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四习作教学设计

2024-05-10

语四习作教学设计(共10篇)

语四习作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同学们,在花果山水帘洞里住着一个众猴之王,群猴称之为 “美猴王”,号称“齐天大圣”你们认识他吗?(出示孙悟空)

老师:后来他拜菩提祖师为师学艺,法号悟空。他学会了哪些高强的本领呢?(学会七十二般变化,十万八千里筋斗云„长生不老术„腾云驾雾,他降妖除怪)

老师:悟空真厉害!神通广大!那同学们在学校和生活中又学到哪些本领呢?又跟谁学的?你是怎么学成功的呢?今天悟空就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学本领的快乐!一起和同学走进今天的习作课,我学会了——悟空教我们怎样写作文!(出示课件:我学会了„„)教师板书。

二.审题、指导选材(1)明确习作要求

1、请同学们和悟空一起去看看课本P68这次的习作内容吧!。(出示习作内容。)

2、请一个同学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次作文要求写谁?要求写什么内容呢?怎么写?指名交流。(①写自己 ②写学一样本领 ③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要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课件出示习作要求

三、指导习作

(一)指导编写提纲、巧布局

写学会了某种本领的文章,常见的写作顺序有:

(1)学习的时间、地点、起因→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怎样解决的→之后的反复练习→感受或收获

(2)不会某种本领的情景→学习的时间、地点、起因→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怎样解决的 之后的反复练习→掌握了本领的情景

以此类推,相信你现在知道按什么顺序来写自己的文章了。

(二)指导过程写清楚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个小朋友也学会了一样本领,他学会了煮蛋花。可是却忘记了先后顺序,谁来帮帮他?(出示幻灯

在括号里标上序号连成一段通顺的话:()接着用筷子把蛋清和蛋黄搅拌均匀。

()然后往锅里倒上水,打开燃气灶,等水开后把搅拌均匀的蛋清和蛋黄倒入锅中煮熟。()先拿出两个鸡蛋,把蛋打入碗中。()最后把煮好的蛋花舀入碗中,加入白糖。

(1)请一个同学来读这些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如何把它们连成一段通顺的话。谁来帮帮他,在括号里标上序号连成一段通顺的话。(指名回答)

(2)师:为什么这样排呢?(因为这样顺序才清楚。)(3)师:你能不能从句子中找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4)师:同学们真聪明!帮这位小朋友解决了难题。(7)师总结:所以我们写的时候也可以借助一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如先„„接着„„然后„„最后„„(课件)

(二)指导过程写具体(课件出示)有学洗碗的一组图片

1、照片演示:学洗碗的过程。(课件出示)课堂小练笔

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补充题目)

1、今天,我要和______一起做家务。我要自己学____________。

2、我学习__________的顺序是:我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妈妈告诉我洗碗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学会了以后,我的心里________________。体会到了做家务真是一件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情。妈妈夸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品点评:

(1)指学生念习作,其余同学可要注意听,哪里写得好。(2)指名学生点评。(注意:过程是否有一定的顺序?能不能听出他是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是否写具体?抓住自己的那些方面来介绍?)

四、大家来看几篇范文(课件出示)

五、布置作业(出示幻灯)

请同学们以“我学会了 ”为中心句写一个片断,(出示幻灯:我学会了。)根据提供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展开细致的描写。老师期待着分享大家的成功,开始吧!

“语文园地四·习作”教案

白石岩小学 教师:李春艳

语四习作教学设计 篇2

一、习作内容———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深谙这一点, 因此要求学生定时定量地阅读优秀文集、经典著作, 并进行阅读记录。但我发现学生的习作水平难以有质的提升, 在孩子们的眼里, 阅读是阅读, 写作是写作, 就像中间隔了一座大山, 怎么也不能融会贯通。

如何找到一条能贯通阅读和写作的出路呢?我尝试着运用“视写”和“听写”两种方法。

所谓的“视写”就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看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 然后要求他们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把看到的文字写下来。而“听写”则是让学生在聆听一篇文章后随即在作文本上写下来。一个是看后写, 一个是听后写, 实则是相似的。

这里的“写”, 并不等同于背诵课文、抄写词语后“复制式”地写, 提倡的是一种融进“自我解读式”的写, 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语言。对不同习作水平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 基础较好的学生写成的文章中自我创造自我发挥的内容多即可得较高的分数, 基础相对较弱者若能把内容较为流畅地叙写下来即算达到要求, 同样可以得高分。

这种听起来像是“歪门邪派”的招数试用了之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操作的关键是“视”“听”内容的选择, 选取的内容一定要具有典型性, 最好是孩子们共同经历过的, 或是大家较为关注的, 能引起共鸣的内容, 如学校举办的活动, 看病吃药的经历, 遭遇的委屈和误解, 流行于孩子们中间的游戏等等。这需要教师做学生的“知心人”, 时常去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动向和思想动态, 对“视”“听”内容进行梳理归类, 以便随时取用, 有时甚至需要自己亲自动笔创作“下水文”, 为学生编织联结习作和生活的纽带。

因为范文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 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就会不自主地调用自己的生活体验, 并与之发生对接, 产生思考, 进而产生自身独特的言语系统, 通过笔尖得以倾吐。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些平时积累的妙词佳句, 语文课上习得的写作方法, 表达技巧得以在“视写”和“听写”中找到它们的用武之地。其实很多时候学生也不是不知道这些妙词佳句、写作方法、表达技巧的好, 只是苦于不会用, 没地方用, 现在有了范文的引领, 不自觉地加以运用, 若此时再加上教师的点拨, 如教师在批阅时注以“这个过渡句很好地连接了上下文”“这个总分总的段落让表达更有条理”“这个比喻句用得真贴切”“首尾呼应让文章结构更严谨”“这个词语很好地表达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等批语时, 学生就会惊讶曾经只知其有不知其用的知识竟也可以运用自如, 这份体验对于视习作为畏途的孩子们来说是多么的珍贵啊!至此, 阅读和习作的出路便已然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有效的作文教学, 就是让学生感觉不到你是在教他作文, “视写”和“听写”就像那放胆梳柳的春风, 瞒人润花的夜雨, 悄悄地在我们的习作园地上点缀上袅娜多姿的万千翠柳, 竞相吐蕊的芬芳花朵。

二、习作批改———有时三点两点雨, 到处十枝九枝花

常规的习作批改方式是学生上交习作, 教师批阅。但往往一次习作批改下来, 耗时耗力不说, 学生也在漫长的等待中消磨了习作的激情, 失去了期待, 而这种激情和期待若不能加以保持, 最后的作文讲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何解决?不妨采用如下方法一试。

当学生习作上交后, 教师可在每堂课开始之前抽取三分钟时间读学生的一篇习作, 不读整篇, 只读其中的某一个部分, 可以选择开头、结尾, 可以选择正文中的一个段落, 也可以是一个句子。然后根据当次的习作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议, 可以是教师评, 可以是学生评, 也可以是文章的小作者谈写作感受、学习优点, 以弥补缺憾。

这样的方法有以下好处, 一是学生永远不知道老师会选择谁的文章进行阅读讲评, 所以会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期待心理;二是因为讲评的内容是学生刚刚完成的习作, 字字句句记忆犹新, 讲评时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习作和被评议者的文章进行比较, 思考哪些地方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可以怎么修改等。这个过程相当于你在烹制一盘刚从菜园里采摘的小青菜, 出锅时的味道必定鲜美无比;三是每天都有当次习作的讲评, 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不至于到正式讲评时连自己写了什么内容都记不起来了;四是在无形中教给了学生评改习作的方法, 为学生互批互改、自批自改打下了基础, 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正所谓:“有时三点两点雨, 到处十枝九枝花。”习作批改就要像这样时时下那么三点两点“雨”, 让那些将开未开的“花骨朵儿”时时处于润泽的状态, 那么收获的将是一整个“到处十枝九枝花”的烂漫春天。

三、习作动力———满园深浅色, 照在绿波中

作家尚爱兰在回顾女儿“儿童作家”蒋方舟的成长经历时, 曾经说过:“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老师, 不应该把所有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习作上, 至少应当分出一半的力量, 研究如何发表这些作文。”

每一个热爱写作的人回忆当初最激动人心的欣喜时总无法跳过“发表”或“获奖”那段经历。发表, 意味着写作者的才华被认可, 又象征着写作者获得了进行公众言说的权利, 是一个写作者最大的荣耀。

这种“发表”的快乐和荣耀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在孩子们的眼里, 一年365天, 有近大半的时间是生活在班级里的, 班级是他们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生活区域, 我们若能在班级里创设一个能让孩子们“发表”的平台, 那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每次单元习作结束, 我会出版一期《班级优秀作文集》, 每一期发表约三分之一学生的习作, 以期给学生注入写作的强心剂。但因冠以“优秀”的名号, 所以时间一长这本集子成了几个优秀学生的“专属”, 对于大部分习作能力平平的学生来说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座高山, 慢慢地便失去了面向全体的初衷。因此我把集子的版块进行了划分, “初出茅庐”———以习作水平中等以下的学生为主, “崭露头角”———以习作水平一般的学生为主, “生花妙笔”———以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为主。这样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的平台, 都有发表的机会, 同时规定若能被高一级别的版块录用便可获得样刊一本, 若能连续发表作文三次便可拥有个人专版一次。期末的时候在所有刊登的习作中评选出“最具潜力奖”“最具创意奖”“最具文采奖”“最具幽默奖”等奖项, 奖项从设置到评比, 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 对有争议的文章要通过语言或文字来阐述自己的推荐理由。同时我还会把其中的优秀文章推荐到市里的教育窗口报刊———《教育专刊》发表, 当稿费通知单送达孩子们手里的那一刻, 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把目光投向那装帧朴素的小集子。就这样, 一次次的, 分层次、有激励的“发表”, 为孩子们的写作注入了鲜活的动力。

春天从来就不缺乏绿色, 有早春淡淡的萌动之绿, 有仲春油光的脆嫩之绿, 有暮春浓郁的滴翠之绿。孩子们不同层次的习作正如那或深或浅的绿色, 投映在发表的“绿波”中,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个体言说的话语权, 那时你也许就会感叹: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语四习作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习作;教学对策;教学质量

【分类号】G623.24

语文学习中,大部分学生认为习作是最难学的,老师感觉最难教的恰恰也是习作,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找准习作教学的对策,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一、转变习作教学的观念,提高自身素养

(一)应该具备的基本功,心中应有数

做好习作教学,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基本功:备课、上课、会写下水文、能评价、会修改,除此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素养。

1.道德素养:

有责任心——认真地对待每一节习作指导与评改课,用心批每一篇习作。

有耐心——对每一个段落、句子、词语、标点,都要细致耐心地反复指导。

有恒心——习作见效周期长,是个慢工,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有宽容心——善待那些习作学困生,降低标准,你会发现他们另一半美。

2.文化素养:

(1)提高自我写作能力。用自己下水文,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心目中“作家”,“偶像”。

(2)提高自我文化底蕴。用自己课堂魅力,刺激学生,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教授”、“讲者”。

(二)习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心中应清楚

习作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且能体现一个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它的训练内容有很多:正确书写、恰当地搭配与运用词语、有序组织句子、合理安排段落、整体布局篇章、巧妙表达主题等。

(三)小学习作教学任务,心中应铭记

小学阶段习作教学任务:低年级处于说话、写话两项训练阶段,应着重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修改;中年级要继续重视字、词、句的修改,开始进行篇章训练,并着重指导观察方法,注意内容是否具体,叙述是否按一定的顺序;高年级则要着重指导文章立意、选材;描写的重点、详略是否得当;语句是否精彩,吸引人,鼓励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合理安排结构。

二、明确习作教学的角色定位,进行有效指导

(一)教师是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与写作素材的铺垫者

只有“储存”大量语言材料,才能“厚积薄发”。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阅读,积累语言。

阅读教学时,让学生在品味的基础上积累课文中精妙的词语、语句、有特色的句群或文章的、表达方法,可引导学生仿句、仿段、仿篇。还要从课外阅读中大量积累,创建良好的阅读氛围和展示平台,如营造书香班级,建立书橱或图书角;经常为孩子推荐好书、新书,让更多学生有书读,读好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师是习作过程的引领者、策划者、合作者

习作指导与评改课的一般流程:导入审题、明确要求——引导选材、拓宽思路——指导写作、迁移写法——出示标准、快乐试写——围绕标准、评改例文——出下水文、学闪光点——总结习得、课外续补。

1.创设情境的要求

(1)要贴近学生生活,主题明确,时间不宜过长,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引导及时从情境中提炼出习作素材,给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的效果即可。

(2)所运用的教学手段要少而精,注重实效,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中心点,不摆花架子。

2.选材应该注意

有三个字值得借鉴:真、小、新。‘真是指真人真事,真情实感。这样才能说真话诉真情。‘小是指小中见大,平中见奇,把文题大题小作,化整为零,从小的切入点入手。‘新是指新颖独特,与众不同。

3.列提纲步骤

(1)审清题意,确定中心

遇到一个题目,首先找出限制词、中心词,考虑题目要求、限制范围,即审清题意,然后确定要表达的中心。把要表达的中心写出来,就完成了列习作提纲第一步。

(2)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列提纲的第二步,就是在审清题意、确定中心的基础上,围绕中心,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这样感染力才会强烈。

(3)明确中心,安排顺序

在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顺序,做到条理清楚,是列习作提纲第三步。

(4)突出中心,详略得当

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安排所写材料的详略,就能使文章重点突出,中心明确。在安排好顺序的材料后面,标明详略,这是列习作提纲的第四步。

4.写下水文应该注意

(1)选题取材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符合小学生习作要求。

(2)主题深刻,富含哲理。

小学生在习作中,最缺乏的是对主题的认识,甚至我们在这个方面也不是很重视。特别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就应强调主题的意义。

(3)行文流畅,注重文字功底。

下水文,是作示范的,学生可从中学到习作的基础,包括字、词、句等各方面。因而,教师优美而规范的字、词、句,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收获。适合孩子学,能理解并运用的才是好的。

5.课外续补

一是继续阅读同文体优秀文章,学习表达技巧及优美词句,二是继续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三、改进习作评价方式,提高评改质量

(一)激发兴趣,调动“互改”

1.做好分组动员。为保证习作评改组织性和高效性,首先在学期初把学生相对均衡地分为6人一组,个别人员再由教师适当调配,老师要始终相信习作没有“差生”的观点。学习小组成员每天朝夕相处,组员关系和谐自然,学生谈得来,放得开,改得大胆,意见容易交流,观点容易达成统一。通过优化组合,习作评改中的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更能获得充分体现,学生“互改”成为可能。

2.教给方法,提出要求。引導学生评改,首先重点审阅评批部分学生的习作,真正做到“精批细改”,作为范本印发到每组成员手中,引导观摩、分析、总结、感悟、归纳。

3.教师再对学生批改进行抽样审查和纠正,为课堂讲评做准备。

(二)互动交流,促进自改

互改完成后,安排作者与主评者的互动交流,了解文章习作的思路、选材及行文组织的处理,共同探讨优点,明确不足,真正做到评改信息的及时反馈,之后,双方就达成的一致意见,由写作者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自我修改、加工,这样每位同学都亲历了两种角色转换体验,一是习作者,一是评改者,学生的能力在交流中加强,在自改中提高。

(三)佳作荐赏,成果展示

语四习作教学设计 篇4

——《颐和园》课后小练笔指导

教学目标:

1、领悟《颐和园》的写作顺序和表达方法(首尾呼应、移步换景、抓住景物特点、动静结合)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迁移能力。教学重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能恰当地运用所积累的写作方法进行生动、准确的描写。教学方法:

1、学习课文的写法,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校园的景物,然后写出校园的景物特点。

2、在课文回顾中,读写结合,积累词句和写作方法。

3、感受校园的美丽,感悟语言的优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热爱校园,热爱生活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趣

1、出示图片。

2、生回答,师肯定。

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好,今天我们换另外一种方法上课。换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呢?六个字,读课文,学作文。

三、读课文,找骨架

1、出示句子。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2、生读屏幕上的句子。(这几个句子就是这篇课文的骨架。“骨架”就是指课文的提纲。)分步指导,学写作文

1、学整体构思

①师提问:什么是首尾呼应?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两句是“首”和“尾”。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师:总结“移步换景”。

②师问:什么是移步换景?生再读句子。

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师:边走边看,就是移步换景。③总结方法。

2、学段落表达:读“登上万寿山”这一段。①生齐读第一句,找主要词语。②圈关键词。

③按由近及远的顺序把景物分类。

④用小组朗读的方式来巩固景物描写的顺序。

3、学语言运用 ①师读课文。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有树丛、屋顶和宫墙。正前面,昆明湖上,有游船、画舫。向东远眺,可以望见几座城楼和白塔。

②师启发:为什么读出来不好看,不好听了? ③生讨论后,师生互读,感知形容、比喻。

⑤总结:把一个词变成较长的内容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叫做形容,第二种方法是比喻,打比方,让事物的形象鲜明起来。

4、小结:学写游记,学了三种方法。从全文构思来看,首尾呼应,游览的点要一个一个地细细来写。在写一个景点时要先总说一下,然后分层次描述。在描述过程中把简单的写得复杂一点,把枯燥的写得生动一点,加上形容词,用上比喻,就把美好的景物展现在我们眼前。希望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写一篇《我们的校园》。

五、现场作文 学生作文,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

读课文

写作文

一学

整体构思:首尾呼应

移步换景 二学

段落表达:总提分说三学

语言运用:生动形容

语四习作教学设计 篇5

但在当前的习作批改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经常要对着一摞作文兢兢业业地批改,不但要有眉批,还要有总批,学生出现的问题,基本上就是那么几类:描写是否具体,重点是否突出,语句是否通顺、生动,立意如何,……几十本作业批下来,教师搜肠刮肚也就是那么几句话;学生看惯了类似的评语,并不理解老师的辛苦,对评语并不感兴趣。这种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使我们的评语再亲切、再委婉,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厌烦、麻木。习作是一个互动的生命活动过程,所以,应该在习作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开放有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此,我们提议学生间进行习作评改,改革传统的习作评改方式,充分激发起学生评议、修改的写作积极性,开辟习作教学的新天地。

一、加强学习,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

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直接影响、指导着教学行为。要把学生互评互改落到实处,首先要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这种学习应该是有计划、有系统、且持之以恒的。

1. 集体学习与教师自学相结合。

利用教研时间,我们在一起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师》等业务书籍中有关习作教学的内容,通过研读和交流,使理论更加有效地指导实践。

2. 促进交流,同伴互助。

新课程更加注重教师间、学校间交流,提倡同伴互助。我校创设多种机会,与兄弟学校联手,多次召开各类校际交流研讨会。使我们的经验、做法,及时与联谊校进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

二、引领扶助,指导学生进行互评互改。

1. 以评激趣,有效引导。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小学生的习作兴趣来源于对自己作品的展示和与同学间的交流。在交流与展示中获得提升和认可。这样他们就会跃跃欲试。激发学生评改兴趣,最重要的是保证学生评改效果。

首先,教师要有恰当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明确一篇文章可以从哪几方面来评改,掌握基本方法。如:圈改错别字、不通顺的语句,画出精彩词、句、段,在有感受之处写上眉批、总批等。一开始学生评改起来如果有困难,可以建立互评小组,不超过四人。每个成员都做一两次小老师,阅读小组内同学的习作,对作文中标点、文法等错误加以修改,并围绕习作要点对习作的修改提出建议。让学生获得“高于他人”的体验,发现自身存在的价值,感觉到“我并不比别人差”、“我也行”。

其次,保证评改时间,不能“蜻蜓点水”。每次评改课至少安排两节,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欣赏、评改,形成全班性交流。在这两节课中,他们可以读到不同层次的同学作品,好的文章来自身边同学,榜样作用更为显著,而同学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则宛如一面镜子,能使他们直接反思自己。评改对每个学生来说,又是一次自我认识与提升。

自己的文章被人传读,那应该是很自豪的事。每次习作完成,老师尽快地把习作送到班级,让学生在课余互相赏读习作,每次赏读别人习作后要在他人习作后写上自己的姓名,可写一两句读后感受,也可与作者口头交流读后感。这样,全班每位学生既是小读者又是小作家,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2. 以评促写,直舒胸臆。

对学生习作的评价除了常见的等级和眉批、总批之外,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

(1)发挥学生主动性,给予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机会。学生可以自己给自己的作文打等级,也可以互相打个等级,再与教师评价对照,这样,更易发现习作中的优缺点,找准自己的位置。

(2)习作方法过程的评价,要结合教师对学生习作过程的观察,如:正因为你修改了三遍,所以你的作文才会如此出色。情感方面的评价,要结合作文具体内容,对习作的建议坚持正面引导,如:如果作文的字能和作文一样美,那不就美上加美了吗?

在不断地评改中,孩子们兴趣越来越浓厚,除了作文本,平日的练笔也成了他们的交流对象。更有一部分孩子把自己的大作贴在班内,邀请同学们评议。这样的作文不限文体、不限字数,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生活中处处有他们写作的素材,一个个鲜活的语句跃然纸上:“如果说数学是一盘鲜美的‘鱼香肉丝’,语文则是一盘值得我细细品味的‘宫爆鸡丁’……素菜自然也不可少,瞧,美术就是一盘清淡可口的‘凉拌拉皮’,令我享受其中,乐在其中。”“闻着槐花那淡雅的芳香,我禁不住要作上一首小诗‘槐树花香飘十里,幽幽香径林中系,君若问我何时开,蝶飞燕舞并时溢。’……置身林中,真可谓悠哉,悠哉也!”……学生的评价也越来越精彩,越来越个性化:“嘿,不错啊,you are a good girl!”;“妙哉,妙哉!才子也!”……

在习作过程中,勤于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作文方法的指导是写好文章的关键,而学生间的互评互改则如同一剂催化剂,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习作,已成为孩子们心灵的乐园。

3. 以评乐写,厚积薄发。

读书是提高写作水平及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提高阅读兴趣,培养文学素养应从小抓起,循序渐进。读书的兴趣、动力从何而来呢?评改无疑起到了一个推动作用。在评改中,孩子们得到了身边同学的肯定,发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这种肯定与差距感,是最好的催化剂,他们主动读书,勤于积累,通过读书,让自己一次次地和书中人物共甘苦、同奋斗,一回回地随作者去领略山川风物,有一天,你会发现,他们下笔不再青涩,已有了些棱角,有了些圆润,这就是在书海常有之后的积淀。

每当学生的互评习作收上来,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打开本子,像个好奇的孩子一样,专注地读着学生的评语:

“梦想很好,但是开头太长,应学会‘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多么中肯的评语,多么有灵性的孩子。

“‘小狗们’可否改成‘那些小狗’?”面对如此较真、如此细心的“老师”我真是自愧不如。

“字还是没有进步,这怎么行?条理还是很清楚,在写克隆爸爸的时候应多用些四字词语,愿你美梦成真!”这位“老师”还真是严厉呢,在严厉之余还没有忘记鼓励一下这位不长进的学生,教育有方。……

《语文园地三》习作教学设计 篇6

这次习作要求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和同桌交流交流,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

学情分析

真正的作文是从三年级开始的。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如何写。三年级学生生活阅历浅,积累也较少,对习作没有兴趣,这就给学生习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进行过说话和写话训练,说一句完整的话,写一句完整的话,这也为第二学段的习作打下或多或少的基础。本单元教学内容都是涉及秋天的课文,课下已经让学生把描写秋天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为这次习作作必要的知识储备。

设计理念

三年级是起步作文的开始,为此本次习作教学设计体现以下理念:首先培养学生说的兴趣和能力,由词到句,由句到段地说,在展示观察画面中说,按一定顺序说,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在“说”中提高学生习作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其次以说促写,“说”是前提,“写”才是真正的目的。为了能把习作写好,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口”,再加上老师的“授之以渔”,使学生知道如何去写。由于学生画的是身边的秋天,写的也是身边的秋天,学生便有内容可写。整个习作过程,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从中感受习作的轻松和快乐。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观察图画,按一定顺序说说画面的内容。

2、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把一句话说完整,说通顺。

3、写好后,修改自己的习作,并和同桌交流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图画,介绍图画。

难点:修改习作,交流习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黑板、图画。

学生准备:图画。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她美妙的声音。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带着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写一写自己身边的秋天。

(老师入情入境地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继续上好课打下基础。)

二、检查学情,由易到难

1、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关于秋天的好词好句。请大家拿出来,美美地读一读。

(本单元学习的都是描写秋天的课文,课下已经让学生对课内和有关课外的好词好句进行了积累。此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强化记忆,做好知识的迁移,为下一步习作作准备。)

2、师:老师也积累了不少好词语,同学们愿意读读吗?

(出示小黑板)

落叶天空鲜果 大雁蟋蟀

飘香 飞舞碧蓝 弹琴南飞

3、师:请大家把这些词语进行连线,再读一读,

落叶飞舞 鲜果飘香大雁南飞 天空碧蓝蟋蟀弹琴

4、师:能否用以上每个词语说句话,并且说通顺,说完整。

5、师:如果能把刚才说的话,连成一段话,那就更好了,谁来试试?

(由词到句,由句到段,充分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降低说话难度,让学生感受到习作是轻松的。同时对学生说话提出要求,养成把一句话说完整、说通顺的好习惯。)

6、同桌合作,交流说话。

7、师指名说话。

三、欣赏图画,介绍画面

1、师:秋天的景色就是美,为了表达对秋天的赞美,老师画了三幅图画,请同学们边欣赏,边选其中的一幅进行观察。(出示图画)

(个性化的选择,不固定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学生的兴趣和喜好。在学生欣赏图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师要求学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提倡自由表达,不拘形式地表达”,让学生嘴巴“大”起来。)

3、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来介绍,比如: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由整体到部分等。

远处,树木_________________,一条小河____________;近处,河水________________,高大的____________,河左边是 ___________________,右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经过认真观察,他们眼中已经变得丰满,再加上老师把“说话”设计成填空的形式,难度一下子降低,学生由“怕说”变成“想说”,教师的“导”和“授之以渔”恰到好处。)

4、师:请大家再用上自己积累的词句,说说图画上的景色。

(“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让知识得到运用和深化”,学生的语言表达会更加生动形象。)

四、展示图画,以说促写

1、师:刚才老师展示了自己的画的画,下面请大家把自己画的画拿出来,相互展示展示,看看谁画的美。

2、师:能说说自己心目中的秋天是怎样美的吗?

(学生的画是习作之前就布置下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实地观察,画出身边的秋天。课堂上通过展示和表白,激发学生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

3、师:同学们画的都是自己身边的秋天,都是自己熟悉的景色,如果能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大家,那就更美了。

4、师指名上台介绍自己的画,要求按一定的顺序,句子说通顺,说完整。

5、师:刚才大家都介绍了自己的作品,有条理,有的同学还能抓住景物的特点,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刚才介绍的内容写下来,用上自己平时积累的词句。

(以说促写,学生有了“说”的前提,“写”便有了储蓄和准备。)

6、师:写好后,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试看修改,把句子写通顺。

7、师现场指导:读习作,评习作,改习作。

(学生试着修改自己的习作,一是为了修改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把句子写通顺,二是为了养成修改习作的好习惯。但初次修改习作,学生不知道如何修改,老师及时的评改,使学生有例子可循,有方法可鉴。)

8、学生再次修改习作,并整理习作。

9、师: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桌听,和同桌交流交流,也可以读给老师听,让老师也欣赏欣赏你的习作。

(“把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让他们也分享习作的快乐。”)

10、师:从大家的习作中老师也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给自己的习作拟个题目,写在图画上。

(“拟个题目”是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学生对自己作品内容的概括和提煉,学生可能会有难度,但这是一个有弹性的教学环节,只对“感兴趣”的同学而已,同时老师不必要求过高,因为毕竟是三年级学生。)

五、完整习作,张贴展示

1、师:现在请你把内容附在图画下面交给老师。

2、师张贴展示。

习作教学刍议 篇7

一、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是关键

怎样才能激发起他们的习作兴趣呢?在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1.“下水作文”激趣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教师下水》中说:“下水是游泳方面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下水文”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启迪学生的联想思维。

2.情境激趣法。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传统教育失败的原因在于未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引起思维的情境”。受这句话的启发影响,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我坚持采用情景教学——即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习作材料,如实物、图片、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极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习作兴趣。

3.“成功者”激趣法。人都有自尊心,特别是小学生,自尊心很强,他们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尊重、赞许、羡慕,自己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指导学生把习作内容写具体是重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习作内容不具体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观察不够细致,归根结底是不太会观察。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授之以渔”,教给他们观察方法。慢慢地,学生掌握了方法,观察起来就细致多了,写的文章自然也比以前具体了。

2.多问几个怎么样。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诸如此类的语句:“她走了”、“弟弟哭了”……那么这时,我们不妨多问几个“怎么样”:“她怎么走了”、“弟弟怎样哭了”,当学生回答完这个“怎么样”时,原来干巴巴的语句也就变得有血有肉、异常丰满了!

3.鼓励学生妙用修辞手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句式比较之类的练习,使学生体会到使用修辞手法的好处,鼓励他们在习作过程中恰当地使用修辞方法,使文章更加“具体明确”。

4.坚持习作课堂“指名练说,大家评议”的教学模式。俗话说得好:“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最初,我曾抱着“集集体智慧于一身”的想法试着让一人练说,其他同学当评论员,评出优缺点并提出好的建议和改进意见,让人人都参与进来。没想到效果出人意料地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得好,那些经过大家评议的习作档次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三、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很必要

1.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使之相互融合,彼此促进。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同属语文教学这一范畴,它们之间是彼此依存的,而绝不是相互割裂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教学从侧面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

2.大胆引入课外习作,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在习作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满足于课内习作,而应大胆地引入课外习作,彻底打破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习作思路。

3.鼓励学生多了解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语文教育应“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才于课外”,我想习作教学更应如此。因此,我经常鼓励学生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和电视节目。多参加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多在家长和老师的带领下出去游玩……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其写作思路。只有这样,在写作时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

四、学生练说必不可少

陶行知先生还曾说过:“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能够明显地觉察到,“说”的作用与地位已日益提升。特别是在我们习作教学中,“说”就更显重要了,它是“想”和“写”的中介,想得好就会说得好,也只有说得好才能写得好,我能深刻地体会到“说”在我们当今习作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我的习作教学模式中,它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第二环“课堂小练说,熟悉方法”和第三环“出示本次习作,学生练说”基本上都是各种形式的“说”,一节40分钟的习作指导课光“说”就占了将近30分钟,我要让学生充分地说、自由地说,说具体、说形象、说生动、说出真情实感来。

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使之形成更高层次上的能力——自能作文,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让我们为此而不断求索、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励耘小学

语四习作教学设计 篇8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对于学生的语文习作教学多是为了应试的目的而进行的教学。很容易导致小学生的作文产生千人一面、语言雷同的结果,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也有着负面影响。究其原因,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缺乏语言基础知识

平时,学生的生活大多在学校度过。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无法接触外界社会和人群,导致语言匮乏、见识狭窄,如果教师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课外阅读的引导,极易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语言和知识储备量支撑表达,进而在写作时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习作平淡如水,毫无新意。

(二)缺乏读写练笔机会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读写的能力训练较少,使得学生的练笔机会也相对不足。这直接导致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块分支相互割裂,无法达到融合。让学生的阅读和习作无法达到有机统一,出现“拥有积累也无法写出来”的尴尬境地。同时也降低了语文学习的价值。

(三)缺乏指导要求过高

小学生由于积累较少,没有写作的经验和能力,因此需要教师的积极正确引导,进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如果一味地以应试为目的要求学生进行任务式写作,感情的流露也写作的水平必然受到影响。另外,如果教师要求过高,则会让学生感到写作的难度过大,产生畏难心理,进而对于习作拥有抵触心理,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

二、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性

在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作文教学的地位就明确提到:“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

因为作文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综合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训练,更是对于学生心理活动的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因此说有效、科学、合理地进行小学习作教学,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积累阅读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积累可以有效达到拓宽眼界、获取经验的效果。对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进行阅读。教师可以通过图书推荐、交流读书心得、开展读书活动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读书。另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自己的书籍和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积累自己的阅读量。

另外,教师还应该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学生在初次阅读时可以了解作品的结构框架,对于重点段落进行精细研读,还可以准备一个“摘抄本”,对于好的语言表达进行摘抄,用于以后的积累和习作运用。不仅如此,学生在阅读作品之后还可以写读后感,哪怕读后感的语句不精美、篇幅并不长,只是为了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写下来即可,同时增加了自己的练笔能力。这样,学生既阅读了优秀作品,还积累了素材,同时进行练笔。一举多得。

(二)接触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时,还应当鼓励学生多接触自然,参加活动,帮助家里做家务事,通过生活积累自己的习作原始材料,让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亲身经历,从而在写作时能够有真情实感,摆脱应试作文的呆板和平庸,实现“下笔如神”。

对于这一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和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事实上,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仅仅因为学生不曾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缺乏细致的观察和回味,所以无法获得太多的经验积累。教师可以教授给学生一些观察生活、人物和事物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细节,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生活和习作的兴趣,对于阅历积累、写作训练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正确引导

教师在习作的教学时应当对学生进行语言使用方法和写作规范进行正确的指导。比如教师可以在讲课文之前先介绍写作的基本方法,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熟悉写作的具体手段,并学会和积累其中优美语句的表达。在学生熟悉和掌握这些方法之后,就会潜移默化地应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一切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但是模仿只是写作的方法而非内容。这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主题的表达,比如句式的练习和写作手法的技巧。通过从临摹到创造的过程,提高小学生习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合理点评

教师对于学生的习作水平培养不仅在于指导,还要在于评价。首先,应当建立多元化的点评方法,而非通过简单地“好”和“坏”进行区分。表扬好的部分,纠正错的地方,关注写作过程。同时对于方法的规范应当做到严谨,评价的内容也应当更加开放和发散,并且利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获得提高。

另外,评价也必须具有实用价值,避免模糊概括的点评,比如“语句不通畅”“主旨不清晰”。要通过具体的评价方式,比如哪句话不通畅、为什么主旨不够清晰。通过具体到点的方法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增强写作自信心。

语四习作教学设计 篇9

关键词:习作,“快”,“乐”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中有这样的描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写作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让学生能写,并且乐于写作,也成了小学语文老师一直需要挑战的目标。本文笔者主要将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与理论相结合,探索让学生习作既“快”又“乐”的方法。

一、由“慢”而“快”。

(一)分析“慢”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能写话,三到六年级学生能习作。可是,由于低年级段学生的语言积累有限,加上平时课堂不能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学生对于语言表达存在一定的畏惧情绪。这是阻碍学生三年级开始练习习作的主要原因。从个人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对待习作,从心理上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不乐意去说,更不愿意提笔。即使想提笔,也不知从何落笔。这也是学生习作时“慢慢吞吞”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两点问题,本文先从习作速度上开始探索教学方法。

(二)训练“快”

1. 说得快

学生的思维决定学生的写作速度,训练思维的敏捷与独特性将成为第一解决的要务。训练学生思维快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而针对本班实际情况,主要有游戏和思维拓展训练两种方式。

首先,游戏训练。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之一。针对说话的游戏训练,主要是先选取合适的“话题”,然后制定说话规则,采取抢答形式。比如写到“秋天的树叶”一文时,学生们拿着树叶,却只能单调地说出颜色和形状,没有什么特色。于是制定规则,每个人为前面发言的人的句子后加一句话,便可获得老师准备好的叶子奖品。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欲望强烈了,说的数量和质量也会随之得到提升。

其次,思维拓展。主要是针对同一事物,学生愿意说出不同的句子来形象地描述它。比如学习写自己最喜爱的小动物一则习作时,给出一个主题“小兔子一身白色的毛”,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思维角度说出了“小白兔穿着一身白色的羽绒服”“小白兔披着一件白色的披风”“小白兔裹着一身白色棉袄”等等出色的句子,而且学生在乐于说的同时,语言形成的速度也快起来了。

2. 写得快

正当说的欲望达到最强时,要求学生以笔代口,于纸张上“说”。这就是写得快的基础了。写的时候不必刻意强调顺序性、词句优美等无关的要求,尽量将学生敢写、乐写的积极性调动出来即可。

对写得快,要有要求,这就要限制时间,并要给出一定的奖励措施,不断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如,900秒速写,计时结束时,达到一定字数者,可以获得相应的称号,如“速写达人”“快写小王子(小公主)”等,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由“快”而“乐”

学生对于“快”的追求往往伴随着习作质量的不高,比如,语言缺乏顺序性、易出现重复啰嗦的句子、病句、错别字等。这也会成为阻碍学生享受自己习作、乐于表达的一个障碍。让习作由“快”而“乐”的方法显得格外急迫。这就需要有顺序地个性化表达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鼓励敢于读自己的习作,与别人分享

让学生养成读自己习作的习惯,将自己的作品与同学分享,在习作品读中,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作品的不足,并且可以增强学生对习作修改的认识,同时,更让彼此取长补短,在作品的评价与理解中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真正引导学生走进习作学习的纵深。

(二)鼓励个性化句子的表达

一篇习作的可读性和可贵性就在于个性化。每个学生对于世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展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于做“自己”、说“自己”、想“自己”。因此,习作必然成为语文教学中塑造个性化的主要阵地和乐园。比如同样是小白兔长白色的毛,学生就可以拥有许多个性化的表达。又比如同样写秋天的叶子,有的学生写出了“蹲下,守候秋天的第一片叶子的落下”“在清冷的秋,只要你看见它,心里也会火热起来”“叶子,像蚂蚁乘凉的屋子”等特别有个性的句子,清新、可爱。尊重这种个性,就是尊重学生对世界的创造性认识。

(三)将“个性化”放大

个性值得尊重,个性化更值得放大。笔者的具体做法主要是将每次习作优秀的个性化作品以及全班有个性的表达的句子集中在一处,以“作家作品展”的方式,张贴出来。不但照顾到“点”上的优秀习作,更照顾到“面”上的全班优秀个性化句段,这会使学生得到被尊重的需要,自然对增强学生的习作表达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探索习作教学新路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固定”这把枷锁一直在限制学生的习作,固定的习作题目、习作时空、习作思路、评价方式等传统的习作教学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在固定的模式中运行的。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作文教学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活力。教师要勇于挣脱“固定”枷锁的束缚,在作文教学上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

一、习作题目不再固定,学生喜欢习作

传统的作文题目大都是固定的,如“我的老师”“记寒假里的一件事”等。这样的题目不够新颖,不会让学生产生足够的写作兴趣,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在固定的题目范围里写作,导致学生写出的文章大同小异。而有的教师认为固定题目不好,就干脆什么题目也不布置,放手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实际上,这是肤浅地理解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命题开放理念,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针对这些现象采取的做法是。

1.让每位学生都参与习作题目的拟定,使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到乐于表达的题目,从而让题目的拟定多元化。例如,在指导学生“介绍自己的家”的习作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多元的命题方式,可以写“××眼中的家”“未来的家”等。

2.作文题目要体现习作的阶段性、渐进性。在习作初期,作文的题目要简单。如写小动物,教师可告诉学生想写哪种动物,就把它的名字作为题目。随着习作经验的丰富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增强,再写小动物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小动物名字的前面加一个修饰性的能体现作文内容或突出表达情感的词来做为作文的题目,如“(可爱的)小狗”“(高傲的)公鸡”等。在学生有了足够的思维和辨别能力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内心最想描写的情境,最想抒发的情感,确立一个个精彩的题目。如 “我和小鸟的对话”“秋天,人们富了”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对题目进行重新解构,赋予作文题目新的内涵,作文题目的灵活实效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习作时空不再固定,学生轻松习作

传统的作文课是由两节语文课拼凑而成的,教师硬性规定作文的字数和完成时间,一学期也就固定地完成8篇作文。这样,作文内容比较单调、枯燥,模式化。学生习作时边写边数字数,还担心时间不够,为达到字数常常写“流水帐”。面对这一现象我的有效经验是。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让作文时间更宽裕。

2.拓宽习作的空间,不光局限于教材习作安排。如组织学生亲近大自然,写情景作文;抓住防火宣传、义务劳动等写记实作文;利用电视、网络中的“献爱心”、迎奥运等写感悟作文。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是写作的素材,时时有写作的欲望。学生的习作经验积累得多了,情感体验加深了,思维空间就更开阔,自然就写出了好文章。

3.在教学中处处体现写的练习。例如,在讲《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写一篇《满归山水》。通过这样不失时机、切合实际的习作练习,学生的作文进步非常快,教师也时时会被学生一篇篇真挚的文章所感动。

三、习作思路不再固定,学生创新习作

在新的作文理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宽思路,放开视野,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观察,全身心去感受生活,从而让文章激发出新的气息。下面是一名学生所写的《春天来了》一文中的片段:春姑娘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校园里的冰雪慢慢地融化了,露出了平整的沙地,那几排松树的颜色更绿了,柳树枝上也鼓起了一个个小包包,里面包着的一定是叶的嫩芽。这个学生对春天的观察是很细致的,因为他对春天有着独特的感受。

四、习作评价不再固定,学生自信习作

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每次作文,精批细改,往往要耗费许多的时间与精力,作文本上满是圈圈点点。可是对于教师的辛勤劳动,学生并不领情,往往只看一下分数,许多教师为自己的无效劳动感到苦恼。那么,教师如何在评价中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并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1.作文批改结果的呈现形式要多种多样:作文评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采用分数、等级来表示,也可以用评语来表示;还可以多种方式综合评价。

2.改变评价理念。教师在评价作文时要尽力用一双学生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循序渐进地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以前的评语大都是一些裁判式的、冷冰冰的评语,这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评价或是空洞的、含糊的,学生看不懂、看不明白,当然也就不愿意看。自课程改革以来,我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始用一种清新、亲切的语句来写评语,尽力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将佳句妙语圈出以示鼓励。现在,学生不但改变了对评语的态度,而且对作文的态度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学生开始喜欢教师的评语,写作兴趣也被激发起来。

3.评价方式多种多样。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学生自评能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在实践训练中,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文章读给别人听,并学会比较,从比较中发现问题。其次,教师可采用小组评议的评价方式,“要让学生成为习作评价的主人”。对于当堂完成的习作,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让小组同学按自己的认识,较客观地评价其他同学的习作。教师适时引导,当被评的学生和评的学生在写作上达成一定的共识时就会产生新的习作价值观。再次,教师要采用师生共同评议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作文的过程中,教师要赋予学生发言权,使学生畅所欲言,评价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评价别人的优点和缺点。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的情趣氛围,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评价积极性,让学生既体验到习作的快乐又体验到评价的情趣。

上一篇:供气合同协议书范本下一篇:进步学生班级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