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2024-09-30

习作教学设计设计意图(精选8篇)

习作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篇1

“找 规 律”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设计:张影

评析:姚文华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P115页“找规律”。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意贯彻《标准》的精神,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本课教学内容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探究图形的排列规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图形的排列规律。

2、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具、学具准备: PPT课件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谈话:明明家买了一套新房子,装修的可漂亮了,他想请大家一起到他家参观一下,大家愿意去吗?(课件出示客厅全景图)

客厅中的哪些物品是按规律排列的?

学生观察后回答窗帘、沙发套、彩灯等都是按规律排列的,很漂亮。板书:找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来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在参观欣赏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体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既形象又具体,并为新课做准备。

二、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1.我们接着到他家的厨房再看一看,出示墙面和地面图。

这是他家的墙面和地面铺的瓷砖,仔细的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

汇报:

(1).墙面每一行都有四种图形,分别是圆形、菱形、五角星、三角形。只是位置不一样。教师引导观察。

(2).每一列也是四种图形,位置不同。(3).斜着看图形都一样的。(课件适时的闪动)那么他们的排列有着怎样的规律呢?

出示第一行,它是怎样变成第二行的呢?拿出你们手中的图片摆一摆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摆的。

汇报:到前边演示

把第一个图形(圆形)放到最后,其他的图形都往前动一位,就变成了第二行。课件演示。

那么又是怎样变成第三行第四行的?自己动手摆一摆。第一行壁砖,圆形图案排在最前面第二行壁砖,在第一行排第一的圆形图案排到最后去了第三行壁砖,在第二行排第一的菱形图案排到最后去了第四行壁砖,在第三行排第一的三角形图案排到最后第一行壁砖:第二行壁砖:第三行壁砖:第四行壁砖:汇报。

总结: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排列,就是一种循环排列。做动作表示循环。生活中这种排列组成的图形很美观。

横着看有这样的规律,那么竖着看呢? 引导观察。汇报。

如果我们继续横着竖着这样排列会是怎样的图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小组分工合作,在格子图上把空缺的格子摆满。

展示,这样的墙面多漂亮呀!

2.墙面装饰好了,再看一看他家的地面,出示地面的图片。这样铺有没有规律呢?(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与同桌交流。)

汇报。

3.师小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找到规律。【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闯关游戏,巩固规律。

你们会找这样的规律了吗?老师这里有三道闯关题,想不想来闯关?准备好了吗?

1、第一关:到了明明家,他端出了水果热情的招待了我们,猜猜下面几个盘子里是什么水果?(出示水果图课件)

仔细观察前二组水果的排列规律,你知道后面的分别是哪一种水果吗?

2、第二关:漂亮的花边。

祝贺同学们顺利闯过第一关!老师送给你们一些漂亮的花。(边摆边说),这是第一组花,这是第二组,我们可以像明明这样从上往下摆,也可以这样横着一组一组地摆,做成漂亮的花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三组花的排列有什么规律?第四组应该怎样摆呢? 如果再摆一组怎样摆?你有什么发现?

3、第三关:画一画。(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明明家按规律设计了厨房的地砖和墙面房间,你们想不想也设计一幅图案?这是一张正方形纸,请同学用手中的学具,设计出漂亮的花边或图案。

一起来欣赏几幅作品。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玩中学”“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四、师生小结,升华规律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快要结束了。你们精彩的表现给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这节课我们又找到了新的规律,看!应用规律设计的图案多整齐、多漂亮啊!

【整体设计意图】《找规律》是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联想推理等活动,发现一组中几行图形的变化规律:每行都是第一个图形移动最后,其他图形都依次向前移一个位置变成下一行;按以上的规律一直排列,会出现几行一组循环排列的现象。教学中把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寻找规律作为这节课的主旋律,真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评析】本节课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生活味”的同时,更多关注数学的本质,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以复习已有知识引入课题,促进知识整理沟通,减小新知难度。关注“数学味”本质上是对数学传统的传承,是通过数学的方式不断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结构的完善与重组,以实现对学习基础结构的顺应。本节课以生活情境图导入,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复习,为学生接受新的信息做了心理上的准备。

2、使用课件演示,直观形象,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还集中学生的的注意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一些图片的变化规律,可以增加学生的记忆力,突出了重点,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知。

3、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 “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还是练习设计,均来自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了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

(作者单位:兴城市曹庄中心小学 兴城市教师进修学校)

习作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篇2

六年级第一单元“难忘的‘第一次’”或写有感触的某一事物习作评改课。

【学情分析】

通过四、五年级的教学训练, 学生对写事、状物的基本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 这次习作要求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 学习围绕一个主题表达, 而且要求写出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感悟、或想法。

【教学目标】

培养习作兴趣, 学会欣赏、评析他人的习作, 通过自评自改、互评互改, 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确任务

1. 师导:

这节课我们上评改课。这些天老师一直很高兴, 因为同学们的作文不断给老师带来惊喜, 大家的习作有许多精彩的亮点。比如:内容丰富、主题明确等。

2. 投影展示习作丰富的选材和阐述的启示。

写事的有:第一次走夜路, 第一次上网, 第一次喝酒, 第一次牵牛, 第一次出远门, 第一次过“泸定桥”……

写物的有:蜡烛、时钟、芦苇、芒果树、小草、杨树、仙人掌、梅花……

启示:

A.想要成功并不容易, 但坚持不懈就是通向成功彼岸的船桨。

B.虽然它 (牛) 让人看了会害怕, 其实它本没有恶意。人也是这样, 不可以只看外表, 因为外表有时也会蒙骗你的双眼。

C.人生道路上难免有挫折, 但只要你坚持不懈, 就一定会雨过天晴。

……

3. 大家的习作还有一些缺陷和不足,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共同学习, 一起评改, 让我们的习作更加精彩。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本次习作的概况, 使学生知己知彼, 体验成功,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美文欣赏, 体验成功

导语:老师动手摘录了你们的许多精彩句、段供欣赏。

1. 学生阅读分发的片段材料并由教师投影出示相关内容

2. 你喜欢谁的语段, 你觉得好在哪?哪些词或句子让你特别欣赏?你来读一读。

美文欣赏:

A.分针做事不紧不慢, 性格温和。不像秒针那么火爆, 也不像时针那么懒惰。

B.在寒风呼啸的严冬里, 地面上一片雪白, 在前方却隐隐有点红色, 我怀着一颗好奇心向那一点红走去。啊!我惊呆了, 这不是在春天里一朵花儿也不绽放的梅吗?怎么会在这么冷的时候开出这么艳丽的花呢?

C.“不会的, 世上没有鬼的!”我咽了一口唾液, 拍拍胸脯, 自我安慰着。“喵喵……”一声声毛骨悚然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 我扭头观察, 一双发着绿光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顿时, 一股寒气从脚底传到发丝。

D.他神秘兮兮地说:“我能一口气喝下一杯39度白酒, 信不?”“不信, 不信, 我爸爸都不行, 就你?”我不假思索地答道。“那我就喝给你看。”我凑过去闻了一下, 呵!还真是白酒。检查完毕, 表哥就开始喝了, 仰起头, 一口气就喝光。“真是比梁山好汉还厉害!”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没什么, 这就是本领!”表哥不屑地说。

3. 说说你的感受、体会和同组同学一起分享, 动手画一画, 试着写一些批注。

4. 汇报, 引导学生倾听、评议、交流。

5. 小结:习作成功在于前后照应、细节刻画、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得当。

(设计意图: (1) 选登学生习作中的优美片段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也让其他同学有了效仿的明确方向,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阅读欣赏身边同学的优美语段, 真实体会、感悟表达方法, 比如如何进行细节刻画、怎样做到前后照应等)

三、病文诊断, 组织评改

学生阅读分发的片段材料并投影出示相关内容。

病句诊断:

A.过了一会儿, 我看水开了, 便把挂面放下去, 去拿菜, 打开冰箱, 拿出牛肉、玉米粒和青菜, 嘻嘻!这下行了, 不对!还有葱呢!拿起两根葱, 关上冰箱门, 走到锅前。

B.我很高兴地告诉妈妈我们要去军训了, 妈妈说了一些要我自己保护自己的话。

C.走到中间的时候, 我越来越怕, 心跳得好快, 就像是坐在一条船上一直向前开去一样。

D.哇, 好漂亮!好大, 好壮观, 刚进大门就有一栋栋大楼又种了许多树也种了许多花, 花香扑鼻。

1. 习作还有什么不足?你能给同学们提提建议吗?你觉得是哪些地方出错了?是不恰当或是描写不具体?

2. 你来动笔改一改或与同学们合作改一改。

3. 汇报。

4. 教师小结:

病句的不足之处在于错字、病句、标点使用不当或简单叙述成分多, 具体描写成分少, 有的通篇只是简单叙事或状物, 没有表达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阅读分析病句, 有的放矢地修改, 巩固和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师生当堂评议, 当堂批改, 有模可仿, 有章可循, 为下一环节自改、互改作铺垫)

四、互评互改, 不断提高

1. 本次评改主要要求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

写事的是否把“第一次”的过程写清楚;写物的是否突出物的特点, 是否阐述对自己的启示等。

2. 借鉴方法, 自评自改。

3. 小组修改, 再次交流。

4. 教师巡视指导。

5. 展示修改成果。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自评自改, 互评互改是新课标对高年级习作教学的要求。这一环节旨在通过上一环节的方法学习, 借鉴掌握的学法, 达到迁移运用的目的)

五、总结谈话, 布置作业

继续认真修改文章, 把习作写得更具体, 更生动。先读给家长听, 再抄在作文本上。

习作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篇3

一、激情导入

V影,已当仁不让走进了新时代,成为视听的新宠。许多人喜欢V影,有的甚至创作V影。这不,有个学生就首创了一部V影。你们想不想一睹为快?我们一起来分享。

二、观看V影

(一)认识V影

1.播放V影。(学生观看v影《长在花盆里的人》,约5分钟)

2.给V影命名。从大家全神贯注的表情看,这部V影仿佛一块磁石,深度吸引每个人的眼球。遗憾的是这部V影还没有名字,大家来给它取个合适的名字怎么样?取名方式有很多。

(1)以物取名。(预设一:花盆)①这可不是一般的花盆。如何用标点符号强调花盆呢?(用双引号)②好!这就表明花盆意有所指了。

(2)以物、人结合起来取名。(预设二:花盆里的人)①怎么想到取这个巧妙的名字?②如果要表明这个人在花盆里的状态,还可以叫做______花盆里的人?(长在花盆里的人)③这样取名就更准确明了。

3.对V影短评。①看了《长在花盆里的人》,同学们能不能用简短的话语点评一下?②V影《长在花盆里的人》要参加影评,有人说可以获金奖,有人说可以获银奖。如果你是评委,你给它何等奖?请用一句话写出你的评奖理由。③聆听你们的点评,倏然想起著名哲学家阿伦特的金句,每一个人以言说和行动让自己切入世界,就像人的第二次诞生,具有创新性。

(二)分享V影

1.引发兴趣。人类所面对的世界原本是杂乱无章、混沌一片。但是,人类总是以创造的精神深入到混沌中去,试图超越自身以及所面对的世界。在超越的过程中,引导人类进行超越的首先是发生在人头脑中的各种想象性的“图像”。让我们走进“图像”,一同欣赏V影《无尽》。

2.播放《无尽》。(学生欣赏)

3.呼唤思想。法国哲学家德勒兹说“图像如同一种呼喊,它能呼唤出思想”。 V影《无尽》在呼唤,呼唤每个人独特的思想。什么是你独特的思想?如果你能从V影《无尽》里发现一些看不见的“不可见性”,又能写出你所感受到的“不可见性”,这难道不是你独特的思想吗?

三、动笔习作

请落笔写下你独特的思想。(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欣赏习作

(一)自读习作

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这是一种自我肯定。在别人肯定你之前,首先要自己肯定自己。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旨在感受习作是否文通字顺。如读起来不顺畅,马上修改。

(二)互读习作

1.默读同桌习作,发现别人的习作好于自己的地方,哪怕是一词、一句、一段,一个标点符号,都圈点批注下来,肯定别人,认可别人,欣赏别人,就是肯定自己,认可自己,欣赏自己。

2.提出一处自己的修改建议,哪怕说错了也没关系。

(三)共享习作

1.学生推荐一位平时表现机会相对较少的同学先读自己的习作。

2.自告奋勇读自己的习作。

3.师生共同欣赏。

五、总结收课

【设计意图】本次V影习作教学旨在给生命美一点启蒙。有兴趣,是儿童习作的内驱;乐表达,是儿童习作的路径;长智慧,是儿童习作的旨归。有兴趣意味着解决了儿童习作的内驱力问题,这样,儿童就会“不用扬鞭自奋蹄”,在习作的路上走得更远;乐表达意味着解决了儿童习作自由倾吐的问题,如是,儿童就会自说自话,在习作的路上走得更真;长智慧意味着解决了儿童的精神营养问题,若此,儿童就会增值人格,在习作的路上走得更美。通过V影习作教学实践,“三大瓶颈”问题得以实质性地解决。本次设计旨在通过V影习作教学达此目的:话题性视频的引入会让害怕作文的学生激发兴趣和激起一吐为快的欲望。观看V影,给V影取名,对V影短评,写下对V影的感受,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直觉、快感地吸纳到自由言说、乐于倾吐的过程。

责任编辑 徐纯军

教学设计意图 篇4

润 泽 生 命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本着目标—教学—评价三者相一致的教学理念来进行的。本节课主要通过两个模块来进行的,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设计了达成学习目标相对应的评价方式,力求做到使目标、教学活动、评价一一对应,达到一致。

在本节课中首先设置三个问题的知识回顾,这三个问题每一道题的设计都是有目的的。既能巩固旧知,又能对本节教学有帮助,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

在第一模块电阻的串联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串联总电阻是变大还是变小”,而知识回顾的第3题此时对学生猜想起作用,能使学生有根据的进行猜想,并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在课堂上学生经历“由猜想到实验验证”的实验探究过程,从感性上认识电阻串联之后总电阻变大了;又初步体验“理论推导”的解决问题模式,从理性上认识了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定量关系,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建立“等效替代”的方法理念。

在第二模块电阻的并联的教学中,教学环节与第一模块很相似。有了探究电阻的串联作为基础,同学们很容易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但是,在进行实验与理论推导的过程中,并联比串联还是有一些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做出必要的点拨与指导。

两个模块完成之后,利用一个综合练习巩固本节的两个学习目标。本人认为本节课习题的设置不易过难,学生会完成简单的计算即可,本节的目标就可达成。

由于正处于“目标—教学—评价”三者相一致的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所以教学中肯定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定会吸取采纳,以求成长!

云房子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运用,朗读并尝试背诵第二段。

(2)认准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学写生字 “耍”,会用“有的像„„有的像„„”说完整的话。

(3)学习默读,重点学习第一二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云房子的千姿百态。陶冶学生情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爱观察、爱想象的良好习惯。教学准备:PPT 生字卡片 小鸟头饰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小朋友们,老师这儿有一个谜语,仔细听好了:身体多轻柔,逍遥漫天游,风来躲一阵,雨来它带头.学生齐答:云.(板书:云房子)【设计意图】:本课以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对云彩的喜爱兴趣,间接的感受到云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

2.我们都见过天上的云,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可同学们听说过吗?云还能用来造房子呢!(板书:房子。房是个生字,小朋友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扁扁的户字头,下面一个方,方字的一横要稍长)

3.指导读题:云房子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1、打开书133页,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难读的长句子也要多读几遍。读完课文请同位互相检查一下生字的读音。

3、同位检查得很认真!来,我们汇报一下生字的认读情况。跟词语朋友打个招呼吧!

4、出示词语指生自己读,师领读,指生领读,全班自己读,男女生比赛读。

5、去掉拼音读词:

造房子 一些 横着 礼堂(借助图片)看着图,礼堂给你怎样的感觉?

剩下 忽然 来不及(及的笔顺)

洗过 干净 一阵风

这里还有一个长句子,谁能读正确?(出示长句子“他们从这幢云房子里飞出来,又向那幢云房子飞过去”评价:你把这句话中的生字都读准了,句中的停顿读得也很恰当。你真了不起!)老师给句子加上停顿符号,谁想再来读?

请小朋友将课文打开,读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自由读课文各段落,相机纠正读音

【设计意图】课文中难读难认的词语和长句子是学生朗读的拦路虎,学习课文前扫清这些拦路虎,帮助学生有效阅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让语文教学脚踏实地。三.学习一二自然段。

【欣赏美,欣赏云房子的千姿百态】

1.读了课文,有谁能告诉老师,是谁造云房子?(一群小鸟)板书:小鸟

师口述第一自然段,一群小鸟飞来了,它们看到天空里的云是怎么说的?(哇,这么多白云!我们来造云房子。随文识字“造”,提醒笔顺,右上部是告“一口咬掉牛尾巴”)那只小鸟想说一说,戴上头饰读此句。应该怎么读呢?指名读,范读,再指名读此句。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生动的体验情境,出示画有蓝天、白云、太阳公公的图画,让学生戴上自己亲手做的小鸟头饰,真正的投入进去,也让课堂生动活泼,更易于形成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

2.不一会儿,云房子就造好了。这些房子是什么样的呢?请小朋友们默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这些房子的语句。

你画了哪些语句,请你读给大家听!

(有的像„„有的像„„有„„有„„也有„„)

3.有这么多幢云房子,你最喜欢哪一幢呢?

“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你来找一找,摆一摆。(理解: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你能“美美地”读好这句吗?“有很高的大楼房” “有很宽的大礼堂”

“也有一点点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

有没有谁这些云房子他都喜欢?请你把它们连起来读一读好吗?带上动作。【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课精彩之处细细品读,带上动作,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优美的语言。在教学时,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云房子,并加上动作来加强感情朗读,既能保持学生阅读的兴趣,又符合本课语言表达的特点,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创造美,想象讨论属于自己的云房子】

小鸟们造了这么多云房子,小朋友,你想造云房子吗?想就四人小组讨论讨论,说一说你想造哪种云房子呢?它是个什么样子?讨论时鼓励学生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云房子,用动作比划。

用上这样的句式:我造的云房子像---------------

1、大家造的云房子真多,能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出示:我们的云房子真漂亮呀!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它们真是„„.)

2、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呀!造出的云房子形状真多呀!我不由得想送云房子一个词:千姿百态(板书,齐读词语:千姿百态!)

【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讨论并想象属于自己的云房子,然后再用语言表达,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在学生回答时教师给予多样化的评价和鼓励,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7.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中,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8.试背第二自然段,ppt出示第二自然段(含空白部分)(同桌练习,指名背)四,出示生字认读。1,学习生字“客,耍”

*我们还在云房子里作客,玩耍。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客的宝盖头要宽,耍下面的女字横画长。

耍这个字可不容易写好,谁有好办法记住它?书空上面的“而”字。*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客,耍”关键笔画的位置,独立写一个。

【设计意图】低年段的写字教学要留有充足的时间,同样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也必不可少,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规范的写好汉字。

云房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

2.让学生了解初秋雨后的天空变化和小鸟的活动情况,感受天空的美丽和小鸟的活泼,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观察、爱想象的良好习惯。3.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表达能力,自主创造能力和群体合作能力。教学准备:PPT,小鸟头饰,生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初读了第22课,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22——(引读课题)

1、读词语,游戏“捉云彩”

小朋友们,喜欢玩游戏吗?(出示游戏“捉云彩”)看,我们一起去“捉云彩”好吗?学生在读词时如果读对了,底下的学生一起跟着读,这样云彩就捉到啦!(评价)师:你们真能干,捉住了这么多云彩!

2、回顾,小鸟们造了哪些云房子?复习背诵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脚踏实地,上一课时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也是教师要考虑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复习检查让语文教学不再浮于表面,更加脚踏实地。二,【感受美,体会创造的快乐】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看到这些各种各样、美丽可爱的云房子(板书:各种各样),小鸟是怎样的心情?(——师引:小鸟们开心极了,它们„„)

2、云房子造好了,小鸟们都住进去了,他们在云房子里飞来飞去,玩得多开心呀!(多媒体演示)

3、谁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读好“开心极了”)(表扬:老师听出来了,你真的很开心,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谁再当一回小鸟,加上动作,把快乐的感觉读出来呢?我们一起来读。

4、小朋友别说话,仔细听!小鸟们还在说话呢!(播放小鸟的叫声)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请你来读第四小节。这只小鸟可真开心,读得这么欢快!你再来读一读。谁来当个小翻译,告诉大家小鸟们说的是什么?(多媒体演示)

5、小朋友,你愿意做一只快乐的小鸟去做客去玩耍吗?现在老师要找一个小伙伴来我家做客,(师示范表演。师:我现在是一只喜鹊,造好了一幢像花儿那样的云房子,让我去邀请小伙伴来玩一玩吧。(1)你好,小黄鹂!生说:(你好,喜鹊)师:我刚造好了一幢美丽的花儿一样的云房子,请你到我家去做客。生:(好的),师:那我们走吧,我给你带路。)

6、可爱的小鸟们,你们还想邀请谁去做客?邀请别人要说清楚自己造的是什么样的云房子,才能吸引别人请赶快行动吧!(指名学生活动)

7、小鸟们开心吗?那就请男女生比赛朗读这两段,听一听谁读得最高兴?男生读第三小节,女生读第四小节。

【设计意图】乐于表现自己是孩子的天性。扮成小鸟表演做客,深入的体会出小鸟的快乐,教材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孩子们也沉浸在这情境之中,他们通过自身的真切体验去解读了课文中的语言,感受着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升华美,感受天空的清新纯净】 学习5、6节。

1、小鸟们真是太快活了,有的小鸟都不想回家了。师述,忽然(PPT出现风声,云房子瞬间消失的情景)咦?云房子怎么了?

a、小鸟们,你们现在在想什么?(云房子到哪里去了?)(云房子怎么不见了?)

b、你看到了些什么?你能给刚刚的画面配上解说词吗?聪明的小朋友还可以在文章里找到答案。

c、你看到的天空是怎样的?

(天空是蓝湛湛的,很干净、明净,这就叫作水汪汪)昨天有同学不懂这个词语的意思,现在懂了吗?有没有人去查过字典了?(形容水分很多)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眼睛)

2,小鸟们,云房子不见了,你还高兴吗?

3,是啊,雨后的天空真美,欢快的小鸟们尽情玩耍,自由飞翔,真开心啊!4.让我们一起把最后一小节美美地读好。

【设计意图】不论是云房子还是水汪汪的蓝天,都是一种美,教师要引导孩子学会欣赏生活中不同的美丽。同样,对优美词语的理解更是一种欣赏美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去发现美,体会美,创造美并升华美。四,学习生字。“然,阵,洗,净”。

板书: 22 云房子

设计意图及反思 篇6

一、设计意图

《认识图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知识。本单元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常见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正确的加以识别,从而为学习图形与几何奠定初步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学习图形与几何的经验,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基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判断相关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还是球。一方面这是本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识别的过程依赖于对相关形体主要特征的感知,也反映了学生对几何抽象的感知。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课的开始我抓住儿童的好奇心,以打开礼物发现学生熟悉的机器人为诱导,引入新知,再在找一找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

“分一分”是用实物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辨认物体的形状,让学生初步感受将外形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使学生初步形成这些物体形状的表象,为建立图形概念打下基础。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思想,一方面又突出了分类的多样性。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这一环节我分五个步骤进行教学:

1、初步感知球的特征。

2、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

3、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4、初步感知正方体的特征。

5、比较不同。

在教学方式上,我力求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在学生初步感知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外形特征后,适时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让学生体验并了解不同形状物体的特征;通过组织交流汇报和引导思考,让学生区别不同形状物体的不同特征。

接着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形状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初步建立各类物体的表象。

最后,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游戏巩固

多种形式,富于变化的游戏设计,我运用了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游戏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

(五)全课总结

二、教学反思

在《认识图形》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猜一猜各种操作活动。一是通过动手操作、动嘴说,让学生

体验并了解不同形状物体的特征。二是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探究的能力。对于这样的教学设计我本来很有信心,可是上课效果完全出乎了我的预料。对于这样的过程和结果,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我都用来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所以我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组织教学问题,我有想到一年级学生的自控力差、好奇心强,集中于学习活动的注意力维持时间短。但由于课堂准备学具多,诱惑力强以及学生不是经常训练动手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我的指挥,课堂随意性较大。

2、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知识、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加上我没有及时的进行示范、引导和指导,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至于学生不能充分把握我的意图,甚至对我提出的要求也不能完全领会,因而,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往往不能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有时还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现象。

3、语言不够准确精练,课堂组织教学及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强,没有很好的感染学生、引导有序活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学习方法缺乏指导;评价学生的方法不够灵活。

习作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篇7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上册4-6页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 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 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 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时, 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每个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索口算方法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 能否提出自己的想法, 是否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夏天外出游玩了吗?喜欢去海边游泳吗?

淘气、笑笑他们在暑假里就到美丽的海边去旅游了,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情况。 (师出示淘气、笑笑在海边买东西的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那我们就先来解决同学们最关心的“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吧!其余的问题暂时存入“问题银行”, 看谁能最先解决!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师利用生活中的场景, 巧妙地设计了海边购物的情境, 不落痕迹的出示本课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学生在兴趣被极大地激发的同时, 积极地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二、探索合作, 交流学习

1. 解决问题: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12×3或3×12, 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然后汇报。

生1:12×3就是3个12相加, 12+12+12=36 (元) 。

生2:我把12分成10和2, 先用10×3等于30元, 再用2×3等于6元。加到一起就是36元。

生3:如果每个泳圈是10元, 3个泳圈是10×3=30 (元) 。每个泳圈少算了2元, 3个泳圈共少算2×3=6 (元) , 一共要30+6=36 (元) 。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的不同生活环境和个体的差异, 他们在面对同一道题地时候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从而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此时教师抓住这一有利的契机,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了各种算法的不同之处, 体验了算法的多样性。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提升, 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大大增强了。

2.师:刚才还有同学提到了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你能算出来吗?

学生列式计算15×3或3×15, 先同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再汇报。

生1:15×3就是3个15相加, 15+15+15=45 (元) 。

生2:15×3就是把15分成10和5, 10×3=30, 5×3=15, 3个10再加上3个5, 30+15=45 (元) 。

3. 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 用已经找到的方法独立完成教师出示的习题进行巩固。

(2) 学生探索进位口算方法, 独立列出算式, 尝试解决。

(3) 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培养学生独立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实践应用, 拓展延伸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 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2.笑笑和淘气在沙滩上发现了一个出售纪念品的商店, 他们在征得了家长同意后, 想给小伙伴们准备一些礼物。

(多媒体显示图片) :贝壳灯21元、海螺小号6元、沙漏15元、玩具熊1 1 元、遮阳帽8元。教师说明:每个同学只能选购一种东西, 想一想你要送哪件礼物?要送多少个?需要多少钱? (小组活动)

【设设计计意意图图】学生在开放的小组中, 自由交谈, 投入讨论, 他们在独立思考, 相互学习的过程中, 见解碰撞, 思维活跃。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内容, 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初步形成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3.情景模拟 (练一练3题)

笑笑和淘气在海边度过了快乐的时光, 他们希望把这美好的瞬间留住。笑笑想购买胶卷照一些相片。

桌子上摆放两种胶卷, 教师和一名同学买胶卷, 在买的过程中出现争议。

谁买的胶卷合算, 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的问题?学生小组内解决。

习作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篇8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8~6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正确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不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面积”

1.情境导入

师(电脑出示中国地图):老师准备暑假去海南旅游,请同学们在地图上帮老师找找海南在哪里。

师:同学们今年暑假有什么旅游安排?能不能在地图上找到目的地,以及所在省份的位置?

(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不同的省份的占地面积有大有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回想在哪儿听过“面积”一词)

2.自主揭题

让学生猜测今天的学习内容,顺势揭示课题——“面积的认识”。

【设计意图:对于地图上各个省份的具体位置及简称,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新课开始,利用学生的这一知识积累创设情境,既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观察体验,理解“面积”

1.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联系教室的实际情况说一说。

(2)观察黑板的面和课本的面,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的大小。

观察比较课桌面和凳子面的大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如“××的面”等。

(3)通过观察,学生发现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知道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

2.说一说,表述面的大小

(1)让学生说一说黑板表面的大小,课本封面的大小。

(2)让学生比较黑板面的面积和课本封面面积的大小。(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3.摸一摸,感受面的大小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并比较它们之间的面积。

先摸一摸练习本的封面、学具盒盒盖的面和三角尺的面,再比较这三个面的面积。

4.找一找,体验面的大小

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其他物体,并比较它们表面的面积大小。

(学生举例时,由于对面积的概念还不是太清晰,所以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中不规范的语言,强调是物体的哪个面的面积。通过观察、动手摸物体的面等活动,让学生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我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比一比、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中,协调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面积的含义,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

三、动手实践,比较“面积”

1.观察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

(电脑出示: ■ ○ △ )

师:我们知道物体表面有大有小,那么,这些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吗?(学生先独立比较这几个图形之间的面积大小,然后交流汇报)

2.操作探究平面图形的大小

(1)抛出问题,提出质疑。

呈现两块面积大小相差无几的红、蓝硬纸片,让学生猜测面积的大小。学生的猜测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①红纸片的面积大一点;②蓝纸片的面积大一点;③两块纸片的面积一样大。(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自己想办法比较红、蓝硬纸片面积的大小)

(2)小组合作,动手实践。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小组内的学习伙伴交流,最后用准备好的学习材料,自己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3)集体交流,共同反馈。

各组派代表介绍比较的方法与结果,并配以电脑演示。

(4)达成共识,小结方法。

师:在用眼睛看不出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用哪些方法得出结果?(让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现个性的舞台,并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全体学生全面参与探究问题的过程。从独立思考到小组讨论再到全班交流,学生在交流中思维发生碰撞,相互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把握面积的含义,为后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综合运用,巩固“面积”

1.画一画,想一想

(1)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产生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想法。

(2)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3)每个学生动手画一个平面图形,并与同桌比一比这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2.看一看,说一说

课件出示江苏省、安徽省、四川省、湖南省的地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出这四个省的面积大小。

3.数一数,比一比

(1)学生通过数一数每个图形的方格数,比较图形的面积大小,并由此发现“方格数越多,图形的面积就越大”的规律。

(2)出示放大后的第一幅图。

学生通过数方格比较放大图和原图的面积,发现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时,对方格的大小要统一标准。

4.描一描,涂一涂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知道描的蓝色边线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涂的红色部分是这个图形的面积。

5.读一读,议一议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这是美丽的校园平面图(略),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观察、比较平面图中各个区域面积的大小后,先在小组里议一议,再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晰,操作性强,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活动中得到内化,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五、评价总结,体验学习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师:你有什么收获?学得愉快吗?

师:你认为谁表现得比较棒,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本课的学习所得,不仅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而且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了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

(责编 杜 华)endprint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8~6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正确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不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面积”

1.情境导入

师(电脑出示中国地图):老师准备暑假去海南旅游,请同学们在地图上帮老师找找海南在哪里。

师:同学们今年暑假有什么旅游安排?能不能在地图上找到目的地,以及所在省份的位置?

(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不同的省份的占地面积有大有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回想在哪儿听过“面积”一词)

2.自主揭题

让学生猜测今天的学习内容,顺势揭示课题——“面积的认识”。

【设计意图:对于地图上各个省份的具体位置及简称,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新课开始,利用学生的这一知识积累创设情境,既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观察体验,理解“面积”

1.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联系教室的实际情况说一说。

(2)观察黑板的面和课本的面,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的大小。

观察比较课桌面和凳子面的大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如“××的面”等。

(3)通过观察,学生发现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知道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

2.说一说,表述面的大小

(1)让学生说一说黑板表面的大小,课本封面的大小。

(2)让学生比较黑板面的面积和课本封面面积的大小。(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3.摸一摸,感受面的大小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并比较它们之间的面积。

先摸一摸练习本的封面、学具盒盒盖的面和三角尺的面,再比较这三个面的面积。

4.找一找,体验面的大小

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其他物体,并比较它们表面的面积大小。

(学生举例时,由于对面积的概念还不是太清晰,所以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中不规范的语言,强调是物体的哪个面的面积。通过观察、动手摸物体的面等活动,让学生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我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比一比、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中,协调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面积的含义,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

三、动手实践,比较“面积”

1.观察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

(电脑出示: ■ ○ △ )

师:我们知道物体表面有大有小,那么,这些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吗?(学生先独立比较这几个图形之间的面积大小,然后交流汇报)

2.操作探究平面图形的大小

(1)抛出问题,提出质疑。

呈现两块面积大小相差无几的红、蓝硬纸片,让学生猜测面积的大小。学生的猜测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①红纸片的面积大一点;②蓝纸片的面积大一点;③两块纸片的面积一样大。(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自己想办法比较红、蓝硬纸片面积的大小)

(2)小组合作,动手实践。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小组内的学习伙伴交流,最后用准备好的学习材料,自己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3)集体交流,共同反馈。

各组派代表介绍比较的方法与结果,并配以电脑演示。

(4)达成共识,小结方法。

师:在用眼睛看不出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用哪些方法得出结果?(让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现个性的舞台,并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全体学生全面参与探究问题的过程。从独立思考到小组讨论再到全班交流,学生在交流中思维发生碰撞,相互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把握面积的含义,为后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综合运用,巩固“面积”

1.画一画,想一想

(1)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产生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想法。

(2)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3)每个学生动手画一个平面图形,并与同桌比一比这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2.看一看,说一说

课件出示江苏省、安徽省、四川省、湖南省的地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出这四个省的面积大小。

3.数一数,比一比

(1)学生通过数一数每个图形的方格数,比较图形的面积大小,并由此发现“方格数越多,图形的面积就越大”的规律。

(2)出示放大后的第一幅图。

学生通过数方格比较放大图和原图的面积,发现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时,对方格的大小要统一标准。

4.描一描,涂一涂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知道描的蓝色边线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涂的红色部分是这个图形的面积。

5.读一读,议一议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这是美丽的校园平面图(略),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观察、比较平面图中各个区域面积的大小后,先在小组里议一议,再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晰,操作性强,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活动中得到内化,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五、评价总结,体验学习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师:你有什么收获?学得愉快吗?

师:你认为谁表现得比较棒,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本课的学习所得,不仅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而且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了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

(责编 杜 华)endprint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8~6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正确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不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面积”

1.情境导入

师(电脑出示中国地图):老师准备暑假去海南旅游,请同学们在地图上帮老师找找海南在哪里。

师:同学们今年暑假有什么旅游安排?能不能在地图上找到目的地,以及所在省份的位置?

(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不同的省份的占地面积有大有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回想在哪儿听过“面积”一词)

2.自主揭题

让学生猜测今天的学习内容,顺势揭示课题——“面积的认识”。

【设计意图:对于地图上各个省份的具体位置及简称,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新课开始,利用学生的这一知识积累创设情境,既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观察体验,理解“面积”

1.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联系教室的实际情况说一说。

(2)观察黑板的面和课本的面,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的大小。

观察比较课桌面和凳子面的大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如“××的面”等。

(3)通过观察,学生发现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知道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

2.说一说,表述面的大小

(1)让学生说一说黑板表面的大小,课本封面的大小。

(2)让学生比较黑板面的面积和课本封面面积的大小。(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3.摸一摸,感受面的大小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并比较它们之间的面积。

先摸一摸练习本的封面、学具盒盒盖的面和三角尺的面,再比较这三个面的面积。

4.找一找,体验面的大小

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其他物体,并比较它们表面的面积大小。

(学生举例时,由于对面积的概念还不是太清晰,所以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中不规范的语言,强调是物体的哪个面的面积。通过观察、动手摸物体的面等活动,让学生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我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比一比、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中,协调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面积的含义,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

三、动手实践,比较“面积”

1.观察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

(电脑出示: ■ ○ △ )

师:我们知道物体表面有大有小,那么,这些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吗?(学生先独立比较这几个图形之间的面积大小,然后交流汇报)

2.操作探究平面图形的大小

(1)抛出问题,提出质疑。

呈现两块面积大小相差无几的红、蓝硬纸片,让学生猜测面积的大小。学生的猜测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①红纸片的面积大一点;②蓝纸片的面积大一点;③两块纸片的面积一样大。(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自己想办法比较红、蓝硬纸片面积的大小)

(2)小组合作,动手实践。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小组内的学习伙伴交流,最后用准备好的学习材料,自己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3)集体交流,共同反馈。

各组派代表介绍比较的方法与结果,并配以电脑演示。

(4)达成共识,小结方法。

师:在用眼睛看不出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用哪些方法得出结果?(让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现个性的舞台,并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全体学生全面参与探究问题的过程。从独立思考到小组讨论再到全班交流,学生在交流中思维发生碰撞,相互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把握面积的含义,为后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综合运用,巩固“面积”

1.画一画,想一想

(1)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产生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想法。

(2)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3)每个学生动手画一个平面图形,并与同桌比一比这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2.看一看,说一说

课件出示江苏省、安徽省、四川省、湖南省的地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出这四个省的面积大小。

3.数一数,比一比

(1)学生通过数一数每个图形的方格数,比较图形的面积大小,并由此发现“方格数越多,图形的面积就越大”的规律。

(2)出示放大后的第一幅图。

学生通过数方格比较放大图和原图的面积,发现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时,对方格的大小要统一标准。

4.描一描,涂一涂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知道描的蓝色边线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涂的红色部分是这个图形的面积。

5.读一读,议一议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这是美丽的校园平面图(略),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观察、比较平面图中各个区域面积的大小后,先在小组里议一议,再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晰,操作性强,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活动中得到内化,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五、评价总结,体验学习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师:你有什么收获?学得愉快吗?

师:你认为谁表现得比较棒,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本课的学习所得,不仅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而且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了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

上一篇:教师总结思想方面下一篇:《练习5》教学设计第1课时(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