能通过游戏去获得。德性能力只能在活动中形成,你只有搞了大量的活动,演讲比赛、读书比赛、文艺活动、体育活动,不仅培养了能力,也培养了德性,也培养了人文。第二,要读书。人在活动中形成的体验,只有读书才能找到共鸣,才能上升到理性。孩子们读书是相当相当重要的。我们想搞一套真正让孩子们读的书。小学生有10本、20本的基础书,这10本、20本一定要读,还有一本小学生的《中华经典诵读本》。这是中国文化的根基。那里面有管子的名言、老子的名言、孔子的名言,著名的诗歌,著名的唐诗宋词,著名的元曲,精华都在里面。我希望他们能把它背下来。对他们无论是写作、谈吐,还是做人都很有价值。中学生我想推荐100本书,也有10本或20本的基础书目,其中有一本叫《英文名篇诵读本》,我希望我们学英文的学生好好学学,里面有名言、谚语、诗歌、散文、优秀的文献,也希望大家背下来。你要了解西方的文化,你要用英文写作,这些少不了。教师也应该有必读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中国教师必读书目。我正在做,已拿出了初步成果。一个不读书的教师,和一个不读书的学生一样,都不可能成为一个有人文精神、有良好的德性的教师。我有一个博士生,是成都石室中学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现在还在中学教书,一个中学老师能把所有的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书都看了,为数不多。李老师能成才的重要原因,他自己也承认,是勤奋。他在人民教育上写了一篇文章,讲了他成才的经过,从教育的浪漫主义,走向教育的现实主义,再到教育的理想主义,其中就讲了他是怎样读书的。第三,就是才艺。过去,我们过多地把它看成一种技能,弹弹琴,唱唱歌,体育特长,如此而已。其实,才艺对一个人的精神的丰富非常有好处。一个有丰富精神生活的孩子,对德性发展往往有好处。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被健康生活情趣占领,他没有时间沉迷于电子游戏,他没时间沉迷于网上聊天,他没有时间沉迷于不良游戏,这样的孩子,我们是不用担心的。我们现在的孩子是远离才艺的时代。我们说现代教育远不如古代科举。古代科举制度虽然摧残人才,它也是古代应试教育,但古代的秀才,古代的文人,诗书琴画,样样都行。我们现在的孩子都不行了。幼儿园的孩子还学学画画,学学弹琴,但那是冲着成名成家,是我们的家长冲着找回自己失去的童年,把自己不会的东西,让孩子学学。当看到孩子的发展与自己的希望无望,到小学四年级,大部分家长都让孩子停掉了。能保持30%的,就不错了。到了中学,差不多是斩尽杀绝了。我们学校有多少人在练琴,多少人在学艺?我看了桃源一中的校报,从第一期2000年4月开始,到2002年3月28日,我发现我们学校的才艺人才不少,我感到这很可喜。

上一篇:电子报作业内容要求下一篇:交通法规计分机制与扣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