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故事

2024-07-04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故事(精选8篇)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故事 篇1

北宋时有一个哑巴,每当新知府上任,都要来献上一根木棒,莫名其妙的招惹官府的责打。

这一年,包拯上任,哑巴又来献棒。包拯想,此人定有冤情,不然,每次都挨打,为何还来献棒。但是这个哑巴既不能说,又不识字,更不会书写,无法得知其中的缘由。

于是,包拯嘱咐手下,无论哑巴如何折腾都不许打他。这天,哑巴又来献棒,包拯让手下人把猪血涂在哑巴身上,做出一副打得很重的样子,然后把哑巴绑了拉去游街示众。随后吩咐手下人,若有人替哑巴喊冤,就带回来问话。

果然,在哑巴游街时有一老人大喊冤枉。于是老人被带到了知府大堂。

老人说:“这个哑巴是我们村的石哑子,他自幼不会说话,但可以听见。他哥哥石全吞并了他的万贯家产后把他赶出了家门。哑子每年都用献棒的办法到衙门告状,但每年都被杖责,今天又被打得浑身是血,我今天实在看不下去,故此替哑子喊冤。”

包拯马上传石全到衙内,但石全死活不认这个弟弟。包拯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包拯便心生一计。他先放走石全,然后教给哑巴说:“以后你撞见哥哥就去打他。”哑巴吃惊地望着包拯,又是眨眼,又是摇头,一副很害怕的样子。包拯说:“不要怕,你只管打,有本官为你做主。”

几天后,被打得头破血流的石全前来告状,状告哑巴不尊礼法,殴打亲哥。

包拯问:“若是亲弟殴打亲哥当然不能轻饶,不过若不是亲弟弟则另当别论。”石全不知是计,一口咬定:“他真是我的亲弟弟。”

包拯听后,厉声高喝:“既然是你亲弟弟,为何你独吞家财,不分家产给他?”石全这才明白上了当,原来这一切都是包拯安排的。

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来龙去脉,只要认真观察,精心思索,你就能把握问题的实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故事 篇2

例1若(a-2)x|a|-1+3y=1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则a=______.

【分析】本题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含有两个未知数;(2)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1,据此就可求解.

解:由题意得:.解得a=-2.

例2写出一个解为,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分析】给未知数添加一定的系数就可得到一个方程,要注意的是确定一个方程后,第二个方程的系数要和第一个方程的系数不成比例,否则化简后将是同一个方程.

解:

例3 若是方程组的解,则

【分析】根据方程组解的定义,将代入方程组后便可得到关于未知数a、b的新方程组,即可求出a、b的值.

解:将代入原方程组得

解这个方程组,得

例4已知方程组的解满足x+y=3,求k的值.

【分析】本题有4种解法:

(1)由已知方程组消去k,得x与y的关系式,再与x+y=3联立组成方程组,求出x与y的值. 最后将x,y的值代入方程组中任一方程即可求出k的值.

(2)把k当作已知数,解方程组,再根据x+y=3建立关于k的方程,便可求出k的值.

(3)把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相加,得到3(x+y)=2k-7,把x+y=3整体代入即可求出k的值.

(4)把三个方程联立构成三元一次方程组,求出k的值.

解:(解法一)将x+y=3记为3.

2-1得 x-y=-7,4

3+4得2x=-4,∴x=-2.

把x=-2代入4得y=5,

把x=-2,y=5代入1得k=8.

(解法二)1×2-2,得y=(k+7)/3,

2×2-1,得x=(k-14)/3,

把x、y代入3得,∴k=8.

(解法三)1+2得:3(x+y)=2k-7,

把x+y=3代入得3×3=2k-7,∴k=8.

(解法四)解方程组

例5已知方程组由于甲看错了方程1中的a得到方程组的解为,乙看错了方程2中的b,得到的解为若按正确的a、b值计算,求原方程的解.

【分析】甲看错了方程1中的a得到的解不影响方程2,同样乙看错了方程2中的b得到的解不影响方程1,运用方程解的定义重新组成新的方程组,这样可以求出待定系数a、b,重新代入可求出方程组的解.

解:由题意得,

例6某班级组织学生做游戏,男生脸上都涂蓝色油彩,女生脸上都涂红色油彩.做游戏时,每个男生都看见涂红色油彩的人数比涂蓝色油彩的人数的2倍少1人,而每个女生都看见涂蓝色油彩的人数是涂红色油彩人数的3/5. 问男、女生各有几人?

【分析】本题关键是结合生活实际,知道每个男生看到涂蓝色油彩人数不是题中男生数,而是除了自己之外的男生数.同理,女生看到的涂红色油彩的人数也是除自己之外的女生人数.

解:设男生有x人,女生有y人.

答:男生有12人,女生有21人.

例7某校组织学生到100千米之外的湖边夏令营. 汽车只能坐一半人,另一半人步行. 先坐车的人在途中某处下车步行,汽车则立即回去接先步行的另一半人. 已知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汽车每小时走20千米(不计上下车的时间),要使大家下午5点钟同时到达,问需几点出发?

【分析】我们从行程问题的3个基本量入手,可以发现速度已明确给出,只能从路程和时间两个量中找出等量关系.

由题意知,先坐车的一半人与后坐车的一半人所用的时间相同,所以应根据时间来列方程组 . 图1是路程示 意图,正确使用示意图,有助于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

解:设先坐车的一半人下车点距起点x千米,这个下车点与后坐车的一半人的上车点相距y千米,根据题意,得:

答:需要早晨7点钟出发.

透过现象看本质 篇3

问题如图1,在△ABC中,I分别为∠ABC、∠ACB的平分线的交点.

(1)若∠ABC=40°,∠ACB=60°,你能求出∠BIC的度数吗?

(2)若∠A=80°,你能求出∠BIC的度数吗?

(3)若∠A=n°,你能求出∠BIC的度数吗?

(4)由以上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分析:这道题并不难,对(1)、(2)两问,同学们很容易求得∠BIC为130°.下面我们来看如何解答第(3)问.

因为I为∠ABC、∠ACB的平分线的交点,所以∠IBC=∠ABC,∠ICB=∠ACB,则∠BIC=180°-(∠IBC+∠ICB)=180°-(∠ABC+∠ACB)=180°-(180°-∠A)=90°+∠A=90°+×n°.

由以上结果,可以发现这个恒等关系:∠BIC=90°+∠A.根据一个三角形中两个内角平分线的夹角与第三个角的关系,你能大胆猜想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外角平分线的夹角与第三个角是否也有该关系呢?如果没有该关系,它们之间有其他关系吗?

如图2,△ABC的两外角平分线交于点I,那么∠BIC与∠A是否还具有以上关系?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试试!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时∠BIC=90°-∠A.

以上两个分别是内角平分线、外角平分线的夹角,同学们有没有再考虑:如果是一个内角平分线和一个外角平分线的夹角,它与第三个角是否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有,又是什么关系呢?

如图3,在△ABC中,BI为∠ABC的平分线,CI为△ABC的外角∠ACD的平分线,则∠A与∠BIC之间有何关系?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与上面有所不同.因为I为∠ABC的平分线和∠ACD的平分线的交点,所以∠IBC=∠ABC,∠ICD=∠ACD,则∠BIC=∠ICD-∠IBC=(∠ACD-∠ABC)=∠A.

学数学要学会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触类旁通.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以上的探索过程,解决这个问题.

如图4,在△ABC中,∠A=50°,延长BC到D,∠ABC的平分线和∠ACD的平分线交于点I1,∠I1BC的平分线和∠I1CD的平分线交于点I2……依此类推,∠I4BC的平分线和∠I4CD的平分线交于点I5,则∠BI5C=.

同学们,这道题你会处理吗?在数学的王国里,只要多思考,你一定会感受到数学的奥妙无穷.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故事 篇4

霍金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莱昂纳德?蒙罗蒂诺合写的一篇文章。文章开头描述了这样的一种场景:一群金鱼被养在圆形玻璃鱼缸里,他们看到的世界和我们所处的世界,哪个更真实?鱼有的眼光,鱼有鱼的看法,我们有我们的视角和价值观,哪个更真实?这就需要我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清实质的本领,做一条不被表象迷惑的“鱼”。

色彩艳丽的野菇,很有可能会致命;白色的的雪花融化后地下可能是一滩污水;漂亮的的玫瑰长在满是尖刺的枝条上。这些看似光鲜亮丽的表面,往往是光彩照人,然而它们的本质与却大相径庭。所以我们不能仅从表面看事物,而要透过这些现象去看事物的本质。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抓住事物的要害和本质,不被表面光鲜亮丽迷惑。

中国著名搏击高手武生一龙,常常能在短时间内击倒对手,赢得了鲜花和掌声。在举国喝彩中,他发现了自己抗击打能力差的弱点,从而加强自身抗击打能力的训练。最终,在与德国拳手的比赛中,他把身体全部裸露在外面,不加任何防御,让对手连打十一拳,导致对方无名指骨折,最后,三拳战胜了德国拳手,赢得比赛。可见,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认识别人,要从认识自己开始。

苹果熟了,从树上掉下来,这是日常生活当中,习以为常的现象,没有人在意。然而,大物理学家牛顿却由此引发了“苹果为何不飞上天而落到地上”的联想,并且深入地研究,最终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透过了苹果落地这一现象,才看到它的本质是由万有引力造成的。在古代,人们看见自己生活的土地四四方方,而太阳却是东升西落。所以产生了“天圆地方”的说法,没有人去怀疑。但哥伦布环海旅行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地球是圆的,是一个球体。原来“天圆地方”的表象是错误的,而地球是一个球体才是本质。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拨开现象的迷雾,看清本质,寻找真谛。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故事 篇5

7年前的春天,我来到了福利院工作,现在回想起来,初到福利院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福利院坐落在龙眼洞森林公园的山脚下,几栋建筑物成品字形散落在树荫里,其间一弯湖水静静的守望着孩子们慢慢成长。学童楼门前的那条道路两边站立着一颗颗高大的榕树,南方的树叶生长期特别长,不是在秋天落叶,似乎在来年的春天落得更多。树上泛起金黄色边的叶子虽然依依不舍,不想离开树干,却在新芽的催促下,在几天之内毅然飘落到地面,层层叠叠,为路面铺上一层松软的垫子,好让孩子们的小脚在落叶里捉迷藏。几天功夫,枝头上冒出了嫩绿的叶苞,就像是一个个探出来的小脑袋在四处张望。不需一个星期,这些叶苞就散开来,迅速长大,很快,又已经是绿树成荫。

每天早上,迎着柔和的阳光,踩着松软的落叶,伴随着小鸟在枝头的嬉闹声,我的心情就雀跃起来。每次在路上遇到来上学的孩子们,我跟他们打招呼说:“早上好”时,他们却总是向我挥挥手,齐声说“bye bye”。开始我觉得很纳闷,这见面的问候语怎么变成了“bye bye”呢?难道老师没有教他们见面的打招呼用语?慢慢的我了解到,原来大量的社会热心人士前来福利院捐赠钱物献爱心,人员众多,更替频繁,这些爱心人士都喜欢到孩子们生活、学习的地方去参观、走

一遍,或者是停留片刻与孩子们进行简短的互动。每天,孩子们看着来来往往的爱心人士,来不及分清楚他们的面孔,甚至连最简单的问候语“叔叔阿姨你们好”还没说完,就见到人们已经与他们挥手再见,久而久之,孩子们似乎也意识到他们身边来来往往的人们是不会停留下来陪伴他们的,即使驻足观看,也仅片刻,所以干脆省去了问候语,直接说“bye bye”。除了这些捐赠财物的热心人士,还有大量的人员乐意到福利院参加志愿服务,探望孩子们„„

从那时,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社会资源转化为对孩子成长有利的条件呢?如何在志愿者与福利机构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有针对性的组织桥梁,使志愿服务的供方与需方形成良好的对接,什么样的组织方式才是最有利于孤儿成长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婴儿从出生到一岁所面临的危机是信任或不信任,如果父母给予婴儿适当的照顾,关心她,爱抚他,则婴儿与父母产生真挚的感情,他会感到世界是一个安全可信任的地方,并因此发展对他人信任的人格。对于被父母遗弃的孤残儿童来说,由于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亲密关系体验的缺失,加上福利院集体教养的环境,不能较好的满足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内在和外在的需求,势必造成福利院儿童身心发展的缺陷,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上的缺失。对于孤儿来说,在成长中最需要的是与人建立长期稳定的依恋情感,与健全家庭的孩子不同,成长中的孤儿无法分辨前来志愿服务的人与他们及周围的人有什么区别,是来干什么的,更无法理解志愿服务的含义。一群人来了,一群人又走了,被不同的身体短暂地拥抱,只会让他们感到是在被“观赏”,被“参

观”。走马灯似的志愿服务,致使孤儿不能维持与某个特定对象的亲近关系,无法形成持久的情感联结,对自我概念、他人及有关环境的认知出现偏差,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而,相对于其他单位接受的志愿服务,福利机构所需的志愿服务中,持久和稳定显得特别重要,这一要求决定了整个志愿者队伍的组建方式和服务方式。

于是,我组织我院工作人员从组建适合福利机构孤儿心灵成长需要的志愿者队伍方面进行探索,首先,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将接收志愿者服务及管理纳入我院工作日程,使志愿服务工作成为一项长期推进、有计划、有步骤、有安排的工作;其次,变被动接受服务为主动招募,以服务项目为抓手,设立数量合适的志愿服务岗位,招募挑选优秀志愿者担任,改变以往被动接受志愿者服务的局面;再次,建立定期服务和服务承诺制度,促进志愿者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对象,规定志愿者每周的最低义务服务次数或小时数,如每周义务服务不少于1次,每月至少参加12小时以上的志愿服务等,推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经常、有序开展;最后,加强对志愿服务的考核和评估,定期举办优秀志愿者评选活动,对获优者进行表彰,从精神上给予鼓励,使志愿服务的价值得到认同,劳动得到肯定,精神得到弘扬。

儿童福利机构承担着养育和扶助孤残儿童的工作,是志愿服务需求的集中地,也是志愿者目光投向的焦点。如果组织不当,不仅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反而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近几年来,我院通过系统有效地组织适合福利机构孤儿心灵成长需要的志愿服务,使之服务于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故事 篇6

论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道路及其对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答:答: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道路就是学习论、方法论的问题。人们认识世界,都是从看到的现象开始思考。过现象认识本质是一种必然,是必须,是一种结果和形式,而不是一种道路,对某种现象进行分析,通常是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则此及彼的过程。于是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然后将得到的结果再行测验证。并用反复验证后的结论,指导更深层次的研究,无疑透过现象看本质,给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科学研究本身也是从一个事物的现象去研究其本质的特性。本质是传统哲学和不懂哲学的人定义的东西,作为智慧生物,我们倾向于认为理性和部分想象能力更强的人信奉的所谓灵性能赋予我们超越感觉、穿透一种所谓表象的洞察力。我们创造了符号和公式,建立科学体系——一种构筑于基本知识之上的复杂系统,并且我们认为我们煞费苦心构建的科学体系是值得信赖的。人类对于以数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依赖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离开了那些符号和规则就无法思考。正是这些抽象的、有规律的、貌似严谨的理性法则给我们造成了一种看透世界的错觉..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永恒为现象

透过现象看本质 篇7

[关键词]答题技巧 现象 选择题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113

《辞海》认为:“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内在的、相对稳定的方面,现象是事物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由事物的特殊矛盾构成。本质是现象的本质,隐藏在现象背后并表现在现象之中;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决定现象,现象依赖本质。本质和现象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别和矛盾。本质要靠思维才能把握,现象用感官即能感知。”而实质是指事物所固有的性质和特点;事物、问题等的实际内容或关键所在,比如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一般情况下,在做历史试题时,我们把本质和实质当作意义相近的词语对待。

甘肃省兰州市 2015 年高三实战考试文综试题中的一道选择题(即下文的例题一)引起了教师和学生的争论。无独有偶,笔者上网查了相关的试题,又有了新的发现,还有两道与其相关的题,题干一样,选项不同。试题如下:

题干 “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上利归公而外权削矣。”其实质是( )

例题一

A.削弱兵权

B.加强皇权

C.权力制衡

D.弱枝强干

例题二

A.防止“陈桥兵变”的再现

B.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C.防止分裂割据

D提高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

例题三

A.剥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B.防止分裂割据

C.防止“陈桥兵变”重演

D.加强中央集权

题干的涵义: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自留一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和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

关于例题一,有两位教师认为答案可能不对,应是D项,但我坚持选B项,并征求了兰州一中的袁妮老师。经过分析一致认为,答案应该是B项。A项在题干中无体现;C项反映的是现象非本质;D项弱枝强干,是军事方面措施,守内虚外,是表象或现象;只有B项“加强皇权”是实质。例题二中,A、B两项是现象,D项是错误项,只有C项“防止分裂割据”符合题意。例题三中,A、C两项是现象,B、D两项防止分裂割据和加强中央集权,都是实质,但相比较而言,“加强中央集权”更符合题意,更能反映出题干的实质所在,而“防止分裂割据”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之一。

这三个例题选项各不相同,分别是加强皇权、防止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都属于所在例题的实质。特别是例题二和例题三都有“防止分裂割据”选项。例题二选了“防止分裂割据”,而例题三却选了“加强中央集权”。假如选项中“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存在,哪个选项更符合题意?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的两个主线: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当然,最后权力肯定是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因此,还是加强皇权符合题意。因此实质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不同选项而言的。

通过三道题的分析,笔者深深地感到在历史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准确区分历史问题“现象”与“本质”,要让学生了解清楚本质(实质)类选择题的特点: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其他选项有一定的道理,但因是现象、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要掌握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的要求,确定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通过排除找出最佳答案。比如:

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其实质是( )

A.使根据地度过严重的经济困难

B.变革农村生产关系

C.建立抗日战争的物质基础

D.限制农村的封建剥削

本文只谈了本质(实质)类选择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当然在历史主观题中也会涉及本质(实质)类题型。历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学生做题时有一双慧眼,才能使其不被现象迷惑,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透过商业本质看“互联网+”现象 篇8

从市场的角度看“互联网+”

市场经济的敌人是专制、垄断、权力,崇尚的是公平、自由、法制。我女儿今年暑假从美国回来在北京打工,感叹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开发运用比美国发达,生活太便利,特别对年轻人。为什么互联网可以在中国发达,而在美国、德国、日本却不那么发达?因为在中国权力垄断了太多领域,遏制了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而互联网的出现刚好可以摧毁权力、摧毁垄断,可以让诸如出租车公司、银行、报纸、电台等这些机构失去垄断地位,释放市场经济中被压抑的活力,重新配置被浪费的资源。包括以前的“渠道为王”,同样面临着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互联网的出现确实做到了让权力失效、让金钱失色、让垄断失控、让领导失策,让市场回归到真正的市场,让消费者享受市场的公平和正义,免受垄断和权力的压榨。所以“互联网+”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把市场的主动权让给客户。

从商业的角度看“互联网+”

商业的本质是交换,交换必然带来交易费用,减少交易费用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努力的目标之一。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更加通畅和透明,物流更加便捷,B2B、B2C、F2C、C2B、C2C、C2F、C2M等各种商务模式的出现都是在减少中间环节,去掉中间商,从而降低交易费用,让利于消费者,让商业回归到商业的本质。互联网对于人类最大的价值就是打破时间和空间,所以如果你还是代理商或者是经销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那真的就要小心了。

从经营的角度看“互联网+”

德鲁克说“企业的定义是创造客户”,只要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特别是在你的领域或细分市场做到数一数二,无论你会不会、用不用互联网,都会有客户找到你,有互联网公司去为你服务,只不过有了互联网可以让客户更方便地知道你,仅此而已。比如今年春节,中国人去日本买了50亿元的马桶盖,他们没有用互联网,生意却好到火;还有LV包,虽然买起来不方便,但照样有成千上万的中国女人漂洋过海去买;还有褚橙,也因为品质好,才有本来生活网主动去找他们,看起来好像是本来生活网成就了褚橙,其实是褚橙成就了本来生活网。

另外,创造客户的最好方式就是要让客户价值驱动,满足客户需要,以销定产、以需定产,从以前的经营产品,到现在的经营人的情感,更加强调个性,尊重客户;以前是大众流行,现在是小众个性。所以就出现了C2B、C2C、C2F、C2M等模式,归根到底就是把主动权交给客户,让客户真正成为上帝,比如红领的工业4.0、荣昌的e袋洗等。所以未来会出现一批小而美、小而专、小而精的企业。

从管理的角度看“互联网+”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指出,企业本质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企业与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就是说企业存在的价值要优于以市场方式存在,如果企业内部生产的东西比买别人的贵,那么移动互联网就会一步步消解企业存在的既有价值,所以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冲击,才是最为可怕的,它让人和人之间没有距离,组织和组织之间没有边界,它会使传统企业的根基逐步消融。

美国著名学者钱德勒说:“战略从属于时代,组织从属于战略。”所以时代变了,组织模式也要跟着变。稻盛和夫说,经营的本质是创造高收益,是价值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既然这样,企业为节约成本,就要尽可能在企业内部市场化,取消内部层级设置,去掉中层,建立内部市场化的组织、扁平化组织,甚至是平台化的组织,从而成为无边界、无领导、无层级、无中心的“四无”组织,如稻盛和夫推崇的阿米巴经营、海尔的自组织、韩都衣舍的小组制,包括 BAT打造的巨大的平台组织,还有现在兴起的创业孵化器等为别人作嫁衣的平台组织,都是围绕战略所做的组织变革,所以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就是要使管理简单化和容易被坚持。

从人性的角度看“互联网+”

管理的核心是人。管人最好的境界就是充分尊重人性。无论是对员工还是客户,尊重人性就是让“人人做主”。现在的职场主力“80后”“90后”,他们一出生就是爷,让他们像“60后”“70后”去做企业的螺丝钉,几乎是不可能的。互联网推崇的是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人们称之为互联网精神,其实质是普世价值在互联网上的体现,这就是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喜欢互联网的根本原因。张瑞敏说:“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应该是一个完全能够有能力吸引最优秀的人过来的地方,这才叫自组织。”内部市场化、小组制就是这样的自组织,尊重人性,让人人都是领导、人人都是中心,自主经营、自由组合、自我淘汰,把管理的主动权让给员工,从而大大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竞争力。

对客户来说,O2O的模式,就是让客户充分体验再去购买,同时也给客户带来方便和快乐,目的也无非是真正地尊重客户。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要让人回归到人,让产品有人格,一切因人而聚,一切因人而止。

上一篇: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质量年度抽检工作管理办法下一篇:电收尘器安全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