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2024-06-19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共11篇)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篇1

一、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

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 同一个词会有多种不同的词义, 在句子中究竟表示何种具体意思, 有时难以区别, 产生歧义也就在所难免。例如:

(一) The bank is the scene of the crime.

bank一词既指“银行”, 又指“河堤”, 所以, 此句话可理解为:a.银行是犯罪现场。 (The money bank is the scene of the crime.) b.河堤是犯罪现场。 (The river bank is the scene of the crime.)

(二) There is no spring in the area.

spring一词既指“春天”, 又指“泉水”, 所以, 此句话可理解为:a.那地方没有春天。 (There is no spring season in the area.) b.那地方没有泉水。 (There is no fountain in the area.)

二、词的跨类引起的歧义

英语中一词多类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同一个词可以属于几种词类。词类不同, 词义往往也会不同, 这时就会造成语义含糊不清, 产生歧义。例如:

(一) They can fish.

此句话可理解为:a.他们会钓鱼。 (They are able to fish.) 句中can为情态动词, fish为不及物动词。b.他们把鱼装进罐头。 (They preserve fish by putting in a can.) 句中can为及物动词, fish为名词。

(二) They asked me what I didn’t know.

由于what既可以是独立的关系代词 (=the thing that/which) , 也可以是疑问代词, 这句话就有了两种解释:a.他们问我所不懂的事。 (They asked me the thing that I didn’t know.) b.他们问我不懂什么。 (They asked me“What don’t you know?”)

三、修饰语引起的歧义

英语句子中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一般来说紧挨在一起, 但有时因为习惯和结构的需要, 会灵活处置修饰语, 从而出现修饰语与被修饰语成分之间的关系不清晰, 使之模棱两可地修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导致句子的意思模糊不清, 产生歧义。例如:

(一) John saw Mary with the binocular.

此句话可解释为:a.约翰用望远镜看到了玛丽。 (With the binocular, John saw Mary.) 句中with the binocular作状语, 修饰谓语动词hit。b.约翰看见玛丽带着一个望远镜。 (John saw Mary who was holding the binocular.) 句中with the binocular作定语, 修饰Mary。

(二) Do you know the teacher of the students dancing over there?

此句话可解释为:a.那些学生在那边跳舞, 你认识他们的老师吗? (Do you know the teacher of the students who are dancing over there?) 句中的现在分词短语dancing over there修饰the students。b.那些学生的老师在那边跳舞, 你认识这位老师吗?。 (Do you know the teacher of the students who is dancing over there?) 句中的现在分词短语dancing over there修饰the teacher。

四、及物动词后的结构引起的歧义

英语中有一些及物动词的后面既可以跟单宾语, 又可以跟双宾语, 还可以跟复合宾语。对动词后面成分理解的不同, 对全句的解释也会随之不同, 这样便产生了句子的歧义问题。例如:

They called Susan a waitress.

因为call后面既可以跟双宾语, 也可以跟复合宾语, 所以这句话可理解为:a.他们为苏珊叫来一位女服务员。 (They called a waitress for Susan.) Susan是间接宾语, a waitress是直接宾语。b.他们称苏珊为女服务员。 (They said Susan was a waitress.) Susan和a waitress分别为宾语和宾语补足语。

综上所述, 可能导致英语歧义现象的原因有多种, 如一词多义、词的类型不明确、修饰语的位置灵活多变、某些句子成分的省略等。语言的歧义会给正确理解语义带来困难, 甚至会妨碍交际的成功。要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 除了在选用词语时尽可能使用词义明确的词之外, 还应从改变句子的结构着手, 如改变句子语序、变换句子句型以及补充省略成分等。以此来改变表达方式, 提高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篇2

论英语歧义现象的句法分析

歧义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英语中的歧义句更是屡见不鲜.本文凭借多年的`教学实践,从Chomsky的深层结构为切入点,以大量实例对英语中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比较详细的分类和阐述,并且进一步提出了消除歧义的方法.

作 者:王浩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32)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歧义句   句法分析   消除歧义  

浅谈英语歧义现象与英语交际教学 篇3

[关键词]歧义:无意歧义:蓄意歧义:交际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83(2009)04-0179-02

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英国Leech(利奇)教授则将歧义定义为“一个语言项目具有一个以上的认知意义。”因此大部分语言工作者都普遍相信,当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句,其深层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则会出现歧义。不过,以上对于歧义的理解多把它局限于以词语、句子为单位的语言素材中,其实,在语言运用中,我们也会发现在大于句子的语段和语篇中存在歧义现象。因此,我们不妨把歧义理解为“一个语言项目(包括词、句等)或一个语篇(一首诗,一段叙事,一则广告)具有两个或多于两个含义的语言现象”。但是从交际语言观的角度来看,将语句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割裂、孤立的对待,是不符合语言使用的本质特性的。

本文将主要从交际效应的角度出发,把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歧义现象分为无意歧义和蓄意歧义,并分别结合教学实践加以分析举例。其中前者是说话人对于语言结构矛盾的积极利用,或一语双关,或声东击西,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而后者是语言结构矛盾的自然显露,语言交际中出现的语病和误解有时是无意歧义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

1无意歧义与交际教学

按照语言交际教学的观点,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而无意歧义则是由于语言使用者本身或语言结构自身的缺陷,而导致交流受损的语言现象。

那么如何避免无意歧义呢?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如果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系统的建立“歧义”这一概念,让学生了解到语音结构中,有限的音素交叉组合,同音词或词组的存在有可能导致歧义误读;在词汇中,有限的字母组合拼写,会导致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句法结构中,有限的句型进行组合时也有可能导致歧义出现。从而帮学生树立语言歧义现象有其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观点。在帮助学生树立了这一观念后,教师可以系统的从纷繁芜杂的歧义现象中总结出一些避免歧义、消解歧义、排除歧义的方法,帮助学生扫除语言交际中的障碍。

1.1语音结构引起的无意歧义

口头交际中,可出现同音异形的现象。如:

Where' re those stools? Where' re those tools?

不同的单词组成的两个相同的呼吸组形成同音异形异义,导致了无意歧义的发生。这是如果在词与词之间少傲停顿,互不粘连,便可以避免歧义产生。或者,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在中心词周围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成分,也可起到避免无意歧义的作用。如:

Where' re those table stools ? Where' re those new tools?

1.2句法结构引起的无意歧义

美国语言学家Roherts(罗伯茨)曾指出:“这种因句法规则使用不当而引起的句法歧义是由于人们忽视使用表明句子结构的句法代号而引起的。”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句法结构引起的歧义现象,以及建议的消解对策。

a名词(动词)+动词(名词)

这是由于某词在句子中的词类解读不同而造成的无意歧义。例如:Our club demands change.

很明显,“demands”和“change”都可以被解读成不同的词类,即既可以是名词,又可以是动词。那么在实际交际中,就有可能被理解成

1) our club demands to have some change.

2) the demands of our club are not the same as before.

为了避免这种类似的误读现象发生,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某些句法代号来表明这些易混词的词类。如在demand前使用情态动词will,demand词尾加一般过去时的后缀;change前加a或some。也可将de,mand前加限定词the,或在change前使用情态动词,这样使之分别呈现出名词或动词的特征。

b修饰语+名词

English teacher它即可能是1)一位教英语的老师,也可能是2)一位来自英国的老师。要限定English teacher是表达1或2的意思,关键在于明确它是复合名词还是有修饰语加名词组成的名词短语。在交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依靠重音模式来区分上述不同结构。如果重音模式为主重音一第三重音,则表示1的意思,即English taeher是复合名词;如果重音模式是次重音-主重音,English teacher就成为了名词短语,表示2的意思。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理解怎样在交际中使用不同的重音来强调、区别自己想要表达的重点。另外,也可以通过常识和交际语境来进行推理。

c修饰语+名词+名词

successfulwomen andmen就有两种理解方式:成功女人和所有男人;所有成功的男女。在交际活动中,为避免这种歧义,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停顿和连续连音,以及调整词序等方式,控制歧义现象的出现。

1.3词汇引起的无意歧义

词汇引起的无意歧义有两种形式:具有多个义项的一个词和拼写相同的多个词。虽然孤立状态的多义词会有多个词义,但在交际教学中,学生接触的语料都有语境相随,起到制约的作用,因而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个词义适合上下文,但如果语境对多义词制约不够严格,就会出现无意歧义。如:

She can' t bear children.

可释义为1)她不能生小孩。2)她不能忍受孩子。

we saw the light,(我们看见了灯。/我们明白了。)

而有时一词会兼褒贬两义于一身。如,aggressive, pride , proud; en-vy, envious; ambition, ambitious等。仅以aggressive为例:

1)If you want to succeed in business , you must be aggressive.如果你想在事业上成功,就必须有闯劲。

2) He has a very aggressive manner.

他有一种十分好斗的态度。

在日常交际中,字面词义和意向义往往相差很大。因此在交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有侧重点的对学生进行专题练习,让学生体会使用这些词汇进行信息传递时,产生的不同理解和反映。

2蓄意歧义和交际教学

虽然无意歧义会给语言交际活动带来障碍甚至损害,是语言结构矛盾的显现。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可能利用语言上的歧义。它常常是说话者的故意安排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戏剧效果。下面就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方面讨论蓄意歧义造成的这种效果,以及对交际教学的启示。

2.1语音引起的蓄意歧义

在利用语音制造蓄意歧义交际效果时,同音(形)异义词(组)(hom-onym)经常被用来进行有意识的巧妙安排。如flour(面粉)和flower(花朵),compliment(恭维)和complement(补充物)等。如一家健身房的广告是:We have oourses to make grown men young and young men groan.这里就采用了蓄意歧义来制造幽默效果,因为grown(成年的)和groan(呻吟)是一对同音异义词,被巧妙的用在了同+句子中,幽默油然而生。

2.2词汇引起的蓄意歧义

词汇引起的蓄意歧义不仅产生于发音相同而意义相异的两个词,也产生于同一个词的两种不同意义,即一词多义。因此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必须由其语境来判断。语境不同。或语境不明,或故意弄的模模糊糊。多会产生双关或暗指这样的特殊交际效果。比如:

“I brought you up,didn’t I?”(我带你上来的,不是吗?/我把你养大的,不是吗?)

2.3句法结构引起的蓄意歧义

句法关系的不同也可以制造出蓄意歧义的效果。比如:Mary'8Home Cooking,其中的’s结构,从句法结构上看可以是所有格形式,这是意思为“玛丽的家常拿手菜”;也可以是to be的缩写,这就成了“玛丽在家里做饭了”。

总之,在英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蓄意歧义达到的交际效果,意识到幽默是智慧的体现,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他们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3结语

对交际教学而言,由于歧义现象是结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而生,跟踪歧义的触发、显露、消除和利用的全过程,会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是一个多层面、多因素相互协调有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体,语言的语音和文字形式之间有着微妙而复杂的联系,这种理解有利于学生树立全面、辨证的语言观,建立从整体上去把握语言的理念。

英语歧义现象与英语交际教学 篇4

每种语言都是由具有一定意义的词和句子组成的。每一个词和句子最少含有一个意义, 有些可能包括数种意义, 这也是英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歧义是英语中一个常见的现象。本文将主要从交际效应的角度出发, 把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歧义现象分为无意歧义 (unintentional ambiguity) 和蓄意歧义 (intentional ambiguity) , 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方面讨论这两种歧义造成的效果, 并分别结合教学实践加以分析举例。这样的分类, 能显示出语言消极的一面和创造性的积极的一面, 在教学中区别对待无意歧义和蓄意歧义现象,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无意歧义与交际教学

按照语言交际教学的观点, 语言是用来交流思想的, 而无意歧义则是语言结构矛盾的自然显露, 语言交际中出现的语病和误解有时就是无意歧义的具体体现。那么如何避免无意歧义有可能造成的对语言交流的损害呢?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如果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系统的建立“歧义”这一概念, 让学生了解到语音结构中, 同音词或词组的存在有可能导致歧义误读;在词汇中, 有限的字母组合拼写, 会导致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句法结构中, 有限的句型进行组合时也有可能导致歧义出现。从而帮学生树立语言歧义现象有其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观点。在帮助学生树立了这一观念后, 教师可以系统的从诸多的歧义现象中总结出一些避免歧义、消解歧义的方法, 帮助学生扫除语言交际中的障碍。

1. 语音结构引起的无意歧义

口头交际中, 连续语篇的听觉单位是呼吸组而非单词, 因此有不同单词组成的两个语音相同的呼吸组可出现同音异形的现象。如:

(1) a.Where’re those stools?

b.Where’re those tools?

不同的单词组成的两个相同的呼吸组形成同音异形异义, 导致了无意歧义的发生。这时如果在词与词之间稍做停顿, 互不粘连, 便可以避免歧义产生。或者, 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在中心词周围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成分, 也可起到避免无意歧义的作用。如:

Where’re those stools for me to stand on?

Where’re those left-handed tools?

2. 词汇引起的无意歧义

词汇歧义形形色色, 这里只略举几例:

(2) Look out!There comes the train! (当心!火车来了!/看外面!火车来了!)

(3) They passed the notice in the d ark. (他们暗中在传递着通知。/他们在黑暗中传递着通知。)

这几个例子都是同形同音异义词 (组) 。

有时, 词 (组) 有本意和转义之别而造成歧解:

(4) We saw the light. (我们看见了灯。/我们明白了。)

(5) He is well-known for his long face. (他因脸长而著名。/他因常闷闷不乐而著称。)

有时一词会兼褒贬两义于一身, 如pride, proud;envy, envious;ambition, ambitious等。下面以ambition为例:

(6) Her ambition was to be a famous singer.她的理想是成为著名的歌唱家。

(7) Hitler’s ambition was to conquer the whole Europe.希特勒的野心是要控制全欧洲。

在交际教学中, 教师应将语言结构和词汇学习与语境相结合, 使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联想, 教师可以有侧重点的对学生进行专题练习, 如将此类词汇作一列表, 辅之以不同情景, 让学生体会使用这些词汇进行信息传递时, 产生的不同理解和反映。

3. 句法结构引起的无意歧义

美国语言学家Roberts曾指出:“这种因句法规则使用不当而引起的句法歧义是由于人们忽视使用表明句子结构的句法代号而引起的。” (引自陈汉生《基础英语中的几种歧义现象》) 下面列举一些实例:

(8) Our club demands change.

这是由于某词在句子中的词类解读不同而造成的无意歧义。很明显, “demands”和“change”都可以被解读成不同的词类, 即既可以是名词, 又可以是动词。那么在实际交际中, 就有可能被理解成:

a.our club demands to have some change.

b.the demands of our club are not the same as before.

为了避免这种类似的误解现象发生,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某些句法代号来表明这些易混词的词类。如在demand前使用情态动词will, demand词尾加一般过去时的后缀;change前加a或some。也可demand前加限定词the, 或在change前使用情态动词, 这样使之分别呈现出名词或动词的特征。

三、蓄意歧义和交际教学

虽然无意歧义会给语言交际活动带来障碍甚至损害, 是语言结构矛盾的显现。当语言教学中出现由无意歧义导致的语病和误解时, 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和排除。但“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万事有利有弊) ”, 如果对语言结构矛盾加以积极利用, 又会产生一语双关、声东击西的效果, 可帮助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 这就是蓄意歧义。

在交际活动中, 最令学习者感到难以琢磨的应该算是语言幽默了, 而它的根本特征就是利用语言上的歧义。它常常是说话者的故意安排, 通过多种语言手段在语音、词汇、句法等层次上反映出来, 达到耐人寻味、或出其不意的戏剧效果。

1. 语音引起的蓄意歧义

在利用语音制造蓄意歧义的交际效果时, 同音异义词 (组) (homonym) 经常被用来进行有意识的巧妙安排。如flour (面粉) 和flower (花朵) , need (需要) 和knead (揉面) 等, 他们发音相同, 但意义各异, 常常会使人产生误解。例如:

(10) ——“When does the baker follow his trade?”

“Whenever he kneads the dough./needs the dough.”

这里利用的是need和knead这一对同音异义词, 并配上dough一词的多义 (面团;钱) , 造成了两种解读方式:1) 当他揉面时;2) 当他需要钱时。这里蓄意歧义形成了双关来达到幽默效果。

2. 词汇引起的蓄意歧义

词汇引起的蓄意歧义不仅产生于发音相同而意义相异的两个词, 也产生于同一个词的两种不同意义, 即一词多义。因此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必须由其语境来判断。语境不同, 或故意弄的模模糊糊, 多会产生双关或暗指这样的特殊交际效果。比如:

(11) “Fourth floor, please.”said the passenger to the elevator.

“Here you are, son.”

“How dare you call me son?”

“I brought you up, didn’t I? (我带你上来的, 不是吗?/我把你养大的, 不是吗?)

因为英语中许多习语不能按其字面组成词的意思来解释, 而是具有作为习语的特定含义, 因此这也成了蓄意歧义的一种来源。如:

(12) The American Dream does not come to those who fall asleep.

这里的American Dream (美国幻梦) 已成了一个特定词组, 专指“人人都能追求富裕、自由, 机会均等”, 已经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而这句话又将dream和fall asleep对应起来, 使其不仅具有幽默感, 还带有警句色彩, 耐人寻味。

3. 句法结构引起的蓄意歧义

句法关系的不同也可以制造出蓄意歧义的效果, 即在同一句子的内部因存在着不同的内在句法关系而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 形成蓄意歧义。比如:

For more than a year, a man had eaten in a small restaurant where the sign read:“Mary’s Home Cooking”However, he had never seen Mary.When he finally curiously asked the waiter why Mary was never around, the answer was“Mary was just where the sign says:she is, home cooking.”

招牌上的这句话, 其中的’s结构, 从句法结构上看可以是所有格形式, 这是意思为“玛丽的家常拿手菜”;也可以是is的缩写, 这就成了“玛丽在家里做饭了”。

总之, 在英语交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蓄意歧义达到的交际效果, 意识到幽默是智慧的体现。在学生的基本综合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 让他们尝试在交际中自己使用一些结构, 体验其效果, 可以提高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结语

在交际教学中, 歧义现象为教学提供了大量具有歧义的语言材料, 可以帮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语言结构, 了解语言各层面之间的微妙关系,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另外, 在英语实践方面, 由于歧义是由语言结构和语言意义之间的矛盾而生, 因而在组织学生按照交际情景学习语言时, 不应忽略语言结构形式的掌握;同时, 在教授语言结构形式时, 也不应放弃其交际功能的学习。

无意歧义会造成交际活动的障碍, 应被避免和消解;蓄意歧义的巧妙使用, 又可以达到特殊的交际效果。而交际教学强调在语言使用中进行语言学习, 交际活动中产生的大量语料又为歧义研究提供了研究素材。因此将英语歧义研究与交际教学相联系, 在教学和语言学两方面都具有广泛而切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文炼, 允贻.歧义问题[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2]邱述德.英语歧义[M].商务印书馆.1998

[3]陈汉生.基础英语中的几种歧义现象[J].外国语.1995 (1) .

[4]沈家煊.英语中的歧义类型[J].现代外语.1985 (1) .

[5]贾德霖.与歧义探源[J].现代外语.1991 (4) .

[6]王萃田译.英语结构上的歧义现象[J].现代外语.1984 (3) .

[7]秦洪林.歧义与模糊辨析[J].徐州师范学报.1993 (2) .

[8]王洪跃.英语句法歧义比较[J].河南师大学报.1993 (5) .

从修辞角度谈歧义现象总结 篇5

【内容摘要】歧义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不明确,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从修辞角度说,只要巧妙利用歧义便会起到积极的修辞效果。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同音词、多义词、语法、语义、语境等造成的歧义进行分析理解来提高学生说话、写作、阅读和欣赏的能力,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歧义 巧用歧义 修辞效果

在汉语里往往会存在这种情况,一个语言片段可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歧义现象。

由于汉语句子形态标志较少,同音词和多义词较多,因此歧义现象也相当普遍,这就引起了我国语言学界对歧义的研究。最早从理论上去探索歧义的著作有吕淑湘、朱德熙两先生1951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语法修辞讲话》,到1959年赵元任发表的《汉语中的歧义问题》是最早的一篇就汉语歧义问题进行理论探讨的专论,到1980年,朱德熙先生发表的《汉语里的歧义现象》对歧义现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后来石安石、熊文华、徐思益、王催成等人从不同角度对歧义进行了研究,虽然他们对歧义的看法不一致,但大致可分为四类,即词汇歧义、语法歧义、语义关系歧义与语境歧义。

词汇歧义指因词的多义或同音造成的歧义现象。有的多义词在句子中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会造成歧义句。例如:(1)“他已经走了。”“走”可以有两种理解,一个是指“离开此处”,另外一个是“去世”,因为汉语中的“走”可以作为“去世"的委婉说法来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词汇歧义。有的同音词由于句中或上下文句制约因素缺乏,也会造成歧义。如同音异形词造成的歧义,一般是在口语中产生。例:(2)“你要好好说,不得wú lǐ。”在这可理解为“无礼”,也可理解为“无理”;又如:(3)“白了,真没办法。”这里的“白”是“白干”“徒劳无益”的意思,也可有“颜色白了”之意。

语法歧义指因句子的结构关系不同或层次分析不同造成的歧义现象。如(4)“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可以理解为“发现了/敌人的哨兵”,也可以理解为“发现了敌人的/哨兵”,这两个句子的层次分析不同具有的意思也不同。

语义关系歧义指因结构项之间的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现象。(5)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教材是朱德撰写的纪念母亲的文章,文章的原题目是“母亲的回忆”,这可以理解为“对母亲的回忆”,也可以理解为“母亲本人的回忆”,因为原有的题目有歧义所以后来朱德就把题目改为“回忆我的母亲”。

除了上述三类歧义现象以外,还有语境歧义。语境歧义是指不同的语境使同样的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皮远长先生在《略论语境歧义的产生》中说“语境在歧义现象中具有作用截然相反的两种功能:既能消除歧义,又能产生歧义”。可见大部分歧义问题在语境中都可以消除,把歧义置于一定的上下文或者一定的生活环境里就可以消解,如上文例(1)若把它置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便可以消除歧义,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这张病床的人呢?”“他已经走了,办出院手续了。”也可以说“他已经走了,走的时候很安详,很平静。”

从语法角度来看,我们说话写文章时要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态度准确无误地表达给听者、读者,此时我们就要消除歧义,力避语病,但这只是我们对歧义现象基本的消极的看法,如果我们有意地巧妙地对歧义现象加以使用,便会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且成为使用语言的人驾驭语言的一种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表达的需要,为了获得特别的修辞效果,本来可以用意义更明确的词语,却故意选用可能造成歧解的言辞,巧妙地利用歧义,使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理解并渗透问题的实质,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说话、写作、阅读和欣赏的能力有所提高。

本文将从词汇歧义、语法歧义、语义关系歧义、语境歧义等方面来谈谈巧用歧义及其产生的修辞效果。

(一)从词汇方面说,巧妙地使用因同音词、多义词而产生的歧义,能丰富语言的容量,拓展思维的广度。

1、同音同形词歧义的修辞。

例如(6)“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劝解的。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劝解,是颂扬,还是煽动。(鲁迅《阿Q正传》)

这是阿Q与小D的一场龙虎斗,吸引了不少的看客,前段的意思很明确,后段有了歧义“好”字可以有以下几种理解:a 结束语气,表示劝解;b 赞许语气,表示颂扬;c嘲讽语气,表示煽动。这样给学生分析,他们就能体会道作者如何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态度,体会同音词表达表达多种感情的凝炼、含蓄。

(7)有一家茶叶店的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龙井泉多奇味,武夷茶多异香”,其中的“龙井”“武夷”既是地名又是茶名,既指龙井、武夷两个地方又指两种名茶,使人见而思饮,这样一语双关的对联,读来特别启人联想,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2、同音异形词歧义的修辞

例如:(8)北宋时,佛印和尚和苏东坡曾在河边散步。东坡突然说:“我出一哑联让你对。”说罢,手指向河的对岸。这时,对岸有一只狗正在啃一块骨头。佛印和尚就领会是在挖苦他:“狗啃河上骨”。他马上把苏东坡手中的诗抢来抛在河里,意为“水流东坡诗”。

在“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这两句里的“河上”谐音为“和尚”,“诗”谐音为“尸”,都是一语双关。佛印和尚在领会苏东坡的挖苦意时,巧妙的将苏诗仍到河里,含蓄机警的回应了苏东坡,挽回了自己的面子。他们都是智者,他们都巧用这种双关歧义的修辞手段,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调侃的同时又不失幽默风趣,无不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9)······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的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教学时,老师可以提问:三味书屋的匾下为何要画鹿而不画别的动物?又为何要对鹿行礼?学生的回答也许众说纷纭,造成歧义,老师一点拨:“鹿”与“禄”是谐音。在封建科举时代,“禄”是儒生们学习的动力和终生追求的目标,三味书屋以画代字,以“鹿”谐“禄”,绕了两个弯,让人顶礼膜拜,表意曲折,这样解释学生就会更快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3、多义词歧义的修辞

(10)老师问杨明:“‘蜜蜂给花园增添了生气’怎样理解?”杨明说:“蜜蜂偷花粉,花儿就生气了呗!”大家听了哄堂大笑,杨明辩驳道:“要是鲜花不生气,哪来鲜花怒放呀?”

老师问的“生气”是名词,用的是“生机勃勃”的词义,而杨明故意歧解为动宾短语,有意识地利用语料的多义性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感知、欢迎或接受它,收到一种滑稽效果,使课堂寓庄于谐。

(11)白茹······在崇敬的眼光里射出了探问的神色,“王团长,生了吗?”战士们出神地静等着王团长答复。这个摸不着头脑的问题,王团长心里明白嘴上却有趣地反问:“哎!你这小白鸽,我和你这么亲热,你还说我生了,真不讲理。”“不!”白茹加重语气,“我问你,我们的指导员生了宝宝没有!”(曲波《林海雪原》)

“生”在这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生孩子,一是指生疏,白茹问的“生”是说王团长的老婆生孩子没有,而王团长故意曲解为生疏,同白茹开玩笑,从这可以看出王团长的幽默风趣,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巧用歧义带来的含蓄、生动、风趣的效果。

(二)从语法方面说,巧用因句子的结构关系的不同或层次分析的不同,能产生的积极的修辞效果。

(12)有这样一则小幽默叙述了甲乙二人如下的对话:

甲:用铁锤锤蛋,锤不破。

乙:锤得破!

甲:锤不破!

乙:(乙不服气,拿来一个鸡蛋,用锤打一下鸡蛋碎了。)这不是破了?

甲:蛋是破了,可我说的是“锤不破”啊!

原来甲说的“锤不破”是主谓关系的短语,是“锤会破”的否定形式,而乙则按中补关系的短语即“锤得破”的否定形式来理解了。这是利用歧义的结构关系变换法,甲在此一反常人的思维模式来和乙辩论,乙被框定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中,最后自然是输给了甲。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类似这样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拓展开阔自己的思维。

(13)相传有个刻薄的富翁造了座高楼大厦,请一个秀才写楼联。秀才深知此翁为人,决意捉弄他一下,便写了“此地安能久居主人好不悲伤”这副楹联,并念成“此地安,能久居。主人好,不悲伤。”富翁听后颇为满意,待贴出来宾客们却个个偷偷地暗笑,富翁才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却又无可奈何。就是“这种地方不能久居,所以主人很悲伤”的意思。

又传,乾隆皇帝曾让纪晓岚在一副扇子上题王之焕的《凉州词》,可由于纪晓岚一时疏忽将第一句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漏写了,皇上发现了待要治他戏君之罪时,他灵机一动为皇帝吟诵到“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皇上一听觉得韵味犹存,就免他一罪。

这两个小故事都巧用断句两读歧义来使听者产生不同的理解,同时也巧妙地为自己化解排难。断句两读歧义一般是出现在对联中,因为对联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加标点的,在一般情况下不同的断句方式对对联的影响不大,但是有时候不同的断句方式会产生联意的大变化,甚至相反,上述两个例子就足以说明,换一种断句方式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从语义关系方面说,利用语义双关造成的歧义可以加深理解表达的效果,能使听者感到饶有风趣、余味无穷。

(14)大画家张大千在一次宴会上对梅兰芳敬酒时说:“你是君子,我是小人”。这个句子有四种意思:a你是君子,我是小人;b你靠动口(唱),我靠动手(画);c你动口喝酒,我动手斟酒;d你讲道理,我不讲道理——非要你唱不可了。通过这个歧义句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画家张大千所要表达的语意,一句话能暗含这么多的含义可见说话者的智慧,同时也使听者回味无穷,可以引导学生在说话作文时能学会这种语义双关的修辞手法,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15)下楼梯的时候,我的身体在倾斜的担架上微微滑动,他俯下身子对我意味深长地说:“要拿稳啊!”(伏契克《二六七号牢房》)

“要拿稳”,表面是老爸爸贝舍克叫伏契克抓稳担架,以免身子滑动,实际上是鼓励伏契克要坚定信念,顽强斗争,从容对敌,毫不妥协,是对他受审的关切、勉励。学生们很容易从表现来理解,老师应顺着思路,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内在的涵义。

(四)从语境方面说,在上文提到语境能消除歧义的作用,主要是将词汇、语法、语义关系引起的歧义放入具体的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歧义便可消除。但语境在一定情况下也能产生歧义,且会产生戏剧性的效果。

例如:鲁迅的《药》里写刽子手康大叔向茶客讲述了牢头阿义如何打了革命者夏瑜两嘴巴,接着说:“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愚昧而凶残的康大叔,绝不可能理解夏瑜说可怜的含义,但他从夏瑜说这句话时的“神气”,也就是借助情景语境的制约,正确地断定夏瑜说的“可怜可怜”是指“阿义可怜”。而花白胡子由于不在夏瑜说话的现场,缺少康大叔所受到的那种情景语境的制约,他就只能按自己的理解,把夏瑜的话歧解为夏瑜“可怜”了。

再如,周朴园:我听说你现在做了一件很对不起你自己的事情。

周萍:(惊)什-么?

周朴园:(走到周萍的面前)你知道你现在做的事对不起你的父亲的么?并且-(停)-对不起你的母亲的么?

周萍:(失措)爸爸。

周朴园:(仁慈地)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稍停,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面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萍:(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

周朴园: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

周萍:(失色)爸!

周朴园:公司的人说你总是在跳舞场里鬼混,尤其是这两三个月,喝酒,赌钱,整夜地不回家。

周萍:哦,(放下心)您说的是-

周朴园:这些事是真的么?(半晌)说实话!

周朴园:真的,爸爸(红了脸)

周朴园的指责是指周萍“总在跳舞场里鬼混”,“喝酒,赌钱,整夜地不回家”。而周萍却把这种指责与自己同后母繁漪的乱伦关系联系起来,误以为周朴园知道了这贱家丑,因而惊恐失色,不知所措。周萍作这种联系,是由他的背景语境决定的,正是“做贼心虚”使他歧解了周朴园的指责,从而起到戏剧性的效果。

再如,《阿Q正传》中描写阿Q受审时的对话:“你从实招来罢,免得吃苦。我早都知道了。招了可以放你。”那光头的老头看定了阿Q的脸,沉静的清楚的说。

“招罢”长衫人物也大声说。

“我本来要······来投······”阿Q胡里胡涂的想了一通,这才断断续续的说。

“那么,为什么不来呢?”老头子和气的问。“假洋鬼子不准我!”

“胡说!此刻说,也迟了。现在你的同党在那里?” “什么?······”

“那一晚打劫赵家的一伙人。”

在这段对话里,阿Q和老头子都是顺着各自的思路在说话:阿Q听说要他“招”,便想为自己申辩,说“我本来要······来投······”,是指“投革命党”。老头子按审判者的语境,把“投”理解成“投案自首”。这就在“投”的对象上与阿Q的本意偏离,往下的对话也就沿着各自的思路越离越远,以致彼此都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老头子骂阿Q“胡说!”阿Q茫然地问“什么?”

歧义句与语言表达的明确性这个要求,总的来看,是相互矛盾的。没有特定的上下文条件,不能排除歧解的可能性时,属于语病,就不宜使用。但出于表达的需要,用得其所,使用得法,反而可以满足表达的需要,起到积极修辞的效果。朱德熙曾说过:“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中得到反映。”

总之,巧用歧义能带来很好的修辞效果。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仔细体会歧义现象中的错综复杂的精细微妙,更好地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丰富、规范、提纯、陶冶学生的语言,高度重视语言感性材料的积累,使语言的感觉越来越敏锐,让学生真正做到对知识感知、吸收、融汇、内化,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分析笑话中的语言学现象,当可提高汉语教学效果。

我们最近读到几则与歧义有关的语言笑话,特记录如下:

(一)本科

人大代表去化验科,护士指着前方一牌说:“非本科人员不得入内!“那人大怒,骂道:“我就化验个尿,还TMD要本科文凭!!” 这里歧义产生的原因是词和词组同形。有两个“本科”,本科1是指本科学历,是词。本科2是指本科室,是代词“本”加名词“科”构成的词组。

(二)锤不破 杀猪的和卖茶的打赌。

杀猪的说:“用铁锤锤蛋锤不破。” 卖茶的说:“锤得破!” 杀猪的说:“锤不破!”

卖茶的不服气,拿来一个鸡蛋,用锤子使劲打下去,鸡蛋破了。说:“这不是破了吗?”

杀猪的说:“蛋是破了,可我说的是锤不破啊!”说着他指指铁锤。“锤不破”是语法关系不同的歧义词组:当“锤”是名词时,它是主谓词组,当“锤”是动词时,它是述补词组。

(三)从来不用油炸

一个人来到炸油条摊上对主人说:“呀!炸油条,一天要用多少油?!”

主人说:“哪有炸油条不用油的。” “真浪费,怪可惜。”

“可惜,也要炸,不用油,怎能炸油条?” “我家祖宗几代都是卖油条的,从来不用油炸。”

主人想得到他的秘诀,忙请他吃饭,殷勤地招待他。酒足饭饱之后,他低声地对主人说:“我家几代人卖油条,都是贩来卖的,所以不用油炸。”

主人一听,傻眼了。

“从来不用油炸”可以作不同的层次分析。可以切分为“从来不/用油炸”,也可以切分为“从来不用/油炸”。(或者也可以说“不”有不同的语义指向,“不”可以语义指向“用油”,意思是炸,但是不是用油而是用别的东西炸;“不”也可以语义指向“炸”或整个“用油炸”,意思是根本不炸。)

(四)一滴就灵

顾客:“癣药,价钱多少?” 店员:“每瓶3角!” 顾客:“一滴,卖多少钱?”

店员:“怎么可以买一滴?起码一瓶。” 顾客:“你们广告上明明说:一滴就灵!” “一滴就灵”可以是主谓关系,意思是“一滴的药就能差生灵验的效果”,也可以是连谓结构/紧缩复句,意思是只要滴一点儿,马上就灵。

(五)你这头畜牲输了

阿尔巴和阿尔比两位到坎曼尔这儿打官司。两个人都给坎曼儿送东西,都求求让自己胜诉。阿尔巴送的是一头公羊。

判决结果,坎曼儿让阿尔巴败诉。

事后,阿尔巴来质问坎曼儿:“我的咯孜,你该没有忘记我给你表示了一点儿意思吧?”

“我没有忘记,”坎曼儿说,“你要知道人家也表示了一点儿意思啊!既然你们都凭那一点‘意思’作为诉讼的理由,那我也就根据这两点‘意思;作为判案的根据。我把它们放在一起,结果你的‘意思’,那头公羊输了,阿尔比自然也就获胜啦!”

阿尔巴大怒,问道:“阿尔比送了什么?”

“别生气,我的巴依!”坎曼儿说,“他送的是一头公牛,我把两头出生一碰,结果你这头畜牲输了!”

“你这头畜牲输了”,可以是“你的这头畜牲输了”,也可以是“你这头畜牲你输了”,“你这头畜牲”在前一种情况下是定心词组,后一种情况下复指(同位)词组。语法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左右逢源看歧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考题型也日渐成熟,单纯考查语法的题型正在被淘汰,而词语使用方面的内容则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并且考题越出越细,考查面越来越广。其中,大纲基础知识部分的“病句”部分中“歧义”一项一直是近些年考查的重点。通过对这类题的深入探究,我们发现了一些近似于规律性的东西,现归纳如下。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歧义”一词的解释是:(语言文字)两歧或多歧的意义,有两种或多种可能的解释。歧义的发生有多种原因,这里我们姑且把它分成六类。

第一类,断句造成的歧义。

例(1)

“歧义”绝不是一个现代的概念,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许多经典传说中获得佐证。如一则古代小故事中这样讲道:

“一位秀才到朋友家做客,不巧的是快要返家时天下起了大雨,眼看着无法回家,客人希望主人留自己住宿,于是就写了一行字来探问: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由于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于是主人就故意和他开了一个玩笑,把这句话读成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心有灵犀的客人哈哈一笑,重新读道: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释例:(1)这一句话(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三种断句法,就有三种合情合理的解释,正是一个“断句歧义”的经典案例。

例(2)

妈妈想远在国外的女儿夜夜难眠。

释例:(2)这句话有两种句内停顿,表示两种不同的意思:

妈妈想远在国外的女儿/夜夜难眠。(妈妈难眠)

妈妈想/远在国外的女儿夜夜难眠。(女儿难眠)

若想消除歧义,在口语表达时,就不要一气读完这个句子,应在斜线处略作停顿;书面表达时,则必须在斜线处加上逗号,以明确语意,消除歧义。

第二类,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例(1)

鸡吃了吗?

例(2)

这批种子保管没问题。

例(3)

走进屋里,只见主人坐在一把太师椅上,一边站着一个孩子。

释例:(1)中的“吃”是一个主动与被动合一的词。因此,句中的主语“鸡” 既可以是动作的发出者(即“鸡吃(饲料)了吗?”),又可以是动作的被动承受者(即“(你们把)鸡吃了吗?”)。

(2)中的“保管”有两种意义,一是“保证”,一是“保存和管理”。因此,句意可以是“这批种子保证没问题”,也可以是“这批种子保存和管理没问题”。

(3)“一边”有两种意思,一个是“只有一边”(左边或右边),一个是“两边”。

对于在做此类题目过程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我们必须多加注意,以便更准确地把握这类因词义而起的歧义。

第三类,一词多性造成的歧义。

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语法也极为复杂。许多词的词性都并非单纯的一种,这种一个词多种词性的情况也是歧义发生的潜在因素。

例(1)一道传统的脑筋急转弯题目是这样的:“铁锤锤碗锤不碎,这是为什么?”它的答案是:“因为铁锤比碗结实,所以铁锤锤碗锤(子)不碎。” 例(2)

这车没有锁。

例(3)

班长背着老师和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释例:(1)这道题的题眼正是“锤”字的两种词性,即名词和动词。

(2)“锁”字有两种词性,即名词和动词。

(3)这道题的题眼在于“和”字的两种词性,即介词与连词。是介词,则句子中打扫教室的是“班长”和“同学们”;是连词,那么句子中打扫教室的是“班长”自己。

这一类的词还有许多,如“钉”、“扣”、“盖(”都兼有名词和动词的词性),“跟”“同”“与”(都兼有连词和介词词性)。做练习时碰到这类词语应该提高警惕。

第四类,多个修饰语造成的歧义。

句子中的修饰语超过一个就可能引起句子歧义。这种情况往往会发生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因为多个定语既可以存在修饰关系,又可以“多对一”地同时修饰一个中心词。

例(1)几个学校的老师出席了这次大会。

例(2)在落后的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

例(3)几个已故的政协委员的妻子也参加了这次活动。

释例:(1)中,“几个学校的老师”既可以理解为“一个学校的几个老师”,又可以理解为“‘几个学校的’老师”。

(2)中“落后的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既可以理解为“落后”的是国民党,又可以理解为“落后”的是旧中国。因此两个句子都是歧义句。

(3)中“已故的政协委员的妻子”虽然也有多个修饰语,但如解释成“‘政协委员的已故妻子’参加活动”显然是荒唐的,因此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政协委员的遗孀’参加了活动”。因此,例(3)不能算是歧义句。举此例的目的是提醒大家细心分辨,不能疏忽。

第五类,代词使用不当造成的歧义。

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适当运用可以避免上下句同一名词的反复出现,使语言表达精练。如果使用不当,则会造成称代不明,产生歧义。

例(1)

小明和小刚在学校图书馆相遇。他一看见他,马上把班级篮球对获胜的好消息告诉了他。

例(2)

哈尔滨在长春的北面,沈阳在长春的南面。这是一个极具文化氛围的城市。

释例:(1)句中出现三个“他”,到底是谁告诉了谁,人称代词指代不明造成了歧义。

(2)句中前面出现了三个城市,后面的指示代词“这”是指哪一个,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第六类,缺少必要词语造成的歧义。

我们平时说话时,往往会为了省事而去掉许多虚词,但并不是说虚词可有可无,更多的时候虚词的省略不当会在句子中造成歧义。例(1)

参加这次校庆的有在校学生、教师和老校友10000多人。

例(2)

朦胧中听见广播到奉节。停泊时天已微明。

释例:(1)句有两种理解:一是参加这次校庆的在校学生、教师和老校友的总数是10000多人。另一种是参加这次校庆的除了在校学生、教师外,还有10000多名老校友。如果想要表达的是前一种意思,可以在在“老校友”后加“共”、“总共”一类词;如果想要表达的是后一种意思,则可以在“老校友”前增添“还有”、“此外还有”一类词来表示区分。

(2)中“听见广播到奉节”有两种理解,一是,广播的内容提到奉节,另一种是,广播报站说船已经到了奉节。根据句意,应为后一种理解,那么就应该在“广播”后面加上“说船”二字,意思就清楚了。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歧义现象 篇6

歧义现象是由不同因素造成的,既可以是语法的也可以是词汇的,还可以是语音和语用的。因此划分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类型也不同。如王震雷(1997)从歧义产生的条件分句法平面的歧义和语义歧义;李汉威、黄春珍(2001)从三个平面理论角度将歧义分为句法歧义、语义歧义和语用歧义;郭文静(2002)等从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的根源角度,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用歧义等等。本文则从歧义产生的原因角度,将歧义分为四大类。

一、与语音有关的歧义

1.语音停顿

(1)十二加/三/乘以五等于多少?

(此句由于停顿的不同,可得出不同的结果,分别为27、75。)

(2)他们/三个/一组去工人中作调查。

(可以认为只有三个人组成的一个组作调查,也可是他们一群人三个为一组分组调查。)

2.轻重音

(1)几天之后,他终于想起来了。

(“起来”读重音时为动宾关系,轻音时为动补关系。)

(2)你们笑什么?

(“什么”读重音时表示询问,轻音时表示责难。)

3.语音内部曲折

(1)这个地方没有缝。

(“缝”读féng时,表示缝补;读fèng时表示缝隙。)

(2)这人真好说话。

(“好”读hǎo时,表示这人通情达理,不为难人;读hào时,表示这个人爱说话。)

以上主要是书面语情况,口语里的歧义现象主要表现在同音字上,如:你们什么时候qīzhōng考试?(qīzhōng是指“期中”还是指“期终”?听者肯定分不清。)

二、与词义有关的歧义

现代汉语词义组合中一部分歧义是由词义问题引起的,与语音引起的歧义不同,它们不仅在书面语中存在,而且在口语中同样如此。

1.词的多义性引起的歧义

(1)你先坐这等着,我去买饭。

(这里的“饭”有多种含义,既可指大米饭,也可指各类煮熟食品。)

(2)来的多半是文学院的学生。

(“多半”既可表示数量概念“大半,超过多数”,也可表示推测“大概,也许”。)

2.由短语的多义性引起的歧义

(1)这孩子样样都好,就是不会说话。

(“不会说话”既可指是哑巴,也可指交际方面不善于与人交流。)

(2)大家都说他手长,我倒没发觉。

(“手长”既可指手体细长,也可指干些小偷小摸的勾当。)

3.由兼类词引起的歧义

“服务员,我的饭不热了。”

(“热”当动词用时,表示饭不加热了;当形容词时,表示饭凉了。)

三、与语法关系相关的歧义

1.由结构关系的多重理解引起的歧义

下边那根棍长三寸。

(“长三寸”既可构成主谓关系,表示长度为三寸;也可构成偏正关系,表示比较,为长度上多出三寸。)

2.由层次关系多样性引起的歧义

高级干部俱乐部。

(“高级干部俱乐部”一种层次是“高级”与“干部俱乐部”构成直接关系,指干部俱乐部高级;另一种是“高级干部”同“俱乐部”构成直接关系,指俱乐部是高级干部的休闲场所。)

四、与深层语义关系相关的歧义

现代汉语词义组合中,大多数情况下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是一致的,有时深层语义关系有分歧,可以在表层结构中体现出来。不同的切分有不同的结构层次,这是与句法结构相关的歧义。但是有的是深层语义结构有歧义但无法从表层的结构层次中反映出来,不能通过层次切分发现歧义。

1.与施受关系相关的歧义

由于通知的人搞错了,会议只好改期。

(当人为“通知”这一动作的受事时,意为被通知的人搞错了;当“通知”这一动作是施事时,意为发布开会通知的人搞错了。)

2.由语义指向不同引起的歧义

这些点心同学们都吃了。

(“都”的语义可指向“点心”,意思是说同学们把点心都吃完了,但不一定每个同学都吃到;另外,“都”的语义也可指向“同学们”,意为每一位同学都吃了点心。)

我们还应当看到当前歧义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不足:有些歧义现象模糊不清,歧义与多义的区分还不是很严格,有关的研究理论及方法还有待突破。另外,在以后的研究中,要加强对口语歧义的研究,重视应用性的歧义研究。

英语句法歧义现象的语法分析 篇7

关键词:歧义,词汇,句法

语言具有多义的属性, 任何一种语言都可能产生歧义。不同流派的语言学家都对歧义下过定义。例如乔姆斯基认为歧义是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间的差异 ;里奇认为歧义是具有两个或更多命题的句子。国内的学者关于歧义也有各自的看法, 例如张克礼在《英语歧义结构》中认为“歧义就是有多种理解, 或多种意义”;而邱树德在《英语歧义》中这样解释道“歧义是语言结构同其意义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有一个意义以上的同一个结构形式的句子就是歧义句”。导致歧义产生的因素主要有语音、词汇、句法结构和语境。本文将就这四个类型逐个举例分析讨论。

1.语音歧义

语音歧义 (Phonological Ambiguity) 是指由于相同或者相似的语音在口头交流中使听者产生多种理解, 具体表现是由于同音, 连读, 语调及重音等原因, 产生的句意不明确。例如一些同音词 :flour和flower; meat和meet, 下面举一个连读导致歧义的例子 :My daughter had a /greid’ei/.

这句话因为连读可能会有三种理解 : (1) My daughterhad a great day. (2) My daughter had a grey day. 以及 (3) Mydaughter had a grade A.

2.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 (Lexical Ambiguity) 是因“一词多义”或“同形异义”而引起的歧义, 这样的词在英语中很常见, 例如bank有“银行”和“河岸”等意义, bat可解释为“蝙蝠”和“球棍”, 下面看一个例句 :She can't bear children.

句子中的bear是一个同形异义词, bear既有“生育”, 又有“忍受”的意义, 所以此句可以理解为她无法生育小孩,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她无法忍受孩子们的顽皮。

3.语境歧义

语境歧义现象是指在言语交流中由于交际双方的职业和所具备的背景知识不同, 语境的不同, 以及社会文化或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了理解而导致歧义。例如 :

Judge: When you were committing the theft, did you notspare a thought for your wife and daughter?

Defendant: I did. Your Honor. But there were onlymen’s clothes in the shop.

在上面的对话中, 法官的意思是“你犯罪的时候难道没考虑过你妻女的感受吗?”这个小偷竟然理解成了“你难道就没想到为你的妻女偷一些吗 ?”。

4.句法歧义

在英语句法中, 下面几种结构很容易造成歧义。

4.1 状语还是定语

同一短语, 因为在句子中成分不清楚而导致歧义, 例如 :

1) She answered all the questions on the paper.

此句造成歧义的原因是介词短语on the paper修饰的成分不明确。如果将它看作句子的地点状语则此部分意义为 :问题在纸上 ;如果视它为名词后置定语来补充说明名词的特点, 则此部分意思为 :纸上的问题。

4.2 比较句结构

例如 :

2) We know the boy better than you. 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 :We know the boy better than you do (you know the boy) , 也可以理解为 :We know the boy better than we know you.

4.3 状语或定语修饰关系不明

副词作状语修饰前者还是后者句中修饰语修辞关系不确定, 成为双向修饰语就会导致歧义。例如 :

3) What Dr. Johnson said finally had its far reaching effect.

该句的歧义来自于finally修饰的部分不明确, 如果将副词finally看作修饰从句中的said, 则意思为 :约翰逊博士最后说的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如果将finally看作修饰主句的had its far reaching effect, 那意思就变成了约翰逊博士说的话最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 定语修饰的词不确定, 也会造成歧义, 例如 :

4) Could you see the boy not far from the old lady wearinga glasses?

在这个句子中, not far from到底是the boy还是theold lady的后置定语呢?

4.4 动宾关系还是修饰与被修饰关系

就动词的现在分词而言 , 由它构成的短语具有两种不同的语法关系。

5) Dropping bombs can be dangerous.

该句的歧义来自于“dropping bombs”。如果将“dropping”视为现在分词, drop为不及物动词来修饰“bomb”, 重点在炸弹, 该句意思为 :投掷的这些炸弹是很危险的。;如果把“dropping”当作动名词, “bomb”则为及物动词“dropping”的逻辑宾语, 重点为为投掷炸弹这个动作, 则意思变成投掷炸弹 (这个动作) 是很危险的。

4.5 动词不定式结构

例如 :

6) The lion is too small to kill.

该句也有两种解释 :a. The lion is too small to kill otheranimals. b. The lion is too small for others to kill.

4.6 否定句结构

例如 :

7) Lisa didn’t dance to please her boyfriend.

该句可以理解为 :a. Lisa didn’t dance in order to pleaseher boyfriend. 或者b. Lisa danced, but not because she wanted to please her boyfriend.

4.7 英语动词时, 体的歧义

英语语法认为英语动词主要有两时, 即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 ;两体, 分别是进行体和完成体。“时”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在现在还是过去 ;“体”表示动作所处的状态是处于完成还是进行状态。时态方面的差异很容易造成意思的误解。

例如 :

8) They hit the ball.

该句造成歧义的原因在于动词hit的时态不明, hit是一个不规则动词, 它的现在时, 过去时和过去分词的拼写都一样, 所以造成动作具体发生时间上的混乱。所以该句可以理解为他们现在踢球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 :他们过去踢球。

9) The premier is visiting that country.

该句造成歧义的原因在于现在进行体is visiting, 这一结构可以既可以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 又可以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 所以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该句可以理解为 :总理正在问那个国家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 :总理即将访问那个国家。此类歧义句添加时间状语便可以消除歧义。

5.结语

歧义是一种语言的多义性造成的理解混乱。一个词语有多重意义, 语法结构导致修饰关系的不明确, 或者读者或听者获得的语境信息不够就不清楚甚至误解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 所以我们在交流时总是努力避免歧义, 力求准确而有效传达信息以便让听者或读者正确而全面地理解我们要说的内容。不过歧义也不是交流中的洪水猛兽, 我们需要用辩证的态度来看待歧义, 有时反而可以利用语言容易产生歧义这个特点来达到积极的效果。比如 : A deal with us means a good deal to you。a good deal可理解为“一笔好买卖”也可理解为“许多”, 这句话就利用了deal的双重含义构成了一个双关语句, 可以理解为 :跟我们做的生意对你而言是一笔好买卖,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 :跟我们做生意让你好处多多。

参考文献

[1]陈辉, 陈彩莲·英语歧义结构的形成与歧义的排除[J]。社科纵横, 1997, (9) 。

[2]陈汉生。基础英语中的几种歧义现象[J]。外国语, 1995, (1) 。

[3]郭家铨, 周淑清。英语词汇歧义的类型及其语义分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1998 (3) 。

[4]贾德霖。与歧义探源[J]。现代外语, 1991, (4) 。

[5]邱进。英语歧义现象解读[J]。渝西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从认知角度分析英语句法歧义现象 篇8

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产生于20世纪,是在反对以乔姆斯基TG语言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语言学派。王寅(2006)将认知语言学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坚决否定语言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认为语言是后天习得的,与生活捆绑在一起,“现实—认知—语言”这一主线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说明语言是建立在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体认互动与感知加工的基础上,深受社会环境与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全新的解释语言现象的方法,认为语言结构形式是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内在认知机制的反映,与人的身体经验密不可分,因此,坚持从体验和认知的角度解释语言,并以语义为研究中心,这也是其成为一种新理论的基础。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心理学基础是基于身体经验的心智主义、建构论。

二、英语句法歧义现象分析

语言在表达上会或多或少出现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现象,这种现象很可能会产生歧义。这种歧义现象通常表现在语音、词汇、句法、语义、语用等各个层面。英语中的句法歧义现象指的是由于句法构造的组合具有多样性,对句意从不同角度理解而产生的歧义。这种英语句子结构层面引起的歧义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歧义现象。下面,笔者选取几类常见的句法结构歧义现象作简要分析。

(一)并列结构易引起歧义现象

由并列连接词构成的某些短语存在因形容词修饰不明而造成的歧义,如“The old men and women left.”既可以表示“这些老人和女士们离开了”,又可以表示“这些年纪大的男男女女们离开了”。

(二)动名词与现在分词界限不明会引起歧义现象

同为V-ing形式,动名词与现在分词在很多语境中会出现混淆现象,如“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的句意为“飞行中的飞机是危险的”,或“驾驶飞机可能是危险的”。

(三)指示代词指称不明会引起歧义现象

如“The bee landed on the flower because it had pollen.”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蜜蜂落在花上,因为它有花粉”,二是“蜜蜂落在花上,因为它要花粉”。

(四)介词短语置于句末充当状语或定语,由于归属不清引起歧义

如“The mother found the boy in the study.”这句话既可以指“母亲在书房里找到这个男孩”,又可以表示为“母亲找到了在书房里的这个男孩”。“I saw the man with a telescope.”这句话同样揭示了由介词短语修饰的界限不清而产生的句法歧义现象。

(五)比较结构的省略常会引起歧义现象

在英语中,比较结构经常出现省去从句后面的谓语动词等现象,如“I like my roommate as well as Nancy.”这句话就是由省略引起的比较结构歧义,既可理解为“我和南希一样喜欢我的舍友”,又可理解为“我喜欢我的舍友和南希”。

三、消解英语句法歧义的认知策略

英语中的句法歧义是一种多见又复杂的现象,成为语言交际的障碍。如何消除歧义现象成为许多学者主要研究的内容之一。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把语言看作一个自足的系统,主张在语言内部研究语言;句法也是独立的模块,主张采用“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或IC),把句子看成是由若干独立复合形式构成,并用括弧表示,以此来分析并消除句法歧义现象(程工1998)。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认为所有句子都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提出了“树形图法”(tree-diagram),从深层结构入手,找出其中的语义关系,再根据这些语义关系将深层结构转换成清晰明了的表层结构,分析英语中的歧义句。认知语言学前沿理论为英语句法结构歧义现象的解析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并丰富了结构歧义的研究范围。本文将以认知语言学几个主要的理论为基点,对以上结构歧义例句进行分析。

(一)原型范畴理论

最初,在认知心理学中,“原型”被解释为“一个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或几个成员”“认知的参照点”。王寅(2006)在《认知语言学》一书中这样定义范畴化(categorization):范畴化是一种基于体验,以主客体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体(事物、事件、现象等)进行主观概括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是一种赋予世界以一定结构,并使其从无序转向有序的理性活动,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简言之,范畴化即人们为客观外界归类的心理过程。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y)是范畴化的产物。原型范畴(prototype),顾名思义,就是指范畴中的典型代表。

原型范畴现象无论在非语言范畴还是语言范畴的认知中都是广泛存在的,原型范畴理论可用来分析语言的许多特殊现象,尤其是英语句法的歧义现象。比如:

例1:The old men and women left.

这一歧义句存在两种认知模型:这些老人和女士们;这些年纪大的男男女女。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我们轻而易举地选择第二个认知模型作为原型范畴,因为,一般情况下,年纪大的男人和年纪大的女人走在一起。

例2: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在这一歧义句中,flying究竟充当动名词还是现在分词是消除歧义的关键所在。温世仁(2005)对“V原形+ing”这一构式作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V原形+ing”是兼有动词和名词一部分性质的非谓语动词,不随主语的人称和数的变化而变化;后面若带有宾语时,则有动词的特征,充当动名词,并可被副词修饰。根据这一解释,flying后带有宾语planes,此时具有较大部分动词的特征,充当动名词,在V-ing中属于比较典型的成员,因而大多时候理解为“驾驶飞机可能是危险的”。

例3:The bee landed on the flower because it had pollen.

这句是指称歧义,it既可指主语the bee,又可指宾语the flower。根据it后面的成分,人们趋向于将it与前面的the flower联系,因为根据原型范畴理论,花才会“有(had)”花粉,蜜蜂只能“想要(wanted)”花粉。

(二)突显观

Ungerer&Schmid(2008)提出了当今认知语言学的三大表征方法———经验观(experiential view)、突显观(prominence view)和注意观(attentional view)。突显观认为语言结构中的信息排列与选择是由信息的突出来决定的,主要讨论的是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图形—背景分离的观点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基本模式,它是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于20世纪初首创的,后由格式塔心理学流派借鉴来研究知觉。他们认为,知觉场分为图形与背景两个部分。图形是有高度结构的、完整的、显著的那一部分知觉场,而背景相对于图形,属于不完整的、零散的、模糊的那一部分知觉场。人们在观看某一事物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分离混乱的事物,从而看到突显的图形,这符合该理论的核心,即在背景中突出主体。图形—背景理论不仅可以用来分析图片,也可以用来分析英语中的一些结构存在歧义的句子。王寅(2006)在《认知语法概论》中谈到: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上的图形与背景之别反映在语句表达中,主要靠主语和非主语加以区别。主语往往是优势部分,在同等条件下,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知觉范围中占优势的、突出的事体作为分句的语法主语,而不把不突出的事体选作语法主语,主语相对于图形,其他成分即是背景。根据这一理论分析下面三个歧义句:

例4:The mother found the boy in the study.

在这一歧义句中,虽然介词短语in the study既可以被视为修饰名词短语the boy的后置定语,又可以被视为状语修饰动词found,但是本句的主语是母亲,是将母亲作为描述重点的,也就是把母亲看作是图形,而把孩子看作是背景,介词短语in the study是用来对主语,即图形部分进行补充说明。因此,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母亲在书房里找到这个男孩”较为恰当。

例5:I saw the man with a telescope.

虽然这句话中的介词短语with a telescope既可以作定语修饰the man,又可以作状语修饰I saw,但本句的主语I应被视为描述的中心,即图形,则with a telescope是对图形I的补充说明,这样,就可以理解为“我用望远镜看到了那个人”,而不是“我看到了带着望远镜的那个人”。主语和宾语就是图形和背景的对立。

例6:I like my roommate as well as Nancy.

在语言表达中,突显的办法通常是将选中突出表达的成分放在主语位置,此句的主语I是图形,是描述的重点,宾语是背景,谓语动词like用来说明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关系。因此,本句趋向于强调“我喜欢”,roommate与Nancy一并作为背景,对图形进行补充说明。这个句子理解为“我喜欢我的舍友和南希”较为恰当。

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认知语言学理论强调从人的角度审视语言,力图寻找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策略,并通过人类知识和认知策略对语言做出统一的解释。邵军航、余素清(2006)将各种语言现象与人的认知体验相结合是认知语言学的一大特点,也拓展了歧义研究的思路。

结束语

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通过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语义分析为基本出发点,分析、理解各种语法构造,真正从人的视角审视语言,这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本文讨论了原型范畴理论和突显观在英语句法歧义中的应用,将现实世界、认知构建和语言表达三者结合起来,旨在为英语句法歧义现象的解释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程工.1998.从对歧义句的分析看20世纪的句法学[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3).

邵军航,余素清.2006.认知语言学的经验观、突显观、注意观及其一致性[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王寅.2006.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寅.2006.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温世仁.2005.动画语法4[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篇9

一、英语歧义的含义

语言学家迄今对歧义所下的定义, 常常带有两种倾向。多数定义是分类性的。阿特金森等人区别为词汇歧义和结构歧义, 前者“以单个词的两个或更多的意义为基础”, 后者指“句子中词与词之间发生不同的组合关系”, 给出的语义学的定义:“具有两个或更多命题的句子”。我们认为, 对于歧义进行分类处理有利于侧重地讨论某类歧义, 这无疑是必要的。但是, 只有分类的歧义定义而无总的概括, 难免造成实际上的困难和混乱。所谓“词汇歧义”和“结构歧义”都只能是就歧义的触发因素作出的相对的区分。实际上, 歧义常常交叉混合, 难以截然分别。显然, 分类的歧义定义在断定这样的歧义时会遇到些不必要的麻烦;如果有一个总的概括, 则问题可迎刃而解。其次, 分类的定义即使相当详尽也难免挂一漏万。原因是, 按照分类的定义, 不具备该类特征的情况便被认定为不属于该类歧义, 甚至根本不承认为歧义。结果便容易将其他类型的歧义排除在讨论之外, 而实际上的歧义却千差万别, 决不止于词汇歧义和结构歧义两类。

某些关于歧义的定义带有浓厚的学派色彩。莱昂斯关于语法歧义的定义是:“任一 (按生成语法) 可作一种以上语法分析的句子”。认为歧义是“具有相似表层结构的句子在深层结构上的差别”。作为歧义的分析方法, 不同的学派完全有权采用不同的模式、但是, 作为对于如此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的定义, 如果完全纳入生成语法体系, 则未必能为所有语言学者所接受。对于类似的定义提出以下两个问题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1) 歧义句如果不按照生成语法分析就不是歧义的, (2) 生成语法能否解释所有的 (即使仅限于语法的) 歧义?答案都是否定的。

歧义现象的分析不应该是某种理论的专利, 歧义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 它的存在和内涵不应取决于这种或那种语言学理论模式。歧义分析的不同角度和方法有助于揭示其本质机制, 但不可能改变歧义的性质和存在。

歧义是语言结构形式与其意义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任何一种歧义, 不论其触发因素如何, 最终都落实于意义;没有意义差别的歧义是不存在的。随着语言运用这一概念日益受到重视, 关于意义的讨论又转而偏重使用意义。格雷斯区分“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威特金斯坦 (Wittgenstein, 1958) 的看法最为极端, 他认为词的意义“就是使用”.

二、产生英语歧义现象的词汇因素

1. 派生歧义

英语中常用的前缀多半具有歧义, 如:anti一意为“反对、防止” (antiwar) 还可以表示“与通常形式不同的” (antihero) ;mis-表示“错” (misunderstand) 和“坏” (mistreat) 两个意思。对于句子“They are carrying an under handed plan”可以有两个解释:一他们正在执行一项人手不足的计划。二他们正在实行一项秘密的计划。以上两个歧义来源于前缀under-。这一前缀由介、副词under演化而来, 具体意思是“在一之下”, 转化为抽象意义:一是数量程度在需要之下, 不充分;二是在掩盖之下做事以逃避注意, 秘密的。所以, underhanded相应地表示“人手不足的”, 和“秘密的”。

英语的后缀也常有歧义。如英语的-er (-or) 后缀是多产型的, 使用频率极高。名词、动词、形容词加上该后缀所构成的派生词可表示:一是人, 如teacher (教师) 、hater (怀恨者) 、hunter (猎人) 、singer (唱者) 、New Yorker (纽约人) 。二是器物, 如silencer (消音器) 、indicator (指示器、指示剂) 、filter (滤器、滤纸) 、three-decker (三层甲板船、分成三册的书、三片面包两层夹心的三明治) 。

再看这样一个句子”This hair restorer is a fraud.”可以理解为“这种生发剂是假货”也可理解为“这个修复头发的人是个骗子”。由于主语的制约, 充当表语的fraud也作相应的转化:指人时是“骗子”, 指物时是“假货”。

词的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结构关系。当一个词体现不同的结构关系时, 也触发歧义。例如:The letter is unsealable.这句话会产生两种解释;这封信是不能加封的;这封信是可以开封的。这是由于前缀, un一加动词词干和后缀一able构成的形容词, 是按两种不同的方式组合的:a.un-+V-able, b.un-V十一able。词的内部结构不同, 词的语义内容随之改变。例句的第一个意思, un-与形容词构成一个否定的形容词, 意思是“不能加封的”。第二个意思动词unseal与-able构成一个肯定的形容词, 意思是“可开封的”。

2. 合成词歧义

合成词具有一个以上 (通常为两个) 词干, 在结构和语义上组成一个整体。合成词与名词短语的混淆会造成歧义。如:Nobody likes the blacksheep.意为一没有人喜欢害群之马。二没有人喜欢黑色的羊。一义的blacksheep是一个合成词, 二义是一个名词短语。类似这样可以做两种解释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

3. 转化词歧义

这类歧义指词形相同但词类不同而触发的歧义。经常出现的有名词和动词的转化。例如, Time flies.一光阴似箭。二把苍蝇的速度记录下来。按照一义, time作为名词是“时间”的意思, 相应地flies便是动词fly的单数第三人称形式, 是“飞逝”的意思。按照二义, 转化为动词, 是第二人称祈使式, 表示“记录...的时间”, flies也因而为名词fly (苍蝇) 的复数形式。还有名词与形容词和副词的转化。如, He saw the Russian dance.一他看到俄罗斯人跳舞。二他观看俄罗斯舞蹈。一义的Russian是名词, 二义是形容词。英语表示民族、国籍的专有名词大都当作形容词使用。一义的dance是动词, 充当the Russian的宾语, 二义的dance是名词, 充当saw的宾语。

三、产生英语歧义现象的语音因素

一般地说, 英语中某些句型、习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读法。但是, 语句的读法 (音位特征) 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言语的语境、说话人的心理、个人习惯、话语题材等多种因素;音位特征的变化常常影响言语的意义和交际功能。触发音位歧义的原因是:一书面语掩盖音位特征;二在口语中也存在一些不确定的情况, 如音变、停顿不清、同音异义等。

讨论音位歧义的用意是:一是强调语言是一个整体, 它只有借助包括语音在内的一切手段才能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语言的描写也不能脱离语音这个层面。二是强调语音也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其内容不仅是44个音位和一些读音规则, 而且有语调、重音、连音等特征, 我们称这些特征为超切分特征。

1. 语调歧义

语调指说话时音的高低升降变化。语调的变化影响言语的交际功能, 因此, 一句话如能以不同的语调读出, 便触发语调歧义。一个语调组内音变最突出的音节就是调核所在, 它是语调的最重要因素, 也是语句的信息中心。

2. 重音歧义

英语有词重音和句重音之分。词重音是一个单词音位结构的一部分。句重音指句中读得比较响亮而有力的音节 (通常, 实词有句重音, 功能词没有句重音) 。重音对于区别词义、词类、语义和结构关系都有重要作用。因此, 讨论重音触发的歧义是十分必要的。

有些单词虽具有同样的拼写形式, 却具有不同的重音, 因而表达不同的词义或词性。

单词进入句子后, 有的保留词重音, 有的失掉词重音。保留词重音的词, 读得比较响亮清晰, 具有句重音。句重音的有无对于语义、语法信息有重要影响。

3. 同音异义歧义

这里的同音异义是广义的, 包括同音异义词和口语中由过渡音而产生的歧义。例:

“How is bread made?”

“I know that!”Alice cried eagerly.“You take some flour...”

“Where do we pick flower?”the white Queen asked.“In a garden orin the hedges?”

“Well, it isn't picked at all, ”Alice explained, “it's ground...”

“How many acres of ground?”said the white Queen.

在此例中作者有意利用同音异义词制造了一段双关语笑话。flour和flower同音, ground和ground同音, 使对话双方产生误解。

浅析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篇10

歧义短语的分类主要是由结构层次、语法关系 (显性语法关系、隐性语法关系) 和语义指向决定。

(一) 结构层次不同。 词与词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 构成一定的句法结构, 当一个句法结构可以划分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层次时, 歧义便产生了。 例如:“新学生宿舍”, 这个短语有两种不同结构层次的划分方法: (1) 新学生宿舍, (2) 学生宿舍。 两种不同结构层次表达两种不同的意义和内容, (1) 表示宿舍是供学生居住用的, (2) 表示学生宿舍是新的。 在这个歧义短语中, 两种意义的结构层次不同, 但显性语法关系是相同的, 即都是偏正关系。 再如:“姐姐和弟弟的朋友”, (1) 姐姐和弟弟的朋友, (2) 姐姐弟弟的朋友。 (1) 表示姐姐和弟弟共同的朋友, (2) 表示弟弟的朋友和姐姐。 这个歧义短语中不仅结构层次不同, 而且显性语法关系不同。 由此可见, 在结构层次不同这类歧义短语中又可以分出两类: 一类是隐性语法关系相同, 一类是显性语法关系不同。

(二) 结构层次相同, 显性语法关系不同。 一个句法结构, 尽管只能划分出一种结构层次, 但这种结构层次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显性语法关系, 因此也会产生歧义。 例如:“领导群众” (1) 领导群众, (2) 领导群众, (1) 和 (2) 的结构层次划分是相同的, 但显性语法关系不同, (1) 表示动宾关系, 表示领导的是群众, (2) 表示联合关系, 表示领导和群众。再如;“重五斤”, (1) 重五斤, (2) 重五斤, (1) 和 (2) 的结构层次相同, 但 (1) 是主谓关系, 指重量是五斤, (2) 是述宾关系, 指与原来相比重了五斤。

(三) 结构层次相同, 显性语法关系也相同, 而隐性语法关系不同。 隐性语法关系主要包括施事、受事、与事、工具、领属、性质等。 一个句法结构, 词语和词语之间的结构层次、显性语法关系都相同, 但由于隐性语法关系不同, 因此也会造成歧义。 例如:这孩子谁都欺负, (1) “这孩子”是施事者, 表示这孩子欺负很多人, (2) “这孩子”是受事者, 表示谁都欺负这孩子。再如:把口罩捂得紧紧地, (1) “口罩”是受事者, 表示用手把口罩捂得紧紧的, (2) “口罩”是工具, 表示用口罩把嘴捂得紧紧的。 再如:鲁迅的书, (1) “鲁迅”与“书”是领属关系, 表示鲁迅个人所拥有的书, (2) “鲁迅”与“书”是非领属关系, 表示书是鲁迅写的。

(四) 结构层次相同, 显性语法关系和隐性语法关系也相同, 只是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不同, 所谓指向是指句中一个成分和某个成分发生直接的、实在的语义联系。 例如:姐姐最喜欢百合花, (1) “最”和“姐姐”发生直接联系, 表示别人也喜欢百合花, 但姐姐最喜欢百合花, (2) “最”和“姐姐”发生直接的联系, 表示姐姐也喜欢百合花, 但最喜欢百合花。 再如:我在屋顶上发现了小王, (1) “在屋顶上”和“我”发生直接的联系, 表示“我”在屋顶上, (2) “在屋顶上”和“小王”发生直接联系, 表示小王在屋顶上, (3) “在屋顶上”和“我”和“小王”都发生直接联系, 表示“我”和“小王”都在屋顶上。

上文我们探讨了歧义现象的产生原因、界定及分类,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深刻认识, 对它进行限制, 使歧义消除, 以相对单意的形式进入话语层面。 消除歧义的方法具体说有以下几种:

(一) 调整语序。 适当调整语序, 能使结构层次固定下来, 显性语法关系明确, 从而消除歧义, 例如:“下午我们小组讨论”, 可以调整为 (1) 我们小组下午讨论, (2) 我们下午小组讨论。

(二) 增添虚词。 适当地增添虚词, 能使结构层次固定, 显性语法关系明确, 从而消除歧义。 例如:“学生家长”, 增添虚词“和”或 “的”, 变为 (1) 学生和家长, (2) 学生的家长。

(三) 变换格式。 选用同义异形的格式, 如使用 “使动句”、“把字句”或 “被动句”也能消除歧义。 例如:“依靠群众分好房子”, 可以改为“把字句”, “依靠群众把房子分好”。

(四) 变换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是指造成歧义产生的那个词, 把这个词用别的词替换掉, 可以消除歧义。 例如:“热爱人民的总理”“热爱”是产生歧义的关键词, 因为它既可以同“人民”组成述宾结构, 又可以同“总理”组成述宾结构, 因此把它换为“爱戴”一词, 便可以消除歧义, 因为“人民”做“爱戴”的宾语, 词义搭配不合适。

(五) 移动重音。 在一句话中移动重音, 可以改变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 表达不同的语义。 例如:“一早上”。

(六) 使用轻声。 语音中的轻声能区别词性, 进而能确定词性之间的语法关系, 消除歧义。 例如:“他拿封信出来”, “出来”读轻声, 表示他只是拿出来一封信, “出来”不读轻声, 表示他拿出来一封信并走了出来。

(七) 语音停顿。 调整语音停顿的位置或长短可以调整句子的内部结构关系或结构层次。 例如:“咬死猎人的狗”, 在“猎人”和“狗”之间停顿, 表示狗把猎人咬死, 是一个偏正短语, 在“咬死”和 “猎人”之间停顿, 表示把猎人的狗咬死, 是一个述宾短语。 再如:“经济”困难, 在“经济”和“困难”之间的停顿如果长表示陈述关系则是主谓词组, 如果短表示修饰关系则是偏正词组。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篇11

广告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传播产品消息,广告还是我们社会文化的一种主要交流工具。为了更好的吸引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达到商业目的,许多广告中运用了歧义的手段,并且运用的恰到好处,吸引了广大群众,同时这些广告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幽默感,不失为语言、文化中的精华与典范。本文将阐述和研究有关英汉广告语中词汇歧义存在的形式及其语用价值。

1 英汉广告语中歧义存在的形式

“歧义(ambiguity)”在英语中的释义是:“An ambiguous sentence is usually of doubtful meaning because it can be interpreted in more than one way or many other ways.”即:歧义是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句,其深层却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1]本文将从英汉语音、词汇、语法结构及语用等四个层面展示英汉歧义在广告语中的积极运用。

1.1 谐音歧义

谐音歧义由用拼写相似,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构成的。广告制作者非常乐于使用谐音歧义,因为此类歧义具有风趣、幽默、俏皮、滑稽的语言风格,能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More sun and air for your son and heir.

译文:给您的孩子更多阳光、更清新的空气。

在这则海滨浴场的宣传广告巧妙地运用了sun和son,air和heir这两对谐音词,听起来和谐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风趣、幽默,具有感召力。以此宣传其浴场环境优越,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宜人的休闲度假场。

(2)Power belongs to the people!

译文:电力属于人民,人民拥有权力

这是一则市民反对当地电力公司增加电费而举行的游行示威的横幅。Powder表示两层意思,“力量”和“电力”,这里歧义的运用使简短的标语意义丰富,耐人寻味。强烈表达了人民反对提高电费的要求。

此外,许多广告还在商品品牌的名称上做文章。品牌名称中的双关语不仅能增加广告的趣味性和幽默感,更重要的是使品牌名称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便于记忆,增加宣传攻势力度,以此达到宣传产品的目的。品牌名称中的双关语大多采用谐音的方法。

(3)My Goodness!My Guinness!

这是一则啤酒广告,整个广告语短小精悍。My Goodness口语中表示惊叹的说法,而Guinness是啤酒的名称。Goodness与goodness头韵和尾韵相同,读来朗朗上口,又惟妙惟肖地勾勒出饮用Guinness时赞不绝口的情景。

(4)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是东风汽车的广告。该广告巧妙地选用了包含产品名称在内的成语,在此借东风喻东风牌汽车,暗指东风汽车如赤壁之战中诸葛孔明所盼的东风一样,能满足消费者的种种期望。使人们轻松记住了商品的名称,可谓独具匠心。

(5)“咳”不容缓!有效止咳请选择桂龙牌咳喘宁

这是桂龙牌咳喘宁的广告。将成语“刻不容缓”改为“咳不容缓”,强调咳嗽一刻不容拖延,我们的产品可以有效帮您止咳。因为它有较强的感召力,很多人都记住了这个品牌。

1.2 语义歧义“语义歧义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

环境下形成的歧义”。这种双关在广告中运用得也非常广泛,它与谐音双关有异曲同工之妙。

(6)Money doesn’t grow on tree.But it blossoms at our branches.

——LIoyd Bank

这则劳埃德银行的广告里的branch是多义词:表面上是“树枝”,而实指银行的各个分行。这样该广告深层的真正含义是:只要顾客把钱存到劳埃德银行,他们的钱就会不断地增加。

(7)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

在这则大宝护肤霜的广告中,“早晚”是多义词,一是“早上和晚上”,二是“迟早,最终选择”,意在告诉大众只有用大宝日霜和晚霜才能您的皮肤更好,相信您一定会选择我们的产品。

语义歧义也常被用于商品的名称之中。

(8)The label of achievements.Black Label commands more respects.

译文:酒是功成名就的标志。威士忌使您更加成功。

在这则威士忌酒的广告中,酒的品牌Black Label的label本意是“标志”,提醒人们成功时勿忘饮用他们的威士忌酒。“Label”一语双关,简单易记,达到了有效宣传的目的。

1.3 语法歧义

语法歧义是指从语法层面产生的歧义,如因省略结构、词或词组具有两种以上语法功能等而产生的歧义。[2]如很多饮品商家拿can做文章,这里选了两例。

(9)Which lager can claim to be truly German?This can.

译文:哪种大罐啤酒可称得上是地道的德国货?这罐。这是Lager牌淡啤酒的广告。分析词句的语法结构可知,can既充当了情态动词,又可理解为名词饮料罐,读来妙趣横生。此外Lager的品牌名称也双关。

(10)Coke refreshes you like no other can.

译文:没有什么能像可乐那样令您神清气爽。

这里can又一语双关。这两则广告诙谐机智,文字有趣,能使商品连同这一广告词一起久久印在大众记忆里。

1.4 成语或俗语歧义

广告语言特别善于引用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或俗语。这些广告以人们已有的文化知识为源泉,巧妙地把一些众所周知的成语和文学典故与商品内容“嫁接”起来,以吸引人的眼球为出发点,以洗炼鲜明的语言形式帮助记忆和传播,体现了广告独特的语言艺术。[3]

(11)You’ll go nuts for the nuts you get in Nux.

译文:纳克斯坚果让你爱不释口。

这句读起来想绕口令的广告词是纳科斯的招牌语。从广告的字面意义看,to go nuts是“去买坚果”,但它同时还是一句习语,意为“变疯狂、发疯”。这里双关语的运用强调了纳克斯牌坚果对人们的吸引力是无以抗拒的。

(12)Our presence will make your heart grow fonder.

这是英国《泰晤士报》宣传报纸内容、扩大订户的广告。广告借用原有的英语成语Absence makes the heart grow fonder(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将absence改为presence,反其意而用之,意在告诉大众一旦读了《泰晤士报》,你就会越来越喜欢它并期待它的下次出版。

2 歧义在英语广告语中的价值

一般情况下,我们应当尽可能避免歧义的出现,以免影响内容的表达。然而,由于歧义的特殊性,它可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一明一暗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具有筒洁凝练,新获别致,含蓄风趣的修辞效果。使广告引人注目,并给人深刻印象,因而在广告中广泛使用。[4]

2.1 诱惑消费者

广告语言中的诱惑力在许多成功广告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好的广告词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它能引人联想,刺激购物欲望,以此达到推销产品或服务的目的。同时,由于广告费用的昂贵,广告主选用广告词时不得不字斟句酌,惜墨如金,以求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歧义是一种语言形式,有两种或多种的理解,这也正是它倍受广告主青睐的原因。一方面,它具有“一字千金”的巨大优越性,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追求高效、快捷的需求,同时更使广告主收到了经济、省时省力之效果;另一方面,含歧义的语言使广告一明一暗,一真一假,既引人注目,又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加了广告语言的解码难度,延长了解码时间,从而达到了广告的宣传目的。

2.2 趣味横生

在广告英语中如果恰当地使用具有歧义的词汇,能够增添其趣味和吸引力,达到妙趣横生的幽默效果,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Spoil yourself and not your figure.”

这是Weight-Watcher冰淇淋广告标题,这种冰淇淋是专为节食者生产的。其中“Spoil”一词有多个意思,Spoil yourself意为体贴的照顾给人以愉悦的享受,Spoil your figure而因为不加节制而导致对身体变胖,而对原来姣好形象的破坏。消费者产生这样的认识这种冰激凌既能满足想吃冰激凌的欲望,有益于保持身材。读来妙趣横生,让人回味,顾客在不经意间会心一笑,也深深记住了这个牌子的冰激凌。这体现了词汇歧义在广告用语中增添趣味和吸引力、加深产品印象的作用。

2.3 推动大众对语言的欣赏

巧妙运用歧义的广告往往会风靡全国。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从人们的谈论中总能见到流行广告词的身影。不管你成不承认,广告语已成为影响人们日常语言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一句经典广告语必需既是艺术又是文学。任何一类包含歧义用法的经典广告语的欣赏借鉴,都可以无一例外地增强人们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引导人们去研究探寻文字背后的异域文化,激发人们对语言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人们灵活地运用语言和丰富自己的语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歧义是英、汉广告语中的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如果恰当地使用它,不仅能使广告语言简练、丰富、诙谐,而且还能使广告引人注意,便于记忆。歧义给广告语言带来新鲜感、新奇感,实现了广告应具备的“注意价值”和“记忆价值”[5]。广告用语中的歧义作为生活中常见的语言艺术,值得我们继续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自伟.广告英语中词汇歧义的语用价值及其翻译方法.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2]倪景亚.英语歧义现象与英语双关语[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5).

[3]周红,周振.英汉歧义在广告语中的积极运用[J].嘉兴学院学报,2004(16),1:1.

[4]於奇.英语和汉语语言中的歧义现象[J].河南大学学报,2008,(8):22.

上一篇:歌唱艺术的表现技巧下一篇:观看音乐喷泉